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12681B - 用于传输极性编码的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传输极性编码的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12681B
CN110612681B CN201880030883.7A CN201880030883A CN110612681B CN 110612681 B CN110612681 B CN 110612681B CN 201880030883 A CN201880030883 A CN 201880030883A CN 110612681 B CN110612681 B CN 1106126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t
polarity
factor
code
coding 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088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12681A (zh
Inventor
K·A·谢尔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herent Logix Inc
Original Assignee
Coherent Logix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herent Logix Inc filed Critical Coherent Logix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6126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126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126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126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04L1/0058Block-coded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33Theoretical methods to calculate these checking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描述用于确定位序列中的位位置的可靠性用于使用极性码的信息位分配的方法及器件。使用加权总和在每一位位置的二进制扩展上计算可靠性,其中该总和由至少部分基于该极性码的编码率选择的指数因子加权。基于所确定的可靠性将信息位及冻结位分配至位位置,且将数据极性编码为信息位。接着将该极性编码的数据传输至远程器件。

Description

用于传输极性编码的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领域大体上涉及极性码构建。
背景技术
在广泛的各种技术应用中使用极性码。当构建极性码时,将冻结位及信息位分配至极性码内的特定位位置。用于极性码构建的现有算法在计算上可能是效率低的,或可能其他方式将不想要的特征引入至极性码中。因此,期望该领域中的改良。
发明内容
描述用于在极性码的构建中确定位位置的可靠性的系统及方法的实施例。举例而言,一些实施例可涉及用户设备(UE)或基站(BS),其包括至少一个无线电设备、存储器及一个或多个处理组件且经配置以执行本文中描述的操作的子集或全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UE构建且传输极性编码的数据。可储存待极性编码的数据,且可确定用于极性编码的编码率。与位序列中的每一位位置相关联的可靠性可通过计算对应于每一位位置的加权总和序列而确定。每一位位置的该可靠性可自其相应加权总和确定,其中对应于每一相应位位置的加权总和是该相应位位置的二进制扩展上的加权总和。该加权总和可由第一相乘性因子加权,且能至少部分基于该编码率选择该第一相乘性因子。
可基于位位置的相应可靠性对位位置进行排序,且可基于该排序将该数据作为信息位分配于极性码的最可靠位位置中。可将位位置的剩余部分分配为该极性码的冻结位。可极性编码该信息位及冻结位,且该UE可接着传输极性编码的信息位及冻结位。
此发明内容旨在提供此文献中描述的一些目标物的简要概述。因此,将了解,上述特征仅是实例且不应理解为以任何方式窄化本文中描述的目标物的范畴或精神。自以下详细描述、附图及权利要求书,本文中描述的目标物的其他特征、方面及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当结合以下示图考虑较佳实施例的以下详细描述时,可获得本发明的较佳理解,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环境的示图;
图2是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具有基站覆盖范围重叠的无线通信环境的示图;
图3是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例示性基站的方块图;
图4是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例示性UE的方块图;
图5示出信道极化的实例,其中n=11;
图6示出例示性极性编码器,其中n=3;
图7是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用于使发射器使用极性码使用增强极化加权(PW)码架构编码消息的例示性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针对码大小的各种值的依据时钟速度而变化的PW有序序列延时的曲线图;
图9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依据总位计数而变化的使用PW的信号的功率及误差的图表;
图10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根据碎形增强核心(FRANK)极性码构建采用的典型互信息(MI)递归方法;
图11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针对N的不同值的使用FRANK的依据时钟速度而变化的递归延时的曲线图;
图12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4位嵌套式β扩展的图表;
图13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β扩展中的不同项如何依据m而变化的图表;
图14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依据合成信道索引而变化的正规化极化权重的图表;
图15是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用于使用FRANK来分布信息位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根据m的各种值的使用增强PW的依据位索引而变化的位位置的散点图;
图17a及图17b是根据一些实施例的针对m的两个值的依据合成信道索引而变化的经指派位位置的散点图;
图18示出针对四个不同编码率,比较来自经计算信道可靠性的实际经指派位位置与使用增强PW使用m的每一个值获得的结果的四个散点图;及
图19是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相对于依据编码率而变化的经计算信道可靠性的使用增强PW获得的经指派信道可靠性中的平均误差。
虽然本发明易于以各种修改及替代形式呈现,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通过示图中的实例展示且在本文中经详细描述。然而,应理解,示图及其详细描述不旨在将本发明限于所揭示的特定形式,而相反,本发明欲涵盖落于如由随附发明申请专利范围界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内的全部修改、等效物及替代物。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引用并入
以下参考文献的全文在此以犹如全文阐述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
1.R1-1701702,“Construction schemes for polar codes”,Huawei,HiSilicon,TSG RAN WG1#88,2017年2月。
2.R1-1706130,“FRANK polar construction:nested extension design ofpolar codes based on mutual information”,Qualcomm Inc.,TSG RAN WG1#88bis,2017年4月。
3.R1-1613006,“A Dynamically Configurable Multi-mode NR DecoderImplementation”,Coherent Logix Inc.,3GPP TSG RAN WG1 Meeting#87,2016年11月。
4.“β-expansion: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Fast and RecursiveConstruction of Polar Codes”,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2017年4月19日。
术语
以下为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的术语表:
存储器介质-各种类型的存储器器件或储存器件的任何一者。术语“存储器介质”旨在包含:安装介质,例如,CD-ROM、软盘或磁带器件;计算机是统存储器或随机存取存储器,诸如DRAM、DDR RAM、SRAM、EDO RAM、Rambus RAM等;或非挥发性存储器,诸如磁性介质(例如,硬盘)、光学储存器或ROM、EPROM、FLASH等。存储器介质亦可包括其他类型的存储器或其组合。另外,存储器介质可定位于其中执行程序的第一计算机中及/或可定位于经由网络(诸如因特网)连接至第一计算机的第二不同计算机中。在后一种例项中,第二计算机可将程序指令提供至第一计算机以供执行。术语“存储器介质”可包含可驻存在不同位置中(例如,经由网络连接的不同计算机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存储器介质。
载体介质-如上文描述的存储器介质,以及实体传输介质,诸如总线、网络及/或传送信号(诸如电或光学信号)的其他实体传输介质。
可程序化硬件组件-包含各种硬件器件,包括经由可程序化或固线式互连件连接的多个可程序化功能区块。实例包含FPGA(场可程序化门阵列)、PLD(可程序化逻辑器件)、FPOA(场可程序化对象数组)及CPLD(复杂PLD)。可程序化功能区块的范围可自细粒性(组合逻辑或查找表)至粗粒性(算数逻辑单元或处理器核心)。可程序化硬件组件亦可称为“可重新配置逻辑”。
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SIC)-此术语旨在具有其普通意义的完整范围。术语ASIC旨在包含针对特定应用客制化的集成电路,而非通用可程序化器件,但ASIC可含有可程序化处理器核心作为建置区块。移动电话芯片、MP3播放器芯片及许多其他单功能IC是ASIC的实例。通常以硬件描述语言(诸如Verilog或VHDL)描述ASIC。
程序-术语“程序”旨在具有其普通意义的完整范围。术语“程序”包含1)可储存于存储器中且可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程序;或2)可用于配置可程序化硬件组件或ASIC的硬件配置程序。
软件程序-术语“软件程序”旨在具有其普通意义的完整范围,且包含可储存于存储器介质中且可由处理器执行的任何类型的程序指令、程序代码、脚本文件及/或数据或其组合。例示性软件程序包含以基于文字的可程序化语言(例如,命令式语言或程序式语言,诸如C、C++、PASCAL、FORTRAN、COBOL、JAVA、汇编语言等)写入的程序;图形程序(以图形程序化语言写入的程序);汇编程序;已被编译成机器语言的程序;脚本文件;及其他类型的可执行软件。软件程序可包括以某一方式互操作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软件程序。
硬件配置程序-可用于程序化或配置可程序化硬件组件或ASIC的程序,例如,网络联机表或位档案。
计算机系统-各种类型的计算或处理系统的任何一者,包含个人计算机系统(PC)、主计算机系统、工作站、网络设备、因特网设备、个人数字助理(PDA)、网格计算系统或其他器件或器件的组合。一般言的,术语“计算机系统”可经广泛定义以涵盖具有执行来自存储器介质的指令的至少一个处理器的任何器件(或器件的组合)。
自动地-是指通过计算机系统(例如,通过计算机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器件(例如,电路、可程序化硬件组件、ASIC等)执行动作或操作而不使用直接指定或执行动作或操作的用户输入。因此,术语“自动地”与通过用户手动地执行或指定操作(其中用户提供输入以直接执行操作)形成对比。自动程序可通过凭借用户提供的输入起始,但“自动地”执行的后续动作不由用户指定(即,不“手动地”执行(其中用户指定待执行的每一动作))。举例而言,通过选择每一字段且提供指定信息的输入(例如,通过键入信息、选择复选框、无线电设备选择等)而填写电子表格的用户在手动地填写表格,即使计算机系统必须响应于用户动作而更新表格。表格可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地填写,其中计算机系统(例如,在计算机系统上执行的软件)分析表格的字段且填写表格而不使用指定对字段的应答的任何用户输入。如上文指示,用户可调用表格的自动填写,但不参与表格的实际填写(例如,用户未自动地指定对字段的应答而系其被自动地完成)。本说明书提供响应于用户已采取的动作而自动地执行的操作的各种实例。
缩写字的定义:
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
5G-第五代(3GPP)蜂窝式标准
BMS-二进制无记忆对称
FEC-正向误差校正
FRANK-碎形增强核心
PW-极化加权
RAN-无线电存取网络
TSG-技术标准组
UPO-通用部分有序
WG-工作组
详细描述
图1-无线通信环境
图1示出包含多个通信系统的例示性(及简化)无线环境。图1展示涉及与多个用户设备器件(UE)106A至106C通信的基站(BS)102的例示性通信系统。基站102可以是执行与多个无线通信器件的蜂窝式通信的蜂窝式基站。替代地,基站102可以是用于诸如根据802.11标准或相关标准执行Wi-Fi通信的无线存取点。UE 106可以是各种器件的任何一者,诸如智能电话、平板器件、计算机系统等。基站102及无线通信器件106中的一者或两者可包含极性编码逻辑,如本文中描述。
在所示实施例中,不同UE及基站经配置以经由广播网络及/或分组交换蜂窝式网络通信。应注意,图1的系统仅系可能系统中的一个实例,且实施例可视需要实施于各种系统的任何一者中。
蜂窝式基站102可以是基地收发器台(BTS)或小区站点,且可包含实现与UE 106A至106C的无线通信的硬件。基站102亦可经配置以与核心网络通信。核心网络可耦合至一个或多个外部网络,该一个或多个外部网络可包含因特网、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及/或任何其他网络。因此,基站102可促进UE器件106A至106C与网络之间的通信。
基站102及根据相同或不同无线电存取技术(RAT)或蜂窝式通信标准操作的其他基站可被提供为小区网络,其可经由一个或多个RAT在广地理区域内将连续或几乎连续重叠服务提供至UE 106A至106C及类似器件。
基站102可经配置以将通信广播至UE 106A至106C。本文中的术语“广播”可指针对广播区域中的接收器件传输的一对多传输而非经寻址至特定器件。此外,广播传输通常是单向的(自发射器至接收器)。在一些情境中,可将控制信令(例如,评定信息)自接收器传递回至广播发射器,但仅在一个方向上传输内容数据。相比的下,蜂窝式通信通常是双向的。“蜂窝式”通信亦可涉及小区之间的移交。举例而言,当UE 106A(及/或UE 106B至106C)移动出由蜂窝式基站102伺服的小区时,其可被移交至另一蜂窝式基站(且移交可由网络处置,包含通过基站102及其他蜂窝式基站执行的操作)。相比之下,当用户自由第一广播基站覆盖的范围移动至由第二广播基站覆盖的范围时,其可切换至自第二广播基站接收内容,但基站不需要促进移交(例如,其仅持续广播且不关心特定UE正在使用哪一基站)。
传统地,使用与蜂窝式传输不同的频率资源执行广播传输。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这些不同类型的传输之间共享频率资源。举例而言,在一些实施例中,广播基站经配置以在调度的时间间隔期间放弃一个或多个频带以供蜂窝式基站使用用于分组交换通信。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广播或蜂窝式基站传输的控制信令可容许终端用户器件维持完整信令连接能力(其可消除网络扰动)、延长电池寿命(例如,通过在基站不在传输时确定何时保持在低功率模式中)及/或主动管理覆盖范围检测(例如,而非将频谱共享周期感知为多点覆盖范围或临时网络中断)。
基站102及UE 106A、106B及106C可经配置以使用诸如以下项的各种RAT(亦称为无线通信技术或电信标准)经由传输介质通信:LTE、5G新无线电(NR)、下一代广播平台(NGBP)、W-CDMA、TD-SCDMA及GSM以及可能的其他RAT(诸如UMTS、LTE-A、CDMA2000(例如,1xRTT、1xEV-DO、HRPD、eHRPD)、先进电视系统委员会(ATSC)标准、数字视频广播(DVB)等)。一般而言,基站102与UE 106A、106B及106C之间的任何传输可利用根据本文中描述的实施例的用于极性码构建以极性编码经传输数据的增强PW的方法。
本文中论述广播及蜂窝式网络以促进说明,但这些技术不旨在限制本发明的范畴且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在各种类型的无线网络的任何一者之间使用所揭示的频谱共享技术。
图2-具有多个基站的无线通信环境
图2示出包含经由传输介质与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UE)器件(表示为UE 106A至106C)通信的基站102A及102B的例示性无线通信系统。图2中的通信环境可类似于上文在图1中描述的通信环境起作用。然而,图2示出中心UE 106B可在基站102A及102B的两者的范围内操作。在这些实施例中,UE 106B可在其意欲自基站102A接收通信时错误地自基站102B接收通信。
图3-基站
图3示出基站102的例示性方块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102可以是广播基站(诸如图2的基站102A)及/或蜂窝式基站(诸如图2的基站102B)。应注意,图3的基站仅是可能基站的一个实例。如展示,基站102可包含可执行基站102的程序指令的(若干)处理器304。(若干)处理器304亦可耦合至存储器管理单元(MMU)340,该MMU 340可经配置以自(若干)处理器304接收地址且将地址转译至存储器(例如,存储器360及只读存储器(ROM)350)中的位置或至其他电路或器件。
基站102可包含至少一个网络端口370。网络端口370可经配置以耦合至电话网络且将多个器件(诸如UE器件106)存取提供至电话网络,如上文描述。在一些实施例中,网络端口370(或额外网络端口)可耦合至电话网络且经配置以接收用于广播的内容。网络端口370(或额外网络端口)亦可或替代地经配置以耦合至蜂窝式网络(例如,蜂窝式服务提供商的核心网络)。核心网络可将行动性相关服务及/或其他服务提供至多个器件(诸如UE器件106)。在一些情况中,网络端口370可经由核心网络耦合至电话网络及/或核心网络可提供电话网络(例如,在通过蜂窝式服务提供商伺服的其他UE器件106当中)。
基站102可包含至少一个天线334。至少一个天线334可经配置以操作为无线收发器且可进一步经配置以经由无线电设备330与UE器件106通信。在所示实施例中,天线334经由通信链332与无线电设备330通信。通信链332可以是接收链、传输链或两者。无线电设备330可经配置以经由各种RAT通信。
基站102的(若干)处理器304可经配置以(例如)通过执行储存于存储器介质(例如,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介质)上的程序指令而实施本文中描述的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替代地,处理器304可经配置为可程序化硬件组件(诸如FPGA(场可程序化门阵列))或为ASIC(特定应用集成电路)或其组合。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MMU及存储器可以是分布式多处理器系统。举例而言,处理器系统可包括多个散置处理器及存储器,其中处理组件(亦称为功能组件)各连接至多个存储器(亦称为数据存储器路由器)。处理器系统可经程序化以实施本文中描述的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102经配置以执行广播及双向分组交换通信两者。在这些实施例中,基站102可包含(例如)多个无线电设备330、通信链332及/或天线334。在其他实施例中,所揭示频谱共享技术可通过经配置以仅执行广播传输或仅执行分组交换通信的不同基站执行。
图4-用户设备(UE)
图4示出UE 106的例示性简化方块图。UE 106可以是如上文定义的各种器件的任何一者。UE器件106可包含可由各种材料的任何一者构造的外壳。
如展示,UE 106可包含系统单芯片(SOC)400,该SOC 400可包含用于各种目的的部分。SOC 400可耦合至UE 106的各种其他电路。举例而言,UE 106可包含各种类型的存储器(例如,包含NAND闪存410)、连接器接口420(例如,用于耦合至计算机系统、对接器、充电站等)、显示器460、无线通信电路430(诸如用于LTE、5G新无线电(NR)、GSM、蓝芽(BT)、WLAN及/或广播等)。UE 106可进一步包括实施SIM(用户识别模块)功能性的一个或多个智能型卡。无线通信电路430可耦合至一个或多个天线(诸如天线435)。
如展示,SOC 400可包含可执行UE 106的程序指令的(若干)处理器402及可执行图形处理且将显示信号提供至显示器460的显示电路404。(若干)处理器402亦可耦合至存储器管理单元(MMU)440,该MMU 440可经配置以自(若干)处理器402接收地址且将地址转译至存储器(例如,存储器(例如,只读存储器(ROM)或另一类型的存储器)406、NAND闪存410)中的位置及/或至其他电路或器件(诸如显示电路404、无线通信电路430、连接器接口420及/或显示器460)。MMU 440可经配置以执行存储器保护及页表转译或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MMU 440可包含为(若干)处理器402的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MMU及存储器可以是分布式多处理器系统。举例而言,处理器系统可包括多个散置处理器及存储器,其中处理组件(亦称为功能组件)各连接至多个存储器(亦称为数据存储器路由器)。处理器系统可经程序化以实施本文中描述的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未展示)中,UE 106经配置以(例如)自图2的广播基站102A接收无线广播。在这些实施例中,UE 106可包含广播无线电接收器。在一些实施例中,UE 106经配置以接收广播数据且使用不同频带同时及/或使用相同频率资源在不同时间片段期间执行分组交换蜂窝式通信(例如,LTE)。此可容许用户观看TV广播同时执行其他任务,诸如使用网页应用程序浏览因特网(例如,在分割屏幕模式中)或收听串流音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揭示技术可用于具有经配置为广播接收器或用于蜂窝式通信但非两者的器件的系统中。
UE器件106的(若干)处理器402可经配置以(例如)通过执行储存于存储器介质(例如,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介质)上的程序指令而实施本文中描述的特征的部分或全部。在一些实施例中,(若干)处理器402可包括多个并行处理组件的多处理器数组。举例而言,可根据在参考文献6中详细描述的HyperX架构或另一平行处理器架构设计(若干)处理器402。在这些实施例中,并行处理组件的单独者可经配置以对连续取消列表(SCL)译码程序的单独相应位路径执行译码程序,或其可经配置以(例如)对单独经编码消息并行执行译码程序。替代地(或另外),(若干)处理器402可经配置为可程序化硬件组件(诸如FPGA(场可程序化门阵列))或为ASIC(特定应用集成电路)。替代地(或另外),UE器件106的(若干)处理器402结合其他组件400、404、406、410、420、430、435、440、460中的一者或多者可经配置以实施本文中描述的特征的部分或全部。
UE 106可具有显示器406,该显示器406可以是并入电容式触控电极的触控屏幕。显示器460可以是基于各种显示技术的任何一者。UE 106的外壳可含有或包括用于各种组件(诸如按钮、扬声器端口及其他组件(未展示)(诸如麦克风、数据端口及可能各种类型的按钮,例如,音量按钮、响铃按钮等))的任何一者的开口。
UE 106可支持多个无线电存取技术(RAT)。举例而言,UE 106可经配置以使用各种RAT的任何一者通信,诸如全球行动通信系统(GSM)、通用行动电信系统(UMTS)、分码多重存取(CDMA)(例如,CDMA2000 1XRTT或其他CDMA无线电存取技术)、长期演进(LTE)、进阶LTE(LTE-A)、5G NR及/或其他RAT的两者或两者以上。举例而言,UE 106可支持至少两个无线电存取技术,诸如LTE及GSM。可视需要支持各种不同或其他RAT。
在一些实施例中,UE 106亦经配置以接收可传达音频及/或视讯内容的广播无线电传输。在又其他实施例中,UE 106可经配置以接收广播无线电传输且可不经配置以执行与基站的双向通信(例如,UE 106可以是介质播放器件)。
极性码
极性码愈来愈多地用于各种技术应用中。举例而言,预期UE(诸如UE 106)与基站(诸如BS 102)之间的5G NR通信可采用极性码。极性码是特定类型的正向误差校正(FEC)码。
在此项技术中已知用于构建无记忆二进制对称信道的容量达成码的方法。图5示出透过极性码利用的称为信道极化的现象,其中透过极性编码的n=11阶编码具有长度N=2048位的极性码。如图1中描述,所得极性码利用称为信道极化的现象,其将实体信道W转换为合成信道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151
的配置,其相应容量(即,信道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最大互信息)趋于朝向1(高度可靠)或0(高度不可靠)。当码长度N=2n随着正非零整数值n增加时,对应位概率分别对应地接近1及0.5。
可通过将信息放置于最可靠信道上的位上而传送数据,且这些位可称为信息位。放置于最不可靠信道上的位可被设定为固定值(例如,0或为发射器及接收器两者已知的另一已知值或值集),且这些位可被称为冻结位。冻结位及其至程序代码矩阵的映射可由发射器及接收器两者已知。因此,通过译码算法在接收器处作为译码程序的部分将冻结位位置设定为其已知值。构建具有区块长度N的极性码可需要识别反映合成信道可靠性的有序序列、将用户信息指派于最可靠信道位置中且将冻结位型样(不排除全零数据集)指派于最不可靠信道位置中。
极性码形成由生成矩阵G描述的类线性区块码。具有区块长度N的极性码可根据以下项产生: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161
其中FN表示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162
的克罗内克(Kronecker)积以及其他概率。
极性码由在具有长度N的区块中的k个信息位及(N-k)个冻结位的位置定义。编码率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163
被表达为非冻结位对区块长度的比率。可通过变动每一区块的非冻结位的数目而线性地调整编码率。通常而言,区块长度N被选择为2的幂次,使得N=2n,其中n是自然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道极化将二进制无记忆对称(BMS)信道W:X→Y分割成一对合成信道W0:X→Y2及W1:X×Y2,其中: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164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165
此处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166
指示互斥或(XOR)运算。此分割可应用n次以获得N=2n个合成信道(例如,见上文的参考文献[1])。
可如下计算对应互信息(MI):
I(W1)=2I(W)-I(W)2
I(W0)=I(W)2
每一具有二进制扩展(b0,b1,…,bn-1),bi∈{0,1}的合成信道集可被定义为: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167
若互信息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168
则可确定,合成信道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169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1610
更可靠(表示为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1611
),其中I(W)≡I(X;Y)。
可被定义为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1612
的互信息提供一对随机变量共享的信息量测,即,知道一个变量的程度降低知道另一变量的不确定性,其中p(x,y)是X及Y的联合概率函数,且p(x)及p(y)分别是X及Y的裕度概率分布函数。若X及Y是独立地,则p(x,y)=p(x)p(y)产生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171
即,随机变量X与Y之间的互信息是0。
图6-例示性极性编码器
图6展示针对区块长度N=23的样本极性码构建。编码器以输入ui开始,输入被编码为输出xi。信息位以粗体展示。剩余输入可被指派冻结位值0。在每一阶s处,编码器根据在右侧展示的编码树组合位对。
极性码构建
极性码构建涉及位位置的排列以反映合成信道可靠性的排序。为了构建具有长度N的码,将信息位集映像至K个最可靠信道位置同时将冻结位集放置于剩余N-K个信道位置。将编码率计算为R=K/N,即,信息位的数目对码区块长度的比率。
计算给定区块大小N的精确合成信道可靠性所需的递归表示大量计算负荷。因此,已提出数个计算上较不昂贵的方法来到达以逼近精确信道可靠性的方式对位位置进行排序。换言之,为了减少计算负荷及时间要求,已开发在极性码中分配信息位的逼近方法。
在此项技术中已知用于极性码构建的各种方法,诸如极化加权(PW)(见上文的参考文献[1])及碎形增强核心(FRANK)极性码构建(见上文的参考文献[2])。虽然PW及FRANK两者能够以合理准确度在极性码中分配信息位,但其两者展现关于其准确度(例如,其相对于精确合成信道可靠性的准确度)、计算延时及有限精确度效应的限制。
本文中的实施例通过实施增强PW极性码构建以改良计算效率及信息位分配来改良旧型PW及FRANK极性码构建。本文中的一些实施例表示用于有效率的计算有序序列及指派位位置的新颖构件,如在诸如上文的参考文献[3]中描述的有限精确度网络处理器中存储器(MiNP)架构中实施。
增强极化加权(PW)
本文中的实施例描述用于在极性码中分配信息位的增强PW方法。增强PW利用称为β扩展的技术,其提供理论架构以实现极性码构建中使用的有序序列的快速确定。增强PW利用一般化β扩展,其的程序可如下概括: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181
视为合成信道索引的二进制扩展i=0,1,…,N-1,其中bj∈{0,1},j=[0,1,...,n-1],
计算极化权重,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182
其中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183
其中整数值m>0,确定扩展率,即,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184
排序使得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185
接着将所得索引保存为有序序列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186
传统PW实施方案在β扩展中使用m=4的固定值。本文中的实施例通过将β扩展一般化为m的其他值而改良旧型PW实施方案。有利地且如下文进一步详细描述,基于极性码的编码率及/或区块大小而策略性地选择m可改良所得信息区块分配的准确度。
另外,虽然如针对3GPP 5G极性码构建提出的PW方法是基于β扩展(见上文的参考文献[2]),但竞争框架FRANK(碎形增强核心)(见上文的参考文献[3])主张随着编码率(即,信息位的数目K对给定区块大小N)的可扩展性作为优于旧型PW方法的其主要优点。扩展PW方法以包含可变扩展因子(例如,β=21/m)的本文中的实施例可产生以相当于使用FRANK展现的方式的方式随着编码率扩展的位分布,但无与FRANK相关联的一些计算缺点,如下文更详细描述。举例而言,可以改良与经计算信道可靠性的所得匹配的方式基于区块大小及编码率调节β。
图7-增强PW极性码构建
图7是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用于传输极性编码的数据的方法的流程图,其中已使用增强PW构建极性码。图7中展示的方法可结合上图中展示的任何系统或器件以及其他器件使用。举例而言,图7中展示的方法可由与另一UE或基站102通信的UE 106,或由与UE或另一基站通信的基站使用。更一般而言,方法可由自一个器件至另一器件的任何有线或无线极性编码传输采用。在每一项实施例中,所展示的一些方法元素可同时、以不同于所展示的顺序执行或可省略。亦可视需要执行额外方法元素。如展示,此方法可如下操作。
在702处,可储存待极性编码的数据。数据可储存于UE器件或经配置以传输极性编码的数据的另一类型的器件的存储器中。
在704处,可确定用于极性编码的数据的编码率。可基于各种因子(包含信号强度、信道条件、传输功率、器件的电池电量等)确定编码率K。举例而言,在良好信道条件下,可使用较高编码率来以更有效率的吞吐量传输数据。相比之下,在不良信道条件下,可使用较低编码率以确保仅在非常可靠位上传输数据以降低传输误差的可能性。
在706处,可确定与位序列中的每一位位置相关联的可靠性。可通过计算对应于每一位位置的加权总和序列而确定可靠性。每一位位置的可靠性可自其相应加权总和确定,其中对应于每一相应位位置的加权总和是相应位位置的二进制扩展上的加权总和。举例而言,可根据利用一般化β扩展的增强PW执行加权总和,如上文每一方面描述。
可基于所确定的用于极性编码的数据的编码率加权总和。举例而言,加权总和可由第一相乘性因子加权,其中至少部分基于编码率选择第一相乘性因子。在一些实施例中,相乘性因子可以是指数量(例如,针对x的某一值的2x,或另一指数量),且指数量可包括第一指数因子,其中第一指数因子是被求和的二进制扩展中的每一项的指数幂次。举例而言,如上文更详细描述,在对应于8=23的二进制扩展中的项可与第一指数因子3相关联。在一些实施例中,指数量可进一步包括第二指数因子1/m,其中第二指数因子包括能至少部分基于编码率调节的可调整参数。
如下文更详细描述,若使用m的较大值,则按较高编码率的精确信道可靠性可通过增强PW更接近地逼近。举例而言,如下文的图18至图19中示出,针对K=16的低编码率(图18的左上侧),精确信道可靠性(图18中的“IDX”)通过m=2比通过m=14更接近地逼近。相比之下,按K=64及K=128的较高编码率(图18的左下侧及右下侧),精确信道可靠性通过m=14比通过m=2更接近地逼近。如图16中示出,m的较大值比m的较小值产生具有更多在较早位位置处的信息位的信息位分配。类似地,较大编码率导致促进具有较早位位置的信息位分配的精确信道可靠性。传统PW实施方案的一个限制是其在针对较高编码率将信息位分配至较早位位置方面效率低。通过针对较高编码率使用m的较大值,且针对较小编码率使用m的较小值,增强PW能够更接近地逼近精确信道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选择第二指数因子以相对于自选择为1/4的第一指数因子获得的分布将极性码的信息位的分布散布至较早位位置。举例而言,如图16中示出,m的较大值比m的较小值产生遍及位序列的位位置更广散布的信息位分配。由于对应于精确信道可靠性的信息位分配针对较大编码率遍及位序列更广地分布,故将m的值增大至大于m=4可更接近地逼近对应于针对较大编码率的精确信道可靠性的信息位分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基于极性码的区块大小进一步加权总和(例如,可基于极性码的区块大小进一步选择相乘性因子)。举例而言,如下文参考表4更详细描述,可针对m的每一个值针对由极性码采用的区块大小及编码率的每一值确定误差量值。可选择最小化所确定的可靠性与精确信道可靠性之间的差异的m的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选择相乘性因子使得极性码逼近对应极性码,其中对应极性码实施所确定的编码率且是使用替代极性码构建方法构建。举例而言,极性码可根据增强极化加权方法构建,且替代极性码构建方法可包括FRANK极性码构建方法。如下文参考表3更详细解释,取决于编码率K的值更改m的值可导致针对增强PW及FRANK极性码构建的在K011[192,255]区块中的相同信息位分配。
在一些情境中,FRANK可导致更可期望信息位分配(例如,FRANK趋于在极性码中更早地分配更多信息位,导致信息位通过接收器的更快接收且导致对精确信道可靠性的更接近逼近)。然而,如下文进一步详细解释,FRANK可经受不利有限精确度效应,而使用PW的有限精确度效应是可忽略的。因此,可用于逼近FRANK的信息位分配同时避免FRANK的有限精确度效应的增强PW可提供优于用于极性码构建的现有方法的实质改良。
返回参考图7,在708处,可基于位位置的相应可靠性对位位置进行排序。举例而言,可以位位置的相应所确定的可靠性的升序对位位置进行排序。
在710处,可基于排序将数据作为信息位分配于极性码的最可靠位位置中。可将剩余位位置分配为极性码的冻结位。
在712处,可编码信息位及冻结位。举例而言,可透过极性编码算法处理信息位及冻结位以获得极性编码的信息位及冻结位。
在714处,可传输极性编码的信息位及冻结位。举例而言,UE可将极性编码的信息位及冻结位作为极性编码消息无线地传输至另一远程UE或至基站。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根据第二编码率针对待极性编码的第二数据重复参考步骤702至714描述的方法。举例而言,可储存待极性编码的第二数据,且可确定用于极性编码第二数据的第二编码率。若第二编码率不同于第一编码率,则可使用加权总和确定第二可靠性,其中加权总和由基于第二编码率选择的第二相乘性因子加权。换言之,在数据传输的后续回合中,UE可基于用于每一特定数据传输的编码率采用可靠性确定。举例而言,UE可基于位位置的相应第二可靠性对应地执行位位置的第二排序;基于第二排序将最可靠位位置中的第二数据编码为第二极性码的信息位;将位位置的剩余部分分配为第二极性码的冻结位;且传输第二极性码的信息位及冻结位。
FRANK、PW及增强PW的详细分析
以下段落呈现针对FRANK、PW及增强PW方法的每一者的信息位分配结果的更详细分析。这些段落提供对于由图7的所述方法招致的优点的额外细节及支持。
通用部分有序(UPO)
存在针对任何二进制对称信道的可靠性量测的部分有序。此可靠性量测可能不足以在N个位位置(每一位位置对应于合成信道的索引)上形成完全有序序列,且因此被视为部分。
加法:给定其索引CA具有二进制表示(b3,b2,1,b0)的合成信道,其比其二进制索引CB具有二进制表示(b3,b2,0,b0)的合成信道更不可靠。考虑“1>0”在一个或多个位位置中的出现: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231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232
左交换:给定所谓的左交换使得“0..1<1..0”,其中型样可出现多次且位位置不需要相邻: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233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234
上文的性质用于评估信道索引对(x,y)之间的相对可靠性,其子集无法由加法或左交换或其组合确定。这些顺序因此不为UPO已知(因此术语部分有序)。
3(0,1,1)與4(1,0,0),
7(0,1,1,1)與12(1,1,0,0)。
UPO被称为“通用”是因为方法适用于任何二进制对称信道。
极化加权(PW)
PW极性码构建是基于二进制扩展(BE)的方法,且目的在于解决可靠性顺序问题。用于使用PW极性码构建导出有序序列及信息/冻结位位置的程序可如下概括:
通过计算每一子信道的可靠性(脱机操作),且针对具有最大码长度Nmax的极性码储存有序索引序列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241
子信道的可靠性顺序是透过一权重序列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242
估计,其如下计算:
假定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243
其中bj∈{0,1},j=[0,1,...,n-1],则,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244
其中n=log2(N)。
PW的设计分析-计算负荷
码构建的PW方法涉及两个计算集:(i)累积每一x域索引的加权总和;(ii)对加权总和进行排序以确定u域映射。
在计算PW中的加权总和中,可使用方程式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245
脱机计算βj的级数。加权总和计算总计为形式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246
的序列总和,需要针对整个加权集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247
的n·N真实相乘性累积运算。可视需要沿着维度i或j并行化此计算以减少延时。
在执行排序时,可以N·log2N复杂性对加权总和进行排序。给定n=log2N,此复杂性降低至n·N。无法容易地并行化此计算。然而,给定适度的区块大小,此计算可在线执行。
图8:延时分析-PW有序序列产生
图8是针对码大小N的各种值的依据时钟速度而变化的PW有序序列延时的曲线图。如所示出的,给定1GHz时钟的最小值且假定无并行性,针对有序序列计算的延时小于20μs。使用500MHz时钟的最小值,针对甚至最大区块大小,延时保持低于50μs。考虑并行化加权总和计算的机会,延时可进一步降低至低于图8中示出的延时。图9:量化误差分析-PW有序序列产生
图9是依据总位数而变化的使用PW的信号的功率(|W|2)及误差(|W-Wq|2)的曲线图。加权总和计算的动态范围由0针对i=0=[000…0]2及∑βj针对i=N-1=[111…1]2定界。给定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251
加权总和的最大值可展示为Wmax=19.8556。在图9中展示针对一系列位表示的相对均方误差,假定小数点的左侧有5个位,其中剩余位用于表示分数部分。针对最适度位宽度,将量化噪声功率降低至低于75dB。用于图9中示出的评估的MiNP架构是基于16位数据。如所示出的,PW方法的量化误差可忽略。
碎形增强核心(FRANK)
引入FRANK极性码构建以提供具有低描述复杂性的可扩展极性码序列构建的理论上合理架构以实现在线构建。用于使用FRANK导出有序序列及信息/冻结位位置的程序可如下概括:
1)基于嵌套式互信息(MI)密度演进(DE)或其他方案构建一短参考序列。
2)针对每一(N,K)码,将长码字递归地分区成具有小长度的群组(最短长度等于经构建短参考序列的长度)且根据MI比率公式基于信息对位比率将数个信息(信息(info))位Ki分配至每一群组,且考虑收缩位及/或缩短位。
3)当到达具有长度Nref的区块时,基于短参考序列及具有长度Nref的群组中的数个信息位产生该群组的信息位位置。
图10:FRANK MI递归
图10示出根据FRANK极性码构建采用的典型互信息(MI)递归方法。
在其中码大小是2的幂次(N=2m)的情况中,信息位分布是基于MI计算,其中至递归的输入MI被设定为容量MI=R=K/N(即,信道码可支持的最大速率)。如图10中描绘般实行针对每一群组(例如,R0、R1及随后,R00、R01、R10、R11等)的速率分配的递归计算。针对FRANK的设计分析-计算负荷
FRANK中的计算负荷通常由R2及2R-R2计算对主宰。Nref的M个片段每一需要m=log2M阶,招致21+22+23+…计算对。每一对需要针对每对、每阶总共两个运算的一个乘法及一个乘法累积。运算的总数目由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261
给定。N=1024及Nref=64,M=16需要m=4阶。总运算计数是26200。如图11(其是针对N的不同值的使用FRANK的依据时钟速度而变化的递归延时的曲线图)中示出,针对任何时钟速度,对应延时可忽略。
FRANK-有限精确度效应
使用FRANK构建的极性码的精确度要求由R-RM项确定,其针对低码速率及长区块大小可引起固定点表示中的下溢,从而导致比选定编码率所需的经指派的位索引更少的经指派的位索引。然而,考虑与将K个信息位分布至M个子区块相关联的粗粒性,可放宽精确度要求。启发学习方法建议13或14个固定点位可足以用于准确计算。
具有长度Nref的相应群组当中的信息位分布的选择在参考文献[2]中被建立为有助于设想达成容量的码。下文的表1列举FRANK的K分布连同针对增强PW的K分布。应注意,可调节增强PW K分布以逼近FRANK码序列的上部分中的信息位的稀疏性。已考虑此考虑以促进公平并排比较。旧型PW的基线情况m4=4以粗体突显。
表1:增强PW及FRANK中的位分布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271
本文中的实施例分析PW码构建连同FRANK码构建以获得提供极性码构建的经改良效率的经修改PW码。检验两个方法以自实施方案观点识别任何实质差异。虽然高于FRANK的延时,但PW延时是小的(<50μs),其相当于针对NR的预期槽时间。因此,可在先前区块译码时段中隐藏码构建的延时。
使用PW构建的有限精确度效应可忽略(>75dB低于所关注信号),建议在线计算甚至针对适度位宽度可行。相比之下,使用FRANK的有限精确度要求可获益于仔细处理以实现编码器及译码器到达位的相同K分布。此对于长区块大小及低编码率尤其真实,其中RM项开始主宰。
鉴于在线计算的潜力,可调节针对增强PW的K分布以逼近针对FRANK的K分布,从而提供速率匹配考虑的类似起始点,但无对FRANK的有限精确度效应的限制。
增强PW:数值实例
以下清单描述针对N=16、m=4、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281
的特定情况在实施增强PW中使用β扩展的数值结果,假定加法高斯(Gaussian)白噪声(AWGN)上的传输。
极化权重: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282
有序序列: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283
针对K=6的以下样本信道指派结果假定一全零冻结位字段: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284
图11:嵌套式β扩展,N=512(n=9),m=4
图12是示出针对m的特定值的β扩展中的项的有序序列的树形图。应注意,有序序列可通过更改β(即,通过更改m)而调节以类似于UPO可靠性。
假若满足某些条件,则保持关于信道可靠性的UPO。举例而言:
C(W0011)>C(W1000)β+1>β3;等效地β3-(β+1)<0
C(W1001)>C(W01103+1>β2+β;等效地β2+β-(β3+1)<0
举例而言,图13示出针对m<2.5未满足这些基本条件的一者或多者的情况。m的经选择值可由包含信息位至较低K位置的分布以及所得误差效能的其他考虑控管。
图12:β扩展,N=512(n=9),m=4
图14示出针对N=512及m=4的信息位分配的例示性有序序列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291
如所示出的,经计算的可靠性通常随着合成信道索引增加,随着索引增加而具有交错下降。
图15:递归信息位分配
图15是示出由FRANK采用的递归位分配程序的示意图。如所示出的,FRANK保持递归程序,该程序用于根据经指派编码率分布信息位使得:
分配至W0信道例项的信息位的比例:K0=R0/R*K/2。
分配至W1信道例项的信息位的比例:K1=R1/R*K/2。
编码率分别反映平均W1及W0互信息:R=(R0+R1)/2。
在多个阶段中实行,FRANK目的在于将位指派分成固定长度子区块。使用图15作为实例,可将较低K位置定义为在给定阶中具有较低索引的K位置。鉴于此定义,K000表示相较于K001的更低K位置,K000至K001占用低于K010至K011的K位置等。
方法可导致与预期编码率成比例的至较低K位置的信息位分布。编码率愈高,分配至较低K位置的信息位的数目愈大。通过比较,PW位分布在依据编码率而变化的较低K位置中相对平坦(见上文的参考文献[4])。举例而言,见K011[192,255],在下文的表2中以粗体突显。
表2:N=512PDCCH码的K分布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292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301
根据本文中描述的实施例,使用变量β=21/m实施增强PW可实现调节位排序以使用逼近通过FRANK递送的信息位分布的增强PW方法递送信息位分布。举例而言,表3示出使用增强PW使用β扩展调节K011[192,255]中的位的分配以匹配由FRANK递送的位的分配。
表3:使用变量β的K分布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302
图14:位位置的排列
图16是针对m的每一个值的使用增强PW的信息位分配的散点图。有序序列可被解译为排列的结果,将输入索引转译至经指派位位置。传统二进制扩展对应于m=1,即,β=21 /1=2,从而产生与输入序列索引化相同的排序而不使用排列(图16中的对角线)。排列展示随着m的值增加(即,β减小),信息位分配的可变性更大。换言的,增加m至高于m=1导致自图16中展示的对角线更大幅偏离的信息位分配。
应注意,随着β减小(即,m增大),信息位指派探索在位索引中较早的较低K位置,自索引N=512开始且向下继续。信道偏置的较大可变性可导致在位位置中更广地分布信息位,更接近类似于给定编码率的平均互信息。
图17a至图17b:位分布
图17a至图17b示出针对N=512及m=4(左侧)以及m=14(右侧)的信息位分配的有序序列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311
的并排比较。随着m的值增大(即,β减小),所得信道指派展示按较高信道索引的大量更多空白,指示信息位至较低K位置的更广泛分布。举例而言,m=14的较大值经展示导致大量更多“空白”,指示信息位分配的更广(即,更少单调)分布。图17a至图17b示出m的较大值可如何导致极性码中较早的信息位分配,其可取决于方块大小及编码率的值而更准确地逼近精确信道可靠性。
信道排序
码效能的重要量测是信道指派多良好地符合经计算信道可靠性(在图16中列举为“IDX”,其依据编码率R=K/N而变化)。有序序列在位索引中愈接近由经计算信道可靠性指示的有序序列,码效能愈佳。
图16:信道排序
图18示出相较于精确信道可靠性(“IDX”)的针对编码率K的四个不同值且针对m的每一个值的经指派位位置(即,信息位分配)。通常存在码指派的大量不匹配,此是因为β扩展(且就此而言FRANK)最多逼近给定经计算信道可靠性达成的排序。然而,针对低编码率(例如,K=16),信道指派中的误差相对小而无关于经指派β值显而易见。误差率随着K稳定地攀升。然而,存在多个交越点,其中β的一些值产生平均在经指派位位置中比其他值更接近的匹配。举例而言,在图19中示出经确证信道可靠性中的平均误差,其中最小误差指示针对给定区块大小及编码率的β的最佳选择。
下文的表4列举针对编码率及各种区块大小的每一个值产生经指派信道可靠性的最小平均误差的值m。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实施经修订的方法,其中基于针对给定编码率及区块大小配置最小化信道可靠性中的误差的值脱机确定m。β扩展可接着在运行时间继续,将β=21/m视为针对选定编码率及区块大小配置的输入参数。
表4-基于最小信道指派误差的β选择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321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331
经修改β扩展程序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如下执行一经修改β扩展程序:
i.将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332
视为合成信道索引i=0,1,…,N-1的二进制扩展,其中bj∈{0,1},j=[0,1,…,n-1],
ii.将参数m视为输入,所见最小化针对编码率及区块大小的给定组合的信道可靠性指派中的误差。
iii.计算极化权重,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333
其中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334
其中整数值m>0,确定扩展率,即,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335
iv.排序使得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336
接着将所得索引保存为有序序列
Figure GDA0003709017150000337
在步骤ii中插入的m的选择可涉及脱机计算以确定针对经指派编码率/区块大小组合的m的所要值。给定选定值β=21/m,在线计算可随后继续。此经修改方法可保持在于运行时间评估信道可靠性中的β扩展的计算效率同时并入构件以为了依据编码率而变化的信道可靠性的较佳匹配调节位指派。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各种形式的任何一者实现。举例而言,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可实现为计算机实施方法、计算机可读储存介质或计算机系统。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发明可使用一个或多个客制化设计硬件器件(诸如ASIC)实现。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发明可使用一个或多个可程序化硬件组件(诸如FPGA)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介质可经配置使得其储存程序指令及/或数据,其中程序指令若由计算机系统执行则引起计算机系统执行方法(例如,本文中描述的方法实施例的任何一者,或本文中描述的方法实施例的任何组合,或本文中描述的方法实施例的任何一者的任何子集,或这些子集的任何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器件可经配置以包含处理器(或一组处理器)及存储器介质,其中存储器介质储存程序指令,其中处理器经配置以读取且执行来自存储器介质的程序指令,其中程序指令可执行以实施本文中描述的每一项方法实施例的任何一者(或本文中描述的方法实施例的任何组合,或本文中描述的方法实施例的任何一者的任何子集,或这些子集的任何组合)。器件可以各种形式的任何一者实现。
虽然上文已描述特定实施例,但这些实施例不旨在限制本发明的范畴,即使其中仅关于特定特征描述单一实施例。在本发明中提供的特征的实例旨在为阐释性而非限制性,除非另外阐述。上文的描述旨在涵盖这些替代例、修改及等效物,如获益于本发明的熟习此项技术者将明白。
本发明的范畴包含本文中揭示的任何特征或特征的组合(明确或隐含地),或其任何概括,无论其是否缓解本文中解决的问题的任何一者或全部。因此,可在本申请(或主张其优先权的申请)的起诉期间制定对特征的任何此组合的新发明申请专利范围。特定言的,参考随附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来自附属权利要求的特征可与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组合,且来自相应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可以任何适当方式且非以在随附发明申请专利范围中列举的特定组合进行组合。

Claims (20)

1.一种用于传输极性编码的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储存待极性编码的数据;
确定用于极性编码该数据的编码率;
通过以下项确定与位序列中的每一位位置相关联的可靠性:
计算对应于位位置的每一者的加权总和序列,其中每一位位置的该可靠性是自其相应加权总和确定的,其中对应于每一位位置的该加权总和是该位位置的二进制扩展上的加权总和,其中该加权总和由第一相乘性因子加权,且其中至少部分基于该编码率选择该第一相乘性因子;
基于位位置的相应可靠性对位位置进行排序;
基于该排序将该数据作为信息位分配于极性码的最可靠位位置中;将位位置的剩余部分分配为该极性码的冻结位;
极性编码该信息位及冻结位;及
传输极性编码的信息位及冻结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至少部分基于该极性码的区块大小进一步选择该第一相乘性因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该第一相乘性因子包括指数量,该指数量包括第一指数因子;其中该第一指数因子包括被求和的该二进制扩展中的每一项的指数幂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
其中该指数量进一步包括第二指数因子;及
其中该第二指数因子包括能至少部分基于该编码率调节的可调整参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
其中选择该第二指数因子以相对于自将该第二指数因子选择为1/4获得的分布将该极性码的信息位的分布散布至更早位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进一步选择该第一相乘性因子使得该极性码逼近对应极性码,其中该对应极性码实施所确定的编码率且是使用替代极性码构建方法构建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
其中该极性码是根据增强极化加权方法构建的,且其中该替代极性码构建方法包括碎形增强核心(FRANK)极性码构建方法。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储存待极性编码的第二数据;
确定用于极性编码该第二数据的第二编码率;
确定与该位序列中的每一位位置相关联的第二可靠性,其中该第二可靠性是使用对应于位位置的每一者的第二加权总和序列确定的,且其中该加权总和由至少部分基于该第二编码率选择的第二相乘性因子加权,其中该第二相乘性因子不同于该第一相乘性因子;
基于位位置的相应第二可靠性执行位位置的第二排序;
基于该第二排序将该第二数据作为第二信息位分配于第二极性码的最可靠位位置中;
将位位置的剩余部分分配为该第二极性码的第二冻结位;
极性编码第二信息位及第二冻结位;及
传输极性编码的第二信息位及第二冻结位。
9.一种用户设备器件(UE),其包括:
无线电设备;
存储器;及
一个或多个处理组件,其可操作地耦合至该无线电设备及该存储器;
其中该无线电设备、该存储器及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组件经配置以:
将待极性编码的数据储存于该存储器中;
确定与该极性编码相关联的编码率;
确定与位序列中的每一位位置相关联的可靠性,其中通过计算每一位位置的二进制扩展上的加权总和而确定该位位置的该可靠性,且其中基于该编码率加权该总和;
基于位位置的相应可靠性对位位置进行排序;及
基于该排序将该数据作为信息位分配于极性码的最可靠位位置中;
将位位置的剩余部分分配为该极性码的冻结位;
极性编码该信息位及冻结位;及
经由该无线电设备传输极性编码的信息位及冻结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UE,
其中至少部分基于该极性码的区块大小进一步加权该总和。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UE,
其中该加权总和由第一相乘性因子加权,且其中基于该编码率加权该总和包括基于该编码率选择该第一相乘性因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UE,
其中该第一相乘性因子包括指数量,该指数量包括第一指数因子;
其中该第一指数因子包括被求和的该二进制扩展中的每一项的指数幂次。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UE,
其中该指数量进一步包括第二指数因子;且
其中该第二指数因子包括能至少部分基于该编码率调节的可调整参数。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UE,
其中选择该第二指数因子以相对于自将该第二指数因子选择为1/4获得的分布将该极性码的信息位的分布散布至更早位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UE,其中进一步选择该第一相乘性因子使得该极性码逼近对应极性码,其中该对应极性码实施所确定的编码率且是使用替代极性码构建方法构建的。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UE,
其中该极性码是根据增强极化加权方法构建的,且其中该替代极性码构建方法包括碎形增强核心(FRANK)极性码构建方法。
17.一种用于传输极性编码的数据的装置,其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组件,其经配置以引起无线器件完成以下项:
储存待极性编码的数据;
确定用于极性编码该数据的编码率;
确定与位序列中的每一位位置相关联的可靠性,其中在确定与该位序列中的每一位位置相关联的该可靠性中,该处理组件经配置以:计算对应于位位置的每一者的加权总和序列,其中每一位位置的该可靠性是自其相应加权总和确定的,其中对应于每一位位置的该加权总和是该位位置的二进制扩展上的加权总和,其中该加权总和由第一相乘性因子加权,且其中至少部分基于该编码率选择该第一相乘性因子;
基于位位置的相应可靠性对位位置进行排序;
基于该排序将该数据作为信息位分配于极性码的最可靠位位置中;将位位置的剩余部分分配为该极性码的冻结位;
极性编码该信息位及冻结位;及
传输极性编码的信息位及冻结位。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
其中至少部分基于该极性码的区块大小进一步选择该第一相乘性因子。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
其中该第一相乘性因子包括指数量,该指数量包括第一指数因子及第二指数因子;
其中该第一指数因子包括被求和的该二进制扩展中的每一项的指数幂次,且其中该第二指数因子包括能至少部分基于该编码率调节的可调整参数。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
其中进一步选择该第二指数因子以相对于自将该第二指数因子选择为1/4获得的分布将该极性码的信息位的分布散布至更早位位置。
CN201880030883.7A 2017-05-08 2018-05-07 用于传输极性编码的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06126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503172P 2017-05-08 2017-05-08
US62/503,172 2017-05-08
PCT/US2018/031389 WO2018208672A1 (en) 2017-05-08 2018-05-07 Enhanced polarization weighting to enable scalability in polar code bit distribut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12681A CN110612681A (zh) 2019-12-24
CN110612681B true CN110612681B (zh) 2022-09-06

Family

ID=62705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0883.7A Active CN110612681B (zh) 2017-05-08 2018-05-07 用于传输极性编码的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3) US10594438B2 (zh)
EP (1) EP3622646B1 (zh)
JP (1) JP7210079B2 (zh)
CN (1) CN110612681B (zh)
TW (1) TWI750372B (zh)
WO (1) WO201820867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86556B2 (en) * 2017-01-17 2020-06-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Robust and universal polar codes
CN109391343B (zh) * 2017-08-02 2021-09-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Polar码编码方法及装置
WO2019061338A1 (en) * 2017-09-29 2019-04-04 Zt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OLAR CODE CODING
KR102438982B1 (ko) * 2017-11-16 2022-09-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부호화 및 복호화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10651972B2 (en) * 2017-12-11 2020-05-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justed fractally enhanced kernel polar codes for achievable signal-to-noise ratio spike mitigation
US10873345B2 (en) * 2018-02-05 2020-12-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polar code construction
US10447436B2 (en) * 2018-02-07 2019-10-15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Polar code generat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therefor
US20190356418A1 (en) * 2018-05-17 2019-11-21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of transmitting data encoded in polar cod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11057051B2 (en) * 2018-08-13 2021-07-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Fractally enhanced kernel polar coding
CN111200439B (zh) * 2018-11-16 2022-05-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译码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9361495B (zh) * 2018-12-07 2020-05-08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极化码构造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4499743B (zh) * 2020-10-26 2024-05-28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数据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204328A1 (ko) * 2022-04-22 2023-10-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채널 인코딩을 수행하는 방법, 통신 기기, 프로세싱 장치, 및 저장 매체, 그리고 채널 디코딩을 수행하는 방법, 통신 기기, 프로세싱 장치, 및 저장 매체
CN114884520A (zh) * 2022-05-07 2022-08-09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普适偏序的松弛极化编码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7495A (zh) * 2008-04-29 2011-04-1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经编码控制信道信息交错
CN103684477A (zh) * 2012-09-24 2014-03-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混合极性码的生成方法和生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73624A (ko) * 2007-02-06 2008-08-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편파 다중 입출력 시스템을 위한 코드북 생성 방법 및그 장치
KR101481435B1 (ko) 2008-12-18 2015-01-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저밀도 패리티 검사 부호를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매핑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9361402B (zh) * 2013-05-31 2019-09-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编码方法及编码设备
CA2935256A1 (en) * 2014-02-21 2015-08-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Rate matc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lar code
EP3119020B1 (en) * 2014-03-31 2020-01-0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olar code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method and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0461779B2 (en) * 2015-08-12 2019-10-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te-compatible polar codes
EP3247042B1 (en) * 2016-05-13 2020-09-30 Mediatek Inc. Bit puncturing for polar codes
US10432234B2 (en) * 2016-07-19 2019-10-01 Mediatek Inc. Low complexity rate matching for polar codes
CN107666370B (zh) * 2016-07-29 2023-09-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编码方法和设备
US10637607B2 (en) * 2016-09-15 2020-04-2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coding data using a polar code
US10327235B2 (en) * 2017-01-04 2019-06-18 Coherent Logix, Incorporated Scrambling sequence design for multi-mode block discrimination on DCI blind detec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7495A (zh) * 2008-04-29 2011-04-1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经编码控制信道信息交错
CN103684477A (zh) * 2012-09-24 2014-03-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混合极性码的生成方法和生成装置
WO2014044072A1 (zh) * 2012-09-24 2014-03-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混合极性码的生成方法和生成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SI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for Beamformed CSI-RS Schemes;Alcatel-Lucent Shanghai Bell, Alcatel-Lucent;《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82bis》;20151009;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94438B2 (en) 2020-03-17
JP7210079B2 (ja) 2023-01-23
US20210306096A1 (en) 2021-09-30
EP3622646B1 (en) 2020-10-21
US20180323905A1 (en) 2018-11-08
TWI750372B (zh) 2021-12-21
WO2018208672A1 (en) 2018-11-15
US11063697B2 (en) 2021-07-13
US11356200B2 (en) 2022-06-07
EP3622646A1 (en) 2020-03-18
CN110612681A (zh) 2019-12-24
US20200195378A1 (en) 2020-06-18
JP2020521364A (ja) 2020-07-16
TW201902146A (zh) 2019-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12681B (zh) 用于传输极性编码的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US10700705B2 (en) Encoding and decoding method and terminal
CN102045849B (zh) 一种pdcch信息的发送方法、pdcch搜索空间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0475266B (zh)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RU2682017C1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вязи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информации
CN108365850B (zh) 编码方法、编码装置和通信装置
CN108347301B (zh) 数据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8599891B (zh) 编码方法、编码装置和通信装置
US11831334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olar code coding
US1122832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polar code
CN109391358B (zh) 极化码编码的方法和装置
CN113518428A (zh) 资源确定方法和设备
CN111416641A (zh) 码本约束、码本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WO2018161946A1 (zh) 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11106897A (zh) 译码方法及设备
CN113784356A (zh) 一种通信参数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KR102115216B1 (ko) 극부호 복호 장치 및 방법
CN109088698B (zh) 一种编码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12543506A (zh) 资源确定方法及装置
Bao et al. High Throughput and Low Complexity Implementation for Uplink Scheme of 5G Technology
CN114079533A (zh) 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15278897A (zh)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004674A (zh) 用于确定传输块大小的方法
CN111373662A (zh) 基于序列的极性码描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