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26438B - 一种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26438B
CN110826438B CN201911019848.8A CN201911019848A CN110826438B CN 110826438 B CN110826438 B CN 110826438B CN 201911019848 A CN201911019848 A CN 201911019848A CN 110826438 B CN110826438 B CN 1108264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target
component
parameter
preset maxim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1984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26438A (zh
Inventor
张晗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1984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264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8264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26438A/zh
Priority to EP20879139.2A priority patent/EP4050508A4/en
Priority to JP2022523255A priority patent/JP7450708B2/ja
Priority to PCT/CN2020/123322 priority patent/WO2021078272A1/zh
Priority to KR1020227016953A priority patent/KR20220079995A/ko
Priority to US17/720,043 priority patent/US11769314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264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264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10Image acquisition
    • G06V10/12Details of acquisition arrangemen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G06V10/14Op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ice performing the acquisition or on the illumination arrangements
    • G06V10/143Sensing or illuminating at different wavelength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24Sensors therefor by using geometrical optics, e.g. using pris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18Sensors therefor using electro-optical elements or layers, e.g. electroluminescent sens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82Detecting the live character of the finger, i.e. distinguishing from a fake or cadaver fing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82Detecting the live character of the finger, i.e. distinguishing from a fake or cadaver finger
    • G06V40/1394Detecting the live character of the finger, i.e. distinguishing from a fake or cadaver finger using acquisition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60Static or dynamic means for assisting the user to position a body part for biometric acquisition
    • G06V40/67Static or dynamic means for assisting the user to position a body part for biometric acquisition by interactive indications to the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Image Input (AREA)
  • Collating Specific Patterns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在接收到触发显示指纹图标的输入的情况下,确定当前应用场景;根据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确定目标光斑;其中,不同的目标参数对应的目标光斑分别具有不同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的占比;显示由所述目标光斑构成的指纹图标。在上述方法中,根据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选择最合适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占比的目标光斑,使得目标光斑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于指纹识别率、对屏幕使用寿命的影响程度的不同需求,从而提高了屏幕的使用寿命、提升了指纹图标的指纹识别率。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显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的交互解锁方案中生物识别技术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交互技术,其中光学指纹识别技术,时下已成为一种非常方便快捷的指纹识别方案。光学指纹识别技术采用屏幕下隐藏式指纹设计,手指直接按下屏幕上显示的指纹图标区域就能解锁。
发明人在对现有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当手指按压屏幕上指纹图标区域,指纹图标区域就会点亮为屏幕可支持的最亮级别,即HBM(High Bright Mode,高亮模式)模式。当返回指纹识别结果后系统才关闭HBM模式恢复到正常亮度。屏幕在HBM模式下对于有机材料的损耗很快,会导致指纹图标区域的屏幕亮度衰减,造成烧屏现象,进而导致屏幕的可靠性降低,对屏幕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但是在HBM模式下,屏幕亮度很亮,有利于提高指纹传感器采集指纹图像的清晰度,提高指纹图像的识别率。
此外,上述光学指纹识别技术采用红光进行防伪,有机发光二级管发出的光线形成指纹图标,其中包括的红光可以识别伪造或复制的指纹信息,红光越多,则防伪效果越好。但是,在有光环境下,环境光中包含的红光也会被指纹传感器接收成像,导致指纹传感器成像的准确度降低,使用户指纹难以被识别,降低了指纹的识别率。
以上说明现有的指纹图标显示技术存在使屏幕的使用寿命降低、指纹识别率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旨在解决现有的指纹图标显示技术在使屏幕的使用寿命降低、指纹识别率降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在接收到触发显示指纹图标的输入的情况下,确定当前应用场景;
根据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确定目标光斑;其中,不同的目标参数对应的目标光斑分别具有不同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的占比,所述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分别为红光的亮度值、蓝光的亮度值、绿光的亮度值;
显示由所述目标光斑构成的指纹图标。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应用场景确定模块,用于在接收到触发显示指纹图标的输入的情况下,确定当前应用场景;
目标光斑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确定目标光斑;其中,不同的目标参数对应的目标光斑分别具有不同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的占比,所述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分别为红光的亮度值、蓝光的亮度值、绿光的亮度值;
显示模块,用于显示由所述目标光斑构成的指纹图标。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接收到触发显示指纹图标的输入的情况下,确定当前应用场景;根据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确定目标光斑;其中,不同的目标参数对应的目标光斑分别具有不同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的占比;显示由所述目标光斑构成的指纹图标。在上述方法中,不同的目标参数对应的目标光斑分别具有不同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也就是对应的红光的亮度值、绿光的亮度值、蓝光的亮度值取值不同,因此不同的目标光斑具有不同的指纹识别率,也对屏幕中有机材料的损耗程度不同。根据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选择最合适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的目标光斑,使得目标光斑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于指纹识别率、对屏幕使用寿命的影响程度的不同需求,从而提高了屏幕的使用寿命、提升了指纹图标的指纹识别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方法的流程图之一;
图2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目标光斑构成的指纹图标的示意图;
图3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方法的流程图之二;
图4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之一;
图5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之二;
图6表示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方法的流程图之一。所述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便捷式媒体播放器(Portable Media Player,PMP)、导航装置、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计步器等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固定终端。
该显示方法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在接收到触发显示指纹图标的输入的情况下,确定当前应用场景。
现有的光学指纹识别技术利用光电反射技术实现指纹识别,专门适配OLED(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电激光显示)屏幕的电子设备实现光学指纹识别的原理是:电子设备的OLED屏幕中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出光线,使得电子设备屏幕上的指纹图标区域自动亮起以显示指纹图标。用户手指按压在指纹图标区域,有机发光二级管发出的光线遇到手指指纹发生反射,光线通过光学指纹传感器,从而在芯片上形成指纹图像,将该指纹图像与预设的指纹图像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识别成功。
指纹图标区域的OLED屏幕中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出光线,使指纹图标区域点亮为屏幕可支持的最亮级别,即HBM(High Bright Mode,高亮模式)模式。当返回指纹识别结果后系统才关闭HBM模式,使指纹图标区域恢复到正常亮度。OLED屏幕中的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由红光、绿光、蓝光三种原色构成,可以通过对红光、绿光、蓝光三个颜色通道的亮度值数值进行调整以及通过它们相互之间的叠加来得到各式各样的颜色。要将指纹图标区域点亮为HBM模式,需要使用三种原色合成白光。一方面合成白光时需要的蓝光最多,而蓝光对有机发光材料损耗是最快的,红光、绿光对有机发光材料的损耗较少,导致指纹图标显示区域的屏幕有机发光材料的损耗不同;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指纹传感器采集指纹图像的清晰度、提高指纹的识别率,需要白光来增加指纹图标区域的亮度,这使得指纹图标区域通过屏幕的电流加大,导致指纹图标区域的屏幕有机发光材料损耗加快,进一步使屏幕老化加快,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烧屏现象,在用户观感上表现为指纹图标区域的屏幕亮度衰减。因此,要减少烧屏现象,需要适量降低屏幕亮度并适量减少指纹图标区域的屏幕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中的蓝光分量。
但是蓝光分量和绿光分量对于指纹识别率有影响。原因是:有机发光二级管发出的光线遇到手指指纹发生反射,光线通过光学指纹传感器,从而在芯片上形成指纹图像,且若发出的光线亮度越大,则光线遇到手指指纹发生反射的效果越明显,则在芯片上形成的指纹图像越清晰,而清晰的指纹图像可以提高与预设的指纹图像匹配时的准确度,提高指纹识别率。光线的颜色越接近于白色,则亮度越大,而合成白色的光线需要更多的蓝光分量和绿光分量。除此之外,绿光还用于将指纹图像成像在芯片上。
发明人在研究现有技术的过程中还发现,光学指纹识别技术依靠红光实现防伪识别,其原理是:红光对人体的皮肤的穿透率高,当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中的红光穿过手指时,手指内部的血管在跳动舒张过程中形成的血液流量存在差异,导致对红光的反射能量会变化;而复制的非活体指纹因为不具有人体皮肤和血管的生物特性,因此对红光的反射能量是固定的。因此,可以利用电子设备内置的红外接收传感器来接收皮肤、指纹面对红光产生的不同反射能量,并以此来检测指纹是否是活体指纹,以达到防伪目的。并且,光线中的红光越多,防伪效果越好,安全性越高。
然而在有光环境下,因为环境光中也含有大量的红光成分,因此环境光中的红光成分也可以被光学指纹传感器接收,从而对指纹正常反射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成像产生干扰,导致指纹传感器检测指纹的准确度降低,因此,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出光线中的红光会影响指纹识别率。若要优先于指纹识别率,就可以利用指纹传感器中的光线过滤装置来过滤掉红光,只接受蓝光和绿光即可。但是若要兼顾指纹防伪性能,则必须要用红光,所以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红光分量在光线中的占比只能取均衡状态。
有机发光二级管发出的光线投射在屏幕指纹图标区域形成指纹光斑,指纹光斑的颜色由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出光线中的红光、绿光、蓝光的含量确定。
因此,要解决现有的光学指纹识别技术存在的屏幕使用寿命降低、指纹识别率降低的问题,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采用适用于该应用场景的颜色的指纹光斑,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屏幕的烧屏和老化现象,提高屏幕的使用寿命、提升指纹识别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接收到触发显示指纹图标的输入的情况下,确定当前应用场景。确定指纹图标中目标参数构成的应用场景可以包括电子设备屏幕解锁的场景,用户登录软件或网站时的身份验证场景,用户对隐私文件进行加密、解密时的身份验证场景,用户在支付宝、微信、网上银行等进行支付、转账等行为的场景等。因此,触发显示指纹图标的输入,可以包括触发电子设备屏幕解锁的输入。例如,用户在按压电子设备侧面的开启屏幕按钮后,屏幕上显示指纹图标以提示用户使用指纹识别进行屏幕解锁,因此,用户按压电子设备侧面的开启屏幕按钮即为触发显示指纹图标的输入。触发显示指纹图标的输入,还可以包括触发用户登录软件或网站时进行身份验证的输入。例如,用户在打开目标软件或目标网站后,点击首页的登录按钮,则显示用于验证用户身份的指纹图标以提示用户使用指纹识别进行登录,因此,用户点击登录按钮的即为触发显示指纹图标的输入。
在显示用于指纹识别的指纹图标后,用户将手指按压在指纹图标区域,此时,电子设备的指纹图标区域接收到目标指纹,并将该目标指纹与预设的指纹进行比对,以进行指纹识别。为了解决现有的指纹图标显示技术存在的问题,此时,电子设备确定当前触发显示指纹图标的输入的应用场景。
如前所述,触发显示指纹图标的输入的应用场景一般可以包括:电子设备的屏幕解锁场景,用户登录软件或网站时的身份验证场景,用户对隐私文件进行加密、解密时的身份验证场景,用户在支付宝、微信、网上银行等进行的支付、转账等行为场景。
可选地,所述确定当前应用场景,包括以下步骤A1-步骤A2:
步骤A1:确定接收所述触发显示指纹图标的输入的应用程序和/或应用程序界面。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确定当前应用场景,可以检测接收该触发显示指纹图标的输入的应用程序及应用程序的界面。
步骤A2:根据所述应用程序和/或应用程序界面中的特征数据确定当前应用场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确定的应用程序为功能单一的应用程序,则可直接根据应用程序确定当前应用场景。例如,若确定的应用程序为系统锁屏应用程序,则确定当前应用场景为电子设备屏幕解锁的场景;若确定的应用程序为文件加密、解密应用程序,则确定当前应用场景为用户对隐私文件进行加密、解密时的身份验证场景。
若确定的应用程序为具有多种功能的应用程序,则根据应用程序界面的特征数据确定当前应用场景。具体地,可以提取应用程序界面中的特征数据,所述特征数据至少包括文字、图片,尤其是用来接收用户输入的输入区域的文字、图片,根据该文字、图片可以确定当前应用场景。例如,若确定的应用程序为支付宝,提取的界面上的特征数据包括“请输入指纹密码”、“确定支付”等文字,则确定当前应用场景为用户在支付宝进行的支付、转账等行为场景;若确定的应用程序为支付宝,提取的界面上的特征数据包括“支付宝账号”、“登录密码”等文字,以及用于登录的验证图片,则确定当前应用场景为用户在支付宝进行的登录行为场景。
步骤102,根据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确定目标光斑;其中,不同的目标参数对应的目标光斑分别具有不同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的占比,所述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分别为红光的亮度值、蓝光的亮度值、绿光的亮度值。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指应用场景对应的特征参数,例如,应用场景的出现频率、应用场景对于安全的需求等级等。也就是说,所述目标参数由所述应用场景的安全需求等级和/或所述应用场景的出现频率确定。应用场景对于安全的需求等级由安全环境若被攻破,用户承受的风险和损失来确定。
不同的指纹识别的应用场景一般对于安全的需求等级不同,不同的应用场景的出现频率也不同。例如,在各种应用场景中,电子设备的屏幕解锁的应用场景出现的频率较高,但对于安全的需求等级较低;而用户的支付、转账的应用场景出现的频率较屏幕解锁低,但对于安全的需求等级较高。
光学指纹识别技术依靠红光实现防伪识别,对于安全需求等级较高的应用场景,可以将指纹光斑中包含的红光设置较高分量,以提高防伪效果;而对于出现频率较高的应用场景,可以将指纹光斑中包含的蓝光设置较低分量,以降低蓝光对于屏幕有机发光材料的损耗,并以此降低屏幕亮度,以提升屏幕使用寿命。具体的,这里的分量指的是该种颜色的光对应的亮度值,用数字表示为从0、1、2...直到255中的任意一个数值。
可选地,由所述应用场景的安全需求等级和/或所述应用场景的出现频率确定所述目标参数,包括以下步骤A3-步骤A4:
步骤A3,根据所述应用场景的安全需求等级和/或所述应用场景的出现频率确定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类别。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目标参数包括应用场景对于安全的需求程度和/或所述应用场景的出现频率,不同的指纹识别的应用场景一般对于安全的需求程度不同,不同的应用场景的出现频率也不同。可以预先将电子设备可能涉及到的所有指纹识别的应用场景进行罗列,并根据这些应用场景对安全的需求程度、应用场景的出现频率,将应用场景进行分类,并按照应用场景对安全需求程度评级和出现频率评级的不同的排列组合,确定应用场景的不同类别。例如,将应用场景对安全的需求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将应用场景的出现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根据实际应用,可以将应用场景的类别分为四类,第一类别为安全需求程度四级、出现频率一级,即安全需求级别不高,但是用户使用指纹识别频次最多的场景,例如屏幕解锁的场景;第二类别为安全需求程度三级、出现频率三级,即安全需求级别一般,如果被攻破,给用户带来的风险较低,一般不会造成经济损失,但使用的频次比屏幕解锁少的场景,例如用户登录软件或网站时的身份验证的场景;第三类别为安全需求程度二级、出现频率四级,即安全需求级别较高,一旦被攻破,会给用户带来较大的风险的场景,但使用的频次较低,例如用户对隐私文件进行加密、解密时的身份验证的场景;第四类别为安全需求程度一级、出现频率二级,即安全需求程度极高,一旦被攻破,会给用户带来极大的风险甚至经济损失,使用的频次也较高,例如终端支付、银行转账等场景。
可以根据当前应用场景的安全需求程度、出现频率,从上述分类中确定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类别。
当然,还可以根据出现频率和安全需求组合得到更多的应用场景,并设定该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类别。
当然,根据实际应用,还可以单独根据应用场景的安全需求级别,确定目标参数;或者,单独根据应用场景的出现频率,确定目标参数。此处不再详细举例。
步骤A4,根据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类别确定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上述目标类别确定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例如,若应用场景所属的目标类别为第一类别,则将目标参数确定为第一参数;若所属的目标类别为第二类别,则将目标参数确定为第二参数;若所属的目标类别为第三类别,则将目标参数确定为第三参数;若所属的目标类别为第四类别,则将目标参数确定为第四参数。
可以预先为每一个目标参数设计一种目标光斑,该目标光斑根据应用场景对安全的需求等级设置红光分量的占比、根据应用场景的出现频率设置蓝光分量的占比。记录每一种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和目标光斑的对应关系。预先设计目标光斑,可以在确定目标参数后直接确定对应的目标光斑,速度较快、效率较高。
当然,也可以不用预先为每一个目标参数设计一种目标光斑,可以在确定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后,直接根据具体目标参数实时设计一种目标光斑,并进行显示。这样,相比于预先设计目标光斑,可以根据当前的目标参数设计更为符合当前要求的目标光斑,针对性更强。
步骤103,显示由所述目标光斑构成的指纹图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目标光斑后,由有机发光二极管在指纹图标区域的屏幕下方发出可形成指纹图标图案的光线,该光线与目标光斑具有相同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占比,进而可以在屏幕上的指纹图标区域显示出由目标光斑构成的指纹图标。
参照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目标光斑构成的指纹图标的示意图。在图2中,用户用手指在屏幕上的指纹图标区域按压,电子设备在根据应用场景确定目标光斑后,在指纹图标区域显示由目标光斑构成的指纹图标S1。
在显示指纹光斑构成的指纹图标之后,可以利用所述指纹图标识别用户指纹。具体地,电子设备的OLED屏幕中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出与目标光斑具有相同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占比的可形成指纹图标图案的光线。该光线中的蓝光、红光、绿光进行合成,将屏幕点亮为HBM模式;该光线中的红光穿透用户的手指皮肤,手指内部的血管在跳动舒张过程中形成的血液流量存在差异,导致对红光的反射能量会变化,通过内置于电子设备中的光学指纹传感器接收该变化的反射能量。由于非活体的手指对于红光的反射能量是固定的,因此可以利用红光将用户的真实手指指纹与非活体指纹进行鉴别区分,以达到防伪目的。
当然,鉴别非活体指纹只是指纹识别的第一步,若识别出是非活体指纹,则提示识别失败;若识别出是活体指纹,则光学指纹传感器借助于绿光的成像功能,在传感器芯片上形成用户的指纹图像。系统将用户的指纹图像与预先录入在电子设备中的指纹图像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识别成功;若匹配不成功,则识别失败。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接收到触发显示指纹图标的输入的情况下,确定当前应用场景;根据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确定目标光斑;其中,不同的目标参数对应的目标光斑分别具有不同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的占比,所述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分别为红光的亮度值、蓝光的亮度值、绿光的亮度值;显示由所述目标光斑构成的指纹图标。在上述方法中,不同的目标参数对应的目标光斑分别具有不同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因此不同的目标光斑具有不同的指纹识别率,也对屏幕中有机材料的损耗程度不同。根据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选择最合适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的目标光斑,使得目标光斑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于指纹识别率、对屏幕使用寿命的影响程度的不同需求,从而提高了屏幕的使用寿命、提升了指纹图标的指纹识别率。
参照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方法的流程图之二,所述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1,在接收到触发显示指纹图标的输入的情况下,确定当前应用场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201可以参照步骤101,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202,若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为第一参数,则确定与所述第一参数对应的第一光斑;其中,所述第一光斑的红光分量占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第一比例,绿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蓝光分量占所述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第二比例;所述预设最大分量为红绿蓝RGB各通道亮度值的最大值。
我们知道,RGB色彩模式是工业界的一种颜色标准,通过对R(Red,红色)、G(Gree,绿色)、B(Blue,蓝色)三个颜色通道的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叠加可以得到各式各样的颜色。RGB即是代表红、绿、蓝三个通道的颜色。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也是由不同比例的红光、绿光、蓝光合成的。具体地,RGB各有256级亮度,用数字表示为从0、1、2...直到255。预设最大分量为RGB各通道亮度值的最大值,即预设最大分量为255。
可以为每一种目标参数的应用场景设计一种目标光斑,该目标光斑根据应用场景对安全的需求等级设置红光分量的占比、根据应用场景的出现频率设置蓝光分量的占比。这样,就可以根据当前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确定具有合适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的占比的目标光斑。具体的,这里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分别为红光的亮度值、蓝光的亮度值、绿光的亮度值,用数字表示为从0、1、2...直到255中的任意一个数值。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确定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参数为第一参数,则可以确定适合第一参数的第一光斑,作为该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光斑。
若第一参数为安全需求等级四级、出现频率一级,即安全需求级别不高,但是用户使用指纹识别频次较多的场景,例如屏幕解锁的场景。优选的,则可以确定第一比例为70%,即红光分量占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70%;第二比例为50%,即蓝光分量占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50%;而因为绿光分量是用于成像的,对有机发光材料的损耗影响不大,且绿光对于提高指纹识别的准确度有帮助,因此绿光分量可以为预设最大分量。具体地,预设最大分量为255,红光分量占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70%,即255*70%=179,蓝光分量占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255*50%=128,因此,第一光斑的RGB值为179:255:128。
步骤203,若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为第二参数,则确定与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第二光斑;其中,所述第二光斑的红光分量占所述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第三比例,绿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蓝光分量占所述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第四比例;其中,所述第三比例大于所述第一比例,所述第四比例大于所述第二比例。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确定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参数为第二参数,则可以确定适合第二参数的第二光斑,作为该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光斑。
若第二参数为安全需求等级三级、出现频率三级,即安全需求级别一般,如果被攻破,给用户带来的风险较低,一般不会造成经济损失,但使用的频次较屏幕解锁少的场景,例如用户登录软件或网站时的身份验证的场景。因为第二参数比第一参数的安全需求级别高,则可以将第二光斑中的红光分量的占比提高,以提高防伪识别能力;第二参数比第一参数的使用频次低,则将蓝光分量的占比适当提高也不会使屏幕的损耗增加,并且,提高蓝光分量的占比有利于提高屏幕HBM模式的亮度。
因此,可以设置第三比例大于第一比例,第四比例大于第二比例。例如,优选的,设置第三比例为80%,即红光分量占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80%,第四比例为80%,即蓝光分量占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80%。具体地,红光分量占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80%,即255*80%=204,蓝光分量占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255*80%=204,因此,第二光斑的RGB值为204:255:204。
步骤204,若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为第三参数,则确定与所述第三参数对应的第三光斑;其中,所述第三光斑的红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绿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蓝光分量占所述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第五比例;其中,所述第五比例大于所述第二比例。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确定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参数为第三参数,则可以确定适合第三参数的第三光斑,作为该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光斑。
若第三参数为安全需求等级二级、出现频率四级,即安全需求级别较高,一旦被攻破,会给用户带来较大的风险的场景,但使用的频次较低,例如用户对隐私文件进行加密、解密时的身份验证的场景。因为第三参数的安全需求级别高,则可以将第三光斑中的红光分量的占比设为最高,以提高防伪识别能力;第三参数比第一参数的使用频次低,则将蓝光分量的占比适当提高也不会使屏幕的损耗增加,并且,提高蓝光分量的占比有利于提高屏幕HBM模式的亮度,因此,蓝光分量所占据的第五比例大于所述第二比例。具体地,可以设置第五比例等于第四比例,即蓝光分量占预设最大分量的最优比例为80%。综上,红光分量为预设最大分量,即255,蓝光分量占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255*80%=204,因此,第二光斑的RGB值为255:255:204。
步骤205,若所述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参数为第四参数,则确定与所述第四参数对应的第四光斑;其中,所述第四光斑的红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绿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蓝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确定当前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参数为第四参数,则可以确定适合第四参数的第四光斑,作为该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光斑。
第四参数可以为安全需求等级一级、出现频率二级的场景,即安全需求等级极高,一旦被攻破,会给用户带来极大的风险甚至经济损失,使用的频次也较高,例如终端支付、银行转账等场景。因为第四参数的安全需求等级极高,则可以将第四光斑中的红光分量的占比设为最高,以提高防伪识别能力;根据现有数据测算,用户日常屏幕解锁次数是支付使用次数的10倍左右,因此影响屏幕寿命的主要是日常解锁场景,而非支付场景。考虑到支付安全和指纹识别的准确度,可以将蓝光分量的占比也设为最高。具体地,第四光斑的RGB值为255:255:255。
可以理解,第一比例、第二比例、第三比例、第四比例、第五比例均对应有上述的最优取值,但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最优取值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
步骤206,显示由所述目标光斑构成的指纹图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206可以参照步骤103,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方法,除具有图1中的显示方法的有益效果外,还根据场景的安全需求等级和出现频率,详细地设计每个目标类别对应的光斑中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的占比。具体地,对于安全需求等级较高的场景,提高红光分量的占比,在出现频率较高的场景,降低蓝光分量的占比,使得目标光斑与应用场景精准匹配,提高了屏幕使用寿命、提升了指纹识别率。
参照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之一,该电子设备300具体可以包括:
应用场景确定模块301,用于在接收到触发显示指纹图标的输入的情况下,确定当前应用场景;
目标光斑确定模块302,用于根据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确定目标光斑;其中,不同的目标参数对应的目标光斑分别具有不同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的占比,所述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分别为红光的亮度值、蓝光的亮度值、绿光的亮度值;
显示模块303,用于显示由所述目标光斑构成的指纹图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能够实现图1的方法实施例中实现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这样,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接收到触发显示指纹图标的输入的情况下,确定当前应用场景;根据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确定目标光斑;其中,不同的目标参数对应的目标光斑分别具有不同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的占比;显示由所述目标光斑构成的指纹图标。在上述方法中,不同的目标参数对应的目标光斑分别具有不同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也就是对应的红光的亮度值、绿光的亮度值、蓝光的亮度值取值不同,因此不同的目标光斑具有不同的指纹识别率,也对屏幕中有机材料的损耗程度不同。根据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选择最合适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的目标光斑,使得目标光斑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于指纹识别率、对屏幕使用寿命的影响程度的不同需求,从而提高了屏幕的使用寿命、提升了指纹图标的指纹识别率。
参照图5,在图4的基础上,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之二。其中,若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为第一参数,则所述目标光斑确定模块302包括:
第一确定子模块3021,用于确定与所述第一参数对应的第一光斑;其中,所述第一光斑的红光分量占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第一比例,绿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蓝光分量占所述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第二比例;所述预设最大分量为红绿蓝RGB各通道亮度值的最大值。
若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为第二参数,则所述目标光斑确定模块302包括:
第二确定子模块3022,用于确定与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第二光斑;其中,所述第二光斑的红光分量占所述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第三比例,绿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蓝光分量占所述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第四比例;其中,所述第三比例大于所述第一比例,所述第四比例大于所述第二比例。
若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为第三参数,则所述目标光斑确定模块302,包括:
第三确定子模块3023,用于确定与所述第三参数对应的第三光斑;其中,所述第三光斑的红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绿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蓝光分量占所述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第五比例;其中,所述第五比例大于所述第二比例。
若所述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参数为第四参数,则所述目标光斑确定模块302,包括:
第四确定子模块3024,用于确定与所述第四参数对应的第四光斑;其中,所述第四光斑的红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绿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蓝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能够实现图3的方法实施例中实现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除具有图4中的电子设备的有益效果外,还根据场景的安全需求等级和出现频率,详细地设计每个目标类别对应的光斑中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的占比。具体地,对于安全需求等级较高的场景,提高红光分量的占比,在出现频率较高的场景,降低蓝光分量的占比,使得目标光斑与应用场景精确匹配,进一步提高了屏幕使用寿命、提升了指纹识别率。
图6为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该移动终端400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401、网络模块402、声音输出单元403、输入单元404、传感器405、显示单元406、用户输入单元407、接口单元408、存储器409、处理器410、以及电源411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中示出的移动终端结构并不构成对移动终端的限定,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终端、可穿戴设备、以及计步器等。
其中,处理器410,用于:
在接收到触发显示指纹图标的输入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目标指纹对应的应用场景;
根据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从预设的多个候选光斑中确定目标光斑;所述多个候选光斑分别具有不同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的占比;
控制显示单元406在所述指纹图标区域显示由所述目标光斑构成的指纹图标;
利用所述指纹图标识别所述目标指纹。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接收到触发显示指纹图标的输入的情况下,确定当前应用场景;根据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确定目标光斑;其中,不同的目标参数对应的目标光斑分别具有不同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的占比;显示由所述目标光斑构成的指纹图标。在上述方法中,不同的目标参数对应的目标光斑分别具有不同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因此不同的目标光斑具有不同的指纹识别率,也对屏幕中有机材料的损耗程度不同。根据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选择最合适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的目标光斑,使得目标光斑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于指纹识别率、对屏幕使用寿命的影响程度的不同需求,从而提高了屏幕的使用寿命、提升了指纹图标的指纹识别率。
应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射频单元401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具体的,将来自基站的下行数据接收后,给处理器410处理;另外,将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射频单元401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此外,射频单元401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
移动终端通过网络模块402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如帮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和访问流式媒体等。
声音输出单元403可以将射频单元401或网络模块402接收的或者在存储器409中存储的声音数据转换成声音信号并且输出为声音。而且,声音输出单元403还可以提供与移动终端400执行的特定功能相关的声音输出(例如,呼叫信号接收声音、消息接收声音等等)。声音输出单元403包括扬声器、蜂鸣器以及受话器等。
输入单元404用于接收声音或视频信号。输入单元404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4041和麦克风4042,图形处理器404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显示在显示单元406上。经图形处理器4041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存储在存储器409(或其它存储介质)中或者经由射频单元401或网络模块402进行发送。麦克风4042可以接收声音,并且能够将这样的声音处理为声音数据。处理后的声音数据可以在电话通话模式的情况下转换为可经由射频单元401发送到移动通信基站的格式输出。
移动终端400还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405,比如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具体地,光传感器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面板4061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移动终端400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面板4061或背光。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加速计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移动终端姿态(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传感器405还可以包括指纹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虹膜传感器、分子传感器、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在此不再赘述。
显示单元406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显示单元406可包括显示面板406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4061。
用户输入单元407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移动终端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具体地,用户输入单元407包括触控面板40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4072。触控面板4071,也称为触摸屏,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控面板4071上或在触控面板4071附近的操作)。触控面板40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410,接收处理器410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控面板4071。除了触控面板4071,用户输入单元407还可以包括其他输入设备4072。具体地,其他输入设备40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触控面板4071可覆盖在显示面板4061上,当触控面板4071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410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410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4061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6中,触控面板4071与显示面板4061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移动终端的输入和输出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控面板4071与显示面板4061集成而实现移动终端的输入和输出功能,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接口单元408为外部装置与移动终端400连接的接口。例如,外部装置可以包括有线或无线头戴式耳机端口、外部电源(或电池充电器)端口、有线或无线数据端口、存储卡端口、用于连接具有识别模块的装置的端口、声音输入/输出(I/O)端口、视频I/O端口、耳机端口等等。接口单元408可以用于接收来自外部装置的输入(例如,数据信息、电力等等)并且将接收到的输入传输到移动终端400内的一个或多个元件或者可以用于在移动终端400和外部装置之间传输数据。
存储器409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各种数据。存储器409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手机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声音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409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处理器410是移动终端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移动终端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409内的软件程序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409内的数据,执行移动终端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移动终端进行整体监控。处理器4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优选的,处理器41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110中。
移动终端40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411(比如电池),优选的,电源411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41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
另外,移动终端400包括一些未示出的功能模块,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处理器410,存储器409,存储在存储器409上并可在上述处理器41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410执行时实现上述显示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以下对本发明各实施例进行详细详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显示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上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显示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接收到触发显示指纹图标的输入的情况下,确定当前应用场景;
根据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确定目标光斑;其中,不同的目标参数对应的目标光斑分别具有不同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的占比,所述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分别为红光的亮度值、蓝光的亮度值、绿光的亮度值,所述目标参数由所述应用场景的安全需求等级和/或所述应用场景的出现频率确定,所述红光分量用于防伪,所述蓝光分量用于调整屏幕亮度;
显示由所述目标光斑构成的指纹图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为第一参数,则所述根据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确定目标光斑,包括:
确定与所述第一参数对应的第一光斑;其中,所述第一光斑的红光分量占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第一比例,绿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蓝光分量占所述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第二比例;所述预设最大分量为红绿蓝RGB各通道亮度值的最大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为第二参数,则所述根据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确定目标光斑,包括:
确定与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第二光斑;其中,所述第二光斑的红光分量占所述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第三比例,绿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蓝光分量占所述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第四比例;其中,所述第三比例大于所述第一比例,所述第四比例大于所述第二比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为第三参数,则所述根据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确定目标光斑,包括:
确定与所述第三参数对应的第三光斑;其中,所述第三光斑的红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绿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蓝光分量占所述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第五比例;其中,所述第五比例大于所述第二比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参数为第四参数,则所述根据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确定目标光斑,包括:
确定与所述第四参数对应的第四光斑;其中,所述第四光斑的红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绿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蓝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
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应用场景确定模块,用于在接收到触发显示指纹图标的输入的情况下,确定当前应用场景;
目标光斑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确定目标光斑;其中,不同的目标参数对应的目标光斑分别具有不同的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的占比,所述红光分量、绿光分量、蓝光分量分别为红光的亮度值、蓝光的亮度值、绿光的亮度值,所述目标参数由所述应用场景的安全需求等级和/或所述应用场景的出现频率确定,所述红光分量用于防伪,所述蓝光分量用于调整屏幕亮度;
显示模块,用于显示由所述目标光斑构成的指纹图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为第一参数,则所述目标光斑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与所述第一参数对应的第一光斑;其中,所述第一光斑的红光分量占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第一比例,绿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蓝光分量占所述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第二比例;所述预设最大分量为RGB各通道亮度值的最大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为第二参数,则所述目标光斑确定模块,包括:
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与所述第二参数对应的第二光斑;其中,所述第二光斑的红光分量占所述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第三比例,绿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蓝光分量占所述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第四比例;其中,所述第三比例大于所述第一比例,所述第四比例大于所述第二比例。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应用场景的目标参数为第三参数,则所述目标光斑确定模块,包括:
第三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与所述第三参数对应的第三光斑;其中,所述第三光斑的红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绿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蓝光分量占所述预设最大分量的比例为第五比例;其中,所述第五比例大于所述第二比例。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应用场景对应的目标参数为第四参数,则所述目标光斑确定模块,包括:
第四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与所述第四参数对应的第四光斑;其中,所述第四光斑的红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绿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蓝光分量为所述预设最大分量。
11.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方法的步骤。
CN201911019848.8A 2019-10-24 2019-10-24 一种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08264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19848.8A CN110826438B (zh) 2019-10-24 2019-10-24 一种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EP20879139.2A EP4050508A4 (en) 2019-10-24 2020-10-23 DISPLAY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22523255A JP7450708B2 (ja) 2019-10-24 2020-10-23 表示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PCT/CN2020/123322 WO2021078272A1 (zh) 2019-10-24 2020-10-23 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KR1020227016953A KR20220079995A (ko) 2019-10-24 2020-10-23 디스플레이 방법 및 전자기기
US17/720,043 US11769314B2 (en) 2019-10-24 2022-04-13 Display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19848.8A CN110826438B (zh) 2019-10-24 2019-10-24 一种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26438A CN110826438A (zh) 2020-02-21
CN110826438B true CN110826438B (zh) 2023-08-29

Family

ID=69550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19848.8A Active CN110826438B (zh) 2019-10-24 2019-10-24 一种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769314B2 (zh)
EP (1) EP4050508A4 (zh)
JP (1) JP7450708B2 (zh)
KR (1) KR20220079995A (zh)
CN (1) CN110826438B (zh)
WO (1) WO202107827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26438B (zh) 2019-10-24 2023-08-2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6469138B (zh) * 2021-06-15 2024-03-2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光斑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15706751A (zh) * 2021-08-09 2023-02-1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图像采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32689A (zh) * 2017-10-30 2018-03-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指纹识别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8763906A (zh) * 2018-05-31 2018-11-0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生物特征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0059627A (zh) * 2019-04-18 2019-07-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控制方法及终端
CN110096865A (zh) * 2019-05-13 2019-08-06 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下发验证方式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197159A (zh) * 2019-05-31 2019-09-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指纹采集方法及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72278A (zh) * 2017-05-12 2017-09-1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认证交互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7657238B (zh) * 2017-09-29 2020-11-2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指纹采集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08229372B (zh) * 2017-12-29 2021-08-10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596124A (zh) * 2018-04-28 2018-09-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面板、指纹识别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8804956B (zh) * 2018-05-31 2020-07-28 出门问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隐私保护的屏幕调节方法及装置
WO2020073165A1 (zh) * 2018-10-08 2020-04-16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指纹检测装置、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0826438B (zh) * 2019-10-24 2023-08-2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32689A (zh) * 2017-10-30 2018-03-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指纹识别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8763906A (zh) * 2018-05-31 2018-11-0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生物特征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0059627A (zh) * 2019-04-18 2019-07-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控制方法及终端
CN110096865A (zh) * 2019-05-13 2019-08-06 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下发验证方式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197159A (zh) * 2019-05-31 2019-09-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指纹采集方法及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552862A (ja) 2022-12-20
KR20220079995A (ko) 2022-06-14
JP7450708B2 (ja) 2024-03-15
US20220284686A1 (en) 2022-09-08
EP4050508A4 (en) 2022-12-14
WO2021078272A1 (zh) 2021-04-29
EP4050508A1 (en) 2022-08-31
CN110826438A (zh) 2020-02-21
US11769314B2 (en) 2023-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49857B2 (en) Code scanning method, code scanning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US11176235B2 (en) Permission control method and related product
CN110826438B (zh) 一种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8427873B (zh) 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8256853B (zh) 一种支付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9800602B (zh) 隐私保护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595946B (zh) 一种保护隐私的方法及终端
CN109241775B (zh) 一种隐私保护方法及终端
CN108629171B (zh) 一种未读消息处理方法及终端
CN109190509B (zh) 一种身份识别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544172B (zh) 一种显示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09886686B (zh) 一种安全支付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230021413A1 (en) Voice Payment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8664818B (zh) 一种解锁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8769410B (zh)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9246298B (zh) 一种提示信息的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7895108B (zh) 一种操作管理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7911563B (zh)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9753776B (zh) 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CN109446794B (zh) 一种密码输入方法及其移动终端
CN109104522B (zh) 一种人脸识别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8848240B (zh) 一种信息安全防护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889692A (zh) 移动支付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0717163B (zh) 一种交互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09409068B (zh) 一种操作执行方法及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