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73094A - 组织紧固器具留置系统 - Google Patents

组织紧固器具留置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73094A
CN110573094A CN201780090114.1A CN201780090114A CN110573094A CN 110573094 A CN110573094 A CN 110573094A CN 201780090114 A CN201780090114 A CN 201780090114A CN 110573094 A CN110573094 A CN 1105730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ath
stylet
tissue fastening
needle
fastening t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011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73094B (zh
Inventor
佐藤雅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5730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30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730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30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61B17/3468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for implanting or removing devices, e.g. prostheses, implants, seeds, wi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68Surgical staplers, e.g. containing multiple staples or clam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64Surgical staples, i.e. penetrating the tissue
    • A61B17/0644Surgical staples, i.e. penetrating the tissue penetrating the tissue, deformable to closed posi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8Wound clamps or clips, i.e. not or only partly penetrating the tissue ; Devices for bringing together the edges of a wound
    • A61B17/083Clips, e.g. resili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performing anastomosis; Buttons for anastomosis
    • A61B17/111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performing anastomosis; Buttons for anastomosis of the digestive tract, e.g. bowels or oesophagu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61B17/3478Endoscopic needles, e.g. for infus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0029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 A61B2017/00336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with a protective sleeve, e.g. retractable or slidab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0029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 A61B2017/00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adapted to be inserted through a working channel of an endosco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46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with a releasable handle; with handle and operating part separab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64Surgical staples, i.e. penetrating the tissue
    • A61B2017/0645Surgical staples, i.e. penetrating the tissue being elastically deformed for inser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64Surgical staples, i.e. penetrating the tissue
    • A61B2017/0649Coils or spir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performing anastomosis; Buttons for anastomosis
    • A61B17/111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performing anastomosis; Buttons for anastomosis of the digestive tract, e.g. bowels or oesophagus
    • A61B2017/1117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performing anastomosis; Buttons for anastomosis of the digestive tract, e.g. bowels or oesophagus adapted for discharge after necrotisation, e.g. by evacuation, expulsion or excre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performing anastomosis; Buttons for anastomosis
    • A61B2017/1139Side-to-side connections, e.g. shunt or X-connec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61B17/3403Needle locating or guiding means
    • A61B2017/3405Needle locating or guiding means using mechanical guide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90/00Instruments, implement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rgery or diagnosis and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A61B1/00 - A61B50/00, e.g. for luxation treatment or for protecting wound edges
    • A61B90/03Automatic limiting or abutting means, e.g. for safety
    • A61B2090/033Abutting means, stops, e.g. abutting on tissue or skin
    • A61B2090/034Abutting means, stops, e.g. abutting on tissue or skin abutting on parts of the device itself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athology (AREA)
  • Physiology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组织紧固器具留置系统,其包括:护套,其形成有管腔;针管,其形成为筒状,以相对于管腔的顶端突出没入自如的方式配置于护套内;组织紧固器具,其以被展开的状态配置于针管的内部,具有螺旋区域,该螺旋区域在针管的外部能够恢复为相同卷径的螺旋状;通管丝,其在针管的内部连接于组织紧固器具的端部;以及操作部,其以使组织紧固器具一边旋转一边前进的方式使通管丝动作,并且,在使通管丝前进时,使护套沿绕长度轴线的一方向旋转,在针管的顶端位于比护套的顶端靠基端侧的位置的状态下,操作部构成为,在使组织紧固器具一边旋转一边前进并且使护套沿一方向旋转时,在组织紧固器具从护套突出与螺旋区域的一圈的量的长度相应的量的期间,护套旋转小于一圈的旋转量,自护套突出的螺旋区域以成为比卷径大的直径的方式被施力。

Description

组织紧固器具留置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织紧固器具留置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紧固于体内的组织的器具和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从针推出紧固器具并紧固于组织的器具。在该组织紧固器具设有止挡件,该止挡件用于控制向组织内刺入针时针的深度和向组织供给紧固器具的量。在使用该组织紧固器具进行处置时,使收容该紧固器具和针的器具抵接于组织。在使针前进并刺入组织之后,利用止挡件固定紧固器具的位置。之后,从组织拔出针。由于紧固器具因止挡件的存在而无法移动,因此其顶端部分留在组织的内侧。在使组织紧固器具自组织脱离时,紧固器具的剩余部分(基端部分)留在组织的外侧。在紧固器具恢复成线圈形状时,组织固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WO2002/019923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紧固器具在来到针外时恢复为螺旋状。然而,详细将在后述,仅通过只是自针推出,有时不会恢复为目标的形状。若不恢复为目标的形状,则紧固器具不会充分地紧固组织,无法达到目的。
并且,为了使紧固器具充分发挥功能,需要不仅可靠地恢复为目标的形状,而且以预定的形态留置于组织。
若让满足这两点完全听凭于用户的技术,则紧固器具无法发挥预想的性能的情况会以一定的概率发生。因此,寻求一种能够更可靠地满足上述两点、对用户的技术的依赖度较小的紧固器具和留置装置。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紧固器具可靠地恢复为预定的形状并且可靠地以预定的形态留置于组织的组织紧固器具留置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组织紧固器具留置系统,其中,该组织紧固器具留置系统包括:护套,其形成有具有顶端和基端的管腔;针管,其形成为筒状,以相对于所述管腔的顶端突出没入自如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护套内;组织紧固器具,其以被展开的状态配置于所述针管的内部,具有螺旋区域,该螺旋区域在所述针管的外部能够恢复为相同卷径的螺旋状;通管丝,其在所述针管的内部连接于所述组织紧固器具的端部;以及操作部,其以使所述组织紧固器具一边旋转一边前进的方式使所述通管丝动作,并且,在使所述通管丝前进时,使所述护套沿绕长度轴线的一方向旋转,在所述针管的顶端位于比所述护套的顶端靠基端侧的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操作部构成为,在使所述组织紧固器具一边旋转一边前进并且使所述护套沿所述一方向旋转时,在所述组织紧固器具从所述护套突出与所述螺旋区域的一圈的量的长度相应的量的期间,所述护套旋转小于一圈的旋转量,自所述护套突出的所述组织紧固器具的所述螺旋区域以成为比所述卷径大的直径的方式被施力。
也可以是,所述操作部具有:凸轮管,其供所述通管丝的基端区域插入,具有将圆筒的壁面挖成螺旋状而成的引导槽;以及引导部,其具有沿着长度轴线形成为直线状的狭缝,构成为能够向所述护套传递旋转转矩,所述引导槽以比所述螺旋区域的一圈的量的长度长的间距呈螺旋状形成,所述通管丝具有被引导部,该被引导部相比于所述通管丝的基端区域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突出,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嵌合于所述狭缝和所述引导槽,所述被引导部构成为,沿着所述引导槽移动并且在所述狭缝内一边接合于所述引导部的周向一边使所述引导部旋转,从而使所述通管丝相对于所述针管一边旋转一边前进,并且,使所述护套沿所述一方向旋转。
也可以是,所述护套具有狭缝,该狭缝从顶端朝向基端侧延伸,具有在所述一方向上相对的第一周缘和第二周缘,所述第一周缘和第二周缘中的位于所述一方向的下游侧的第一周缘具有向所述一方向的上游侧的方向突出的突起,所述狭缝由于所述突起而在所述护套的顶端侧宽度变窄,从所述护套突出而以成为比所述卷径大的直径的方式被施力的所述螺旋区域与所述第一周缘接触,并且构成为,利用所述突起抑制自所述狭缝的脱离。
此时,也可以是,所述组织紧固器具具有:连接部,其连接于所述螺旋区域的基端侧,该连接部在所述针管的外部能够恢复为一边向所述螺旋区域的径向外方扩展一边从所述螺旋区域的基端侧朝向所述螺旋区域的顶端侧呈螺旋状延伸的形状;以及外周环,其连接于所述连接部的基端侧,能够在所述针管的外部恢复为以包围所述螺旋区域的方式闭合的环形状,所述第一周缘和第二周缘中的位于所述一方向的上游侧的第二周缘具有向所述一方向的下游侧的方向突出的第二突起,所述狭缝由于所述突起和所述第二突起而在所述护套的顶端侧宽度变窄,所述操作部构成为,在使所述组织紧固器具一边旋转一边前进并且使所述护套沿所述一方向旋转时,在所述组织紧固器具从所述护套突出与所述连接部的一圈的量的长度相应的量的期间,所述护套旋转比一圈大的旋转量,从所述护套突出而以成为比所述连接部的螺旋的曲率半径小的曲率半径的方式被施力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周缘接触,并且构成为,利用所述第二突起抑制自所述狭缝的脱离。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组织紧固器具留置系统,能够使紧固器具可靠地恢复为预定的形状,并且可靠地以预定的形态留置于组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组织紧固器具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该组织紧固器具的理想的留置形态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组织紧固器具留置装置的整体图。
图4是表示组织紧固器具留置装置的顶端部分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形成于护套顶端部的狭缝的形状的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主操作部的立体图。
图7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主操作部的剖视图。
图7B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主操作部的基端部分的剖视图。
图7C是沿着图7B的A-A线的剖视图。
图7D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护套引导件中插入有针引导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通管丝和第一凸轮管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通管丝的基端部和操作传递构件的顶端部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凸轮管的第一引导路径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针引导件内插入有通管丝和通管丝基端构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护套滑动件的立体图。
图13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主操作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13B是沿着图13A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操作部的侧视图。
图15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操作部的剖视图。
图15B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连结部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引导路径和第二引导路径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7是使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组织紧固器具留置装置进行的处置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主操作部的初始状态的侧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夹具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组织紧固器具留置装置安装于内窥镜的状态的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组织紧固器具留置装置的使用样态的侧视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组织紧固器具留置装置的使用样态的侧视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组织紧固器具留置装置的使用样态的侧视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组织紧固器具留置装置的使用样态的侧视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组织紧固器具留置装置的使用样态的侧视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组织紧固器具留置装置的使用样态的侧视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组织紧固器具留置装置的使用样态的侧视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鲁尔接头和第一旋转旋钮的螺纹接合构造的变形例的图。
图29是表示图28的鲁尔接头的第三螺纹接合槽的基端部的图。
图30是表示图28的鲁尔接头的第三螺纹接合槽的变形例的图。
图31是表示从护套送出的组织紧固器具的行为的图。
图32是表示从护套送出的组织紧固器具的行为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组织紧固器具留置系统(以下,简称为“留置系统”。)。留置系统包括留置于组织的组织紧固器具(以下,有时称为“植入件”。)和用于留置植入件的组织紧固器具留置装置(以下,有时简称为“留置装置”)。
图1是植入件2的立体图。植入件2由一根金属基线形成,构成为能够从呈大致直线状延伸的状态恢复为图1所示的留置形状(组织紧固器具2留置时的组织紧固器具2的形状)。作为金属基线,能够使用由形状记忆合金形成的基线、超弹性线等。
植入件2具有以将组织夹在其间的方式留置的螺旋区域201、与螺旋区域201的基端侧相连的螺旋状的连接部202以及与连接部202的基端侧相连的外周环203。
螺旋区域201形成为,在留置形状时以相同的卷径从顶端27朝向基端侧层叠多圈。连接部202向螺旋区域201的径向外方扩展并从基端侧朝向顶端呈螺旋状延伸。即,连接部202的螺旋的直径比螺旋区域201的卷径大。外周环203是包含植入件2的基端21的区域,形成以包围螺旋区域201的方式闭合的环。
在图2中示出植入件2的理想的留置形态。在该例中,以在螺旋区域201之间夹着十二指肠的组织D和胆总管的组织CBD这两个管腔组织的方式配置植入件2。在理想的留置形态下,螺旋区域201的多个圈顺序不会调换而顺序良好地层叠,并且在十二指肠侧和胆总管侧分别作为基端侧区域201b和顶端侧区域201a配置有大致相同数量。并且,连接部202的螺旋形状也不会缠绕而是顺序良好地恢复。
在植入件2理想地被留置时,被螺旋区域201夹着的组织D和组织CBD充分紧固,从而血流被阻断。其结果,位于螺旋区域201的环外缘的组织粘连。并且,位于螺旋区域201的环内的组织坏死,经过一定时间后脱落。外周环203被恢复为弹簧状的连接部202施力而以组织D紧贴于组织CBD的方式按压组织D,在组织粘连之前的阶段,防止在胆总管内流动的胆汁等泄漏到腹腔内。同时,连接部202对螺旋区域201朝向组织D的内侧施力,因此若位于螺旋区域201的环内的组织坏死而脱落,则植入件2自留置部位脱落,向十二指肠内落下。落下了的植入件2自消化管向体外排出之后,仅残存有将胆总管和十二指肠连通的孔,能够将胆汁从该孔向十二指肠内排出。
本实施方式的留置系统构成为,植入件2不依赖于使用者的技术而以上述理想的留置形态留置于组织,以使植入件2能够恰当地发挥上述功能。以下,详细地进行说明。
植入件2在基端21具有植入件连结部(连结部)22。如图1所示,植入件连结部22具有第一接合部主体23和凹部24。第一接合部主体23具有将圆柱在中心轴线上切断成一半而成的半圆柱形状部。凹部24是从与第一接合部主体23的长度轴线平行的平面部23a向与平面部23a垂直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孔。植入件连结部22构成为能够与后述的通管丝相接合。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留置装置1的整体图。留置装置1是用于使用内窥镜将组织紧固器具2留置在体内的装置。留置装置1具有护套3、针管(长轴构件、处置部)4、通管丝(处置部)5、主操作部(操作部)6、辅助操作部(第2操作部)7、以及操作传递构件(以下有时简称作“传递构件”。)8。护套3、针管4、通管丝5以及主操作部6配置在护套3的中心轴线L上。辅助操作部7在护套3的中心轴线L上与主操作部6相连结。在以下的主操作部6和辅助操作部7的说明中,“中心轴线”是以包含主操作部6和辅助操作部7配置在护套3的中心轴线L上时的护套3的中心轴线L的延长线上的含义使用的。
在护套3的内部形成有从顶端延伸至基端的管腔31,在管腔31内以进退自如的方式配置有针管4。
护套3的基端侧连接于主操作部6。护套3向内窥镜插入部101的处置器具通道102插入(参照图21)。
图4是护套3的顶端部分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护套3包括螺旋护套部301和安装于螺旋护套部301的顶端部的管状构件302。构成护套3的顶端部的管状构件302的内径比螺旋护套部301的内径大。
在管状构件302通过使外周面的局部欠缺而形成有从顶端朝向基端侧与中心轴线L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狭缝33。图5是表示狭缝33的形状的图。如图5所示,狭缝33的周缘具有在护套3的周向上相对的第一周缘331和第二周缘332这一对区域。狭缝33与护套3的顶端开口连通。在将植入件2留置时的护套3的旋转方向、即、通管丝5前进时护套3旋转的方向定义为旋转方向(一方向)Dr1时,第一周缘331位于该旋转方向Dr1的下游侧。第二周缘332位于旋转方向Dr1的上游侧。
突起333自第一周缘331中的位于护套3的顶端侧的区域向第二周缘332的方向、即旋转方向Dr1的上游侧的方向突出。第二突起334自第二周缘332中的位于护套3的顶端侧的区域向第一周缘331的方向、即旋转方向Dr1的下游侧的方向突出。即,突起333和第二突起334以彼此相对的方式突出。狭缝33由于存在突起333和第二突起334而仅护套3的顶端侧的宽度尺寸变窄。设有突起333和第二突起334的部位的狭缝宽度比植入件2的金属基线的直径大。因而,金属基线能够经由突起333与第二突起334之间出入于狭缝33内。
如图4所示,针管4是具有中空的针管贯穿路径(贯穿路径)41的纵长构件。针管4以能够相对于护套3的顶端突出没入的方式贯穿于管腔31内。针管4的顶端(穿刺部、针尖)42形成得较锐利,并作为穿刺针发挥功能。针管4的基端以能够相对于后述的针引导件67(参照图7A)的顶端相对旋转自如且无法进退的方式安装于该针引导件67的顶端。也就是说,针引导件67相对于针管4绕中心轴线L转动自如,而且沿中心轴线方向固定。作为针管4的材质,例如能够采用以镍钛合金为代表的超弹性合金、不锈钢。
通管丝5是纵长的芯材,顶端部位于针管贯穿路径41内(参照图3),基端部延伸设置到设于护套3的基端侧的主操作部6。通管丝5是用于使组织紧固器具2相对于针管贯穿路径41进退移动的构件。通管丝5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护套3的顶端突出没入。
图8是通管丝5和第一凸轮管(凸轮管)61的剖视图。如图8所示,在通管丝5的顶端部设有顶端接合部51。顶端接合部51具有第二接合部主体51a和突起部51b。第二接合部主体51a的基端部为圆柱形状,顶端部具有将圆柱在中心轴线L上切断成一半而成的半圆柱形状。突起部51b从与中心轴线L平行的第二接合部主体51a的平面部51c向与平面部51c垂直的方向突出形成。如图4所示,顶端接合部51和植入件连结部(组织紧固器具2的基端部)22通过在针管4内使互相的平面部23a、51c相互抵接并使突起部51b插入到凹部24而接合,使组织紧固器具2连结于通管丝5。
如图8所示,在通管丝5的基端部固定有通管丝基端构件54。在通管丝基端构件54的顶端部,三个第一接合销(凸轮从动件、第一凸部、被引导部)55从外周面向与中心轴线L正交的方向(径向外方)突出设置。三个第一接合销55在周向上等角度地分开,且在中心轴线L方向等间隔地分开设置。
如图7A、图7B及图8所示,通管丝基端构件54贯穿于鲁尔接头(中间构件)57的管腔571。图9是通管丝5的基端部(通管丝基端构件54)和传递构件8的顶端部的立体图。在通管丝基端构件54设有基端接合部56。基端接合部56是与传递构件8的顶端部相接合的接合构件。如图9所示,基端接合部56具有大致平板形状,并设置为从通管丝基端构件54的基端沿着中心轴线L延伸。基端接合部56的基端部56a具有朝向基端侧突出的面。在基端接合部56形成有通孔56b。基端接合部56具有在从中心轴线L方向观察时位于比通管丝5的最大外径部靠内侧的位置这样的大小。
如图4所示,通管丝5和针管4以与护套3的中心轴线L同轴的方式贯穿于护套3的管腔31。护套3、针管4以及通管丝5是从顶端侧向体内插入的构件,由在贯穿于内窥镜100的处置器具通道102时能够随着处置器具通道102的弯曲而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
主操作部6沿着护套3的中心轴线L设于护套3的基端侧。图5是主操作部6的立体图。图7A是主操作部6的剖视图。图7B是主操作部6的基端部的剖视图。在图3中示出了安装有后述的夹具9的状态的主操作部6,图6、图7A、图7B及图7C表示拔出了夹具9的主操作部6。主操作部6是为了操作护套3、针管4以及通管丝5而设置的。主操作部6包括第一凸轮管61、主操作部主体62、护套滑动件63、针滑动件(滑动件部、长轴构件操作部)64、针滑动止挡件65、第一旋转旋钮(长轴构件操作部、第1操作输入部)66、针引导件(引导部)67以及安装部69。
如图8所示,第一凸轮管61是形成有沿着中心轴线L延伸的第一贯穿路径611和第一引导路径(凸轮、引导路径、第1螺旋槽)612的管。第一凸轮管61供通管丝5的基端部贯穿。第一引导路径612与管的内外相连通并形成为螺旋状。第一引导路径612的螺旋形状形成为在从基端朝向顶端观察时第一接合销55从第一引导路径612的基端朝向顶端一边向右旋转一边前进。
图10是表示第一引导路径612的螺旋形状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第一引导路径612的螺旋形状以恒定的间距形成。第一引导路径612的螺旋形状的螺旋间距P设定为,在组织紧固器具2的螺旋区域201中的、手边侧的用于留置于管腔脏器的、基端侧区域201b的金属基线送出一圈的量的期间,护套3旋转小于一圈。另外,同时设定为,在构成连接部202和外周环203的金属基线送出一圈的量的期间,护套3旋转比一圈大的旋转量。
第一引导路径612的螺旋形状的螺旋的环绕数(匝数)在螺旋间距P满足上述的条件的范围内能够在考虑组织紧固器具2的留置形状的基端侧区域201b的匝数等的同时适当地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旋间距P比螺旋区域201的一圈的量的长度长,比连接部202的一圈的量的长度和外周环203的一圈的量的长度中的任一者都短。
并且,第一引导路径612的螺旋升角θ设定在20度~75度的范围内。
如图7A和图8所示,在第一凸轮管61内插入有通管丝5和通管丝基端构件54。通管丝基端构件54的三个第一接合销55和第一凸轮管61构成第一螺旋机构80。第一接合销55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接合于第一凸轮管61的第一引导路径612内。此外,通管丝基端构件54的三个第一接合销55以从第一贯穿路径611朝向外方突出的方式贯穿于第一引导路径612内。利用三个第一接合销55和第一引导路径612的接合,通管丝5和通管丝基端构件54被支承于第一凸轮管61,而且构成为一边相对于第一凸轮管61旋转一边进退。这样,螺旋机构限定通管丝5的动作。
第一凸轮管61的基端侧和鲁尔接头57的顶端侧固定。鲁尔接头57和通管丝5构成为能够相对旋转。通管丝5和通管丝基端构件54能够一边相对于第一凸轮管61和鲁尔接头57旋转一边沿着中心轴线L方向进退。
如图11所示,针引导件67具有大致圆筒形状,如图7A所示,该针引导件67具有沿中心轴线L方向延伸的针引导件贯穿路径671。如图7D和图11所示,在针引导件67的侧壁部672沿着中心轴线L方向呈直线状形成有狭缝面,该狭缝面形成与针引导件67的外部和针引导件贯穿路径671内相连通的引导狭缝673。引导狭缝673在针引导件67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在三个位置。
如图7A所示,针引导件贯穿路径671在中心轴线L方向的一部分区域形成有针引导件贯穿路径671的开口直径较小的小径部671a。小径部671a的开口直径被设定得稍稍大于第一凸轮管61的外径。
针滑动件末端构件643固定于针滑动件64的基端。针引导件67在基端部被针滑动件64和针滑动件末端构件643夹持,并支承为仅能够相对于针滑动件64旋转。
在针引导件贯穿路径671内,以能够相对于针引导件67进退的方式插入有通管丝5、通管丝基端构件54、第一凸轮管61以及鲁尔接头57。通过将第一凸轮管61贯穿于针引导件67的小径部671a,从而第一凸轮管61在针引导件贯穿路径671内被支承为能够在中心轴线L上相对进退及旋转。
如图11所示,在各个引导狭缝673内各接合有通管丝基端构件54的三个第一接合销55中的一个第一接合销55。第一接合销55能够在引导狭缝673内滑动。即,第一接合销55能够在第一引导路径612内和引导狭缝673内滑动。
第一凸轮管61被支承为相对于针滑动件64仅能够进退。通管丝基端构件54的第一接合销55接合于第一引导路径612和引导狭缝673这两者。在通管丝5和通管丝基端构件54绕中心轴线L旋转时,通管丝5和通管丝基端构件54相对于针滑动件64一边旋转一边进退,并且针引导件67构成为与通管丝5和通管丝基端构件54一同仅旋转。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通管丝5一边旋转一边前进的动作称作“螺旋动作”。
如图6和图7A所示,主操作部主体62具有大致圆筒形状,形成有沿中心轴线L方向延伸的第二贯穿路径621。在第二贯穿路径621内,在顶端侧贯穿有护套引导件623。在第二贯穿路径621内,在基端侧贯穿有针引导件67。护套引导件623在靠近第二贯穿路径621的顶端的位置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主操作部主体62。护套固定部625固定于护套引导件623的顶端侧,且固定有护套3的基端。
如图7D所示,护套引导件623是沿中心轴线L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构件,如图7A所示,在该护套引导件623的内部形成有第三贯穿路径623a。在第三贯穿路径623a内,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贯穿有针引导件67和贯穿于第一凸轮管61内的通管丝5。在护套引导件623上,在周向上隔开等间隔的三个位置形成有沿中心轴线L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第一狭缝623b。第一狭缝623b与形成在针引导件67的引导狭缝673的周围的径向外侧的肋673a(参照图11)相接合。因而,在针引导件67以中心轴线L为中心旋转时,护套引导件623在从针引导件67传递来的旋转扭矩的作用下随之旋转,但即使针引导件67沿中心轴线L方向进退,护套引导件623也不追随。根据以上操作,第一螺旋机构80利用凸轮和凸轮从动件之间的接合使护套3绕中心轴线L旋转。
在主操作部主体62上外置有环形的针滑动止挡件65。针滑动止挡件65具有能够相对于主操作部主体62沿中心轴线L方向进退的内径。在针滑动止挡件65上形成有螺纹孔651。在螺纹孔651螺纹接合有针止挡件螺钉652。在针止挡件螺钉652向螺纹孔651内插入并旋入时,针止挡件螺钉652的顶端按压主操作部主体62的外周面,针滑动止挡件65相对于主操作部主体62的位置固定。
护套滑动件63设于主操作部主体62的顶端侧。如图6和图12所示,护套滑动件63是圆筒形状的构件,形成有从基端开口631沿中心轴线L方向延伸的第四贯穿路径632。从基端开口631插入主操作部主体62的顶端部。主操作部主体62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设置在第四贯穿路径632内。
在护套滑动件63的顶端固定有安装部69。安装部69通过螺纹嵌合于内窥镜100的处置器具通道102的管头103而固定于内窥镜100的操作部104(参照图20。)。利用安装部69将主操作部6固定于内窥镜100。在安装部69上形成有沿中心轴线L方向延伸的顶端贯穿路径691。护套3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贯穿于顶端贯穿路径691。通过使主操作部主体62相对于护套滑动件63沿直线方向进退移动,从而能够使护套3进退。
在护套滑动件63上形成有沿中心轴线L方向延伸的第二狭缝633。在第二狭缝633内,从外周侧插入固定旋钮634。固定旋钮634的螺纹部634a贯通第二狭缝633并向护套滑动件63的第四贯穿路径632侧突出。固定旋钮634的螺纹部634a的顶端向形成在主操作部主体62的顶端部外周的螺纹孔623d插入。螺纹部634a的长度设定为一边保持顶端侧的一部分与主操作部主体62的螺纹孔相螺纹接合的状态、一边能够使固定旋钮634的螺钉头634b稍微离开第二狭缝633的长度。
在螺纹部634a向主操作部主体62侧旋入时,利用螺钉头634b和主操作部主体62夹持第二狭缝633周边的护套滑动件63。其结果,护套滑动件63和主操作部主体62之间的在中心轴线L方向上的位置关系被固定。在螺纹部634a的螺纹接合松弛时,主操作部主体62成为能够相对于护套滑动件63沿直线方向进退移动的状态。即,利用第二狭缝633和固定旋钮634能够将主操作部主体62相对于护套滑动件63的相对位置切换为固定状态或者能够相对移动的状态。
利用固定旋钮634相对于第二狭缝633的位置,确定护套3自主操作部6突出的突出量(自安装部69突出的突出量)。第二狭缝633的中心轴线L方向的长度与护套3的进退移动长度相对应。若固定旋钮634配置在抵接于第二狭缝633的顶端的位置,则护套3自主操作部6的顶端突出的突出量(自安装部69突出的突出量)最大。另一方面,若固定旋钮634配置在抵接于第二狭缝633的基端的位置,则护套3配置在后退至极限的位置,护套3自主操作部6的顶端突出的突出量最小。
如图6和图12所示,在护套滑动件63的第二狭缝633的一部分设有由沿中心轴线L方向延伸的悬臂梁形成的树脂弹簧635。如图12所示,在树脂弹簧635上设有斜面635a和卡定面635b。若使固定旋钮634向中心轴线L方向的顶端侧前进,则螺纹部634a与斜面635a相接触并一边逐渐按压树脂弹簧635一边前进而抵接于第二狭缝633的顶端633a。螺纹部634a在抵接于第二狭缝633的顶端633a的阶段自斜面635a离开,树脂弹簧635回到原来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即使作用有使固定旋钮634向中心轴线L方向的基端侧返回的力,也由于螺纹部634a抵靠于卡定面635b,因此不返回。根据以上,即使不相对于主操作部主体62拧入螺纹部634a,也能够在将护套3自主操作部6突出的突出量设为最大的状态下固定护套滑动件63。
如图6和图7A所示,针滑动件64具有大致圆筒形状,并沿着中心轴线L设于主操作部6的中心轴线L方向的中间部。在形成于针滑动件64的第五贯穿路径641内,从中心轴线L侧朝向径向外侧依次同轴地配置有通管丝5、第一凸轮管61、针引导件67以及主操作部主体62。在针滑动件64的基端部配置有后述的第一旋转旋钮(旋转旋钮)66。
如图13A所示,在针滑动件64,在外周的径向上相对的位置形成有一对侧孔642。如图6和图13A所示,在一对侧孔642分别设有滑动按钮单元68。滑动按钮单元68是为了切换针滑动件64能够相对于主操作部主体62沿中心轴线L方向进退的状态和针滑动件64能够一边以中心轴线L为中心旋转一边进退的状态而设置的。将针滑动件64能够相对于主操作部主体62沿中心轴线L方向进退的状态的滑动按钮单元68表示于图13A的下侧,将针滑动件64能够相对于主操作部主体62一边以中心轴线L为中心旋转一边进退的状态的滑动按钮单元68表示于图13A的上侧。一对滑动按钮单元68实际上切换为图13A的上侧所示的状态或者下侧所示的状态中的任一种状态。
滑动按钮单元68的基体681向侧孔642嵌入,并固定于针滑动件64,在基体681的径向外侧的面681a安装有按钮主体682。在按钮主体682与基体681之间设有弹簧构件683作为施力构件。按钮主体682被弹簧构件683向相对于基体681向径向外侧离开的方向施力。
滑动按钮单元68还在按钮主体682与基体681之间具有板684。板684沿中心轴线L方向延伸配置,该板684的中心轴线L方向上的大致中间部固定于基体681。在基体681上形成有沿着中心轴线L形成的孔681b。板684的顶端部接合于按钮主体682的狭缝682a,基端部配置在基体681的孔681b内。板684的第一面684a与按钮主体682相对,第二面684b设置为位于孔681b内并与主操作部主体62相对。在板684的基端部上,从第二面684b向板684的厚度方向(基体681的径向内方)突出设有卡定销(卡定部)684c。在主操作部主体62的中心轴线L方向上的中间区域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旋槽(第2螺旋槽)622,如图13A所示,卡定销684c能够切换为嵌合于螺旋槽622的状态和未嵌合于螺旋槽622的状态。
图13B是主操作部主体62的沿着图13A的B-B线的剖视图。如图13B所示,在螺旋槽622的基端部,倾斜部622a和凹坑部622b相邻而形成台阶。具体地讲,在螺旋槽622的基端形成有凹坑部622b,与该凹坑部622b相连且在比凹坑部622b靠螺旋槽622的顶端侧的位置形成有倾斜部622a。倾斜部622a以随着朝向凹坑部622b而螺旋槽622的槽的深度逐渐变浅的方式形成为曲线或者直线,倾斜部622a具有与凹坑部622b相连且最浅的槽(最浅槽部622c)。另一方面,凹坑部622b在与最浅槽部622c之间的交界以槽的深度急剧变深的方式凹陷。也就是说,凹坑部622b的内壁面在与最浅槽部622c之间的交界在仿效螺旋槽622的螺旋方向上与倾斜面622a相比倾斜角度较大。利用这样的凹坑部622b、倾斜部622a以及卡定销684c构成针移动防止机构。针移动防止机构构成为利用凹坑部622b和倾斜部622a防止卡定销684c的移动。在手术操作者使针滑动件64一边旋转一边移动到最靠基端侧时,利用针移动防止机构使卡定销684c越过前述的倾斜部622a并嵌入到凹坑部622b,成为位于凹坑部622b的卡定销684c无法移动的状态。
由手术操作者向径向内侧按压按钮主体682,在压入按钮主体682直至与基体681相抵接时,板684的顶端部被向主操作部主体62侧按压。与此相伴,板684的基端部向自主操作部主体62离开的方向移动,卡定销684c自螺旋槽622脱离。在该状态下,针滑动件64与主操作部主体62之间的连接关系被解除,因此利用针滑动件64进行的移动不被螺旋槽622所限制,针滑动件64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主操作部主体62沿中心轴线L方向进退。
在按钮主体682被弹簧构件683向径向外侧施力而按钮主体682离开基体681的状态下,板684的顶端部被按钮主体682向径向外侧牵引,板684的基端部被向主操作部主体62侧施力。此时,卡定销684c嵌合于形成在主操作部主体62的外周面上的螺旋槽622。在该状态下,针滑动件64构成为相对于主操作部主体62能够以沿着螺旋槽622的方式一边旋转一边进退。
另外,在卡定销684c嵌合于螺旋槽622的状态下,通过手术操作者操作针滑动件64,从而能够使卡定销684c移动到螺旋槽622的基端。因而,通过手术操作者操作针滑动件64,从而卡定销684c越过倾斜部622a并嵌合于凹坑部622b。在卡定销684c嵌合于凹坑部622b的状态下,卡定销684c被弹簧构件683向主操作部主体62侧施力。因此,只要卡定销684c不越过倾斜部622a的最浅槽部622c,针滑动件64就不能以沿着螺旋槽622的方式一边旋转一边前进。即,卡定销684c在螺旋槽622的螺旋方向上被卡定,针滑动件64成为被防止了相对于主操作部主体62移动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只要手术操作者不再次向径向内侧按压按钮主体682至按钮主体682被推入到与基体681抵接,就无法有意地解除卡定销684c对于凹坑部622b的嵌合,针滑动件64成为不能前进的状态。
第一旋转旋钮66是在从针管4的顶端送出组织紧固器具2时由手术操作者旋转操作的构件。如图6、图7A、图7B以及图7C所示,第一旋转旋钮66是圆筒形状的构件,并以覆盖针滑动件末端构件643的侧面和基端侧的方式进行安装。第一旋转旋钮66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安装于针滑动件末端构件643。在第一旋转旋钮66的中心形成有内螺纹661,并与在鲁尔接头57的外周切割形成的外螺纹572相螺纹接合。在针滑动件末端构件643的大致中心的通孔643a内形成有向径向突出的接合凸部643b。在鲁尔接头57的外周上形成有沿着中心轴线L方向延伸的直线槽573。接合凸部643b与直线槽573相接合。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第一旋转旋钮66旋转,从而鲁尔接头57和固定于鲁尔接头57的第一凸轮管61相对于第一旋转旋钮66直进。同时,接合于第一凸轮管61的通管丝5相对于第一旋转旋钮66直进。
图14是从与中心轴线L正交的方向观察辅助操作部7得到的侧视图。辅助操作部7与主操作部6分开配置并借助传递构件8与主操作部6相连接。主操作部6与辅助操作部7构成为借助传递构件8以能够分开的方式相连接。辅助操作部7使传递构件8进退,并对通管丝5在主操作部6内的移动进行操作。辅助操作部7从顶端侧依次包括操作连结部71、辅助操作部主体72、第二凸轮管(第2凸轮管)73以及旋转手柄(第2操作输入部)74,传递构件8贯穿于中心轴线L方向的全长。
图15A是在穿过中心轴线L的面上的辅助操作部7的剖视图。图15B是操作连结部71的剖视图。操作连结部71是与主操作部6的基端部相连接、并连结通管丝5的基端部与传递构件8的顶端部的构件。在操作连结部71上形成有沿中心轴线L方向延伸的第六贯穿路径711。在第六贯穿路径711的顶端部的内周面上,绕中心轴线L形成有能够与鲁尔接头57的凸缘574(参照图6)相螺纹接合的螺纹槽712。
传递构件8是纵长且具有挠性的芯材(软性构件)。传递构件8的比中心轴线L方向的大致中央部靠顶端侧的部位插入于具有挠性的线缆管81。传递构件8是将辅助操作部7的旋转手柄74上的操作输入向主操作部6传递的传递构件。
如图9所示,在传递构件8的顶端设有通管丝接合部82。通管丝接合部82具有两个腕部82b,这两个腕部82b从具有大致圆柱状的外形的基部82a与中心轴线L方向平行地延伸。两个腕部82b具有隔着中心轴线L相对的平面部82c、82d,平面部82c、82d的径向(与中心轴线L正交的方向)的分开距离设定得稍微大于主操作部6的基端接合部56的板厚。
传递构件8以能够相对于操作连结部71进退及转动的方式插入于第六贯穿路径711。在辅助操作部7未连结于主操作部6的状态下,在第六贯穿路径711的中心轴线L方向的大致中间部配置有传递构件8的顶端。
通管丝接合部82构成为若在中心轴线L上且在两个腕部82b之间插入基端接合部56,则通管丝5与传递构件8相接合。若通管丝5与传递构件8相接合,则平面部82c、82d与基端接合部56相抵接,传递构件8的旋转动作能够向通管丝5传递。另外,若传递构件8前进,则通管丝5能够前进。
辅助操作部主体72具有筒形状,并配置于辅助操作部7的顶端侧。如图15A所示,在辅助操作部主体72上形成有沿中心轴线L方向延伸的第七贯穿路径721。第七贯穿路径721包括基端侧的第一区域721a和位于比第一区域721a靠顶端侧的位置、且具有比第一区域721a的开口直径小的开口直径的第二区域721b。在辅助操作部主体72的基端部的外周面上外置有第一环构件723并利用螺钉724固定。
在辅助操作部主体72的顶端部固定有连接器725。具体地说,连接器725以堵塞第七贯穿路径721的第二区域721b的顶端开口的方式进行插入并固定于辅助操作部主体72。在连接器725上,沿着中心轴线L形成有第八贯穿路径726,在第八贯穿路径726的基端侧固定有后述的引导管75的顶端部。在第八贯穿路径726的顶端侧固定有线缆管81。传递构件8向固定于第八贯穿路径726内的引导管75和线缆管81内贯穿,并延伸至操作连结部71。
第二凸轮管73是纵长的筒构件,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包括绕中心轴线L呈螺旋状形成的槽的第二引导路径(第4螺旋槽)731以及第二引导路径731的顶端部和基端部。如图16所示,第二凸轮管73的第二引导路径731与第一凸轮管61的第一引导路径612以相同的螺旋间距P1、P2和旋转方向进行形成。第二凸轮管73的顶端侧贯穿于辅助操作部主体72的第七贯穿路径721的第一区域721a,顶端部固定于第二区域721b。另外,如图16所示,第二凸轮管73在第二凸轮管73的外周面中的、由第二引导路径731形成的槽之间的区域具有嵌合孔733。嵌合孔733是贯通第二凸轮管73的壁面而形成的孔,用于供开尾销或者螺钉等棒状构件734嵌合。嵌合孔733以在使旋转手柄74移动到最靠基端侧时、也就是使后述的第二接合销743抵接于第二凸轮管73的第二引导路径731的端部时暴露于比旋转手柄74的顶端靠第二凸轮管73的顶端侧的位置的方式形成。因此,如图14所示,在使后述的旋转手柄74移动到最靠基端侧的状态下,利用插入到嵌合孔733的开尾销或者螺钉等棒状构件734使旋转手柄74不能向前方移动。
如图15A所示,在第一区域721a的内周面与第二凸轮管73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S。第二凸轮管73具有沿中心轴线L方向延伸的凸轮贯穿路径732。在凸轮贯穿路径732中,在中心轴线L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开口直径缩径的缩径部732a。
在凸轮贯穿路径732内插入有与第二凸轮管73大致相等长度的引导管75。引导管75的顶端部如上所述固定于连接器725的第八贯穿路径726。由于引导管75的基端侧贯穿于凸轮贯穿路径732的缩径部732a,因此引导管75配置为中心与中心轴线L一致。在引导管75内,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贯穿有传递构件8。根据该结构,传递构件8在辅助操作部7内以能够进退的方式支承在中心轴线L上。
如图14和图15A所示,旋转手柄74是筒状构件,并配置于辅助操作部7的基端部。旋转手柄74利用内周面形成有沿中心轴线L方向延伸的第九贯穿路径741。第九贯穿路径741的顶端侧区域的开口直径设定得稍微大于第二凸轮管73的外径。在旋转手柄74的顶端部的三个部位形成有从外周面与第九贯穿路径741内连通的螺纹孔742(在图15A中,两个部位的螺纹孔742未图示。)。各个螺纹孔742在周向上每隔1/3周(角度120度)等间隔地进行设置,在长度方向上每隔上述螺旋间距的1/3的长度等间隔地进行设置。
在第九贯穿路径741内插入有第二凸轮管73。在第二凸轮管73插入到旋转手柄74的第九贯穿路径741内的状态下,第二接合销(第2接合部)743螺纹接合于各个螺纹孔742并固定。各个螺纹孔742通过从旋转手柄74的内周面向径向内方突出而向第九贯穿路径741内突出,第二接合销743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接合于第二引导路径731内。第二接合销743的顶端部的外径小于第二引导路径731的开口宽度。因此,根据旋转手柄74的旋转,第二接合销743的顶端部构成为能够在第二引导路径731内相对移动。第二凸轮管73与第二接合销743构成第二螺旋机构90。
在旋转手柄74的基端部固定有覆盖第九贯穿路径741的基端开口的固定构件744。传递构件8的基端部与旋转手柄74的基端部被固定构件744固定。因而,传递构件8的基端部追随于旋转手柄74的操作。即,第二螺旋机构90使传递构件8相对于辅助操作部主体72一边旋转一边前进。
在旋转手柄74的中心轴线L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外周面上外置有第二环构件745并利用螺钉746固定。比第二环构件745靠顶端侧的旋转手柄74的外径设定得稍微小于第七贯穿路径721的第一区域721a的开口直径。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留置装置1中,主操作部6能够进行护套3的进退及旋转、针管4的进退、通管丝5的进退及旋转的各个操作。辅助操作部7构成为能够进行传递构件8的进退及旋转操作、但无法进行针对针管4的操作。
接着,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留置系统的动作,以将在超声波内窥镜(以下,记作“内窥镜”。)中安装留置装置1、使组织紧固器具2贯穿十二指肠的组织D和胆总管的组织CBD并留置的处置为例来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处置的流程图。
在留置装置1中,构成为能够利用主操作部6和辅助操作部7两者来操作使通管丝5相对于针管4从基端侧向顶端侧移动的动作(第一动作)。此外,通管丝5具有相对于针管4和护套3直进至植入件2的螺旋区域201中的顶端侧区域201a全部自针管4突出为止的第1状态。并且,通管丝5具有一边旋转一边前进至螺旋区域201中的基端侧区域201b全部自针管4突出为止的第2状态。另外,利用主操作部6(第一旋转旋钮66)实现的通管丝5在沿着护套3的长度轴线的方向上的最大可动量(第1状态下的通管丝5的最大可动量)也可以设定得小于利用辅助操作部7(旋转手柄74)的操作实现的通管丝5在沿着护套3的长度轴线的方向上的最大可动量(第2状态下的通管丝5的最大可动量)。另一方面,在留置装置1中,构成为仅利用操作部6来进行针管4的操作(第二动作)。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
图18是表示主操作部6的初始状态的侧视图。组织紧固器具2如图18所示,在插入于护套3内的针管4的顶端部的针管贯穿路径41内,通管丝5的顶端部与组织紧固器具2的基端部相接合。组织紧固器具2设置为能够相对于针管4的顶端突出没入。如图18所示,组织紧固器具2的比与通管丝5相连接的连接部分靠顶端侧的部分自针管4的顶端突出,并以恢复为留置形状的状态进行配置。
主操作部6以从基端侧插入有夹具9的状态梱包为产品。
假设将把组织紧固器具2全长装填到针管4内的状态设为梱包状态,则组织紧固器具2在针管4内延伸的状态长时间持续。其结果,存在向预先施加于组织紧固器具2的螺旋状的弯曲形状恢复的恢复力变弱的可能性。另外,在将组织紧固器具2与主操作部6分开并分别梱包的情况下,使用者需要进行连结组织紧固器具2的基端部与通管丝5的顶端部的操作,但是由于组织紧固器具2是非常小的构件,因此连结操作需要技术与时间。
考虑到这种组织紧固器具2的形状恢复力的降低及装填操作的难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以仅有与通管丝5相接合的组织紧固器具2的基端部向针管4内插入、除此之外的区域位于针管4外的状态进行梱包。在本说明书中,将该状态称作初始状态。以下说明用于设为初始状态的顺序的一例。
若使通管丝5向最顶端侧移动,则顶端接合部51自针管贯穿路径41暴露。在该状态下,使突起部51b与组织紧固器具2的凹部24相接合,使通管丝5向基端侧移动并将顶端接合部51收纳于针管4,从而成为初始状态(梱包状态)。在初始状态下,维持着组织紧固器具2与通管丝5之间的连接状态。此时,进行使用夹具9拉动通管丝5的动作。
夹具9以初始状态(梱包状态)安装于主操作部6。图19是表示夹具9的立体图。如图19所示,夹具9包括夹具手柄91、棒状的插入轴(轴)92、夹具侧连结部93以及轴头95。插入轴92固定于轴头95的顶端侧。在夹具手柄91上,在中央开设有比插入轴92的直径稍微大、且比轴头95小的孔,并贯穿有插入轴92。夹具侧连结部93具有从插入轴92的顶端弯曲并向基端侧延伸的钩形状。夹具手柄91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插入轴92相对旋转。在插入轴92的基端部的外周外置有管形状的夹具止挡件94。
在初始状态下,在第一凸轮管61内,夹具侧连结部93卡定于基端接合部56的通孔。即,组织紧固器具2与夹具9借助通管丝5相连接。
基端接合部56配置于第一凸轮管61的顶端侧。插入轴92穿过第一凸轮管61内向基端侧延伸,夹具手柄91暴露于主操作部6的基端侧。另外,此时,夹具止挡件94未外置于插入轴92。插入轴92具有从通管丝5相对于针管4位于最顶端侧时的基端接合部56到鲁尔接头57的基端的长度以上的长度。此时,由于如上所述通管丝5的顶端暴露于针管4外,因此与组织紧固器具2相接合。通过稍微向基端侧拉动夹具9,从而组织紧固器具2的基端部被拉入针管4内,并成为初始状态。但是,在该状态下,由于存在夹具9向顶端侧移动而导致组织紧固器具2脱落的隐患,因此为了防止隐患而安装夹具止挡件94从而防止夹具9向顶端侧移动。夹具止挡件94由于在中心轴线L方向上设有缺口941,因此能够自横向外置于插入轴92。以上,完成初始状态(梱包状态)。在制造者进行了灭菌处理之后,将其出厂。
使用者最先进行将组织紧固器具2拉入并全部收纳于针管4内的准备工序(步骤S1)。在此,使用者是指手术操作者及对手术操作者的处置进行辅助的辅助操作者。准备工序既可以由手术操作者来进行,也可以由辅助操作者来进行。在以下说明中,使用者旋转操作主操作部6和辅助操作部7的各个部分时的旋转方向用在中心轴线L方向上从基端向顶端观察时的旋转方向来表示。
最先,使用者使主操作部6的第一旋转旋钮66向右方旋转。若第一旋转旋钮66向右方旋转,则鲁尔接头57和固定于鲁尔接头57的第一凸轮管61向基端侧移动。由于通管丝5的第一接合销55接合于第一引导路径612和针引导件67的引导狭缝673两者上,因此若第一凸轮管61向基端侧移动,则通管丝5也向基端侧移动。其结果,组织紧固器具2在针管4内被向基端侧拉入。若使用者继续使第一旋转旋钮66向右旋转,则内螺纹661行进到与内螺纹661相螺纹接合的鲁尔接头57的外螺纹572的顶端侧末端,无法继续使第一旋转旋钮66旋转,鲁尔接头57也无法向基端侧移动。由此,会使使用者察觉到直至组织紧固器具2的长度方向上的大致中间部分被拉入针管4内。
接着,使用夹具9将组织紧固器具2拉入针管4内。若使用者将夹具9的夹具手柄91沿中心轴线L方向向手边侧牵引,则在通管丝5上作用有向基端方向牵引的力。此时,由于第一接合销55沿着第一引导路径612滑动,因此通管丝5一边旋转一边向基端侧移动且组织紧固器具2被进一步向针管4内拉入。夹具手柄91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插入轴92相对旋转。因此,使用者进行沿中心轴线L方向牵引夹具手柄91的操作时,插入轴92追随于通管丝5的旋转而相对于夹具手柄91相对旋转。此时,由于第一接合销55也与针引导件67的引导狭缝673相接合,因此同时使针引导件67旋转。组织紧固器具2被向针管4中拉入导致因欲恢复原来的线圈形状而产生较强的力,因此针管4从组织紧固器具2受到较强的力。因而,为了将组织紧固器具2不勉强地拉入针管4内,针管4的旋转方向的移动追随于组织紧固器具2的移动较好。因此,针管4安装为相对于针引导件67相对旋转自如且无法进退。通过沿着中心轴线L沿直线方向向基端侧牵引夹具手柄91的动作,从而能够一边使组织紧固器具2旋转一边向针管4内装填。
若使用者进一步向手边侧持续拉动夹具9,则组织紧固器具2逐渐地收纳于针管4内,在直到顶端收纳于针管4内之后,第一接合销55中的配置于最基端侧的一个第一接合销55抵靠于鲁尔接头57的顶端侧的端面。因此,通管丝5无法继续向基端侧移动,无法继续向手边侧拉动夹具9。由此,会使使用者察觉到组织紧固器具2的装填结束。与此同时,由于基端接合部56暴露于外部,因此手术操作者解除夹具9与基端接合部56之间的接合,卸下夹具9。以上,准备工序完成。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留置装置1中,由于使用夹具9装填组织紧固器具2,因此不必在主操作部6上设置将组织紧固器具2向针管4内拉入的机构,能够谋求主操作部的小型化。
接着,主操作部6安装并固定于内窥镜100(步骤S2)。主操作部6向内窥镜插入部101的处置器具通道102内插入护套3和针管4,如图20所示,通过将设于主操作部6的护套滑动件63的顶端的安装部69螺纹嵌合于内窥镜100的处置器具通道102的管头103而固定于内窥镜100的操作部104。步骤S2是手术操作者与辅助操作者协作进行操作。
手术操作者进行步骤S3~步骤S9的操作。图21~图27是表示使用留置装置1时的内窥镜插入部101的顶端侧的形态的图。如图21所示,手术操作者将内窥镜插入部101插入至体内的处置对象部位(步骤S3)。将内窥镜插入部101的顶端插入至作为对象组织的十二指肠的组织D附近。也可以以相反的顺序进行步骤S2与步骤S3。
接着,调整护套3的顶端相对于内窥镜插入部101的顶端的位置(步骤S4)。手术操作者使固定旋钮634松弛,使主操作部主体62相对于护套滑动件63沿中心轴线L方向进退,将护套3的顶端的中心轴线L方向上的位置调整为相对于内窥镜插入部101的顶端位于预定的位置。在图21中,示出使护套3在中心轴线L方向上的顶端位置与内窥镜插入部101的顶端一致的状态。如果护套3的顶端位置被确定,那么手术操作者拧紧固定旋钮634,将护套3的位置固定。
如图22所示,手术操作者使内窥镜插入部101和护套3的顶端开口部32抵接于十二指肠的组织D。在内窥镜插入部101的顶端具有超声波振子101a。因此,在以后的处置中,维持内窥镜插入部101的顶端抵接于十二指肠的组织D的状态,手术操作者一边对超声波图像进行确认一边进行处置。
接下来,设定中心轴线L方向上的针管4自护套3的顶端开口部32突出的突出量(步骤S5)。若手术操作者使针止挡螺钉652松弛,则针滑动止挡件65能够滑动。根据想要使针管4的穿刺部42向组织穿刺的长度(针管4自护套3突出的突出量),手术操作者在使针滑动止挡件65滑动到顶端侧之后,拧紧针止挡螺钉652,将针滑动止挡件65固定。通过该操作,设定针管4的穿刺部42的穿刺长度。此时,针滑动件64被滑动按钮单元68限制了移动而无法直线移动。
接着,如图23所示,将针管4的穿刺部42向对象组织穿刺(步骤S6)。若手术操作者将滑动按钮单元68的按钮主体682向中心轴线L侧压入,则解除针滑动件64的进退移动的限制,针滑动件64成为能够相对于主操作部主体62沿中心轴线L方向进退的状态。之后,手术操作者使针滑动件64沿直线方向前进直至抵接于针滑动止挡件65。由于针滑动件64与针管4借助针引导件67以不改变中心轴线L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方式相连接,因此针管4伴随着针滑动件64的前进而直进。由此,针管4的穿刺部42自护套3的顶端突出,并向作为对象组织的十二指肠的组织D和胆总管的组织CBD穿刺。另外,若手术操作者将手指离开滑动按钮单元68(解除对于按钮主体682的按压),则在弹簧构件683的作用力的作用下滑动按钮单元68的按钮主体682向如下方向移动,卡定销684c按压于主操作部主体62的外表面,该方向为向针滑动件64的径向外侧离开的方向。
接着,在胆总管侧留置组织紧固器具2(步骤S7)。如图24所示,使组织紧固器具2自针管4突出。手术操作者使第一旋转旋钮66向左旋转。在开始第一旋转旋钮66的左旋转操作的阶段,针滑动件64也与第一旋转旋钮66一起向左旋转直至板684的卡定销684c接合于主操作部主体62的螺旋槽622。若卡定销684c马上就要接合于螺旋槽622,则针滑动件64一边按照螺旋槽622进行旋转一边欲向顶端侧前进,但是由于针滑动件64抵接于针滑动止挡件65,因此旋转和前进都无法进行。因此,在卡定销684c接合于螺旋槽622之后,仅第一旋转旋钮66旋转。若第一旋转旋钮66相对于针滑动件64旋转,则鲁尔接头57和第一凸轮管61被向顶端侧直线送出。此时,由于鲁尔接头57的顶端侧的端面与第一接合销55中的最基端侧的1个第一接合销55相抵接,因此,利用鲁尔接头57的顶端面推出第一接合销55,从而使第一接合销55沿着引导狭缝673的狭缝面滑动,并且通管丝5被向顶端侧直线送出。根据以上,组织紧固器具2的线圈的顶端侧区域201a被从针管4的顶端向胆总管内直线送出。也就是说,在第1状态下,通管丝5能够使组织紧固器具2的顶端侧区域201a在针管4内不旋转地直线前进,将该顶端侧区域201a从针管4的顶端42向胆总管内送出。
若最终鲁尔接头57的直线槽573的基端侧端面抵靠于针滑动件末端构件643的接合凸部643b的基端侧端面,则鲁尔接头57无法继续向顶端侧移动,第一旋转旋钮66不再旋转。也就是说,鲁尔接头57的直线槽573的基端侧端面作为限制利用第一旋转旋钮66进行的旋转的限制部发挥功能。鲁尔接头57的直线槽573的基端侧端面与针滑动件末端构件643的接合凸部643b的基端侧端面之间在中心轴线L方向的长度与构成组织紧固器具2的顶端侧区域201a的金属基线的长度相对应地进行设定。因此,在组织紧固器具2的顶端27自针管4的针尖突出且组织紧固器具2的基端21位于针管4内的位置关系时,鲁尔接头57的直线槽573的基端侧端面抵接于针滑动件末端构件643的接合凸部643b的基端侧端面,限制了利用第一旋转旋钮66进行的旋转。另外,通过使第一旋转旋钮66不再旋转,从而手术操作者能够察觉到在胆总管侧将组织紧固器具2的金属基线留置与顶端侧区域201a相应的量的工序完成。
接着,如图25所示,将针管4从胆总管的组织CBD和十二指肠的组织D中拔出(步骤S8)。在拔出针管4时,若针管4的顶端自胆总管的组织CBD脱落,则组织紧固器具2的顶端侧区域201a倾倒且线圈的周向紧贴胆总管的组织CBD。此时,顶端侧区域201a有时向与预定的螺旋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倾倒。若向不同的方向倾倒,则不是理想的留置形态,但胆总管侧的螺旋的状态无法视觉确认,因此必须进行将顶端侧区域201a的方向矫正为预定的方向的操作。
手术操作者使针滑动件64向右旋转。由于板684的卡定销684c接合于主操作部主体62的螺旋槽622,因此若使针滑动件64向右旋转,则针滑动件64一边沿着螺旋槽622旋转一边向基端侧移动。鲁尔接头57和第一凸轮管61也与针滑动件64成为一体并一边向右旋转一边向基端侧移动。由于第一凸轮管61的第一引导路径612形成为右螺纹方向,因此通过使第一凸轮管61向右旋转,从而第一引导路径612的内表面对通管丝5的第一接合销55施加朝向基端侧方向的矢量力。在手术操作者使针滑动件64一边旋转一边移动到最靠基端侧的位置时,成为卡定销684c越过前述的倾斜部622a并嵌合于凹坑部622b的状态。因此,只要手术操作者不向径向内侧按压按钮主体682至按钮主体682被推入到与基体681相抵接,就无法有意地解除卡定销684c对于凹坑部622b的嵌合,针滑动件64成为不能前进的状态。
此外,由于第一接合销55的最基端侧的一个第一接合销55抵靠于鲁尔接头57的顶端侧的端面,因此通管丝5基本上与针滑动件64成为一体并一边向右旋转一边向基端侧移动。此时,针引导件67也与针滑动件64成为一体并一边向右旋转一边向基端侧移动。由于针管4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针引导件67,因此针管4也与针滑动件64一体地向基端侧移动,但是针管4的旋转方向的移动与针滑动件64无关。在实际的手法中,由于内窥镜插入部101成为复杂弯曲的形状,因此向处置器具通道102插入的针管4也弯曲为复杂的形状。针管4的材质如上所述为金属管,在弯曲为复杂的形状的状态下使针管4旋转的操作需要非常强的力,因此较困难。因此,设为即使针滑动件64一边旋转一边向基端侧移动,针管4也不旋转而仅追随朝向基端侧的移动的结构。
如图7A所示,护套3借助护套固定部625固定于护套引导件623。护套引导件623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主操作部主体62。如图7D所示,护套引导件623的第一狭缝623b以仅追随旋转方向的方式与形成于针引导件67的引导狭缝673的周围的径向外侧的肋673a相嵌合。根据这种结构,若使针滑动件64一边向右旋转一边向基端侧移动,则护套3仅追随旋转。
通过上述动作,在拉回针管4的过程中,护套3和通管丝5进行旋转。当针管4的穿刺部42收纳于护套3的管腔31内时,组织紧固器具2的线进入护套3的狭缝33。若在组织紧固器具2的线卡定于狭缝33的状态下使护套3向预定的方向旋转,则留置于胆总管侧的顶端侧区域201a旋转,顶端侧区域201a的方向被矫正为期望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步骤S8中,通管丝5一边旋转一边向基端侧移动,同时,针管4不旋转地向基端侧移动。通过该操作,连接有通管丝5的通管丝基端构件54自第一凸轮管61受到朝向基端侧方向的矢量,因此通管丝5与针管4一起被向基端侧拉回。此时,在护套3的顶端开口部32抵接于对象组织的状态下,留置于胆总管侧的组织紧固器具2的顶端侧区域201a作为锚固件发挥作用,组织紧固器具2同时受到被向顶端方向拉伸的力。若通管丝5被向基端侧牵引的力较大,则组织紧固器具2与护套3夹持对象组织的力变强而有可能以过剩的负荷压迫组织。
在本实施方式的留置装置1中,为了防止对对象组织施加过剩的负荷,若组织紧固器具2与护套3夹持对象组织的力变强,则通管丝5与针滑动件64一边向右旋转一边向基端方向移动的动作之间的同步被解除,使组织紧固器具2与护套3夹持对象组织的力缓和。如上所述,第一引导路径612对通管丝5的第一接合销55施加朝向基端侧方向的矢量力。但是,若从组织紧固器具2朝向顶端方向的力比该矢量力强,则通管丝5与针滑动件64之间的同步被解除,仅针管4向基端侧移动,第一接合销55沿着第一引导路径612向顶端方向移动。此时,由于通管丝5相对于针滑动件64相对地向顶端侧移动,因此能够使负荷变弱。其结果,如果从组织紧固器具2朝向顶端方向的力低于朝向上述基端方向的矢量力,则通管丝5再次成为追随针滑动件64的移动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处置对象部位的组织的损伤。该自动调整负荷的动作能够通过适当地设定第一引导路径612的螺旋升角来实现。具体地说,能够通过将螺旋升角设定为20度~75度的范围来实现。
在第一引导路径612的螺旋升角小于20度的情况下,由于施加于第一接合销55的朝向基端侧方向的矢量力变强,因此在从组织紧固器具2朝向顶端方向的力变得非常强时力初次平衡,因此存在夹着的组织产生损伤的可能性。在第一引导路径612的螺旋升角大于75度的情况下,由于施加于第一接合销55的朝向基端侧方向的矢量力变弱,因此在从组织紧固器具2朝向顶端方向的力非常弱的状态下力平衡,因此存在无法将通管丝5充分地牵引到基端侧的可能性。另外,更优选的是,螺旋升角设为40度以上的范围。这是因为,螺旋升角越大,越能够使第一凸轮管61细径。通过使第一凸轮管61细径化,从而能够使主操作部6细径化、轻量化。
在步骤S8中,若卡定销684c移动至螺旋槽622的基端,则针滑动件64不再旋转,因此手术操作者能够察觉到针管4被从组织中拔出。另外,像前述那样,利用防止针滑动件64再次一边旋转一边前进的针移动防止机构,针滑动件64成为既不能一边旋转一边前进也不能一边旋转一边后退的状态。
接着,如图26所示使护套3、针管4以及通管丝5前进预定的长度(步骤S9)。手术操作者在护套3的顶端部抵接于十二指肠的组织D的状态下使固定旋钮634松弛,使固定旋钮634前进直至抵接于第二狭缝633的顶端。由此,主操作部主体62抵接于护套滑动件63的顶端。通过该操作,护套3的顶端部自处置器具通道102的顶端突出。
由于安装部69固定于内窥镜100,因此护套3被自内窥镜插入部101的顶端推出,内窥镜插入部101相对后退且顶端离开十二指肠的组织D。在以后的处置中,利用设于内窥镜插入部101的顶端的未图示的光学摄像装置对手术视场进行摄像。手术操作者一边对内窥镜图像进行确认一边进行处置。
在步骤S9中,在主操作部主体62上产生向基端侧后退的方向的力。但是,由于利用护套滑动件63的树脂弹簧635按压固定旋钮634的螺纹部634a,因此能够防止主操作部主体62的后退。
在主操作部主体62抵接于护套滑动件63时,主操作部主体62无法继续前进,因此手术操作者能够察觉到主操作部主体62被压入至预定位置。另外,即使不拧紧固定旋钮634,在树脂弹簧635的作用下,主操作部主体62也不会无意地向基端侧移动,因此主操作部主体62的位置不会自预定位置偏移。
接下来的步骤S10由辅助操作者与手术操作者协作实施。步骤S11以后的操作由辅助操作者操作辅助操作部7来进行。即,送出十二指肠侧的组织紧固器具2的线圈的操作利用辅助操作部7来进行。
将辅助操作部7连接于主操作部6(步骤S10)。辅助操作者握持辅助操作部7,向操作连结部71的第六贯穿路径711的顶端开口内插入主操作部6的鲁尔接头57的基端。若手术操作者或辅助操作者使操作连结部71旋转,则第六贯穿路径711的螺纹槽712与形成于鲁尔接头57的基端部的凸缘574相螺纹接合,主操作部6与辅助操作部7相连接。若使旋转手柄74向右旋转,则随着形成于第二凸轮管73的第二引导路径731,旋转手柄74一边旋转一边前进。由于在旋转手柄74上借助固定构件744固定有传递构件8,因此传递构件8一边向右旋转一边前进。传递构件8的通管丝接合部82由于一边旋转一边前进,因此马上就会抵接于通管丝5的基端接合部56。如图9所示,基端部56a朝向基端侧在中心轴线L上具有凸形状。因此,在传递构件8的通管丝接合部82与通管丝5的基端接合部56的基端相抵接的状态下,传递构件8一边旋转一边前进,从而最终主操作部6的基端接合部56嵌入通管丝接合部82的两个腕部82b之间并接合。以后,传递构件8的旋转及前进驱动能够向通管丝5传递。
另外,如图20所示,由于主操作部6与辅助操作部7利用由线缆管81和传递构件8构成的具有挠性的部分相连结,因此能够使主操作部6与辅助操作部7之间的位置关系保持自由度。由此,辅助操作者不会妨碍手术操作者,而且还能够站在易于操作辅助操作部7的位置进行操作。另外,假设即使辅助操作者向中心轴线L的顶端方向强烈地按压辅助操作部7,由于在主操作部6与辅助操作部7之间存在具有挠性的部分,因此主操作部6也不会被强烈地按压。
此外,像前述那样,如图14和图16所示,在使旋转手柄74移动到最靠基端侧的位置时,使能够插入棒状构件734的嵌合孔733暴露。因此,通过使棒状构件734与形成于第二凸轮管73的嵌合孔733相嵌合,从而能够使棒状构件734向第二凸轮管73的径向外方突出。因而,仅使棒状构件734嵌合于嵌合孔733,就能够防止辅助操作部7的旋转手柄74无意地进行旋转动作。
并且,在从十二指肠的组织D和胆总管的组织CBD这两个管腔组织拔出了针管4的状态下,利用前述的针移动防止机构防止针滑动件64再次前进。因而,例如在辅助操作者操作辅助操作部7时,防止了针管4被无意地向顶端侧推出。
接着,在比十二指肠的组织D靠手边侧的位置留置组织紧固器具2(步骤S11)。若辅助操作者使旋转手柄74向右旋转,则传递构件8一边向右旋转一边前进。
具体地说,如图15A所示,若旋转操作旋转手柄74,则第二接合销743沿着第二引导路径731内移动,旋转手柄74相对于第二凸轮管73向顶端侧相对移动而靠近辅助操作部主体72。而且,若旋转操作旋转手柄74,则旋转手柄74的顶端部分进入第七贯穿路径721的第一区域721a内的、第二凸轮管73与辅助操作部主体72之间的间隙S内。
若如上所述旋转操作旋转手柄74,则传递构件8一边相对于辅助操作部7旋转一边前进,并构成为自操作连结部71突出。其结果,传递构件8的螺旋方向的移动(螺旋输入)向通管丝5传递。此时,第一接合销55离开鲁尔接头57的顶端面。此外,由于旋转手柄74相对于鲁尔接头57使通管丝5一边前进一边旋转,因此第一接合销55一边在通管丝5的旋转方向上接合于引导狭缝673的狭缝面一边旋转,并且第一接合销55沿着第一凸轮管61的第一引导路径612进行滑动。由此,能够使组织紧固器具2的基端侧区域201b一边旋转一边前进,并从针管4的顶端向十二指肠内送出。
第一凸轮管61的第一引导路径612的螺旋间距P1与第二凸轮管73的第二引导路径731的螺旋间距P2相等。另外,第一引导路径612与第二引导路径731的旋转方向也同样为右方向。留置装置1单独设置主操作部6和辅助操作部7,辅助操作部7中的操作经由传递构件8向主操作部6传递。另外,考虑到不同的人操作主操作部6和辅助操作部7时的操作性,传递构件8具有挠性,有时长度变长。在该情况下,在驱动力的传递路径上,受到传递构件8的弯曲、长度的影响,旋转手柄74的动作与通管丝接合部82的动作产生偏移,存在未向通管丝5传递准确的动作的可能性。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留置装置1中,由于第一引导路径612与第二引导路径731以相等的螺旋间距且相同的旋转方向进行形成,因此能够利用第一引导路径612将从传递构件8传递来的旋转动作调整为与旋转手柄74的动作相同的旋转移动量。因此,通过辅助操作部7的旋转操作产生的螺旋方向的输入作为螺旋动作准确地从通管丝5输出。
根据以上,若旋转操作旋转手柄74,则如上所述通管丝5的第一接合销55使针引导件67旋转,针引导件67使护套引导件623旋转,因此通管丝5前进,并且,护套3与通管丝5的旋转同步旋转。
在上述的步骤S11中,组织紧固器具2如图27所示进入护套3的狭缝33。组织紧固器具2在护套3和通管丝5的作用下一边旋转一边自针管4送出。为了将护套3的旋转向基端侧区域201b的金属基线可靠地传递,使其恢复为正确的留置形状,需要一边使金属基线旋转一边向远离中心轴线L的方向送出。因此,需要使金属基线不自狭缝33脱落。
若假设组织紧固器具2从狭缝33脱落,则基端侧区域201b沿着中心轴线L送出,直接向胆管侧送入。在该情况下,不会恢复成正确的留置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留置系统构成为组织紧固器具2不会自护套3的狭缝33脱落,因此不依赖于使用者的技术而能够使基端侧区域201b的金属基线可靠地在十二指肠侧恢复为留置形状。
第一引导路径612的螺旋形状的螺旋间距P设定为,在组织紧固器具2的螺旋区域201中的、手边侧的用于留置于管腔脏器的、基端侧区域201b的金属基线送出一圈的量的期间,护套3旋转小于一圈。因此,送出了的金属基线以成为比留置形状的第一引导路径612的螺旋形状基端侧区域201b的直径大的直径的圆弧状的方式被施力(以下,将该现象称为“松弛”)。松弛了的金属基线以成为较大的直径的圆弧状的方式被施力,因此欲自中心轴线L远离,如图31所示,与位于护套3的旋转方向Dr1的下游侧的第一周缘331接触而按压第一周缘331。若按压第一周缘331的力变强,则有可能导致被施力了的金属基线向狭缝33外脱离而不传递护套3的旋转,但在第一周缘331的顶端侧设有突起333,防止了自狭缝33的脱离。
基端侧区域201b自中心轴线L的顶端侧向基端侧展开而逐渐留置,但连接部202和外周环203在从护套3送出而恢复为留置形状时,与基端侧区域201b相反,从中心轴线L的基端侧朝向顶端侧展开。因此,在基端侧区域201b和连接部202及外周环203,组织紧固器具2的形状恢复时的行为发生变化。根据变化的形态,有可能金属基线自狭缝33脱离,或者连接部202、外周环203缠绕等而不会恢复为留置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的留置系统中,着眼于上述行为,以在构成连接部202和外周环203的金属基线送出一圈的量的期间、护套3旋转一圈以上的方式设定第一引导路径612的螺旋形状。其结果,从护套3送出的金属基线以成为具有比留置形状的连接部202和外周环203的曲率半径小的曲率半径的圆弧状的方式被施力(以下,将该现象称为“卷紧”)。
若金属基线被卷紧,则连接部202和外周环203的弹簧力变强。因此,连接部202和外周环203难以变形而形状恢复时的行为的变化变小,从而恰当地抑制上述的不良情况的产生。卷紧了的金属基线以成为更小的曲率半径的圆弧状的方式被施力,因此欲向中心轴线L靠近,如图32所示,与位于护套3的旋转方向Dr1的上游侧的第二周缘332接触而按压第二周缘332。若按压第二周缘332的力变强,则有可能导致被施力了的金属基线向狭缝33外脱离而不传递护套3的旋转,但在第二周缘332的顶端侧设有第二突起334,防止了自狭缝33的脱离。
另外,图31和32表示从护套3的顶端侧观察管状构件302的设有第一周缘331和第二周缘332的部位的截面的状态。
用于产生上述效果的护套3的旋转量能够适当地设定。例如,金属基线从护套3送出基端侧区域201b的一圈的量的长度为止的护套3的旋转量优选为0.5圈以上且0.9圈以下。例如,优选的是,在构成连接部202的金属基线送出一圈的量的期间,护套3的旋转量为比1圈大且为1.8圈以下。护套3的旋转量主要由第一引导路径612的螺旋形状确定,但通过恰当地设定基端侧区域201b的一圈的量的长度以及构成连接部202的金属基线一圈的量的长度,能够以具有单一的螺旋间距的第一引导路径实现两方的关系。
另外,突起333和第二突起334的突出量在成为构成组织紧固器具2的金属基线的直径的2分之1以上时,能够恰当地防止金属基线向狭缝33外脱离,较为优选。
另外,在上述的一例的动作中,针管4如上所述不旋转。若通管丝5的第一接合销55中的最顶端侧的一个第一接合销55抵靠于第一凸轮管61的第一引导路径612的顶端,则通管丝5的前进完成。此时,通管丝5的顶端暴露于针管4外。由此,组织紧固器具2的植入件连结部22与通管丝5的顶端接合部51之间的接合被解除,组织紧固器具2的留置完成。这样,构成为在留置装置1中,在利用主操作部6和辅助操作部7这两者进行通过使通管丝5相对于针管4前进而从针管4的顶端放出组织紧固器具2的动作(第一动作)时,通管丝5的顶端自针管4的顶端暴露。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针管4自组织中拔出、并且收纳于护套3内之后,构成为利用辅助操作部7来进行十二指肠侧的线圈留置。即,能够在主操作部6和辅助操作部7中分开进行为了将组织紧固器具2留置于处置对象组织而进行的多个操作,因此主操作部6与以往的组织紧固器具留置装置相比能够谋求小型化。因而,能够提高手术操作者的操作性。
而且,与针管4的进退相关的操作能够仅通过主操作部6来进行,而且,辅助操作部7的操作在针管4的穿刺部42收纳于护套3内的状态下进行。此外,在十二指肠侧留置组织紧固器具2的线圈时,是卡定销684c越过倾斜部622a并嵌合于凹坑部622b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只要手术操作者不向径向内侧按压按钮主体682至按钮主体682被压入到与基体681相抵接,就可以维持卡定销684c嵌合于凹坑部622b的状态。因此,只要手术操作者不有意地向径向内侧按压按钮主体682,针滑动件64就既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因此,手术操作者易于控制针管4的运动。此外,通过受到辅助操作者的操作的影响,从而针管4(穿刺部42)不会无意地进行移动。因此,穿刺部42不会损伤组织。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主操作部中具有第一螺旋机构,在辅助操作部中具有第二螺旋机构。因此,将向辅助操作部输入的操作在第二螺旋机构中设为预定的螺旋方向的动作,并能够向操作传递构件输出。此外,从操作传递构件向主操作部输入的动作经由第一螺旋机构而被暂时调整,并作为预定的螺旋方向的动作从通管丝输出。因此,即使由主操作部与辅助操作部之间的驱动传递路径较长引起的向辅助操作部输入的输入动作与从辅助操作部输出的输出动作产生误差,也能够利用第一螺旋机构再度进行调整。因而,输入到辅助操作部的螺旋动作经由主操作部高精度地向组织紧固器具传递。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将第一引导路径的螺旋升角设定为20度~75度的范围,因此若组织紧固器具与护套夹持对象组织的力变强,则针管的后退与通管丝的后退之间的同步被解除。因而,在拔出针管时,能够防止对对象组织施加过剩的负荷。进一步优选的是,将螺旋升角设为40度以上的范围。由此,能够使第一凸轮管细径,因此能够使主操作部细径化、轻量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将使组织紧固器具自针管的顶端突出并梱包的状态设为了初始状态,因此不用维持组织紧固器具在针管内被长时间拉伸的状态,能够将组织紧固器具的紧固力保持为适当的状态。
而且,梱包状态下的组织紧固器具能够使用夹具容易地进行装填。在本实施方式的留置装置中,由于使用夹具装填组织紧固器具,因此不必在主操作部上设置将组织紧固器具向针管内拉入的机构,能够谋求主操作部的小型化。
此外,在护套3的顶端部安装有管状构件302,因此顶端部的内径比螺旋护套部301大。因而,在管腔31的顶端部确保了较大的空间,因此若组织紧固器具2和通管丝5的连结部位向顶端部移动,则顺畅地解除连结。其结果,能够顺利地进行组织紧固器具2的留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主操作部6与辅助操作部7能够分离的结构,但是例如,也可以通过将通管丝5与传递构件8构成为一体等而将主操作部与辅助操作部构成为无法分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顶端接合部51设置突起部51b、在植入件连结部22设置凹部24、并通过使突起部51b与凹部24相接合来连接通管丝5与组织紧固器具2的例子,但是也可以是在顶端接合部设置凹部、在植入件接合部设置突起部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通管丝基端构件54上设置三个第一接合销55的例子,但是第一接合销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三个,只要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接合销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引导路径612是连通第一凸轮管61内外的孔、第二引导路径731是形成于第二凸轮管73的外周面的有底的槽的例子,但是例如,第二引导路径也可以是孔。
<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鲁尔接头57和第一旋转旋钮66,列举了外螺纹572和内螺纹661螺纹接合的例子,但鲁尔接头57和第一旋转旋钮66之间的螺纹接合构造并不限定于此。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通过鲁尔接头57的直线槽573的基端侧端面抵接于针滑动件末端构件643的接合凸部643b的基端侧端面来限制鲁尔接头57向顶端侧移动的例子,但限制鲁尔接头57向顶端侧移动的构造并不限定于此。
图28表示鲁尔接头57和第一旋转旋钮66之间的螺纹接合构造的变形例。如图28所示,留置装置1A也可以是替代上述实施方式的外螺纹572、内螺纹661而利用第三螺旋槽(第3螺旋槽)572A和突部661A螺纹接合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第三螺旋槽572A形成在鲁尔接头57的外周。即,在本变形例中,利用第三螺旋槽(第3螺旋槽)572A在鲁尔接头的外周形成呈螺旋状延伸的台阶。突部661A是从第一旋转旋钮66的内周向径向内方突出且能够一边接合于该台阶一边进行滑动的被滑动部。构成为在突部(被滑动部)661A接合于第三螺旋槽572A的同时突部(被滑动部)661A沿着该第三螺旋槽572A进行滑动。
此外,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在鲁尔接头57的基端侧形成有第三螺旋槽(第3螺旋槽)572A的基端面575a。即,该基端面575a是设于由第三螺旋槽572A形成的台阶的终端的端面,作为通过第一旋转旋钮66的突部(被滑动部)661A抵靠于该端面来限制第一旋转旋钮66旋转的限制部发挥功能。在该情况下,通过第一旋转旋钮66的突部(被滑动部)661A抵靠于该基端面575a从而限制通管丝5不直进。并且,在第一旋转旋钮66的突部(被滑动部)661A抵靠于该基端面575a的状态下,组织紧固器具2的顶端27自针管4的针尖突出,而且组织紧固器具2的基端21位于针管4内。另外,在该情况下,鲁尔接头57的直线槽573的基端侧端面不抵接于针滑动件末端构件643的接合凸部643b的基端侧端面。
在手术操作者使第一旋转旋钮66向左方向旋转时,鲁尔接头57和固定于鲁尔接头57的第一凸轮管61向顶端侧移动。该运动与外螺纹572和内螺纹661螺纹接合的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另外,第三螺旋槽572A也可以在径向上彼此相对的位置由两个螺旋槽形成,形成有在分别接合于这两个螺旋槽的同时进行滑动的两个突部(被滑动部)661A。
<变形例2>
另外,除了变形例1所记载的构造之外,也可以在鲁尔接头57的第三螺旋槽572A的基端具有折回槽。例如,图29所示,该折回槽是第三螺旋槽572A的基端部从鲁尔接头57的基端侧朝向顶端侧折回而成的第1折回槽575。该第1折回槽575以槽从第三螺旋槽572A的基端朝向顶端侧延伸的方式曲折。第1折回槽575具有第三螺旋槽572A的基端面(折回基端)575a和位于比该基端面575a靠顶端侧的位置的折回顶端(第1卡定面)575b。基端面(折回基端)575a和折回顶端575b之间的长度与第三螺旋槽572A的全长相比足够短。因而,基端面(折回基端)575a和折回顶端575b之间的在中心轴线L方向上的距离也足够短。在使第一旋转旋钮66向左旋转时,鲁尔接头57向顶端侧移动,随即突部661A到达第1折回槽575。于是,鲁尔接头57开始稍微向基端侧移动,但突部661A马上抵接于折回顶端575b。于是,第一旋转旋钮66不能进一步向左旋转,鲁尔接头57的移动也停止。
在本变形例中,通过使突部661A进入到折回基端575a和折回顶端575b之间,从而成为限制通管丝5既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的状态。
有时对鲁尔接头57无意地施加沿着中心轴线L的方向的外力。假如鲁尔接头57被该外力向基端侧拉回,则留置于胆总管的组织紧固器具2会被拉回。但是,在该变形例中,利用第1折回槽575的作用防止组织紧固器具2被拉回。在突部661A嵌合于第1折回槽575时,若对鲁尔接头57施加朝向沿着中心轴线L的基端侧的外力,则折回顶端575b抵接于突部661A,因此鲁尔接头57不会进一步向基端侧移动。此外,若相反地对鲁尔接头57施加朝向沿着中心轴线L的顶端侧的外力,则折回基端575a抵接于突部661A,因此鲁尔接头57不会进一步向顶端侧移动。也就是说,在第1折回槽575和突部661A嵌合时,即便对鲁尔接头57施加朝向沿着中心轴线L的顶端侧、基端侧中的任一个方向的外力,突部661A的移动范围也被限制在折回基端575a和折回顶端575b之间。由于像前述那样折回基端575a和折回顶端575b之间的在中心轴线L方向上的距离足够短,因此实质上鲁尔接头57既不会因无意的外力而前进也不会因无意的外力而后退。
因此,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步骤S7中,即便受到辅助操作者操作辅助操作部7等的影响而对鲁尔接头57施加无意的外力,因第1折回槽575的作用,鲁尔接头57也实质上不移动。因而,通管丝5被限制为既不前进也不后退。因此,防止了组织紧固器具2被无意地朝向针管4拉回。
此外,如图30所示,折回槽可以不仅形成在第三螺旋槽572A的基端,也形成在第三螺旋槽572A的顶端。在该情况下,形成于顶端侧的折回槽被称作以槽从第三螺旋槽572A的顶端朝向基端侧延伸的方式曲折地折回的第2折回槽577。该第2折回槽577与第1折回槽575同样以槽从第三螺旋槽572A的顶端朝向基端侧延伸的方式曲折,并具有第三螺旋槽572A的顶端面(折回顶端)577a和位于比该顶端面靠基端侧的位置的折回基端(第2卡定面)577b。折回基端577b和顶端面(折回顶端)577a之间的长度与第三螺旋槽572A的全长相比足够短。因而,折回基端577b和顶端面(折回顶端)577a之间的在中心轴线L方向上的距离也足够短。
在突部661A嵌合于第2折回槽577时,若对鲁尔接头57施加朝向沿着中心轴线L的顶端侧的外力,则顶端面(折回顶端)577a抵接于突部661A,因此鲁尔接头57不会进一步向顶端侧移动。此外,若相反地对鲁尔接头57施加朝向沿着中心轴线L的基端侧的外力,则折回基端577b抵接于突部661A,因此鲁尔接头57不会进一步向基端侧移动。也就是说,在第2折回槽577和突部661A嵌合时,即使对鲁尔接头57施加沿着中心轴线L的顶端侧和基端侧中的任一个方向的外力,突部661A的移动范围也被限制在折回基端577b和顶端面(折回顶端)577a之间。由于像前述那样折回基端577b和顶端面(折回顶端)577a之间的在中心轴线L方向上的距离足够短,因此实质上鲁尔接头57既不会因无意的外力而前进也不会因无意的外力而后退。因而,第2折回槽577也与第1折回槽575同样,通过使突部661A进入到折回基端577b和顶端面(折回顶端)577a之间,从而成为限制通管丝5既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的状态。
因此,在本变形例的情况下,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步骤S6中,即使对鲁尔接头57施加无意的外力,因第2折回槽577的作用,鲁尔接头57也实质上不移动。因而,在该情况下,通管丝5也被限制为既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因此,防止了组织紧固器具2无意地从针管4被推出。
另外,在变形例中,限制鲁尔接头57沿中心轴线L方向移动的限制方法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像前述那样,在变形例中是第三螺旋槽(第3螺旋槽)572A和突部661A嵌合的结构,通过使第三螺旋槽572A的两端575a、575b(在设有折回槽575、577的情况下是折回槽575、577的端部)和突部661A相抵接,从而限制了第一旋转旋钮66的旋转,鲁尔接头57的移动停止。相对于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鲁尔接头57的直线槽573的基端侧端面抵接于针滑动件末端构件643的接合凸部643b的基端侧端面来限制鲁尔接头57向顶端侧移动。此外,通过使内螺纹661行进到与内螺纹661螺纹接合的鲁尔接头57的外螺纹572的顶端侧终端来限制鲁尔接头57向基端侧移动。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这些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
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通过使管状构件的局部欠缺而在护套的顶端部形成了狭缝,但也可以代替于此,通过将树脂成形为在顶端部具有狭缝的形状,而形成具备狭缝、突起的护套。
此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表示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地组合而构成。
附图标记说明
1:组织紧固器具留置装置,2:组织紧固器具(植入件),3:护套,4:针管,5:通管丝,6:主操作部(操作部),7:辅助操作部,31:管腔,33:狭缝,41:针管贯穿路径(贯穿路径),42:顶端(针尖、穿刺部),55:第一接合销(被引导部、凸轮从动件、第一凸部、凸部),57:鲁尔接头(中间构件),61:第一凸轮管(凸轮管),62:主操作部主体(操作部主体),64:针滑动件(滑动件部、长轴构件操作部),66:第一旋转旋钮(第1操作输入部、旋转旋钮、长轴构件操作部),67:针引导件(引导部),68:滑动按钮单元,73:第二凸轮管,74:旋转手柄(第2操作输入部),80:第一螺旋机构(螺旋机构),90:第二螺旋机构,201:螺旋区域,331:第一周缘,332:第二周缘,333:突起,334:第二突起,572A:第三螺旋槽(第3螺旋槽),577b:折回基端(第2卡定面),612:第一引导路径(第1螺旋槽),622:螺旋槽(第2螺旋槽),622b:凹坑部,661A:突部(被滑动部),681:基体,684c:卡定销(卡定部),731:第二引导路径(第4螺旋槽),733:嵌合孔,743:第二接合销(第2接合部)。

Claims (4)

1.一种组织紧固器具留置系统,其中,该组织紧固器具留置系统包括:
护套,其形成有具有顶端和基端的管腔;
针管,其形成为筒状,以相对于所述管腔的顶端突出没入自如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护套内;
组织紧固器具,其以被展开的状态配置于所述针管的内部,具有螺旋区域,该螺旋区域在所述针管的外部能够恢复为相同卷径的螺旋状;
通管丝,其在所述针管的内部连接于所述组织紧固器具的端部;以及
操作部,其以使所述组织紧固器具一边旋转一边前进的方式使所述通管丝动作,并且,在使所述通管丝前进时,使所述护套沿绕长度轴线的一方向旋转,
在所述针管的顶端位于比所述护套的顶端靠基端侧的位置的状态下,
所述操作部构成为,在使所述组织紧固器具一边旋转一边前进并且使所述护套沿所述一方向旋转时,在所述组织紧固器具从所述护套突出与所述螺旋区域的一圈的量的长度相应的量的期间,所述护套旋转小于一圈的旋转量,
自所述护套突出的所述组织紧固器具的所述螺旋区域以成为比所述卷径大的直径的方式被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织紧固器具留置系统,其中,所述操作部具有:
凸轮管,其供所述通管丝的基端区域插入,具有将圆筒的壁面挖成螺旋状而成的引导槽;以及
引导部,其具有沿着长度轴线形成为直线状的狭缝,构成为能够向所述护套传递旋转转矩,
所述引导槽以比所述螺旋区域的一圈的量的长度长的间距呈螺旋状形成,
所述通管丝具有被引导部,该被引导部相比于所述通管丝的基端区域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突出,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嵌合于所述狭缝和所述引导槽,
所述被引导部构成为,沿着所述引导槽移动并且在所述狭缝内一边接合于所述引导部的周向一边使所述引导部旋转,从而使所述通管丝相对于所述针管一边旋转一边前进,并且,使所述护套沿所述一方向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织紧固器具留置系统,其中,所述护套具有狭缝,该狭缝从顶端朝向基端侧延伸,具有在所述一方向上相对的第一周缘和第二周缘,
所述第一周缘和第二周缘中的位于所述一方向的下游侧的第一周缘具有向所述一方向的上游侧的方向突出的突起,所述狭缝由于所述突起而在所述护套的顶端侧宽度变窄,从所述护套突出而以成为比所述卷径大的直径的方式被施力的所述螺旋区域与所述第一周缘接触,并且构成为,利用所述突起抑制自所述狭缝的脱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织紧固器具留置系统,其中,所述组织紧固器具具有:
连接部,其连接于所述螺旋区域的基端侧,该连接部在所述针管的外部能够恢复为一边向所述螺旋区域的径向外方扩展一边从所述螺旋区域的基端侧朝向所述螺旋区域的顶端侧呈螺旋状延伸的形状;以及
外周环,其连接于所述连接部的基端侧,能够在所述针管的外部恢复为以包围所述螺旋区域的方式闭合的环形状,
所述第一周缘和第二周缘中的位于所述一方向的上游侧的第二周缘具有向所述一方向的下游侧的方向突出的第二突起,所述狭缝由于所述突起和所述第二突起而在所述护套的顶端侧宽度变窄,
所述操作部构成为,在使所述组织紧固器具一边旋转一边前进并且使所述护套沿所述一方向旋转时,在所述组织紧固器具从所述护套突出与所述连接部的一圈的量的长度相应的量的期间,所述护套旋转比一圈大的旋转量,
从所述护套突出而以成为比所述连接部的螺旋的曲率半径小的曲率半径的方式被施力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周缘接触,并且构成为,利用所述第二突起抑制自所述狭缝的脱离。
CN201780090114.1A 2017-05-16 2017-05-16 组织紧固器具留置系统 Active CN1105730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18345 WO2018211587A1 (ja) 2017-05-16 2017-05-16 組織締付具留置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73094A true CN110573094A (zh) 2019-12-13
CN110573094B CN110573094B (zh) 2022-10-04

Family

ID=64273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0114.1A Active CN110573094B (zh) 2017-05-16 2017-05-16 组织紧固器具留置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04726B2 (zh)
EP (1) EP3639766A4 (zh)
JP (1) JP6788109B2 (zh)
CN (1) CN110573094B (zh)
WO (1) WO201821158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27893A (zh) * 2020-02-17 2020-06-05 王治强 一种用于创面修复的组织牵张闭合器械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54712B2 (en) 2018-07-16 2023-09-12 Cilag Gmbh International Combination emitter and camera assembly
US11744667B2 (en) 2019-12-30 2023-09-05 Cilag Gmbh International Adaptive visualization by a surgical system
US11759283B2 (en) 2019-12-30 2023-09-19 Cilag Gmbh International Surgical systems for generating three dimensional constructs of anatomical organs and coupling identified anatomical structures thereto
US11284963B2 (en) 2019-12-30 2022-03-29 Cilag Gmbh International Method of using imaging devices in surgery
US11896442B2 (en) 2019-12-30 2024-02-13 Cilag Gmbh International Surgical systems for proposing and corroborating organ portion removals
US11776144B2 (en) 2019-12-30 2023-10-03 Cilag Gmbh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djusting, and managing resection margin about a subject tissue
US11648060B2 (en) 2019-12-30 2023-05-16 Cilag Gmbh International Surgical system for overlaying surgical instrument data onto a virtual three dimensional construct of an organ
US11219501B2 (en) 2019-12-30 2022-01-11 Cilag Gmbh International Visualization systems using structured light
US11832996B2 (en) 2019-12-30 2023-12-05 Cilag Gmbh International Analyzing surgical trends by a surgical system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1180A (zh) * 2005-08-05 2007-02-14 伊西康内外科公司 带有螺旋形壁锚固件的单程胃限制器
CN101254127A (zh) * 2007-02-26 2008-09-03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施夹器和经由自然腔道的组织夹紧方法
WO2011055700A1 (ja) * 2009-11-09 2011-05-12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インプラント留置装置、連結支持具、内視鏡用処置具及びインプラント留置方法
EP2356946A1 (en) * 2007-09-10 2011-08-17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Tissue fastening tool, stent and applicator for indweling the same within body, and tissue fastening method through natural orifice
WO2013069436A1 (ja) * 2011-11-07 2013-05-16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インプラント留置装置
WO2017047147A1 (ja) * 2015-09-17 2017-03-2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処置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13611A (en) 1998-05-28 2000-09-05 Advanced Vascular Technologies, Llc Surgical fastener and delivery system
US8828026B2 (en) * 2008-07-11 2014-09-09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Tissue fastening apparatus
EP3351187B1 (en) 2015-09-17 2020-05-06 Olympus Corporation Endoscope treatment instrument
WO2017119078A1 (ja) * 2016-01-06 2017-07-1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組織締付具留置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1180A (zh) * 2005-08-05 2007-02-14 伊西康内外科公司 带有螺旋形壁锚固件的单程胃限制器
CN101254127A (zh) * 2007-02-26 2008-09-03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施夹器和经由自然腔道的组织夹紧方法
US20110152886A1 (en) * 2007-02-26 2011-06-23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Applicator and tissue fastening method through natural orifice
EP2356946A1 (en) * 2007-09-10 2011-08-17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Tissue fastening tool, stent and applicator for indweling the same within body, and tissue fastening method through natural orifice
WO2011055700A1 (ja) * 2009-11-09 2011-05-12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インプラント留置装置、連結支持具、内視鏡用処置具及びインプラント留置方法
WO2013069436A1 (ja) * 2011-11-07 2013-05-16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インプラント留置装置
WO2017047147A1 (ja) * 2015-09-17 2017-03-2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処置具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27893A (zh) * 2020-02-17 2020-06-05 王治强 一种用于创面修复的组织牵张闭合器械
CN111227893B (zh) * 2020-02-17 2020-11-06 王治强 一种用于创面修复的组织牵张闭合器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211587A1 (ja) 2018-11-22
US20200060725A1 (en) 2020-02-27
EP3639766A1 (en) 2020-04-22
EP3639766A4 (en) 2020-12-23
CN110573094B (zh) 2022-10-04
JPWO2018211587A1 (ja) 2020-03-12
JP6788109B2 (ja) 2020-11-18
US11304726B2 (en) 2022-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73094B (zh) 组织紧固器具留置系统
CN107613887B (zh) 组织紧固器具留置装置
CN106999187B (zh)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CN107072662B (zh) 内窥镜用处置器具
JP6129439B1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
JP6129440B1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セット
US20170086817A1 (en) Endoscopic Suture Cinch System
US20170086818A1 (en) Endoscopic Suture Cinch
JP6087040B1 (ja) 内視鏡用処置具
WO2020121519A1 (ja) アプリケータ、医療機器、および医療機器の装着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