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63641A - 一种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63641A
CN110663641A CN201911131726.8A CN201911131726A CN110663641A CN 110663641 A CN110663641 A CN 110663641A CN 201911131726 A CN201911131726 A CN 201911131726A CN 110663641 A CN110663641 A CN 1106636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ce
ducks
duck
water
bree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3172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gyang Zhengzh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gyang Zhengzh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gyang Zhengzh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gyang Zhengzh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3172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63641A/zh
Publication of CN1106636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636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0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or modified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2Breeding vertebra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20Cereals
    • A01G22/22Ric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odder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该方法选择边角位置具有错层的结构地块作为稻鸭共作区,在施加有机底肥后深翻,并在插秧前引水养田,种养伊乐藻并在错层位置修建鸭舍,在稻鸭共作区插秧前种植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并在植株成活后旋入泥土,插秧后选用体型较小的鸭子作为种鸭在六月中旬放鸭,并按鸭子的不同生长周期投喂不同的食料,八月下旬增加饲料投喂量,并开始撤出鸭子,撤完后进行集中养殖,并在稻谷收割完后重新放养于稻田中进行育肥,并得到商品鸭。本发明在养鸭过程中充分利用水稻田使之产生更大经济效益,构建成一个生态互利互补的环境,能有效减少养鸭成本,并提高鸭肉品质。

Description

一种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农业技术中的生态种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
背景技术
种植业与养殖业都是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两者之间既存在差别又有一定的关联性,基于传统的农业思维,两者在分别发展中经济效益较低,农业风险也较大,且不能充分的发挥资源优势。而种养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混合式农业经济结构模式,通过水稻与动物各种相互关系进行协调,高效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的各项生物资源,以实现农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丰富产业链,同时这种农业模式也极具生态效益,能大大的减少农业资源损耗,减少环境污染,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方向转型。
目前,在水稻种植期间,常用的一种种养结合方式为鸭稻共作系统,其充分利用共生互利、生态位和食物链等生态学原理,以稻作水田为基体,以种稻为中心,鸭子田间网养的自然与人工结合的复合型种养生态系统。其通过鸭子的不间断活动来进行松土以刺激水稻生长,鸭子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鸭子对田间杂草的踩食以及对害虫的捕食代替除草剂、除虫剂的使用,从而不使用或者少量使用化肥、农药;而稻田出产的青嫩杂草、害虫、蚯蚓、田螺、田鸡则为鸭子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天然动植物饲料,使得鸭子生产迅速,肉质鲜美,来实现以田养鸭、以鸭护稻、使水稻和鸭子共栖生长的生态养殖系统,具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目前各地所进行的鸭稻共作型种养殖系统技术仍不是很完善,鸭子的喂养形式比较单一,虽然稻田内滋生的杂草、昆虫等为鸭子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天然动植物饲料,使得鸭子生产迅速,肉质鲜美,但是普遍存在役用鸭的选择不当,放鸭条件和时间不合理,放养密度把握不好,增加辅助饲料不当的问题,使得水稻与鸭子的共促生长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且对稻田的利用率不高,延长养殖业的生产周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背景中的缺陷。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S1、选择无污染、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且边角位置有0.5m~1.2m高错层的结构地块作为稻鸭共作区,在稻鸭共作区施加有机底肥并深翻,在插秧前8~10天引水养田,引水时水面要没过垄面,水渗漏后及时补充,待水位相对稳定后进行封闭除草,并种养伊乐藻;同时,在边角错层位置修建鸭舍;
S2、每年的3月下旬,在稻鸭共作区种植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在五月上旬用旋耕机将伊乐藻、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旋入泥土中,在五月中旬于稻鸭共作区完成全田插秧工作,插秧时,在稻鸭共作区内控制水稻的种植密度为14~16cm×25~30cm;
S3、选用体型较小的鸭子作为种鸭,将孵化10天后的雏鸭在鸭舍中初放1~2天,期间喂食玉米和雏鸭精饲料,待雏鸭适应后进行放鸭,放鸭时间挑选在六月中旬,放鸭密度为280~350只/hm2,放鸭时早晨放鸭入田,并于傍晚赶回鸭舍;初放的15天,控制稻田内水层高度为4~6cm,每天早晚各饲喂一次玉米和雏鸭精饲料,初次喂食量为45~50g/只/天,逐日递减至停喂,15天~20天时控制稻田内水层高度为8~10cm,按照鸭子的食量投放植物性作物绿萍以及动物性作物小鱼、小虾以及螺蛳,并于每晚喂一次玉米和精饲料,喂食量为80~120g/只/天;20天后控制稻田内水层高度为10~15cm,让鸭子在稻鸭共作区自由觅食,仅在鸭舍中按质量比5:1~3:1的比例隔天补充玉米粉和精饲料混合料作为补充;
S4、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水稻抽穗后,改为每天饲喂玉米粉和精饲料混合料120~150g/只,以防止鸭吃稻穗,避免影响水稻产量,并开始将鸭子按批次从稻田中撤出,九月中下旬将鸭子撤完并进行集中养殖,在稻谷收割完后,将鸭子放养于稻田中,捡食田间漏割及脱粒不彻底的稻子以及伊乐藻、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进行育肥,体重达到2.5~3.0kg时即得到商品鸭,而在鸭只育肥过程中,鸭粪排入稻鸭共作区对土壤进行育肥。
作为进一步限定,在进行鸭舍修建时,控制鸭舍面积以10只/m2为宜,地面铺干草或者稻糠,配套取暖设施及饮水设施,并在鸭舍外缘留出旱地供鸭只活动和投喂饲料。
作为进一步限定,在进行鸭舍修建时一并用编织网或铁丝网搭建围网和护网,控制围网和护网的高度高于80cm以防止鸭子逃跑,其围网和护网的大小以能阻挡蛇、鼠进入为准。
作为进一步限定,在进行鸭种选择时优选采用高邮麻鸭、镇鸭1号、镇鸭2号、攸县麻鸭或者金定麻鸭中的一种或者组合。
作为进一步限定,鸭子的疫苗注射应在进入稻田之前进行。
作为进一步限定,在步骤S4中将鸭子按批次撤出时,单批次撤出的量不超过30%,相邻批次之间间隔3~5d。
作为进一步限定,当水稻进入分蘖期后,可选择进行退水晒田操作,晒田时间为10~15天,期间不放鸭,水稻落黄后追肥,再立即复水10~15cm深,并继续放鸭。
作为进一步限定,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中旬期间,可以引入新的一批鸭群,这样能够保证鸭群在排泄的过程中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在引进新的鸭群时,需保证鸭群的密度不超过450只/hm2,且需要按比例增加饲料的用量。
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稻鸭共育的种养结合模式种植水稻,将传统的圈养改为放养,增加鸭子的活动空间,鸭子在田间觅食,既能提高鸭子体质又能减少饲养成本,提高鸭肉品质,同时鸭粪可大大改善土质,增加水稻抗病害能力,促进水稻绿色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还能降低对土壤的污染,保持土质,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以及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在下述实施例中,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在实施例中,进行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时先选择湖南株洲攸县下辖某地无污染、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的结构地块作为稻鸭共作区,且在该稻鸭共作区的边角位置人工堆砌有0.8m高的错层用来搭建鸭舍,鸭舍修建时,控制鸭舍面积为10只/m2,在鸭舍的地面铺干草,并配套设置有取暖设施及饮水设施,同时,在鸭舍外缘留出旱地供鸭只活动和投喂饲料;另外在鸭舍和稻鸭共作区的边缘用铁丝网建围网和护网,控制围网和护网的高度为1m,且围网和护网的网孔孔径为6mm,一方面用来防止鸭子逃跑,同时也能阻挡蛇、鼠进入。
在稻鸭共作区中施加有机底肥并深翻,在每年的3月下旬,在稻鸭共作区种植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在五月上旬用旋耕机将伊乐藻、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旋入泥土中。在插秧前10天引水养田,引水时水面没过垄面,并在水渗漏后及时补充并保持水位稳定高出5cm,水位相对稳定后进行封闭除草,并种养伊乐藻。在五月中旬于稻鸭共作区完成全田插秧工作,插秧时,在稻鸭共作区内控制水稻的种植密度为14cm×30cm。
选用湖南株洲本地的攸县麻鸭作为种鸭,将孵化10天后的雏鸭在鸭舍中初放1~2天,期间喂食玉米和雏鸭精饲料,并在放鸭前将所有疫苗注射完毕。待雏鸭适应后进行放鸭,放鸭时间挑选在六月中旬,放鸭密度为300只/hm2,放鸭时早晨放鸭入田,并于傍晚赶回鸭舍。
初放的15天,控制稻田内水层高度为4~6cm,每天早、晚各饲喂一次玉米和雏鸭精饲料,初次喂食量为50g/只/天,逐日递减至停喂;15天~20天时控制稻田内水层高度为8~10cm,按照鸭子的食量投放植物性作物绿萍以及动物性作物小鱼、小虾以及螺蛳,并于每晚喂一次玉米和精饲料,喂食量为100g/只/天;20天后控制稻田内水层高度为13~15cm,让鸭子在稻鸭共作区自由觅食,仅在鸭舍中按质量比4:1的比例隔天补充玉米粉和精饲料混合料作为补充,喂食之所以选在晚上,早上喂食导致鸭子活动减少,达不到除草的效果,养鸭后期草少,适当增加喂食量。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水稻抽穗后,改为每天饲喂玉米粉和精饲料混合料150g/只,以防止鸭吃稻穗,避免影响水稻产量,并开始将鸭子按批次从稻田中撤出,撤出时分四批撤出,单批次撤出25%,相邻批次之间间隔4d。
当水稻进入分蘖期后,可选择进行退水晒田操作,晒田时间为10天,期间不放鸭,水稻落黄后追肥,再立即复水13~15深,并继续放鸭;同时,在传统的稻鸭共作模式中,在水稻逐渐成熟之后,鸭群的相对数量会变少,土壤的养分不够充足,也会使水稻易被病虫害侵袭,因而,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中旬期间,可以引入新的一批鸭群,这样能够鸭群的粪便使土壤中的成分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有效提高土质,在水稻生长末期,有利于养分持续传输,同时也保证了鸭群的质量,能够充分利用稻鸭共作模式进行水稻的种植,在引进新的鸭群时,需保证鸭群的密度为420只/hm2,且需要按比例增加饲料的用量;九月中下旬将鸭子撤完并进行集中养殖,在稻谷收割完后,将鸭子放养于稻田中,捡食田间漏割及脱粒不彻底的稻子以及伊乐藻、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进行育肥,体重达到2.5~3.0kg时即得到商品鸭,而在鸭只育肥过程中,鸭粪排入稻鸭共作区对土壤进行育肥。
本实施例的稻鸭共育种养模式,即是将水稻种植与养鸭结合。在这期间内利用鸭子的生长特性,可对水稻进行追肥、除虫、除草,减少农药施用,降低作物化学污染,而水田内的水生物也为鸭子带来了大量的食物来源,可以减少养鸭的饲料量,以此模式能达到多方获利,促进农业生态循环。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9)

1.一种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S1、选择无污染、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且边角位置有0.5m~1.2m高错层的结构地块作为稻鸭共作区,在稻鸭共作区施加有机底肥并深翻,在插秧前8~10天引水养田,引水时水面要没过垄面,水渗漏后及时补充,待水位相对稳定后进行封闭除草并种养伊乐藻;同时,在边角错层位置修建鸭舍;
S2、每年的3月下旬,在稻鸭共作区种植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在五月上旬用旋耕机将伊乐藻、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旋入泥土中,在五月中旬于稻鸭共作区完成全田插秧工作,插秧时,在稻鸭共作区内控制水稻的种植密度为14~16cm×25~30cm;
S3、选用体型较小的鸭子作为种鸭,将孵化10天后的雏鸭在鸭舍中初放1~2天,期间喂食玉米和雏鸭精饲料,待雏鸭适应后进行放鸭,放鸭时间挑选在六月中旬,放鸭密度为280~350只/hm2,放鸭时早晨放鸭入田,并于傍晚赶回鸭舍;初放的15天,控制稻田内水层高度为4~6cm,每天早晚各饲喂一次玉米和雏鸭精饲料,初次喂食量为45~50g/只/天,逐日递减至停喂,15天~20天时控制稻田内水层高度为8~10cm,按照鸭子的食量投放植物性作物绿萍以及动物性作物小鱼、小虾以及螺蛳,并于每晚喂一次玉米和精饲料,喂食量为80~120g/只/天;20天后控制稻田内水层高度为10~15cm,让鸭子在稻鸭共作区自由觅食,仅在鸭舍中按质量比5:1~3:1的比例隔天补充玉米粉和精饲料混合料作为补充;
S4、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水稻抽穗后,改为每天饲喂玉米粉和精饲料混合料120~150g/只,以防止鸭吃稻穗,避免影响水稻产量,并开始将鸭子按批次从稻田中撤出,九月中下旬将鸭子撤完并进行集中养殖,在稻谷收割完后,将鸭子放养于稻田中,捡食田间漏割及脱粒不彻底的稻子以及伊乐藻、紫云英、苜蓿以及水烛进行育肥,体重达到2.5~3.0kg时,即得到商品鸭,而在育肥过程中,鸭粪排入稻鸭共作区对土壤进行育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鸭舍修建时,控制鸭舍面积以10只/m2,地面铺干草或者稻糠,配套取暖设施及饮水设施,并在鸭舍外缘留出旱地供鸭只活动和投喂饲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鸭舍修建时一并用编织网或铁丝网搭建围网和护网,控制围网和护网的高度高于80cm以防止鸭子逃跑,其围网和护网的大小以能阻挡蛇、鼠进入为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鸭种选择时采用高邮麻鸭、镇鸭1号、镇鸭2号、攸县麻鸭或者金定麻鸭中的一种或者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鸭子的疫苗注射在进入稻田之前进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将鸭子按批次撤出时,单批次撤出的量不超过30%,相邻批次之间间隔3~5d。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水稻进入分蘖期后进行退水晒田操作,晒田时间为10~15天,期间不放鸭,水稻落黄后追肥,再立即复水10~15cm深,并继续放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中旬期间,引入新的一批鸭群,这样能够保证鸭群在排泄的过程中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引进新的鸭群时,需保证鸭群的密度不超过450只/hm2,且需要按比例增加饲料的用量。
CN201911131726.8A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 Pending CN11066364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31726.8A CN110663641A (zh)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31726.8A CN110663641A (zh)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63641A true CN110663641A (zh) 2020-01-10

Family

ID=69087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31726.8A Pending CN110663641A (zh)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63641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96202A (zh) * 2020-03-05 2020-06-19 句容市后白镇杜氏家庭农场 一种水稻稻鸭共作种植方法
CN113892406A (zh) * 2021-09-23 2022-01-07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可提高稻米成熟整齐度的稻鸭共作方法
CN114158443A (zh) * 2021-12-27 2022-03-1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一种适用于稻田综合种养下的生态除草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87123A (ko) * 2003-04-04 2004-10-13 이신종 게르마늄 성분이 함유된 천연 광석 분말을 이용한 기능성 농산물 및 그 재배방법
CN103891569A (zh) * 2014-04-03 2014-07-02 芒市遮放贡米酒业有限公司 一种鸭稻共作生产有机水稻的方法
CN105284512A (zh) * 2015-10-21 2016-02-03 安徽牧马湖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稻鸭共作种植高产有机水稻的方法
CN106106358A (zh) * 2016-07-05 2016-11-16 禄丰顺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土鸭的生态养殖方法
CN107278745A (zh) * 2017-07-25 2017-10-24 安徽皖山食品有限公司 一种稻田养鸭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87123A (ko) * 2003-04-04 2004-10-13 이신종 게르마늄 성분이 함유된 천연 광석 분말을 이용한 기능성 농산물 및 그 재배방법
CN103891569A (zh) * 2014-04-03 2014-07-02 芒市遮放贡米酒业有限公司 一种鸭稻共作生产有机水稻的方法
CN105284512A (zh) * 2015-10-21 2016-02-03 安徽牧马湖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稻鸭共作种植高产有机水稻的方法
CN106106358A (zh) * 2016-07-05 2016-11-16 禄丰顺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土鸭的生态养殖方法
CN107278745A (zh) * 2017-07-25 2017-10-24 安徽皖山食品有限公司 一种稻田养鸭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农华杰 等: "《养鸭实用新技术》", 30 September 2008,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包浩生 主编: "《自然资源简明词典》", 31 May 1993,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姜竺卿: "《温州地理 自然地理分册》", 28 February 2015, 上海三联书店 *
张玉屏 等: "《稻田现代生产致富之道》", 31 January 2019,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林拓 等: "《现代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住宅、生态、治理》", 30 April 2007, 上海古籍出版社 *
祁承经 主编: "《湖南植被》", 31 August 1990,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96202A (zh) * 2020-03-05 2020-06-19 句容市后白镇杜氏家庭农场 一种水稻稻鸭共作种植方法
CN113892406A (zh) * 2021-09-23 2022-01-07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可提高稻米成熟整齐度的稻鸭共作方法
CN114158443A (zh) * 2021-12-27 2022-03-1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一种适用于稻田综合种养下的生态除草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91659B (zh) 池塘鱼稻共生饲养塘鳢鱼的方法
CN103891569B (zh) 一种鸭稻共作生产有机水稻的方法
CN103270918B (zh) 稻虾共作生态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
CN103931530B (zh) 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方法
CN104126549B (zh) 水蛭苗种与螺类和水草共栖标粗培育方法
CN103999718B (zh) 黄河漫滩有机稻鸭鱼鳖畜耦合生产系统方法
CN106376503A (zh) 一种小龙虾的有机生态养殖方法
CN102524139A (zh) 一种稻田养殖成蟹的方法
CN110679416B (zh) 鳝蟾稻共生养殖方法
CN103960100A (zh) 一种稻田立体复合种养鸭和虾的方法
CN108496725A (zh) 一种稻虾连作养殖方法
CN110663641A (zh) 一种水稻稻鸭共作养殖水鸭的方法
CN106941988A (zh) 一种虾、水稻、大麦连作生态循环种养新模式
CN112690184B (zh) 一种稻花鱼生态养殖方法及稻花鱼生态养殖稻田
CN110663480A (zh) 一种水稻稻鸭共作种植水稻的方法
CN112219660A (zh) 一种稻蟹生态种养方法
CN110892852A (zh) 一种立体稻鸭共育生态系统
CN107372300A (zh) 一种稻田养鸭的培育方法
CN104145759A (zh) 一种稻蟹共生养殖的方法
CN110663476B (zh) 一种适用于广西地区的螺稻鳅共作的生态种养方法
CN107242065B (zh) 一种水稻和水蛭生态种养方法
CN108575883A (zh) 一种花椒林下养殖绿壳蛋鸡的方法
CN113229084A (zh) 一种稻鸭蛙绿肥共作的生态种植方法
CN112189521A (zh) 一种稻鸭生态高效种养方法
CN112690236B (zh) 一种稻田大规格河蟹养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