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51130B - 一种具有高孔隙率的三维网状结构晶体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高孔隙率的三维网状结构晶体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51130B
CN110551130B CN201910727502.7A CN201910727502A CN110551130B CN 110551130 B CN110551130 B CN 110551130B CN 201910727502 A CN201910727502 A CN 201910727502A CN 110551130 B CN110551130 B CN 1105511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ystal
compound
cells
cell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2750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51130A (zh
Inventor
周兴龙
何杨
李为民
马蓓蓓
柴莹莹
黄日东
陈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st China Precision Medicine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stitute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West China Precision Medicine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stitute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st China Precision Medicine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stitute,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West China Precision Medicine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91072750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5113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5511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511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511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511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8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77/00
    • C07D487/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77/00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two hetero rings
    • C07D487/04Ortho-condens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BGENERAL METHODS OF ORGANIC CHEMISTRY; APPARATUS THEREFOR
    • C07B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ecific properties of organic compounds
    • C07B2200/13Crystalline forms, e.g. polymorph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化合物1的晶体,所述晶体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 121/n;所述晶体的晶胞参数为:
Figure DDA0002159410600000011
Figure DDA0002159410600000012
α=90°,β=90.024±0.008°,γ=90°;或,
Figure DDA0002159410600000013
Figure DDA0002159410600000014
α=90°,β=113.35±0.03°,
Figure DDA0002159410600000015
实验证明,本发明制得的化合物1能够形成2种不同的晶体:晶体1和晶体2,表明化合物1存在多晶型现象。其中,晶体1通过大量的氢键作用与C‑H‑π作用,使配位水分子与晶体骨架堆积成具有高孔隙率的三维网状结构;而晶体2中分子间的连接方式与排列方式有显著的差别,它仅通过N‑H…N和O‑H…N两种氢键作用与C‑H…π作用使化合物1分子堆积成无孔三维交叉结构。这种特殊的晶体结构使得化合物1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明显的分层结构和颇高的孔隙率,在制备介孔材料、载药材料、人工通道材料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Figure DDA0002159410600000016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高孔隙率的三维网状结构晶体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合成,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高孔隙率的三维网状结构 的晶体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造 成了极大威胁。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临床治疗及预后,肺癌被细分 为两种类型:小细胞肺癌(smallcell lung cancer,SCLC)和非小细胞肺 癌(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NSCLC)。NSCLC是一种最常见的 肺癌,它与上皮细胞的产生增加有关,约占肺癌病例的85%~90%。非 小细胞肺癌又被分为几种亚型,分别为:肺腺癌,肺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和肺大细胞癌(large cell lung cancer,LCLC)。腺癌或 者肺腺癌具有明显的组织学特征,其组织细胞、亚原子结构以及组分发 生了变化,并伴随有器官、支气管和黏液的变化。肺腺癌在所有原发性 肺癌中大约占40%。肺腺癌中恶性细胞的生长和扩散速度比其他亚型肺 癌要慢得多,因此比其他类型的肺癌更易检测。SCC通常发生在左支气 管或者右支气管其中之一,吸烟是导致这种类型肺癌发生的主要原因。 SCC的临床表现一般为呼吸困难,胸痛和痰中带血。SCC大约占原发性 肺癌的25-30%。LCLC是未分化的威胁性肿瘤的异质聚集体,它不具有 小细胞肺癌,肺腺癌和肺鳞癌的细胞形态学特征也不会产生黏液。LCLC 常起源于肺的中央上皮细胞并扩散到远处器官。许多研究表明LCLC 与吸烟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占所有肺癌的约5-10%。
近十年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快速发展,靶向治疗被用于肺癌的临床 治疗,并取得显著效果,但靶向治疗耐药性突变以及部分突变基因没有 对应的靶向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面临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开 发具有新型结构的有效低毒的肺癌治疗药物,是当前临床用药的迫切需 求。
但是,药物作为一种具有药理活性的物质,与其他物质一样,在结 晶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物理化学条件的影响,分子内或者分子间的 键合方式发生改变,使得分子或者原子在晶格空间内的排列方式发生变 化,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即同一种物质具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空间 排列和晶胞参数,这种不同的晶体结构存在的现象称为多晶型现象(polymorphism)。对同一药物而言,不同晶体的形态会表现出不同的熔 点和溶解度从而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以及后续的制剂工艺。不同形 状的晶体的溶解速率会不同,不同的晶体显露面的分子基团不同,导致 药效会有所不同。所以,药物的晶体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稳定性、剂型 选择,以及疗效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而溶剂化物是指化合物分子与一种或多种溶剂分子以一定的结合形 式共同形成的晶体物质,它是化合物的一种普遍存在形式。溶剂化物是 属于多晶型的一种,它在医药、高分子及能源等领域都扮演重要角色。 特别是在医药领域及其重要,当药物与溶剂一起结合形成溶剂化物后, 与非溶剂化物相比所表现出的性质有很大的区别。例如:分子的体积、密度、折射率、吸湿性和溶解度等都会不同。当药物不同溶剂化物或非 溶剂化物溶解度差异较大时,其生物利用度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对于 这类药物,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其在制备或者储存过程中的晶体结构, 可能会因为生物利用度的降低而使药物达不到治疗效果,或因用量过多 引起药物中毒,造成医疗事故。
因此,对肺癌治疗药物的晶体及其性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发出稳 定、优质的晶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吡唑并嘧啶类化合物的晶体及其制备方 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化合物1的晶体,所述晶体为单斜晶系,空间群 为P1 21/n 1;
化合物1的结构为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021
进一步地,所述晶体的一种晶胞参数为: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022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023
α=90°,β=90.024±0.008°,γ=90°。
进一步地,所述晶体中包含1-A1和1-A2所示的对映异构体: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031
其中,1-A1中,τ1=69.050±0.305°;1-A2中,τ2=-69.050±0.305°; τ1、τ2分别为1-A1、1-A2中的C5-C7-C10-C15二面角。
进一步地,所述晶体是由1-A1、1-A2与水分子通过相互作用构成 的多孔三维网状结构,其中,1-A1、1-A2与水分子的摩尔比为1:1:1。
进一步地,所述相互作用包括氢键作用和C-H…π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晶体的另一种晶胞参数为: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032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033
α=90°,β=113.35±0.03°,γ=90°。
进一步地,所述晶体中包含2-A1和2-A2所示的对映异构体、2-B1 和2-B2所示的对映异构体: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034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041
其中,2-A1中,τ1=45.620±0.434°;2-A2中,τ2=-45.620±0.434°; 2-B1中,τ3=45.734±0.445°;2-B2中,τ4=-45.734±0.445°;τ1、τ2、τ3、 τ4分别为2-A1、2-A2、2-B1、2-B2中的C5-C7-C10-C15二面角。
进一步地,所述晶体是无孔三维交叉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无孔三维交叉结构是通过所述化合物1分子之间的 氢键作用和C-H…π作用构成的。
进一步地,所述氢键作用包括N-H…N氢键作用和O-H…N氢键作 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备上述晶体的方法,所述方法为:取上述化 合物1,加入甲醇与水的混合溶液中,溶解,过滤,取液体,析晶,即 得到晶体。
进一步地,所述甲醇与水的混合溶液中,甲醇与水的体积比为(8~12): 1;所述化合物1、甲醇与水的混合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20~30)mg: 8mL;所述溶解的方式为在50~70℃下加热溶解至澄清透明;所述过滤 为趁热过滤;所述析晶的方式为室温下静置析晶,析晶的时间为10~30 天;
优选地,所述甲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0:1;所述化合物1、甲醇与水 的混合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25mg:8mL;所述溶解的方式为在60℃下 加热溶解至澄清透明。
进一步地,所述析晶的时间为10天或30天;当析晶时间为30天时, 得到具有上述第一种晶胞参数的晶体,当析晶时间为10天时,得到具有 上述第二种晶胞参数的晶体。
本发明中,“C-H…π作用”是指C-H键与π体系之间的非键弱相互 作用,非键弱相互作用是指除了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以外的各种键 的总称,π体系指能形成共轭π键的体系。
“N-H…N氢键作用”是指N-H键与N原子之间的氢键作用。
“O-H…N氢键作用”是指O-H键与N原子之间的氢键作用。
“无孔三维交叉结构”是指是指化合物晶体分子通过化学键相键接 形成的无孔状间隙的高度交联的空间结构。
“多孔三维网状结构”是指是指化合物晶体分子通过化学键相键接 形成的具有孔状间隙的高度交联的空间结构。
“对映异构体”是指互为实物与镜像而不可重叠的立体异构体。
“介孔材料”是指孔径介于2-50nm的一类多孔材料。
“药物传递系统”即Drug Delivery Systems(DDS),是指在防治疾 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治疗药物的不同给药形式或剂型,包括注射剂、 片剂、胶囊剂、贴片、气雾剂、栓剂、渗透泵、透皮贴片、药条、植入 剂、粘膜粘附剂等。
“药物载体”是指能改变药物进入人体的方式和在体内的分布、控 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并将药物输送到靶向器官的体系。
“人工通道”是指具有与天然水通道蛋白相似功能的合成通道。
“溶剂化物”是指化合物分子与一种或多种溶剂分子以一定的结合 形式共同形成的晶体物质,它是化合物的一种普遍存在形式。在药物生 产过程中,有着许多必须要溶剂参与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化合物会 与溶剂发生紧密接触,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形成相应的溶剂化物。
“水合物”属于溶剂化物的一种,是指化合物分子与水分子以一定 的结合形式共同形成的晶体物质。
实验证明,本发明制得的化合物1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形成了2种不 同的晶体:晶体1和晶体2。晶体分析结果显示晶体1通过大量的氢键 作用与C-H-π作用,使配位水分子与晶体骨架堆积成具有高孔隙率的三 维网状结构;而晶体2中分子间的连接方式与排列方式有显著的差别, 它仅通过N-H…N和O-H…N两种氢键作用与C-H…π作用使化合物1 分子堆积成无孔三维交叉结构。这种特殊的晶体结构使得化合物1具有 良好的热稳定性、明显的分层结构和颇高的孔隙率,在制备介孔材料、 载药材料、人工通道材料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显然,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 手段,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 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作进 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 的实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化合物1对A549细胞增殖抑制影响。
图2:不同浓度化合物1处理后A549细胞视觉形态。
图3:化合物1对A549细胞周期影响—流式图。
图4:A549细胞G1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72h)。
图5:Transwell实验检测化合物1对A549细胞迁移的影响。
图6:不同浓度化合物1抑制A549细胞迁移情况*P<0.05。
图7:化合物1对A549细胞凋亡影响—流式图。
图8:化合物1对A549细胞中ROS产生的影响。
图9:a)化合物1对A549细胞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b)化合物 1处理A549细胞后Bax/Bcl-2表达比例,*P<0.05,**P<0.01,***P<0.001。
图10:化合物1对A549细胞Caspase家族蛋白的影响。
图11:化合物1对A549细胞AMPK-mTOR信号通路蛋白的影响。
图12:a)化合物1对A549细胞自噬通路蛋白LC3 I和LC3 II的影 响;b)化合物1作用于A549细胞自噬通路蛋白LC3 II/LC3 I的比值, *P<0.05,**P<0.01,***P<0.001。
图13:晶体1的分子构象,晶体原子编号及重叠图(a)构象1-A1及 原子编号(左)和对映异构体1-A2;(b)1-A1和1-A2重叠图正视图(左) 和俯视图(右),其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原子:碳原子,灰色;氧原子, 红色;氮原子,蓝色;氢原子,白色。
图14:晶体1分子堆积图和氢键网络图(氢键用虚线表示,为了清 晰起见,删除未形成氢键的H原子);a)沿着a轴的分子堆积图;b)沿着 a方向的晶体氢键网络解析图;c)沿着b方向的氢键网络解析图;d)沿着 c方向的氢键网络解析图。
图15:a)由水和化合物1的分子形成的一个四元环和氢键链的视图; b)在中心具有一维水链两个相邻层四元环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主体分子 用sticks模式表示,客体分子水用ball and stick模式表示);c)在中心有 一维水链四元环space fiiling示意图;d)具有水分子阵列的四元环的透视 图。
图16:晶体1中层与层之间的堆积方式(分子用space filling模式 表示)。
图17:晶体1的Hirshfeld表面分析的a)dnorm表面图正视图;b) dnorm表面图后视图(白色表示等价于范德华力原子间距离的作用力; 红色表示短于范德华力距离的强作用力;蓝色表示长于范德华力弱作用 力),和c)2D指纹图谱;d)特定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dnorm表面图。
图18:晶体2的分子构象,晶体原子编号及重叠图(a)构象2-A1及 原子编号(左)和对映异构体2-A2;(b)构象2-B1原子编号及对映异构 体2-B2;c)2-A1和2-A2重叠图;d)1-A1,2-A1和2-B1的重叠图(绿色 表示1-A1,黄色表示2-B1,品红表示2-B1);e)2-B1和2-B2的重叠图。
图19:a)化合物1形成的四元环及氢键链;b)类四元环结构;c)相 邻四元环结构与类四元环结构相互作用;d)图c的space filling模式(其 中红色为四元环,绿色为类四元环)。
图20:晶体2中a)沿着晶体学b轴方向2个交叉层视图;b)图a) 的space filling模式;c)交叉层间四元环与类四元环的C-H…π放大图; d)交叉层类四元环间C-H…π放大图。
图21:晶体2中a)沿c轴的两个交叉层视图的关系.b)图a)的space filling模式。
图22:晶体2的Hirshfeld表面分析及2D指纹图。
图23:化合物1晶体中各原子间接触占Hirshfeld表面比例。
图24:化合物1热分析结果:a)化合物1的DSC曲线;b)化合物1 的TGA曲线。
图25:溶液状态下化合物1的超分子形态(左上1mg/mL正常视野 图,左下1mg/mL放大图;右上2mg/mL正常视野图,右下2mg/mL放 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用原料与设备均为已知产品,通过购买市售产品所得。
1、实验试剂及设备
下述实施例部分的实验试剂来源如表1所示:
表1:实验试剂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071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081
下述实施例部分所使用的主要实验设备和分析测试仪器如表2:
表2:化学实验仪器设备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082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091
2、合成方法
实施例1、本发明化合物1的合成
(1)合成5-氨基-4-氰基-1-叔丁基-1H-吡唑(12):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092
在室温下,将叔丁基肼11(0.72g,8.19mmol)和三乙胺(1.70mL, 12.29mmol)加入含有20mL无水乙醇的50mL圆底烧瓶中,然后向其中 缓慢滴入乙氧基亚甲基丙二腈10(1.00g,8.19mmol)。将反应混合物在 78℃下加热3小时。然后将反应溶液冷却至室温并旋干,得到粘稠的橙 色固体。随后向其中加入水(30mL)并用CH2Cl2(3×60mL)萃取反应。 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然后减压蒸发溶剂,进行浓缩。获得快速 固化的橙黄色胶。将残余物用10%EtOAc的己烷溶液(60mL)分层, 并将混合物超声处理。过滤所得结晶固体,用大量10%EtOAc的己烷溶 液洗涤并干燥,最终得到浅橙色晶体5-氨基-4-氰基-1-叔丁基-1H-吡唑1. 29,产率为96.3%。1H NMR(600MHz,DMSO-d6)δ7.45(s,1H),6.22 (s,2H),1.50(s,9H)。13C NMR(150M,DMSO-d6)δ150.71,138.01,1 15.24,74.55,57.76,28.23。
(2)合成4-氨基-1-叔丁基-1H-吡唑并[3,4-d]嘧啶(13):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093
在氮气中,将5-氨基-4-氰基-1-叔丁基-1H-吡唑12(1.00g,6.09mm ol)和甲酰胺(15ml)混合物在190℃下加热6小时。用CH2Cl2(3×60ml) 和H2O(30ml)萃取混合物。然后合并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并真空 蒸发。通过硅胶柱色谱法(洗脱:0%~50%CH2Cl2/CH3OH)纯化反应 混合物,得到产物13,为白色固体1.16g,产率为55.8%。1H NMR(6 00MHz,DMSO-d6)δ8.14(s,1H),8.03(s,1H),7.58(s,2H),1.69(s, 9H)。13C NMR(150M,DMSO-d6)δ158.16,154.72,152.72,130.04,1 01.43,59.23,28.78。
(3)合成4-氨基-3-溴-1-叔丁基-1H-吡唑并[3,4-d]嘧啶(14):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101
在室温下,将N-溴代琥珀酰亚胺(1.37g,7.85mmol)加入到含有 4-氨基-1叔丁基-1H-吡唑并[3,4-d]嘧啶(1.00g,5.23mmol)的100mL乙 腈溶液中。然后将反应混合物在80℃下搅拌4小时。待反应混合液冷 却到室温,用CH2Cl2(3×60mL)和H2O(30mL)萃取,合并有机萃取 相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蒸发除去溶剂。随后通过硅胶色谱法梯度 洗脱(洗脱剂:CH2Cl2)纯化残余物,合并所需的级分,并真空蒸发, 得到所需的黄色固体产物0.91g,产率为64.8%。1H NMR(600M, DMSO-d6)δ8.20(s,1H),1.67(s,9H)。13C NMR(150M,DMSO-d6)δ157.51,155.64,153.52,115.29,100.46,60.61,28.61。
(4)合成3-(4-氨基-1-(叔丁基)-1H-吡唑并[3,4-d]嘧啶-3-基)苯酚(1):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102
将3-羟基苯基硼酸频哪醇酯(0.40g,1.79mmol)和前面反应得到的 4-氨基-3-溴-1-叔丁基-1H-吡唑并[3,4-d]嘧啶13(0.4g,1.49mmol)溶于 装有1,4-dioxane/H2O(4:1,25mL)溶剂的100mL圆底烧瓶中。在室 温下依次加入K2CO3(0.41g,2.98mmol)和PdCl2dppf(0.11g,0.15mm ol),反应混合物在100℃下搅拌8h。然后将反应液冷却并真空蒸发, 使用二氯甲烷作为溶剂将残余物质粘附到硅胶上。进行硅胶柱色谱纯化 (洗脱:0%~1%CH2Cl2:CH3OH)并真空蒸发所需级分,得到所需的灰 色固体终产物(化合物1)0.30g,产率71.1%。1H NMR(600M,DMS O-d6)δ9.69(s,1H),8.23(s,1H),7.35-7.32(t,J=8.1Hz,1H),7.06-7.05 (d,J=7.2Hz,2H),6.87-6.86(dd,J=8.2Hz,1H),1.74(s,9H)。13C N MR(150MDMSO-d6)δ158.12,154.59,153.77,141,69,134.48,130.2 2,118.93,115.62,115.03,98.55,59.62,28.75。HRMS-ESI(m/z)calcd f or[M+H]+,284.1433;found,284.1505。
实施例2、本发明化合物1的晶体1和晶体2的制备
(1)按标准重结晶操作方法培养化合物单晶。具体为:将实施例1 制得的化合物1(25mg)溶解于8ml甲醇:水(10:1)的混合溶剂中。 搅拌后混合物在60℃加热至饱和,直至澄清透明。热溶液及时用注射器 过滤器过滤。随后溶剂在室温下缓慢蒸发。于第30天获得了黄色的颗粒 状晶体1。
(2)采用与步骤(1)相同的方法和相同的溶剂,将30天改变为1 0天,获得了黄色颗粒状晶体,即化合物1的晶体2。
以下通过实验例证明本发明化合物的有益效果。
实验例1、本发明化合物抗肿瘤活性评价
一、实验方法
1、实验试剂与仪器
下述实验例中所使用的主要试剂如表3:
表3:实验试剂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111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121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131
下述实验例中所使用的主要实验设备如表4:
表4:实验仪器设备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132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141
2、实验方法
2..1 溶液的配制
(1)化合物1溶液的配制
称取实施例1制得的化合物1粉末28mg,溶于1mL的二甲亚砜 (DMSO)中,配制成100μM的药物溶液,用0.22μM无菌微孔滤膜过滤, 分装后置于-20℃冰箱避光保存。实验前用RPMI-1640培养液稀释至所 需浓度。
(2)RPMI-1640完全培养配制
配制RPMI-1640+10%FBS+1%PS培养基:5ml FBS(血清)+0.5ml PS(双抗)+44.5mlRPMI-1640,储存于4℃冰箱。
(3)MTT溶液的配制
称取0.5g的四甲基偶氮唑蓝(MTT)粉末,使之在PBS溶液中充 分溶解,调节其终浓度为5mg·mL-1,经过0.22μM的无菌微孔滤膜过滤 后,放于4℃避光保存。
(4)电泳缓冲液的配制
称取Glycine 93.85g、Tris 15.15g以及SDS 5g使充分溶解在700m L双蒸水中,随后加双蒸水定容至1000mL,使用时用双蒸水稀释5倍。
(5)10×TBS溶液的配制方法
称取Tris碱24.2g,NaCl 80g,用稀盐酸调PH至7.6,双蒸水定容至1L。
(6)1×TBST溶液的配制方法
将0.5mL Tween-20、100mL 10×TBS和900mL双蒸水混合均匀,室 温保存
(7)封闭液5%脱脂奶粉的配制
称取5g脱脂奶粉溶于100mL TBST中搅拌至充分溶解,即为5%的 脱脂奶粉(W/V)的TBST溶液。
(8)BCA溶液的配制
称取5g BSA在100mL TBST中充分溶解,即为5%BSA(W/V) 的TBST溶液。
2..2 细胞复苏
(1)将恒温水浴箱加热至37℃,75%酒精擦拭超净工作台的台面, 并开启紫外线灯照射30min;
(2)配置RPMI-1640完全培养基15ml,加入到15ml离心管中;
(3)将A549细胞冻存管从液氮中取出,立即放于37℃水浴中,快 速并轻轻摇晃,将细胞解冻;
(4)轻轻吹打混匀,用吸管将悬液缓慢滴入含完全培养基的15ml 离心管内;
(5)用离心机在20℃,1000rpm转速下离心3min,弃去上清液;
(6)向离心管中加入1ml配置好的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重悬 细胞,转移悬液到加入4ml培养基的25cm2细胞培养瓶内,十字法摇晃 混匀;
(7)将培养瓶放置在5%CO2,37℃的培养箱中培养。
2.3 细胞传代
(1)入无菌室之前用肥皂洗手,再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双手;
(2)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确定A549细胞是否传代及细胞 需要稀释的倍数,将培养基、胰酶等37℃下预热;(3)75%酒精擦拭超 净工作台的台面;
(4)打开超净工作台的紫外灯照射台面20min左右,关闭紫外灯, 打开风机清洁空气除去臭氧;
(5)用移液枪吸去培养瓶中旧培养基,酌情可用2-3ml Hanks液洗 去残留的就培养基,或用少量胰酶涮洗一下;
(6)培养瓶中加入胰蛋白酶-EDTA溶液1mL,摇匀后平铺,使其 充分覆盖瓶底,置恒温培养箱消化1min;
(7)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当细胞收回突起变圆时立即翻转培养瓶, 使细胞脱离胰酶,然后将胰酶倒掉;
(8)加入少量的含血清的新鲜培养基终止消化,反复吹打消化好的 细胞使其脱壁并分散,1000rpm离心5min,弃掉上清液;
(9)再根据分传瓶数加一定量的含血清的新鲜培养基重悬细胞制成 细胞悬液,然后分装到新培养瓶中;
(10)盖好瓶盖,适度拧紧后稍回转,以利于CO2的进入,将培养 瓶放回5%CO2,37℃的培养箱;
(11)取生长良好的A549细胞做实验。
2.4 细胞冻存
(1)冻存前一天更换细胞完全培养基,收集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 胞;
(2)取一离心管,加入RPMI-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和10%二 甲基亚砜DMSO,配置细胞冻存液,使他们的比例为7:2:1,置于室温 待用;
(3)A549细胞加入胰蛋白酶-EDTA溶液消化后,收集至15ml离 心管中,随后以1000rpm离心5min;
(4)弃去上清液,加入配置好的细胞冻存液,轻轻吹至细胞重悬;
(5)将细胞悬液分装至细胞冻存管中,每管1mL~1.5mL,旋紧管口, 贴上封口膜,做好冻存记录;
(6)将细胞冻存管置于4℃10min→-20℃30min→-80℃16~ 18h(或过夜)→转至液氮罐中长期保存。
2.5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MTT法)
(1)取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用0.25%的胰蛋白酶消化后,收 集细胞,调整细胞浓度至1×105cell.mL-1,将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 每孔100μL,同时设置空白对照孔,置于37℃,5%CO2的饱和湿度的 培养箱中培养24h;
(2)更换含有不同浓度化合物1(0、3.125、6.25、12.5、25、50μM) 的完全培养基,每个浓度设置3个复孔,继续培养72h;
(3)每孔加入10μL的MTT溶液,继续于培养箱培养4h;
(4)吸弃上清液后,每孔加入100μL的DMSO溶液,于摇床上低 速震荡10min,使结晶产物完全溶解;
(5)在酶标仪检测490nm波长下吸光度值,计算细胞活力;
(6)实验重复3次,取平均值。
2.6 细胞生长状态实验
(1)取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经0.25%胰蛋白酶消化后,收集 细胞,调节细胞浓度至2x105 cell·mL-1,加入6孔板中,每孔加2mL;
(2)于培养箱中培养24h,加入不同浓度化合物1(0、2.5、5μM);
(3)继续放置在培养箱中培养72h,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经各浓度 化合物1作用后细胞生长及形态变化。
2.7 细胞周期实验
(1)取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每孔接种1×105cell·mL-1接种于 6孔板中,每孔加2mL完全培养基,每组设置三个副孔,置于37℃,5% CO2的饱和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24h;
(2)更换含有不同浓度化合物1(0、2.5、5μM)的完全培养基, 继续培养;
(3)分别培养24h、48h和72h后,0.25%的胰蛋白酶溶液消化细胞, 加预冷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以1000rpm离心3min,洗涤细胞两遍;
(4)逐滴加入70%乙醇溶液,4℃避光过夜固定;
(5)细胞固定后,细胞在2000rpm,4℃下离心5min,弃掉上清液, 再用PBS洗涤两次;
(6)加入500uL PBS含50ug/mL溴化乙锭(PI),100ug/mL RNase A,0.2%Triton X-100,,37℃避光孵育30分钟;
(7)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每组样品检测2万个细胞,利用FlowJo 软件获取数据并分析细胞周期分布。
2.8 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
(1)将BD公司的Matrigel 4℃过夜冻融,100μL枪头冷藏备用;
(2)实验开始后Matrigel保持在冰上操作,1:8稀释,包被Transwell 小室底部膜的上室面,置37℃30min使Matrigel聚合成凝胶。使用前进 行基底膜水化;
(3)用0.25%的胰蛋白酶消化A549细胞后,倒掉培养液,PBS溶 液清洗2次,用含BSA的无血清培养基重悬,调整细胞密度至5x105/mL;
(4)取细胞悬液100μL加入Transwell小室,加入不同浓度化合物 1(0、2.5、5、10μM)的处理A549细胞,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每个 浓度设置三个复孔;
(5)在24孔板下室加入600μL含20%FBS的培养基,放入37℃, 5%CO2培养箱中培养;
(6)培养24h后,取出Transwell小室,弃去孔中的培养液,用无 菌PBS洗两遍,甲醇固定30min,将小室适当风干;
(7)Giemsa染色15min,用棉签轻轻擦掉上层未迁移细胞,用PBS 洗三遍;
(8)放在20X的倒置显微镜下随机选择五个视野观察细胞,拍照。
2.9 细胞凋亡实验
细胞凋亡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步骤如下:
(1)取对数生长的A549细胞,计数,按5×105cell·mL-1
种于6孔板中培养;
(2)更换含有不同浓度化合物1(0、2.5、5μM)的完全培养基, 继续培养24h和48h;
(3)把细胞培养液分别吸出至15ml离心管内,用胰蛋白酶消化细 胞后,用预冷的PBS洗涤3次,调节细胞浓度至1×106cell·mL-1,2000rmp 离心5min,吸弃PBS;
(4)每组加入400μL 1X Annexin V结合液重悬细胞,再加入5μL Annexin V-FITC染色液,轻轻混匀后于室温避光条件下孵育5min;
(5)再加入10μL PI染色液上机检测
(6)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每组样品检测2万个细胞,利用Cell Quest 软件获取数据并分析细胞凋亡情况。
2.10 DCFH-DA探针检测活性氧实验
(1)取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经0.25%胰蛋白酶消化后,收集 细胞,调节细胞浓度至1×105cell·mL-1,加入6孔板中,每孔2mL,培 养24h;
(2)加入浓度分别为0、2.5、5和10μM的化合物1,作用24h;
(3)按1:1000的比例用无血清培养液将DCFH-DA浓度稀释为10 μmol·L-1待用;
(4)胰酶消化收集细胞后,用预冷的PBS洗两次,用1mL的 DCFH-DA重悬细胞;
(5)放置在培养箱中避光反应20min,每隔5min混匀一次,使探 针和细胞充分接触;
(6)用无血清培养液洗涤细胞三次后,再用1mL重悬细胞;
(7)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平均荧光强度。
2.11 Western Blot法分析化合物1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影响实验
2.11.1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1)取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接种于6孔板,调节细胞浓度为 1x105cell/mL-1,放置培养箱中培养24h;
(2)加入浓度分别为0、5、10和20μM的化合物1,作用72h;
(3)胰酶消化后1000rmp离心5min收集细胞,用预冷的PBS洗 两次,弃去上清液;
(4)每组细胞加入100μL细胞裂解液,于冰上裂解30min,然后 12000rpm 4℃离心10min,小心吸取上清液,-20℃保存。
2.11.2 BCA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1)依次向96孔培养板中加入BSA标准品(0.5mg/mL)0,1,2, 4,8,12,16,20uL,然后用预冷的PBS补足总体积至20uL;
(2)将待测样品稀释20倍,每孔20μL加入96孔板中;
(3)加入BCA工作液200uL/孔置于恒温箱中培养30min,冷却至 室温;
(4)用酶标仪于562nm处测定各孔吸光度,用水较零;
(5)绘制蛋白标准曲线,并计算待测样品的蛋白浓度。
2.11.3 SDS-PAGE蛋白电泳
(1)配制浓度为12%的分离胶(见表5)
(2)向两块玻璃板中间注入分离胶,避免产生气泡,灌注分离胶至 梳子下边缘1cm,轻柔加入双蒸水进行水封;
(3)配制浓度为5%浓缩胶(见表6)
(4)灌注好分离胶后,室温放置30min,待分离胶聚合完全,缓 缓倒出上层的双蒸水,用滤纸条吸净残留的双蒸水;
(5)将浓缩胶迅速注入至玻璃板顶,插入梳子以防产生气泡,室温 静置30min后待用;
(6)取分装好的细胞总蛋白或浆蛋白,加入5×上样缓冲液5uL,1 00℃金属浴10min使蛋白变性,离心上样;
(7)于蛋白样品两侧孔中加入4μL预染蛋白marker;
(8)开启电泳仪,电泳分离出所需条带,可终止电泳。
表5:12%分离胶配制(15mL)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191
表6:5%的浓缩胶配制(4mL)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192
2.11.4 转膜
(1)将适当大小的PVDF膜浸泡于甲醇中约30s,然后再放入蒸 馏水中浸泡2min,之后转移至电转液;
(2)制作海绵垫-滤纸-分离胶-PVDF膜滤纸-海绵垫“三明治,”放入 转膜槽中;
(3)倒入转移缓冲液,放入冷却装置;
(4)于恒压60 V的条件下转移100min。转膜结束后,将PVDF 膜取出,标记正反面和标准分子量参照蛋白的位置。
2.11.5 封闭、一抗孵育、二抗孵育
(1)转膜成功的膜放入配置好的5%脱脂奶粉中,置于封闭液中室 温封闭1h左右;封闭后用TBST;
(2)一抗Cleaved-caspase-9、Cleaved-caspase-3、Bax和Bcl-2用5% 的脱脂奶粉稀释,4℃孵育过夜,β-actin抗体作为内参;
(3)1×TBST洗膜3次,每次5min,5%的脱脂奶粉稀释二抗,室 温孵育1h,最后用1×TBST洗膜3次,每次15min。
2.11.6 ECL显影
(1)ECL化学荧光发光液A和B按1:1的比例混合,混匀后,室 温放置1min待用;
(2)将混合好的ECL试剂加到PVDF膜上(1m L/10cm2),室温 反应1min,化学发光得到条带;
(3)凝胶成像系统拍照。
2.12 Western Blot法分析化合物1对AMPK-mTOR通路蛋白表达影响 实验
具体操作方法同2.11,检测AMPK-mTOR通路蛋白的表达。
2.13 Western Blot法分析化合物1对自噬通路蛋白表达影响实验
具体操作方法同2.11,检测自噬通路蛋白的表达。
2.14 统计分析
采用Graphpad Prism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用T检验吗,结果用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201
表示,检验结果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实验结果
1、MTT法检测各化合物1对A549细胞的增值抑制作用
取实施例1合成的化合物1,选择不同浓度(0、3.125、6.25、12.5、 25、50μM)用MTT法测试细胞的增殖抑制,以PP1作为阳性对照物, 对细胞活性进行评价,选择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进行实验,作用72 h后的实验结果如表7所示。
表7:吡唑并[3,4-d]嘧啶衍生物对A549细胞抑制活性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211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与阳性对照相比,化合物1对A549细胞有 更加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抑制作用明显增强(见图 1),说明化合物1抗A549细胞生长增殖呈浓度依赖性。
2、化合物1对A549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
根据上述MTT实验结果,化合物1作用于A549细胞72h后IC50值为2.12μM,因此本发明选取2.5、5μM这两个浓度进行形态学影响实 验。不同浓度的化合物1(0、2.5和5μM)作用A549细胞72h后,置于20X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如图2所示,对照组的细胞连接紧密且大小均匀,呈现正常 A549细胞的多角形形态。随着化合物1浓度的增加,细胞相互分散,皱 缩成圆形,呈现出细胞凋亡相关的表型,再次证明化合物1能够有效抑 制A549细胞生长。
3、化合物1对A549细胞周期的影响
采用PI染法检测细胞周期,确定药物对A549细胞的阻滞作用进一 步证明药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24h、48h、72h的结果(表8,图3) 都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化合物1处理后的A549细胞在G0/G1期的比例 显著增高,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G0/G1期的细胞所占的比例也在增 加,而相应的S期和G2/M期的细胞比例下降,这表明药物将A549细 胞的细胞周期明显阻滞在G0/G1期,且这种阻滞作用呈药物剂量依赖性, 所有这些变化都导致了细胞增殖抑制。进一步分析参与G1期调控的相 关蛋白Cyclin E1,发现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A549细胞中Cyclin E1蛋白 水平明显下降(图4)。
表8:化合物1对A549细胞周期影响结果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212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221
4、化合物1对A549细胞迁移的影响
通过TranswellTM细胞迁移实验结果(图5、图6)显示,加入化合 物1处理A549细胞24小时后,穿过小室膜的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数呈现剂量依赖性的减少,在10μM的时 候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抑制效果(P<0.05),表明化合物1可以明显抑制 A549细胞的迁移能力。
本实验通过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化合物1诱导A549细胞 凋亡活性。分别测定了24h和48h药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如图7和表 9可见,用不同浓度的化合物1处理A549细胞24h后,随着药物浓度的 增加,细胞凋亡数也在增加,所占比值增大。与对照组相比凋亡率从2.77% 上升至6.41%,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当用化合物1处理A549细胞48h 后,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凋亡。当药物浓度为2.5μM和5μM时,A549 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4.86%和21.42%,与对照组的凋亡率4.85%相比,比 例显著增高。并且也是随着药物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率也逐渐升高。因 此,可知化合物1明显诱导A549细胞的凋亡。
表9:化合物1对A549细胞凋亡影响结果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222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231
6、化合物1对A549细胞ROS活性的影响
为了探讨化合物1对A549细胞的作用机制,利用荧光探针 DCFH-DA进行活性氧的的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F荧光强度, 结果如图8所示,不同浓度的化合物1作用于A549细胞24h后,与阴 性对照组NC相比,加入药物后的荧光强度呈升高趋势,因此,此结果显示化合物1可以促进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
7、化合物1对A549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家族蛋白的影响
本实验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对细胞凋亡通路调控蛋白Bax和Bcl-2 进行检测。从图9a可以看出,当A549细胞用化合物1处理72小时后, Bax蛋白的表达量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加明显升高,虽然,Bcl-2蛋白的 表达也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在上升,但是从图9b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 加入药物处理后,A549细胞中Bax/Bcl-2表达量的比值显著增高,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蛋白表达量比值呈浓度依赖性的增加。当药物浓度 达到20μM时,Bax/Bcl-2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6倍多。此结果 说明化合物1能够通过调控Bcl-2和Bax的表达,发挥诱导细胞凋亡的 作用。
8、化合物1对A549细胞Caspase家族蛋白表达影响
本发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Caspase蛋白的表达,如图10 所示,经过化合物1处理A549细胞72小时后,与对照组相比,被剪切 的Caspase-9(Cleaved-Caspase-9)和被剪切的Caspase-3(Cleaved-Casp ase-3)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并且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加大,Cleaved-Caspa se-9和Cleaved-Caspase-3的活性也越高。此结果显示化合物1可以通过 剂量依赖途径升高A549细胞内的Cleaved-Caspase-9和Cleaved-Caspase -3的活性,从而诱导细胞凋亡。
9、化合物1对A549细胞AMPK-mTOR通路蛋白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M-PK-mTOR通路蛋白的表达量, 如图11a所示,当用化合物1处理A549细胞72h后,与对照组相比, p-AMPK(Thr172)活性明显升高,AMPK正向调控的蛋白p-Raptor的活性 显著下降,mTOR下游蛋白P-p70-S6K、p-S6(235/236)以及p-S6(240/244) 的活性也明显下降(见图11b),这些结果都表明化合物1通过调控 AMPK-mTOR通路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10、化合物1对自噬通路蛋白的影响
本实验通过检测LC3II/LC3I这2个关键蛋白的表达比例来评价自噬 水平高低。
如图12a所示,当用化合物处理A549细胞72h后,LC3I蛋白的表 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是在下降的,而LC3II的表达水平是在上升的。见 图12b,LC3II/LC3I的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且随着药物浓度的 增大,LC3II/LC3I的表达呈现出剂量依赖性的上升。由此可见,化合物 1诱导了A549细胞的自噬性死亡,从而使细胞凋亡。
实验例2、本发明化合物1的热学性能测试
本发明采用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和差示扫 描量热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表征了实施例1制 得的化合物1的热学性质,测试过程在空气中进行,从室温加热到400℃, 加热速度为10℃﹒min-1
从DSC图(见图24a)可以看出化合物的热行为主要包括2个过程, 吸热和放热过程。放热阶段132.31℃-144.03℃,峰温137.35℃,放热量 为11.70J/g,此阶段放热可能为样品再结晶过程形成的一个微弱的放热峰。 而两个吸热阶段186.31℃-199.29℃和198.29℃-206.78℃,峰温和吸热量 分别为192.43℃、22.11J/g和202.05℃/68.74J/g,这两个吸热阶段为化合物 熔化阶段,出现这2个熔融峰是因为晶体是一个α晶型的结晶。最后一 个吸热阶段365.26℃-371.62℃,峰温为368.33℃,吸热量为269.30J/g, 此阶段为化合物分解阶段。化合物TGA图(见图24b)显示失重87.97%, 化合物在一个比较高的温度分解,表明此化合物结构较稳定。
实验例3、本发明化合物1的扫描电镜(SEM)
将实施例1制得的化合物1用比例为10:1的甲醇:水分别制备成 1mg/mL的溶液和2mg/mL的溶液并通过SEM观察样品的超分子形态(见 图25)。
在1mg/mL的样品溶液的SEM图像表明,在此浓度时化合物1以规 则的微型圆盘形存在,分散良好。且高分辨率的SEM图显示,微盘表面 较粗糙,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提示化合物可能是介孔材料,可用于制 备载药材料。而2mg/mL的SEM图像显示,在此浓度化合物1出现明显 的团聚现象,微盘之间连通在一起,分层结构消失。
实验例4、本发明化合物1和晶体的超分子结构测试
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实施例2制得的化合物1的晶体1、晶 体2进行测试,结果如下:
晶体1的参数:C15H17N5O,Mr=584.69g.mol-1;monoclinic,space g roup P 1 21/n 1;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251
α=9 0°,β=90.024(8)°,γ=90°;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252
Z=2;calc density=1.292g·cm-3;F(0 00)=620.0;T=100K;Rint=0.0781;μ=0.088mm-1;miller index ranges ,-7≤h≤7,-11≤k≤13,-29≤l≤29;θmax=52.04°,θmin=3.36°;Tmi n=0.541,Tmax=0.745;11668reflections collected;2952independent reflec tions;Data/restraints/parameters:2952/0/206;Goodness-of-fit on F2=1.010; R1=0.0540;wR2=0.1432;R indexes(all data)R1=0.0767;wR2=0.1561;Lar gest diff.peak/hole/e:0.31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253
and-0.32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254
晶体1的结构分析:化合物1的晶体1为单斜晶系,P 1 21/n空间 群晶体。化合物的晶体1只存在一对镜像对映体,1-A1和1-A2(如图1 3a),通过分子构象重叠图发现,如图13b所示,2个苯酚基团相对于含 氮杂环母核吡唑并[3,4-d]嘧啶呈对位交叉构象,1-A1和1-A2为互不重 叠的镜像分子,相应的1-A1的二面角(C5-C7-C10-C15)τ1=69.050(305)°, 1-A2的τ2=-69.050(305)°。
由于化合物1中含有大量N原子和O原子,易形成氢键(见表10), 因此该化合物晶体稳定性主要靠氢键来维系。这些氢键使化合物构成稳 定的空间三维网状结构(如图14a)。为了全面了解晶体,对晶体1的复 杂氢键网络进行解析。首先从晶体学a轴方向开始分析,相邻分子间没有 直接相互作用,晶体的堆积靠晶体中包含的溶剂---客体分子H2O中的O 原子作为供H体与苯酚O12形成分子间氢键;嘧啶环外氨基N6作为氢 键供体与H2O中O原子形成氢键;以及苯酚环上C11原子作为供体H 体与H2O中O原子形成氢键,这三种类型的氢键,使得相邻的主体分子 被连接成如图14b所示的沿着晶体学a轴方向伸展的一维超分子链。接 下来,如图14c所示,沿着晶体学b轴方向分子的相互作用主要靠苯酚 基O12作为氢键供体与相邻分子嘧啶环上N3原子形成氢键。最后,在 晶体学c轴方向上分子的堆积依靠相邻两个分子嘧啶环外氨基N6作为 氢键供体与嘧啶环中N3原子形成分子间氢键以及叔丁基上的C17作为 供H体与苯酚环形成C-H-π相互作用(见图14d)。
表10:晶体1的氢键参数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261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262
Symmetry codes:(i)x,-1+y,z(ii)-x,-y,1-z(iii)2-x,1-y,1-z(iv)1-x,-y,1-z
在晶体1中,化合物的两种构象对映体1-A1和1-A2,以两种类型 的氢键连接方式形成了空腔中含有2个溶剂水分子的一个封闭的四元环 结构(如图15a),且主体分子与客体水分子之间有较强的氢键作用。而 对于两个相邻的四元环,如图15b所示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相互作用, 而是通过与纳米空腔中的客体水分子作为桥梁通过其与之主体分子形成 分子间氢键(O2-H2B…O12,O1-H1A…O12,N6-H6A…O2,N6-H6B…O1 2,C11-H11…O1,C11-H12…O2)相互作用,因此沿着a轴方向形成了一个 管状堆积。
在认识了分子局部的连接方式后,对晶体1的整体排列方式进行分 析。如图16所示,在同一层以layer1为例,由1-A11-A11-A21-A2四个 分子通过氢键键合方式连接成的四元环沿着晶体学b轴方向形成了类似 于II型分子阶梯状结构(Leong WL,Vittal JJ.One-dimensional coordination polymers: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in structures,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Chemical reviews.2010;111:688-764)。而分子阶梯layer1 与相邻的分子阶梯layer2之间呈平行堆叠的方式排列。沿着晶体学c轴 方向,相邻分子阶梯layer1和layer1’以弱分子间键C-H…π键产生相互 作用。因此这样无数个分子阶梯的堆叠就形成了一个精美的三维网状结 构。
晶体1的Hirshfeld表面分析和2D指纹图谱如图17所示,在晶体1 的dnorm表面图中(图17a,b),深红色斑点归因于分子间N-H…N和 O-H…N的相互作用,表面上的其他可见斑点与晶体中的客体水分子和 主体分子间相互作用有关。在2D指纹图中(图17c),有两对尖峰指向 图的左下方,是典型的N…H和O…H氢键作用,它们分别占整个 Hirsfeld表面相互作用的14.5%和8.8%。在指纹图的左上角和右下角, 出现了特征性的对称“翅膀”形状,这是C-H...π相互作用,它占Hirshfeld 总表面积的16.3%。图17c中沿着对角线弥散点形成的尖峰表示H…H 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在整个Hirshfeld表面积中占比高达55.5%。表 明该晶体主要是通过H…H作用来使其稳定。与之相反的是,C…C作用 占仅占Hirshfeld总表面积的0.7%,表明在晶体1中几乎没有π-π堆叠作 用。
晶体2参数:C15H17N5O,Mr=283.33g.mol-1;monoclinic;space group P 1 21/n1;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271
α=90°,β= 113.35(3)°,γ=90°;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272
Z=8;calc density=1.284g·cm-3; F(000)=1200.0;T=173K;Rint=0.0890;μ=0.086mm-1;miller index ranges,-19≤h≤19,-13≤k≤13,-23≤l≤22;θmax=52.698°,θmin=2.908°; Tmin=0.0674,Tmax=0.745;23885reflections collected;5936independent reflections;Data/restraints/parameters:5936/0/390;Goodness-of-fit on F2=0.987;R1=0.0565;wR2=0.1383;R indexes(all data)R1=0.1249; wR2=0.1746;Largest diff.peak/hole/e:0.39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273
and-0.40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274
分子构象测试本发明发现经过10天培养出的晶体2与经过30培养 出的晶体1虽然拥有相同的晶系与空间群,但是却展现出完全不同的分 子构象及晶体排列方式。如图18d,将晶体1的主体分子与晶体2的分 子进行重叠发现,晶体1的主体分子框架与晶体2完全不同。且晶体1 中只有一对对映异构体,而晶体2中有两个不同的构象2-A1和2-B2,2 对对映异构体(见图18a,b)。如图18c,e所示,2-A1,2-A2和2-B1,2-B 2分别为互不重叠的镜像分子,相应的2-A1的二面角(C5-C7-C10-C15)τ 1=45.620(434)°,2-A2的τ2=-45.620(434)°,2-B1的τ3=45.734(445)° 及2-B2的τ4=-45.734(445)°。
在晶体2中,有3种氢键连接方式,形成2种结构单元。第一种结 构单元是一个四元环结构(如图19a),通过对映体之间的分子间氢键(O 12-H12…N3)与相同分子间的氢键相互作用(N6-H6…N3)形成,这与 晶体1四元环作用方式相同。与晶体1不同的是晶体2中还有一种类似 与四元环的结构单元(如图19b),它只有一种氢键连接方式,靠吡啶环 上的3位N于苯酚基上的O原子形成的氢键(O12’-H12’…N3’)在b轴 方向上无线延伸。在结构单元上与晶体1不同的是,晶体1的四元环空 腔被溶剂水分子占据,且相邻四元环是平行堆叠的关系,而晶体2中相 邻的四元环与类四元环之间是互相交错(见图19c,d),空腔被彼此占据,这是由于在两种晶体中分子扭转角度不用造成的。
表11:晶体2的氢键参数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281
Symmetry codes:(i)x,1+y,z(ii)-x,-y,1-z(iii)x,-1+y,z
晶体2层间关系见图20a,b,虽然同一个交叉层的四元环与类四元环 间没有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它们依靠下层四元环与上一个交叉层的类 四元环间两种的C-H…π键产生相互作用,一种C-H…π键如图20c,类四 元环上的叔丁基碳与四元环结构中吡啶环通过平行阵列的C-H…π作用 以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283
的距离堆叠。另一种C-H…π键是上下交叉层之间一个 类四元环的苯酚环的C14作为供氢体与另一个类四元环中吡啶 环通过弱的C-H…π以
Figure BDA0002159410580000282
的距离相互作用(见图20d)。这两 种C-H…π作用使晶体分子沿c轴方向无限延伸。
从晶体2沿着晶体c轴的视图21a,b可以看出,晶体2由交叉层重 复堆叠而成,形成了类似于IX型分子梯的形状(Leong WL,Vittal JJ. One-dimensional coordinationpolymers: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in structures,properties,andapplications.Chemical reviews. 2010;111:688-764)。
对于同一种化合物1的两种晶体,相比与晶体1只存在一个非对映 异构体(Z’=1)的情况,晶体2中存在两种非对映异构体(Z’=2),说 明晶体1是热力学控制的晶体产物而晶体2是动力学控制的晶体产物。
晶体2 Hirshfeld表面分析以及2D指纹图谱如图22所示,dnorm表 面图(22a,b)中的深红色斑点,是嘧啶环上N与环外氨基N的相互作 用以及嘧啶环上N与苯酚的羟基O相互作用。2D指纹图谱(图22c) 显示,N…H之间的作用力贡献值为17.5%,O…H之间作用力贡献值为 3.9%,C…H之间作用力贡献值为16.2%,H…H之间相互作用贡献值最 高为61.0%。说明晶体2也是通过H…H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维持晶体的 稳定性。
图23显示了化合物1的两种晶体中各种类型分子间接触对Hirshfeld 表面的贡献,通过这个图对比发现两种晶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差别不大, 都含有H…H,N…H和O…H等氢键的存在,晶体的稳定性都是主要靠 H…H相互作用来维持,并且在晶体中几乎都不存在π-π作用,但也存在 一些区别。相较于晶体2,晶体1中O…H占比显著上升,这是由于晶 体1是个水合物,水的存在提供了多余的O…H占比。
综上,本发明制得的化合物1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形成了2种不同的 晶体:晶体1和晶体2,表明化合物1存在多晶型现象。晶体分析结果 显示晶体1通过大量的氢键作用与C-H-π作用,使配位水分子与晶体骨 架堆积成具有高孔隙率的三维网状结构;而晶体2中分子间的连接方式 与排列方式有显著的差别,它仅通过N-H…N和O-H…N两种氢键作用 与C-H…π作用使化合物1分子堆积成无孔三维交叉结构。这种特殊的 晶体结构使得化合物1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明显的分层结构和颇高的 孔隙率,在制备介孔材料、载药材料、人工通道材料领域具有很好的应 用潜力。

Claims (7)

1.化合物1的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晶体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1 21/n1;
Figure FDA0003411123790000011
所述晶体的晶胞参数为:
Figure FDA0003411123790000012
Figure FDA0003411123790000013
α=90°,β=90.024±0.008°,γ=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晶体中包含1-A1和1-A2所示的对映异构体:
Figure FDA0003411123790000014
其中,1-A1中,τ1=69.050±0.305°;1-A2中,τ2=-69.050±0.305°;τ1、τ2分别为1-A1、1-A2中的C5-C7-C10-C15二面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晶体是由1-A1、1-A2与水分子通过相互作用构成的多孔三维网状结构,其中,1-A1、1-A2与水分子的摩尔比为1: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互作用包括氢键作用和C-H…π作用。
5.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晶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为:取权利要求1所述化合物1,加入甲醇与水的混合溶液中,溶解,过滤,取液体,析晶,即得到晶体;所述析晶的时间为30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甲醇与水的混合溶液中,甲醇与水的体积比为(8~12):1;所述化合物1、甲醇与水的混合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20~30)mg:8mL;所述溶解的方式为在50~70℃下加热溶解至澄清透明;所述过滤为趁热过滤;所述析晶的方式为室温下静置析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甲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0:1;所述化合物1、甲醇与水的混合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25mg:8mL;所述溶解的方式为在60℃下加热溶解至澄清透明。
CN201910727502.7A 2019-08-07 2019-08-07 一种具有高孔隙率的三维网状结构晶体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05511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27502.7A CN110551130B (zh) 2019-08-07 2019-08-07 一种具有高孔隙率的三维网状结构晶体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27502.7A CN110551130B (zh) 2019-08-07 2019-08-07 一种具有高孔隙率的三维网状结构晶体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51130A CN110551130A (zh) 2019-12-10
CN110551130B true CN110551130B (zh) 2022-04-19

Family

ID=68737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27502.7A Active CN110551130B (zh) 2019-08-07 2019-08-07 一种具有高孔隙率的三维网状结构晶体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511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48032B (zh) * 2019-08-07 2023-05-05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一种吡唑并嘧啶类化合物在制备预防/治疗肿瘤药物上的用途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85472A1 (en) * 2003-06-20 2005-04-21 Masahiro Tanaka Pyrazolo pyrimidine derivative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85472A1 (en) * 2003-06-20 2005-04-21 Masahiro Tanaka Pyrazolo pyrimidine derivative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n unbiased cell morphology-based screen for new, biologically active small molecules;Tanaka, Masahiro, et al.;《PLoS Biology》;20050405;第3卷(第5期);764-776 *
Targeted polypharmacology: discovery of dual inhibitors of tyrosine and phosphoinositide kinases;Beth Apsel;《Nature Chemical Biology》;20081012;第4卷(第11期);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第73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51130A (zh) 2019-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55692B (zh) 咪唑并[4,5-c]喹啉-2-酮化合物以及它们在治疗癌症中的用途
CN103384670B (zh) 取代的咪唑并[1,2-b]哒嗪
CN109219604A (zh) 四氢异喹啉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及其用途
JP2022088416A (ja) テトラヒドロ-ピリド[3,4-b]インドールエストロゲン受容体モジュレーター及びその使用
JP7018026B2 (ja) ヘテロアリールエストロゲン受容体モジュレーター及びその使用
CN103282365A (zh) 结晶的(8S,9R)-5-氟-8-(4-氟苯基)-9-(1-甲基-1H-1,2,4-三唑-5-基)-8,9-二氢-2H-吡啶并[4,3,2-de]酞嗪-3(7H)-酮甲苯磺酸盐
CN106749023A (zh) 作为toll样受体调节剂的取代的苯并氮杂卓
CN107629059A (zh) 可用作atr激酶抑制剂的化合物
CN106572999A (zh) Syk抑制剂
HUE024426T2 (en) Imidazo [4,5-c] quinolin-2-one and its use as P13 kinase / mTOR double inhibitor
CN109715625A (zh) Bet抑制剂的结晶固体形式
AU2018234985B2 (en) Deuterated imidazo[4,5-c]quinolin-2-one compounds and their use in treating cancer
KR20130122612A (ko) 오에스아이 906의 다형체
CN110548032A (zh) 一种吡唑并嘧啶类化合物在制备预防/治疗肿瘤药物上的用途
CN113461665A (zh) 二芳基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0551130B (zh) 一种具有高孔隙率的三维网状结构晶体及其制备方法
TWI660951B (zh) 阿可拉定化合物的晶型、含有該晶型的藥物及用途
Zhang et al. Design, synthesis and in vitro evaluation of fangchinoline derivatives as potential anticancer agents
CN116887834A (zh) 多环IRAK和flt3抑制化合物以及其用途
CN106831812A (zh) 含联芳基酰胺结构的杂环并嘧啶或吡嗪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CN107108634A (zh) 作为PI3Kβ抑制剂的咪唑并哒嗪衍生物
WO2021036654A1 (zh) 靶向dna大沟并抑制拓扑异构酶的石墨烯碱及其制法和用途
JP6659850B2 (ja) キノリン系化合物の塩、その結晶形、調製方法、組成物及び用途
CN108329321A (zh) 一种新颖的吡唑并[3,4-d]嘧啶类JAK激酶抑制剂的制备与应用
CN114644642B (zh) 一种噻吩并吡啶化合物的晶型a、制备方法及其药物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