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30750A - 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30750A
CN110430750A CN201880019188.0A CN201880019188A CN110430750A CN 110430750 A CN110430750 A CN 110430750A CN 201880019188 A CN201880019188 A CN 201880019188A CN 110430750 A CN110430750 A CN 1104307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quatile
electrode portion
sink
water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918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30750B (zh
Inventor
古泽洋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104307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307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307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307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03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06Accessories for aquaria or terrar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60Floating cultivation devices, e.g. rafts or floating fish-far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29/00Scaring or repelling devices, e.g. bird-scaring apparatus
    • A01M29/24Scaring or repelling devices, e.g. bird-scaring apparatu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electric shocks, magnetic fields or microwa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rds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Abstract

[课题]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采用不直接与水生生物接触即可防止水生生物跳到水槽外的方式来解决或缓解上述问题的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解决手段]一种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具备设置在用于对水生生物进行饲养的水槽的内周的电极部和与所述电极部电气连接并向所述电极部施加电脉冲的电源部,所述电极部在所述水槽的所述内周的一部分或全部上沿水平方向延伸,并被配置在所述水槽内的预定的水深区域,所述电极部被施加电脉冲。

Description

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对鱼等水生生物一边进行观赏一边进行饲养,使用了水槽。近年,为了防止水生生物从水槽内跳到外面,开发了可由上盖对水面的上方进行覆盖的水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水槽上所设的上盖通过对水槽的上部进行覆盖,可防止水生生物跳到水槽的外面。然而,在大型水生生物的情况、跳出的冲力较强的情况下等,水生生物与上盖冲撞会导致上盖被掀开,所以存在难以防止水生生物跳到水槽外面的情况。
此外,从水面向上方进行跳出的水生生物与上盖等接触后,例如即使可防止其从水槽中跳出,但水生生物的体表也会受伤,这样就存在水中的细菌会从伤口侵入水生生物的体内,导致发生细菌感染或商品价值受损的可能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805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鉴于上述问题,需要一种不直接与水生生物接触即可防止水生生物跳出水槽的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具备:电极部,设置在用于对水生生物进行饲养的水槽的内周;及电源部,与所述电极部电气连接,并向所述电极部施加电脉冲(electrical pulse),其中,所述电极部在所述水槽的所述内周的一部分或全部上沿水平方向延伸,并被配置在所述水槽内的预定的水深区域,所述电极部被施加电脉冲。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包围部的内周的预定的水深区域,通过将源于电脉冲的刺激施加给水生生物,以使水生生物不会接近水面,由此可不直接与水生生物接触地防止水生生物跳出水槽。
附图说明
[图1]第一实施方式的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的斜视图。
[图2]图1的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3]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部施加至电极部的电脉冲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4]第一实施方式的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的变形例的斜视图。
[图5]图4的变形例中从电源部施加至电极部的电脉冲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6]第二实施方式的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的斜视图。
[图7]图6的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8]第三实施方式的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的斜视图。
[图9]图8的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10]第四实施方式的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的斜视图。
[图11]图10的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12]第四实施方式的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的变形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理解,各图中对实质相同的构成要素尽可能地赋予了相同的符号,并对重复的说明进行了省略。
以下有时也将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称为跳出防止装置。此外,水生生物包括水中生息的各种生物,尤其包括在水中移动并生息的生物。例如,包括鱼类、主要在水中生息的鲸鱼、海豚等的哺乳类、田鳖或龙虱那样的水生昆虫类、水母、鱿鱼、章鱼、虾、淡水蟹、螯虾等的生物。鱼类中,包含斧头鱼、蓝眼灯鱼、浅盘鱼、黑鱼、龙鱼那样的淡水鱼、金枪鱼那样的海水鱼、鲈鱼或鲻鱼那样的汽水鱼(Brackish water fish)等。
此外,可与水生生物一起容纳在包围部内的水包括淡水、汽水及海水。海水也包括藉由模仿自然海水的组成成分而人工调制的人工海水。另外,还包括根据需要水质被进行了调整的水、被调整为水生生物可生息的类似水的液体或流体等。
(第一实施方式)
根据图1~5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跳出防止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跳出防止装置的概略斜视图。图2是图1的跳出防止装置的纵剖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就各图而言,由于是在考虑了容易理解的前提下而进行的制图,所以存在纵横尺寸与实际此寸不同的情况,还存在单个部件的尺寸也与实际不同的情况。
如图1和图2所示,跳出防止装置10具有电极部14和与电极部14电气连接以向其施加电脉冲的电源部50,电极部14设置在其中具有水生生物的水槽11内,并被配置在水槽11的内侧的水面下(尤其是水面下的水面附近)。
首先,对如何将电极部14配置在水槽11内进行说明。
水槽11具有底部13和从底部13向上方延伸的筒状的侧壁部12,并被形成为有底筒状。水槽11内除了水生生物1之外当然还可注入水,并形成有水面100。底部13和侧壁部12由不透水的壁状部件形成。本实施方式中,底部13和侧壁部12由板材形成,底部13具有大致四边形的形状,另外,同样地具有四边形形状的侧壁部12从该四边形的各边进行了延伸设置。底部13和侧壁部12之间以及各个侧壁部12之间以不透水的方式进行了连接。据此,水槽11的上端部呈开口状,下端部则被底部13进行了封堵。为此,即使向水槽11中注水,水槽11内的水也不会发生泄漏。所以,如图1所示,水槽11内不仅可放入水中生息的水生生物1还可注入水。
这样的水槽11主要在陆地上使用。这里,尽管示出了底部13和侧壁部12由板状部件构成的实施方式,但水槽11例如也可埋设在地里。就用于养殖等的比较大型的水槽而言,熟知一种在地面或由混凝土等构成的基台上形成凹部,并通过混凝土等进行铺装,由此形成底部和侧壁部的水槽。本发明的跳出防止装置也可应用于这样的比较大型的水槽。
构成底部13和侧壁部12的材料例如优选为玻璃、树脂、混凝土等的绝缘材料。由绝缘材料构成水槽11后,施加至后述的电极部14的电脉冲不会从水槽11发生泄漏,并可在水槽11的内部所容纳的水侧即水中形成想要生成的电场。
电极部14具有相互之间进行了电气分离的至少两个电极部件,各电极部件设置在水槽11的侧壁部12的内周即内侧。例如,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大致为四边形形状的底部13的各边延伸设置的两组相对的侧壁部12即四个侧壁部的内侧面、即水槽11内注入了水时与水接触的表面上,分别设置了一个电极部件14a、14b、14c、14d。各电极部件14a、14b、14c、14d至少相互之间进行了电气分离。各电极部件14a、14b、14c、14d分别配置在侧壁部12的高度的一半处的上侧、或者、水槽11内注入了水时相当于预定的水深区域的位置。在水槽11内注入了水的状态下,电极部14配置在水深的一半处的上侧且位于水面100的下侧的预定的水深区域,本实施方式中,在水面100的附近以与水面100大致平行的方式进行了配置。
如图1所示,各电极部件14a、14b、14c、14d被形成为直线状,并分别具有与所安装的侧壁部的横向方向(水平方向)的宽度相对应的长度、或者、比侧壁部的宽度稍短一些的长度。图1中,示出了电极部件14a和14b分别安装在相对的侧壁部12上,并且电极部件14c和14d也分别安装在相对的侧壁部12上的例子。图1的例子中,水槽11的整个高度(或深度)的三分之二左右的高度处具有水面100,电极部14设置在从底部13至水面100为止的深度的、从水面开始的四分之一左右的深度的位置。
即,就电极部14而言,在侧壁部12的内表面的(侧壁部12的高度的一半处的上侧的区域的)相当于预定的水深区域的位置处,例如相当于水面100的附近的位置处,并且在水槽11的内周的一部分或全部(整个内周)上,沿水平方向进行了延伸,本实施方式中,是以整个电极部14对水槽11的内周进行包围的方式,沿水平方向进行了延伸。
如图2所示,电极部14的外侧可直接固定于侧壁部12的内表面。例如可通过未图示的粘接剂将电极部14固定在水槽11上。电极部14被设置为与水槽11内注入的水接触,并被设置在比水槽11的侧壁部12的高度的一半处还往上方的高度处。进一步而言,设置在水槽11内注入了水时的水位的一半处的上方的高度处。
此外,如图1所示,电极部14可与水面100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但是,也可采用相对于水面100倾斜的方式或使深度方向的位置呈阶梯状变化的方式进行配置。
电极部14的表面的一部分或全部具有导电性。另外,在电极部14配置于水面100之下即水中的状态下,导电性的表面被构成为与水接触。此外,电极部14的表面优选还具有耐腐蚀性。作为构成电极部14的材料,可使用各种各样的导电性材料,例如,可使用不锈钢、白金、铱、钌、铑、钛、铜、铬和/或包含这些的合金等的金属材料、碳那样的非金属材料、由聚乙炔(Polyacetylene)、聚吡咯(Polypyrrole)、聚噻吩(Polythiophene)、聚苯胺(Polyaniline)等构成的导电性高分子材料、在这些高分子材料中添加了无机和/或有机(例如,碳等)导电性材料的复合材料等。
对电极部14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作为电极部14的形状,可为如图1所示的带状,也可为线状。此外,电极部14还可为网(mesh)状。也可为由针织线或绞线,其通过由上述导电性材料等构成的多个线状材料构成。
对电极部14的与延伸设置方向垂直的剖面的大小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根据构成电极部14的材料对电极部14的剖面的大小进行设定。在电极部14由不锈钢构成的情况下,电极部14的宽度优选为0.20mm以上且0.60mm以下,在电极部14由碳构成的情况下,电极部14的宽度优选为0.02mm以上且0.06mm以下。如果电极部14的大小位于该范围,则不易看到电极部14,故可提高跳出防止装置10的室内设计性。
或者,也可藉由在侧壁部12的表面上通过涂覆(coating)例如由ITO、IZO、AZO、GZO、ATO等构成的透明导电性材料来形成电极部14。就该涂覆而言,可仅在预定的位置处涂敷成筋状或带状,也可对侧壁部12的上侧的一半或相当于从水面至预定的水深区域的高度为止的部分进行整体涂敷。
接下来,对电源部50进行说明。
电源部50上,介由配线部51及未图示的连接器和/或电气接点等,电气连接了电极部14,并被构成为可向电极部14施加电脉冲。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电源部50上介由配线部51分别电气连接了电极部件14a、14b、14c、14d。例如,电源部50包含制御部50a等,其被构成为可选择性地向蓄电池和/或外部的电源供给部以及各电极部件14a、14b、14c、14d分别施加如下所述的电脉冲。图1的例子中,尽管示出了电源部50内设置了制御部50a的例子,但制御部50a也可设置在电源部50的外部,还可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与电源部50进行能相互通信的连接。
图3是施加于电极单元的电脉冲的例示图。图3(a)示出了矩形波的例子,图3(b)、(c)示出了正弦波的例子。不论图3(a)至(c)的哪个中都示出了在周期T[sec]的期间t[sec]内施加波高值为A[V]的电脉冲的例子。即,此情况的占空比(duty ratio)为D=t/T。需要说明的是,图3(c)示出了在期间t内施加波高值A逐渐变小的正弦波的例子。图3(c)中示出了作为波高值A的代表值的最大波高值。这样,波高值A就可在期间t内进行变化。此外,波高值A也可变负。
另外,图3(a)的例子中,期间t内还可施加高频电脉冲。即,就图3(a)的电脉冲而言,还可间歇地施加高频电脉冲。此情况下,该间歇地施加的高频电脉冲的反复(重复)频度为周期T,有时也存在将一个电脉冲内施加的高频的频率称为频率的情况。
此外,图3(a)、(b)、(c)的例子中,周期T中的没有施加电脉冲的期间的电压/电流值可为0,也可乘以直流或交流的偏置电压/电流。另外,还可叠加微弱的直流或交流的电流/电压成分。
本实施方式中,可选择性地将这样的电脉冲施加至电极部件14a、14b、14c、14d。
例如,就电源部50的制御部50a而言,可向电极部件14a、14b、14c、14d中的相邻的电极部件施加如上所述的电脉冲(+侧),并将与施加了电脉冲的电极部件相对配置的电极部件作为接地(-侧)。或者,也可向相对的电极部件施加电脉冲(+侧),并将与该电极部件相邻的电极部件作为接地侧(-侧)。此时,例如也可采用按照每个周期T使+侧的电极部件和-侧的电极部件进行切换的方式来选择电极部件。
此外,还可向多个电极部件14a、14b、14c、14d中的一个或多个电极部件施加电脉冲,并将其他电极部件作为接地侧。此情况下,可从多个电极部件14a、14b、14c、14d中依次选择一个或多个电极部件,并对其施加电脉冲。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要在施加电脉冲的电极部件的周边(周围)形成电场,所以只要采用与水生生物的移动相比足够快的速度对施加电脉冲的电极部件进行切换即可。
对这样的电脉冲被施加至电极部时的作用进行说明。
这样的电脉冲被施加至电极部后,电气可介由电极部件的表面尤其是导电性的表面传播至水中,并在水中形成与所施加的电脉冲相应的电场。图2中该电场的样子(image)由虚线e进行了表示。如图2所示,表示该电场的虚线e形成在电极部14的周围即配置了电极部的预定的水深区域,并形成在从水槽11的内周缘向内侧进行了鼓出(膨出)的区域。
通过向电极部14施加电脉冲以在水中生成电场e后,在该电场e产生的区域内,水生生物1可感受到源于那里所生成的电场e的刺激。通过对生成该电场的电脉冲的强度、周期、频率等进行调节,尤其可产生令作为对象的水生生物1感到讨厌的类型的刺激。换言之,通过向电极部件施加可生成能产生让水生生物1感到讨厌的电气刺激的电场那样的电脉冲,在该电极部14的周围可生成水生生物1不会靠近的区域。
水生生物1从底部13侧向水面100进行移动进入电场区域e后,会感受到电气刺激。与电极部14的距离越小,这样的刺激就越大,故从底部13侧移动来的水生生物1不会穿过电场区域e,而是从电场区域逃回底部13侧。为此,可防止水生生物1从水槽11的内侧的水面100跳越侧壁部12、即跳出至水槽11的外部。这里,水生生物1穿过电场区域是指,水生生物1从底部13侧进入电场区域并从水面100侧跳出。
这样,就可不与水生生物1接触地防止水生生物1跳到水槽11的外侧。为此,不仅可抑制起因于水生生物1的跳出的从水槽11落下所导致的水生生物1的死亡,而且还可抑制水槽11内放入的水生生物1的数量的减少。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跳出防止装置通过使用在水槽11的内侧所设置的电极部14,可在水槽11中的预定区域内形成电场区域。水生生物1从底部13侧进入电场区域后,水生生物1不会穿过电场区域,而是从电场区域逃回底部13侧。为此,可防止水生生物1从水槽11的内部跳出至外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预定的水深区域”是指,水槽、更具体的是侧壁部(或后述的包围部)的高度、即水槽(或包围部)的水深方向的长度的一半处的上侧(水面侧)的高度的范围(位置)。如果在该高度/位置处配置电极部14,则当水在水槽11内(或包围部内)被注入至电极部14的高度时,电极部14可总是配置在水深方向的一半处的上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只要跳出防止装置10可防止水生生物1的跳出,例如,水槽11内的水面100的中心部M的周边等也可存在没有形成电场的区域。其原因在于,电场区域只要形成在水生生物1可容易地从水槽11的内侧跳出至水槽11的外侧的区域即可。就水槽11内的水面100的中心部M的周边而言,即使水生生物1从没有形成电场的该区域穿过并从水槽11内的水面100跳出,但水生生物1很难越过侧壁部12并跳到水槽11的外面。
此外,就起因于电脉冲的赋予至水生生物的刺激的强度或水生生物所感受的刺激的强度而言,尽管依存于电脉冲的波高值、平均值等的强度,但也较强地依存于频率等的其他的参数。即,水生生物对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存在强度依存性,还存在频率依存性。所以,为了获得能够对水生生物产生想要的影响的强度的刺激,还可对施加的电脉冲的强度、频率、周期、占空比等各种参数进行调节。此外,该依存性也因水生生物的尺寸、种类等的不同而异。所以,只要通过考虑想要诱导的水生生物的感受性的依存性例如频率依存性来选择灵敏度最高的频率,即使是比较低的强度的电脉冲,也可赋予足够强的刺激。另外,如果可对电脉冲的强度例如电压值或电流值进行抑制,就可降低系统整体的消费电力。此外,也可将对作为防止跳出的对象的水生生物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例如过大强度的电压/电流所引起的休克、皮肤、肌肉、内脏等的损伤等那样的影响抑制至最低限。另外,还可降低电极的电腐蚀等所带来的影响。即,通过针对应防止其跳出的水生生物选择最佳的参数例如最佳频率等,藉由较小强度的电场就可施加足够的刺激,由此可防止水生生物的跳出。
就施加至电极部14的电脉冲的更具体的参数而言,只要可在水中的想要的区域内形成电场,对其并无特别限定。此外,就施加至电极部14的电脉冲的参数而言,可根据水槽的形状、水槽的大小、水生生物的种类、水生生物的大小、水质等进行确定。例如,施加至电极部14的电脉冲的电压可为9V以上且16V以下。此外,电脉冲的频率优选为0.1kHz以上且10.0kHz以下,较佳为0.1kHz以上且5.0kHz以下,更佳为0.5kHz以上且1.5kHz以下。
此外,也可采用使电脉冲的频率按照时间在预定频率范围内进行变化的方式施加电脉冲的频率。作为该频率范围,例如可使用0.1~2.0kHz、0.5~1.5kHz、0.8~1.1kHz、0.5~1.0kHz等的范围。就频率而言,可在该频率范围内采用按照时间进行周期变化的方式进行扫描(sweep),也可在该频率范围内进行随机选择。通过这样地使频率变化地向电极部14施加电脉冲,可防止各个种类和大小的水生生物的跳出。同理,还可一边使电脉冲的电压、占空比等的各参数进行变化,一边将电脉冲施加至电极部14。
例如,在水槽不会产生波浪并可形成静水面的环境下,电极部14优选设置在水深为3cm以上且5cm以下的位置,但在容易产生波浪的环境下,电极部14优选配置在比波浪的高度还深的水深的位置,即,电极部14优选被配置为不会从水面露出。这样就可更切实地对水生生物1的跳出进行抑制。
此外,对电源部50的设置数量也无特别限定,如图1所示,可针对多个电极部件设置一个电源部,也可针对多个电极部件设置多个电源部。
另外,水槽11的与深度方向垂直的剖面的形状如图1所示可为正方形,也可为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可根据水槽11的该剖面的形状对电极部14的设置、构成等进行适当的设定。
此外,尽管电极部14具有电极部件14a、14b、14c、14d,但电极部14只要具有至少两个电极部件即可,对电极部14的设置、构成并无特别限定。也可对电极部件14a、14b、14c、14d中的任意两个或三个进行组合,并对其进行电气和/或结构上的连接,由此将其构成为一体。另外,例如还可分别将电极部件14a、14b、14c、14d分割为两个以上。这样地将电极部件分割为多个后,具有可在水槽11内的内周的各部位单独地对电脉冲的开、关(On、Off)和参数进行调节的优点。此外,也可对多个电极部件进行(电气分离的)构造上的连接,由此对其进行形成。根据这样的结构,可具有能简化电极部件的安装操作的优点。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尽管电极部件14a、14b、14c、14d都为相同的形状,但也可为不同形状的电极装置的组合。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跳出防止装置的变形例的概略斜视图。如图4所示,跳出防止装置10a取代图1的跳出防止装置10的电极部14而具有电极部114。电极部114具有第一电极部件114a和第二电极部件114b。
图4所示的第一电极部件114a和第二电极部件114b分别具有一部分开放了的大致环状的形状,并在水槽11的内周面上与水面100大致平行地进行了配置。该电极部件114a、114b的一部分至少被进行了电气切断(分离)。图4中,尽管电极部件114a、114b具有在结构上也被进行了分断的形状,但也可为仅被进行了电气切断,而结构上被形成为闭环状的形态。第二电极部件114b设置在第一电极部件114a的下方。第一电极部件114a和第二电极部件114b采用沿深度方向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被进行了设置,并且互相之间至少进行了电气分离。例如,可在被形成为闭环状的绝缘性的一个基材的表面上形成第一电极部件114a和第二电极部件114b,从而一体地构成电极部114。
介由电源部50而施加至电极部件114a、114b的电脉冲的一个例子示于图5。电源部50可采用相互错开时机(timing)的方式分别向电极部件114a、114b施加如图3(a)所示的电脉冲。即,可向第一电极部件114a施加图5(a)所示的电脉冲,并向第二电极部件114b施加图5(b)所示的电脉冲。这样,在第一周期T内,当第一电极部件114a为高(high)状态(+侧)时,第二电极部件114b变为低(low)状态(-侧),而在下一个周期T内,则相反。据此,通过使电极部件114a、114b上下配置,并交互地对这两个电极部件施加电脉冲后,在电极部件114a、114b各自的周围、尤其在两个电极部件114a、114b之间,可产生较强的电场。如此一来,与图2所示的电场e同样地,在电极部件114a、114b的周围并在水面下的水面附近,且在从水槽11的内周面向内侧鼓出的预定区域内,可形成向水生生物1施加刺激的电场e。因此,由于水生生物可避开且无法穿过该区域,故可防止水生生物1跳出至水槽11的外面。
此外,如果交互地向两电极部件114a、114b施加电脉冲,则不仅可保持周期T,还可使电压/电流被施加至各电极部件的总时间(变为高(high)状态的总时间)变为一半,所以可降低向各电极部件114a、114b通电而导致的电腐蚀、离子流出等的劣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尽管示出了两个电极部件114a、114b被进行了上下排列的例子,但也可为更多的电极部件进行上下排列,各电极部件与制御部50a电气连接,并且藉由制御部50a从这些电极部件中选择想要的电极部件以进行电脉冲的施加的构成。此时,制御部50a可根据水面100和/或水生生物1的位置、水质、水槽11的形状等的因素、和/或、用户的指定来对施加电脉冲的电极部件进行选择。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6和图7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跳出防止装置进行说明。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跳出防止装置的斜视图。图7是图6的跳出防止装置的纵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跳出防止装置20中,并不是如图1和图2所示那样直接将电极部14安装在水槽11上,而是介由浮起部25将电极部14配置在水槽11内,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跳出防止装置10不同。
如图6和图7所示,跳出防止装置20具有水槽11、电极部14、电源部50、及设置在水槽11的内侧的浮起部25。浮起部25可漂浮在水面100上,并被配置在水槽11的内表面。此外,例如浮起部25如发泡聚苯乙烯(polystyrene)、气球(balloon)等那样可由能在水中浮起的部件构成。另外,浮起部25在水面100上浮起的同时,还可对其下方的水面下的电极部14进行保持。
例如,如图7所示,浮起部25具备:棱柱(Prismatic column)状的第一浮起部件25a,配置在第一侧壁部件12a的内表面附近,并对第一电极部件14a进行保持;棱柱状的第二浮起部件25b,配置在第二侧壁部件12b的内表面附近,并对第二电极部件14b进行保持;棱柱状的第三浮起部件25c,配置在第三侧壁部件12c的内表面附近,并对第三电极部件14c进行保持;及棱柱状的第四浮起部件25d,配置在第四侧壁部件12d的内表面附近,并对第四电极部件14d进行保持。此外,浮起部25还可在水面100上浮起的同时,对电极部14的水中的姿势进行维持。例如,浮起部25可采用与水面100平行的方式被延伸设置。
各浮起部25为了被配置在相对于侧壁部12的预定的位置,即,为了不朝向水槽11的中心方向进行流动,可具有如下构成。例如,浮起部25的外侧可通过如下方式被安装在侧壁部12的内表面上。即,在侧壁部12的内表面的深度方向的预定位置处设置未图示的卡止部。另外,在浮起部25的外侧设置未图示的卡合部。这样,通过浮起部25的卡合部与侧壁部12的卡止部进行卡合,浮起部25的外侧就可被安装在侧壁部12的内表面上。卡止部和卡合部可被形成为能进行相互卡合的钩状或连接器状的部件。此外,侧壁12和卡止部之间、和/或、浮起部25和卡合部之间也可设置链状或绳状的部件。藉由这样的构成,安装在侧壁部12上的浮起部25可随着水面100的下降或上升而在水面100上浮起,同时还可沿深度方向进行移动。另外,还可仅在各浮起部上设置类似锚那样的重物。
此外,如图6所示,电极部14安装在浮起部25的下方,并由浮起部25进行保持(hold)。如图7所示,整个电极部14完全浸入了水中。就电极部14而言,安装在与水接触的浮起部25的部分上、即浮起部25的下半侧,例如,如图7所示安装在浮起部25的下部。另外,如上所述,浮起部25安装在侧壁部12上,并可对电极部14进行保持。为此,电极部14不仅可随着水面100的下降或上升而浸入水中,同时还可与浮起部25一起沿深度方向进行移动。
这样,安装在浮起部25上的电极部14由于可与浮起部25一体地沿深度方向进行移动,所以电极部14可响应水面100的变动而沿深度方向进行移动。为此,即使水面100进行了下降或上升,电极部14所形成的电场区域和水面100之间的深度方向的预定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被维持。因此,即使水面100发生了变动,跳出防止装置20也可有效地发挥防止水生生物1跳出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只要浮起部25可维持电极部14的水中的姿势并可对其进行保持,对浮起部的形状、大小、设置数量等并无特别限定,可根据电极部14的大小、设置数量等进行适当的设定。
此外,电极部14本身也可具有两端封闭的中空筒状形状,并被构成为可浮于水面。此时,可仅将应朝向水面之下的一侧的表面形成为具有导电性。另外,为了对中空筒状的电极部14的上下方向的朝向进行固定,还可被构成为,使应朝向水面之下的一侧的壁面的密度较大,或者,在应朝向水面之下的一侧设置重物,由此可使电极部14的具有导电性的部分切实地配置在水面之下。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8和图9对第三实施方式的跳出防止装置进行说明。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跳出防止装置的斜视图。图9是图8的跳出防止装置的纵剖面图。
就本实施方式的跳出防止装置30而言,具备电极部34,其具有:电极部件34a,具有与图4的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的电极部件114a同样的形状;及第二电极部件34b,作为其他电极部而被配置在水槽11的电极部件34a的再往中心的内侧。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跳出防止装置10不同。
如图8和图9所示,跳出防止装置30具有:水槽11;具有配置在水槽11的内周的第一电极部件34a和配置在第一电极部件34a的再往中心的内侧的第二电极部件34b的电极部34;及分别与电极部34的第一和第二电极部件34a、34b进行电气连接的电源部50。
第一电极部件34a配置在水槽11的侧壁部12的附近的水面下。该第一电极部件34a可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的任意的方法而被配置在水槽11内。例如,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电极部件34a可安装在侧壁部12的内表面上。第一电极部件34a具有与图6所示的第一电极部件114a相同的结构,并被配置在水槽11的内周,且被设置为与水槽11内的水面100平行。
第二电极部件34b设置在第一电极部件34a的内侧,并至少与水面100接触。例如,第二电极部件34b为点状,如图9所示,可被浮起部35进行保持,同时被设置在第一电极部件34a的内侧。如图9所示,第二电极部件34b可安装在浮起部35的下半侧。
浮起部35由能浮于水面100的材料构成,并被设置在水槽11的内侧。例如,浮起部35为圆柱状,并被配置在水槽11内的水面100的中央附近。此外,浮起部35与图6所示的浮起部25同样地可浮于水面100,并可对第二电极部件34b进行保持,还可对第二电极部件34b的水中的姿势进行维持。为此,安装在浮起部35上的第二电极部件34b可与浮起部35一体地沿深度方向进行移动。此外,为了对浮起部35的与水面100平行的面内的移动进行抑制,还可设置用于对浮于水面100的浮起部35和水槽11的底部13之间进行连接的未图示的连接部件。
本实施方式中,电源部50向外侧的第一电极部件34a施加上述图3所示那样的电脉冲(+侧),内侧的第二电极部件32b则为-侧(接地)。故,在第一电极34a的周围可形成如前所述的、在水面附近的内周面附近的从水槽11的内周面朝向内侧鼓出的预定的区域内对水生生物赋予刺激的电场e,由此可形成如上所述的不会让应防止其跳出的水生生物靠近的区域。因此,通过不让水生生物靠近这样的区域,可对水生生物自水槽11跳向外面的跳出进行防止。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跳出防止装置具有设置在侧壁部12上的第一电极部件34a和设置在第一电极部件34a的内侧的第二电极部件34b。这样,就第一和第二电极部件34a、34b中的第二电极部件34b而言,仅通过使其浮于水面的方式就可对其进行配置,所以可容易地进行电极部34的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只要可在水中的想要的区域形成电场区域,对第一电极部件34a和第二电极部件34b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图8和图9中,尽管第二电极部件34a具有点状或圆盘状的形状,但第二电极部件也可被构成为由线状部件形成为圆形或多边形的环状。藉由第二电极部件34a的形状,可使第一电极部件34a和第二电极部件34b之间的距离进行变化。例如,可使第二电极部件34b的外径基于水槽11的大小进行变化,还可将第一和第二电极部件34a、34b之间的距离设为想要的距离。如果可缩短两电极部件间的距离,则例如即使在水槽11较大的情况下,也可对施加至第一电极部件的电脉冲的强度进行限制,并可形成所需的强度的电场。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尽管示出了第二电极部件34b被构成为一个部件的例子,但也可将多个第二电极部件设置在水槽11内的不同的位置。
另外,第二电极部件34b也可不通过浮起部而是介由与电源50连接的配线51从上方或下方被保持。此情况下,第二电极部件34b可具有线状的形状,并沿与水面交叉的方向进行配置,此外,其至少水面付近的表面被构成为具有导电性。藉由这样地进行构成,只要该导电性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水面之下,导电性的表面即可与水接触,进而可作为第二电极部件34b而发挥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所述的水槽11可配置在陆地上,另外,除了本发明的跳出防止装置之外,还可在其上设置用于对水槽11内的水的水质、氧气的量等的水生生物的生息环境进行调整的各种各样的装置等。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考图10和图11对第四实施方式的跳出防止装置进行说明。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跳出防止装置的斜视图。图11是图10的跳出防止装置的纵剖面图。
就本实施方式的跳出防止装置40而言,并不是如图1和图2所示那样设置在水槽11内,而是如图10和图11所示那样设置在水中所设置的围绕部42内,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跳出防止装置10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围绕部42可作为对1条以上的水生生物1从水平方向或横向方向进行包围的包围部而发挥功能,存在具备对包围部的下端进行覆盖的底盖部的情况和不具备该底盖部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就围绕部42即包围部而言,其由具有网眼的网状部件形成,并被设置在水中,就该网眼的大小而言,其具有不能让水生生物1穿过,但可让液体透过那样的大小。例如,可为海洋等中由网所形成的所谓的网箱养殖用的网箱等。此外,水槽内由网等进行了分隔的情况也相当于围绕部。
如图10和图11所示,跳出防止装置40具有设置在以环绕中心轴X42的方式而形成的围绕部42的内侧的电极部44和与电极部44连接的电源部50。
首先,对浮起部46进行说明。
浮起部46被构成为可浮于水面100,并具有与围绕部42的上端开口相对应的外形,由此可在下端安装围绕部42。例如,图10和图11所示的例子中,浮起部46由发泡塑料等的可浮于水面100的材料形成,并具有实心的、剖面为大致四边形的圆环形状。浮起部46的下端安装有围绕部42,浮起部46可一边浮于水面100一边对围绕部42进行保持。此外,如后所述,在围绕部42还具有底盖部43的情况下,浮起部46也可一边浮于水面100一边还对底盖部43进行保持。另外,浮起部46还可如气球等那样被构成为藉由被形成为中空状而浮于水面100。
接下来,对围绕部42进行说明。
围绕部42被形成为由网状部件构成的筒状,例如,如图11所示为圆筒状。围绕部42的上部开口端42a安装在浮起部46的下部。另外,就被浮于水面100的浮起部46所保持的围绕部42而言,可在水中保持一定程度的预定形状的状态下被进行保持,并浮于水中。就围绕部42而言,围绕部42的上部开口端42a被浮起部46保持在水面附近,而围绕部42则从水面100朝向围绕部42的下部开口端42b向下方进行了延伸。
这样,围绕部42就可沿深度方向对水中的预定的区域70(以下也称内部空间70)进行环绕和包围。例如,围绕部42可对内部空间70内的1条以上的水生生物1进行包围。
围绕部42可由网箱用的网等形成,围绕部42的网眼小于水生生物1的大小(size)。为此,围绕部42可使水(或液体/流体)穿过内部空间70和内部空间70的外部71(以下也称外部空间71)进而对其进行连通,并可对围绕部42的内部空间70和外部空间71之间的水生生物1的移动进行阻挡。具体而言,水可透过围绕部42从内部空间70流出至外部空间71,并可从外部空间71流入至内部空间70。为此,围绕部42的内侧的水面高度可与围绕部42的外侧的水面高度相同。但是,水生生物1却不能穿过围绕部42而在内部空间70和外部空间71之间来回游动。
此外,在水生生物1可经由围绕部42的下端侧在内部空间70和外部空间71之间来回游动的情况下,如图10和图11所示,围绕部42还具有安装在其下端的底盖部43。底盖部43设置在围绕部42的下部开口端42b,并可对围绕部42的下端进行封堵。底盖部43与围绕部42同样地也可由网箱用的网等形成。为此,底盖部43设置在围绕部42上之后,水生生物1就无法在内部空间70和外部空间71之间进行移动。
接下来,对电极部44进行说明。
电极部44具有至少两个电极部件,并设置在围绕部42内侧,尤其是沿着内周进行设置。此外,电极部44设置在围绕部42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长度的一半处的上侧,并设置在水面下的预定水深区域,且被配置为与水面100大致平行。例如,如图11所示,电极部44具备沿着围绕部42的与深度方向垂直的剖面的形状进行了弯曲的、半圆状的第一电极部件44a和半圆状的第二电极部件44b。
第一电极部件44a的外侧和第二电极部件44b的外侧分别安装在围绕部42的内表面上,第一电极部件44a和第二电极部件44b相对配置。此外,第一电极部件44a和第二电极部件44b之间还进行了电气分离,例如被设置在从水面100开始的相同的深度处。
与图1所示的电极部14同样地,电极部44设置在围绕部42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水深方向的长度的一半处的从下端(底部)开始的较远的一侧、即上端侧。优选设置在水面100到水面100至围绕部42的下端的一半处的水深处之间。较佳设置在水面100到水面100至围绕部42的下端的三分之一处的水深处之间。电极部44优选设置在水深1m以下,较佳例如设置在1cm以上、3cm以上、5cm以上、50cm以下、30cm以下、20cm以下、10cm以下、5cm以下、或位于其组合的范围内。如果水面100至电极部44的深度位于该范围内,则跳出防止装置40可抑制水生生物1跳出至围绕部42之外。
另外,电极部44介由围绕部42被浮起部46进行了保持。为此,电极部44可随着水面100的下降或上升而浸于水中,同时还可与浮起部46和围绕部42一起沿深度方向进行移动。例如,在将围绕部42设置在海洋中等的情况下,如果电极部44可这样地随着水面的变动而进行移动,则可防止潮位的变化、波浪的强度等引起的电极部44从水面的露出,故可更切实地防止水生生物跳到围绕部42的外面。
接下来,对电源部50进行说明。
电源部50介由配线部51与电极部44连接,并向电极部44施加电脉冲。电源部50可分别向第一电极部件44a和第二电极部件44b例如施加图5所示那样的电脉冲。这样,就可在从围绕部42的内周面朝向内侧进行鼓出的预定区域内形成能向水生生物施加刺激的电场e,由此可形成如上所述的不让应防止其跳出的水生生物靠近的区域。因此,通过不让水生生物靠近这样的区域,就可防止水生生物从水槽11跳到外面。
此外,就电脉冲的各参数而言,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可根据围绕部42的形状、大小、水生生物的种类、大小、水质等进行确定。此外,还可采用相对于时间进行变化的方式对各参数进行调整。例如,频率可在预定的频率范围内周期或随机地进行变化。
跳出防止装置40可如养殖场那样设置在海洋上等的室外。
接下来,对跳出防止装置40如何防止水生生物跳出的过程进行说明。
电脉冲被施加至电极部44后,电极部44在被围绕部42所包围的水中的预定区域内形成电场。电场可发挥对水生生物1进行电气屏蔽(Electrical barrier)的作用。为此,可防止水生生物1从围绕部42所包围的水面100跳到围绕部42的外侧。
此外,就安装在围绕部42上的电极部44而言,由于可与浮起部46和围绕部42一体地沿深度方向进行移动,故可对电极部44所形成的电场区域和水面100之间的深度方向的预定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维持。为此,即使水面100发生了变动,跳出防止装置40也可发挥防止水生生物1跳出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跳出防止装置具有围绕部42和对电极部44进行保持的浮起部46。此外,电极部44还可一边浸于水中一边与浮起部46和围绕部42一起沿深度方向进行移动。为此,即使水面100发生了变动,也可维持对水生生物1的跳出进行抑制的效果。
另外,由于水可透过围绕部42和底盖部43在内部空间70和外部空间71之间自由流动,所以内部空间70内的水量即围绕部42的内侧区域内的水量可为一定。为此,不需要进行向围绕部42的内侧区域添加水或从该区域将水除去等的、对围绕部42的内侧区域内的水量进行调整的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只要浮起部46可维持电极部44的水中的姿势,并可同时对围绕部42和电极部44进行保持即可,对浮起部的形状、大小、设置数量等并无特别限定。
此外,尽管电极部44具有第一电极部件44a和第二电极部件44b,但电极部44具有至少两个电极部件即可,对电极部44的设置、构成并无特别限定。此外,还可根据围绕部42的剖面形状对电极部44的形状进行适当的设定。
另外,只要电极部44可与水接触即可,如图12所示,电极部44可安装在围绕部42的内表面上,电极部44也可安装在浮起部46的与水接触的部分上。
此外,就围绕部42的形状而言,只要可在围绕部42的内侧空间内包围1条以上的水生生物1即可,对其并无特别限定,如图11所示,可为圆筒状,还可为角筒状。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跳出防止装置还可具有固定部。图12是本实施方式的跳出防止装置的变形例的剖面图。
如图12所示,跳出防止装置具有浮起部46、围绕部42、电极部44、电源部50、及安装在围绕部42的下端的固定部47。固定部47可由能沉于水中的材料构成,并被设置在水底101。此外,固定部47还可沿着围绕部42的下部开口端42b的形状而被安装在下部开口端42b。例如,固定部47为圆环状。
由于浮起部46的浮力并不能使固定部47浮起,固定部47相对于水底101的设置状态可被维持,所以围绕部42介由固定部47可被固定在水底101。为此,固定部47可避免跳出防止装置的漂流。此外,水底101还可发挥相对于围绕部42的作为图11和图12所示的底盖部43的功能。据此,固定在水底101的跳出防止装置可不具底盖部43,这样也可防止水生生物1经由围绕部42的下端侧在内部空间70和外部空间71之间来回移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可知,即使不设置上盖,也可防止水生生物从水槽、网箱等那样的装置中跳出。
以上尽管对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也可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和变更。此外,还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或全部与其他实施方式进行组合。
本国际申请主张基于2017年8月3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7-151082号的优先权,并将其全部内容援引于此。
[符号说明]
1 水生生物
10 跳出防止装置
11 水槽
12 侧壁部
13 底部
14 电极部
50 电源部
51 配线部
100 水面

Claims (8)

1.一种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具备:
电极部,设置在用于对水生生物进行饲养的水槽的内周;及
电源部,与所述电极部电气连接,并向所述电极部施加电脉冲,
其中,
所述电极部在所述水槽的所述内周的一部分或全部上沿水平方向延伸,并被配置在所述水槽内的预定的水深区域,
所述电极部被施加电脉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其中,
所述电极部安装在所述水槽的内周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还具备:
浮起部,可浮于水面,
其中,所述电极部安装在所述浮起部的下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其中,
所述电极部设置在所述水槽的高度或所述水槽内的水位的一半处的上侧。
5.一种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具备:
电极部,设置在对水生生物的周围进行环绕包围的筒状的包围部的内周;及
电源部,与所述电极部电气连接,并向所述电极部施加电脉冲,
其中,
所述电极部在所述包围部的所述内周的一部分或全部上沿水平方向延伸,并被配置在所述包围部的高度的一半处的上侧的预定的水深区域,
所述电极部被施加电脉冲。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还具备:
浮起部,可浮于水面,
其中,所述包围部安装在所述浮起部上,并被所述浮起部保持在水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其中,
所述电极部安装在所述包围部上,介由所述包围部而被所述浮起部保持。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其中,
所述电极部设置在所述包围部内的水位的一半处的上侧。
CN201880019188.0A 2017-08-03 2018-07-06 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 Active CN1104307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1082 2017-08-03
JP2017151082 2017-08-03
PCT/JP2018/025768 WO2019026548A1 (ja) 2017-08-03 2018-07-06 水生生物の飛び出し防止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30750A true CN110430750A (zh) 2019-11-08
CN110430750B CN110430750B (zh) 2022-08-09

Family

ID=65232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9188.0A Active CN110430750B (zh) 2017-08-03 2018-07-06 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350613B2 (zh)
EP (1) EP3662748A4 (zh)
JP (2) JP6635494B2 (zh)
CN (1) CN110430750B (zh)
CA (1) CA3058363C (zh)
PH (1) PH12019502147A1 (zh)
WO (1) WO20190265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46318B2 (ja) 2020-01-31 2023-09-19 株式会社ダイヤメット インサート焼結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3040084B (zh) * 2021-03-23 2022-10-14 武汉大学 一种分析水中电流场对鱼类行为影响的实验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60123A (en) * 1993-04-23 1995-10-24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Agriculture Electroshock repulsion of waterfowl, aquatic animals, and small mammals
CN1324563A (zh) * 2000-05-24 2001-12-05 郭华 海洋养殖
US20050000465A1 (en) * 2001-07-27 2005-01-06 Michael Wescombe-Down Shark repelling device
CN201160418Y (zh) * 2007-12-18 2008-12-10 曾艺 鱼跳龙门装置
WO2010149862A1 (fr) * 2009-06-26 2010-12-29 Gymnokidi S.A.S. Procede permettant de faire parler un poisson electriqu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24552Y2 (zh) * 1972-07-12 1977-06-03
JPS52878B2 (zh) 1972-09-06 1977-01-11
JPS55140359U (zh) * 1979-03-29 1980-10-07
JPH0358724A (ja) * 1989-07-27 1991-03-13 Hitachi Zosen Corp 魚介類の遊泳遮断方法
JPH0681575B2 (ja) * 1989-08-10 1994-10-19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魚介類鑑賞装置
JP2005080589A (ja) 2003-09-09 2005-03-31 Pleco Corporation 生物飼育用水槽
JP4941185B2 (ja) 2007-08-31 2012-05-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8087384B2 (en) * 2009-04-10 2012-01-03 Kerry Smith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boat anesthetization of aquatic animals
US20120124918A1 (en) * 2010-05-18 2012-05-24 William Bing Zimmerman Parapet protector
GB201212382D0 (en) * 2012-07-12 2012-08-22 Ace Aquatec Ltd Predator deterrent
US10285394B1 (en) * 2015-10-21 2019-05-14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Secretary Of The Navy Floating pier, pinniped deterrent system
DE102015226101A1 (de) 2015-12-18 2017-06-22 Bruker Axs Gmbh Röntgenoptik-Baugruppe mit Umschaltsystem für drei Strahlpfade und zugehöriges Röntgendiffraktomete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60123A (en) * 1993-04-23 1995-10-24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Agriculture Electroshock repulsion of waterfowl, aquatic animals, and small mammals
CN1324563A (zh) * 2000-05-24 2001-12-05 郭华 海洋养殖
US20050000465A1 (en) * 2001-07-27 2005-01-06 Michael Wescombe-Down Shark repelling device
CN201160418Y (zh) * 2007-12-18 2008-12-10 曾艺 鱼跳龙门装置
WO2010149862A1 (fr) * 2009-06-26 2010-12-29 Gymnokidi S.A.S. Procede permettant de faire parler un poisson electriqu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62748A4 (en) 2021-04-07
WO2019026548A1 (ja) 2019-02-07
CA3058363C (en) 2022-01-25
EP3662748A1 (en) 2020-06-10
JPWO2019026548A1 (ja) 2019-11-14
US11350613B2 (en) 2022-06-07
JP2020014473A (ja) 2020-01-30
JP7217017B2 (ja) 2023-02-02
PH12019502147A1 (en) 2020-06-08
CN110430750B (zh) 2022-08-09
US20200100475A1 (en) 2020-04-02
CA3058363A1 (en) 2019-02-07
JP6635494B2 (ja) 2020-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41303B2 (ja) 水中生物を誘導する方法及び水中生物を誘導するシステム
Lissmann Electric location by fishes
CN110430750A (zh) 水生生物跳出防止装置
CN203575278U (zh) 一种大型海藻养殖筏架
CN103651186A (zh) 碗形漂浮式鱼礁与投放装置
CN103371122A (zh) 用于在鱼缸中控制藻华以及杀灭病原体的装置
JP2006271907A (ja) 生体刺激用装置、イオン導入装置等、および、生体刺激用プログラム、イオン導入装置等用プログラム。
US5417006A (en) Magnetic influence and control of living organisms
JP2017216988A (ja) 魚の誘導方法
CN102150634A (zh) 一种海参养殖笼
KR20180077389A (ko) 인공어초
Polet Electric senses of fish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marine fisheries
CN205794559U (zh) 一种可自动游泳和发光的新型假饵
JP7291364B1 (ja) 電子機器及び電界バリア形成装置
KR101829265B1 (ko) 스파 기기
JP2016096802A (ja) 人工浮き魚礁
RU2005122335A (ru) Способ лечения нейрогенной дисфункции мочевого пузыря у детей
RU2473734C2 (ru)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рыбозаградитель
JP2005245319A (ja) 魚介類の養殖方法及び魚介類の養殖装置
Parrish et al. Electroreception
KR200235419Y1 (ko) 낚시용 수중찌
JP2017221183A (ja) 電極装置
KR200348756Y1 (ko) 별도의 전원공급 없이 생성하는 전해장치
JP2023037806A (ja) 有害生物を忌避する装置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JP2004284566A (ja) 水上構造物の安定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