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05645B - 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05645B
CN110505645B CN201910952045.1A CN201910952045A CN110505645B CN 110505645 B CN110505645 B CN 110505645B CN 201910952045 A CN201910952045 A CN 201910952045A CN 110505645 B CN110505645 B CN 1105056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unit
data
double
d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5204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05645A (zh
Inventor
杨淼
黄岱
李柯平
张续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5204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05645B/zh
Publication of CN1105056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056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056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056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01Circuits for selecting or indicating operating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通信装置,涉及智能驾驶的车联网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实现方案为:检测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工作状态,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中的一个处于异常工作状态,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根据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或者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中的一个,实现了多种通信模式的切换,满足了不同场景的需求,降低了延时,提高了可靠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单一的调制解调器时,单一通信方式可靠性和延时较大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驾驶领域,尤其涉及车联网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本申请涉及一种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车联网无线通信系统是车辆对万物的无线连接,能够支持车与车、车与交通基础设施,车与行人,以及车与网络之间的连接,基于车联网无线通信系统提高了车辆运行的安全性。
然而,现有技术中,车联网无线系统主要以一个调制解调器加应用处理器为主,这种方式通信模式单一,同时这种通信模式容易导致数据丢失,可靠性较低,同时还存在延时较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基于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实现了双通道通信,并可以基于通信单元的工作状态、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在多种通信模式间进行选择,满足了不同场景的需求,降低了延时,提高了可靠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单一的调制解调器时,单一的通信方式可靠性和延时较大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出一种通信模式的控制装置。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出一种电子设备一种电子设备。
本申请第四方面提出一种存储有计算机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申请第五方面提出一种通信装置。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工作状态;若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中的一个处于异常工作状态,确定对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若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根据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确定对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或者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中的一个。
可选地,作为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根据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通信质量,确定对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或者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之后,还包括:
若执行所述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查询可用信道数量;若所述可用信道数量为至少两个,控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分别采用对应的可用信道频分发送数据;若所述可用信道数量为一个,控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共用所述可用信道时分发送数据。
可选地,作为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根据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通信质量,确定对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或者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之后,还包括:
查询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相连的处理器的处理速度;若所述处理器的处理速度满足双通道数据处理速度,对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得到最终接收数据;若所述处理器的处理速度不满足双通道数据处理速度,切换获取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中的一个作为所述最终接收数据。
可选地,作为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控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分别采用对应的可用信道频分发送数据,包括:
将待发送数据拆分为两组数据包,将所述两组数据包中的一组发送至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将所述两组数据包中的另一组发送至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以使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分别采用对应的可用信道频分发送所述两组数据包。
可选地,作为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根据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确定对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或者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中的一个,包括:
若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大于数据量阈值,确定执行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若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且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目标通信质量大于质量阈值,确定执行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若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数据量阈值,且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目标通信质量小于或等于所述质量阈值,确定执行所述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
可选地,作为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中的一个接收和发送数据;所述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接收和发送数据,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接收数据;所述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两者均执行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通信模式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工作状态;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中的一个处于异常工作状态,确定对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根据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确定对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或者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中的一个。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
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四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存储有计算机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五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第一无线通信单元、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和控制单元;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电连接,用于根据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待发送数据的目标通信质量、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工作状态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的通信模式。
上述申请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检测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工作状态,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中的一个处于异常工作状态,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根据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或者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中的一个,因为采用了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两个通信单元,实现了双通道通信,并可以基于通信单元的工作状态、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选择对应的通信模式,满足了不同场景的需求,降低了延时,提高了可靠性。
上述可选方式所具有的其他效果将在下文中结合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车辆网无线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通信模式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8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通信装置。
现有技术中采用单个调制解调器实现车联网的通信装置,存在的缺陷为:1)单个调制解调器只能工作在半双工模式下,对于一些重要消息可能因未及时收取而丢失;2)当该单个调制解调器发生故障时,导致应用无法实现;3)当数据量较大时,单个调制解调器无法满足吞吐量的要求,需要对数据进行压缩;4)对于超过规定数据的消息,需要多个周期发送,会导致延时倍增。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检测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工作状态,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中的一个处于异常工作状态,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根据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或者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中的一个,因为采用了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两个通信单元,实现了双通道通信,并可以基于通信单元的工作状态、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选择对应的通信模式,满足了不同场景的需求,降低了延时,提高了可靠性。
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101,检测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工作状态。
其中,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仅用于对两个无线通信单元进行区别,并无等级之分。
其中,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例如可以为调制解调器,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可以是基于长期演进-车辆通信技术LTE-V、车辆专用短程通信技术(即Dedicated Short-Range Communications,DSRC)或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无线通信技术的通信单元,本实施例中不进行限定。
本实施例中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的工作状态,可以为正常的工作状态,也可以为因故障导致的异常的工作状态。
步骤102,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中的一个处于异常工作状态,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
其中,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下,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中的一个接收和发送数据。
具体地,若检测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中的一个处理异常工作状态,则说明只有一个无线通信单元可以用于进行数据传输,从而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
例如,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存在异常,即处于异常工作状态,则确定对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同理,若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处于异常工作状态,则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
步骤103,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根据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或者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中的一个。
其中,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下,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接收和发送数据,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接收数据;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下,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两者均执行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可同步执行发送数据,或者同步执行接收数据。
本实施例中,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则可以采用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进行双通道数据传输,而具体采用双发双收或者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中的哪种通信模式,是根据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确定的。
具体地,若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大于数据量阈值,确定执行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若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且待发送数据的目标通信质量大于质量阈值,确定执行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若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且待发送数据的目标通信质量小于或等于质量阈值,确定执行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中,检测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工作状态,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中的一个处于异常工作状态,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根据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或者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中的一个,因为采用了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两个通信单元,实现了双通道通信,并可以基于通信单元的工作状态、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选择对应的通信模式,满足了不同场景的需求,降低了延时,提高了可靠性。
基于上一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的可能的实现方式,并基于车载无线通信的场景进行说明,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2所示,该方法可以包含如下步骤:
步骤201,检测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工作状态。
本实施例中是以车载互联的无线通信场景为例进行进一步说明,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车辆网无线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处于车辆A和车辆B中,实现了车辆A和车辆B之间的互联,而实际应该中,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也可以处于路测装置C中,以实现车辆和路测装置之间的互联,本实施例中不进行限定。
步骤202,判断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的工作状态是否都正常,若是,执行步骤204,若否,执行步骤203。
步骤203,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处于异常工作状态,确定对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
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的工作状态不是都正常时,是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处于异常工作状态为例进行说明的,实际应用中,也可能是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处于异常工作状态,当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处于异常工作状态时,则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
具体地,步骤201-步骤203,具体可以参照上一实施例中的步骤101-103,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204,判断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是否大于数据量阈值,若是,执行步骤205,若否,执行步骤206。
本实施例中,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则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或者是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而具体是执行单发双手还是执行双发双收,可以是基于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大小和目标通信质量确定的。
具体地,若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大于数据量阈值,则执行步骤205中的双发双收通信模式,若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是小于数据量阈值,则进一步执行步骤206,基将待发送数据的目标通信质量与质量阈值比较,确定是执行双发双收通信模式还是单发双收通信模式。
步骤205,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
具体地,首先判断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是否大于数据量阈值,若大于数据量阈值,也就是说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较大,超过单个无线通信单元发送数据的承载量,则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采用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数据量阈值时,为了满足待发送数据通信质量的要求,也可以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下述步骤206中会详细说明。
步骤206,判断待发送数据的目标通信质量是否大于质量阈值,若是,执行步骤205,若否,执行步骤207。
其中,目标通信质量是指待发送数据传输时对传输质量的要求,例如,传输的速度、可靠性要求较高,延时要求较低等。
具体地,若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阈值,则进一步判断待发送数据的目标通信质量,若目标通信质量大于质量阈值,执行步骤205中的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若目标通信质量小于质量阈值,执行步骤207中的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
在一种场景下,若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阈值,且待发送数据的目标通信质量大于质量阈值,则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也就是说,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阈值时,数据量的由于较小是可以通过单个无线通信单元,即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或第二无线通信单元进行发送,然而待发送数据的目标通信质量要求较高时,则需要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以提高消息发送的可靠性,降低小区边缘接收的可靠性和降低时延。
其中,在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阈值,且目标通信质量大于质量阈值时,执行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将待发送数据进行备份得到一共两份相同的待发送数据,从而一份待发送数据通过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发送,另一份待发送数据通过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发送,以提高消息正确接收率和消息覆盖范围。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以将待发送数据拆分为两份,可以进行等比例拆分,也可以进行不等比例拆分,将拆分得到的两份待发送数据分别发送至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进行发送,从而可以降低每个无线通信单元的调制与编码策略(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中的调制阶数,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例如,表1中示出了将数据包等分拆分成数据包1和数据包2,以及数据包1和数据包2对应的用户标识、应用程序标识、传输数据的数量和数据的字节数。
Figure GDA0003816479410000081
表1
需要说明的是,表1中示出的是将待发送数据进行等分拆分,还可以进行不等分拆分,以拆分为不同大小的数据包1和数据包2,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另一种场景下,若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阈值,且待发送数据的目标通信质量小于质量阈值,则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就是说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较小,同时对目标通信质量的要求也较低,因此,可以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中的一个进行待发送数据的发送。
步骤207,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
步骤208,查询可用的信道数量是否为至少2个,若是,执行步骤209,若否执行步骤210。
具体地,在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手的通信模式时,可以查询可用的信道数量,基于查询到的可用信道数量,采用频分发送或者采用时分发送。其中,信道数量,可以是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System,GNSS)的定位信息确定当前地理区域是否具有至少两个无线信道可以供车载设备上的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使用。
步骤209,控制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分别采用对应的可用信道频分发送数据。
具体地,若查询到可用的信道数量为至少两个,则将待发送数据拆分为两组数据包,将两组数据包中的一组发送至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将两组数据包中的另一组发送至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以使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分别采用对应的可用信道频分发送两组数据包。例如,确定当前地理区域可用信道包括5905-5915MHz和5915-5925MHz,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可工作在双通道的频分发送模式下,例如,将第一无线通信单元设置为通过信道5905-5915MHz进行一组数据包发送,将第二无线通信单元设置为通过信道5915-5925MHz进行另一组数据包发送。
步骤210,控制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共用可用信道时分发送数据。
具体地,若查询到可用的信道数量只有一个,则控制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共用可用信道时分发送数据,也就是说控制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在不同的时隙进行待发送数据的发送,其中,对于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发送待发送数据的时隙的划分,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以等比例划分,以使得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发送数据的周期相同;也可以不等比例划分,具体地,当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发送数据的周期不同时,例如,一种发送周期短,一种发送周期长,则可以进行不等比例时隙的划分。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中,检测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工作状态,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中的一个处于异常工作状态,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根据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或者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中的一个,因为采用了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两个通信单元,实现了双通道通信,并可以基于通信单元的工作状态、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选择对应的通信模式,满足了不同场景的需求,降低了延时,提高了可靠性。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了又一种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具体描述了当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均进行数据接收时,如何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以降低处理器数据处理的开销和延时,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401,查询与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相连的处理器的处理速度是否满足双通道数据处理速度,若是,执行步骤402,若否,执行步骤403。
具体地,当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或者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后,可以查询与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相连的处理器的处理速度是否满足双通道数据处理速度,若处理速度可以满足双通道数据处理速度,
步骤402,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得到最终接收数据。
具体地,当处理器的处理速度满足双通道数据处理速度时,为了保障处理器接收到的消息的正确率和可靠性,处理器可驱动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进行控制的控制器,控制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同时打开消息接收功能,进而,处理器可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得到最终接收数据,然后再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解析,并将解析出的信息发送给其他子系统,通过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实现了全集接收,例如,高速运动和快速变化信道等场景,通过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融合,减少了丢包率,降低了时延,提高了可靠性。
步骤403,获取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中的一个作为最终接收数据。
具体地,若处理器的处理速度无法满足双通道数据处理速度时,获取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中的一个作为最终接收数据。
而如何选择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处理器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进行接收信号能力测量,测量信号包括:接收信号强度(S-RSSI)、参考信号强度(PSSCH-RSRP)、数据接收的时延和丢包率、最远接收距离等,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将信号测量结果发给处理器,处理器通过预设的比较准则,例如,丢包率最小准则、通信距离最远准则、接收终端数最多准则等,从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中选择一个接收信号强度高、可靠性更高的作为数据的接收单元,例如,第一无线通信单元的接收信号强度和可靠性更高,则将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接收到的数据作为处理器最终接收数据,减少了处理器数据处理的数量和处理开销。
进一步,当当前进行数据接收的无线通信单元,例如为第一无线通信单元,信号强度低于预设门限时,触发新一次的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接收信号强度比较,选择并切换到信号强度更好的无线通信单元进行数据接收。
可选地,为了减少数据的处理数量和处理开销,处理器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进行周期性的接收信号测量,例如测量周期为5秒,并根据测量的结果切换获取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中的一个作为最终接收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中,检测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工作状态,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中的一个处于异常工作状态,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根据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或者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中的一个,因为采用了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两个通信单元,实现了多种通信模式的切换,满足了不同场景的需求,降低了延时,提高了可靠性。而在两个通信单元均进行数据接收时,根据处理器的处理处理速度是否满足对两个通信单元接收数据的处理速度,来确定是对两个无线通信单元的接收数据进行全集接收,还是对其中一个无线通信单元的接收数据进行选择接收,避免了丢包、延时,提高了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通信模式的控制装置。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通信模式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该装置包含:检测模块51、第一确定模块52和第二确定模块53。
检测模块51,用于检测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工作状态。
第一确定模块52,用于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中的一个处于异常工作状态,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
第二确定模块53,用于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根据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或者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中的一个。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查询模块、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融合模块和切换模块。
查询模块,用于若执行所述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查询可用信道数量。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可用信道数量为至少两个,控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分别采用对应的可用信道频分发送数据。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可用信道数量为一个,控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共用所述可用信道时分发送数据。
所述查询模块,用于查询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相连的处理器的处理速度。
融合模块,用于若所述处理器的处理速度满足双通道数据处理速度,对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得到最终接收数据。
切换模块,用于若所述处理器的处理速度不满足双通道数据处理速度,切换获取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中的一个作为所述最终接收数据。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控制模块,具体用于:
将待发送数据拆分为两组数据包,将所述两组数据包中的一组发送至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将所述两组数据包中的另一组发送至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以使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分别采用对应的可用信道频分发送所述两组数据包。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上述第二确定模块53,具体用于:
若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大于数据量阈值,确定执行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若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且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目标通信质量大于质量阈值,确定执行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若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数据量阈值,且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目标通信质量小于或等于所述质量阈值,确定执行所述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中的一个接收和发送数据;所述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接收和发送数据,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接收数据;所述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两者均执行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通信模式的控制装置,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模式的控制装置,检测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工作状态,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中的一个处于异常工作状态,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根据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或者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中的一个,因为采用了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两个通信单元,实现了双通道通信,并可以基于通信单元的工作状态、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选择对应的通信模式,满足了不同场景的需求,降低了延时,提高了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通信装置,基于上述实施例,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通信装置60包含:第一无线通信单元61、第二无线通信单元62和控制单元63,其中,控制单元63,与第一无线通信单元61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62电连接,用于根据第一无线通信单元61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62工作状态、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待发送数据的目标通信质量中的至少一个,确定第一无线通信单元61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62的通信模式,以实现如前述方法实施例所述的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
可选的,如图7所示,控制单元63,可以包含控制器631和处理器632。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通信装置60可用于智能驾驶的车辆网通信系统中,第一无线通信单元61、第二无线通信单元62、控制器631和处理器632连接关系如图7所示。其中,第一无线通信单元61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62均分别设置有两个天线,其中,一个为主天线,另外一个为分集天线,主天线和分集天线均为全向天线,通常布置在车顶上,以提高信号的接收能力。控制器631分别与第一无线通信单元61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62连接,用于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61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62进行控制,包括开关机控制、重启控制以及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工作模式的控制等,以控制第一无线通信单元61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62用于进行车辆网系统中车与车之间,或者车与路测设备间数据的接收和发送。控制器631还可以向第一无线通信单元61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62传输车身总线CAN数据或是路侧环境数据,而第一无线通信单元61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62也可将自身的工作状态、信号接收性能等反馈给控制器62,以使得控制器62,根据自身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测量到的第一无线通信单元61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62的信号接收性能,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61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62接收的数据采用全局接收或者选择一个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进行接收的方式,以减少丢包率,降低时延,提高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的双通道通信模式,并通过处理器和控制器的协同控制下,实现了双通道通信,并可以基于通信单元的工作状态、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选择对应的通信模式,满足了不同场景的需求,降低了延时,提高了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应于本实施例的通信装置,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赘述。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和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如图8所示,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的电子设备的框图。电子设备旨在表示各种形式的数字计算机,诸如,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工作台、个人数字助理、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大型计算机、和其它适合的计算机。电子设备还可以表示各种形式的移动装置,诸如,个人数字处理、蜂窝电话、智能电话、可穿戴设备和其它类似的计算装置。本文所示的部件、它们的连接和关系、以及它们的功能仅仅作为示例,并且不意在限制本文中描述的和/或者要求的本申请的实现。
如图8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601、存储器602,以及用于连接各部件的接口,包括高速接口和低速接口。各个部件利用不同的总线互相连接,并且可以被安装在公共主板上或者根据需要以其它方式安装。处理器可以对在电子设备内执行的指令进行处理,包括存储在存储器中或者存储器上以在外部输入/输出装置(诸如,耦合至接口的显示设备)上显示GUI的图形信息的指令。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若需要,可以将多个处理器和/或多条总线与多个存储器和多个存储器一起使用。同样,可以连接多个电子设备,各个设备提供部分必要的操作(例如,作为服务器阵列、一组刀片式服务器、或者多处理器系统)。图8中以一个处理器601为例。
存储器602即为本申请所提供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由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本申请所提供的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本申请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本申请所提供的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
存储器602作为一种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非瞬时软件程序、非瞬时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例如,附图5所示的检测模块51、第一确定模块52、第二确定模块53)。处理器601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602中的非瞬时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服务器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
存储器602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要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划分的电子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60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瞬时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瞬时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602可选包括相对于处理器601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划分的电子设备。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通信模式的控制的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装置603和输出装置604。处理器601、存储器602、输入装置603和输出装置604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图8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输入装置603可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通信模式的控制的电子设备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例如触摸屏、小键盘、鼠标、轨迹板、触摸板、指示杆、一个或者多个鼠标按钮、轨迹球、操纵杆等输入装置。输出装置604可以包括显示设备、辅助照明装置(例如,LED)和触觉反馈装置(例如,振动电机)等。该显示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液晶显示器(LCD)、发光二极管(LED)显示器和等离子体显示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设备可以是触摸屏。
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在数字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系统、专用ASIC(专用集成电路)、计算机硬件、固件、软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中实现。这些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包括:实施在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中,该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可在包括至少一个可编程处理器的可编程系统上执行和/或解释,该可编程处理器可以是专用或者通用可编程处理器,可以从存储系统、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至少一个输出装置接收数据和指令,并且将数据和指令传输至该存储系统、该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该至少一个输出装置。
这些计算程序(也称作程序、软件、软件应用、或者代码)包括可编程处理器的机器指令,并且可以利用高级过程和/或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和/或汇编/机器语言来实施这些计算程序。如本文使用的,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和“计算机可读介质”指的是用于将机器指令和/或数据提供给可编程处理器的任何计算机程序产品、设备、和/或装置(例如,磁盘、光盘、存储器、可编程逻辑装置(PLD)),包括,接收作为机器可读信号的机器指令的机器可读介质。术语“机器可读信号”指的是用于将机器指令和/或数据提供给可编程处理器的任何信号。
为了提供与用户的交互,可以在计算机上实施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该计算机具有:用于向用户显示信息的显示装置(例如,CRT(阴极射线管)或者LCD(液晶显示器)监视器);以及键盘和指向装置(例如,鼠标或者轨迹球),用户可以通过该键盘和该指向装置来将输入提供给计算机。其它种类的装置还可以用于提供与用户的交互;例如,提供给用户的反馈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传感反馈(例如,视觉反馈、听觉反馈、或者触觉反馈);并且可以用任何形式(包括声输入、语音输入或者、触觉输入)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
可以将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实施在包括后台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作为数据服务器)、或者包括中间件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应用服务器)、或者包括前端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具有图形用户界面或者网络浏览器的用户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该图形用户界面或者该网络浏览器来与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实施方式交互)、或者包括这种后台部件、中间件部件、或者前端部件的任何组合的计算系统中。可以通过任何形式或者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来将系统的部件相互连接。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互联网。
计算机系统可以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客户端和服务器一般远离彼此并且通常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交互。通过在相应的计算机上运行并且彼此具有客户端-服务器关系的计算机程序来产生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关系。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通过检测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工作状态,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中的一个处于异常工作状态,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若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根据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确定对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或者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中的一个,因为采用了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两个通信单元,实现了双通道通信,并可以基于通信单元的工作状态、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选择对应的通信模式,满足了不同场景的需求,降低了延时,提高了可靠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定制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申请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所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应当理解,本申请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3)

1.一种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的工作状态;
若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中的一个处于异常工作状态,确定对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
若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根据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确定对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或者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中的一个;
所述根据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确定对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或者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中的一个,包括:
若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大于数据量阈值,确定执行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
若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且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目标通信质量大于质量阈值,确定执行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
若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数据量阈值,且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目标通信质量小于或等于所述质量阈值,确定执行所述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通信质量,确定对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或者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之后,还包括:
若执行所述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查询可用信道数量;
若所述可用信道数量为至少两个,控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分别采用对应的可用信道频分发送数据;
若所述可用信道数量为一个,控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共用所述可用信道时分发送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通信质量,确定对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或者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之后,还包括:
查询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相连的处理器的处理速度;
若所述处理器的处理速度满足双通道数据处理速度,对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得到最终接收数据;
若所述处理器的处理速度不满足双通道数据处理速度,获取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中的一个作为所述最终接收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分别采用对应的可用信道频分发送数据,包括:
将待发送数据拆分为两组数据包,将所述两组数据包中的一组发送至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将所述两组数据包中的另一组发送至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以使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分别采用对应的可用信道频分发送所述两组数据包。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中的一个接收和发送数据;
所述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接收和发送数据,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接收数据;
所述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两者均执行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
6.一种通信模式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的工作状态;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中的一个处于异常工作状态,确定对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根据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或目标通信质量,确定对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双发双收或者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中的一个;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若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大于数据量阈值,确定执行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
若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且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目标通信质量大于质量阈值,确定执行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
若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数据量阈值,且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目标通信质量小于或等于所述质量阈值,确定执行所述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查询模块,用于若执行所述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查询可用信道数量;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可用信道数量为至少两个,控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分别采用对应的可用信道频分发送数据;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可用信道数量为一个,控制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共用所述可用信道时分发送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查询模块,用于查询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相连的处理器的处理速度;
融合模块,用于若所述处理器的处理速度满足双通道数据处理速度,对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得到最终接收数据;
切换模块,用于若所述处理器的处理速度不满足双通道数据处理速度,切换获取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接收的数据中的一个作为所述最终接收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具体用于:
将待发送数据拆分为两组数据包,将所述两组数据包中的一组发送至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将所述两组数据包中的另一组发送至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以使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分别采用对应的可用信道频分发送所述两组数据包。
10.根据权利要求6-9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中的一个接收和发送数据;
所述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接收和发送数据,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接收数据;
所述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下,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两者均执行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
12.一种存储有计算机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
13.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无线通信单元、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和控制单元;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电连接,用于根据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工作状态、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待发送数据的目标通信质量中的至少一个,确定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第二无线通信单元的通信模式,其中,包括:
若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中的一个处于异常工作状态,确定对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执行单收单发的通信模式;
若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单元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判断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是否大于数据量阈值,若是,确定执行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
若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数据量阈值,且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目标通信质量大于质量阈值,确定执行双发双收的通信模式;
若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所述数据量阈值,且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目标通信质量小于或等于所述质量阈值,确定执行单发双收的通信模式。
CN201910952045.1A 2019-09-30 2019-09-30 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通信装置 Active CN1105056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52045.1A CN110505645B (zh) 2019-09-30 2019-09-30 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通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52045.1A CN110505645B (zh) 2019-09-30 2019-09-30 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05645A CN110505645A (zh) 2019-11-26
CN110505645B true CN110505645B (zh) 2023-03-24

Family

ID=68593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52045.1A Active CN110505645B (zh) 2019-09-30 2019-09-30 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056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38423B (zh) * 2021-05-27 2021-08-20 北京踏歌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路云协同的露天矿多模通信系统智能选择方法
CN113870614A (zh) * 2021-10-29 2021-12-31 北京筑梦园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停车检测装置及停车管理系统
CN114978433B (zh) * 2022-05-20 2023-12-05 百度时代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57817B (zh) * 2012-05-30 2018-03-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pw+l3vpn的保护方法和系统
CN103237242B (zh) * 2013-05-09 2015-12-23 海安欣凯富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车载mimo型的dvb-t接收机
CN108828615A (zh) * 2018-06-11 2018-11-16 深圳市镭神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光发射单元、光信号检测模块、光学系统和激光雷达系统
CN208572096U (zh) * 2018-07-06 2019-03-01 广州芯泰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双收双发设备及传输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05645A (zh) 2019-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05645B (zh) 通信模式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通信装置
CN107018162B (zh) 一种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终端
CN114584988A (zh) 用于感知和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US20190029002A1 (en) Intelligent vehicle-based communication mangement
CN112351055B (zh) 边缘计算服务器的寻找方法及相关设备
KR102207469B1 (ko) 내비게이션 방법, 내비게이션 단말기, 및 서버
EP2151135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f channel switching in a multi-frequency network
CN112039706A (zh) 故障处理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0311745A (zh) 行车时不间断收听广播电台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2640560A (zh) 直连通信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662191B (zh) 通信模式的选择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3163364A (zh) 车辆通讯方法、装置、通讯控制器以及车辆
CN110190871B (zh) 一种控制天线间干扰的方法、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US11070960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1194061A (zh) 一种应用于机载宽带通信的异构网络高性能切换方法
CN110602738B (zh) 网络连接方法、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1986467B (zh) 一种增频控制方法、控制端、受控端及控制系统
CN111314852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终端
CN113726608A (zh)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3395264A (zh) 通信连接方法、装置、服务器及介质
CN112771896A (zh) 一种测量相对位置的方法及装置
CN112544098A (zh) 测角处理方法、装置和通信设备
CN113852924A (zh) 天线确定方法、装置、终端、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314595B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112153094A (zh) 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