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23537B - 一种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的检测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的检测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23537B
CN110823537B CN201910983149.9A CN201910983149A CN110823537B CN 110823537 B CN110823537 B CN 110823537B CN 201910983149 A CN201910983149 A CN 201910983149A CN 110823537 B CN110823537 B CN 1108235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ld
performance
super high
rise building
mod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8314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23537A (zh
Inventor
张蓝方
谢壮宁
张乐乐
石碧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to CN20191098314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23537B/zh
Publication of CN1108235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235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235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235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3/00Testing of machine par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结构振动控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检测评价方法,包括:步骤1、对安装有TLD的超高层建筑进行现场实测,通过测量系统进行实时测量与数据采集工作,得到多源耦合响应信号;步骤2、对测量系统测得的多源耦合响应信号进行解耦,进而得到解耦后的模态响应信号;步骤3、在模态坐标下,对解耦后的模态响应信号进行参数识别,得到结构‑TLD系统对应的固有频率和模态阻尼比;步骤4、利用参数识别结果还原得到原结构和TLD参数;步骤5、根据还原得到的原结构和TLD参数进行TLD性能评价。本发明实现了对TLD性能的动态检测评价,是一种更为有效、准确的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检测评价方法。

Description

一种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的检测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结构振动控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检测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超高层建筑,强风作用下的风致荷载和响应通常是影响结构安全性和居住者舒适性的控制性因素。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常采用基于动力减振器(DVA)的阻尼器方法,在建筑的适当位置增加阻尼器,以增加结构的等效阻尼来达到减缓结构振动的目的。阻尼器通常包括两类,即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包括主动和被动方法)和调谐液体阻尼器(TLD)。其中,TLD是一种构造相对简单、造价低的阻尼器,尤其是还可兼做消防水箱,本发明内容将只讨论TLD的相关情况。
在工程实践中,实际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动力特性与设计时的有限元分析结果会存在差异,同时TLD的实际动力特性与原设计相比也会存在一定的变化。此外,由于存在风与结构的相互耦合作用,在较强(台)风作用下,实际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模态阻尼比会随着风速和响应强度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差异都会导致TLD失谐以及阻尼参数没有实现最优设置,从而使得TLD难以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因此,需要对安装在超高层建筑中的TLD系统性能进行检测评价。由于风荷载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重复性,以及受控建筑模态参数的时变特性,使得准确评价安装在建筑物中TLD的系统性能极具挑战性。
TLD性能的已有评价方法主要有:1)采用动态测试技术和随机减量法对有TLD和无TLD两种结构的阻尼比进行计算,对同样风速风向情况下有、无TLD的结构响应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来说明TLD的有效性。2)采用能量比方法,通过对建筑物和TLD在强风过程的响应进行监测,利用建筑物响应、TLD响应以及结构-TLD质量比直接计算附加有效阻尼来评价TLD的性能。
以上方法中,方法1)需要分别测量安装TLD前后结构的响应情况,但“同样风速风向情况下”几乎很难满足;方法2)采用基于能量比确定附加有效阻尼来评价TLD性能,本质是一种简化方法,只能得到TLD的减振效果,无法准确获取并判断整个结构-TLD系统的特征状态(模态频率、阻尼比的变化情况)并对系统的减振性能做出准确的评价,同时也会影响进一步对TLD系统参数调整的决策。
发明内容
针对已有方法仅用有效附加阻尼来评价TLD性能,且忽略了受控建筑结构动力特性具有时变性这一特征,使得已有方法具有不能全面准确检测评价TLD减振性能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检测评价方法。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检测评价方法,包括:
步骤1、对安装有TLD的超高层建筑进行现场实测,通过测量系统进行实时测量与数据采集工作,得到多源耦合响应信号;
步骤2、对测量系统测得的多源耦合响应信号进行解耦,进而得到解耦后的模态响应信号;
步骤3、在模态坐标下,对解耦后的模态响应信号进行参数识别,得到结构-TLD系统对应的固有频率和模态阻尼比;
步骤4、利用参数识别结果还原得到原结构和TLD参数;
步骤5、根据还原得到的原结构和TLD参数进行TLD性能评价。
进一步地,步骤4包括:根据结构-TLD系统的一、二阶频率、阻尼比、结构与TLD的设计质量比μ,经参数逆推得到结构固有频率fs、结构阻尼比ζs、TLD频率ft和TLD阻尼比ζt
优选地,步骤4包括:
步骤4-1、构建结构-TLD系统状态空间理论模型,得到结构-TLD系统状态矩阵A;
步骤4-2、利用已识别的结构-TLD系统复振型矩阵与固有频率,重构结构-TLD系统实际状态矩阵A′;
步骤4-3、根据A与A′,分别确定结构与TLD的固有频率和模态阻尼比。
优选地,结构-TLD系统状态矩阵A表示为: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21
式中,μ为TLD参数质量比;ωi、ζi分别为结构第i阶圆频率、结构第i阶阻尼比;ωt、ζt分别为TLD圆频率、TLD阻尼比;β为质量参与系数。
优选地,结构-TLD系统实际状态矩阵A′表示为: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31
式中,Φ为结构-TLD系统复振型矩阵;*为共轭符号;Λ为结构-TLD系统非共轭特征值对角矩阵。
进一步地,步骤5中TLD性能评价包括两个阶段的TLD性能评价:第一阶段为超高层建筑施工完毕正式投入使用之前的阶段;第二阶段为超高层建筑正常使用阶段。
优选地,当建筑处于第一阶段,TLD性能评价过程包括:根据步骤4分别得到结构固有频率fs与阻尼比ζs,TLD的频率ft与阻尼比ζt,比较fs与ft值,若相差较大,则在TLD正式投入使用之前进行重新调谐工作;同时比较ζt与TLD阻尼比设计值,评估TLD能够为结构增加的附加阻尼值。
优选地,当建筑处于第二阶段,TLD性能评价过程包括:服务器在线接收经互联网传输而来的动态采集数据,同时对数据进行在线批处理,得到结构固有频率fs与阻尼比ζs,以及TLD频率ft与阻尼比ζt的动态信息;通过比较fs与ft值的偏差程度以及ft的大小变化情况,动态评价TLD系统的控制效果。
优选地,步骤2包括:
步骤2-1、对测量得到的结构响应、TLD响应数据进行前处理,构建相应复信号;
步骤2-2、对复信号进行白化,得到白化后信号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32
步骤2-3、采用信号分离解耦技术求得结构-TLD系统的复振型矩阵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33
以及相应的复分离矩阵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34
步骤2-4、由复分离矩阵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35
计算得到结构-TLD系统解耦后的各阶模态响应信号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36
优选地,步骤3包括:
步骤3-1、构造气动力功率谱密度函数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37
步骤3-2、计算结构-TLD系统模态响应y(t)功率谱密度Sy,N(fk)的期望;
步骤3-3、计算功率谱密度Sy,N(fk)的概率密度函数;
步骤3-4、计算结构-TLD系统模态参数的后验概率密度函数;
步骤3-5、计算结构-TLD系统模态参数最优解,得到结构-TLD系统的前两阶频率和阻尼比;
步骤3-6、评估识别参数、减振性能的不确定性。
与现有方法相比,本发明包括如下优点:
(1)本发明首先构建集结构加速度、TLD液面高度以及风速测量等功能的测量系统,再对测量得到的结构-TLD系统多源耦合响应信号进行解耦,进而得到结构的模态响应信号,在此基础上对分离后的模态响应信号进行准确参数识别,最后根据参数识别结果反推,对TLD的控制性能进行评价,克服了现有方法的不足,实现了对TLD性能的动态检测评价,为进一步实施TLD的调谐工作,使其达到最佳控制效果提供数据支持,是一种更为有效、准确的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检测评价方法。
(2)不需要对安装TLD前的结构响应进行测量,采用一次强风测量结果就可进行对系统减振性能的评价;
(3)具有普适性,可用于信号耦合和非耦合的情况,并引入了复模态理论,自适应比例阻尼和非比例阻尼,解耦效果可靠、有效;
(4)将模态响应信号进行可靠的参数识别,不仅考虑了有色噪声的影响,还对识别参数、减振性能进行了不确定性评估;
(5)可动态获得结构-TLD系统固有频率、模态阻尼比等信息,进而对阻尼器性能进行动态评价,为阻尼器实施反馈调谐控制提供决策依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的检测评价方法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顶部安装有TLD的建筑结构系统及测量系统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多源耦合响应信号解耦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对分离后的模态响应信号进行固有频率和模态阻尼比识别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利用参数识别结果还原得到原结构和TLD参数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
一种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检测评价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1:对安装有TLD的超高层建筑进行现场实测,通过测量系统进行实时测量与数据采集工作,得到多源耦合响应信号。
如图2所示,具体包括:
步骤1-1:在设置有TLD的超高层建筑中安装加速度测量仪,在楼顶安装风速仪,在TLD内部安装波高计;
步骤1-2:对超高层建筑实施不间断的同步实时测量与数据采集工作;
步骤1-3:通过互联网将测量数据同步传输至中心服务器,中心服务器对传回信号进行实时分析处理。
本实施例中,测量数据包括:结构响应、TLD响应和风速时程数据。
步骤2:对测量系统测得的多源耦合响应信号进行解耦,进而得到解耦后的模态响应信号;
如图3所示,具体包括:
步骤2-1:对测量得到的结构响应、TLD响应数据进行前处理,构建相应复信号;
步骤2-2:对复信号进行白化,得到白化后信号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51
步骤2-3:采用信号分离解耦技术求得结构-TLD系统的复振型矩阵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52
以及相应的复分离矩阵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53
步骤2-4:由复分离矩阵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54
计算得到结构-TLD系统解耦后的各阶模态响应信号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55
首先进行信号前处理工作,将测量系统测得的实信号复数化,得到测量信号x(t)的解析信号为: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56
将式(1)对应的复模态响应、复振型同样采用解析信号的形式表示: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57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58
式中:x(t)、q(t)和Φr分别为测量系统所测得的观测信号(包括结构响应、TLD响应以及风速时程数据)、解耦后的模态响应信号和结构-TLD系统振型矩阵。x90(t)、q90(t)分别由x(t)、q(t)经Hilbert变换获得,并采用镜像法消除边界效应;i表示虚数单位;Φr、Φi分别为振型的实部和虚部。
进而得到复值的模态叠加公式为: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59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510
然后对复数化后的观测信号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511
进行白化。具体步骤为先求得观测信号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512
的协方差矩阵,并对该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由此得到白化矩阵W,进而对观测信号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61
进行白化,得到白化后信号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62
接着采用信号分离解耦技术对白化后信号进行解耦,先计算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63
的延时相关矩阵Rz(τ),并采用联合对角化的方法对其进行逼近,进而求得结构-TLD系统的复振型矩阵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64
与复分离矩阵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65
最后得到解耦的模态响应信号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66
步骤3:在模态坐标下,对解耦后的模态响应信号进行参数识别,得到结构-TLD系统对应的固有频率和模态阻尼比;
如图4所示,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3-1:构造气动力功率谱密度函数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67
步骤3-2:计算需参数识别的结构-TLD系统模态响应y(t)功率谱密度Sy,N(fk)的期望;
步骤3-3:计算Sy,N(fk)的概率密度函数;
步骤3-4:计算结构-TLD系统模态参数的后验概率密度函数;
步骤3-5:计算结构-TLD系统模态参数最优解,得到结构-TLD系统的前两阶频率f1、f2,阻尼比ζ1、ζ2
步骤3-6:评估识别参数、减振性能的不确定性。
具体地,在得到解耦的模态响应信号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68
后,对结构-TLD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模态阻尼比进行识别。所采用的参数识别方法不仅适用于白噪声激励,还适用于有色噪声激励的情况,而风荷载即属于有色噪声,其假设气动力功率谱密度满足: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69
式中,S0为气动力在固有频率处的功率谱密度值,β为荷载幂指数,f0,j为结构-TLD系统第j阶自振频率。
设所需参数识别的结构-TLD系统模态响应为: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610
式中,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611
为解耦后的结构-TLD系统第j阶模态响应;η(t)为测量噪声和模型误差等造成的实际响应和测量系统所获得响应间的预测误差。
计算y(t)功率谱密度Sy,N(fk)的期望: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71
式中,Sη为η(t)的功率谱密度分布;fk=kΔf,k=0,1,…,int(N/2),int表示取实数的整数部分,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72
T为采样时间;θ为需要识别的结构-TLD系统模态参数,包括系统自振频率和阻尼比等参数值;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73
为模态响应信号的功率谱密度;N为采样总数。
当N足够大时,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74
根据随机振动理论,可得结构-TLD系统模态响应的功率谱密度为: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75
对于平稳过程,在特定的频率区间段,Sy,N(fk)的概率密度函数p(Sy,N(fk)|θ)近似为Chi-square分布。根据贝叶斯定理,计算结构-TLD系统模态参数的后验概率密度函数为: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76
其中,k1≠k2,b为一个正则化常数,p(θ)为先验概率密度函数,两者在计算中通常被视为常数。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77
为[fk1,fk2]频率区间段内结构-TLD系统模态响应的功率谱密度。
通过求解函数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78
的最小值来确定系统模态参数最优解,进而得到结构-TLD系统的前两阶频率f1、f2(即一、二阶频率f1、f2)和阻尼比ζ1、ζ2
最后通过后验变异系数cov(coefficient of variation=标准差/MPV)来评估识别参数、减振性能的不确定性。
步骤4:利用参数识别结果还原得到原结构和TLD参数;
根据结构-TLD系统的一、二阶频率及阻尼比,并已知结构与TLD的设计质量比μ,经参数逆推分别得到结构固有频率fs、结构阻尼比ζs,TLD频率ft、TLD阻尼比ζt。如图5所示,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4-1:构建结构-TLD系统状态空间理论模型,得到结构-TLD系统状态矩阵A;
步骤4-2:利用已识别的结构-TLD系统复振型矩阵与固有频率,重构结构-TLD系统实际状态矩阵A′;
步骤4-3:根据A与A′,分别确定结构与TLD固有频率和模态阻尼比;
首先构建结构-TLD系统状态空间理论模型,N自由度线性结构-TLD系统运动方程为: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81
式中,Ms、Cs和Ks分别为结构质量、阻尼和刚度矩阵;mt、kt和ct为TLD等效质量、刚度和阻尼;β为质量参与系数;假设TLD与结构第n个自由度耦合,则X、xn和ut分别为结构位移向量、结构第n个自由度位移、TLD位移;H为TLD位置向量;F为外荷载向量。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82
为结构加速度向量,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83
为结构速度向量,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84
为结构第n个自由度加速度,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85
为TLD加速度,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86
为TLD速度。
将结构-TLD系统运动方程坐标变换为由模态坐标向量表示的形式,并利用振型正交性,式(11)可转化为: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87
式中,i为被控模态阶次;qi为第i阶模态坐标;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88
为第i阶模态加速度;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89
为第i阶模态速度;mi为结构第i阶模态质量;mt为TLD等效质量;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810
为结构第n个自由度的第i阶振型;ωi、ζi分别为结构第i阶圆频率、阻尼比;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811
为结构第i阶振型的转置;F为外荷载向量;ωt、ζt分别为TLD圆频率、阻尼比;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812
为TLD加速度;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813
为TLD速度;ut为TLD位移;β为质量参与系数;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814
为结构第n个自由度加速度。
接着对模态振型进行规格化,并假设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815
即结构第n个自由度位置的位移仅有第i阶模态参与,于是式(12)可写为: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816
式(13)为被控结构第i阶模态与TLD耦合的振动系统,其状态空间方程可表示为: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817
式中,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91
A为结构-TLD系统状态矩阵;B为系统输入矩阵。其中,A可表示为: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92
式中,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93
TLD通常安装在所控模态振型位移最大位置处,即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94
故μ实则为TLD参数质量比,在TLD设计时已确定,为已知量。
然后利用步骤2中识别的结构-TLD系统复振型矩阵以及步骤3中得到的结构-TLD系统固有频率、模态阻尼比,重构结构-TLD系统实际状态矩阵A′为: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95
式中,Φ为结构-TLD系统复振型矩阵;*为共轭符号;Λ为结构-TLD系统非共轭特征值对角矩阵,Λ=diag(λe),e=1、2,其中λe可表示为: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96
式中,ω=2πf,i表示虚数单位。
结构-TLD系统识别评估的实际状态矩阵A′与结构-TLD系统理论模型的状态矩阵A应近似相等。
因此,根据式(15)、式(16)可得结构圆频率ωs、TLD圆频率ωt,结构阻尼比ζs、TLD阻尼比ζt分别为:
Figure GDA0002323177800000097
式中,Agh为A′矩阵第g行、第h列的数值;β为质量参与系数;μ为TLD参数质量比;ωi、ζi分别为结构第i阶圆频率、阻尼比。
一般TLD控制结构一阶振型,此时所求得的ωi即为结构固有圆频率ωs,ζi即为结构模态阻尼比ζs
最后由f=ω/2π,进而得到结构固有频率fs,TLD频率ft
步骤5:根据还原得到的原结构和TLD参数进行TLD性能评价。
在此,TLD性能评价需要包括对两个阶段进行TLD性能评价,第一阶段为超高层建筑施工完毕正式投入使用之前的阶段,第二阶段为超高层建筑正常使用阶段。
当建筑处于第一阶段,根据步骤4分别得到结构固有频率fs与阻尼比ζs,TLD的频率ft与阻尼比ζt,比较fs与ft值,若相差较大,需要在TLD正式投入使用之前进行重新调谐工作。同时比较ζt与TLD阻尼比设计值,以评估TLD能够为结构增加的附加阻尼值。
当建筑处于第二阶段,服务器将在线接收经互联网传输而来的动态采集数据,同时对数据进行在线批处理,得到结构固有频率fs与阻尼比ζs,以及TLD频率ft与阻尼比ζt的动态信息。通过比较fs与ft值的偏差程度,以及ft的大小变化情况,来动态评价TLD系统的控制效果。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检测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对安装有TLD的超高层建筑进行现场实测,通过测量系统进行实时测量与数据采集工作,得到多源耦合响应信号;
步骤2、对测量系统测得的多源耦合响应信号进行解耦,进而得到解耦后的模态响应信号;
步骤3、在模态坐标下,对解耦后的模态响应信号进行参数识别,得到结构-TLD系统对应的固有频率和模态阻尼比;
步骤4、利用参数识别结果还原得到原结构和TLD参数;
步骤5、根据还原得到的原结构和TLD参数进行TLD性能评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检测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包括:根据结构-TLD系统的一、二阶频率、阻尼比、结构与TLD的设计质量比μ,经参数逆推得到结构固有频率fs、结构阻尼比ζs、TLD频率ft和TLD阻尼比ζt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检测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包括:
步骤4-1、构建结构-TLD系统状态空间理论模型,得到结构-TLD系统状态矩阵A;
步骤4-2、利用已识别的结构-TLD系统复振型矩阵与固有频率,重构结构-TLD系统实际状态矩阵A′;
步骤4-3、根据A与A′,分别确定结构与TLD的固有频率和模态阻尼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检测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结构-TLD系统状态矩阵A表示为:
Figure FDA0002953817560000011
式中,μ为TLD参数质量比;ωi、ζi分别为结构第i阶圆频率、结构第i阶阻尼比;ωt、ζt分别为TLD圆频率、TLD阻尼比;β为质量参与系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检测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结构-TLD系统实际状态矩阵A′表示为:
Figure FDA0002953817560000021
式中,Φ为结构-TLD系统复振型矩阵;*为共轭符号;Λ为结构-TLD系统非共轭特征值对角矩阵。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检测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TLD性能评价包括两个阶段的TLD性能评价:第一阶段为超高层建筑施工完毕正式投入使用之前的阶段;第二阶段为超高层建筑正常使用阶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检测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建筑处于第一阶段,TLD性能评价过程包括:根据步骤4分别得到结构固有频率fs与阻尼比ζs,TLD的频率ft与阻尼比ζt,比较fs与ft值,若相差较大,则在TLD正式投入使用之前进行重新调谐工作;同时比较ζt与TLD阻尼比设计值,评估TLD能够为结构增加的附加阻尼值。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检测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建筑处于第二阶段,TLD性能评价过程包括:服务器在线接收经互联网传输而来的动态采集数据,同时对数据进行在线批处理,得到结构固有频率fs与阻尼比ζs,以及TLD频率ft与阻尼比ζt的动态信息;通过比较fs与ft值的偏差程度以及ft的大小变化情况,动态评价TLD系统的控制效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检测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包括:
步骤2-1、对测量得到的结构响应、TLD响应数据进行前处理,构建相应复信号;
步骤2-2、对复信号进行白化,得到白化后信号
Figure FDA0002953817560000022
步骤2-3、采用信号分离解耦技术求得结构-TLD系统的复振型矩阵
Figure FDA0002953817560000023
以及相应的复分离矩阵
Figure FDA0002953817560000024
步骤2-4、由复分离矩阵
Figure FDA0002953817560000025
计算得到结构-TLD系统解耦后的各阶模态响应信号
Figure FDA0002953817560000026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检测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包括:
步骤3-1、构造气动力功率谱密度函数
Figure FDA0002953817560000027
步骤3-2、计算结构-TLD系统模态响应y(t)功率谱密度Sy,N(fk)的期望,其中:fk=kΔf,k=0,1,…,int(N/2),int表示取实数的整数部分,
Figure FDA0002953817560000031
T为采样时间;N为采样总数;
步骤3-3、计算功率谱密度Sy,N(fk)的概率密度函数;
步骤3-4、计算结构-TLD系统模态参数的后验概率密度函数;
步骤3-5、计算结构-TLD系统模态参数最优解,得到结构-TLD系统的前两阶频率和阻尼比;
步骤3-6、评估识别参数、减振性能的不确定性。
CN201910983149.9A 2019-10-16 2019-10-16 一种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的检测评价方法 Active CN1108235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83149.9A CN110823537B (zh) 2019-10-16 2019-10-16 一种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的检测评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83149.9A CN110823537B (zh) 2019-10-16 2019-10-16 一种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的检测评价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23537A CN110823537A (zh) 2020-02-21
CN110823537B true CN110823537B (zh) 2021-06-08

Family

ID=69549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83149.9A Active CN110823537B (zh) 2019-10-16 2019-10-16 一种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的检测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235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1070B (zh) * 2020-07-08 2021-07-20 华南理工大学 调谐液体阻尼器性能参数的检测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
CN112326240B (zh) * 2020-11-12 2022-12-20 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高层建筑调谐质量阻尼器性能检测系统的检测方法
CN112926247B (zh) * 2021-03-05 2024-03-29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悬挂状态钻井隔水管动态响应预测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3065208B (zh) * 2021-03-29 2021-11-23 华南理工大学 调谐液体阻尼器设计方法、装置、介质和设备
CN112945491B (zh) * 2021-03-31 2023-06-27 上海堃熠工程减震科技有限公司 可实现阻尼器震后免检免修的监控方法
CN113686528B (zh) * 2021-07-28 2022-10-25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结构-tld系统的子系统动力特性检测方法
CN113673012B (zh) * 2021-07-29 2023-08-22 华南理工大学 基于风洞试验的结构-tld系统的耦合振动实现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109962A1 (de) * 1990-03-29 1991-10-02 Traetner Arnulf Schwingungstilger zur verminderung von schwingungen an bauwerken
JPH11222820A (ja) * 1998-02-10 1999-08-17 Ohbayashi Corp 橋脚の構築方法および制振方法
CN101692566A (zh) * 2009-09-09 2010-04-07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输电线路高塔风振控制方法
CN106368488A (zh) * 2016-11-10 2017-02-01 兰州理工大学 一种双向tmd控制装置及参数确定方法
CN108595725A (zh) * 2017-12-29 2018-09-28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直线塔风振响应测试的加速度传感器布置方法
CN109060292A (zh) * 2018-06-01 2018-12-21 华南理工大学 考虑高频底座力天平试验的双耦合系统的风振实现方法
CN109063310A (zh) * 2018-07-26 2018-12-21 广州大学 一种考虑振动模态偏角的高层建筑hffb风振分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109962A1 (de) * 1990-03-29 1991-10-02 Traetner Arnulf Schwingungstilger zur verminderung von schwingungen an bauwerken
JPH11222820A (ja) * 1998-02-10 1999-08-17 Ohbayashi Corp 橋脚の構築方法および制振方法
CN101692566A (zh) * 2009-09-09 2010-04-07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输电线路高塔风振控制方法
CN106368488A (zh) * 2016-11-10 2017-02-01 兰州理工大学 一种双向tmd控制装置及参数确定方法
CN108595725A (zh) * 2017-12-29 2018-09-28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直线塔风振响应测试的加速度传感器布置方法
CN109060292A (zh) * 2018-06-01 2018-12-21 华南理工大学 考虑高频底座力天平试验的双耦合系统的风振实现方法
CN109063310A (zh) * 2018-07-26 2018-12-21 广州大学 一种考虑振动模态偏角的高层建筑hffb风振分析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LD对珠海金山大厦主楼风振控制的设计;瞿伟廉 等;《建筑结构学报》;19950630;第16卷(第3期);全文 *
减震调谐液体阻尼器参数优化设计;宗刚,楼梦麟;《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831;第34卷(第8期);全文 *
调谐液体阻尼器(TLD)对高层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李立;《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Ⅱ辑》;20140715(第07期);全文 *
超高层建筑风重耦合效应及等效静力风荷载研究;钟振宇;《CNKI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Ⅱ辑》;20141215(第12期);全文 *
高层建筑结构的风振阻尼控制分析与设计方法;欧进萍,张微敬;《建筑结构学报》;20031231;第24卷(第6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23537A (zh) 2020-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23537B (zh) 一种超高层建筑风振控制阻尼器性能的检测评价方法
Yao et al. Blind modal identification using limited sensors through modified sparse component analysis by time‐frequency method
CN103499387B (zh) 一种微振动信号处理方法
CN111351438B (zh) 高层结构水平动位移的估算方法及其监测系统
CN111751070B (zh) 调谐液体阻尼器性能参数的检测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
CN105862935A (zh) 一种用于挡土墙结构系统的损伤识别方法
Hu et al. Multi-type sensor placement and response reconstruction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Zheng et al. Localized damage detection of structures subject to multiple ambient excitations using two distance measures for autoregressive models
Dan et al. Monitoring, intelligent perception, and early warning of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of suspension bridge
CN106441748B (zh) 一种用于确定大型汽轮发动机基座动力特性的方法
CN113515808A (zh) 一种动力总成的噪声预测方法
JP2003322585A (ja) 常時微動計測に基づく建物の健全性診断法
CN117594164A (zh) 基于数字孪生的金属结构剩余疲劳寿命计算评估方法、系统
Varahram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excitation type on the output-only modal analysis results
Damadipour et al. Seismic modal identification using a new approach based on weighted transmissibility
CN106596025A (zh) 基于冲激响应的公路隧道悬挂风机基础稳定性检测方法及系统
Zhou et al. An improved stochastic subspace modal identification method considering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CN115033977B (zh)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地面实测脉动压力参数辨识方法
CN113686528B (zh) 一种结构-tld系统的子系统动力特性检测方法
Yun et al. Modal identificatio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under unknown input conditions using extended Kalman filter and long-short term memory
CN103471870A (zh) 基于二维投射的特征指标对煤矿设备状态识别的敏感性和聚类性研究方法
CN110146276B (zh) 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的索力与抗弯刚度监测方法及系统
Van der Auweraer Requirements and opportunities for structural testing in view of hybrid and virtual modelling
CN111929722B (zh) 一种快速可靠的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CN109631172B (zh) 一种空调减振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