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50109A - 轻型机动车 - Google Patents

轻型机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50109A
CN110550109A CN201910469209.5A CN201910469209A CN110550109A CN 110550109 A CN110550109 A CN 110550109A CN 201910469209 A CN201910469209 A CN 201910469209A CN 110550109 A CN110550109 A CN 1105501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intermediate module
motor vehicle
light
light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6920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50109B (zh
Inventor
O.安德罗尼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olkswagen AG
Original Assignee
Volkswagen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olkswagen AG filed Critical Volkswagen AG
Publication of CN1105501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501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501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501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3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adjustable between in-use and out-of-use positions, e.g. to improve ac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1/00Superstructures for passenger vehicles
    • B62D31/003Superstructures for passenger vehicles compact cars, e.g. city 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3/00Motor vehicles or traile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63/02Motor vehicles
    • B62D63/025Modular vehic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6/00Buildings for parking cars, rolling-stock, aircraft, vessels or like vehicles, e.g. garages
    • E04H6/08Garages for many vehic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6/00Buildings for parking cars, rolling-stock, aircraft, vessels or like vehicles, e.g. garages
    • E04H6/42Devices or arrangements peculiar to garages, not covered elsewhere, e.g. securing devices, safety devices, monitoring and operating schemes; center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轻型机动车,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多轨迹轻型机动车,由至少三个模块、即前部模块、后部模块和中间模块构成,其中前部模块和中间模块一起构造封闭乘客舱,其中布置驾驶员座椅。建议,前部模块和后部模块构造成敞开区域通过上部呈桥状构件和下部呈桥状构件连接且在敞开区域中一侧敞开呈壳体状的中间模块以其底部可转动布置在下部呈桥状构件处且以其顶盖可转动布置在上部呈桥状构件处。另外建议,前部模块对应中间模块同样呈壳体状构造,其中壳体开口在第一位置中相对而置构造封闭乘客舱且中间模块相对与呈桥状构件相连接的前部模块和后部模块至少朝向一侧可如此转动,即中间模块的壳体开口在第二位置中大致完全朝向轻型车辆周围环境敞开。

Description

轻型机动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模块化构建的轻型机动车以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该机动车的建筑物连结部。
背景技术
在城市人口稠密地带中人口数量的剧烈增长导致如下,即,由于个人交通的与此相联系的上升在许多城市区域中面临或已出现交通过载。这不仅涉及流动的交通,而且涉及对个人使用车辆的停放可能性的需求。
如下情况,即,在大多数车辆中虽然存在多个座位,然而在多数情况中仅运输一个人,在最近引起如下,即,轻型车辆被构想设置用于运输仅一个人且因此关于其尺寸和其装备相应地来设计。这样的车辆一般而言不适合用于运送物品,从而在其中运送小荷载的交通负荷(Verkehrsaufkommen,有时称为交通流量)不被这些车辆构想方案覆盖。
因为一方面纯粹的人运送且另一方面人和荷载的运送鉴于车辆的尺寸和装备是相反的要求,对于常规的机动车而言已作如下建议,在单个模块的辅助下按照需求拼组满足相应目的的车辆。因此,例如DE 198 33 395 A1对于常规的机动车而言描述了一种由车身前端模块(Vorbaumodul)和乘客舱底部模块构成的车辆构想方案,其中,对于乘客舱底部模块而言设置有车身变型方案模块(Aufbauvariantenmodule),其可被放上或放置到乘客舱模块上。先前所提及的类型的模块化构想方案然而不考虑如下,即,在车辆降低尺寸的情形中且尤其鉴于在停放这样的车辆时力求的小的位置需求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因此,尤其在待运输的人上车和下车的情形中的位置需求是强烈影响在停放状态中的总位置需求的因素。
同样地对于该部分方面而言已存在大量可如何尽可能节省空间且舒适地设计上车和下车的建议。对于这样的构想方案而言代表性地此处例如能够提及在US 4,671,563中所公开的车辆构想方案。此处,对于轻型小型机动车而言设置有前部模块,在其中布置有驱动器、方向盘和其余控制器件,且设置有后部模块,在其中容纳有用于待运送的乘客的一个或多个座椅。后部模块按照实施形式要么在带有后轮的情形中要么在不带有后轮的情形中相对前部模块可摆动,从而一个或多个车辆座椅围绕布置在座椅靠背之后的转动轴线如此可摆动,即使得乘客从侧面登车成为可能。在该构想方案的情形中不利的尤其是如下,即,由于虚拟转动轴线在一个或多个座椅的座椅靠背之后的布置相对大的摆动圆不可避免,这导致在上车和下车情形中的增加的位置需求。另外,在所显示的构想方案的情形中未设置有物品的运送。
发明内容
由先前所谈及的现有技术出发如下是本发明的目的,即,说明一种模块化构建的、可成本适宜地制造的单座轻型机动车,在其中用于乘客上车和下车的位置需求被最小化且在其中基于模块化结构可通过选择不同的模块实现不同的车辆类型。另外如下属于该目的,即,说明一种用于这样的车辆的建筑物连结部。
该目的鉴于模块化构建的轻型机动车通过独立权利要求1的表明的特征来实现且鉴于模块化构建的轻型机动车的建筑物连结部通过权利要求10的表明的特征来实现。有利的设计方案和改进方案相应地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被表明。
由一种模块化构建的机动车出发,该机动车由至少三个模块(前部模块、后部模块和中间模块)构成,其中,前部模块和中间模块一起构造成封闭的乘客舱,在其中布置有驾驶员座椅。
作如下建议,即,前部模块和后部模块构造成敞开区域地通过上部呈桥状的构件和下部呈桥状的构件相连接且在敞开区域中单侧敞开的呈壳体状的中间模块以其底部可转动地布置在下部呈桥状的构件处且以其顶盖可转动地布置在上部呈桥状的构件处。在此,前部模块对应于中间模块同样呈壳体状地构造,其中,壳体开口在第一位置中相对而置(gegenüberstehen)构造成封闭的乘客舱且中间模块相对与呈桥状的构件相连接的前部模块和后部模块至少朝向一侧可转动,从而中间模块的壳体开口在第二位置中大致完全朝向轻型车辆的周围环境敞开。通过为了连接前部模块和后部模块设置有下部和上部的呈桥状的构件,创造了刚性的且由此相对外部力作用可耐抗的框架,在其中受保护地布置有中间模块。此外,该模块化结构创造了如下前提,即,不同车辆类型可在不带有高的装配耗费的情形中在大批量生产中实现。另外,通过中间模块的可转动的布置实现如下,即,一方面舒适的上车和下车变得可能且另一方面为此需要非常小的位置需求。
在该布置的有利的设计方案中作如下设置,即,中间模块彼此处于相对地相应地在其底部的外侧处且在其顶盖的外侧处具有转动轴承的第一轴承半体且转动轴承的相应地第二与第一轴承半体对应的第二轴承半体相应地布置在下部呈桥状的构件中和在上部呈桥状的构件中。通过该设计方案实现如下,即,对于中间模块的可转动支承而言不需要特别的耗费,其仅须在装配中间模块侧的轴承半体的情形中与设置在呈桥状的构件处的轴承半体相拼接。备选地自然存在如下可能性,即,转动轴承完全地要么布置在呈桥状的构件处要么布置在中间模块处,且在相应另一构件处相应地设置有用于转动轴承的容纳部。
关于转动轴承的转动点的布置如下是有利的,如此地布置这些转动点,即,中间模块的虚拟转动轴线在呈桥状的构件的区域中相对轻型车辆的宽度延伸处在中间。这样的布置有助于最小化在上车和下车的情形中的位置需求。就此而言如下是进一步有利的,即,中间模块的虚拟转动轴线伸延穿过驾驶员座椅的座椅面。如此伸延的转动轴线使得如下成为可能,即,最小化在转动中间模块的情形中由该中间模块所要求的转动半径。
为了实现中间模块在平行于轻型机动车的相应的支承面(Standfläche,有时称为停放面)的平面中的摆动,中间模块的虚拟转动轴线有利地如此布置,即,该虚拟转动轴线与车辆的支承面大致围成直角。在此,车辆的支承面通过车轮的地面接触点来定义。
在该布置的另外的有利的设计方案中作如下设置,即,上部呈桥状的构件和/或下部呈桥状的构件构造成在前部模块处的凸出部(Ansatz)或构造成在后部模块处的凸出部,其中,凸出部的自由端部构造成刚性复合结构地可形状配合或材料配合地与相应另一模块相连接。以该方式实现对于之后的流水线装配而言的尽可能高的且由此有利的预制程度(Vorfertigungsgrad)。
该布置的一种备选的设计方案作如下设置,即,上部呈桥状的构件和/或下部呈桥状的构件相应地实施成单独的构件且该单独的构件与前部模块和后部模块构造成刚性复合结构地可形状配合或材料配合地相连接。
另一设计上的措施有利地作如下设置,即,前轮的车轮悬挂的至少部分布置在前部模块处且/或后轮的车轮悬挂的至少部分布置在后部模块处。备选地可作如下设置,即,前轮的车轮悬挂的至少部分和/或后轮的车轮悬挂的至少部分布置在下部呈桥状的构件处。
为了容易地实现针对使用目的量身定制的轻型机动车如下是有利的,即,至少设置有多个不同的前部模块和多个不同的后部模块,其中,前部模块中的每个与后部模块中的每个在中间模块的联结的情形中可在没有附加的装配耗费的情形中相连接。优选地,中间模块总是相同的。
为了提高乘客安全性如下是有利的,即,在前部模块中在其正面处布置有碰撞吸能盒。在此,在另外的设计方案中可有利地作如下设置,即,碰撞吸能盒在中空腔中可容纳行李件。
为了增大在轻型机动车中供使用的存储空间可有利地作如下设置,即,后部模块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通过后盖可接近的封闭的行李空间。附加地或备选地存在如此设计后部模块的可行性方案,即,该后部模块具有用于需要时可固定的行李箱的固定装置。
为了优化轻型机动车的被动安全性如下是有利的,即,至少中间模块至少部分区段地双壳体地构造。通过该措施明显提高相对外部力作用的可耐抗性。补充于此地可另外作如下设置,即,在两个壳体之间布置有防滚架(Überrollkäfig)和/或侧面碰撞保护装置(Seitenaufprallschutz)和/或隔热装置。尤其地,由防滚架、侧面碰撞保护装置和发泡式的隔热装置构成的组合引起乘客舱的刚性的且由此安全的设计且其由于隔热特性同时允许如下,即,取决于存在的环境温度空气调节乘客舱。
另一提高轻型机动车的安全性且由此有利的措施作如下设置,即,在中间模块中在车辆座椅的两侧布置有侧气囊且在前部模块中设置有正面气囊。同样地如下有助于提高安全性,即,在该布置的设计方案中前部模块具有支撑顶盖的A柱设计。
优选地,补充于中间模块的双壳体的实施方案有利地作如下设置,即,前部模块同样至少部分区段地双壳体地构造。同样地此处可作如下设置,即,为了提高被动安全性在两个壳体之间布置有前部碰撞保护装置和/或防滚架和/或侧面碰撞保护装置和/或隔热装置,其中,当隔热装置由填充两个壳体之间的空隙的泡沫构成时,隔热装置除了提高强度之外同时简化了乘客舱的空气调节。
为了控制轻型机动车有利地设置有布置在可翻折的悬臂上的优选地同样可翻折的转向元件,其由激活的第一转向位置可通过上翻悬臂且优选地下翻转向元件被带到节省位置的非激活的高位中。优选地,通过上翻转向组件中间模块相对车辆借助于锁止机构被解锁,从而使得中间模块相对车辆可被摆动到上车/下车位置中。如果中间模块处在行驶位置中,该中间模块通过下翻转向组件相对其余车辆可借助于锁止机构被锁定。优选地,随着转向组件的上翻轻型机动车的驱动器被全部停用。
在根据本发明的轻型机动车的改进方案中设置有提高舒适性且由此有利的建筑物连结部。该建筑物连结部包括朝向建筑物内部弯拱的、覆盖建筑物开口的在横截面上呈部分圆形的移门,其中,移门的拱形半径如此来选择,即,其略大于中间模块的最大转动半径。
为了进一步设计建筑物连结部有利地作如下设置,即,轻型机动车借助于定位器件相对建筑物连结部可被如此定位,即,借助于移门可开启的建筑物开口与在其被摆出的状态中的中间模块的开口相对而置。在此如下是有利的,移门优选地可从轻型车辆出来被操纵,从而该移门同步于中间模块的摆出打开且同步于中间模块的摆入关闭。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和优点在下面借助附图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显示了模块化轻型机动车的简化的侧视图,
图2以分解图示显示了根据图1的轻型车辆的单个模块,
图3显示了模块化轻型机动车的透视视图,
图4a显示了带有打开的中间模块的模块化轻型机动车的透视视图,
图4b显示了中间模块的透视视图,
图5显示了由上方朝向带有打开的中间模块的模块化轻型机动车的俯视图,
图6a显示了由上方朝向不同设计的模块化构建的轻型机动车的俯视图,
图6b以侧视图显示了不同设计的模块化构建的轻型机动车,
图7以由斜后方的观察方向显示了带有在后部模块中的行李厢的模块化轻型机动车的透视视图,
图8a以平行于支承面的截平面A-A(图9)显示了穿过模块化轻型机动车的截面图示,
图8b显示了带有碰撞吸能盒的模块化轻型机动车的透视视图,
图8c显示了中间模块和前部模块的双壁式实施的壁结构的示意图,
图9由侧斜后方看显示了(不带有玻璃的)模块化轻型机动车的透视内视图,
图10显示了带有被上翻的转向元件的模块化轻型机动车的透视内视图,
图11以垂直于支承面的在中间在纵轴线的方向上穿过车辆的截平面显示了穿过模块化轻型机动车的截面图示,
图12显示了左侧在被下翻的位置中且右侧在被上翻的位置中的模块化轻型机动车的可翻折的转向元件的基本结构,
图13显示了由上方朝向带有打开的中间模块的模块化轻型机动车和到建筑物处的连结部的俯视图,
图14显示了用于多个模块化轻型机动车的建筑物连结部。
附图标记列表
1,1.1,1.2,1.3 轻型机动车
2,2.1 前部模块
3,3.1 后部模块
4 中间模块
5 底部组件(Bodengruppe)
6 驾驶员座椅
6.1 座椅面
6.2 靠背
7 呈盒状的底部结构
8 前窗玻璃
9 侧窗玻璃
10 运动箭头
11 (在后部模块3,3.1处的)凸出部
12 敞开区域
13 (中间模块4的)底部
14 (中间模块4的)顶盖
15 第一转动轴承
16 第二转动轴承
17 前轮
18 后轮
19 第一连接
20 第二连接
21 第三连接
22 人
22.1 成年男性
23 收窄部
24 虚拟的转动轴线
25 最大的转动半径
26 运动箭头
27 行驶方向
28 存储空间(Stauraum)
29 后门
30 侧气囊
30.1 正面气囊
31 碰撞吸能盒(Crashbox)
32 存储隔室(Staufach)
33 中间模块中的加强部
34 可弯曲的电缆
35 外部前侧
35.1 前部内侧
36 前部模块壁
37 中间模块壁
38 外壳
39 内壳
40 隔热泡沫
41 (在前部模块中的)支撑部
42 壁封闭部
43 槽
44 可膨胀的密封件
45 压力源
46 第一柱
47 第二柱
48 第三柱
49 转向组件
50 悬臂
51 转向元件支架
52 转向元件
53 运动箭头
54 电驱动器
55 第一摆动轴线
56 第二摆动轴线
57 充气弹簧(Gasdruckfeder,有时称为气压弹簧)
58 第三摆动轴线
59 支柱
60 第四摆动轴线
61 (充气弹簧57的)推杆
62 运动箭头
63 建筑物
64 建筑物开口
65 移门
66 车轮容纳部(Radaufnahme,有时称为车轮安装座)
67 (移门65的)曲率半径
68 建筑物连结部
69 建筑物内部
70 (移门65的)打开位置
71 (移门65的)关闭位置
72 建筑物底部结构(Gebäudeunterbau,有时称为建筑物地下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说明模块化轻型机动车的基本结构在下面参照图1和图2。图1中的图示显示了模块化构建的电气运行的轻型机动车1的简化的侧视图,在图2中以分解图示显示了根据图1的轻型车辆的单个模块。轻型机动车1大致由单侧敞开的、呈壳体状构造的前部模块2(为此同样参见图10和11)、后部模块3、单侧敞开的呈壳体状的中间模块4(为此同样参见图4b)以及底部组件5构成。如通过图1中的虚线显示的那样,在中间模块4中布置有驾驶员座椅6,其由座椅面6.1和靠背6.2构成,其中,座椅面6.1布置在呈盒状的底部结构7上。前部模块装备有前窗玻璃8,中间模块4具有侧窗玻璃9。前窗玻璃8和侧窗玻璃9虽然分开然而在视觉上相互过渡(übergehen,有时称为融合)。
如由根据图1和2的图示显而易见的那样,在后部模块3处设置有凸出部11,其构造成上部呈桥状的构件。下部呈桥状的构件由底部组件5构成。前部模块2和后部模块3构造成敞开区域12地借助于上部呈桥状的构件(即凸出部11)和下部呈桥状的构件(即底部组件5)相连接。在前部模块2和凸出部11之间的第一连接19、在前部模块2与底部组件5之间的第二连接20和在后部模块3与底部组件5之间的第三连接21在此刚性地实施且优选地是由形状配合和材料配合构成的组合。在敞开区域12中,单侧敞开的呈壳体状的中间模块4以其底部13在底部组件5处且以其顶盖14在凸出部11处相应地借助于转动轴承15,16可转动地布置。前部模块2(其对应于中间模块4呈壳体状地构造)与中间模块4一起在第一位置中(在其中壳体开口相对而置)构造成封闭的乘客舱。中间模块4如通过运动箭头10显示的那样相对与呈桥状的构件相连接的前部模块2和后部模块3至少朝向一侧、优选然而朝向两侧借助于转动轴承15,16可转动,从而中间模块4的壳体开口在第二位置中(为此参见图4a)大致完全朝向轻型机动车1的周围环境敞开。如进一步由这些图示显而易见的那样,前轮17借助于车轮悬挂(未示出)被固定在前部模块2处。类似地,后轮18同样借助于其车轮悬挂(未示出)被固定在后部模块3处。
如由图2中的图示可得悉的那样,轻型机动车1由四个结构组件(前部模块2、中间模块4、后部模块3和底部结构组件5)构成。四个结构组件的接合在总装中实现,此处确定多个不同前部模块中的哪个前部模块在中间模块的联结情形下与多个后部模块中的哪个后部模块相连接,以便于制造个性化组合的轻型机动车1。优选地,中间模块4总是相同地设计,以便于在该范围中保持变型方案多样性。装配顺序通过在点划线标明的箭头旁的罗马数字来表示。在第一步骤I中,中间模块4通过组装第一转动轴承15的轴承件与在后部模块3处的凸出部11相连接。在第二步骤II中,前部模块2被固定在凸出部11处且因此创造刚性的第一连接19(图1)。在第三步骤III中,底部组件5通过组装第二转动轴承16的轴承件相对中间模块4被定位且一方面在底部组件5和前部模块2之间且另一方面在底部组件5与后部模块3之间建立刚性的连接20,21。
不言而喻,对于先前所描述的例子而言可考虑大量备选的设计可行性方案。因此,备选于车轮悬挂在前部模块2处或者在后部模块3处的布置在两种情况中车轮悬挂或其部分布置在底部组件处。另一备选的设计变型方案可作如下设置,即,底部组件不是单独的构件,而是构造成在前部模块处的凸出部。上部呈桥状的构件(其在上面所描述的例子中被描述为在后部模块3处的凸出部)自然同样可构造成单独的构件。在该情况中,单独的构件优选形状配合和/或材料配合地不仅与后部模块而且与前部模块相连接。如果呈桥状的构件相应地是在前部模块处或者在后部模块处的凸出部,则这些构件优选相互布置在其处且相应地与另一构件(前部模块或后部模块)优选形状配合且/或材料配合地相连接。另外存在在后部模块3处设置有用于必要时可固定的行李箱的固定装置的可行性方案。
经接合的轻型车辆1在图3中透视性地以真实图示被显示。前部模块2和后部模块3通过上部呈桥状的构件(即布置在后部模块处的凸出部11)和以底部组件5形式的下部呈桥状的构件相连接且构成刚性复合结构。一方面在前部模块2和后部模块3之间且另一方面在凸出部11和底部组件5之间存在中间模块4。在前部模块2处,借助于第一车轮悬挂(未示出)布置有转向前轮17且在后部模块3处借助于第二车轮悬挂(未示出)布置有被驱动的后轮18。在中间模块4的其第一关闭位置(也被称作行驶位置)中,前部模块2的外轮廓在不带有间隙的情形中过渡到中间模块4中,为了锁定和密封在下面进一步实施。
如已实施的那样,中间模块4可转动地布置,图4a因此在同样接近真实的图示中显示了透视地带有处在其第二位置中的打开的中间模块4的轻型机动车1。呈壳体状的、具有驾驶员座椅6的中间模块4相对由前部模块2、凸出部11、后部模块3和底部组件5构成的刚性复合结构如此程度被摆动,即上车或者下车开口完全在侧面朝向轻型机动车1的周围环境敞开,从而使得人22可舒适地上车或者下车。通过中间模块4的轮廓在下部区域中的相应的侧面的收窄部23实现如下,即,中间模块4的打开角度不被后轮18无必要地太早限制。以该方式可在相对短的轴距(Radstand)的情形中实现中间模块4的大的摆动角度。
图4b以透视视图单独显示了中间模块4。由该图示如下显而易见,即,通过转动轴承15,16的所选择的布置(在该图示中仅第一转动轴承15的一半可见)虚拟的转动轴线24在中间伸延穿过座椅面6.1。以该方式,坐在座椅面6.1上的人22的上身处在虚拟转动轴线24的一侧上,而大腿处在虚拟转动轴线24的处于相对的侧上。虚拟转动轴线24的该布置或者转动轴承15,16的布置(这些转动轴承构造成该布置)最小化在转动中间模块4的情形中所要求的最大转动半径25(为此同样参见图5)。同样地此处,中间模块4在下部区域中的收窄部23可被辩认出,其在短轴距的情形中允许中间模块4的大的转动角度。
为了说明在转动中间模块4的情形中的比例,在图5中以由上方的俯视图显示了轻型机动车1。在此,中间模块4通过围绕虚拟转动轴线24的转动被转动到第二位置中,即在其中中间模块4为了下车或者上车被打开的位置。如通过运动箭头26所显示的那样设置有两个上车或者下车位置,即所示出的在行驶方向27上看被放置在左侧的位置和相对该位置镜像布置的在行驶方向27上看被放置在右侧的位置,其仅通过细的点划线来显示。由该图示如下显而易见,即,转动角度α或者转动角度-α相应地几乎为90度。如果这通过中间模块4的轮廓在下部区域中的上面所提及的侧面收窄部23来实现,从而使得后轮在中间模块4的摆动的情形中可侵入到收窄部23(图4a和4b)中。通过使虚拟转动轴线24伸延穿过座椅面6.1(参见图1和4b),最大转动半径25被最小化。如由俯视图进一步可得悉的那样,后轮18的间距明显小于前轮17的间距。
为了图解说明模块化构建的轻型机动车的变型可行性方案,在图6a中以由上方的俯视图示出了四个不同的模型变型方案。这些模型变型方案由两个不同的前部模块2,2.1、两个不同的后部模块3,3.1和总是相同的中间模块4组成。行驶方向27相应地通过行驶方向箭头来指示。轻型机动车1在左侧图示中由已在上面被描述的模块(即前部模块2、中间模块4和后部模块3)组成。前部模块2和后部模块3在顶盖区域中借助于在后部模块3处的凸出部11相连接,如这在上面所描述的那样。相应地,还实现了前部模块2和后部模块3在下部的此处不可见的区域中借助于底部组件5(如上面所描述的那样)的连接。
由该上面所描述的基本配置出发,图6a在左侧第二图中显示了第一种修改的轻型机动车1.1,在其中使用备选的后部模块3.1。第一种修改的轻型机动车1.1的侧视图在图6b中在下部的左侧图示中被显示。因为除了备选的后部模块3.1之外所有其它部件是相同的,此处仅探讨在备选的后部模块3.1处的区别。如由所谈及的图可辨认出的那样,备选的后部模块3.1在凸出部11的区域中相同地设计,这一方面通过连结到前部模块2处且通过中间模块4的支承引起。在后部区域中,备选的后部模块3.1明显被增大,从而得出在前轮17与后轮18之间的更大的轴距和在后轮18之间的更大的轮间距。备选的后部模块3.1在后部中具有大的存储空间28。备选的后部模块3.1在图7中透视性地由斜后方来显示。在该图示中如下同样可被辨认出,即,存储空间28通过大尺寸的后门29可接近。
第二种修改的轻型机动车1.2在图6a中以左侧第三图被示出,在该情况中相对基础变型方案使用备选的前部模块2.1。该第二种修改的轻型机动车1.2的侧视图在图6b中在上部图示中被显示。为了使得尺寸比例、尤其此处讨论的轻型机动车1,1.1,1.2,1.3的实际尺寸可辩认出,除了第二种修改的轻型机动车1.2之外在图6b中描绘了成人男性22.1。如已谈及的那样,第二种修改的轻型机动车1.2仅通过如下方式区别于原来的变型方案,即,使用更大的前部模块2.1。通过在备选的前部模块2.1的前部区域中的附加位置提供可在该处安置用于提高被动安全性的装置(如例如碰撞吸能盒),不言而喻在该区域中同样可备选地或附加地设置有存储隔室。
不言而喻,上面所描述的修改方案、即备选的后部模块3.1和备选的前部模块2.1可被连接成另一车辆变型方案。这样的第四车辆变型方案在图6a中最右边以由上方的俯视图且在图6b中下部右侧以侧视图被示出。因为通过这些修改所产生的轻型机动车1.3仅结合引起第一种修改的轻型机动车1.1和第二种修改的轻型机动车的措施,为了避免重复参照就此而言上面的实施方案。
不言而喻,相应特殊设计的另外的前部模块、后部模块或同样地中间模块可产生轻型机动车的另外的模型变型方案。
为了提高主动和被动安全性,在图8a中以截面图示且在图8b中透视地以朝向前部和左侧的视线方向示出的轻型机动车1具有很多措施。此处首先提及气囊,其中两个侧气囊30在中间模块4中处在驾驶员座椅6两侧。另外,正面气囊30.1在中间在前部内侧35.1处布置在前部模块2的内部中。在前部模块2的外部前侧35处固定有碰撞吸能盒31,其除了提高在正面碰撞情形中的安全性之外同样可容纳行李件。在后部模块3中存在存储隔室32,其在相应设计方案的情形中表现为碰撞吸能盒且衰减可能的后部碰撞。为了保护乘客,安全架到中间模块4中的集成是特别重要的。为此设置有呈U形的加强部33,其在所显示的截平面中且在未显示的平行于截平面伸延的平面中布置在中间模块4的壁中。在此,呈U形加强部33的U形开口面对呈壳体状的中间模块4的开口。在中间模块的高度方向上伸延有另外的在图6a中未显示的加强部,其将呈U形的加强部彼此连接。另外的加强部34布置在中间模块4的底部13和顶盖14(为此同样参见图4b)中且与其余呈U形的加强部33或者与在高度方向上伸延的加强部相连接,从而在中间模块4的壁中构造有所谈及的呈格栅状的安全架。不言而喻,由支撑部41构成的相应的安全架(参见图8c)同样可设置在前部模块2的壁中。
为了在视觉上隐藏一个或多个安全架,中间模块4和前部模块2的壁优选地双壁式实施,其中,安全架处在两个壁之间。在这样的双壁式实施方案的情形中提供如下,即,剩下的间隙以隔热泡沫被填充泡沫,以便于使得内部空间的更容易的空气调节成为可能。这样的壁结构在图8c中被示意性示出。该图在上方右侧显示了类似于图8a中的图示的小尺寸的截面图示,在其下描绘了作为细节的放大的局部。该放大的局部在小尺寸截面图示中通过圆圈使得可辨认。放大的局部显示了在其处前部模块壁36和中间模块壁37在处在第一位置(行驶位置)中的中间模块4的情形中彼此碰到的区域。壁结构呈夹板状且不仅在前部模块壁36的情形中而且在中间模块壁37的情形中由外壳体38和内壳体39构成。处在其间的间隙被填充以隔热泡沫40,加强部33或者支撑部41嵌入到其中。加强部33如上面所描述的那样是在中间模块4中的安全架的部分,支撑部41是在前部模块2中的安全架的部分。在前部模块壁36和中间模块壁37彼此撞到的位置处,对于两者而言设置有壁封闭部42,在其中相应地布置有槽43。然后当中间模块4在其第一位置(行驶位置)中时,槽43直接彼此处于相对。在前部模块2处的槽43中固定有可膨胀的密封件44且与压力源45相连接。在其排空的状态中,可膨胀的密封件44仅处在前部模块2处的槽43中,如这通过虚线显示的那样。如果可膨胀的密封件44在处在第一位置(行驶位置)中的中间模块4的情形中被置于压力下,其同样延伸进入到中间模块4中的槽43中且密封在前部模块2与中间模块4之间的过渡。为了确保可膨胀的密封件44仅在第一位置(行驶位置)中的填充,可作如下设置,即,首先在处在行驶位置中的中间模块4的情形中该中间模块相对前部模块2被锁定且通过该锁定开启可膨胀的密封件44的填充。
乘客舱的上面所提及的空气调节借助于通风机实现,其吸入、过滤、必要时加热或冷却外部空气且输送到乘客舱中。为了更换内部空气设置有强制通风装置,其中,一方面所输送的送风量且另一方面强制通风装置被如此地测定,即,在乘客舱中出现轻微的过压。
图9由侧斜后方看显示了模块化轻型机动车(不带有玻璃)的透视内视图。前部模块2和中间模块4的部分可见。在车身侧可辩认出如下,即,支承前部模块2的顶盖的支承结构被分成两半。第一柱46和相对该柱向后偏移的且在中间模块4的方向上构成前部模块2的封闭部的部分的第二柱47支承前部模块2的顶盖。前部模块2的顶盖区域的该联结通过此处放置的与后部模块3的连接(参见图1)被特别强地加载且因此须特别刚性地实施。第三柱48处在中间模块4处且在窗户区域中朝向前部模块封闭该中间模块。不仅第一柱46而且第二柱47是布置在前部模块中的安全架的部分。类似地适用于第三柱48,该第三柱是中间模块4的安全架的部分。
另外,在图9中可见转向组件49。该转向组件由悬臂50、布置在其处的转向元件支架51和再次布置在该处的转向元件52构成。因为转向组件49在轻型机动车1的在图9中示出的行驶状态中伸入到中间模块4的轮廓中(为此尤其同样参见图11),转向组件49必须可上翻地实施。图10显示了带有被上翻的转向组件49的视图。如在该透视性内视图中可辨认出的那样,悬臂50可从其在行驶状态中所占据的下部位置(虚线标明)根据运动箭头53被上翻,同时转向元件支架51连同布置在其处的转向元件52被下翻。
图11显示了转向组件49相对于中间模块4且此处尤其相对于驾驶员座椅6的位置以及另外的部件的位置。在此涉及以垂直于支承平面在中间在纵轴线的方向上的截平面穿过模块化轻型机动车1的简化的截面图示。截平面B-B的位置在图8a中显示。同样地此处,前部模块2、中间模块4、带有凸出部11的后部模块3和底部组件5作为彼此隔开的构件可被辩认出。在前部处布置有上面所描述的碰撞吸能盒31,后部模块3包含同样在上面所提及的存储隔室32,在存储隔室32下方布置有电驱动器54。中间模块4在底部组件5中的可转动的支承借助于第二转动轴承16实现,中间模块4在凸出部11处的支承借助于第一转动轴承15完成。另外,在中间模块4中存在所提及的驾驶员座椅6,其座椅面6.1可调节地布置在呈盒状的底部结构7上。靠背6.1布置在中间模块4的后壁处且同样可调节。在所选择的例子中,在呈盒状的底部结构7中存在用于电驱动器54的蓄电池。
如果中间模块4如由图11中的图示显而易见的那样处在行驶位置中,转向组件49延伸进入到中间模块4的轮廓中。如果该中间模块围绕虚拟转动轴线24被转动,转向组件49在路径中且须如上面所提及的那样向上被翻折。对于翻折机构而言的例子在下面进行描述。转向组件是所谓的线控转向组件,在其中在方向盘处的转动运动以已知的方式在电气路径上被传递到执行器(未示出)处,该执行器作用到被转向的前轮17处且将在转向元件52处设定的转向角度传递到所述前轮上。不言而喻,备选地同样可使用常规的机械转向。
图12显示了对于可翻折的转向组件49的结构的例子,在左图中在被下翻的位置中而在右图中在被上翻的位置中。转向组件49如上面已实施的那样具有可被向上翻折的悬臂50。该悬臂在其第一端部处借助于第一摆动轴线55与前部模块2的前部内侧35.1可转动地相连接且可被向上翻折。在悬臂50处,在其第二端部处支承转向元件52的转向元件支架51借助于第二摆动轴线56可向下翻折地布置。该组件通过充气弹簧57和与该充气弹簧共同起作用的支柱59被支撑。充气弹簧57在其第一端部处以第一摆动轴线55且在其第二端部处以第三摆动轴线58可摆动地相连接。第三摆动轴线58在转向元件支架51处布置在其背对第二摆动轴线56的侧边处。在第三摆动轴线58处,支柱59同样以其第一端部可摆动地抓握且以其第二端部经由第四摆动轴线60与前部模块2的前部内侧35.1可摆动地相连接,其中,第四摆动轴线60关于第一摆动轴线55向下偏移地布置在前部模块2的前部内侧35.1处。充气弹簧57的推杆61的最大推出如此来测定,即,转向组件49不可超越在图12中左侧示出的被下翻的位置(这是转向位置)向下摆动。在该位置中可设置有转向组件49的第一卡锁装置(未示出)。如果转向组件49(必要时在第一卡锁装置解开之后)在运动箭头62的方向上被向上摆动,在摆动轴线55,56,58,60处且在充气弹簧57的推杆61处得出通过虚线箭头标明的运动。如果转向组件49被完全向上摆动,充气弹簧57的推杆61被推入且得出转向组件49的在图12中右侧示出的位置。在该位置中设置有第二锁定装置(未示出)。如果该锁定装置在被上翻的转向组件49(图12中的右侧图示)的情形中被解开,转向组件49通过充气弹簧57被驱动地向下翻折,直至推杆61已达到其最大的推出。
为了确保中间模块4仅在轻型机动车1,1.1,1.2,1.3的停止的情形中从行驶位置出来可在上车/下车位置的方向上被移动,设置有锁止器件(未示出),其可通过转向组件49的上翻和下翻被操纵。该锁止器件通过转向组件49相对由前部模块2,2.1和后部模块3,3.1构成的复合结构的上翻解锁,从而使得中间模块4相对由前部模块2,2.1和后部模块3,3.1构成的复合结构可被摆动到上车/下车位置中且当中间模块4处在行驶位置中且转向组件49被下翻时,相对由前部模块2,2.1和后部模块3,3.1构成的复合结构锁定中间模块4。
在相对上面的例子的变换中可备选地作如下设置,即,充气弹簧57被力驱动地可类似于充气弹簧改变其长度的元件替代。在该情况中,转向组件通过力驱动元件的相应操控以按下按键的方式可由相应一个位置被带到另一位置中。
图13显示了由上方朝向带有打开的中间模块4的模块化轻型机动车1和到建筑物63处的连结部的俯视图。建筑物连结部68具有朝向建筑物内部69弯拱的、临时覆盖建筑物开口64的呈部分圆形的移门65,其中,移门65的曲率半径67如此来选择,即,其略大于中间模块4的最大转动半径25。为了相对建筑物连结部68定位轻型机动车1设置有定位器件,在此其可如在图13中示出的那样是以可行驶进入的(anfahrbar)车轮容纳部66形式的纯粹机械的定位器件,不言而喻,自然也可考虑嵌接到轻型机动车1的控制装置中的电子定位器件。借助于定位器件,轻型车辆1相对建筑物连结部68可如此来定位,即,借助于移门65可开启的建筑物开口64与在其被摆出的状态中的中间模块4的开口相对而置。作如下设置,即,移门65从轻型车辆1出来通过设置在该处的操作器件(未示出)可被操纵,优选地如此,即,移门65同步于中间模块4的摆出行进到其打开位置70中且同步于中间模块4的摆入行进到其关闭位置71中。相应地同样可作如下设置,即,在离开建筑物63的情形中与打开移门65同时中间模块4同步地被转动到其打开位置中。在需要时可设置有用于建筑物连结部68的遮盖部74。
先前所描述的类型的建筑物连结部同样可在多种实施方案中布置在相应设计的建筑物部分处,图14显示了这样的例子。此处,在呈柱状的、立方体状的建筑物底部结构72处在其四侧的每侧上布置有建筑物连结部68(在该图示中仅两个可见),其均不受阻碍地可被轻型机动车1行驶进入。

Claims (10)

1.多轨迹的轻型机动车(1,1.1,1.2,1.3),由至少三个模块、即前部模块(2,2.1)、后部模块(3,3.1)和中间模块(4)构成,其中,所述前部模块(2,2.1)和所述中间模块(4)一起构造成封闭的乘客舱,在其中布置有驾驶员座椅(6),其特征在于,
- 前部模块(2,2.1)和后部模块(3,3.1)构造成敞开区域(12)地通过上部呈桥状的构件和下部呈桥状的构件相连接,
- 在所述敞开区域(12)中一侧敞开的呈壳体状的中间模块(4)以其底部(13)可转动地布置在所述下部呈桥状的构件处且以其顶盖(14)可转动地布置在所述上部呈桥状的构件处,
- 所述前部模块(2,2.1)对应于所述中间模块(4)同样呈壳体状地构造,其中,所述壳体开口在第一位置中相对而置构造成封闭的乘客舱,
- 所述中间模块(4)相对与呈桥状的构件相连接的前部模块(2,2.1)和后部模块(3,3.1)至少朝向一侧可如此地转动,即,所述中间模块(4)的壳体开口在第二位置中大致完全朝向轻型车辆(1,1.1,1.2,1.3)的周围环境敞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型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模块(4)彼此处于相对地、相应地在其底部(13)的外侧处且在其顶盖(14)的外侧处具有转动轴承(15,16)的第一轴承半体,且所述转动轴承(15,16)的相应地第二与所述第一轴承半体对应的第二轴承半体相应地布置在下部呈桥状的构件中和在上部呈桥状的构件中,或所述转动轴承(15,16)的转动点如此地布置,即,所述中间模块(4)的虚拟转动轴线(24)在呈桥状的构件的区域中相对所述轻型车辆(1,1.1,1.2,1.3)的宽度延伸处在中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轻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模块(4)的虚拟转动轴线(24)伸延穿过所述驾驶员座椅(6)的座椅面(6.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轻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模块(4)的虚拟转动轴线(24)与所述轻型机动车(1,1.1,1.2,1.3)的支承面大致围成直角。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轻型车辆,其特征在于,上部呈桥状的构件和/或下部呈桥状的构件构造成在所述前部模块(2,2.1)处的凸出部或构造成在所述后部模块(3,3.1)处的凸出部(11)且所述凸出部(11)的自由端部构造成刚性复合结构地可形状配合地或力配合地与相应另一模块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轻型车辆,其特征在于,上部呈桥状的构件和/或下部呈桥状的构件实施成单独的构件且所述单独的构件与所述前部模块(2,2.1)和所述后部模块(3,3.1)构造成刚性复合结构地可形状配合地或材料配合地相连接。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轻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轻型车辆(1,1.1,1.2,1.3)具有两个前轮(17)和两个后轮(18)且所述前轮(17)的车轮悬挂的至少部分布置在所述前部模块(2,2.1)处且/或所述后轮(18)的车轮悬挂的至少部分布置在所述后部模块(3,3.1)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轻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轻型车辆(1,1.1,1.2,1.3)具有两个前轮(17)和两个后轮(18)且所述前轮(17)的车轮悬挂的至少部分和/或所述后轮(18)的车轮悬挂的至少部分布置在下部呈桥状的构件处。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轻型车辆,其特征在于,至少设置有多个不同的前部模块(2,2.1)和多个不同的后部模块(3,3.1)且每个前部模块(2,2.1)与每个后部模块(3,3.1)可在中间模块(4)联结的情形下相连接。
10.用于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建筑物连结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物连结部(68)包括朝向建筑物内部(69)弯拱的、覆盖建筑物开口(64)的呈部分圆形的移门(65),其中,所述移门(65)的曲率半径(67)如此来选择,即,其略大于所述中间模块(4)的最大转动半径(25)。
CN201910469209.5A 2018-05-31 2019-05-31 轻型机动车 Active CN1105501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8208665.6A DE102018208665B4 (de) 2018-05-31 2018-05-31 Mehrspuriges Leichtkraftfahrzeug und Gebäudeanbindung für ein solches Leichtkraftfahrzeug
DE102018208665.6 2018-05-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50109A true CN110550109A (zh) 2019-12-10
CN110550109B CN110550109B (zh) 2022-09-02

Family

ID=68576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69209.5A Active CN110550109B (zh) 2018-05-31 2019-05-31 轻型机动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50109B (zh)
DE (1) DE102018208665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9135430A1 (de) * 2019-12-20 2021-06-2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Personenkraftwagen mit verstellbarer Bedientafel und Sitzbank
DE202022101589U1 (de) 2022-03-25 2022-05-03 grad9 Unternehmergesellschaft (haftungsbeschränkt) Fahrzeug mit einem Vorderwagenmodul, mit wenigstens einem Hinterwagenmodul und mit wenigstens einem Transportmodul
DE102022107116B4 (de) 2022-03-25 2023-10-05 grad9 Unternehmergesellschaft (haftungsbeschränkt) Fahrzeug mit einem Vorderwagenmodul, mit wenigstens einem Hinterwagenmodul und mit wenigstens einem Transportmodul
KR20230153551A (ko) * 2022-04-28 2023-11-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폴더블 스티어링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71563A (en) * 1986-08-04 1987-06-09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Small lightweight automotive vehicle having swingable rear seating module means
DE29610524U1 (de) * 1996-06-15 1996-09-05 Post Consult Gmbh Deutsche Straßenfahrzeug, insbesondere Zustellfahrzeug für den Postdienst
DE19833395A1 (de) * 1998-07-24 2000-02-10 Daimler Chrysler Ag Selbsttragende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US20090256395A1 (en) * 2006-04-04 2009-10-15 Frederic Naud Cockpit of Vehicle with Adaptable Opening
CN104395183A (zh) * 2013-02-08 2015-03-04 搜索制品株式会社 小型车辆
CN107914777A (zh) * 2016-10-06 2018-04-17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圆形乘客舱的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215150A1 (de) 2017-08-30 2019-02-28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 mit verschwenkbarer Fahrgastzell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71563A (en) * 1986-08-04 1987-06-09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Small lightweight automotive vehicle having swingable rear seating module means
DE29610524U1 (de) * 1996-06-15 1996-09-05 Post Consult Gmbh Deutsche Straßenfahrzeug, insbesondere Zustellfahrzeug für den Postdienst
DE19833395A1 (de) * 1998-07-24 2000-02-10 Daimler Chrysler Ag Selbsttragende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US20090256395A1 (en) * 2006-04-04 2009-10-15 Frederic Naud Cockpit of Vehicle with Adaptable Opening
CN104395183A (zh) * 2013-02-08 2015-03-04 搜索制品株式会社 小型车辆
CN107914777A (zh) * 2016-10-06 2018-04-17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圆形乘客舱的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8208665A1 (de) 2019-12-05
CN110550109B (zh) 2022-09-02
DE102018208665B4 (de) 2022-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50109B (zh) 轻型机动车
JP5441044B1 (ja) 小型車両
JP3103512B2 (ja) 自動車のセンターコンソール
KR101123437B1 (ko) 차량 시트 배치 구조
CN1787936B (zh) 运送人员的军用汽车
CN102333672B (zh) 车辆用座椅装置
EP0140245B1 (en) Side door hinge mechanism in a motor vehicle
JP2020023205A (ja) 車両
WO2019098382A1 (ja) 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シート式車両
KR102426110B1 (ko) 차량의 차체
CN101981266A (zh) 小型车辆的门装置
EP1789306B1 (en) Supporting structural el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with a centrally positioned engine
US11548582B2 (en) Compact three-wheeled electric vehicle
WO1992018347A1 (en) Vehicle body
GB2508709A (en) Passenger carrying vehicle
CN111406015A (zh) 机动车辆以及用于运行机动车辆的方法
US7891725B2 (en) Passenger service vehicles
US9016754B2 (en) Agricultural work vehicle
JP6988572B2 (ja) 車室前部構造
EP4117958B1 (en) Vehicle structure with facilitated access for the passenger
JP7476625B2 (ja) 車両用乗降補助装置
CN114449985B (zh) 机动化的个人运输机
JP7466848B2 (ja) 車両用乗降補助装置
JPS63227435A (ja) 自動車のシ−ト装置
JP2014151903A (ja) 小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