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73612A - 一种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73612A
CN110473612A CN201910583487.3A CN201910583487A CN110473612A CN 110473612 A CN110473612 A CN 110473612A CN 201910583487 A CN201910583487 A CN 201910583487A CN 110473612 A CN110473612 A CN 1104736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sultation
doctors
doctor
opinion
t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8348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乐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nanj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nanj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nanj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nanj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58348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73612A/zh
Publication of CN1104736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736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4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or facilities;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 G16H40/2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or facilities;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for the management or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or facilities, e.g. managing hospital staff or surgery rooms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4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or facilities;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 G16H40/6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or facilities;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for the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 G16H40/67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or facilities;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for the operation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devices for remote operation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5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simulation or medical data mining;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 G16H50/7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diagnosis, medical simulation or medical data mining;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etecting, monitoring or modelling epidemics or pandemics for mining of medical data, e.g. analysing previous cases of other patients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HHEALTHCARE INFORMATICS,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R PROCESSING OF MEDICAL OR HEALTHCARE DATA
    • G16H80/00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cilitat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medical practitioners or patients, e.g. for collaborative diagnosis, therapy or health monito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Pathology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edical Treatment And Welfare Office Work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和系统,对主治医生发起的会诊请求进行解析,创建会诊房间和会诊团队,会诊团队成员包括负责指导治疗的专家团队成员、还包括辅助治疗和学习的一般医生成员和实习医生成员,使普通医生也可以参与到会诊过程,提高整体医疗水平;生成的会诊资料均存储至会诊资料数据库,同时多次调用历史会诊资料辅助本次会诊进程,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会诊通过轮询的方式来进行,无需所有会诊成员均在线,节约了会诊团队成员的时间,提高了会诊效率,同时有利于会诊资料分类存储和再利用;通过能力值对医生的治疗水平进行实时更新,采用能力值作为参考创建会诊团队,确保会诊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远程医疗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医学一些诊断治疗方法也逐步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病人可跨越时空地域的限制选择远方的知名专家看病,即远程医疗会诊。利用计算机、通信和信息系统技术为病人提供快捷、方便、经济和高效的医疗服务。
目前,远程医疗会诊的工作模式通常为主治医生/患者提出会诊请求或者指导请求,专家响应请求,给予指导。这种工作模式使得每次会诊局限在有限的几个人之间,只考虑到疾病治疗本身,大部分医生对会诊的发起和经过毫无察觉,对于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帮助甚微,也没有考虑到会诊资料的再利用,造成宝贵数据资源的极大浪费。
另外,主治医生/患者或者患者发起会诊请求后,需要等待所有参与者均有空闲时才能通过视频会议等方式开始集体会诊,对时间要求较为苛刻,同时也限制了参与者的类型及身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和系统,对主治医生/患者发起的会诊请求进行解析,创建会诊房间,通过邀请或者自愿加入的形式创建会诊团队,会诊团队成员包括负责指导治疗的专家团队成员、还包括辅助治疗和学习的一般医生成员和实习医生成员,使普通医生也可以参与到会诊过程,提高整体医疗水平;生成的会诊资料均存储至会诊资料数据库,同时多次调用历史会诊资料辅助本次会诊进程,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会诊通过轮询的方式来进行,无需所有会诊成员均在线,节约了会诊团队成员的时间,提高了会诊效率,同时有利于会诊资料分类存储和再利用;通过能力值对医生的治疗水平进行实时更新,采用能力值作为参考创建会诊团队,确保会诊质量;采用模拟会诊子系统发起模拟会诊,帮助用户提高自身医疗水平,提高会诊资料的利用率的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和解决历史会诊过程中遗留的问题,推进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
为达成上述目的,结合图1,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S1:创建医疗资源库,医疗资源库包括会诊医生资源库、会诊资料数据库;所述会诊医生资源库用于存储每个医生的身份信息、擅长疾病类型、每种擅长疾病类型对应的能力值、可预约时间信息;所述会诊资料数据库用于存储诊疗疑问、相应的诊疗解答,以及历史会诊请求、相应的历史最终会诊记录。
S2:结合能力值所处数值范围建立每种疾病类型对应的专家数据库、一般医生数据库、实习医生数据库,专家数据库用于存储能力值处于第一数值范围的医生的身份信息,一般医生数据库用于存储能力值处于第二数值范围的医生的身份信息,实习医生数据库用于存储能力值处于第三数值范围且会诊意向疾病类型为对应疾病类型的医生的身份信息,每个实习医生数据库中的成员的会诊意向疾病类型不超过第一设定数量阈值,第一数值范围的最低限值大于第二数值范围的最高限值,第二数值范围的最低限值大于第三数值范围的最高限值。
S3:接收主治医生发送的会诊请求,所述会诊请求中包括患者标识信息和病历资料,根据病历资料对会诊请求设置分类标签,分类标签包括会诊疾病类型、会诊时限范围、会诊难度等级。
S4:根据分类标签创建会诊团队房间,所述会诊团队房间中包括M个专家席位、N个一般医生席位、L个实习医生席位以及用以记录会诊意见的会诊意见数据库;其中,M个专家席位中包含有K个会诊疾病类型对应的能力值大于设定能力阈值的专家;所述M、N、L、K均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所述M、K的取值与会诊难度等级一一对应;将会诊团队房间内的所有席位按照设定排序规则进行排序后首尾连接成环形,设置其中一个专家席位为起始席位。
S5:在设定的会诊时限范围开放会诊团队房间给会诊医生资源库的所有医生,接收任意一个医生发送的参加会诊请求,参加会诊请求中包含有该医生的身份信息,结合专家数据库、一般医生数据库、实习医生数据库对参加会诊请求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将该医生设置在对应的席位上。
S6:响应于所有席位均设置有人,开始第一次轮询,轮询过程中会诊意见数据库对会诊团队房间中的每个医生开放读取权限:
从起始席位开始依次接收会诊团队房间中每个医生的会诊意见,将会诊意见实时记录至会诊意见数据库,所述会诊意见包括诊疗意见、诊疗疑问、诊疗解答。
S7:生成首轮会诊记录,将首轮会诊记录发送至会诊团队成员,重复前述轮询过程,轮询结束后对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生成本轮会诊记录,将本轮会诊记录发送给主治医生,请其确认是否结束本次会诊,如果确认结束,整合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的数据,生成最终会诊记录,将最终会诊记录发送至所有会诊团队成员和主治医生,结束本次会诊,否则,进行下一次轮询、并且在每次轮询后生成当前轮次的会诊记录,将生成的当前轮次的会诊记录发送至主治医生,请其确认是否结束本次会诊,直至以下三个条件中任意一个成立:1)主治医生确认结束,2)轮询次数大于设定轮询次数阈值,3)超出会诊时限范围,整合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的数据,生成最终会诊记录,将最终会诊记录发送至所有会诊团队成员和主治医生,结束本次会诊。
S8:将诊疗疑问和对应的诊疗解答、会诊请求和对应的最终会诊记录存储至会诊资料数据库中。
S9:重新评定会诊团队成员的能力值,调整对应疾病类型的专家数据库、一般医生数据库、实习医生数据库人员组成。
基于前述方法,本发明还提及一种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医疗资源库、会诊子系统、考核/评定子系统。
所述医疗资源库包括会诊医生资源库、会诊资料数据库;所述会诊医生资源库用于存储每个医生的身份信息、擅长疾病类型、每种擅长疾病类型对应的能力值、可预约时间信息;所述会诊资料数据库用于存储诊疗疑问、相应的诊疗解答,以及历史会诊请求、相应的历史最终会诊记录。
所述医疗资源库包括库分类模块和查询模块,其中:
所述库分类模块用于结合能力值所处数值范围建立每种疾病类型对应的专家数据库、一般医生数据库、实习医生数据库,专家数据库用于存储能力值处于第一数值范围的医生的身份信息,一般医生数据库用于存储能力值处于第二数值范围的医生的身份信息,实习医生数据库用于存储能力值处于第三数值范围且会诊意向疾病类型为对应疾病类型的医生的身份信息,第一数值范围的最低限值大于第二数值范围的最高限值,第二数值范围的最低限值大于第三数值范围的最高限值。
所述查询模块用于根据检索公式或者关键词从会诊资料数据库中查询对应数据,查询模块包括检索公式生成引擎,用于提取诊疗疑问中的关键词,生成检索公式。
所述会诊子系统包括会诊请求接收模块、会诊请求解析模块、会诊团队创建模块、会诊管理模块。
所述会诊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主治医生发送的会诊请求,将接收到的会诊请求发送至会诊请求解析模块,所述会诊请求中包括患者标识信息和病历资料。
所述会诊请求解析模块用于根据病历资料对会诊请求设置分类标签,分类标签包括会诊疾病类型、会诊时限范围、会诊难度等级、患者标识信息,将解析结果发送至会诊团队创建模块。
所述会诊团队创建模块用于根据分类标签创建会诊团队房间,所述会诊团队房间中包括M个专家席位、N个一般医生席位、L个实习医生席位以及用以记录会诊意见的会诊意见数据库;其中,M个专家席位中包含有K个会诊疾病类型对应的能力值大于设定能力阈值的专家;所述M、N、L、K均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所述M、K的取值与会诊难度等级一一对应;将会诊团队房间内的所有席位按照设定排序规则进行排序后首尾连接成环形,设置其中一个专家席位为起始席位。
所述会诊团队创建模块还用于在设定的会诊时限范围开放会诊团队房间给会诊医生资源库的所有医生,接收任意一个医生发送的参加会诊请求,参加会诊请求中包含有该医生的身份信息,结合专家数据库、一般医生数据库、实习医生数据库对参加会诊请求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将该医生设置在对应的席位上。
所述会诊管理模块包括以下模块:
(1)用于响应于所有席位均设置有人,开始第一次轮询的模块,轮询过程中会诊意见数据库对会诊团队房间中的每个医生开放读取权限:
从起始席位开始依次接收会诊团队房间中每个医生的会诊意见,将会诊意见实时记录至会诊意见数据库,所述会诊意见包括诊疗意见、诊疗疑问、诊疗解答。
(2)用于生成首轮会诊记录,将首轮会诊记录发送至会诊团队成员的模块。
(3)用于重复前述轮询过程,轮询结束后对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生成本轮会诊记录,将本轮会诊记录发送给主治医生,请其确认是否结束本次会诊的模块。
(4)用于整合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的数据,生成最终会诊记录,将最终会诊记录发送至所有会诊团队成员和主治医生,结束本次会诊的模块。
(5)用于判断轮询次数是否大于设定轮询次数阈值的模块。
(6)用于判断当前时间是否超出会诊时限范围的模块。
(7)用于将诊疗疑问和对应的诊疗解答、会诊请求和对应的最终会诊记录存储至会诊资料数据库中的模块。
所述考核/评定子系统用于重新评定会诊团队成员的能力值,调整对应疾病类型的专家数据库、一般医生数据库、实习医生数据库人员组成。
整个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会诊请求解析
主治医生提出会诊请求,会诊请求中包含有患者标识信息和病历资料,病历资料不局限于文字资料,还包括影像材料等等。系统对会诊请求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筛选、格式转换等,继而根据病历资料对会诊请求设置分类标签,分类标签包括会诊疾病类型、会诊时限范围、会诊难度等级、患者标识信息等等。
第二个部分,会诊团队创建
设置分类标签的目的在于创建对应的会诊团队,会诊团队成员包括负责指导治疗的专家团队成员、还包括辅助治疗和学习的一般医生成员和实习医生成员,一方面使除专家以外的普通医生也可以参与到会诊过程,通过实际会诊过程,提高自身医疗水平,进而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另一方面,普通医生采用邀请或者申请加入方式引入,具有随机性,通过随机引入普通医生,集思广益,拓展诊疗思维,促进医学进步。
本发明提出,将会诊团队成员按照次序排列、并且首尾连接呈环形,相当于在实际房间中设置了一个环形会议桌,会诊团队成员按照设定的次序依次坐在环形会议桌上,按照次序轮流提出会诊意见,提出的会诊意见记录在一个公共的记事板(会诊意见数据库)上,公共的记事板(会诊意见数据库)能够被所有参与成员看到,即会诊期间完全开放读取权限,但写入权限是轮流分配至各个成员、且每次只允许一个成员写入,确保会诊秩序。
会诊成员的排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也可以随机设定,例如将专家、普通医生交错排序,实习医生设置在中后部或者末位处等等。
第三个部分,正式会诊部分
在创建完会诊团队后,进入正式会诊,本发明提出,通过有效利用历史会诊资料,节约会诊成员的时间。整个正式会诊部分由至少两轮轮询过程组成。
第一轮轮询:从起始席位开始依次接收会诊团队房间中每个医生的会诊意见,将会诊意见实时记录至会诊意见数据库,所述会诊意见包括诊疗意见、诊疗疑问、诊疗解答。
在第一轮轮询后整合会诊意见,生成首轮会诊记录,将首轮会诊记录发送至会诊团队成员。在本发明中,会诊记录的生成过程需要结合会诊资料数据库中的历史会诊资料进行,例如,针对诊疗疑问,从会诊资料数据库中查询对应的诊疗解答,结合疾病资料和诊疗意见,从历史会诊资料中查询类似情况,并调取对应的诊疗结果反馈等等。
第二轮轮询:第二轮轮询的过程和第一轮轮询类似,但会诊团队成员在一次轮询、以及阅读首轮会诊记录后,对本次会诊涉及的疾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第二轮轮询无疑会给出更加有价值的诊疗意见。
在第二轮轮询结束后,生成第二轮会诊记录,将第二轮会诊记录发送给主治医生,由主治医生判断是否已经获得足够的诊疗启示,从而结束本次会诊,如果确认结束,整合会诊意见数据库内的所有信息,生成最终会诊记录,将最终会诊记录发送给所有会诊团队成员和主治医生,结束本次会诊;如果确认不结束,则进入下一轮轮询。
当然,轮询次数并不是无限增长的,本发明设置了一种轮询结束的确认方法:
当以下三个条件中任意一个成立时:1)主治医生确认结束,2)轮询次数大于设定轮询次数阈值,3)超出会诊时限范围,整合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的数据,生成最终会诊记录,将最终会诊记录发送至所有会诊团队成员和主治医生,结束本次会诊。
另外,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任意一个轮次的会诊记录中每个参与者的诊疗意见与上一个轮次的相同,整合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的数据,生成最终会诊记录,将最终会诊记录发送至所有会诊团队成员和主治医生,结束本次会诊。
如果两次会诊记录均相同,说明会诊团队成员意见已经固定,此时继续进行轮询并无实际意义,可以不用等待主治医生确认,即结束会诊,节约会诊团队成员时间。
优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进入下一次轮询前,按照设定的调整规则以调整人员和席位的对应关系。
通过调整席位次序,调整会诊团队成员的发言顺序,由于排序靠后的成员能够在得到排序靠前的成员提出的会诊意见基础上进行诊疗,因此,通过调整席位次序可以达到不同的会诊效果。
调整方法可以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也可以随机确定。例如,从实习医生的学习角度来考虑,第一轮轮询时,将最有可能提出诊疗疑问的实习医生设置在末尾处,使其在其他成员均提供会诊意见后,提出自己的诊疗疑问,在第二轮时、由其他成员对此进行解答,或者在生成首轮会诊记录时,自动查询会诊资料数据库以得到解答。而在第二轮时,由于第二轮轮询后有可能结束会诊,则可以将实习医生设置在中前部,使其尽快提出阅读完首轮会诊记录后的疑问,并在轮询过程中得到解答。
第四个过程,会诊结果总结和成员考评
在结束会诊后,将最终会诊记录存档,以备后续调用。另外,对本次会诊成员的表现和学习成果进行考评,动态更新会诊成员的能力值,提高会诊成员积极性,巩固本次会诊学习成果,提高整体成员的医疗水平,增加高水平医疗人员的数量,构成良性循环。
以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现有相比,其显著的有益效果在于:
1)对主治医生/患者发起的会诊请求进行解析,创建会诊房间,通过邀请或者自愿加入的形式创建会诊团队,会诊团队成员包括负责指导治疗的专家团队成员、还包括辅助治疗和学习的一般医生成员和实习医生成员,使普通医生也可以参与到会诊过程,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2)生成的会诊资料均存储至会诊资料数据库,同时多次调用历史会诊资料辅助本次会诊进程,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3)会诊通过轮询的方式来进行,无需所有会诊成员君在线,节约了会诊团队成员的时间,提高了会诊效率,同时有利于会诊资料分类存储和再利用。
4)通过多次轮询来确保会诊效果,当会诊成员会诊意见已确定时,自动结束会诊流程,节约资源。
5)通过能力值对医生的治疗水平进行实时更新,采用能力值作为参考创建会诊团队,确保会诊质量。
6)采用模拟会诊子系统发起模拟会诊,帮助用户提高自身医疗水平,提高会诊资料的利用率的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和解决历史会诊过程中遗留的问题,推进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
应当理解,前述构思以及在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的额外构思的所有组合只要在这样的构思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都可以被视为本公开的发明主题的一部分。另外,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所有组合都被视为本公开的发明主题的一部分。
结合附图从下面的描述中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本发明教导的前述和其他方面、实施例和特征。本发明的其他附加方面例如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和/或有益效果将在下面的描述中显见,或通过根据本发明教导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实践中得知。
附图说明
附图不意在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在各个图中示出的每个相同或近似相同的组成部分可以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为了清晰起见,在每个图中,并非每个组成部分均被标记。现在,将通过例子并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举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说明如下。
结合图1,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S1:创建医疗资源库,医疗资源库包括会诊医生资源库、会诊资料数据库;所述会诊医生资源库用于存储每个医生的身份信息、擅长疾病类型、每种擅长疾病类型对应的能力值、可预约时间信息;所述会诊资料数据库用于存储诊疗疑问、相应的诊疗解答,以及历史会诊请求、相应的历史最终会诊记录。
S2:结合能力值所处数值范围建立每种疾病类型对应的专家数据库、一般医生数据库、实习医生数据库,专家数据库用于存储能力值处于第一数值范围的医生的身份信息,一般医生数据库用于存储能力值处于第二数值范围的医生的身份信息,实习医生数据库用于存储能力值处于第三数值范围且会诊意向疾病类型为对应疾病类型的医生的身份信息,每个实习医生数据库中的成员的会诊意向疾病类型不超过第一设定数量阈值,第一数值范围的最低限值大于第二数值范围的最高限值,第二数值范围的最低限值大于第三数值范围的最高限值。
S3:接收主治医生发送的会诊请求,所述会诊请求中包括患者标识信息和病历资料,根据病历资料对会诊请求设置分类标签,分类标签包括会诊疾病类型、会诊时限范围、会诊难度等级。
S4:根据分类标签创建会诊团队房间,所述会诊团队房间中包括M个专家席位、N个一般医生席位、L个实习医生席位以及用以记录会诊意见的会诊意见数据库;其中,M个专家席位中包含有K个会诊疾病类型对应的能力值大于设定能力阈值的专家;所述M、N、L、K均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所述M、K的取值与会诊难度等级一一对应;将会诊团队房间内的所有席位按照设定排序规则进行排序后首尾连接成环形,设置其中一个专家席位为起始席位。
S5:在设定的会诊时限范围开放会诊团队房间给会诊医生资源库的所有医生,接收任意一个医生发送的参加会诊请求,参加会诊请求中包含有该医生的身份信息,结合专家数据库、一般医生数据库、实习医生数据库对参加会诊请求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将该医生设置在对应的席位上。
S6:响应于所有席位均设置有人,开始第一次轮询,轮询过程中会诊意见数据库对会诊团队房间中的每个医生开放读取权限:
从起始席位开始依次接收会诊团队房间中每个医生的会诊意见,将会诊意见实时记录至会诊意见数据库,所述会诊意见包括诊疗意见、诊疗疑问、诊疗解答。
S7:生成首轮会诊记录,将首轮会诊记录发送至会诊团队成员,重复前述轮询过程,轮询结束后对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生成本轮会诊记录,将本轮会诊记录发送给主治医生,请其确认是否结束本次会诊,如果确认结束,整合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的数据,生成最终会诊记录,将最终会诊记录发送至所有会诊团队成员和主治医生,结束本次会诊,否则,进行下一次轮询、并且在每次轮询后生成当前轮次的会诊记录,将生成的当前轮次的会诊记录发送至主治医生,请其确认是否结束本次会诊,直至以下三个条件中任意一个成立:1)主治医生确认结束,2)轮询次数大于设定轮询次数阈值,3)超出会诊时限范围,整合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的数据,生成最终会诊记录,将最终会诊记录发送至所有会诊团队成员和主治医生,结束本次会诊。
步骤S7中,所述重复前述轮询过程,轮询结束后对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将会诊意见转换成指定格式;分析每个医生的诊疗意见,合并、统计相同诊疗意见生成诊疗意见数据;提取诊疗疑问和相应的诊疗解答生成诊疗问答数据。优选的,针对未解答的诊疗疑问,从会诊资料数据库中检索是否存在相应的诊疗解答,将检索结果记为诊疗问答数据。
S8:将诊疗疑问和对应的诊疗解答、会诊请求和对应的最终会诊记录存储至会诊资料数据库中。
S9:重新评定会诊团队成员的能力值,调整对应疾病类型的专家数据库、一般医生数据库、实习医生数据库人员组成。
基于前述方法,本发明还提及一种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医疗资源库、会诊子系统、考核/评定子系统。
所述医疗资源库包括会诊医生资源库、会诊资料数据库;所述会诊医生资源库用于存储每个医生的身份信息、擅长疾病类型、每种擅长疾病类型对应的能力值、可预约时间信息;所述会诊资料数据库用于存储诊疗疑问、相应的诊疗解答,以及历史会诊请求、相应的历史最终会诊记录。
所述医疗资源库包括库分类模块和查询模块,其中:
所述库分类模块用于结合能力值所处数值范围建立每种疾病类型对应的专家数据库、一般医生数据库、实习医生数据库,专家数据库用于存储能力值处于第一数值范围的医生的身份信息,一般医生数据库用于存储能力值处于第二数值范围的医生的身份信息,实习医生数据库用于存储能力值处于第三数值范围且会诊意向疾病类型为对应疾病类型的医生的身份信息,第一数值范围的最低限值大于第二数值范围的最高限值,第二数值范围的最低限值大于第三数值范围的最高限值。
所述查询模块用于根据检索公式或者关键词从会诊资料数据库中查询对应数据,查询模块包括检索公式生成引擎,用于提取诊疗疑问中的关键词,生成检索公式。
所述会诊子系统包括会诊请求接收模块、会诊请求解析模块、会诊团队创建模块、会诊管理模块。
所述会诊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主治医生发送的会诊请求,将接收到的会诊请求发送至会诊请求解析模块,所述会诊请求中包括患者标识信息和病历资料。
所述会诊请求解析模块用于根据病历资料对会诊请求设置分类标签,分类标签包括会诊疾病类型、会诊时限范围、会诊难度等级、患者标识信息,将解析结果发送至会诊团队创建模块。
所述会诊团队创建模块用于根据分类标签创建会诊团队房间,所述会诊团队房间中包括M个专家席位、N个一般医生席位、L个实习医生席位以及用以记录会诊意见的会诊意见数据库;其中,M个专家席位中包含有K个会诊疾病类型对应的能力值大于设定能力阈值的专家;所述M、N、L、K均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所述M、K的取值与会诊难度等级一一对应;将会诊团队房间内的所有席位按照设定排序规则进行排序后首尾连接成环形,设置其中一个专家席位为起始席位。
所述会诊团队创建模块还用于在设定的会诊时限范围开放会诊团队房间给会诊医生资源库的所有医生,接收任意一个医生发送的参加会诊请求,参加会诊请求中包含有该医生的身份信息,结合专家数据库、一般医生数据库、实习医生数据库对参加会诊请求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将该医生设置在对应的席位上。
优选的,当提出申请的医生的数量超出席位数量时,按照以下几个原则对其进行审核:
第一、先来先到原则,优先选择先申请的医生,提高医生申请的积极性。
第二、资源最优化原则,假设:
S-SA=AS≥0
其中,xi是第i个高医疗水平专家(会诊疾病类型对应的能力值大于设定能力阈值)的会诊疾病类型对应的能力值,xj是第j个一般医疗水平专家(会诊疾病类型对应的能力值小于等于设定能力阈值)的会诊疾病类型对应的能力值,SA是与会诊难度等级对应的总能力值阈值,S是组成的专家团队的会诊疾病类型对应的总能力值。其中一种专家选取原则为:选择的(M-K)个专家使得ΔS的取值最小,即,最终生成的专家团队的能力值最接近会诊难度等级对应的总能力值阈值。由于同时进行的会诊请求有多个,这样的创建方法可以在确保会诊效果的前提下,有效避免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第三、资源最优化&交流普适性最大原则
在资源最优化原则的基础上考虑每个专家的会诊频率,即同时考虑ΔS的取值最小和专家会诊频率两个变量,例如,优先选择设定时间范围内(如当前时刻之前的一段时间)会诊频率较低的专家,使每个专家尽可能多的参与到会诊交流中,通过交流不断提高自身医疗能力和整体医疗水平。
所述会诊管理模块包括以下模块:
(1)用于响应于所有席位均设置有人,开始第一次轮询的模块,轮询过程中会诊意见数据库对会诊团队房间中的每个医生开放读取权限:
从起始席位开始依次接收会诊团队房间中每个医生的会诊意见,将会诊意见实时记录至会诊意见数据库,所述会诊意见包括诊疗意见、诊疗疑问、诊疗解答。
(2)用于生成首轮会诊记录,将首轮会诊记录发送至会诊团队成员的模块。
(3)用于重复前述轮询过程,轮询结束后对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生成本轮会诊记录,将本轮会诊记录发送给主治医生,请其确认是否结束本次会诊的模块。
(4)用于整合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的数据,生成最终会诊记录,将最终会诊记录发送至所有会诊团队成员和主治医生,结束本次会诊的模块。
(5)用于判断轮询次数是否大于设定轮询次数阈值的模块。
(6)用于判断当前时间是否超出会诊时限范围的模块。
(7)用于将诊疗疑问和对应的诊疗解答、会诊请求和对应的最终会诊记录存储至会诊资料数据库中的模块。
所述考核/评定子系统用于重新评定会诊团队成员的能力值,调整对应疾病类型的专家数据库、一般医生数据库、实习医生数据库人员组成。
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模拟会诊子系统,所述模拟会诊子系统用于根据用户发送的模拟请求,从医疗资源库中选取对应的历史会诊请求,创建包括该用户的模拟会诊团队,进行会诊。
模拟会诊基于历史会诊请求和历史会诊记录进行,模拟会诊过程同正式的会诊过程,区别在于不会挑选真实医生参与会诊。优选的,用户发起针对其中一个会诊请求的模拟申请后,系统在一设定时间范围内公开该模拟申请、并开放加入引擎,用于使其他意向参与模拟的用户可以参与至模拟会诊中,该种情况下,模拟会诊团队成员包括意向参与模拟的用户、发起模拟申请的用户、和若干个机器人用户。通过模拟会诊使用户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该疾病案例的会诊过程和最终诊疗结果,增强学习效果。
下面针对本发明提及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和系统中的几个技术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创建会诊团队
本发明提出,根据分类标签创建会诊团队房间,例如,分类标签中的会诊难度等级越高,会诊团队中的专家数量就越多等等。
会诊团队成员包括:M个专家数据库中存储的医生组成的专家团队、N个一般医生数据库中存储的医生组成的一般医生团队、L个实习医生数据库中的实习医生团队;其中,M个专家中包含有K个会诊疾病类型对应的能力值大于设定能力阈值的专家;所述M、N、L、K均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所述K的取值与会诊难度等级一一对应。
在会诊团队成员中,专家团队主要负责提出诊疗方案和指导普通医生,考虑到诊疗效果,会诊难度等级越高,对应的高水平专家的数量越多。在本发明中,通过会诊疾病类型对应的能力值来评价医生在该会诊疾病方面的医疗水平,此处的能力值为一个动态值。
一般医生团队主要负责辅助提出诊疗方案的同时,通过参与会诊过程,提高自身医疗水平。本发明提及的会诊团队成员可能来自于多个地区的多家医院,由于患者治病具有地域性的特点,每个会诊团队成员接触到的患者通常是不相同的,导致每个医生对于治疗某一疾病均有其独特的理解,通过引入一般医生团队,可以有效拓宽整个会诊团队的诊疗思维,进而影响会诊团队成员所在区域的诊疗思维。
实习医生团队参与会诊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参与高水平的会诊过程,提高自身医疗水平。
本发明通过邀请和/或申请加入的方式引入会诊团员,在确保会诊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会诊团队创建时间、提高普通医生随机性。具体的:
在设定的会诊时限范围开放会诊团队房间给会诊医生资源库的所有医生,接收任意一个医生发送的参加会诊请求,参加会诊请求中包含有该医生的身份信息,结合专家数据库、一般医生数据库、实习医生数据库对参加会诊请求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将该医生设置在对应的席位上。
优选的,所述医生的身份信息中包含有所在医院信息,所述会诊团队房间中同一个医院的一般医生数量不超过第二设定数量阈值,以增加会诊团队成员的随机性,拓宽会诊团队思维,从大区域范围整体提高医疗水平。
当主治医生指定某专家或者某普通医生参与会诊团队时,发送邀请链接至该指定用户客户端,邀请其进入会诊团队房间。
在会诊过程中,有可能会需要引入新的会诊成员,例如,会诊交流时发现了病历资料中不曾包括的医疗难点,并且当前会诊团队成员均不擅长处理该医疗难点时,可以引入新的会诊成员进入会诊团队。
新的会诊成员的选择可以由专家团队发起申请、系统根据申请选择合适人员,也可以通过专家团队推荐。
以后者为例,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任意一个专家发起的会诊成员引入申请,将会诊成员引入申请和对应的确认请求发送至所有专家团队成员,如果接收到的确认请求的数量占团队成员数量的比例大于设定比例阈值,引入新的会诊成员,并根据其能力值为其设置对应的席位。
二、会诊过程
基础的会诊过程是以逐一发言的方式进行的,提交的会诊意见可以是文本、视频等任意一种或者组合,这些会诊意见均为可追溯的文本资料或者视频资料,便于存档和再利用。
优选的,轮询到的成员具有发起会话的权限,通过发起会话,将目前在线的会诊成员加入同一会话房间,进行即时交流,聊天记录作为会诊资料保存。历史聊天记录除了可以追溯会诊过程之外,还可以为模拟会诊提供数据支持,使整个模拟会诊过程更加逼真,增强用户体验,加强用户学习效果。例如,用户提出模拟请求,系统创建模拟会诊,在会诊交流阶段,系统同样创建一会话窗口,会话窗口成员为若干个模拟成会诊团队成员的机器人,针对用户提出的会诊意见或者诊疗疑问,查询对应的历史聊天记录,做出回答等等。
更加优选的,会话过程中如果有其他会诊成员上线,将新上线的会诊成员加入会话房间。
通过数次轮询、以及整合会诊意见,能够对当前疾病案例做充分的挖掘,同时使参与会诊的会诊团队成员能够快速了解目前的会诊结果,做出下一步判断。
在会诊过程中,会诊团队成员为了有效交流和学习,可以在会诊意见中提出诊疗疑问,由会诊团队成员做出解答或者从会诊资料数据库中检索到相应的解答,这部分工作和疾病诊疗同步进行,一方面帮有助于发现疾病中的关键点,加以突破,另一方面,新生成的解答或者检索出的解答辅以当前疾病案例,存档后作为宝贵的医疗数据资源为后续其他疾病的诊疗提供指导意见。
另外,医疗水平是不断进步的,通过模拟会诊对历史会诊资料进行有效调用,也有助于发现和解决历史会诊过程中遗留的问题,推进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针对该方面,所述系统还包括一复核子系统,当用户在模拟过程中、或者资料查询过程中发现历史会诊过程中的遗留问题或者诊断错误之处,将发现的遗留问题或者诊断错误之处、以及相应的解答提交至复核子系统,由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将相应的解答以附件或者批注的形式标注标在原历史会诊资料内。
三、会诊成员中途离开
当会诊过程中有成员中途离开时,按照离开成员类型、和对应的能力值从会诊医生资源库筛选出可预约时间信息和会诊时限范围相对应的医生的身份信息,发送会诊邀请至筛选出的医生,会诊邀请包括会诊请求、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的数据,使被邀请者快速了解会诊的疾病类型、参与会诊的成员名单以及目前的会诊进展。
当有成员离开或者发生更换时,轮询过程中收集到的会诊意见有可能会出现缺失,例如在一次轮询过程中,有尚未提供会诊意见的成员因为某些原因突然离开,当轮询到该席位时,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等待更换后的成员补入,一种是直接跳过该席位继续完成本次轮询,前一种方法能够确保每次轮询均能够采集到足够数量的会诊意见,但有可能会导致本轮轮询时间延长,而后一种方法则相反,不会导致本轮轮询时间延长,但有可能采集到的会诊意见数量小于会诊席位数,使本轮会诊效果不佳。另外,当中途加入的会诊成员数量较多时,因为其并未实际经历过往会诊进程,对疾病案例的挖掘不够充分,同样有可能导致会诊质量下降。
基于前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调控策略,可以在确保会诊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加快会诊议程,提高会诊效率。
所述方法还包括:
S11:响应于会诊过程中有成员离开或者成员更换,在一次轮询结束后,判断本次轮询是否为首轮轮询,如果是,进入步骤S12,否则,进入步骤S13。
S12:统计会诊意见数据库中提出会诊意见的参与者数量和类型,判断参与者中专家的数量是否达到第一设定阈值,如果达到,进行下一轮轮询,否则,请求新加入成员提供会诊意见,将会诊意见更新至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直至更新后的参与者中专家的数量达到第一设定阈值,进入下一次轮询。通过监控会诊意见中包含足够数量的专家会诊意见,达到提高会诊质量的目的。
S13:统计会诊意见数据库中提出会诊意见的参与者数量和类型,判断参与者中专家的数量是否达到第一设定阈值,如果达到,进入步骤S14,否则,请求新加入成员提供会诊意见,将会诊意见更新至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直至更新后的会诊意见数据库的参与者中专家的数量达到第一设定阈值,进入步骤S14。
S14:判断本次轮询和前一次轮询中均参与的专家的数量是否达到第二设定阈值,如果未达到,进行下一轮轮询,否则,对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将预处理后的数据发送给主治医生,请其确认是否结束本次会诊。通过监控提供二次会诊意见的成员数量,达到提高会诊质量的目的。
四、考评阶段
会诊团队成员通过不断地参加会诊、学习,增强自身的医疗水平,对于每个会诊医生资源库的成员来说,其能力值是一个动态数值。为了促进整个系统的良性发展,提高会诊医生的积极性,本发明设置了考核机制。
下面是其中一种考核机制,应当理解,考核方法不局限于这一种。具体的,步骤S9中,重新评定会诊团队成员的能力值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结合最终会诊记录和专家团队成员内部的互相评定分值,综合计算每个专家团队成员的本次会诊分值,调整专家团队成员的能力值。
生成考题,将考题发送至一般医生团队成员和实习医生团队成员,结合考核分值和专家团队成员对一般医生团队成员、实习团队成员的评定分值,计算每个一般医生团队成员、实习团队成员的本次会诊分值,调整一般医生团队成员、实习团队成员的能力值。
对于专家团队成员来说,在会诊结束后由专家团队成员内部进行互相评分,综合评分值和最终会诊记录记载的诊疗方案中各个专家所对应的贡献比例,计算每个专家在本次会诊中的贡献值作为本次会诊分值,调整专家团队成员的能力值。
对于一般医生团队成员和实习医生团队成员来说,其能力值的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会诊过程中的表现和对整个会诊过程中学习成果的检验,综合这两个方面的表现计算其本次会诊分值,调整其能力值。优选的,考题可以由系统根据会诊资料自动生成,也可以由专家团队成员创建生成。
在本公开中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各方面,附图中示出了许多说明的实施例。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必定义在包括本发明的所有方面。应当理解,上面介绍的多种构思和实施例,以及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的那些构思和实施方式可以以很多方式中任意一种来实施,这是因为本发明所公开的构思和实施例并不限于任何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公开的一些方面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本发明公开的其他方面的任何适当组合来使用。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S1:创建医疗资源库,医疗资源库包括会诊医生资源库、会诊资料数据库;所述会诊医生资源库用于存储每个医生的身份信息、擅长疾病类型、每种擅长疾病类型对应的能力值、可预约时间信息;所述会诊资料数据库用于存储诊疗疑问、相应的诊疗解答,以及历史会诊请求、相应的历史最终会诊记录;
S2:结合能力值所处数值范围建立每种疾病类型对应的专家数据库、一般医生数据库、实习医生数据库,专家数据库用于存储能力值处于第一数值范围的医生的身份信息,一般医生数据库用于存储能力值处于第二数值范围的医生的身份信息,实习医生数据库用于存储能力值处于第三数值范围且会诊意向疾病类型为对应疾病类型的医生的身份信息,每个实习医生数据库中的成员的会诊意向疾病类型不超过第一设定数量阈值,第一数值范围的最低限值大于第二数值范围的最高限值,第二数值范围的最低限值大于第三数值范围的最高限值;
S3:接收主治医生发送的会诊请求,所述会诊请求中包括患者标识信息和病历资料,根据病历资料对会诊请求设置分类标签,分类标签包括会诊疾病类型、会诊时限范围、会诊难度等级;
S4:根据分类标签创建会诊团队房间,所述会诊团队房间中包括M个专家席位、N个一般医生席位、L个实习医生席位以及用以记录会诊意见的会诊意见数据库;其中,M个专家席位中包含有K个会诊疾病类型对应的能力值大于设定能力阈值的专家;所述M、N、L、K均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所述M、K的取值与会诊难度等级一一对应;将会诊团队房间内的所有席位按照设定排序规则进行排序后首尾连接成环形,设置其中一个专家席位为起始席位;
S5:在设定的会诊时限范围开放会诊团队房间给会诊医生资源库的所有医生,接收任意一个医生发送的参加会诊请求,参加会诊请求中包含有该医生的身份信息,结合专家数据库、一般医生数据库、实习医生数据库对参加会诊请求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将该医生设置在对应的席位上;
S6:响应于所有席位均设置有人,开始第一次轮询,轮询过程中会诊意见数据库对会诊团队房间中的每个医生开放读取权限:
从起始席位开始依次接收会诊团队房间中每个医生的会诊意见,将会诊意见实时记录至会诊意见数据库,所述会诊意见包括诊疗意见、诊疗疑问、诊疗解答;
S7:生成首轮会诊记录,将首轮会诊记录发送至会诊团队成员,重复前述轮询过程,轮询结束后对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生成本轮会诊记录,将本轮会诊记录发送给主治医生,请其确认是否结束本次会诊,如果确认结束,整合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的数据,生成最终会诊记录,将最终会诊记录发送至所有会诊团队成员和主治医生,结束本次会诊,否则,进行下一次轮询、并且在每次轮询后生成当前轮次的会诊记录,将生成的当前轮次的会诊记录发送至主治医生,请其确认是否结束本次会诊,直至以下三个条件中任意一个成立:1)主治医生确认结束,2)轮询次数大于设定轮询次数阈值,3)超出会诊时限范围,整合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的数据,生成最终会诊记录,将最终会诊记录发送至所有会诊团队成员和主治医生,结束本次会诊;
S8:将诊疗疑问和对应的诊疗解答、会诊请求和对应的最终会诊记录存储至会诊资料数据库中;
S9:重新评定会诊团队成员的能力值,调整对应疾病类型的专家数据库、一般医生数据库、实习医生数据库人员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7中,所述重复前述轮询过程,轮询结束后对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将会诊意见转换成指定格式;分析每个医生的诊疗意见,合并、统计相同诊疗意见生成诊疗意见数据;提取诊疗疑问和相应的诊疗解答生成诊疗问答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针对未解答的诊疗疑问,从会诊资料数据库中检索是否存在相应的诊疗解答,将检索结果记为诊疗问答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如果会诊过程中有成员离开,按照离开成员类型、和对应的能力值从会诊医生资源库筛选出可预约时间信息和会诊时限范围相对应的医生的身份信息,发送会诊邀请至筛选出的医生,会诊邀请包括会诊请求、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的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4所述的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S11:响应于会诊过程中有成员离开或者成员更换,在一次轮询结束后,判断本次轮询是否为首轮轮询,如果是,进入步骤S12,否则,进入步骤S13;
S12:统计会诊意见数据库中提出会诊意见的参与者数量和类型,判断参与者中专家的数量是否达到第一设定阈值,如果达到,进行下一轮轮询,否则,请求新加入成员提供会诊意见,将会诊意见更新至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直至更新后的参与者中专家的数量达到第一设定阈值,进入下一次轮询;
S13:统计会诊意见数据库中提出会诊意见的参与者数量和类型,判断参与者中专家的数量是否达到第一设定阈值,如果达到,进入步骤S14,否则,请求新加入成员提供会诊意见,将会诊意见更新至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直至更新后的会诊意见数据库的参与者中专家的数量达到第一设定阈值,进入步骤S14;
S14:判断本次轮询和前一次轮询中均参与的专家的数量是否达到第二设定阈值,如果未达到,进行下一轮轮询,否则,对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将预处理后的数据发送给主治医生,请其确认是否结束本次会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生的身份信息中包含有所在医院信息,所述会诊团队房间中同一个医院的一般医生数量不超过第二设定数量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任意一个轮次的会诊记录中每个参与者的诊疗意见与上一个轮次的相同,整合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的数据,生成最终会诊记录,将最终会诊记录发送至所有会诊团队成员和主治医生,结束本次会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进入下一次轮询前,按照设定的调整规则以调整人员和席位的对应关系。
9.一种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医疗资源库、会诊子系统、考核/评定子系统;
所述医疗资源库包括会诊医生资源库、会诊资料数据库;所述会诊医生资源库用于存储每个医生的身份信息、擅长疾病类型、每种擅长疾病类型对应的能力值、可预约时间信息;所述会诊资料数据库用于存储诊疗疑问、相应的诊疗解答,以及历史会诊请求、相应的历史最终会诊记录;
所述医疗资源库包括库分类模块和查询模块,其中:
所述库分类模块用于结合能力值所处数值范围建立每种疾病类型对应的专家数据库、一般医生数据库、实习医生数据库,专家数据库用于存储能力值处于第一数值范围的医生的身份信息,一般医生数据库用于存储能力值处于第二数值范围的医生的身份信息,实习医生数据库用于存储能力值处于第三数值范围且会诊意向疾病类型为对应疾病类型的医生的身份信息,第一数值范围的最低限值大于第二数值范围的最高限值,第二数值范围的最低限值大于第三数值范围的最高限值;
所述查询模块用于根据检索公式或者关键词从会诊资料数据库中查询对应数据,查询模块包括检索公式生成引擎,用于提取诊疗疑问中的关键词,生成检索公式;
所述会诊子系统包括会诊请求接收模块、会诊请求解析模块、会诊团队创建模块、会诊管理模块;
所述会诊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主治医生发送的会诊请求,将接收到的会诊请求发送至会诊请求解析模块,所述会诊请求中包括患者标识信息和病历资料;
所述会诊请求解析模块用于根据病历资料对会诊请求设置分类标签,分类标签包括会诊疾病类型、会诊时限范围、会诊难度等级、患者标识信息,将解析结果发送至会诊团队创建模块;
所述会诊团队创建模块用于根据分类标签创建会诊团队房间,所述会诊团队房间中包括M个专家席位、N个一般医生席位、L个实习医生席位以及用以记录会诊意见的会诊意见数据库;其中,M个专家席位中包含有K个会诊疾病类型对应的能力值大于设定能力阈值的专家;所述M、N、L、K均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所述M、K的取值与会诊难度等级一一对应;将会诊团队房间内的所有席位按照设定排序规则进行排序后首尾连接成环形,设置其中一个专家席位为起始席位;
所述会诊团队创建模块还用于在设定的会诊时限范围开放会诊团队房间给会诊医生资源库的所有医生,接收任意一个医生发送的参加会诊请求,参加会诊请求中包含有该医生的身份信息,结合专家数据库、一般医生数据库、实习医生数据库对参加会诊请求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将该医生设置在对应的席位上;
所述会诊管理模块包括以下模块:
用于响应于所有席位均设置有人,开始第一次轮询的模块,轮询过程中会诊意见数据库对会诊团队房间中的每个医生开放读取权限:
从起始席位开始依次接收会诊团队房间中每个医生的会诊意见,将会诊意见实时记录至会诊意见数据库,所述会诊意见包括诊疗意见、诊疗疑问、诊疗解答;
用于生成首轮会诊记录,将首轮会诊记录发送至会诊团队成员的模块;
用于重复前述轮询过程,轮询结束后对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生成本轮会诊记录,将本轮会诊记录发送给主治医生,请其确认是否结束本次会诊的模块;
用于整合会诊意见数据库中的数据,生成最终会诊记录,将最终会诊记录发送至所有会诊团队成员和主治医生,结束本次会诊的模块;
用于判断轮询次数是否大于设定轮询次数阈值的模块;
用于判断当前时间是否超出会诊时限范围的模块;
用于将诊疗疑问和对应的诊疗解答、会诊请求和对应的最终会诊记录存储至会诊资料数据库中的模块;
所述考核/评定子系统用于重新评定会诊团队成员的能力值,调整对应疾病类型的专家数据库、一般医生数据库、实习医生数据库人员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复核子系统,复核子系统用于接收用户发送的复核请求,复核请求包括历史会诊过程中的遗留问题或者诊断错误、以及相应的解答;
所述复核子系统还用于对复核请求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将相应的解答以附件或者批注的形式标注标在原历史会诊资料内。
CN201910583487.3A 2019-07-01 2019-07-01 一种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和系统 Pending CN1104736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83487.3A CN110473612A (zh) 2019-07-01 2019-07-01 一种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83487.3A CN110473612A (zh) 2019-07-01 2019-07-01 一种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和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73612A true CN110473612A (zh) 2019-11-19

Family

ID=68507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83487.3A Pending CN110473612A (zh) 2019-07-01 2019-07-01 一种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73612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37827A (zh) * 2021-02-07 2021-05-25 武汉源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线上团队问诊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12908495A (zh) * 2021-04-07 2021-06-04 南京云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远程医疗会诊系统
CN115274141A (zh) * 2022-09-26 2022-11-01 北京小成素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和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5714A (zh) * 2009-08-13 2010-01-13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种中医远程诊疗系统
CN108962404A (zh) * 2018-07-20 2018-12-07 北京好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远程医疗系统及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5714A (zh) * 2009-08-13 2010-01-13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种中医远程诊疗系统
CN108962404A (zh) * 2018-07-20 2018-12-07 北京好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远程医疗系统及其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37827A (zh) * 2021-02-07 2021-05-25 武汉源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线上团队问诊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12908495A (zh) * 2021-04-07 2021-06-04 南京云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远程医疗会诊系统
CN112908495B (zh) * 2021-04-07 2024-01-16 南京云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远程医疗会诊系统
CN115274141A (zh) * 2022-09-26 2022-11-01 北京小成素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和系统
CN115274141B (zh) * 2022-09-26 2023-02-10 北京小成素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和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Vassilakopoulou et al. Developing human/AI interactions for chat-based customer services: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Norwegian government
CN110473612A (zh) 一种基于轮询的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和系统
CN110491525A (zh) 一种远程医疗会诊方法和系统
Hopko et al. Behavioral activa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icidal behaviors in 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rotheridge The Role of Fairness in Mediating the Effects of Voice and Justification on Stress and Other Outcomes in a Climat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Bostrom et al. Group facilitation and group support systems
CN110008322A (zh) 多轮对话场景下的话术推荐方法和装置
Hammond et al. Distributed collaboration for engineering design: A review and reappraisal
Feldenzer et al. Nurses' perspectives on th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impact of providing nurse-led primary palliative care in outpatient oncology settings
Spaten et al. When middle managers are doing employee coaching
CN112258165A (zh) 一种在线法律咨询服务系统
Stoelwinder et al. Hospital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Changing the Focus from" Better Managenment" to" Better Patient Cared
White et al. Co-designing with engineers for community engagement in rural Uganda
Fuzzard Embedding single session family consultation in a national youth mental-health service: headspace
Finney Identifying mechanisms of behavior change in psychosocial alcohol treatment trial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vidence from mediational analyses
CN107731297A (zh) 一种互联网分级教育管理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McEwen Examining mediation in context: Toward understanding variations in mediation programs
Pecchioni et al. Relational listening II: Form & variation across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Qureshi Organisational change through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a network form
Holz et al.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distributed agile processes: Models, techniques, and infrastructure
Storrow et al. Exploring research regarding mediation party preferences and mediation within commercial arbitration
CN104539718B (zh) 一种信息交互方法及其系统
Lewis et al. Principled negotiation, evolutionary systems design, and group support systems: a suggested integration of three approaches to improving negotiations
Naracapilidis et al. Computer-mediated collaborative decision making: theoretical and implementation issues
KR100342243B1 (ko) 컴퓨터매개의사소통을이용한사회적유능성증진시스템및이를적용한사회적유능성증진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1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