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41889B - 一种预测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预测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41889B
CN110741889B CN201911192831.2A CN201911192831A CN110741889B CN 110741889 B CN110741889 B CN 110741889B CN 201911192831 A CN201911192831 A CN 201911192831A CN 110741889 B CN110741889 B CN 1107418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aws
wheat
ascocarp
shells
stra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9283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41889A (zh
Inventor
郝俊杰
谢淑娜
茹艳艳
刘佳中
李保叶
李永强
孙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of 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of 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of 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of 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91119283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74188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7418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418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418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418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20Cere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7/00Botany in general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针对小麦‑玉米或小麦‑水稻轮作模式下,提供一种预测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方法。将接菌的秸秆放置在麦田地表作为指示物,观察秸秆自然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子囊壳情况,按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位置及数量进行分级,根据每根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级别,计算田块放置秸秆的平均级别,依据平均级别确定该田块周围区域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的丰富度;再结合小麦扬花期天气预报,给出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的预测预报和防控建议。本方法建立了通过监测接菌玉米或水稻秸秆子囊壳的数量与赤霉病发生严重度之间的关系,确立了统一标准的监测、调查和判别方法,方便基层农技人员操作,便于推广实施。

Description

一种预测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对我国冬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的监测预警,提供一种简单准确的监测预警方法,属于农作物流行性病害综合防控领域。
背景技术
由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侵染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全球性病害,该病害不但引起小麦减产,还可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影响食品安全。最新的研究表明禾谷镰孢菌复合种至少包含16个种,其中F. graminearumsensu stricto(F. graminearum)和F. asiaticum分别是中国北方(黄淮区)和南方(长江流域)小麦赤霉病的优势种,表现区域性分布的特征。
长江流域和黄淮海区域的冬小麦是我国赤霉病的易发区和常发区,其中长江中下游、江淮及黄淮南部麦区是赤霉病的重发区。长江流域的小麦-水稻轮作和黄淮区域的小麦-玉米轮作是赤霉病常发区的主要种植模式,在农业生产中,连续多年的秸秆还田、简/免耕、跨区机收等耕作方式的改变都可能影响病原菌的积累和相关病害的传播流行。
小麦赤霉病属于典型的气候性病害,生产上缺乏抗病品种、抽穗扬花期遇上降雨或高湿天气及充足的初始侵染源是导致赤霉病流行成灾的重要因素。小麦赤霉病的初始侵染源主要为禾谷镰孢菌复合种在地表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释放的子囊孢子。一方面,由于过去10余年我国农田推行的连续多年秸秆还田,造成土壤中赤霉病菌不断积累;另一方面,由于部分种植户粗放式的田间耕作,造成部分玉米秸秆或水稻秸秆残留于土壤地表,为土壤中赤霉病菌繁殖及子囊壳产生提供了良好载体,如果遇到合适的温湿度,就可能在地表秸秆残体上产生充足的初始侵染源子囊壳。
麦田地表残留秸秆上子囊壳产生的数量主要受温度和湿度影响。通常在5~30℃的温度条件下均能在玉米秸秆上产生子囊壳,最佳温度为21.7℃,但在20~25℃才能成熟;在大于75%的相对湿度条件下才能产生子囊壳,大于85%时才能成熟。在15~25℃(最佳温度为21℃)和10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子囊孢子最易释放。3月~4月,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及黄淮南部等赤霉病常发麦区温度通常是满足的,但湿度不一定,湿度主要受天气降雨和田间灌溉的影响,因此气候是影响秸秆产生子囊壳数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监测预警是指导防控作物流行性病害的重要内容,通过提前发布预测预报信息,研判病害发生趋势,明确重点防控区域,指导各地适时开展科学防治。过去对小麦赤霉病的监测预警或预测预报,主要是通过收集大尺度大范围的气象数据(如降雨、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以及调查田间残留的秸秆数量、带菌秸秆数等基础数据,建立小麦赤霉病的预测模型。多数预测模型对基层农技人员缺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且有些模型的建立是基于当地的气象因子等数据,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小麦赤霉病的监测预警方法需要改进。
以往对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监测对象主要是查看田间地表秸秆残体的多少及其产生的子囊壳数量,但由于田间秸秆的存在形态多种多样,一是带菌量不一,有带菌的、不带菌的;二是存在形态多样,有平铺地表、斜插土壤、半掩埋等多种存在形式,这些都影响其产生子囊壳的数量,进而为监测及判断增加难度和工作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预测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方法,该方法将接菌的秸秆放置在麦田作为指示物,观察其自然环境条件下产生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子囊壳的情况,进而判断初始侵染源的丰富度,是一种简单、可准确预测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预测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方法,将接菌的秸秆放置在麦田地表,作为指示物,观察秸秆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子囊壳的情况,按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位置及数量进行分级,根据每根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级别,计算田块放置的所有秸秆的平均级别,并依据平均级别确定该田块周围区域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的丰富度,进而结合小麦扬花期的天气预报,给出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的预测预报和防控建议。
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秸秆准备:每年10月份,在玉米或水稻收获季节,到田间收集一定数量的玉米或水稻秸秆,室内贮存;使用时将秸秆截成15~20cm长的小段,浸入水中10~14h,在121℃下高压灭菌20~30min,备用;
(2)菌株和秸秆选择:结合当地的种植模式选择秸秆种类,根据当地小麦赤霉病的优势病原菌种群选择禾谷镰孢菌复合种;在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范围内的小麦-水稻轮作区选择F. asiaticum作为接种菌株,接种水稻秸秆;在黄淮地区的小麦-玉米轮作区选择F. graminearum作为接种菌株,接种玉米秸秆;
(3)秸秆接种:先制备孢子悬浮液,将禾谷镰孢菌复合种菌株活化至PDA培养基上,25℃条件下培养5~7 d,将新鲜菌丝转至适宜产孢的3~5%(m/v)的绿豆汤培养基中,摇床72 h,温度25℃,转速160~180r/min;直至孢子悬浮液中的孢子含量达到104~105个/mL,然后置于冰箱内4℃存放,备用;
将已高压灭菌的玉米或水稻秸秆放入孢子悬浮液中浸泡2~5min,取出后放入无菌容器内,于25℃培养5~7 d,使秸秆内外布满菌丝,备用;
(4)秸秆麦田放置:在1月15日~2月15日,将布满菌丝的玉米秸秆或水稻秸秆放置于正常田间管理的麦田行间地表,紧密成排平行排列,要求每排玉米秸秆不少于10根,水稻秸秆不少于20根,将秸秆固定在麦田行间地表;每块田分散重复放置3~5个点;
(5)子囊壳的分级调查:在第二年的4月5日前后,即小麦扬花前的10~15d,调查接种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数量,按照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位置及数量进行分级,调查记载秸秆上子囊壳的级别。子囊壳的计数方法为使用解剖镜,对每根秸秆在计数前选定5~8个点,每个点的面积0.1923cm2,解剖镜30或40倍,统计选定的面积内子囊壳的数量,然后换算为秸秆表面积平均每平方厘米有多少个子囊壳。
(6)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判别:根据每根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级别,计算田块放置所有秸秆的平均级别,并依据平均级别确定该田块周围区域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的丰富度,结合小麦扬花期的天气预报,给出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的预测预报和防控建议。
所述的步骤(5)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位置及数量进行分级的标准为:
1级:秸秆、地表及空气三者交界位置几乎没有子囊壳,秸秆表面子囊壳平均数量0.0~1.0个/cm2
3级:秸秆、地表及空气三者交界位置有零星子囊壳,秸秆表面子囊壳平均数量1.1~5.0个/cm2
5级:秸秆、地表及空气三者交界位置有较多子囊壳,个别成堆,且沿交界位置向上到秸秆中部两侧表面有零星子囊壳,秸秆表面子囊壳平均数量5.1~10.0个/cm2
7级:秸秆、地表及空气三者交界位置有大量子囊壳,部分成堆,且沿交界位置到秸秆两侧中部表面有部分子囊壳,秸秆表面子囊壳平均数量10.1~30.0个/cm2
9级:秸秆、地表及空气三者交界位置有大量子囊壳,多数成堆,且沿交界位置到秸秆两侧及顶部表面有大量子囊壳,部分成堆,秸秆表面子囊壳平均数量>30.1个/cm2
所述步骤(6)的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判别中:秸秆平均级别、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的丰富度与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的预测预报和防控建议见下表2所示。
监测预警的区域面积:以县区为单位,结合当地的种植制度,如在河南省主要产量大县,如西平、遂平、临颍、镇平等通常小麦种植面积50万亩左右,主要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轮作,可以选择3~5块正常管理的麦田进行接种秸秆放置、调查及监测预警。
本发明的积极有益效果:
1.本申请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耕作模式开展精准监测。主要针对小麦-玉米或小麦-水稻轮作模式下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的监测预警,提供一种简单准确的小麦赤霉病预测方法,即早春将人工接种并长满禾谷镰孢菌复合种菌丝的玉米或水稻秸秆放置于正常管理的麦田,在小麦扬花期前10 ~15d左右调查所放置秸秆上子囊壳的产生情况,这种方法能准确有效的反应当年某区域的气候环境条件等对地表秸秆上产生子囊壳的影响程度,进而准确的预测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的丰富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小麦扬花期的天气预报、气候条件,即可预测当年该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
2.本申请统一监测对象并将调查和判别方法标准化。通过将接种禾谷镰孢菌的玉米或水稻秸秆平放在正常管理的麦田地表,监测其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产生子囊壳的数量,来研判初始侵染源的丰富度。假设接菌且长满菌丝的秸秆在麦田自然环境下几乎不产生子囊壳,则可推测田间自然秸秆更难产生子囊壳,说明当年春季的气候环境不适合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的产生,子囊壳匮缺,可预测小麦赤霉病很难发生;反之,如果接菌秸秆产生大量的子囊壳,则说明当年的气候环境适合秸秆残体产生子囊壳,将导致初始侵染源丰富,需要加强防控。通过我们过去多年多点的试验调查,建立了通过监测接菌玉米或水稻秸秆子囊壳的数量与赤霉病发生严重度之间的关系,确立了统一标准的监测、调查和判别方法。
经试验表明:2018年、2019年通过监测接种秸秆子囊壳产生情况,预测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结果与所在区域的赤霉病实际发生结果相符。
3.本申请的最突出优点是简单、易操作。调查避开小麦田间自然环境下杂乱无章的秸秆数量及菌源情况,而是通过将接菌秸秆摆放正常管理的麦田,作为指示物或监测对象,通过接受自然环境气候等条件的孕育培养,调查子囊壳的产生情况,将监测对象统一化、调查方法标准化,方便基层农技人员操作。该方法通过调查统计子囊壳的产生情况,能准确判别当年某区域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的丰富度,为预测预报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提供重要依据,明确重点防控区域。该方法克服以往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建立的数学模型所需收集的气候因子、田间秸秆数量及带菌情况等数据及繁琐的计算等程序。此外,该方法通过放置不同秸秆(水稻或玉米)实现对不同耕作制度下冬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监测预警,并结合扬花期天气情况,预测赤霉病的发生情况。
附图说明
图1 麦田中接种秸秆的放置示意图,
图1中,1为秸秆,2为铁丝,3为记号;
图 2 接菌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位置及数量分级参照图,
图2中a 为秸秆与地表接触面(灰色部分),b 为秸秆、地表和空气交界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预测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方法
2018年2月,分别在江苏省盐城市、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许昌长葛市及新乡市原阳县五地区同时进行试验,具体方法如下:
(1)玉米茎秆准备:选用上一年收集的玉米茎秆和水稻茎秆,剪成15cm小段,浸于蒸馏水中12 h,捞出,将秸秆在121℃下湿热高压灭菌30 min,备用。将秸秆浸泡是为了让秸秆充分吸水,保持一定的含水量;灭菌是为了消除杂菌对接种菌株的影响,两操作均为了使接种菌株在秸秆中繁殖。
根据当地的耕作制度,选择秸秆种类;安徽颍上县主要耕作制度为小麦-水稻轮作,选择水稻秸秆;盐城市和河南省的田块主要为小麦-玉米轮作,则选择玉米秸秆。
(2)病原菌选择:根据当地小麦赤霉病优势病原菌的种类,选择禾谷镰孢菌复合种。盐城市和颍上县的田块选择F. asiaticum作为接种菌株,接种水稻秸秆;河南省的田块选择F. graminearum作为接种菌株,接种玉米秸秆;
选取的菌株均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实验室从小麦赤霉病样上分离、鉴定后保存的菌株,F. asiaticum菌株为WHX2-5,F. graminearum菌株为WZX3,上述两个菌株的鉴定及有关研究已发表(Plant Disease,2017,101:720-725),该实验室可提供该菌株。接种也可以采用现有的其他菌株,试验方法完全相同。
(3)孢子悬浮液制备与秸秆接种:先制备孢子悬浮液,将选择的禾谷镰孢菌复合种菌株活化至PDA培养基平板上,25℃条件下培养5~7 d,将新鲜菌丝转至适宜产孢的5%的绿豆汤培养基(绿豆50g加蒸馏水 1000mL,煮沸30min,绿豆部分开花即可,用纱布过滤后加水补足1000mL,分装后121℃灭菌25min,备用)中,摇床上摇72 h,温度25℃,转速160-180r/min;直至孢子悬浮液中的孢子浓度达到104~105个/mL,然后置于冰箱内4℃存放,备用;
将已准备好的灭菌的玉米或水稻秸秆放入孢子悬浮液中浸泡2~5min,然后放入无菌容器内,于25℃培养5~7 d,使秸秆内外布满菌丝,备用;
(4)接种秸秆的麦田放置:在2018年2月5日左右,从南到北,分别放置在盐城、颍上、遂平、长葛和原阳所选定的正常管理的麦田行间地表,放置到麦田中央附近,每块田设3次重复,重复间的间距为30-50米,每个重复10根秸秆并排排列,摆放好后,用铁丝固定到土壤内,并在附近做上记号,易于调查时查找,参见图1;
(5)子囊壳的分级调查:在小麦扬花期前10~15 d左右,即在4月5日左右从南到北调查5个田块放置的秸秆,按照1、3、5、7、9进行分级,依据表1中分级描述,参考图2中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位置及数量进行分级,逐个调查记载秸秆所产生的子囊壳级别;
图2中a为秸秆与地表接触面(灰色部分),b为秸秆、地表和空气交界位置,子囊壳通常最初在三者交界位置显现;图下面对应的数字1、3、5、7、9表示相应的级别。
表1 接菌秸秆上产生子囊壳的位置、数量分级描述及分级参考
分级 子囊壳所产生的位置及数量
1 秸秆、地表及空气三者交界位置几乎没有子囊壳,秸秆表面子囊壳平均数量0.0~1.0个/cm<sup>2</sup>
3 秸秆、地表及空气三者交界位置有零星子囊壳,秸秆表面子囊壳平均数量1.1~5.0个/cm<sup>2</sup>
5 秸秆、地表及空气三者交界位置有较多子囊壳,个别成堆,且沿交界位置向上到秸秆中部两侧表面有零星子囊壳,秸秆表面子囊壳平均数量5.1~10.0个/cm<sup>2</sup>
7 秸秆、地表及空气三者交界位置有大量子囊壳,部分成堆,且沿交界位置到秸秆两侧中部表面有部分子囊壳,秸秆表面子囊壳平均数量10.1~30.0个/cm<sup>2</sup>
9 秸秆、地表及空气三者交界位置有大量子囊壳,多数成堆,且沿交界位置到秸秆两侧及顶部表面有大量子囊壳,部分成堆,秸秆表面子囊壳平均数量&gt;30.1个/cm<sup>2</sup>
(6)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判别:
根据所记载的每根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级别,计算田块所放置所有秸秆的平均级别,并依据平均级别确定该田块周围区域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丰富度,丰富度的划分标准见表2,并结合小麦扬花期的天气预报,给出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的预测预报和防控建议。
表2 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判断及防控建议
平均级别 初始侵染源丰富度 赤霉病发生情况预测预报及防控建议
≤1.5 极匮乏 即使小麦扬花期遇见降雨或高湿天气,赤霉病也不可能发生,不需要防治
1.6~3.5 匮乏 即使小麦扬花期遇见降雨或高湿天气,赤霉病可能零星发生,预计病穗率小于1%,不需要防治
3.6~5.5 较丰富 小麦扬花期如遇降雨或高湿天气,赤霉病将可能中度发生,预计病穗率3~6%;建议适时用药,及时防治
5.6~7.5 丰富,菌源充足 小麦扬花期如遇降雨或高湿天气,赤霉病将可能偏重流行大面积发生,预计病穗率12~17%;建议加强宣传和防控指导,适时用药,及时防治
7.6~9.0 极丰富,菌源极充足 小麦扬花期如遇降雨或高湿天气,赤霉病将可能重度流行且大面积发生,预计病穗率27~35%;建议加强宣传和防控指导,适时用药、及时防治
在当年5月中旬,从南到北具体调查上述的5个田块赤霉病的实际病穗率,进行验证。
调查结果表明:2018年江苏盐城和安徽颍上所放置秸秆子囊壳的平均级别分别为8.2和7.7,表明菌源极充足,初始侵染源极丰富,如遇扬花期遇降雨,赤霉病极有可能严重发生;实际情况是两地在4月21日前后均为降雨天气,田间湿度大。5月中旬调查所放置田块的赤霉病病穗率均在40%左右(表3),且两地区其它田块的赤霉病也严重发生,且大面积流行。
2018年在河南省的遂平、长葛和原阳,接种秸秆子囊壳数量的平均级别分别为6.3、5.9和4.8,初始侵染源的丰富度判别为菌源充足,初始侵染源丰富或较丰富;同样在河南省4月21日前后均为降雨天气,5月中旬调查所在田块的赤霉病病穗率在5.9%~24.6%之间(表3)。
2018年结果表明通过监测接种秸秆子囊壳产生情况,预测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结果与所在区域的赤霉病实际发生结果相符。
表3 2018年5个地点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监测及实际病穗率的比较
地点 平均级别 初始侵染源丰富度预测 实际病穗率(%)
盐城 8.2 极丰富,菌源极充足 46.7
颍上 7.7 极丰富,菌源极充足 38.6
遂平 6.3 丰富,菌源充足 24.6
长葛 5.9 丰富,菌源充足 18.3
原阳 4.8 较丰富 5.9
实施例2 一种预测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方法
2019年2月,采用实施例1的相同方法,继续在上述江苏盐城、安徽颍上、河南遂平、长葛和原阳的5个田块进行试验,具体方法和步骤与例1均相同。结果表明:试验中接种秸秆产生的子囊壳极少,平均级别在1.0~2.3之间,初始侵染源丰富度为匮乏或极匮乏,说明赤霉病很难发生(表4)。
表4 2019年5个地点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监测及实际病穗率
地点 平均级别 初始侵染源丰富度预测 实际病穗率(%)
盐城 2.3 匮乏 0.56
颍上 2.1 匮乏 0.41
遂平 1.7 匮乏 0.2
长葛 1.3 极匮乏 0.05
原阳 1.0 极匮乏 0.01
2019年5月中旬田间实际调查结果表明:5个田块的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均在1%以下,监测预报结果与实际结果一致。
从2018、2019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可看出,本方法可用于我国冬小麦赤霉病的监测预警,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准确性,简单易于实施,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Claims (3)

1.一种预测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接菌的秸秆放置在麦田地表,作为指示物,观察秸秆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子囊壳的情况,按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位置及数量进行分级,根据每根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级别,计算田块放置的所有秸秆的平均级别,并依据平均级别确定该田块周围区域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的丰富度,进而结合小麦扬花期的天气预报,给出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的预测预报和防控建议;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秸秆准备:每年10月份,在玉米或水稻收获季节,到田间收集玉米或水稻秸秆,室内贮存;使用时将秸秆截成15~20cm长的小段,浸入水中10~14h,在121℃下高压灭菌20~30min,备用;
(2)菌株和秸秆选择:结合当地的种植模式选择秸秆种类,根据当地小麦赤霉病的优势病原菌种群选择禾谷镰孢菌复合种;在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范围内的小麦-水稻轮作区选择F. asiaticum作为接种菌株,接种水稻秸秆;在黄淮地区的小麦-玉米轮作区选择F. graminearum作为接种菌株,接种玉米秸秆;
(3)秸秆接种:先制备孢子悬浮液,将禾谷镰孢菌复合种菌株活化至PDA培养基上,25℃条件下培养5~7 d,将新鲜菌丝转至适宜产孢的3~5%(m/v)的绿豆汤培养基中,摇床72 h,温度25℃,转速160~180r/min;直至孢子悬浮液中的孢子含量达到104~105个/mL,然后置于冰箱内4℃存放,备用;
将已高压灭菌的玉米或水稻秸秆放入孢子悬浮液中浸泡2~5min,取出后放入无菌容器内,于25℃培养5~7 d,使秸秆内外布满菌丝,备用;
(4)秸秆麦田放置:第二年的1月15日-2月15日,将布满菌丝的玉米秸秆或水稻秸秆放置于正常田间管理的麦田行间地表,紧密成排平行排列,要求每排玉米秸秆不少于10根,水稻秸秆不少于20根,将秸秆固定在麦田行间地表;每块田分散重复放置3~5个点;
(5)子囊壳的分级调查:在4月5日前后,即小麦扬花前的10~15d,调查接种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数量,按照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位置及数量进行分级,调查记载秸秆上子囊壳的级别;
(6)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判别:根据每根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级别,计算田块放置的所有秸秆的平均级别,并依据平均级别确定该田块周围区域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的丰富度,结合小麦扬花期的天气预报,给出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的预测预报和防控建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测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5)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壳位置及数量进行分级的标准为:
1级:秸秆、地表及空气三者交界位置几乎没有子囊壳,秸秆表面子囊壳平均数量0.0~1.0个/cm2
3级:秸秆、地表及空气三者交界位置有零星子囊壳,秸秆表面子囊壳平均数量1.1~5.0个/cm2
5级:秸秆、地表及空气三者交界位置有较多子囊壳,个别成堆,且沿交界位置向上到秸秆中部两侧表面有零星子囊壳,秸秆表面子囊壳平均数量5.1~10.0个/cm2
7级:秸秆、地表及空气三者交界位置有大量子囊壳,部分成堆,且沿交界位置到秸秆两侧中部表面有部分子囊壳,秸秆表面子囊壳平均数量10.1~30.0个/cm2
9级:秸秆、地表及空气三者交界位置有大量子囊壳,多数成堆,且沿交界位置到秸秆两侧及顶部表面有大量子囊壳,部分成堆,秸秆表面子囊壳平均数量>30.1个/cm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测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的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判别中:秸秆平均级别、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的丰富度与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的预测预报和防控建议为:
平均级别≤1.5、初始侵染源丰富度为极匮乏:即使小麦扬花期遇见降雨或高湿天气,赤霉病也不可能发生,不需要防治;
平均级别1.6~3.5、初始侵染源丰富度为匮乏:即使小麦扬花期遇见降雨或高湿天气,赤霉病可能零星发生,预计病穗率小于1%,不需要防治;
平均级别3.6~5.5、初始侵染源丰富度为较丰富:小麦扬花期如遇降雨或高湿天气,赤霉病将可能中度发生,预计病穗率3~6%;建议适时用药,及时防治;
平均级别5.6~7.5、初始侵染源丰富度为丰富,菌源充足:小麦扬花期如遇降雨或高湿天气,赤霉病将可能偏重流行大面积发生,预计病穗率12~17%;建议加强宣传和防控指导,适时用药,及时防治;
平均级别7.6~9.0、初始侵染源丰富度为极丰富,菌源极充足:小麦扬花期如遇降雨或高湿天气,赤霉病将可能重度流行且大面积发生,预计病穗率27~35%;建议加强宣传和防控指导,适时用药、及时防治。
CN201911192831.2A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预测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方法 Active CN1107418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92831.2A CN110741889B (zh)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预测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92831.2A CN110741889B (zh)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预测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41889A CN110741889A (zh) 2020-02-04
CN110741889B true CN110741889B (zh) 2021-03-12

Family

ID=69285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92831.2A Active CN110741889B (zh)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预测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418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68051A (zh) * 2020-07-06 2020-10-13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一种小麦赤霉病动态预警方法及装置
CN113793377B (zh) * 2021-09-24 2024-04-26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调查田间秸秆残茬上禾谷镰刀菌子囊壳数量的方法
CN115082797B (zh) * 2022-07-05 2023-08-22 安徽农业大学 一种大田环境下早期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方法及系统
CN116341947B (zh) * 2023-02-06 2023-10-13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评估荔枝霜疫霉病侵染源丰富度、预测其流行程度的方法及防控方法
CN116028834B (zh) * 2023-02-28 2023-12-12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基于XGBoost算法的小麦赤霉病预测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7965A (zh) * 2007-04-02 2007-09-05 冯成玉 应用湿段天气预报小麦赤霉病的方法
CN103630651A (zh) * 2013-11-12 2014-03-12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冬小麦扬花期赤霉病遥感监测方法
CN107085753A (zh) * 2017-04-21 2017-08-22 河北农业大学 一种冬小麦赤霉病的预测方法
CN108985237A (zh) * 2018-07-20 2018-12-11 安徽农业大学 一种基于深度混合的小麦赤霉病的检测方法及其系统
CN110036860A (zh) * 2019-04-26 2019-07-23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用于判断烟草根部病害压力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7965A (zh) * 2007-04-02 2007-09-05 冯成玉 应用湿段天气预报小麦赤霉病的方法
CN103630651A (zh) * 2013-11-12 2014-03-12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冬小麦扬花期赤霉病遥感监测方法
CN107085753A (zh) * 2017-04-21 2017-08-22 河北农业大学 一种冬小麦赤霉病的预测方法
CN108985237A (zh) * 2018-07-20 2018-12-11 安徽农业大学 一种基于深度混合的小麦赤霉病的检测方法及其系统
CN110036860A (zh) * 2019-04-26 2019-07-23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用于判断烟草根部病害压力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关中麦田产壳玉米秸秆密度与小麦赤霉病穗率的关系;张平平等;《麦类作物学报》;20150731(第7期);第1022-1028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41889A (zh) 2020-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41889B (zh) 一种预测小麦赤霉病初始侵染源丰富度的方法
Yang et al. Long-term ditch-buried straw return alters soil water potential, temperature, and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a rice-wheat rotation system
Campiglia et al. Legume cover crops and mulches: effects on nitrate leaching and nitrogen input in a pepper crop (Capsicum annuum L.)
Gong et al. Soil respiration in poplar plantations in northern China at different forest ages
CN105191682B (zh) 一种花生网斑病抗病性鉴定方法
CN103145497B (zh) 一种菌糠+amf新型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Zong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cotton fields under mulched drip irrigation
CN100421548C (zh) 一种生物固定流沙和修复荒漠化土地的复合方法
Gao et al. Seed production, mass, germinability, and subsequent seedling growth responses to parental warming environment in Leymus chinensis
Horvat et al. Intensive forest management affects bryophyte diversity in the western Pyrenean silver fir-beech forests
Zhang et al. High‐yield characteristics and root support of rain‐fed maize under film mulching
CN105210749B (zh) 一种提高稻瘟病穗瘟抗性鉴定准确性的方法
Yang et al. Legume cover with optimal nitrogen management and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enhanced net ecosystem economic benefits of peach orchard
Moler et al. A method for experimental warming of developing tree seeds with a common garden demonstration of seedling responses
Bader et al. Responses of tree seedlings near the alpine treeline to delayed snowmelt and reduced sky exposure
Ali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usarium wilt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iceris) of chickpea in Northern Shoa, Ethiopia
Yang et al. Microclimate and Plant Transpiration of Tomato (Solanum lycopersicum L.) in a Sunken Solar Greenhouse in North China
Rouse The moisture balance of Barbados and its influence on sugar cane yield.
Krushelnycky et al. Clinal variation in drought resistance shapes past population declines and future management of a threatened plant
Gong et al. Effect of stand age on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soil active carbon and nitrogen in Chinese cypress artificial forests
Savidge et al. Gišogenetic variation in white-spruce (Picea glauca (Moench) Voss) trees of Yukon Beringia, Canada
Li et al. Optimal drip fertigation regimes improved soil micro-environment, root growth and grain yield of spring maize in arid northwest china
Rengalakshmi et al. Gendere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canal irrigated agro-ecosystems
Leonel et al. Agronomic performance of Banana ‘FHIA 18’in response to phosphate fertilization
Malik et al. Effect of different sowing methods and varieties on growth and yield performance of wheat crop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