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89210A - 液冷容器密封装置以及密封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冷容器密封装置以及密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89210A
CN110589210A CN201910987744.XA CN201910987744A CN110589210A CN 110589210 A CN110589210 A CN 110589210A CN 201910987744 A CN201910987744 A CN 201910987744A CN 110589210 A CN110589210 A CN 1105892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body
lower cover
liquid
sealing
uppe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8774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1098774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89210A/zh
Publication of CN1105892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892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51/00Clos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D51/18Arrangements of closures with protective outer cap-like covers or of two or more co-operating closures
    • B65D51/20Caps, lids, or covers co-operating with an inner closure arranged to be opened by piercing, cutting, or tea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53/00Sealing or packing elements; Sealings formed by liquid or plastics material
    • B65D53/02Collars or 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2251/00Details relating to container closures
    • B65D2251/0003Two or more closures
    • B65D2251/0006Upper closure
    • B65D2251/0015Upper closure of the 41-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2251/00Details relating to container closures
    • B65D2251/0003Two or more closures
    • B65D2251/0006Upper closure
    • B65D2251/0025Upper closure of the 47-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液冷容器密封装置及密封方法。其中,该装置包括:上盖体、下盖体及下盖体支柱框架;其中,上盖体,包括上盖体弧形密封面、上盖体斜边密封面以及密封条;下盖体,包括下盖体中空结构、下盖体弧形密封面、下盖体第一重O型密封圈、下盖体斜边密封面、下盖体第二重O型密封圈、密封压扣;下盖体支柱框架,包括支柱框架以及支柱框架内填充的保温材料。本公开通过上盖体与下盖体的耦合结构,一次性形成四重密封面及内积液坑,不仅解决了冷媒密封问题,还有效解决了内部溢出冷媒的回收利用问题。

Description

液冷容器密封装置以及密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液冷储存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冷容器密封装置以及密封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中国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已连续八年以超过12%的速度增长,预计2020年总耗电量将达到2962亿千瓦,根据《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工作方案》中表述,我国数据中心数量已经超过40万个,年耗电量超过全社会用电量的1.5%,其中大多数数据中心PUE普遍高达2,因此,降低数据中心PUE,对我国节能降耗有非常大的意义。
在此背景下,数据中心液冷技术应运而生,液冷本质上是通过冷媒液体与服务器关键发热点进行直接接触散热,和传统风冷相比,每单位体积所传输的热量即散热效率高达3500倍,液冷技术整体将节能90%,可有效降低数据中心PUE,而且液冷技术的应用不受地域限制,对我国节能降耗意义非常重大。
直接接触式液冷技术可分为单相式和两相式,单相冷媒和服务器关键发热点换热时不发生/很少发生相变,靠热传导将服务器关键发热点的热量导走,两相冷媒和服务器关键发热点接触时发生相变,液态冷媒变为汽态冷媒,冷媒相变吸收大量热量,从而带走服务器关键发热点的热量。这两种冷媒在实际运行时,都存在冷媒汽化泄露问题,特别是两相式冷媒,运行过程中容器内压力随服务器工作负荷随时变化,对密封要求非常高,而且这两种冷媒造价高昂,运行过程中泄漏量的多少直接决定液冷技术应用经济性的高低。目前传统密封圈密封方式,对应这种密封面积大,且存在压力变化的液冷容器,很难在长时间内保持液冷容器良好的密封性,时间一长,冷媒泄露,导致财产损失,更为严重的,会导致人身伤害。
如何解决这种密封尺寸大,密封面积大,以及存在压力变化的液冷容器密封问题,是当前数据中心液冷技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容器密封装置及密封方法,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陷而导致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液冷容器密封装置,包括:
上盖体、下盖体及下盖体支柱框架;其中,
上盖体,包括上盖体弧形密封面、上盖体斜边密封面以及密封条;
下盖体,包括下盖体中空结构、下盖体弧形密封面、下盖体第一重O型密封圈、下盖体斜边密封面、下盖体第二重O型密封圈、密封压扣;
下盖体支柱框架,包括支柱框架以及支柱框架内填充的保温材料。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装置的上盖体弧形密封面与下盖体弧形密封面为耦合结构,当上盖体与下盖体闭合时,所述上盖体弧形密封面与下盖体弧形密封面可形成耦合面,所述耦合面倾角向液冷容器内倾斜。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下盖体中空结构中有低温冷媒通过,用于将汽化溢散的冷媒冷凝。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上盖体还包括:
上盖体中空结构,所述上盖体中控结构中有低温冷媒通过,用于将汽化溢散的冷媒冷凝。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低温冷媒可在所述上盖体中空结构或下盖体中空结构中直接通过,也可以在所述上盖体中空结构或下盖体中空结构中铺设管路,所述低温冷媒在所述管路中通过。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上盖体斜边密封面为双侧密封面,形成上盖体凸起结构;
所述下盖体斜边密封面为双侧密封面,形成下盖体凹下结构;
当上盖体与下盖体闭合时,所述上盖体凸起结构与下盖体凹下结构可形成双侧耦合面密封结构。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下盖体凹下结构还包括:
下盖体内积液坑,用于储存将液冷容器中汽化溢散的冷媒在上盖体中空结构或下盖体中空结构中低温冷媒作用下冷凝后的液态冷媒;
内溢液告警探测器,用于检测下盖体内积液坑中冷凝后的液态冷媒,并生成告警信号;
液体回收孔,用于接收控制信号实现冷凝后的液态冷媒的回收。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下盖体内积液坑中的液态冷媒与所述上盖体中空结构可形成液封,防止汽化的冷媒溢散。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下盖体支柱框架与所述下盖体为无缝隙焊接“L”型连接,靠近液冷容器内侧的下盖体支柱框架的保温层高度高于所述液冷容器内液态冷媒的液面。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下盖体及下盖体支柱框架可以为共用耦合结构,同一下盖体及下盖体支柱框架可与多个上盖体耦合密封。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液冷容器密封方法,包括:
弧形密封面减压步骤,当液冷容器上盖体与下盖体闭合时,通过下盖体密封压扣使上盖体弧形密封面与下盖体弧形密封面耦合连接,液冷容器内汽化的冷媒溢出时与所述上盖体弧形密封面及下盖体弧形密封面接触,并在上盖体中空结构或下盖体中空结构中通过的低温冷媒的作用下冷凝,沿内倾耦合面流回液冷容器中,汽化的冷媒的压力在所述上盖体弧形密封面及下盖体弧形密封面中层层抵消,完成汽化冷媒在弧形密封面的减压;
弧形密封面液封密封步骤,所述上盖体弧形密封面及下盖体弧形密封面中冷凝的冷媒与所述上盖体弧形密封面及下盖体弧形密封面形成多重液封面,完成弧形密封面液封密封;
第一重O型密封圈密封步骤,在所述上盖体及下盖体的上盖体弧形密封面及与下盖体弧形密封面后,分别设置有用于放置第一重O型密封圈水平密封面,在下盖体密封压扣压力作用下,平衡液冷容器内外压力,完成第一重O型密封圈密封;
下盖体内积液坑液封密封步骤,上盖体凸起结构及与下盖体凹下结构耦合时,形成双侧密封面,液冷容器内汽化的冷媒溢出时与所述密封面接触,并在上盖体中空结构或下盖体中空结构中通过的低温冷媒的作用下冷凝,沿所述双侧密封面流回下盖体内积液坑中,所述下盖体内积液坑中的液态冷媒与所述上盖体中空结构可形成液封,完成下盖体内积液坑液封密封;
第二重O型密封圈密封步骤,在所述上盖体及下盖体的上盖体凸起结构及与下盖体凹下结构后,分别设置有用于放置第二重O型密封圈水平密封面,在下盖体密封压扣压力作用下,平衡液冷容器内外压力,完成第二重O型密封圈密封。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内溢液告警步骤,当内溢液告警探测器检测到所述下盖体内积液坑中冷凝后的液态冷媒的液位高于预设高度时,生成内溢液告警信号;
告警处理步骤,当接收到内溢液告警信号时,检查并扣紧密封压扣,通过后台监控平台,降低液冷容器内部压力,减小液冷容器内部冷媒汽化量,同时调节所述上盖体中空结构或下盖体中空结构中低温冷媒的流量的同时降低低温冷媒温度,以增大汽化溢散冷媒的冷凝速度,从而实现冷媒溢散的降低或者完全消除。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冷媒回收步骤,当下盖体内积液坑存有液封冷媒且需要打开液冷容器时,将常闭状态的液体回收孔打开,使下盖体内积液坑中的液态冷媒流回液冷容器,实现冷媒回收。
本公开的液冷容器密封装置及密封方法,其中,该装置包括:上盖体、下盖体及下盖体支柱框架;其中,上盖体,包括上盖体弧形密封面、上盖体斜边密封面以及密封条;下盖体,包括下盖体中空结构、下盖体弧形密封面、下盖体第一重O型密封圈、下盖体斜边密封面、下盖体第二重O型密封圈、密封压扣;下盖体支柱框架,包括支柱框架以及支柱框架内填充的保温材料。本公开通过上盖体与下盖体的耦合结构,一次性形成四重密封面及内积液坑,不仅解决了冷媒密封问题,还解决了部分内部溢出冷媒的回收利用问题。一方面,本公开为一种简洁的密封结构及密封方法,相对传统液冷密封结构,冷媒溢出率减少至零,完美解决了密封口尺寸大,密封面积大,生产加工成本较低;另一方面,本公开通过上下盖体的耦合结构,可一次性形成四重密封面及内积液坑,不仅解决了冷媒密封问题,还解决了部分内部溢出冷媒的回收利用问题。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例,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液冷容器密封装置框图;
图2A-2D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液冷容器密封装置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液冷容器密封方法流程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液冷容器密封方法中告警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2B中,101上盖体,102下盖体,103下盖体支柱框架,202上盖体弧形密封面,203上盖体斜边密封面,204上盖体中空结构,205密封条,206下盖体第一重O型密封圈、下盖体第二重O型密封圈,207密封压扣,209下盖体斜边密封面,210下盖体弧形密封面,211内溢液告警探测器,212内积液坑液位顶面,213内排液口,214液封,215下盖体中空结构,216保温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例。然而,示例实施例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例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材料、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方法、装置、实现、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各方面。
附图中所示的方框图仅仅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即,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软件硬化的模块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功能实体的一部分,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在本示例实施例中,首先提供了一种液冷容器密封装置;参考图1及图2B中所示,该液冷容器密封装置可以包括以下装置:
上盖体101、下盖体102及下盖体支柱框架103;其中,
上盖体101,包括上盖体弧形密封面202、上盖体斜边密封面203以及密封条205;
下盖体102,包括下盖体中空结构215、下盖体弧形密封面210、下盖体第一重O型密封圈206、下盖体斜边密封面209、下盖体第二重O型密封圈206、密封压扣207;
下盖体支柱框架103,包括支柱框架以及支柱框架内填充的保温材料216。
本公开的液冷容器密封装置及密封方法,其中,该装置包括:上盖体、下盖体及下盖体支柱框架;其中,上盖体,包括上盖体弧形密封面、上盖体斜边密封面以及密封条;下盖体,包括下盖体中空结构、下盖体弧形密封面、下盖体第一重O型密封圈、下盖体斜边密封面、下盖体第二重O型密封圈、密封压扣;下盖体支柱框架,包括支柱框架以及支柱框架内填充的保温材料。本公开通过上盖体与下盖体的耦合结构,一次性形成四重密封面及内积液坑,不仅解决了冷媒密封问题,还解决了部分内部溢出冷媒的回收利用问题。一方面,本公开为一种简洁的密封结构及密封方法,相对传统液冷密封结构,冷媒溢出率减少至零,完美解决了密封口尺寸大,密封面积大,生产加工成本较低;另一方面,本公开通过上下盖体的耦合结构,可一次性形成四重密封面及内积液坑,不仅解决了冷媒密封问题,还解决了部分内部溢出冷媒的回收利用问题。
下面,将对本示例实施例中的液冷容器密封装置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参照图1所示,该液冷容器密封装置100可以包括:上盖体101、下盖体102及下盖体支柱框架103;其中,
上盖体101,包括上盖体弧形密封面202、上盖体斜边密封面203以及密封条205。
如图2A所示,为液冷容器密封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上盖体由上盖体中空结构,上盖体弧形密封面,上盖体斜边密封面,上盖体凸起结构以及密封条等组成。上盖体可含中空结构,也可以不含中空结构,该中空结构为选配项。当上盖体为中空结构时,该中空结构通以低温水(或其他低温冷媒),与下盖体耦合,形成上下盖体的中空结构均通过低温水(或其他低温冷媒)的形式;当上盖体不是中空结构时,与下盖体耦合,形成上盖体不是中空结构,不通过低温水(或其他低温冷媒),下盖体中空结构通过低温水(或其他低温冷媒)的形式。
上盖体中空结构内通以低温水(或其他低温冷媒),该低温水(或其他低温冷媒)可直接通过盖体中空结构,也可以是在该中空结构内铺设热管,低温水(或其他低温冷媒)在热管中流动。
下盖体102,包括下盖体中空结构215、下盖体弧形密封面210、下盖体第一重O型密封圈206、下盖体斜边密封面209、下盖体第二重O型密封圈206、密封压扣207;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下盖体由下盖体中空结构,下盖体弧形密封面,下盖体第一重“O”型密封圈,下盖体斜边密封面,下盖体内积液坑(凹下结构),内溢液告警探测器,下盖体第二重“O”型密封圈,密封压扣等组成。下盖体内积液坑内设置内排液口。
下盖体中空结构内通以低温水(或其他低温冷媒),该低温水(或其他低温冷媒)可直接通过盖体中空结构,也可以是在该中空结构内铺设热管,低温水(或其他低温冷媒)在热管中流过。
上下盖体耦合后,形成致密耦合面,该致密耦合面内包括一条弧形密封面,第一个“O”型密封圈密封面,两条斜边密封面,一个内积液坑,第二个“O”型密封圈密封面。如图2C所示,该种耦合结构,可一次性形成四重密封面,一个内积液坑,不仅可解决冷媒密封问题,还解决了部分内部溢出冷媒的回收利用问题,结构简单,一举多得。
下盖体支柱框架103,包括支柱框架以及支柱框架内填充的保温材料216。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下盖体支柱框架由支柱框架以及框架内填充的保温材料组成。支柱框架上端与下盖体连接处为“L”形连接方式,无缝隙焊接处理,靠近液冷密封容器内侧有支柱框架保温层将下盖体(有低温水通过)与密封冷媒隔开,如此能避免液冷容器内的汽态冷媒和下盖体中空结构内的低温水(或其他低温冷媒)直接接触,避免下盖体中空结构内的低温水(或其他低温冷媒)被液冷容器内的汽态冷媒加热升温,从而导致冷凝密封面处的温度升高,不能将通过密封面处的汽态冷媒完全冷凝液化,增大汽态冷媒通过冷凝密封面溢出的风险。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所述装置的上盖体弧形密封面与下盖体弧形密封面为耦合结构,当上盖体与下盖体闭合时,所述上盖体弧形密封面与下盖体弧形密封面可形成耦合面,所述耦合面倾角向液冷容器内倾斜。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所述下盖体中空结构中有低温冷媒通过,用于将汽化溢散的冷媒冷凝。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所述上盖体还包括:
上盖体中空结构,所述上盖体中控结构中有低温冷媒通过,用于将汽化溢散的冷媒冷凝。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所述低温冷媒可在所述上盖体中空结构或下盖体中空结构中直接通过,也可以在所述上盖体中空结构或下盖体中空结构中铺设管路,所述低温冷媒在所述管路中通过。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所述上盖体斜边密封面为双侧密封面,形成上盖体凸起结构;
所述下盖体斜边密封面为双侧密封面,形成下盖体凹下结构;
当上盖体与下盖体闭合时,所述上盖体凸起结构与下盖体凹下结构可形成双侧耦合面密封结构。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所述下盖体凹下结构还包括:
下盖体内积液坑,用于储存将液冷容器中汽化溢散的冷媒在上盖体中空结构或下盖体中空结构中低温冷媒作用下冷凝后的液态冷媒;
内溢液告警探测器,用于检测下盖体内积液坑中冷凝后的液态冷媒,并生成告警信号;
液体回收孔,用于接收控制信号实现冷凝后的液态冷媒的回收。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所述下盖体内积液坑中的液态冷媒与所述上盖体中空结构可形成液封,防止汽化的冷媒溢散。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所述下盖体支柱框架与所述下盖体为无缝隙焊接“L”型连接,靠近液冷容器内侧的下盖体支柱框架的保温层高度高于所述液冷容器内液态冷媒的液面。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如图2D所示,为共用容器下盖体支撑边上下盖耦合结构示意图,所述下盖体及下盖体支柱框架可以为共用耦合结构,同一下盖体及下盖体支柱框架可与多个上盖体耦合密封。
上述中各液冷容器密封装置的装置模块的具体细节已经在对应的液冷容器密封装置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液冷容器密封装置100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装置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装置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装置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装置来具体化。
此外,在本示例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液冷容器密封方法。参照图3所示,所述密封方法包括:
弧形密封面减压步骤S310,当液冷容器上盖体与下盖体闭合时,通过下盖体密封压扣使上盖体弧形密封面与下盖体弧形密封面耦合连接,液冷容器内汽化的冷媒溢出时与所述上盖体弧形密封面及下盖体弧形密封面接触,并在上盖体中空结构或下盖体中空结构中通过的低温冷媒的作用下冷凝,沿内倾耦合面流回液冷容器中,汽化的冷媒的压力在所述上盖体弧形密封面及下盖体弧形密封面中层层抵消,完成汽化冷媒在弧形密封面的减压。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利用低温冷凝方法,在下盖体中空结构中通以低温水(或其他低温冷媒),实现由密封压力汽体转变为密封无压力或者低压液体。在下盖体中空结构中,通过低温水(或其他低温冷媒),低温水温度通过后台控制系统控制,保证其温度在汽态冷媒的冷凝温度点以下,使得上下盖体耦合的两个密封面(弧形密封面和斜边密封面)处于低温状态,通过将上下盖体设计成多个凹凸结构,利用该凹凸结构的高差,形成一个弧边密封面和两个斜边密封面(本两个面仅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样例,实际包括但不限于利用该原理做出的其他形状的密封面),弧形密封面或斜边密封面可以大幅度增加冷却路径的长度以及冷却面的面积,也即是增加冷凝面的面积,在有汽态冷媒沿密封面向外泄露时,低温密封面(弧形和斜边等多重密封面)可以有效地将经过密封面的汽态冷媒冷凝为液态,从而将密封面处的压力汽体转变为液体,在延长的密封面内,压力被层层抵消,从而实现由密封压力汽体转变为密封无压力或者低压液体,从而使密封难度大幅度降低。
弧形密封面液封密封步骤S320,所述上盖体弧形密封面及下盖体弧形密封面中冷凝的冷媒与所述上盖体弧形密封面及下盖体弧形密封面形成多重液封面,完成弧形密封面液封密封。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上下盖体结构耦合后,形成第一个有一倾斜角的弧形密封面(其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弧形,还包括:斜边面,角形面,或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密封面),将该密封面设计为向液冷容器内倾斜的弧形面是为了增加密封面积,形成多个液封点以及实现积液自动回流的作用。在下盖体(或上下盖体)中空结构里低温水的作用下,该弧形密封面温度较低,形成一个冷凝密封面,使通过该弧形冷凝密封面泄露的汽态冷媒被充分冷凝,变成液态冷媒,被冷凝的液态冷媒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倾斜的弧形密封面下滑堆积,一部分冷媒回落至冷媒容器内,一部分在弧形密封面多个弧形弯角处形成液体堆积,从而形成多重液封面,阻挡后续冷媒的溢出。
第一重O型密封圈密封步骤S330,在所述上盖体及下盖体的上盖体弧形密封面及与下盖体弧形密封面后,分别设置有用于放置第一重O型密封圈水平密封面,在下盖体密封压扣压力作用下,平衡液冷容器内外压力,完成第一重O型密封圈密封。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在弧形密封面后设置一段水平密封面,在该段水平密封面处设置“O”型密封圈,一方面用于平衡液冷容器内外压力,使弧形密封面处压力平衡,阻挡汽态/液态冷媒在压力的作用下继续溢出,另一方面,用于对已经冷凝的冷媒进行密封,形成第二重密封,阻挡冷媒溢出。
下盖体内积液坑液封密封步骤S340,上盖体凸起结构及与下盖体凹下结构耦合时,形成双侧密封面,液冷容器内汽化的冷媒溢出时与所述密封面接触,并在上盖体中空结构或下盖体中空结构中通过的低温冷媒的作用下冷凝,沿所述双侧密封面流回下盖体内积液坑中,所述下盖体内积液坑中的液态冷媒与所述上盖体中空结构可形成液封,完成下盖体内积液坑液封密封。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在第二重”O”型密封面之后,由上盖体斜边密封面,凸起结构与下盖体斜边密封面,内积液坑(凹下结构)耦合形成两条斜边密封面和一个内积液坑,两条斜边密封面增大了密封面面积,作用在于将突破第一重密封和第二重密封的溢出冷媒进一步冷凝,被冷凝后的冷媒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滑落至内积液坑中,构建第三重密封(液封),阻挡更多的冷媒溢出,在积液坑中设置液体回收孔(常闭状态)和报警装置。
第二重O型密封圈密封步骤S350,在所述上盖体及下盖体的上盖体凸起结构及与下盖体凹下结构后,分别设置有用于放置第二重O型密封圈水平密封面,在下盖体密封压扣压力作用下,平衡液冷容器内外压力,完成第二重O型密封圈密封。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在第三重密封后设置一段水平密封面,在该段水平密封面处设置“O”型密封圈,该”O”型密封圈一方面用于再次平衡液冷容器内外压力,另一方面,对积液坑内溢出的冷媒(若有溢出)进行密封,形成第四次密封(最后一次密封),确保在运行过程中,液冷容器内冷媒完全无法溢出。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专门针对大面积密封口设置,多个密封等距离分布于密封口,保证密封口处上下密封面的紧密压实无虚扣。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内溢液告警步骤,当内溢液告警探测器检测到所述下盖体内积液坑中冷凝后的液态冷媒的液位高于预设高度时,生成内溢液告警信号;
告警处理步骤,如图4所示,当接收到内溢液告警信号时,检查并扣紧密封压扣,通过后台监控平台,降低液冷容器内部压力,减小液冷容器内部冷媒汽化量,同时调节所述上盖体中空结构或下盖体中空结构中低温冷媒的流量的同时降低低温冷媒温度,以增大汽化溢散冷媒的冷凝速度,从而实现冷媒溢散的降低或者完全消除。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当积液坑中的冷媒超过警戒线时,报警装置发出内溢液告警,表示此时有较多冷媒突破了两重密封溢出到内积液坑中,有冷媒泄露风险,提醒运维人员需要对液冷容器进行提前干预,首先是检查密封口四周密封压扣的松动情况,并再次拧紧压扣,其次是发出调节液冷容器内部压力信号,降低液冷容器内部冷媒汽化量,再次是增大下盖体(或上下盖体)中空结构里低温水的流量及调低该低温水的温度,以便加大溢出冷媒的冷凝量,在此三重动作的作用下,在冷媒溢出前,消除风险。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冷媒回收步骤,当下盖体内积液坑存有液封冷媒且需要打开液冷容器时,将常闭状态的液体回收孔打开,使下盖体内积液坑中的液态冷媒流回液冷容器,实现冷媒回收。
在本示例的实施例中,当需要打开液冷容器,开启上盖体时,首先会检测内积液坑中是否积有冷媒,当有积液时,打开积液坑中的液体回收孔,对溢出到此的冷媒进行回收,回收完毕后,方可打开上盖体。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公开中方法的各个步骤,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步骤,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步骤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的或备选的,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以及/或者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等。
此外,上述附图仅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方法所包括的处理的示意性说明,而不是限制目的。易于理解,上述附图所示的处理并不表明或限制这些处理的时间顺序。另外,也易于理解,这些处理可以是例如在多个模块中同步或异步执行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

Claims (10)

1.一种液冷容器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上盖体、下盖体及下盖体支柱框架;其中,
上盖体,包括上盖体弧形密封面、上盖体斜边密封面以及密封条;
下盖体,包括下盖体中空结构、下盖体弧形密封面、下盖体第一重O型密封圈、下盖体斜边密封面、下盖体第二重O型密封圈、密封压扣;
下盖体支柱框架,包括支柱框架以及支柱框架内填充的保温材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的上盖体弧形密封面与下盖体弧形密封面为耦合结构,当上盖体与下盖体闭合时,所述上盖体弧形密封面与下盖体弧形密封面形成耦合面,所述耦合面倾角向液冷容器内倾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冷媒在所述上盖体中空结构或下盖体中空结构中直接通过,在所述上盖体中空结构或下盖体中空结构中铺设管路,所述低温冷媒在所述管路中通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体斜边密封面为双侧密封面,形成上盖体凸起结构;
所述下盖体斜边密封面为双侧密封面,形成下盖体凹下结构;
当上盖体与下盖体闭合时,所述上盖体凸起结构与下盖体凹下结构形成双侧耦合面密封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体凹下结构还包括:
下盖体内积液坑,用于储存将液冷容器中汽化溢散的冷媒在上盖体中空结构或下盖体中空结构中低温冷媒作用下冷凝后的液态冷媒;
内溢液告警探测器,用于检测下盖体内积液坑中冷凝后的液态冷媒,并生成告警信号;
液体回收孔,用于接收控制信号实现冷凝后的液态冷媒的回收;
所述下盖体内积液坑中的液态冷媒与所述上盖体中空结构形成液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体支柱框架与所述下盖体为无缝隙焊接“L”型连接,靠近液冷容器内侧的下盖体支柱框架的保温层高度高于所述液冷容器内液态冷媒的液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体及下盖体支柱框架为共用耦合结构,同一下盖体及下盖体支柱框架与多个上盖体耦合密封。
8.一种液冷容器密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弧形密封面减压步骤,当液冷容器上盖体与下盖体闭合时,通过下盖体密封压扣使上盖体弧形密封面与下盖体弧形密封面耦合连接,液冷容器内汽化的冷媒溢出时与所述上盖体弧形密封面及下盖体弧形密封面接触,并在上盖体中空结构或下盖体中空结构中通过的低温冷媒的作用下冷凝,沿内倾耦合面流回液冷容器中,汽化的冷媒的压力在所述上盖体弧形密封面及下盖体弧形密封面中层层抵消,完成汽化冷媒在弧形密封面的减压;
弧形密封面液封密封步骤,所述上盖体弧形密封面及下盖体弧形密封面中冷凝的冷媒与所述上盖体弧形密封面及下盖体弧形密封面形成至少一重液封面,完成弧形密封面液封密封;
第一重O型密封圈密封步骤,在所述上盖体及下盖体的上盖体弧形密封面及与下盖体弧形密封面后,分别设置有用于放置第一重O型密封圈水平密封面,在下盖体密封压扣压力作用下,平衡液冷容器内外压力,完成第一重O型密封圈密封;
下盖体内积液坑液封密封步骤,上盖体凸起结构及与下盖体凹下结构耦合时,形成双侧密封面,液冷容器内汽化的冷媒溢出时与所述密封面接触,并在上盖体中空结构或下盖体中空结构中通过的低温冷媒的作用下冷凝,沿所述双侧密封面流回下盖体内积液坑中,所述下盖体内积液坑中的液态冷媒与所述上盖体中空结构形成液封,完成下盖体内积液坑液封密封;
第二重O型密封圈密封步骤,在所述上盖体及下盖体的上盖体凸起结构及与下盖体凹下结构后,分别设置有用于放置第二重O型密封圈水平密封面,在下盖体密封压扣压力作用下,平衡液冷容器内外压力,完成第二重O型密封圈密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内溢液告警步骤,当内溢液告警探测器检测到所述下盖体内积液坑中冷凝后的液态冷媒的液位高于预设高度时,生成内溢液告警信号;
告警处理步骤,当接收到内溢液告警信号时,检查并扣紧密封压扣,通过后台监控平台,降低液冷容器内部压力,减小液冷容器内部冷媒汽化量,同时调节所述上盖体中空结构或下盖体中空结构中低温冷媒的流量的同时降低低温冷媒温度,以增大汽化溢散冷媒的冷凝速度,从而实现冷媒溢散的降低或者完全消除。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冷媒回收步骤,当下盖体内积液坑存有液封冷媒且需要打开液冷容器时,将常闭状态的液体回收孔打开,使下盖体内积液坑中的液态冷媒流回液冷容器,实现冷媒回收。
CN201910987744.XA 2019-10-17 2019-10-17 液冷容器密封装置以及密封方法 Pending CN1105892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87744.XA CN110589210A (zh) 2019-10-17 2019-10-17 液冷容器密封装置以及密封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87744.XA CN110589210A (zh) 2019-10-17 2019-10-17 液冷容器密封装置以及密封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89210A true CN110589210A (zh) 2019-12-20

Family

ID=68850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87744.XA Pending CN110589210A (zh) 2019-10-17 2019-10-17 液冷容器密封装置以及密封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89210A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626154U (zh) * 2012-06-21 2012-12-26 泸州品创科技有限公司 蒸馏装置
CN203512300U (zh) * 2013-11-11 2014-04-02 广州蓝月亮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容器透气液密封结构
CN204185463U (zh) * 2014-09-12 2015-03-04 重庆安陶酒业有限公司 白酒蒸馏系统
CN204344930U (zh) * 2014-12-28 2015-05-20 山东华准机械有限公司 液封式密封线性运动模组
CN204802295U (zh) * 2015-07-14 2015-11-25 丰益(上海)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密封瓶盖结构及相应的密封瓶
CN205906446U (zh) * 2016-08-24 2017-01-25 宋晓清 容器口密封结构
CN106362812A (zh) * 2016-10-17 2017-02-01 无锡市日升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化工专用密封瓶
CN205937830U (zh) * 2016-08-19 2017-02-08 全南晶鑫环保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萃取使用密封装置
CN206130080U (zh) * 2016-08-30 2017-04-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常压设备的自凝液封装置
CN108882624A (zh) * 2018-06-20 2018-11-23 南京佳力图机房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液冷机箱门板的密封结构
CN211767518U (zh) * 2019-10-17 2020-10-27 吴玉 液冷容器密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626154U (zh) * 2012-06-21 2012-12-26 泸州品创科技有限公司 蒸馏装置
CN203512300U (zh) * 2013-11-11 2014-04-02 广州蓝月亮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容器透气液密封结构
CN204185463U (zh) * 2014-09-12 2015-03-04 重庆安陶酒业有限公司 白酒蒸馏系统
CN204344930U (zh) * 2014-12-28 2015-05-20 山东华准机械有限公司 液封式密封线性运动模组
CN204802295U (zh) * 2015-07-14 2015-11-25 丰益(上海)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密封瓶盖结构及相应的密封瓶
CN205937830U (zh) * 2016-08-19 2017-02-08 全南晶鑫环保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萃取使用密封装置
CN205906446U (zh) * 2016-08-24 2017-01-25 宋晓清 容器口密封结构
CN206130080U (zh) * 2016-08-30 2017-04-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常压设备的自凝液封装置
CN106362812A (zh) * 2016-10-17 2017-02-01 无锡市日升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化工专用密封瓶
CN108882624A (zh) * 2018-06-20 2018-11-23 南京佳力图机房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液冷机箱门板的密封结构
CN211767518U (zh) * 2019-10-17 2020-10-27 吴玉 液冷容器密封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767518U (zh) 液冷容器密封装置
CN106328216A (zh) 核电站稳压器水封装置及核电站稳压器
US3302419A (en) Vacuum jacket siphon for cryogenic fluids
CN110589210A (zh) 液冷容器密封装置以及密封方法
CN201050921Y (zh) 真空绝热电冰箱
CN106275492B (zh) 航天器真空热试验升华水收集装置
CN209526124U (zh) 动力电池顶盖及动力电池
CN206615615U (zh) 一种防漏保温油罐
CN106108666A (zh) 制冷罐组件和饮水机
CN206183051U (zh) 制冷罐组件和饮水机
CN209246457U (zh) 一种带制冷的空压机
CN210787386U (zh) 一种具有自动加水功能的高低温试验箱
CN106764395A (zh) 液化天然气储罐
CN207555200U (zh) 工业气体汽化热回收应用系统
CN206449408U (zh) 一种bog回收装置
CN207040124U (zh) 一种无尾散热装置
CN206640149U (zh) 一种具有水气检测功能的开关柜
CN206338948U (zh) 一种分区加热式水箱
CN206810254U (zh) 一种可持续作业的双层玻璃反应釜
CN205878670U (zh) 低温制冷机冷头
CN206670167U (zh) 一种低能耗的焊锡膏冷藏装置
CN206957883U (zh) 用于风电冷却系统的金属波纹膨胀储液柜
CN216868901U (zh) 一种机械密封冷却装置
CN212698541U (zh) 一种防蒸汽外溢开水器结构
CN220205395U (zh) 一种三氟化氯充装供气设备用罐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