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36583A - 路径变更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路径变更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36583A
CN110636583A CN201810646810.2A CN201810646810A CN110636583A CN 110636583 A CN110636583 A CN 110636583A CN 201810646810 A CN201810646810 A CN 201810646810A CN 110636583 A CN110636583 A CN 1106365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path
data packet
host
i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4681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36583B (zh
Inventor
朱元萍
袁世通
戴明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64681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36583B/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92066 priority patent/WO2019242683A1/zh
Priority to JP2020570787A priority patent/JP2021530135A/ja
Priority to EP19821538.6A priority patent/EP3806542B1/en
Publication of CN1106365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36583A/zh
Priority to US17/127,491 priority patent/US20210105795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365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365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34Modification of an existing rou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路径变更方法及装置,旨在提高数据包的传输效率。该方法应用于无线接入网,无线接入网包括终端、无线回传节点和宿主节点,无线回传节点用于为无线接入无线回传节点的节点提供无线回传服务,终端通过无线回传节点与宿主节点通信,该方法具体包括:第一节点建立和第二节点之间的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节点,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或宿主节点或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第一节点通过第一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数据包;当第一节点确定路径变更条件成立时,第一节点从第一路径变更到第二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数据包。

Description

路径变更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路径变更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包含接入回传一体化(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简称IAB)节点的网络中,存在多跳和多连接场景,即多个节点(例如,多个IAB节点)可以同时为终端服务、且终端可以通过多跳IAB节点传输数据包。因此,终端和宿主节点(例如,IAB宿主或宿主基站)之间可以存在多条数据包的传输路径。在传输路径中的IAB节点处,数据包的路由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方式一、基于目的节点的标识以及路由映射表对数据包进行路由。即在IAB节点上配置路由映射表,路由映射表中包括目的节点的标识,以及目的节点的标识对应的唯一的下一跳节点的标识,IAB节点根据数据包中携带的目的节点标识和路由映射表将数据包转发至该唯一的下一跳节点。
方式二、基于路径标签对数据包进行路由,即IAB节点根据数据包中携带的路径标签所指示的一条确定的传输路径对数据包进行路由。
基于这两种方式,终端和宿主节点之间只能通过唯一的一条传输路径对数据包进行路由,即使该条传输路径中的部分链路无法正常传输数据包或无法满足数据包对应业务的传输需求,IAB节点也不会利用其他传输路径传输数据包,限制了数据包的传输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路径变更方法及装置,旨在提高数据包的传输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路径变更方法,应用于无线接入网,无线接入网包括终端、无线回传节点和宿主节点,无线回传节点用于为无线接入无线回传节点的节点提供无线回传服务,终端通过无线回传节点与宿主节点通信,路径变更方法包括:第一节点建立和第二节点之间的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均为无线接入网中的节点,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或宿主节点或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第一节点通过第一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数据包;当第一节点确定路径变更条件成立时,第一节点从第一路径变更到第二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数据包;其中,路径变更条件包括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数据包为上行数据包,第一节点超过第一预设时间段未获取到第一下一跳节点分配的调度资源,第一下一跳节点为第一路径中的第一节点的下一跳节点;第一节点中缓存的向第一下一跳节点发送的数据包的数据总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第一路径中的至少一条链路的至少一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小于或等于对应的预设值;第一路径中的任意一条或多条链路发生中断;第一节点接收到路径变更指示,路径变更指示用于指示变更数据包的传输路径。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第一节点在确定路径变更条件成立(即第一路径中的一条或多条链路的链路状态差或接收到路径变更指示)时,可以通过第二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数据包,从而可以充分利用IAB网络的多连接场景提供的灵活的路由能力,在一条路径无法传输数据包时,采用其他的路径传输,从而提高数据包的传输效率和网络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路径变更条件还包括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数据包为上行数据包,第一节点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获取到第二下一跳节点分配的调度资源,第二下一跳节点为第二路径中的第一节点的下一跳节点;第一节点中缓存的向第二下一跳节点发送的数据包的数据总量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第二路径中的每条链路的至少一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大于或等于对应的预设值;第二路径中的每条链路均未发生中断。该种可能的设计中的路径变更条件可以用于确定链路的链路状态是否好,当满足该路径变更条件时,说明链路的链路状态好,则第一节点还可以在确定第二路径中的全部链路的链路状态好的情况下,通过第二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数据包,从而保证数据包的正确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至少一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参考信号接收质量、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干噪比、信道质量指示;或者,链路质量评价参数为根据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参考信号接收质量、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干噪比和信道质量指示中的至少两个参数计算得到的参数。该种可能的设计,提供了多种链路质量评价参数,从而使得节点可以灵活的选择链路质量评价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或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路径变更方法还包括:第一节点从第一无线设备接收配置信息,配置信息包括路径变更条件和/或路由映射表,路由映射表用于第一节点确定接收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当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时,第一无线设备为宿主节点或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当第一节点为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时,第一无线设备为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该种可能的设计,第一无线设备可以向第一节点发送配置信息,从而使得第一节点确定路径变更条件和/或路由映射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节点从第一无线设备接收配置信息,包括:第一节点在第一节点的第一协议层通过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从第一无线设备接收配置信息;其中,第一协议层具备以下能力中的至少一种:为数据包添加能被第一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基于能被第一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执行路由选择、为数据包添加能被第一节点识别出的与QoS需求相关的标识信息、为数据包执行在包含第一节点的链路上的QoS映射、为数据包添加数据包类型指示信息、向具有流量控制能力的节点发送流控反馈信息;或者,第一协议层用于在第一节点和第一无线设备之间承载控制面消息,控制面消息包括以下消息中的至少一种:与第一节点和第一无线设备之间接口管理相关的消息,与第一节点和第一无线设备之间配置更新相关的消息,与第一节点的子节点相关的上下文配置消息,在消息容器中携带第一节点的子节点的RRC消息的消息;或者,第一协议层为RRC层。该种可能的设计,第一无线设备可以通过第一协议层向第一节点发送配置信息,从而使得第一节点确定路径变更条件和/或路由映射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方法还包括:第一节点移除数据包携带的第一路由信息,第一路由信息用于指示数据包经过的至少一个第三节点,第三节点为第一节点的上游节点;第一节点从第一路径变更到第二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数据包,包括:第一节点从第一路径变更到第二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移除第一路由信息后的数据包。该种可能的设计,第一节点可以移除对下游节点无效的路由信息,提高数据包的传输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方法还包括:第一节点为数据包添加第二路由信息,第二路由信息用于指示数据包经过的至少一个第四节点,第四节点为第一节点的下游节点;第一节点从第一路径变更到第二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数据包,包括:第一节点从第一路径变更到第二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添加第二路由信息后的数据包。该种可能的设计,第一节点也可以为数据包添加路由信息,以便后续节点根据该路由信息转发该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路径变更条件至少包括:第一节点接收到路径变更指示;第一节点为宿主节点或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数据包为下行数据包,第一节点从第一路径中的第一节点的下游节点接收路径变更指示;或者,第一节点为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数据包为下行数据包,第一节点从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接收路径变更指示;或者,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第一节点从第一路径中的第一节点的下游节点接收路径变更指示;或者,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第一节点从宿主节点或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接收路径变更指示。该种可能的设计,第一节点可以从多种节点(例如,下游节点、宿主节点、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等)接收路径变更指示,使得网络可以更加灵活的进行路径变更。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路径变更方法,包括:第一无线设备通过与第一无线设备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向第一节点发送配置信息,配置信息包括路径变更条件和/或路由映射表,路径变更条件用于第一节点判断是否进行路径变更,路由映射表用于第一节点确定下一跳节点,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或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无线回传节点用于为无线接入无线回传节点的节点提供无线回传服务;当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时,第一无线设备为宿主节点或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当第一节点为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时,第一无线设备为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其中,第一协议层具备以下能力中的至少一种:为数据包添加能被第一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基于能被第一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执行路由选择、为数据包添加能被第一节点识别出的与QoS需求相关的标识信息、为数据包执行在包含第一节点的链路上的QoS映射、为数据包添加数据包类型指示信息、向具有流量控制能力的节点发送流控反馈信息;或者,第一协议层用于在第一节点和第一无线设备之间承载控制面消息,控制面消息包括以下消息中的至少一种:与第一节点和第一无线设备之间接口管理相关的消息,与第一节点和第一无线设备之间配置更新相关的消息,与第一节点的子节点相关的上下文配置消息,在消息容器中携带第一节点的子节点的RRC消息的消息;或者,第一协议层为RRC层。第二方面提供的方法,第一无线设备可以向第一节点发送配置信息,从而使得第一节点确定路径变更条件和/或路由映射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路径变更条件包括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数据包为上行数据包,第一节点超过第一预设时间段未获取到第一下一跳节点分配的调度资源,第一下一跳节点为第一路径中的第一节点的下一跳节点;第一节点中缓存的向第一下一跳节点发送的数据包的数据总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第一路径中的至少一条链路的至少一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小于或等于对应的预设值;第一路径中的任意一条或多条链路发生中断;第一节点接收到路径变更指示,路径变更指示用于指示变更数据包的传输路径。该种可能的设计中的路径变更条件可以用于确定链路的链路状态是否差,当满足该路径变更条件时,说明链路的链路状态差,则第一节点还可以在确定第一路径中的一条或多条链路的链路状态差的情况下,通过第二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数据包,从而保证数据包的正确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路径变更条件还包括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数据包为上行数据包,第一节点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获取到第二下一跳节点分配的调度资源,第二下一跳节点为第二路径中的第一节点的下一跳节点;第一节点中缓存的向第二下一跳节点发送的数据包的数据总量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第二路径中的每条链路的至少一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大于或等于对应的预设值;第二路径中的每条链路均未发生中断。该种可能的设计中的路径变更条件可以用于确定链路的链路状态是否好,当满足该路径变更条件时,说明链路的链路状态好,则第一节点还可以在确定第二路径中的全部链路的链路状态好的情况下,通过第二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数据包,从而保证数据包的正确传输。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路径变更方法,包括:第五节点向第一节点发送路径变更指示,路径变更指示用于指示变更数据包的传输路径,在数据包的路径变更之前,数据包的传输路径为第一路径;当第一节点为宿主节点或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数据包为下行数据包时,第五节点为第一路径中的、第一节点的下游节点;或者,当第一节点为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数据包为下行数据包时,第五节点为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或者,当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时,第五节点为第一路径中的、第一节点的下游节点,无线回传节点用于为无线接入无线回传节点的节点提供无线回传服务;或者,当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时,第五节点为宿主节点或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无线回传节点用于为无线接入无线回传节点的节点提供无线回传服务。第三方面提供的方法,多种节点(例如,下游节点、宿主节点、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等)可以向第一节点发送路径变更指示,使得网络可以更加灵活的进行路径变更。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包处理方法,包括:网络设备获取数据包,当网络设备为宿主节点或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时,数据包为下行数据包,当网络设备为为终端提供无线回传服务的无线回传节点时,数据包为上行数据包,无线回传节点用于为无线接入无线回传节点的节点提供无线回传服务;网络设备为数据包添加路由信息,路由信息包括数据包经过的部分节点,网络设备和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中,有多条传输路径包含该部分节点,该多条传输路径中至少两条传输路径包括公共节点以及公共节点与公共节点的多个下一跳节点之间的链路。第四方面提供的方法,网络设备可以在数据包中添加用于指示数据包的多条传输路径的路由信息,添加的路由信息并未指定一条确定的传输路径,从而使得上述公共节点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下一跳节点,自主选择发送数据包的传输路径,从而实现灵活路由。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路径变更装置,该装置可以为上述第一节点、第一无线设备或第五节点。当该装置为第一节点时,该装置具有实现第一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的功能;当该装置为第一无线设备时,该装置具有实现第二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的功能;当该装置为第五节点时,该装置具有实现第三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该装置可以以芯片的产品形态存在。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包处理装置,该装置具有实现第四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该装置可以以芯片的产品形态存在。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路径变更装置,该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至少一个通信接口和通信总线;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存储器和至少一个通信接口通过通信总线连接,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得该装置执行对应的方法。该装置可以为上述第一节点、第一无线设备或第五节点。当该装置为第一节点时,该装置对应的方法为第一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当该装置为第一无线设备时,该装置对应的方法为第二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当该装置为第五节点时,该装置对应的方法为第三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该装置可以以芯片的产品形态存在。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包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至少一个通信接口和通信总线;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存储器和至少一个通信接口通过通信总线连接,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得该装置执行第四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至第四任一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至第四任一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
第五方面至第十方面中任一种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不同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IAB节点组网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节点的硬件组成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径变更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包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节点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其中,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并且,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另外,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数据处理的通信系统。例如: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 FDMA,简称SC-FDMA)和其它系统等。术语“系统”可以和“网络”相互替换。OFDMA系统可以实现诸如演进通用无线陆地接入(evolved UTRA,简称E-UTRA)、超级移动宽带(ultra mobile broadband,简称UMB)等无线技术。E-UTRA是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简称UMTS)演进版本。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简称3GPP)在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简称LTE)和基于LTE演进的各种版本是使用E-UTRA的新版本。第五代(5th-generation,简称5G)通信系统、新空口(new radio,简称NR)是正在研究当中的下一代通信系统。此外,通信系统还可以适用于面向未来的通信技术,都适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系统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提供的方法应用于NR系统或5G网络中为例进行说明。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网络中,比如,可以应用在演进分组系统(evolved packet system,简称EPS)网络(即通常所说的第四代(4thgeneration,简称4G)网络)中。相应的,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应用在EPS网络中时,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网络节点替换为EPS网络中的网络节点即可。例如,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应用在5G网络或NR系统中时,下文中的无线回传节点可以为5G网络中的无线回传节点,示例性的,5G网络中的无线回传节点可以称为IAB节点,当然也可以有其他名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应用在EPS网络中时,下文中的无线回传节点可以为EPS网络中的无线回传节点,示例性的,EPS网络中的无线回传节点可以称为中继节点(relay node,简称RN)。无线回传节点用于为无线接入无线回传节点的节点(例如,终端)提供无线回传服务。
随着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未来网络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终端,网络数据的使用量也会不断攀升。为了配合越来越多的终端以及市场极速增长的网络数据使用量,目前对5G网络的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热点区域,为满足5G超高容量需求,利用高频小站组网愈发流行。高频载波传播特性较差,受遮挡衰减严重,覆盖范围不广,故而在热点区域需要大量密集部署小站。这些小站可以为IAB节点。
为了设计灵活便利的接入和回传方案,IAB场景中的接入链路(access link,简称AL)和回传链路(backhaul link,简称BL)均采用无线传输方案。
在包含IAB节点的网络(简称IAB网络)中,IAB节点可以为终端提供无线接入服务,并通过无线回传链路连接到宿主节点(donor node)传输用户的业务数据,示例性的,宿主节点可以为宿主基站。宿主节点在5G网络中可以简称为IAB宿主(IAB donor)或DgNB(即donor gNodeB)。宿主节点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实体,还可以是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unit,简称CU)和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简称DU)分离的形态,即宿主节点由集中式单元(Donor-CU)和分布式单元(Donor-DU)组成。IAB节点经宿主节点通过有线链路连接到核心网(例如,在独立组网的5G架构下,IAB节点经宿主节点通过有线链路连接到5G网络的核心网(5G core,简称5GC);在非独立组网的5G架构下,IAB节点在控制面(controlplane,简称CP)经eNB(evolved NodeB)连接到演进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简称EPC),在用户面(user plane,简称UP)经宿主节点以及eNB连接到EPC)。
IAB网络支持多跳IAB节点和多连接IAB节点组网,因此,在终端和宿主节点之间可能存在多条传输路径。在一条路径上,IAB节点之间,以及IAB节点和为IAB节点服务的宿主节点有确定的层级关系,每个IAB节点将为其提供回传服务的节点视为父节点,相应地,每个IAB节点可视为其父节点的子节点。
示例性的,参见图1,IAB节点1的父节点为宿主节点,IAB节点1又为IAB节点2和IAB节点3的父节点,IAB节点2和IAB节点3均为IAB节点4的父节点,IAB节点5的父节点为IAB节点3。终端的上行数据包可以经一个或多个IAB节点传输至宿主节点后,再由宿主节点发送至移动网关设备(例如5G网络中的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简称UPF)网元),下行数据包将由宿主节点从移动网关设备处接收后,再经一个或多个IAB节点发送至终端。终端1和宿主节点之间的数据包传输有两条可用的路径,分别为:终端1→IAB节点4→IAB节点3→IAB节点1→宿主节点,终端1→IAB节点4→IAB节点2→IAB节点1→宿主节点。终端2和宿主节点之间的数据包传输有三条可用的路径,分别为:终端2→IAB节点4→IAB节点3→IAB节点1→宿主节点,终端2→IAB节点4→IAB节点2→IAB节点1→宿主节点,终端2→IAB节点5→IAB节点2→IAB节点1→宿主节点。
示例性的,IAB节点可以是用户驻地设备(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简称CPE)、家庭网关(residential gateway,简称RG)等设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家庭连接(home access)的场景中。
上述IAB组网场景仅仅是示例性的,在多跳和多连接结合的IAB场景中,IAB组网场景还有更多其他的可能性,例如,宿主节点和另一宿主节点下的IAB节点组成双连接为终端服务等,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在IAB网络中,为了将数据包传递至正确的目的节点,在数据包中可以携带路由信息。路由信息可以为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标识,也可以为用于指示一条确定的路由路径的路径标签。
若路由信息为数据包的目的节点的标识,则在各个转发节点(例如,IAB节点或宿主节点的DU)上配置有基于目的节点进行数据包转发的路由映射表(或者称为转发表)。转发节点接收到数据包后,根据数据包中的目的节点的标识,查找路由映射表,确定唯一的下一跳节点。路由映射表可以是集中式配置的,例如由宿主节点或者宿主节点的CU或者转发节点的父节点为转发节点配置,也可以是分布式生成的,例如由转发节点与父节点和/或子节点之间交互节点间连接的拓扑信息,转发节点根据交互的信息生成的。
若路由信息为用于指示一条确定的路由路径的路径标签,在转发节点上可以配置有基于路径标签进行数据包转发的路由映射表,转发节点可根据路径标签和路由映射表直接确定下一跳节点。若路径标签由路由路径上各个节点的标识组成,转发节点也可仅根据路径标签直接确定下一跳节点。可以理解的是,在这种方式中,在数据包的入口节点(即添加路径标签的节点)处,就为数据包指定了一条确定的传输路径。
上述两种情况均限制了节点路由的灵活性,即在一些建立了多连接的节点上也只能通过一条确定的传输路径发送数据包。例如,参见图1,进行路由映射表配置的节点为宿主节点,若宿主节点无法及时获知网络中各个链路的实际状态(例如,是否拥塞,是否中断或恢复,是否阻塞(blockage)等),宿主节点为终端1的数据包配置的传输路径可以为:宿主节点→IAB节点1→IAB节点3→IAB节点4→终端1。若该传输路径中IAB节点3和IAB节点4之间的链路发生拥塞或中断,则在IAB节点3处可能无法向IAB节点4传输终端1的数据包,则终端1的数据包会在IAB节点3处大量堆积,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丢包。而实际上,IAB节点1可以通过IAB节点2和IAB节点4发送终端1的数据包,从而避免上述问题。
为了提高节点的路由的灵活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具体可以为下文中的第一节点、第五节点、第一无线设备、网络设备或第六节点。网络节点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可以参见图2,图2示出了一种网络节点20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201,通信总线202,存储器203以及至少一个通信接口204。
处理器201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通信总线202可包括一通路,在上述组件之间传送信息。
通信接口204,可以为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简称RAN),WLAN等。
存储器203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简称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与处理器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存储器203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应用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201来控制执行。处理器201用于执行存储器2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从而实现下文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2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2中的CPU0和CPU1。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网络节点20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图2中的处理器201和处理器208。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single-CPU)处理器,也可以是一个多核(multi-CPU)处理器。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网络节点20还可以包括输出设备205和输入设备206。
本申请涉及的网元包括终端、宿主节点和无线回传节点(例如,IAB节点)。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也还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终端还可以是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简称WLAN)中的站点(station,简称ST),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initiation protocol,简称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简称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设备、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终端还可以为下一代通信系统中的终端,例如,5G中的终端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简称PLMN)中的终端,新无线(new radio,简称NR)通信系统中的终端等。
为了更好的理解下文中所描述的方法,对下文中提到的部分协议层以及与协议层相关的附图在此处做统一介绍。
一个设备上的协议层包括以下协议层中的一个或多个协议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简称RRC)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protocol,简称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简称RLC)层、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简称MAC)层、物理层(physical layer,简称PHY)、T1应用协议(T1application protocol,简称T1AP)层、Adapt(适配)层、F1应用协议(F1applicationprotocol,简称F1AP)层、流控制传输协议(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简称SCTP)层、网络互连协议(internet protocol,简称IP)层、L2层(layer 2)、L1层(layer 1)。其中,L2层为链路层,示例性的,L2层可以为开放式通信系统互联(open systemsinterconnection,简称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L1层可以为物理层,示例性的,L1层可以为OSI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
Adapt层表示适配层(adaptation layer),Adapt层具备以下能力中的至少一种: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基于所述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执行路由选择、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与服务质量(qualityof service,简称QoS)需求相关的标识信息、为数据包执行在包含无线回传节点的多段链路上的QoS映射、为数据包添加数据包类型指示信息、向具有流量控制能力的节点发送流控反馈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具备这些能力的协议层的名称不一定为Adapt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只要具备这些能力的协议层均可以理解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Adapt层。
其中,所述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可以是终端的标识,终端接入的IAB节点的标识,宿主节点的标识,DU的标识,CU的标识,传输路径的标识等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多段链路上的QoS映射可以为:在回传链路中基于数据包携带的终端的无线承载的标识,执行从终端的无线承载到无线回传接口上的无线承载或RLC承载(RLCbearer)或RLC信道(RLC channel)或逻辑信道的映射;或者从上一跳链路接收数据包的无线承载或RLC承载或RLC信道或逻辑信道,映射到下一跳链路发送数据包无线承载或RLC承载或RLC信道或逻辑信道;或者基于数据包携带的特定QoS标识(如服务质量等级标识(QoSclass identifier,简称QCI),5G服务质量标识(5G QoS identifier,简称5QI),服务质量流标识(QoS flow identity,简称QFI),区分服务代码点(differentiated services codepoint,简称DSCP)等),执行从特定QoS标识到无线回传接口上的无线承载或RLC承载或RLC信道或逻辑信道的映射等。
所述数据包类型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Adapt层中封装的内容包含的是以下类型中的任一种:终端的用户面数据、终端的RRC消息、IAB节点的RRC消息、IAB节点和宿主节点或宿主节点的CU之间接口上的控制层应用消息(例如,T1AP消息)、IAB节点生成的流控反馈消息等。其中,一个节点可以通过该节点上的T1AP层,向另一个节点上对等的T1AP层发送第一消息;第一消息中包括该节点或该另一个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或所述终端的RRC消息或两个节点之间的接口管理相关的消息。一个节点在T1AP协议层上生成或发送的消息可以称为T1AP消息。
与QoS需求相关的标识信息可以为终端的QoS流的标识(Qos flow identifier,简称QFI),终端的无线承载(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简称DRB)或信令无线承载(signalling radio bearer,简称SRB))的标识,与终端的数据无线承载对应的隧道端点标识(Tunnel endpoint identifier,简称TEID),DSCP等。
示例性的,具有流量控制能力的节点可以为宿主节点、DU、CU、IAB节点的父节点或等为IAB节点提供回传服务的上游节点。流控反馈信息的内容可包含如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IAB节点的缓存状态、负载程度,包含IAB节点的某段链路的状态(如链路阻塞或链路中断或链路恢复(resume)或链路质量信息等),包含IAB节点的某段链路的带宽、传输时延,IAB节点丢失的数据包序号,IAB节点已经成功向终端或其子节点发送的数据包序号等。
Adapt层可以在RLC层之上,PDCP层之下,也可以在协议栈中的其他位置。本申请实施例中对Adapt层的具体位置不进行限定。
T1AP层,用于在IAB节点和DgNB/CU之间承载两者之间的控制面消息。控制面消息包括以下消息中的一个或多个:与IAB节点和DgNB/CU之间接口管理相关的消息,IAB节点及DgNB/CU配置更新相关的消息,与IAB节点的子节点(包括终端和其他IAB节点等)相关的上下文配置消息、在消息容器(message container)中携带IAB节点的子节点的RRC消息的消息。T1AP层可以位于PDCP层之上,也可以在协议栈中的其他位置。本申请实施例中对T1AP层的具体位置不进行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具备这些能力的协议层的名称不一定为T1AP层,具体视IAB节点和DgNB/CU之间的接口而定,例如若IAB节点和DgNB/CU之间的接口为F1接口或F1*接口,则该协议层还可以被称为F1AP或F1*AP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只要具备这些能力的协议层均可以理解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T1AP层。
F1AP层,用于在DU和CU之间承载两者之间的控制面消息。控制面消息包括以下消息中的一个或多个:与DU和CU之间接口管理相关的消息,DU及CU配置更新相关的消息,与DU的子节点(包括终端和其他IAB节点等)相关的上下文配置消息、在消息容器(messagecontainer)中携带DU的子节点的RRC消息的消息等。F1AP层可以位于SCTP层之上,也可以在协议栈中的其他位置。本申请实施例中对Adapt层的具体位置不进行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具备这些能力的协议层的名称不一定为F1AP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只要具备这些能力的协议层均可以理解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F1AP层。
下文中示例性的提供了几种协议架构供理解。
参见图3,控制面协议架构中包括CU、DU、IAB节点1、IAB节点2和终端。其中,终端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CU对等的RRC层和PDCP层,与IAB节点2对等的RLC层、MAC层和PHY层。IAB节点2与终端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终端对等的RLC层、MAC层和PHY层,与IAB节点1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CU对等的T1AP层和PDCP层,与IAB节点1对等的Adapt层、RLC层、MAC层和PHY层。IAB节点1与IAB节点2和DU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分别依次包括与IAB节点2和DU对等的Adapt层、RLC层、MAC层和PHY层。DU与IAB节点1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IAB节点1对等的Adapt层、RLC层、MAC层和PHY层,与CU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CU对等的F1AP层、SCTP层、IP层、L2层和L1层。CU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终端对等的RRC层和PDCP层,与IAB节点2对等的T1AP层和PDCP层,与DU对等的F1AP层、SCTP层、IP层、L2层和L1层。
需要说明的是,若在无线回传接口(图中的Un接口)使用DRB或与DRB对应的RLC承载/RLC承载/逻辑信道传输IAB节点的T1AP消息,在图3中虚线框部分的协议层中的F1AP层还可以替换为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tunnelingprotocol,简称GTP)层,SCTP层可以替换为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简称UDP)层。
参见图4,控制面协议架构中包括CU、DU、IAB节点1、IAB节点2和终端。其中,终端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CU对等的RRC层和PDCP层,与IAB节点2对等的RLC层、MAC层和PHY层。IAB节点2与终端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终端对等的RLC层、MAC层和PHY层,与IAB节点1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CU对等的T1AP层和PDCP层,与IAB节点1对等的Adapt层、RLC层、MAC层和PHY层。IAB节点1与IAB节点2和DU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分别依次包括与IAB节点2和DU对等的Adapt层、RLC层、MAC层和PHY层。DU与IAB节点1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IAB节点2对等的T1AP层和PDCP层,与IAB节点1对等的Adapt层、RLC层、MAC层和PHY层,与CU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CU对等的F1AP层、SCTP层、IP层、L2层和L1层。CU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终端对等的RRC层和PDCP层,与DU对等的F1AP层、SCTP层、IP层、L2层和L1层。
参见图5,用户面协议架构中包括CU、DU、IAB节点1、IAB节点2和终端。其中,终端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CU对等的SDAP层和PDCP层,与IAB节点2对等的RLC层、MAC层和PHY层。IAB节点2与终端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终端对等的RLC层、MAC层和PHY层,与IAB节点1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IAB节点1对等的Adapt层、RLC层、MAC层和PHY层。IAB节点1与IAB节点2和DU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分别依次包括与IAB节点2和DU对等的Adapt层、RLC层、MAC层和PHY层。DU与IAB节点1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IAB节点1对等的Adapt层、RLC层、MAC层和PHY层,与CU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CU对等的GTP层、UDP层、IP层、L2层和L1层。CU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终端对等的SDAP层和PDCP层,与DU对等的GTP层、UDP层、IP层、L2层和L1层。
参见图6,用户面协议架构中包括CU、DU、IAB节点1、IAB节点2和终端。其中,终端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CU对等的SDAP层和PDCP层,与IAB节点2对等的RLC层、MAC层和PHY层。IAB节点2与终端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终端对等的S-RLC层、MAC层和PHY层,与IAB节点1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IAB节点1对等的S-RLC层、Adapt层、MAC层和PHY层。IAB节点1与IAB节点2和DU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分别依次包括与IAB节点2和DU对等的S-RLC层、Adapt层、MAC层和PHY层。DU与IAB节点1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IAB节点1对等的RLC层、Adapt层、MAC层和PHY层,与CU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CU对等的GTP层、UDP层、IP层、L2层和L1层。CU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终端对等的SDAP层和PDCP层,与DU对等的GTP层、UDP层、IP层、L2层和L1层。
其中,S-RLC层指的是保留部分RLC层功能的简化RLC层(simplified RLC),该简化协议层不具有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简称ARQ)和重组(reassemble)功能,在接收侧,该S-RLC不对接收到的数据包(RLC PDU)进行重组(reassemble),在AM模式下不进行ACK/NACK反馈,在发送侧,不执行数据包的重传,可以对数据包中的RLC SDU进行分段(segmentation)操作,或对数据包中RLC SDU的分段(segment)进行再分段(re-segmentation)的操作,并在执行了分段或再分段操作后,构造新的RLC头,生成新的RLCPDU,然后递交至发送侧的更低协议层进行处理。
为了使得下文中的描述更加的清楚,本申请实施例对涉及到“逐跳”、“端到端”和“逐段”的描述在此处统一进行澄清。
若节点D和节点E之间的一条路径上包括S个节点,该条路径上的节点依次为:节点D、节点1、节点2、…、节点S、节点E。
若描述为:节点D和节点E具有逐跳对等的某个协议层(例如,可以为第一协议层),则表示节点D和节点1具有对等的该某个协议层,节点s和节点s+1具有对等的该某个协议层,节点S和节点E之间具有对等的该某个协议层,s为大于0小于S的整数。
若描述为:节点D和节点E具有端到端对等的某个协议层(例如,可以为第一协议层),则表示节点D和节点E具有对等的该某个协议层,节点D和节点1不具有对等的该某个协议层,节点S和节点E之间也不具有对等的该某个协议层。
若描述为:节点D和节点E具有逐段对等的某个协议层(例如,可以为第一协议层),表示节点D和节点E之间可以通过多个端到端对等的该某个协议层,建立节点D和节点E之间的逐段对等的某个协议层,并且多个端到端对等的该某个协议层中的至少一个端到端对等的该某个协议层的两个端点可以通过其他节点转发数据包。比如,节点D和节点E之间可以通过2个端到端对等的该某个协议层建立节点D和节点E的逐段对等的某个协议层。示例性的,节点D与节点S1(节点1至节点S中的一个节点)具有端到端对等的某个协议层,节点S1和节点E具有端到端对等的某个协议层,并且节点D与节点S1之间和/或节点S1和节点E之间可以通过其他节点转发数据包。
示例性的,参见图3和图4,IAB节点2和DU具有逐跳对等的Adapt层,DU和CU具有对等的F1AP层。在图4中,IAB节点2和DU具有端到端对等的T1AP层;或者,若IAB节点2上的T1AP层与CU和DU之间的F1AP层功能相同,则IAB节点2和CU之间可视为经过DU具有逐段对等的T1AP层。在图3中,IAB节点2和CU具有端到端对等的T1AP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无特别说明,节点D和节点E具有对等的协议层均可以指上述三种情况中的任意一种情况,当然,相邻节点之间的协议层也可以对等,例如,图3和图4中DU和CU上的F1AP层对等。
为了使得下文中的描述更加的清楚,此处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到的部分内容作简单介绍。
源节点:数据包在RAN侧传输的首个节点。例如,对于上行数据包,源节点可以是终端或为终端提供无线接入服务的无线回传节点。对于下行数据包,源节点可以为宿主节点,宿主节点的CU或宿主节点的DU。
目的节点:数据包在RAN侧传输的最后一个节点。例如,对于上行数据包,目的节点可以为宿主节点,宿主节点的CU或宿主节点的DU。对于下行数据包,目的节点可以为终端或为终端提供无线接入服务的无线回传节点。
QoS标签:某一类QoS类型,用于标识QoS需求。例如,QoS标签可以为5QI或QCI或DSCP或QFI等。
链路:一条路径中的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路径。
节点C的下游节点:是指在包含节点C的路径中的、在节点C之后接收到数据包的节点。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节点C是指某一个节点,并不特指某个节点。下文中的节点D和节点E同理。例如,节点C可以为下文中的第一节点。
节点C的上游节点:是指在包含节点C的路径中的、在节点C之前接收到数据包的节点。
节点C的下一跳节点:是指在包含节点C的路径中的、在节点C之后第一个接收到数据包的节点。
示例性的,参见图1,若数据包为上行数据包,则在路径:终端1→IAB节点4→IAB节点3→IAB节点1→宿主节点中,IAB节点3的下游节点为IAB节点1和宿主节点,IAB节点3的上游节点为终端1和IAB节点4,IAB节点3的下一跳节点为IAB节点1。该路径包括4条链路,分别为:终端1→IAB节点4,IAB节点4→IAB节点3,IAB节点3→IAB节点1,IAB节点1→宿主节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路径变更方法,应用于无线接入网,无线接入网包括终端、无线回传节点和宿主节点,无线回传节点用于为无线接入无线回传节点的节点提供无线回传服务,终端通过无线回传节点与宿主节点通信,如图7所示,该方法包括:
701、第一节点建立和第二节点之间的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
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节点。
第一节点可以为完整的宿主节点、宿主节点的DU、宿主节点的CU或无线回传节点(例如,IAB节点或RN)。该情况下,第二节点可以为无线回传节点或终端。
第一节点也可以为无线回传节点或终端。该情况下,第二节点可以为完整的宿主节点、宿主节点的DU、宿主节点的CU或无线回传节点。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节点可以建立和第二节点之间的多条路径,该多条路径包括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可以为该多条路径中的任意两条路径。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中包含的节点中至少有一个节点不同。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中至少一个路径包含至少两条链路。
该多条路径中可以包括一条主用路径,一条或多条备用路径。其中,当第一路径为主用路径时,第二路径可以为备用路径。当第一路径为备用路径时,第二路径可以为主用路径也可以为备用路径。
702、第一节点通过第一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据包中包含的载荷(payload)可以为控制面的信令或用户面的数据;或者,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据包可以为业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简称为SDU)或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简称为PDU)。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据包可以为下行数据包,也可以为上行数据包。
当第二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时,数据包中的载荷可以为F1AP消息(此时,第二节点在网络中的角色为DU),还可以为用户面数据或RRC消息(此时,第二节点在网络中的角色为终端)。当第二节点为终端时,数据包中的载荷可以为用户面数据或RRC消息。
703、当第一节点确定路径变更条件成立时,第一节点从第一路径变更到第二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数据包。
路径变更条件可以包括以下条件中的一个或多个条件:
(1)数据包为上行数据包,第一节点超过第一预设时间段未获取到第一下一跳节点分配的调度资源,其中,第一下一跳节点为第一路径中的第一节点的下一跳节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第一节点分配的调度资源可以为用于第一节点进行上行数据包传输的无线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在通信网络中,当数据包为上行数据包时,一个节点的调度资源(即用于第一节点进行上行数据包传输的无线资源)可以由其下一跳节点(或者说是父节点)分配(或称为调度)。而该下一跳节点会根据与该节点之间的链路的链路状态或该下一跳节点的繁忙程度确定是否为该节点分配调度资源。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一节点很长时间(例如,超过第一预设时间段)没有获取到第一路径中第一节点的下一跳节点分配的调度资源时,说明第一路径中的第一节点与第一节点的下一跳节点之间的链路状态差或第一节点的下一跳节点繁忙程度高,此时,第一节点可以通过第二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数据包。
第一节点根据该路径变更条件进行路径变更时,第一节点在获知第一路径无法为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提供资源保障时,可以尽早进行路径变更,避免对终端的业务造成影响。
可选的,若第一下一跳节点确定第一路径中在其后的任意两个下游节点之间的链路的链路状态差或任意一个下游节点繁忙程度高时,也可以不为第一节点分配资源。该情况下,可以防止数据包从第一节点传输至第一下一跳节点后无法被继续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链路的链路状态差可以是指链路拥塞、链路中断、链路阻塞、链路资源不足等。一个节点的繁忙程度可以通过该节点的无线资源利用率或缓存状态表征,示例性的,当一个节点的无线资源利用率或缓存的数据包的数据总量大于一定的阈值时,可以确定该节点繁忙程度高。
示例性的,参见图1,第一路径为:IAB节点4→IAB节点2→IAB节点1→宿主节点,第二路径为:IAB节点4→IAB节点3→IAB节点1→宿主节点,第一节点为IAB节点4,第二节点为宿主节点。若IAB节点4超过第一预设时间段未获取到IAB节点2分配的调度资源,则IAB节点4可以确定采用第二路径向宿主节点发送数据包。其中,IAB节点2可以在与IAB节点4之间的链路状态差或自身繁忙程度高时,不为IAB节点4分配调度资源,也可以在IAB节点1或宿主节点繁忙程度高时,不为IAB节点4分配调度资源。
(2)第一节点中缓存的向第一下一跳节点发送的数据包的数据总量(datavolume)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节点与第一节点的下一跳节点之间的链路的链路状态越差时,第一节点中会缓存越多的发送给该下一跳节点的数据包。因此,当第一节点中缓存的发往第一下一跳节点的数据越多时,说明第一节点与第一下一跳节点之间的链路的链路状态越差,此时,第一节点可以通过第二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数据包。
另外,第一节点也可能为每个下一跳节点分配缓存空间,该情况下,路径变更条件(2)可以替换为:第一节点为第一路径中的、第一节点的下一跳节点分配的缓存空间的占用率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
第一节点根据该路径变更条件进行路径变更时,可以避免由于链路状态差而导致的第一节点缓存的数据包的等待时间过长,甚至丢包(例如,缓存溢出导致数据包被丢弃)的情况发生。
示例性的,参见图1,第一路径为:IAB节点4→IAB节点2→IAB节点1→宿主节点,第二路径为:IAB节点4→IAB节点3→IAB节点1→宿主节点,第一节点为IAB节点4,第二节点为宿主节点,第一预设值为1.5(单位为GB)。若IAB节点4中缓存的向IAB节点2发送的数据包的数据总量为2GB,向IAB节点3发送的数据包的数据总量为1GB,当IAB节点4确定缓存的向IAB节点2发送的数据包的数据总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时,IAB节点4通过第二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数据包。
(3)第一路径中的至少一条链路的至少一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小于或等于对应的预设值。
其中,至少一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一条链路的至少一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小于或等于对应的预设值时,第一节点可以确定该条链路的链路状态差。也就是说,第一节点可以在确定第一路径中的一条或多条链路的链路状态差时,采用第二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数据包。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至少一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简称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简称RSRQ)、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 signalstrength indicator,简称RSSI)、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ratio,简称SINR)、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简称CQI)。
其中,RSRP、RSRQ、RSSI、SINR和CQI中的每个参数都可以为上行参数或下行参数。第一节点可以自己测量得到第一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的链路质量评价参数,也可以接收其他节点之间的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的链路质量评价参数,根据这些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判断某条链路状态是否足够好,能够为用户数据包提供有保障的传输服务。
示例性的,基于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IAB节点1可以测量得到IAB节点2与IAB节点1之间的上行链路以及IAB节点3与IAB节点1之间的上行链路的链路质量评价参数。IAB节点1还可以接收IAB节点2和IAB节点3测量得到的IAB节点2与IAB节点1之间的下行链路以及IAB节点3与IAB节点1之间的下行链路的链路质量评价参数。IAB节点1还可以接收IAB节点2和IAB节点3测量得到的IAB节点2与IAB节点4之间的上行链路以及IAB节点3与IAB节点4之间的上行链路的链路质量评价参数。进一步的,IAB节点1还可以接收IAB节点4测量得到的IAB节点2与IAB节点4之间的下行链路以及IAB节点3与IAB节点4之间的下行链路的链路质量评价参数。
示例性的,当至少一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为RSRP时,若数据包为上行数据包,当第一节点确定自己测量得到的IAB节点2与IAB节点1之间的上行链路的RSRP小于或等于RSRP对应的预设值时,第一节点确定IAB节点2与IAB节点1之间的上行链路的链路状态差,无法为用户数据包提供有保障的传输服务。若数据包为下行数据包,当第一节点确定接收到的IAB节点2发送的IAB节点2与IAB节点1之间的下行链路的RSRP小于或等于RSRP对应的预设值时,第一节点确定IAB节点2与IAB节点1之间的下行链路的链路状态差。其他链路的链路状态的判断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当至少一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包括RSRP、RSRQ、RSSI、SINR和CQI中的多个参数时,该多个参数中的每个参数可以对应一个预设值。第一节点可以在一条链路对应的多个参数中的每个参数都小于或等于对应的预设值时,才确定该链路的链路状态差。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链路质量评价参数为根据RSRP、RSRQ、RSSI、SINR和CQI中的至少两个参数计算得到的参数。
当链路质量评价参数为根据RSRP、RSRQ、RSSI、SINR和CQI中的至少两个参数计算得到的参数时,根据RSRP、RSRQ、RSSI、SINR和CQI中的不同的参数计算得到的链路质量评价参数为不同的链路质量评价参数。例如,根据RSRP和RSRQ计算得到的参数可以为一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根据RSRQ和RSSI计算得到的参数可以为另一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第一节点可以根据计算得到的一个或多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确定某条链路的链路状态是否差。
具体的,第一节点可以对RSRP、RSRQ、RSSI、SINR和CQI中的至少两个参数进行运算(例如,求和运算,加权运算等)得到链路质量评价参数。
第一节点获取链路的RSRP、RSRQ、RSSI、SINR和CQI中的一个或多个参数以及根据链路的链路质量评价参数确定链路的链路状态是否差的方法可参见上文,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节点根据该路径变更条件进行路径变更时,由于上述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可以间接的表征链路能够满足的业务需求,因此,在第一路径中的任意一条链路的链路质量评价参数不满足要求时,第一节点可以将数据包从第一路径变更到其他路径上进行传输,以避免业务需求无法满足。
需要说明的是,用于评价链路状态的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可以配置在各个节点中,以便各个节点根据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判断链路的链路状态。一种示例性的实现方式,各个节点中配置的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可以包括:RSRP、SINR和CQI。另一种示例性的实现方式,各个节点中配置的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可以包括第一参数和第二参数,第一参数为根据RSRQ和RSSI计算得到的链路质量评价参数,第二参数为根据SINR和CQI计算得到的链路质量评价参数。
(4)第一路径中的任意一条或多条链路发生中断。
一条链路发生中断具体可以为以下几种情况:1、该条链路阻塞;2、在该条链路上发生无线链路失败(radio link failure,简称RLF);3、该条链路上的所有可用波束(beam)均发生波束失败(beam failure);4、该条链路的端节点的MAC层的重传次数达到最大值;5、在RLC确认模式(acknowledgement mode,简称AM)模式下,该条链路的端节点的RLC层的重传次数达到最大值。
需要说明的是,链路中断可以是上行链路发生中断,也可以是下行链路发生中断。示例性的,若节点A为节点B的父节点,数据包为上行数据包,当在节点B的RLC层该数据包的重传次数达到最大值时,节点B可以确定节点A和节点B之间的上行链路发生中断。若节点A为节点B的父节点,数据包为下行数据包,当在节点A的RLC层该数据包的重传次数达到最大值时,节点A可以确定节点A和节点B之间的下行链路发生中断。
其中,第一节点可以自己确定第一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是否发生中断,也可以接收其他节点之间的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是否发生中断的信息。
示例性的,基于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IAB节点1可以确定IAB节点2与IAB节点1之间的下行链路以及IAB节点3与IAB节点1之间的下行链路是否发生中断。IAB节点1还可以接收IAB节点2和IAB节点3确定的IAB节点2与IAB节点1之间的上行链路以及IAB节点3与IAB节点1之间的上行链路是否发生中断的信息。IAB节点1还可以接收IAB节点2和IAB节点3确定的IAB节点2与IAB节点4之间的下行链路以及IAB节点3与IAB节点4之间的下行链路是否发生中断的信息。进一步的,IAB节点1还可以接收IAB节点4确定的IAB节点2与IAB节点4之间的上行链路以及IAB节点3与IAB节点4之间的上行链路是否发生中断的信息。
第一节点根据该路径变更条件进行路径变更时,在第一路径中的任意一条链路中断时,第一节点可以将数据包从第一路径变更到其他路径上进行传输,以保证数据包能够正确有效的传输。
(5)第一节点接收到路径变更指示,路径变更指示用于指示变更数据包的传输路径。
当第一节点根据路径变更条件(5)判断是否进行路径变更时,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第五节点向第一节点发送路径变更指示。相应的,第一节点从第五节点接收路径变更指示。
第五节点可以为第一路径中的节点,第五节点可以直接向第一节点发送路径变更指示,也可以通过其他一个或多个节点向第一节点发送路径变更指示。
具体的,第五节点可以通过与第五节点对等的F1AP层向第一节点发送路径变更指示。相应的,第一节点可以在第一节点的F1AP层通过与第一节点对等的F1AP层从第五节点接收路径变更指示。第一节点与第五节点之间可以具备对等的F1AP层。
其中,第五节点与第一节点在网络中的角色可以为以下几种情况:
情况1、第一节点为宿主节点或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或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数据包为下行数据包,第五节点为第一路径中的第一节点的下游节点。
情况2、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第五节点为第一路径中的第一节点的下游节点。
在情况1和情况2中,第五节点可以在确定与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之间的路径中的一条或多条链路拥塞或中断时,向第一节点发送路径变更指示。第五节点也可以在接收到其他节点(例如,宿主节点或宿主节点的CU)发送的路径变更指示后,若根据该路径变更指示确定第一节点也需要进行路径变更时,向第一节点发送路径变更指示。
情况3、第一节点为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数据包为下行数据包,第五节点为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
情况4、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第五节点为宿主节点或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
第一节点根据该路径变更条件进行路径变更时,第一节点根据其他节点的指示,执行路径变更。一种情况下,第五节点为宿主节点或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宿主节点或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能够获取到网络中各个链路的状态,因此,可以准确的指示第一节点进行路径变更,以保证数据包的正确传输。另一种情况下,第五节点为第一路径中的第一节点的下游节点,下游节点在获知第一路径中的某条链路的链路状态差时,可以直接向第一节点发送路径变更指示,指示第一节点进行路径变更,以保证数据包的正确传输。
可选的,路径变更条件还包括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
(6)数据包为上行数据包,第一节点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获取到第二下一跳节点分配的调度资源,第二下一跳节点为第二路径中的第一节点的下一跳节点。
(7)第一节点中缓存的向第二下一跳节点发送的数据包的数据总量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
(8)第二路径中的每条链路的至少一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大于或等于对应的预设值。
需要说明的是,路径变更条件(8)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与路径变更条件(3)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路径变更条件(8)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对应的预设值与路径变更条件(3)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对应的预设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9)第二路径中的每条链路均未发生中断。
第一节点判断是否满足路径变更条件(6)、(7)、(8)和(9)的条件与判断是否满足上述路径变更条件(1)、(2)、(3)和(4)的方法分别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判断是否满足路径变更条件(6)、(7)、(8)和(9)的条件,第一节点还可以确定第二路径中的链路的链路状态,在第二路径中的每条链路的链路状态好的情况下,采用第二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数据包,从而保证数据包的正确传输。进一步的,第一节点还可以通过确定路径是否满足路径变更条件(6)、(7)、(8)和(9)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多条路径中选择出第二路径(即多条路径中的满足路径变更条件(6)、(7)、(8)和(9)的路径为第二路径)。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时间段、第二预设时间段、第一预设值、第二预设值以及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对应的预设值可以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进行设置。其中,第一预设时间段和第二预设时间段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预设值和第二预设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据包中可以包括载荷和协议层头,协议层头中可以包括目的节点的标识和/或路径标签,目的节点的标识用于标识数据包的目的节点,路径标签用于标识数据包的传输路径。
若数据包中仅仅携带有目的节点的标识,第一节点根据目的节点的标识和维护的路由映射表进行路由选择,第一节点不需要对数据包做改动,只需要通过第二下一跳节点向目的节点发送数据包即可。
若数据包中携带有路径标签,第一节点在执行路径变更时,可以将携带的路径标签,替换为路径变更后的路径(即第二路径)对应的路径标签,然后再通过第二下一跳节点向目的节点发送数据包;或者第一节点在原路径标签之外,封装第二路径对应的路径标签,然后再通过第二下一跳节点向目的节点发送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第一节点在确定路径变更条件成立时,可以通过第二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数据包,从而可以充分利用IAB网络的多连接场景提供的灵活的路由能力,在一条路径无法传输数据包时,采用其他的路径传输,从而提高数据包的传输效率和网络的可靠性。
可选的,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或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该方法还包括:
11)第一无线设备向第一节点发送配置信息,配置信息包括路径变更条件和/或路由映射表。
当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时,第一无线设备为宿主节点或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当第一节点为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时,第一无线设备为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第一无线设备可以直接向第一节点发送配置信息,也可以通过其他节点(例如,IAB节点)向第一节点发送配置信息。
路由映射表用于第一节点确定接收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路径变更条件用于第一节点确定是否进行路径变更。
其中,第一节点中的路径变更条件和路由映射表可以分别进行配置,也可以一起进行配置。另外,路径变更条件和路由映射表也可以预配在第一节点中。示例性的,当配置信息包括路径变更条件时,路由映射表可以预配在第一节点中,当配置信息包括路由映射表时,路径变更条件可以预配在第一节点中。
12)第一节点从第一无线设备接收配置信息。
在步骤12)之后,第一节点可以根据路由映射表确定接收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根据路径变更条件确定是否进行路径变更。
步骤11)在具体实现时可以包括:第一无线设备通过与第一无线设备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向第一节点发送配置信息。相应的,步骤12)在具体实现时可以包括:第一节点在第一节点的第一协议层通过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从第一无线设备接收配置信息。
该情况下,第一无线设备和第一节点之间具有对等的第一协议层。
其中,第一协议层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情况(1)、第一协议层具备以下能力中的至少一种:为数据包添加能被第一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基于能被第一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执行路由选择、为数据包添加能被第一节点识别出的与QoS需求相关的标识信息、为数据包执行在包含第一节点的链路上的QoS映射、为数据包添加数据包类型指示信息、向具有流量控制能力的节点发送流控反馈信息。
该情况下,第一协议层即上述适配(Adapt)层。
情况(2)、第一协议层用于在第一节点和第一无线设备之间承载控制面消息,控制面消息包括以下消息中的至少一种:与第一节点和第一无线设备之间接口管理相关的消息,与第一节点和第一无线设备之间配置更新相关的消息,与第一节点的子节点相关的上下文配置消息,在消息容器中携带第一节点的子节点的RRC消息的消息。
该情况下,当第一节点和第一无线设备中一个为CU,另一个为DU时,第一协议层即上述F1AP层。当第一节点和第一无线设备中一个为无线回传节点,另一个为CU时,第一协议层即上述T1AP层。
情况(3)、第一协议层为RRC层。
可选的,在步骤12)之后,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第一节点向第一无线设备发送配置响应,配置响应用于指示路径变更条件和/或路由映射表配置完成/失败/部分完成。相应的,第一无线设备从第一节点接收配置响应,并根据配置响应确定第一节点的路径变更条件和/或路由映射表配置完成/失败/部分完成。
可选的,在步骤702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21)第一节点移除数据包携带的第一路由信息,第一路由信息用于指示数据包经过的至少一个第三节点,第三节点为第一节点的上游节点。该情况下,步骤702在具体实现时可以包括:第一节点从第一路径变更到第二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移除第一路由信息后的数据包。
第一路由信息可以为数据包携带的路由信息中的部分路由信息。该可选的方法,第一节点可以移除对下游节点无效的路由信息,提高数据包的传输效率。当然,第一节点也可以不移除任何路由信息,在最后一个传输数据包的节点处移除数据包的全部的路由信息。
示例性的,基于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若第一节点为IAB节点1,当宿主节点为数据包添加了3个路由信息,分别为路径标签1(路径标签1指定的传输路径为:宿主节点→IAB节点1),IAB节点4的标识和终端1的标识时,IAB节点1在处理下行数据包时,可以将路径标签1移除。
可选的,在步骤702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31)第一节点为数据包添加第二路由信息,第二路由信息用于指示数据包经过的至少一个第四节点,第四节点为第一节点的下游节点。该情况下,步骤702在具体实现时可以包括:第一节点从第一路径变更到第二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添加第二路由信息后的数据包。
第一节点也可以为数据包添加路由信息,以便后续节点根据该路由信息转发该数据包。
示例性的,基于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若第一节点为IAB节点1,当宿主节点为数据包添加了3个路由信息,分别为上述路径标签1,IAB节点4的标识和终端1的标识时,IAB节点1可以在数据包中添加路径标签2,该路径标签2指定的传输路径为:IAB节点1→IAB节点2→IAB节点4。
上述实施例在具体实现时,为了使得第一节点具备通过多条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数据包的能力,第一节点上可以配置一个或多个与下一跳节点之间的备用链路,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方式1、基于目的节点(即第二节点)执行数据包的转发时,当第一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多条路径中包括多个第一节点的下一跳节点时,在第一节点的路由映射表中可以配置目的节点对应的多个下一跳节点(即多个第一节点的下一跳节点),即第一节点根据该路由映射表转发数据包时,第一节点可以通过该多个下一跳节点向该目的节点发送数据包。
示例性的,基于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若第一节点为IAB节点1,当目的节点为IAB节点4,终端1或终端2时,第一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多条路径中包括2个第一节点的下一跳节点,分别为IAB节点2和IAB节点3,则第一节点的路由映射表中配置的目的节点对应的多个下一跳节点为IAB节点2和IAB节点3。具体可参见表1。
表1
可选的,第一节点的路由映射表中还可以配置数据包的源节点、目的节点对应的多个下一跳节点的优先级和目的节点对应的多个下一跳节点的QoS标签。
下一跳节点的优先级用于指示第一节点选择下一跳节点的优先级顺序,第一节点优先选择优先级高的下一跳节点向目的节点发送数据包。示例性的,参见表1,当目的节点为IAB节点4时,第一节点可以选择的下一跳节点有两个,分别为IAB节点2和IAB节点3,这两个节点对应的优先级可以分别设置为1和2,当优先级数值越低表示优先级越高时,第一节点优先选择IAB节点2向目的节点发送数据包。
需要说明的是,当目的节点对应的下一跳节点只有一个,或者,目的节点对应的多个下一跳节点的优先级相同时,第一节点的路由映射表中可以不配置用于指示下一跳节点的优先级的字段。
一个下一跳节点对应的QoS标签用于指示第一节点将满足该QoS标签对应的QoS需求的数据包向该下一跳节点发送。
方式2、基于路径标签执行数据包的转发时,当第一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多条路径中包括多个第一节点的下一跳节点时,在第一节点的路由映射表中可以配置路径标签对应的多个下一跳节点(即多个第一节点的下一跳节点),即第一节点根据该路由映射表转发数据包时,第一节点可以通过该多个下一跳节点向该目的节点发送数据包。
在一个示例中,基于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针对下行数据包,宿主节点可以定义5个路径标签,用于标识从宿主节点到终端的5个不同的传输路径。5个路径标签指定的传输路径分别为:
路径标签1指定的传输路径:宿主节点→IAB节点1→IAB节点3→IAB节点4→终端1。
路径标签2指定的传输路径:宿主节点→IAB节点1→IAB节点2→IAB节点4→终端1。
路径标签3指定的传输路径:宿主节点→IAB节点1→IAB节点3→IAB节点4→终端2。
路径标签4指定的传输路径:宿主节点→IAB节点1→IAB节点2→IAB节点4→终端2。
路径标签5指定的传输路径:宿主节点→IAB节点1→IAB节点2→IAB节点5→终端2。
若第一节点为IAB节点1,第一节点的路由映射表中可以配置主用路径的路径标签以及对应的下一跳节点,还可以配置备用路径的路径标签以及对应的下一跳节点。具体可参见表2。
表2
其中,主用路径的路径标签及其对应的下一跳节点可以称为主用路径信息,备用路径的路径标签及其对应的下一跳节点可以称为备用路径信息。
在另一个示例中,基于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宿主节点还可以定义3个路径标签,用于标识宿主节点与IAB节点4和IAB节点5之间的3个不同的传输路径。这3个路径标签指定的传输路径分别为:
路径标签1指定的传输路径:宿主节点→IAB节点1→IAB节点3→IAB节点4。
路径标签2指定的传输路径:宿主节点→IAB节点1→IAB节点2→IAB节点4。
路径标签3指定的传输路径:宿主节点→IAB节点1→IAB节点2→IAB节点5。
若第一节点为IAB节点1,第一节点的路由映射表中可以配置主用路径的路径标签以及对应的下一跳节点,还可以配置备用路径的路径标签以及对应的下一跳节点。具体可参见表3。
表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路径标签是以针对下行数据包定义的路径标签为例进行说明,宿主节点也可以定义针对上行数据包或两个宿主节点服务范围内的节点之间的上行或下行数据包的路径标签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包处理方法,该实施例中的节点与上述实施例中的节点可以为相同的节点,也可以为不同的节点,如图8所示,该方法包括:
801、网络设备获取数据包。
当网络设备为宿主节点或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时,数据包为下行数据包,当网络设备为为终端提供无线回传服务的无线回传节点时,数据包为上行数据包。
当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时,数据包的载荷可以为T1AP消息(此时,该目的节点在网络中的角色为DU),数据包的载荷还可以为用户面数据或RRC消息(此时,该目的节点在网络中的角色为终端)。当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终端时,数据包的载荷可以为用户面数据或RRC消息。
802、网络设备为数据包添加路由信息,路由信息包括数据包经过的部分节点,网络设备和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中,有多条传输路径包含该部分节点,该多条传输路径中至少两条传输路径包括公共节点以及公共节点与公共节点的多个下一跳节点之间的链路。
具体的,网络设备可以为数据包添加多个路由信息,该多个路由信息包括数据包经过的部分节点。路由信息中可以包括路径标签和/或节点标识。示例性的,路由信息(或者说路由信息内容)可以包括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和传输路径上的部分无线回传节点。
数据包中可以包括载荷和协议层头。在步骤802之后,数据包的协议层头中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路由信息数量(用于指示添加的路由信息的个数)、路由信息类型(用于指示添加的路由信息的类型,例如,路径标签或节点标识)、路由信息长度(用于指示添加的路由信息的长度,单位可以为bit)、路由信息内容(用于指示具体的路由信息)。示例性的,这些信息可以携带在数据包的适配层头信息中。
803、网络设备向第六节点发送数据包。
其中,第六节点为多条传输路径中的任意两条传输路径包括的公共节点,该任意两条传输路径还包括第六节点与第六节点的多个下一跳节点之间的链路。
网络设备可以直接向第六节点发送数据包,也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节点向第六节点发送数据包。
804、第六节点从网络设备接收数据包,并根据数据包携带的路由信息从多个下一跳节点中选择第七节点,并向第七节点发送数据包。
由于网络设备为数据包添加的路由信息并未指定一条确定的传输路径,从而使得上述公共节点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下一跳节点。
进一步的,第六节点可以根据路由策略和数据包携带的路由信息从多个下一跳节点中选择第七节点。路由策略可以包括路由映射表以及上述路径变更条件中的一个或多个,也可以为其他的路由策略。第六节点可以根据路由策略中的路由映射表确定多个下一跳节点,再根据路由策略中的路径变更条件从多个下一跳节点中确定第七节点。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若第六节点根据路由策略中的路由映射表确定了多个下一跳节点,则当第六节点确定路由策略中的全部路径变更条件成立时,第六节点可以通过备用路径中的、第六节点的下一跳节点(即第七节点)向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发送数据包,当第六节点确定路由策略中的任意一个路径变更条件不成立时,第六节点可以通过主用路径中的、第六节点的下一跳节点(即第七节点)向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发送数据包。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若第六节点根据路由策略中的路由映射表确定了多个下一跳节点,则当第六节点确定路由策略中的任意一个路径变更条件成立时,第六节点可以通过备用路径中的、第六节点的下一跳节点(即第七节点)向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发送数据包,当第六节点确定路由策略中的全部路径变更条件不成立时,第六节点可以通过主用路径中的、第六节点的下一跳节点(即第七节点)向数据包的目的节点发送数据包。
其中,备用路径和主用路径均为第六节点和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之间的路径。示例性的,当第一节点与第六节点为同一节点,数据包的目的节点为第二节点时,主用路径可以为上述第一路径,备用路径可以为上述第二路径。路径切换条件可以包括基于图7所述的实施例中的路径切换条件(1)-(9)中的一个或多个。
以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为例,宿主节点对需发送至终端1的下行数据包的路由信息的添加过程如下:
宿主节点为数据包添加3个路由信息,分别为:路径标签1,IAB节点4的标识,终端1的标识。路径标签1指定的传输路径为:宿主节点→IAB节点1。
宿主节点根据路径标签1向IAB节点1发送下行数据包,IAB节点1根据路由策略和IAB节点4的标识在IAB节点2和IAB节点3中选择一个节点,并通过该节点向IAB节点4发送该下行数据包,IAB节点4接收到下行数据包后,将该下行数据包发送至终端1。
可选的,在第六节点将数据包发送至第七节点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41)第六节点移除数据包携带的第三路由信息,第三路由信息用于指示数据包经过的至少一个第八节点,第八节点为第六节点的上游节点;该情况下,第六节点将数据包发送至第七节点,包括:第六节点将移除第三路由信息后的数据包发送至第七节点。
第三路由信息可以为网络设备为数据包添加的路由信息中的部分路由信息。该可选的方法,第六节点可以移除对下游节点无效的路由信息,提高数据包的传输效率。当然,第六节点也可以不移除任何路由信息,在最后一个传输数据包的节点处移除数据包的全部的路由信息。
示例性的,基于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宿主节点为数据包添加的3个路由信息,分别为上述路径标签1,IAB节点4的标识和终端1的标识时,IAB节点1在处理下行数据包时,可以将路径标签1移除。
可选的,在第六节点将数据包发送至第七节点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51)第六节点为数据包添加第四路由信息,第四路由信息用于指示数据包经过的至少一个第九节点,第九节点为第六节点的下游节点;该情况下,第六节点将数据包发送至第七节点,包括:第六节点将添加第四路由信息后的数据包发送至第七节点。
第六节点也可以为数据包添加路由信息,以便后续节点根据该路由信息转发该数据包。
示例性的,基于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宿主节点为数据包添加的3个路由信息,分别为上述路径标签1,IAB节点4的标识和终端1的标识时,终端可以在数据包中添加路径标签2,该路径标签2指定的传输路径可以为:IAB节点1→IAB节点2→IAB节点4。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网络设备可以在数据包中添加用于指示数据包的多条传输路径的路由信息,从而使得部分转发节点可以根据路由信息自主选择发送数据包的传输路径,从而实现灵活路由。
上述主要从各个网元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各个网元,例如第一节点、第五节点、第一无线设备、网络设备或第六节点等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第一节点、第五节点、第一无线设备、网络设备或第六节点等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图9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网络节点90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该网络节点90包括处理单元901和通信单元902,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903。图9所示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用于示意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一节点、第五节点、第一无线设备、网络设备或第六节点的结构。
当图9所示的结构示意图用于示意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一节点的结构时,处理单元901用于对第一节点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单元901用于支持第一节点执行图7中的过程701-703,和/或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其他过程中的第一节点执行的动作。通信单元902用于支持第一节点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例如,与图7中示出的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存储单元903用于存储第一节点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当图9所示的结构示意图用于示意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网络设备的结构时,处理单元901用于对网络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单元901用于支持网络设备执行图8中的过程801-803,和/或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其他过程中的网络设备执行的动作。通信单元902用于支持网络设备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例如,与图8中的第六节点之间的通信。存储单元903用于存储网络设备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当图9所示的结构示意图用于示意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六节点的结构时,处理单元901用于对第六节点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单元901用于支持第六节点执行图8中的过程804,和/或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其他过程中的第六节点执行的动作。通信单元902用于支持第六节点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例如,与图8中示出的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存储单元903用于存储第六节点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当图9所示的结构示意图用于示意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五节点的结构时,处理单元901用于对第五节点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单元901用于支持第五节点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过程中的第五节点执行的动作。通信单元902用于支持第五节点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例如,与图7中示出的第一节点之间的通信。存储单元903用于存储第五节点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当图9所示的结构示意图用于示意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一无线设备的结构时,处理单元901用于对第一无线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单元901用于支持第一无线设备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过程中的第一无线设备执行的动作。通信单元902用于支持第一无线设备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例如,与图7中示出的第一节点之间的通信。存储单元903用于存储第一无线设备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其中,处理单元901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通信单元902可以是通信接口、收发器、收发电路等,其中,通信接口是统称,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存储单元903可以是存储器。当处理单元901为处理器,通信单元902为通信接口,存储单元903为存储器时,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网络节点90可以为图2所示的网络节点20。
该情况下,当图2所示的结构示意图用于示意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一节点的结构时,处理器201用于对第一节点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器201用于支持第一节点执行图7中的过程701-703,和/或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其他过程中的第一节点执行的动作。通信接口204用于支持第一节点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例如,与图7中示出的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存储器203用于存储第一节点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当图2所示的结构示意图用于示意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网络设备的结构时,处理器201用于对网络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器201用于支持网络设备执行图8中的过程801-803,和/或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其他过程中的网络设备执行的动作。通信接口204用于支持网络设备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例如,与图8中的第六节点之间的通信。存储器203用于存储网络设备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当图2所示的结构示意图用于示意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六节点的结构时,处理器201用于对第六节点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器201用于支持第六节点执行图8中的过程804,和/或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其他过程中的第六节点执行的动作。通信接口204用于支持第六节点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例如,与图8中示出的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存储器203用于存储第六节点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当图2所示的结构示意图用于示意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五节点的结构时,处理器201用于对第五节点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器201用于支持第五节点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过程中的第五节点执行的动作。通信接口204用于支持第五节点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例如,与图7中示出的第一节点之间的通信。存储器203用于存储第五节点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当图2所示的结构示意图用于示意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一无线设备的结构时,处理器201用于对第一无线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器201用于支持第一无线设备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过程中的第一无线设备执行的动作。通信接口204用于支持第一无线设备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例如,与图7中示出的第一节点之间的通信。存储器203用于存储第一无线设备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装置,该装置以芯片的产品形态存在,该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组件,收发组件包括输入输出电路,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通过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实现上述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至少包括: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还可以包括第五节点和/或第一无线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至少包括:上述网络设备和第六节点。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程序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来实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者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简称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简称SSD))等。
尽管在此结合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然而,在实施所要求保护的本申请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查看附图、公开内容、以及所附权利要求书,可理解并实现公开实施例的其他变化。在权利要求中,“包括”(comprising)一词不排除其他组成部分或步骤,“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的情况。单个处理器或其他单元可以实现权利要求中列举的若干项功能。相互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中记载了某些措施,但这并不表示这些措施不能组合起来产生良好的效果。
尽管结合具体特征及其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显而易见的,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各种修改和组合。相应地,本说明书和附图仅仅是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本申请的示例性说明,且视为已覆盖本申请范围内的任意和所有修改、变化、组合或等同物。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7)

1.一种路径变更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无线接入网,所述无线接入网包括终端、无线回传节点和宿主节点,所述无线回传节点用于为无线接入所述无线回传节点的节点提供无线回传服务,所述终端通过所述无线回传节点与所述宿主节点通信,所述路径变更方法包括:
第一节点建立和第二节点之间的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节点,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无线回传节点或所述宿主节点或所述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
所述第一节点通过所述第一路径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数据包;
当所述第一节点确定路径变更条件成立时,所述第一节点从所述第一路径变更到所述第二路径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数据包;
其中,所述路径变更条件包括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
所述数据包为上行数据包,所述第一节点超过第一预设时间段未获取到第一下一跳节点分配的调度资源,所述第一下一跳节点为所述第一路径中的所述第一节点的下一跳节点;
所述第一节点中缓存的向所述第一下一跳节点发送的数据包的数据总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
所述第一路径中的至少一条链路的至少一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小于或等于对应的预设值;
所述第一路径中的任意一条或多条链路发生中断;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到路径变更指示,所述路径变更指示用于指示变更所述数据包的传输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径变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变更条件还包括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
所述数据包为上行数据包,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获取到第二下一跳节点分配的调度资源,所述第二下一跳节点为所述第二路径中的所述第一节点的下一跳节点;
所述第一节点中缓存的向所述第二下一跳节点发送的数据包的数据总量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
所述第二路径中的每条链路的至少一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大于或等于对应的预设值;
所述第二路径中的每条链路均未发生中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路径变更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参考信号接收质量、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干噪比、信道质量指示;或者,
所述链路质量评价参数为根据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参考信号接收质量、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干噪比和信道质量指示中的至少两个参数计算得到的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路径变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无线回传节点或所述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所述路径变更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从第一无线设备接收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所述路径变更条件和/或路由映射表,所述路由映射表用于所述第一节点确定接收所述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当所述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时,所述第一无线设备为所述宿主节点或所述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当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时,所述第一无线设备为所述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路径变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从第一无线设备接收配置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在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协议层通过与所述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从所述第一无线设备接收所述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协议层具备以下能力中的至少一种: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所述第一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基于所述能被所述第一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执行路由选择、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所述第一节点识别出的与服务质量QoS需求相关的标识信息、为数据包执行在包含所述第一节点的链路上的QoS映射、为数据包添加数据包类型指示信息、向具有流量控制能力的节点发送流控反馈信息;或者,所述第一协议层用于在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一无线设备之间承载控制面消息,所述控制面消息包括以下消息中的至少一种:与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一无线设备之间接口管理相关的消息,与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一无线设备之间配置更新相关的消息,与所述第一节点的子节点相关的上下文配置消息,在消息容器中携带所述第一节点的子节点的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的消息;或者,所述第一协议层为RRC层。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路径变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变更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移除所述数据包携带的第一路由信息,所述第一路由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经过的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所述第三节点为所述第一节点的上游节点;
所述第一节点从所述第一路径变更到所述第二路径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数据包,包括:所述第一节点从所述第一路径变更到所述第二路径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移除所述第一路由信息后的所述数据包。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路径变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变更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数据包添加第二路由信息,所述第二路由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经过的至少一个第四节点,所述第四节点为所述第一节点的下游节点;
所述第一节点从所述第一路径变更到所述第二路径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数据包,包括:所述第一节点从所述第一路径变更到所述第二路径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添加所述第二路由信息后的所述数据包。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路径变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变更条件至少包括:所述第一节点接收到所述路径变更指示;
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宿主节点或所述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所述数据包为下行数据包,所述第一节点从所述第一路径中的所述第一节点的下游节点接收所述路径变更指示;或者,
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所述数据包为下行数据包,所述第一节点从所述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接收所述路径变更指示;或者,
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无线回传节点,所述第一节点从所述第一路径中的所述第一节点的下游节点接收所述路径变更指示;或者,
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无线回传节点,所述第一节点从所述宿主节点或所述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接收所述路径变更指示。
9.一种路径变更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无线接入网,所述无线接入网包括终端、无线回传节点和宿主节点,所述无线回传节点用于为无线接入所述无线回传节点的节点提供无线回传服务,所述终端通过所述无线回传节点与所述宿主节点通信,所述路径变更装置包括:通信单元和处理单元;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通过所述通信单元建立和第二节点之间的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所述装置和所述第二节点均为所述无线接入网中的节点,所述装置为所述无线回传节点或所述宿主节点或所述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
所述通信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路径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数据包;
当路径变更条件成立时,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从所述第一路径变更到所述第二路径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数据包;
其中,所述路径变更条件包括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
所述数据包为上行数据包,所述第一节点超过第一预设时间段未获取到第一下一跳节点分配的调度资源,所述第一下一跳节点为所述第一路径中的所述第一节点的下一跳节点;
所述第一节点中缓存的向所述第一下一跳节点发送的数据包的数据总量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
所述第一路径中的至少一条链路的至少一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小于或等于对应的预设值;
所述第一路径中的任意一条或多条链路发生中断;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到路径变更指示,所述路径变更指示用于指示变更所述数据包的传输路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路径变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变更条件还包括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
所述数据包为上行数据包,所述第一节点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获取到第二下一跳节点分配的调度资源,所述第二下一跳节点为所述第二路径中的所述第一节点的下一跳节点;
所述第一节点中缓存的向所述第二下一跳节点发送的数据包的数据总量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值;
所述第二路径中的每条链路的至少一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大于或等于对应的预设值;
所述第二路径中的每条链路均未发生中断。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路径变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链路质量评价参数包括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参考信号接收质量、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干噪比、信道质量指示;或者,
所述链路质量评价参数为根据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参考信号接收质量、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信干噪比和信道质量指示中的至少两个参数计算得到的参数。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任一项所述的路径变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为所述无线回传节点或所述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
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从第一无线设备接收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所述路径变更条件和/或路由映射表,所述路由映射表用于所述装置确定接收所述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当所述装置为无线回传节点时,所述第一无线设备为所述宿主节点或所述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当所述装置为所述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时,所述第一无线设备为所述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路径变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装置的第一协议层通过与所述装置对等的第一协议层从所述第一无线设备接收所述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协议层具备以下能力中的至少一种: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所述装置识别出的路由信息、基于所述能被所述装置识别出的路由信息执行路由选择、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所述装置识别出的与服务质量QoS需求相关的标识信息、为数据包执行在包含所述装置的链路上的QoS映射、为数据包添加数据包类型指示信息、向具有流量控制能力的节点发送流控反馈信息;或者,所述第一协议层用于在所述装置和所述第一无线设备之间承载控制面消息,所述控制面消息包括以下消息中的至少一种:与所述装置和所述第一无线设备之间接口管理相关的消息,与所述装置和所述第一无线设备之间配置更新相关的消息,与所述装置的子节点相关的上下文配置消息,在消息容器中携带所述装置的子节点的无线资源控制RRC消息的消息;或者,所述第一协议层为RRC层。
14.根据权利要求9-13任一项所述的路径变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移除所述数据包携带的第一路由信息,所述第一路由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经过的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所述第三节点为所述装置的上游节点;
所述通信单元,具体用于从所述第一路径变更到所述第二路径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移除所述第一路由信息后的所述数据包。
15.根据权利要求9-14任一项所述的路径变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为所述数据包添加第二路由信息,所述第二路由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经过的至少一个第四节点,所述第四节点为所述装置的下游节点;
所述通信单元,具体用于从所述第一路径变更到所述第二路径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添加所述第二路由信息后的所述数据包。
16.根据权利要求9-11任一项所述的路径变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变更条件至少包括:所述装置接收到所述路径变更指示;
所述装置为所述宿主节点或所述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所述数据包为下行数据包,所述装置从所述第一路径中的所述装置的下游节点接收所述路径变更指示;或者,
所述装置为所述宿主节点的分布式单元,所述数据包为下行数据包,所述装置从所述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接收所述路径变更指示;或者,
所述装置为所述无线回传节点,所述装置从所述第一路径中的所述装置的下游节点接收所述路径变更指示;或者,
所述装置为所述无线回传节点,所述装置从所述宿主节点或所述宿主节点的集中式单元接收所述路径变更指示。
17.一种路径变更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无线接入网,所述无线接入网包括终端、无线回传节点和宿主节点,所述无线回传节点用于为无线接入所述无线回传节点的节点提供无线回传服务,所述终端通过所述无线回传节点与所述宿主节点通信,所述路径变更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装置实现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810646810.2A 2018-06-21 2018-06-21 路径变更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06365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46810.2A CN110636583B (zh) 2018-06-21 2018-06-21 路径变更方法及装置
PCT/CN2019/092066 WO2019242683A1 (zh) 2018-06-21 2019-06-20 路径变更方法及装置
JP2020570787A JP2021530135A (ja) 2018-06-21 2019-06-20 パス変更方法および装置
EP19821538.6A EP3806542B1 (en) 2018-06-21 2019-06-20 Path chang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7/127,491 US20210105795A1 (en) 2018-06-21 2020-12-18 Path change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46810.2A CN110636583B (zh) 2018-06-21 2018-06-21 路径变更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36583A true CN110636583A (zh) 2019-12-31
CN110636583B CN110636583B (zh) 2021-08-13

Family

ID=68966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46810.2A Active CN110636583B (zh) 2018-06-21 2018-06-21 路径变更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05795A1 (zh)
EP (1) EP3806542B1 (zh)
JP (1) JP2021530135A (zh)
CN (1) CN110636583B (zh)
WO (1) WO2019242683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33714A1 (zh) * 2020-12-22 2022-06-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节点调度方法及装置
WO2022151029A1 (en) * 2021-01-13 2022-07-21 Nec Corporation Methods, device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for communication
WO2022205253A1 (zh) * 2021-03-31 2022-10-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WO2022237357A1 (zh) * 2021-05-11 2022-1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装置
WO2023016367A1 (zh) * 2021-08-09 2023-02-1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测量方法和设备
WO2023066034A1 (zh) * 2021-10-22 2023-04-2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路径回退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57372B2 (en) * 2018-07-20 2022-09-2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link congestion detec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0022849A1 (en) * 2018-07-27 2020-01-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f wireless nod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784413B (zh) * 2018-07-31 2022-04-05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更新集成接入后传节点的路由表的方法和设备
KR20200032560A (ko) * 2018-09-18 2020-03-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11903070B2 (en) * 2018-10-31 2024-02-1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redundant links in wireless backhaul
CN113424499B (zh) * 2019-02-14 2023-05-30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在iab网络中协助向ue路由数据的cu、网络节点及其中的方法和相应介质
GB2587653B (en) * 2019-10-03 2023-04-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low control
WO2021134723A1 (zh) * 2019-12-31 2021-07-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3133052B (zh) * 2020-01-13 2023-01-13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路径选择方法、装置及iab基站
CN115280842A (zh) * 2020-03-13 2022-11-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施主间迁移期间更新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US11889540B2 (en) 2020-03-19 2024-01-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ference-aware scheduling during transition instances in an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network
WO2021236786A1 (en) * 2020-05-19 2021-11-25 Convida Wireless, Llc Sidelink adaptation protocol for remote ue connectivity
CN113709678A (zh) * 2020-05-22 2021-11-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系统
US11700671B2 (en) 2020-06-30 2023-07-11 Arris Enterprises Llc Client-specific mesh paths to root access points in a mesh network
WO2022019825A1 (en) * 2020-07-24 2022-01-2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Handling of buffered traffic during inter-cu migration of an integrated access backhaul (iab) node
CN116349303A (zh) * 2020-10-22 2023-06-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分组重路由的方法及装置
GB2602794A (en) * 2021-01-06 2022-07-20 Canon Kk Management of radio link failure and deficiencies in integrated access backhauled networks
WO2022148714A1 (en) * 2021-01-06 2022-07-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nagement of radio link failure and deficiencies in integrated access backhauled networks
EP4324172A1 (en) * 2021-04-16 2024-02-21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Re-routing in an integrated access backhaul network
US11778515B2 (en) * 2021-04-26 2023-10-03 T-Mobile Innovations Llc Internet protocol (IP) communication service over wireless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IAB) links
WO2023062192A2 (en) * 2021-10-15 2023-04-20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Rfl backhaul handling with dual connectivity
JPWO2023148991A1 (zh) * 2022-02-03 2023-08-10
CN116419363B (zh) * 2023-05-31 2023-08-29 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7166A (zh) * 2011-11-16 2014-07-23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条件路由技术
WO2015038380A1 (en) * 2013-09-16 2015-03-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Backhaul selec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6572480A (zh) * 2015-10-10 2017-04-1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回传网络的管理方法、接入网管理实体、设备及无线小站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13095B1 (en) * 2003-11-06 2007-12-25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Method for estimating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traffic using link weight changes
US8902805B2 (en) * 2008-10-24 2014-12-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Cell relay packet routing
US8358577B1 (en) * 2009-12-10 2013-01-22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Using wireless links to offload backhaul communications
US9538450B2 (en) * 2012-08-03 2017-01-03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bile relay packet gateway relocation for path optimization
US20140269691A1 (en) * 2013-03-14 2014-09-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stributed path selection in hybrid networks
US10206232B2 (en) * 2016-09-29 2019-02-12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Initial access and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IAB) wireless networks
CN108075969B (zh) * 2016-11-17 2020-01-03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US10397044B2 (en) * 2017-01-13 2019-08-27 New York University 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 (“NFV”) based communications network resilien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7166A (zh) * 2011-11-16 2014-07-23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条件路由技术
WO2015038380A1 (en) * 2013-09-16 2015-03-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Backhaul selec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6572480A (zh) * 2015-10-10 2017-04-1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回传网络的管理方法、接入网管理实体、设备及无线小站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ZTE: "Consideration on Routing Design for IAB",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102 R2-1807403》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33714A1 (zh) * 2020-12-22 2022-06-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节点调度方法及装置
WO2022151029A1 (en) * 2021-01-13 2022-07-21 Nec Corporation Methods, device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for communication
WO2022205253A1 (zh) * 2021-03-31 2022-10-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WO2022237357A1 (zh) * 2021-05-11 2022-1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装置
WO2023016367A1 (zh) * 2021-08-09 2023-02-1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测量方法和设备
WO2023066034A1 (zh) * 2021-10-22 2023-04-2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路径回退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530135A (ja) 2021-11-04
EP3806542A4 (en) 2021-08-04
CN110636583B (zh) 2021-08-13
EP3806542B1 (en) 2023-08-30
EP3806542A1 (en) 2021-04-14
US20210105795A1 (en) 2021-04-08
WO2019242683A1 (zh) 2019-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36583B (zh) 路径变更方法及装置
US11425600B2 (en) Wireless backhaul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510131B2 (en) Configuration metho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419010B2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240172035A1 (en) Integrated Backhaul Transport for 5Gs
WO2021027860A1 (zh) 路由方法、bsr的生成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1148163B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EP3522479B1 (en) Techniques for efficient multipath transmission
CN111586749A (zh) 一种下行缓存状态反馈方法及装置
KR20220076463A (ko) 라우팅 및 베어러 매핑 구성을 위한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US2023038889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cket rerouting
US20210377840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JP2018511275A (ja) Tcpトンネル及びネイティブtcp情報に基づくバンドリングシナリオにおけるパケットの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のための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CN114128228A (zh) 通过SRv6头传输MTNC-ID以实现5G传输
US20230370898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JP6504608B2 (ja)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CN116711379A (zh) 无线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