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01675A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701675A CN110701675A CN201911013222.6A CN201911013222A CN110701675A CN 110701675 A CN110701675 A CN 110701675A CN 201911013222 A CN201911013222 A CN 201911013222A CN 110701675 A CN110701675 A CN 1107016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air conditioner
- pipe
- assembly
- fix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的顶板上开设有出风口,空气能够通过出风口向外排出;换热器组件,设于壳体内,其中,换热器组件距顶板的距离与换热器组件的厚度呈负相关。本发明所提供的空调器,将换热器组件设置为阶梯式的结构,使换热器组件距离顶板近的部分较厚,距离顶板远的部分较薄,以平衡换热器组件的各部分换热面上的风阻。通过设置渐变的换热器组件的厚度,使得各部分换热面上的风阻随同其表面负压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提高换热器的整体性能。同时通过减少换热器组件上远离顶板的部分的厚度,还起到了降低成本的有益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器的换热器性能对于空调器的能力能效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常规的顶出风空调器而言,由于风机位于换热器的顶部,换热器的换热面与风机之间的距离由于换热器高度的影响差距很大。风机在工作时换热器靠近风机的部位,由于通过换热器的风量大,换热效率较高。而随着远离风机,通过换热器表面的风量越来越小,导致换热效率逐渐下降,因此存在整体换热性能差,上下换热能力差距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顶板上开设有出风口,空气能够通过所述出风口向外排出;换热器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上设有用于安装冷媒管的管路孔,其中,所述换热器组件距所述顶板的距离与所述换热器组件的厚度呈负相关。
本方案所提供的空调器为顶出风式的空调器,在壳体内设置有换热器组件,换热器组件距顶板的距离与换热器组件的厚度呈负相关,即距离顶板越近的距离,该位置上的换热器组件的厚度越大;而距离顶板越远的距离,该位置上的换热器组件的厚度越小。
具体而言,出风口与换热器组件的换热面之间的距离由于高度位置的影响差距很大。空调器在工作时,换热器组件靠近出风口的部位,由于负压大,通过换热器组件的该部分有较多的风量,可以提供较好的换热效果。随着远离出风口,负压变得越来越小,风量越来越低。由于传统换热器制造工艺的限制,不管换热器距离风机有多远,这些部位换热器的厚度都是一样的,风阻是一样的。距离变远负压减小,但是风阻并没有随之减少,这就导致换热器组件在远离风机的部位性能衰减较大,换热性能较差。
本方案提供的空调器,通过将换热器组件设置为阶梯式结构,使换热器组件距离出风口越远的地方的厚度越小,以平衡换热器组件的各个换热面上的风阻,使风阻随同换热面上的负压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提高换热器的整体性能,此外,由于整体呈阶梯形,在结霜时,由于远离出风口的换热器的换热量较小,故而其结霜量也较低,在化霜时可有效降低化霜难度。
可以理解,换热器组件设置为阶梯式结构,相较于相关技术,减少了换热器组件上距离出风口较远的部分的厚度,不需要设置多层换热器结构,在提高换热器的整体性能的同时,还起到了节省成本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上设有隔板架,所述隔板架设于所述顶板的下方,且所述隔板架和所述顶板之间形成用于容纳风机的风机腔,其中,所述换热器组件距所述风机的距离与所述换热器组件的厚度呈负相关。
通过设置隔板架,使得风机固定安装在隔板架上,从而起到限制风的流动方向的作用,其中风机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间隔设置在隔板架上。
可以理解,壳体上可以不设置隔板架,而是通过壳体与风机相连接。另外,壳体上可以设置导风罩等导向装置,用于限制风的流向。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的侧板上设有进风口,所述换热器组件沿垂直于所述顶板的方向设于所述壳体内。
通过在壳体的侧板上设置进风口,以配合设置在顶部的出风口,在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形成风道,换热器组件设于该风道内,以充分发挥换热器组件的换热作用。其中换热器组件沿垂直于顶板的方向设置,使得换热器组件的换热面正对进风口,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果。
可以理解,换热器组件也可以沿其它角度设置,比如换热器组件由顶板向下逐渐向远离进风口的一侧倾斜,使换热器组件倾斜设置,相对于垂直设置的方案而言则增加了换热面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弯折换热段和/或直板换热段。
通过设置弯折换热段可以对空调器的弯折处也进行换热,增加换热面积,以提高空调器的换热效果。将弯折换热段与直板换热段相连,形成整体的结构,有助于减少部件数量,便于装配。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组件上设有连接孔,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固定管,至少部分所述固定管穿设于所述连接孔内;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管相连,所述固定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以通过所述固定组件固定所述换热器。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换热器组件,在换热器上设置有管路孔和连接孔,管路孔用于穿设冷媒管,连接孔用于穿设固定管,这样通过使用固定组件对固定管进行固定后,同样也固定了换热器的位置。而固定管相对于连接孔,具有更大的受力面积,且换热器通常由翅片构成,连接孔设置在翅片上,固定管相对于翅片还具有更大的结构强度,可以承受更重的负荷,这样使得通过固定管和固定组件的组合结构可以使换热器悬挂设置,并起到稳定的固定作用。另外,固定管穿过连接孔,即固定管与每一个翅片相连接,以提供给换热器均匀稳定的支撑作用。可以理解的是,可以使用换热器上一些现有的连接孔作为管路孔,以减少对换热器的改造,节省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相关技术相比,将对换热器下支撑的固定方式变更为上悬挂的固定方式,对于设有阶梯式的换热器的方案,可以减少对其它换热器的遮挡,即减少位于该换热器底部的支撑件对其它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的影响。其中,阶梯式的换热器组件包含多个换热器,每个换热器均下部悬空,且换热器之间距离空调器的底板的距离不同。另外对于不同高度的换热器,下支撑的固定方式所使用的支撑件也大小尺寸不同,距离空调器的底板较远,所需要的支撑件也越大,需要设置不同规格的支撑件,而上悬挂的固定方式,可以使用相同规格的固定组件和固定管,有助于提高标准化,并合理控制固定组件和固定管的大小尺寸,起到节省成本的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组件具体包括:多个第一换热器,每个所述第一换热器通过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壳体相连,其中,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高度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距所述风机的距离呈正相关。
换热器组件包括多个沿外壳的内外方向并排设置的换热器,形成多层的换热器结构,相对设在内层的换热器距风机的距离较近,相对设在外层的换热器距风机的距离较远,同时相对设在内层的换热器的高度较小,而相对设在外层的换热器的高度较大,这样使得沿上下方向,距离风机近的位置上换热器的层数多,而距离风机远的位置上换热器的层数小,使换热器组件形成阶梯式的结构。其中换热器的高度指的是,沿壳体上下方向上的距离。
该结构简单,通过悬挂的方式并设置适当数量的固定组件,使换热器可以具有较好的受力,以实现上下方向上换热器的层数不等的设计运用,从而降低换热器组件上远离风机的部位的风阻,提高该部位的换热性能,进而提高换热器组件的整体性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组件具体包括:多个第二换热器,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列,且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换热器之间相连,所有所述第二换热器中距所述壳体的顶板的距离最近的一个通过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壳体相连,其中,所述第二换热器距所述顶板的距离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厚度呈负相关。
当然,换热器组件也可以包括多个沿外壳的上下方向依次设置的换热器,离风机越近的换热器越厚,离风机越远的换热器越薄,其中换热器的厚度指的是沿壳体内外方向的距离。该结构简单同样可以使换热器组件形成阶梯式的结构,实现换热器组件上下厚度不等的设计运用,从而降低换热器组件上远离风机的部位的风阻,提高该部位的换热性能,进而提高换热器组件的整体性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为管翅换热器或微通道换热器,所述管路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连接孔与所述顶板的距离小于任一所述管路孔距所述顶板的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器组件将管路孔相对与连接孔的相对位置进行了限定,使连接孔位于换热器的一侧,管路孔位于换热器的另一侧,可以减少冷媒管与固定管之间的干涉,以及冷媒管和固定组件之间的干涉。
另外,管路孔与连接孔分开有助于进行明显的区分,以降低换热器组件的装配难度。在本方案中,通过将连接孔在换热器的上侧,使得在装配后固定管位于换热器的上侧,对于连接孔设于管路孔的其它位置的方案而言,连接孔设于管路孔的上方,可以使固定管距离空调器上的安装位置的距离更近,从而可以减少固定组件的长度,减少成本,并降低装配难度。并通过优化固定组件和固定管之间的连接结构,使得换热器组件的稳定性更高,换热器的位置更加稳固。
其中,可以理解的,通过采用管翅换热器或是微通道换热器,均可以通过将固定管穿入换热器上设置的连接孔以实现从上方对换热器的固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固定组件具体包括:支撑件;悬挂件,悬挂件的一端与支撑件相连,悬挂件的另一端与固定管相连,以通过悬挂件限制换热器与支撑件之间的位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撑件用于和空调器固定连接,支撑件可以起到增大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器接触面积的作用,以增加受力面积,为换热器提供更加稳定的固定作用。悬挂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固定管和支撑件,以限定固定管和支撑件的相对位置,该结构连接方式简单,占用空间小,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悬挂件具体包括:连接段,与支撑件可拆卸连接;悬挂段,悬挂段的一端与连接段相连,悬挂段的另一端与固定管相抵以承接固定管。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连接段,使悬挂件和支撑件可拆卸连接,方便换热器组件的装卸与换热器的更换。通过设置悬挂段连接固定管,使得换热器与悬挂件相连。另外,连接段的一端可设置紧固件,将悬挂件固定连接在支撑件上,减少悬挂件发生晃动的可能性,提高换热器的稳定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悬挂段的另一端呈钩状或环状。
在该技术方案中,本方案中采用挂钩与固定管相连的方式,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加工成型,操作较为方便,只要将固定管套入挂钩中即可,有利于降低装配难度。其中,挂钩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固定管使用多个挂钩相连,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组件的稳定性。当然,不限于挂钩与固定管的连接方式,还可以是挂环与固定管的连接方式,挂环套在固定管上,可以起到更加稳固的连接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固定管为空心管,固定管的管壁厚度大于冷媒管的管壁厚度;或固定管为实心管;或所述固定管和所述冷媒管的内径和外径相同,且所述固定管的材料的硬度大于所述冷媒管的材料的硬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固定管的管壁厚度或将固定管设置为实心管,有助于提高固定管的结构强度,由于固定管穿设于多个连接孔内,使得固定管需要承受整个换热器的重力,通过增加固定管的结构强度可以减少固定管在使用过程中弯曲变形的可能性,提高固定管的使用可靠性。
可以理解,若固定管采用高强度的材料制成,同样可以增加固定管的结构强度,减少固定管在使用过程中弯曲变形的可能性,从而起到提高固定管的使用可靠性的效果。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的局部A的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组件的拆分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空调器;10换热器组件;11第一换热器;13第二换热器;20壳体;21进风口;30风机;101换热器;103冷媒管;105固定管;107固定组件;201隔板;203顶板;205底板;1011连接孔;1013管路孔;1071支撑件;1073悬挂件;1075连接段;1077紧固件;1079悬挂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1,包括:壳体20和安装在壳体20内的换热器组件10。其中,壳体20的顶板203上开设有出风口,空气能够通过出风口向外排出;换热器组件10的固定组件107的另一端与壳体20固定连接,换热器组件10的换热器101距壳体20的底板205之间存在距离。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空调器1为顶出风式的空调器1,通过设置换热器组件10,更加适用于装配阶梯式换热器,以提高空调器1的换热性能需求。出风口上设置有风机30,换热器101的换热面与风机30之间的距离由于换热器101高度的影响差距很大。风机30在工作时换热器101靠近风机30的部位,由于负压大,通过换热器101的该部分有较多的风量,可以提供很好的换热。随着远离风机30,换热器101表面的负压变得越来越小,风量越来越低。由于传统换热器制造工艺的限制,不管换热器101距离风机30有多远,处于这些部位上的换热器101的厚度都是一样的,风阻是一样的。距离变远负压减小,但是换热器101的风阻并没有随之减少,这就导致换热器101在远离风机30的一些部位的换热性能较低。通过设置阶梯式换热器,距离风机30越远的地方的换热器101的厚度越小,使换热器101的风阻随同其表面负压的变化而变化,提高换热器101的整体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壳体20上设有隔板201,隔板201设于顶板203的下方,且隔板201和顶板203之间形成用于容纳风机30的风机腔,其中,固定组件107的另一端与隔板201相连。
本实施例设置隔板201,且隔板201临近风机30,固定组件107与隔板201相连,使得固定组件107中的换热器101临近风机30。可以理解的是,越靠近风机30的位置气流的流通速度越高,通过将换热器101设置在临近风机30的位置,使得单位时间内通过换热器101的空气的体积更大,以提高换热器101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换热器组件10包括三层第一换热器11。三层第一换热器11沿壳体20的内外方向并排设置,其中,处于最外层的第一换热器11的高度大于处于中间的第一换热器11的高度,处于中间的第一换热器11的高度大于处于最内层的第一换热器11的高度。
通过设置不同高度的第一换热器11形成阶梯式换热器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于最外层的第一换热器11,设于壳体20的底板205上,且处于最外层的第一换热器11的一端与底板205相抵,另一端向上延伸至隔板201。处于最外层的第一换热器11的上下两端分别抵靠在隔板201和底板205上,充分增大了换热面,有效提高换热量。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处于最外层的第一换热器11的高度可以等于处于中间的第一换热器11的高度。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处于中间的第一换热器11的高度可以等于处于最内层的第一换热器11的高度。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处于最外层的第一换热器11可以是整换热器。换热器组件10包括整换热器和两层第一换热器11。整换热器设于壳体20的底板205上,且整换热器的一端与底板205相抵,整换热器的另一端向上延伸至隔板201。利用了空调器原有的整换热器,节省了成本。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换热器1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多个,均可以形成阶梯式的换热器结构。通过合理地设置第一换热器11的数量和高度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组件10整体的换热性能。同时通过缩减换热器101的高度,还可以起到降低成本的效果。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组件10具体包括其它层数的第一换热器11,比如二层第一换热器11或四层第一换热器11(图中未示出)。通过改变第一换热器11的层数仍然可以形成阶梯式的结构。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第一换热器11的层数大于等于三层的情况,其中相邻的部分第一换热器11的高度可以相等。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换热器组件10的第一换热器11的内侧继续增加新的第一换热器11,增加的第一换热器11的高度小于前一第一换热器11的高度,以形成阶梯式的结构。
当然,优选为三层的阶梯式换热器的结构,既可以是整换热器加上两层第一换热器11,也可以是三层第一换热器11。既保证了充分的换热,也控制了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组件10中第一换热器11的高度与换热器组件10距风机30的距离呈正相关。如图4所示,H1>H2>H3。
第一换热器11的距离风机30的距离越远,沿从隔板201至底板205的方向,第一换热器11的高度越大,第一换热器11的底部距离底板205的距离越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换热器组件10包括上下设置的三层第二换热器13。其中,处于最上层的第二换热器13的厚度大于处于中间的第二换热器13的厚度,处于中间的第二换热器13的厚度大于处于最下层的第二换热器13的厚度。
通过设置不同厚度的第二换热器13形成阶梯式换热器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最上层的第二换热器13抵靠在隔板201上,处于最下层的第二换热器13抵靠在底板205上,充分增大了换热面,有效提高换热量。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处于最上层的第二换热器13的厚度可以等于处于中间的第二换热器13的厚度。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处于中间的第二换热器13的厚度可以等于处于最下层的第二换热器13的厚度。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上述三层第二换热器13的最外侧设置整换热器。这样可以相应减少设置第二换热器13的层数。例如,可省去设置处于最下层的第二换热器13,利用原有的整换热器,仅设置二层第二换热器13,达到节省成本的效果。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组件10具体包括其它层数的第二换热器13,比如二层第二换热器13或第二换热器13(图中未示出)。通过改变第二换热器13的层数仍然可以形成阶梯式的结构。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第二换热器13的层数大于等于三层的情况,其中相邻的部分第二换热器13的厚度可以相等。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换热器组件10的第二换热器13的下方继续增加第二换热器13,增加的第二换热器13的厚度小于前一第二换热器13的厚度,以形成阶梯式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组件10中第二换热器13的厚度距顶板与换热器组件10距风机30的距离呈负相关。如图5所示,L1>L2>L3。
对于设置有多个第二换热器13的情况,这样使得第二换热器13层叠设置时,距离风机30较近的位置,第二换热器13的厚度较大,距离风机30较远的位置,第二换热器13厚度较小,以减少距离风机30较远的位置的气流风阻,使得气流在换热器组件10上不同位置的风阻与气流的流通速度更加适配,改善空调器1在上下方向上换热能力差距大的问题,优化换热器组件10的换热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换热器组件10中换热器包括弯折换热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换热器组件10中换热器包括直板换热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换热器组件10中换热器包括弯折换热段和直板换热段。
通过设置弯折换热段可以对空调器1的弯折处也进行换热,增加换热面积,以提高空调器1的换热效果。将弯折换热段与直板换热段相连,形成整体的结构,有助于减少部件数量,便于装配。
如图6和图7所示,换热器组件10上设有换热器101、冷媒管103、固定管105和固定组件107。
具体地,换热器101上设有连接孔1011以及管路孔1013,冷媒管103穿过管路孔1013,固定管105穿过连接孔1011,其中冷媒管103中流通冷媒以进行热交换,固定管105同于通过固定组件107与空调器1固定相连。
相关技术中,在换热器组件10的底部设置有支撑件1071,对于悬空设置的换热器组件10而言,换热器组件10距离空调器1的底板205的距离较远,需要加高支撑件1071的高度,会提高成本。其次,用于支撑位于空调器1内侧的换热器组件10的支撑件1071可能会遮挡位于该换热器组件10外侧的另一换热器组件10,将相应减少另一换热器组件10的换热面积,再次,换热器101的支撑需要大面积的接触,为了减少遮挡另一换热器组件10则需要很多小型的支撑件1071,将导致支撑部件很多、成本很高。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悬挂式的连接方式,可以改善上述问题,减少材料浪费,降低成本。同时减少遮挡,尽量保证换热器组件10的每个部分均有气流通过,充分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孔1011也可以作为管路孔1013使用,冷媒管103也可以作为固定管105使用,即连接孔1011与管路孔1013结构相同,冷媒管103与固定管105结构相同。有助于统一生产,提高标准化程度,节省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管路孔1013的数量为多个,连接孔1011设于所有管路孔1013的一侧。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换热器组件10将管路孔1013相对与连接孔1011的位置进行了限定,使连接孔1011位于换热器101的一侧,管路孔1013位于换热器101的另一侧,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涉,以减少冷媒管103与固定管105之间的干涉,也是为了减少冷媒管103和固定组件107之间的干涉,使装配方便。并且可以减少固定组件107的长度,优化固定组件107和固定管105之间的连接结构,使得换热器组件10的稳定性更高,换热器101的位置更加稳固。另外,管路孔1013与连接孔1011分开有助于进行明显的区分,以降低换热器组件10的装配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孔1011设于管路孔1013的上方。
连接孔1011设于管路孔1013的上方,可以使固定管105距离空调器1上的安装位置的距离更近,从而可以减少固定组件107的长度,减少成本,并降低装配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固定组件107具体包括:支撑件1071和悬挂件1073,其中悬挂件1073的一端与支撑件1071相连,悬挂件1073的另一端与固定管105相连,以通过悬挂件1073限制换热器101与支撑件1071之间的位置。
支撑件1071用于和空调器1固定连接,支撑件1071可以起到增大换热器组件10和空调器1接触面积的作用,以增加受力面积,为换热器101提供更加稳定的固定作用。悬挂件1073的两端分别连接固定管105和支撑件1071,以限定固定管105和支撑件1071的相对位置,该结构连接方式简单,占用空间小,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悬挂件1073还可以穿过翅片挂住固定管105。对应一根固定管105设置多个悬挂件1073,有的悬挂件1073设置在固定管105的两端,有的悬挂件1073设置在固定管105的中间部位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悬挂件1073具体包括连接段1075和悬挂段1079,其中连接段1075与支撑件1071可拆卸连接,悬挂段1079的一端与连接段1075相连,悬挂段1079的另一端与固定管105相抵以承接固定管105。
通过设置连接段1075,使悬挂件1073和支撑件1071可拆卸连接,方便换热器组件10的装卸与换热器101的更换。通过设置悬挂段1079连接固定管105,使得换热器101与悬挂件1073相连。另外,连接段1075的一端可设置紧固件1077,将悬挂件1073固定连接在支撑件1071上,减少悬挂件1073发生晃动的可能性,提高换热器101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悬挂件1073的连接段1075的外壁设有螺纹,紧固件1077为螺母,通过螺纹连接,使悬挂件1073固定在支撑件1071上。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悬挂件1073的连接段1075包括螺杆,上面设置有外螺纹,支撑件1071上设置有螺纹孔,通过螺纹连接,使悬挂件1073固定在支撑件107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悬挂段1079的另一端呈钩状。
采用挂钩与固定管105相连的方式,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加工成型,操作较为方便,只要将固定管105套入挂钩中即可,有利于降低装配难度。其中,挂钩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固定管105使用多个挂钩相连,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组件10的稳定性。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悬挂段1079的另一端呈环形。
采用挂环与固定管105相连的方式,挂环套在固定管105上,可以起到更加稳固的连接效果,不用担心固定管105从悬挂件1073中脱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管105为空心管,固定管105的管壁厚度大于冷媒管103的管壁厚度。
通过增加固定管105的管壁厚度,有助于提高固定管105的结构强度,使得固定管105需要承受整个换热器101的重量时,可以有效减少固定管105在使用过程中弯曲变形的可能性,提高固定管105的使用可靠性。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固定管105为实心管。
同样道理,通过将固定管105设置为实心管,有助于提高固定管105的结构强度,使得固定管105需要承受整个换热器101的重量时,可以有效减少固定管105在使用过程中弯曲变形的可能性,提高固定管105的使用可靠性。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管105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其中冷媒管103通常使用铜管,而铝合金管相较于铜管的硬度更大,刚性更强,可以有效减少固定管105在使用过程中弯曲变形的可能性,提高固定管105的使用可靠性。
风机腔下面以一个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申请中换热器组件10和空调器1的具体结构。
目前,空调器1的换热器性能对于空调器1的能力能效有重要的影响,传统顶出风空调器1的多排换热器存在内排换热性能差,上下换热能力差距大等问题,有优化空间。
为解决上述换热器101效率低下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1,具有外壳、换热器组件10、风机30。其特征在于:一个或者多个风机30位于换热器组件10的上方,换热器组件10的换热器101的换热面围绕这一个或者多个风机30的投影轮廓环绕分布且不完全环绕;环绕轮廓线与风机30投影轮廓线可以完全重合、部分重合、也可以不重合;换热器101的换热面是多层结构,换热器组件10靠近风机30一侧的层数最多;并且随着远离风机30,换热器组件10的层数逐渐减少,但是在最远离风机30的一端,换热器组件10未必要减少到最少排数。以图4和图5为例,图中H1>H2>H3,L1>L2>L3,即最外侧的整换热器的高度最大,其次是与整换热器相邻的第一换热器11中,位于最内侧的第二换热器13中的高度最小。
重上到下以此为3排、2排、1排。也可以从3排递减到2排即可。
具体地,换热器组件的换热器101中设置有多个流体管道。假设换热器101最大高度为H1,只要是高度小于H1的换热器101,在换热器顶部均设有一个悬挂部(即固定管105)。悬挂部是一个外轮廓尺寸与流体管道相当的高强度零件。常规的流体管道是薄壁的铜管或者铝管,悬挂部则是加厚的铜管、铝管、实心铜棒、铝棒等。
每个具有悬挂部的换热器101的上方,还分布有多个悬挂件1073,包括挂钩部件。挂钩部件下部具有一个勾状结构可以将悬挂部勾住,挂钩部件的另外一端是连接段1075,比如螺纹部。
换热器101的上方端部还设置有多个支撑件1071,支撑件1071上有多个通孔,述的挂钩部件的螺纹端可以穿过这些通孔并装配上螺母。使得换热器101部件在数值放置时,不会因为下方的悬空而下沉。
对于常规的顶出风空调器而言,由于风机30位于换热器101的顶部,换热器101的换热面与风机30之间的距离由于换热器101高度的影响差距很大。风机30在工作时换热器101靠近风机30的部位,由于负压大所以通过换热器101会有较多的风量,可以提供很好的换热。随着远离风机30的方向,换热器101表面的负压变得越来越小,风量越来越低。由于传统换热器制造工艺的限制,不管换热器101距离风机30有多远,换热器的厚度都是一样的,风阻是一样的。随着距离的变远,负压逐渐减小,但是换热器的风阻并没有随之减少,这就导致换热器101在远离风机30的部位的性能较低。
其中,可以理解,风机30在运转过程中,换热器101的吸入气流从上到下依次为高速区、中速区和低速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最理想的就是换热器101的风阻随同其表面负压的变化而变化,需要做渐变的换热器厚度以及冠密度。在现有的工艺条件下是很难实现量产的。本发明使用了阶梯换热器的实施例,兼顾了换热性能需求以及量产实施的工艺可行性需求。
采用阶梯式换热器最大的问题就是被减短的换热器101如何进行支撑问题,这些被减短的换热器101都是下部悬空,而且距离底板205较远。从下部设置支撑有几个难点:(1)距离较远支撑件1071尺寸需要较大,成本高;(2)支撑件1071会遮挡未减短换热器101部分的通风,影响换热;(3)换热器101是一种薄壁翅片加铜管构成的疏松多孔结构,在小面积上难以承受较大的力,对于换热器101的支撑需要大面积的接触,或者很多个小面积的接触。这就导致支撑部件很多成本很高。
本发明使用了从上部悬挂的实施例,在每一排需要悬挂的换热器101上部,去除一根常规的流体管道,将管道更换成强度较高的零件比如加厚的铜铝管或者实心的铜铝管。这个支撑零件与每一个翅片都是接触的,使得整排换热器101可以良好的受力。然后设置适当数量的挂钩,将需要悬挂的换热器101固定到上部的支撑件1071上。支撑零件与空调器1的外壳或者是内部的结构骨架零件进行连接受力,使得换热器101得到良好的固定,实现上下不等排的设计运用。同时改善换热器101的换热效果并减少材料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换热器组件通过上悬挂的方式,使用固定组件与穿设于连接孔的固定管相配合,可以承受更重的换热器的负荷,并起到对换热器稳定的固定作用,同时相较于换热器底部支撑的方式,剩去了设置大尺寸的支撑件,降低了生产成本,且在设置多个换热器组件时,降低了干涉影响,具有更好的换热效果。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顶板上开设有出风口,空气能够通过所述出风口向外排出;
换热器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上设有用于安装冷媒管的管路孔,
其中,所述换热器组件距所述顶板的距离与所述换热器组件的厚度呈负相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隔板架,所述隔板架设于所述顶板的下方,且所述隔板架和所述顶板之间形成用于容纳风机的风机腔,
其中,所述换热器组件距所述风机的距离与所述换热器组件的厚度呈负相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侧板上设有进风口,所述换热器组件沿垂直于所述顶板的方向设于所述壳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弯折换热段和/或直板换热段。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上设有连接孔,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固定管,至少部分所述固定管穿设于所述连接孔内;
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管相连,所述固定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相连,以通过所述固定组件固定所述换热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具体包括:
多个第一换热器,每个所述第一换热器通过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壳体相连,
其中,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高度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距所述风机的距离呈正相关。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具体包括:
多个第二换热器,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列,且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换热器之间相连,所有所述第二换热器中距所述壳体的顶板的距离最近的一个通过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壳体相连,
其中,所述第二换热器距所述顶板的距离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厚度呈负相关。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管翅换热器或微通道换热器,所述管路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连接孔与所述顶板的距离小于任一所述管路孔距所述顶板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具体包括:
支撑件;
悬挂件,所述悬挂件的一端与所述支撑件相连,所述悬挂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管相连,以通过所述悬挂件限制所述换热器与所述支撑件之间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件具体包括:
连接段,与所述支撑件可拆卸连接;
悬挂段,所述悬挂段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段相连,所述悬挂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管相抵以承接所述固定管。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段的另一端呈钩状或环状。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管为空心管,所述固定管的管壁厚度大于所述冷媒管的管壁厚度;或
所述固定管为实心管;或
所述固定管和所述冷媒管的内径和外径相同,且所述固定管的材料的硬度大于所述冷媒管的材料的硬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013222.6A CN110701675B (zh) | 2019-10-23 | 2019-10-23 | 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013222.6A CN110701675B (zh) | 2019-10-23 | 2019-10-23 | 空调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01675A true CN110701675A (zh) | 2020-01-17 |
CN110701675B CN110701675B (zh) | 2021-10-22 |
Family
ID=69201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013222.6A Active CN110701675B (zh) | 2019-10-23 | 2019-10-23 | 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701675B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55286A (zh) * | 2004-09-29 | 2006-04-05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分体式空调器的热交换器固定装置 |
CN102384673A (zh) * | 2011-06-30 | 2012-03-21 |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 |
CN103635752A (zh) * | 2011-06-30 | 2014-03-12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 |
CN206001753U (zh) * | 2016-08-31 | 2017-03-08 | 山东雅士股份有限公司 | 翅片管式风冷冷凝器 |
US20170115011A1 (en) * | 2015-10-23 | 2017-04-2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ir conditioner |
CN206361830U (zh) * | 2017-01-03 | 2017-07-28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柜机 |
CN107131580A (zh) * | 2016-02-29 | 2017-09-05 |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设备的室外机 |
CN108139089A (zh) * | 2015-10-28 | 2018-06-08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机的室外机及室内机 |
WO2018198882A1 (ja) * | 2017-04-27 | 2018-11-01 |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
2019
- 2019-10-23 CN CN201911013222.6A patent/CN11070167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55286A (zh) * | 2004-09-29 | 2006-04-05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分体式空调器的热交换器固定装置 |
CN102384673A (zh) * | 2011-06-30 | 2012-03-21 |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 |
CN103635752A (zh) * | 2011-06-30 | 2014-03-12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 |
US20170115011A1 (en) * | 2015-10-23 | 2017-04-2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ir conditioner |
CN108139089A (zh) * | 2015-10-28 | 2018-06-08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机的室外机及室内机 |
CN107131580A (zh) * | 2016-02-29 | 2017-09-05 |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设备的室外机 |
CN206001753U (zh) * | 2016-08-31 | 2017-03-08 | 山东雅士股份有限公司 | 翅片管式风冷冷凝器 |
CN206361830U (zh) * | 2017-01-03 | 2017-07-28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柜机 |
WO2018198882A1 (ja) * | 2017-04-27 | 2018-11-01 |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01675B (zh) | 2021-10-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208946A1 (en) |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 |
EP3009755B1 (en) |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 |
EP2037187A2 (en) |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 |
MXPA02001274A (es) | Unidad de aire acondicionado que tiene una porcion de serpentin con un arreglo de aletas no uniforme.. | |
CN110701675B (zh) | 空调器 | |
CN106322557B (zh) | 厨房空调器 | |
CN109654605B (zh) | 一种一体式空调 | |
EP3452771B1 (en) | Heat exchanger arrangement | |
CN212619240U (zh) | 接水盘和除湿机 | |
CN219284014U (zh) | 微通道换热器和具有它的空调系统 | |
CN215216776U (zh) | 蒸发器 | |
CN211345550U (zh) | 一种天花机 | |
CN213272922U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213810881U (zh) | 窗式空调器的室外换热结构及其窗式空调器 | |
CN212320041U (zh) | 机身及除湿机 | |
CN210242092U (zh) | 一种热泵空调用的可逆换热器 | |
JPH0195288A (ja) | 熱交換器 | |
CN216281709U (zh) |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以及空调展示样机 | |
CN210951815U (zh) | 背板组件及具有该背板组件的制冷系统 | |
CN221076851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10892836U (zh) | 换热管及其换热器 | |
CN221526943U (zh) | 一种安装稳固的冷凝器 | |
CN212778070U (zh) | 一种立式油分离器 | |
CN214406247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8821110U (zh) | 一种蒸发器的安装定位结构及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