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77894A - 细胞培养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细胞培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77894A
CN110577894A CN201910489854.3A CN201910489854A CN110577894A CN 110577894 A CN110577894 A CN 110577894A CN 201910489854 A CN201910489854 A CN 201910489854A CN 110577894 A CN110577894 A CN 1105778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roduction
band
discharge
channel
w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8985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久保智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dz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imadz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dzu Corp filed Critical Shimadz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5778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7894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02Form or structure of the vessel
    • C12M23/12Well or multiwell pl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02Form or structure of the vessel
    • C12M23/16Microfluidic devices; Capillary tub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26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flexibl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42Integrated assemblies, e.g. cassettes or cartridg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48Holding appliances; Racks; Suppor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5/00Means for supporting, enclosing or fixing the microorganisms, e.g. immunocoatings
    • C12M25/16Particles; Beads; Granular material; Encapsul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9/00Means for introduction, extraction or recirculation of materials, e.g. pum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37/00Means for sterilizing, maintaining sterile conditions or avoiding chemical or biological contamination
    • C12M37/04Seal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Zo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该细胞培养装置具备:导入侧流路,供从外部导入的培养液流通,并且将被导入的培养液导入至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的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各个多个微孔;和第一导入侧密封部,设置于导入侧流路的外周侧,将培养液从导入侧流路向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外周侧的流动隔断。

Description

细胞培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细胞培养装置,特别涉及在能够卷绕为圆周状的带状部的周面上培养细胞的细胞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在能够卷绕为圆周状的带状部的周面上培养细胞的细胞培养装置是已知的。这样的细胞培养装置例如公开在美国专利第3102082号说明书、美国专利第3853712号说明书、美国专利第3948732号说明书和美国专利第5786215号说明书中。
在上述美国专利第3102082号说明书、美国专利第3853712号说明书、美国专利第3948732号说明书和美国专利第5786215号说明书的细胞培养装置中,在能够卷绕为圆周状的带状部的表面上播种细胞。具体来说,通过在相对于细胞具有粘接性的带状部的表面上粘接细胞而进行细胞的播种。并且,在细胞播种在带状部的表面上的状态下,通过相对于卷绕为圆周状的带状部导入培养液而进行细胞的培养。此外,在径向方向上的带状部彼此之间设置有预定大小的间隙,用于确保供培养液流入的间隔。培养液构成为通过上述间隙流通至播种有细胞的部位。
然而,在上述美国专利第3102082号说明书、美国专利第3853712号说明书、美国专利第3948732号说明书和美国专利第5786215号说明书所记载的细胞培养装置中,由于在径向方向上的带状部彼此之间设置有预定大小的间隙,所以存在卷绕状态的带状部的径向方向上的大小变得比较大的不良情况。相对于此,在使径向方向上的带状部彼此之间的间隙变得比较小的情况下,若从带状部卷绕的中心轴线所延伸的方向的一侧导入培养液,则有时培养液的至少一部分不流入至上述间隙,而是泄漏到带状部的外周侧。在该情况下,存在无法对所播种的细胞供给足够量的培养液从而不能适当地进行细胞的培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技术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细胞培养装置,能够在抑制卷绕的带状部沿径向方向变大的同时,利用培养液对播种在带状部的细胞适当地进行培养。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细胞培养装置具备: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具有柔软性并且能够卷绕为圆周状,在内周面和外周面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供细胞培养的多个凹状的微孔;导入侧流路,在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该导入侧流路在卷绕的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上设置于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一侧,供从外部导入的培养液流通,并且将被导入的培养液导入至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的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各个多个微孔;和第一导入侧密封部,在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第一导入侧密封部设置于导入侧流路的外周侧,将培养液从导入侧流路向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外周侧的流动隔断。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细胞培养装置中,如上所述,设置有将培养液从导入侧流路向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外周侧的流动隔断的第一导入侧密封部。由此,即使在径向方向上的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彼此之间的间隙比较小、使得培养液未流入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彼此之间而是朝向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外周侧流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第一导入侧密封部抑制培养液从导入侧流路向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外周侧泄漏。其结果为,能够使借助于第一导入侧密封部防止了泄漏的培养液流入至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彼此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对播种在微孔中的细胞供给足够量的培养液。由此,能够在抑制卷绕的细胞播种用带状部沿径向方向变大的同时,利用培养液对播种在细胞播种用带状部中的细胞适当地进行培养。
在上述一方案的细胞培养装置中,优选是在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培养液流路,该培养液流路与各个多个微孔连接并供培养液流通,导入侧流路构成为与培养液流路连接。如果这样构成,则能够使在导入侧流路中流通的培养液容易地经由培养液流路分别流入至多个微孔。
在上述一方案的细胞培养装置中,优选是还具备外周侧部件,该外周侧部件与细胞播种用带状部连续地设置,并设置于卷绕为圆周状的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外周侧,在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第一导入侧密封部与外周侧部件的在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上的一侧的部分连接。如果这样构成,则不同于第一导入侧密封部与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一侧的部分连接的情况,能够抑制由于第一导入侧密封部而妨碍培养液向细胞播种用带状部流入。其结果为,能够更高效地将培养液导入至细胞播种用带状部。
在该情况下,优选是外周侧部件具有柔软性,并且构成为能够在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外周侧卷绕为圆周状,第一导入侧密封部具有柔软性,并且与外周侧部件的一侧的部分一体地设置,外周侧部件在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外周卷绕为圆周状,从而将第一导入侧密封部在导入侧流路的外周侧卷绕为圆周状。如果这样构成,则与第一导入侧密封部和外周侧部件单独地设置的情况相比,即使设置了第一导入侧密封部,也能够抑制零件个数增加。
在上述第一导入侧密封部在导入侧流路的外周侧卷绕为圆周状的细胞培养装置中,优选是还具备第一侧带状部,该第一侧带状部在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上与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一侧一体地设置,构成为具有能够和细胞播种用带状部一起卷绕为圆周状的带状形状,导入侧流路具有:一侧槽部,在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和第一侧带状部一体地卷绕的状态下,该一侧槽部设置在细胞播种用带状部与第一侧带状部之间;和多个第一通孔,在细胞播种用带状部与第一侧带状部之间从一侧槽部向外径侧延伸。如果这样构成,则与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和第一侧带状部单独地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零件个数增加。另外,利用向径向方向延伸的第一通孔,能够使从导入口导入的培养液容易地沿径向方向流通。
在上述第一导入侧密封部在导入侧流路的外周侧卷绕为圆周状的细胞培养装置中,优选是构成为从外部导入的培养液相对于导入侧流路从内周侧导入。如果这样构成,则由于在导入侧流路的外周侧设置有第一导入侧密封部,所以与相对于导入侧流路从外周侧导入培养液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培养液容易地导入至导入侧流路。
在上述第一导入侧密封部在导入侧流路的外周侧卷绕为圆周状的细胞培养装置中,优选是还具备:第一排出侧流路,在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第一排出侧流路在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上设置于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另一侧,供向外部排出的培养液流通;和第一排出侧密封部,在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第一排出侧密封部设置于第一排出侧流路的外周侧,将培养液从第一排出侧流路向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外周侧的流动隔断,第一排出侧密封部具有柔软性,并且与外周侧部件一体地设置,外周侧部件在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外周卷绕为圆周状,从而将第一排出侧密封部在第一排出侧流路的外周侧卷绕为圆周状。如果这样构成,则利用第一排出侧密封部抑制来自第一排出侧流路的培养液向外周侧泄漏,因此能够更高效地使来自第一排出侧流路的培养液流通至第一排出口。另外,与外周侧部件和第一排出侧密封部单独地设置的情况相比,即使设置了第一排出侧密封部,也能够抑制零件个数增加。
在该情况下,优选是还具备第二侧带状部,该第二侧带状部在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上,与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另一侧一体地设置,构成为具有能够和细胞播种用带状部一起卷绕为圆周状的带状形状;第一排出侧流路具有:另一侧槽部,在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和第二侧带状部一体地卷绕的状态下,该另一侧槽部设置在细胞播种用带状部与第二侧带状部之间;和多个第二通孔,在细胞播种用带状部与第二侧带状部之间从另一侧槽部向外径侧延伸。如果这样构成,则与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和第二侧带状部单独地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零件个数增加。另外,利用向径向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通孔,能够使第一排出侧流路的培养液容易地沿径向方向流通。
在具备上述第一排出侧流路的细胞培养装置中,优选是还具备:内周侧带状部,与细胞播种用带状部连续地设置,具有柔软性,并且在卷绕为圆周状的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内周侧卷绕为圆周状,和第一卷芯部,供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和内周侧带状部卷绕,内周侧带状部包括:第三通孔,在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和内周侧带状部卷绕的状态下,该第三通孔使从外部导入的培养液流入至导入侧流路;和第四通孔,供来自第一排出侧流路的培养液流入,第一卷芯部包括使从外部导入的培养液流入至内周侧带状部的第三通孔的第一流路、和供来自内周侧带状部的第四通孔的培养液流入的第二流路。如果这样构成,则在内周侧带状部卷绕的状态下,能够经由内周侧带状部的第三通孔和第一卷芯部的第一流路,容易地将培养液导入至导入侧流路。另外,能够经由内周侧带状部的第四通孔和第一卷芯部的第二流路,容易地将培养液从第一排出侧流路排出。
在该情况下,优选是还具备第一导入侧突出部,与在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的一侧设置于第一卷芯部的第一凹部嵌合,第一导入侧突出部包括使从外部导入的培养液流入至第一卷芯部的第一流路的第三流路,细胞培养装置还具备第二导入侧密封部,相对于培养液从第三流路向第一流路流入的部分,该第二导入侧密封部在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的一侧,并夹在第一导入侧突出部与第一卷芯部之间。如果这样构成,则由于包括第三流路的第一导入侧突出部与第一凹部嵌合,因此能够在利用第一导入侧突出部将第一卷芯部固定的同时,将培养液从第三流路导入至第一流路。
另外,相对于培养液从第三流路向第一流路流入的部分,第二导入侧密封部设置在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的一侧,由此,利用第二导入侧密封部,使得在培养液从第三流路向第一流路流入时,能够抑制培养液向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的一侧泄漏。
在上述第一卷芯部包括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的细胞培养装置中,优选是还具备第一排出侧突出部,与在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设置于第一卷芯部的第二凹部嵌合,第一排出侧突出部包括供来自第一卷芯部的第二流路的培养液流入的第四流路,细胞培养装置还具备第二排出侧密封部,相对于培养液从第二流路向第四流路流入的部分,该第二排出侧密封部在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并夹在第一排出侧突出部与第一卷芯部之间。如果这样构成,则包括第四流路的第一排出侧突出部与第二凹部嵌合,因此能够在利用第一排出侧突出部将第一卷芯部固定的同时,利用第四流路将来自第二流路的培养液排出。
另外,相对于培养液从第二流路向第四流路流入的部分,第二排出侧密封部设置在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由此,利用第二排出侧密封部,能够抑制在培养液从第二流路向第四流路流入时培养液向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泄漏。
在具备上述第一排出侧流路的细胞培养装置中,优选是在导入侧流路的外周侧卷绕为圆周状的第一导入侧密封部中,卷绕在最内周的第一导入侧密封部设置有第五通孔,该第五通孔从径向方向观察与导入侧流路重合,在第一排出侧流路的外周侧卷绕为圆周状的第一排出侧密封部中,卷绕在最内周的第一排出侧密封部设置有第六通孔,该第六通孔从径向方向观察与第一排出侧流路重合。如果这样构成,则能够经由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将积存在导入侧流路和第一排出侧流路中的空气排出。
在具备上述外周侧部件的细胞培养装置中,优选是还具备导入侧壳体部,该导入侧壳体部包括圆板形状的导入侧主体部和圆环形状的第二导入侧突出部,第二导入侧突出部在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上从导入侧主体部的外周侧部件侧的表面向外周侧部件侧突出,并且在外周侧部件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导入侧密封部,在设置于第二导入侧突出部的第一导入侧密封部与外周侧部件密合的状态下,导入侧流路由导入侧主体部、第二导入侧突出部、第一导入侧密封部和卷绕的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包围。如果这样构成,则在第一导入侧密封部与外周侧部件密合的状态下,利用第二导入侧突出部和第一导入侧密封部,能够抑制在导入侧流路中流通的培养液向外周侧泄漏。另外,在第一导入侧密封部与外周侧部件密合的状态下,利用导入侧主体部,能够抑制在导入侧流路中流通的培养液从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的一侧泄漏。
在该情况下,优选是还具备:第二排出侧流路,在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第二排出侧流路在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上设置于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另一侧,供向外部排出的培养液流通;第三排出侧密封部,在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第三排出侧密封部相对于第二排出侧流路设置于外周侧,将培养液从第二排出侧流路向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外周侧的流动隔断;和排出侧壳体部,该排出侧壳体部包括圆板形状的排出侧主体部和圆环形状的第二排出侧突出部,第二排出侧突出部在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上从排出侧主体部的外周侧部件侧的表面向外周侧部件侧突出,并且在外周侧部件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三排出侧密封部。如果这样构成,则利用第三排出侧密封部能够抑制培养液从第二排出侧流路向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外周侧泄漏,因此能够更高效地使来自第二排出侧流路的培养液流通至第二排出口。另外,由于在第二排出侧突出部的外周侧部件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三排出侧密封部,所以能够容易地使第三排出侧密封部与外周侧部件密合。
在具备上述排出侧主体部和第二排出侧突出部的细胞培养装置中,优选是在设置于第二排出侧突出部的第三排出侧密封部与外周侧部件密合的状态下,第二排出侧流路由排出侧主体部、第二排出侧突出部、第三排出侧密封部和卷绕的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包围。如果这样构成,则在第三排出侧密封部与外周侧部件密合的状态下,利用第二排出侧突出部和第三排出侧密封部,能够抑制在第二排出侧流路中流通的培养液向外周侧泄漏。另外,在第三排出侧密封部与外周侧部件密合的状态下,利用排出侧主体部,能够抑制在第二排出侧流路中流通的培养液从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泄漏。
在具备包括上述导入侧主体部和第二导入侧突出部的导入侧壳体部的细胞培养装置中,优选是还具备第二卷芯部,供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卷绕,在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凹部,导入侧壳体部包括与第二卷芯部的第三凹部嵌合地设置的第三导入侧突出部。如果这样构成,则在第三导入侧突出部与第二卷芯部的第三凹部嵌合的状态下,能够将培养液导入从而进行细胞的培养。其结果为,能够在将细胞培养装置稳定地固定的同时,进行细胞的培养。
在具备包括上述导入侧主体部和第二导入侧突出部的导入侧壳体部的细胞培养装置中,优选是构成为从外部导入的培养液相对于导入侧流路从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的一侧导入。这里,由于导入侧流路设置在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一侧,所以通过将培养液从导入侧流路的一侧导入,能够将培养液直线地导入至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其结果为,能够使培养液的导入侧的构成比较简易。
在上述第一卷芯部包括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的细胞培养装置中,优选是还具备收纳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和第一卷芯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壳体部,壳体部包括设置于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的侧面的开口部,第一卷芯部包括突出端,该突出端设置于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上的第一卷芯部的至少一端侧,并经由壳体部的开口部向壳体部的外部突出,细胞培养装置还具备:第一管,与第一卷芯部的突出端的第一流路连接,使培养液流入至第一流路;第二管,与第一卷芯部的突出端的第二流路连接,供来自第二流路的培养液流入;和环状的密封部件,以与壳体部的开口部邻接的方式配置,并以圆周状地包围第一卷芯部的方式设置。这里,在使第一管和第二管插入至壳体部的内部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壳体部的内部的密闭性,考虑利用密封部件等将第一管和第二管的插入部分固定。在该情况下,当在第一管和第二管插入至壳体部的内部的状态下使第一卷芯部旋转时,有时第一管和第二管以第一管和第二管插入到壳体部中的插入部分为支点扭转。相对于此,在第一管和第二管分别与向壳体部的外部突出的突出端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连接的情况下,不需要使第一管和第二管插入至壳体部的内部。由此,能够抑制在使第一卷芯部旋转的情况下第一管和第二管扭转。另外,通过以与壳体部的开口部邻接的方式设置环状的密封部件,使得在第一卷芯部的突出端向壳体部的外侧突出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环状的密封部件保证壳体部的密闭性。这些结果是在保证壳体部的密闭性的同时,抑制第一管和第二管扭转。
在该情况下,优选是壳体部包括壳体部侧突出部,该壳体部侧突出部配置有开口部,并以向壳体部的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密封部件设置为,在壳体部的内部被夹持在壳体部侧突出部的内周面与第一卷芯部的外周面之间。如果这样构成,则通过利用壳体部侧突出部的内周面和第一卷芯部的外周面夹持密封部件,能够将密封部件稳定地配置。其结果为,能够在利用密封部件更有效地保证壳体部的密闭性的同时,使第一卷芯部旋转。
在具备上述第一管和第二管的细胞培养装置中,优选是还具备:泵部,将培养液送出;贮液部,贮存培养液;第三管,包括将泵部和贮液部连接的中间部分、从泵部延伸的一侧部分、和从贮液部延伸的另一侧部分;第一接头部,使第三管的一侧部分和第一管分离和连接;和第二接头部,使第三管的另一侧部分和第二管分离和连接。如果这样构成,则通过设置第一接头部和第二接头部,使得在使第一卷芯部旋转时,能够分别在第一接头部和第二接头部中使第三管从第一管和第二管分离。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抑制在使第一卷芯部旋转的情况下第一管和第二管的扭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的(微阵列)带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的(微阵列)带的构成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中的微孔和培养液流路的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的构成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图4的放大图。
图6是沿着图5的200-200线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7是从径向方向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的槽部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的整体构成的剖视图。
图9是从径向方向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的外周侧的空白带的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1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的整体构成的剖视图。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的带卷取时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的构成的局部剖视图。
图1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的培养液导入时的剖视图。
图16是图13的突出端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的细胞播种(导入)时的立体图。
图1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进行培养液导入时的立体图。
图1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进行细胞采集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9,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100的构成进行说明。
细胞培养装置100是用于药物发现领域和生物学的研究等的装置,并且期待将其应用于再生医疗的领域等。具体来说,它能够应用于移植治疗用的多能干细胞来源组织的分化诱导、移植治疗用的多能干细胞的扩增、以及药物筛选用的多能干细胞来源组织的分化诱导等。
(细胞培养装置的构成)
如图1所示,细胞培养装置100具备具有柔软性并且能够卷绕为圆周状的微阵列带(以下简称为带10)。带10形成为带状,以中心轴线α为中心相对于后述的芯部6圆周状地卷绕多层。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带10构成为在塑料制的薄膜上层叠有硅橡胶制的带主体部。此外,在图1中,为了简化,对于芯部6、带10和后述的空白带16以外省略了图示。此外,带10是权利要求书的“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一例。
如图2所示,在带10的内周面1a中设置有供细胞101培养的多个微孔2。微孔2形成为凹状,形成为在内部收纳(播种)细胞101。多个微孔2具有相互同样的构成(大小)。此外,细胞101是IPS(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或ES(胚胎干)细胞等。此外,在图2中,为了简化,省略了除芯部6和带10以外的图示。
另外,在带10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多个微孔2和后述的培养液流路3(参照图3)配置在带10的内周侧(芯部6侧)。并且,多个微孔2和培养液流路3由卷绕在比多个微孔2和培养液流路3靠内周侧的位置的带10的外周面1b覆盖。这里,多个微孔2各自设置为开口2a(参照图3)在内周面1a露出。另外,培养液流路3设置为开放端3a(参照图3)在内周面1a露出。即,卷绕在内周侧的带10的外周面1b从内周侧将多个微孔2各自的开口2a和培养液流路3的开放端3a封闭。
另外,设置有多个微孔2的带10的内周面1a相对于细胞101具有非粘接性。具体来说,带10的内周面1a相对于细胞101由非粘接性的聚合物涂覆。
如图3所示,在带10的内周面1a中设置有与多个微孔2分别连接的培养液流路3。构成为通过培养液在培养液流路3中流通,而分别将培养液导入至多个微孔2。
培养液流路3包括导入流路30,导入流路30将带10的上方侧(Z1方向侧)的端部10c、和配置在端部10c的附近的多个微孔2(配置在最上层的多个微孔2)连接。另外,培养液流路3包括排出流路31,排出流路31将带10的下方侧(Z2方向侧)的端部10d、和配置在端部10d的附近的多个微孔2(配置在最下层的多个微孔2)连接。另外,培养液流路3包括将多个微孔2彼此连接的连接流路32。另外,多个微孔2在内周面1a中设置为棋盘格纹状。此外,在图3中,为了简化,而图示为微孔2沿Z方向仅排列三个,但是实际上排列有三个以上的微孔2。此外,所谓棋盘格纹状是指以下状态:在沿着预定方向排列的微孔的列为沿着与预定方向正交的方向以邻接的方式并排配置多个列的情况下,邻接的列的微孔彼此在预定方向上错开地配置。
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细胞培养装置100设置有将培养液导入的导入部4。具体来说,导入部4包括将培养液从外部导入的导入口40(参照图8)。导入口40设置于上侧壳体部100a(参照图8)。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是构成为将培养液从通过管道连接的泵导入至导入口40。
另外,细胞培养装置100具备导入侧流路41,在带10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导入侧流路41在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上设置在带10的一侧(Z1方向侧)。导入部4包括导入侧流路41。导入侧流路41构成为供从外部经由导入口40导入的培养液流通。
这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导入侧流路41构成为与培养液流路3(参照图3)连接。具体来说,导入侧流路41与导入流路30(参照图3)直接地连接。
另外,细胞培养装置100具备与带10连续地设置的空白带11。空白带11具有柔软性。并且,空白带11构成为能够在卷绕为圆周状的带10的外周侧卷绕为圆周状。另外,在空白带11上未设置凹状的微孔2。此外,空白带11是权利要求书的“外周侧部件”的一例。
另外,细胞培养装置100具备带状密封部12,在带10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带状密封部12设置在导入侧流路41的外周侧。带状密封部12具有柔软性,并且构成为能够卷绕。另外,带状密封部12构成为将培养液从导入侧流路41向带10的外周侧的流动隔断。并且构成为,经由导入侧流路41将培养液分别导入至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的带10的多个微孔2。此外,带状密封部12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一导入侧密封部”的一例。
具体来说,在带10和空白带11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带状密封部12与空白带11的沿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的一侧的部分11a(参照图6)连接。部分11a是空白带11的一侧(Z1方向侧)的端部。部分11a在Z方向上设置在与带10和导入侧流路41的交界(端部10c、参照图3)大致相等的高度位置。此外,在图6中,为了简化而省略了带10和空白带11的卷绕数地进行图示。
详细来说,带状密封部12与空白带11的一侧的部分11a一体地设置。即,带状密封部12与空白带11构成为一体地卷绕。另外,通过空白带11在带10的外周卷绕为圆周状,而将带状密封部12在导入侧流路41的外周侧卷绕为圆周状。另外,带状密封部12构成为在后述的空白带13的外周侧也卷绕为圆周状。
另外,细胞培养装置100具备空白带13,在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上,空白带13与带10的一侧(Z1方向侧)一体地设置。空白带13构成为具有能够和带10一起卷绕为圆周状的带状形状。在空白带13上未设置凹状的微孔2。此外,空白带13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一侧带状部”的一例。
另外,导入侧流路41设置在带10与空白带13之间。具体来说,导入侧流路41在Z方向上由带10和空白带13夹持。
另外,在细胞培养装置100上设置有将培养液排出的排出部5。具体来说,排出部5包括将培养液向外部排出的排出口50(参照图8)。排出口50设置于下侧壳体部100b(参照图8)。另外构成为,从排出口50排出的培养液借助于经由管道(未图示)与排出口50连接的泵(未图示)而排出。
另外,细胞培养装置100具备排出侧流路51,在带10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排出侧流路51在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上设置在带10的另一侧(Z2方向侧)。排出部5包括排出侧流路51。排出侧流路51构成为供经由排出口50向外部排出的培养液流通。此外,排出侧流路51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一排出侧流路”的一例。
排出侧流路51构成为与培养液流路3(参照图3)连接。具体来说,排出侧流路51与排出流路31(参照图3)直接地连接。由此构成为,从导入侧流路41流入至培养液流路3的培养液经由培养液流路3流入至排出侧流路51。
另外,细胞培养装置100具备带状密封部14,在带10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带状密封部14设置在排出侧流路51的外周侧。带状密封部14具有柔软性,并且构成为能够卷绕。另外,带状密封部14构成为将培养液从排出侧流路51向带10的外周侧的流动隔断。此外,带状密封部14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一排出侧密封部”的一例。
具体来说,在带10和空白带11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带状密封部14与空白带11的沿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的部分11b(参照图6)连接。部分11b是空白带11的另一侧(Z2方向侧)的端部。部分11b在Z方向上设置在与带10和排出侧流路51的交界(端部10d、参照图3)大致相等的高度位置。
详细来说,带状密封部14与空白带11的另一侧的部分11b一体地设置。即,带状密封部14与空白带11构成为一体地卷绕。另外,通过空白带11在带10的外周卷绕为圆周状,而将带状密封部14在排出侧流路51的外周侧卷绕为圆周状。另外,带状密封部14构成为在后述的空白带15的外周侧也卷绕为圆周状。
另外,细胞培养装置100具备空白带15,在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上,空白带15与带10的另一侧(Z2方向侧)一体地设置。空白带15构成为具有能够和带10一起卷绕为圆周状的带状形状。在空白带15上未设置凹状的微孔2。此外,空白带15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二侧带状部”的一例。
另外,排出侧流路51设置在带10与空白带15之间。具体来说,排出侧流路51在Z方向上由带10和空白带15夹持。
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在径向方向上的截面上,导入侧流路41和排出侧流路51分别沿径向方向延伸。即,导入侧流路41和排出侧流路51大致平行地设置。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导入侧流路41(参照图4和图5)具有利用底部41a将带10和空白带13连接的槽形状。具体来说,导入侧流路41包括多个通孔41b和槽部41c。在带10和空白带13一体地卷绕的状态下,槽部41c设置在带10和空白带13之间。另外,多个通孔41b在带10和空白带13之间从槽部41c向外径侧延伸。此外,所谓底部41a是指,在空白带13中槽部41c的外径侧(外表面侧)的部分。另外,槽部41c与通孔41b连接。详细来说,通孔41b与槽部41c的外周侧的周面41d连接。此外,通孔41b和槽部41c分别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一通孔”和“一侧槽部”的一例。
并且,通孔41b从与通孔41b连接的槽部41c(周面41d)向外径侧延伸。另外,从所连接的槽部41c(周面41d)向外径侧延伸的通孔41b与设置在外径侧的槽部41c连接。由此,在槽部41c中流通的培养液经由通孔41b向外径侧流动,并流入至设置在外径侧的槽部41c。
其结果是,构成为,从导入口40导入的培养液在导入侧流路41中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流通。即,培养液经由槽部41c和通孔41b从细胞培养装置100的内周侧向外周侧流通,其中带10和空白带13卷绕为圆周状而使槽部41c和通孔41b沿径向方向排列。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排出侧流路51具有利用底部51a将带10和空白带15连接的槽形状。具体来说,排出侧流路51包括多个通孔51b和槽部51c。在带10和空白带15一体地卷绕的状态下,槽部51c设置在带10和空白带15之间。另外,多个通孔51b在带10和空白带15之间从槽部51c向外径侧延伸。此外,所谓底部51a是指,在空白带15中槽部51c的外径侧(外表面侧)的部分。另外,槽部51c与通孔51b连接。详细来说,通孔51b与槽部51c的外周侧的周面51d连接。此外,通孔51b和槽部51c分别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二通孔”和“另一侧槽部”的一例。
另外,通孔51b从与通孔51b连接的槽部51c(周面51d)向外径侧延伸。另外,从所连接的槽部51c(周面51d)向外径侧延伸的通孔51b与设置在外径侧的槽部51c连接。由此,在槽部51c中流通的培养液经由内径侧的通孔51b流入至内径侧的槽部51c。
其结果,构成为,从培养液流路3(参照图3)流入至排出侧流路51的培养液在排出侧流路51中从外周侧朝向内周侧流通。即,培养液经由槽部51c和通孔51b从细胞培养装置100的外周侧向内周侧流通,其中带10和空白带15卷绕为圆周状而使得槽部51c和通孔51b沿径向方向排列。
另外,通孔41b在周面41d中沿周向方向大致均匀(参照图7)地设置。另外,通孔51b在周面51d中沿周向方向大致均匀(参照图7)地设置。此外,在图6和图7中,通孔41b和通孔51b分别图示为沿Z方向各排列两个,但是不限于两个。
另外,槽部41c和槽部51c相互大致平行(参照图7)地延伸。
另外,细胞培养装置100具备与带10连续地设置的空白带16。空白带16具有柔软性,并且在卷绕为圆周状的带10的内周侧卷绕为圆周状。此外,在空白带16的周面上未设置凹状的微孔2。此外,空白带16是权利要求书的“内周侧带状部”的一例。
另外,细胞培养装置100具备供带10、空白带11和空白带16卷绕的芯部6。在芯部6中,在中心轴线α(参照图1)延伸的方向的一侧(Z1方向侧)设置有凹部6a。另外,在芯部6中,在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Z2方向侧)设置有凹部6b。芯部6、凹部6a和凹部6b分别具有大致圆筒形状。从Z1(Z2)方向侧观察,凹部6a和凹部6b设置在芯部6的大致中心。此外,芯部6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一卷芯部”的一例。另外,凹部6a和凹部6b分别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的一例。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空白带16包括:通孔16a,在带10和空白带16卷绕的状态下,使从导入口40(参照图8)导入的培养液流入至导入侧流路41(参照图5);和通孔16b,供来自排出侧流路51(参照图5)的培养液流入。具体来说,通孔16a以将设置于最内周的带10的槽部41c和后述的流路6c连接的方式沿径向方向延伸。另外,通孔16b以将设置于最内周的带10的槽部51c和后述的流路6d连接的方式沿径向方向延伸。此外,通孔16a和通孔16b分别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的一例。
此外,空白带16虽然图示为只卷绕一层,但是也可以卷绕多层。在该情况下,通孔16a和通孔16b设置于空白带16所有的层,并且通孔16a彼此和通孔16b彼此从径向方向观察是重合的。
另外构成为,从导入口40导入的培养液相对于导入侧流路41从内周侧导入。即,构成为培养液穿过设置于导入侧流路41的内周侧的通孔16a流入至导入侧流路41。另外构成为,排出侧流路51的培养液穿过设置于排出侧流路51的内周侧的通孔16b流入至后述的流路6d。
另外,芯部6包括使从导入口40导入的培养液流入至空白带16的通孔16a的流路6c、和供来自空白带16的通孔16b的培养液流入的流路6d。具体来说,流路6c以将通孔16a和后述的流路100d连接的方式沿径向方向延伸。另外,流路6d以将通孔16b和后述的流路100f连接的方式沿径向方向延伸。即,流路6c和流路6d大致平行地延伸。此外,流路6c和流路6d分别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的一例。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细胞培养装置100具备与芯部6的凹部6a嵌合的突出部100c。突出部100c与上侧壳体部100a一体地设置。突出部100c具有大致圆柱形状。此外,突出部100c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一导入侧突出部”的一例。
另外,突出部100c包括使从导入口40导入的培养液流入至芯部6的流路6c的流路100d。具体来说,导入口40设置在流路100d的一端。换言之,导入口40是流路100d的流入口。另外,流路100d在上侧壳体部100a的导入口40和流路6c之间,以贯穿上侧壳体部100a(突出部100c)的方式呈大致L字状地延伸。此外,流路100d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三流路”的一例。
另外,细胞培养装置100具备与芯部6的凹部6b嵌合的突出部100e。突出部100e与下侧壳体部100b一体地设置。突出部100e具有大致圆筒形状。此外,突出部100e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一排出侧突出部”的一例。
另外,突出部100e包括供来自芯部6的流路6d的培养液流入的流路100f。具体来说,排出口50设置在突出部100e的一端。换言之,排出口50是流路100f的排出口。并且,流路100f在下侧壳体部100b的排出口50和流路6d之间,以贯穿下侧壳体部100b(突出部100e)的方式呈大致L字状地延伸。此外,流路100f是权利要求书的“第四流路”的一例。
通过如上所述地构成导入侧流路41和排出侧流路51,使得并不需要为了培养液的导入和排出而在带10上直接地连接周围的部件(供给培养液的泵等)。由此,能够使带10的卷取(放卷)等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细胞培养装置100具备垫圈7,相对于培养液从流路100d向流路6c流入的部分,垫圈7在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的一侧(Z1方向侧)夹在突出部100c和芯部6之间。具体来说,垫圈7具有圆环形状,并构成为在开口部与圆筒形状的突出部100c嵌合。此外,垫圈7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二导入侧密封部”的一例。
另外,细胞培养装置100具备垫圈8,相对于培养液从流路6d向流路100f流入的部分,垫圈8在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Z2方向侧)夹在突出部100e和芯部6之间。具体来说,垫圈8具有圆环形状,并构成为在开口部与圆筒形状的突出部100e嵌合。此外,垫圈8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二排出侧密封部”的一例。
另外,流路6c、流路6d、流路100d和流路100f分别以中心轴线α为中心左右对称地各设置两个。另外,导入口40、排出口50、通孔16a和通孔16b分别以中心轴线α为中心而左右对称地各设置两个。
另外,如图9所示,在卷绕多圈中的最内周的带状密封部12设置有通孔12a。另外,在最内周的(直接地卷绕在带10上)带状密封部14设置有通孔14a。通孔12a从径向方向观察时设置在与导入侧流路41(槽部41c)重合的位置。另外,通孔14a从径向方向观察设置在与排出侧流路51(槽部51c)重合的位置。由此,通过在将带状密封部12和带状密封部14卷绕后使培养液流动,能够从通孔12a和通孔14a分别将积存在导入侧流路41和排出侧流路51中的空气排出。此外,通孔12a和通孔14a分别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的一例。
此外,设置有通孔12a的带状密封部12(设置有通孔14a的带状密封部14)卷绕在卷绕多圈中的最内周。此外,通孔12a和通孔14a也可以沿周向各设置多个(例如各两个)。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以下所述的效果。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细胞培养装置100具备将培养液从外部导入的导入口40、和导入侧流路41,在带10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导入侧流路41在卷绕的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上设置在带10的一侧,供从外部导入的培养液流通,并且分别将所导入的培养液导入至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的带10的多个微孔2。另外,细胞培养装置100具备带状密封部12,在带10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带状密封部12设置在导入侧流路41的外周侧,将培养液从导入侧流路41向带10的外周侧的流动隔断。由此,即使在径向方向上的带10彼此之间的间隙比较小、使得培养液未流入带10彼此之间而是朝向带10的外周侧流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带状密封部12抑制培养液从导入侧流路41向带10的外周侧泄漏。其结果为,能够使借助于带状密封部12防止了泄漏的培养液流入至带10彼此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对播种在微孔2中的细胞101供给足够量的培养液。其结果为,能够在抑制卷绕的带10沿径向方向变大的同时,利用培养液对播种在带10中的细胞101适当地进行培养。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导入侧流路41以与培养液流路3连接的方式构成细胞培养装置100。由此,能够使在导入侧流路41中流通的培养液容易地经由培养液流路3流入至各个多个微孔2。
另外,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方式构成细胞培养装置100:在带10和空白带11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带状密封部12与空白带11的沿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的一侧的部分11a连接。由此,不同于带状密封部12与带10的一侧的部分连接的情况,能够抑制由于带状密封部12而妨碍培养液向带10流入。其结果为,能够更高效地将培养液导入至带10。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带状密封部12具有柔软性,并且与空白带11的一侧的部分11a一体地设置,空白带11在带10的外周卷绕为圆周状,由此将带状密封部12在导入侧流路41的外周侧卷绕为圆周状,以此方式构成细胞培养装置100。由此,与带状密封部12和空白带11单独地设置的情况相比,即使设置了带状密封部12,也能够抑制零件个数增加。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以具备空白带13的方式构成细胞培养装置100,其中空白带13在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上与带10的一侧一体地设置,并且具有构成为能够和带10一起卷绕为圆周状的带状形状。另外,以导入侧流路41包括槽部41c和多个通孔41b的方式构成细胞培养装置100,在带10和空白带13一体地卷绕的状态下,槽部41c设置在带10和空白带13之间,多个通孔41b在带10和空白带13之间从槽部41c向外径侧延伸。由此,与带10和空白带13单独地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零件个数增加。另外,利用向径向方向延伸的通孔41b,能够使从导入口40导入的培养液容易地沿径向方向流通。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以从导入口40导入的培养液相对于导入侧流路41从内周侧导入的方式构成细胞培养装置100。由此,由于在导入侧流路41的外周侧设置有带状密封部12,所以与相对于导入侧流路41从外周侧导入培养液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培养液容易地导入至导入侧流路41。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细胞培养装置100具备排出部5,排出部5包括:排出侧流路51,在带10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排出侧流路51在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上设置在带10的另一侧;和排出口50,供来自排出侧流路51的培养液流入并且将培养液向外部排出。另外,细胞培养装置100具备带状密封部14,在带10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带状密封部14设置在排出侧流路51的外周侧,将培养液从排出侧流路51向带10的外周侧的流动隔断。另外,带状密封部14具有柔软性,并且与空白带11一体地设置,空白带11在带10的外周卷绕为圆周状,由此将带状密封部14在排出侧流路51的外周侧卷绕为圆周状,以此方式构成细胞培养装置100。由此,利用带状密封部14抑制来自排出侧流路51的培养液向外周侧泄漏,因此能够更高效地使来自排出侧流路51的培养液流通至排出口50。另外,与空白带11和带状密封部14单独地设置的情况相比,即使设置了带状密封部14,也能够抑制零件个数增加。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细胞培养装置100具备空白带15,空白带15在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上与带10的另一侧一体地设置,具有构成为能够和带10一起卷绕为圆周状的带状形状。另外,排出侧流路51具有:槽部51c,在带10和空白带15一体地卷绕的状态下,设置在带10和空白带15之间;和多个通孔51b,多个通孔51b在带10和空白带15之间从槽部51c向外径侧延伸,以此方式构成细胞培养装置100。由此,与带10和空白带15单独地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零件个数增加。另外,利用沿径向方向延伸的多个通孔51b,能够使排出侧流路51的培养液容易地沿径向方向流通。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芯部6包括使从导入口40导入的培养液流入至空白带16的通孔16a的流路6c、和供来自空白带16的通孔16b的培养液流入的流路6d,以此方式构成细胞培养装置100。由此,在空白带16卷绕的状态下,能够经由空白带16的通孔16a和芯部6的流路6c,容易地将培养液导入至导入侧流路41。另外,能够经由空白带16的通孔16b和芯部6的流路6d,容易地将培养液从排出侧流路51排出。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细胞培养装置100具备与在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的一侧设置于芯部6的凹部6a嵌合的突出部100c。另外,突出部100c包括使从导入口40导入的培养液流入至芯部6的流路6c的流路100d。并且,以具备垫圈7的方式构成细胞培养装置100,相对于培养液从流路100d向流路6c流入的部分,垫圈7在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的一侧夹在突出部100c和芯部6之间。由此,包括流路100d的突出部100c与凹部6a嵌合,因此能够在利用突出部100c将芯部6固定的同时,将培养液从流路100d导入至流路6c。
另外,相对于培养液从流路100d向流路6c流入的部分,垫圈7设置在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的一侧,由此,利用垫圈7,能够抑制在培养液从流路100d向流路6c流入时、培养液向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的一侧泄漏。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细胞培养装置100具备与在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设置于芯部6的凹部6b嵌合的突出部100e。另外,突出部100e包括供来自芯部6的流路6d的培养液流入的流路100f。另外,以具备垫圈8的方式构成细胞培养装置100,相对于培养液从流路6d向流路100f流入的部分,垫圈8在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夹在突出部100e和芯部6之间。由此,包括流路100f的突出部100e与凹部6b嵌合,因此能够在利用突出部100e将芯部6固定的同时,利用流路100f将来自流路6d的培养液排出。
另外,相对于培养液从流路6d向流路100f流入的部分,垫圈8设置在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由此,利用垫圈8,能够抑制在培养液从流路6d向流路100f流入时、培养液向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泄漏。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导入侧流路41的外周侧卷绕为圆周状的带状密封部12中卷绕在最内周的带状密封部12设置有通孔12a,通孔12a从径向方向观察与导入侧流路41重合,在排出侧流路51的外周侧卷绕为圆周状的带状密封部14中卷绕在最内周的带状密封部14设置有通孔14a,通孔14a从径向方向观察与排出侧流路51重合。如果这样构成,则能够经由通孔12a和通孔14a将积存在导入侧流路41和排出侧流路51中的空气排出。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图10和图11,对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300的构成进行说明。该第二实施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300与利用带状密封部12将培养液的流动隔断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100的构成不同,而是利用垫圈63将培养液的流动隔断。此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赋予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图示并且省略说明。
(细胞培养装置的构成)
如图10所示,细胞培养装置300具备设置有凹状的微孔2(参照图2)的带20。另外,细胞培养装置300具备与带20连续地设置的空白带21。空白带21具有柔软性,并且构成为在卷绕为圆周状的带20的外周侧能够卷绕为圆周状。此外,在空白带21上未设置凹状的微孔2。此外,带20和空白带21分别是权利要求书的“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和“外周侧部件”的一例。另外,在图10中,为了简化,而省略了后述的导入侧壳体部60的图示。
另外,细胞培养装置300具备与带20连续地设置的空白带26。空白带26具有柔软性,并且在卷绕为圆周状的带20的内周侧卷绕为圆周状。此外,在空白带26的周面上未设置凹状的微孔2。此外,空白带26是权利要求书的“内周侧带状部”的一例。
另外,细胞培养装置300具备供带20、空白带21和空白带26卷绕的芯部36。芯部36在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的一侧(Z1方向侧)设置有凹部36a。此外,芯部36和凹部36a分别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二卷芯部”和“第三凹部”的一例。
另外,如图11所示,细胞培养装置300具备导入侧壳体部60。导入侧壳体部60包括大致圆板形状的导入侧主体部61。另外,导入侧壳体部60包括大致圆环形状的突出部62,突出部62在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上从导入侧主体部61的空白带21侧(Z2方向侧)的表面61a向空白带21侧突出。在突出部62的空白带21侧(Z2方向侧)的端部62a设置有垫圈63。此外,突出部62和垫圈63分别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二导入侧突出部”和“第一导入侧密封部”的一例。
这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细胞培养装置300上设置有导入部64。具体来说,导入部64包括将培养液从外部导入的导入口64a。另外,细胞培养装置300具备供从外部经由导入口64a导入的培养液流通的导入侧流路64b。导入部64包括导入侧流路64b。
垫圈63构成为将培养液从导入侧流路64b向带20的外周侧的流动隔断。具体来说,从Z1方向侧观察,导入侧流路64b由垫圈63包围。
另外,在设置于突出部62的垫圈63与空白带21密合的状态下,导入侧流路64b由导入侧主体部61、突出部62、垫圈63和卷绕的带20所包围。具体来说,导入侧主体部61将导入侧流路64b从Z1方向侧覆盖。另外,从Z1方向侧观察,导入侧流路64b由突出部62包围。
另外,垫圈63将空白带21从Z1方向侧全面地覆盖。此外,垫圈63也可以将空白带21从Z1方向侧局部地覆盖(例如仅从内周侧覆盖一半)。另外,从Z1方向侧观察,垫圈63设置为不与带20重合。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从导入口64a导入的培养液相对于导入侧流路64b从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上的一侧(Z1方向侧)导入。具体来说,导入口64a设置于在导入侧流路64b的Z1方向侧设置的导入侧主体部61。导入侧流路64b经由导入口64a与外部连通。此外,导入口64a以中心轴线α为中心在导入侧主体部61中左右对称的位置设置两个。
另外,导入侧壳体部60具备与芯部36的凹部36a嵌合的突出部65。具体来说,突出部65从导入侧壳体部60的表面61a向Z2方向侧突出。另外,突出部65具有大致圆柱形状。此外,突出部65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三导入侧突出部”的一例。
另外,细胞培养装置300具备排出侧壳体部70。排出侧壳体部70包括大致圆板形状(参照图10)的排出侧主体部71。另外,排出侧壳体部70包括大致圆环形状的突出部72,突出部72在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上从排出侧主体部71的空白带21侧(Z1方向侧)的表面71a向空白带21侧突出。在突出部72的空白带21侧(Z2方向侧)的端部72a设置有垫圈73。此外,突出部72和垫圈73分别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二排出侧突出部”和“第三排出侧密封部”的一例。
另外,在带20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垫圈73相对于后述的排出侧流路74b设置在外周侧,设置为将培养液从排出侧流路74b向带20的外周侧的流动隔断。具体来说,从Z2方向侧观察,排出侧流路74b由垫圈73包围。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细胞培养装置300上设置有排出部74。具体来说,排出部74包括将培养液向外部排出的排出口74a。另外,细胞培养装置300具备排出侧流路74b,在带20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排出侧流路74b在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上设置在带20的另一侧(Z2方向侧)。排出部74包括排出侧流路74b。排出侧流路74b构成为供经由排出口74a向外部排出的培养液流通。此外,排出侧流路74b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二排出侧流路”的一例。
另外,在设置于突出部72的垫圈73与空白带21密合的状态下,排出侧流路74b由排出侧主体部71、突出部72、垫圈73和卷绕的带20包围。具体来说,排出侧主体部71将排出侧流路74b从Z2方向侧覆盖。另外,从Z2方向侧观察,排出侧流路74b由垫圈73和突出部72包围。
另外,垫圈73将空白带21从Z2方向侧全面地覆盖。此外,垫圈73也可以将空白带21从Z2方向侧局部地覆盖(例如仅从内周侧覆盖一半)。另外,从Z2方向侧观察,垫圈73设置为不与带20重合。
另外,排出口74a设置于排出侧主体部71。排出侧流路74b经由排出口74a与外部连通。此外,排出口74a虽然图示为在排出侧主体部71仅设置一个,但是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
另外,排出侧壳体部70包括从表面71a向芯部36侧突出的突出部75。突出部75具有圆筒形状(参照图10)。另外,在突出部75的Z2方向侧的端面75a(参照图10)设置有大致圆环形状(参照图10)的垫圈76。垫圈76沿着突出部75的端面75a的外周缘设置。垫圈76由芯部36和突出部75夹持。
通过如上所述地构成导入侧流路64b和排出侧流路74b,使得并不需要为了培养液的导入和排出而在带20上直接地连接周围的部件(供给培养液的泵等)。由此,能够使带20的卷取(放卷)等作业变得容易。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它构成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以下所述的效果。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设置于突出部62的垫圈63与空白带21密合的状态下,导入侧流路64b由导入侧主体部61、突出部62、垫圈63和卷绕的带20包围地设置,以此方式构成细胞培养装置300。由此,在垫圈63与空白带21密合的状态下,利用突出部62和垫圈63,能够抑制在导入侧流路64b中流通的培养液向外周侧泄漏。另外,在垫圈63与空白带21密合的状态下,利用导入侧主体部61,能够抑制在导入侧流路64b中流通的培养液从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的一侧泄漏。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细胞培养装置300具备垫圈73,在带20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垫圈73相对于排出侧流路74b设置在外周侧,将培养液从排出侧流路74b向带20的外周侧的流动隔断。另外,以具备排出侧壳体部70的方式构成细胞培养装置300,其中排出侧壳体部70包括大致圆板形状的排出侧主体部71和大致圆环形状的突出部72,突出部72在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上从排出侧主体部71的空白带21侧的表面71a向空白带21侧突出,并且在空白带21侧的端部72a设置有垫圈73。由此,利用垫圈73能够抑制培养液从排出侧流路74b向带20的外周侧泄漏,因此能够更高效地使来自排出侧流路74b的培养液流通至排出口74a。另外,由于在突出部72的空白带21侧的端部72a设置有垫圈73,所以能够容易地使垫圈73与空白带21密合。
另外,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方式构成细胞培养装置300:在设置于突出部72的垫圈73与空白带21密合的状态下,排出侧流路74b由排出侧主体部71、突出部72、垫圈73和卷绕的带20包围地设置。由此,在垫圈73与空白带21密合的状态下,利用突出部72和垫圈73,能够抑制在排出侧流路74b中流通的培养液向外周侧泄漏。另外,在垫圈73与空白带21密合的状态下,利用排出侧主体部71,能够抑制在排出侧流路74b中流通的培养液从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泄漏。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导入侧壳体部60包括与芯部36的凹部36a嵌合地设置的突出部65,以此方式构成细胞培养装置300。由此,在突出部65与芯部36的凹部36a嵌合的状态下,能够将培养液导入从而进行细胞101的培养。其结果为,能够在将细胞培养装置300稳定地固定的同时,进行细胞101的培养。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从导入口64a导入的培养液相对于导入侧流路64b从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上的一侧导入,以此方式构成细胞培养装置300。这里,由于导入侧流路64b设置在带20的一侧,所以通过将培养液从导入侧流路64b的一侧导入,能够将培养液从导入口64a直线地导入至带20。其结果为,能够使培养液的导入侧的构成比较简易。
此外,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中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获得的效果同样的效果的说明,进行省略。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3、图5和图12-图19,对于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400的构成进行说明。该第三实施方式的细胞培养装置400与经由向芯部6侧突出的突出部100c和突出部100e进行培养液的导入和排出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具备未设置向内部侧突出的突出部的壳体部80。此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赋予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图示并且省略说明。
(细胞培养装置的构成)
如图12所示,细胞培养装置400具备壳体部80。壳体部80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壳体部80例如由树脂制成。此外,在图12和后述的图17-图19中,为了简化而省略了后述的突出部81c的图示。
壳体部80对带10进行收纳。另外,壳体部80收纳芯部46的至少一部分。具体来说,壳体部80收纳芯部46的芯部主体部46a(参照图13)。此外,芯部主体部46a是指芯部46中的后述的突出端46b和突出端46c(参照图13)以外的部分。另外,芯部46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一卷芯部”的一例。
另外,壳体部80收纳芯部56的芯部主体部56a(参照图13)。此外,芯部主体部56a是指芯部56中的后述的突出端56b和突出端56c(参照图13)以外的部分。此外,芯部46的中心轴线α1(参照图13)和芯部56的中心轴线α2(参照图13)大致平行地延伸。
如图13所示,壳体部80包括设置于中心轴线α1(α2)延伸的方向的侧面81的开口部81a和开口部81b。另外,壳体部80包括向壳体部80的外侧(在图13中是上侧)突出的突出部81c。突出部81c在侧面81设置有两个。在两个突出部81c的一个突出部81c配置有开口部81a,在另一个突出部81c配置有开口部81b。此外,突出部81c是权利要求书的“壳体部侧突出部”的一例。
另外,壳体部80包括设置于沿中心轴线α1(α2)延伸的方向的侧面82的开口部82a和开口部82b。另外,壳体部80包括向壳体部80的外侧(在图13中是下侧)突出的突出部82c。突出部82c在侧面82设置有两个。在两个突出部81c的一个突出部82c配置有开口部82a,在另一个突出部82c配置有开口部82b。此外,侧面81和侧面82以相互对置的方式设置。
芯部46包括设置于沿中心轴线α1延伸的方向上的芯部46的一端侧的突出端46b。另外,芯部46包括设置于沿中心轴线α1延伸的方向上的芯部46的另一端侧的突出端46c。突出端46b经由壳体部80的开口部81a向壳体部80的外部突出。另外,突出端46c经由壳体部80的开口部82a向壳体部80的外部突出。
芯部56包括设置于沿中心轴线α2延伸的方向上的芯部56的一端侧的突出端56b。另外,芯部56包括沿设置于中心轴线α2延伸的方向上的芯部56的另一端侧的突出端56c。突出端56b经由壳体部80的开口部81b向壳体部80的外部突出。另外,突出端56c经由壳体部80的开口部82b向壳体部80的外部突出。
芯部46包括流路46d。流路46d在芯部46的内部中设置为从通孔16a(参照图14)延伸至芯部46的突出端46b。另外,芯部46包括流路46e。流路46e在芯部46的内部中设置为从通孔16b(参照图14)延伸至芯部46的突出端46b。流路46d和流路46e各自以呈大致L字形地延伸的方式设置。此外,流路46d和流路46e分别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的一例。
另外,流路46d和流路46e双方在芯部46的截面上相对于中心轴线α1设置在一侧。此外,流路46d和流路46e可以在芯部46的截面上以夹着中心轴线α1的方式设置。另外,流路46d和流路46e的任一个可以向突出端46c延伸。
另外,细胞培养装置400具备与芯部46的突出端46b的流路46d连接的管90。管90与流路46d连接以使培养液流入至流路46d。另外,细胞培养装置400具备与芯部46的突出端46b的流路46e连接的管91。管91与流路46e连接以供来自流路46e的培养液流入。即,管90和管91分别在壳体部80的外侧与流路46d和流路46e连接。
另外,细胞培养装置400具备使后述的管93的一侧部分93b与管90分离和连接的无菌连接器90a。另外,细胞培养装置400具备使后述的管93的另一侧部分93c与管91分离和连接的无菌连接器91a。具体来说,无菌连接器90a设置在管90的与流路46d相反侧的端部。另外,无菌连接器91a设置在管91的与流路46e相反侧的端部。在无菌连接器90a和91a上分别安装有帽92,在与后述的管93分离时,帽92防止细菌等的混入。此外,无菌连接器90a和无菌连接器91a分别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一接头部”和“第二接头部”的一例。
另外,细胞培养装置400具备将培养液送出的泵部110。另外,细胞培养装置400具备贮存培养液的贮液部111。
另外,细胞培养装置400具备管93。管93包括将泵部110和贮液部111连接的中间部分93a。另外,管93包括从泵部110延伸的一侧部分93b。另外,管93包括从贮液部111延伸的另一侧部分93c。此外,管93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三管”的一例。
另外,细胞培养装置400具备使管93的一侧部分93b与管90分离和连接的无菌连接器93d。另外,细胞培养装置400具备使管93的另一侧部分93c与管91分离和连接的无菌连接器93e。具体来说,无菌连接器93d设置在管93的一侧部分93b的与泵部110相反侧的端部。另外,无菌连接器93e设置在管93的另一侧部分93c的与贮液部111相反侧的端部。在无菌连接器93d和93e上分别安装有帽94,在与管90和91分离时,帽94防止细菌等的混入。此外,无菌连接器93d和无菌连接器93e分别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一接头部”和“第二接头部”的一例。
即,通过使管90的无菌连接器90a与管93的一侧部分93b的无菌连接器93d相互分离和连接,从而将管90和管93(一侧部分93b)分离和连接(参照图15)。另外,通过使管91的无菌连接器91a与管93的另一侧部分93c的无菌连接器93e相互分离和连接,从而将管91和管93(另一侧部分93c)分离和连接(参照图15)。通过使用无菌连接器90a(无菌连接器93d)和无菌连接器91a(无菌连接器93e),能够在保持气密性的状态下将管90和管91与管93连接和分离。
这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细胞培养装置400具备环状的O形环83,O形环83与壳体部80的开口部81a邻接地配置,并以圆周状地包围芯部46的方式设置。具体来说,通过芯部46旋转,使得芯部46的外周面46f(参照图16)相对于O形环83的内周面83a(参照图16)滑动。O形环83的内周面83a具有光滑的表面,以使芯部46容易旋转。O形环83例如由树脂制成。此外,O形环83是权利要求书的“密封部件”的一例。
另外,如图16所示,O形环83在壳体部80的内部以夹在突出部81c的内周面81d和芯部46的外周面46f之间的方式设置。另外,O形环83在壳体部80内以与突出部81c的开口部81a侧的端面81e抵接的方式设置。
另外,细胞培养装置400具备与壳体部80的开口部81b邻接地配置的O形环84(参照图15)、与开口部82a邻接地配置的O形环85(参照图15)和与开口部82b邻接地配置的O形环86(参照图15)。O形环84-86的构成和配置与O形环83同样,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另外,如图12所示,壳体部80包括设置于侧面87的窗部87a,侧面87沿着中心轴线α1(α2)(参照图13)延伸的方向延伸。窗部87a构成为能够开闭。在窗部87a闭合的情况下,壳体部80内是密闭的(保持气密性)。此外,窗部87a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窗部87a也可以具有矩形形状以外的形状(例如圆形形状)。
另外,在壳体部80内设置有在芯部46和芯部56之间设置的两个引导部88。在带10由两个引导部88引导的状态下,通过芯部46和芯部56旋转,构成为将卷绕在芯部46上的带10卷取在芯部56上(或者将卷绕在芯部56上的带10卷取在芯部46上)。此外,在芯部46的突出端46c设置有槽部46g,槽部46g安装用于使芯部46旋转的未图示的夹具(驱动器等)。另外,在芯部56的突出端56c设置有槽部56d,槽部56d安装用于使芯部56旋转的未图示的夹具(驱动器等)。利用马达等使上述夹具旋转,从而使芯部46(56)旋转,由此构成为能够将带10卷取到芯部46(56)上。此外,驱动芯部46和芯部56的各自的马达构成为同时地驱动。另外,槽部56d也可以设置在突出端56b。
另外,带10构成为,在被引导部88引导的同时被芯部46或芯部56卷取时,在带10的内周面1a与窗部87a对置的状态下沿着窗部87a移动。即,在该情况下构成为,从与侧面87垂直的方向观察,窗部87a和带10的内周面1a重叠。
这里,参照图17-图19,对于细胞培养装置400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7所示,在窗部87a打开的状态下,当利用芯部46对卷绕在芯部56上的带10进行卷取时,利用细胞播种装置500(例如喷墨器)经由窗部87a将含有细胞101的细胞悬浊液101a导入至壳体部80内。其结果为,将细胞101播种在微孔2(参照图3)中,微孔2设置于沿着窗部87a移动的带10的内周面1a。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该工序中,管90(参照图13)和管91(参照图13)与芯部46连接,但管90和管91与管93(参照图13)不连接。另外,在壳体部80的侧面87朝向上方(图17的Z1方向侧)的状态下,细胞悬浊液101a向壳体部80内流入。此外,在该工序中,壳体部80内例如由培养液充满。
接下来,如图18所示在将带10的大致整体卷取在芯部46上之后,经由管90将培养液导入至芯部46的流路46d(参照图13)。在该情况下,管90与管93(参照图13)的一侧部分93b连接,管91与管93的另一侧部分93c连接。
然后,经由管91将培养液从芯部46的流路46e(参照图13)吸出。从芯部46的流路46e吸出的培养液贮存在贮液部111中。然后,贮存在贮液部111中的培养液再次借助泵部110向芯部46的流路46e送出。此外,在该工序中,在芯部46的突出端46b朝向上方(图18的Z1方向侧)的状态下进行培养液的导入。另外,在该工序中,窗部87a是闭合的。另外,在该工序中,将壳体部80内的培养液排出,壳体部80内由空气充满。壳体部80内的培养液从窗部87a或未图示的排出口排出。
另外,如图19所示,在窗部87a打开的状态下,将卷绕在芯部46上的带10卷取在芯部56上。这时,利用细胞采集装置600(例如抽吸喷嘴)经由窗部87a采集播种在微孔2(参照图3)中的细胞101。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该工序中,管90(参照图13)和管91(参照图13)与芯部46连接,但管90和管91与管93(参照图13)不连接。另外,在壳体部80的侧面87朝向上方(图19的Z1方向侧)的状态下,进行细胞101的采集。此外,在该工序中,壳体部80内例如由培养液充满。
(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以下所述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芯部46包括突出端46b,突出端46b设置于在中心轴线α1延伸的方向上的芯部46的至少一端侧,并经由壳体部80的开口部81a向壳体部80的外部突出。另外,细胞培养装置400具备管90和管91,管90与芯部46的突出端46b的流路46d连接,使培养液流入至流路46d,管91与芯部46的突出端46b的流路46e连接,供来自流路46e的培养液流入。另外,细胞培养装置400具备环状的O形环83,O形环83与壳体部80的开口部81a邻接地配置,并以圆周状地包围芯部46的方式设置。这里,在使管90和管91插入至壳体部80的内部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壳体部80的内部的密闭性,考虑利用密封部件等将管90和管91的插入部分固定。在该情况下,当在管90和管91插入至壳体部80的内部的状态下使芯部46旋转时,管90和管91可能会以管90和管91插入到壳体部80中的插入部分为支点扭转。相对于此,在管90和管91分别与向壳体部80的外部突出的突出端46b的流路46d和流路46e连接的情况下,不需要使管90和管91插入至壳体部80的内部。由此,能够抑制在使芯部46旋转的情况下管90和管91的扭转。另外,通过以与壳体部80的开口部81a邻接的方式设置环状的O形环83,使得在芯部46的突出端46b向壳体部80的外侧突出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环状的O形环83保证壳体部80的密闭性。这些结果是在保证壳体部80的密闭性的同时,抑制管90和管91扭转。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O形环83在壳体部80的内部以夹在突出部81c的内周面81d和芯部46的外周面46f之间的方式设置,以此方式构成细胞培养装置400。由此,通过利用突出部81c的内周面81d和芯部46的外周面46f夹持O形环83,能够将O形环83稳定地配置。其结果为,能够在利用O形环83更有效地保证壳体部80的密闭性的同时,使芯部46旋转。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细胞培养装置400具备使管93的一侧部分93b与管90分离和连接的无菌连接器(90a、93d)、和使管93的另一侧部分93c与管91分离和连接的无菌连接器(91a、93e)。由此,通过设置无菌连接器(90a、93d)和无菌连接器(91a、93e),使得在使芯部46旋转时,能够分别在无菌连接器(90a、93d)和无菌连接器(91a、93e)中使管93从管90和管91分离。其结果为,在使芯部46旋转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管90和管91扭转。
此外,对于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中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获得的效果同样的效果的说明,进行省略。
(变形例)
此外,应认为这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是例示,而并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并不由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示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还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第一和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培养液从内周侧导入至导入侧流路41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培养液从外周侧导入至导入侧流路41。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上侧壳体部100a和下侧壳体部100b单独地设置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上侧壳体部100a和下侧壳体部100b也可以一体地设置。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导入侧壳体部60和排出侧壳体部70单独地设置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导入侧壳体部60和排出侧壳体部70也可以一体地设置。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微孔2和培养液流路3设置在带(10、20)(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内周面1a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微孔2和培养液流路3也可以设置在带(10、20)(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外周面1b。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置有空白带(11、21)(外周侧部件)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不设置空白带(11、21)(外周侧部件)。另外,也可以不设置空白带(16、26)(内周侧带状部)。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置有两个导入口40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导入口40也可以只设置一个并且一个导入口40和两条流路100d(第三流路)连接。另外,排出口50也可以只设置一个并且一个排出口50和两条流路100f(第四流路)连接。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流路6c(第一流路)和流路6d(第二流路)分别沿径向方向延伸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流路6c(第一流路)也可以朝向外径侧向下方倾斜,并且流路6d(第二流路)也可以朝向内径侧向下方倾斜。
另外,在上述第一和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孔16a(第三通孔)和通孔16b(第四通孔)分别沿径向方向延伸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通孔16a(第三通孔)也可以朝向外径侧向下方倾斜,并且通孔16b(第四通孔)也可以朝向内径侧向下方倾斜。
另外,在上述第一和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径向方向的截面上导入侧流路41和排出侧流路51(第一排出侧流路)分别沿径向方向延伸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导入侧流路41也可以朝向外径侧向下方倾斜,并且排出侧流路51(第一排出侧流路)也可以朝向内径侧向下方倾斜。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相对于培养液从流路100d(第三流路)向流路6c(第一流路)流入的部分在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的一侧设置有垫圈7(第二导入侧密封部)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相对于培养液从流路100d(第三流路)向流路6c(第一流路)流入的部分在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也设置垫圈,该垫圈夹在突出部100c(第一导入侧突出部)和芯部6(第一卷芯部)之间。另外也可以相对于培养液从流路6d(第二流路)向流路100f(第四流路)流入的部分,在中心轴线α延伸的方向的一侧也设置垫圈,该垫圈夹在突出部100e(第一排出侧突出部)和芯部6(第一卷芯部)之间。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空白带11(21)(外周侧部件)具有柔软性并具有带状(带)形状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带10(20)(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外周侧设置例如树脂或金属等具有刚性的部件。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芯部46(第一卷芯部)的两端从壳体部80突出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仅芯部46(第一卷芯部)的一端从壳体部80突出。芯部56也同样,既可以仅一端从壳体部80突出,也可以两端都从壳体部80突出。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O形环83(密封部件)设置在壳体部80的突出部81c(壳体部侧突出部)的内侧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O形环83(密封部件)也可以设置在壳体部80的开口部81a的内周侧。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管90(第一管)和管91(第二管)与管93(第三管)分离地进行带10(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卷取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将管90(第一管)和管91(第二管)与管93(第三管)连接的状态下,进行带10(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卷取。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培养液导入用的流路46d(第一流路)和培养液排出用的流路46e(第二流路)分别设置有一个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流路46d(第一流路)和流路46e(第二流路)也可以分别设置多个。在该情况下,管90(第一管)和管91(第二管)也可以分别设置多个。

Claims (20)

1.一种细胞培养装置,具备:
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具有柔软性并且能够卷绕为圆周状,在内周面和外周面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供细胞培养的多个凹状的微孔;
导入侧流路,在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所述导入侧流路在卷绕的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一侧,供从外部导入的培养液流通,并且将被导入的培养液导入至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的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各个所述多个微孔;和
第一导入侧密封部,在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导入侧密封部设置于所述导入侧流路的外周侧,将培养液从所述导入侧流路向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外周侧的流动隔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所述内周面和所述外周面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培养液流路,该培养液流路与各个所述多个微孔连接并供培养液流通,
所述导入侧流路构成为与所述培养液流路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外周侧部件,该外周侧部件与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连续地设置,并设置于卷绕为圆周状的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外周侧,
在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导入侧密封部与所述外周侧部件的在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上的一侧的部分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周侧部件具有柔软性,并且构成能够为在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外周侧卷绕为圆周状,
所述第一导入侧密封部具有柔软性,并且与所述外周侧部件的所述一侧的部分一体地设置,所述外周侧部件在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外周卷绕为圆周状,从而将所述第一导入侧密封部在所述导入侧流路的外周侧卷绕为圆周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一侧带状部,该第一侧带状部在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上与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一侧一体地设置,构成为具有能够和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一起卷绕为圆周状的带状形状,
所述导入侧流路具有:一侧槽部,在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和所述第一侧带状部一体地卷绕的状态下,该一侧槽部设置在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与所述第一侧带状部之间;和多个第一通孔,在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与所述第一侧带状部之间从所述一侧槽部向外径侧延伸。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从外部导入的培养液相对于所述导入侧流路从内周侧导入。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一排出侧流路,在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排出侧流路在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另一侧,供向外部排出的培养液流通;和
第一排出侧密封部,在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排出侧密封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排出侧流路的外周侧,将培养液从所述第一排出侧流路向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外周侧的流动隔断,
所述第一排出侧密封部具有柔软性,并且与所述外周侧部件一体地设置,所述外周侧部件在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外周卷绕为圆周状,从而将所述第一排出侧密封部在所述第一排出侧流路的外周侧卷绕为圆周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二侧带状部,该第二侧带状部在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上,与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另一侧一体地设置,构成为具有能够和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一起卷绕为圆周状的带状形状;
所述第一排出侧流路具有:另一侧槽部,在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和所述第二侧带状部一体地卷绕的状态下,该另一侧槽部设置在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与所述第二侧带状部之间;和多个第二通孔,在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与所述第二侧带状部之间从所述另一侧槽部向外径侧延伸。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内周侧带状部,与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连续地设置,具有柔软性,并且在卷绕为圆周状的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内周侧卷绕为圆周状,和
第一卷芯部,供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和所述内周侧带状部卷绕,
所述内周侧带状部包括:第三通孔,在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和所述内周侧带状部卷绕的状态下,该第三通孔使从外部导入的培养液流入至所述导入侧流路;和第四通孔,供来自所述第一排出侧流路的培养液流入,
所述第一卷芯部包括使从外部导入的培养液流入至所述内周侧带状部的所述第三通孔的第一流路、和供来自所述内周侧带状部的所述第四通孔的培养液流入的第二流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一导入侧突出部,与在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的一侧设置于所述第一卷芯部的第一凹部嵌合,
所述第一导入侧突出部包括使从外部导入的培养液流入至所述第一卷芯部的所述第一流路的第三流路,
所述细胞培养装置还具备第二导入侧密封部,相对于培养液从所述第三流路向所述第一流路流入的部分,该第二导入侧密封部在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的一侧,并夹在所述第一导入侧突出部与所述第一卷芯部之间。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一排出侧突出部,与在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设置于所述第一卷芯部的第二凹部嵌合,
所述第一排出侧突出部包括供来自所述第一卷芯部的所述第二流路的培养液流入的第四流路,
所述细胞培养装置还具备第二排出侧密封部,相对于培养液从所述第二流路向所述第四流路流入的部分,该第二排出侧密封部在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并夹在所述第一排出侧突出部与所述第一卷芯部之间。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导入侧流路的外周侧卷绕为圆周状的所述第一导入侧密封部中,卷绕在最内周的所述第一导入侧密封部设置有第五通孔,该第五通孔从径向方向观察与所述导入侧流路重合,
在所述第一排出侧流路的外周侧卷绕为圆周状的所述第一排出侧密封部中,卷绕在最内周的所述第一排出侧密封部设置有第六通孔,该第六通孔从径向方向观察与所述第一排出侧流路重合。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导入侧壳体部,该导入侧壳体部包括圆板形状的导入侧主体部和圆环形状的第二导入侧突出部,所述第二导入侧突出部在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上从所述导入侧主体部的所述外周侧部件侧的表面向所述外周侧部件侧突出,并且在所述外周侧部件侧的端部设置有所述第一导入侧密封部,
在设置于所述第二导入侧突出部的所述第一导入侧密封部与所述外周侧部件密合的状态下,所述导入侧流路由所述导入侧主体部、所述第二导入侧突出部、所述第一导入侧密封部和卷绕的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包围。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二排出侧流路,在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排出侧流路在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另一侧,供向外部排出的培养液流通;和
第三排出侧密封部,在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卷绕为圆周状的状态下,所述第三排出侧密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排出侧流路设置于外周侧,将培养液从所述第二排出侧流路向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的外周侧的流动隔断;和
排出侧壳体部,该排出侧壳体部包括圆板形状的排出侧主体部和圆环形状的第二排出侧突出部,所述第二排出侧突出部在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上从所述排出侧主体部的所述外周侧部件侧的表面向所述外周侧部件侧突出,并且在所述外周侧部件侧的端部设置有所述第三排出侧密封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设置于所述第二排出侧突出部的所述第三排出侧密封部与所述外周侧部件密合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排出侧流路由所述排出侧主体部、所述第二排出侧突出部、所述第三排出侧密封部和卷绕的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包围。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二卷芯部,供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卷绕,在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凹部,
所述导入侧壳体部包括与所述第二卷芯部的所述第三凹部嵌合的第三导入侧突出部。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从外部导入的培养液相对于所述导入侧流路从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的一侧导入。
18.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收纳所述细胞播种用带状部和所述第一卷芯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壳体部,
所述壳体部包括设置于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的侧面的开口部,
所述第一卷芯部包括突出端,该突出端设置于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卷芯部的至少一端侧,并经由所述壳体部的所述开口部向所述壳体部的外部突出,
所述细胞培养装置还具备:第一管,与所述第一卷芯部的所述突出端的所述第一流路连接,使所述培养液流入至所述第一流路;
第二管,与所述第一卷芯部的所述突出端的所述第二流路连接,供来自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培养液流入;和
环状的密封部件,以与所述壳体部的所述开口部邻接的方式配置,并以圆周状地包围所述第一卷芯部的方式设置。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部包括壳体部侧突出部,该壳体部侧突出部配置有所述开口部,并以向所述壳体部的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
所述密封部件设置为,在所述壳体部的内部被夹持在所述壳体部侧突出部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一卷芯部的外周面之间。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细胞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泵部,将所述培养液送出;
贮液部,贮存所述培养液;
第三管,包括将所述泵部和所述贮液部连接的中间部分、从所述泵部延伸的一侧部分、和从所述贮液部延伸的另一侧部分;
第一接头部,使所述第三管的所述一侧部分与所述第一管分离和连接;和
第二接头部,使所述第三管的所述另一侧部分与所述第二管分离和连接。
CN201910489854.3A 2018-06-08 2019-06-06 细胞培养装置 Withdrawn CN1105778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0332 2018-06-08
JP2018-110332 2018-06-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77894A true CN110577894A (zh) 2019-12-17

Family

ID=68765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89854.3A Withdrawn CN110577894A (zh) 2018-06-08 2019-06-06 细胞培养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93102B2 (zh)
JP (1) JP2019213519A (zh)
CN (1) CN11057789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L296327B2 (en) 2019-05-28 2023-12-01 Upside Foods In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preparing an edible meat product
CA3198589C (en) 2019-11-20 2024-01-02 Upside Foods, Inc. Apparatuses and systems for preparing a meat product
US11981884B2 (en) 2022-10-17 2024-05-14 Upside Foods, Inc. Pipe-based bioreactors for producing comestible meat products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02082A (en) * 1961-07-17 1963-08-27 John H Brewer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US5079168A (en) * 1988-08-10 1992-01-07 Endotronics, Inc. Cell culture apparatus
US5786215A (en) * 1987-05-20 1998-07-28 Baxter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 for culturing animal cells
WO2001004262A2 (de) * 1999-07-12 2001-01-18 Sefar Ag Bioreaktor
CN102985526A (zh) * 2010-07-16 2013-03-20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细胞培养容器及细胞培养装置
CN203411535U (zh) * 2013-08-01 2014-01-29 孙罗娇 发酵罐
CN103585932A (zh) * 2013-10-30 2014-02-19 浙江大学 一种带有分布式进料和出料网络通道的固定床仿生反应器
WO2018029970A1 (ja) * 2016-08-10 2018-02-15 Cyberdyne株式会社 細胞の立体構造化方法及び立体構造化システム
CN112088210A (zh) * 2018-06-08 2020-12-15 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 细胞培养装置以及细胞培养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76131A (en) 1971-02-09 1974-12-04 Nat Res Dev Hydrostatic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US3948732A (en) * 1973-05-31 1976-04-06 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 Inc. Cell culture assembly
US5154832A (en) * 1990-02-27 1992-10-13 Toray Industries, Inc. Spiral wound gas permeable membrane module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sing the same
US6245557B1 (en) * 1999-06-30 2001-06-12 Robert P. Fouts Cell and protein harvesting assemblies and methods
US7273750B1 (en) * 2000-01-31 2007-09-25 Millipore Corporation Biological culture growth and observation device
WO2008151278A1 (en) * 2007-06-05 2008-12-11 Nanopoint, Inc. Cell tray systems and methods
JP4418880B2 (ja) 2007-06-22 2010-02-24 富山県 表面にミクロな構造を有する微細構造体
JP5780511B2 (ja) 2011-01-28 2015-09-16 学校法人近畿大学 セルアレイソータ、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細胞ソート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02082A (en) * 1961-07-17 1963-08-27 John H Brewer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US5786215A (en) * 1987-05-20 1998-07-28 Baxter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 for culturing animal cells
US5079168A (en) * 1988-08-10 1992-01-07 Endotronics, Inc. Cell culture apparatus
WO2001004262A2 (de) * 1999-07-12 2001-01-18 Sefar Ag Bioreaktor
CN102985526A (zh) * 2010-07-16 2013-03-20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细胞培养容器及细胞培养装置
CN203411535U (zh) * 2013-08-01 2014-01-29 孙罗娇 发酵罐
CN103585932A (zh) * 2013-10-30 2014-02-19 浙江大学 一种带有分布式进料和出料网络通道的固定床仿生反应器
WO2018029970A1 (ja) * 2016-08-10 2018-02-15 Cyberdyne株式会社 細胞の立体構造化方法及び立体構造化システム
CN112088210A (zh) * 2018-06-08 2020-12-15 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 细胞培养装置以及细胞培养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LIU, YX ET.AL.: "《The fabrication and cell culture of three-dimensional rolled scaffolds with complex micro-architectures》", 《BIOFABRICATION》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93102B2 (en) 2021-12-07
JP2019213519A (ja) 2019-12-19
US20190376019A1 (en) 2019-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77894A (zh) 细胞培养装置
JP6118255B2 (ja) 穿刺及び充填デバイス
ES2748502T3 (es) Válvula de dispositivo de transferencia
US4242460A (en) Cell culture device
US4498990A (en) Filtering device
AU624673B2 (en) Hollow fiber blood oxygenator
JP4337573B2 (ja) 熱交換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人工心肺装置
JP5079002B2 (ja) 可搬の生物学的検査装置および方法
JPH0829162B2 (ja) 外部環流型血液オキシゲネータ
JP7307153B2 (ja) 作業チャネルへの封止可能なアクセスを提供する装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8602090B2 (en) Heat exchange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heart-lung machine
EP3466542B1 (en) Vessel for centrifuge, and svf isolation method using same
US6495101B1 (en) Hollow fiber membrane oxygenator
JPH04215762A (ja) 中空糸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508983B1 (en) Exchanger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EP0069236B1 (en) A device for the transfer of one or more substances between a gas and a liquid
WO2019235336A1 (ja) 細胞培養装置および細胞培養方法
CN218340208U (zh) 中空纤维膜检测装置的端部封胶装置、中空纤维膜的生产线及膜式氧合器的生产线
JP7133408B2 (ja) バイオリアクタ、細胞培養システム及び細胞培養方法
CN113226521B (zh) 扩散装置
WO2016072009A1 (ja) 無菌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を有する細胞培養装置
CN111556765A (zh) 人工肺及其制造方法
US11174457B2 (en) Cell culture apparatus
CN102143732B (zh) 输注口
US20230372874A1 (en) Device for substance exchange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217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