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04990A - 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 - Google Patents

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04990A
CN110804990A CN201911145633.0A CN201911145633A CN110804990A CN 110804990 A CN110804990 A CN 110804990A CN 201911145633 A CN201911145633 A CN 201911145633A CN 110804990 A CN110804990 A CN 1108049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enic spot
green
footpath
river course
pav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4563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华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hunmuyuan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hunmuyuan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hunmuyuan Holding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hunmuyuan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4563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04990A/zh
Publication of CN1108049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049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0Dams; Dykes; Sluice ways or other structures for dykes, dams, or the lik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2Revetment of banks, dams, watercourses, or the like, e.g. the sea-flo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包括:河道;护堤,设置在河道的至少一侧,且护堤包括护坡,护堤中部设有步道和绿道,且步道的两侧设有植物带。本申请提供的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通过在护坡的中部设置步道和绿道,并在步道两侧设置植物带,游客在步道上行走或驾车在绿道上行驶时,与景区河道之间的直线距离得到缩短,提高了人与景区河道之间互动的频率,并有效解决了护堤的防护与景观之间不能协调的问题。

Description

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道景观工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新建堤防的方式是将河道防洪的功能性需求放在首位,是由于洪水泛滥,容易对河道周边的农田、村庄等造成损害,现有护堤隔绝了水与周边人群的联系,且现有护堤只考虑护堤的安全性,人在护堤上与河道的直线距离较远,无法近距离欣赏河道的风景,而现状景区内,较多的是希望采取自然、生态的方式,能够将防洪和景观综合考虑,在满足防洪的前提下,重点突出景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包括:河道;护堤,设置在所述河道的至少一侧,且所述护堤包括护坡,所述护堤中部设有步道和绿道,且所述步道的两侧设有植物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的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设计,包括河道和设置在河道一侧或两侧的护堤,护堤包括护坡,起到防护作用,通过在护坡的中部设置步道和绿道,游客能够在步道上行走,以与河道的直线距离缩短,方便游客更近距离的靠近河道以欣赏河道风景,绿道能够连通景区外的道路,方便游客驾车到景区游玩,且能够乘车欣赏河道风景,通过在步道两侧设置植物带,植物带不仅可以提高河道的风景,还可以起到降尘作用,以提高游客对景区风景的观赏度,该河道结构,拉近了人与景区河道之间的直线距离,提高了人与景区河道之间互动的频率,并有效解决了防护与景观之间不能协调的问题。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绿道设置在所述步道远离所述河道的一侧,且所述绿道与所述步道之间呈阶梯状。
即步道相对绿道更靠近河道,方便游客在步道上近距离欣赏河道风景,与河道进行互动,且有助于降低绿道上车辆对游客造成视觉影响,又将绿道与步道之间设计呈阶梯状,进一步提高了护堤的防护性能,且使河道结构更加具有层次感,结构较为合理,便于管理。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植物带包括设置在所述步道与所述河道之间的水生植物带和设置在所述步道与所述绿道之间的绿化植物带。
植物带包括水生植物带和绿化植物带,通过将水生植物带设置在步道与河道之间,使水生植物带中的水生植物更靠近河道,以提高其成活率及生命力,通过将绿色植物带设置在步道与绿道之间,保证步道另一侧也具有绿色植物供游客欣赏,同时,绿色植物带还具有巩固河道结构的作用,以提高河道结构的安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绿化植物带沿着靠近所述步道的方向由上至下倾斜设置。
通过将绿化植物带沿着靠近步道的方向由上至下倾斜设置,能够有效阻隔河道内的水向河道结构的另一侧溢出,提高护堤的防洪性及安全性。
优选地,步道的防洪标准为5年一遇,绿道的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有助于提高步道和绿道的防护性能,从而进一步保证了河道结构的安全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绿道与所述步道之间设有台阶,所述台阶将所述绿道与所述步道相连通。
通过在绿道与步道之间设置台阶,从而将绿道与步道相连通,则游客通过绿道驾车到达景区后,可通过台阶直接走上步道,沿着步道欣赏河道风景,且游玩后可以通过台阶走向绿道,以驾车回家,提高绿道与步道之间的联动性,方便游客近距离欣赏河道风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还包括:防护栏,设置在所述步道靠近所述河道的一侧。
通过在步道靠近河道的一侧设置防护栏,防止游客由于离河道太近而发生危险,以进一步提高河道结构的安全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植物带还包括:生态树林带,设置在所述绿道远离所述步道的一侧,且所述生态树林带沿着靠近所述绿道的方向由上至下倾斜设置。
植物带还包括生态树林带,生态树林带设置在绿道远离步道的一侧,且生态树林带沿靠近绿道的方向由上之下倾斜设置,提高了护堤的防护性,从而提高了河道结构的防洪性及安全性。
优选地,生态树林带的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较绿化植物带的施工要求更高,防洪能力更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河道结构的防洪性及安全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护堤的底标高为常水位标高。
通过将护堤的底标高设置为常水位标高,以保证河道内的水在常水位状态下不会向河道结构的步道及更上方溢出,以确保步道能够供游客行走观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还包括:固定砼块,所述固定砼块设置在所述护坡的坡脚处。
通过在护坡的坡脚处设置固定砼块,起到固定作用,防止护坡发生坍塌,以提高护堤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河道结构的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砼块的截面呈矩形;其中,所述矩形的宽度在0.8m~1.2m的范围内;和/或,所述矩形的高度在1.2m~1.8m的范围内。
固定砼块的截面呈矩形,形状较为规则,便于施工成型,且有助于提高固定砼块固定护坡的稳定性,其中,矩形的宽度在0.8m~1.2m的范围内,高度在1.2m~1.8m的范围内,既起到加强固定效果的作用,又保证易于施工,降低成本的作用。
优选地,所述步道为木质慢行步道。
步道为木质慢行步道,木质慢行步道不仅能够提高游客在游玩观赏时的舒适性,同时又便于施工成型,有助于降低施工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绿化植物带为观赏性植物。
绿化植物带包括观赏性植物,有助于提高河道景区的观赏性。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步道,201水生植物带,202绿化植物带,203生态树林带,30绿道,40固定砼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包括:河道;护堤,设置在河道的至少一侧,且护堤包括护坡,护堤中部设有步道和绿道,且步道的两侧设有植物带。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设计,包括河道和设置在河道一侧或两侧的护堤,护堤包括护坡,起到防护作用,通过在护堤上设置步道10和位于步道10远离河道一侧的绿道30,游客能够在步道10上行走,以与河道的直线距离缩短,方便游客更近距离的靠近河道以欣赏河道风景,绿道30能够连通景区外的道路,方便游客驾车到景区游玩,且能够乘车欣赏河道风景,通过在步道10两侧设置植物带,植物带不仅可以提高河道的风景,还可以起到降尘作用,以提高游客对景区风景的观赏度,该河道结构,拉近了人与景区河道之间的直线距离,提高了人与景区河道之间互动的频率,并有效解决了防护与景观之间不能协调的问题。
下面结合一些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申请提供的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的具体结构。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绿道30设置在步道10远离河道的一侧,且绿道30与步道10之间呈阶梯状。
即步道10相对绿道30更靠近河道,方便游客在步道10上近距离欣赏河道风景,与河道进行互动,且有助于降低绿道30上车辆对游客造成视觉影响,又将绿道30与步道10之间设计呈阶梯状,进一步提高了护堤的防护性能,且使河道结构更加具有层次感,结构较为合理,便于管理。
进一步地,植物带包括设置在步道10与河道之间的水生植物带201和设置在步道10与绿道30之间的绿化植物带202,如图1所示。
植物带包括水生植物带201和绿化植物带202,通过将水生植物带201设置在步道10与河道之间,使水生植物带201中的水生植物更靠近河道,以提高其成活率及生命力,通过将绿色植物带设置在步道10的另一侧,保证步道10另一侧也具有绿色植物供游客欣赏,同时,绿色植物带还具有巩固河道结构的作用,以提高河道结构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绿化植物带202沿着靠近步道10的方向由上至下倾斜设置如图1所示。
通过将绿化植物带202沿着靠近步道10的方向由上至下倾斜设置,能够有效阻隔河道内的水向河道结构的另一侧溢出,提高护堤的防洪性及安全性。
优选地,步道的防洪标准为5年一遇,绿道的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有助于提高步道和绿道的防护性能,从而进一步保证了河道结构的安全性。
优选地,绿道与步道之间设有台阶,台阶将绿道与步道相连通。
通过在绿道30与步道10之间设置台阶,从而将绿道30与步道10相连通,则游客通过绿道30驾车到达景区后,可通过台阶直接走上步道10,沿着步道10欣赏河道风景,且游玩后可以通过台阶走向绿道30,以驾车回家,提高绿道30与步道10之间的联动性,方便游客近距离欣赏河道风景。
实施例二(图中未示出)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还包括:防护栏,设置在步道靠近河道的一侧。
通过在步道靠近河道的一侧设置防护栏,防止游客由于离河道太近而发生危险,以进一步提高河道结构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植物带还包括生态树林带203,生态树林带203设置在绿道30远离绿化植物带202的一侧,且生态树林带203沿着靠近绿道30的方向由上至下倾斜设置。
植物带还包括生态树林带203,生态树林带203设置在绿道远离步道10的一侧,且生态树林带沿靠近绿道30的方向由上之下倾斜设置,提高了护堤的防护性,从而提高了河道结构的防洪性及安全性。
优选地,生态树林带203的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生态树林带203的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较绿化植物带202的施工要求更高,防洪能力更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河道结构的防洪性及安全性。
优选地,护堤的底标高为常水位标高。
通过将护堤的底标高设置为常水位标高,以保证河道内的水在常水位状态下不会向河道结构的步道10及更上方溢出,以确保步道10能够供游客行走观赏。
进一步地,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还包括:固定砼块40,固定砼块40设置在护坡的坡脚处。
通过在护坡的坡脚处设置固定砼块40,起到固定作用,防止护坡发生坍塌,以提高护堤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河道结构的稳定性。
优选地,固定砼块40的截面呈矩形;其中,矩形的宽度在0.8m~1.2m的范围内;矩形的高度在1.2m~1.8m的范围内。
固定砼块40的截面呈矩形,形状较为规则,便于施工成型,且有助于提高固定砼块40固定护坡的稳定性,其中,矩形的宽度在0.8m~1.2m的范围内,高度在1.2m~1.8m的范围内,既起到加强固定效果的作用,又保证易于施工,降低成本的作用。
具体地,步道10为木质慢行步道。
步道10为木质慢行步道,木质慢行步道10不仅能够提高游客在游玩观赏时的舒适性,同时又便于施工成型,有助于降低施工成本。
进一步地,绿化植物带202包括观赏性植物。
绿化植物带202为观赏性植物,有助于提高河道景区的观赏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设计,通过在护堤上设置步道和位于步道远离河道一侧的绿道,并在步道两侧设置植物带,拉近了人与景区河道之间的直线距离,提高了人与景区河道之间互动的频率,并有效解决了护堤的防护与景观之间不能协调的问题。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河道;
护堤,设置在所述河道的至少一侧,且所述护堤包括护坡,所述护坡的中部设有步道和绿道,且所述步道的两侧设有植物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植物带包括设置在所述步道与所述河道之间的水生植物带和设置在所述步道与所述绿道之间的绿化植物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生植物带沿着靠近所述河道的方向由上至下倾斜设置;和/或
所述绿化植物带沿着靠近所述步道的方向由上至下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绿道与所述步道之间设有台阶,所述台阶将所述绿道与所述步道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防护栏,设置在所述步道靠近所述河道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带还包括:
生态树林带,设置在所述绿道远离所述步道的一侧,且所述生态树林带沿着靠近所述绿道的方向由上至下倾斜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护堤的底标高为常水位标高。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固定砼块,所述固定砼块设置在所述护坡的坡脚处。
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砼块的截面呈矩形;
其中,所述矩形的宽度在0.8m~1.2m的范围内;和/或
所述矩形的高度在1.2m~1.8m的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绿化植物带包括观赏性植物。
CN201911145633.0A 2019-11-21 2019-11-21 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 Pending CN1108049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45633.0A CN110804990A (zh) 2019-11-21 2019-11-21 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45633.0A CN110804990A (zh) 2019-11-21 2019-11-21 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04990A true CN110804990A (zh) 2020-02-18

Family

ID=69490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45633.0A Pending CN110804990A (zh) 2019-11-21 2019-11-21 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04990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865082U (zh) * 2010-11-16 2011-06-15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一种生态游憩型航道护坡结构
CN203129084U (zh) * 2012-12-05 2013-08-14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种生态亲水型水岸护坡结构
KR20150024980A (ko) * 2013-08-27 2015-03-10 한국건설기술연구원 식물성 폴리우레탄 피복 다공질 식생골재와 섬유매트를 이용한 호안 사면 보호구조물 및 그 시공방법
CN104846778A (zh) * 2015-05-08 2015-08-19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用于河道工程的三层梯级生态功能带结构
CN206189340U (zh) * 2016-09-22 2017-05-24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浆砌块石挡墙的生态化护岸改造结构
CN208685545U (zh) * 2018-08-28 2019-04-02 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水陆域生态环境的护岸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865082U (zh) * 2010-11-16 2011-06-15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一种生态游憩型航道护坡结构
CN203129084U (zh) * 2012-12-05 2013-08-14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种生态亲水型水岸护坡结构
KR20150024980A (ko) * 2013-08-27 2015-03-10 한국건설기술연구원 식물성 폴리우레탄 피복 다공질 식생골재와 섬유매트를 이용한 호안 사면 보호구조물 및 그 시공방법
CN104846778A (zh) * 2015-05-08 2015-08-19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用于河道工程的三层梯级生态功能带结构
CN206189340U (zh) * 2016-09-22 2017-05-24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浆砌块石挡墙的生态化护岸改造结构
CN208685545U (zh) * 2018-08-28 2019-04-02 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水陆域生态环境的护岸结构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肖: "《河道堤防管理与维护》", 31 December 20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482250U (zh) 一种防冲刷型的生态护岸
CN202672096U (zh) 可植被嵌锁护坡砌块及可植被嵌锁护坡
KR100983707B1 (ko) 잔디블록 조립체
CN105297654B (zh) 一种马路隔离白水泥绿化槽
CN108570965A (zh) 自稳式鱼鳞坑生态挡墙
CN204435248U (zh) 一种市政道路吸音隔离带
CN110233432A (zh) 一种防冲刷型的生态护岸
CN110804990A (zh) 无边界景区河道结构
CN102733329B (zh) 绿化护栏墩及其制造方法
CN217869755U (zh) 一种下穿式小型野生动物通道
CN208701615U (zh) 一种护坡结构
CN216640433U (zh) 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生态护岸结构
CN204626337U (zh) 用于河道工程的三层梯级生态功能带结构
CN114892502A (zh) 一种环保式路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5530123U (zh) 一种生态河道护岸结构
CN209128845U (zh) 一种防滑园林道路结构
CN208844386U (zh) 一种新型的透水砖砌块
CN104846778A (zh) 用于河道工程的三层梯级生态功能带结构
CN206245248U (zh) 一种新型防远光灯的高速公路用中间防护栏
CN207567729U (zh) 一种组合式弧形连锁式护坡砌块
CN105019687A (zh) 根治沙漠的方法
CN206000257U (zh) 一种下沉式绿化带隔离栏
CN104746403A (zh) 新型生态停车场路面结构
CN207062692U (zh) 一种透水型生态园林道路
CN216006999U (zh) 一种园林土坡土壤防流失加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21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