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19240U - 接水盘和除湿机 - Google Patents

接水盘和除湿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19240U
CN212619240U CN202021511758.9U CN202021511758U CN212619240U CN 212619240 U CN212619240 U CN 212619240U CN 202021511758 U CN202021511758 U CN 202021511758U CN 212619240 U CN212619240 U CN 2126192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an
mounting
water collector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1175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志盛
申文军
刘雨
邢志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1175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192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192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192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接水盘,该接水盘设于除湿机的机身内,所述机身还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接水盘下方的底盘,所述接水盘包括盘本体部和导流管,所述盘本体部具有接水槽,所述导流管穿设于所述接水槽,所述导流管的下端朝所述底盘延伸。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减小除湿水滴落产生的噪音。

Description

接水盘和除湿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接水盘和除湿机。
背景技术
目前一种除湿机中,水箱和机身分体设置,机身放置在水箱的上方,机身工作时产生的除湿水从接水盘滴落至水箱内。然而,由于接水盘距水箱底部的高度较高,除湿水从接水盘落向水箱时会产生较大的滴答声,噪音较大,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接水盘,旨在减小除湿水滴落产生的噪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接水盘设于除湿机的机身内,所述机身还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接水盘下方的底盘,所述接水盘包括:
盘本体部,具有接水槽;以及,
导流管,穿设于所述接水槽,所述导流管的上端凸设于所述接水槽的槽底,所述导流管的下端朝所述底盘延伸。
可选地,所述导流管包括导流段和溢流段,所述导流段连接于所述盘本体部下方,并朝所述底盘延伸,所述溢流段凸设于所述接水槽的槽底。
可选地,所述溢流段的上端端面设有溢流缺口。
可选地,所述接水盘包括多个所述导流管,每一所述导流管均包括所述导流段和所述溢流段,至少一个所述溢流段的上端高于另一个所述溢流段上端。
可选地,所述接水槽的槽底设有永久排水口,所述接水槽的槽底在靠近所述永久排水口的方向朝下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接水槽槽底的倾斜角度不小于1°,且不大于3°。
可选地,所述机身还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接水槽内设有用于安装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的安装凸筋,所述安装凸筋设有断口。
可选地,所述机身的出风口设置在所述机身的顶部;
所述接水盘还包括连接所述盘本体部的风道延伸部,所述接水盘设于所述机身时,所述风道延伸部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下方;
所述风道延伸部设有朝上延伸的隔离部,所述接水盘设于所述机身时,所述隔离部位于所述机身内压缩机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隔离部面向所述压缩机的侧面凸设有防撞筋组。
可选地,所述接水盘背离所述接水槽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安装所述机身的压缩机电容。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安装主体和盖体,所述安装主体具有用于供所述压缩机电容插入的安装孔,所述盖体卡接于所述安装主体供所述压缩机电容插入的一端,用以将所述压缩机电容盖合在所述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部设有线扣结构,所述线扣结构包括第一线扣和/或第二线扣,所述第一线扣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上方,第二线扣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下方。
可选地,所述接水盘还设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位于所述接水槽的外侧,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安装湿度传感器。
可选地,所述接水盘背离所述接水槽的一侧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底端用于与所述底盘连接。
可选地,所述机身内还设有下端与所述底盘连接、上端与所述机身内电机支架连接的支撑件,所述接水盘的侧边还设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用以与所述支撑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除湿机,该除湿机包括机身和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于所述机身内,所述机身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接水盘下方的底盘,所述接水盘包括盘本体部和导流管,所述盘本体部具有接水槽,所述导流管穿设于所述接水槽,所述导流管的上端凸设于所述接水槽的槽底,所述导流管的下端朝所述底盘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接水盘上设置导流管,使得导流管的下端朝机身的底盘延伸,如此减小了导流管下端与底盘之间的距离,以在除湿水从导流管的下端流向接水盘时,能够减小除湿水滴落在底盘上时产生的噪音。而且通过将除湿水从接水盘通过导流管流至底盘,再从底盘流向水箱,如此避免了除湿水直接从接水盘滴落至水箱的情况,减小了除湿水单次滴落高度,有利于减小除湿水滴落产生的噪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接水盘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接水盘于X-X处的剖切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接水盘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接水盘再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除湿机的机身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5中机身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图7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603934360000031
Figure BDA000260393436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接水盘,用于安装在除湿机的机身20(参照图5或图7)内,其中,机身20还包括壳体(图未示出)、底盘21和除湿装置22,除湿装置22设于壳体内,并位于接水盘10的上方,在机身20工作时,除湿装置22产生的除湿水能够落在接水盘10上,底盘21间隔设置在接水盘10下方。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接水盘10包括盘本体部11和导流管12,盘本体部11具有接水槽111,导流管12穿设于所述接水槽111,所述导流管12的下端朝所述底盘21延伸。
具体而言,在接水盘10和底盘21安装在机身20内时,导流管12朝下延伸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接水盘10与底盘21之间的距离,即导流管12的下端与底盘21接触或者与底盘21间隔。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接水盘10上设置导流管12,使得导流管12的下端朝机身20的底盘21延伸,如此减小了导流管12下端与底盘21之间的距离,以在除湿水从导流管12的下端流向接水盘10时,能够减小除湿水滴落在底盘21上时产生的噪音。而且通过将除湿水从接水盘10通过导流管12流至底盘21,再从底盘21流向水箱,如此避免了除湿水直接从接水盘10滴落至水箱的情况,减小了除湿水单次滴落高度,有利于减小除湿水滴落产生的噪音。
参照图2和图3,一实施例中,接水槽111的槽底设有永久排水口112,接水槽111的槽底在靠近永久排水口112的方向朝下倾斜设置。即永久排水口112设于接水槽111的最低位置,从而可通过该永久排水口112将水槽中的除湿水全部排出机身20外。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永久排水口112,例如还可以采用水泵将接水槽111内除湿水抽出的方式。或者将导流管12的上端穿设于接水槽111的最低位置,以将导流管12作为永久排水管
为便于排水,一实施例中,接水盘10设有连通排水口的永久排水接口113、及可拆卸连接于永久排水接口113的封盖。可以理解,永久排水接口113用以供外部管路连接。本实施例中,当外部具备排水条件时,例如外部管路已经就位时,可拆卸打开封盖,以通过永久排水接口113将接水槽111中除湿水排出机身20外。能够减少水箱水满次数,从而能够减少用户倒水次数。除湿水能够自然流动至永久排水口112排出,如此通过该永久排水口112进行排水无需耗费能源,节省产品的使用成本。而当外部不具备排水条件时,可通过封盖将永久排水接口113封堵,以避免接水槽111中的除湿水从永久排水接口113自然流出到地上,影响用户体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当封盖封堵永久排水接口113时,水槽中的除湿水才会逐渐增多,直至能通过导流管12流入水箱中。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机身20内设有水泵,将水泵的进水管与永久排水口112连通,水泵的出水管延伸至水箱或机身20外。
应当理解,通过将接水槽111的槽底相对水平方向朝永久排水口112倾斜设置时,能使得除湿水自然流向永久排水口112。其中,接水槽111槽底的倾斜角度越大,越有利于除湿水的流动,然而,当接水槽111槽底过大时,会导致接水盘10的厚度增大,从而导致接水盘10在机身20内的占用空间大。为保证除湿水的流动效果和避免接水盘10的尺寸过大,一实施例中,接水槽111槽底的倾斜角度不小于1°,且不大于3°。即接水槽111槽底相对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大于或等于1°,并小于或等于3°,如此既能保证除湿水能够较好地流向永久排水口112,也能避免增大接水盘10厚度的情况。其中,接水槽111槽底的倾斜角度可以为1°、1.5°、2°、2.5°或3°等。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接水槽111槽底的倾斜角度也可以小于1°或大于3°。
参照图2,一实施例中,导流管12包括导流段121和溢流段122,导流段121连接于盘本体部11下方,并朝底盘21延伸,溢流段122凸设于接水槽111的槽底。通过设置溢流段122后,当永久排水口112或者水泵堵塞不能正常排水时,还能使除湿水从溢流段122流向导流段121而流向底盘21,从而能避免除湿水溢出而导致机身10内部电路损坏的情况,以保证除湿机电路的安全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导流管12的上端也可以连通接水槽111的最低位置,以将导流管12作为永久排水管。
为便于将接水槽111中的除湿水导入溢流段122和导流段121,一实施例中,溢流段122的上端端面设有溢流缺口123。具体而言,溢流缺口123贯穿溢流段122的内外管壁设置,以使除湿水能够沿着溢流缺口123顺利导入溢流段12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溢流缺口123。
一实施例中,接水盘10包括多个导流管12,每一导流管12均包括导流段121和溢流段122,至少一个溢流段122的上端高于另一个溢流段122上端。为便于说明,以导流管12的数量为两个为例进行说明,即溢流段122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溢流段122的上端高于另一个溢流段122的上端,如此接水槽111中除湿水能够从上端较矮的溢流段122流出。而当该溢流段122堵塞时,除湿水还能从上端较高的溢流段122流出,从而能避免上端较矮的溢流段122堵塞时导致除湿水溢出的情况。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例如导流管12的数量还可以为三个、四个或五个等等。而当导流管12的数量多于两个时,可以使其中一个或多个溢流段122的高度较高,而使其余溢流段122的高度较低,或者多个溢流段122的的高度各不相同。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仅设置一个导流管12。
机身20还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参照图5或图7),即除湿装置22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当机身20工作时,先通过蒸发器将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呈水滴,除去空气中的水蒸气,再通过冷凝器对除去水蒸气后的空气进行加热干燥,以使吹出的风回复常温。当然,于其它实施例中,除湿装置22还可采用吸附式等除湿方式。
参照图1,一实施例中,接水槽111内设有用于安装蒸发器和冷凝器的安装凸筋14,安装凸筋14设有断口141。可选地,安装凸筋1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安装凸筋14中部分用于支撑蒸发器,另一部分用于支撑冷凝器。每一安装凸筋14均设有断口141,以使安装凸筋14两侧的除湿水能够流向永久排水口11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安装凸筋14的数量也可以仅为一个,以同时支撑蒸发器和冷凝器。另外,也可以在蒸发器和/或冷凝器的内外侧均设有安装凸筋14,以对蒸发器和/或冷凝器进行限位。
为保证安装凸筋14两侧的除湿水能够全部排至永久排水口112,一实施例中,断口141邻近永久排水口112设置,即断口141位于接水槽111的最低位置,永久排水口112位于断口141处,如此使得安装凸筋14两侧的除湿水均能够朝断口141流动,并流入永久排水口112,能够避免安装凸筋14两侧积水的情况。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断口141也可以设置在安装凸筋14的其它位置。
参照图5或图7,一实施例中,机身20的出风口(图未示出)设置在机身20的顶部。将接水盘10安装于机身20时,机身20的出风口、除湿装置22以及接水盘10自上往下依次设置,接水盘10将机身20的壳体内分隔形成进行热交换的风道,以及安装除湿机其它常用元器件(如电控盒、压缩机电容等)安装腔。如此,既充分合理的利用了空间,使得机身20内部的元件排布更加合理和紧凑,又能够避免除湿装置22产生的除湿水滴落至电控盒等元器件上,而影响除湿机电路的安全性。
参照图1和图3,本实施例中,接水盘10还包括连接盘本体部11的风道延伸部13,接水盘10设于机身20时,风道延伸部13位于出风口的下方。具体而言,盘本体部11用于支撑除湿装置22,并用于承接除湿装置22滴落的冷凝水。而风道延伸部13位于出风口的下方,能够避免风窜向下方,以及减少紊流,从而避免气流在壳体内过于分散而导致流动率低,进而提升机身20的除湿效率。
一实施例中,风道延伸部13设有朝上延伸的隔离部131,接水盘10设于机身20时(参照图5),隔离部131位于机身20内压缩机的一侧。具体而言,壳体包括前面板、背板和两个侧板,压缩机安装于底盘21,且设于前面板与接水盘10之间,即壳体与接水盘10之间会形成压缩机的安装腔。隔离部131设置在风道延伸部13靠近压缩机的一侧,并朝上延伸。通过在压缩机与接水盘10之间设置朝上延伸的隔离部131,能够避免风从风道延伸部13的上方窜入安装腔内,并将风导向机身20顶部的出风口。从而进一步减少气流在壳体内的分散程度,进而提升气流整体的流动性,提升除湿效率。
一实施例中,所述隔离部131呈弧状结构设置,以部分包围压缩机的周侧。可以理解,通过将隔离部131设置成与压缩机的周侧配合的弧状结构,以利于使压缩机能够尽量靠近接水盘10,缩小压缩机的安装腔的空间,使得机身20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提升机身2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和缩小机身20的整体体积。
其中,隔离部131朝上延伸至压缩机的上端;或者,隔离部131的上端超出压缩机的上端。如此,一方面能够延长隔离部131的高度,有利于隔离部131将风向上导至出风口,进一步减少气流在壳体内乱窜的情况。另一方面能够隔离压缩机与风道,避免压缩机散发的热量进入风道内,影响风道内气流的温度。
参照图1和图6,一实施例中,隔离部131面向压缩机的侧面凸设有防撞筋组。如此通过设置防撞筋组,一方面能够加强隔离部131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压缩机直接撞向隔离部131,当压缩机撞向隔离部131时,能够通过防撞筋组分散作用力,能够有效防止压缩机撞坏接水盘10。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加强筋组,例如通过增加隔离部131厚度来增大结构强度。
其中,防撞筋组的结构可以为多种,例如,本实施例中,防撞筋组包括相交接的第一防撞筋132和第二防撞筋133,第一防撞筋132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防撞筋133沿横向延伸。具体而言,第一防撞筋13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防撞筋132沿横向间隔排布,第二防撞筋13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防撞筋133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布,且多个第一防撞筋132和第二防撞筋133相交接。如此能够保证加强筋组的整体强度较高,能进一步增大隔离部131的结构强度,提升抗撞击能力。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防撞筋组也可以仅包括多个第一加强筋,或者仅包括第二加强筋。另外,第一加强筋也可以相对上下方向倾斜延伸,第二加强筋也可以相对上下方向倾斜延伸。
一实施例中,其中,隔离部131的背向压缩机的侧面还设有导风部,导风部用以引导气流向上运动。可以理解,通过设置导风部,能够进一步提升对风的向上导流的效果。
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所述导风部包括多个并排的且沿出风方向延伸的导风凸筋134。具体而言,多个导风凸筋134沿横向间隔设置,并形成多个导流腔,当气流流经风道延伸部13的上方时,气流会进入导流腔,导风凸筋134会引导气流向上运动,而不会向其它方向乱窜。另需要说明的是,导风凸筋134除了具有导流作用之外,还具有加强作用,隔离部131与风道延伸部13之间通过导风凸筋134连接,能够有效增强隔离部131的强度和提升隔离部131的稳定性,避免隔离部131在受到碰撞时容易损坏或折断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导风凸筋134沿出风方向呈渐缩设置。如此,除了有利于将气流向上引导,还利于隔离部131与风道延伸部13之间形成稳定的类三角形结构,从而进一步加强隔离部131和风道延伸部13的强度。
参照图4,一实施例中,接水盘10背离接水槽111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部15,第一安装部15用于安装机身20的压缩机电容23。如此将压缩机电容23设置在接水盘10的下方,能够有效防止除湿水滴落至压缩机电容23上,能够提高电路安全性。
第一安装部15的结构可以为多种,例如,一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15包括安装主体151和盖体152(参照图8),安装主体151具有用于供压缩机电容23插入的安装孔,盖体152与安装主体151供压缩机电容23插入的一端卡接,用以将压缩机电容23盖合在安装孔。具体而言,将接水盘10安装在机身20内时,将压缩机电容23插入安装孔,再将盖体152盖合压缩机电容23接线端,并与安装主体151卡接。如此通过安装主体151与盖体152卡接固定压缩机电容23的方式,拆装方便,能够减少打螺钉工序,提升了装配效率。盖体152还能防止除湿水滴落至压缩机电容23的接线端,提升了除湿机电路安全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螺钉将压缩机电容23固定在第一安装部15,或者第一安装部15为卡扣191结构,压缩机电容23卡接于第一安装部15。
参照图4,为便于机身20的线路布置,一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15设有线扣结构。如此当压缩机电容23的接线伸出时,即可通过线扣结构进行固定。而且压缩机电源线、风机电源线及湿度传感器等接线都可以通过线扣结构固定,能够避免接线掉落在底盘21。
一实施例中,线扣结构包括第一线扣153,第一线扣153设于第一安装部15的上方。第一线扣153用于固定压缩机电源线和风机电源线,如此能够便于将压缩机电源线和风机电源线朝上布置。一实施例中,线扣结构还包括第二线扣154,第二线扣154设于第一安装部15的下方。第二线扣154用于固定弱电线体,例如连接显示组件、传感器以及无线信号组件的线体。如此还便于将强电线体和弱电线体分开,便于线体的布置安装。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线扣153设于第一安装部15的下方,第二线扣154设于第一安装部15的上方。
参照图3,一实施例中,接水盘10还设有第二安装部16,第二安装部16位于接水槽111的外侧,第二安装部16用于安装湿度传感器。具体而言,第二安装部16位于接水盘10的上方,并靠近接水盘10的侧边设置。在接水盘10安装于机身20内时,第二安装部16位于除湿装置22的外侧,以供湿度传感器安装,以便于通过湿度传感器检测除湿装置22外侧的湿度。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部16具有插槽,湿度传感器插设于插槽内,并与第二安装部16卡接,如此能便于湿度传感器的安装。当然,也可以湿度传感器也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一安装部15上,设置第一安装部15可以呈板状或框体结构等等。
参照图3和图4,为提升接水盘10在机身20内的稳定性,一实施例中,接水盘10背离接水槽111的一侧设置有支撑部19,支撑部19的底端用于与底盘21连接。具体而言,支撑部19的底端抵接于底盘21,以保证接水盘10能够较为稳定地安装在底盘21上方。本实施例中,支撑部19的底端设有卡扣191,卡扣191与底盘21卡接,以提升接水盘10和底盘21的连接稳定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使支撑部19和底盘21通过螺钉连接。
其中,为保证支撑部19与底盘21的支撑效果,一实施例中,支撑部19为支撑板,支撑板呈弯折设置,以增大支撑强度和支撑面积。具体的,接水盘10与支撑部19通过注塑一体成型,以便于接水盘10与支撑部19的制造和成型。
参照图5或图7,一实施例中,机身20内还设有下端与底盘21连接、上端与机身20内电机支架24连接的支撑件25,接水盘10的侧边还设有连接结构,连接结构用以与支撑件25连接。具体而言,接水盘10安装于机身20内时,电机支架24位于接水盘10的上方,通过支撑件25的上端连接电机支架24,下端连接底盘21时,能够使得电机支架24与底盘21之间相对固定,能够使得机身20内部结构的稳定性。而通过在接水盘10上设有连接结构,使接水盘10通过连接结构与支撑件25连接,如此使得底盘21、接水盘10和电机支架24能够连接为整体结构,能够进一步提升机身20内部结构的稳定性。连接结构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连接结构为多个时,多个连接结构沿接水盘10的周向间隔分布。
其中,连接结构可以为多种形式,例如,参照图3,一实施例中,连接结构包括定位柱18和螺孔17,支撑件25上设有定位孔和螺钉过孔,以能够通过螺钉将接水盘10与支撑件25连接。而定位柱18和定位孔的设置,能够便于支撑件25与接水盘10定位装配。其它实施例中,连接结构也可以包括卡扣191或销孔等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除湿机,参照图5至图8,除湿机包括机身20和接水盘10。接水盘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该机身2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接水盘10设于机身20内,机身20还包括间隔设置在接水盘10下方的底盘21,接水盘10的导流管12的下端朝底盘21延伸。
本实施例中,接水盘10上还设有导水槽,导流管12的下端朝导水槽延伸,以使除湿水能够滴落至导水槽,导水槽具有供除湿水流出机身20外的出水口。
一实施例中,除湿机还包括具有朝上的安装开口的水箱,机身20具有闲置状态和工作状态,于闲置状态,机身20通过安装开口至少部分收容在水箱内,于工作状态,机身20通过安装开口相对水箱伸出。即水箱设置在机身20外,当机身20需要工作时,可以将机身20提起,以使机身20相对水箱伸出,且机身20底部与水箱底部间隔设置,如此机身20工作时产生的水能够排至水箱内。而当机身20结束工作,并将水箱内的水排出后,将机身20放入水箱,以使机身20处于闲置状态。其中,导水槽朝水箱侧壁延伸,且出水孔邻近水箱的侧壁或者朝向水箱的侧壁设置,以使除湿水能够流向水箱侧壁,并沿水箱侧壁流向水箱内,如此能够避免除湿水直接滴落至水箱中产生滴答声。此外,机身20可以呈圆柱形、椭圆柱形或棱柱形,水箱的形状与机身20的形状适配。机身20呈棱柱形时,可以呈方形、正五边形或者正六边形等等。
相较于将水箱设置在机身20内的除湿机,如此使得水箱的容积更大,增大了水箱的储水量,减少用户倒水次数,还减小了机身20的重量,从而能够便于用户搬运机身20。而且在闲置状态时,通过将机身20收容于水箱内,能够降低除湿机的重心,使得除湿机的放置较为稳定,不易偏倒,还减小了除湿机的整体占用空间,能够方便用户放置除湿机。此外,在工作状态时,机身20处于较高的位置,相当于提高了除湿机上出风孔的高度,使得除湿后的空气能够吹向更远的位置,有利于提高室内空气流动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接水盘,设于除湿机的机身内,所述机身还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接水盘下方的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包括:
盘本体部,具有接水槽;以及,
导流管,穿设于所述接水槽,所述导流管的下端朝所述底盘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包括导流段和溢流段,所述导流段连接于所述盘本体部下方,并朝所述底盘延伸,所述溢流段凸设于所述接水槽的槽底。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段的上端端面设有溢流缺口。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包括多个所述导流管,每一所述导流管均包括所述导流段和所述溢流段,至少一个所述溢流段的上端高于另一个所述溢流段上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槽的槽底设有永久排水口,所述接水槽的槽底在靠近所述永久排水口的方向朝下倾斜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槽槽底的倾斜角度不小于1°,且不大于3°。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还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接水槽内设有用于安装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的安装凸筋,所述安装凸筋设有断口。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接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的出风口设置在所述机身的顶部;
所述接水盘还包括连接所述盘本体部的风道延伸部,所述接水盘设于所述机身时,所述风道延伸部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下方;
所述风道延伸部设有朝上延伸的隔离部,所述接水盘设于所述机身时,所述隔离部位于所述机身内压缩机的一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部面向所述压缩机的侧面凸设有防撞筋组。
10.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接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背离所述接水槽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安装所述机身的压缩机电容。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安装主体和盖体,所述安装主体具有用于供所述压缩机电容插入的安装孔,所述盖体卡接于所述安装主体供所述压缩机电容插入的一端,用以将所述压缩机电容盖合在所述安装孔。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设有线扣结构,所述线扣结构包括第一线扣和/或第二线扣,所述第一线扣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上方,第二线扣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下方。
13.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接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还设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位于所述接水槽的外侧,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安装湿度传感器。
14.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接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背离所述接水槽的一侧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底端用于与所述底盘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接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内还设有下端与所述底盘连接、上端与所述机身内电机支架连接的支撑件,所述接水盘的侧边还设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用以与所述支撑件连接。
16.一种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5任意一项所述的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于所述机身内,所述机身还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接水盘下方的底盘,所述接水盘的导流管的下端朝所述底盘延伸。
CN202021511758.9U 2020-07-27 2020-07-27 接水盘和除湿机 Active CN2126192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11758.9U CN212619240U (zh) 2020-07-27 2020-07-27 接水盘和除湿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11758.9U CN212619240U (zh) 2020-07-27 2020-07-27 接水盘和除湿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19240U true CN212619240U (zh) 2021-02-26

Family

ID=74730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11758.9U Active CN212619240U (zh) 2020-07-27 2020-07-27 接水盘和除湿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1924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76152A (zh) * 2021-08-23 2021-12-10 科沃斯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净化设备及其主机
WO2022099968A1 (zh) * 2020-11-16 2022-05-1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除湿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99968A1 (zh) * 2020-11-16 2022-05-1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除湿机
CN113776152A (zh) * 2021-08-23 2021-12-10 科沃斯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净化设备及其主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619240U (zh) 接水盘和除湿机
CN105387606B (zh) 换热器接水结构及空调
CN106455376A (zh) 电控盒、空调器室外机和空调器
BR112012012208B1 (pt) disposição construtiva de um ventilador axial
CN105546640B (zh)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209819729U (zh) 移动空调器
CN210832281U (zh) 蜗壳盖及移动空调器
CN211261220U (zh) 接水盘和窗式空调器
CN106051923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5383757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0128444U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1177155U (zh) 移动空调器
CN101586869B (zh) 空调器室外机的底座组件
CN212619196U (zh) 机身及除湿机
CN211854411U (zh) 接水盘、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128440U (zh) 座吊式空调器
CN210832506U (zh) 一种蒸发器上支架及包括其的空调器
CN112316886A (zh) 一种多功能型填料塔内件
CN217715217U (zh) 一种接水盘及安装该接水盘的除湿机
CN214837395U (zh) 风机组件的支座、储物柜的风机组件和储物柜
CN215864011U (zh) 空调接水盘与空调
CN219036871U (zh) 天花机
CN210128450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21098791U (zh) 一种天花机
CN220507059U (zh) 除湿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