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19427A - 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19427A
CN110519427A CN201910800098.1A CN201910800098A CN110519427A CN 110519427 A CN110519427 A CN 110519427A CN 201910800098 A CN201910800098 A CN 201910800098A CN 110519427 A CN110519427 A CN 1105194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total reflection
mobile terminal
rotation axis
reflection pr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0009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19427B (zh
Inventor
贾玉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0009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19427B/zh
Publication of CN1105194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194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194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194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18Telephone s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hips, mines, or other places exposed to adverse environ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移动终端,其包括:壳体,壳体开设有连通其内腔的让位口;摄像头,摄像头设于壳体内,并朝向让位口设置;反光结构,反光结构设于让位口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设于壳体,并与反光结构传动连接,用于驱动反光结构相对于壳体运动;反光结构相对于壳体运动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反光结构位于第一位置时,反光结构面向壳体的前方设置,用于将壳体前方的光通过让位口导向摄像头;当反光结构位于第二位置时,反光结构面向壳体的后方设置,用于将壳体后方的光通过让位口导向摄像头。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提升移动终端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利用升降式摄像头的结构设计,可实现移动终端全面屏的要求,即:通过电机驱动包含前置摄像头在内的运动盒子升降,使前置摄像头得以伸出移动终端的外框之外或由移动终端的外框之外缩回,从而实现正常的拍照功能或摄像功能。但是,这样的技术却存在如下问题:前置摄像头在其升降式运动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柔性电路板等电路连接件与主板实现电性连接,因此,柔性电路板等电路连接件会出现不断折弯的运动情况,这样,存在断裂、脱落等可靠性问题。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为现有技术。
申请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旨在提升移动终端的可靠性。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开设有连通其内腔的让位口;
摄像头,所述摄像头设于所述壳体内,并朝向所述让位口设置;
反光结构,所述反光结构设于所述让位口处;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反光结构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反光结构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
所述反光结构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当所述反光结构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反光结构面向所述壳体的前方设置,用于将所述壳体前方的光通过所述让位口导向所述摄像头;
当所述反光结构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反光结构面向所述壳体的后方设置,用于将所述壳体后方的光通过所述让位口导向所述摄像头。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壳体开设有与壳体内腔连通的让位口,并在壳体内设置有朝向该让位口的摄像头,这样,当有光线从让位口射入时,摄像头便能够对射入的光线进行捕捉,从而完成成像过程,实现移动终端的拍照功能或摄像功能。进一步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在让位口处设置有反光结构,并且该反光结构还连接有可驱动其运动的驱动机构;此时,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反光结构可相对于壳体运动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具体地:当反光结构运动至第一位置时,反光结构面向壳体的前方设置,此时,反光结构可将来自壳体前方的光线通过让位口导向摄像头,以使摄像头捕捉到壳体前方的景象,从而完成对壳体前方景象的拍照或摄像,实现前摄功能;而当反光结构运动至第二位置时,反光结构面向壳体的后方设置,此时,反光结构可将来自壳体后方的光线通过让位口导向摄像头,以使摄像头捕捉到壳体后方的景象,从而完成对壳体后方景象的拍照或摄像,实现后摄功能。显然,上述结构设计,实现了移动终端前摄功能和后摄功能公用一个摄像头的目的,减省了移动终端的内部器件;这样,不仅可节省移动终端的内部空间,有利于移动终端的轻薄化,而且还可降低移动终端的器件耗材,降低其生产成本。
同时,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升降式摄像头的结构设计,在本申请的移动终端中,运动部件为用于反射光线的反光结构(一般可为棱镜、平面镜等),而该运动部件的功能的实现仅依靠光学传播原理、并不需要通电,因此,并不需要通过柔性电路板等电路连接件将其与主板电性连接,从而有效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利用柔性电路板电性连接升降式摄像头和主板时,柔性电路板随摄像头运动不断折弯所导致的可靠性问题(如断裂、脱落等)。换而言之,本申请中需要与主板电性连接的摄像头并不需要发生运动,即本申请移动终端的结构设计有效避免了柔性电路板等电路连接件不断折弯所导致的如断裂、脱落等可靠性问题,提升了移动终端的可靠性,降低了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移动终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移动终端的反光结构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移动终端的反光结构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移动终端中全反射棱镜、旋转支架及驱动机构的配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全反射棱镜位于第三位置;
图5为图4全反射棱镜、旋转支架及驱动机构的配合结构的全反射棱镜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全反射棱镜、旋转支架及驱动机构的配合结构的全反射棱镜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移动终端 73 第一卡爪
10 壳体 75 第二卡爪
10a 让位口 77 导杆
30 摄像头 90 旋转支架
50 反光结构 91 基板
51 全反射棱镜 93 侧板
511 第一入射面 93b 第二侧边
513 第二入射面 93c 第三侧边
515 反射面 93d 弧形抵接面
70 驱动机构 931 第一转动轴
71 推杆 933 第二转动轴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提出一种移动终端100,旨在提升移动终端100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地,该移动终端100可以是但并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电子书阅读器、MP3(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II)播放器、MP4(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4,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V)播放器、笔记本电脑、车载电脑、机顶盒、智能电视机、可穿戴设备、导航仪、掌上游戏机等。
下面将对本申请移动终端100的具体结构进行介绍: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申请移动终端100一实施例中,该移动终端100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开设有连通其内腔的让位口10a;
摄像头30,所述摄像头30设于所述壳体10内,并朝向所述让位口10a设置;
反光结构50,所述反光结构50设于所述让位口10a处;
驱动机构70,所述驱动机构70设于所述壳体10,并与所述反光结构50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反光结构50相对于所述壳体10运动;
所述反光结构50相对于所述壳体10运动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当所述反光结构5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反光结构50面向所述壳体10的前方设置,用于将所述壳体10前方的光通过所述让位口10a导向所述摄像头30;
当所述反光结构50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反光结构50面向所述壳体10的后方设置,用于将所述壳体10后方的光通过所述让位口10a导向所述摄像头30。
具体地,壳体10设有前面、后面、顶面、底面及两侧面,让位口10a既可开设在壳体10的顶面,也可开设在壳体10的底面,还可开设在壳体10的任一侧面。一般地,驱动机构70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壳体10内,并通过固定结构实现固定。本实施例中,让位口10a在壳体10的顶面,驱动机构70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壳体10内。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壳体10开设有与壳体10内腔连通的让位口10a,并在壳体10内设置有朝向该让位口10a的摄像头30,这样,当有光线从让位口10a射入时,摄像头30便能够对射入的光线进行捕捉,从而完成成像过程,实现移动终端100的拍照功能或摄像功能。进一步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在让位口10a处设置有反光结构50,并且该反光结构50还连接有可驱动其运动的驱动机构70;此时,在驱动机构70的作用下,反光结构50可相对于壳体10运动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具体地:当反光结构50运动至第一位置时,反光结构50面向壳体10的前方设置,此时,反光结构50可将来自壳体10前方的光线通过让位口10a导向摄像头30,以使摄像头30捕捉到壳体10前方的景象,从而完成对壳体10前方景象的拍照或摄像,实现前摄功能;而当反光结构50运动至第二位置时,反光结构50面向壳体10的后方设置,此时,反光结构50可将来自壳体10后方的光线通过让位口10a导向摄像头30,以使摄像头30捕捉到壳体10后方的景象,从而完成对壳体10后方景象的拍照或摄像,实现后摄功能。显然,上述结构设计,实现了移动终端100前摄功能和后摄功能公用一个摄像头30的目的,减省了移动终端100的内部器件;这样,不仅可节省移动终端100的内部空间,有利于移动终端100的轻薄化,而且还可降低移动终端100的器件耗材,降低其生产成本。
同时,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升降式摄像头30的结构设计,在本申请的移动终端100中,运动部件为用于反射光线的反光结构50(一般可为棱镜、平面镜等),而该运动部件的功能的实现仅依靠光学传播原理、并不需要通电,因此,并不需要通过柔性电路板等电路连接件将其与主板电性连接,从而有效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利用柔性电路板电性连接升降式摄像头30和主板时,柔性电路板随摄像头30运动不断折弯所导致的可靠性问题(如断裂、脱落等)。换而言之,本申请中需要与主板电性连接的摄像头30并不需要发生运动,即本申请移动终端100的结构设计有效避免了柔性电路板等电路连接件不断折弯所导致的如断裂、脱落等可靠性问题,提升了移动终端100的可靠性,降低了维修成本。
此外,本申请移动终端100的结构设计,运动部件为用于反射光线的反光结构50,其整体小而轻,因此,驱动机构70运作时所需输出的功率也较小,从而降低了移动终端100的电量消耗,提高了移动终端100的运行时长。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反光结构50可以为平面镜、全反射棱镜51等用于反射光线的结构。下面以反光结构50为平面镜为例进行介绍:
平面镜可设置在壳体10的让位口10a的上方,平面镜的侧边可沿水平方向且沿壳体10的宽度方向凸设转轴,驱动机构70可与该转轴传动连接,以驱动平面镜转动。此时,平面镜相对于壳体10转动并具有第一位置,当平面镜转动至第一位置时,平面镜面向壳体10的前方、且与壳体10表面呈45°夹角设置,可将来自壳体10前方的光线反射进入让位口10a,从而使这部分光线进入朝向让位口10a的摄像头30,完成拍照或摄像;当然,平面镜相对于壳体10转动还具有第二位置,当平面镜转动至第二位置时,平面镜面向壳体10的后方、且与壳体10表面呈45°夹角设置,可将来自壳体10后方的光线反射进入让位口10a,从而使这部分光线进入朝向让位口10a的摄像头30,完成拍照或摄像。可以理解的,驱动机构70可以为电机,通过其输出轴与转轴同轴线连接而实现对转轴的驱动;驱动机构70也可以为电机、齿轮组的组合形式,通过齿轮组将电机输出轴的转动传动至转轴而实现对转轴的驱动;驱动机构70还可以为电机、齿轮、齿条的组合形式,通过齿轮、齿条将电机输出轴的转动传动至转轴而实现对转轴的驱动。当然,驱动机构70还可以为其他合理且有效的结构形式,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此外,驱动机构70驱动平面镜所进行的运动,除了转动的形式外,还可存在升降的形式(例如通过设置可升降的结构得以实现),以实现平面镜相对于壳体10的升降,实现平面镜于壳体10表面的显露或隐藏。
请再次参阅图1至图3,反光结构50还可以为如下结构:
所述反光结构50为全反射棱镜51,所述全反射棱镜51设有第一入射面511、第二入射面513及反射面515;
当所述全反射棱镜51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入射面511面向所述壳体10的前方设置,用于将所述壳体10前方的光通过所述让位口10a导向所述摄像头30;
当所述全反射棱镜51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入射面513面向所述壳体10的后方设置,用于将所述壳体10后方的光通过所述让位口10a导向所述摄像头30。
具体地,在驱动机构70的作用下,全反射棱镜51可相对于壳体10运动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全反射棱镜51运动至第一位置时,全反射棱镜51的第一入射面511面向壳体10的前方设置,全反射棱镜51的第二入射面513面向壳体10内的摄像头30设置,此时,来自壳体10前方的光线可由第一入射面511射入全反射棱镜51,并在反射面515发生全反射,且由第二入射面513射出而射向摄像头30,以使摄像头30捕捉到壳体10前方的景象,从而完成对壳体10前方景象的拍照或摄像,实现前摄功能;而当全反射棱镜51运动至第二位置时,全反射棱镜51的第二入射面513面向壳体10的后方设置,全反射棱镜51的第一入射面511面向壳体10内的摄像头30设置,此时,来自壳体10后方的光线可由第二入射面513射入全反射棱镜51,并在反射面515发生全反射,且由第一入射面511射出而射向摄像头30,以使摄像头30捕捉到壳体10后方的景象,从而完成对壳体10后方景象的拍照或摄像,实现后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该全反射棱镜51的运动方式和驱动方式,可采用与前述平面镜相同的结构设置,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可以理解的,当采用全反射棱镜51作为反光结构50时,全反射棱镜51还具有两个侧面可用于设置与驱动机构70传动连接的连接结构,从而使得该连接结构的布置更加稳定、牢固,提升该连接结构与驱动机构70传动连接的稳定性,进而使得反光结构50的运动更加稳定,使得移动终端100的可靠性得以提升。同时,这样的结构设计,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安装便捷等优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入射面511构成所述全反射棱镜51的横截面的一直角边,所述第二入射面513构成所述全反射棱镜51的横截面的另一直角边,所述反射面515构成所述全反射棱镜51的横截面的斜边。如此,第一入射面511、第二入射面513及反射面515均为平面,结构简单且可靠,功能稳定且有效。不仅有利于组装装配,而且还有利于保持景象的真实度,避免反射后的景象发生局部畸变等不良。当然,除了平面的设置方式外,第一入射面511、第二入射面513及反射面515还可做成弧面的形式,同样可实现景象的反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合理设计,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全反射棱镜51相对于所述壳体10运动还具有第三位置,当所述全反射棱镜51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入射面511和所述第二入射面513收容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反射面515封堵所述让位口10a。即,当所述全反射棱镜51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全反射棱镜51通过所述让位口10a插设于所述壳体10。
具体地,在驱动机构70的作用下,全反射棱镜51相对于壳体10运动还具有第三位置,当全反射棱镜51运动至第三位置时,全反射棱镜51的第一入射面511和第二入射面513均容置于壳体10内,全反射棱镜51的反射面515则封盖壳体10的让位口10a;此时,全反射棱镜51既不对壳体10前方的光线进行捕捉,也不对壳体10后方的光线进行捕捉;此时,全反射棱镜51盖合于壳体10的让位口10a处,可对让位口10a进行封堵,实现了在移动终端100不启用拍照功能和摄像功能时对壳体10内器件的有效保护;同时,全反射棱镜51得以收容于壳体10,还实现了在移动终端100不启用拍照功能和摄像功能时对反射结构的有效保护。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全反射棱镜51,其可以采用转动叠加升降的运动组合形式,实现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之间的切换。当然,其也可以采用纯转动都得运动形式,实现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之间的切换,后面会进行介绍。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为了给全反射棱镜51的安装和多位置切换提供稳定、可靠的结构基础,本申请移动终端100还可以做如下结构设置,如图4至6所示:
所述移动终端100还包括旋转支架90,所述全反射棱镜51装设于所述旋转支架90中,所述驱动机构70与所述旋转支架90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旋转支架90转动,所述全反射棱镜51随所述旋转支架90转动并具有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及所述第三位置。具体地,全反射棱镜51可通过螺钉连接、卡扣连接、胶接、焊接、插接等方式固定于旋转支架90。而旋转支架90既可通过如转轴等连接结构转动连接于壳体10,并通过驱动机构70实现转动;也可通过直接与驱动机构70中电机的输出轴连接而实现转动。
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6所示,旋转支架90可具体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旋转支架90包括一基板91和两侧板93,两所述侧板93均凸设于所述基板91的同一板面,且相对设置;两所述侧板93与所述基板91围合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全反射棱镜51装设于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反射面515贴设于所述基板91。
此时,全反射棱镜51的两个侧面可分别与两侧板93抵接并固定,固定的方式可采用胶接、插接、焊接等。具体地,当全反射棱镜51随旋转支架90转动并位于第三位置时,基板91盖设于让位口10a,两侧板93和全反射棱镜51均通过让位口10a而插设于壳体10。此时,旋转支架90包覆于全反射棱镜51的外侧,可对全反射棱镜51起到有效的保护,避免其受到损坏。
当全反射棱镜51随旋转支架90转动并位于第一位置时,基板91的内侧表面面向壳体10的前方、且与壳体10的表面呈夹角设置,此时,全反射棱镜51的第一入射面511也面向壳体10的前方,来自壳体10前方的光线由第一入射面511射入全反射棱镜51,并在反射面515发生全反射,且由第二入射面513射出而射向摄像头30,以使摄像头30捕捉到壳体10前方的景象,从而完成对壳体10前方景象的拍照或摄像,实现前摄功能;
当全反射棱镜51随旋转支架90转动并位于第二位置时,基板91的内侧表面面向壳体10的后方、且与壳体10的表面呈夹角设置,此时,全反射棱镜51的第二入射面513也面向壳体10的后方,来自壳体10后方的光线由第二入射面513射入全反射棱镜51,并在反射面515发生全反射,且由第一入射面511射出而射向摄像头30,以使摄像头30捕捉到壳体10后方的景象,从而完成对壳体10后方景象的拍照或摄像,实现后摄功能。
旋转支架90如此的设计,不仅可有效保障全反射棱镜51在不同位置时能够对光线进行良好的捕捉,而且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装配快捷,同时在全反射棱镜51多位置的切换过程中还可起到保护全反射棱镜51的作用。
如图4至图6所示,为了实现全反射棱镜51的多位置的切换,本申请移动终端100可采用如下设置:
所述侧板93设有依次连接的第一侧边、第二侧边93b及第三侧边93c,所述第一侧边贴设于所述基板91的板面;
所述侧板93的外侧表面凸设有第一转动轴931和第二转动轴933,所述第一转动轴931和所述第二转动轴933沿所述第一侧边的布置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驱动机构70包括推杆71,所述推杆71活动设置于所述旋转支架90的下方,当所述全反射棱镜51随所述旋转支架90转动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基板91盖设于所述让位口10a,所述侧板93通过所述让位口10a插设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推杆71的自由端同所述第二侧边93b与所述第三侧边93c的连接处相抵接;其中,
当所述第一转动轴931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10、所述第二转动轴933与所述壳体10脱离时,所述推杆71顶出并推动所述旋转支架90转动,使所述全反射棱镜51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当所述第二转动轴933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10、所述第一转动轴931与所述壳体10脱离时,所述推杆71顶出并推动所述旋转支架90转动,使所述全反射棱镜51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选地,壳体10的面向旋转支架90侧板93的内壁面凸设有两套筒,一套筒与第一转动轴931同轴设置,且该套筒的内径与第一转动轴931的外径相当,另一套筒与第二转动轴933同轴设置,且该套筒的内径与第二转动轴933的外径相当。并且,每一套筒沿其轴向可伸缩地安装在壳体10的内壁面,当一套筒伸出并套设于与其对应的转动轴、另一套筒缩回并与与其对应的转动轴脱离时,推杆71可顶出并推动旋转支架90转动,并使全反射棱镜51转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从而实现对壳体10前方的光线进行捕捉或对壳体10后方的光线进行捕捉,进而实现移动终端100的前摄功能或后摄功能。而当不需要全反射棱镜51转动时,即当移动终端100的拍照功能或摄像功能停止时,两套筒均可伸出并分别套设于两转动轴,以提升旋转支架90和全反射棱镜51的结构稳定性。即,第一转动轴931可通过与之对应的套筒的移动来实现与壳体10的转动连接,或者实现与壳体10脱离;第二转动轴933也可通过与之对应的套筒的移动来实现与壳体10的转动连接,或者实现与壳体10脱离。此外,基于两套筒的结构设计,也可以选择将第一转动轴931和第二转动轴933均设置为可伸缩的形式。当然,还可通过在壳体10内设置其他合理且有效的结构,来实现相应的转动轴与壳体10的转动连接或者脱离。
此时,本申请移动终端100的全反射棱镜51的多位置切换,仅依靠转动的运动形式即可实现;相较于相关技术中摄像头30采用直线式升降的运动方式,本申请移动终端100的全反射棱镜51的运动方式,具有占据空间小、堆叠有优势等优点,可有利于移动终端100的轻薄化。
进一步地,为了增强全反射棱镜51的运转稳定性,提升移动终端100前摄功能和后摄功能的可靠性,本申请移动终端100可设置成如下结构形式:
两所述侧板93均凸设有所述第一转动轴931和所述第二转动轴933,两所述第一转动轴931对位设置,两所述第二转动轴933对位设置。即,两第一转动轴931同轴设置,两第二转动轴933也同轴设置。
这样,当两第一转动轴931均转动连接于壳体10、两第二转动轴933均与壳体10脱离时,推杆71可顶出并推动旋转支架90转动,并使全反射棱镜51转动至第一位置,从而实现移动终端100的前摄功能;
当两第二转动轴933均转动连接于壳体10、两第一转动轴931均与壳体10脱离时,推杆71可顶出并推动旋转支架90转动,并使全反射棱镜51转动至第二位置,从而实现移动终端100的后摄功能。
相应地,两套筒的结构设计也可设置两套,分别与不同侧的第一转动轴931和第二转动轴933配合,具体配合形式可参照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如图4至图6所示,除了前述两套筒的结构设计,为了与第一转动轴931和第二转动轴933配合,实现全反射棱镜51的多位置的切换,本申请移动终端100还可采用如下结构形式:
所述驱动机构70还包括第一卡爪73和第二卡爪75,所述第一卡爪73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第一卡爪73相对于所述壳体10活动并具有第一锁定位和第一释放位;所述第二卡爪75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第二卡爪75相对于所述壳体10活动并具有第二锁定位和第二释放位;
当所述第一卡爪73位于所述第一锁定位时,所述第一转动轴931收容于所述第一卡爪73内,并与所述第一卡爪73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卡爪75位于所述第二释放位而与所述第二转动轴933相脱离;
当所述第二卡爪75位于所述第二锁定位时,所述第二转动轴933收容于所述第二卡爪75内,并与所述第二卡爪75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卡爪73位于所述第一释放位而与所述第一转动轴931相脱离。
具体地,驱动机构70还可包括设置在壳体10内的、且能够进行伸缩移动的导杆77,并且,该导杆77可设置两根。当全反射棱镜51位于第三位置时,一导杆77可朝向第一转动轴931的侧壁移动或远离第一转动轴931的侧壁移动,另一导杆77可朝向第二转动轴933的侧壁移动或远离第二转动轴933的侧壁移动。此时,第一卡爪73可凸设在一导杆77的朝向第一转动轴931侧壁的一端,第二卡爪75可凸设在另一导杆77的朝向第二转动轴933侧壁的一端。可以理解的,一导柱相对于壳体10伸缩移动,可使得第一卡爪73朝向第一转动轴931的侧壁移动或远离第一转动轴931的侧壁移动;另一导柱相对于壳体10伸缩移动,可使得第二卡爪75朝向第二转动轴933的侧壁移动或远离第二转动轴933的侧壁移动。
如此的结构设置,不仅能够保障全反射棱镜51在多个位置(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及第三位置)之间顺利切换,而且还可提升全反射棱镜51的运转稳定性,提升移动终端100的可靠性。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安装快捷等优势。
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6所示,为了使转动轴于对应卡爪内的转动更加稳定,以提升全反射棱镜51的运转稳定性,提升移动终端100前摄功能和后摄功能的可靠性,所述第一卡爪73的内表面至少部分为弧形面,所述第二卡爪75的内表面至少部分为弧形面。具体地,第一卡爪73大致呈J型结构,其包括相连接的一直线段和一弧形段,该弧形段的内表面为弧形面;第二卡爪75与第一卡爪73结构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并且,为了增强第一转动轴931和第二转动轴933的结构稳定性,提升全反射棱镜51的运转稳定性,所述第一转动轴931与所述第二转动轴933之间连接有加强筋。
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第二侧边93b和所述第三侧边93c的连接处形成有弧形抵接面93d,所述推杆71的自由端抵接于所述弧形抵接面93d。如此,推杆71在顶出的过程中,其自由端可沿弧形抵接面93d平稳地滑动,从而使旋转支架90和全反射棱镜51能够平稳地转动到相应的位置;这样,有效避免了全反射棱镜51在转动过程中发生振动等不良反应,降低了全反射棱镜51损坏的风险,延长了全反射棱镜51的使用寿命,提升了移动终端100的可靠性。同时,这样的结构设计,利用弧形抵接面93d还可有效减弱推杆71的自由端与旋转支架90之间的磨损,从而保障相关结构的耐久性,提升移动终端100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申请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开设有连通其内腔的让位口;
摄像头,所述摄像头设于所述壳体内,并朝向所述让位口设置;
反光结构,所述反光结构设于所述让位口处;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反光结构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反光结构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
所述反光结构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当所述反光结构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反光结构面向所述壳体的前方设置,用于将所述壳体前方的光通过所述让位口导向所述摄像头;
当所述反光结构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反光结构面向所述壳体的后方设置,用于将所述壳体后方的光通过所述让位口导向所述摄像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结构为全反射棱镜,所述全反射棱镜设有第一入射面、第二入射面及反射面;
当所述全反射棱镜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入射面面向所述壳体的前方设置,用于将所述壳体前方的光通过所述让位口导向所述摄像头;
当所述全反射棱镜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入射面面向所述壳体的后方设置,用于将所述壳体后方的光通过所述让位口导向所述摄像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射面构成所述全反射棱镜的横截面的一直角边,所述第二入射面构成所述全反射棱镜的横截面的另一直角边,所述反射面构成所述全反射棱镜的横截面的斜边。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反射棱镜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还具有第三位置,当所述全反射棱镜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入射面和所述第二入射面收容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反射面封堵所述让位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旋转支架,所述全反射棱镜装设于所述旋转支架中,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旋转支架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旋转支架转动,所述全反射棱镜随所述旋转支架转动并具有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及所述第三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支架包括一基板和两侧板,两所述侧板均凸设于所述基板的同一板面,且相对设置;两所述侧板与所述基板围合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全反射棱镜装设于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反射面贴设于所述基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设有依次连接的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及第三侧边,所述第一侧边贴设于所述基板的板面;
所述侧板的外侧表面凸设有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第二转动轴沿所述第一侧边的布置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推杆,所述推杆活动设置于所述旋转支架的下方,当所述全反射棱镜随所述旋转支架转动并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基板盖设于所述让位口,所述侧板通过所述让位口插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推杆的自由端同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三侧边的连接处相抵接;其中,
当所述第一转动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转动轴与所述壳体脱离时,所述推杆顶出并推动所述旋转支架转动,使所述全反射棱镜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当所述第二转动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转动轴与所述壳体脱离时,所述推杆顶出并推动所述旋转支架转动,使所述全反射棱镜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所述第一卡爪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卡爪相对于所述壳体活动并具有第一锁定位和第一释放位;所述第二卡爪活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卡爪相对于所述壳体活动并具有第二锁定位和第二释放位;
当所述第一卡爪位于所述第一锁定位时,所述第一转动轴收容于所述第一卡爪内,并与所述第一卡爪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卡爪位于所述第二释放位而与所述第二转动轴相脱离;
当所述第二卡爪位于所述第二锁定位时,所述第二转动轴收容于所述第二卡爪内,并与所述第二卡爪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卡爪位于所述第一释放位而与所述第一转动轴相脱离。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轴与所述第二转动轴之间连接有加强筋。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边和所述第三侧边的连接处形成有弧形抵接面,所述推杆的自由端抵接于所述弧形抵接面。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顶面,所述让位口开设于所述顶面。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结构为平面镜,所述平面镜设于所述让位口的上方,所述平面镜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并具有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
当所述平面镜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平面镜面向所述壳体的前方、且与所述壳体的表面呈夹角设置,用于将所述壳体前方的光线反射进入让位口;
当所述平面镜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平面镜面向所述壳体的后方、且与所述壳体的表面呈夹角设置,用于将所述壳体后方的光线反射进入让位口。
CN201910800098.1A 2019-08-27 2019-08-27 移动终端 Active CN1105194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00098.1A CN110519427B (zh) 2019-08-27 2019-08-27 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00098.1A CN110519427B (zh) 2019-08-27 2019-08-27 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19427A true CN110519427A (zh) 2019-11-29
CN110519427B CN110519427B (zh) 2021-04-09

Family

ID=68628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00098.1A Active CN110519427B (zh) 2019-08-27 2019-08-27 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19427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20225A1 (zh) * 2019-12-20 2021-06-24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3126392A (zh) * 2021-04-26 2021-07-16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多角度旋转式摄像头模组及智能手表
CN113840058A (zh) * 2020-06-24 2021-12-24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拍照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64318A1 (en) * 2005-09-20 2007-03-22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Imaging optical unit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2008224800A (ja) * 2007-03-09 2008-09-25 Nikon Corp カメラ
CN207117713U (zh) * 2017-09-06 2018-03-1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及其折叠结构组合件
CN109005328A (zh) * 2018-08-31 2018-12-1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9194857A (zh) * 2018-10-29 2019-01-11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208489873U (zh) * 2018-03-19 2019-02-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208581282U (zh) * 2018-05-16 2019-03-05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转向组件、潜望式摄像模组、阵列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09547682A (zh) * 2018-12-29 2019-03-29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CN109639948A (zh) * 2018-12-27 2019-04-1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09788683A (zh) * 2019-01-31 2019-05-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0062141A (zh) * 2019-04-09 2019-07-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转光装置、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0086971A (zh) * 2019-04-28 2019-08-02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64318A1 (en) * 2005-09-20 2007-03-22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Imaging optical unit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2008224800A (ja) * 2007-03-09 2008-09-25 Nikon Corp カメラ
CN207117713U (zh) * 2017-09-06 2018-03-1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柔性屏折叠式移动终端及其折叠结构组合件
CN208489873U (zh) * 2018-03-19 2019-02-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208581282U (zh) * 2018-05-16 2019-03-05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转向组件、潜望式摄像模组、阵列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09005328A (zh) * 2018-08-31 2018-12-1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9194857A (zh) * 2018-10-29 2019-01-11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109639948A (zh) * 2018-12-27 2019-04-1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09547682A (zh) * 2018-12-29 2019-03-29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CN109788683A (zh) * 2019-01-31 2019-05-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0062141A (zh) * 2019-04-09 2019-07-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转光装置、成像模组、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装置
CN110086971A (zh) * 2019-04-28 2019-08-02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20225A1 (zh) * 2019-12-20 2021-06-24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3840058A (zh) * 2020-06-24 2021-12-24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拍照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CN113126392A (zh) * 2021-04-26 2021-07-16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多角度旋转式摄像头模组及智能手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19427B (zh) 2021-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19427A (zh) 移动终端
US10708398B2 (en) Terminal device
US7857541B2 (en) Connecting/disconnecting mechanism and composite apparatus
CN110233950B (zh) 摄像组件及电子装置
CN209105229U (zh) 折叠式移动终端
CN106790826A (zh) 电子设备
CN110740243B (zh) 电子设备
CN210007736U (zh) 电子设备
CN103019010A (zh) 一种用于移动设备摄像头的旋转镜头及其组件
CN209072539U (zh) 移动终端
WO2019105263A1 (zh)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05163022A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0557545A (zh) 电子设备
CN202435488U (zh) 一种可翻转的摄像设备
EP3761626B1 (en) Concealable camera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 concealable camera
CN209105219U (zh) 移动终端
CN204758993U (zh) 成像设备
CN100582849C (zh) 可使镜群退避的薄型化变焦镜头
CN101345779B (zh) 翻盖机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CN110233910B (zh) 壳体、摄像组件及电子装置
JP2012058354A (ja) レンズ鏡胴、撮像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12180549A (zh) 潜望式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2111785U (zh) 前置式动态影像记录装置
CN211908920U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3152161U (zh) 一种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