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71574B - 杆式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杆式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71574B
CN110571574B CN201910476342.3A CN201910476342A CN110571574B CN 110571574 B CN110571574 B CN 110571574B CN 201910476342 A CN201910476342 A CN 201910476342A CN 110571574 B CN110571574 B CN 1105715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
lever
fitting
movable plate
cam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7634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71574A (zh
Inventor
安田知晃
米田隆浩
广瀬有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5715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15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715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15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 H01R13/62938Pivoting lever comprising own camm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 H01R13/62955Pivoting lever comprising supplementary/additional lock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77Pivoting levers actuating linearly camming mean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限制在两个壳体的脱离状态下杆转动时的动板的移动。在阴侧壳体(40)形成有突出尺寸比动板(18)的凸轮突起(23)大的凸轮销(41),在杆(24)形成有:凸轮槽(28),其在两个壳体(10、40)的嵌合、脱离过程中收纳凸轮突起(23)和凸轮销(41);和退避空间(31),其通过形成为与凸轮槽(28)连通且比凸轮槽(28)浅地凹陷的形态而限制凸轮销(41)的进入。在两个壳体(10、40)脱离且动板(18)位于保护位置的状态下杆(24)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凸轮突起(23)以与杆(24)不干涉的状态收纳于退避空间(31)内。

Description

杆式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杆式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杆式连接器,具备:阳侧壳体,其具有向前方呈筒状突出的罩部;杆,其能转动地安装于阳侧壳体;动板,其以使阳端子零件的突片贯穿而进行定位的状态收纳于罩部内;以及阴侧壳体,其嵌合到罩部内。动板能够在使突片的前端部贯穿的保护位置与比保护位置靠后方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在将两个壳体嵌合时,在杆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将阴侧壳体收纳于罩部内,并使阴侧壳体的凸轮销和动板的凸轮突起以合体的状态进入到杆的凸轮槽的入口。当从该状态使杆向嵌合位置侧转动时,通过由凸轮销和凸轮槽的滑接引起的增力作用,阴侧壳体被向阳侧壳体拉近,两个壳体成为嵌合状态。
当在两个壳体嵌合的状态下使杆向初期位置转动时,通过由凸轮突起和凸轮槽的滑接引起的增力作用,动板向罩部的前端侧移动而推动阴侧壳体使其远离阳侧壳体,所以能够使两个壳体脱离。当杆返回到初期位置时,动板复原到使突片的前端部贯穿的保护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673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杆式连接器当在使两个壳体脱离的状态下使杆在初期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转动时,通过凸轮突起和凸轮槽的滑接,动板向罩部的内方移动。当动板向罩部的内方移动时,突片的大部分成为在动板的前方露出的状态,所以有可能异物干涉突片。
本发明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在阳侧壳体和阴侧壳体脱离的状态下使杆转动时限制动板移动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
阳侧壳体,其具有向前方呈筒状突出的罩部;
多个阳端子零件,其安装于所述阳侧壳体,具有由所述罩部包围的突片;
动板,其收纳于所述罩部内,能够在保护位置与比所述保护位置靠后方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保护位置上,将所述多个突片的前端部以贯穿所述动板的状态定位;
凸轮突起,其形成于所述动板;
杆,其安装于所述阳侧壳体,能够在初期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转动;
阴侧壳体,其能够嵌入到所述罩部内;
凸轮销,其形成于所述阴侧壳体,突出尺寸比所述凸轮突起大;
凸轮槽,其形成于所述杆,在所述阳侧壳体和所述阴侧壳体的嵌合、脱离过程中收纳所述凸轮突起和所述凸轮销;以及
退避空间,其形成于所述杆,通过与所述凸轮槽连通且形成为比所述凸轮槽浅地凹陷的形态而限制所述凸轮销的进入,
在所述阳侧壳体和所述阴侧壳体脱离且所述动板位于所述保护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杆从所述初期位置向所述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所述凸轮突起以与所述杆不干涉的状态收纳于所述退避空间内。
发明效果
当在两个壳体脱离的状态下杆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时,凸轮突起以与杆不干涉的状态收纳于退避空间内,嵌合方向的按压力不作用在动板上。由此,能够将动板保持在保护位置。另外,因为退避空间比凸轮槽浅,凸轮销的突出尺寸比凸轮突起大,所以可防止在两个壳体的嵌合过程中凸轮销误进入到退避空间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构成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的阳侧壳体中杆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是在阳侧壳体和阴侧壳体脱离的状态下杆位于初期位置时的侧剖视图。
图3是在阳侧壳体和阴侧壳体脱离的状态下杆位于嵌合位置时的侧剖视图。
图4是在阳侧壳体和阴侧壳体脱离、杆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表示凸轮突起、凸轮槽以及退避空间的位置关系的侧剖视图。
图5是在阳侧壳体和阴侧壳体脱离、杆位于嵌合位置的状态下表示凸轮突起、凸轮槽以及退避空间的位置关系的侧剖视图。
图6是图5的X-X线剖视图。
图7是表示阳侧壳体和阴侧壳体嵌合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8是在阳侧壳体和阴侧壳体开始嵌合、杆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表示凸轮突起、凸轮销、凸轮槽以及退避空间的位置关系的侧剖视图。
图9是在阳侧壳体和阴侧壳体嵌合、杆位于嵌合位置的状态下表示凸轮突起、凸轮销、凸轮槽以及退避空间的位置关系的侧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Y-Y线剖视图。
图11是阳侧壳体的立体图。
图12是动板的立体图。
图13是杆的立体图。
图14是阴侧壳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也可以为,所述退避空间配置于比所述凸轮槽远离所述杆的转动中心的区域。根据该构成,在两个壳体脱离的状态下杆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因为凸轮突起不接近杆的转动中心,所以动板保持于保护位置。
本发明也可以为,在所述杆形成有脱离用凸轮面,所述脱离用凸轮面在使所述阳侧壳体和所述阴侧壳体脱离的过程中通过将所述凸轮突起向脱离方向按压而使所述动板向所述保护位置侧移动。根据该构成,当在两个壳体嵌合的状态下使杆从嵌合位置向初期位置转动时,脱离用凸轮面按压凸轮突起而使动板向保护位置移动。
本发明也可以为,所述脱离用凸轮面形成于所述凸轮槽。根据该构成,凸轮槽不仅作为在两个壳体的嵌合过程中使凸轮突起移位的空间,而且也兼备作为用于在两个壳体的脱离过程中使凸轮突起移位的空间的功能。因此,同与凸轮槽独立地形成用于在两个壳体的脱离过程中使凸轮突起移位的专用通路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杆的形状。
本发明也可以为,在所述凸轮槽形成有嵌合用凸轮面,所述嵌合用凸轮面与所述凸轮突起不接触,且在使所述阳侧壳体和所述阴侧壳体嵌合的过程中对所述凸轮销赋予嵌合方向的按压力。根据该构成,凸轮不仅作为用于在两个壳体的嵌合过程中使凸轮突起移位的空间,也兼备作为用于使凸轮销移位的空间的功能。因此,同与凸轮槽独立地形成用于在两个壳体的嵌合过程中使凸轮销移位的专用空间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杆的形状。
本发明也可以为,所述退避空间的入口与所述凸轮槽的入口邻接地连通。根据该构成,凸轮槽的入口和退避空间的入口邻接地连通与凸轮槽的入口和退避空间的入口是各不相同的空间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杆的形状简化。
本发明也可以为,在所述杆形成有限制面,所述限制面与所述杆的转动中心对置,且以沿着所述退避空间的外周缘的方式配置。根据该构成,通过凸轮突起与限制面抵接,从而能够防止保护位置的动板向罩部的前方脱离。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图14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1。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图1~5、7~9中的左方定义为前方。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14中表示的方向原样地定义为上方、下方。另外,上方和正面侧同义,下方和背面侧同义。
说明本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的概要。杆式连接器具备:合成树脂制的阳侧壳体10,其具有向正面侧呈筒状突出的罩部12;和合成树脂制的阴侧壳体40,其能够嵌入到罩部12内,在左右两个外侧面突出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凸轮销41。在阳侧壳体10安装有多个阳端子零件15,多个阳端子零件15具有由罩部12包围的突片17。
在罩部12内收纳有合成树脂制的动板18,动板18能够在以使多个突片17的顶端部贯穿的状态将其定位的保护位置与比保护位置靠背面侧(下方)的退避位置之间在上下方向移动。在动板18形成有凸轮突起23。在阳侧壳体10安装有能够在初期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转动的合成树脂制的杆24。杆24发挥如下增力功能:通过一边与凸轮销41滑接一边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从而使阴侧壳体40和阳侧壳体10嵌合。
<阳侧壳体10及阳端子零件15>
阳侧壳体10具有呈块状的端子保持部11和从端子保持部11的外周缘向上方呈方筒状突出的形态的罩部12。在端子保持部11内收纳有多个阳端子零件15的端子主体部16,在阳端子零件15的顶端部形成的突片17从端子保持部11向上突出地收纳于罩部12内。在阳侧壳体10的左右两个外侧面形成有左右一对转动轴13(杆24的转动中心)。另外,在罩部12的左右两个外壁部形成有使其上端缘部(罩部12的开口端缘部)向下方切口的形态的左右一对缺口部14。
<动板18>
动板18是具有呈平板状的板主体部19和周壁部20的单一部件,板主体部19的板厚方向朝向与动板18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周壁部20从板主体部19的外周缘向上方突出。在板主体部19形成有以使多个突片17贯穿的状态单个地对多个突片17进行定位的多个定位孔21。在周壁部20的左右两个侧壁部形成有从周壁部20的上端缘(开口端缘)向下方(背面侧)切口的形态的左右对称的一对导引槽22。
在周壁部20的左右两个外侧面分别形成有从两个导引槽22的槽缘部的下端部突出的前后各一对凸轮突起23。在将动板18收纳于罩部12内的状态下,两个凸轮突起23从缺口部14向罩部12的外侧面外方突出。凸轮突起23能够收纳于后述的杆24的凸轮槽28和退避空间31内。
动板18通过使周壁部20与罩部12的内周面滑接,从而能够不倾斜地在保护位置(参照图2、3)与退避位置(参照图7)之间移动。在动板18位于保护位置的状态下,突片17的顶端部(上端部)贯穿板主体部19的定位孔21,所以从板主体部19算起的突片17向上方的突出尺寸被抑制得较小。
在动板18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板主体部19与端子保持部11的上端面(罩部12的里底面)抵接或者接近,所以突片17的基端侧的部分贯穿于定位孔21。因此,从板主体部19算起的突片17向上方的突出尺寸比位于保护位置时大。
<杆24>
杆24是具有左右对称的一对呈板状的臂部25和将两个臂部25的顶端部彼此连结的操作部26的单一部件。在两个臂部25中的基端侧的位置形成有在左右方向贯穿的形态的轴承孔27。杆24通过将轴承孔27嵌合到转动轴13而安装于阳侧壳体10,能够在初期位置(参照图1、2、4、8)与嵌合位置(参照图3、5、7、9)之间转动。在将杆24安装于阳侧壳体10的状态下,臂部25以与罩部12的外侧面对置并覆盖缺口部14的方式配置。
在杆24形成有使两个臂部25的内侧面凹陷的形态的左右对称的一对凸轮槽28。凸轮槽28为将轴承孔27(杆24的转动中心)包围的弯曲为大致弧状的形状,凸轮槽28的入口28E在臂部25的外周缘开口。从轴承孔27到凸轮槽28的径向距离在凸轮槽28的入口28E最远,在凸轮槽28的里端部最小。
在通过杆24的转动进行的两个壳体10、40的嵌合过程及脱离过程中,动板18的凸轮突起23和阴侧壳体40的凸轮销41在凸轮槽28内相对移动。凸轮槽28的内表面中与轴承孔27(转动轴13)对置的外侧的内侧面作为嵌合用凸轮面29发挥作用。凸轮槽28中与轴承孔27(转动轴13)相背对的内侧的内侧面作为脱离用凸轮面30发挥作用。脱离用凸轮面30配置于比嵌合用凸轮面29靠近转动轴13的位置。
在杆24形成有使两个臂部25的内侧面凹陷的形态的左右对称的一对退避空间31。在两个壳体10、40脱离的状态下杆24在初期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转动的过程中,凸轮突起23在退避空间31内相对移位。从臂部25的内侧面算起的退避空间31的深度尺寸(与转动轴13的轴线平行的尺寸)设定得比凸轮槽28的深度尺寸小。因此,在凸轮槽28及退避空间31的深度方向上,嵌合用凸轮面29配置于比退避空间31靠内方的区域。
凸轮突起23相对于退避空间31的进入深度设为与退避空间31的深度尺寸相同或者比其稍小的尺寸。当凸轮突起23在退避空间31内移动时,凸轮突起23的突出端面(图6中的左端面)保持与退避空间31的内表面不接触的状态或者与退避空间31的内表面轻轻地滑接。另外,脱离用凸轮面30在凸轮槽28及退避空间31的深度方向上配置于与退避空间31相同的深度区域。因此,凸轮突起23的外周面和后述的凸轮销41的外周面能够与脱离用凸轮面30滑接。但是,虽然凸轮销41与嵌合用凸轮面29滑接,但是凸轮突起23不能与嵌合用凸轮面29接触。
在臂部25的内侧面上,退避空间31配置于比嵌合用凸轮面29及脱离用凸轮面30远离转动轴13的区域。退避空间31遍及从其入口31E直到里端的整个区域与凸轮槽28连通。也就是说,退避空间31的入口31E与凸轮槽28的入口28E邻接地连通。另外,退避空间31与嵌合用凸轮面29在径向(与转动轴13正交且与杆24的转动方向交叉的方向)邻接。
在臂部25形成有限制面32,限制面32以与转动轴13在径向上对置的方式与转动轴13相面对。限制面32以沿着退避空间31的外周缘的方式且遍及从退避空间31的入口31E到里端的整个区域而形成。限制面32中比退避空间31的入口31E靠里侧的区域呈与转动轴13同心的大致圆弧形。限制面32的大致圆弧状区域与转动轴13的中心之间的径向距离设定为比从动板18位于保护位置时的转动轴13的中心到凸轮突起23的上端(凸轮突起23中离转动轴13最远的部位)为止的距离大的尺寸。由此,在凸轮突起23在退避空间31内相对移动的整个过程中,凸轮突起23保持与限制面32不接触的状态。
<阴侧壳体40>
阴侧壳体40在整体上呈块状,能够嵌入到动板18(罩部12)内。在阴侧壳体40内收纳有多个阴端子零件42。在阴侧壳体40的左右两个外侧面突出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凸轮销41。当阴侧壳体40嵌入到动板18内时,凸轮销41和一对凸轮突起23能够以凸轮销41被沿前后夹在一对凸轮突起23之间的状态合体。凸轮销41和一对凸轮突起23能够以合体状态在上下方向(与两个壳体10、40的嵌合、脱离方向平行的方向)相对移位。
在凸轮销41和凸轮突起23合体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凸轮销41的突出端从凸轮突起23的突出端向侧方(与转动轴13的轴线平行的方向)突出。另外,凸轮销41的上下尺寸设定得比凸轮突起23的上下尺寸大,所以在凸轮销41和凸轮突起23合体的状态下,凸轮销41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中的至少一方端部成为向凸轮突起23的前方或者后方突出的状态。
另外,在阳侧壳体10和阴侧壳体40的嵌合、脱离过程中,由滑动阻力等引起的较大负荷不作用于动板18,所以凸轮突起23的形状和尺寸形成为刚性和强度比较低的形态。与此相对,在阳侧壳体10与阴侧壳体40之间产生由阳端子零件15与阴端子零件42之间的弹性接触引起的较大的滑动阻力,所以从杆24对凸轮销41作用较大的负荷。因此,凸轮销41形成为刚性和强度比凸轮突起23高的形状及尺寸。
<作用及效果>
在阳侧壳体10和阴侧壳体40脱离、杆24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参照图2)下,如图4所示,凸轮槽28的入口28E和退避空间31的入口31E向上开口,凸轮突起23位于与凸轮槽28的入口28E的里端面抵接或者接近的位置。在凸轮突起23位于凸轮槽28的入口28E时,动板18位于保护位置。保护位置的动板18通过与形成于罩部12的止动部33卡止,从而被限制向退避位置的移动。
当从该状态将阴侧壳体40浅浅地嵌入到罩部12内时,阴侧壳体40嵌合到动板18的周壁部20内,成为与板主体部19的上表面接近、即不接触地对置的状态。此外,此时阴侧壳体40也可以抵接于板19的上表面。伴随阴侧壳体40浅浅地嵌合到动板18,凸轮销41进入到凸轮槽28的入口28E而进入到一对凸轮突起23之间,凸轮销41和凸轮突起23成为合体的状态。此时,成为凸轮销41抵接于入口28E的里端面、凸轮销41的上端部(嵌合方向后端部)向凸轮突起23的上方突出的状态。
另外,因为阴侧壳体40使止动部33移位,所以动板18能够向退避位置移动。当从该状态使初期位置的杆24向嵌合位置侧转动时,凸轮销41与凸轮槽28的嵌合用凸轮面29滑接而可发挥增力功能,所以阴侧壳体40被向阳侧壳体10拉近而进行嵌合。
在两个壳体10、40的嵌合过程(杆24的转动过程)的初期,嵌合用凸轮面29按压凸轮销41的上端部,所以仅阴侧壳体40向下方(嵌合方向)移动。在这期间,嵌合用凸轮面29与凸轮突起23不接触,所以动板18不从保护位置移动。阴侧壳体40即使稍微移动,也以面接触的状态与板主体部19的上表面抵接。
在这以后,伴随进行杆24的转动,动板18被阴侧壳体40按压,从而与阴侧壳体40成为一体地被向罩部12的内方(下方)压入。并且,当杆24到达嵌合位置时,两个壳体10、40成为正规的嵌合状态,阳端子零件15的突片17进入到阴侧壳体40内而与阴端子零件42连接。
从阴侧壳体40与板主体部19面接触时开始到杆24向嵌合位置转动的期间,凸轮突起23和嵌合用凸轮面29仍然为不接触的状态,所以动板18和阴侧壳体4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不变化。因此,阴侧壳体40和板主体部19保持面接触的状态。
这样,在杆24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在转动的初期仅阴侧壳体40移动,从而动板18和阴侧壳体40抵接而成为一体。然后,在直至到达嵌合位置的期间,阴侧壳体40在原样地保持与动板18一体化的状态的情况下与阳侧壳体10嵌合。
另外,在上下方向上,凸轮突起23的上端和凸轮销41的上端位于大致相同位置,在杆24到达嵌合位置的过程、或已到达嵌合位置的状态下,有时凸轮突起23的上端部位于比嵌合用凸轮面29靠上方。因此,有可能凸轮突起23的上端部与杆24干涉,但是因为在嵌合用凸轮面29的上方邻接地配置有退避空间31,所以凸轮突起23通过使其上端部(一部分)进入到退避空间31而避免与杆24的干涉。
当从两个壳体10、40嵌合的状态使嵌合位置的杆24向初期位置转动时,脱离用凸轮面30同凸轮突起23和凸轮销41滑接,从而退避位置的动板18被向上方(罩部12的开口端侧)推动而向保护位置移动,并且阴侧壳体40被向上方推动而从阳侧壳体10脱离。
详细说明的话,在两个壳体10、40嵌合的状态下,凸轮突起23从脱离用凸轮面30较大地离开,而凸轮销41的下端部比凸轮突起23的下端向下方突出,与脱离用凸轮面30接触或者接近。因此,在杆24的转动初期,脱离用凸轮面30仅与凸轮销41的下端部滑接,阴侧壳体40被向上方推上去而从板主体部19离开。在这期间,动板18不移动,凸轮销41相对于凸轮突起23相对地上移。
在阴侧壳体40从板主体部19离开后,当进行杆24的转动时,脱离用凸轮面30开始向凸轮突起23的下端部滑接。在这以后,在杆24到达初期位置之前,脱离用凸轮面30在凸轮突起23和凸轮销41双方上滑接,动板18和阴侧壳体40双方向上方移动。当杆24返回到初期位置时,凸轮销41和凸轮突起23返回到凸轮槽28的入口28E,所以当将阴侧壳体40拿起时,能够使两个壳体10、40脱离。
另外,在使杆24从嵌合位置向初期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当要使脱离用凸轮面30仅与凸轮突起23滑接时,则由板主体部19将阴侧壳体40向脱离方向推动。在该情况下,相当于阳侧壳体10与阴侧壳体40之间的较大的脱离阻力的负荷作用于凸轮突起23,因此需要使凸轮突起23大型化而设为强度高的形态。当使凸轮突起23大型化时,退避空间31也需要增大。因为将退避空间31增大会使杆24中的薄壁区域扩大,所以从强度的观点来看不合适。
为了避免该情况,在本实施例1中,在杆24从嵌合位置向初期位置转动的过程的初期,使脱离用凸轮面30仅与凸轮销41滑接,使阴侧壳体40从板主体部19离开。然后,在脱离用凸轮面30开始向凸轮突起23滑接后直到杆24到达初期位置的期间,使脱离用凸轮面30在凸轮突起23和凸轮销41双方上滑接,使得阴侧壳体40和板主体部19在仍然分离的状态下向脱离方向移动。由此,能实现使凸轮突起23小型化。
脱离用凸轮面30中向凸轮突起23及凸轮销41抵接的抵接区域相对于嵌合、脱离方向呈倾斜,但是脱离用凸轮面30的抵接区域的倾斜角度在杆24的转动过程中变化。在此基础上,凸轮突起23和凸轮销41以在与嵌合、脱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因此,在杆24转动一定角度时的阴侧壳体40的移动距离和动板18的移动距离微妙地不同,但是因为阴侧壳体40和板主体部19保持为充分分离的状态,所以在杆24的转动过程中,阴侧壳体40和板主体部19不可能干涉。
另外,当使两个壳体10、40脱离而使杆24返回到初期位置时,动板18返回到保护位置。在该状态下,杆24的操作部26位于向比罩部12的开口区域向前方脱离的位置,因此罩部12的上端的整个区域成为开放的状态。但是,在动板18位于保护位置的状态下,从板主体部19算起的突片17向上方的突出尺寸比较小,所以异物不可能与突片17干涉。
在本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中,在将阳侧壳体10安装到其他部件的情况等时,在两个壳体10、40仍然脱离的状态下,使杆24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当在使杆24向嵌合位置转动时杆24的嵌合用凸轮面29按压凸轮突起23时,动板18向退避位置落入,从板主体部19算起的突片17的突出尺寸变大,有可能突片17由于其他部件的干涉而引起变形。
但是,在本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中,凸轮突起23不与嵌合用凸轮面29干涉,所以嵌合方向的按压力不会从杆24作用于凸轮突起23。另外,脱离用凸轮面30伴随杆24的转动而远离凸轮突起23,所以凸轮突起23的脱离方向的按压力也不会从杆24作用于凸轮突起23。因此,凸轮突起23伴随杆24的转动而进入到退避空间31内,在退避空间31内沿着周向相对移位。在凸轮突起23在退避空间31内相对移位的期间,凸轮突起23保持与杆24不干涉的状态(不从杆24受到径向及周向的按压力的状态),所以动板18保持在保护位置。
另外,在两个壳体10、40脱离的状态下使杆24向嵌合位置转动后,当使该杆24向初期位置转动时,凸轮突起23在退避空间31内相对移位而返回到凸轮槽28的入口28E。在这期间,脱离用凸轮面30和嵌合用凸轮面29都不与凸轮突起23接触,所以动板18仍然保持在保护位置。
本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在杆24上形成有嵌合用凸轮面29和退避空间31。嵌合用凸轮面29在使杆24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以与凸轮突起23不接触的状态将凸轮销41向嵌合方向按压。另外,在两个壳体10、40脱离且动板18位于保护位置的状态下杆24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凸轮突起23以与嵌合用凸轮面29不接触的状态收纳于退避空间31内。
根据该构成,因为嵌合用凸轮面29不与退避空间31内的凸轮突起23接触,所以嵌合方向的按压力不作用于动板18。由此,能够将动板18保持在保护位置。另外,凸轮槽28不仅作为使凸轮突起23移位的空间,也兼备作为使凸轮销41移位的空间的功能。因此,同与凸轮槽28独立地形成用于在两个壳体10、40的嵌合过程中使凸轮销41移位的专用通路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杆24的形状简化。
本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在杆24形成有凸轮槽28。凸轮槽28为以从入口28E越朝向里侧越接近转动轴13(杆24的转动中心)的方式弯曲的形态。在杆24一边与凸轮销41滑接一边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凸轮槽28发挥作为如下第1通路的功能:能够使凸轮突起23以接近转动轴13的方式移位。
同样在杆24形成有退避空间31。在杆24以与凸轮销41不接触的状态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退避空间31发挥作为如下第2通路的功能:容许凸轮突起23不改变与转动轴13的位置关系地移位。因此,在成为两个壳体10、40脱离、杆24变为与凸轮销41不接触的状态下,在杆24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情况下,凸轮突起23仍然保持与杆24的转动中心不接近的状态地在退避空间31内移位。因此,动板18也不会从保护位置移动。
本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在杆24形成有脱离用凸轮面30和配置于比脱离用凸轮面30远离转动轴13的区域中的退避空间31。在两个壳体10、40嵌合的状态下使嵌合位置的杆24向初期位置转动的过程中,脱离用凸轮面30将凸轮突起23向远离转动轴13的方向按压,从而两个壳体10、40脱离。另外,在两个壳体10、40脱离且动板18位于保护位置的状态下杆24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凸轮突起23一边从脱离用凸轮面30离开一边收纳于退避空间31内。
根据该构成,在两个壳体10、40脱离的状态下,凸轮突起23通过被脱离用凸轮面30按压而配置于离杆24的转动轴13最远的位置。并且,退避空间31配置于比脱离用凸轮面30远离转动轴13的区域。因此,在两个壳体10、40脱离的状态下杆24向嵌合位置侧转动的过程中,收纳于退避空间31内的凸轮突起23不会接近转动轴13。由此,动板18保持在保护位置。
本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在阴侧壳体40形成有凸轮销41。在将阴侧壳体40嵌入到罩部12而将凸轮销41和凸轮突起23合体的状态下,凸轮销41的从阳侧壳体10的外侧面突出的突出尺寸比凸轮突起23的从阳侧壳体10的外侧面突出的突出尺寸大。另一方面,在杆24形成有在两个壳体10、40的嵌合、脱离过程中收纳凸轮突起23和凸轮销41的凸轮槽28。同样,在杆24形成有通过比凸轮槽28浅地凹陷而限制凸轮销41进入的退避空间31。退避空间31为比凸轮槽28浅地凹陷的形态。
并且,在两个壳体10、40脱离且动板18位于保护位置的状态下杆24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凸轮突起23以与杆24不干涉的状态收纳于退避空间31内。因此,嵌合方向的按压力不作用于动板18,所以能够将动板18保持在保护位置。另外,可防止在两个壳体10、40的嵌合过程中凸轮销41误进入到退避空间31内。
另外,在杆24形成有能够在两个壳体10、40的嵌合过程中收纳凸轮突起23和凸轮销41的凸轮槽28,在该凸轮槽28形成有嵌合用凸轮面29。并且,退避空间31与嵌合用凸轮面29邻接且与凸轮槽28连通。因为退避空间31与凸轮槽28连通,所以在将两个壳体10、40嵌合的步骤中,能够使凸轮突起23和凸轮销41以合体的状态在凸轮槽28内移动。另外,凸轮槽28在两个壳体10、40的嵌合过程中兼备凸轮突起23的移动路径,所以同与凸轮槽28独立地在杆24形成凸轮突起23专用的移动路径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杆24的形状简化。
另外,退避空间31也可以配置于比嵌合用凸轮面29远离转动轴13的区域。根据该构成,在两个壳体10、40脱离的状态下杆24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凸轮突起23与杆24的转动中心不接近,所以能够将动板18保持在保护位置。
另外,在杆24形成有脱离用凸轮面30。在从两个壳体10、40嵌合的状态开始将杆24向初期位置侧转动而使两个壳体10、40脱离的过程中,脱离用凸轮面30按压凸轮突起23,从而使动板18向保护位置侧移动。根据该构成,当在两个壳体10、40嵌合的状态下使杆24从嵌合位置向初期位置转动时,脱离用凸轮面30按压凸轮突起23而使动板18向保护位置移动。在动板18向保护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两个壳体10、40脱离。
另外,在阴侧壳体40形成有凸轮销41,在两个壳体10、40的嵌合过程中,凸轮销41伴随杆24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而被凸轮槽28向嵌合方向按压。退避空间31与凸轮槽28连通,在凸轮槽28形成有脱离用凸轮面30。根据该构成,凸轮槽28兼备两个壳体10、40的嵌合过程中的凸轮销41的移动路径和两个壳体10、40的脱离过程中的凸轮突起23的移动路径。因此,同与凸轮槽28独立地在杆24形成凸轮突起23专用的脱离用移动空间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杆24的形状简化。
另外,退避空间31的入口31E与凸轮槽28的入口28E邻接地连通,在凸轮槽28及退避空间31中的比入口28E、31E靠里侧的区域中,退避空间31配置于比凸轮槽28远离转动轴13的区域。根据该构成,因为凸轮槽28的入口28E和退避空间31的入口31E邻接地连通,所以与凸轮槽28的入口28E和退避空间31的入口31E是不连通的各不相同的空间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杆24的形状简化。
另外,在杆24形成有与转动轴13对置且以沿着退避空间31的外周缘的方式配置的限制面32。根据该构成,通过凸轮突起23与限制面32抵接,从而能够防止保护位置的动板18向与退避位置相反的一侧移动而从罩部12的正面的开口脱离。另外,在两个壳体10、40脱离的状态下使杆24在初期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转动的过程中,在退避空间31内相对移位的凸轮突起23保持与限制面32不接触的状态,所以保护位置的动板18不可能向退避位置侧落入。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下面的实施例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例中,退避空间与嵌合用凸轮面邻接,但是退避空间也可以离开嵌合用凸轮面。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退避空间与嵌合用凸轮面之间存在隔壁。
(2)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两个壳体脱离的状态下使杆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动板保持在保护位置,但是也可以在杆的转动过程中,动板稍微向退避位置侧移动。
(3)在上述实施例中,凸轮槽(嵌合用凸轮面)配置于比退避空间靠近转动轴的内周侧,但是也可以与此相反,退避空间配置于比凸轮槽(嵌合用凸轮面)靠近转动轴的内周侧。在该情况下,只要在两个壳体的嵌合过程中使凸轮销和凸轮突起不合体即可。
(4)在上述实施例中,形成有沿着退避空间的外周缘的限制面,但是退避空间也可以不形成限制面,而为在杆的外周缘开放的形态。
(5)在上述实施例中,凸轮槽的入口与退避空间的入口邻接地连通,但是凸轮槽的入口和退避空间的入口也可以是各不相同的空间。
附图标记说明
10:阳侧壳体
12:罩部
13:转动轴(杆的转动中心)
15:阳端子零件
17:突片
18:动板
23:凸轮突起
24:杆
28:凸轮槽
28E:凸轮槽的入口
29:嵌合用凸轮面
30:脱离用凸轮面
31:退避空间
31E:退避空间的入口
32:限制面
40:阴侧壳体
41:凸轮销

Claims (7)

1.一种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阳侧壳体,其具有向前方呈筒状突出的罩部;
多个阳端子零件,其安装于所述阳侧壳体,具有由所述罩部包围的突片;
动板,其收纳于所述罩部内,能够在保护位置与比所述保护位置靠后方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保护位置上,将所述多个突片的前端部以贯穿所述动板的状态定位;
凸轮突起,其形成于所述动板;
杆,其安装于所述阳侧壳体,能够在初期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转动;
阴侧壳体,其能够嵌入到所述罩部内;
凸轮销,其形成于所述阴侧壳体,突出尺寸比所述凸轮突起大;
凸轮槽,其形成于所述杆,在所述阳侧壳体和所述阴侧壳体的嵌合、脱离过程中收纳所述凸轮突起和所述凸轮销;以及
退避空间,其形成于所述杆,通过与所述凸轮槽连通且形成为比所述凸轮槽浅地凹陷的形态而限制所述凸轮销的进入,
在所述阳侧壳体和所述阴侧壳体脱离且所述动板位于所述保护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杆从所述初期位置向所述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所述凸轮突起以与所述杆不干涉的状态收纳于所述退避空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退避空间配置于比所述凸轮槽远离所述杆的转动中心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杆形成有脱离用凸轮面,所述脱离用凸轮面在使所述阳侧壳体和所述阴侧壳体脱离的过程中通过将所述凸轮突起向脱离方向按压而使所述动板向所述保护位置侧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离用凸轮面形成于所述凸轮槽。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轮槽形成有嵌合用凸轮面,所述嵌合用凸轮面与所述凸轮突起不接触,且在将所述阳侧壳体和所述阴侧壳体嵌合的过程中对所述凸轮销赋予嵌合方向的按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退避空间的入口与所述凸轮槽的入口邻接地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杆形成有限制面,所述限制面与所述杆的转动中心对置,且以沿着所述退避空间的外周缘的方式配置。
CN201910476342.3A 2018-06-06 2019-06-03 杆式连接器 Active CN1105715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8705 2018-06-06
JP2018108705A JP6944410B2 (ja) 2018-06-06 2018-06-06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71574A CN110571574A (zh) 2019-12-13
CN110571574B true CN110571574B (zh) 2021-06-04

Family

ID=68763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76342.3A Active CN110571574B (zh) 2018-06-06 2019-06-03 杆式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44446B2 (zh)
JP (1) JP6944410B2 (zh)
CN (1) CN110571574B (zh)
FR (1) FR3082364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99087B2 (ja) * 2018-06-06 2021-07-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DE102018009478A1 (de) * 2018-12-04 2020-06-04 Kostal Kontakt Systeme Gmbh Steckverbinderanordnun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67337A (ja) * 1997-08-18 1999-03-0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CN1234632A (zh) * 1998-05-01 1999-11-1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杆型连接器
CN102195205A (zh) * 2010-03-17 2011-09-2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杠杆式连接器
CN104112945A (zh) * 2013-04-18 2014-10-2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杆式连接器
CN104425976A (zh) * 2013-09-02 2015-03-18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杆式电连接器及嵌合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24049B2 (ja) * 1991-09-13 1997-06-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743555B2 (ja) * 2001-05-07 2006-02-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4492449B2 (ja) * 2005-06-15 2010-06-3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DE102009056184B4 (de) * 2008-12-22 2012-10-04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Verbinder
JP2011142050A (ja) * 2010-01-08 2011-07-21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5843167B2 (ja) * 2012-11-15 2016-01-1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5811078B2 (ja) * 2012-12-06 2015-11-1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6933190B2 (ja) * 2018-06-06 2021-09-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6933191B2 (ja) * 2018-06-06 2021-09-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67337A (ja) * 1997-08-18 1999-03-0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CN1234632A (zh) * 1998-05-01 1999-11-1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杆型连接器
CN102195205A (zh) * 2010-03-17 2011-09-2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杠杆式连接器
CN104112945A (zh) * 2013-04-18 2014-10-2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杆式连接器
CN104425976A (zh) * 2013-09-02 2015-03-18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杆式电连接器及嵌合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212521A (ja) 2019-12-12
JP6944410B2 (ja) 2021-10-06
CN110571574A (zh) 2019-12-13
FR3082364A1 (fr) 2019-12-13
US10644446B2 (en) 2020-05-05
US20190379161A1 (en) 2019-12-12
FR3082364B1 (fr) 2022-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71593B (zh) 杆式连接器
US7329133B2 (en) Connector
JP5407959B2 (ja) コネクタ
EP1981128B1 (en) A lever-type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CN110571573B (zh) 杆式连接器
JP5343902B2 (ja) コネクタ
CN107959180B (zh) 杆式连接器
CN110571574B (zh) 杆式连接器
CN108879218B (zh) 杆式连接器
CN108736257B (zh) 杆式连接器
JP4941244B2 (ja) コネクタ
CN112236908B (zh) 杆式连接器
JP4492509B2 (ja)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CN110299641B (zh) 杆式连接器
JP2007109476A (ja)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CN107834291B (zh) 杠杆式连接器
US20230396021A1 (en) Lever-type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