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77799A - 基于非对称载荷的基坑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非对称载荷的基坑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77799A
CN110777799A CN201910938125.1A CN201910938125A CN110777799A CN 110777799 A CN110777799 A CN 110777799A CN 201910938125 A CN201910938125 A CN 201910938125A CN 110777799 A CN110777799 A CN 1107777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small
soil pressure
foundation pit
s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3812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77799B (zh
Inventor
金亚兵
刘懿俊
魏会龙
王伟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EOLOGIC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GEOLOGICAL BUREAU OF SHENZHEN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EOLOGIC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GEOLOGICAL BUREAU OF SHENZHE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EOLOGIC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GEOLOGICAL BUREAU OF SHENZHEN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EOLOGIC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Priority to CN20191093812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7779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777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777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777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777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02Foundation pi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02Foundation pits
    • E02D17/04Bordering surfacing or stiffening the sides of foundation p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非对称载荷的基坑设计方法,涉及基坑设计的技术领域。本发明根据大小不等的两侧载荷定义土压比,并建立了土压比与不动点调整系数的关系式,从而为不同侧的支护柱设计提供指导,使不同侧的支护柱能够适配其承受的载荷。

Description

基于非对称载荷的基坑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坑设计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非对称载荷的基坑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基坑是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或岩坑。基坑支护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
我国现行行标《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以下简称《规程》)对常规条件下基坑工程的各种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使得绝大多数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单元计算有据可依。但是《规程》对少数复杂条件或工况的基坑工程设计计算方法,只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或思路,并未具体量化分析方法和计算公式。
非对称荷载条件下,荷载大、小侧支护桩的受力变形和坑外地面沉降或隆起均存在较大差异。产生非对称荷载的成因,可以总结为:两侧地势高低不同;两侧堆载大小不同;两侧建筑物的数量以及大小不同;两侧洞室有无;两侧土质差异。如按荷载大侧的条件设计,荷载小侧则可能出现安全度偏大;如按荷载小侧的条件设计,荷载大侧支护结构可能会不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非对称载荷的基坑设计方法,其根据大小不等的两侧载荷定义土压比,并建立了土压比与不动点调整系数的关系式,从而为不同侧的支护柱设计提供指导,使不同侧的支护柱能够适配其承受的载荷。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基于非对称载荷的基坑设计方法,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地层条件和周边环境现状对支护结构进行初步设计,在所述初步设计之后,包括以下设计步骤:S1:选取载荷大侧不动点调整系数λd以及载荷小侧不动点调整系数λx,根据弹性支点法,利用λd和λx分别对载荷大、小两侧的地面沉降量以及支护柱的支撑轴力和最大位移进行计算;S2:定义土压比:根据土压比的大小判断载荷小侧支护柱的位移趋势;S3:建立土压比与载荷大侧的不动点调整系数λd的关系式S4:调整Rq,并使λd≤1;S5:根据步骤S4 得到的λd和λx计算载荷大、小两侧的地面沉降量以及支护柱的支撑轴力以及最大位移;S6:根据基坑周围环境条件,复核λd和λx,若满足要求,则确定λd和λx的数值,若不满足要求,则重复步骤S4至步骤S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大小不等的两侧载荷定义土压比,并建立了土压比与不动点调整系数的关系式,从而为不同侧的支护柱设计提供指导,使不同侧的支护柱能够适配其承受的载荷。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调整Rq使Rq≤ξ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避免载荷小侧地面隆起,使载荷小侧支护柱处于主动状态和静止状态之间。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依据载荷小侧影响Rq大小的因素,在载荷小侧地面反压载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采用如堆载重物的方式在载荷小侧地面反压土层,可避免载荷小侧地面隆起,尽量使载荷小侧支护柱处于主动状态和静止状态之间。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依据载荷小侧影响Rq大小的因素,在载荷大侧减小主动土压力系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载荷大侧土体参数的c、
Figure BDA0002219697160000031
值,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在基坑开挖前对载荷大侧软土进行注浆加固或搅拌桩加固。这样可以较好的减小两侧土压力不平衡导致载荷大侧地面沉降和支护结构变形较大的问题。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增加载荷小侧的支护桩深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同样可以减少荷载大侧支护结构变形。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当任意一侧的土质较软时,设置地基加固措施从而提高土层的土压力系数和抗变形能力,地基加固之后重新进行步骤S1至步骤S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止支护结构变形。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根据大小不等的两侧载荷定义土压比,并建立了土压比与不动点调整系数的关系式,从而为不同侧的支护柱设计提供指导,使不同侧的支护柱能够适配其承受的载荷;
2.在设计阶段调整土压比使载荷小侧支护柱处于中东状态和静止状态之间,避免载荷小侧地面隆起;
3.通过施加反压载荷减少载荷小侧地面的隆起;
4.依据载荷小侧影响Rq大小的因素,为减少支护结构的变形,则采取的方案有在载荷大侧减小主动土压力系数、增加载荷小侧的支护桩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非对称载荷支护结构计算分析示意图;
图2是基坑支护平面图;
图3是基坑支护剖面示意图;
图4是Rq=1.81时支护柱位移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图;
图5是Rq=1.5时支护柱位移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图;
图6是Rq=1.0时支护柱位移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基于非对称载荷的基坑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地层条件和周边环境现状对支护结构进行初步设计。在初步设计完成之后,进行以下步骤:
S1:选取载荷大侧不动点调整系数λd以及载荷小侧不动点调整系数λx,根据弹性支点法,利用λd和λx分别对载荷大、小两侧的地面沉降量以及支护柱的支撑轴力和最大位移进行计算;
S2:定义土压比:
Figure BDA0002219697160000041
根据土压比的大小判断载荷小侧支护柱的位移趋势;
式中,Ead+Qad是载荷大侧主动土压力合力,Eax+Qax是载荷小侧主动土压力合力;
载荷大、小侧土体自重产生的主动土压力合力分别为Ead=0.5γd(H+Dd)2Kad和 Eax=0.5γx(H+Dx)2Kax
载荷大、小侧分布荷载产生的主动土压力合力分别为Qad=qd(H+Dd)Kad和 Qax=qx(H+Dx)Kax
H为基坑开挖深度;Kad和Kax分别为载荷大、小侧主动土压力系数;Dd和Dx分别为载荷大、小两侧支护桩埋入坑底深度,qd和qx分别为荷载大、小两侧地面均布荷载;γd和γx分别为水平方向上载荷大、小侧两内支撑间距;d表示载荷大侧,x表示载荷小侧。
S3:建立土压比与载荷大侧的不动点调整系数λd的关系式
Figure BDA0002219697160000051
式中ξ1=K0x/Kax,K0x为小侧静止土压力系数;
S4:调整Rq,并使λd≤1;
S5:根据步骤S4得到的λd和λx计算载荷大、小两侧的地面沉降量以及支护柱的支撑轴力以及最大位移;
S6:根据基坑周围环境条件,复核λd和λx,若满足要求,则确定λd和λx的数值,若不满足要求,则重复步骤S4至步骤S6。
在S4中,为避免载荷小侧地面隆起,调整Rq使Rq≤ξ1,使载荷小侧支护柱处于主动状态和静止状态之间。依据载荷小侧影响Rq大小的因素,在载荷小侧地面反压载荷,或在载荷大侧减小主动土压力系数,或增加载荷小侧的支护桩深度。任意一侧的土质较软时,设置地基加固措施从而提高土层的土压力系数和抗变形能力,地基加固之后重新进行步骤S1至步骤S6。
下面进行理论解释。
如果由于非对称荷载作用,荷载小侧支护桩出现静止或被动状态,则此时荷载小侧土体自重产生的静止土压力合力Esx、分布荷载产生的静止土压力合力Qsx,以及土体自重产生的被动土压力合力Epx和分布荷载产生的被动土压力合 Qpx分别为:Esx=0.5γx(H+Dx)2K0x、 Epx=0.5rx(H+Dx)2Kpx、Qsx=qx(H+Dx)K0x、Qpx=qx(H+Dx)Kpx。式中,H为基坑开挖深度;K0x和Kpx分别为荷载小侧静止土压力系数和被动土压力系数。
根据土压力基本理论,对两侧布置相同参数的支护桩,如果Ead+Qad< Esx+Qsx,两侧支护桩均朝向坑内位移;如果Esx+Qsx≤+Qad≤Fpx+Qpx,大侧支护桩朝向坑内位移,荷载小侧支护桩或静止不动或轻微向坑外位移;如果 Ead+Qad>Epx+Qpx,荷载大侧支护桩朝向坑内位移,荷载小侧支护桩朝向坑外位移。对上述三个不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同时除以(Eax+Qax)后,得到下面三个不等式:
(1)
Figure BDA0002219697160000061
(2)
Figure BDA0002219697160000062
(3)
Figure BDA0002219697160000063
从上述三个不等式可看出,土压比只与荷载小侧静止土压力系数、主动土压力系数和被动土压力系数有关。由不等式(1)可判断小侧支护桩受到的土压力介于主动土压力和静止土压力之间,支护桩应该是朝向坑内位移;由不等式(2)可判断小侧支护桩受到的土压力介于静止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之间,支护桩应该是处于静止状态或朝向坑外位移;由不等式(3)可判断小侧支护桩受到的土压力大于被动土压力,支护桩应该是朝向坑外位移。
建立了土压比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后,就可以比较Rq与小侧的K0、Ka和Kp的关系,初步判断出小侧支护桩的位移趋势,继而建立Rq与支撑不动点调整系数λ之间的函数关系。《规程》规定大侧支撑不动点调整系数λd取0.5~1.0,小侧支撑不动点调整系数λx取(1-λd),若已知其中一个未知数,就可以计算另一个未知数了。
不难发现Rq与分布荷载qd成正比,与分布荷载qx成反比;如果固定qx,则Rq与qd、qx的差值(qd-qx)成正比。对内支撑构件,其轴向压缩变形与其长度和轴力成线性关系,因此,为简化分析,可以尝试建立土压比Rq与荷载大侧内支撑不动点调整系数λd的线性方程式,即假定λd=aRq+b。利用上述边界条件:Rq=1时,λd=0.5;Rq=K0x/Kax时,λd=1.0,即可得到λd与Rq的线性方程式:
Figure BDA0002219697160000071
ξ1=K0x/Kax
建立了λd与Rq的函数关系式后,只要已知Rq,就可以计算λd。将算出的λd和λx代入《规程》2012版的公式(4.1.10)中,即可计算出大、小各侧的支撑水平刚度系数和支撑轴力,最后根据支撑两端轴力相等原理,复核λd和λx计算值的合理性,如两端轴力不相等,对λd和λx进行适当调整,一般调整三次左右即满足支撑两端轴力相等条件。各种型式内支撑的水平刚度系数计算方法可参考在2019年发表于《岩土工程学报》的《深基坑内支撑支点水平刚度系数的解析解计算方法研究》。
建立了土压比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后,还可以用其估算基坑地面沉降和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进而通过调整λd和λx的大小来控制地面沉降和支护结构的变形,这就是变形控制设计的基本原理。
工程算例
参见图2和图3,开挖深度为8.0m,基坑平面呈狭长的规则矩形,东西方向的长度远远超过南北方向长度,南北方向宽度为12m;场地的地质情况南北两侧差别较大,场地北侧为填土场地,南侧为原状土场地。北侧开挖范围内主要为回填的杂填土,南侧主要分布有中砂、砾质粘性土等。设计计算选取的典型剖面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
表1岩土层用于设计计算的物理力学指标
Figure BDA0002219697160000081
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地层条件和周边环境现状对支护结构进行初步设计。由于用地红线的限制,支护结构采用咬合桩加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咬合桩桩径1.2m、间距2.0m;桩间止水采用素混凝土,桩径1.2m、间距2.0m,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桩顶设置钢筋混凝土冠梁,强度等级C30,断面尺寸宽×高为1.2m×1.0m。基坑中间设一道钢筋混凝土对撑,水平间距6m,无立柱,支撑位于冠梁位置,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支撑截面尺寸宽×高为1.0m×1.0m,支撑变形计算长度取 L0=12m;咬合桩以及冠梁、圈梁和支撑的弹性模量取E=3.0×104MPa,支护平面及剖面详见图3及图4。
细化设计:按照《规程》推荐的弹性支点法进行支护桩设计计算。先设计土压力大侧咬合桩:按《规程》取不动点调整系数λd=1.0,采用理正深基坑设计软件7.0进行单元计算得到支撑轴力、地面最大沉降和桩身最大位移等列如表2。再设计土压力小侧咬合桩:根据支撑两端轴力相等原则,按《规程》取不动点调整系数λx=0.001时的地面最大沉降和桩身最大位移等列如表2。
表2计算数据
Figure BDA0002219697160000091
表2中数据显示:以支撑两端轴力相等为原则,则按《规程》计算的土压力大、小两侧地面沉降和桩身位移都不同,其中,土压力大侧地面产生沉降,土压力小侧地面产生隆起;土压力大侧桩身向坑内位移,土压力小侧桩身则向坑外位移。
计算土压比Rq,建立其与大侧支撑不动点调整系数λd的函数关系式。填土一侧为土压力较大一侧,中粗砂层一侧为土压力较小一侧,重度γd=18.0kN/m3,γx=19.0kN/m3,内摩擦角
Figure BDA0002219697160000092
土压力系数Kad=0.704,Kax=0.333,K0x=0.5,Kpx=3,ξ1=1.5,ξ2=9。
根据土压比公式得到Rq=1.81。显然,ξ1<Rq<ξ2,小侧支护桩处于静止状态和被动状态之间且偏向于静止状态,为简化计算,视荷载小侧支护桩处于静止状态。大侧支撑不动点调整系数应按
Figure BDA0002219697160000101
计算。于是,λd与Rq的函数数学关系式为:λd=Rq-0.5。
根据建立的λd与Rq的数学关系式,调整Rq使λd≤1.0。为避免荷载小侧地面隆起,应尽量使小侧支护桩处于主动状态和静止状态之间,如此,即是尽量调整荷载比,确保Rq≤ξ1。如取Rq=ξ1=1.5,从小侧影响Rq大小的因素来讲,可以采取在小侧地面反压荷载、在大侧减小主动土压力系数或加大桩深等措施。本工程实例采取了在土压力大侧减小主动土压力系数的措施,具体措施是在基坑开挖前对荷载大侧的填土进行了注浆加固,加固后的地层
Figure BDA0002219697160000102
提高到15.3°,主动土压力系数Kad降低到0.583。
根据参数调整和采取地基加固措施后,重新对大小侧支护桩进行设计计算。取设计控制荷载比Rq=1.5,大侧支撑不动点调整系数λd=1.0;取小侧支撑不动点调整系数λd=0.001,重新对大小侧支护桩进行设计计算,结果列于表3。
表3计算数据(调整Rq后)
Figure BDA0002219697160000103
仿真算例
为探讨土压力不对称条件下的支护结构变形情况,本文采用Midas GTS软件对工程算例中的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提取出不同土压力比Rq条件下支护桩的桩身位移值,具体结果见图4-6。数值计算结果表明:①当Rq=1.81时,即ξ1<Rq<ξ2,土压力较大一侧支护桩最大位移达到22.2mm,向坑内变形;土压力较小一侧支护桩最大位移达到-11.9mm,向坑外变形,这与解析解基本吻合。②当Rq=1.5时,即Rq≤ξ1,土压力较大一侧支护桩最大位移为9.8mm,向坑内变形;土压力较小一侧支护桩最大位移为-4mm,向坑外变形,这与解析解也非常接近。③当Rq=1.0时,两侧支护桩的最大位移均为5mm,均向坑内变形,可以判断前文所建立的λd与Rq的函数数学关系式是较为准确的。
表4为Rq=1.81、Rq=1.5和Rq=1.0三种土压比条件下,支护桩桩身最大位移解析解、数值解与实测值的对比。荷载大侧桩身位移理论值与实测值较为吻合,荷载小侧桩身位移理论值与实测值虽有些误差,但误差绝对值不大。由于工程实际影响因素较多,本工程理论解析解的计算结果还是具有较高精确度的。
表4解析解、数值解与实测值的桩身最大位移对比
Figure BDA0002219697160000121
文中由
Figure BDA0002219697160000122
可判断荷载小侧支护桩受到的土压力介于主动土压力和静止土压力之间,支护桩总体上应该是朝向坑内位移;由
Figure BDA0002219697160000123
可判断荷载小侧支护桩受到的土压力介于静止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之间,支护桩总体上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或朝向坑外位移;由式
Figure BDA0002219697160000124
可判断荷载小侧支护桩受到的土压力大于被动土压力,支护桩总体上是朝向坑外位移,甚至地面出现隆起现象;由
Figure BDA0002219697160000125
可量化计算出在已知土压比条件下的内支撑不动点调整系数,且具有较高精确度的。利用内支撑两端轴力相等原理,提出的内支撑支护结构变形控制设计方法可行。
针对上述的荷载大、小侧支护桩的受力变形和坑外地面沉降(或隆起) 均存在较大差异,如按大侧条件设计,荷载大侧支护结构可能会偏于不安全,按荷载小侧则可能出现安全度偏大这一问题,所提出的土压比概念和计算公式有明确的工程价值。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基于非对称载荷的基坑设计方法,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地层条件和周边环境现状对支护结构进行初步设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初步设计之后,包括以下设计步骤:
S1:选取载荷大侧不动点调整系数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2
以及载荷小侧不动点调整系数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4
,根据弹性支点法,利用
Figure 62557DEST_PATH_IMAGE002
Figure 245277DEST_PATH_IMAGE004
分别对载荷大、小两侧的地面沉降量以及支护柱的支撑轴力和最大位移进行计算;
S2:定义土压比: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6
;根据土压比的大小判断载荷小侧支护柱的位移趋势;
式中,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8
是载荷大侧主动土压力合力,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0
是载荷小侧主动土压力合力;
载荷大、小侧土体自重产生的主动土压力合力分别为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2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4
载荷大、小侧分布荷载产生的主动土压力合力分别为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6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8
Figure DEST_PATH_IMAGE020
为基坑开挖深度;
Figure DEST_PATH_IMAGE022
分别为载荷大、小侧主动土压力系数;
Figure DEST_PATH_IMAGE026
Figure DEST_PATH_IMAGE028
分别为载荷大、小两侧支护桩埋入坑底深度,
Figure DEST_PATH_IMAGE030
分别为荷载大、小两侧地面均布荷载;
Figure DEST_PATH_IMAGE032
Figure DEST_PATH_IMAGE034
分别为水平方向上载荷大、小侧两内支撑间距;d表示载荷大侧,x表示载荷小侧。
S3:建立土压比与载荷大侧的不动点调整系数的关系式
Figure DEST_PATH_IMAGE036
式中
Figure DEST_PATH_IMAGE038
为小侧静止土压力系数;
S4:调整,并使
Figure DEST_PATH_IMAGE044
1;
S5:根据步骤S4得到的
Figure 418560DEST_PATH_IMAGE002
Figure 764091DEST_PATH_IMAGE004
计算载荷大、小两侧的地面沉降量以及支护柱的支撑轴力以及最大位移;
S6:根据基坑周围环境条件,复核
Figure 915904DEST_PATH_IMAGE004
,若满足要求,则确定
Figure 645962DEST_PATH_IMAGE002
Figure 845999DEST_PATH_IMAGE004
的数值,若不满足要求,则重复步骤S4至步骤S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非对称载荷的基坑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调整
Figure 370522DEST_PATH_IMAGE042
使
Figure DEST_PATH_IMAGE04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非对称载荷的基坑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据载荷小侧影响
Figure 921589DEST_PATH_IMAGE042
大小的因素,在载荷小侧地面反压载荷。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非对称载荷的基坑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据载荷小侧影响
Figure 189759DEST_PATH_IMAGE042
大小的因素,在载荷大侧减小主动土压力系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非对称载荷的基坑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增加载荷小侧的支护桩深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非对称载荷的基坑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任意一侧的土质较软时,设置地基加固措施从而提高土层的土压力系数和抗变形能力,地基加固之后重新进行步骤S1至步骤S6。
CN201910938125.1A 2019-09-28 2019-09-28 基于非对称载荷的基坑设计方法 Active CN1107777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38125.1A CN110777799B (zh) 2019-09-28 2019-09-28 基于非对称载荷的基坑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38125.1A CN110777799B (zh) 2019-09-28 2019-09-28 基于非对称载荷的基坑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77799A true CN110777799A (zh) 2020-02-11
CN110777799B CN110777799B (zh) 2020-10-02

Family

ID=69385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38125.1A Active CN110777799B (zh) 2019-09-28 2019-09-28 基于非对称载荷的基坑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7779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05412A (zh) * 2023-02-09 2023-06-23 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有限元模型分析的基坑开挖变形研究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5212A (zh) * 2009-07-28 2009-12-30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排桩-内支撑支护体系简化设计计算方法
JP2014085229A (ja) * 2012-10-24 2014-05-12 West Japan Railway Co 振動計測に基づく斜面上転石の落石危険度評価方法
CN104268373A (zh) * 2014-09-09 2015-01-07 重庆大学 一种支护桩的桩间挡土板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
CN104652448A (zh) * 2015-01-10 2015-05-27 华东交通大学 一种不平衡基坑支护设计方法
CN106096162A (zh) * 2016-06-21 2016-11-09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确定盾构土仓压力的方法及其数学模型和构建方法
CN106638537A (zh) * 2016-11-25 2017-05-10 南昌市政公用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有限土体土压力计算方法
CN108589763A (zh) * 2018-07-02 2018-09-28 天津大学 一种筒型基础防屈曲结构
CN109137930A (zh) * 2018-09-07 2019-01-04 广东省建工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狭窄基坑的嵌固稳定性分析方法
CN109190323A (zh) * 2018-11-09 2019-01-11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一种适用于狭窄基坑单层支撑条件下的嵌固稳定性分析方法
CN110046407A (zh) * 2019-03-28 2019-07-23 中国建筑土木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确定挡土结构中滑动土体破裂面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5212A (zh) * 2009-07-28 2009-12-30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排桩-内支撑支护体系简化设计计算方法
JP2014085229A (ja) * 2012-10-24 2014-05-12 West Japan Railway Co 振動計測に基づく斜面上転石の落石危険度評価方法
CN104268373A (zh) * 2014-09-09 2015-01-07 重庆大学 一种支护桩的桩间挡土板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
CN104652448A (zh) * 2015-01-10 2015-05-27 华东交通大学 一种不平衡基坑支护设计方法
CN106096162A (zh) * 2016-06-21 2016-11-09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确定盾构土仓压力的方法及其数学模型和构建方法
CN106638537A (zh) * 2016-11-25 2017-05-10 南昌市政公用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有限土体土压力计算方法
CN108589763A (zh) * 2018-07-02 2018-09-28 天津大学 一种筒型基础防屈曲结构
CN109137930A (zh) * 2018-09-07 2019-01-04 广东省建工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狭窄基坑的嵌固稳定性分析方法
CN109190323A (zh) * 2018-11-09 2019-01-11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一种适用于狭窄基坑单层支撑条件下的嵌固稳定性分析方法
CN110046407A (zh) * 2019-03-28 2019-07-23 中国建筑土木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确定挡土结构中滑动土体破裂面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汉凯: "基坑内支撑刚度计算方法辨析 ",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喻军等: "考虑围护结构位移的非对称基坑土压力分析 ", 《岩土工程学报》 *
舒进等: "临河地铁车站深基坑变形规律研究 ",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
董海斌: "平行换乘车站基坑外土压力特征及墙体变形 ", 《中国市政工程》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05412A (zh) * 2023-02-09 2023-06-23 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有限元模型分析的基坑开挖变形研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77799B (zh) 2020-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06940B (zh) 基坑伺服支撑系统设置方法
CN104988918A (zh) 一种深基坑预应力锚杆最优锚固长度的测定方法
CN107330194A (zh) 盾构隧道开挖对邻近群桩基础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CN110851898A (zh) 一种基于桥梁墩台变形控制的滑坡抗滑桩设计方法
CN103205957A (zh) 基坑开挖下卧隧道及基底回弹估算法
CN109826198B (zh) 软土地铁基坑开挖施工方法
CN110777799B (zh) 基于非对称载荷的基坑设计方法
CN108643246A (zh) 基坑施工中承压水降水对周边环境影响的预测方法
CN113239427B (zh) 既有桩基抵抗侧向变形力学性能增强方法
Weber et al. Numerical modelling of stone columns in soft clay under an embankment
Zheng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s for response of MSE wall-supported bridge abutments to vertical load
CN116842762A (zh) 一种层状地基被动桩桩身内力变形计算方法
CN116484471A (zh) 一种圆形地连墙墙体等效模型的等效参数确定方法
Chen et al. Soil arching effect associated with ground movement and stress transfer adjacent to braced excavation in clayey ground
Jiang et al. A new large step-tapered hollow pile and its bearing capacity
CN113591183A (zh) 一种黏性土地层多支点式围护结构非平衡计算方法
Lang Sensitivity of shallow wind turbine foundation design and soil response to geotechnical variance with construction cost implications
Wang et al. Effect of cantilever soldier pile foundation excavation closing to an existing composite foundation
CN109137931B (zh) 一种适用于狭窄基坑的嵌固长度的计算方法
CN107476156B (zh) 软基桩承加筋路堤的优化设计方法
CN113221418B (zh) 一种修正的Tschebotarioff土压力模型
CN117150817B (zh) 基于土拱效应的联合门式抗浮框架设计方法
Pan et al. Influence of several structural parameters on the behavior of a dual row diaphragm wall supporting structure system
Li et al.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large-diameter rock-socketed pile embedded depth
CN108824440B (zh) 一种桩底深于水泥土暗撑加固体基坑被动土压力计算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