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47083B - 中间回路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中间回路电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47083B
CN110447083B CN201880019147.1A CN201880019147A CN110447083B CN 110447083 B CN110447083 B CN 110447083B CN 201880019147 A CN201880019147 A CN 201880019147A CN 110447083 B CN110447083 B CN 1104470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subregion
current output
output element
w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914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47083A (zh
Inventor
S·科车托夫
E·M·哈斯鲁格尔
R·哈默斯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Original Assignee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filed Critical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Publication of CN1104470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470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470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470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02Mountings
    • H01G2/04Mount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unting on a chass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08Structural combinations, e.g. assembly or connection, of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with other electric components, at least one hybrid or EDL capacitor being the main compon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0Multiple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e.g. arrays o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4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 H01G11/76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multiple or stacked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2Woun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8Multiple capacitors, i.e.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fixe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40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fixed capacitors with other electric elements, the structure mainly consisting of a capacitor, e.g. RC combin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08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26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with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22Electrostatic or magnetic shield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间回路电容器,其具有多个卷绕式电容器(10)、第一和第二电流输出元件(20、30),所述卷绕式电容器具有第一和第二连接极(13、14),通过第一连接极第一电流输出元件被接触导通,第二连接极通过第二电流输出元件被接触导通。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设置在第一列(1)中并且定向成,使得第一连接极设置在中间回路电容器的第一侧(3)上并且第二连接极设置在中间回路电容器的第二侧(4)上,第一侧和第二侧是彼此对置的侧。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设置在第二列(2)中,第一列和第二列彼此平行地设置在一个共同的平面中,其中,第二卷绕式电容器定向成,使得第一连接极设置在第二侧上并且第二连接极设置在第一侧上。

Description

中间回路电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间回路电容器。
背景技术
中间回路电容器是在功率电子装置的范围中的重要的结构元件。中间回路电容器的设计对设备的EMV(电磁兼容性)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所述设备中安装中间回路电容器。另外,中间回路电容器的设计也影响用于脉动电流的能量损耗并且也影响在换向期间产生的声学的噪音。中间回路电容器的优化实现了对安装有该中间回路电容器的设备的质量的显著贡献,并且节省用于附加措施的费用,所述附加措施例如是过滤、声学封装等等。
由现有技术已知一些中间回路电容器,其中,在设计电容器时存在大量的多样性,所述电容器具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常见的缺点有:存在电容器的寄生电感、存在在中间回路电容器的各个卷之间的开关电流的不均匀的分布以及经常也存在不利的声学特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实现中间回路电容器的优化的差分的卷绕式结构。在此,这应尤其适用于车辆逆变器和工业逆变器。
这通过中间回路电容器实现,该中间回路电容器包括多个卷绕式电容器、第一电流输出元件和第二电流输出元件。多个卷绕式电容器在此分别具有第一连接极和第二连接极。第一连接极通过第一电流输出元件被接触导通。在此,第二连接极通过第二电流输出元件被接触导通。在此,各卷绕式电容器之中的第一卷绕式电容器设置在第一列中,各第一卷绕式电容器这样定向,使得第一连接极设置在中间回路电容器的第一侧上并且第二连接极设置在中间回路电容器的第二侧上,第一侧和第二侧是彼此对置的侧。另外,各卷绕式电容器之中的第二卷绕式电容器设置在第二列中,其中,第一列和第二列彼此平行地设置在一个共同的平面中,第二卷绕式电容器这样定向,使得第一连接极设置在第二侧上并且第二连接极设置在第一侧上。
卷绕式电容器是包括至少一个卷的电容器。卷是如下元件,即在该元件中,卷绕了多个层、所述层通常是薄膜。电流输出元件是如下元件,即通过该元件能输出由卷绕式电容器提供的电压。这意味着,卷绕式电容器能通过电流输出元件进行放电。但是这不排除,卷绕式电容器同样可以通过电流输出元件进行充电。每个卷绕式电容器具有第一和第二连接极。各连接极是卷绕式电容器上的触点,所述卷绕式电容器通过触点被接触导通。所述连接极可以是同样的极,这意味着,第一和第二连接极不仅适用于负极性,也适用于正极性。替选地,卷绕式电容器是极化的电容器,其中,第一连接极例如接触阳极并且第二连接极例如接触阴极。
各第一卷绕式电容器设置在一列中。这意味着,第一卷绕式电容器彼此相邻地设置。尤其,第一卷绕式电容器在此设置在一条直线上。这按相同的方式对于第二卷绕式电容器有效。在此,由第一卷绕式电容器构成的第一列和由第二卷绕式电容器构成的第二列彼此平行地设置。在此,第一卷绕式电容器和第二卷绕式电容器尤其直接地彼此相邻地设置。第一和第二卷绕式电容器的这种布置结构具有两侧。第一侧也能视作为上侧,并且第二侧也能视作为下侧。卷绕式电容器的连接极设置在卷绕式电容器的第一和第二侧上。从而,在每个所述侧上,除了一列第二连接极之外,还存在一列第一连接极。
因为所有卷绕式电容器可以通过一个共同的第一电流输出元件和一个共同的第二电流输出元件进行放电或充电,所以在中间回路电容器并且从而各卷绕式电容器充电和放电时,在第一列并且在第二列中得到通过各卷绕式电容器的反向的电流流动。通过各卷绕式电容器的这种布置结构得到,在中间回路电容器放电时得到的电场几乎相互抵消。从而此外实现尤其良好的EMV兼容性。同时,流动的电流均匀地在所有卷绕式电容器上分布,因此降低了欧姆损耗。此外,实现改善的声学特性,因为第一卷绕式电容器和第二卷绕式电容器在中间回路电容器放电时在不同的方向上引导电流。
在此按本发明,第一电流输出元件具有板形的第一分区域并且具有第二分区域,所述第一分区域在第一侧上与第一卷绕式电容器的第一连接极接触,所述第二分区域在第二侧上与第二卷绕式电容器的第一连接极接触。替选地或附加地,第二电流输出元件具有板形的第三分区域和板形的第四分区域,所述第三分区域在第一侧上与第二卷绕式电容器的第二连接极接触,所述第四分区域在第二侧上与第一卷绕式电容器的第二连接极接触。通过这种板形的分区域,实现尤其均匀的电流流动。因此,第一电流输出元件一方面可以尤其紧凑地构成,另一方面阻止局部的电压峰值或者在电流流动中的峰值,所述峰值可能导致不期望的EMV辐射。尤其第一分区域直至第四分区域彼此平行地设置。因此通过相应彼此相邻的分区域实现反向的电流流动,产生的电场可以相互抵消。
也有利的是,第一电流输出元件的第一分区域在第二卷绕式电容器的第二连接极的区域中具有通孔,以便允许在第二卷绕式电容器的第二连接极与第二电流输出元件的第三分区域之间接触导通。替选地或附加地有利的是,第一电流输出元件的第二分区域在第一卷绕式电容器的第二连接极的区域中具有通孔,以便允许在第一卷绕式电容器的第二连接极与第二电流输出元件的第四分区域之间接触导通。从而允许各卷绕式电容器的尤其简单的接触导通,其中,在中间回路电容器中基本上保持反向的电流流动,所述反向的电流流动导致电场的相互抵消。
也有利的是,第一电流输出元件具有板形的第一连接区域,该第一连接区域使得第一分区域与第二分区域连接,第二电流输出元件具有板形的第二连接区域,该第二连接区域使得第三分区域与第四分区域连接,其中,第一连接区域平行于第二连接区域地设置。在此,第一连接区域和第二连接区域尤其设置在各卷绕式电容器的共同的一侧上。从而,同样对于设置有连接区域的该区域确保,通过反向的电流流动减小电磁场。
也有利的是,第一分区域平行于第三分区域地设置并且第二分区域平行于第四分区域地设置,其中,第一电流输出元件的第一分区域、第二分区域和第一连接区域设置在第二电流输出元件与卷绕式电容器之间。换言之,这意味着,第一电流输出元件被第二电流输出元件包围。第一电流输出元件从而基本上具有U形的形状。第二电流输出元件也基本上具有U形的形状,其中,由第一电流输出元件构成的U形形状位于由第二电流输出元件构成的U形形状中。从而,同时允许卷绕式电容器的固定和卷绕式电容器的接触导通,同时在卷绕式电容器的所有侧上电地产生的电场被最小化。
另外有利的是,第一电流输出元件的第一分区域和第二电流输出元件的第三分区域在所有位于第一侧上的连接极上延伸。替选地或附加地有利的是,第一电流输出元件的第二分区域和第二电流输出元件的第四分区域在所有位于第二侧上的连接极上延伸。在此尤其有利的是,第一电流输出元件的第一分区域和第二电流输出元件的第三分区域覆盖在卷绕式电容器的第一侧上的相同的区域。这按相应的方式对于第一电流输出元件的第二分区域和第二电流输出元件的第四分区域有效。由于按这样的方式不存在如下区域,即在所述区域中仅存在所述电流输出元件之中的一个,可以发生通过反向的电流流动完全补偿电场。
也有利的是,各卷绕式电容器分别包括两个反向卷绕的卷。从而也使得由各单个卷绕式电容器产生的电场最小化。
另外有利的是,每个卷绕式电容器分别包括两个第一连接极和两个第二连接极。按这样的方式可以减小具有高电流密度的区域。
也有利的是,第一电流输出元件和第二电流输出元件分别包括输入线区域,各输入线区域彼此平行地引导。尤其有利的是,各输入线区域同时用作为固定元件。从而在中间回路电容器的外围设备中的产生的电场也可以被低地保持。
此外有利的是,在第一卷绕式电容器的第一连接极与第二连接极之间延伸的竖直轴线的方向上,第一卷绕式电容器相对于第二卷绕式电容器错开地设置。替选地或者附加地有利的是,第一连接极具有不同于第二连接极的长度。按这样的方式允许,各连接极在不同的平面上接触第一电流输出元件和第二电流输出元件。
附图说明
由后续说明和附图得到本发明的其他详情、特征和优点。其中:
图1显示按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中间回路电容器,
图2显示在图1中显示的中间回路电容器的横截面图,
图3显示通过用于第一卷绕式电容器的中间回路电容器的电流流动,并且
图4显示通过用于第二卷绕式电容器的中间回路电容器的电流流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显示按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中间回路电容器100。该中间回路电容器100包括多个卷绕式电容器10。在图1中描述的中间回路电容器100在此包括八个卷绕式电容器10。
每个卷绕式电容器10具有两个第一连接极13和两个第二连接极14。一个卷绕式电容器10的各第一连接极13在此能看作为一个共同的连接极。这同样对于一个单个的卷绕式电容器10的各第二连接极14有效。在每个卷绕式电容器10的内部中有两个反向卷绕的卷。这通过在图1中箭头6描述。通过一个单个的卷绕式电容器10的两个卷反向卷绕,产生的电磁场被最小化,该电磁场在相应的卷绕式电容器10充电和放电时产生。
八个卷绕式电容器10划分成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和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
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其中四个卷绕式电容器10,并且设置在第一列1中。在此,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0这样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卷绕式电容器的第一连接极13位于中间回路电容器100的第一侧3上。在图1中,第一侧3是中间回路电容器100的上侧并且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第一连接极13从而位于上方。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所有第一连接极13在此位于一条假想的直线上。
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第二连接极14设置在中间回路电容器100的对置于第一侧3的第二侧4上。在图1中,第二侧4是中间回路电容器100的下侧并且从而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第二连接极14位于下方。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第二连接极14设置在一条假想的直线上。
第一侧3在图1中是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上侧。在中间电容器100的图1描述的视图中,因此仅可见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第一连接极13,因为第二连接极14设置在未描述的下侧上。
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其中四个卷绕式电容器10,并且设置在第二列2中。在此,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这样设置,使得所述第二卷绕式电容器的第二连接极14位于中间回路电容器100的第一侧3上。在图1中,第一侧3是中间回路电容器100的上侧并且从而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二连接极14位于上方。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所有第二连接极14在此位于一条假想的直接上。
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一连接极13设置在中间回路电容器100的第二侧4上。在图1中,第二侧4是中间回路电容器100的下侧并且从而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一连接极13位于下方。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一连接极13也设置在一条假想的直线上。
在中间电容器100的图1描述的视图中,因此仅可见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二连接极14,因为第一连接极13设置在未描述的下侧上。
由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构成的第一列1和由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构成的第二列2彼此平行地设置在一个共同的平面上。在此,每一个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设置在一个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旁边。于是位于第一侧3上的所有连接极13、14处于一个共同的平面上并且位于第二侧4上的所有连接极13、14处于一个共同的平面上。
如果要给中间电容器100充电,那么第一电势施加到所有第一连接极13上并且第二电势施加到所有第二连接极14上。按这种方式电势存储到卷绕式电容器10中,该电势等于第一电势与第二电势之间的电势差。为了允许卷绕式电容器10的这种充电或者随后的放电,中间回路电容器100包括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和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
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与所有卷绕式电容器10的第一连接极13接触。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与所有卷绕式电容器10的第二连接极14接触。从而各卷绕式电容器10可以通过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和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有选择地进行充电或放电。
对于电流输出元件20、30的进一步描述,参见图2。图2显示在图1中描述的中间回路电容器100的横截面图。在此,在图2的左边描述所述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之中的一个,并且在图2的右边描述所述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之中的一个。
在第一侧3上即在图2中在上方,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具有第一连接极13。在第二侧4上即在图2中在下方,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具有第二连接极14。所有卷绕式电容器10的第一连接极13和所有卷绕式电容器10的第二连接极14具有不同的长度。第一连接极13具有第一长度并且第二连接极14具有第二长度。在此,一个连接极13、14的长度通过如下方式定义,相应的电极沿着竖直轴线5延伸多长,所述竖直轴线将一个卷绕式电容器10的第一连接极13与第二连接极14彼此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极13比第二连接极14短。
因为卷绕式电容器10设置成,使得在第一侧3上,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第一连接极13位于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二连接极14的旁边,所以得到在列1、2中并排设置的连接极13、14不同程度地突出于相应配属的卷绕式电容器10的本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极13是短的连接极,并且第二连接极14是长的连接极。这以相应的方式对于卷绕式电容器10的第二侧有效。
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具有板形的第一分区域21。该第一分区域21在第一侧3上与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第一连接极13接触。为此,第一分区域平坦地靠置在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第一连接极13上。在此,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的第一分区域21在位于第一侧3上的所有连接极13、14上延伸。但是因为第一分区域21平坦地靠置在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第一连接极13上,所以第一分区域21将会同样与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二连接极14接触。为了避免短路,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在第一分区域21中在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二连接极14的区域中具有通孔26。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二连接极14延伸穿过通孔26。这是可能的,因为第二连接极14比第一连接极13长。为了在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的第一分区域21与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二连接极14之间不发生接触,通孔26具有内径,该内径大于第二连接极14的外径。
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具有板形的第二分区域22。所述第二分区域22在第二侧4上与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一连接极13接触。为此,第二分区域平坦地靠置在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一连接极13上。在此,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的第二分区域22在所有位于第二侧4上的连接极13上延伸。因为第二分区域22平坦地靠置在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一连接极13上,所以第二分区域22同样将会与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第二连接极14接触。为了避免短路,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在第二分区域22中在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第二连接极14的区域中具有通孔26。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第二连接极14延伸穿过所述通孔26。这是可能的,因为第二连接极14比第一连接极13长。为了在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的第二区域22与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二连接极14之间不发生接触,通孔26具有内径,该内径大于第二连接极14的外径。
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从而与卷绕式电容器10的所有第一连接极13接触。
此外,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具有板形的第一连接区域23,所述第一连接区域使得第一分区域21与第二分区域2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区域在图2的左侧描述并且在竖直轴线5的方向上延伸。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从而在其横截面中具有U形的形状,该第一电流输出元件从第一侧3出发到第二侧4包围卷绕式电容器10。
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包括板形的第三分区域31。所述第三分区域在第一侧3上、即在图2上方与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二连接极14接触。为此,第三分区域31平坦地靠置在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二连接极14上。因为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第一连接极13比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二连接极14短,所以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在第三分区域31中不与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第一连接极13接触。第三分区域31可以靠置在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二连接极14上,因为所述第二连接极延伸穿过在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的第一分区域21中的通孔。从而,通过所述通孔允许在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二连接极14与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的第三分区域31之间的接触导通。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的第三分区域31在此在第一侧3上在位于第一侧3上的所有连接极13、14上延伸并且与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的第一分区域21覆盖相同的区域。
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包括板形的第四分区域32。所述第四分区域在第二侧4上、即在图2下方与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第二连接极14接触。为此,第四分区域32平坦地靠置在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第二连接极14上。因为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一连接极13比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第二连接极14短,所以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在第四分区域32中不与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一连接极13接触。第四分区域32可以靠置在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二连接极14上,因为所述第二连接极延伸穿过在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的第二分区域22中的通孔26。从而,通过通孔26允许在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第二连接极14与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的第四分区域32之间的接触导通。在此,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的第四分区域32在第二侧4上在所有位于第二侧4上的连接极13、14上延伸并且也与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的第二分区域22覆盖相同的区域。
此外,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具有板形的第二连接区域33,所述第二连接区域使得第三分区域31与第四分区域3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区域33在图2的左边描述并且在竖直轴线5的方向上延伸。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从而在其横截面中具有U形的形状,所述第二电流输出元件从第一侧3出发到第二侧4包围卷绕式电容器10。
从而,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按类似于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的方式包围卷绕式电容器10。但是在此,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也被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包围。通过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分区域21、22、31、32平坦地靠置在卷绕式电容器10的连接极13、14上,第一分区域21、第三分区域31、第二分区域22以及第四分区域32彼此平行地设置。此外,第一连接区域23平行于第二连接区域33设置,其中,连接区域23、33垂直于分区域21、22、31、32。但是在此,在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的各区域与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的各区域之间存在距离,以防止短路。于是,例如在第一分区域21与第三分区域31之间存在1mm的距离。另外,在第二分区域22与第四分区域32之间例如存在1mm的距离。另外,在第一连接区域23与第二连接区域33之间例如存在1mm的距离。
通过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包围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得到,第一分区域21、第二分区域22和第一连接区域23设置在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与卷绕式电容器10之间。
对于电流输出元件20、30的外部的接触导通,每个电流输出元件20、30分别具有输入线区域24、34。所述输入线区域在图2上方左侧描述。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具有第一输入线区域24并且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具有第二输入线区域34。各输入线区域24、34可以具有多个分段,其中,输入线区域24、34的相应彼此配属的分段彼此平行地引导。
另外,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具有充电接头25。所述充电接头应被视为可选的,并且允许卷绕式电容器10的充电,如果该充电不通过第一输入线区域24实现的话。按相应的方式,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具有第二充电接头35,该第二充电接头同样是可选的,并且允许卷绕式电容器10的充电,如果该充电不通过第二输入线区域34实现的话。
在图3和4中描述在图2显示的横截面。在此,在图3中描述通过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可能的电流流动并且在图4中描述通过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可能的电流流动。图3和图4在此描述在同样的状态中的中间回路电容器100。
在图3中可见,通过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电流流动这样引导,使得所述电流流动依次通过第一输入线区域24、第一分区域21、第一卷绕式电容器的第一连接极13、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第二连接极14、第四分区域32、第二连接区域33以及最后通过第二输入线区域34实现。
关于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电流流动依次通过第一输入线区域24、第一连接区域23、第二分区域22、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一连接极13、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二连接极14、第三分区域31以及最后通过第二输入线区域34实现。
由图3和图4可见,第一和第二电流输出元件20、30的相应彼此配属的区域在不同方向上引导电流。当电流被引导通过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时,同时所述电流在相反的方向上被引导通过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通过在中间回路电容器100中的任意电流配设相邻的反向的电流流动,不期望的电磁场被最小化。
电流输出元件20、30尤其是HV+和HV-汇流排。所述汇流排在卷绕式电容器10上方和下方差分地引导。经过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和经过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电流路径共同构成全差分的电流分布,该电流分布允许卷绕式电容器10的最小的感应率和均匀的电流负荷。
应当指出,在一种替选的实施方式中,卷绕式电容器10的连接极13、14具有相同的长度。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有利的是,第一卷绕式电容器和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相对错开地设置,使得第二连接极14可以延伸通过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的通孔。
连同上述公开内容,明确地参考图1~4的公开内容。
附图标记列表
100 中间回路电容器
1 第一列
2 第二列
3 第一侧
4 第二侧
5 竖直轴线
6 箭头
10 卷绕式电容器
11 第一卷绕式电容器
12 第二卷绕式电容器
13 第一连接极
14 第二连接极
20 第一电流输出元件
21 第一分区域
22 第二分区域
23 第一连接区域
24 第一输入线区域
25 第一充电接头
26 通孔
30 第二电流输出元件
31 第三分区域
32 第四分区域
33 第二连接区域
34 第二输入线区域
35 第二充电接头

Claims (8)

1.一种中间回路电容器(100),其包括:
多个卷绕式电容器(10),所述卷绕式电容器具有第一连接极(13)和第二连接极(14);
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所述第一连接极(13)通过第一电流输出元件接触导通;和
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所述第二连接极(14)通过第二电流输出元件接触导通;
其中,卷绕式电容器(10)之中的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设置在第一列(1)中,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定向成,使得第一连接极(13)设置在中间回路电容器(100)的第一侧(3)上并且第二连接极(14)设置在中间回路电容器(100)的第二侧(4)上,第一侧(3)和第二侧(4)是彼此对置的侧;并且
其中,卷绕式电容器(10)之中的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设置在第二列(2)中,第一列(1)和第二列(2)彼此平行地设置在一个共同的平面中,其中,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定向成,使得第一连接极(13)设置在第二侧(4)上并且第二连接极(14)设置在第一侧(3)上;
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具有板形的第一分区域(21)和板形的第二分区域(22),所述第一分区域(21)在第一侧(3)上与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第一连接极(13)接触,所述第二分区域(22)在第二侧(4)上与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一连接极(13)接触;
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具有板形的第三分区域(31)和板形的第四分区域(32),所述第三分区域(31)在第一侧(3)上与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二连接极(14)接触,所述第四分区域(32)在第二侧(4)上与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第二连接极(14)接触;
其中,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的第一分区域(21)在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二连接极(14)的区域中具有通孔(26),以便允许在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的第二连接极(14)与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的第三分区域(31)之间的接触导通;和/或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的第二分区域(22)在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第二连接极(14)的区域中具有通孔(26),以便允许在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第二连接极(14)与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的第四分区域(32)之间的接触导通。
2.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回路电容器(100),其特征在于,
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具有板形的第一连接区域(23),所述第一连接区域(23)使得第一分区域(21)和第二分区域(22)连接;
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具有板形的第二连接区域(33),所述第二连接区域(33)使得第三分区域(31)与第四分区域(32)连接;
其中,第一连接区域(23)平行于第二连接区域(33)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间回路电容器(100),其特征在于,第一分区域(21)平行于第三分区域(31)设置,并且第二分区域(22)平行于第四分区域(32)设置,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的第一分区域(21)、第二分区域(22)和第一连接区域(23)设置在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与卷绕式电容器(1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中任一项所述的中间回路电容器(100),其特征在于,
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的第一分区域(21)和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的第三分区域(31)在所有位于第一侧(3)上的连接极(13、14)上延伸;和/或
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的第二分区域(22)和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的第四分区域(32)在所有位于第二侧(4)上的连接极(13、14)上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中任一项所述的中间回路电容器(100),其特征在于,卷绕式电容器(10)分别包括两个反向卷绕的卷。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中任一项所述的中间回路电容器(100),其特征在于,每个卷绕式电容器(10)分别包括两个第一连接极(13)和两个第二连接极(14)。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中任一项所述的中间回路电容器(100),其特征在于,第一电流输出元件(20)和第二电流输出元件(30)分别包括一个输入线区域(24、34),各输入线区域(24、34)彼此平行地引导。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中任一项所述的中间回路电容器(100),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的第一连接极(13)与第二连接极(14)之间延伸的竖直轴线(5)的方向上,第一卷绕式电容器(11)相对于第二卷绕式电容器(12)错开地设置;和/或第一连接极(13)与第二连接极(14)具有不同的长度。
CN201880019147.1A 2017-06-21 2018-05-29 中间回路电容器 Active CN1104470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7210419.8 2017-06-21
DE102017210419.8A DE102017210419A1 (de) 2017-06-21 2017-06-21 Zwischenkreiskondensator
PCT/EP2018/063976 WO2018233987A1 (de) 2017-06-21 2018-05-29 Zwischenkreiskondensato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47083A CN110447083A (zh) 2019-11-12
CN110447083B true CN110447083B (zh) 2021-12-03

Family

ID=625284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9147.1A Active CN110447083B (zh) 2017-06-21 2018-05-29 中间回路电容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424073B2 (zh)
EP (1) EP3642858B1 (zh)
CN (1) CN110447083B (zh)
DE (1) DE102017210419A1 (zh)
WO (1) WO20182339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0204500A1 (de) 2020-04-07 2021-10-07 Zf Friedrichshafen Ag Zwischenkreiskondensator für eine Leistungselektronikanordnung und Leistungselektronikanordnung
DE102021106414A1 (de) 2021-03-16 2022-09-2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ondensatorsysteme mit verbesserten Anschlüssen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US20230244257A1 (en) * 2022-02-01 2023-08-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Drive System According to Predicted Temperature of DC-Link Capacitor to Prevent Overheating
DE102023003413A1 (de) 2023-08-18 2024-08-29 Mercedes-Benz Group AG Vorrichtung zum elektrischen Kontaktieren eines Kondensator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08267A (ja) * 1996-05-13 1997-11-28 Nippon Soken Inc バスバーとコンデンサの組付け構造
CN1108657C (zh) * 1997-11-25 2003-05-1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功率逆变器装置
EP1788596A1 (en) * 2005-11-17 2007-05-23 Hitachi, Ltd. Capacitor module, power converter and vehicle-mounted electrical-mechanical system
CN203895270U (zh) * 2013-12-31 2014-10-22 纽茵泰克株式会社 外壳内置型汽车逆变器用低电感电容器
CN104704734A (zh) * 2012-10-09 2015-06-10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容器组件和电力转换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29365B1 (en) * 2001-09-28 2003-03-04 Intel Corporation Multiple terminal SMT BGA-style wound capacitor
JP2004165309A (ja) * 2002-11-12 2004-06-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コンデンサユニット及びこのコンデンサユニットを有する半導体電力変換装置
US7477505B2 (en) * 2005-10-18 2009-01-13 General Hydrogen Corporation Capacitor bank for electrical generator
JP2009289967A (ja) * 2008-05-29 2009-12-10 Hitachi Aic Inc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ユニット
JP5203310B2 (ja) * 2009-07-15 2013-06-05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5975916B2 (ja) * 2013-03-22 2016-08-2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コンデンサ装置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
JP6394262B2 (ja) * 2014-10-14 2018-09-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08267A (ja) * 1996-05-13 1997-11-28 Nippon Soken Inc バスバーとコンデンサの組付け構造
CN1108657C (zh) * 1997-11-25 2003-05-1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功率逆变器装置
EP1788596A1 (en) * 2005-11-17 2007-05-23 Hitachi, Ltd. Capacitor module, power converter and vehicle-mounted electrical-mechanical system
CN104704734A (zh) * 2012-10-09 2015-06-10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容器组件和电力转换装置
CN203895270U (zh) * 2013-12-31 2014-10-22 纽茵泰克株式会社 外壳内置型汽车逆变器用低电感电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42858A1 (de) 2020-04-29
CN110447083A (zh) 2019-11-12
DE102017210419A1 (de) 2018-12-27
EP3642858B1 (de) 2023-05-10
WO2018233987A1 (de) 2018-12-27
US20200111610A1 (en) 2020-04-09
US11424073B2 (en) 2022-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47083B (zh) 中间回路电容器
US11404215B2 (en) Capacitor
JP7152296B2 (ja)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高電圧ノイズフィルタ
US11600448B2 (en) Capacitor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capacitor units
US8913403B2 (en) Power converter
JP6511981B2 (ja) コンデンサモジュール
CN112514224B (zh) 高电压滤波器和电力转换装置
US20170062132A1 (en) Capacitor, in particular an intermediate circuit capacitor for a multi-phase system
DE102020133190A1 (de) Elektromotor- und Wechselrichterbaugruppe
US10532705B2 (en) Resin vehicle body grounding structure
JP7065595B2 (ja)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モジュール
US20230024031A1 (en) Capacitor
JP2013038935A (ja)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US10097083B2 (en) Filter assembly, voltage converter having a filter assembly
JP7337272B2 (ja) ノイズフィル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力変換装置
US20160218599A1 (en) Device for power control for a rotating field machine
WO2015133218A1 (ja) コンデンサモジュール
US20240006125A1 (en) Metallized Film DC-Link High Power Capacitors for High Frequency Applications
US12068096B2 (en) Inductor and DC converter including same
US20240007013A1 (en) Busbar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busbar device
CN113366636B (zh) 电路模块
EP4358106A1 (en) Capacitor comprising overlapping busbars
CN111133536B (zh) 电阻器
JP2011239507A (ja) 電源モジュール
US20200006985A1 (en) Module for 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