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53140A - 终端、灯罩及环境光接近模组 - Google Patents

终端、灯罩及环境光接近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53140A
CN110753140A CN201910945712.3A CN201910945712A CN110753140A CN 110753140 A CN110753140 A CN 110753140A CN 201910945712 A CN201910945712 A CN 201910945712A CN 110753140 A CN110753140 A CN 1107531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ambient light
terminal
screen
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4571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53140B (zh
Inventor
李辰龙
张晶
王成
吕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4571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5314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7531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531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531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531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1/00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 G01J1/42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 G01J1/4204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with determination of ambient ligh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related or environment-related condi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1/00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 G01J1/42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 G01J2001/4247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for testing lamps or other light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12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a sensor for measuring a physical value, e.g. temperature or mo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终端、灯罩以及环境光接近模组。终端包括边框、屏幕以及环境光接近模组。屏幕的周缘固接边框,屏幕具有允许环境光穿过的感光区域。边框设有通孔。环境光接近模组包括灯罩及环境光接近组件。灯罩位于边框内侧且部分收容于通孔。环境光接近组件位于边框内侧。环境光接近组件包括接近传感器及环境光传感器。接近传感器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发射器用于向灯罩射入发射光,发射光经过灯罩后形成出射光。出射光与屏幕所在平面相交。出射光被障碍物反射后形成反射光,部分反射光经过灯罩后形成感应光。接收器用于接收经过灯罩的感应光,环境光传感器用于接收经过感光区域和灯罩的环境光。上述终端具有较高的屏占比。

Description

终端、灯罩及环境光接近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终端、灯罩及环境光接近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终端产品的快速发展,用户对终端产品显示效果的需求逐步提升,全面屏(即超窄边框)的外观设计已经是当前智能终端产品的潮流。
传统终端的屏幕包括前盖和显示面板。前盖包括中间的透光区域和围绕透光区域设置的不透光的边缘区域。显示面板固定于透光区域,以通过透光区域进行显示。终端还包括接近传感器和环境光传感器,接近传感器和环境光传感器排布在显示面板的周侧且靠近前盖的边缘区域设置,因此需要在边缘区域的正对接近传感器的位置处设置对应的出入光区域,在正对环境光传感器的位置处设置对应的感光区域。由于边缘区域要设置同时设置出入光区域和感光区域,导致边缘区域的面积难以减小,终端的屏占比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该终端具有较高的屏占比。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灯罩以及一种应用该灯罩的环境光接近模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终端例如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等。
终端包括边框、屏幕以及环境光接近模组。屏幕的周缘固接边框,屏幕具有允许环境光穿过的感光区域。边框设有通孔。通孔贯穿边框,以连通边框的相背的内侧空间和外侧空间。
环境光接近模组包括灯罩及环境光接近组件。灯罩位于边框内侧且部分收容于通孔。环境光接近组件位于边框内侧。环境光接近组件包括接近传感器及环境光传感器。接近传感器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发射器用于向灯罩射入发射光,发射光经过灯罩后形成出射光。出射光与屏幕所在平面相交。出射光被障碍物反射后形成反射光,部分反射光经过灯罩后形成感应光。接收器用于接收经过灯罩的感应光,环境光传感器用于接收经过感光区域和灯罩的环境光。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的环境光接近模组通过边框上的通孔收发用于实现接近感应的光线,通过屏幕的感光区域接收环境光。屏幕无需在其边缘区域预留用于实现接近感应的出入光区域的空间,使得屏幕的边缘区域的面积得以减小,屏幕的显示区域得以增大,使得终端的屏占比较高。
其中,发射器可采用红外发光二极管或垂直腔面发射体激光器。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灯罩包括固定部和固接固定部的嵌设部。固定部与嵌设部可以一体成型。固定部位于边框内侧,嵌设部部分收容于或全部收容于通孔。灯罩具有安装槽,安装槽的开口位于固定部背离嵌设部的端面。环境光接近组件收容于安装槽。换言之,固定部背离嵌设部的一侧形成一凹陷的空腔,环境光接近组件收容于该空腔。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环境光接近组件收容于安装槽,环境光接近组件大致嵌设于灯罩内部,从而能够提高对光线的利用率。灯罩也可以对环境光接近组件起到结构保护作用。同时,终端也可通过组装环境光接近组件与灯罩,以实现模块化,从而简化终端的整机组装工艺。
可选的,环境光接近模组还包括密封圈,密封圈位于固定部与环境光接近模组的电路板之间,以密封固定部与电路板之间的缝隙,提高环境光接近模组的密封性能,以降低终端外部的水汽、粉尘等经通孔进入终端内部的风险,从而提升了终端的防静电性能和防过度电性应力性能,延长了终端的使用寿命。密封圈可以为双面胶或胶水层。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环境光传感器具有响应于可见光的第一灵敏度和响应于红外光的第二灵敏度,第二灵敏度与第一灵敏度的比值小于或等于千分之一。第一灵敏度可以为环境光传感器的灵敏度曲线中的最高数值或者非常高的数值。本实施例中,第二灵敏度远小于第一灵敏度,因此环境光传感器的灵敏度曲线为可见光带通、红外光截止。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环境光传感器与接收器靠近设置,两者之间的间距很小,两者利用相同的空间或相近的空间接收光线,因此环境光传感器检测的环境光与接收器检测的红外光容易发生混合。环境光接近组件通过设置环境光传感器的灵敏度曲线尽量靠近人眼模型,以使环境光传感器在可见光波段具有带通,在红外光波段做到截止,使得环境光传感器能够通过检测可见光的光强实现环境光光强检测,且降低用于实现接近感应的红外光对环境光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影响,以保证环境光传感器检测的准确度。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嵌设部背离固定部的端面包括第一表面。固定部背离安装槽的外表面包括第二表面,第二表面面向屏幕。安装槽的槽壁包括第三表面、第四表面及第五表面。发射光经第三表面进入灯罩,出射光经第一表面射出灯罩。感应光经第四表面射入安装槽。环境光经第二表面及第五表面射入安装槽。
在本实施例中,灯罩在第三表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红外光通道,在第一表面与第四表面之间形成红外光通道,且在第五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形成环境光通道。简言之,灯罩集成有红外光通道和环境光通道,使得安装在灯罩内侧的环境光接近组件能够通过灯罩实现接近感应功能和环境光强度感测功能,使得环境光接近模组的集成度高、成本低。
可选的,第一表面与边框的外表面齐平。换言之,第一表面与边框的外表面平齐过渡。例如,若边框的外表面是平的,则第一表面也是平的;若边框的外表面具有弧度,则第一表面也具有弧度,且弧度与边框的外表面的弧度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表面与边框的外表面齐平,因此终端的外观美观度高,并且不容易在第一表面与边框的外表面之间堆积灰尘等脏污。
可选的,第一表面的颜色可以与边框的外表面的颜色相同或相近。示例性的,边框的外表面可以为黑色,第一表面的外观颜色也为黑色,以使第一表面在外观上与边框的外表面的融合度较好。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三表面与第一表面在靠近屏幕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在本实施例中,发射光经第三表面进入灯罩,出射光自第一表面射出灯罩。由于第三表面与第一表面在靠近屏幕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第三表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类似三棱镜的结构,因此通过灯罩的光学折射效应,出射光相对发射光向靠近屏幕所在平面的方向倾斜,使得发射光能够更好地射向位于屏幕前方或接触屏幕的障碍物,从而检测障碍物的靠近状态。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四表面与第一表面在靠近屏幕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在本实施例中,发射光经第一表面进入灯罩,感应光自第四表面射出灯罩,换言之,感应光自第四表面射入安装槽,以被接收器接收。由于第四表面与第一表面在靠近屏幕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第四表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类似三棱镜的结构,因此通过灯罩的光学折射效应,感应光相对反射光向靠近屏幕所在平面的方向倾斜、以更好地被接收器接收,使得接收器能够感应到更大范围的反射光,以提高环境光接近模组的接近感应功能的检测准确度。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出射光与屏幕所在平面之间形成大于或等于25°的角。也即,前倾角大于或等于25°。本申请实施例中,出射光与屏幕所在平面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锐角,也即出射光具有呈锐角的前倾角时,出射光向屏幕倾斜足够角度,出射光能够更好地覆盖环境光接近组件所需检测的空间范围,从而满足终端的使用需求。其中,出射光与屏幕所在平面之间形成的角度大于或等于25°时,出射光能够基本覆盖环境光接近组件所需检测的空间范围,本申请实施例环境光接近组件经边框上的通孔发出和接收光线时的检测效果,较为接近传统方案中通过前盖边缘区域(此时环境光接近组件位于屏幕周边)发出和接收光线的环境光接近组件的检测效果。
其中,前倾角可以大于或等于45°。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出射光的前倾角大于或等于45°时,环境光接近组件的接近感应性能明显提高。其中,出射光的前倾角可大于或等于60°,环境光接近组件的接近感应性能达到或更优于传统方案中通过屏幕周缘发出和接收光线的环境光接近组件的性能。
可选的,发射光射入第三表面的入射角小于或等于40°。此时,灯罩既通过光学折射效应满足光线的偏转需求,还可以对光线的反射光进行抑制,降低反射比例。也即,灯罩通过将光线的反射能量与折射能量的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杂乱光线损耗的比例,使得环境光接近组件具有更高的检测精确度。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发射器的发射光垂直射入第三表面。发射器的出光平面大致平行于第三表面。本实施例中,由于发射光垂直射入第三表面,因此发射光的反射损耗较少,光线利用率高。此外,由于发射器的出光平面大致平行于第三表面,因此发射器与第三表面之间的间距可以较小,使得环境光接近组件与灯罩的排布更紧凑。
其他实施例中,发射器的发射光也可以倾斜射入第三表面,发射光的发射角度与屏幕所在平面相交。发射光进入第一表面时向靠近屏幕所在平面的方向发生第一次偏转,光线射出第三表面形成出射光时向靠近屏幕所在平面的方向发生第二次偏转,从而使得出射光具有更大的前倾角。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灯罩的材料可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者,灯罩的材料也可采用聚碳酸脂材料。当灯罩所采用的材料不同时,发射光射入第三表面的入射角的上限值也可对应调整。例如,灯罩的材料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时,发射光射入第三表面的入射角小于等于35°。示例性的,灯罩的材料的折射率范围可在1.49至1.53的范围内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三表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大于或等于45°的夹角。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可以通过设置第三表面与第一表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出射光的前倾角满足检测需求。当第三表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大于或等于45°的夹角时,第三表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的类似三棱镜的结构,能够使出射光相对发射光向靠近屏幕的方向偏转较大的角度,使得经过灯罩的出射光的前倾角较大,满足使用需求。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接收器的接收方向垂直于第四表面。例如,接收器包括接收面,接收面用于接收感应光,接收面与第四表面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光经第一表面进入灯罩时,向靠近屏幕所在方向发生一次偏转,然后由第四表面垂直射出灯罩以形成感应光,感应光被接收器顺利接收。故而,反射光通过灯罩形成感应光的过程中发生一次偏转,感应光的折射衰减较小,使得接收器能够接收到足够的感应光,以保证环境光接近模组的接近感应功能的检测准确度。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四表面与第三表面平行或共面。此时,由第三表面射向第一表面的红外光的光路、与第一表面射向第四表面的红外光的光路大致相同,也即环境光接近组件的发射光路与接收光路大致相同,从而简化了环境光接近模组的光路设计,有利于降低成本。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五表面与第二表面在远离边框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环境光传感器用于接收经过感光区域和灯罩的环境光。终端前方的环境光经屏幕的感光区域进入透光缝隙,透光缝隙的环境光经第二表面及第五表面射入安装槽,从而被位于安装槽中的环境光传感器接收。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五表面与第二表面在远离边框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第五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形成类似三棱镜的结构,因此通过灯罩的光学折射效应,射出灯罩的环境光相对射入灯罩的环境光向远离边框的方向倾斜,从而能够向环境光传感器所在位置倾斜,以更好地被环境光传感器接收,使得环境光传感器能够顺利接收屏幕前方的环境光,环境光接近模组能够检测屏幕前方的环境光光强。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四表面相对第三表面向靠近第一表面的方向内凹,第五表面与第四表面相交。此时,第四表面相对第三表面形成阶梯面,第五表面与第四表面朝向同一个空间,使得面向该空间的接收器和环境光传感器能够分别接收感应光和环境光,以使环境光接近模组集成接近感应功能和环境光光强检测功能。
在前述实施例中,终端的环境光接近模组通过灯罩的光路分配及环境光接近组件的器件设置,集成有环境光光强检测功能和接近感应功能,实现双功能融合,不仅简化了模组结构,还提高了模组集成度,从而实现更低的成本和更小的体积,有利于终端的低成本及轻薄化。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固定部包括固定面,嵌设部位于固定面。嵌设部在固定面上的投影落入固定面范围内。此时,灯罩大致呈上小下大的结构,固定部能够很好地承载嵌设部。固定部中的光线能够经嵌设部射出,固定部也能够很好地接收嵌设部的光线。
可选的,嵌设部包括限位面,限位面连接在固定面与嵌设部背离固定部的端面之间。灯罩还包括吸光层,吸光层能够吸收红外光,吸光层部分覆盖或全部覆盖限位面和固定面。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吸光层部分覆盖或全部覆盖限位面和固定面,且吸光层能够吸收红外光,因此吸光层能够吸收杂散反射光,以对灯罩内部的反射杂光进行抑制,从而将有效的被灯罩折射扭转的光线选择性的发射出去,再选择性的接收进来,也即选择性地射出和接收有效的光线,实现光线滤波作用,提高了信噪比,保证了环境光接近组件的接近感应的性能。
可选的,吸光层采用黑色油墨材料。黑色油墨内的颗粒成分能够吸收光线能量。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边框包括相背设置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的中心面为中轴面。通孔具有位于边框的外表面的第一开口。终端的环境光接近模组通过通孔实现接近感应功能时,其感测区域受到通孔的位置的影响。第一开口与中轴面之间可以有多种位置关系:
一种示例中,第一开口与中轴面相交。由于环境光接近模组部分收容于通孔,环境光接近模组的位置被通孔限定。当通孔的第一开口与中轴面相交时,环境光接近模组位于终端的中间位置。由于通孔的第一开口设于边框的顶面,因此环境光接近模组位于终端顶部的中间位置,也即环境光接近模组通过终端顶部的中间位置进行检测。此时,用户在接听电话时,环境光接近模组能够兼顾用户左右手、耳体验,且保证较佳的接近感应性能。
另一种示例中,第一开口位于中轴面与左侧面之间。其中,第一开口与中轴面之间的间距可以小于第一开口与左侧面之间的间距。在本示例中,通孔位于靠近中轴面的位置处,使得环境光接近模组能够位于靠近终端中间的位置。因此,用户在接听电话时,环境光接近模组也能够较好地兼顾用户左右手、耳体验,且保证较佳的接近感应性能。其他示例中,通孔的第一开口与中轴面之间的间距也可以等于或大于通孔的第一开口与左侧面之间的间距。
再一种示例中,第一开口位于中轴面与右侧面之间。其中,第一开口与中轴面之间的间距可以小于第一开口与右侧面之间的间距。在本示例中,通孔位于靠近中轴面的位置处,使得环境光接近模组能够位于靠近终端中间的位置。因此,用户在接听电话时,环境光接近模组也能够较好地兼顾用户左右手、耳体验,且保证较佳的接近感应性能。其他示例中,通孔的第一开口与中轴面之间的间距也可以等于或大于通孔的第一开口与右侧面之间的间距。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屏幕和后盖分别固定于边框的相背两侧。通孔的第一开口与屏幕之间的距离小于与后盖之间的距离。也即,通孔的第一开口与屏幕之间的距离小于通孔的第一开口与后盖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通孔的第一开口相对后盖更加靠近屏幕,使得环境光接近模组相对后盖更加靠近屏幕,从而能够方便环境光接近模组实现终端前方障碍物的接近感应。基于传统边框的弧形轮廓,边框的外表面中靠近屏幕的部分向屏幕一侧倾斜,因此通孔的第一开口也可大致朝向屏幕一侧倾斜,有利于增加环境光接近模组的检测方向与屏幕之间夹角,使得环境光接近模组的检测成功率更高。
其他实施例中,通孔的第一开口与屏幕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等于或者大于通孔的第一开口与后盖之间的距离。此时,可通过对环境光接近模组的结构设计,使得其检测方向仍然能够与屏幕之间形成足够的夹角,以满足检测需求。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通孔的轴线与屏幕所在平面相交。屏幕所在平面可以理解为屏幕的前盖的出光面所在平面。由于通孔的孔壁与限位面的形状相适配,限位面上设有吸光层,因此光线进出灯罩的方向会受到通孔的影响。故而当通孔的轴线与屏幕所在平面相交时,经灯罩射出终端的光线及经灯罩进入环境光接近组件的光线能够与屏幕相交,从而满足环境光接近模组的接近感应功能的检测需求。
可选的,通孔的轴线可以平行于发射光的发射方向。此时,灯罩能够通过更多环境光接近组件检测所需的光线,并过滤一些无用的反射杂散光线,以提高环境光接近模组的检测准确度。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嵌设部采用第一材料,固定部采用第二材料。或者,嵌设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嵌设部的第一部分覆盖第一表面,嵌设部的第一部分采用第一材料,嵌设部的第二部分及固定部采用第二材料。第一材料为红外透过、可见光截止的材料。第二材料为红外透过、可见光透过的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灯罩位于第三表面与第一表面之间的部分形成红外光通过、可见光截止的通道,红外光能够在第三表面与第一表面之间传输。灯罩位于第一表面与第四表面之间的部分形成红外光通过、可见光截止的通道,红外光能够在第四表面与第一表面之间传输。灯罩位于第二表面与第五表面之间的部分形成环境光通过的通道,环境光可以在第二表面与第五表面之间传输。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屏幕包括前盖和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固定于前盖朝向灯罩的一侧。显示面板的外周侧与边框的内周侧相对设置且彼此之间形成透光缝隙。感光区域形成于前盖且正对透光缝隙。前盖于感光区域处形成第一油墨。环境光能够在第一油墨中发生多次光路变换后,经透光缝隙进入第二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环境光接近组件的环境光传感器通过透光缝隙和感光区域接收环境光,环境光传感器能够排布于显示面板的下方,也即排布于显示面板远离前盖的一侧,环境光传感器不占用显示面板周侧的空间,因此显示面板的排布空间较大,显示面板的外周侧与边框的内周侧之间的距离更小,前盖的边缘区域的宽度较小,从而提高终端的显示面积,使得终端具有较大的屏占比。
可以理解的是,透光缝隙不仅能够允许光线穿过,也可以作为安全避让间隙,使得显示面板与边框之间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以降低显示面板在终端受到撞击或跌落时损伤的风险。换言之,本申请环境光传感器可以利用显示面板与边框之间的安全避让间隙接收光线,无需额外在终端内部增设透光空间,有利于满足终端的小体积需求,使得终端的成本较低。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油墨具有高扩散能力,通过对不同角度的环境光进行散射,使得更多的环境光能够在第一油墨中发生多次光路变换后进入透光缝隙,从而经过灯罩后被环境光传感器接收,故而环境光传感器经第一油墨接收环境光时的半光强角能够大于二分之一的环境光传感器的视场角。此时,即使透光缝隙的宽度较小,环境光传感器仍能够通过第一油墨接收足够的环境光线,从而准确地感应终端所处环境的光线强度,满足其环境光强度的感测需求。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前盖包括基板、第一油墨以及第二油墨,第二油墨位于基板朝向显示面板的表面上,第二油墨于感光区域处形成镂空区,第一油墨覆盖镂空区,第二油墨的透光率小于第一油墨的透光率。第一油墨包括外观层,外观层接触基板且覆盖镂空区,外观层的颜色与第二油墨的颜色相同,外观层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油墨的透光率。由于外观层的颜色与第二油墨的颜色相同,从而使得第一油墨在外观上与第二油墨相同,以保证外观的隐藏效果。外观层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油墨的透光率,使得环境光线能够进入第一油墨。
其中,外观层的涂覆工艺可采用网版印刷等方式。
其中,第二油墨的颜色可以为黑色。则外观层的颜色也可以为黑色,但是由于外观层的透光率较高,使得外观层大致呈现透明黑的颜色。其中,外观层的颜色也可以随第二油墨的颜色变化而变化,例如蓝色、粉色、红色、紫色、白色等。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嵌设部采用第一材料,固定部采用第二材料;或者,嵌设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嵌设部的第一部分覆盖第一表面,嵌设部的第一部分采用第一材料,嵌设部的第二部分及固定部采用第二材料。第一材料的红外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5%、可见光透过率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15%。第二材料为红外透过、可见光透过的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嵌设部采用第一材料,第一材料允许透过部分可见光,固定部采用第二材料,第二材料为红外透过、可见光透过的材料,因此灯罩在第二表面与第五表面之间形成主要的环境光通道,在第一表面与第四表面之间形成补充的环境光通道。此外,由于第一材料的可见光透过率较低,因此灯罩满足外观的隐藏性。
由于灯罩在第二表面与第五表面之间形成主要的环境光通道,因此环境光传感器能够通过屏幕的感光区域和透光缝隙获取屏幕前方(也即终端的前方)的环境光。由于灯罩在第一表面与第四表面之间形成补充的环境光通道,因此环境光传感器也能够通过边框的通孔获取边框上方(也即终端的上方)的环境光。故而,环境光接近模组通过灯罩的双通道设置,既能够检测终端前方的环境光光强,也能够检测终端上方的环境光光强,使得终端能够在更多使用场景中准确感测其所处环境的环境光光强,终端的环境光检测功能的使用范围更广,使用体验更佳。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屏幕包括前盖和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固定于前盖朝向灯罩的一侧。显示面板的外周侧与边框的内周侧相对设置且彼此之间形成透光缝隙。感光区域形成于前盖且正对透光缝隙。前盖于感光区域处形成第一油墨,环境光能够在第一油墨中发生多次光路变换后,经透光缝隙进入第二表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环境光传感器能够通过主要的环境光通道或者补充的环境光通道进行环境光光强的检测,若两个通道的透过率有较大差异,产生的偏差容易引起环境光检测精度变差,甚至失效。环境光接近模组通过对第一油墨的设置,使得两个环境光通道实现均衡化,以保证环境光检测精度。
例如,第一油墨的透过率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与第一材料的透过率曲线的趋势相同或相近,使得经过第一油墨后的环境光与经过灯罩的嵌设部后的环境光的光学特性相近,以保证两个环境光通道入光均衡,环境光传感器通过两个环境光通道检测的结果相近且较为准确。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前盖包括基板、第一油墨以及第二油墨。第二油墨位于基板朝向显示面板的表面上。第二油墨于感光区域处形成镂空区,第一油墨覆盖镂空区。第二油墨的透光率小于第一油墨的透光率。第一油墨包括外观层,外观层接触基板且覆盖镂空区,外观层的颜色与第二油墨的颜色相同,外观层的红外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5%,外观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15%。
在本实施例中,外观层的光学特性与第一材料的光学特性相近,以确保两个环境光通道入光均衡。可以理解的是,外观层的特性是参阅第一材料的特性进行设置的,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对外观层的特性的具体参数进行严格限定。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环境光传感器经第一油墨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大于或等于30°。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半光强角的限定,使得环境光传感器能够在很小的透光缝隙下仍能够接收到足够的环境光线。此时,终端对透光缝隙的宽度大小的要求是很低的,近似于无约束。一种实施例中,透光缝隙的宽度大于或等于0.05mm。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油墨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均光层,至少两层均光层位于外观层远离基板的一侧,各均光层中均散布有多个扩散粒子。各均光层中均散布有多个扩散粒子。均光层中由于设置有多个扩散粒子,因此进入均光层的光线能够达到扩散作用。
其中,至少两层均光层可采用印刷与固化循环工艺成型,也即“印刷一层均光层——固化刚印刷的均光层——印刷下一层均光层——固化刚印刷的均光层”的循环工艺。由于各层均光层中的扩散粒子在空间上的分布是随机的,因此通过这种循环印刷与固化的方式,能够使不同层的均光层中的扩散粒子在立体空间上产生层叠结构,最终保证角度更大的入射光都可以通过第一油墨中的扩散粒子扩散到环境光传感器可接收的程度。
其中,多个扩散粒子中可存在直径不同的粒子。扩散粒子的粒径范围为50纳米(nm)~100微米(μm)。扩散粒子的材料不局限于氧化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金属离子等。
可选的,第一油墨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1%。第一油墨的透光率越高,环境光传感器对外界环境光的分辨率越高,即使环境光线经过第一油墨处理后导致能量大幅度衰减,环境光传感器仍能够可靠地进行感应,环境光传感器所形成的电信号所对应的环境光强是连续的,从而连续地调整显示面板的背光亮度,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选的,环境光传感器的灵敏度小于等于0.0012Lux/count。本申请采用高灵敏度的环境光传感器。其中,高灵敏度指器件单体对外界光强的响应与传感器自身模数转换器分辨能力的衡量。本申请环境光传感器的灵敏度可小于等于0.0012Lux/count,积分时间为100毫秒(ms),且灵敏度规格数据越小越好。
在本实施例中,即使经过第一油墨的环境光线的强度衰减严重,但环境光传感器的灵敏度足够高,因此能够可靠感测终端所处环境的环境光强,并且感测性能与传统环境光感测方案的感测性能持平、甚至超越传统方案,从而既满足终端的全面屏设计需求,也能够满足环境光强度的感测需求。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终端。终端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二部分能够相对第一部分滑动。第一部分包括上边框和屏幕,屏幕的周缘固接于上边框远离第二部分的一侧。第二部分包括下边框和下盖板,下盖板的周缘固接于下边框靠近第一部分的一侧。终端还包括灯罩及环境光接近组件。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边框设有第一通孔,屏幕具有允许环境光穿过的第一感光区域,灯罩位于上边框内侧且部分收容于第一通孔,环境光接近组件位于上边框内侧,环境光接近组件包括发射器、接收器及环境光传感器,发射器用于向灯罩射入发射光,发射光经过灯罩后形成出射光,出射光与屏幕所在平面相交,接收器用于接收经过灯罩的感应光,环境光传感器用于接收经过第一感光区域和灯罩的环境光。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的环境光接近模组通过上边框的通孔收发用于实现接近感应的光线,通过屏幕的第一感光区域接收环境光。屏幕无需在其边缘区域预留用于实现接近感应的出入光区域的空间,使得屏幕的边缘区域的面积得以减小,屏幕的显示区域得以增大,使得终端的屏占比较高。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下边框设有第二通孔,下盖板具有允许环境光穿过的第二感光区域,灯罩位于下边框内侧且部分收容于第二通孔,环境光接近组件位于下边框内侧,环境光接近组件包括发射器、接收器及环境光传感器,发射器用于向灯罩射入发射光,发射光经过灯罩后形成出射光,出射光与屏幕所在平面相交,接收器用于接收经过灯罩的感应光,环境光传感器用于接收经过第二感光区域和灯罩的环境光。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的环境光接近模组通过下边框的通孔收发用于实现接近感应的光线,通过下盖板的第二感光区域接收环境光。屏幕无需在其边缘区域预留用于实现接近感应的出入光区域的空间和用于通过环境光的感光区域,使得屏幕的边缘区域的面积得以减小,屏幕的显示区域得以增大,使得终端的屏占比较高。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灯罩。该灯罩可应用于终端。灯罩包括固定部和固接固定部的嵌设部,嵌设部背离固定部的端面包括第一表面,固定部的外表面包括第二表面。灯罩具有安装槽,安装槽的开口位于固定部背离嵌设部的端面,安装槽的槽壁包括第三表面、第四表面及第五表面。红外光能够经第三表面射入灯罩、且经第一表面射出灯罩,红外光还能够经第一表面射入灯罩、且经第四表面射出灯罩,环境光能够经第二表面射入灯罩、且经第五表面射出灯罩。
在本实施例中,灯罩在第三表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红外光通道,在第一表面与第四表面之间形成红外光通道,且在第五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形成环境光通道。简言之,灯罩集成有红外光通道和环境光通道,使得安装在灯罩内侧的环境光接近组件能够通过灯罩实现接近感应功能和环境光强度感测功能,使得环境光接近模组的集成度高、成本低。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三表面与第一表面在靠近第二表面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此时,灯罩位于第三表面与第一表面之间的部分形成类似三棱柱结构,能够改变光线的传输方向。红外光能够经第三表面射入灯罩、且经第一表面射出灯罩。红外光射出灯罩时的光路相对射入灯罩时的光路,向靠近第二表面的方向发射偏转,使得出射光获得更大的前倾角。
第四表面与第一表面在靠近第二表面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此时,灯罩位于第四表面与第一表面之间的部分形成类似三棱柱结构,能够改变光线的传输方向。红外光能够经第一表面射入灯罩、且经第四表面射出灯罩。红外光射出灯罩时的光路相对射入灯罩时的光路,向靠近第二表面的方向发射偏转。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五表面与第二表面在远离第一表面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此时,灯罩位于第五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的部分形成类似三棱柱结构,能够改变光线的传输方向。环境光能够经第二表面射入灯罩、且经第五表面射出灯罩。环境光射出灯罩时的光路相对射入灯罩时的光路,向远离第一表面的方向发射偏转。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四表面平行于第三表面。此时,由第三表面射向第一表面的红外光的光路、与第一表面射向第四表面的红外光的光路大致相同,简化了灯罩的光路设计,有利于降低灯罩的成本。
第四表面相对第三表面向靠近第一表面的方向内凹,第五表面与第四表面相交。此时,第四表面朝向固定部的端面的一侧形成凹陷空间,灯罩利用该凹陷空间的壁面形成第五表面,且使第五表面的排布方向满足环境光的光路需求。其他示例中,第三表面相对第四表面向靠近第一表面的方向内凹,第五表面与第三表面相交。其他示例中,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共面或大致平齐,第五表面与第三表面以及第四表面相交。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嵌设部采用第一材料,固定部采用第二材料。第一材料为红外透过、可见光截止的材料,第二材料为红外透过、可见光透过的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灯罩位于第三表面与第一表面之间的部分形成红外光通过、可见光截止的通道,红外光能够在第三表面与第一表面之间传输。灯罩位于第一表面与第四表面之间的部分形成红外光通过、可见光截止的通道,红外光能够在第四表面与第一表面之间传输。灯罩位于第二表面与第五表面之间的部分形成环境光通过的通道,环境光可以在第二表面与第五表面之间传输。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嵌设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嵌设部的第一部分覆盖第一表面,嵌设部的第一部分采用第一材料,嵌设部的第二部分及固定部采用第二材料。第一材料为红外透过、可见光截止的材料,第二材料为红外透过、可见光透过的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灯罩位于第三表面与第一表面之间的部分形成红外光通过、可见光截止的通道,红外光能够在第三表面与第一表面之间传输。灯罩位于第一表面与第四表面之间的部分形成红外光通过、可见光截止的通道,红外光能够在第四表面与第一表面之间传输。灯罩位于第二表面与第五表面之间的部分形成环境光通过的通道,环境光可以在第二表面与第五表面之间传输。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嵌设部采用第一材料,固定部采用第二材料。第一材料的红外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5%、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15%,第二材料为红外透过、可见光透过的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嵌设部采用第一材料,第一材料允许透过部分可见光,固定部采用第二材料,第二材料为红外透过、可见光透过的材料,因此灯罩在第二表面与第五表面之间形成主要的环境光通道,在第一表面与第四表面之间形成补充的环境光通道。由于灯罩形成方向不同的两个环境光通道,因此增加了其光线接收范围,使得应用该灯罩的环境光接近模组的环境光检测功能的使用范围更广,使用体验更佳。此外,由于第一材料的可见光透过率较低,因此灯罩满足外观的隐藏性。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嵌设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嵌设部的第一部分覆盖第一表面,嵌设部的第一部分采用第一材料,嵌设部的第二部分及固定部采用第二材料。第一材料的红外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5%、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15%,第二材料为红外透过、可见光透过的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嵌设部采用第一材料,第一材料允许透过部分可见光,固定部采用第二材料,第二材料为红外透过、可见光透过的材料,因此灯罩在第二表面与第五表面之间形成主要的环境光通道,在第一表面与第四表面之间形成补充的环境光通道。由于灯罩形成方向不同的两个环境光通道,因此增加了其光线接收范围,使得应用该灯罩的环境光接近模组的环境光检测功能的使用范围更广,使用体验更佳。此外,由于第一材料的可见光透过率较低,因此灯罩满足外观的隐藏性。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环境光接近模组。环境光接近模组可以应用于终端。环境光接近模组包括环境光接近组件及前述任一项所述的灯罩,环境光接近组件收容于安装槽;
环境光接近组件包括接近传感器及环境光传感器,接近传感器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发射器用于向第三表面射入发射光,发射光经过第一表面后形成出射光,接收器用于接收由第四表面射出的感应光,环境光传感器用于接收由第五表面射出的环境光。
在本实施例中,环境光接近模组的灯罩集成有红外光通道和环境光通道,使得安装在灯罩内侧的环境光接近组件能够通过灯罩实现接近感应功能和环境光强度感测功能,故而环境光接近模组能够实现双功能融合,模组集成度高、体积小、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终端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终端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环境光接近模组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环境光接近模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灯罩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灯罩在一种示例中沿第一平面剖开后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灯罩在一种示例中沿第二平面剖开后的示意图;
图10是图7所示灯罩在另一种示例中沿第一平面剖开后的示意图;
图11是图7所示灯罩在另一种示例中沿第二平面剖开后的示意图;
图12是图7所示灯罩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7所示灯罩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所示灯罩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2所示终端沿A-A线处剖开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16是图15所示结构中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17是图15所示结构中的另一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18是图15所示终端在一种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9是图2所示终端沿B-B线处剖开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20是图19所示结构中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21是19中C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环境光传感器经第一油墨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在一种可能的实验中的示意图;
图23是图22所示实验结构的一种可能的测试结果示意图;
图24是图21中D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25是图24所示第一油墨的均光层在一种使用状态中的示意图;
图26是图7所示灯罩在再一种示例中沿第二平面剖开后的示意图;
图27是图2所示终端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沿B-B线处剖开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28是图27中E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29是图6所示灯罩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6所示灯罩在再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图30所示灯罩部分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3所示环境光接近模组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图32所示环境光接近模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4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在再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100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终端100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终端100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终端100例如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等。本实施例以终端100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终端100包括边框10、屏幕20、后盖30及环境光接近模组40。边框10为一体式结构,边框10具有大致相对的两个开口。屏幕20的周缘固接边框10。本申请实施例中“固接”是指两个构件连接后保持彼此相对固定的状态。屏幕20覆盖其中一个开口。后盖30的周缘固接边框10。后盖30覆盖另一个开口。也即,屏幕20与后盖30分别位于边框10的相背两侧。屏幕20、边框10及后盖30共同围设出整机内腔。其中,边框10和后盖30可以一体成型。此时,边框10和后盖30可采用金属材料。或者,边框10和后盖30可通过组装形成一体结构。此时,边框10可采用金属材料。后盖30可采用金属材料或玻璃材料。环境光接近模组40收容于整机内腔。
用户使用终端100时,屏幕20面向用户,终端100设有屏幕20的一面视为终端100的正面,屏幕20远离后盖30的一侧视为终端100的前方,终端100设有后盖30的一面视为终端100的背面,后盖30远离屏幕20的一侧视为终端100的后方,边框10的外表面102视为终端100的周侧面。
其中,边框10设有通孔101。通孔101贯穿边框10,以连通边框10的相背的内侧空间(也即整机内腔)和外侧空间。通孔101的一侧开口设于边框10的外表面102。环境光接近模组40位于边框10内侧且部分收容于通孔101。
环境光接近模组40能够通过通孔101射出光线和接收光线,以实现接近感应功能。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环境光接近模组40能够根据用户使用场景感知障碍物(例如人脸)和屏幕20的距离。环境光接近组件2可用于类似常规打电话场景下的接近灭屏和日常使用的防误触场景。例如,用户将终端100放在口袋里,由于运动或偶然触碰导致屏幕20被点亮,这种条件下可能产生对屏幕20的错误操作,例如触发错误的密码解锁、轨迹解锁、拨打电话、指纹识别等场景。如果终端100没有设置防误触功能,在上述场景中容易因无意识的解锁等操作,导致终端100因为密码输入错误次数多而锁定、或者错误拨出电话等。通过增设环境光接近模组40实现防误触发时,可以在环境光接近模组40感测到用户与屏幕20较近时,通过软件屏蔽屏幕20的操作响应动作,使终端100对不同使用场景有更为准确的响应动作,提升了用户体验。在打电话的场景下,当终端100在进行通话的过程中(例如拨打电话或者接通电话时),可以根据环境光接近模组40判断是否有外部物体接近。如果有外部物体接近,则熄灭屏幕20,以防止通话过程中外部物体对屏幕20的误触;如果外部物体远离,则点亮屏幕20,以使得屏幕20处于可操作的状态。
如图2和图3所示,边框10包括相背设置的顶面1021和底面1022。顶面1021和底面1022为边框10的外表面102的一部分。边框10的外表面102还包括相背设置的左侧面1023和右侧面1024,左侧面1023和右侧面1024连接在顶面1021和底面1022之间。顶面1021与右侧面1024之间可通过弧面过渡。右侧面1024与底面1022之间可通过弧面过渡。底面1022与左侧面1023之间可通过弧面过渡。左侧面1023与顶面1021之间可通过弧面过渡。
用户使用终端100时,顶面1021大致朝上,底面1022大致朝下,左侧面1023靠近用户的左手边,右侧面1024靠近用户的右手边。
顶面1021向底面1022的垂直方向为竖直方向。为了便于描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定义终端100的竖直方向为Y方向,底面1022向顶面1021的垂直方向也为竖直方向;定义终端100的水平方向为X方向,左侧面1023向右侧面1024的垂直方向为水平方向,右侧面1024向左侧面1023的垂直方向也为水平方向;定义终端100的厚度方向Z方向,大致垂直于屏幕20的方向为厚度方向。X方向、Y方向及Z方向彼此垂直。X方向和Y方向所在平面为XY平面。X方向和Z方向所在平面为XZ平面。Y方向和Z方向所在平面为YZ平面。XY平面、XZ平面及YZ平面彼此垂直。
示例性的,通孔101的一侧开口设于顶面1021。此时,环境光接近模组40大致设于终端100的顶部。在其他实施例中,通孔101的一侧开口也可以设于外表面102的其他位置。
可选的,如图2所示,左侧面1023和右侧面1024的中心面为中轴面1025。中轴面1025与左侧面1023之间的间距大致等于中轴面1025与右侧面1024之间的间距。通孔101具有位于边框10的外表面102的第一开口1011。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位于中轴面1025与右侧面1024之间。示例性的,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与中轴面1025之间的间距可以小于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与右侧面1024之间的间距。
终端100的环境光接近模组40通过通孔101实现接近感应功能时,其感测区域受到通孔101的位置的影响。在本实施例中,虽然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偏离中轴面1025,然而通孔101仍位于靠近中轴面1025的位置处,使得环境光接近模组40能够位于靠近终端100中间的位置。由于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设于边框10的顶面1021,因此环境光接近模组40位于靠近终端100顶部中间的位置,也即环境光接近模组40通过靠近终端100顶部中间的位置进行检测。因此,用户在接听电话时,环境光接近模组40也能够较好地兼顾用户左右手、耳体验,且保证较佳的接近感应性能。其他示例中,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与中轴面1025之间的间距也可以等于或大于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与右侧面1024之间的间距。
其他实施例中,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位于中轴面1025与左侧面1023之间。示例性的,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与中轴面1025之间的间距可以小于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与左侧面1023之间的间距。同样的,本实施例中环境光接近模组40也能够兼顾用户左右手、耳体验,且保证较佳的接近感应性能。其他示例中,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与中轴面1025之间的间距也可以等于或大于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与左侧面1023之间的间距。
其他实施例中,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与中轴面1025相交。由于环境光接近模组40部分收容于通孔101,环境光接近模组40的位置被通孔101限定。当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与中轴面1025相交时,环境光接近模组40位于终端100的中间位置。由于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设于边框10的顶面1021,因此环境光接近模组40位于终端100顶部的中间位置,也即环境光接近模组40通过终端100顶部的中间位置进行检测。此时,用户在接听电话时,环境光接近模组40能够兼顾用户左右手、耳体验,且保证较佳的接近感应性能。
可选的,如图2所示,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与屏幕20之间的距离小于与后盖30之间的距离。也即,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与屏幕20之间的距离小于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与后盖30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相对后盖30更加靠近屏幕20,使得环境光接近模组40相对后盖30更加靠近屏幕20,从而能够方便环境光接近模组40实现终端100前方障碍物的接近感应。基于传统边框的弧形轮廓,边框10的外表面102中靠近屏幕20的部分向屏幕20一侧倾斜,因此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也可大致朝向屏幕20一侧倾斜,有利于增加环境光接近模组40的检测方向与屏幕20之间夹角,使得环境光接近模组40的检测成功率更高。
其他实施例中,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与屏幕20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等于或者大于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与后盖30之间的距离。此时,可通过对环境光接近模组40的结构设计,使得其检测方向仍然能够与屏幕20之间形成足够的夹角,以满足检测需求。
如图3所示,屏幕20包括前盖201和固定于前盖201的显示面板202。前盖201可以采用玻璃材料。显示面板202可以是液晶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也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本申请不对显示面板202的类型做严格限定。环境光接近模组40位于屏幕20的下方。环境光接近模组40在前盖201上的投影与显示面板202在前盖201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或全部重叠;所述的全部重叠指的是环境光接近模组40在前盖201的投影完全包含在显示面板202在前盖201的投影中。
其中,屏幕20具有允许环境光穿过的感光区域203。环境光接近模组40位于感光区域203的下方。环境光接近模组40能够通过感光区域203接收环境光,以实现周围的环境光强度检测功能。示例性的,感光区域203形成于前盖201,感光区域203与显示面板202在前盖201上的投影错开设置,也即两者不发生重叠。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100可以依据环境光接近模组40所检测的环境光强度,调节屏幕20的明暗,使得屏幕20的亮度随其所在环境进行变化,从而提高用户观看屏幕20画面的体验,也有利于延长屏幕20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100的环境光接近模组40通过边框10上的通孔101收发用于实现接近感应的光线,通过屏幕20的感光区域203接收环境光。屏幕20无需在其边缘区域预留用于实现接近感应的出入光区域的空间,使得屏幕20的边缘区域的面积得以减小,屏幕20的显示区域得以增大,也即显示面板202能够具有更大的排布面积,使得终端100的屏占比(screen-to-body ratio)较高。一种实施例中,终端100能够实现全面屏,终端100的屏占比大于90%。
其中,终端100还包括电池(图中未示出)、主板(图中未示出)、摄像模组(图中未示出)等部件。电池、主板、摄像模组等部件可收容于边框10的内侧空间。电路板可电连接至主板。主板上设有处理器、存储器等器件。环境光接近模组40连接主板,以耦合处理器。
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图4是图3所示边框1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所示边框10所处视角是由图3所示边框10绕Y轴翻转大概180°后的视角。
一种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边框10还设有凹槽103,凹槽103连通通孔101,凹槽103朝向边框10的内侧设置,凹槽103的开口设于边框10的内侧壁。环境光接近模组40可以部分收容于凹槽103。此时,环境光接近模组40与边框10复用一部分空间,使得边框10内侧能够排布更多器件,有利于终端100的轻薄化。
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7,图5是图3所示环境光接近模组40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环境光接近模组4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灯罩1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环境光接近模组40包括灯罩1、环境光接近组件2及电路板3。
如图6所示,灯罩1包括固定部11和固接固定部11的嵌设部12。固定部11与嵌设部12可以一体成型。示例性的,固定部11包括固定面111。嵌设部12位于固定面111。嵌设部12为固定在固定面111上的凸起结构。嵌设部12背离固定部11的端面包括第一表面121。嵌设部12还包括限位面122。限位面122连接在固定面111与嵌设部12背离固定部11的端面之间。也即,限位面122连接在固定面111与第一表面121之间。限位面122为嵌设部12的周侧表面。
固定部11还包括背离嵌设部12的端面112,端面112与固定面111大致相背设置。固定部11还包括连接在固定面111与端面112之间的外表面。固定部11的外表面包括第二表面113。
如图7所示,灯罩1具有安装槽13,安装槽13的开口位于固定部11背离嵌设部12的端面112。换言之,安装槽13自固定部11背离嵌设部12的端面112向靠近嵌设部12的方向凹陷。安装槽13的槽壁包括第三表面131、第四表面132以及第五表面133。第三表面131与第一表面121大致相背设置,第四表面132与第一表面121大致相背设置。第五表面133相对第三表面131倾斜设置,也相对第四表面132倾斜设置。第五表面133与第二表面113大致相背设置。
如图5至图7所示,环境光接近组件2固定于电路板3。电路板3固定于固定部11背离嵌设部12的端面112且覆盖安装槽13。环境光接近组件2收容于安装槽13。换言之,固定部11背离嵌设部12的一侧形成一凹陷的空腔,环境光接近组件2收容于该空腔。电路板3覆盖安装槽13,能够使环境光接近组件2与灯罩1密封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环境光接近组件2收容于安装槽13,环境光接近组件2大致嵌设于灯罩1内部,从而能够提高对光线的利用率。灯罩1也可以对环境光接近组件2起到结构保护作用。同时,终端100也可通过组装环境光接近组件2与灯罩1,以实现模块化,从而简化终端100的整机组装工艺。
其中,如图6所示,环境光接近模组40还包括密封圈4,密封圈4位于固定部11与电路板3之间,以密封固定部11与电路板3之间的缝隙,提高环境光接近模组40的密封性能,以降低终端100外部的水汽、粉尘等经通孔101进入终端100内部的风险,从而提升了终端100的防静电(electrical static discharge,ESD)性能和防过度电性应力(electrical overstress,EOS)性能,延长了终端100的使用寿命。密封圈4可以为双面胶或胶水层。
如图6所示,环境光接近组件2包括接近传感器(21、22)以及环境光传感器23。接近传感器(21、22)包括发射器21和接收器22。发射器21用于发出发射光。发射光可以为红外光。发射器21可采用红外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或垂直腔面发射体激光器(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er laser,VCSEL)。发射光经过灯罩1后形成出射光,出射光被障碍物反射后形成反射光,部分反射光经过灯罩1后形成感应光。接收器22用于接收感应光并形成对应的电信号。也即,接近传感器(21、22)通过发射器21与接收器22相配合,实现接近感应功能。环境光传感器23用于接收经过灯罩1的环境光并形成对应的电信号。环境光传感器23用于实现环境光光强检测功能。
可选的,环境光传感器23具有响应于可见光的第一灵敏度和响应于红外光的第二灵敏度,第二灵敏度与第一灵敏度的比值小于或等于千分之一。第一灵敏度可以为环境光传感器23的灵敏度曲线中的最高数值或者非常高的数值。本实施例中,第二灵敏度远小于第一灵敏度,因此环境光传感器23的灵敏度曲线为可见光带通、红外光截止。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环境光传感器23与接收器22靠近设置,两者之间的间距很小,两者利用相同的空间或相近的空间接收光线,因此环境光传感器23检测的环境光与接收器22检测的红外光容易发生混合。环境光接近组件2通过设置环境光传感器23的灵敏度曲线尽量靠近人眼模型,以使环境光传感器23在可见光波段具有带通,在红外光波段做到截止,使得环境光传感器23能够通过检测可见光的光强实现环境光光强检测,且降低用于实现接近感应的红外光对环境光传感器23的检测结果的影响,以保证环境光传感器23检测的准确度。
如图6所示,环境光接近组件2固定于电路板3的一端,电路板3的另一端可用于安装连接器,以连接终端100的主板。示例性的,电路板3可以包括本体31和加强件32。环境光接近组件2固定于本体31,且电连接本体31。本体31可以为柔性印刷电路板。加强件32用于加强部分本体31的强度。例如,加强件32可覆盖本体31用于覆盖凹槽103的部分,即本体31包括覆盖于凹槽103上的部分,加强件32覆盖于该部分上;以使电路板3能够更好地与灯罩1相互固定及密封。
如图7所示,灯罩1包括一个或多个定位柱14。一个或多个定位柱14凸设于固定部11背离嵌设部12的端面112。一个或多个定位柱14用于定位电路板3,以使电路板3与灯罩1的组装精度较高。如图5所示,部分电路板3卡位于多个定位柱14所限定出的空间中,电路板3抵持多个定位柱14。
请一并参阅图7和图8,图8是图7所示灯罩1在一种示例中沿第一平面1a剖开后的示意图。第一表面121、第二表面113及第三表面131均与第一平面1a相交。
如图8所示,第三表面131与第一表面121在靠近第二表面113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此时,灯罩1位于第三表面131与第一表面121之间的部分形成类似三棱柱结构,能够改变光线的传输方向。如图8中实线箭头所示,红外光能够经第三表面131射入灯罩1、且经第一表面121射出灯罩1。红外光射出灯罩1时的光路相对射入灯罩1时的光路,向靠近第二表面113的方向发射偏转。示例性,红外光的波段在760nm至1mm范围内。
请一并参阅图7和图9,图9是图7所示灯罩1在一种示例中沿第二平面1b剖开后的示意图。图9与图8对应于同一种示例的灯罩1。第一表面121、第二表面113、第四表面132以及第五表面133均与第二平面1b相交。
如图9所示,第四表面132与第一表面121在靠近第二表面113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此时,灯罩1位于第四表面132与第一表面121之间的部分形成类似三棱柱结构,能够改变光线的传输方向。如图9中实线箭头所示,红外光能够经第一表面121射入灯罩1、且经第四表面132射出灯罩1。红外光射出灯罩1时的光路相对射入灯罩1时的光路,向靠近第二表面113的方向发射偏转。
如图9所示,第五表面133与第二表面113在远离第一表面121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此时,灯罩1位于第五表面133与第二表面113之间的部分形成类似三棱柱结构,能够改变光线的传输方向。如图9中虚线箭头所示,环境光能够经第二表面113射入灯罩1、且经第五表面133射出灯罩1。环境光射出灯罩1时的光路相对射入灯罩1时的光路,向远离第一表面121的方向发射偏转。环境光包括可见光及不可见光。示例性,可见光的波段在400nm至760nm范围内。
如图8和图9所示,灯罩1在第三表面131与第一表面121之间形成红外光通道,在第一表面121与第四表面132之间形成红外光通道,且在第五表面133与第二表面113之间形成环境光通道。简言之,灯罩1集成有红外光通道和环境光通道,使得安装在灯罩1内侧的环境光接近组件2能够通过灯罩1实现接近感应功能和环境光强度感测功能。
如图7至图9所示,示例性的,第四表面132平行于第三表面131。此时,由第三表面131射向第一表面121的红外光的光路、与第一表面121射向第四表面132的红外光的光路大致相同,简化了灯罩1的光路设计,有利于降低灯罩1的成本。其他示例中,第四表面132与第三表面131共面设置。此时,灯罩1的加工难度较低。其他示例中,第四表面132也可以相对第三表面131倾斜设置。
如图7和图9所示,第四表面132相对第三表面131向靠近第一表面121的方向内凹,第五表面133与第四表面132相交。此时,第四表面132朝向固定部11的端面112的一侧形成凹陷空间,灯罩1利用该凹陷空间的壁面形成第五表面133,且使第五表面133的排布方向满足环境光的光路需求。其他示例中,第三表面131相对第四表面132向靠近第一表面121的方向内凹,第五表面133与第三表面131相交。其他示例中,第三表面131与第四表面132共面或大致平齐,第五表面133与第三表面131以及第四表面132相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灯罩1通过设置多种材料,同时集成红外光通道及环境光通道。
一种示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嵌设部12采用第一材料,第一材料为红外透过、可见光截止的材料。可见光透过率低于0.1%,即为截止。固定部11采用第二材料,第二材料为红外透过、可见光透过的材料。红外透过、可见光透过的材料可以为透光材料,以透过包括红外光和可见光的环境光。
在本示例中,如图8所示,灯罩1位于第三表面131与第一表面121之间的部分形成红外光通过、可见光截止的通道,红外光能够在第三表面131与第一表面121之间传输。如图9所示,灯罩1位于第一表面121与第四表面132之间的部分形成红外光通过、可见光截止的通道,红外光能够在第四表面132与第一表面121之间传输。灯罩1位于第二表面113与第五表面133之间的部分形成环境光通过的通道,环境光可以在第二表面113与第五表面133之间传输。
另一种示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图10是图7所示灯罩1在另一种示例中沿第一平面1a剖开后的示意图,图11是图7所示灯罩1在另一种示例中沿第二平面1b剖开后的示意图。图11与图10对应于同一种示例的灯罩1。第一表面121、第二表面113及第三表面131均与第一平面1a相交。第一表面121、第二表面113、第四表面132以及第五表面133均与第二平面1b相交。以下主要说明本示例与前述示例的区别,本示例中与前述示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内容不再赘述。
嵌设部12包括第一部分12a和第二部分12b。嵌设部12的第一部分12a覆盖第一表面121。此时,由第一表面121进入的光线都会穿过嵌设部12的第一部分12a。本示例中,嵌设部12的第一部分12a可以位于嵌设部12的第二部分12b远离固定部11的一侧;其他示例中,嵌设部12的第一部分12a也可以位于嵌设部12的第二部分12b与固定部11之间。
本示例中,嵌设部12的第一部分12a采用第一材料。嵌设部12的第二部分12b和固定部11采用第二材料。换言之,嵌设部12的第一部分12a采用红外透过、可见光截止的材料,嵌设部12的第二部分12b和固定部11采用红外透过、可见光透过的材料。
在本示例中,如图10所示,灯罩1位于第三表面131与第一表面121之间的部分形成红外光通过、可见光截止的通道,红外光能够在第三表面131与第一表面121之间传输。如图9所示,灯罩1位于第一表面121与第四表面132之间的部分形成红外光通过、可见光截止的通道,红外光能够在第一表面121与第四表面132之间传输。灯罩1位于第二表面113与第五表面133之间的部分形成环境光通过的通道,环境光可以在第二表面113与第五表面133之间传输。
在其他示例中,固定部11包括位于第三表面131与第一表面121之间、位于第一表面121与第四表面132之间及位于第二表面113与第五表面133的透光部分,固定部11的除透光部分的其他部分可以采用红外透过、可见光透过的材料或其他材料,本申请实施例不对该部分的材料的光学性能做严格限定。
如图7至图9所示,示例性的,嵌设部12在固定面111上的投影落入固定面111范围内。此时,灯罩1大致呈上小下大的结构,固定部11能够很好地承载嵌设部12。固定部11中的光线能够经嵌设部12射出,固定部11也能够很好地接收嵌设部12的光线。其中,限位面122与固定面111的相交线包括两条相对的直线和相对地连接在两条直线之间的弧线。通孔101的孔壁的形状与限位面122的形状相适配。
请参阅图12,图12是图7所示灯罩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灯罩1还包括吸光层18。吸光层18能够吸收红外光。吸光层18部分覆盖或全部覆盖嵌设部12的限位面122和固定部11的固定面111。吸光层18的覆盖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吸光层18可以覆盖部分限位面122、覆盖部分固定面111、覆盖部分限位面122和部分固定面111、覆盖全部限位面122、覆盖全部固定面111、覆盖全部限位面122和全部固定面111、覆盖部分限位面122和全部固定面111,或者,覆盖全部限位面122和部分固定面111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吸光层18部分覆盖或全部覆盖限位面122和固定面111,且吸光层18能够吸收红外光,因此吸光层18能够吸收杂散反射光,以对灯罩1内部的反射杂光进行抑制,从而将有效的被灯罩1折射扭转的光线选择性的发射出去,再选择性的接收进来,也即选择性地射出和接收有效的光线,实现光线滤波作用,提高了信噪比,保证了环境光接近组件2的接近感应的性能。
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吸光层18涂覆整个固定面111和整个限位面122,以更好地吸收散光反射能量。图13中通过斜线覆盖区域突出示意出吸光层18所在位置。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图13是图7所示灯罩1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所示灯罩1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吸光层18涂覆固定面111和限位面122中杂讯反射路径较为集中的一个或多个区域。图13和图13中通过斜线覆盖区域突出示意出吸光层18所在位置。吸光层18涂覆限位面122的两个区域和固定面111的两个区域。图13中,限位面122被吸光层18覆盖的区域大致朝向第二表面113,固定面111被吸光层18涂覆的区域邻接限位面122被吸光层18覆盖的区域。图14中,限位面122被吸光层18覆盖的区域大致背向第二表面113,固定面111被吸光层18涂覆的区域邻接限位面122被吸光层18覆盖的区域。本申请实施例中,固定面111和限位面122中杂讯反射路径集中的区域可以通过仿真获取。
其他实施方式中,除了固定面111和限位面122,吸光层18还可覆盖灯罩1的外表面中除第一表面121及第二表面113以外的其他区域。
可选的,吸光层18采用黑色油墨材料。黑色油墨内的颗粒成分能够吸收光线能量。
可选的,第一表面121、第二表面113、第三表面131、第四表面132以及第五表面133中的一者或多者可以进行光学抛光处理。固定面111和限位面122可进行火花纹理处理,以保证低反射效果。
请一并参阅图15和图17,图15是图2所示终端100沿A-A线处剖开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图16是图15所示结构中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图17是图15所示结构中的另一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其中,A-A线所在平面与图7中第一平面1a相对应,图15中灯罩1的剖面结构与图8及图10中的灯罩1的剖面结构相对应。
屏幕20和后盖30分别固定于边框10的相背两侧。灯罩1位于边框10内侧且部分收容于通孔101。灯罩1的固定部11位于边框10内侧。固定部11可以全部收容于或部分收容于边框10的凹槽103。凹槽103可以对固定部11起到收容和限位作用。密封件4环绕嵌设部12设置。密封圈4密封于固定部11的固定面111与边框10的凹槽103的槽壁之间。
灯罩1的嵌设部12部分收容或全部收容于通孔101。嵌设部12的第一表面121通过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暴露在终端100外侧。其中,第一表面121可以为嵌设部12背离固定部11的端面的一部分,也可以为嵌设部12背离固定部11的端面的全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21为嵌设部12背离固定部11的端面的全部。也即,第一表面121覆盖嵌设部12背离固定部11的整个端面。该端面通过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暴露在终端100外侧。此时,嵌设部12的整个端面均能够接收光线或发射光线,从而提高了对该端面的利用率,并且通孔101的第一开口1011的面积也可以对应设置为较小值,有利于提升终端100的外观体验。
示例性的,如图15所示,第一表面121与边框10的外表面102齐平。换言之,第一表面121与边框10的外表面102平齐过渡。例如,若边框10的外表面102是平的,则第一表面121也是平的;若边框10的外表面102具有弧度,则第一表面121也具有弧度,且弧度与边框10的外表面102的弧度一致。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一表面121具有弧度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表面121与边框10的外表面102齐平,因此终端100的外观美观度高,并且不容易在第一表面121与边框10的外表面102之间堆积灰尘等脏污。
可选的,第一表面121的颜色可以与边框10的外表面102的颜色相同或相近。示例性的,边框10的外表面102可以为黑色,第一表面121的外观颜色也为黑色,以使第一表面121在外观上与边框10的外表面102的融合度较好。
如图15至图17所示,嵌设部12的限位面122面向通孔101的孔壁设置。此时,通孔101的孔壁能够通过与限位面122之间的配合,限定嵌设部12的位置,使得灯罩1稳固安装于边框10。
其中,通孔101的轴线1012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5相交。屏幕20所在平面205可以理解为屏幕20的前盖201的出光面所在平面。图15和图16中通过点划线示意出屏幕20所在平面205。由于通孔101的孔壁与限位面122的形状相适配,限位面122上设有吸光层18(如图12所示),因此光线进出灯罩1的方向会受到通孔101的影响。故而当通孔101的轴线1012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5相交时,经灯罩1射出终端100的光线及经灯罩1进入环境光接近组件2的光线能够与屏幕20相交,从而满足环境光接近模组40的接近感应功能的检测需求。
如图15至图17所示,环境光接近组件2位于边框10内侧。示例性的,环境光接近组件2收容于灯罩1的安装槽13,环境光接近组件2通过灯罩1接收光线及发射光线。
其中,环境光接近组件2的发射器21所在位置对应于图15中环境光接近组件2所在位置。发射器21面对灯罩1的第三表面131设置。第三表面131与第一表面121在靠近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如图15中实线箭头所示,发射器21用于向灯罩1射入发射光,发射光经灯罩1后形成出射光,出射光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5相交。出射光朝向靠近屏幕20的方向倾斜。
在本实施例中,发射光经第三表面131进入灯罩1,出射光自第一表面121射出灯罩1。由于第三表面131与第一表面121在靠近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第三表面131与第一表面121之间形成类似三棱镜的结构,因此通过灯罩1的光学折射效应,出射光相对发射光向靠近屏幕20所在平面205的方向倾斜,使得发射光能够更好地射向位于屏幕20前方或接触屏幕20的障碍物,从而检测障碍物的靠近状态。
为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出射光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5之间所形成的角定义为前倾角α。前倾角α也可以理解为出射光相对XY平面向靠近屏幕20方向倾斜的角。由于出射光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5相交,出射光具有前倾角,用户使用终端100且靠近屏幕20时,出射光能够射向用户,出射光被用户反射后形成反射光,环境光接近组件2检测反射光以实现接近感应。
在环境光接近组件2的感测性能不变的情况下,出射光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5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越大,也即前倾角α越大,环境光接近组件2在屏幕20所在平面205垂直方向的实际感测距离越远,对实际接近检测成功率越高。
请参阅图18,图18是图15所示终端100在一种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由于光线的能量在传播时被不断衰减,因此出射光的有效传播距离是有限的,环境光接近组件2所能感测的距离也是有限的。当出射光在有效传播距离内被障碍物反射形成反射光时,该反射光能够被环境光接近组件2感测到。如图18所示,假设出射光的有效传播距离为第一值,环境光接近组件2在屏幕20所在平面205垂直方向上的实际感测距离为第二值,则第二值与第一值的比与出射光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5之间所形成角度α的大小相关,当第一值不变时,α越大,第二值越大。即,出射光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5之间所形成的角度α越大,环境光接近组件2在屏幕20所在平面205垂直方向的实际感测距离越远。
示例性的,出射光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5之间形成大于或等于25°的角。也即,前倾角α大于或等于25°。本申请实施例中,出射光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5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锐角,也即出射光具有呈锐角的前倾角α时,出射光向屏幕20倾斜足够角度,出射光能够更好地覆盖环境光接近组件2所需检测的空间范围,从而满足终端100的使用需求。其中,出射光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5之间形成的角度大于或等于25°时,出射光能够基本覆盖环境光接近组件2所需检测的空间范围,本申请实施例环境光接近组件2经边框10上的通孔101发出和接收光线时的检测效果,较为接近传统方案中通过前盖边缘区域(此时环境光接近组件位于屏幕周边)发出和接收光线的环境光接近组件的检测效果。
其中,前倾角α可以大于或等于45°。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出射光的前倾角α大于或等于45°时,环境光接近组件2的接近感应性能明显提高。其中,出射光的前倾角α可大于或等于60°,环境光接近组件2的接近感应性能达到或更优于传统方案中通过屏幕周缘发出和接收光线的环境光接近组件的性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100可以通过设置第三表面131与第一表面12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出射光的前倾角α满足检测需求。示例性的,第三表面131与第一表面121之间可以形成大于或等于45°的夹角β。此时,第三表面131与第一表面121之间形成的类似三棱镜的结构,能够使出射光相对发射光向靠近屏幕20的方向偏转较大的角度,使得经过灯罩1的出射光的前倾角α较大,满足使用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表面121可以为弧面,也可以为平面。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简化说明第一表面121与其他结构的相对位置关系,将呈弧面的第一表面121等同于平面进行说明,该平面为第一表面121的边缘线所在的平面。
可选的,发射光射入第三表面131的入射角小于或等于40°。此时,灯罩1既通过光学折射效应满足光线的偏转需求,还可以对光线的反射光进行抑制,降低反射比例。也即,灯罩1通过将光线的反射能量与折射能量的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杂乱光线损耗的比例,使得环境光接近组件2具有更高的检测精确度。
示例性的,如图15所示,发射器21的发射光垂直射入第三表面131。发射器21的出光平面大致平行于第三表面131。本实施例中,由于发射光垂直射入第三表面131,因此发射光的反射损耗较少,光线利用率高。此外,由于发射器21的出光平面大致平行于第三表面131,因此发射器21与第三表面131之间的间距可以较小,使得环境光接近组件2与灯罩1的排布更紧凑。
其他示例中,发射器21的发射光也可以倾斜射入第三表面131,发射光的发射角度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5相交。发射光进入第一表面121时向靠近屏幕20所在平面205的方向发生第一次偏转,光线射出第三表面131形成出射光时向靠近屏幕20所在平面205的方向发生第二次偏转,从而使得出射光具有更大的前倾角α。
其中,灯罩1的材料可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或者,灯罩1的材料也可采用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PC)材料。当灯罩1所采用的材料不同时,发射光射入第三表面131的入射角的上限值也可对应调整。例如,灯罩1的材料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时,发射光射入第三表面131的入射角小于等于35°。示例性的,灯罩1的材料的折射率范围可在1.49至1.53的范围内。
可选的,通孔101的轴线1012可以平行于发射光的发射方向。此时,灯罩1能够通过更多环境光接近组件2检测所需的光线,并过滤一些无用的反射杂散光线,以提高环境光接近模组40的检测准确度。
在前述实施例中,终端100可以通过对灯罩1的第一表面121和第三表面13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第一表面121和第三表面131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5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经过第一表面121和第三表面131的光线在YZ平面上朝靠近屏幕20的方向偏转,实现前倾。当通孔101的位置与中轴面1025错开(参阅图2)时,终端100还可以通过对灯罩1的第一表面121和第三表面13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第三表面131与中轴面1025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经过第一表面121和第三表面131的光线在XY平面上向靠近终端100中间位置的方向偏转,实现终端100中间位置的检测。故而,可通过对灯罩1的第一表面121和第三表面131的设置,使得光线在YZ平面上和XY平面上均发生偏转,两者叠加后的环境光接近组件2的出射光的出射角度,既保证了向靠近屏幕20方向的偏折,又保证了向靠近中轴面1025方向的偏折的效果,从两个维度空间上保证了环境光接近组件2检测的可靠性。
其中,在对第一表面121和第三表面131的相对位置关系及与屏幕20的位置关系、中轴面1025的位置关系进行设计时,也需要同时考虑灯罩1的光线滤波性能,以使光线既具有较大的折射偏转角,同时又不会被过滤掉太多的光线(也即折射衰减较小)。
请一并参阅图19和图20,图19是图2所示终端100沿B-B线处剖开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图20是图19所示结构中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其中,B-B线所在平面与图7中第二平面1b相对应,图19中灯罩1的剖面结构与图9及图11中的灯罩1的剖面结构相对应。
环境光接近组件2的接收器22及环境光传感器23所在位置大致对应于图19中环境光接近组件2所在位置。可以理解的是,如图6中所示,接收器22与环境光传感器23是间隔排布的,两者虽然相对靠近排布、但彼此之间并没有重叠关系,图19及后续附图中,为方便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方案,将两者的位置视为同一位置进行说明。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器22的多个感光单元与环境光传感器23中的多个感光单元彼此交叉排布时,接收器22与环境光传感器23也可以集成为一体结构。
接收器22面对灯罩1的第四表面132设置。第四表面132与第一表面121在靠近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如图18中实线箭头所示,接收器22用于接收经过灯罩1的感应光。其中,感应光的类型与发射器21发出的发射光的类型相对应。发射光被终端100前方的障碍物反射后形成反射光,部分反射光经过灯罩1后形成感应光,环境光接近组件2接收感应光,并形成对应的信号。用户于终端100前方靠近终端100时,终端100能够通过信号判断用户与屏幕20的距离,从而判断是否有用户接近,进而可以在某些场景下熄灭或点亮屏幕20。
在本实施例中,发射光经第一表面121进入灯罩1,感应光自第四表面132射出灯罩1,换言之,感应光自第四表面132射入安装槽13,以被接收器22接收。由于第四表面132与第一表面121在靠近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第四表面132与第一表面121之间形成类似三棱镜的结构,因此通过灯罩1的光学折射效应,感应光相对反射光向靠近屏幕20所在平面205的方向倾斜、以更好地被接收器22接收,使得接收器22能够感应到更大范围的反射光,以提高环境光接近模组40的接近感应功能的检测准确度。
可选的,接收器21的接收方向垂直于第四表面132。示例性的,如图19所示,接收器21包括接收面221,接收面221用于接收感应光,接收面221与第四表面132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光经第一表面121进入灯罩1时,向靠近屏幕20所在方向发生一次偏转,然后由第四表面132垂直射出灯罩1以形成感应光,感应光被接收器21顺利接收。故而,反射光通过灯罩1形成感应光的过程中发生一次偏转,感应光的折射衰减较小,使得接收器21能够接收到足够的感应光,以保证环境光接近模组40的接近感应功能的检测准确度。
可选的,第四表面132与第三表面131平行或共面。示例性的,如图15和图19所示,第四表面132与第三表面131平行。此时,由第三表面131射向第一表面121的红外光的光路、与第一表面121射向第四表面132的红外光的光路大致相同,也即环境光接近组件2的发射光路与接收光路大致相同,从而简化了环境光接近模组40的光路设计,有利于降低成本。其他示例中,第四表面132也可以与第三表面131共面设置。此时,灯罩1的加工难度较低。
如图19和图20所示,屏幕20具有感光区域203。示例性的,屏幕20包括前盖201和显示面板202,显示面板202固定于前盖201朝向灯罩1的一侧。显示面板202的外周侧2021与边框10的内周侧104相对设置,且彼此之间形成透光缝隙204。感光区域203形成于前盖201且正对透光缝隙204。感光区域201与透光缝隙204于前盖201的投影部分重叠或者全部重叠。其中,全部重叠是指感光区域201落入透光缝隙201于前盖201的投影中。
环境光传感器23面对第四表面132设置。第五表面133与第二表面113在远离边框1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如图18的中心线箭头所示,环境光传感器23用于接收经过感光区域203和灯罩1的环境光。终端100前方的环境光经屏幕20的感光区域203进入透光缝隙204,透光缝隙204的环境光经第二表面113及第五表面133射入安装槽13,从而被位于安装槽13中的环境光传感器23接收。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五表面133与第二表面113在远离边框1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第五表面133与第二表面113之间形成类似三棱镜的结构,因此通过灯罩1的光学折射效应,射出灯罩1的环境光相对射入灯罩1的环境光向远离边框10的方向倾斜,从而能够向环境光传感器23所在位置倾斜,以更好地被环境光传感器23接收,使得环境光传感器23能够顺利接收屏幕20前方的环境光,环境光接近模组40能够检测屏幕20前方的环境光光强。
此外,环境光传感器23通过透光缝隙204和感光区域203接收环境光,环境光传感器23能够排布于显示面板202的下方,也即排布于显示面板202远离前盖201的一侧,环境光传感器23不占用显示面板202周侧的空间,因此显示面板202的排布空间较大,显示面板202的外周侧2021与边框10的内周侧104之间的距离更小,前盖201的边缘区域的宽度较小,从而提高终端100的显示面积,使得终端100具有较大的屏占比(screen-to-body ratio)。一种实施例中,终端100能够实现全面屏,终端100的屏占比大于90%。
可以理解的是,透光缝隙204不仅能够允许光线穿过,也可以作为安全避让间隙,使得显示面板202与边框10之间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以降低显示面板202在终端100受到撞击或跌落时损伤的风险。换言之,本申请环境光传感器23可以利用显示面板202与边框10之间的安全避让间隙接收光线,无需额外在终端100内部增设透光空间,有利于满足终端100的小体积需求,使得终端100的成本较低。
可选的,如图7和图19所示,第四表面132相对第三表面131向靠近第一表面121的方向内凹。第五表面133与第四表面132相交。此时,第四表面132相对第三表面131形成阶梯面,第五表面133与第四表面132朝向同一个空间,使得面向该空间的接收器22和环境光传感器23能够分别接收感应光和环境光,以使环境光接近模组40集成接近感应功能和环境光光强检测功能。
在前述实施例中,终端100的环境光接近模组40通过灯罩1的光路分配及环境光接近组件2的器件设置,集成有环境光光强检测功能和接近感应功能,实现双功能融合,不仅简化了模组结构,还提高了模组集成度,从而实现更低的成本和更小的体积,有利于终端的低成本及轻薄化。
请参阅图21,图21是19中C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前盖201于感光区域203处形成第一油墨2011。第一油墨2011可以覆盖感光区域203。环境光能够在第一油墨2011中发生多次光路变换后,经透光缝隙204进入第二表面113。
如图21所示,环境光传感器23具有视场角δ。视场角δ的两边的交点位于第二表面113。视场角δ的大小受限于透光缝隙204的宽度。环境光传感器23经第一油墨2011接收环境光时的半光强角为γ。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油墨2011具有高扩散能力,通过对不同角度的环境光进行散射,使得更多的环境光能够在第一油墨2011中发生多次光路变换后进入透光缝隙204,从而经过灯罩1后被环境光传感器23接收,故而环境光传感器23经第一油墨2011接收环境光时的半光强角γ能够大于二分之一的环境光传感器23的视场角δ。此时,即使透光缝隙204的宽度较小,环境光传感器23仍能够通过第一油墨2011接收足够的环境光线,从而准确地感应终端100所处环境的光线强度,满足其环境光强度的感测需求。
其中,环境光传感器23经第一油墨2011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γ是指:光源与第一油墨2011的某个入光区之间的第一连线大致垂直于第一油墨2011时,环境光传感器23的感测值为最大值;当光源与上述入光区之间的第二连线与第一连线形成某个角度时,环境光传感器23的感测值衰减到最大值的50%,则该角度为环境光传感器23经第一油墨2011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γ。
请参阅图22,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环境光传感器23经第一油墨2011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γ在一种可能的实验中的示意图。
环境光传感器23经第一油墨2011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γ的实验结构包括前盖201、环境光传感器23及挡光件50。前盖201包括基板2012和形成在基板2012一侧表面的第一油墨2011。第一油墨2011可大致呈圆形,图22所示结构所在平面垂直于第一油墨2011且经过第一油墨2011的中心。环境光传感器23位于第一油墨2011下方。挡光件50采用不透光的材料,能够遮挡可见光。挡光件50位于环境光传感器23与前盖201之间,且包围环境光传感器23与第一油墨2011之间的正对空间。
当光源位于第一油墨2011中心入光区的正上方(光源位于P1位置处)时,光源与中心入光区之间的连线为第一连线,环境光传感器23的感测值为第一强度值,第一强度值视为最大感测值;当光源与中心入光区之间的第二连线与第一连线形成角度λ(光源位于P2位置或P3位置处)时,环境光传感器23的感测值为第二强度值。当第二强度值与第一强度值的比为0.5时,角度λ则为环境光传感器23经第一油墨2011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γ。
请参阅图23,图23是图22所示实验结构的一种可能的测试结果示意图。图23中,横坐标代表角度,其中正数对应于图22中光源位置由P1向P2方向移动时的角度λ,负数对应于图22中光源位置由P1向P3方向移动时的角度λ;纵坐标代表第二强度值与第一强度值的百分比。如图23所示,角度λ大致等于35°时,第二强度值与第一强度值的百分比为50%,也即环境光传感器23经第一油墨2011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γ大约为35°。
可选的,环境光传感器23经第一油墨2011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γ大于或等于30°。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半光强角γ的限定,使得环境光传感器23能够在很小的透光缝隙204下仍能够接收到足够的环境光线。此时,终端100对透光缝隙204的宽度大小的要求是很低的,近似于无约束。一种实施例中,透光缝隙204的宽度大于或等于0.05mm。
可选的,第一油墨2011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1%。第一油墨2011的透光率越高,环境光传感器23对外界环境光的分辨率越高,即使环境光线经过第一油墨2011处理后导致能量大幅度衰减,环境光传感器23仍能够可靠地进行感应,环境光传感器23所形成的电信号所对应的环境光强是连续的,从而连续地调整显示面板202的背光亮度,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选的,环境光传感器23的灵敏度小于等于0.0012Lux/count。本申请采用高灵敏度的环境光传感器。其中,高灵敏度指器件单体对外界光强的响应与传感器自身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分辨能力的衡量。其中,灵敏度“Lux/count”理解为:外界光强单位为勒克斯度(lux),模数转换器输出值无量纲为count值,如1、2、3……,即光强越强,器件模数转换器输出值越大。本申请环境光传感器23的灵敏度可小于等于0.0012Lux/count,积分时间为100毫秒(ms),且灵敏度规格数据越小越好。
在本实施例中,即使经过第一油墨2011的环境光线的强度衰减严重,但环境光传感器23的灵敏度足够高,因此能够可靠感测终端100所处环境的环境光强,并且感测性能与传统环境光感测方案的感测性能持平、甚至超越传统方案,从而既满足终端100的全面屏设计需求,也能够满足环境光强度的感测需求。
可选的,终端100还可以包括遮光件(图未示出)。遮光件位于显示面板202与边框10之间,且覆盖显示面板202的外周侧2021。遮光件用于遮挡显示面板202的光线,以降低因显示面板202漏光而导致环境光传感器23感测失真的风险。
其中,遮光件可以是终端100的壳体部分,也可以是额外增设的采用不透光材料的结构件,也可以是终端100内部的可遮挡光线的其他结构。
请一并参阅图21和图24,图24是图21中D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前盖201包括基板2012、第一油墨2011以及第二油墨2013。第二油墨2013位于基板2012朝向显示面板202的表面上。第二油墨2013于感光区域203处形成镂空区,第一油墨2011覆盖镂空区,第二油墨2013的透光率小于第一油墨2011的透光率。第二油墨2013为前盖201的外观油墨,前盖201呈现第二油墨2013的颜色。第二油墨2013起到遮挡光线的作用。
第一油墨包括外观层2015。外观层2015接触基板2012且覆盖镂空区。外观层2015的颜色与第二油墨2013的颜色相同,外观层2015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油墨2013的透光率。由于外观层2015的颜色与第二油墨2013的颜色相同,从而使得第一油墨2011在外观上与第二油墨2013相同,以保证外观的隐藏效果。外观层2015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油墨2013的透光率,使得环境光线能够进入第一油墨2011。
其中,外观层2015的涂覆工艺可采用网版印刷等方式。
其中,第二油墨2013的颜色可以为黑色。则外观层2015的颜色也可以为黑色,但是由于外观层2015的透光率较高,使得外观层2015大致呈现透明黑的颜色。其中,外观层2015的颜色也可以随第二油墨2013的颜色变化而变化,例如蓝色、粉色、红色、紫色、白色等。
请一并参阅图24和图25,图25是图24所示第一油墨2011的均光层2014在一种使用状态中的示意图。
可选的,第一油墨2011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均光层2014。至少两层均光层2014位于外观层2015远离基板2012的一侧。各均光层2014中均散布有多个扩散粒子2016。均光层2014中由于设置有多个扩散粒子2016,因此进入均光层2014的光线能够达到扩散作用。
其中,至少两层均光层2014可采用印刷与固化循环工艺成型,也即“印刷一层均光层——固化刚印刷的均光层——印刷下一层均光层——固化刚印刷的均光层”的循环工艺。由于各层均光层2014中的扩散粒子2016在空间上的分布是随机的,因此通过这种循环印刷与固化的方式,能够使不同层的均光层2014中的扩散粒子2016在立体空间上产生层叠结构,最终保证角度更大的入射光都可以通过第一油墨2011中的扩散粒子2016扩散到环境光传感器23可接收的程度。
其中,多个扩散粒子2016中可存在直径不同的粒子。扩散粒子2016的粒径范围为50纳米(nm)~100微米(μm)。扩散粒子2016的材料不局限于氧化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金属离子等。
请再次参阅图21,可选的,边框10具有限位面105和连接限位面105的支撑面106。限位面105包围形成安装空间。前盖201部分收容或全部收容于安装空间。前盖201包括底面201a和连接于底面201a边缘的侧面201b。底面201a通过粘接层61固接支撑面106。底面201a大致平行于支撑面106。侧面201b面向限位面105。限位面105大致相对支撑面106侧立。
其中,粘接层61可采用双面胶,或通过点胶成型。
可选的,如图21所示,侧面201b与限位面105之间形成间隙。间隙中填充有黏胶件62。黏胶件62与粘接层61通过液态透明胶水一体固化成型。环境光线能够在黏胶件62及粘接层61中发生多次光路变换后进入透光缝隙204。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环境光线能够在黏胶件62及粘接层61中发生多次光路变换后进入透光缝隙204,因此环境光线既可以通过第一油墨2011进入环境光传感器23,也可以通过间隙中的黏胶件62进入环境光传感器23,使得环境光传感器23能够接收更多的环境光线,提高了环境光传感器23的感测性能。
其中,液态透明胶水固化后所形成的黏胶件62和粘接层61大致呈白色外观,具有一定光线扩散性能。
示例性,黏胶件62和粘接层61中散布有多个扩散粒子。其中,多个扩散粒子中可存在直径不同的粒子。扩散粒子的粒径范围为50纳米(nm)~100微米(μm)。扩散粒子的材料不局限于氧化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二氧化硅、金属离子等。多个扩散粒子有利于提高黏胶件62和粘接层61的光线扩散性能。
在前述实施例中,灯罩1在第一表面121与第三表面131之间形成红外光通道,灯罩1在第一表面121与第四表面132之间形成红外光通道,灯罩1在第二表面113与第五表面133之间形成环境光通道。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灯罩1还可以在第一表面121与第四表面132之间形成环境光通道,以获得双环境光通道。
示例性的,如图26所示,图26是图7所示灯罩1在再一种示例中沿第二平面1b剖开后的示意图。以下主要说明本示例与前述示例的区别,本示例中与前述示例(例如图8和图9)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第一材料的红外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5%、可见光透过率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15%。也即,第一材料能够透过红外光,且能够透过部分可见光。
在本示例中,嵌设部11采用第一材料,第一材料允许透过部分可见光,固定部12采用第二材料,第二材料为红外透过、可见光透过的材料,因此灯罩1在第二表面113与第五表面133之间形成主要的环境光通道,在第一表面121与第四表面132之间形成补充的环境光通道。此外,由于第一材料的可见光透过率较低,因此灯罩1满足外观的隐藏性。
请参阅图27,图27是图2所示终端100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沿B-B线处剖开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图27中的灯罩1的结构与图26的灯罩1的结构相对应。以下主要说明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灯罩1在第二表面113与第五表面133之间形成主要的环境光通道,因此环境光传感器23能够通过屏幕20的感光区域203和透光缝隙204获取屏幕20前方(也即终端100的前方)的环境光。由于灯罩1在第一表面121与第四表面132之间形成补充的环境光通道,因此环境光传感器23也能够通过边框10的通孔101获取边框10上方(也即终端100的上方)的环境光。故而,环境光接近模组40通过灯罩1的双通道设置,既能够检测终端100前方的环境光光强,也能够检测终端100上方的环境光光强,使得终端100能够在更多使用场景中准确感测其所处环境的环境光光强,终端100的环境光检测功能的使用范围更广,使用体验更佳。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环境光传感器23能够通过主要的环境光通道或者补充的环境光通道进行环境光光强的检测,若两个通道的透过率有较大差异,产生的偏差容易引起环境光检测精度变差,甚至失效。环境光接近模组40通过对第一油墨2011的设置,使得两个环境光通道实现均衡化,以保证环境光检测精度。
例如,第一油墨2011的透过率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与第一材料的透过率曲线的趋势相同或相近,使得经过第一油墨2011后的环境光与经过灯罩1的嵌设部12后的环境光的光学特性相近,以保证两个环境光通道入光均衡,环境光传感器23通过两个环境光通道检测的结果相近且较为准确。
示例性的,请参阅图28,图28是图27中E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以下主要说明图28所示第一油墨2011与图24所示第一油墨2011的区别,两者相同的大部分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第一油墨2011包括外观层2017和至少两层均光层2014,外观层2017位于基板2012与至少两层均光层2014之间。外观层2017的红外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5%,外观层2017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15%。例如,外观层2017可以为红外油墨,外观层2017在可见光波段(例如550nm)的透过率在4%至11%范围内,外观层2017在红外光波段(例如940nm)的透过率大于75%,红外光波段的透过率越高越好。第一油墨2011在可见光波段(例如550nm)的透过率在1%至3.5%范围内,外观层2017在红外光波段(例如940nm)的透过率大于55%。
在本实施例中,外观层2017的光学特性与第一材料的光学特性相近,以确保两个环境光通道入光均衡。可以理解的是,外观层2017的特性是参阅第一材料的特性进行设置的,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对外观层2017的特性的具体参数进行严格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示例中,灯罩1也可以采用图9和图10所示结构,并使灯罩1的第一材料的红外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5%、可见光透过率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15%,以获得补充的环境光通道。
可选的,请参阅图29,图29是图6所示灯罩1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以下主要说明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例如图7)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如图29所示,第三表面131与第四表面132共面设置。第五表面133与第三表面131及第四表面132相交。此时,灯罩1的加工难度较低。第五表面133的面积较大,更多的环境光可以通过第五表面133射出,使得环境光接近模组40检测环境光光强的准确度更高。
可选的,请一并参阅图30和图31,图30是图6所示灯罩1在再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1是图30所示灯罩1部分剖开的结构示意图。以下主要说明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灯罩1还包括隔离槽134。示例性的,隔离槽134的一侧开口设于第四表面132。其他实施例中,隔离槽134的一侧开口也可以设于第三表面133。
隔离槽134用于分隔灯罩1的红光外通道中的入光通道和出光通道。第三表面131与第一表面121之间的出光通道和第一表面121与第四表面132之间的入光通道分别位于隔离槽134的两侧。可以理解的是,隔离槽134并不完全分隔入光通道和出光通道,而是部分分隔。
请一并参阅图32和图33,图32是图3所示环境光接近模组40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3是图32所示环境光接近模组4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以下主要说明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灯罩1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热熔柱15。一个或多个热熔柱15凸设于固定部11背离嵌设部12的端面112。电路板3设有一个或多个通孔33。一个或多个热熔柱15穿过一个或多个通孔33。图32和图33所示结构示意出灯罩1包括一个热熔柱15的结构和电路板3包括一个通孔33的结构。
其中,热熔柱15采用热塑性塑料,通过加热使热熔柱15软化,并施加一定的力,使热熔柱15变形为想要的形状(比如磨菇头),冷却后保持形状不变,使得热熔柱15能够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形变后的热熔柱15将电路板3压紧在灯罩1上,同时两者之间的固定关系可靠,使得固定于电路板3上的环境光接近组件2不会在终端100的使用过程中相对灯罩1发生晃动,从而保证环境光接近组件2的检测可靠性。
可选的,固定部11背离嵌设部12的端面112凸设有多个支撑块16。密封圈17固定于固定部11背离嵌设部12的端面112且环绕多个支撑块16。电路板3抵持支撑块16及密封圈17。此时,由于热熔柱15在软化定型的过程中需要被施加一定的作用力,这部分作用力会作用在灯罩1与电路板3之间,因此当灯罩1设有多个支撑块16,且多个支撑块16能够抵持电路板3时,多个支撑块16能够支撑电路板3,从而使电路板3与灯罩1的相对位置得以保持,从而具有较高的组装精度。多个支撑块16还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定位柱14相配合,以更好地定位电路板3。密封圈17环绕多个支撑块16且抵持电路板3和灯罩1,有利于电路板3与灯罩1之间的密封连接。
可选的,图32和图33所示的多个定位柱14中的一个或多个定位柱14也可以置换成热熔柱。
可选的,环境光接近模组40还可通过点胶方式进一步固定电路板3与灯罩1。例如,固定部11背离嵌设部12的端面112凸设有一个或多个定位柱14。一个或多个定位柱14具有相对电路板3凸出的部分,对这部分与电路板3之间的交界处140进行点胶,以粘接电路板3与定位柱14,从而进一步固定电路板3与灯罩1。
可以理解的是,在前述所示实施例中,边框10为一体式结构,故而盖设于边框10两侧的屏幕20及后盖30与边框10共同围设出整机内腔,环境光接近模组40收容于该整机内腔中。
在其他实施例中,终端可以有其它形态。例如终端可以包括能够相对滑动的两部分。终端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能够相对滑动。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相对滑动呈打开状态时,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可以不重叠或部分重叠。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相对滑动呈闭合状态时,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基本完全重叠,或者第二部分位于第一部分的空间内。第二部分可以小于第一部分的体积,或者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体积大致相同。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终端的形态。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4,图34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100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边框10为分体式结构。边框10包括上边框1001和下边框1002。上边框1001与下边框1002之间能够相互滑动。第一部分包括上边框1001和屏幕1003。第二部分包括下边框1002和后盖。通孔101设于上边框1001。此时,第一部分还包括环境光接近模组1004。环境光接近模组1004位于上边框1001内侧且部分收容于通孔101。环境光接近模组1004通过通孔101实现接近感应功能。
屏幕1003具有允许环境光穿过的第一感光区域10031,第一感光区域10031与环境光接近模组1004相对应,环境光接近模组1004能够通过第一感光区域10031接收环境光,以实现周围的环境光光强检测功能。
具体的,终端100还包括上盖板和下盖板1005。屏幕1003可固定于上边框1001远离下边框1002的一侧。上盖板可固定于上边框1001朝向下边框1002的一侧(图中由于视角关系未示出上盖板)。也即,屏幕1003和上盖板相背地位于上边框1001的前后两侧。屏幕1003、上边框1001及上盖板可共同围设出第一收容空间。通孔101设于上边框1001。环境光接近模组1004可收容于第一收容空间。下盖板1005固定在下边框1002朝向上边框1001的一侧,后盖固定在下边框1002远离上边框1001的一侧(图中由于视角关系未示出后盖)。也即,下盖板1005和后盖相背地位于下边框1002的前后两侧。下盖板1005和上盖板相对设置,后盖和屏幕1003相背设置。下盖板1005、下边框1002及后盖共同围设出第二收容空间。第二收容空间与第一收容空间均可用于收容终端100的内部器件。其中,终端100的第一部分包括屏幕1003、上边框1001、上盖板以及第一收容空间内的器件;终端100的第二部分包括下盖板1005、下边框1002、后盖以及第二收容空间内的器件。终端100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能够相对滑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屏幕1003相当于其它实施例中的屏幕20;本实施例中的后盖相当于其它实施例中的后盖30。本实施例中环境光接近模组1004在终端中的位置和结构,与其它实施例中环境光接近模组40在终端中的位置和结构相同,即其它各实施例中描述的结构,可以适用于本实施例中的终端,环境光接近模组1004包括灯罩1和环境光接近组件2。本实施例中边框10的其他结构(前文未提及部分)可参照其他实施例中边框10描述的结构。
其中,图34中示例性地示意出可在第二收容空间中设置摄像头1006、受话器1007等器件。可在下盖板1005设置透光部1008,以使摄像头1006通过该透光部1008采集光线。可在下盖板1005上设置受话孔1009,以使受话器1007通过该受话孔1009出声。当上边框1001和下边框1002相对滑动呈打开状态时(也即图34所示状态),透光部1008和受话孔1009相对屏幕20露出。当上边框1001和下边框1002相对滑动呈闭合状态时(上边框1001的外周侧面和下边框1002的外周侧面大体齐平),透光部1008和受话孔1009相对屏幕20重叠,透光部1008和受话孔1009被隐藏在终端100内部。
另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5,图35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100在再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以下主要说明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通孔101设于下边框1002。环境光接近模组1004可收容于第二收容空间。此时,第二部分还包括环境光接近模组1004。下盖板1005对应于环境光接近模组1004的位置处设有第二感光区域10051,屏幕1003不再设置感光区域。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8)

1.一种终端(100),其特征在于,包括边框(10)、屏幕(20)、灯罩(1)及环境光接近组件(2);
所述屏幕(20)的周缘固接所述边框(10),所述屏幕(20)具有允许环境光穿过的感光区域(203);
所述边框(10)设有通孔(101);
所述灯罩(1)位于所述边框(10)内侧且部分收容于所述通孔(101);
所述环境光接近组件(2)位于所述边框(10)内侧,所述环境光接近组件(2)包括接近传感器(21、22)及环境光传感器(23),所述接近传感器(21、22)包括发射器(21)和接收器(22),所述发射器(21)用于向所述灯罩(1)射入发射光,所述发射光经过所述灯罩(1)后形成出射光,所述出射光与所述屏幕(20)所在平面(205)相交,所述接收器(22)用于接收经过所述灯罩(1)的感应光,所述环境光传感器(23)用于接收经过所述感光区域(203)和所述灯罩(1)的环境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罩(1)包括固定部(11)和固接所述固定部(11)的嵌设部(12),所述固定部(11)位于所述边框(10)内侧,所述嵌设部(12)部分收容于或全部收容于所述通孔(101),所述灯罩(1)具有安装槽(13),所述安装槽(13)的开口位于所述固定部(11)背离所述嵌设部(12)的端面(112),所述环境光接近组件(2)收容于所述安装槽(1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光传感器(23)具有响应于可见光的第一灵敏度和响应于红外光的第二灵敏度,所述第二灵敏度与所述第一灵敏度的比值小于或等于千分之一。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嵌设部(12)背离所述固定部(11)的端面包括第一表面(121),所述固定部(11)背离所述安装槽(13)的外表面包括第二表面(113),所述第二表面(113)面向所述屏幕(20),所述安装槽(13)的槽壁包括第三表面(131)、第四表面(132)及第五表面(133),所述发射光经所述第三表面(131)进入所述灯罩(1),所述出射光经所述第一表面(121)射出所述灯罩(1),所述感应光经所述第四表面(132)射入所述安装槽(13),所述环境光经所述第二表面(113)及所述第五表面(133)射入所述安装槽(13)。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表面(131)与所述第一表面(121)在靠近所述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所述第四表面(132)与所述第一表面(121)在靠近所述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终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器(21)的所述发射光垂直射入所述第三表面(131);
和/或,所述第三表面(131)与所述第一表面(121)之间形成大于或等于45°的夹角。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器(22)的接收方向垂直于所述第四表面(132)。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表面(132)与所述第三表面(131)平行或共面。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终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表面(133)与所述第二表面(113)在远离所述边框(1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终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表面(132)相对所述第三表面(131)向靠近所述第一表面(121)的方向内凹,所述第五表面(133)与所述第四表面(132)相交。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1)包括固定面(111),所述嵌设部(12)位于所述固定面(111),所述嵌设部(12)包括限位面(122),所述限位面(122)连接在所述固定面(111)与所述嵌设部(12)背离所述固定部(11)的端面之间;
所述灯罩(1)还包括吸光层(18),所述吸光层(18)能够吸收红外光,所述吸光层(18)部分覆盖或全部覆盖所述限位面(122)和所述固定面(111)。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10)包括相背设置的左侧面(1023)和右侧面(1024),所述左侧面(1023)和所述右侧面(1024)的中心面为中轴面(1025);
所述通孔(101)具有位于所述边框(10)的外表面(102)的第一开口(1011);
所述第一开口(1011)与所述中轴面(1025)相交;或者,所述第一开口(1011)位于所述中轴面(1025)与所述左侧面(1023)之间,且所述第一开口(1011)与所述中轴面(1025)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开口(1011)与所述左侧面(1023)之间的间距;或者,所述第一开口(1011)位于所述中轴面(1025)与所述右侧面(1024)之间,且所述第一开口(1011)与所述中轴面(1025)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开口(1011)与所述右侧面(1024)之间的间距。
13.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01)的轴线(1012)与所述屏幕(20)所在平面(205)相交。
14.如权利要求4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嵌设部(12)采用第一材料,所述固定部(11)采用第二材料;或者,所述嵌设部(12)包括第一部分(12a)和第二部分(12b),所述嵌设部(12)的第一部分(12a)覆盖所述第一表面(121),所述嵌设部(12)的第一部分(12a)采用第一材料,所述嵌设部(12)的第二部分(12b)及所述固定部(11)采用第二材料;
所述第一材料为红外透过、可见光截止的材料,所述第二材料为红外透过、可见光透过的材料。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终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屏幕(20)包括前盖(201)和显示面板(202),所述显示面板(202)固定于所述前盖(201)朝向所述灯罩(1)的一侧,所述显示面板(202)的外周侧与所述边框(10)的内周侧相对设置且彼此之间形成透光缝隙(204),所述感光区域(203)形成于所述前盖(201)且正对所述透光缝隙(204),所述前盖(201)于所述感光区域(203)处形成第一油墨(2011),所述环境光能够在所述第一油墨(2011)中发生多次光路变换后,经所述透光缝隙(204)进入所述第二表面(113)。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终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201)包括基板(2012)、所述第一油墨(2011)以及第二油墨(2013),所述第二油墨(2013)位于所述基板(2012)朝向所述显示面板(202)的表面上,所述第二油墨(2013)于所述感光区域(203)处形成镂空区,所述第一油墨(2011)覆盖所述镂空区,所述第二油墨(2013)的透光率小于所述第一油墨(2011)的透光率;
所述第一油墨(2011)包括外观层(2015),所述外观层(2015)接触所述基板(2012)且覆盖所述镂空区,所述外观层(2015)的颜色与所述第二油墨(2013)的颜色相同,所述外观层(2015)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油墨(2013)的透光率。
17.如权利要求4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嵌设部(12)采用第一材料,所述固定部(11)采用第二材料;或者,所述嵌设部(12)包括第一部分(12a)和第二部分(12b),所述嵌设部(12)的第一部分(12a)覆盖所述第一表面(121),所述嵌设部(12)的第一部分(12a)采用第一材料,所述嵌设部(12)的第二部分(12b)及所述固定部(11)采用第二材料;
所述第一材料的红外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5%、可见光透过率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15%;
所述第二材料为红外透过、可见光透过的材料。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屏幕(20)包括前盖(201)和显示面板(202),所述显示面板(202)固定于所述前盖(201)朝向所述灯罩(1)的一侧,所述显示面板(202)的外周侧与所述边框(10)的内周侧相对设置且彼此之间形成透光缝隙(204),所述感光区域(203)形成于所述前盖(201)且正对所述透光缝隙(204),所述前盖(201)于所述感光区域(203)处形成第一油墨(2011),所述环境光能够在所述第一油墨(2011)中发生多次光路变换后,经所述透光缝隙(204)进入所述第二表面(113)。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终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201)包括基板(2012)、所述第一油墨(2011)以及第二油墨(2013),所述第二油墨(2013)位于所述基板(2012)朝向所述显示面板(202)的表面上,所述第二油墨(2013)于所述感光区域(203)处形成镂空区,所述第一油墨(2011)覆盖所述镂空区,所述第二油墨(2013)的透光率小于所述第一油墨(2011)的透光率;
所述第一油墨(2011)包括外观层(2017),所述外观层(2017)接触所述基板(2012)且覆盖所述镂空区,所述外观层(2017)的颜色与所述第二油墨(2013)的颜色相同,所述外观层(2017)的红外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5%,所述外观层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15%。
20.如权利要求15或18所述的终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光传感器(23)经所述第一油墨(2011)接收环境光线时的半光强角大于或等于30°。
21.如权利要求16或19所述的终端(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墨(2011)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均光层(2014),所述至少两层均光层(2014)位于所述外观层(2015/2017)远离所述基板(2012)的一侧,各所述均光层(2014)中均散布有多个扩散粒子(2016)。
22.一种终端(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能够相对所述第一部分滑动,所述第一部分包括上边框(1001)和屏幕(1003),所述屏幕(1003)的周缘固接于所述上边框(1001)远离所述第二部分的一侧,所述第二部分包括下边框(1002)和下盖板(1005),下盖板(1005)的周缘固接于所述下边框(1002)靠近所述第一部分的一侧;
所述终端(100)还包括灯罩(1)及环境光接近组件(2);
所述上边框(1001)设有第一通孔(101),所述屏幕(1003)具有允许环境光穿过的第一感光区域(10031),所述灯罩(1)位于所述上边框(1001)内侧且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101),所述环境光接近组件(2)位于所述上边框(1001)内侧,所述环境光接近组件(2)包括接近光传感器及环境光传感器(23),接近光传感器包括发射器(21)和接收器(22),所述发射器(21)用于向所述灯罩(1)射入发射光,所述发射光经过所述灯罩(1)后形成出射光,所述出射光与所述屏幕(1003)所在平面(205)相交,所述接收器(22)用于接收经过所述灯罩(1)的感应光,所述环境光传感器(23)用于接收经过所述第一感光区域(10031)和所述灯罩(1)的环境光;或者,
所述下边框(1002)设有第二通孔(101),所述下盖板(1005)具有允许环境光穿过的第二感光区域(10051),所述灯罩(1)位于所述下边框(1002)内侧且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101),所述环境光接近组件(2)位于所述下边框(1002)内侧,所述环境光接近组件(2)接近光传感器及环境光传感器(23),接近光传感器包括发射器(21)和接收器(22),所述发射器(21)用于向所述灯罩(1)射入发射光,所述发射光经过所述灯罩(1)后形成出射光,所述出射光与所述屏幕(1003)所在平面(205)相交,所述接收器(22)用于接收经过所述灯罩(1)的感应光,所述环境光传感器(23)用于接收经过所述第二感光区域(10051)和所述灯罩(1)的环境光。
23.一种灯罩(1),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部(11)和固接所述固定部(11)的嵌设部(12),所述嵌设部(12)背离所述固定部(11)的端面包括第一表面(121),所述固定部(11)的外表面包括第二表面(113);
所述灯罩(1)具有安装槽(13),所述安装槽(13)的开口位于所述固定部(11)背离所述嵌设部(12)的端面,所述安装槽(13)的槽壁包括第三表面(131)、第四表面(132)及第五表面(133);
红外光能够经第三表面(131)射入所述灯罩(1)、且经所述第一表面(121)射出所述灯罩(1),红外光还能够经所述第一表面(121)射入所述灯罩(1)、且经所述第四表面(132)射出所述灯罩(1),环境光能够经所述第二表面(113)射入所述灯罩(1)、且经所述第五表面(133)射出所述灯罩(1)。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灯罩(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表面(131)与所述第一表面(121)在靠近所述第二表面(113)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所述第四表面(132)与所述第一表面(121)在靠近所述第二表面(113)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灯罩(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表面(133)与所述第二表面(113)在远离所述第一表面(121)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
26.如权利要求23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灯罩(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表面(132)平行于所述第三表面(131),所述第四表面(132)相对所述第三表面(131)向靠近所述第一表面(121)的方向内凹,所述第五表面(133)与所述第四表面(132)相交。
27.如权利要求23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灯罩(1),其特征在于,所述嵌设部(12)采用第一材料,所述固定部(11)采用第二材料;或者,所述嵌设部(12)包括第一部分(12a)和第二部分(12b),所述嵌设部(12)的第一部分覆盖所述第一表面(121),所述嵌设部(12)的第一部分采用第一材料,所述嵌设部(12)的第二部分(12b)及所述固定部(11)采用第二材料;
所述第一材料为红外透过、可见光截止的材料,或者,所述第一材料的红外光透过率大于或等于75%、可见光透过率小于或等于15%;
所述第二材料为红外透过、可见光透过的材料。
28.一种环境光接近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境光接近组件(2)及权利要求23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灯罩(1),所述环境光接近组件(2)收容于所述安装槽(13);
所述环境光接近组件(2)包括接近传感器(21、22)及环境光传感器(23),所述接近传感器(21、22)包括发射器(21)和接收器(22),所述发射器(21)用于向所述第三表面(131)射入发射光,所述发射光经过所述第一表面(121)后形成出射光,所述接收器(22)用于接收由所述第四表面(132)射出的感应光,所述环境光传感器(23)用于接收由所述第五表面(133)射出的环境光。
CN201910945712.3A 2019-09-30 2019-09-30 终端、灯罩及环境光接近模组 Active CN1107531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45712.3A CN110753140B (zh) 2019-09-30 2019-09-30 终端、灯罩及环境光接近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45712.3A CN110753140B (zh) 2019-09-30 2019-09-30 终端、灯罩及环境光接近模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53140A true CN110753140A (zh) 2020-02-04
CN110753140B CN110753140B (zh) 2021-05-18

Family

ID=69277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45712.3A Active CN110753140B (zh) 2019-09-30 2019-09-30 终端、灯罩及环境光接近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53140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80609A (zh) * 2020-05-28 2020-07-0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光感数据获取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2596118A (zh) * 2020-12-23 2021-04-02 东莞市亿晶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接近传感器模组
CN113726927A (zh) * 2021-08-11 2021-11-3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中框、终端设备及其制作方法
WO2022242599A1 (zh) * 2021-05-18 2022-11-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传感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2253133A1 (zh) * 2021-06-03 2022-12-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EP4160263A4 (en) * 2021-08-17 2024-01-17 Honor Device Co Ltd TERMINAL DEVICE AND INFRARED LIGHT TRANSMISSION METHOD
CN117729711A (zh) * 2023-08-18 2024-03-1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中框结构件、电子设备和中框结构件的加工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94990A (zh) * 2016-06-12 2016-11-09 张帆 屏占比最大化的电子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CN108418910A (zh) * 2018-02-08 2018-08-1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8509088A (zh) * 2018-03-09 2018-09-0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769296A (zh) * 2018-03-21 2018-11-0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电子装置的制造方法
CN209218191U (zh) * 2018-06-29 2019-08-06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转向机构以及带有光转向机构的摄像单元和移动电子设备
CN110213411A (zh) * 2019-05-31 2019-09-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光源控制方法及终端
CN209419659U (zh) * 2018-07-17 2019-09-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94990A (zh) * 2016-06-12 2016-11-09 张帆 屏占比最大化的电子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CN108418910A (zh) * 2018-02-08 2018-08-1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8509088A (zh) * 2018-03-09 2018-09-0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769296A (zh) * 2018-03-21 2018-11-0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电子装置的制造方法
CN209218191U (zh) * 2018-06-29 2019-08-06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转向机构以及带有光转向机构的摄像单元和移动电子设备
CN209419659U (zh) * 2018-07-17 2019-09-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
CN110213411A (zh) * 2019-05-31 2019-09-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光源控制方法及终端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80609A (zh) * 2020-05-28 2020-07-0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光感数据获取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1380609B (zh) * 2020-05-28 2020-09-1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光感数据获取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2596118A (zh) * 2020-12-23 2021-04-02 东莞市亿晶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接近传感器模组
CN112596118B (zh) * 2020-12-23 2024-05-10 东莞市亿晶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接近传感器模组
WO2022242599A1 (zh) * 2021-05-18 2022-11-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传感器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2253133A1 (zh) * 2021-06-03 2022-12-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726927A (zh) * 2021-08-11 2021-11-3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中框、终端设备及其制作方法
EP4160263A4 (en) * 2021-08-17 2024-01-17 Honor Device Co Ltd TERMINAL DEVICE AND INFRARED LIGHT TRANSMISSION METHOD
CN117729711A (zh) * 2023-08-18 2024-03-1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中框结构件、电子设备和中框结构件的加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53140B (zh) 2021-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53140B (zh) 终端、灯罩及环境光接近模组
CN111345014B (zh) 一种终端
CN209805867U (zh) 一种终端
US20090184852A1 (en) Optical joystick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06444998B (zh) 一种面板、传感器组件及移动终端
CN108769301A (zh) 移动终端
CN111104919A (zh) 光学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2160680U (zh) 光学检测装置
CN111052033B (zh) 显示器及电子装置
CN111399271A (zh) 电子装置
CN116456009B (zh) 一种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JP5052485B2 (ja) 反射型光結合装置及びこの反射型光結合装置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
CN211427363U (zh) 光学检测装置
CN212483348U (zh) 光学检测装置
CN212160681U (zh) 光学检测装置
CN210402385U (zh) 光学检测装置
CN210402386U (zh) 光学检测装置
CN210402384U (zh) 光学检测装置
CN210864742U (zh) 生物特征检测系统及电子设备
CN212727096U (zh) 终端及其导光件
CN111199190A (zh) 光学检测装置
CN210402387U (zh) 光学检测装置和电子产品
CN210402388U (zh) 光学检测装置
JP2013157372A (ja) 光センサ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0155689U (zh) 光学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