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97750A - 一种两栖多用途高速渡船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两栖多用途高速渡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97750A
CN110497750A CN201910588146.5A CN201910588146A CN110497750A CN 110497750 A CN110497750 A CN 110497750A CN 201910588146 A CN201910588146 A CN 201910588146A CN 110497750 A CN110497750 A CN 1104977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body
ferryboat
present
speed
air 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8814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1058814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97750A/zh
Publication of CN1104977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977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FVEHICLES FOR USE BOTH ON RAIL AND ON ROAD; AMPHIBIOUS OR LIKE VEHICLES; CONVERTIBLE VEHICLES
    • B60F3/00Amphibious vehicles, i.e.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both on land and on water; Land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under water
    • B60F3/0007Arrangement of propulsion or steering means on amphibious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FVEHICLES FOR USE BOTH ON RAIL AND ON ROAD; AMPHIBIOUS OR LIKE VEHICLES; CONVERTIBLE VEHICLES
    • B60F3/00Amphibious vehicles, i.e.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both on land and on water; Land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under water
    • B60F3/003Parts or details of the vehicle structure; vehicle arrang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FVEHICLES FOR USE BOTH ON RAIL AND ON ROAD; AMPHIBIOUS OR LIKE VEHICLES; CONVERTIBLE VEHICLES
    • B60F3/00Amphibious vehicles, i.e.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both on land and on water; Land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under water
    • B60F3/003Parts or details of the vehicle structure; vehicle arrang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F3/0038Flotation, updrift or stability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FVEHICLES FOR USE BOTH ON RAIL AND ON ROAD; AMPHIBIOUS OR LIKE VEHICLES; CONVERTIBLE VEHICLES
    • B60F3/00Amphibious vehicles, i.e.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both on land and on water; Land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under water
    • B60F3/0061Amphibious 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of a particular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1/00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 B63H1/02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of rotary type
    • B63H1/12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of rotary type with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in propulsive direction
    • B63H1/14Prope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25/00Steering; Slowing-down otherwise than by use of propulsive elements; Dynamic anchoring, i.e. positioning vessels by means of main or auxiliary propulsive elements
    • B63H25/06Steering by rudders
    • B63H25/38Rud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两栖多用途高速渡船,包括车体和车轮,车体下部做密封处理;车体的尾部设置有螺旋桨和转向舵;车体两侧设置有可折叠的主浮力板;车体前部设置有竖起的进气管道,用于车体发动机的进气;所述车体前后设置有装卸板。主浮力板下部设置有浮筒。浮筒的后部设置有螺旋桨和转向舵。本发明通过密封车体、展开折叠的浮力板,可以让传统陆军快速转变成海军,实现重型主战坦克“海上漂浮”的“岸到岸”抢滩登陆模式,省去了其他各种繁琐的中间步骤,颠覆传统的抢滩登陆作战和近岸防御作战的模式。本发明可以实现“陆军打海战”的战术运用,最大化地发挥己方的特长和优势。本发明造价不高,可以大规模制造和使用,增强战斗力。

Description

一种两栖多用途高速渡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舰船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是多用途船舶的建造设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抢滩登陆战模式中,进攻一方是非常受水面限制的,运输效率低、风险高、损失 大,而且很难把主战坦克这样的重型装备送上对岸。而在抢滩登陆/夺岛这样的应用场景,实 际上是非常需要重型主战坦克、步战车、自行火炮等这类型的陆战重型装备的。
1)传统两栖/坦克登陆舰的弊端
——价格高昂、目标大。传统的坦克登陆舰由于目标大,很容易在运输途中就被对岸的防守 力量击沉。
——装不到几辆坦克,而且一般也只能运送中轻型坦克,很难运输重型主战坦克。
——运输中坦克难以开火,缺乏自卫能力。
——运输舰艇防御力薄弱,一旦被击沉则损失巨大(运输舰本身再加上所装载的人员及装备)。
——装载和装卸都困难,既费事又费时,而且装载和装卸时都处于及其脆弱的状态,一旦遇袭 就很难生存。
综上所述,当前的各类反舰导弹发展迅猛,射程越来越远(动辄几百甚至上千公里)、突 防速度越来越快(超高音速、多倍音速)、隐身化发展趋势明显(反舰导弹本身的隐身性能越 来越好)、发射载具越来越先进(类似隐身轰炸机这样的发射平台,不仅防不胜防,而且一个 波次的攻击就可以批量化发射大数量的反舰导弹,形成饱和攻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这 使得造价高昂、建造时间又动辄数年的大型水面舰艇在战时的存活概率越来越低。特别像两栖 登陆舰这样的高价值目标,不仅自身造价高,而且所搭载的人员及装备的价值也很高,但自身 的防御能力又很低,在战时就是“鱼腩”一样的存在,战时其在各类现代反舰导弹等武器的饱 和攻击之下几乎没有存活的可能性,很难实现预设的大规模登陆目标。
2)两栖坦克/两栖战车等装备虽然能解决“下水——浮渡/水中行驶——上岸——作战”这一 流程的主要难点(即运输和浮渡/水中行驶),但是由于其装甲薄而火力弱(比如两栖坦克最 多只能算是一种轻型坦克),所以即使到了对岸能实际发挥的作战效能是有限的。而且这类两 栖战车本身在水中的行驶速度不仅慢,其续航里程也不长,难以实现较长距离的奔袭。
在渡海/渡江这样的应用场景之中,最关键的就是快速、大批、分散地把主站坦克这样的重 型装备送到对岸并发挥作战效力。
此外,以往的海战模式或近岸防御,陆军几乎帮不上忙,有力气但使不上劲。现在借助本 发明,陆军的重型主战坦克可以直接冲到对方的军舰面前硬拼主炮(而自身装甲比普通舰艇的 装甲厚得多),这种性价比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最后,相对于海空军装备而言,陆军装备以及本发明的渡船制造相对简单,补充速度快, 可以大批量地生产从而和对方拼消耗。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两栖多用途高运渡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两栖多用途高速渡船,包括车体、车轮;车体下部做密封处理;车体的尾部设置有螺 旋桨和转向舵;车体两侧设置有可折叠的主浮力板;车体前部设置有竖起的进气管道,用于车 体发动机的进气;所述车体前后设置有装卸板。
所述主浮力板下部设置有浮筒。
所述浮筒的后部设置有螺旋桨和转向舵。
所述车轮上设置有可拆卸的划水浆片。
所述车体的底部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为可收缩和展开的气囊。
所述车体前部还设置有竖起的通气管道,所述通气管道通过阀门与气囊连通。
所述装卸板的两侧设置有可折叠的辅助浮力板,辅助浮力板下部设置浮力仓。
所述气囊在车体上设有可伸缩的支架,所述支架可向车体下方伸展,拉动气囊展开或收缩。
所述车体上设有压缩气罐,所述压缩气罐通过阀门与气囊连通。
本发明通过密封车体、展开折叠的浮力板,可以让传统陆军快速转变成海军,实现重型主 战坦克“海上漂浮”的“岸到岸”抢滩登陆模式,省去了其他各种繁琐的中间步骤,完全颠覆 传统的抢滩登陆作战和近岸防御作战的海战模式。本发明可以实现“陆军打海战”的战术运用, 最大化地发挥己方的特长和优势。
本发明车体尾部的螺旋桨推进器和转向舵,实现了车辆在水中行驶的推进和转向。
本发明的车轮的轮毂设置的划水浆片,使得车轮在水中可以转动,提高了车辆在水中前进 速度。
本发明造价不高,可以大规模制造和使用,增强战斗力。
本发明不设置专门的驾驶室,既方便所搭载车辆的快速上下,又能节省成本。
本发明的控制方式主要有三种:现场线控(最安全,但不方便);在所搭载的车辆内遥控 (无线电、wifi、蓝牙等);后台远程遥控(无线电、数据链、卫星等方式)。
本发明的能源采用燃油(汽油、柴油等)和电力的混合方式。车体和各浮力板的螺旋桨和 转向舵采用电力作为能源,而车体的车轮采用燃油或者电力或者二者的组合作为能源。车体下 部除了储能的电池组(可以在陆地时从外部把电充满),还有发电机。燃油发动机在工作时也 可以同时带动发电机发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装置的浮渡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装置的陆地装载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车体气囊展开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浮力板局部示意图。
图中:1——主浮力板,2——浮筒,3——装卸板,4——辅助浮力板,5——浮力仓,7——气 囊,8——进气管道,12——辅助浮力板,14——主车体,15——通气管道,17——伸缩杆, 20——转向舵,21——推进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的主体形似一辆“坦克运输车”,车体14的主体为一个矩形,长约12米,宽约5 米,这个面积在装下一辆主战坦克之后还有一定的冗余。本发明的车体14前部两端设置两根 竖起的管道,一根用于车体发动机的进气管道8,一根用于车体下部气囊进气和排气的通气管 道15。车体下部为运输车常见的多轮结构,单侧约8个(对)越野车轮。车轮转动为本发明 在陆地上行驶的方式。车体下部做密封处理,具有两栖功能,可以直接从陆地开入水中。车体 下部除了汽车的常见传动装置等之外,还有大容量油箱、大容量电池、行驶控制模块等。车体 的尾部设置有螺旋桨推进器21和转向舵20,用于本发明在水中行驶的推进和转向。车体两侧 设置有可折叠的主浮力板1,为车体在水中提供浮力。
车体前后设置有装卸板3,便于所搭载的坦克等车辆上下。
实施例2
本发明包括车体14和车轮,车体14下部做密封处理;车体14的尾部设置有螺旋桨和转向 舵;车体14两侧设置有可折叠的主浮力板1;车体前部设置有竖起的进气管道8,用于车体发 动机的进气;所述车体14前后设置有装卸板3。在车体14的底部,设置气囊7,可收缩和展 开:当本发明在水中的时候,可以快速充气展开,以提供额外的浮力;在陆地的时候,该气囊 处于收缩状态,以不影响本发明在陆地上的行驶。
气囊7结构可采取“软硬结合”的构造方式,上端就是车体下端的底盘,伸缩杆17通过液 压或连杆等装置与本发明车体相连接。气囊7则由可折叠的软质防水材料构成。当该气囊处于 收缩状态时,气囊四周的软质材料像手风琴一样折叠在一起,从而使得该气囊的下端伸缩杆 17与本发明的车体下端的底盘紧靠在一起。
当需要充气时,该气囊下端的伸缩杆17在液压或连杆等装置的驱动之下向下方延伸,同时 会拉动该气囊7的软质材料展开。与此同时,该气囊上端内部与车体表面竖起的通气管道相连 的气密阀门开起,使得该气囊内部可由通气管道利用自然的大气压力充气。
为了加快充气速度,气囊7可与车体14上设置的压缩气罐相连通(该压缩气体一次性使用 完毕之后可以在返回陆地之后另行补充),让高压空气等气体迅速地进入本发明车体下部的气 囊内部。当该气囊内部的气压达到要求之后,阀门关闭,气囊7充气完成,将为本发明装置提 供额外的充足浮力。
当不需要使用该气囊7的时候(如登陆的时候),通气管道15的气密阀门开启,同时气囊 7的伸缩杆17在液压或连杆等装置的驱动之下收缩,挤压气囊内的空气排出。气囊折叠,与 车体的底盘紧靠在一起。
实施例3
本发明包括车体14和车轮,车体14下部做密封处理;车体14的尾部设置有螺旋桨和转向 舵;车体14两侧设置有可折叠的主浮力板1;车体前部设置有竖起的进气管道8,用于车体发 动机的进气;所述车体14前后设置有装卸板3。车轮的轮毂设置有划水浆片,可以使得车轮 在水中依然可以转动,并带动车辆在水中前进。该轮毂划水浆片形似早期蒸汽轮船的划水推进 叶片,随着本发明轮毂的转动而不停地打水,从而产生向后的推力。当车体在陆地时,该轮毂 划水浆片装置可以快速拆卸,以不影响陆上行驶。
实施例4
本发明包括车体14和车轮,车体14下部做密封处理;车体14的尾部设置有螺旋桨和转向 舵;车体14两侧设置有可折叠的主浮力板1;车体前部设置有竖起的进气管道8,用于车体发 动机的进气;所述车体14前后设置有装卸板3。车辆的前后部的边缘中部位置设置拖钩。位 于本发明头部的拖钩可以使得本发明被陆地上的拖车或者水中的拖船在适宜的条件之下拖行, 从而节省自身的动力能源。位于本发明尾部的拖钩则可以拖行另外的本发明渡船,从而在适宜 条件下实现在陆地或水面上的成串行驶。位于本发明头部和尾部的拖钩都可以在液压或连杆等 装置的驱动之下放倒或竖起,从而实现“自动脱钩”的功能,便于灵活应对复杂的战场情况。
车体上前后的四个端点角落处设置固定装载车辆用的绞盘和钢缆,这种固定装置会将所装 载的坦克等车辆的前后左右完全锁死,以避免其在之后的行驶和浮渡之中意外滑动。
本发明的车体表面以及前后装卸板的表面均设置若干横向的凹凸状条纹,以咬合所搭载的 坦克履带等部位,从而增加运输途中的摩擦力,减少意外滑动的风险。
实施例5
本发明装卸板3的两侧也有由液压装置驱动的辅助浮力板4,辅助浮力板4下部设置浮力 仓5,内部是空气,为本发明在水中提供辅助浮力。该辅助浮力板4当本发明在陆地上时处于 收起状态,以不影响陆上行驶;仅当本发明在水中时,该辅助浮力板才在液压装置的驱动之下 落下展开,以为本发明提供额外的浮力。
实施例6
本发明包括车体14和车轮,车体14下部做密封处理;车体14的尾部设置有螺旋桨和转向 舵;车体14两侧设置有可折叠的主浮力板1;车体前部设置有竖起的进气管道8,用于车体发 动机的进气;所述车体14前后设置有装卸板3。车辆两侧的液压装置驱动的主浮力板,可采 取三折叠或二折叠的形式。车体14两侧的折叠式主浮力板1是本发明在水中浮力的主要来源。 当本发明在陆地上的时候,这些主浮力板1在液压装置的驱动下向上收起;当本发明在水中的 时候,这些主浮力板1才在液压装置的驱动之下向下展开,从而使得车体浮在水面。这些主浮 力板的每一个折叠浮力板之下,都设置一个或多个浮筒2(以两个最为适宜),浮筒2的后部 设置有螺旋桨推进器21和转向舵20,用于提供水中行驶的动力和转向。
实施例7
本发明可以在陆地上自主行驶,或被其他拖车拖动行驶。鉴于本发明的使用目的,本发明 不太适合在陆地上长距离行驶,主要是由于车体过宽。但当道路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本发明 也可以充当坦克运输车,自主行驶或在其他载重拖车的拖动之下长距离行驶以运输坦克等履带 式车辆转场。
当本发明停在海滩/河滩上,液压装置放下装卸板,让主战坦克等车辆登上本发明的车体, 完成装载环节。大量本发明可以停在宽大正面的海滩/河滩之上,让大量的主战坦克等车辆同 时装载,而不是像传统的两栖登陆舰那样需要车辆排队装载。待坦克等车辆在本发明上停稳之 后,本发明车体上的固定装置会将所装载的坦克等车辆的前后左右完全锁死,以避免其在之后 的行驶和浮渡之中意外滑动。
完成装载之后,本发明即可收平装卸板3(即和车体持平),并驶入水中。随着本发明逐 渐驶入水中,本发明首先1/3展开两侧主浮力板,继续入水并2/3展开两侧主浮力板1,之后 继续入水并完全展开两侧的主浮力板1。与此同时,本发明前后的装卸板均处于和车体持平的 状态,并放下装载板两侧的辅助浮力板4,同样处于和车体持平的状态。此时,本发明所有的 浮力板均已完全展开,且全部处于与车体持平的状态。此时,本发明应该处于悬浮于水面的状 态。
本发明车体14尾部以及车体14长边两侧的主浮力板2下方浮筒2尾部的螺旋桨推进器启 动,推动本发明在水中行驶。同时,本发明车体两侧的车轮将会继续转动,并依靠轮毂处设置 的浆片的转动提供额外的水中行驶的推力。在这些推力共同的作用之下,本发明可以在水中实 现很高的航速。
在水面的行驶过程中,本发明可以依靠车体尾部以及车体长边两侧的主浮力板1下方浮筒2 尾部的转向舵实现在水中的转向。
本发明在水面的行驶过程中,所搭载的坦克等车辆载具一样可以使用自身的各种武器开火 射击。
在行驶过程中,如果载重过重或者两侧主要浮筒1受损,本发明在车体底部设置的形似空降 战车底部气囊的那种气囊7即可以快速充气(如压缩气体)展开,以提供额外的浮力(注:这 只是本发明在水中提供浮力的补充手段,仅当载重过重或者两侧主要浮筒2受损时使用)。
当到达对岸之后,本发明可以直接冲上对岸的海滩/河滩。在冲上岸的过程中,车体两侧及 前后的浮力板均在液压装置的驱动之下向上收起(折叠)。同时,本发明车体上固定所搭载坦 克等车辆的装置松开,随后坦克等车辆即可以直接从本发明前部的装卸板冲上对岸的海滩/河 滩,从而就完成了整个抢滩登陆的环节。
实施例8
渡海/渡江作战应用场场景描述:
1)主站坦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自行防空炮(远程、中程、近程)在己方海滩同时登 船(一辆车辆登上一艘本发明渡船)并固定好。
2)若干(比如上千艘)本发明渡船依靠自身的车轮驶入浅滩入水,并1/3展开两侧主浮力 板1。
3)继续入水并2/3展开两侧主浮力板1。
4)继续入水并完全展开两侧主浮力板1。
5)若干(比如上千艘)本发明渡船在己方近岸水域完成初步编队之后,即全速驶向对岸(或 者不在水中编队,而是按照装载登舰的顺序,入海即走)。
6)本发明渡船在水中的行驶动力有三部分,一是两侧主浮力板1下浮筒2后部的螺旋桨推 进器21(三折结构,如每个浮力板之下有两个浮筒,每个浮筒后设置一个螺旋桨,则两侧一 共有六个螺旋桨);二是本发明船体尾部的主螺旋桨(单个,两个或三个等);三是船体的车 轮轮毂处设置的划水结构。
7)原则上搭载重型主战坦克的本发明渡船排列在朝前的第一排(第一梯队);
步兵战车、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近程防空车辆等排列在第二排(第二梯队);
中远程自行火炮、中远程防空车辆等排列在第三排(第三梯队);
远程火箭炮等车辆排列在第四排(第四梯队)。
本发明渡船的编队应该尽可能地呈线性展开,最大程度地拉大抢滩登陆的冲击面,从而分 散对岸的火力面并增加己方的火力面。
8)根据本发明渡船所搭载装备的射程,可以设置多种冲击登陆的方式:
i)搭载主战坦克的本发明渡船至始至终全速向前冲击,直到抵达对岸滩头。在行驶中可开 炮迎击逼近的对方小艇等,具备很强的自卫能力(于此同时,编队而行的各种远、中、近自行 防空火力可提供伴随防空支援)。当主战坦克冲到距离对岸约5公里左右的时候,可用炮射导 弹“点杀”对岸的岸防火力点。当主战坦克冲到距离对岸2公里以内的时候,即可用坦克主炮 射击对岸的各种岸防目标。当大量的本发明渡船搭载着成百上千的重型主战坦克冲上对岸海滩 的时候,基本上这场攻防战就可以结束了。
ii)编队中第二排(第二梯队)的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冲到距离对岸10公里左右即可开火“点 杀”对岸的岸防火力点。该梯队的载具可以一直停留在最大射程左右的距离开火掩护主战坦克 向对岸冲刺。如果该梯队的载具所携带的弹药打光了则可以重新装弹再继续开火,或者干脆返 回己岸补充弹药。
iii)编队中第三排(第三梯队)的中远程自行火炮冲到距离对岸50公里左右(视该火炮的 射程而定)即可开火“点杀”对岸的岸防火力点。该梯队的载具可以一直停留在最大射程左右 的距离开火掩护主战坦克向对岸冲刺。如果该梯队的载具所携带的弹药打光则可以重新装弹再 继续开火,或者干脆返回己岸补充弹药。
iv)编队中第四排(第四梯队)的远程火箭炮冲到距离对岸100公里左右(视该火炮的射程 而定)即可开火“点杀”对岸的岸防火力点。该梯队的载具可以一直停留在最大射程左右的距 离开火掩护主战坦克向对岸冲刺。如果该梯队的载具所携带的弹药打光则可以重新装弹再继续 开火,或者干脆返回己岸补充弹药。
当面对成百上千的重型主战坦克以“水上漂”的形式踏浪而来的时候,位于对岸的防守一 方将面临两难的选择:
i)如射击这些水上的主战坦克,普通枪弹完全无效,而炮弹和导弹面对“皮实肉厚”的重 型主战坦克不一定有效,而且面对高速移动的分散的小目标(本发明远比传统的登陆舰速度快、 目标小)还很难击中。更为致命的是,一旦对岸的防守一方开火射击,立即就会暴露岸防隐藏 的火力点,则随即就会被进攻一方的远程火力摧毁。
ii)如不射击这些水上的主战坦克,那么任由这成百数千辆重型主战坦克抢滩登陆之后,那 么防守一方可能也没有什么抵抗的价值了,投降也许就是最好的结果。
注意:本发明也可以编队之后用拖船拖行,到两岸中线附近再放开,之后本发明渡船运用 自身动力高速冲刺。这样可以节省自身的燃料,也可以大大延长行驶的距离(一艘拖船可以拖 很多艘本发明的渡船)。而且在拖船的拖行过程中,本发明渡船所搭载的各种车辆载具一样可 以在行进中开火射击。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搭载的拥有不同射程的车辆载具可以一边浮渡一边开火,灵活搭配各 种战术。由此,陆军仅仅依靠自身力量,在没有海空支援的情况之下就可以打赢一场渡海/渡 江的抢滩登陆战。
实施例9
近岸防御作战场景描述:
当己方海岸线(或海岛等)处于敌方水面火力威胁之下的时候,本发明可以运用陆军现有 装备实现近岸防御作战。本发明可以实现搭载重型主战坦克冲到敌军舰艇面前对轰主炮这种以 往“想都不敢想”的作战模式。比如上百辆陆军的重型主战坦克在本发明的搭载之下冲向近海 的敌方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濒海战斗舰等舰艇,并用坦克炮击沉对方的主力水面舰艇。
具体的作战模式可以参考上面所述的“渡海/渡江作战”模式,此处的应用场景还更简单, 不需要抢滩登陆,而只需要掩护重型主战坦克冲到对方舰艇的2公里以内的距离即可取胜。在 2公里或以内的距离上,军舰上的反舰导弹几乎没有任何用处(而且昂贵的反舰导弹的目标是 几十亿美元造价的大型舰艇,不是本发明这样的小目标)。“密集阵”这样的近防火力对主战 坦克的正面主装甲用处不大。而军舰主炮对付逼近的主战坦克用处可能也有限。大型军舰的主 炮口径一般比主战坦克大一些,如目前常见的130毫米口径,155毫米口径的舰炮目前较少。 但是大型舰炮的射速一般是大大快于主战坦克的,这一点坦克有点吃亏。但是一艘大型军舰上 一般也只有一门主炮,应对逼近的大量分散目标还是吃力的。而且一旦主炮被击中,这艘军舰 面对逼近的坦克就基本没有还手之力了。相反地,军舰的装甲在主战坦克的主炮射出的穿甲弹 面前,则像纸一样薄。于是,在逼近的大量主战坦克的“群殴”之下,可能一艘造价几十亿美 元的大型巡洋舰也会很快沉没。
本发明也可以搭载射程与大型军舰主炮射程相近的自行火炮与大型舰艇对轰,拼消耗。
这种战术的“性价比”的确是非常高的。一艘现代化的大型军舰不仅造价高昂,而且需要 耗费很多年才能建成并形成战斗力。而一个工业化的国家一年之内就可以造出很多辆主战坦克 出来。如果拼成了消耗战,那依托本发明的这种战术就拥有非对称的损耗补充优势。
此外,本发明搭载主战坦克来应对类似濒海战斗舰这样的小型舰艇更是有奇效,这些仅有 小口径火炮的小型舰艇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Claims (9)

1.一种两栖多用途高速渡船,包括车体和车轮,其特征在于,车体下部做密封处理;车体的尾部设置有螺旋桨和转向舵;车体两侧设置有可折叠的主浮力板;车体前部设置有竖起的进气管道,用于车体发动机的进气;所述车体前后设置有装卸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两栖多用途高速渡船,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浮力板下部设置有浮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两栖多用途高速渡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筒的后部设置有螺旋桨和转向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两栖多用途高速渡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上设置有可拆卸的划水浆片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两栖多用途高速渡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的底部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可收缩和展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两栖多用途高速渡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前部还设置有竖起的通气管道,所述通气管道通过阀门与气囊连通,用于车体下部气囊的充气及放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两栖多用途高速渡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卸板的两侧设置有可折叠的辅助浮力板,辅助浮力板下部设置浮力仓。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两栖多用途高速渡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在车体上设有可伸缩的支架,所述支架可向车体下方伸展,拉动气囊展开。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两栖多用途高速渡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上设有压缩气罐,所述压缩气罐通过阀门与气囊连通。
CN201910588146.5A 2019-07-02 2019-07-02 一种两栖多用途高速渡船 Pending CN1104977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88146.5A CN110497750A (zh) 2019-07-02 2019-07-02 一种两栖多用途高速渡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88146.5A CN110497750A (zh) 2019-07-02 2019-07-02 一种两栖多用途高速渡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97750A true CN110497750A (zh) 2019-11-26

Family

ID=68586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88146.5A Pending CN110497750A (zh) 2019-07-02 2019-07-02 一种两栖多用途高速渡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9775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01078A (zh) * 2019-12-11 2020-06-19 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复合式固定翼无人机的搭载平台及其操作方法
CN112549881A (zh) * 2020-12-03 2021-03-26 浙江海洋大学 一种可水陆两用的农业机械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68755A (en) * 1961-08-23 1964-09-02 Gehlen Hermann W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mphibious bridges, ferry vehicles and the like
US4621385A (en) * 1983-09-19 1986-11-11 Chaudronnerie Et Forges D'alsace - C.E.F.A. Amphibious vehicle that can be used as an independent ferry and able to form a pontoon bridge
GB2442214A (en) * 2006-09-26 2008-04-02 Daniel Turner Air cushion amphibious barge
RU2008142070A (ru) * 2008-10-24 2010-04-27 Евгений Иванович Третьяков (RU) Амфибийная машина
CN202186252U (zh) * 2011-05-16 2012-04-11 胡明洋 气动式水陆两用汽车
CN206242831U (zh) * 2016-12-16 2017-06-13 郭科华 一种水陆两用小车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68755A (en) * 1961-08-23 1964-09-02 Gehlen Hermann W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mphibious bridges, ferry vehicles and the like
US4621385A (en) * 1983-09-19 1986-11-11 Chaudronnerie Et Forges D'alsace - C.E.F.A. Amphibious vehicle that can be used as an independent ferry and able to form a pontoon bridge
GB2442214A (en) * 2006-09-26 2008-04-02 Daniel Turner Air cushion amphibious barge
RU2008142070A (ru) * 2008-10-24 2010-04-27 Евгений Иванович Третьяков (RU) Амфибийная машина
CN202186252U (zh) * 2011-05-16 2012-04-11 胡明洋 气动式水陆两用汽车
CN206242831U (zh) * 2016-12-16 2017-06-13 郭科华 一种水陆两用小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01078A (zh) * 2019-12-11 2020-06-19 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复合式固定翼无人机的搭载平台及其操作方法
CN112549881A (zh) * 2020-12-03 2021-03-26 浙江海洋大学 一种可水陆两用的农业机械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713293A (en) Unmanned sea surface vehicle having a personal watercraft hull form
CN107867372A (zh) 可潜载具
CN110497750A (zh) 一种两栖多用途高速渡船
TW201402404A (zh) 模組化貨櫃式兩棲運輸載具
CN103673760A (zh) 潜水式/浮力动力/滑翔(导弹/鱼雷)系统
CN106080955A (zh) 消除兴波阻力的客货超高速船和超高速作战舰艇
CN101376326A (zh) 两栖水下密封机体潜艇、潜水舱及导气排水系统
RU2371350C1 (ru) Плавсредство для оборудования бронемашин
RU2491495C1 (ru) Способ водного десантирования бронетехники в зону ведения боевых действий с обеспечением самосохранения и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наплаву
CN2875946Y (zh) 潜水隐身导弹艇
Fletcher Swimming Shermans: Sherman DD Amphibious Tank of World War II
CN102806984A (zh) 一种用于舰艇、船舶的离体式防御装甲
CN110293800A (zh) 一种地面载具的悬浮行驶平台
Lardas World War I seaplane and aircraft carriers
CN1765697A (zh) 潜水隐身导弹艇
CN101544169A (zh) 多变航态水翼舰艇
Lardas Arctic Convoys 1942: The Luftwaffe Cuts Russia's Lifeline
CN105197238A (zh) 幻变扑翼泵喷飞机船配气动能炮
Sgarlato et al. Secret Projects of the Kriegsmarine: Unseen Designs of Nazi Germany's Navy
Konstam British Motor Gun Boat 1939–45
Cooper The E-Boat Threat
US10994806B2 (en) Ultra-fast trimaran naval ship
Williamson Kriegsmarine U-boats 1939–45 (2)
CN1333163A (zh) 不用注排压载水就可快速升潜的潜水船
CN109159878A (zh) 一种可搭载飞机的多用途船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