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45129A - 波束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波束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45129A
CN110545129A CN201810530833.7A CN201810530833A CN110545129A CN 110545129 A CN110545129 A CN 110545129A CN 201810530833 A CN201810530833 A CN 201810530833A CN 110545129 A CN110545129 A CN 1105451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beams
omnidirectional
transmission path
s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3083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45129B (zh
Inventor
史桢宇
约尔格·维德梅尔
阿曼达·加西亚
阿德里亚·罗何
帕布罗·希门尼斯·马特奥
王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53083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4512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5451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451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451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451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04B7/06952Selecting one or more beams from a plurality of beams, e.g. beam training, management or sweeping
    • H04B7/06966Selecting one or more beams from a plurality of beams, e.g. beam training, management or sweeping using beam correspondence; using channel reciprocity, e.g. downlink beam training based on uplink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S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91Space-time diversity
    • H04B7/0897Space-time diversity using beamforming per multi-path, e.g. to cope with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arrival [DOA] at different multi-path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波束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属于通信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发送端在向接收端发送不同频率的多个全向波束后,可以根据接收端发送的指示信息,确定多个传输路径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在多个传输路径中存在目标传输路径时,发送端可以在目标传输路径上向接收端发送目标定向波束。也即,通过发送低频的全向波束确定高频的目标定向波束的目标传输路径。本申请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确定目标传输路径的方式较单一的问题,丰富了确定目标传输路径的方式,本申请用于目标定向波束的传输路径的确定。

Description

波束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波束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高频的定向波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发送端在发送定向波束前,通常需要预先选择目标定向波束的传输路径。
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波束扫描的方式进行目标定向波束的传输路径的选择。示例的,发送端需要向接收端在多个传输路径上依次发送探测定向波束,接收端在接收到每个传输路径上的探测定向波束后,可以向发送端反馈从每个传输路径上检测到的探测定向波束的信号强度,以便于发送端根据接收端反馈的信号强度,确定检测到最大信号强度的传输路径。接收端可以在该传输路径上传输目标定向波束。
但是,相关技术中确定目标定向波束的传输路径的方式较单一。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波束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确定目标传输路径的方式较单一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波束传输方法,用于发送端,所述方法包括:向接收端发送不同频率的多个全向波束;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所述多个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所述多个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根据所述多个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确定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存在所述目标传输路径时,在所述目标传输路径上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目标定向波束;其中,所述发送端发送的全向波束中,存在两个全向波束在所述目标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小于或等于目标路损差阈值,所述目标路损差阈值为:所述两个全向波束在未设置有障碍物的传输路径上传输时的路损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波束传输装置中,发送端在向接收端发送不同频率的多个全向波束后,可以根据接收端发送的指示信息,确定多个传输路径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并在多个传输路径中存在目标传输路径时,发送端可以在目标传输路径上向接收端发送目标定向波束。也即,通过发送低频的全向波束确定高频的目标定向波束的目标传输路径,丰富了确定传输路径的方式。并且,在发送端发送的全向波束较少的情况下,若能够确定目标传输路径,则发送端确定目标传输路径的步骤较简单,时间开销也较小,确定目标传输路径的效率也较高。由于全向波束和定向波束在同一传播路径下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可以利用全向波束在扫描时得到的路径信息,预判该路径在传播定向波束时是否畅通,进而选取适合定向波束传播的目标传输路径,减少定向波束在波束扫描时的开销。
可选的,所述多个第一全向波束组成第一组全向波束,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每根据一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确定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不存在所述目标传输路径时,判断所述发送端已发送的全向波束的组数是否达到q,q≥1;在所述发送端已发送的全向波束的组数未达到所述q时,向所述接收端发送包括至少一个全向波束的第n组全向波束,1<n≤q,且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的频率不同;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所述第n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所述第n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根据所述第n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确定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也即,发送端可以多次向接收端发送全向波束,以多次通过发射全向波束的方式确定目标传输路径。
可选的,在所述向接收端发送不同频率的多个全向波束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用于指示指定传输模式的请求信息;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所述请求信息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是否支持所述指定传输模式;所述向接收端发送不同频率的多个全向波束,包括:在所述反馈信息指示所述接收端支持所述指定传输模式时,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多个全向波束。
也即,发送端可以根据接收端所支持的传输模式,选择接收端支持的传输模式进行目标定向波束的传输。当接收端支持指定传输模式时,可以采用上述通过发送全向波束的方式确定目标传输路径,并在目标传输路径上传输目标定向波束。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发送端已发送的全向波束的组数达到所述q,或所述反馈信息指示所述接收端不支持所述指定传输模式时,依次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探测定向波束;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强度信息,所述强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每个传输路径上检测到的所述探测定向波束的信号强度;根据所述强度信息确定辅助传输路径,所述辅助传输路径为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所述接收端检测到的信号强度最高的传输路径;在所述辅助传输路径上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目标定向波束。由于辅助传输路径为当前的多个传输路径中传输的探测定向波束的信号强度最高的路径,因此,发送端可以确定在该辅助传输路径上向接收端发送目标定向波束后,接收端能够接收到信号较强的目标定向波束。
可选的,每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的路损差与多个波达角的对应关系,所述多个波达角与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一一对应,每个传输路径上传输的波束在所述接收端的波达角为所述每个传输路径对应的波达角;所述对应关系中波达角对应的路损差为:所述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所述波达角对应的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可选的,每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包括:所述每组全向波束中每个全向波束的路损与所述多个波达角的对应关系,所述多个波达角与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一一对应,每个传输路径上传输的波束在所述接收端的波达角为所述每个传输路径对应的波达角;所述对应关系中波达角对应的路损为:所述每个全向波束在所述波达角对应的传输路径上的路损;确定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包括:根据接收到的所有指示信息,确定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根据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确定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
可选的,q=2,所述第一组全向波束包括两个全向波束,第二组全向波束包括一个全向波束。此时,发送端发送的全向波束较少,若能够在发送第一组全向波束或第二组全向波束后确定目标传输路径,则发送端确定目标传输路径的步骤较简单,时间开销也较小,确定目标传输路径的效率也较高。
可选的,在所述目标传输路径上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目标定向波束,包括:根据接收到的指示信息,确定所述目标定向波束在所述目标传输路径上传输所需的发射功率;在所述目标传输路径上以所述发射功率发射所述目标定向波束。
发送端根据目标传输路径反馈的路损差和波达角,可以确定目标定向波束在目标传输路径上传输时所需的发射功率,以确保目标定向波束能够有效的传输至接收端。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波束传输方法,用于接收端,所述方法包括: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多个全向波束;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多个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接收所述发送端在目标传输路径上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的目标定向波束;其中,所述发送端发送的全向波束中,存在两个全向波束在所述目标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小于或等于目标路损差阈值,所述目标路损差阈值为:所述两个全向波束在未设置有障碍物的传输路径上传输时的路损差。
可选的,所述多个第一全向波束组成第一组全向波束,在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多个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第n组全向波束,1<n≤q,且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的频率不同;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n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所述第n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已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可选的,在所述接收发送端发送的不同频率的多个全向波束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用于指示指定传输模式的请求信息;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请求信息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是否支持所述指定传输模式。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向所述发送端发送第q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对应的指示信息之后,或在向所述发送端发送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不支持所述指定传输模式的所述反馈信息之后,接收所述发送端依次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发送的探测定向波束;向所述发送端发送强度信息,所述强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每个传输路径上检测到的所述探测定向波束的信号强度;接收所述发送端在辅助传输路径上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的所述目标定向波束,所述辅助传输路径为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所述接收端检测到的信号强度最高的传输路径。
可选的,每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的路损差与多个波达角的对应关系,所述多个波达角与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一一对应,每个传输路径上传输的波束在所述接收端的波达角为所述每个传输路径对应的波达角;所述对应关系中波达角对应的路损差为:所述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所述波达角对应的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可选的,每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包括:所述每组全向波束中每个全向波束的路损与所述多个波达角的对应关系,所述多个波达角与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一一对应,每个传输路径上传输的波束在所述接收端的波达角为所述每个传输路径对应的波达角;所述对应关系中波达角对应的路损为:所述每个全向波束在所述波达角对应的传输路径上的路损。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波束传输装置,用于发送端,所述波束传输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模块,所述至少一个模块用于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波束传输方法。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波束传输装置,用于接收端,所述波束传输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模块,所述至少一个模块用于实现第二方面所述的波束传输方法。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波束传输系统,所述波束传输系统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所述发送端包括:第三方面所述的波束传输装置;所述接收端包括:第四方面所述的波束传输装置。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波束传输方法;或者,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二方面所述的波束传输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波束传输方法;或者,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二方面所述的波束传输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波束传输装置,所述数据处理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至少一个接口、存储器和至少一个通信总线,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以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波束传输方法;或者,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以实现第二方面所述的波束传输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路径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角度谱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角度谱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角度谱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波束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波束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波束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波束传输系统0可以包括发送端01和接收端02,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以发送端01可以为基站且接收端02可以为终端为例,可选的,发送端还可以为终端且接收端可以为基站,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波束传输装置可以用于图1所示的波束传输系统中的发送端或接收端。参见图2,波束传输装置可以包括处理器201、存储器202、接口203和总线204。该处理器201、存储器202、接口203通过总线204通信连接。其中,接口203为多个,用于在处理器201的控制下与其他设备通信,存储器202用于存放计算机指令;处理器201通过总线204调用存储器202中存储的计算机指令,以执行波束传输方法。
发送端01可以向接收端02传输波束。示例的,该波束可以为全向波束或定向波束,其中,全向波束为发送端通过向各个方向发射低频信号形成的波束,发送端可以通过全向天线发送全向波束;定向波束可以为发送端通过向某一方向发射高频信号形成的波束,发送端可以通过定向天线发送定向波束。该低频可以小于6吉赫兹(GHz),该高频可以大于或等于6GHz,且小于或等于300GHz。可选的,该低频和高频的频段范围还可以为其他范围,如低频还可以小于10GHz,且高频可以大于或等于10GHz且小于或等于500GHz,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发送端在发送目标定向波束(任意一个定向波束)前,通常需要预先选择目标定向波束的传输路径。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波束扫描的方式进行目标定向波束的传输路径的选择。并且,相关技术中采用波束扫描的方式选择传输路径的过程中,发送端需要在多个传输路径上依次发送探测定向波束,因此,相关技术中确定目标定向波束的传输路径的步骤较繁琐,时间开销较大,且效率较低。另外,通常频率越高,进行波束扫描时发送的每个波束所覆盖的范围就越窄,相应的波束扫描所需的时间也就越多,时间开销就越大;时间开销的增大会影响实际数据传输速率以及通讯的稳定性,特别是在高速移动等场景下的通讯稳定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传输路径的选择方式,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输路径的选择方式能够实现简化选择的步骤,减小时间开销,以及提高选择传输路径的效率。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波束传输方法可以用于图1所示的波束传输系统0中的发送端01和接收端02。如图3所示,该波束传输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301、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用于指示指定传输模式的请求信息。执行步骤302。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指定传输模式中,发送端会采用发射全向波束的方式,确定发射定向波束的目标传输路径,也即发送端能够执行如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304至步骤310所示的波束传输方法。
发送端在需要向接收端发送目标定向波束前,需要向接收端发送该请求信息,以确定接收端所支持的传输模式。发送端发送的请求信息中存在一个比特位,该比特位具有“1”和“0”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中的一种状态可以用于指示该指定传输模式,例如,该种状态可以为“1”。
步骤302、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请求信息的反馈信息。执行步骤303。
接收端通常能够支持预设传输模式,且有可能支持上述指定传输模式。在该预设传输模式中,发送端会采用波束扫描的方式,确定发射定向波束的目标传输路径,也即发送端能够执行如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311至步骤314所示的波束传输方法。
接收端在接收到发送端发送的请求信息后,可以判断自身是否支持该请求信息所指示的指定传输模式,并根据判断结果向发送端发送该请求信息的反馈信息,该反馈信息可以用于指示接收端是否支持指定传输模式。
示例的,接收端发送的反馈信息中可以存在一个比特位,该比特位具有“1”和“0”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中的一种状态(如“1”)可以用于指示接收端支持指定传输模式,另一种状态(如“0”)可以用于指示接收端不支持指定传输模式。
步骤303、发送端根据反馈信息确定接收端是否支持指定传输模式。若接收端支持指定传输模式,则执行步骤304;若接收端不支持指定传输模式,则执行步骤311。
示例的,发送端在接收到接收端发送的反馈信息后,可以从该反馈信息中提取该一个波特位,并根据该比特位的状态,确定接收端是否支持指定传输模式。
步骤304、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第一组全向波束。执行步骤305。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组全向波束包括频率不同的至少两个全向波束。示例的,第一组全向波束包括两个全向波束。
在发送端确定接收端支持指定传输模式后,发送端可以首先确定两个不同的频率,这两个频率均可以为低频,也即,这两个频率均小于6GHz,这两个频率的波束为全向波束。之后,发送端可以向接收端发送这两个频率的两个全向波束。
另外,发送端在发送这两个全向波束前,还可以向接收端发送用于指示这两个频率的通知信息。并且,这两个全向波束可以同时发送,也可以先后发送,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但是,若这两个全向波束先后发送,则该通知信息还需要用于指示这两个波束的发送顺序。
步骤305、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第一组全向波束对应的第一指示信息。执行步骤306。
接收端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一组全向波束中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也即,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在步骤305之前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可选的,每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具有多种可实现方式,本发明实施例中将对其中的两种可实现方式进行解释说明。
在第一种可实现方式中,每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可以包括: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的路损差与多个波达角的对应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发送端发送的每个全向波束均可以在多个传输路径上传输。接收端在接收到发送端发送的每个全向波束后,均需要检测该全向波束在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以及该全向波束在每个传输路径上传输至接收端时的波达角,该传输路径与该波达角对应。之后,接收端可以根据检测到的路损和波达角(Angle of Arrival,AOA),得到每个全向波束的路损与波达角的对应关系,并可以通过角度谱的方式将该对应关系进行记载。其中,路损也称为路径损耗(path loss,PL)。
接收端在得到一组全向波束的路损与波达角的对应关系后,可以根据这一组全向波束的路损与波达角的对应关系,计算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的路损差与多个波达角的对应关系。在该对应关系中,波达角对应的路损差为: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波达角对应的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示例的,如图4所示,假设发送端发送了频率为f1的全向波束1,以及频率为6f1的全向波束2,发送端01到接收端02的传输路径包括传输路径1、传输路径2和传输路径3,传输路径1和传输路径3上均未设置有障碍物,传输路径2上设置有障碍物,传输路径1上传输的波束在接收端的波达角为120度,传输路径2上传输的波束在接收端的波达角为160度,传输路径3上传输的波束在接收端的波达角为-150度。
接收端02得到的全向波束1的角度谱可以如图5所示,全向波束2的角度谱可以如图6所示。从图5可以看出,对于全向波束1,在波达角为120度的传输路径1上的路损为120分贝,在波达角为160度的传输路径2上的路损为120分贝,在波达角为-150度的传输路径3上的路损为100分贝;从图6可以看出,对于全向波束2,在波达角为120度的传输路径1上的路损为105.5分贝,在波达角为160度的传输路径2上的路损为100分贝,在波达角为-150度的传输路径3上的路损为85.5分贝。
接收端得到的发送端发送的这两个全向波束的路损差与多个波达角的对应关系可以如图7所示,从图7可以看出,对于全向波束1和全向波束2,在波达角为120度的传输路径1上的路损差为15.5分贝,在波达角为160度的传输路径2上的路损差为20分贝,在波达角为-150度的传输路径3上的路损差为15.5分贝。
在第二种可实现方式中,每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包括:每组全向波束中每个全向波束的路损与多个波达角的对应关系。
步骤306、发送端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多个传输路径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若多个传输路径中存在目标传输路径,则执行步骤311;若多个传输路径中不存在目标传输路径,则执行步骤307。
发送端在接收到接收端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后,若第一指示信息采用上述第一种可实现方式,则发送端可以从第一指示信息中,直接获取第一组全向波束中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若第一指示信息采用上述第二种可实现方式,则发送端需要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计算第一组全向波束中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并且,发送端计算该路损差的确定过程,可以参考在第一种可实现方式中接收端计算路损差的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在得到第一组全向波束中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之后,发送端需要确定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对应的路损差阈值。示例的,本发明实施例将以全向波束1和全向波束2对应的路损差阈值为例,对该路损差阈值进行讲解。
假设全向波束1的频率为f1,全向波束2的频率为6f1,则在未设置有障碍物的传输路径上,全向波束1的路损分贝;全向波束2的路损分贝,全向波束1和全向波束2对应的路损差阈值为:
分贝;其中,表示的对数,c表示光速,π表示圆周率。但是,在设置有障碍物的传输路径上,在该障碍物的影响下,全向波束1和全向波束2的路损差就会大于该路损差阈值。
发送端在确定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对应的路损差阈值后,可以将该路损差阈值与这两个全向波束的路损差进行比较,以确定这两个全向波束的路损差中是否存在目标路损差,该目标路损差小于或等于这两个全向波束对应的路损差阈值。也即,发送端发送的全向波束(也即第一组全向波束)中,存在两个全向波束在目标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小于或等于目标路损差阈值,该目标路损差阈值为:这两个全向波束在未设置有障碍物的传输路径上传输时的路损差。
示例的,请参考图4至图7,全向波束1和全向波束2在传输路径1和传输路径2上的路损差均小于或等于15.5分贝;而全向波束1和全向波束2在传输路径2上的路损差大于15.5分贝。因此,发送端可以确定传输路径1或传输路径3为目标传输路径。
步骤307、判断发送端已发送的全向波束的组数是否达到q。若发送端已发送的全向波束的组数未达到q,则执行步骤308;若发送端已发送的全向波束的组数达到q,则执行步骤312。
示例的,q可以为预设的组数阈值,q≥1。示例的,本发明实施例以q等于2为例,可选的,q还可以为其他整数,如q可以等于1或者3,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发送端在每根据一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确定多个传输路径中不存在目标传输路径时,均需要执行步骤307中的判断步骤。
步骤308、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第二组全向波束。执行步骤309。
如果多个传输路径中不存在目标传输路径,且发送端已发送的全向波束的组数还未达到q,则发送端还需要向接收端发送第二组全向波束。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二组全向波束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全向波束。且发送端发送的所有全向波束的频率均不同。
步骤309、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第二组全向波束对应的第二指示信息。执行步骤310。
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组全向波束和第二组全向波束中,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也即,该第二指示信息也用于指示:在步骤309之前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示例的,第二指示信息的实现方式可以参考上述步骤305中对每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步骤310、发送端根据第二指示信息,确定多个传输路径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若多个传输路径中存在目标传输路径,则执行步骤311;若多个传输路径中不存在目标传输路径,则执行步骤307。
发送端在接收到第二指示信息后,可以根据第二指示信息再次判断多个传输路径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并且,发送端根据第二指示信息判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的过程可以参考步骤306,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步骤311、发送端在目标传输路径上向接收端发送目标定向波束。
发送端在目标传输路径上向接收端发送目标定向波束之前,还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指示信息,确定目标定向波束在目标传输路径上传输所需的发射功率。示例的,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路损时,发送端可以根据指示信息指示的路损确定发射功率;当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路损差时,发送端可以根据指示信息指示的路损差确定发射功率。之后,在步骤311中,发送端可以采用确定出的发射功率在该目标传输路径上向接收端发送目标定向波束。
由于目标传输路径中传输的多个全向定向波束中,存在两个全向定向波束的路损差小于或等于这两个全向定向波束对应的路损差阈值,因此,发送端可以确定该目标传输路径上并未设置有障碍物,在向接收端发送目标定向波束后,接收端能够接收到信号较强的目标定向波束。在步骤311中,发送端可以在该目标传输路径上发送目标定向波束。
步骤312、发送端依次在多个传输路径向接收端发送探测定向波束。执行步骤313。
若接收端不支持指定传输模式,或者发送端确定多个传输路径中不存在目标传输路径,且已发送的全向波束的组数达到q,则发送端可以采用波束扫描的方式确定辅助传输路径,也即执行步骤312至314。
发送端在执行步骤312时,可以将探测定向波束依次在多个传输路径上发送。该探测定向波束的频率可以为高频,该高频可以大于或等于6GHz,且小于或等于300GHz。
步骤313、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强度信息。执行步骤314。
接收端在每接收到发送端在一个传输路径上发送的探测定向波束后,接收端就可以检测在该传输路径上接收到的探测定向波束的信号强度。在接收端检测到各个传输路径上的探测定向波束的信号强度后,接收端就可以向发送端发送强度信息,该强度信息可以用于指示:接收端在多个传输路径中每个传输路径上检测到的探测定向波束的信号强度。
可选的,接收端也可以在每检测到一个传输路径上接收到的探测定向波束的信号强度后,就向发送端发送用于指示该信号强度的一个强度子信息。接收端发送的所有强度子信息组成上述强度信息。
步骤314、发送端根据强度信息确定辅助传输路径。执行步骤315。
发送端在接收到强度信息后,可以根据强度信息确定每个传输路径上发送的探测定向波束的信号强度,之后,便可以确定出该多个传输路径中传输的探测定向波束的信号强度最高的辅助传输路径。
示例的,如表1所示,假设多个传输路径共包括五个传输路径,且这五个传输路径中传输的探测定向波束的信号强度如表1所示,则发送端可以将传输路径1确定为辅助传输路径。
表1
传输路径 信号强度(单位:分贝)
1 120
2 100
3 119
4 70
5 95
步骤315、发送端在辅助传输路径上向接收端发送目标定向波束。
由于辅助传输路径为当前的多个传输路径中传输的探测定向波束的信号强度最高的路径,因此,发送端可以确定在该辅助传输路径上向接收端发送目标定向波束后,接收端能够接收到信号较强的目标定向波束。在步骤315中,发送端可以在该辅助传输路径上发送目标定向波束。
发送端在辅助传输路径上向接收端发送目标定向波束之前,还可以根据接收到的强度信息,确定目标定向波束在辅助传输路径上传输所需的发射功率。之后,在步骤315中,发送端可以采用确定出的发射功率在该辅助传输路径上向接收端发送目标定向波束。
本发明实施例中,发送端在每次向接收端发送一组全向波束之后,若根据该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确定多个传输路径中存在目标传输路径,则可以在该目标传输路径上传输目标定向波束。若根据该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确定多个传输路径中并不存在目标传输路径,则可以判断已发送的全向波束的组数是否达到q;若该组数未达到q,则向接收端发送下一组全向波束。若该组数达到q,则可以采用如步骤312至步骤314的方式确定辅助传输路径。可选的,q可以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本发明实施例中以q等于2为例。
当q较小且每组全向波束中的波束较少(如q=2,第一组全向波束包括两个全向波束,第二组全向波束包括一个全向波束)时,发送端发送的全向波束较少,若能够在发送第一组全向波束或第二组全向波束后确定目标传输路径,则发送端确定目标传输路径的步骤较简单,时间开销也较小,确定目标传输路径的效率也较高。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波束传输方法中,发送端在向接收端发送不同频率的多个全向波束后,可以根据接收端发送的指示信息,确定多个传输路径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并在多个传输路径中存在目标传输路径时,发送端可以在目标传输路径上向接收端发送目标定向波束。也即,通过发送低频的全向波束确定高频的目标定向波束的目标传输路径,丰富了确定传输路径的方式。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波束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波束传输装置可以用于如图1所示的波束传输系统中的发送端,如图8所示,该波束传输装置80可以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801,用于向接收端发送不同频率的多个全向波束;
第一接收模块802,用于接收接收端发送的多个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多个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第一确定模块803,用于根据多个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确定多个传输路径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
第二发送模块804,用于在多个传输路径中存在目标传输路径时,在目标传输路径上向接收端发送目标定向波束;
其中,发送端发送的全向波束中,存在两个全向波束在目标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小于或等于目标路损差阈值,目标路损差阈值为:两个全向波束在未设置有障碍物的传输路径上传输时的路损差。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波束传输装置中,第一发送模块在向接收端发送不同频率的多个全向波束后,第一确定模块可以根据接收端发送的指示信息,确定多个传输路径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并在多个传输路径中存在目标传输路径时,第二发送模块可以在目标传输路径上向接收端发送目标定向波束。也即,通过发送低频的全向波束确定高频的目标定向波束的目标传输路径,丰富了确定传输路径的方式。
可选的,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波束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在图8的基础上,波束传输装置80还可以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811,用于在每根据一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确定多个传输路径中不存在目标传输路径时,判断发送端已发送的全向波束的组数是否达到q,q≥1;
第六发送模块812,用于在发送端已发送的全向波束的组数未达到q时,向接收端发送包括至少一个全向波束的第n组全向波束,1<n≤q,且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的频率不同;
第四接收模块813,用于接收接收端发送的第n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第n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第四确定模块814,用于根据第n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确定多个传输路径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
可选的,该波束传输装置80还可以包括:
第五发送模块809,用于向接收端发送用于指示指定传输模式的请求信息;
第三接收模块810,用于接收接收端发送的请求信息的反馈信息,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接收端是否支持指定传输模式;
第一发送模块801用于:在反馈信息指示接收端支持指定传输模式时,向接收端发送多个全向波束。
可选的,波束传输装置80还包括:
第三发送模块805,用于在发送端已发送的全向波束的组数达到q,或反馈信息指示接收端不支持指定传输模式时,依次在多个传输路径向接收端发送探测定向波束;
第二接收模块806,用于接收接收端发送的强度信息,强度信息用于指示:接收端在多个传输路径中每个传输路径上检测到的探测定向波束的信号强度;
第二确定模块807,用于根据强度信息确定辅助传输路径,辅助传输路径为多个传输路径中接收端检测到的信号强度最高的传输路径;
第四发送模块808,用于在辅助传输路径上向接收端发送目标定向波束。
可选的,每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包括: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的路损差与多个波达角的对应关系,多个波达角与多个传输路径一一对应,每个传输路径上传输的波束在接收端的波达角为每个传输路径对应的波达角;对应关系中波达角对应的路损差为: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波达角对应的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可选的,每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包括:每组全向波束中每个全向波束的路损与多个波达角的对应关系,多个波达角与多个传输路径一一对应,每个传输路径上传输的波束在接收端的波达角为每个传输路径对应的波达角;对应关系中波达角对应的路损为:每个全向波束在波达角对应的传输路径上的路损;
第一确定模块803和第四确定模块814中的每个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指示信息,确定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根据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确定多个传输路径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
可选的,q=2,第一组全向波束包括两个全向波束,第二组全向波束包括一个全向波束。
可选的,第二发送模块804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指示信息,确定目标定向波束在目标传输路径上传输所需的发射功率;在目标传输路径上以该发射功率发射目标定向波束。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波束传输装置中,第一发送模块在向接收端发送不同频率的多个全向波束后,第一确定模块可以根据接收端发送的指示信息,确定多个传输路径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并在多个传输路径中存在目标传输路径时,第二发送模块可以在目标传输路径上向接收端发送目标定向波束。也即,通过发送低频的全向波束确定高频的目标定向波束的目标传输路径,丰富了确定传输路径的方式。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波束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波束传输装置可以用于如图1所示的波束传输系统中的接收端,如图10所示,该波束传输装置100可以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1001,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多个全向波束;
第一发送模块1002,用于向发送端发送多个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第二接收模块1003,用于接收发送端在目标传输路径上向接收端发送的目标定向波束;
其中,发送端发送的全向波束中,存在两个全向波束在目标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小于或等于目标路损差阈值,目标路损差阈值为:两个全向波束在未设置有障碍物的传输路径上传输时的路损差。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波束传输装置中,第一接收模块在接收发送端发送的不同频率的多个全向波束后,第一发送模块会向发送端发送指示信息,以便于发送端可以根据接收端发送的指示信息,确定多个传输路径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并在多个传输路径中存在目标传输路径时,发送端可以在目标传输路径上向接收端发送目标定向波束。也即,通过发送低频的全向波束确定高频的目标定向波束的目标传输路径,丰富了确定传输路径的方式。
可选的,多个第一全向波束组成第一组全向波束,图1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在图10的基础上,波束传输装置100还可以包括:
第六接收模块1009,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n组全向波束,1<n≤q,且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的频率不同;
第四发送模块1010,用于向发送端发送第n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第n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发送端已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可选的,波束传输装置还可以包括:
第五接收模块1007,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用于指示指定传输模式的请求信息;
第三发送模块1008,用于向发送端发送请求信息的反馈信息,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接收端是否支持指定传输模式。
可选的,波束传输装置100还包括:
第三接收模块1004,用于在向所述发送端发送第q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对应的指示信息之后,或在向所述发送端发送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不支持所述指定传输模式的所述反馈信息之后,接收发送端依次在多个传输路径发送的探测定向波束;
第二发送模块1005,用于向发送端发送强度信息,强度信息用于指示:接收端在多个传输路径中每个传输路径上检测到的探测定向波束的信号强度;
第四接收模块1006,用于接收发送端在辅助传输路径上向接收端发送的目标定向波束,辅助传输路径为多个传输路径中接收端检测到的信号强度最高的传输路径。
可选的,每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包括: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的路损差与多个波达角的对应关系,多个波达角与多个传输路径一一对应,每个传输路径上传输的波束在接收端的波达角为每个传输路径对应的波达角;对应关系中波达角对应的路损差为: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波达角对应的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可选的,每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包括:每组全向波束中每个全向波束的路损与多个波达角的对应关系,多个波达角与多个传输路径一一对应,每个传输路径上传输的波束在接收端的波达角为每个传输路径对应的波达角;对应关系中波达角对应的路损为:每个全向波束在波达角对应的传输路径上的路损。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波束传输装置中,第一接收模块在接收发送端发送的不同频率的多个全向波束后,第一发送模块会向发送端发送指示信息,以便于发送端可以根据接收端发送的指示信息,确定多个传输路径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并在多个传输路径中存在目标传输路径时,发送端可以在目标传输路径上向接收端发送目标定向波束。也即,通过发送低频的全向波束确定高频的目标定向波束的目标传输路径,丰富了确定传输路径的方式。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的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实施例能够与相应的装置实施例相互参考,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实施例步骤的先后顺序能够进行适当调整,步骤也能够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增减,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的方法,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0)

1.一种波束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发送端,所述方法包括:
向接收端发送不同频率的多个全向波束;
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所述多个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根据所述多个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确定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
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存在所述目标传输路径时,在所述目标传输路径上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目标定向波束;
其中,所述发送端发送的全向波束中,存在两个全向波束在所述目标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小于或等于目标路损差阈值,所述目标路损差阈值为:所述两个全向波束在未设置有障碍物的传输路径上传输时的路损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全向波束组成第一组全向波束,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每根据一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确定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不存在所述目标传输路径时,判断所述发送端已发送的全向波束的组数是否达到q,q≥1;
在所述发送端已发送的全向波束的组数未达到所述q时,向所述接收端发送包括至少一个全向波束的第n组全向波束,1<n≤q,且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的频率不同;
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所述第n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所述第n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根据所述第n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确定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向接收端发送不同频率的多个全向波束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用于指示指定传输模式的请求信息;
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所述请求信息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是否支持所述指定传输模式;
所述向接收端发送不同频率的多个全向波束,包括:
在所述反馈信息指示所述接收端支持所述指定传输模式时,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多个全向波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发送端已发送的全向波束的组数达到所述q,或所述反馈信息指示所述接收端不支持所述指定传输模式时,依次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探测定向波束;
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强度信息,所述强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每个传输路径上检测到的所述探测定向波束的信号强度;
根据所述强度信息确定辅助传输路径,所述辅助传输路径为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所述接收端检测到的信号强度最高的传输路径;
在所述辅助传输路径上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目标定向波束。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的路损差与多个波达角的对应关系,
所述多个波达角与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一一对应,每个传输路径上传输的波束在所述接收端的波达角为所述每个传输路径对应的波达角;
所述对应关系中波达角对应的路损差为:所述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所述波达角对应的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包括:所述每组全向波束中每个全向波束的路损与所述多个波达角的对应关系,
所述多个波达角与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一一对应,每个传输路径上传输的波束在所述接收端的波达角为所述每个传输路径对应的波达角;所述对应关系中波达角对应的路损为:所述每个全向波束在所述波达角对应的传输路径上的路损;
确定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包括:
根据接收到的所有指示信息,确定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根据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确定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
7.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q=2,
所述第一组全向波束包括两个全向波束,第二组全向波束包括一个全向波束。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目标传输路径上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目标定向波束,包括:
根据接收到的指示信息,确定所述目标定向波束在所述目标传输路径上传输所需的发射功率;
在所述目标传输路径上以所述发射功率发射所述目标定向波束。
9.一种波束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接收端,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多个全向波束;
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多个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接收所述发送端在目标传输路径上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的目标定向波束;
其中,所述发送端发送的全向波束中,存在两个全向波束在所述目标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小于或等于目标路损差阈值,所述目标路损差阈值为:所述两个全向波束在未设置有障碍物的传输路径上传输时的路损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全向波束组成第一组全向波束,在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多个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第n组全向波束,1<n≤q,且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的频率不同;
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n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所述第n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已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发送端发送的不同频率的多个全向波束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用于指示指定传输模式的请求信息;
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请求信息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是否支持所述指定传输模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向所述发送端发送第q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对应的指示信息之后,或在向所述发送端发送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不支持所述指定传输模式的所述反馈信息之后,接收所述发送端依次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发送的探测定向波束;
向所述发送端发送强度信息,所述强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每个传输路径上检测到的所述探测定向波束的信号强度;
接收所述发送端在辅助传输路径上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的所述目标定向波束,所述辅助传输路径为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所述接收端检测到的信号强度最高的传输路径。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的路损差与多个波达角的对应关系,
所述多个波达角与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一一对应,每个传输路径上传输的波束在所述接收端的波达角为所述每个传输路径对应的波达角;
所述对应关系中波达角对应的路损差为:所述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所述波达角对应的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包括:所述每组全向波束中每个全向波束的路损与所述多个波达角的对应关系,
所述多个波达角与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一一对应,每个传输路径上传输的波束在所述接收端的波达角为所述每个传输路径对应的波达角;所述对应关系中波达角对应的路损为:所述每个全向波束在所述波达角对应的传输路径上的路损。
15.一种波束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发送端,所述波束传输装置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接收端发送不同频率的多个全向波束;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所述多个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所述多个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确定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存在所述目标传输路径时,在所述目标传输路径上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目标定向波束;
其中,所述发送端发送的全向波束中,存在两个全向波束在所述目标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小于或等于目标路损差阈值,所述目标路损差阈值为:所述两个全向波束在未设置有障碍物的传输路径上传输时的路损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波束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束传输装置还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在每根据一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确定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不存在所述目标传输路径时,判断所述发送端已发送的全向波束的组数是否达到q,q≥1;
第六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发送端已发送的全向波束的组数未达到所述q时,向所述接收端发送包括至少一个全向波束的第n组全向波束,1<n≤q,且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的频率不同;
第四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所述第n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所述第n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n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确定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波束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束传输装置还包括:
第五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用于指示指定传输模式的请求信息;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所述请求信息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是否支持所述指定传输模式;
所述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反馈信息指示所述接收端支持所述指定传输模式时,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多个全向波束。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波束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束传输装置还包括:
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发送端已发送的全向波束的组数达到所述q,或所述反馈信息指示所述接收端不支持所述指定传输模式时,依次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探测定向波束;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强度信息,所述强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每个传输路径上检测到的所述探测定向波束的信号强度;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强度信息确定辅助传输路径,所述辅助传输路径为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所述接收端检测到的信号强度最高的传输路径;
第四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辅助传输路径上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目标定向波束。
19.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任一所述的波束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的路损差与多个波达角的对应关系,
所述多个波达角与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一一对应,每个传输路径上传输的波束在所述接收端的波达角为所述每个传输路径对应的波达角;
所述对应关系中波达角对应的路损差为:所述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所述波达角对应的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20.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任一所述的波束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包括:所述每组全向波束中每个全向波束的路损与所述多个波达角的对应关系,
所述多个波达角与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一一对应,每个传输路径上传输的波束在所述接收端的波达角为所述每个传输路径对应的波达角;所述对应关系中波达角对应的路损为:所述每个全向波束在所述波达角对应的传输路径上的路损;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和所述第四确定模块中的每个确定模块用于:
根据接收到的所有指示信息,确定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根据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确定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是否存在目标传输路径。
21.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任一所述的波束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q=2,
所述第一组全向波束包括两个全向波束,第二组全向波束包括一个全向波束。
22.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任一所述的波束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送模块用于:
根据接收到的指示信息,确定所述目标定向波束在所述目标传输路径上传输所需的发射功率;
在所述目标传输路径上以所述发射功率发射所述目标定向波束。
23.一种波束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接收端,所述波束传输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多个全向波束;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多个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发送端在目标传输路径上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的目标定向波束;
其中,所述发送端发送的全向波束中,存在两个全向波束在所述目标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小于或等于目标路损差阈值,所述目标路损差阈值为:所述两个全向波束在未设置有障碍物的传输路径上传输时的路损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波束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全向波束组成第一组全向波束,所述波束传输装置还包括:
第六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第n组全向波束,1<n≤q,且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的频率不同;
第四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n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所述第n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已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波束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束传输装置还包括:
第五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用于指示指定传输模式的请求信息;
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请求信息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是否支持所述指定传输模式。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波束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束传输装置还包括: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在向所述发送端发送第q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对应的指示信息之后,或在向所述发送端发送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不支持所述指定传输模式的所述反馈信息之后,接收所述发送端依次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发送的探测定向波束;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发送端发送强度信息,所述强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在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每个传输路径上检测到的所述探测定向波束的信号强度;
第四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发送端在辅助传输路径上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的所述目标定向波束,所述辅助传输路径为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中所述接收端检测到的信号强度最高的传输路径。
27.根据权利要求24至26任一所述的波束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包括:所述发送端发送的任意两个全向波束的路损差与多个波达角的对应关系,
所述多个波达角与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一一对应,每个传输路径上传输的波束在所述接收端的波达角为所述每个传输路径对应的波达角;
所述对应关系中波达角对应的路损差为:所述任意两个全向波束在所述波达角对应的传输路径上的路损差。
28.根据权利要求24至26任一所述的波束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全向波束对应的指示信息包括:所述每组全向波束中每个全向波束的路损与所述多个波达角的对应关系,
所述多个波达角与所述多个传输路径一一对应,每个传输路径上传输的波束在所述接收端的波达角为所述每个传输路径对应的波达角;所述对应关系中波达角对应的路损为:所述每个全向波束在所述波达角对应的传输路径上的路损。
29.一种波束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束传输系统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
所述发送端包括:权利要求15至22任一所述的波束传输装置;
所述接收端包括:权利要求23至28任一所述的波束传输装置。
3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
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波束传输方法;
或者,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9至14任一所述的波束传输方法。
CN201810530833.7A 2018-05-29 2018-05-29 波束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1105451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30833.7A CN110545129B (zh) 2018-05-29 2018-05-29 波束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30833.7A CN110545129B (zh) 2018-05-29 2018-05-29 波束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45129A true CN110545129A (zh) 2019-12-06
CN110545129B CN110545129B (zh) 2021-01-29

Family

ID=68701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30833.7A Active CN110545129B (zh) 2018-05-29 2018-05-29 波束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4512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11630A1 (en) * 2020-07-16 2022-01-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er equipment-assisted beam broadening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5846A (zh) * 2014-09-26 2016-07-06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波束成形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波束未对准检测
CN106688195A (zh) * 2014-09-04 2017-05-17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波束成形
CN106797239A (zh) * 2014-10-07 2017-05-31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小区/无线网络的波束管理方法
US20170359826A1 (en) * 2016-06-10 2017-12-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forming base station regarding user equipment's reception of beam change instruction
CN107888256A (zh) * 2016-09-30 2018-04-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接收方法、装置、基站及终端
US9948377B1 (en) * 2017-02-06 2018-04-17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patial beamforming modulation
US20180123648A1 (en) * 2016-10-28 2018-05-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ceiver beamforming for measurement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88195A (zh) * 2014-09-04 2017-05-17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波束成形
CN105745846A (zh) * 2014-09-26 2016-07-06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波束成形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波束未对准检测
CN106797239A (zh) * 2014-10-07 2017-05-31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小区/无线网络的波束管理方法
US20170359826A1 (en) * 2016-06-10 2017-12-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forming base station regarding user equipment's reception of beam change instruction
CN107888256A (zh) * 2016-09-30 2018-04-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接收方法、装置、基站及终端
US20180123648A1 (en) * 2016-10-28 2018-05-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ceiver beamforming for measurements
US9948377B1 (en) * 2017-02-06 2018-04-17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patial beamforming modulation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11630A1 (en) * 2020-07-16 2022-01-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er equipment-assisted beam broaden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45129B (zh) 2021-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27027B2 (en) Beam track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WO2019134555A1 (zh) 用于终端设备的定位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0035441B (zh) 确定波束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TW202038639A (zh) Rsrp 報告方法以及使用者設備
CN101091400A (zh) 使用应用了载波分集的装置和方法进行的无线终端定位
JP6820411B2 (ja) 信号伝送方法、ネットワーク機器及び端末装置
US20130294274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base station, method of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of common pilot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program
CN105978614A (zh) 一种毫米波系统定向天线空间复用方法
CN103716855A (zh) 一种智能电视无线工作站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9842890B (zh) 信号测量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CN104507160A (zh) 无线网络定位方法、接入点及定位服务器
CN110545129B (zh) 波束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120170505A1 (e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a Relay to Establish a Connection with a Base Station
WO2021227985A1 (zh) 同步信号块的处理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07637155B (zh) 一种波束调整方法及装置
US11057941B2 (en) Uplink access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CN104753578A (zh) 一种确定辅载波的波束赋形gob向量的方法和设备
CN116368889A (zh) 一种反射设备波束管理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WO2017190501A1 (zh) 一种室内高密度网络的天线云节点通讯实现方法及系统
CN107395260B (zh) 基于人造噪声的分布式安全波束成型方法及装置
WO2022117023A1 (zh) 随机接入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1212478B (zh) 确定通信资源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US20200068480A1 (en) Radio access method, apparatus, system,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CN117040574A (zh) 获取天线组合的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ark et al. Dynamic beam steering using directional antennas in mmwave wireless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