CN110848854A - 一种自然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然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48854A
CN110848854A CN201911277171.8A CN201911277171A CN110848854A CN 110848854 A CN110848854 A CN 110848854A CN 201911277171 A CN201911277171 A CN 201911277171A CN 110848854 A CN110848854 A CN 1108488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tion
condenser
branch
cooling system
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7717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旭光
张兆明
朱少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zhouba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ezhouba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zhouba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ezhouba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7717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48854A/zh
Publication of CN1108488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488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4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using natural energy, e.g. solar energy, energy from the groun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自然冷却系统,用于直接或间接制冷系统,包括并联的第一制冷支路和第二制冷支路,第一制冷支路包括压缩机、第一冷凝器、节流元件,第二制冷支路上设置有第二冷凝器,第一制冷支路和第二制冷支路都连接到低压储液器上,低压储液器直接连接制冷需求末端或通过换热器间接对制冷需求末端提供制冷。第一制冷支路和第二制冷支路在外气湿球温度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同时开启,此时第一制冷支路的压缩机降低转速,并由第二制冷回路实现部分自然冷却,从而延长了自然冷却的利用时间,实现节能。

Description

一种自然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然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制冷行业中,通常应用制冷剂直接冷却方式进行制冷。如图1所示,该制冷方式只包含一个制冷循环,一般采用氟利昂等相变材料做冷媒,从压缩机1入口开始,经过压缩机1压缩、冷凝器2冷凝、膨胀阀3节流、蒸发器4蒸发后回到压缩机1入口完成循环,该系统无法实现不开启压缩机1的自然冷却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自然冷却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能够进行关闭压缩机进行自然冷却的问题。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然冷却系统,用于直接或间接制冷系统,包括并联的第一制冷支路和第二制冷支路,所述第一制冷支路包括沿着冷媒流通方向上依次连通的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二制冷支路上设置有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一制冷支路和第二制冷支路均连接低压储液器,所述低压储液器直接连接制冷需求末端或通过换热器间接对所述制冷需求末端提供制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制冷支路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沿着冷媒流通方向上,所述第一控制阀位于所述第二冷凝器出口之后,所述第二控制阀位于所述第二冷凝器入口之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出口之间连接有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入口和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入口之间连接有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凝器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之间设置有高压储液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压储液器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之间设置有第一驱动泵。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的入口端设置有第五控制阀,所述压缩机以及所述第五控制阀并联有旁通支路,所述旁通支路上设置有第六控制阀。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制冷支路和低压储液器之间形成第一制冷回路,所述第二制冷支路和低压储液器之间形成第二制冷回路;
所述低压储液器通过送液管和回气管与直接提供制冷的所述制冷需求末端连接形成第三制冷回路,或者,所述低压储液器与间接对所述制冷需求末端提供制冷的所述换热器相连接并形成第三制冷回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制冷支路、所述低压储液器和所述制冷需求末端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制冷支路、所述低压储液器和所述换热器之间,形成第四制冷回路;所述第二制冷支路、所述低压储液器和所述制冷需求末端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制冷支路、所述低压储液器和所述换热器之间,形成第五制冷回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为膨胀阀,所述膨胀阀包括并联的电子膨胀阀和手动膨胀阀。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膨胀阀和手动膨胀阀的公共端串联有第一开关阀,所述电子膨胀阀和手动膨胀阀并联有第二开关阀。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制冷支路和第二制冷支路中流通的冷媒为相变材料。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或第二冷凝器为蒸发式冷凝器或风冷式冷凝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的自然冷却系统,第一制冷支路和第二制冷支路在外气湿球温度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同时开启,此时第一制冷支路的压缩机降低转速,并由第二制冷回路实现部分自然冷却,从而延长了自然冷却的利用时间,实现节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的直冷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可实现自然冷却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自然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自然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自然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中自然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自然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自然冷却系统的末端换热器共用第二节流元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自然冷却系统形成第四制冷回路和第五制冷回路时的结构示意图;
01、第一虚线框;02、第二虚线框;1、压缩机;2、冷凝器;3、膨胀阀;4、蒸发器;501、电子膨胀阀;502、手动膨胀阀;601、第一冷凝器;602、第二冷凝器;7、驱动泵;8、制冷需求末端;9、旁通支路;10、低压储液器;11、第二节流元件;12、高压储液器;13、第一控制阀;14、第二控制阀;15、第三控制阀;16、第四控制阀;17、第五控制阀;18、第六控制阀;19、送液管;20、回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意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改进背景技术中制冷方式的诸多弊端,图2的直接或间接制冷方式被采用或提出。该制冷方式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制冷循环,一般采用氟利昂等相变材料做冷媒,第一制冷循环从压缩机1入口开始,经过压缩机1压缩、冷凝器2冷凝、膨胀阀3节流后进入低压储液器10,再回到压缩机1入口完成循环;第二制冷循环从低压储液器10开始,通过送液管19直接连接制冷需求末端(例如末端冷却器,图2中未示出),再由制冷需求末端连接回气管20,后回到低压储液器10完成循环。在一些系统中送液管19不直接连接制冷需求末端,而是连接换热器,通过换热器间接对制冷需求末端提供制冷,这样第二制冷循环从低压储液器10开始,通过送液管19连接换热器入口,换热器出口连接回气管20,后回到低压储液器10完成循环。而换热器、制冷需求末端之间通过管路连接形成第三制冷循环。
该系统中,当外气条件满足一定要求时,制冷剂可以不通过压缩机1而直接进入冷凝器2,实现不开启压缩机1的自然冷却运行。但是,该系统只能实现开启压缩机1的机械冷却或不开启压缩机1的自然冷却这二者之一的运行方式,且切换的条件较为苛刻,通常自然冷却的时间比较短,利用率较低。
由此,该种方案仍旧存在自然冷却时间较短,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基于此,下面给出一些实施例,改善压缩机自然冷却存在的问题。
实施例一
请参见图3,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自然冷却系统,用于直接或间接制冷系统,包括并联的第一制冷支路和第二制冷支路。其中,第一制冷支路对应图3第一虚线框01圈出的支路部分,第二制冷支路对应图3第二虚线框02圈出的支路部分。
第一制冷支路包括沿着冷媒流通方向上依次连通的压缩机1、第一冷凝器601、第一节流元件;第二制冷支路上设置有第二冷凝器602,第一制冷支路和第二制冷支路均连接低压储液器10,低压储液器10直接连接制冷需求末端8或通过换热器间接对制冷需求末端8提供制冷。
该种自然冷却系统,第一制冷支路和第二制冷支路在外气湿球温度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同时开启,此时第一制冷支路的压缩机1降低转速,并由第二制冷回路实现部分自然冷却,从而延长了自然冷却的利用时间,实现节能。
具体的,该自然冷却系统可以在完全实现自然冷却之前,例如在过渡季节,压缩机1变频运行,吸气能力下降时,此时通过第二冷凝器602的冷凝作用冷凝部分冷媒,实现与压缩机1的并列运行,随着湿球温度逐步降低或升高,自然冷却能力相应的增大或减小,压缩机1负荷同步减小或增大,从而实现了“部分自然冷却”,延长了自然冷却时间。
该种自然冷却系统工作过程中,冷媒气体进入冷凝器进行冷凝,冷凝后的液体通过第一节流元件节流,降温减压后回到低压储液器10。进一步的,低压储液器10当中的冷媒通入制冷需求末端8当中。
其中,低压储液器10保证了压缩机1吸气不进液,避免了压缩机1液击发生损害,同时避免了第一节流元件采用过热度控制,增加过热损失。
请参见图3,第二制冷支路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13和第二控制阀14。具体的,沿着冷媒流通方向上,第一控制阀13位于第二冷凝器602出口之后,第二控制阀14位于第二冷凝器602入口之前。第一控制阀13和第二控制阀14可以用于控制冷媒的流通路径。例如,图3中,当第一控制阀13关闭,则冷媒只能通过电子膨胀阀501或者手动膨胀阀502流回至低压储液器10当中。又例如,图3中,当第二控制阀14关闭,则冷媒只能在第一制冷支路当中流通。
进一步的,图3中,第一冷凝器601的出口和第二冷凝器602的出口之间连接有第一管道,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15。通过第一管道和第三控制阀15的设置,使得从第一冷凝器601或第二冷凝器602当中流出的冷媒可以选择流入第一制冷支路或者第二制冷支路。
进一步的,图3中,第一冷凝器601的入口和第二冷凝器602的入口之间连接有第二管道,第二管道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16。通过第二管道和第四控制阀16的设置,使得第一制冷支路中的冷媒可以进入第二冷凝器602,同样第二制冷支路中的冷媒可以进入第一冷凝器601。
实施例二
和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图4中,冷凝器(在没有特殊限定的情况下,冷凝器均指代的是第一冷凝器601或第二冷凝器602)与第一节流元件间设置有高压储液器12。例如,高压储液器12可以设置在第一冷凝器601与第一节流元件之间;高压储液器12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冷凝器602与第一节流元件之间;高压储液器12还可以同时设置在第一冷凝器601与第一节流元件之间,以及第二冷凝器602与第一节流元件之间。
其中,冷凝器出液口的高度高于高压储液器12设定液位的高度,进而保证液体不回流影响冷凝器内的换热效率。其中,可以使得冷凝器出液口高度高于高压储液器12液面1m,且将冷凝器和高压储液器12之间的接管接至高压储液器12的液面下方。
当然,也可以不对高压储液器12出液口的高度与低压储液器10设定液位的高度作要求。该种情况下,在第一节流元件和高压储液器12之间设置驱动泵7。为了将该驱动泵7区分于后文中低压储液器10和制冷需求末端8之间的驱动泵7,将高压储液器12与第一节流元件之间的驱动泵7命名为第一驱动泵,将低压储液器10和制冷需求末端8之间的驱动泵7命名为第二驱动泵。通过设置第一驱动泵使得冷媒可以流入至低压储液器1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制冷支路和第二制冷支路上也可以分别设置高压储液器12,且第一制冷支路和第二制冷支路上也可以分别设置第一节流元件,此时第一制冷支路和第二制冷支路可以分别将冷媒通入低压储液器10。
实施例三
请参见图5,压缩机1的入口端设置有第五控制阀17,压缩机1以及第五控制阀17并联有旁通支路9,旁通支路9上设置有第六控制阀18。通过第五控制阀17和第六控制阀18的设置,进而可以控制压缩机1和旁通支路9的至少其中之一导通。在气候较为凉爽的季节,可以选择导通旁通支路9并断开压缩机1,使得冷凝端当中进行自然冷却。
以上图3至图5中,第一制冷支路和低压储液器10之间形成第一制冷回路,第二制冷支路和低压储液器10之间形成第二制冷回路。
低压储液器10通过送液管19和回气管20与直接提供制冷的制冷需求末端8(图5中省略了制冷需求末端8,制冷需求末端8可以参考图7至图9)连接形成第三制冷回路,或者,低压储液器10与间接对制冷需求末端8提供制冷的换热器相连接并形成第三制冷回路。
为了使得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制冷回路和第二制冷回路当中冷媒分别流通起来,除了上述提及的在第一节流元件和高压储液器12之间设置第一驱动泵,也可以将第一驱动泵设置在第一制冷回路和第二制冷回路的其它位置。
实施例四
请参见图6,第一制冷支路、低压储液器10和制冷需求末端8(图6中省略了制冷需求末端8,制冷需求末端8可以参考图7至图9)之间,或者,第一制冷支路、低压储液器10和换热器之间,形成第四制冷回路;第二制冷支路、所述低压储液器10和制冷需求末端8之间,或者,第二制冷支路、低压储液器10和换热器之间,形成第五制冷回路。
实施例五
其中,第一冷凝器601和/或第二冷凝器602可以采用蒸发式冷凝器、风冷冷凝器或者任何其它现有技术公开的冷凝器。也即,第一冷凝器601可以采用蒸发式冷凝器、风冷冷凝器或者任何其它现有技术公开的冷凝器;第二冷凝器602也可以采用蒸发式冷凝器、风冷冷凝器或者任何其它现有技术公开的冷凝器;还可以是第一冷凝器601和第二冷凝器602均采用蒸发式冷凝器、风冷冷凝器或者任何其它现有技术公开的冷凝器。
当第一冷凝器601和第二冷凝器602均为蒸发式冷凝器,且自然冷却系统用于直接制冷系统,此时得到的自然冷却系统请参见图7至图9。
第一冷凝器601和第二冷凝器602采用蒸发式冷凝器,此时通过水循环蒸发带走热量使冷媒冷凝,较常规水冷制冷方式和风冷制冷方式都不同幅度降低了冷凝温度。
请参见图8,其和图7当中自然冷却系统不同之处在于,当末端换热器对应不同房间或工艺设备时,为保证能够对各个房间或工艺设备的温度进行调节,可在各末端换热器前加装第二节流元件11,并对各个末端换热器分别进行过热度控制,可以实现较高的控制自由度。
其中,第二节流元件11可以采用电子膨胀阀501的形式。
请参见图9,其和图8当中的自然冷却系统不同之处在于,低压储液器10连通制冷需求末端8的冷媒进口,第一制冷支路和第二制冷支路的公共入口端连通制冷需求末端8的冷媒出口,使得第一制冷支路、低压储液器10和制冷需求末端8之间形成第四制冷回路,第二制冷支路、低压储液器10和制冷需求末端8之间形成第五制冷回路。
请参见图7至图9,可以在低压储液器10和制冷需求末端8之间设置驱动泵7,也即第二驱动泵。
通过第二驱动泵多倍供液方式,保证制冷需求末端8中换热部件(又称为末端换热器)始终处于满液或多液状态,大幅度提升末端换热效率。当然,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低压储液器10和制冷需求末端8之间也可以不设置第二驱动泵,实现自然重力供液。
其中,当自然冷却系统具有并联的多个制冷需求末端8时,多个制冷需求末端8可以分别连接有第二驱动泵。
尤其当末端换热器对应设置差异较大的不同房间或工艺设备时,制冷需求末端8分别对应设置一台第二驱动泵,可以根据制冷需求末端8的位置合理调节第二驱动泵的流量和扬程,以实现节能。当然,第二驱动泵和制冷需求末端8之间也并非一定要一一对应。例如图7至图9中,多台制冷需求末端8共用一台第二驱动泵。
此外,还可以选择不额外连接第二驱动泵。该种情况下,通常制冷需求末端8的安装位置要低于低压储液器10的液面,故可以通过低压储液器10重力供液,不设置第二驱动泵,实现进一步节能。
第二驱动泵均可以采用双台数互备份或任意多台数备份,在每台第二驱动泵进出口设置截止阀,可以实现当一台或一组第二驱动泵出现故障时,暂时由另一台或一组第二驱动泵供液的功能。例如,当制冷需求末端8的数量为多台的时候,各台制冷需求末端8分别对应一台第二驱动泵。进一步的,不同第二驱动泵之间通过管路连接,由此当其中一台第二驱动泵出现故障,其它第二驱动泵可以通过管路连接出现故障的第二驱动泵,并代替出现故障的第二驱动泵工作。其中,所有第二驱动泵之间均可互相备份,也可以是部分第二驱动泵之间互相备份。
上述实施例中,压缩机1可以采用磁悬浮压缩机1。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阀13、第二控制阀14、第三控制阀15、第四控制阀16、第五控制阀17和第六控制阀18均可以采用有手动或自动关断功能的阀门,如手动截止阀、电动球阀、电磁阀等,或者还可以采用任何现有技术当中公开的形式。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节流元件可以选择膨胀阀3,膨胀阀3可以同时包括并联的电子膨胀阀501和手动膨胀阀502。进而当电子膨胀阀501出现故障需要检修时,可以手动开启手动膨胀阀502,以临时取代电子膨胀阀501进行膨胀节流。一旦电子膨胀阀501故障修复或更换后再关闭手动膨胀阀502,切换回电子膨胀阀501自动控制运行。
进一步的,手动膨胀阀502也可以为电子膨胀阀501实现互备份。也可以并联两个或多个电子膨胀阀501和一个手动膨胀阀502以进一步确保安全备份。
进一步的,可以在电子膨胀阀501和手动膨胀阀502的公共端串联有第一开关阀(图中未示出)。其中,当自然冷却系统设置有高压储液器12的时候,将第一开关阀设置在高压储液器12的出口端。该种情况下,当低压储液器10的液位较高无需再供液时,由于电子膨胀阀501并不能完全断开高压储液器12和低压储液器10之间的管路,此时通过断开第一开关阀便可以防止低压储液器10的液位超标。一旦低压储液器10的液位降低后,又可以接通第一开关阀恢复低压储液器10的供液。
更进一步的,电子膨胀阀501和手动膨胀阀502并联有第二开关阀(图中未示出)。当低压储液器10的液位较低时,如果需要快速给低压储液器10供液,但电子膨胀阀501开度不满足要求不能及时供液时,此时便可以开启第二开关阀,保证对低压储液器10顺利供液。直到低压储液器10的液位满足要求此时即可关闭第二开关阀。
其中,第一制冷支路和第二制冷支路中流通的冷媒可以采用相变材料,例如氟利昂。综合换热性能、环保性能和造价后,可以选择R134a作为自然冷却系统中的相变材料。又例如,可以选择具有压力高、沿程管路损失小、流动性好同时又安全环保等特性的二氧化碳作为自然冷却系统的冷媒,以进一步提高自然冷却系统的制冷效果。当然,诸如氨类自然工质或者一些现在费用高昂的新型冷媒也可以被应用于自然冷却系统中。
由于相变材料携带潜热巨大,因此自然冷却系统中制冷剂的温度较之水冷自然冷却系统当中冷冻水的温度高,进而每年能够进行自然冷却的时间比传统水冷自然冷却系统长。并且,通过采用相变材料作为冷媒,可以进一步减小蒸发冷凝温差,缩小了压缩比,因此大幅提高了热力学完善度,大幅提高了压缩机1的能效系数(COP),从而实现大幅度节能效果。同时因为冷媒直接换热,当设置有第二驱动泵的时候,第二驱动泵流量仅为水系统的1/10,这样在输送方面又能实现大幅节能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自然冷却系统只存在一种冷媒,并且冷媒直接对制冷需求末端8进行冷却,进而该种自然冷却系统制造成本低,并且避免了不同冷媒之间进行换热时带来的热损失。
当然在某些应用场景中,制冷需求末端采用另一种冷媒,需要通过换热器对制冷需求末端8进行冷却时,该自然冷却系统也同样有效。
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和春秋季的室外干球温度较低,湿球温度也较低,通常可以利用自然冷却技术节约能耗,此时上述自然冷却系统的应用可以大幅降低能源。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2)

1.一种自然冷却系统,用于直接或间接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并联的第一制冷支路和第二制冷支路,所述第一制冷支路包括沿着冷媒流通方向上依次连通的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二制冷支路上设置有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一制冷支路和第二制冷支路均连接低压储液器,所述低压储液器直接连接制冷需求末端或通过换热器间接对所述制冷需求末端提供制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冷支路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沿着冷媒流通方向上,所述第一控制阀位于所述第二冷凝器出口之后,所述第二控制阀位于所述第二冷凝器入口之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出口和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出口之间连接有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入口和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入口之间连接有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器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冷凝器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之间设置有高压储液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然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储液器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之间设置有第一驱动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端设置有第五控制阀,所述压缩机以及所述第五控制阀并联有旁通支路,所述旁通支路上设置有第六控制阀。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然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支路和低压储液器之间形成第一制冷回路,所述第二制冷支路和低压储液器之间形成第二制冷回路;
所述低压储液器通过送液管和回气管与直接提供制冷的所述制冷需求末端连接形成第三制冷回路,或者,所述低压储液器与间接对所述制冷需求末端提供制冷的所述换热器相连接并形成第三制冷回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然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支路、所述低压储液器和所述制冷需求末端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制冷支路、所述低压储液器和所述换热器之间,形成第四制冷回路;所述第二制冷支路、所述低压储液器和所述制冷需求末端之间,或者,所述第二制冷支路、所述低压储液器和所述换热器之间,形成第五制冷回路。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然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为膨胀阀,所述膨胀阀包括并联的电子膨胀阀和手动膨胀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然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膨胀阀和手动膨胀阀的公共端串联有第一开关阀,所述电子膨胀阀和手动膨胀阀并联有第二开关阀。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然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支路和第二制冷支路中流通的冷媒为相变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然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或第二冷凝器为蒸发式冷凝器或风冷式冷凝器。
CN201911277171.8A 2019-12-12 2019-12-12 一种自然冷却系统 Pending CN11084885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77171.8A CN110848854A (zh) 2019-12-12 2019-12-12 一种自然冷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77171.8A CN110848854A (zh) 2019-12-12 2019-12-12 一种自然冷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48854A true CN110848854A (zh) 2020-02-28

Family

ID=69608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77171.8A Pending CN110848854A (zh) 2019-12-12 2019-12-12 一种自然冷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4885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15057A (zh) * 2022-10-28 2023-01-17 广东省安佳空调制冷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及逆位运行制冷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00344A1 (en) * 2009-02-19 2013-01-03 Emerson Network Power Co., Ltd. Air conditioner
CN103453705A (zh) * 2012-05-31 2013-12-18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106051969A (zh) * 2016-05-23 2016-10-26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具有自然冷却功能的复合型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KR101727561B1 (ko) * 2016-01-27 2017-05-02 한국이미지시스템(주) 에너지 절약형 산업용 공조기 및 그 운전방법
CN109695967A (zh) * 2018-12-26 2019-04-30 葛洲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工业冷却系统
CN109751796A (zh) * 2019-01-27 2019-05-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自然冷却功能的风冷冷水机组
CN211503092U (zh) * 2019-12-12 2020-09-15 葛洲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然冷却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00344A1 (en) * 2009-02-19 2013-01-03 Emerson Network Power Co., Ltd. Air conditioner
CN103453705A (zh) * 2012-05-31 2013-12-18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KR101727561B1 (ko) * 2016-01-27 2017-05-02 한국이미지시스템(주) 에너지 절약형 산업용 공조기 및 그 운전방법
CN106051969A (zh) * 2016-05-23 2016-10-26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具有自然冷却功能的复合型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695967A (zh) * 2018-12-26 2019-04-30 葛洲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工业冷却系统
CN109751796A (zh) * 2019-01-27 2019-05-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自然冷却功能的风冷冷水机组
CN211503092U (zh) * 2019-12-12 2020-09-15 葛洲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然冷却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15057A (zh) * 2022-10-28 2023-01-17 广东省安佳空调制冷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及逆位运行制冷方法
CN115615057B (zh) * 2022-10-28 2023-10-20 广东省安佳空调制冷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及逆位运行制冷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42416B (zh) 空调系统、复合冷凝器、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0425764B (zh) 换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1043781A (zh) 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
CN109028413B (zh) 一种组合多源一体化的多联式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08759142B (zh) 一种特殊的复叠式空气源高温热泵冷暖系统
KR20070001078A (ko) 냉동장치
CN110849044A (zh) 制冷系统
US20130061622A1 (en) 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6225280A (zh) 一种制冷或热泵系统以及一种压缩冷凝机组
JP2009103453A (ja) 空調設備
KR20100059176A (ko) 축열 시스템
CN211503092U (zh) 一种自然冷却系统
CN100507398C (zh) 冷冻装置
CN111102761B (zh) 一种基于热泵的泵驱两相流体回路控温系统
CN110848854A (zh) 一种自然冷却系统
CN210951940U (zh) 一种氟泵多联制冷系统
CN110849019A (zh) 一种热泵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8088008B (zh) 一种多联机热回收系统及空气调节装置
CN215951838U (zh) 制冷系统及家用电器
CN213778222U (zh) 空调系统
CN211476381U (zh) 制冷系统
KR100987705B1 (ko) 핫가스 제상용 시스템이 적용된 냉동 사이클장치
CN213687346U (zh) 一种蒸发冷热泵机组
CN114909725A (zh) 一种高效节能多联机系统
CN109682105B (zh) 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