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36370A - 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736370A CN110736370A CN201810793361.4A CN201810793361A CN110736370A CN 110736370 A CN110736370 A CN 110736370A CN 201810793361 A CN201810793361 A CN 201810793361A CN 110736370 A CN110736370 A CN 11073637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w channel
- spiral
- heat exchanger
- mixed flow
-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formed by spirally-wound plates or lamina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其中,壳体的内部设置有螺旋体和隔板,隔板位于螺旋体轴向中部;螺旋体包括第一螺旋流道、U型卡接环和第二螺旋流道,第一螺旋流道的内侧焊接有U型卡接环,第二螺旋流道通过U型卡接环与第一螺旋流道可拆卸连接。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便于拆卸清洗和检修,对自身结构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增长了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设备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螺旋板式换热器是由两张平行的金属板卷制成两个螺旋形通道,冷热流体之间通过螺旋板壁进行换热,现有螺旋板式换热器分为不可拆式和可拆式两种,不可拆式螺旋板式换热器螺旋通道的端面采用焊接密封,因而具有较高的密封性,可拆式的两个通道可拆开清洗,适用范围较广。
但是,不可拆式无法全焊接密封,无法拆卸清洗内部,而可拆式的虽然可以拆卸清洗内部,但是,一方面,拆卸清洗过程操作复杂,而换热器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其螺旋板壁上留有的污渍会严重降低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不便于检修,冷热两个螺旋形通道任意一个损坏,整个换热器均不可使用,降低了利用率;最后,通道内部容易物料杂质堵塞或压力过大而造成结构破坏,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提供一种便于拆卸和检修的,并且使用安全的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便于拆卸清洗和检修,对自身结构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增长了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螺旋体和隔板,所述隔板位于所述螺旋体轴向中部;
所述螺旋体包括第一螺旋流道、U型卡接环和第二螺旋流道,所述第一螺旋流道的内侧焊接有所述U型卡接环,所述第二螺旋流道通过所述U型卡接环与所述第一螺旋流道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取以上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第一螺旋流道和第二螺旋流道通过U型卡接环卡接的连接方式,实现了第一螺旋流道和第二螺旋流道的快速分离和拆卸,便于对螺旋板壁上留有的污渍进行清理,保证了换热效率,并且,第一螺旋流道或第二螺旋流道损坏时,可进行单独的更换,便于检修,提高了利用率,增长了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旋流道为冷侧流道,所述冷侧流道的两端与所述壳体两端的封头之间通过板条密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螺旋流道为热侧贯通流道,所述热侧贯通流道的两端与所述壳体两端的封头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热侧贯通流道的横截面上覆盖有所述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沿所述壳体端面的径向呈直线分布的均匀排布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均连通所述隔板上方和下方的所述热侧贯通流道。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部的所述隔板与所述热侧贯通流道进口之间的空间体积占所述壳体内总体积的百分之六十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高温蒸汽从热侧贯通流道进口送入,蒸汽瞬间充满封头内腔,然后进入热侧贯通流道,热蒸汽先进入上半部敞开的热侧贯通通道,当接触到隔板时,由于隔板的阻碍,只能从各个通孔中通过,蒸汽在热侧贯通流道中做螺旋流动,此时靠近隔板处热侧贯通流道成为螺旋通道,通过各个通孔的热蒸汽进入隔板另一侧热侧贯通流道,这样热侧贯通流道内形成混合流道,对冷侧流道内的介质充分加热。冷侧流道内的冷介质从冷侧流道进口流入,经冷侧流道流入螺旋体芯内,然后在经过冷侧流道和冷侧流道出口流出完成换热,通过螺旋体中部的隔板的设计,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降低了能源浪费以及运行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的热侧贯通流道上开设有泄压孔,所述泄压孔内安装有泄压装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在热侧贯通流道上开设泄压孔,泄压孔内装有由两个阀芯、阀筒和弹簧组成的泄压装置,当压力过大时,压力会推动弹簧,高压气体或液体就会从阀芯与阀筒的空隙排出,降低热侧贯通流道内的压强,对自身结构起到保护作用,增长了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螺旋流道和所述第二螺旋流道之间设置有定矩柱,且相邻所述定矩柱呈菱形分布。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菱形分布的定矩柱使第一螺旋流道和所述第二螺旋流道受力更加均布。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螺旋流道的入口位置安装有过滤装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去除了输送进第二螺旋流道内物料的杂质,防止通道堵塞的发生。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提供了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便于拆卸清洗和检修,保证了换热效率,提高了利用率,对自身结构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增长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的螺旋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附图为图1中A-A处截面示意图;
图3附图为图2中I处放大示意图;
图4附图为图2中II处放大示意图;
图5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U型卡接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包括壳体1,其中,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螺旋体2和隔板3,隔板3位于螺旋体2轴向中部;螺旋体2包括第一螺旋流道21、U型卡接环和第二螺旋流道22,第一螺旋流道21的内侧焊接有U型卡接环,第二螺旋流道22通过U型卡接环与第一螺旋流道21可拆卸连接。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第一螺旋流道21和第二螺旋流道22通过U型卡接环卡接的连接方式,实现了第一螺旋流道21和第二螺旋流道22的快速分离和拆卸,便于对螺旋板壁上留有的污渍进行清理,保证了换热效率,并且,第一螺旋流道21或第二螺旋流道22损坏时,可进行单独的更换,便于检修,提高了利用率,增长了使用寿命。
具体的,第一螺旋流道21为冷侧流道,冷侧流道的两端与壳体1两端的封头之间通过板条23密封连接。
具体的,第二螺旋流道22为热侧贯通流道,热侧贯通流道的两端与壳体1两端的封头连通。
具体的,热侧贯通流道的横截面上覆盖有隔板3,隔板3上设置有沿壳体1端面的径向呈直线分布的均匀排布的通孔31。
具体的,通孔31均连通隔板3上方和下方的热侧贯通流道。
具体的,壳体1内部的隔板3与热侧贯通流道进口之间的空间体积占壳体1内总体积的百分之六十五。
具体的,第一螺旋流道21和第二螺旋流道22之间设置有定矩柱,且相邻定矩柱呈菱形分布。
本发明在使用时,高温蒸汽从热侧贯通流道进口送入,蒸汽瞬间充满封头内腔,然后进入热侧贯通流道,热蒸汽先进入上半部敞开的热侧贯通通道,当接触到隔板3时,由于隔板3的阻碍,只能从各个通孔31中通过,蒸汽在热侧贯通流道中做螺旋流动,此时靠近隔板处热侧贯通流道成为螺旋通道,通过各个通孔31的热蒸汽进入隔板3另一侧热侧贯通流道,这样热侧贯通流道内形成混合流道,对冷侧流道内的介质充分加热。冷侧流道内的冷介质从冷侧流道进口流入,经冷侧流道流入螺旋体芯内,然后在经过冷侧流道和冷侧流道出口流出完成换热,通过螺旋体中部的隔板3的设计,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降低了能源浪费以及运行成本。
为了进一步体现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技术效果,热侧贯通流道上开设有泄压孔,泄压孔内安装有泄压装置。通过在热侧贯通流道上开设泄压孔,泄压孔内装有由两个阀芯、阀筒和弹簧组成的泄压装置,当压力过大时,压力会推动弹簧,高压气体或液体就会从阀芯与阀筒的空隙排出,降低热侧贯通流道内的压强,对自身结构起到保护作用,增长了使用寿命。
为了进一步体现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技术效果,第二螺旋流道22的入口位置安装有过滤装置。进而去除了输送进第二螺旋流道22内物料的杂质,防止通道堵塞的发生。
为了进一步体现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技术效果,U型卡接环为不锈钢材质,壁薄,不会对热传导效率产生影响。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螺旋体和隔板,所述隔板位于所述螺旋体轴向中部;
所述螺旋体包括第一螺旋流道、U型卡接环和第二螺旋流道,所述第一螺旋流道的内侧焊接有所述U型卡接环,所述第二螺旋流道通过所述U型卡接环与所述第一螺旋流道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流道为冷侧流道,所述冷侧流道的两端与所述壳体两端的封头之间通过板条密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旋流道为热侧贯通流道,所述热侧贯通流道的两端与所述壳体两端的封头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侧贯通流道的横截面上覆盖有所述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沿所述壳体端面的径向呈直线分布的均匀排布的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均连通所述隔板上方和下方的所述热侧贯通流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所述隔板与所述热侧贯通流道进口之间的空间体积占所述壳体内总体积的百分之六十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侧贯通流道上开设有泄压孔,所述泄压孔内安装有泄压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流道和所述第二螺旋流道之间设置有定矩柱,且相邻所述定矩柱呈菱形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旋流道的入口位置安装有过滤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793361.4A CN110736370A (zh) | 2018-07-18 | 2018-07-18 | 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793361.4A CN110736370A (zh) | 2018-07-18 | 2018-07-18 | 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36370A true CN110736370A (zh) | 2020-01-31 |
Family
ID=69235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793361.4A Pending CN110736370A (zh) | 2018-07-18 | 2018-07-18 | 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736370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197936A (zh) * | 2020-02-28 | 2020-05-26 | 北京京能燕开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热交换器 |
CN112179181A (zh) * | 2020-12-02 | 2021-01-05 | 上海兴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螺旋式换热器和换热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596888A (en) * | 1979-01-17 | 1980-07-23 | Atsushi Matsui | Waste heat recovering system for air drawing and discharging type hot-wind heater |
CN103512401A (zh) * | 2013-10-20 | 2014-01-15 | 丹阳市正大油脂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保护功能的螺旋板式换热器 |
CN204987972U (zh) * | 2015-08-13 | 2016-01-20 | 南阳天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板式换热器 |
CN204987979U (zh) * | 2015-08-20 | 2016-01-20 | 宝鸡宝色特种金属有限责任公司 | 新型螺旋板式换热器 |
CN105318751A (zh) * | 2015-11-04 | 2016-02-10 | 兰州兰洛炼化设备有限公司 | 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 |
-
2018
- 2018-07-18 CN CN201810793361.4A patent/CN11073637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596888A (en) * | 1979-01-17 | 1980-07-23 | Atsushi Matsui | Waste heat recovering system for air drawing and discharging type hot-wind heater |
CN103512401A (zh) * | 2013-10-20 | 2014-01-15 | 丹阳市正大油脂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保护功能的螺旋板式换热器 |
CN204987972U (zh) * | 2015-08-13 | 2016-01-20 | 南阳天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板式换热器 |
CN204987979U (zh) * | 2015-08-20 | 2016-01-20 | 宝鸡宝色特种金属有限责任公司 | 新型螺旋板式换热器 |
CN105318751A (zh) * | 2015-11-04 | 2016-02-10 | 兰州兰洛炼化设备有限公司 | 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197936A (zh) * | 2020-02-28 | 2020-05-26 | 北京京能燕开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热交换器 |
CN112179181A (zh) * | 2020-12-02 | 2021-01-05 | 上海兴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螺旋式换热器和换热装置 |
CN112179181B (zh) * | 2020-12-02 | 2021-03-02 | 上海兴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螺旋式换热器和换热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00116439A1 (en) | Fluid heat exchanger and energy recycling device | |
US9885523B2 (en) | Liquid to liquid multi-pass countercurrent heat exchanger | |
CN207299991U (zh) | 一种完全可拆发夹式换热器 | |
CN110736370A (zh) | 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 | |
CN202057215U (zh) | 焊接板式换热器 | |
CN106546115A (zh) | 一种具有内插支撑物的板式换热器 | |
WO2015090187A1 (zh) | 一种换热单元以及换热器 | |
CN209840788U (zh) | 一种组合管式换热器 | |
CN215930644U (zh) | 一种耐腐蚀烟气高效换热器 | |
CN205607185U (zh) | 一种便于拆卸换热管的热交换器 | |
CN204665987U (zh) | 板壳式换热器 | |
CN203837540U (zh) | 板式换热器 | |
CN111744268A (zh) | 一种井下供水管路过滤装置 | |
CN202506198U (zh) | 油田注水反冲式过滤除污器 | |
CN201055734Y (zh) | 换热分离器 | |
CN210242513U (zh) | 一种螺旋板换热器 | |
CN203564849U (zh) | 一种流体过滤器 | |
CN207024810U (zh) | 一种净水器滤芯的组合式外壳 | |
CN212141661U (zh) | 一种大口径多滤篮的通用型篮子过滤器 | |
CN112344775A (zh) | 快速流通管壳换热器 | |
CN210070681U (zh) | 一种多股流螺旋板换热器 | |
CN207866058U (zh) | 一种列管式换热器 | |
CN202630739U (zh) | 列管式反应器壳程流体进口外置式防冲导流结构 | |
CN108645262B (zh) | 一种夹套式换热器 | |
CN204987962U (zh) | 洁净型双管板换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