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41104A - 用于热浸镀层设备的风口支管及其运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热浸镀层设备的风口支管及其运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41104A
CN110741104A CN201780091939.5A CN201780091939A CN110741104A CN 110741104 A CN110741104 A CN 110741104A CN 201780091939 A CN201780091939 A CN 201780091939A CN 110741104 A CN110741104 A CN 1107411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wing
tuyere stock
unit
suction
uni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193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41104B (zh
Inventor
米夏埃尔·彼得斯
斯里德哈·巴莱普
马克·布卢梅瑙
弗洛里安·施佩尔茨
安德列亚斯·韦斯特费尔德
海因里希·梅立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yssenKrupp Steel Europe AG
ThyssenKrupp AG
Original Assignee
ThyssenKrupp Steel Europe AG
ThyssenKrupp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yssenKrupp Steel Europe AG, ThyssenKrupp AG filed Critical ThyssenKrupp Steel Europe AG
Publication of CN1107411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411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411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411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2/00Hot-dipping or immersion processes for applying the coating material in the molten state without affecting the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 C23C2/34Hot-dipping or immersion processes for applying the coating material in the molten state without affecting the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material to be treated
    • C23C2/36Elongated material
    • C23C2/40Plates; Stri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2/00Hot-dipping or immersion processes for applying the coating material in the molten state without affecting the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 C23C2/003Apparatus
    • C23C2/0038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treatment chambers located immediately upstream of the bath or occurring locally before the dipping process
    • C23C2/004Snou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ating With Molten Metal (AREA)
  • Waste-Gas Treatment And Other Accessory Devices For Furna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扁平产品(11)的热浸镀层设备的风口支管(9),该风口支管从连续炉(10)的出口延伸到镀层浴液面(12)下方的熔体(13)中,并使扁平产品(11)与周围环境隔离,其中设置有至少一个抽吸单元(3)和一个吹入单元(1),并且该至少一个的抽吸单元(3)设置在该至少一个的吹入单元(1)和镀层浴液面(12)之间,其特征在于,在吹入单元(1)和连续炉(10)的出口之间布置有压力补偿单元(7),并且在连续炉(10)的出口处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14.1),在镀层浴液面(12)与压力补偿单元(7)之间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14.2)。

Description

用于热浸镀层设备的风口支管及其运行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说明了所谓的“风口支管”构造(英文:snout),例如通常在工业实践中用作热浸镀或火焰镀层设备的主要设备部分。经由这种风口支管,将先前已在连续过程中进行了热处理的金属扁平产品,例如钢,以带材形式转移到由熔融金属(例如Zn基或Al基合金)组成的镀层浴,从而防止了经热处理的表面与环境气氛之间的接触。
背景技术
例如,用于钢带的连续火焰镀层的设备由连续退火炉,熔浴,用于设置镀层厚度的装置以及下游的冷却装置组成。在连续炉中,将钢带进行连续退火,其中将连续炉分成多个腔室,在其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在此,这些处理例如包括通过钢的重结晶来调整基础材料的期望的机械特性。此外,这里,在预热区中形成的氧化铁被还原。在连续退火炉之后的冷却区中,将带材在保护气体(HNX)中冷却至接近熔浴温度的温度。保护气体防止退火后的带材在火焰镀层之前发生氧化,这会大大损害例如锌层的附着力。由于不同的处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腔室内的不同气体气氛。退火炉和熔浴之间的包含保护气体的连接件或闸称为风口支管。
对于这种热浸镀层设备的任何操作者而言,其原因在风口支管中的镀层缺陷构成了重大挑战。已知金属从风口支管内的液体熔浴液面中蒸发出,并且例如可以沉积在钢带上或风口支管内壁上。当采取措施在风口支管中的熔体中例如通过使用锌泵产生定向流时,这种现象会增强。两者都可能引起待生产的扁钢制品的质量缺陷,例如,这也是由于凝结并且聚结的金属粉尘从风口支管内壁落到扁钢制品上的结果。
简单而已经建立的对策是,例如针对性地润湿风口支管气氛以减少蒸发速率或加热风口支管。然而,前者具有在熔浴表面或镀层浴液面上增加的炉渣形成的不利副作用,其同样产生质量缺陷。此外,风口支管加热本身不能防止金属粉尘的存在,从而其仍然可能具有损害工艺过程的效果。
已经认识到,沿锌浴的方向移动的钢带在风口支管中向下携带保护气体,其中,被夹带的保护气体在锌浴表面上吸收锌蒸气,该锌蒸气在被携带的保护气体上升到更冷的风口支管的内壁时凝结或再升华并在此沉积为粉尘。因此,现有技术说明了用于防止或去除风口支管中的金属粉尘的多种技术方案。
由JP H07-157853(A)中已知一种用于在连续带状镀锌设备的风口支管中去除锌蒸气的装置。为了除去在锌浴表面上形成的锌蒸气,风口支管配备有吹入口(循环口),和在其垂直下方布置的抽吸口。在第一实施例中,在朝向钢带的顶侧的风口支管壁中布置有单个吹入口,并且在其竖直下方布置有单个抽吸口。相应地,在朝向钢带底面的风口支管壁中也布置有单个吹入口,并且在其竖直下方布置有单个抽吸口。在第二实施例中,在风口支管的侧壁中布置有单个吹入口,而在其垂直下方设置有两个抽吸口,所述抽吸口形成为管中的纵向槽,其穿过风口支管的侧壁并且在钢带的顶侧和底侧在整个钢带宽度上延伸。然而,这种实施方式的缺点是对有和没有锌粉尘的气体气氛的密封不足。此外,从工业实践中进一步认为不利的是,在风口支管的保护气体气氛与连续炉本身的保护气体气氛之间没有有效的去耦。结果是例如由于通过风口支管抽吸炉内气氛而导致炉子的气体消耗增加,或者如果风口支管内的抽吸太弱则导致炉子的金属粉尘污染。
由DE 10 2012 106 106A1中已知镀锌设备的风口支管领域中的另一示例。在此,具有多个吹入口的区域与具有多个抽吸口的区域相邻,其中,这些区域至少部分地以梳状方式彼此啮合。由此实现了上升的锌蒸气相对于其上方的气体气氛的相对良好的密封。然而,这种装置的生产相对昂贵,并且有着大的空间需求。此外,由于通过密封而导致的、在浸入之前气体气氛中锌蒸气的高度饱和会进一步损害产品质量。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置和方法,其有效地防止了相邻气体气氛的影响,尤其是实现风口支管和炉子气氛的分离,以防止不必要的保护气体消耗或对炉子的污染,并有效地防止了由于从镀浴中蒸发而形成的金属粉尘而导致的质量缺陷。本发明的其他目的是成本有利的可生产性,小的空间需求和容易的组装或适于在现有设备上进行改装,并且以尽可能少的技术费用来实现。
所述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所述的装置来实现,尤其是在根据对应于权利要求7的特征的方法来使用所述装置的情况下。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扁平产品的热浸镀层设备的风口支管,该风口支管从连续炉的出口一直延伸到镀层浴液面下方的熔体中,并使扁平产品与周围环境隔离,其中设置至少一个抽吸单元和一个吹入单元,并且该至少一个的抽吸单元布置在该至少一个的吹入单元和镀层浴液面之间,其特征在于,在吹入单元和连续炉的出口之间布置有压力补偿单元,并且在该连续炉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并且
在镀层浴液面和压力补偿单元之间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保护气体,出于成本原因理想情况下为N2或替代性地N2和H2,由吹入单元以≥
500℃至≤650℃的温度吹入到风口支管中,然后通过抽吸单元再次抽出,由此在风口支管下部,在待生产的钢带两侧形成定向气流。该定向气流描述了从吹入单元到带状产品,沿着与材料流动方向相对应的镀层浴表面方向中带材运动,经由镀层浴到达抽吸单元的涡流。由此,实现了从熔体中上升的蒸气的良好密封,并且将其有效吸走。此外,对风口支管气氛和接近风口支管的过渡区域的炉子区域均进行压力监测,使得可以控制吹入到风口支管中和吸出风口支管的气体量,使得风口支管气氛的压力和炉内气氛的压力之间的差永不小于0mbar。
为了实现这种压力解耦,在压力补偿单元处将额外的保护气体吹入风口支管中,其中,此处要吹入的保护气体的量这样调节,使得在风口支管中不会相对于炉子产生负压。优选在扁平产品的两侧设置与吹入单元相同或相似形成的压力补偿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风口支管的实施形式的特征在于,抽吸单元被布置成与镀层浴液面间隔开50mm至200mm的距离。类似于吹入单元,用于去除被金属粉尘污染的风口支管气氛的抽吸单元横向于带材方向定位,并且至少在待生产的扁平产品的最大宽度上起作用。在此,抽吸单元拧紧在下吹入喷嘴下方和镀层浴液面上方。到镀层浴的距离至少为50mm,因为如果低于该距离,则有过早失效的风险,并且最大为200mm,因为否则抽吸的效率会降低到不足的范围,这是由于不足以形成期望的气体涡流或循环的气流。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风口支管的实施形式的特征在于,吹入单元被布置成与镀层浴液面间隔开200mm至800mm的距离,或更具体地,抽吸单元和吹入单元之间的距离最大为750mm。吹入单元和抽吸单元之间必要的最小距离仅由于其结构设计而给出。但是,最大距离为750mm,因为在超过该距离的情况下,由于形成的涡流气流变差,只能获得不充分的效果。
在其他实施形式中,根据本发明的风口支管的特征在于,设置了露点单元,通过该露点单元可以供给加湿的保护气体以进行露点调节。通过使用相应的传感器监控风口支管气氛中的氧气(O2)含量和氢气(H2)含量,可以监控露点并通过例如加湿的保护气体供给来调整露点。此外,湿度降低了从镀层浴中蒸发的速率。
风口支管的优选的实施形式的特征在于,露点单元布置在镀层浴液面和抽吸单元之间。所添加的湿度有助于金属粉尘颗粒的团聚,从而改善了抽吸结果。因此在该位置的添加是最有效的。
在其他的实施形式中,根据本发明的风口支管的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的吹入单元和抽吸单元在扁平产品的两侧上在相对的壁处分别在风口支管的横向延伸上延伸,吹入单元直接相对地设置,其中,吹入单元分别包括至少两排缝隙式喷嘴,每排由多个缝隙式喷嘴组成,并且在各个缝隙式喷嘴之间具有中断,其中,各排缝隙式喷嘴彼此错开布置,并且其中所述中断比相邻排的缝隙式喷嘴短,由此使得这些排的缝隙式喷嘴在材料流动方向上重叠,并且其中一个吹入单元的缝隙式喷嘴分别与相对而置的吹入单元的中断相对。因此,吹入单元位于被引导通过风口支管的扁平产品,优选是连续材料幅材,例如钢带的两侧。通过成排的布置和成排的中断,可以最佳地利用缝隙式喷嘴,因为从相邻缝隙式喷嘴出来的保护气流的射流扩宽不会相互干扰,并且通过这种布置形成了封闭的气幕。通过一个吹入单元的缝隙式喷嘴相对于相对的吹入单元的缝隙式喷嘴或中断同样偏移的布置,在闸的中心区域中也形成致密的气幕,吹入的气体流在该区域中彼此相遇。由此,即使在材料幅材的外部也可以很好地分离气体气氛。
根据本发明的风口支管的其他的实施方案的特征在于,抽吸单元包括在横向延伸上设置的主开口,其中,主开口沿材料流动方向定向,以产生循环气流。由此,主开口位于背离吹入单元的一侧,从而促进了吹入的气体在材料流动方向上的夹带并实现了气体气氛的翻转。由此,例如风口支管中的锌粉也能够一起被抽吸并随后被过滤以获得基本“清洁”的气体气氛。
在风口支管的优选实施方案中,吹入单元和抽吸单元分别与至少一条中央管线连接,以用于气体的供给和引出。由此,在吹入和抽吸单元的整个宽度上,流动条件可以保持基本均匀。
在风口支管的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主开口在中央管线的区域中具有相对较大的高度。通过这种设计,流动条件在整个宽度上保持更均匀,从而改善了抽吸作用。
风口支管的其他实施方案的特征在于,抽吸单元包括附加开口,该附加开口垂直于材料流动方向定向。这些附加开口改善了风口支管中的压力条件并降低了抽吸单元的开口处的流速,这在噪音产生和磨损方面具有优势。
在风口支管的实施形式中,缝隙式喷嘴的特征在于,缝隙式喷嘴的宽度为b,排之间的距离a在b≤a≤2*b的范围内,并且缝隙式喷嘴在材料流动方向上的重叠部u在b≤u≤3*b的范围内,其中额外地a≤u。为了实现最佳的气体气氛隔离,缝隙式喷嘴彼此之间的距离不得过大。在此已经发现,排之间最小距离与缝隙式喷嘴的宽度具有相等宽度,这实现了良好的结果,并且在距离大于宽度的两倍的情况下,分离变差的风险提高。
风口支管的优选实施方案的特征在于,缝隙式喷嘴在横向方向上具有长度l,其中长度l在20*b≤l≤50*b的范围内,优选在30*b≤l≤35*b的范围内。
在风口支管的其他的实施方案中,吹入单元和/或抽吸单元在横向方向上被分成多个区段,其中每个区段包括用于保护气体的供给或引出的专用中央管线。通过分成优选宽度相等的各个区段,进一步改善了在风口支管的整个宽度上的流动条件,并且另外减少了每条管线所需的功率。
风口支管的实施方案的特征在于,吹入单元和/或抽吸单元具有半圆形的横截面。倒圆的横截面具有在流动技术方面有利的几何形状。此外,借助于安装在风口支管壁上的吹入或抽吸单元,减小了风口支管须密封的横截面。
根据本发明的风口支管优选地通过一种方法来运行,该方法的特征在于,通过吹入单元以100Nm3/h至500Nm3/h(Nm3/h=标准立方米每小时)的吹入量引入保护气体,并且通过抽吸单元抽吸150Nm3/h至700Nm3/h的抽吸量,并且满足抽吸量大于吹入量的条件,并且借助于压力补偿单元引入补偿量,以实现连续炉和风口支管的压力解耦。为了形成致密的气幕,已证明可行的引入量为100Nm3/h至500Nm3/h,因为在低于下限的情况下无法实现足够的密封,并且在高于上限的情况下湍流增加,这会劣化有效性并可能导致带材震荡。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特征在于,抽吸比吹入量大至少50Nm3/h抽吸量。由此确保了在风口支管的下部区域中形成稳定的涡流,并且可靠地抽吸所形成的金属粉尘。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方法的特征在于,补偿量基于连续炉出口处的第一压力传感器与镀层浴液面和压力补偿单元之间的第二压力传感器之差调节,并且该差保持在大于0mbar,优选地大于0.1mbar,至0.7mbar。由此基本上防止了在风口支管中形成相对于连续炉中存在的压力的负压,从而防止了炉内气氛的抽出。原则上,相等的压力就足够了,0.1mbar的压差已被证明可作为下限阈值的调节变量。作为调节的上限,0.3mbar或0.5mbar证明是有利的。理想地,压差低于0.2mbar。如果压差太小,则在风口支管中形成的正压会压迫风口支管气氛进入连续炉中,从而对炉内气氛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将保护气体以4m/s(m/s=米/秒)至10m/s的速度吹到扁平产品上。如果将要通过吹入单元吹入到风口支管中的保护气体以≥4m/s和≤10m/s的速度直接吹到钢带上,则得到了从风口支管气氛中去除金属粉尘并由此防止质量缺陷的最有利设置。如果低于或超过该阈值,则该措施将失去效果,因为例如无法建立足够的气体涡流,或者气氛变得过于湍流。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实施形式的特征在于,吹入温度为500℃至650℃的保护气体。以这种方式,将扁平产品置于或保持在带材浸入温度,以免破坏材料的温度控制或热处理,并防止风口支管气氛的成分的凝结。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特征在于,使用氮气或基于氮气的混合物作为保护气体。作为中性保护气体,氮气具有成本优势。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氢气以0.5体积%至10体积%的比例混合到保护气体中。尤其在风口支管中的氧含量的阈值超过10ppm时,则设置该措施。如果风口支管中的氧气(O2)浓度超过>10ppm,则可以选择目的性添加氢气(H2)(例如通过吹入单元)。否则,由于未润湿的位置存在产品质量受损或锌在待生产的钢带上的附着力差的风险。在供给H2的情况下,H2比例理想情况下≥0.5体积%至≤10.0体积%,以确保有效的效果,但避免了不必要的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的方法的特征在于,风口支管中的露点设定在从-10℃到-40℃的范围。证明对产品质量有利的是,根据要生产的合金钢的不同,在风口支管中将露点设置为≤-10℃到≥-40℃,这可以通过经调节地供给加湿的保护气体(例如N2)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设定,将加湿的保护气体直接送入镀层浴液面的上方和抽吸装置的下方。所添加的湿度有助于金属粉尘颗粒的团聚,从而改善了抽吸结果。此外,湿度降低了从镀层浴中蒸发的速率。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另外的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抽吸量的至少一部分在清洁单元中被清洁并且作为保护气体再次供给到吹入单元,补偿单元和/或连续炉中。为了提高环境相容性和(成本)效率而设定,将所抽吸的、被金属粉尘污染的风口支管气氛中的金属粉尘去除并且再馈送至根据本发明的保护气体吹入流中。镀层设备的连续炉是可选的馈送位置。清洁可以例如通过冷阱,旋风分离器或过滤器装置进行,或通过这些选项的组合来进行。取决于所抽吸的风口支管气氛中的H2浓度,可能需要稀释才能满足适用的工作安全和防爆要求。
为了最小化金属粉尘在风口支管内壁上的沉积而对风口支管进行加热或至少采用隔热的设计,这与现有技术相对应,并且被认为是不言而喻的。
附图说明
下面基于示意图更详细地解释本发明,其中同类型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图中详细示出了:
图1:根据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形式的风口支管,
图2:垂直于材料流动方向观察的示意性吹入单元,以及
图3:抽吸单元的示例性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风口支管(9)的实施形式的示意性侧视图。风口支管(9)从连续炉(10)的出口一直延伸到镀层浴的熔体(13)中。
这里,待镀层的扁平产品(11)从连续炉(10)通过风口支管(9)引入熔体(13)。在此未示出扁平产品(11)引导通过连续炉(10)和熔体(13)。为了防止在连续炉(10)中加热的扁平产品(11)与周围环境的额外密封,风口支管(9)一直延伸到镀层浴液面(12)下方。在风口支管(9)的下部区域中设有吹入单元(1),以及在材料流动方向(M)的下游并且因此在吹入单元(1)和镀层浴液面(12)之间布置的抽吸单元(3)。吹入单元(1)和抽吸单元(3)分别在扁平产品(11)的两侧在风口支管(9)的宽度上横向延伸布置并且相对而置。通过吹入单元(1)将定义吹入量的保护气体引入到风口支管(9)中,并且通过抽吸单元(3)吸走大于吹入量的抽吸量。由此形成了致密的气幕,该气幕将吹入单元(1)下方的风口支管气氛相对于其余风口支管气氛密封。通过移动的扁平产品(11)和抽吸单元(3),分别在下方在扁平产品(11)的两侧产生循环气流。通过这种气流,使风口支管气氛中包含的金属蒸气远离扁平产品(11),并通过抽吸单元(3)吸走。
为了实现相对于连续炉(10)的压力解耦,以便不将炉内气氛吸入风口支管(9)中,在风口支管(9)的上端区域中或在连续炉(10)的出口处设置压力补偿单元(7)。所述压力补偿单元(7)同样优选地以在风口支管(9)的宽度上延伸的方式设置在扁平产品(11)的两侧上。此外,在优选实施形式中,该构造与吹入单元(1)相似或相同。借助于压力补偿单元(7),将补偿量的保护气体引入到风口支管(9)中,以便补偿在吹入量和抽吸量之间的差。
为了调节补偿量,在风口支管中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和一个第二压力传感器(14.1、14.2)。这里,第一压力传感器(14.1)布置在压力补偿单元(7)和连续炉(10)的出口之间的上部区域中,以便检测所述区域中的压力。当然,第一压力传感器(14.1)也可以不设置在风口支管(9)中,而是设置在连续炉(10)的出口区域中,或者由连续炉(10)的可能存在的传感器形成。第二压力传感器(14.2)在材料流动方向(M)上布置在压力补偿单元(7)的下游,以便检测风口支管(9)中的压力。为了尽可能好地检测差异,在所示的优选实施形式中,第二压力传感器(14.2)布置在吹入单元(1)的下游。然而,第一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4.1、14.2)的位置不限于所示的变体方案,而是可以将传感器任意地布置在规定区域中。多个第一和/或第二压力传感器(14.1、14.2)的使用也是可能的,以便在过程可靠性方面例如能够实现冗余或利用来自多个测量位置的平均值工作。借助于压力补偿单元(7)供给的补偿量基于通过第一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4.1、14.2)确定的压力差调节。为了防止风口支管(9)中的气氛受到连续炉(10)中的气氛的影响,以及反之炉内气氛受到风口支管气氛的影响,压差永不能小于0mbar。大于0.1mbar的压差调节变量已被证明是可行的。
图1中还设置了露点单元(15)。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中,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露点单元(15),以匹配风口支管(9)中的气氛的露点。为了调节露点,可以将湿润的保护气体引入风口支管中。引入原则上可以在风口支管(9)的至少一个任意位置处进行,其中,如图所示,露点单元(15)优选布置在抽吸单元(3)和镀层浴液面(12)之间的下部区域中。由此降低了从熔体(13)的蒸发速率,并且同时在风口支管气氛中有利于金属蒸气颗粒的团聚,从而改善了所述颗粒的抽吸。作为单独的露点单元(15)的替代,也可以进行对供给到吹入单元(1)和/或压力补偿单元(7)的保护气体的湿润。
在图1中未示出的是用于将保护气体供给和引出至各个吹入单元(1),抽吸单元(3),压力补偿单元(7)以及可能的露点单元(15)的管线(6)。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吹入单元(1)的示意图,其垂直于材料流动方向M观察,更具体地说是垂直于被输送通过的扁平产品(11)的平面观察。这里,示出了两排缝隙式喷嘴(2),其分别具有在缝隙式喷嘴(2)之间的中断或间隔。在此,缝隙式喷嘴(2)分别具有宽度b和长度l。两排缝隙式喷嘴(2)在材料流动方向M上彼此间隔开距离a。相邻排的缝隙式喷嘴(2)相对于彼此偏移,使得一排的中断对应于相邻排的缝隙式喷嘴(2)。缝隙式喷嘴(2)形成为比位于其间的中断要长,以便从材料流动方向M上看,缝隙式喷嘴(2)的端部有重叠部u。重叠部u沿着吹入单元(1)是相同的。
图3示出了部分区域,该部分区域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风口支管(9)中的下部吹入单元(1)和抽吸单元(3)以及上部吹入单元(1)和抽吸单元(3)的部分。示出了在风口支管(9)的顶壁和底壁处的两个相对而置的吹入单元(1),以及在材料流动方向M上位于其后,即下游的抽吸单元(3)。在该图示中可以看出,吹入单元(1)的缝隙式喷嘴(2)相对于彼此错开布置。除了已经在图2中已经示出的、在一个吹入单元(1)处的排之间的偏移之外,图3还示出了缝隙式喷嘴(2)相对于相对而置的吹入单元(1)的偏移。在所示的示例中,在下部吹入单元(1)中,从风口支管(9)的宽度方向看最外侧的缝隙式喷嘴(2)位于前排,即上游排;而后排,即下游排以一个中断开始。相应地,在上部吹入单元(1)中,最外侧的缝隙式喷嘴(1)布置在后排,并且前排以一个中断开始。通过这种布置,从缝隙式喷嘴(2)出来的保护气体在很大程度上不受阻碍地流向相对而置的风口支管壁,更确切地说,到达相对而置的吹入单元(1)或扁平产品(11)的材料表面,并且保护气体流的接触仅发生在射流加宽的不可避免区域的区域中。通过这种设计,获得了非常稳定且具有非常好的密封作用的气幕。
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从宽度方向看,抽吸单元(3)和吹入单元(1)都被中间壁(8)划分为多个区域。为了分别将保护气体引出和供给到抽吸单元(3)和吹入单元(1),其分别具有管线(6),其在图3中分别用管线(6)的圆形连接口表示。此外,在所示的示例中,吹入单元(1)和抽吸单元(3)分别以半圆形横截面形成,该横截面由于避免了尖锐的边缘而具有流动技术优势。
此外,图3示出了抽吸单元(3)的优选实施形式。在此,主开口(4)在材料流动方向M上定向,以便在吹入单元(1)之后产生循环气流。这里,在管线(6)的区域中的主开口(4)形成有较大的高度,以便在整个宽度上实现相对均匀的流动情况。这里,主开口(4)的高度可以以连续的方式变化,或者如所示出的示例,以跃进的方式变化。优选在抽吸单元(3)的顶侧上设置附加开口(5)。该附加开口不仅可以改善抽吸,而且还可以缩短循环气流的区域,这减少了风口支管(9)中所需的结构空间并促进了循环气流。附加开口可以形成为在抽吸单元的整个宽度上具有相同的高度,或者与主要开口(4)类似地具有不同的高度。在火焰镀层设备的风口支管的实施例中,吹入单元(1)和抽吸单元(3)的半径例如可以形成为40mm,主开口(4)的高度可以例如在10至15mm的范围,并且附加开口(5)的高度可以为大约8mm。在本示例中,管线(6)则可以形成为具有大约60mm的直径。
本发明的各种特征可以任意彼此组合,并且不仅限于所说明和示出的实施形式实例。
附图标记说明
1吹入单元
2缝隙式喷嘴
3抽吸单元
4主开口
5附加开口
6管线
7压力补偿单元
8中间壁
9风口支管
10连续炉
11扁平产品
12镀层浴液面
13熔体
14.1第一压力传感器
14.2第二压力传感器
15露点单元
a距离
b宽度
l长度
u重叠部
M材料流动方向

Claims (15)

1.用于扁平产品(11)的热浸镀层设备的风口支管(9),该风口支管从连续炉(10)的出口延伸到镀层浴液面(12)下方的熔体(13)中,并使扁平产品(11)与周围环境隔离,其中设置有至少一个抽吸单元(3)和至少一个吹入单元(1),并且至少一个的该抽吸单元(3)设置在至少一个的该吹入单元(1)和镀层浴液面(12)之间,其特征在于,在吹入单元(1)和连续炉(10)的出口之间布置有压力补偿单元(7),并且在连续炉(10)的出口处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14.1),在镀层浴液面(12)与压力补偿单元(7)之间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14.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口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单元(3)被布置成与镀层浴液面(12)间隔开50mm至200mm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口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单元(3)和吹入单元(1)之间的距离最大为750mm。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口支管,其特征在于,设置了露点单元(15),通过所述露点单元能够供给加湿的保护气体以进行露点调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口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露点单元(15)布置在镀层浴液面(12)和抽吸单元(3)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口支管,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的所述吹入单元(1)和抽吸单元(3)在扁平产品(11)的两侧上在相对的壁处分别在风口支管(9)的横向延伸上延伸,所述吹入单元(1)直接相对地设置,其中,吹入单元(1)分别包括至少两排缝隙式喷嘴,每排由多个缝隙式喷嘴(2)组成,并且在所述缝隙式喷嘴之间具有中断,其中,这些排的缝隙式喷嘴(2)彼此错开布置,并且其中所述中断比相邻排的缝隙式喷嘴(2)短,由此使得这些排的缝隙式喷嘴(2)在材料流动方向(M)上重叠,并且其中一个吹入单元(1)的缝隙式喷嘴(2)分别与相对而置的吹入单元(1)的中断相对。
7.用于运行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口支管(9)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吹入单元(1)以100Nm3/h至500Nm3/h的吹入量引入保护气体,并且通过抽吸单元(3)抽吸150Nm3/h至700Nm3/h的抽吸量,并且满足抽吸量大于吹入量的条件,并且借助于压力补偿单元(7)引入补偿量,以实现连续炉(10)和风口支管(9)的压力解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抽吸比吹入量大至少50Nm3/h的抽吸量。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补偿量基于连续炉(10)出口处的第一压力传感器(14.1)与镀层浴液面(12)和压力补偿单元(7)之间的第二压力传感器(14.2)之差调节,并且所述差保持在大于0mbar,优选地大于0.1mbar,至0.7mbar的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保护气体以4m/s至10m/s的速度吹到扁平产品(11)上。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吹入温度为500℃至650℃的保护气体。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氮气或基于氮气的混合物作为保护气体。
13.根据权利要求7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氢气以0.5体积%至10体积%的比例混合到保护气体中,尤其在风口支管(9)中的氧含量的阈值超过10ppm时。
14.根据权利要求7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风口支管(9)中的露点设定在从+30℃到-40℃的范围。
15.根据权利要求7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抽吸量的至少一部分在清洁单元中被清洁并且作为保护气体再次供给到吹入单元(1),补偿单元(7)和/或连续炉(10)中。
CN201780091939.5A 2017-06-12 2017-06-12 用于热浸镀层设备的风口支管及其运行方法 Active CN1107411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EP2017/064289 WO2018228661A1 (de) 2017-06-12 2017-06-12 Rüssel für eine schmelztauchbeschichtungsanlage sowie verfahren für dessen betrieb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41104A true CN110741104A (zh) 2020-01-31
CN110741104B CN110741104B (zh) 2021-06-11

Family

ID=59579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1939.5A Active CN110741104B (zh) 2017-06-12 2017-06-12 用于热浸镀层设备的风口支管及其运行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638823B1 (zh)
CN (1) CN110741104B (zh)
WO (1) WO20182286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211182A1 (de) * 2018-07-06 2020-01-09 Thyssenkrupp A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Schmelztauchbeschichten eines Metallbandes
WO2024088875A1 (en) * 2022-10-25 2024-05-02 Tata Steel Ijmuiden B.V. A method for providing a hnx gas in a snout in a hot dip coating device and a snou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93452A (en) * 1997-02-25 2000-07-25 Nkk Corporation Continuous hot-dip coa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JP2001049412A (ja) * 1999-08-18 2001-02-20 Nippon Steel Corp スナウト内浴面スカムの吸引・除去方法及び装置
JP2001335906A (ja) * 2000-05-26 2001-12-07 Nippon Steel Hardfacing Co Ltd スナウト内異物除去装置
CN1473205A (zh) * 2000-11-10 2004-02-04 用于对金属带进行浸镀的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57853A (ja) 1993-12-06 1995-06-20 Nippon Steel Corp 溶融金属めっきのスナウト内亜鉛ヒューム除去方法及び装置
WO2013005732A1 (ja) * 2011-07-04 2013-01-10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連続溶融めっき設備におけるスナウト内金属ヒューム除去方法及び装置
DE102012106106A1 (de) 2012-07-06 2014-09-18 Thyssenkrupp Steel Europe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Vermeidung von durch Zinkstaub verursachten Oberflächenfehlern in einer kontinuierlichen Bandverzinkung
DE102015108334B3 (de) * 2015-05-27 2016-11-24 Thyssenkrupp A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verbesserten Metalldampfabsaugung bei einem kontinuierlichen Schmelztauchverfahre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93452A (en) * 1997-02-25 2000-07-25 Nkk Corporation Continuous hot-dip coa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JP2001049412A (ja) * 1999-08-18 2001-02-20 Nippon Steel Corp スナウト内浴面スカムの吸引・除去方法及び装置
JP2001335906A (ja) * 2000-05-26 2001-12-07 Nippon Steel Hardfacing Co Ltd スナウト内異物除去装置
CN1473205A (zh) * 2000-11-10 2004-02-04 用于对金属带进行浸镀的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38823A1 (de) 2020-04-22
CN110741104B (zh) 2021-06-11
EP3638823B1 (de) 2021-01-13
WO2018228661A1 (de) 2018-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3108624A1 (ja) 鋼帯の連続焼鈍炉及び連続焼鈍方法
CN103482852B (zh) 浮法玻璃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US9127339B2 (en) Dual-purpose facility of continuous hot-dip coating and continuous annealing
JP5505461B2 (ja) 鋼帯の連続焼鈍炉、鋼帯の連続焼鈍方法、連続溶融亜鉛めっき設備及び溶融亜鉛めっき鋼帯の製造方法
US10689742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improved extraction of metal vapor
JP5510495B2 (ja) 鋼帯の連続焼鈍炉、連続焼鈍方法、連続溶融亜鉛めっき設備及び溶融亜鉛めっき鋼帯の製造方法
KR100276637B1 (ko) 용융금속의 용융도금방법 및 그 장치
US9695496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voiding surface defects caused by zinc dust in a continuous strip galvanising process
KR101642632B1 (ko) 강대의 연속 어닐링 방법, 강대의 연속 어닐링 장치, 용융 아연 도금 강대의 제조 방법 및 용융 아연 도금 강대의 제조 장치
CN105074021B (zh) 连续熔融镀锌装置
KR101516509B1 (ko) 연속 용융 도금 설비에 있어서의 스나우트 내 금속 흄 제거 방법 및 장치
CN110741104B (zh) 用于热浸镀层设备的风口支管及其运行方法
JP2004519656A (ja) ガス誘導体を備えた反応装置のガスシール
WO2014087452A1 (ja) 連続溶融亜鉛めっき鋼板の製造設備及び製造方法
CN110832104B (zh) 用于气体气氛分离的装置和方法
JP3186654B2 (ja) 溶融金属メッキラインのクリーニングノズル配置構造
JP2014043633A (ja) 連続溶融亜鉛めっき方法
CN110730828B (zh) 用于热浸镀层设备的风口支管
JP5057359B2 (ja) 溶融メッキ浴槽のスナウト内の清浄装置
KR101518598B1 (ko) 스나우트의 기체유동 조절장치
JP7440711B2 (ja) スナウトシール装置
KR101518597B1 (ko) 스나우트의 기체유동 조절장치
JP2002302752A (ja) 連続溶融金属めっき方法および装置
KR20150045836A (ko) 스나우트의 기체유동 조절장치
US20080145569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Hot-Dip Coating a Metal Strip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