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38973A - 一种软弱地基的加固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软弱地基的加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38973A
CN110438973A CN201910565580.1A CN201910565580A CN110438973A CN 110438973 A CN110438973 A CN 110438973A CN 201910565580 A CN201910565580 A CN 201910565580A CN 110438973 A CN110438973 A CN 1104389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material filling
sand
pipe
reinforcement mea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655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留新
刘宝田
嵇国强
邵长波
郭育宝
马飞
陆海
葛鹏
殷宝兵
刘敬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Cheng G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Jiangsu Geological Foundation Pile Engineering Co
Fujian Dingtuo Engineering Survey And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Cheng G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Jiangsu Geological Foundation Pile Engineering Co
Fujian Dingtuo Engineering Survey And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Cheng G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Jiangsu Geological Foundation Pile Engineering Co, Fujian Dingtuo Engineering Survey And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Cheng G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6558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38973A/zh
Publication of CN1104389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389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E02D3/02Improving by compacting
    • E02D3/08Improving by compacting by inserting stones or lost bodies, e.g. compaction pi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E02D3/02Improving by compacting
    • E02D3/10Improving by compacting by watering, draining, de-aerating or blasting, e.g. by installing sand or wick drai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软弱地基的加固方法,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软弱地基的加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布置管井降水系统,进行降水;在砂桩点进行第一次灌料成桩;在所述第一次灌料成桩的位点进行第二次灌料成桩。在本发明中,第一次灌料成桩和第二次灌料成桩过程中,土体产生挤压作用和激振扰动作用,使砂桩点周边土体中大部分自由水和结合水排入降水管井,消减了土压力中水压力部分的影响,同时降水管井还可以作为下卧深层淤泥在扰动后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快速释放通道,有效的降低了因土体扰动而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值,从根本上解决了断桩和缩颈等工程质量事故。

Description

一种软弱地基的加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软弱地基的加固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沿海地区采用吹填方法达到围海造地的目的,并通过施打振动挤密砂桩的方法进行地基加固处理。由于吹填场地地况复杂,特别是下卧层淤泥深厚,其淤泥埋深达20m,在振激扰动的条件下,土体会产生较大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根据郎肯土压力计算土体压力随深度而加大,而在振动挤密砂桩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土体孔隙水压力增大,极易产生断桩、缩颈等工程事故,因此在深厚淤泥层采用振动挤密砂桩的加固方法失败案例较多,使挤密砂桩工艺应用于深层淤泥加固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弱地基的加固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加固深层淤泥质地基,不会产生断桩、缩颈等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软弱地基的加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布置管井降水系统,进行降水;
在砂桩点进行第一次灌料成桩;
在所述第一次灌料成桩的位点进行第二次灌料成桩。
优选的,所述第一次灌料成桩时,地下水位为3~5m。
优选的,所述第二次灌料成桩为分级灌料成桩。
优选的,在所述分级灌料成桩过程中,每级灌料成桩的步骤为:灌料完成后,进行夯实;完成一级灌料成桩后,再进行下一级灌料成桩。
优选的,所述第一次灌料成桩和第二次灌料成桩所用设备为挤密砂桩机。
优选的,所述第二次灌料成桩包括如下步骤:
在第一次灌料成桩的位点打入挤密砂桩机的料管,重复灌料-振动拔管-夯实的步骤,至夯实后的砂石料水平与地平面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二次灌料成桩完成后,进行浅层加固。
优选的,所述管井降水系统的管井位点设置为:在需加固区域范围内,选取间距为10.0~15.0m的正方形或三角形布点;砂桩点布置在管井位点之间,选取间距为2.0~3.0m的正方形或三角形布点。
优选的,所述管井降水系统中的管井滤管的管径为25~60cm,管井滤管的管壁设置有滤孔,所述滤孔自上而下按0.2~0.5m的间距等分布置,所述管井滤管的管壁外包裹80~100目的尼龙滤网2~3层;所述管井滤管的入土深度≤25m。
优选的,所述第一次灌料成桩和第二次灌料成桩的桩径为800mm,桩长≤25m,桩间距为2.5~3.0m,单根桩灌方量以现场隆起量≤100mm为准。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软弱地基的加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布置管井降水系统,进行降水;在砂桩点进行第一次灌料成桩;在所述第一次灌料成桩的位点进行第二次灌料成桩。在本发明中,降水管井可对待加固区域进行降水,然后在第一次灌料成桩和第二次灌料成桩过程中,对土体产生挤压作用和激振扰动作用,使砂桩点周边土体中大部分自由水和结合水排入降水管井,降水管井持续进行降水,消减了土压力中水压力部分的影响,同时降水管井还可以作为下卧深层淤泥在扰动后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快速释放通道。具体的,第一次灌料成桩会破坏深层淤泥质土的土体结构,灌入的砂石料不规则的挤入淤泥土体中,与淤泥质土重新组合排列,形成砂土混合料,以增大土体的渗透系数,为后续成桩建立排水通道和孔隙水快速消散通道,同时第一次灌料成桩过程中也会将土体中部分自由水和结合水排入降水管井;第二次灌料成桩可进一步降低土体内的结合水和孔隙水压力,使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土压力、超静孔隙压力等通过降水管井释放,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土压力值,从根本上解决了因土压力及孔隙压力增大而产生的断桩和缩颈等工程质量事故。
此外,由于降水管井既作为排水通道又作为超静孔隙压力水的释放通道,可使得成桩过程中扰动后的土体在快速释放孔隙压力的条件下得到快速恢复。具体为被破坏的土体因灌入的砂石料与淤泥质土重新组合排列,形成砂土混合料,增大了土体的渗透系数,彻底改变了土体性质;利用管井降水快速消散超静孔隙水、利用砂桩体快速消散超静孔隙压力,两者有机结合,为土体快速固结和扰动土体超静孔隙压力快速消散创造了条件。
而且本发明由于在土体内设置降水管井,通过两次灌料成桩工艺,使土体内的结合水进一步减少,密实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大大的降低了工后沉降。本发明所提供的加固方法操作简单,施工周期短,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管井降水系统网格的管井和砂桩点布置图,其中,黑色实心圆圈表示砂桩点,白色圆圈表示降水管井位点;
图2为改进型挤密砂桩机,其中1为振动锤,2为罐料口,3为管内柱状锤钢绳,4为料管,5为柱状锤,6为活门;
图3为第一次灌料成桩后,在第一次灌料成桩的位点打入挤密砂桩机示意图,其中1为振动锤,2为罐料口,6为活门,短横线圈为第一次灌料成桩所得桩体;
图4为第二次灌料成桩工艺图,其中1为振动锤,2为罐料口,点状线为砂石料,短横线圈为第一次灌料成桩所得桩体;
图5为第二次灌料成桩效果图,其中1为振动锤,2为罐料口,短横线圈为第二次灌料成桩所得桩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软弱地基的加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布置管井降水系统,进行降水;
在砂桩点进行第一次灌料成桩;
在所述第一次灌料成桩的位点进行第二次灌料成桩。
本发明优选先施打外围密封墙,然后布置管井降水系统。
在本发明中,所述外围密封墙优选设置在需加固区域边线外3~5m处;所述外围密封墙的施打方法没有特殊限定,采用常规的外围密封墙施打方法即可,如深层搅拌法。
本发明对所述软弱地基的土质没有特殊限定,可适用于新近推填的软弱地基。
本发明首先布置管井降水系统,进行降水。在本发明中,所述管井降水系统不仅用于降水,可排除砂桩点周边土体中大部分自由水和结合水,消减土压力中水压力部分的影响,同时降水管井还可以作为下卧深层淤泥在扰动后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快速释放通道。
在本发明中,所述布置管井降水系统优选包括依次进行的布置降水系统网格(即布置管井降水系统的管井位点)、施打管井和安放潜水泵。
在本发明中,所述管井降水系统网格可根据现场地质条件及土质的渗透系数设计确定。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管井降水系统的管井位点设置优选为:在需加固区域范围内,选取间距为10.0~15.0m的正方形或三角形布点(即在边长为10.0~15.0m的正方形或三角形的各个角布点);砂桩点布置在管井位点之间,选取间距为2.0~3.0m的正方形或三角形布点(即在边长为2.0~3.0m的正方形或三角形的各个角布点)。如图1所示为管井位点和砂桩点均按照正方形布点的示意图。
在本发明中,所述施打管井包括如下步骤:定位井位(即管井位点)-成孔-清孔-下管井滤管-回填滤料。
在本发明中,所述成孔的具体方法优选为使用潜水钻机依据所定井位就位成孔。一般粘土可采用原土造浆,必须经常向井内补充清水,保持井内始终充满泥浆,防止井壁塌方。
成孔完成后,本发明优选立即向井内放置潜水泵清孔;所述潜水泵放置在井的底部,抽出井内泥浆;上述操作有利于防止井内淤泥积沉井底,影响井深。在本发明中,所述清孔过程中,随着井内水位的下降,需要不断向井内注入等量清水,确保井内满水,直至抽出比重为1:l的泥浆为止,停止抽水,测量井深,井深不足,必须复钻,重新清孔,直至达到设计井深为止。
清孔完成后,本发明进行下管井滤管。
在本发明中,所述管井降水系统的管井滤管优选为铁管、砂滤管或PVC管,更优选为PVC管;所述PVC管优选为PVC波纹滤管;所述管井滤管的管径优选为25~60cm,管井滤管的管壁优选设置有滤孔,所述滤孔优选自上而下按0.2~0.5m的间距等分布置,所述滤孔的孔径优选为10~15cm,所述管井滤管的管壁外优选包裹80~100目的尼龙滤网或土工布2~3层。
在本发明中,所述管井滤管优选由多节短管井滤管组成;下管井滤管时,优选用交叉成十字形的8#铁丝托在第一节短管井滤管底部,缓缓下放铁丝,第一节短管井滤管随着铁丝在重力作用下缓缓下沉,同时,两人手扶短管井滤管,防止短管井滤管碰撞井壁。待第一节短管井滤管上口与井口平齐时,安放第二节短管井滤管于第一节短管井滤管之上,用12#铁丝将两节短管井滤管捆牢,然后重复上述步骤继续下管井滤管,直至最后一节短管井滤管口高出地平面50cm。
下管井滤管完成后,本发明进行回填滤料,完成施打管井。在本发明中,所述滤料优选为中粗砂石滤料。在本发明中,所述回填滤料的具体方法优选为:首先向管井滤管中回填l.0~1.5m厚的滤料,然后再回填管井滤管外周边,滤料填至地平面;在降水过程中,如果滤料下沉,及时向管井滤管中补充新的滤料。在本发明中,先在管井滤管中回填1.0~1.5m后的滤料可以防止淤泥反冒。
施打管井完成后,本发明安放潜水泵。在本发明中,所述安放潜水泵的具体方法优选为用两根8#铁丝固定潜水泵电机位置,沿井壁将潜水泵缓缓放入井底滤料上高0.5m处,井口横一钢管,通过8#铁丝将潜水泵固定于钢管上。在本发明中,将潜水泵固定在滤料上高0.5m处,可保持潜水泵电机在水中得到冷却保护。
布置管井降水系统完成后,本发明进行降水。在本发明中,所述降水优选为连续降水;所述连续降水能够保证井内处于低水位状态,以利于水不断地向降水管井中渗流。在降水过程中,优选定时测量降水管井水位降深,填写降水记录和绘制水位降深曲线;上述操作有利于控制地下水位下降值,准确反映水位下降情况。
本发明优选在地下水位为3~5m时,在砂桩点进行第一次灌料成桩。在本发明中,第一次灌料成桩会破坏深层淤泥质土的土体结构,灌入的砂石料不规则的挤入淤泥土体中,与淤泥质土重新组合排列,形成砂土混合料,以增大土体的渗透系数,为后续成桩建立排水通道和孔隙水快速消散通道。
在本发明中,所述砂桩点的设置优选为在需加固区域内等间距设置多个砂桩点,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次灌料成桩的桩径优选为800mm,桩长优选≤25m,桩间距优选为2.5~3.0m,单根桩灌方量优选以现场隆起量≤100mm为准;充盈系数优选为1.2。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次灌料成桩所用设备优选为挤密砂桩机。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次灌料成桩具体包括如下步骤:将挤密砂桩机定位在砂桩点,封闭下端活门,开启振动锤,下沉到设计所需深度后,通过灌料口灌入砂石料,然后振动拔管,直到拔出地面,完成第一次灌料成桩。
第一次灌料成桩完成后,本发明在所述第一次灌料成桩的位点进行第二次灌料成桩。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次灌料成桩可进一步降低土体内的结合水和孔隙水压力,使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引起土压力增加的多种因素通过降水管井释放,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土压力值。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次灌料成桩的桩径优选为800mm,桩长优选≤25m,桩间距优选为2.0~3.0m,单根桩灌方量优选以现场隆起量≤100mm为准;充盈系数优选为1.2~1.5。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次灌料成桩所用设备优选为挤密砂桩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次灌料成桩所用挤密砂桩机优选为图2所示的改进型挤密砂桩机,包括振动锤1、罐料口2、管内柱状锤钢绳3、料管4、柱状锤5和活门6,该改进型挤密砂桩机的料管中设置一柱状锤,在灌料后,可对灌入的砂料进行夯实。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次灌料成桩优选为分级灌料成桩;在所述分级灌料成桩过程中,每级灌料成桩的步骤为:灌料完成后,进行夯实;完成一级灌料成桩后,再进行下一级灌料成桩;所述第二次灌料成桩优选包括如下步骤:在第一次灌料成桩的位点打入挤密砂桩机的料管,重复灌料-振动拔管-夯实的步骤,至夯实后的砂料水平与地平面相同;具体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图2所示改进型挤密砂桩机进行第二次灌料成桩的步骤优选为:在第一次灌料成桩的位点,将改进型挤密砂桩机沉入设计所需深度后,灌入1.0m3砂石料,将柱状锤下沉抵住砂石料,料管上拔2.0m,使用柱状锤击打砂石料,并夯击2~5击;然后提起柱状锤,灌料1.0m3,振动拔出料管2m,快速下落柱状锤,夯击2~5击,重复灌料-拨管-夯击的操作,直到地平面。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次灌料成桩和第二次灌料成桩所用砂石料优选为中粗砂石料,所述中粗砂石料的粒径优选为6~8mm,含泥量优选≤20%。
图3为第一次灌料成桩后,在第一次灌料成桩的位点打入挤密砂桩机示意图。如图3所示,短横线表示第一次灌料成桩所得桩体,第二次灌料成桩时,挤密砂桩机打入第一次灌料成桩的位点(即第一次灌料成桩的桩体),进入第一次灌料成桩所得桩体。
图4为第二次灌料成桩工艺图,如图所示,在第一次灌料成桩的点位上,再次打入挤密砂桩机料管,振动料管入桩后,通过料管灌料口灌入砂石料,快速下落柱状锤,将管内的砂石料击打出管外,与周边第一次灌料成桩的桩体击密成桩。
图5为第二次灌料成桩效果图,通过在同一位点进行两次灌料成桩,最终形成完整密实的砂桩。
所述第二次灌料成桩完成后,本发明优选进行浅层加固;所述浅层加固的方法优选为动力加固方法,所述动力加固方法优选为浅层强夯、冲击碾压或振动碾压。在本发明中,第二次灌料成桩完成后,表层约2~3m范围会产生松土效应,对设计要求较高的场地,进行浅层加固可达到设计所需加固指标以及不同的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及压实度要求。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软弱地基的加固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对某新近推填的软弱地基进行加固,该软弱地基的地质条件从上到下依次为:
①-1层素填土:灰黄、棕黄色,松散,局部位置呈稍密状态,稍湿~饱和,主要为场地整平回填土,成分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少量砂,为近期堆填,未完成自重固结;本期场地内仅钻孔ZK400及ZK401有揭露,揭示厚度为3.50~6.30m,平均厚度为4.90m;
①-2层填砂:灰黄、棕黄色,松散,稍湿;主要为场地整平回填,以砾砂为主,为近期堆填,未完成自重固结;据颗粒分析结果表明,粒径在2.00~20.0mm的颗粒含量约为31.6%,粒径在0.50~2.00mm之间的颗粒含量约为24.6%,粒径在0.25~0.50mm的颗粒含量约为16.4%,粒径在0.075~0.25mm之间的颗粒含量约为4.4%,粒径<0.075mm的颗粒含量约为23.0%;场地内仅钻孔ZK400及ZK401缺失,其余钻孔均有揭露,揭示厚度为0.60~7.20m,平均厚度为2.34m;
②层淤泥质土:灰黑、灰色,饱和,流塑;成分以粘粉粒为主,局部含有粉细砂,该层在局部位置孔隙比较大,相变为淤泥;场地内所有钻孔均有揭露,揭示厚度为1.40~12.00m,厚度变化大,平均厚度为7.25m;
③层粉质粘土:灰黄色、灰白色、红褐色,稍湿,可塑,局部位置呈硬塑和软塑状态;成分以粘粉粒为主,场地内所有钻孔均有揭露,揭示厚度为0.90~9.30m,厚度变化大,平均厚度为5.04m;
④层残积粘性土:灰黄、灰褐色,湿~饱和,可塑,局部位置呈软塑状;颗粒分析结果表明,其粒径>2mm的石英颗粒含量为0.0~2.70%,平均值为0.5%,为残积粘性土;场地内所有钻孔均有揭露,揭示厚度为1.80~15.90m,厚度变化大,平均厚度为7.67m;
⑤层全风化花岗岩:黄、灰白色,风化剧烈,呈土状,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风化次生粘土矿物、高岭土等,岩石坚硬程度为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场地内所有钻孔均有揭露,揭示厚度为1.60~16.50m,厚度变化较大,平均厚度为7.45m;
⑥层强风化花岗岩:灰白~灰黄,饱和,随深度变化,风化差异明显,呈砂土~碎块状,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破碎,岩石坚硬程度为极软岩~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
(1)施打外围密封墙:
在上述需加固区域边线外3~5m处设外围密封墙。外围密封墙通过深层搅拌的方法设置,其中桩径为70cm,桩与桩搭接20cm,桩入土深度为12m,搅拌材料为黄粘土,掺入量为20%;
(2)布置管井降水系统(可与施打外围密封墙同步进行)
降水管井的滤管为PVC波纹滤管,管径为25cm,在PVC波纹滤管的管壁设置滤孔,滤孔自上而下按50cm间距等分布置,滤孔孔径为10cm,滤孔设置完成后在管壁外包裹80目的尼龙滤网3层,按照15m×15m正方形布点;然后在布好点的地方使用潜水钻机依据所定井位就位成孔,向井内放置潜水泵清孔,清孔过程中,随着井内水位的下降,需要不断向井内注入等量清水,确保井内满水,直至抽出比重为1:l的泥浆为止,停止抽水,测量井深,井深不足,必须复钻,重新清孔,直至达到15m井深为止;然后下管井滤管,最终管井滤管高出地平面50cm;向管井滤管中回填l.0m厚的中粗砂石滤料(粒径为6~8mm,含泥量≤20%),然后再回填管井滤管外周边,滤料填至地平面,完成管井降水系统的布置;然后开始降水;
(3)灌料成桩
砂桩点的布置:在管井位点之间按照间距为2m的等边三角形布点;
当地下水位降至5m时,将图2所示的改进型挤密砂桩机的料管对准砂桩点,关闭料管活门,开启振动锤,料管入土15m深,灌入9.0m3砂石料,然后振动拔管,直到拔出地面,现场隆起量≤100mm,完成第一次灌料成桩,实际成桩桩径为800mm,充盈系数为1.2;
将图2所示的改进型挤密砂桩机的料管对准第一次灌料成桩所得桩体,料管关闭活门,再次开启振动锤,将料管插入土体15m,在灌料口灌入1.0m3砂石料,然后将料管内预置的柱状锤下落抵住砂石料,振动上拔料管2m,停振后提起料管内柱状锤至8~10m,快速下落柱状锤,击打管内砂石料,使其挤出料管外,重复击2~5击;再提起管内柱状锤至灌料口以上,灌入1m3砂石料,再拔起料管2m,快速下落管内柱状锤,将管内第二级灌入的砂石料击打出管外,重复击3击;如此逐级灌料,逐级击打,直至料管拔出地面,即完成第二次灌料成桩;
(4)完成灌料成桩后,土体由于经振动扰动后产生孔隙压力,等孔隙压力消散至90%以上时,即可平整场地,交检测。
按照《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JGJ340-2015)》测试加固后的效果,具体如下:
平板载荷试验:测试本实施例经第二次灌料成桩所得桩体的单桩静载荷,选取4个桩体进行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采用本实施例的加固方法,经两次填料夯后形成竖向增强体,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可达240kN。载荷试验采用的是正方形1m*1m的荷载板,满足规范要求,考虑到了本发明加固方法导致桩径扩大的因素,其测试结果可反映出地基2m深度范围内的承载力情况。与传统的振动砂桩相比,本发明的加固方法在提高地基承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表1 经第二次灌料成桩所得桩体的单桩静载荷测试结果
测试加固前后桩间土的物理性能,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本发明所提供的加固方法对桩间土物理力学性质的改善具有明显效果,处理后土体含水率降低,孔隙比减少,内摩擦角增大,这是管井降水、振动沉管对土体的侧向挤密以及通过沉管、灌料、夯击过程中激振对土体的扰动又使得土体颗粒填充置换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本发明所提供的加固方法对桩间土性质的改善幅度要大于常规的振动砂桩,说明本发明所提供的加固方法对桩间土的“侧向挤密”、“颗粒填充”和“置换”等作用和效果更加显著。该工艺对桩间土的作用覆盖全处理深度范围内,处理后的土性参数沿深度的分布曲线形状明显变得更加“匀称”,含水率和孔隙比的变异系数显著降低,说明本工艺能对整个处理深度范围内的土层实现均匀性全覆盖,突破了传统砂桩存在的“有效加固深度”的限制。
表2 主要土性指标的标准值与变异系数对比
在加固前和加固后在桩间土中进行静力触探试验,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结果显示加固前主要测试土层为淤泥,加固后主要测试土层变为含泥中粗砂,说明本发明所提供的加固方法对于改变场地土性效果显著。本发明的加固方法将填料往桩侧土挤入,对桩间土也起到了较好的“置换”的功效。加固前后测试结果对比发现,锥尖阻力、锥侧阻力和换算的地基承载力呈成倍增长,填料管夯对桩间土产生“侧向挤密”、“颗粒填充”和“置换”等联合作用,处理效果显著,通过加固前后静力触探试验结果分析,地基土承载力基本值由未处理前的54~91kPa,经加固处理后,达到了135~179kPa,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得到了成倍的提高,为确保工后沉降及沉降速率控制奠定了基础。
表3 加固前静力触探试验结果
表4 加固后静力触探试验结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软弱地基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布置管井降水系统,进行降水;
在砂桩点进行第一次灌料成桩;
在所述第一次灌料成桩的位点进行第二次灌料成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灌料成桩时,地下水位为3~5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次灌料成桩为分级灌料成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级灌料成桩过程中,每级灌料成桩的步骤为:灌料完成后,进行夯实;完成一级灌料成桩后,再进行下一级灌料成桩。
5.根据权利要求1、3或4所述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灌料成桩和第二次灌料成桩所用设备为挤密砂桩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次灌料成桩包括如下步骤:
在第一次灌料成桩的位点打入挤密砂桩机的料管,重复灌料-振动拔管-夯实的步骤,至夯实后的砂石料水平与地平面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次灌料成桩完成后,进行浅层加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井降水系统的管井位点设置为:在需加固区域范围内,选取间距为10.0~15.0m的正方形或三角形布点;砂桩点布置在管井位点之间,选取间距为2.0~3.0m的正方形或三角形布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井降水系统中的管井滤管的管径为25~60cm,管井滤管的管壁设置有滤孔,所述滤孔自上而下按0.2~0.5m的间距等分布置,所述管井滤管的管壁外包裹80~100目的尼龙滤网2~3层;所述管井滤管的入土深度≤25m。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灌料成桩和第二次灌料成桩的桩径为800mm,桩长≤25m,桩间距为2.5~3.0m,单根桩灌方量以现场隆起量≤100mm为准。
CN201910565580.1A 2019-06-27 2019-06-27 一种软弱地基的加固方法 Pending CN11043897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65580.1A CN110438973A (zh) 2019-06-27 2019-06-27 一种软弱地基的加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65580.1A CN110438973A (zh) 2019-06-27 2019-06-27 一种软弱地基的加固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38973A true CN110438973A (zh) 2019-11-12

Family

ID=68429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65580.1A Pending CN110438973A (zh) 2019-06-27 2019-06-27 一种软弱地基的加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3897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45702A (zh) * 2020-07-02 2020-11-17 福建鼎拓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大面积软弱地基加固桩体速排方法
CN113216138A (zh) * 2021-04-21 2021-08-06 中铁二院贵阳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加固治理液化地基的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1391A (zh) * 2010-11-11 2011-04-13 河北建设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软弱地基的加固处理方法
CN103741670A (zh) * 2014-01-10 2014-04-23 东南大学 一种消除负摩阻力的地基处理方法
CN107100182A (zh) * 2017-05-17 2017-08-29 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 软弱地基集束式分层降水无填料管夯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207003459U (zh) * 2017-05-17 2018-02-13 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 软弱地基集束式分层降水无填料管夯系统
CN207277313U (zh) * 2017-09-08 2018-04-27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一种可变形的抗粉土液化的排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1391A (zh) * 2010-11-11 2011-04-13 河北建设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软弱地基的加固处理方法
CN103741670A (zh) * 2014-01-10 2014-04-23 东南大学 一种消除负摩阻力的地基处理方法
CN107100182A (zh) * 2017-05-17 2017-08-29 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 软弱地基集束式分层降水无填料管夯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207003459U (zh) * 2017-05-17 2018-02-13 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 软弱地基集束式分层降水无填料管夯系统
CN207277313U (zh) * 2017-09-08 2018-04-27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一种可变形的抗粉土液化的排水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丁红岩: "《土木施工工程 上》", 28 February 2015, 天津大学出版社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45702A (zh) * 2020-07-02 2020-11-17 福建鼎拓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大面积软弱地基加固桩体速排方法
CN113216138A (zh) * 2021-04-21 2021-08-06 中铁二院贵阳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加固治理液化地基的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32290B (zh) 加固软土地基的带孔波纹塑料套管粒料注浆桩及加固方法
CN107299650B (zh) 一种远距离沉井排土纠偏方法
CN108914912A (zh) 一种柱锤强夯置换的地基处理施工工法
CN100532733C (zh) 在卵石层、砂层中施工的沉管灌注桩施工方法
CN103074882A (zh) 用于采用碎石桩加固处理岛状多年冻土地基的施工方法
CN106337413A (zh) 一种排水劲性布袋水泥土复合桩及其施工方法
CN104746505A (zh) 强夯压密注浆联合处理杂填土地基方法
CN106522191A (zh) 一种变电站地基处理方法及其应用
CN104264655A (zh) 预成孔深层水下夯实法
CN105714773A (zh) 一种地基处理方法
CN109778831A (zh) 夯扩挤密碎石桩加固杂填土地基施工工法
CN103835292B (zh) 高频振冲扩底注浆管桩的施工方法
CN101634139B (zh) 带疏水层的回填地基强夯方法
CN104762956B (zh) 一种基于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桩的成桩方法
CN104264653A (zh) 超高能级强夯与置换兼容施工工艺
CN107587502B (zh) 一种旋挖成孔压灌水泥土咬合帷幕桩的施工方法
CN110438973A (zh) 一种软弱地基的加固方法
CN201436323U (zh) 一种强夯地基中的疏排水构造
CN108867673A (zh) 一种基于抽水帷幕的基坑中地下水治理方法
CN101591906A (zh) 一次插管、多遍真空井点降水动力固结的地基处理方法
CN111827247A (zh) 一种软弱地基的加固方法
CN106869153B (zh) 一种井点降水快速处理软地基的方法
CN203247575U (zh) 非均质场地软土地基立体式组合动力排水固结系统
CN101886385B (zh) 长螺旋旋喷搅拌帷幕桩的施工工艺
CN201411687Y (zh) 带孔波纹塑料套管粒料注浆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