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图说明
图1绘示传统具有较窄周边区的双层电极结构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剖视示意图。
图3绘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剖视示意图。
图4绘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剖视示意图。
图5绘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6绘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7绘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8绘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9绘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0绘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1绘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 触控面板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 互容式触控面板
102、202、204、302 基板
104 保护层
106、110、206、208 粘着层
108 覆盖板
112 显示装置
600a 触控区
600b 周边区
ES 驱动串列
EL 感应串列
IN1、IN2、IN3 绝缘层
ES1 第一电极串列
ES2 第二电极串列
C1、C11、C21、C31、C41、C51、C61、C71 第一电极层
C2、C12、C22、C32、C42、C52、C62、C72 第二电极层
D1 第一方向
D2 第二方向
V 垂直投影方向
SU1、SU2、SU3、SU4、SU5、SU6、SU7 感应单元
EL1、EL2、EL3、EL4 弯曲电极条
EL6、EL7 电极条
EL2a、EL4a 第一弯曲电极条
EL2b、EL4b 第二弯曲电极条
E11、E21、E31、E41、E51、E61、E71 第一电极
E12、E22、E32、E42、E52、E62、E72 第二电极
E33、E43、E53、E63、E73 第三电极
CS11、CS21、CS31、CS71 第一连接线段
CS12、CS22、CS32、CS72 第二连接线段
CS33、CS73 第三连接线段
EM3、EM4、EM6、EM7 电极组
CL 连接线
S11、S31、S41 第一线段
S12、S32、S42 第二线段
S13、S33 第三线段
S14、S34 第四线段
U1、U2、U3、U4 U形线段
OP1、OP2 开口
OP31、OP41、OP51、OP71 第一开口
OP32、OP42、OP52、OP72 第二开口
OP33、OP43、OP53、OP73 第三开口
OP34、OP44、OP54、OP74 第四开口
S61 第一条状部
S62 第二条状部
S71 主干部
S72 第一分支部
S73 第二分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以下特列举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构成内容及所欲达成的功效。须注意的是,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因此,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元件与组合关系,以对本发明的基本架构提供更清楚的描述,而实际的元件与布局可能更为复杂。另外,为了方便说明,本发明的各附图中所示的元件并非以实际实施的数目、形状、尺寸做等比例绘制,其详细的比例可依照设计的需求进行调整。
请参考图2,其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剖视示意图。互容式触控面板100用以检测触控物触碰的位置,且包括第一电极层C1、第二电极层 C2与绝缘层IN1,其中绝缘层IN1设置于第一电极层C1与第二电极层C2之间,第一电极层C1以及第二电极层C2可透过设置于其间的绝缘层IN1彼此电性绝缘,且第二电极层C2较第一电极层C1邻近用以进行输入指令的触控物。触控物可例如为手指或触控笔。于本实施例中,互容式触控面板100可另包括基板102,且第二电极层C2、绝缘层IN1与第一电极层C1依序形成于基板102的同一第一侧上,其中基板102相对于第一侧的第二侧则为接近触控物的一侧。第一电极层C1与第二电极层C2可分别由透明导电材料所形成,透明导电材料可例如包括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锑锡(antimony tinoxide,ATO)、氧化锑锌(antimony zinc oxide,AZO)、奈米银或其他适合的透明导电材料。第一电极层C1与第二电极层C2的厚度可例如小于1微米。绝缘层IN1可由绝缘材料所形成,绝缘材料可例如包括氧化硅、氮化硅或其他适合的绝缘材料。绝缘层IN1的厚度可例如为1.2微米至30微米。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层C1与第二电极层C2可分别与绝缘层IN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相接触,因此绝缘层IN1可作为第一电极层C1与第二电极层C2之间的耦合电容的介电层。相较于传统触控面板中由薄膜与光学胶所构成的介电层,本实施例中作为介电层的绝缘层IN1的厚度较薄,因此可降低第二电极层C2与第一电极层C1之间的间距。当弯曲互容式触控面板100时,第一电极层C1的外径与第二电极层C2的内径(触控面板朝第二电极层C2侧弯曲)的差异或第一电极层C1的内径与第二电极层C2的外径(触控面板朝第一电极层C1侧弯曲)的差异可缩小,藉此可减缓第一电极层C1与第二电极层C2因弯曲触控面板所受到的应力,进而避免第一电极层C1与第二电极层C2 的断裂。于本实施例中,基板102可例如为可挠性基板,如聚酰亚胺(polyimide,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或薄玻璃基板。于一些实施例中,基板亦可为硬质基板,如玻璃基板、强化玻璃基板、塑胶基板、石英基板或蓝宝石基板。
于本实施例中,互容式触控面板100可另包括一保护层104、一粘着层106以及一覆盖板108,其中保护层104可形成并覆盖于第二电极层C2上,用以保护第一电极层C1、绝缘层IN1与第二电极层C2,且粘着层106用以将形成有保护层 104、第一电极层C1、绝缘层IN1与第二电极层C2的基板102粘着于覆盖板108 上。于一些实施例中,互容式触控面板100还可另透过一粘着层110粘着于显示装置112上,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绝缘层与第二电极层也可以依序直接形成于显示装置的显示面上,例如液晶显示面板的彩色滤光基板或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封装盖板上,并于第二电极层上设置覆盖板。
本发明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堆迭结构不以此为限。请参考图3,其绘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剖视示意图。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互容式触控面板 200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之间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层C1与第二电极层C2可分别形成于基板202、204上,并透过两粘着层206、208将设置有第一电极层C1的基板202与设置有第二电极层C2的基板204贴合以及将覆盖板108 与设置有第二电极层C2的基板204贴合,以形成互容式触控面板200。在此实施例中,位于第一电极层C1与第二电极层C2之间的基板204与粘着层206构成用以隔绝第一电极层C1与第二电极层C2的绝缘层IN2。粘着层206的厚度可例如实质上为20微米,且基板204的厚度可例如实质上为25微米。
请参考图4,其绘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剖视示意图。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互容式触控面板300与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之间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层C1与第二电极层C2可分别形成于同一基板302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也就是说,基板302可构成隔绝第一电极层C1与第二电极层C2的绝缘层IN3。
以上实施例采用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间绝缘层较薄的迭构,则必然具有较大的背景电容量,而有重新设计第一电极层之第一电极形状与第二电极层之第二电极形状的必要。以下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设计。请参考图5,其绘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互容式触控面板400中,第一电极层C11包括多条彼此分隔且绝缘的第一电极串列 ES1以及多条彼此分隔且绝缘的第二电极串列ES2,分别沿着一第一方向D1延伸,第二电极层C12包括多条弯曲电极条EL1,分别以弯曲的方式沿着一第二方向D2 延伸,并横跨第一电极串列ES1与第二电极串列ES2。透过弯曲电极条EL1横跨第一电极串列ES1与第二电极串列ES2可形成呈阵列方式排列的多个感应单元 SU1,用以检测触控物的位置。各第一电极串列ES1对应第二电极串列ES2中之一者,使彼此对应的一第一电极串列ES1与一第二电极串列ES2可用以形成位于同一行的感应单元SU1。
于本实施例中,各第一电极串列ES1包括多个第一电极E11以及多条第一连接线段CS11,且各第二电极串列ES2包括多个第二电极E12以及多条第二连接线段CS12。并且,第一电极E11与第二电极E12排列成一阵列,且第一电极E11位于奇数列,第二电极E12位于偶数列,因此于阵列的每一行中,各第一电极E11与各第二电极E12依序交替排列。并且,位于同一行的第一电极E11透过第一连接线段CS11彼此串联成一第一电极串列ES1,位于同一行的第二电极E12透过第二连接线段CS12彼此串联成一第二电极串列ES2。本实施例阵列的行方向可为第一方向D1,阵列的列方向可为第二方向D2,但不以此为限。
于本实施例中,对应同一行第一电极E11与第二电极E12的第一连接线段CS11 与第二连接线段CS12分别设置于同一行第一电极E11与第二电极E12的两侧,例如分别设置于左侧与右侧或相反,藉此可错开第一连接线段CS11与第二连接线段 CS12,以在同一第一电极层C11中形成电性连接同一行第一电极E11的第一连接线段CS11与电性连接同一行第二电极E12的第二连接线段CS12,且第一电极层 C11所形成的第一电极串列ES1与第二电极串列ES2可彼此绝缘。
此外,第二电极层C12的各弯曲电极条EL1虽然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并横跨第一电极串列ES1与第二电极串列ES2,但各弯曲电极条EL1以避开第一连接线段CS11与第二连接线段CS12的方式于一垂直投影方向V上重迭于两相邻列中的第一电极E11与第二电极E12,使得各弯曲电极条EL1可与相邻的一第一电极 E11以及一第二电极E12耦合形成排列在第一方向D1上的两感应单元SU1,其中垂直投影方向V可例如为垂直于基板用以设置第一电极层C11的表面的方向。换言之,各弯曲电极条EL1于垂直投影方向V上不重迭于第一连接线段CS11以及第二连接线段CS12。互容式触控面板400既然不具有电极条与第一连接线段CS11以及第二连接线段CS12之间由于垂直投影方向V上重迭额外造成的耦合电容,从而不会导致误判而降低触控准确度。透过降低各弯曲电极条EL1与第一连接线段 CS11以及第二连接线段CS12之间的耦合电容,更可减少互容式触控面板400的各感应单元SU1的背景电容。
具体来说,各弯曲电极条EL1可包括多条第一线段S11、多条第二线段S12、多条第三线段S13以及多条第四线段S14,依序交替连接。于各弯曲电极条EL1 中,第一线段S11从同一行第一电极E11与第二电极E12的一侧(例如左侧)延伸至重迭于第二电极E12。由于第一线段S11系从两相邻的第二连接线段CS12之间延伸至重迭于第二电极E12,因此各弯曲电极条EL1可避开第二连接线段CS12。与此第一线段S11连接的第二线段S12重迭于此第二电极E12,并延伸至重迭于与此第二电极E12相邻的第一电极E11。第一线段S11与第二线段S12可与对应的第二电极E12耦合形成一感应单元SU1。与此第二线段S12连接的第三线段S13重迭于此第一电极E11,并延伸至同一行第一电极E11与第二电极E12的另一侧(例如右侧)。第二线段S12与第三线段S13可与对应的第一电极E11耦合形成另一感应单元SU1。与此第三线段S13连接之第四线段S14延伸于对应不同行且相邻的第一连接线段CS11与第二连接线段CS12之间。透过第二线段S12、第三线段S13 与第四线段S14所构成的U形线段U1,各弯曲电极条EL1可避开第二连接线段CS12。于本实施例中,各第一线段S11与各第三线段S13平行于第二方向D2延伸,且各第二线段S12与各第四线段S14平行于第一方向D1延伸,但不限于此。
于本实施例中,各第一电极E11与各第二电极E12可选择性分别包括一开口 OP1,使得各弯曲电极条EL1与各第一电极E11以及各第二电极E12在垂直投影方向V上的重迭面积得以缩小,藉此进一步降低互容式触控面板400的各感应单元SU1的背景电容。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也可不具有开口。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层C11、绝缘层与第二电极层C12的堆迭结构可适用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图3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与图4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的任一者。
请参考图6,其绘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互容式触控面板500与图5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之间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同一列的第一电极E21会重迭于两相邻的弯曲电极条EL2,同一列的第二电极E22亦会重迭于两相邻的弯曲电极条EL2,且各弯曲电极条EL2会重迭于两相邻列的第一电极E21与第二电极E22,藉此可有效提升行方向(第一方向D1) 上的触控精准度。具体来说,弯曲电极条EL2可包括多条第一弯曲电极条EL2a与多条第二弯曲电极条EL2b,各第一弯曲电极条EL2a与各第二弯曲电极条EL2b沿着第一方向D1交替排列,且彼此相邻的第一弯曲电极条EL2a与第二弯曲电极条 EL2b对称于第二方向D2。各第一弯曲电极条EL2a与各第二弯曲电极条EL2b分别包括多条第一线段S21以及多条U形线段U2,依序交替连接。彼此相邻之第一弯曲电极条EL1a与第二弯曲电极条EL2的第一线段S1分别从同一行第一电极 E21与第二电极E22的一侧(例如左侧)延伸至重迭于同一第二电极E22,且彼此相邻之第一弯曲电极条EL1a与第二弯曲电极条EL2的U形线段U2对称于第二方向 D2,并分别延伸至重迭于与此第二电极E22相邻之两不同第一电极E21、延伸至同一行第一电极E21与第二电极E22的另一侧(例如右侧)以及延伸于对应不同行的第一连接线段CS21与第二连接线段CS22之间。也就是说,透过彼此对称的U 形线段U2,可使重迭于同一列的第二电极E22的第一弯曲电极条EL2a与第二弯曲电极条EL2b避开第一连接线段CS21,以达到降低互容式触控面板500的各感应单元SU2的背景电容的目的。
于本实施例中,虽然第一电极E21与第二电极E22仍呈阵列方式排列,但第一列的各第一电极E21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小于其他列的各第一电极E21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因此第一列的第一电极E21仅重迭于一条第一弯曲电极条 EL2a,其他列的第一电极E21则会重迭于相邻的第一弯曲电极条EL2a以及第二弯曲电极条EL2b,且最后一列的各第二电极E22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小于其他列的各第二电极E22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使得最后一列的第二电极E22仅重迭于一条第二弯曲电极条EL2b,其他列的第二电极E22则会重迭于相邻的第一弯曲电极条EL2a与第二弯曲电极条EL2b。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列的各第一电极E21 可与对应的第一弯曲电极条EL2a耦合形成一感应单元SU2,最后一列的第二电极E22可与对应的第二弯曲电极条EL2b耦合形成一感应单元SU2,其他列的各第一电极E21可与对应的第一弯曲电极条EL2a以及第二弯曲电极条EL2b耦合形成两个感应单元SU2,且其他列的各第二电极E22可与对应的第一弯曲电极条EL2a以及第二弯曲电极条EL2b耦合形成两感应单元SU2。
于本实施例中,各第一电极E21与各第二电极E22可选择性分别包括开口OP2,用以降低弯曲电极条EL2与电极串列的重迭面积,进而减少背景电容。具体来说,第一列的各第一电极E21与最后一列的各第二电极E22分别具有一开口OP2,分别重迭于对应的第一弯曲电极条EL2a与第二弯曲电极条EL2b,其他列的各第一电极E21与其他列的各第二电极E22可分别具有两个开口OP2,分别重迭于对应的第一弯曲电极条EL2a与第二弯曲电极条EL2b。透过开口OP2的配置,各弯曲电极条EL2与各第一电极E21以及各第二电极2E2在垂直投影方向V上的重迭面积得以缩小,藉此进一步降低互容式触控面板500的背景电容。于另一实施例中,各第一电极与各第二电极也可不具有开口。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层C21、绝缘层与第二电极层C22的堆迭结构可适用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图3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与图4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的任一者。
请参考图7,其绘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互容式触控面板600中,第一电极层C31包括多个第一电极串列 ES1与多个第二电极串列ES2,分别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且各第一电极串列ES1 对应一第二电极串列ES2。各第一电极串列ES1包括多个第一电极E31以及多个第二电极E32,设置于互容式触控面板600的触控区600a中,并且于各第一电极串列ES1中,各第一电极E31电性连接至各第二电极E32,且各第一电极E31与对应的一第二电极E32左右并排设置并构成一电极组EM3。各第二电极串列ES2 包括彼此电性连接的多个第三电极E33,设置于互容式触控面板600的触控区600a 中。在彼此对应的第一电极串列ES1与第二电极串列ES2中,各电极组EM3与各第三电极E33沿着第一方向D1交替排列。也就是说,电极组EM3与第三电极E33 呈阵列排列,且电极组位于奇数列,而第三电极E33位于偶数列。具体来说,各第一电极串列ES1另包括多条第一连接线段CS31与多条第二连接线段CS32,设置于互容式触控面板600的触控区600a中,并且各第一连接线段CS31分别连接于两相邻之第一电极E31之间,用以将同一第一电极串列ES1的第一电极E31彼此电性连接成一子串列,且各第二连接线段CS32分别连接于两相邻的第二电极E32 之间,用以将同一第一电极串列ES1的第二电极E32彼此电性连接成另一子串列。各第二电极串列ES2另包括多条第三连接线段CS33,设置于互容式触控面板600 的触控区600a中,并分别连接于两相邻的第三电极E33之间,且各第三连接线段 CS33分别设置于彼此并排的第一电极E31与第二电极E32之间。换言之,各第三连接线段CS33贯穿各电极组EM3,用以将各第二电极串列ES2的第三电极E33 彼此电性连接。为使第一连接线段CS31、第二连接线段CS32与第三连接线段CS33 彼此分隔且由同一第一电极层C31所形成,各第一电极串列ES1之第一连接线段 CS31与第二连接线段CS32分别设置于对应的第二电极串列ES2的两相对侧,因此各第一电极串列ES1的两子串列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二电极串列ES2的两相对侧。
为了电连接各第一电极串列ES1的两子串列,各第一电极串列ES1另包括至少一连接线CL,设置于第二电极串列ES2的至少一端。各第一电极串列ES1中邻近第二电极串列ES2一端的第一连接线段CS31与第二连接线段CS32可透过连接线CL彼此电性连接,藉此位于第二电极串列ES2一侧(左侧)的子串列的第一电极 E31可与位于第二电极串列ES2另一侧(右侧)的子串列的第二电极E32电性连接。于本实施例中,连接线CL可设置于互容式触控面板600的周边区600b中,且连接线CL可由用以形成第一电极串列ES1的第一电极层C31所形成或由与第一电极层C31不同的导电层所形成。
本实施例的第二电极层C32包括多条弯曲电极条EL3,且各弯曲电极条EL3 横跨第一电极串列ES1与第二电极串列ES2可形成呈阵列方式排列的多个感应单元SU3。具体地,各弯曲电极条EL3包括多条第一线段S31、多条第二线段S32以及多条U形线段U3,其中各第一线段S31、各U形线段U3与各第二线段S32依序交替连接,也就是说第一线段S31与第二线段S32分别连接于同一U形线段U3 的两端。于各弯曲电极条EL3中,第一线段S31从第一电极串列ES1的电极组EM3的一侧(例如左侧)延伸至重迭于一第一电极E31。与第一线段S31连接的U形线段U3重迭于第一电极E31,并延伸至重迭于与第一电极E31相邻的第三电极 E33,且进一步延伸至重迭于与第一电极E31左右并排的第二电极E21,因此U形线段U3可在不重迭于第三连接线段CS33的情况下重迭于彼此相邻的电极组EM3 与第三电极E33。与U形线段U3连接的第二线段S32重迭于第二电极E32,并延伸至第一电极串列ES1的电极组EM3的另一侧(例如右侧)。第一线段S31、部分 U形线段U3与第二线段S32可与对应的电极组EM3耦合形成一感应单元SU3,且U形线段U3可与对应的第三电极E33耦合形成另一感应单元SU3。透过此配置,各弯曲电极条EL3可避开第一连接线段CS31、第二连接线段CS32与第三连接线段CS33,而不重迭于第一连接线段CS31、第二连接线段CS32与第三连接线段CS33,藉此降低弯曲电极条EL3与第一连接线段CS31、第二连接线段CS32以及第三连接线段CS33之间的耦合电容,进而减少互容式触控面板600的背景电容。于本实施例中,U形线段U3可包括沿着第一方向D1设置的两第三线段S33 以及沿着第二方向D2设置的一第四线段S34,且第三线段S33分别连接于第四线段S34的两端。此外,各第一线段S31与各第二线段S32可平行于第二方向D2延伸,但不限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图5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与图6所示的第五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400、500,由于第四线段需设置于对应不同行且相邻的第一连接线段与第二连接线段之间,因此为了降低第四线段与第一连接线段以及第二连接线段的耦合电容,两相邻行的间隙需具有一定的宽度。然而,在本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600中,由于第三连接线段CS33位于并排的第一电极E31与第二电极E32之间,弯曲电极条EL3的U形线段U3可设计为与两相邻的电极组EM3与第三电极 E33重迭。如此弯曲电极条EL3不需延伸至两相邻第一电极串列中彼此相邻的第一连接线段CS31与第二连接线段CS32之间,藉此可缩减两相邻第一电极串列ES1 之间的间距。
此外,本实施例的各第一电极E31可选择性包括一第一开口OP31,各第二电极E32可选择性包括一第二开口OP32,且各第三电极E33可选择性包括一第三开口OP33与一第四开口OP34,并排于第二方向D2上。各第一开口OP31与各第三开口OP33交替排列于第一方向D1上,且各第二开口OP32与各第四开口OP34交替排列于第一方向D1上。透过开口的配置,各弯曲电极条EL3与各第一电极E31、各第二电极E32以及各第三电极E33在垂直投影方向V上的重迭面积得以缩小,藉此进一步降低互容式触控面板600的背景电容。于另一实施例中,各第一电极、各第二电极与各第三电极也可不具有开口。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层C31、绝缘层与第二电极层C32的堆迭结构可适用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图3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与图4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的任一者。
请参考图8,其绘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互容式触控面板700与图7所示的第六实施例之间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同一列的电极组EM4会重迭于两相邻的弯曲电极条EL4,同一列的第三电极E43亦会重迭于两相邻的弯曲电极条EL4,且各弯曲电极条EL4会重迭于两相邻列的电极组EM4与第三电极E43,藉此可有效提升行方向(第一方向D1)上的触控精准度。本实施例的各弯曲电极条EL4可分别与一电极组EM4的一部分以及一第三电极E43的一部分耦合形成两感应单元SU4。具体来说,弯曲电极条EL4 可包括多条第一弯曲电极条EL4a与多条第二弯曲电极条EL4b,各第一弯曲电极条EL4a与各第二弯曲电极条EL4b沿着第一方向D1交替排列,且彼此相邻的第一弯曲电极条EL4a与第二弯曲电极条EL4b对称于第二方向D2。各第一弯曲电极条EL4a与各第二弯曲电极条EL4b分别包括多条第一线段S41、多条第二线段S42 以及多条U形线段U4,依序交替连接。于各第一弯曲电极条EL4a与各第二弯曲电极条EL4b中,各第一线段S41分别从对应的第一电极串列ES1的一侧(例如左侧)延伸至重迭于不同第一电极E41,各U形线段U4分别重迭于对应的第一电极 E41,并延伸至重迭于对应的第三电极E43,且进一步延伸至重迭于对应的第二电极E42,且各第二线段S42重迭于对应的第二电极E42,并延伸至第一电极串列ES1的另一侧(例如右侧)。并且,两相邻的第一弯曲电极条EL4a与第二弯曲电极条EL4b对应同一第二电极串列ES2的U形线段U4重迭于同一第三电极E43,且重迭于不同的电极组EM4。
于本实施例中,虽然电极组EM4与第三电极E43呈阵列方式排列,但第一列的各第一电极E41以及各第二电极E42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小于其他列的各第一电极E41与各第二电极E42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因此第一列的电极组 EM4仅重迭于一条第一弯曲电极条EL4a,其他列的电极组EM4则会重迭于相邻的第一弯曲电极条EL4a以及第二弯曲电极条EL4b,且最后一列的各第三电极E43 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小于其他列的各第三电极E43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使得最后一列的第三电极E43仅重迭于一条第二弯曲电极条EL4b,其他列的第三电极E43则会重迭于相邻的第一弯曲电极条EL4a与第二弯曲电极条EL4b。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列的各电极组EM4可与对应的第一弯曲电极条EL4a耦合形成一感应单元SU4,最后一列的第三电极E43可与对应的第二弯曲电极条EL4b耦合形成一感应单元SU4,其他列的各电极组EM4可与对应的第一弯曲电极条EL4a以及第二弯曲电极条EL4b耦合形成两个感应单元SU4,且其他列的各第三电极E43 可与对应的第一弯曲电极条EL4a以及第二弯曲电极条EL4b耦合形成两感应单元 SU4。
本实施例的第一列的各第一开口OP41以及各第二开口OP42在第一方向D1 上的宽度也会小于其他列的各第一开口OP41与各第二开口OP42在第一方向D1 上的宽度,且其他列的各第一开口OP41与各第二开口OP42会重迭于相邻的第一弯曲电极条EL4a以及第二弯曲电极条EL4b。最后一列的各第三开口OP43以及各第四开口OP44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也会小于其他列的各第三开口OP43以及各第四开口OP44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使得其他列的各第三开口OP43以及各第四开口OP44重迭于相邻的第一弯曲电极条EL4a与第二弯曲电极条EL4b。于另一实施例中,各第一电极、各第二电极与各第三电极也可不具有开口。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层C41、绝缘层与第二电极层C42的堆迭结构可适用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图3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与图4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的任一者。
请参考图9,其绘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互容式触控面板800与图8所示的第七实施例之间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层C51中的非第一列的第一电极E51可包括两个第一开口OP51,非第一列的第二电极E52可包括两个第二开口OP52,且非最后一列的第三电极 E53可包括两个第三开口OP53以及两个第四开口OP54,其中第三开口OP53与第四开口OP54彼此分隔开。除了第一列的第一电极E51与最后一列的第二电极E52 之外,每两个第一开口OP51与每两个第三开口OP53沿着第一方向D1交替排列,且每两个第二开口OP52与每两个第四开口OP54沿着第一方向D1交替排列。换言之,本实施例的各感应单元SU5包括两并排的开口。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层C51、绝缘层与第二电极层C52的堆迭结构可适用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图3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与图4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的任一者。
请参考图10,其绘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互容式触控面板900与图8所示的第七实施例之间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各电极条EL6并非为弯曲电极条。并且,本实施例的电极组EM6与第三电极E63与第七实施例的差异在于不具有开口,因此其排列关系在此不多赘述,但亦不以此为限。具体来说,各电极条EL6包括四第一条状部S61以及多条第二条状部S62,其中各第一条状部S61分别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第一条状部S61 中的两者横跨各第一电极串列ES1的电极组EM6中之一者,且第一条状部S61中的另两者横跨各第二电极串列ES2的第三电极E63中之一者。各电极条EL6的各第二条状部S62分别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并横跨第一条状部S61,且两相邻的第二条状部S62对应于一第一电极串列ES1以及一第二电极串列ES2,并重迭于电极组EM6中之一者以及第三电极E63中之一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列的各电极组EM6可与对应的电极条EL6的两相邻第一条状部S61以及两相邻第二条状部 S62耦合形成一感应单元SU6,最后一列的第三电极E63可与对应的电极条EL6 的两相邻第一条状部S61以及两相邻第二条状部S62耦合形成一感应单元SU6,其他列的各电极组EM6可分别与两相邻电极条EL6中之一条的两相邻第一条状部 S61以及两相邻第二条状部S62以及另一条的两相邻第一条状部S61以及两相邻第二条状部S62耦合形成两个感应单元SU6,且其他列的各第三电极E63可分别与两相邻的电极条EL6中之一条的两相邻第一条状部S61以及两相邻第二条状部 S62以及另一条的两相邻第一条状部S61以及两相邻第二条状部S62耦合形成两感应单元SU6。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弯曲电极条以弯曲方式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使得邻近弯曲电极条两端的感应单元的阻抗差异过大,造成感应讯号的差异过大,进而容易有感应讯号判断错误的问题发生。然而,本实施例透过非弯曲设计的第一条状部 S61可降低邻近电极条EL6两端的感应单元的阻抗差异,进而避免感应讯号判断错误。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层C61、绝缘层与第二电极层C62的堆迭结构可适用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图3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与图4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的任一者。于另一实施例中,图10所示的第一电极层C61亦可置换为图8所示具有开口的第一电极层C41或图9所示具有开口的第一电极层C51。
请参考图11,其绘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互容式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互容式触控面板1000与图10所示的第九实施例之间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二电极层C72的各电极条EL7包括一主干部S71、多条第一分支部 S72以及多条第二分支部S73。具体来说,各主干部S71为条状,且沿着第二方向 D1延伸并位于彼此相邻的电极组EM7中之一者与第三电极E73中之一者之间,使得各主干部S71在垂直投影方向V上不重迭于电极组EM7与第三电极E73。也就是说,彼此相邻的电极组EM7与第三电极E73之间的间隙大于主干部S71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用以设置主干部S71,藉此降低主干部S71与电极组EM7以及第三电极E73之间的耦合电容。各主干部S71横跨各第一电极串列ES1的一第一连接线段CS71与一第二连接线段CS72以及各第二电极串列ES2的一第三连接线段CS73。举例来说,主干部S71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可大于第一连接线段 CS71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第二连接线段CS72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以及第三连接线段CS73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
各第一分支部S72与各第二分支部S73分别从各主干部S71的两相对侧延伸出,两相邻之第一分支部S72分别重迭于电极组EM7中之一者的第一电极E71与第二电极E72,且两相邻的第二分支部S73分别重迭于第三电极E73中之一者。于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分支部S72可在第二方向D2上对称于对应的第二分支部S73,使得位于同一行的两相邻感应单元SU7在结构上可镜像对称,以提升触控精准度。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列的各电极组EM7可与对应的电极条EL7的部分主干部S71以及两相邻第一分支部S72耦合形成一感应单元SU7,最后一列的第三电极E73可与对应的电极条EL7的部分主干部S71以及两相邻第二分支部S73耦合形成一感应单元SU7,其他列的各电极组EM7可分别与两相邻电极条EL7中之一条的部分主干部S71以及两相邻第一分支部S72以及另一条的部分主干部S71以及两相邻第二分支部S73耦合形成两个感应单元SU7,且其他列的各第三电极E73 可分别与两相邻电极条EL7中之一条的部分主干部S71以及两相邻第二分支部S73 以及另一条的部分主干部S71以及两相邻第一分支部S72耦合形成两感应单元SU7。
相较于图10所示的第一电极层,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层C71中的各第一电极 E71包括一第一开口OP71,各第二电极E72包括一第二开口OP72,且各第三电极 E73包括一第三开口OP73与一第四开口OP74,并排于第二方向D2上。各第一开口OP71与各第三开口OP73交替排列于第一方向D1上,且各第二开口OP72与各第四开口OP74交替排列于第一方向D1上。本实施例的第一列的各第一开口 OP71以及各第二开口OP72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会小于其他列的各第一开口OP71与各第二开口OP72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因此第一列的各第一开口OP71 与各第二开口OP72分别在垂直投影方向V上重迭于对应的一第一分支部S72,其他列的各第一开口OP71与各第二开口OP72中的每一个在垂直投影方向V上重迭于两相邻的电极条EL7的一第一分支部S72与一第二分支部S73。并且,最后一列的各第三开口OP73以及各第四开口OP74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也会小于其他列的各第三开口OP73以及各第四开口OP74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使得第一列的各第三开口OP73以及各第四开口OP74分别在垂直投影方向V上重迭于对应的一第二分支部S73,其他列的各第三开口OP73以及各第四开口OP74重迭于两相邻的电极条EL7的一第一分支部S72与一第二分支部S73。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图10所示的互容式触控面板可改善弯曲电极条两端的感应单元的阻抗差异过大的问题,但因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一条状部均需横跨电极组或第三电极,以致于电极条与第一电极串列以及第二电极串列之间仍具有较大的耦合电容,而无法进一步降低,导致背景电容过高。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各主干部S71为条状并设置于彼此相邻的电极组EM7与第三电极E73之间的间隙中,且各第一分支部S72与各第二分支部S73可分别重迭于对应的第一开口OP71、第二开口OP72、第三开口OP73与第四开口OP74中的一个,因此不仅电极条EL7 两端的感应单元SU的阻抗差异过大的问题可被改善,还可降低各电极条EL7与第一电极串列ES1以及第二电极串列ES2之间的耦合电容,进而减少互容式触控面板1000的各感应单元SU的背景电容,并缩小放大器的回授电容。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层C71、绝缘层与第二电极层C72的堆迭结构可适用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图3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与图4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的任一者。特别是,当图11的第一电极层C71与第二电极层C72的结构应用于图2所示的堆迭结构中时,各感应单元的背景电容可例如被降低至3.13皮法拉(pF)。相较于图1所示的传统感应单元的背景电容约为4.5pF而言,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层C71与第二电极层C72的设计可在绝缘层缩减的情况下有效地降低各感应单元SU的背景电容。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互容式触控面板中,透过弯曲电极条避开第一连接线段以及第二连接线段,不仅可避免因各弯曲电极条与第一连接线段以及第二连接线段之间的耦合电容而降低触控准确度,还可减少各感应单元的背景电容,以提升触控检测的品质。并且,透过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左右并排设置,且连接第三电极的第三连接线段设置于并排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可避免弯曲电极条延伸至两相邻第一电极串列中的第一连接线段与第二连接线段之间,进而缩减两相邻的第一电极串列之间的间距。再者,透过将各电极条设置于彼此相邻的电极组与第三电极之间的间隙中,不仅使各电极条可设计为条状,从而降低各电极条两端之间的阻抗差异,并避免感应讯号判断错误,还可减少各电极条与电极组以及第三电极之间的耦合电容,进而降低互容式触控面板的背景电容。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