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76241A - 一种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776241A CN110776241A CN201911188902.1A CN201911188902A CN110776241A CN 110776241 A CN110776241 A CN 110776241A CN 201911188902 A CN201911188902 A CN 201911188902A CN 110776241 A CN110776241 A CN 11077624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ying
- heat exchanger
- air inlet
- heat recovery
- waste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8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10802 sludg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912 waste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8044 dehyd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97 dehydr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546 flue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8187 granula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865 sewag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897 system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399 tap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20679 tap water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1/00—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 C02F11/12—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de-watering, drying or thickening
- C02F11/13—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de-watering, drying or thickening by hea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10—Particle separators, e.g. dust precipitators, using filter plates, sheets or pads having plane surfac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烘干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及方法,其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循环风机及烘干室;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进气口用于与废热源相连通,第二换热器的第二进水口连通第一换热器的第一出水口,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出水口连通第一换热器的第一进水口,循环风机的吸风口连通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出气口,烘干室内设有烘干组件,烘干室的第三进气口与循环风机的排风口连通,所述第三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利用废热源,可对污泥或者其它物质进行烘干处理,并可避免过高温度进行烘干,且节能环保。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涉及烘干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污水经沉淀后形成污泥,污泥的含水率可达99%以上,传统机械脱水设备(如叠螺机,板框压滤机、离心机、带式脱水机等)只能将污泥脱水至70%-85%含水率,这依然达不到理想用于焚烧的状态。若继续将污泥脱水至40%含水率以下,需要使用另外的干化设备;污泥干化设备的形式可分为转鼓式、转盘式、桨叶式、带式、离心式、流化床等,其中绝大部分脱水方式是直接加热式:将污泥与加热介质直接进行接触混合,使污泥中水分蒸发,污泥得以干燥,而通常加热介质为高温烟气或高温蒸汽(400℃-800℃),使得污泥干化后的废气臭气较大,含尘量、有害物质较高,污染较严重,需要进行处理后才能进行排放,而排放的废气将带走大量的烘干房内空气中的热量,造成烘房内热量的浪费,且耐高温烘干的设备投资大,运行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余热回收烘干系统,能够利用废热源的热量对污泥或者其它物质进行低温烘干,避免直接将废热源用于污泥或者其它物质的烘干,且烘干室内的热气能够循环利用,节能环保。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其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循环风机及烘干室;
所述第一进气口用于与废热源相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第二进水口、第二出水口、第二进气口及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循环风机的吸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出气口,所述烘干室具有第三进气口及第三出气口,且所述烘干室内设有烘干组件,所述第三进气口与所述循环风机的排风口连通,所述第三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
作为优选方案,在所述烘干室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还设有除湿装置,所述除湿装置具有第四进气口及第四出气口,所述第四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三出气口,所述第四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除湿装置为冷水换热器,所述冷水换热器的进水温度≤30℃。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冷水换热器的底部设有排水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三出气口与所述第四进气口之间还连接有除尘设备。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除尘设备为过滤网。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烘干组件包括若干传送带,各所述传送带从上至下依次间隔排布,且相邻两所述传送带之间的传送方向相反。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三进气口开设于所述烘干室的底部,所述第三出气口开设于所述烘干室的顶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传送带呈镂空网状。
同样的目的,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一种余热回收烘干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余热回收烘干系统。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出风口处的出风温度为60℃~85℃、湿度为5%~20%。
本发明实施例一种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及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实施例的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及方法,通过设置第一换热器及第二换热器,以回收利用发电厂的高温蒸汽或者其它废热,从而利用高温蒸汽或者其它废气的热量产生干燥的烘干热风,且该烘干热风的温度相对于废热源的温度来说进行了大幅度降低,能够避免由于烘干温度过高导致害物质的挥发,且防止高温烘干对烘干设备的破坏;另外,采用封闭式的系统进行污泥或其它物质的烘干,经烘干室排出的热气流再次流入第二换热器加热后循环流入烘干室内,没有尾气排放,无需对废气进行排放处理,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余热回收烘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换热器;11、第一进水口;12、第一出水口;13、第一进气口;14、第一出气口;2、第二换热器;21、第二进水口;22、第二出水口;23、第二进气口;24、第二出气口;3、循环风机;4、烘干组件;41、传送带;5、冷水换热器;51、第四进气口;52、第四出气口;53、排水结构;6、除尘设备;7、污泥成型装置;8、输送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如图1所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其包括:第一换热器1、第二换热器2、循环风机3及烘干室(附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换热器1具有第一进水口11、第一出水口12、第一进气口13及第一出气口14,所述第一进气口13用于与废热源相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2具有第二进水口21、第二出水口22、第二进气口23及第二出气口24,所述第二进水口21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12,所述第二出水口22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口11,所述循环风机3的吸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2的第二出气口23,所述烘干室具有第三进气口及第三出气口,且所述烘干室内设有烘干组件4,所述第三进气口与所述循环风机4的排风口连通,第三出气口连通第二进气口23。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系统主要用于污泥烘干,但不限于对污泥进行烘干,还可以对其它物质进行烘干,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中以及附图中仅以污泥烘干进行具体说明。
当将上述余热回收烘干系统用于污泥烘干时,烘干组件中用于放置污泥,具体的烘干过程为:
发电厂的高温蒸汽或者烟气(温度为400℃~500℃)的热量经过第一换热器1后,加热第一换热器1中的换热介质,第一换热器1中的换热介质的温度从55℃~60℃升温至85℃~90℃,高温换热介质从第一出水口12输出至第二换热器2内,同时从烘干室排出的低温热气输出至第二换热器2内,低温热气与第二换热器2中的高温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后,变成高温的烘干气体(温度为60℃~85℃)输入至烘干室内,从而对烘干室内承载于烘干组件5上的污泥进行烘干,烘干后排出的气体温度为50℃~55℃,该气体再次循环至第二换热器2,以对烘干热气循环利用。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换热器1及第二换热器2,以回收利用发电厂的高温蒸汽或者烟气,或者其它废热源,且烘干热风的温度对于高温蒸汽来说降低了很多,能够避免由于烘干温度过高导致害物质的挥发,且防止高温烘干对烘干设备的破坏;另外,采用封闭式的系统进行污泥烘干,经烘干室排出的热气再次流入第二换热器加热后循环流入烘干室内,没有尾气排放,无需对废气进行排放处理,节能环保。
优选地,为了更好地循环利用从烘干室排出的热风,在所述烘干室与所述第二换热器2之间还设有除湿装置,所述除湿装置具有第四进气口51及第四出气口52,所述第四进气口51连通所述第三出气口,所述第四出气口52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23;从烘干室排出的热风需先经除湿装置除湿后湿度为5%~20%,然后再流至第二换热器2中以进行循环利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除湿装置为冷水换热器5,所述冷水换热器5的进水温度≤30℃;在具体烘干过程中,仅需将冷水换热器5与自来水相连即可,从烘干室排出的气体为50℃~55℃,该温度的排出气体流经冷水换热器5后,冷水换热器5的出水温度为32℃~36℃,气体中的水分在冷水换热器5的换热管的外表面发生冷凝,从而达到除湿效果。
进一步地,为了将除湿后的冷凝水排出,所述冷水换热器5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结构53;示例性地,该排水结构53包括接水盘,该接水盘设置有排水口,在排水口处连接有排水管,冷水换热器5在除湿过程中,在其表面会产生冷凝水,冷凝水朝底部流动至接水盘后,再通过排水管排出。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三出气口与所述第四进气口51之间还连接有除尘设备6,对从烘干室排出的气体进行除尘处理,避免气体中包含的尘土进入各除湿机或者第二换热器2中,影响除湿效果及换热效率。
示例性地,该除尘设备6为过滤网,结构简单。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烘干组件4包括若干传送带41,各所述传送带41从上至下依次间隔排布,且相邻两所述传送带41之间的传送方向相反;具体如图1所示,位于最上层的传送带41为顺时针传动,其上的污泥颗粒或者污泥块随其移动缓慢移动至最右端时,再掉落至位于其下的传送带41上,依次逐层往下掉落,并在各传送带41中都进行水分蒸发,最终实现污泥的烘干。示例性地,放置于第一层传送带41上的污泥通常含水率为70%~85%,最终烘干后的污泥的含水量为30%以下。
优选地,为了使得污泥中的水分充分蒸发,所述第三进气口开设于所述烘干室的底部,所述第三出气口开设于所述烘干室的顶部(附图中未示出);从而热气在烘干室内的流动方向与污泥的输送方向整体逆向。
同样地,为了使得在传输污泥的过程中,热气充分接触各传送带41上的污泥颗粒或者污泥层,所述传送带41呈镂空网状。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烘干组件4包括三个传送带41,具体为:上层传送带、中层传送带及下层传送带,结构简单且能够达到烘干效果。
在污泥烘干之前需要对污泥进行初步成型,以提高烘干时污泥与热气的换热面积;为了实现污泥的系统化处理,所述烘干室具有进料口,所述余热回收烘干系统还包括污泥成型装置7,污泥成型装置7与所述进料口相连,经过机械脱水的污泥先进入污泥成型装置7进行破碎或者挤压处理,将污泥处理成颗粒、块状或条状,颗粒状、块状或者条状的污泥从进料口进入烘干室进行烘干,且由于污泥进行了成型处理,使得污泥颗粒之间能够形成架桥,从而增大烘干面积,使得烘干效率大幅度提高。
进一步地,所述烘干室具有出料口,所述余热回收烘干系统还包括输送设备8,所述输送设备8与所述出料口相连,经干燥后的污泥颗粒或者污泥块经过输送设备8后送走,装袋运输或者直接输送至焚烧。
示例性地,上述输送设备8可以为螺旋输送机,经螺旋输送机输送后的污泥能够进一步破碎处理,极大地方便后续的燃烧处理。
同样的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一种余热回收污泥烘干方法,其采用如上述第一方面的余热回收烘干系统。
由于该余热回收烘干方法利用了上述任一项的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因此具有上述余热回收烘干系统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作赘述。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风口24处的出风温度为60℃~85℃、湿度为5%~20%,即能够避免由于烘干温度过高导致对烘干设备的破坏,同时能够保证烘干效率。
本实施例中,更佳地,确保从第二出风口24处的出风温度为70℃~75℃、湿度为10%~15%,从而使得在较低烘干温度下达到较高的烘干效率。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及方法,通过设置第一换热器及第二换热器,以回收利用发电厂的高温蒸汽或者其它废热,从而利用高温蒸汽或者其它废气的热量产生干燥的烘干热风,且该烘干热风的温度相对于废热源的温度来说进行了大幅度降低,能够避免由于烘干温度过高导致害物质的挥发,且防止高温烘干对烘干设备的破坏;另外,采用封闭式的系统进行污泥或其它物质的烘干,经烘干室排出的热气再次流入第二换热器加热后循环流入烘干室内,没有尾气排放,无需对废气进行排放处理,节能环保。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循环风机及烘干室;
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第一进气口及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用于与废热源相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第二进水口、第二出水口、第二进气口及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循环风机的吸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出气口,所述烘干室具有第三进气口及第三出气口,且所述烘干室内设有烘干组件,所述第三进气口与所述循环风机的排风口连通,所述第三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烘干室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还设有除湿装置,所述除湿装置具有第四进气口及第四出气口,所述第四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三出气口,所述第四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装置为冷水换热器,所述冷水换热器的进水温度≤3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水换热器的底部设有排水结构。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出气口与所述第四进气口之间还连接有除尘设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组件包括若干传送带,各所述传送带从上至下依次间隔排布,且相邻两所述传送带之间的传送方向相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进气口开设于所述烘干室的底部,所述第三出气口开设于所述烘干室的顶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带呈镂空网状。
9.一种余热回收烘干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余热回收烘干系统。
10.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余热回收烘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处的出风温度为60℃~85℃、湿度为5%~2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188902.1A CN110776241A (zh) | 2019-11-27 | 2019-11-27 | 一种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及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188902.1A CN110776241A (zh) | 2019-11-27 | 2019-11-27 | 一种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及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76241A true CN110776241A (zh) | 2020-02-11 |
Family
ID=693930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188902.1A Pending CN110776241A (zh) | 2019-11-27 | 2019-11-27 | 一种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及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776241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429936A (zh) * | 2020-11-20 | 2021-03-02 |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封闭式污泥干化机 |
CN115435582A (zh) * | 2022-08-31 | 2022-12-06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多级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6828346U (zh) * | 2017-06-09 | 2018-01-02 | 重庆沙微谷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污泥余热低温密闭烘干系统 |
CN208920091U (zh) * | 2018-09-04 | 2019-05-31 | 南京林业大学 | 一种搪塑废气热回收装置 |
CN211664944U (zh) * | 2019-11-27 | 2020-10-13 | 广东芬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余热回收烘干系统 |
-
2019
- 2019-11-27 CN CN201911188902.1A patent/CN110776241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6828346U (zh) * | 2017-06-09 | 2018-01-02 | 重庆沙微谷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污泥余热低温密闭烘干系统 |
CN208920091U (zh) * | 2018-09-04 | 2019-05-31 | 南京林业大学 | 一种搪塑废气热回收装置 |
CN211664944U (zh) * | 2019-11-27 | 2020-10-13 | 广东芬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余热回收烘干系统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429936A (zh) * | 2020-11-20 | 2021-03-02 |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封闭式污泥干化机 |
CN115435582A (zh) * | 2022-08-31 | 2022-12-06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多级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5435582B (zh) * | 2022-08-31 | 2023-09-05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多级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127984B (zh) | 一种污泥低温热泵干化设备 | |
CN105115283B (zh) | 一种气流节能干燥设备与气流节能干燥方法 | |
CN108585411B (zh) | 一种基于热泵技术的污泥烘干系统 | |
CN110078349B (zh) | 一种污泥低温干化装置及方法 | |
CN110776241A (zh) | 一种余热回收烘干系统及方法 | |
CN112010529A (zh) | 一种污泥低温干化机及其使用方法 | |
CN201694934U (zh) | 一种污泥桨叶干燥系统 | |
CN208545289U (zh) | 一种基于热泵技术的污泥烘干系统 | |
CN113493293A (zh) | 一种余热型闭式全循环带式干化系统 | |
CN216890607U (zh) | 污泥干化系统 | |
CN211664944U (zh) | 一种余热回收烘干系统 | |
CN109574455B (zh) | 一种蓄热式污泥干化炭化系统 | |
CN111099807A (zh) | 一种高效低温密闭履带式污泥干化机及其工作方法 | |
CN104529124A (zh) | 一种并行桨叶污泥干燥系统及干燥工艺 | |
CN211734157U (zh) | 一种密闭间接换热的污泥干化系统 | |
CN210601633U (zh) | 工业废弃物处理系统 | |
CN212504549U (zh) | 一种污泥低温干化机 | |
CN108409092B (zh) | 基于多级热利用的污泥低温干化系统 | |
CN209923173U (zh) | 一种物料低温余热干化机 | |
CN109956644A (zh) | 一种用于污泥干化的密闭循环设备 | |
CN212152053U (zh) | 污泥电渗透深度脱水耦合除湿干化装置 | |
CN209507963U (zh) | 一种复合型污泥干化处理系统 | |
KR102396157B1 (ko) | 유기물 슬러지 처리 시스템 | |
CN210001756U (zh) | 一种污泥低温干化装置 | |
CN210441666U (zh) | 用于冶金干燥设备的烟气处理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