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76326A - 两栖水下密封机体潜艇、潜水舱及导气排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两栖水下密封机体潜艇、潜水舱及导气排水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76326A CN101376326A CNA200710148638XA CN200710148638A CN101376326A CN 101376326 A CN101376326 A CN 101376326A CN A200710148638X A CNA200710148638X A CN A200710148638XA CN 200710148638 A CN200710148638 A CN 200710148638A CN 101376326 A CN101376326 A CN 10137632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ving chamber
- ventilation flue
- submarine
- air guide
- ga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该技术方案是在不改变所选定需改装的各类坦克,轮式战车整体结构,内部结构,不破坏原车体设备、装备、系统布置和连接,去掉部分机壳增加各设备、系统设计、操作、检修空间,尽量降低机体重心基础上,只将炮台升高(不超过1米为宜)并设计相适应的固定塔,固定件将炮台固定,使其能发挥原有作用。然后,将新增三个潜水舱(二个靠原车体两侧裙板设置布置;一个靠原车体后部下方设置布置)及导气排水系统;新增靠原车体两侧裙板上方设置布置的鱼雷发射管及发射控制系统;新增靠原车体后两侧下方设置布置的二台柴油机和与其相连的二组水下螺旋桨推进器及相关控制系统在选定的车体上进行合理组合定位设计,用流线型防弹装甲将其包裹与原车体焊接成一种有很好防水、防腐性能和很强水下、水面、陆地攻击能力的两栖水下密封机体潜艇。这种简易潜水艇水中升、降主要由潜水舱及导气排水系统控制,其潜航或转向由二台柴油机和分别与其相连的二组水下螺旋桨推进器及相关控制系统控制。
Description
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微潜攻击艇的一种技术方案尤其是涉及应用本发明潜水舱及相关导气排水系统新技术将大批量坦克、两栖坦克、装甲战车等,在不改变整体结构、内部结构,不改变内、外设备、装备、系统构件等整体布置和相互连接,只将炮台升高(不超过1米为宜),设计相适应的固定塔固定件将炮台牢固固定在原车体上方,使炮台能自如转动发挥原有作用。在此基础上去掉部分机壳将新增的系统、设备、装备与原车体需保留的系统、设备、装备进行重组、叠加设计用流线型防弹装甲将其包裹焊接成有良好作战性能,防水、防腐性能的两栖水下密封机体潜水艇(简称微潜攻击艇)的一种技术方案。该方案属方案发明、与其相关的潜水舱、潜水舱气囊、可卷导气管、内环槽止水套管、导气浮体(共五样)属专利产品发明。
本发明三性及背景技术 在现代潜艇和潜水坦克(可视为水下密封机体)技术中,未有过类似本发明应用潜水舱及相关导气排水系统新技术控制潜艇、潜水坦克、潜航、升、降和稳定的报道。在德国一种Pzkpfw111潜水最深的坦克报道中,其潜水深度也仅只有15米,且在水中不能升降。虽然,现有潜艇技术所报道的潜艇可以靠升降舵及相关系统控制升、降,但技术要求高复杂,造价很高,不能在海滩浅水区隐蔽作战,更不能在陆地行走作战,在实战中受到一定条件区域限制,其适应性、机动性差。全文所述的本发明正好弥补了上述潜艇、潜水坦克存在的问题和缺点,故具有世界绝对新颖性。应用本发明潜水舱导气排水新技术、改装、设计生产的两栖水下密封机体潜艇作战,将会改变常规战略战术,产生新的作战方法。该发明填补世界新技术空白,一旦实施成功,将会吸引世界巨大的武器装备市场和世界许多军工企业;对海洋工业、橡胶工业、钢铁工业和其它行业都有一定影响,故具有很大创造性。再者,由于本发明潜水舱导气排水系统结构简单,所涉及的潜水舱、潜水舱气囊、内环槽止水套管、可卷导气管、导气浮体五样专利产品简单易造,可以通过工厂企业组织开发生产,故具有很大的工业实用性。
下面主要针对潜艇隐蔽作战,战争消耗作简单分析:在现代战争中水下隐蔽作战,主要都采用价格昂贵、技术设计制造复杂的潜艇从水下向敌方战舰(艇),军事基地、军事设施、重经济区等进行攻击。潜艇在战争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甚至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是现代战争中不可取代的作战工具。但是潜艇价格很昂贵,一艏较大的潜艇造价在2—5亿美元左右,很多国家很难承受购买潜艇所需的巨大军费开支;再者,潜艇在隐蔽作战中有一定局限性,由于水下身躯大、目标大、潜航发动机大、噪声大,就是世界上采用先进消噪技术最安静的基洛级潜艇平均噪声也在118分贝左右。在水下有时也易被敌舰(艇)、反潜攻击机用声纳发现遭灭顶之灾。根据现代历史近百年海战、太平洋战争考查,在战争中被击沉、失事的潜艇不少,潜艇击沉或失事后人员伤亡大、财力、物力损失大。潜艇不宜在太浅的海洋中隐蔽作战易搁浅、易发现,对广阔的海滩更是无能为力,受到很多条件区域限制。另外,潜艇机体上没有设置武器装备,浮出水面易受攻击,作战机动性受到限制。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当今潜艇存在的弱点问题提出的。
本发明的目的 一、在广大高科技人才、专业人才共同努力下应用本发明潜水舱及相关导气排水系统新技术,将大批量坦克、两栖坦克、战车改装设计成具有两栖作战性能,能象海豚、鲨鱼一样在江、河、湖、海中自由穿梭,有很强水下、水面、陆地攻击能力的作战工具,也就是本发明所称的两栖水下密封机体潜艇(用坦克改装、称两栖坦克潜艇,用战车改装、称两栖战车潜艇)。二、充分利用新老设备、系统、材料,减少设计制造所需人力、物力,缩短设计制造工期。三、增强我军在未来战争中的隐蔽性和机动性,尽量减少战争损耗和伤亡。四、使我军在未来战争中从小规模、小区域水下隐蔽作战转入在江、河、湖、海大范围、大区域进行大规模水下隐蔽、设伏、包抄进攻作战以先发制人的进攻性防御战略战术保证我军在我领海上的绝对制海权。
例:例如某敌舰编队、航母编队侵入我领海,我军可采取军事卫星、预警机、世界先进的侦察工具和手段收集各种情报,分析、部署派出数百艏高性能两栖水下密封机体微型攻击潜艇,配合我军海、陆、空三军对敌舰编队、航母编队进行大规模、大范围水下隐蔽、包抄对敌舰编队必经水域设伏,应用先进的通信系统、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保持相互联系,在时机、进攻条件成熟,突然露出水面从水面或水下同时用鱼雷、导弹、高炮、火炮对敌舰编队、航母机群袭击,在不超过二十分钟转入战略撤退。这样来无影,去无踪,速战速决,先发制人,以小克大,以多胜少的隐蔽战法,将使来犯者受到毁灭性打击。
本发明实质内容:本发明两栖水下密封机体潜艇(简称机体)是这样完成的,在不改变各类坦克(履带式)、轮式装甲战车整体结构、内部结构,不改变其内、外设备、装备、系统诸如发动机、传动装置、变速机构、减振机构、悬挂机构、车底盘、传动轮、诱导轮、负载轮及其它相关设备、系统、构件等的整体布置和相互连接,只将炮台升高(不超过1米为宜),并设计相适应的固定塔,固定件将炮台牢固固定在原车体上方,使炮台能自如旋转发挥原有作用(见示意图W)。在此基础上将需新增的潜水舱导气排水系统(包括:潜水舱、潜水舱气囊、空气压缩机、卷扬机、气体发生器、可卷导气管、内环槽止水套管、导气浮体、废气助排泵及其它导气管、控制阀等);新增二具鱼雷发射管及发射控制系统;新增二台柴油机和分别与其相连的二组水下螺旋桨推进器及相关控制系统在选定的需改装车体上方进行合理组合、叠加、定位、设计,用流线型防弹装甲(简称装甲)将其包裹与原车体焊接成整体使机体下水后内部周围不漏水。改装中在不影响原车体整体结构、内部结构和其它设备、系统、构件布置连接基础上,去掉部分机壳以增加新增设备、装备、系统组合、定位、设计空间和工作人员对设备、装备、系统操作、检修空间,使机体重心降低,使改装后的机体结构紧凑,新、老设备、装备、系统组合、合理、能有条不紊地发挥作用。
在实际的具体改装设计中,一般二具鱼雷发射管靠原车体两侧履带裙板、或轮式裙板上方定位设计安装固定,所配置的鱼雷发射管长度小于整车长度(不计炮管长)便于装甲包裹焊接,安装固定。另在原车体左右各设置一个潜水舱靠车体侧面裙板由延伸复盖车体装甲内卷包裹进行定位设计并使装甲延伸至原车体进行密封焊接。如果是轮式战车其两侧过车体裙板或轮子40公分为宜(水平方向)。其后,用二台柴油机和分别与其相连的二组水下螺旋桨推进器靠原车体后两侧下方设置布置,且在二台柴油机间设置布置一个能调节机体潜航稳定的潜水舱,三者经设计定位后,由延伸复盖车体后方的装甲包裹与原车体装甲连接焊接成密封整体,且使二台柴油机的二组水下螺旋桨推进器各自的螺旋桨能在机体装甲外自如转动正常工作,并保证转轴与机体装甲接触处有良好的水密性(见示意图W)。在上述基础上在整个装甲与原车体所形成的密封空间靠其中部设置、布置空气压缩机、气体发生器、卷扬机、废气助排泵、防扭连接器等设备、系统、配件参照附图2、附图5、附图7A、B、附图8、示意图W将其与可卷导气管、内环槽止水套管、导气浮体等进行合理组合定位设计,使相关连的设备、系统、构件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接着将机体两侧潜水舱,后部潜水舱气囊一端进气口用导气管与机体内的空气压缩机高压排放管相通连接用阀门控制气囊进气;而另一端气囊排气口与废气助排泵排放管相通连接用阀门控制气囊排气。与此同时做好各种应急工作(如:柴油机、工作人员应急使用液氧准备工作)和各辅助设施的安排布置。特别要注意机体进、出口封盖要有很好的水密性,且使用简单、方便、安全。一般改装后机体(单车)车高不超过3.5米(指炮台顶距地高,不计浮体高),车宽不超过3.6米,车长在8米以内为宜(不计炮管长)。
综上所述:两栖水下密封机体潜艇(微潜攻击艇)的整体概念就展现在我们眼前,按此手段改装的简易潜艇其水中升、降由新增的潜水舱导气排水系统控制;其潜航和转向由二台柴油机和与其相连的二组水下螺旋桨推进器及相关控制系统控制。
本发明潜水舱及相关导气排水系统是这样完成的,密封机体内、外设置的潜水舱和装在自身舱内充胀的气囊吻合,潜水舱舱体与水接触处设有流水孔,各潜水舱内部气囊两端开口,其两端开口分别与进、排导气管相通连接。潜水舱内的气囊进、排气、潜水舱排、进水由机体内设置的气体发生器或空气压缩机、废气助排泵通过导气管及相关阀门控制。空气压缩机气源由机体内的卷扬机和机体外的导气浮体所牵拉的可卷导气管从外界导气供给。工作时,机体内的气体发生器或空气压缩机通过导气管对潜水舱内的气囊充气,关闭废气助排泵控制气囊排气阀门,气囊被气体充胀将潜水舱内的水从流水孔挤排出,机体上升(上浮);反之关闭气体发生器或空气压缩机,打开废气助排泵及气囊排气阀,潜水舱内的气囊被水挤压,其气体由废气助排泵排出,水又从流水孔进入回填潜水舱,机体下降(下潜)。由空气压缩机控制从外界导气吸气时,可卷导气管在机体内的卷扬机和机体外所设的导气浮体牵拉控制下能自如在机体上所设的内环槽止水套管中抽动。内环槽止水套管、管壁环槽结构,使用时,环槽内注入防腐润滑剂以减少可卷导气管在其中抽动所受磨擦力,并增加较深水下的止水作用。被机体内的卷扬机和机体上的导气浮体牵拉的可卷导气管由横向抗压长弹簧,纵向抗拉长钢丝编织成管状与橡胶或可替原料浇注成空心导气管。可卷导气管上端固定在浮体顶上,由浮体牵拉,下部通过机体上浮体坐兜内的内环槽止水套管由机体内的卷扬机牵拉,下端,通过卷扬机卷筒空心管轴与防扭连接器连接直通空气压缩机进气口导管连接导气。空气压缩机开动,外界气体被吸入机体内,供潜水舱气囊、机体人员、柴油机用气。机室内废气、柴油机废气及潜水舱气囊排气,由废气助排泵排出。机体潜航若遇严重敌情需深潜隐蔽不在外界导气时,机体人员、柴油机所需气源由液态氧储备罐供给,这时,潜水舱气囊进、排气,潜水舱排、进水由气体发生器,废气助排泵及相关阀门控制。
实施本发明注意几点:
1、本发明附图所示可卷导气管属单管式,设计中最好采取多管式,可根据需要在导气浮体上设计多管,一般不超过三管,这样便于用一台卷扬机和一个导气浮体牵拉节约空间。采取多管式,潜水舱、气囊、机体人员和柴油机所需空气可得到充分补给。控制潜水舱气囊排水时,可通过空气压缩机导气管向机室内充气回收部分空气。
2、导气浮体设计可采用柱状、球状、椭球状、正方体状、长方体状,钢材制造。设计中要考虑浮体浮力储备大、小,在机体内的卷扬机放松对可卷导气管牵拉时,浮体全没入水中所产生的浮力必须能克服自身全重(浮体、浮体内设备、系统、人员总重)和可卷导气管被向上牵拉时对浮体的拉力,同时,要保证可卷导气管在内环槽止水导管中能被导气浮体自如牵拉。
3、潜水舱设计常用柱状、球状、椭球状、钢材制造。其设计大、小要考虑潜水舱浮力总储备量大、小自身重量和密封机体自身重量及机体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这里用P机表示整个机体和机体内、外所有潜水舱舱壳自重(全重),用Q全表示机体和所有潜水舱舱壳全没入水中所受浮力(潜水舱气囊充气产生浮力不计在内),而所有潜水舱气囊不饱和充气产生浮力以Q舱表示。当机体在潜航某一深度处于平衡状态时(不升、不降),由阿基米德定律可得Q舱=P机—Q全(浮体对机体浮力影响另考虑),若Q舱>P机—Q全,则机体上升,若Q舱<P机—Q全,则机体下降。这里用Q最表示所有潜水舱浮力总储备量(所有气囊饱和充气产生的浮力总和)在机体潜航中必须使Q最>P机—Q全,所有潜水舱才有能力控制机体升、降。在潜航作战中由于油料、弹药及各种消耗,使机体全重减轻,即P机变小当P机—Q全<0时,所有潜水舱注满水机体也无法下降,这时,可在机体和流线型装甲所形成的无用空间所隔造的密封容器中注水增加P机重量(见示意图M),使机体能继续下降潜航。上述分析没有将导气浮体产生的浮力影响考虑进去,设计潜水舱时,要考虑导气浮体对机体浮力影响。
4、在本发明密封机体和导气浮体上可由广大高科技人才、专业人才根据各种需要设计安装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轻型导航系统,无线电遥控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雷达火控系统、通信系统等;在机体内增设双管鱼雷发射管及相关控制系统;在机体上增设导弹、轻武器装备及相关控制系统,裸露在水中的设备、系统要有良好的防水、防腐措施;在改装设计制造中要考虑应用先进的消噪技术和声纳技术。
5、为了使密封机体潜艇象鲨鱼一样在江、河、湖、海中自由穿梭,可在机体内增设升、降舵及相关控制系统,配合潜水舱导气排水系统共同更自如调控密封机体水中升、降。如果在改装设计中机体容积不够安装许多设备、系统、武器装备,可适当加高机体高度,但又要保证能在陆地上走。若用两辆坦克、两辆战车拼装设计成“双联装”密封机体,就可以大大增加机体容积,给各种系统、设备、武器装备留有足够空间,但在陆地上行走就很笨重。本发明主要用于江、河、湖、海作战,采用“双联装”密封机体好处大。
6、使用水下密封机体潜艇应注意保养,只在演练、一级战备、作战才下水,平时停留在陆地隐蔽区或大型战舰上整装待发。如果长期浸泡在水中,机体会受到腐蚀,影响作战性能和使用寿命。
7、在安装机体内两侧潜水舱时,潜水舱舱体上的流水孔与机体预留流水孔对正焊接使周围不漏水。实际上两侧潜水舱也可设计安装到机体外以扩大机体内部空间,增强潜航稳定性,但机体在陆地行驶就显得笨,这要根据试验、具体情况、设计要求而定。
8、可卷导气管生产主尺寸估计:宜在长80-150米,内径50-30毫米,外径90-60毫米,上、下端接头与可卷导气管浇注成整体,并在工厂装套在特制的卷扬机卷筒上便于现场安装。卷扬机卷筒空心管轴内、外径适当放大些便于穿套可卷导气管。由卷扬机牵拉的可卷导气管从机体牵出与机体外设的导气浮体上端导气弯管连接,并用内环槽止水套管(二半管)合二为一握住可卷导气管,用开口弹簧箍箍成整体固定在机体上(如附图4、5中所示)。为了进一步减少可卷导气管在内环槽止水套管中抽动所受磨擦力,可对可卷导气管进行外表面处理,使其具有很好的滑动性、防腐性、致密吻合止水性。如果机体潜水深度要求高,可在内环槽止水套管外围增设抗水压钢套管(二半管)将其箍住。上述设想构思需要经过许多次试验、分析、测算才能确定最佳改装设计方案。
9、潜水舱导气排水系统中使用什么样的空气压缩机、废气助排泵、气体发生器等设备,图示中只作了示意没有明确表示,这要根据改装设计具体情况和需要而定。
10、在卷扬机放松对可卷导气管牵拉浮体开始工作时,万一遇到可卷导气管被卡住,可启动浮体底部高压助推器使浮体更自如牵拉导气管上升,见附图9所示。附图1、附图5中未画高压助推器,具体设计制造时应考虑。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描述:
附图1是两栖坦克潜艇外形构思图:附图2是潜水舱、气囊结构图;附图3是可卷导气管结构图;附图4是可卷导气管通过内环槽止水套管与导气浮体、卷扬机、空气压缩机连接图;附图5是两栖坦克潜艇主要新增系统、设备剖析透视简图;附图6是内环槽止水套管结构图;附图7、A、B是潜水舱导气、排水系统工作态式简图;附图8是防扭连接器结构图;附图9是两栖水下鱼雷发射艇外形构思图(分无人驾驶、有人驾驶二种)。
附图编号标识名称:
1、潜水舱 2、潜水舱气囊 3、两栖坦克潜艇(密封机体) 4、可卷导气管5、抗压长弹簧 6、导气浮体 7、浮体坐兜 8、内环槽止水套管 9、卷扬机10、空气压缩机 11、防扭连接器 12、抗拉长钢丝 13、柴油机 14水下螺旋桨推进器 15、防水、防腐炮台 16、废气助排泵 17、导航仪 18、鱼雷发射管 19、潜望镜 20、气体发生器 21、气体发生器储气罐 22、液态氧储备罐23、车底盘、传动轮、负载轮、诱导轮、履带等 24、上端导气接头弯管 25、导气浮体中心套管 26、空气滤清器 27、高压导气管 28、遥控、全球定位天线 29、卷筒空心管轴 30、防水、防弹密封盖 31、中、小型导弹发射密封装置(可自动开启) 32、废气排放管 33、防弹、防水、红外观察系统及鱼雷导弹发射控制中心 34、鱼雷装填进口密封盖 35、光学仪器、防弹、防水密封盖 36、遥控天线 37、后视潜望镜 38、高压助推器及喷管 39、战车传动轮、负载轮 40、车底盘及传动密封装置
如在实施将大批量坦克改装设计成两栖坦克潜艇时,用基本相同方法,首先根据附图1两栖坦克潜艇外形构思图对两栖坦克潜艇进行外观设计,确定最佳流线型防弹装甲机体外形;将所需改装的坦克去掉部分机壳,适当升高炮台,用相适应的固定塔固定炮台,在基本不改变原车体整体结构和内部结构;不改变主传动装置、负载轮、传动轮、诱导轮和相关有用系统、设备、装备整体布置、连接基础上,将需新增的潜水舱(1)及导气排水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10)、气体发生器(20)、废气助排泵(16)、导气浮体(6)、可卷导气管(4)、卷扬机(9)、防扭连接器(11)、导气管及相关阀门。);新增的二具鱼雷发射管(18)及发射控制系统;新增的二台柴油机(13)和分别与其相连的二组水下螺旋桨推进器(14)及控制系统;新增的液态氧储备罐(22)等与原车体的传动装置、系统、设备进行合理组合叠加、定位、设计,用确定的最佳流线型防弹装甲将其包裹焊接成具有良好防水、防腐性能,具有水下、水面、陆地进攻作战性能的水下密封机体潜艇(3)(两栖坦克潜艇)。然后,将可卷导气管(4)参照附图4、5装套在密封机体(3)内的卷扬机(9)上,其下端通过卷扬机(9)卷筒空心管轴(29)与防扭连接器(11)连接,直通空气压缩机(10)进气口导气管连接;其上端通过机体(3)上所设的内环槽止水套管(8)直通机体(3)外所设导气浮体(6)中心套管与导气浮体(6)上端导气弯管相通连接从外界导气。密封机体(3)潜航升、降时,打开气体发生器(20)或空气压缩机(10)及相关控制阀门对潜水舱(1)内的气囊(2)充气,并关闭废气助排泵(16)控制气囊(2)排气阀门,气囊(2)被气体充胀将潜水舱(1)内的水从舱体所设流水孔挤排出,密封机体(3)上升;反之关闭气体发生器(20)或空气压缩机(10)及相关阀门,打开废气助排泵(16)控制气囊(2)排气阀门,气囊(2)气体被水挤压,从废气助排泵(16)排气管排出,水从潜水舱(1)流水孔进入回填潜水舱,密封机体(3)下降。密封机体(3)潜航,由二台柴油机(13)和与其相连的二组水下螺旋桨推进器(14)及相关系统控制推进或转向。机体(3)内的人员、柴油机(13)所需空气也由空气压缩机(10)供给;必要时由液态氧储备罐(22)供给。机体(3)内人员、柴油机(13)废气由废气助排泵(16)不断排出,使机体(3)内长期保持空气流通。
在改装、设计、制造两栖坦克潜艇或战车潜艇时,在艇上可设置二具鱼雷发射管(见附图1、5所示)也可设置单具鱼雷发射管(见附图9所示),这要根据军事需要、战车大、小所需设置鱼雷大、小设计制造具体情况随意而定。附图9所示两栖水下鱼雷发射艇也叫战车潜艇,艇上设置一具鱼雷发射管,其水中升、降由本发明潜水舱导气排水系统控制;水下潜航或转向由艇后所设二台柴油机和与其相连的二组水下螺旋桨推进器及相关控制系统控制。作战中主要用军事卫星、预警机、高空侦察机对其实施全球定位、远程定位,通过两栖水下鱼雷发射艇上所设接收天线及遥控系统不时露出水面接收指令信息。在一级战备时,将其布署潜伏到敌舰必经水域暗礁区、岛屿区、进行水面监视,一旦有敌舰来犯,我军可在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处发出指令信息,遥控指挥对敌舰实施隐蔽包抄,精确攻击。这种武器装备比布设水雷先进很多,具有远程可控性,机动性强,推进攻击距离远,命中目标精确,回收方便。
应用本方案发明及潜水舱导气排水系统新技术,还可以将中、小型战舰改装设计成浅潜隐形战舰或浅潜水下运输船;并为新型超微水下侦察艇、水下打捞艇、水下旅游艇、水下勘测艇等找到了新的设计方法。
本发明可卷导气管(4)、导气浮体(6)、内环槽止水套管(8)及相关导气系统可用于现代潜艇中进行深水导气和救生。
附图补充说明
1、附图1中所示(构思)两栖坦克潜艇,机体内设有2个柱状潜水舱(一边一个),机体外后部设有2个柱状潜水舱;图中所示导气浮体成椭球状;其两栖坦克潜艇底盘主传动轮推进方向与水下螺旋桨推进方向相反(见图中长箭头所示)。
2、附图5中所示(构思)两栖坦克潜艇,机体内设有2个柱状潜水舱(一边一个),机体外后部设有一个球状潜水舱;图中所示导气浮体成球状;其两栖坦克潜艇底盘主传动轮推进方向与水下螺旋桨推进方向一致(见图中长箭头所示)。
3、附图1与附图5所构思的两栖坦克潜艇都采用基本相同的潜水舱及导气排水系统新技术对坦克改装设计;每艏两栖坦克潜艇中另外主要新增二台柴油机,二组水下螺旋桨推进器及相关控制系统;并新增二具鱼雷发射管及发射控制系统;
4、在设计制造两栖战车潜艇时,也同样采用潜水舱及导气排水系统新技术效仿附图1、附图5构思图对战车进行改装设计,并参考附图9进行设计。
5、废气排放管上端出口应增设防水倒灌器材(图中未画)。
6、潜水舱流水孔应增设网状防护罩以防漂浮物或鱼类进入潜水舱损坏气囊影响其使用寿命(防护罩图中未画具体设计时应考虑)。
7、附图1、附图5、附图9中相同编号标识的设备、部件名称一样,但未考虑设备、部件的规格、大小、形状和结构。
8、附图9中所示的两栖水下鱼雷发射艇可分无人驾驶型与有人驾驶型二种,机体内设有两个柱状潜水舱(一边一个)图中所示导气浮体成椭圆柱状。
9、附图10、附图11、附图12为增补附图。
Claims (5)
1、在现有潜艇技术中,潜艇潜航升、降主要由庞大的传动装置推进;由升、降舵、高压排水泵及相关系统对水舱调水控制升、降保持航行稳定。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将选定所需改装的大批量坦克、装甲战车,在不改变整体结构,内部主要结构;基本不改变内、外设备,装备整体布置和连接基础上,只将炮台(15)升高(不超过1米为宜),并设计相适应的固定塔、固定件将炮台(15)牢固固定在原车体上方,使炮台(15)能自如转动发挥原有作用。然后,将主要新增的潜水舱导气排水系统;新增的二具鱼雷发射管(18)及发射控制系统;新增的二台柴油机(13)和与其相连的二组水下螺旋浆推进器(14)与原车体及内、外设备、装备进行组合叠加设计,用流线型防弹装甲将其包裹焊接改装成一种有良好防水、防腐性能和很强水下、水面、陆地攻击能力的两栖水下密封机体潜艇(3)(简称密封机体或机体)。在密封机体(3)内、外安装有控制机体(3)升、降的潜水舱(1),其舱体内装有控制舱体进、排水的气囊(2),气囊(2)进、排气,潜水舱(1)排、进水由机体(3)内增设的空气压缩机(10)或气体发生器(20)、废气助排泵(16)通过导气管及相关阀门控制。空气压缩机(10)的气源由机体(3)内增设的卷扬机(9)和机体(3)外增设的导气浮体(6)所牵拉的可卷导气管(4)从外界导气供给。可卷导气管(4)能从机体(3)上增设的内环槽止水套管(8)中自如抽动。机体(3)升、降时由潜水舱导气排水系统控制;机体(3)航行时,由机体(3)内增设的二台柴油机(13)和分别与其相连的二组水下螺旋浆推进器(14)及相关系统控制推进或转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潜水舱(1)气囊(2)其特征在于潜水舱(1)常用柱状、球状、椭球状钢材制造;潜水舱(1)内的气囊(2)两端开口,分别与进、排导气管相通连接充胀能与舱体吻合或潜水舱(1)内的气囊(2)一端封闭固定,另一端开口与进、排导气管相通连接充胀能与舱体吻合,两者都用导气系统及自动控制阀(简称自动阀或气阀)控制气囊(2)进、排气;潜水舱(1)舱体上设有流水孔,从流水孔进、排水通过导气系统及自动阀控制的气囊(2)控制(见附图2、附图7A、B及附图12a、b)。
3、根据权得要求1所述的可卷导气管(4),其特征在于由抗压长弹簧(5)、抗拉长钢丝(12)编织成管状与橡胶或同性原料浇注成空心导气管;装套时,其上端通过导气浮体(6)中心套管固定在导气浮体(6)顶上,由导气浮体(6)牵拉,其下部通过内环槽止水套管(8)进入机体(3)装套在卷扬机(9)上,由卷扬机(9)牵拉;其下端导气出口通过卷扬机(9)卷筒空心管轴与防扭连接器(11)连接直通空气压缩机(10)进气口导气管连接导气。
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导浮体(6),其特征在于牵拉可卷导气管(4)从外界导气;常用柱状、球状、椭球状、正方体状、长方体状,钢材制造;导气浮体(6)全没入水中产生的浮力,必须能在卷扬机(9)放松对可卷导气管(4)牵拉时,足够牵拉可卷导气管(4)在内环槽止水套管(8)中自如抽动。
5、根据权利要求1、3、4所述的内环槽止水套管(8),其特征在于套管内壁环槽结构,主要由橡胶或同性原料浇注成二半管合二为一安装固定握住可卷导气管(4),用开口弹簧箍、箍牢二半管;使用时,套管环槽内注入防腐蚀润滑剂并密封以减少可卷导气管(4)在其中抽动所受磨擦力,并起到较深水下止水作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710148638XA CN101376326A (zh) | 2007-08-28 | 2007-08-28 | 两栖水下密封机体潜艇、潜水舱及导气排水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A200710148638XA CN101376326A (zh) | 2007-08-28 | 2007-08-28 | 两栖水下密封机体潜艇、潜水舱及导气排水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76326A true CN101376326A (zh) | 2009-03-04 |
Family
ID=40420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710148638XA Pending CN101376326A (zh) | 2007-08-28 | 2007-08-28 | 两栖水下密封机体潜艇、潜水舱及导气排水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376326A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42606A (zh) * | 2011-02-16 | 2012-08-22 | 刘陈英 | 一种新型潜水艇 |
CN102818481A (zh) * | 2012-08-02 | 2012-12-12 | 河南科技大学 | 一种防追踪的潜射导弹发射装置 |
CN110340558A (zh) * | 2019-05-22 | 2019-10-18 | 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涡轮泵发射水舱结构件的制作方法 |
CN114590375A (zh) * | 2020-12-07 | 2022-06-07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一种冰下轮式行走及浮游双模水下机器人 |
CN115465429A (zh) * | 2022-09-22 | 2022-12-13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 具有双重保护功能的水下航行器应急排水装置及排水方法 |
WO2024076621A1 (en) * | 2022-10-05 | 2024-04-11 | Howe & Howe Inc. | Dispensing and retracting a cable for a submersible vehicle |
-
2007
- 2007-08-28 CN CNA200710148638XA patent/CN101376326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42606A (zh) * | 2011-02-16 | 2012-08-22 | 刘陈英 | 一种新型潜水艇 |
CN102818481A (zh) * | 2012-08-02 | 2012-12-12 | 河南科技大学 | 一种防追踪的潜射导弹发射装置 |
CN102818481B (zh) * | 2012-08-02 | 2014-04-16 | 河南科技大学 | 一种防追踪的潜射导弹发射装置 |
CN110340558A (zh) * | 2019-05-22 | 2019-10-18 | 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涡轮泵发射水舱结构件的制作方法 |
CN110340558B (zh) * | 2019-05-22 | 2021-07-13 | 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涡轮泵发射水舱结构件的制作方法 |
CN114590375A (zh) * | 2020-12-07 | 2022-06-07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一种冰下轮式行走及浮游双模水下机器人 |
CN114590375B (zh) * | 2020-12-07 | 2023-04-28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一种冰下轮式行走及浮游双模水下机器人 |
CN115465429A (zh) * | 2022-09-22 | 2022-12-13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 具有双重保护功能的水下航行器应急排水装置及排水方法 |
WO2024076621A1 (en) * | 2022-10-05 | 2024-04-11 | Howe & Howe Inc. | Dispensing and retracting a cable for a submersible vehicle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979354A (en) | Submarine | |
CN107867372A (zh) | 可潜载具 | |
CN101376326A (zh) | 两栖水下密封机体潜艇、潜水舱及导气排水系统 | |
RU2326769C2 (ru) | Плавающая бронированная гусеничная машина | |
CN1593958A (zh) | 两栖水下密封机体潜艇、潜水舱及导气排水系统 | |
Delgado et al. | Silent killers: submarines and underwater warfare | |
CN110497750A (zh) | 一种两栖多用途高速渡船 | |
Fletcher | Swimming Shermans: Sherman DD Amphibious Tank of World War II | |
Koop et al. | Battleships of the Scharnhorst Class: Warships of the Kriegsmarine | |
Staff | German Battleships 1914–18 (1): Deutschland, Nassau and Helgoland classes | |
CN1405059A (zh) | 无人潜水运载船 | |
McCartney | British Submarines of World War I | |
Koop et al. | Battleships of the Bismarck Class: Bismarck and Tirpitz: Culmination and Finale of German Battleship Construction | |
Koop et al. | Battleships of the Bismarck Class: Warships of the Kriegsmarine | |
Konstam | Tirpitz in Norway: X-craft midget submarines raid the fjords, Operation Source 1943 | |
Burgoyne | Submarine navigation past and present | |
Staff | German Battleships 1914–18 (2): Kaiser, König and Bayern classes | |
Муштакова et al. | GLOSSARY AS A GLOSSARY STUDENT TRANSLATION PROJECT | |
Mattesini | The assault ship of the X MAS Flotilla of the Italian Royal Navy | |
Liptak | US Navy Special Warfare Units in Korea and Vietnam: UDTs and SEALs, 1950–73 | |
Brown | The Technology of Submarine Design A Historical Survey 1905–1945 | |
O'Connell | Submarine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the 20Th Century: Part One (1900-1939) | |
Noppen | The Royal Netherlands Navy of World War II | |
Draminski | The Destroyer USS Kidd | |
Konstam | German High Seas Fleet 1914–18: The Kaiser’s Challenge to the Royal Nav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0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