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29929A - 加湿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加湿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29929A
CN110529929A CN201910834912.1A CN201910834912A CN110529929A CN 110529929 A CN110529929 A CN 110529929A CN 201910834912 A CN201910834912 A CN 201910834912A CN 110529929 A CN110529929 A CN 1105299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umidifier
humidification
air conditioner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3491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命仁
李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3491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29929A/zh
Publication of CN1105299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299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7/00Apparatus for spraying or atomis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not covered by the preceding groups
    • B05B17/04Apparatus for spraying or atomis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not covered by the preceding groups operating with special methods
    • B05B17/06Apparatus for spraying or atomis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not covered by the preceding groups operating with special methods using ultrasonic or other kinds of vibr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9/00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without essentially mixing with gas or vapour
    • B05B9/03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without essentially mixing with gas or vapour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supplying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 B05B9/04Spraying apparatus for discharge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without essentially mixing with gas or vapour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supplying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with pressurised or compressible container; with pump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8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humidifica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7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with humidifica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73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加湿装置、空调器、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存储介质,加湿装置包括:加湿风道,用于连接空调器,向空调器内输送湿气;送风装置,其出风口与加湿风道连通,用于向加湿风道内送风;和雾化器,其出雾口与加湿风道连通,用于向加湿风道内喷雾。本发明采用雾化器产生雾气的方式加湿,可以避免细菌滋生,因而有利于改善空调器的空气卫生情况。同时,送风装置能够向加湿风道送风,从而在加湿风道内形成湿气流,提高加湿装置向空调器输送湿气的效率,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加湿效率;且使得加湿装置可以设在空调器的外侧,通过加湿风道将湿气输送至空调器内即可,有利于空调器内部结构的优化,提高加湿装置的通用性。

Description

加湿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湿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具有加湿功能的空调器,大多采用湿膜加湿的方式,即:水经由湿膜材料,渗透循环形成水膜,水膜与空气接触,汽化蒸发,加湿空气。湿膜加湿方式长时间运行,湿膜潮湿的材料环境容易滋生细菌,影响空调器的空气卫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空调器的加湿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加湿装置的空调器。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上述加湿装置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上述加湿装置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加湿装置,适用于空调器,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加湿风道,用于连接所述空调器,向所述空调器内输送湿气;送风装置,其出风口与所述加湿风道连通,用于向所述加湿风道内送风;和雾化器,其出雾口与所述加湿风道连通,用于向所述加湿风道内喷雾。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加湿装置,包括加湿风道、送风装置和雾化器,雾化器能够向加湿风道输送雾气,而加湿风道能够连接空调器,因而可以将湿气输送至空调器内,使空调器能够吹出湿润的风,进而具备加湿功能。相较于湿膜加湿方式,采用雾化器产生雾气的方式加湿,可以避免细菌滋生,因而有利于改善空调器的空气卫生情况。同时,送风装置能够向加湿风道送风,从而在加湿风道内形成湿气流,提高加湿装置向空调器输送湿气的效率,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加湿效率;且使得加湿装置可以设在空调器的外侧,通过加湿风道将湿气输送至空调器内即可,因而无需占用空调器的内部空间,有利于空调器内部结构的优化,也便于加湿装置适配不同型号的空调器,提高加湿装置的通用性。
至于雾化器的雾化原理,则不受限制,比如超声波雾化、高压微雾雾化、加热雾化等均可以。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加湿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湿风道设有加热段,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在所述加热段处,用于加热所述加湿风道内的气流。
加湿装置还包括加热装置,加热装置设在加湿风道的加热段处,能够加热加湿风道内的气流,这有利于减小加湿风道内的雾滴的尺寸,从而降低加湿风道的凝露问题,并有利于提高雾化器的雾化率,增强加湿效果,进而进一步提高空调器的加湿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沿所述加湿风道的风向,所述加热段位于所述出雾口的上游侧;或者,沿所述加湿风道的风向,所述加热段位于所述出雾口的下游侧。
加热段位于出雾口的上游侧,则送风装置输送的气流先经过加热段,形成热气流,再经过出雾口,携带着雾气一起继续前进,则热空气可以有效减小雾滴的尺寸,防止小雾滴凝结在一起产生凝露,并有利于减小雾滴的尺寸,增强加湿效果。
加热段位于出雾口的下游侧,则送风装置输送的气流先经过出雾口,形成湿气流,再经过加热段,则加热装置可以有效减小湿气流中的雾滴的尺寸,也能有效防止小雾滴凝结在一起产生凝露,并有利于减小雾滴的尺寸,增强加湿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装置设在所述加湿风道内。
将加热装置设在加湿风道内,有利于减少加热装置的热量散失,提高加热装置的加热效率,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空调器的加湿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装置填充在所述加热段内,且所述加热装置设有供气流穿过的过气空间;或者,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加热段的内壁面相贴合,且所述加热装置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加热段的截面积。
加热装置填充在加热段内,则加热装置的截面尺寸相对较大,同时加热装置设有供气流穿过的过气空间,则气流需穿过加热装置继续流动,这有利于提高气流与加热装置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加热效果。比如:加热装置为网状结构、格栅状结构、层叠分布的翅片状结构等。
加热装置与加热段的内壁面相贴合,且加热装置的截面积小于加热段的截面积,因而加热段装配后加热装置后依然具有供气流流动的空间。该方案的加热装置的结构小巧,有利于降低成本,也有利于提高气流的流动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沿所述加湿风道的风向,所述出雾口位于所述送风装置的下游侧。
沿加湿风道的风向,出雾口位于送风装置的下游侧,可以有效防止雾化器产生的雾气散失,从而提高雾气的利用率,提高加湿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送风装置设在所述加湿风道内。
将送风装置设在加湿风道内,有利于减少送风装置的气流散失,提高送风装置的送风效率,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空调器的加湿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湿风道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用于连通外界环境;和送风管道,其输入端连接所述出气口,其输出端用于连接所述空调器;其中,所述筒体的截面积大于所述送风管道的截面积,所述送风装置设在所述筒体内。
加湿风道包括筒体和送风管道,由于筒体的横截面积相对较大,便于安装送风装置以及前述技术方案中的加热装置,并合理选择送风装置及加热装置的型号、尺寸及安装形式,以优化产品的结构及性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筒体包括依次相连接的进风段、混合段和出风段,所述进风段的入口形成所述进气口,所述出风段的出口形成所述出气口;其中,所述送风装置设在所述混合段内,所述出雾口连接至所述混合段。
筒体包括进风端、混合段和出风段,送风装置设在混合段内,将外界环境中的空气经进风段吸入筒体,雾化器的出雾口连接至混合段,在混合段内与气流混合形成湿气流,然后经出风段进入空调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进风段的截面积沿风向逐渐增加;和/或,所述混合段的截面积沿风向保持不变;和/或,所述出风段的截面积沿风向逐渐减小。
进风段的截面积沿风向逐渐增大,则进风段的入口处的截面积最小,因而有利于提高进气口处的空气流速,进而提高进气效果。
混合段的截面积沿风向保持不变,既便于安装送风装置、加热装置等结构,也便于加工成型,也有利于气流与雾气充分混合,提高湿气流的均匀度。
出风段的截面积沿风向逐渐减小,则出风段的出口处的截面积最小,因而有利于提高出气口处的空气流速,进而提高出气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与所述雾化器及所述送风装置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雾化器及所述送风装置。
加湿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雾化器及送风装置电连接,能够控制雾化器及送风装置启停以及运行过程中的运行参数等(如运行功率、运行时长、运行方式等),使其与当前运行工况或者用户的需求匹配,从而提高加湿装置的自动化程度,并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装置还与所述加湿装置的加热装置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加热装置。
加湿装置还与加热装置的电连接,能够控制加热装置的启停以及运行过程中的运行参数等(如运行功率、运行时长、运行方式等),使其与当前运行工况或者用户的需求匹配,从而进一步提高加湿装置的自动化程度,并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主体,所述空调主体包括机壳;如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与所述机壳相连,用于向所述机壳内输送湿气。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湿装置设在所述机壳外,所述机壳设有湿气入口,所述加湿装置的加湿风道的出口与所述湿气入口连通。
将加湿装置设在空调器的外侧,通过加湿风道将湿气经由机壳的湿气入口输送至空调器内即可使空调器具备加湿功能,这样无需占用空调器的内部空间,有利于空调器内部结构的优化,也便于加湿装置适配不同型号的空调器,提高加湿装置的通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壳内设有换热器,所述加湿入口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上游侧或者下游侧。
加湿入口可以位于换热器的上游侧,即靠近空调器的回风口处,则加湿装置输送的湿气可以与空调器回风混合,对内机环境进行加湿,然后经换热器、空调器的出风口流出,起到加湿功能。
加湿入口也可以位于换热器的下游侧,即靠近空调器的出风口处,则加湿装置输送的湿气可以与空调器换热器后的空气混合,对内机环境进行加湿,然后经空调器的出风口流出,起到加湿功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主体的控制器与所述加湿装置的控制装置电连接。
空调主体的控制器与加湿装置的控制装置电连接,则可以与加湿装置控制装置进行通信,对加湿装置进行协同控制,无需用户单独控制空调主体以及加湿装置,从而提高了产品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控制装置通过信号线直接相连或者通过无线通信装置直接相连;或者,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控制装置通过控制终端间接相连。
空调主体的控制器可以与加湿装置的控制装置直接进行通信,比如通过信号线直接相连或者通过蓝牙、红外、WIFI等无线通信方式直接进行信号交互,这有利于简化空调器的控制程序。
空调主体的控制器也可以与加湿装置的控制装置通过控制终端间接进行通信,这便于根据需要合理布置控制终端的位置,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可选地,控制终端为线控器、手机、手环、计算机、平板电脑等。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主体为室内机主体;或者,所述空调主体为移动空调。
对于分体式空调而言,空调主体为室内机主体,保证了分体式空调的室内机主体可以向室内输送湿空气,进而具备加湿功能。此时,空调器可以是空调室内机,也可以是空调器整体。
对于一体式空调而言,空调主体为移动空调本身,保证了一体式空调具备加湿功能。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适用于如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加湿装置,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检测到空调器满足加湿运行条件;开启所述加湿装置;检测到空调器满足退出加湿运行条件;关闭所述加湿装置。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控制方法,在检测到空调器满足加湿运行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自动开启加湿装置,在检测到空调器满足退出加湿运行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自动关闭加湿装置,因而有效提高了产品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同时,因其适用于如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加湿运行条件包括:空调器的室内风机开始运行且室内环境湿度达到第一湿度阈值。在室内风机开始运行时,且在室内环境湿度达到第一湿度阈值时,表明室内环境较为干燥,具有加湿需求,因而可以开启加湿装置。
可选地,退出加湿运行条件包括:空调器的室内风机停止运行;或者,室内环境湿度达到第二湿度阈值。其中,第二湿度阈值大于第一湿度阈值。在室内风机停止运行时,表明空调主体可能停止使用,此时可以关闭加湿装置。在室内环境湿度达到第二湿度阈值时,表明室内环境较为湿度,加湿需求消失,因而可以关闭加湿装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开启所述加湿装置,具体包括:开启送风装置;在送风装置持续运行第一时长阈值之后,开启雾化器;关闭所述加湿装置,具体包括:关闭所述雾化器;在所述雾化器停止运行第二时长阈值之后,关闭所述送风装置。
开启加湿装置时,先开启送风装置,待送风装置持续运行第一时长阈值之后,再开启雾化器,可以保证在加湿风道内空气流动性较好的情况下,雾化器才向加湿风道输送雾气,进而降低雾气凝结产生凝露的风险,提高雾气的利用率,提高加湿效果。
关闭加湿装置时,先关闭雾化器,待雾化器停止运行第二时长阈值之后,再关闭雾化器,可以保证加湿风道内的湿气全部流出,保证加湿风道在不使用的情况下较为干燥,防止加湿风道内部环境潮湿滋生细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开启所述加湿装置,具体还包括:在所述送风装置持续运行第一时长阈值之后,先开启加湿装置的加热装置,在所述加热装置持续运行第三时长阈值之后,再开启所述雾化器;关闭所述加湿装置,具体还包括:在所述雾化器停止运行第二时长阈值之后,先关闭加湿装置的加热装置,在所述加热装置停止运行第四时长阈值之后,再关闭所述送风装置。
对于加湿装置还包括加热装置的情况,在送风装置持续运行第一时长阈值之后,先开启加热装置,在加热装置持续运行第三时长阈值之后,再开启雾化器,可以保证在加湿风道内空气流动性较好且温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雾化器才向加湿风道输送雾气,进而进一步降低雾气凝结产生凝露的风险,进一步提高雾气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加湿效果。
对于加湿装置还包括加热装置的情况,在雾化器停止运行第二时长阈值之后,先关闭加热装置,在加热装置停止运行第四时长阈值之后,再关闭送风装置,可以保证加湿风道内的湿气全部流出,保证加湿风道在不使用的情况下较为干燥,防止加湿风道内部环境潮湿滋生细菌,又可以保证加湿风道在不使用时处于常温状态,防止加湿风道温度过高影响其他结构或者室内环境。
本发明第四方案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第三方面技术方案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控制装置,因包括第三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三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
其中,图1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加湿风道,11筒体,111进风段,112混合段,113出风段,12送风管道,2送风装置,3雾化器,31出雾口,4加热装置,5控制装置,6空调主体,61机壳,611湿气入口,62换热器,63室内风机,64控制器,7控制终端;
其中,图1至图6中的箭头示意气流的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加湿装置、空调器、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首先介绍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具体为加湿装置。
实施例一
一种加湿装置,适用于空调器,如图1所示,加湿装置包括:加湿风道1、送风装置2和雾化器3。
具体地,加湿风道1用于连接空调器,向空调器内输送湿气,如图1所示。
送风装置2的出风口与加湿风道1连通,如图1所示,用于向加湿风道1内送风。
雾化器3的出雾口31与加湿风道1连通,如图1所示,用于向加湿风道1内喷雾。
本实施例提供的加湿装置,包括加湿风道1、送风装置2和雾化器3,雾化器3能够向加湿风道1输送雾气,而加湿风道1能够连接空调器,因而可以将湿气输送至空调器内,使空调器能够吹出湿润的风,进而具备加湿功能。相较于湿膜加湿方式,采用雾化器3产生雾气的方式加湿,可以避免细菌滋生,因而有利于改善空调器的空气卫生情况。
同时,送风装置2能够向加湿风道1送风,从而在加湿风道1内形成湿气流,提高加湿装置向空调器输送湿气的效率,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加湿效率;且使得加湿装置可以设在空调器的外侧,通过加湿风道1将湿气输送至空调器内即可,因而无需占用空调器的内部空间,有利于空调器内部结构的优化,也便于加湿装置适配不同型号的空调器,提高加湿装置的通用性。
至于雾化器3的雾化原理,则不受限制,比如超声波雾化、高压微雾雾化、加热雾化等均可以。
实施例一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加湿风道1设有加热段,加湿装置还包括加热装置4,如图2所示,加热装置4设在加热段处,用于加热加湿风道1内的气流。
加湿装置还包括加热装置4,加热装置4设在加湿风道1的加热段处,能够加热加湿风道1内的气流,这有利于减小加湿风道1内的雾滴的尺寸,从而降低加湿风道1的凝露问题,并有利于提高雾化器3的雾化率,增强加湿效果,进而进一步提高空调器的加湿效率。
可选地,沿加湿风道1的风向,加热段位于出雾口31的上游侧,如图2所示。
加热段位于出雾口31的上游侧,则送风装置2输送的气流先经过加热段,形成热气流,再经过出雾口31,携带着雾气一起继续前进,则热空气可以有效减小雾滴的尺寸,防止小雾滴凝结在一起产生凝露,并有利于减小雾滴的尺寸,增强加湿效果。
进一步地,加热装置4设在加湿风道1内,如图2和图3所示。
将加热装置4设在加湿风道1内,有利于减少加热装置4的热量散失,提高加热装置4的加热效率,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空调器的加湿效果。
当然,加热装置也可以设在加湿风道外,比如套设在加湿风道的外侧,同样能够对加湿风道内的气流起到加热效果。
可选地,如图2所示,加热装置4填充在加热段内,且加热装置4设有供气流穿过的过气空间。
加热装置4填充在加热段内,则加热装置4的截面尺寸相对较大,同时加热装置4设有供气流穿过的过气空间,则气流需穿过加热装置4继续流动,这有利于提高气流与加热装置4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加热效果。比如:加热装置4为网状结构、格栅状结构、层叠分布的翅片状结构等。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沿加湿风道1的风向,加热段位于出雾口31的下游侧,如图3所示。
加热段位于出雾口31的下游侧,则送风装置2输送的气流先经过出雾口31,形成湿气流,再经过加热段,则加热装置4可以有效减小湿气流中的雾滴的尺寸,也能有效防止小雾滴凝结在一起产生凝露,并有利于减小雾滴的尺寸,增强加湿效果。
实施例四
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加热装置4与加热段的内壁面相贴合,且加热装置4的截面积小于加热段的截面积,如图3所示。
加热装置4与加热段的内壁面相贴合,且加热装置4的截面积小于加热段的截面积,因而加热段装配后加热装置4后依然具有供气流流动的空间。该方案的加热装置4的结构小巧,有利于降低成本,也有利于提高气流的流动性。
可选地,加热装置4为加热管、加热丝等结构。
实施例五
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沿加湿风道1的风向,出雾口31位于送风装置2的下游侧,如图1所示。
沿加湿风道1的风向,出雾口31位于送风装置2的下游侧,可以有效防止雾化器3产生的雾气散失,从而提高雾气的利用率,提高加湿效果。
进一步地,送风装置2设在加湿风道1内,如图1所示。
将送风装置2设在加湿风道1内,有利于减少送风装置2的气流散失,提高送风装置2的送风效率,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空调器的加湿效果。
具体地,加湿风道1包括:筒体11和送风管道12,如图1所示。其中,筒体11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用于连通外界环境;送风管道12的输入端连接出气口,输出端用于连接空调器;其中,筒体11的截面积大于送风管道12的截面积,送风装置2设在筒体11内,如图1所示。
加湿风道1包括筒体11和送风管道12,由于筒体11的横截面积相对较大,便于安装送风装置2以及前述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4,并合理选择送风装置2及加热装置4的型号、尺寸及安装形式,以优化产品的结构及性能。
更具体地,筒体11包括依次相连接的进风段111、混合段112和出风段113,如图1所示,进风段111的入口形成进气口,出风段113的出口形成出气口;其中,送风装置2设在混合段112内,出雾口31连接至混合段112。
筒体11包括进风端、混合段112和出风段113,送风装置2设在混合段112内,将外界环境中的空气经进风段111吸入筒体11,雾化器3的出雾口31连接至混合段112,在混合段112内与气流混合形成湿气流,然后经出风段113进入空调器。
可选地,进风段111的截面积沿风向逐渐增加,如图1所示。
可选地,混合段112的截面积沿风向保持不变,如图1所示。
可选地,出风段113的截面积沿风向逐渐减小,如图1所示。
进风段111的截面积沿风向逐渐增大,则进风段111的入口处的截面积最小,因而有利于提高进气口处的空气流速,进而提高进气效果。
混合段112的截面积沿风向保持不变,既便于安装送风装置2、加热装置4等结构,也便于加工成型,也有利于气流与雾气充分混合,提高湿气流的均匀度。
出风段113的截面积沿风向逐渐减小,则出风段113的出口处的截面积最小,因而有利于提高出气口处的空气流速,进而提高出气效果。
实施例六
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加湿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5,如图4和图5所示。具体地,控制装置5与雾化器3及送风装置2电连接,用于控制雾化器3及送风装置2。
加湿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5,控制装置5与雾化器3及送风装置2电连接,能够控制雾化器3及送风装置2启停以及运行过程中的运行参数等(如运行功率、运行时长、运行方式等),使其与当前运行工况或者用户的需求匹配,从而提高加湿装置的自动化程度,并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5还与加湿装置的加热装置4电连接,如图4和图5所示,用于控制加热装置4。
加湿装置还与加热装置4的电连接,能够控制加热装置4的启停以及运行过程中的运行参数等(如运行功率、运行时长、运行方式等),使其与当前运行工况或者用户的需求匹配,从而进一步提高加湿装置的自动化程度,并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空调主体6和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加湿装置。
其中,空调主体6包括机壳61;加湿装置与机壳61相连,用于向机壳61内输送湿气。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加湿装置,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加湿装置设在机壳61外,机壳61设有湿气入口611,加湿装置的加湿风道1的出口与湿气入口611连通,如图1至图6所示。
将加湿装置设在空调器的外侧,通过加湿风道1将湿气经由机壳61的湿气入口611输送至空调器内即可使空调器具备加湿功能,这样无需占用空调器的内部空间,有利于空调器内部结构的优化,也便于加湿装置适配不同型号的空调器,提高加湿装置的通用性。
机壳61内设有换热器62。可选地,加湿入口位于换热器62的上游侧,如图1所示。
加湿入口可以位于换热器62的上游侧,即靠近空调器的回风口处,则加湿装置输送的湿气可以与空调器回风混合,对内机环境进行加湿,然后经换热器62、空调器的出风口流出,起到加湿功能。
可选地,加湿入口位于换热器62的下游侧,如图6所示。
加湿入口也可以位于换热器62的下游侧,即靠近空调器的出风口处,则加湿装置输送的湿气可以与空调器换热器62后的空气混合,对内机环境进行加湿,然后经空调器的出风口流出,起到加湿功能。
进一步地,空调主体6的控制器64与加湿装置的控制装置5电连接。
空调主体6的控制器64与加湿装置的控制装置5电连接,则可以与加湿装置控制装置5进行通信,对加湿装置进行协同控制,无需用户单独控制空调主体6以及加湿装置,从而提高了产品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控制器64与控制装置5通过信号线直接相连或者通过无线通信装置直接相连,如图4所示。
空调主体6的控制器64可以与加湿装置的控制装置5直接进行通信,比如通过信号线直接相连或者通过蓝牙、红外、WIFI等无线通信方式直接进行信号交互,这有利于简化空调器的控制程序。
可选地,控制器64与控制装置5通过控制终端7间接相连,如图5所示。
空调主体6的控制器64也可以与加湿装置的控制装置5通过控制终端7间接进行通信,这便于根据需要合理布置控制终端7的位置,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可选地,控制终端7为线控器、手机、手环、计算机、平板电脑等。
可选地,空调主体6为室内机主体。
对于分体式空调而言,空调主体6为室内机主体,保证了分体式空调的室内机主体可以向室内输送湿空气,进而具备加湿功能。此时,空调器可以是空调室内机,也可以是空调器整体。
可选地,空调主体6为移动空调。
对于一体式空调而言,空调主体6为移动空调本身,保证了一体式空调具备加湿功能。
如图7所示,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适用于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加湿装置,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2:检测到空调器满足加湿运行条件;
步骤S104:开启加湿装置;
步骤S106:检测到空调器满足退出加湿运行条件;
步骤S108:关闭加湿装置。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在检测到空调器满足加湿运行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自动开启加湿装置,在检测到空调器满足退出加湿运行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自动关闭加湿装置,因而有效提高了产品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同时,因其适用于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加湿装置,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加湿运行条件包括:空调器的室内风机63开始运行且室内环境湿度达到第一湿度阈值。
在室内风机63开始运行时,且室内环境湿度达到第一湿度阈值时,表明室内环境较为干燥,具有加湿需求,因而可以开启加湿装置。
可选地,退出加湿运行条件包括:空调器的室内风机63停止运行;或者,室内环境湿度达到第二湿度阈值。其中,第二湿度阈值大于第一湿度阈值。
在室内风机63停止运行时,表明空调主体6可能停止使用,此时可以关闭加湿装置。在室内环境湿度达到第二湿度阈值时,表明室内环境较为湿度,加湿需求消失,因而可以关闭加湿装置。
进一步地,步骤S104具体包括:开启送风装置2;在送风装置2持续运行第一时长阈值之后,开启雾化器3;步骤S108具体包括:关闭雾化器3;在雾化器3停止运行第二时长阈值之后,关闭送风装置2。
开启加湿装置时,先开启送风装置2,待送风装置2持续运行第一时长阈值之后,再开启雾化器3,可以保证在加湿风道1内空气流动性较好的情况下,雾化器3才向加湿风道1输送雾气,进而降低雾气凝结产生凝露的风险,提高雾气的利用率,提高加湿效果。
关闭加湿装置时,先关闭雾化器3,待雾化器3停止运行第二时长阈值之后,再关闭雾化器3,可以保证加湿风道1内的湿气全部流出,保证加湿风道1在不使用的情况下较为干燥,防止加湿风道1内部环境潮湿滋生细菌。
进一步地,步骤S104具体还包括:在送风装置2持续运行第一时长阈值之后,先开启加湿装置的加热装置4,在加热装置4持续运行第三时长阈值之后,再开启雾化器3;步骤S106具体还包括:在雾化器3停止运行第二时长阈值之后,先关闭加湿装置的加热装置4,在加热装置4停止运行第四时长阈值之后,再关闭送风装置2。
对于加湿装置还包括加热装置4的情况,在送风装置2持续运行第一时长阈值之后,先开启加热装置4,在加热装置4持续运行第三时长阈值之后,再开启雾化器3,可以保证在加湿风道1内空气流动性较好且温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雾化器3才向加湿风道1输送雾气,进而进一步降低雾气凝结产生凝露的风险,进一步提高雾气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加湿效果。
对于加湿装置还包括加热装置4的情况,在雾化器3停止运行第二时长阈值之后,先关闭加热装置4,在加热装置4停止运行第四时长阈值之后,再关闭送风装置2,可以保证加湿风道1内的湿气全部流出,保证加湿风道1在不使用的情况下较为干燥,防止加湿风道1内部环境潮湿滋生细菌,又可以保证加湿风道1在不使用时处于常温状态,防止加湿风道1温度过高影响其他结构或者室内环境。
下面介绍一个具体示例。
一种空调加湿的装置及其控制方式,该加湿装置由送风装置2和雾化器3两大基本部件组成。送风装置2和雾化器3按顺风方向依次布置。加湿装置可增设加热装置4对空气进行加热,提高雾化器3的雾化率,增强加湿效果,降低送风管道12的凝露问题。加湿装置中的雾化器3和空调内机控制板之间进行直接通信,或者通过控制器64等第三方设备来获得空调内机的运行状态。
具体而言,该空调加湿装置包括送风装置2和雾化器3两大基本部件,可增设加热装置4,如图2、图3所示。送风装置2和雾化器3按顺风方向依次布置。加热装置4可布置于雾化器3之前或者之后。加热器不限制为某一种固定方式。加湿装置包括送风管道12,送风管道12与空调内机相连,连接于空调内机风机后侧,如图1所示。加湿装置出风与空调内机回风混合后给内机环境加湿。雾化器3和空调内机之间的通信方式见图4和图5,加湿装置接收来自空调内机控制板(即控制器64)的加湿信号来控制加湿装置的开闭。
其控制方式如下:加湿装置在检测到空调内机风机开始运行,且空调内机有加湿需求时,先运行送风装置2一定时间A后,运行加热装置4一定时间B,最后开启雾化器3。
当加湿装置运行过程中检测到空调内机风机停止运行或者加湿需求消失时,先停止雾化器3,一定时间C后停止加热装置4,一定时间D后停止送风装置2。
其中,A、B、C、D均是正数。
进一步地,雾化器3和空调内机之间进行直接通信,如图4所示,或者通过控制器64等第三方设备(即控制终端7)来获得空调内机的运行状态,如图5所示。
上述方案也可以做如下变形:送风管道12与空调内机相连,连接于空调内机的出风侧,如图6所示。加湿装置出风与空调内机出风混合后给内机环境加湿。
由此,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加湿装置结构新颖、简易、高效,在满足系统可靠性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空调器的加湿舒适性,并解决了现有市场中空调器加湿方式中广泛应用的湿膜加湿弊端。
如图8所示,本发明第四方案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装置5,包括处理器504,处理器504用于执行存储器502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第三方面实施例中任意一项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装置5,因包括第三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504执行时实现如第三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加湿装置,包括加湿风道、送风装置和雾化器,雾化器能够向加湿风道输送雾气,而加湿风道能够连接空调器,因而可以将湿气输送至空调器内,使空调器能够吹出湿润的风,进而具备加湿功能。相较于湿膜加湿方式,采用雾化器产生雾气的方式加湿,可以避免细菌滋生,因而有利于改善空调器的空气卫生情况。同时,送风装置能够向加湿风道送风,从而在加湿风道内形成湿气流,提高加湿装置向空调器输送湿气的效率,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加湿效率;且使得加湿装置可以设在空调器的外侧,通过加湿风道将湿气输送至空调器内即可,因而无需占用空调器的内部空间,有利于空调器内部结构的优化,也便于加湿装置适配不同型号的空调器,提高加湿装置的通用性。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应当注意的是,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部件或步骤。位于部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部件。本发明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部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3)

1.一种加湿装置,适用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包括:
加湿风道,用于连接所述空调器,向所述空调器内输送湿气;
送风装置,其出风口与所述加湿风道连通,用于向所述加湿风道内送风;和
雾化器,其出雾口与所述加湿风道连通,用于向所述加湿风道内喷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风道设有加热段,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在所述加热段处,用于加热所述加湿风道内的气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加湿风道的风向,所述加热段位于所述出雾口的上游侧;或者
沿所述加湿风道的风向,所述加热段位于所述出雾口的下游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装置设在所述加湿风道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装置填充在所述加热段内,且所述加热装置设有供气流穿过的过气空间;或者
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加热段的内壁面相贴合,且所述加热装置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加热段的截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加湿风道的风向,所述出雾口位于所述送风装置的下游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装置设在所述加湿风道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风道包括:
筒体,所述筒体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用于连通外界环境;和
送风管道,其输入端连接所述出气口,其输出端用于连接所述空调器;
其中,所述筒体的截面积大于所述送风管道的截面积,所述送风装置设在所述筒体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体包括依次相连接的进风段、混合段和出风段,所述进风段的入口形成所述进气口,所述出风段的出口形成所述出气口;
其中,所述送风装置设在所述混合段内,所述出雾口连接至所述混合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段的截面积沿风向逐渐增加;和/或
所述混合段的截面积沿风向保持不变;和/或
所述出风段的截面积沿风向逐渐减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装置,与所述雾化器及所述送风装置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雾化器及所述送风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还与所述加湿装置的加热装置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加热装置。
13.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主体,所述空调主体包括机壳;
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与所述机壳相连,用于向所述机壳内输送湿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装置设在所述机壳外,所述机壳设有湿气入口,所述加湿装置的加湿风道的出口与所述湿气入口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内设有换热器,所述加湿入口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上游侧或者下游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主体的控制器与所述加湿装置的控制装置电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控制装置通过信号线直接相连或者通过无线通信装置直接相连;或者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控制装置通过控制终端间接相连。
18.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主体为室内机主体;或者
所述空调主体为移动空调。
19.一种控制方法,适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检测到空调器满足加湿运行条件;
开启所述加湿装置;
检测到空调器满足退出加湿运行条件;
关闭所述加湿装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开启所述加湿装置,具体包括:开启送风装置;在送风装置持续运行第一时长阈值之后,开启雾化器;
关闭所述加湿装置,具体包括:关闭所述雾化器;在所述雾化器停止运行第二时长阈值之后,关闭所述送风装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开启所述加湿装置,具体还包括:在所述送风装置持续运行第一时长阈值之后,先开启加湿装置的加热装置,在所述加热装置持续运行第三时长阈值之后,再开启所述雾化器;
关闭所述加湿装置,具体还包括:在所述雾化器停止运行第二时长阈值之后,先关闭加湿装置的加热装置,在所述加热装置停止运行第四时长阈值之后,再关闭所述送风装置。
22.一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9至2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2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9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1910834912.1A 2019-09-05 2019-09-05 加湿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052992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34912.1A CN110529929A (zh) 2019-09-05 2019-09-05 加湿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34912.1A CN110529929A (zh) 2019-09-05 2019-09-05 加湿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29929A true CN110529929A (zh) 2019-12-03

Family

ID=686670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34912.1A Pending CN110529929A (zh) 2019-09-05 2019-09-05 加湿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29929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37865A (zh) * 2020-03-04 2020-06-05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式空调系统
CN111981581A (zh) * 2020-07-31 2020-11-24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储湿换热器和蒸发预处理的房间空调器
CN112413858A (zh) * 2020-11-24 2021-02-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669854A (zh) * 2020-05-13 2021-11-1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除菌方法、空调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3051176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美的集团武汉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90398A (ja) * 1991-09-27 1995-07-28 Kimura Kohki Co Ltd 天吊型冷暖房兼用空気調和機
CN2762002Y (zh) * 2003-11-21 2006-03-0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加湿空气输送通道部件和连接单元
CN105371396A (zh) * 2015-12-31 2016-03-02 张贝 中央加湿系统
CN106225115A (zh) * 2016-08-26 2016-12-14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加湿装置、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7299418U (zh) * 2017-09-02 2018-05-01 深圳中壹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中央空调系统的风道结构
CN109458676A (zh) * 2018-11-01 2019-03-12 德州瑞诚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空气加湿度的中央空调通风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90398A (ja) * 1991-09-27 1995-07-28 Kimura Kohki Co Ltd 天吊型冷暖房兼用空気調和機
CN2762002Y (zh) * 2003-11-21 2006-03-0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加湿空气输送通道部件和连接单元
CN105371396A (zh) * 2015-12-31 2016-03-02 张贝 中央加湿系统
CN106225115A (zh) * 2016-08-26 2016-12-14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加湿装置、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7299418U (zh) * 2017-09-02 2018-05-01 深圳中壹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中央空调系统的风道结构
CN109458676A (zh) * 2018-11-01 2019-03-12 德州瑞诚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空气加湿度的中央空调通风设备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37865A (zh) * 2020-03-04 2020-06-05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式空调系统
CN111237865B (zh) * 2020-03-04 2022-04-12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式空调系统
CN113669854A (zh) * 2020-05-13 2021-11-1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除菌方法、空调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669854B (zh) * 2020-05-13 2022-09-1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除菌方法、空调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981581A (zh) * 2020-07-31 2020-11-24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储湿换热器和蒸发预处理的房间空调器
CN112413858A (zh) * 2020-11-24 2021-02-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413858B (zh) * 2020-11-24 2021-11-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051176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美的集团武汉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29929A (zh) 加湿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CN206609098U (zh) 主动式冷梁
CN205505238U (zh) 空气调节系统
CN207094824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4268581U (zh) 风机盘管加空气诱导器末端装置
CN112325384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208124515U (zh) 个性化送风与蒸发冷却技术相结合的通风空调系统
CN107044705A (zh) 空调器的加湿系统、空调器及空调器的加湿方法
CN103743016A (zh) 一种能调节温湿度的蒸发冷却空调
CN203561003U (zh) 一种低温低湿档案胶片库房空调装置
CN1967068B (zh) 通风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206377751U (zh) 一种空调器
CN103104955B (zh) 一种能调节温湿度的蒸发冷却家用空调
CN213931188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3375561U (zh) 一种立式内循环恒温恒湿空调
CN203349404U (zh) 变频中央恒温加湿恒氧恒净空气调节器
CN204786817U (zh) 带加湿装置的空调
CN205560992U (zh) 一种具有湿度调节功能的智能空调
CN21243107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0425405U (zh) 一种家居智能恒湿系统
CN110030657A (zh) 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
CN210425696U (zh) 智能衣物存储设备及其制冷除湿系统
CN209558602U (zh) 一种家居式智能加湿器
CN216143859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5980138U (zh) 一种用于气水混合加湿的同程喷杆加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20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