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25248A - 一种带有内槽流道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形成方法及节点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有内槽流道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形成方法及节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25248A
CN110425248A CN201910816724.6A CN201910816724A CN110425248A CN 110425248 A CN110425248 A CN 110425248A CN 201910816724 A CN201910816724 A CN 201910816724A CN 110425248 A CN110425248 A CN 1104252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ndrel
rubber
liquid
spacer sleev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1672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25248B (zh
Inventor
林胜
陈俊辉
张玉祥
黄江彪
李静
曾先会
罗俊
张国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zhou Times Ruiwei Damp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zhou Times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zhou Times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zhou Times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1672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2524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4252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252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252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252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equilibration chamber, e.g. the equilibration chamber, surrounding the plastics spring or being annul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内槽流道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形成方法及节点,其中形成方法是在外套和芯轴之间增设中间隔套,将中间隔套与芯轴通过橡胶硫化粘接在一起,再将形成一体的中间隔套与芯轴装配到外套中;在芯轴中设置内槽流道,在中间隔套上挖空形成多个空间,当硫化后,利用橡胶与所述多个空间形成相互独立的多个液体空腔,多个液体空腔中设置有液体且多个液体空腔之间通过内槽流道相连通。本发明能提供较小的径向刚度及较大的轴向刚度,实现较大的动静比,从而优化了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产品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带有内槽流道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形成方法及节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形成方法及节点产品,尤其涉及一种带有内槽流道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形成方法及节点。
背景技术
根据动力学要求转臂节点在直线高速运行(高频振动)时,提供较大的径向刚度保证运行稳定性,提高临界速度;在过曲线(低频大振幅)时,提供较小的刚度性能保证过曲线性能,减小磨耗;普通节点难以实现上述特性,特别对于老线路,轮轨及线路磨损较大,维护成本高,因此需要使用一种新产品同时具备上述特性—液体橡胶复合节点。
液体橡胶复合转臂节点工作原理:主要通过在橡胶部件内部设计两中空型腔结构,通过流道设计将两空腔连通,预先在一型腔内灌注密封不可压缩的(粘性)液体。在载荷作用下两空腔内的容积发生变化,液体在两腔之间流动产生阻尼,消耗振动能量,达到衰减振动的目的。低频振动时,液体经通道上下流动,起到大阻尼效果,高频率区段液体来不及流动,阻尼值较小,有效隔离振动,且高频振动下动刚度基本稳定保持不变,起到防止动态硬化的作用。系统的频率比基本保持不变,依然起到良好的减振效果。
经过检索,找到相关的国内专利文献如下:
1、公告号为CN102644693A,公告日为2012年8月22日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带液体阻尼橡胶关节动刚度调节方法,在橡胶关节内设有两个以上的封闭空腔,封闭空腔与封闭空腔之间通过节流通道相互连通,且在节流通道上设置控制节流通道过流面积的调节装置,通过调节装置调节节流通道的大小,以达到调节阻尼力的大小,得到所需的橡胶关节动刚度。
2、公告号为CN105501242A,公告日为2016年4月20日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橡胶节点,其包括:芯轴、外套和橡胶层;所述橡胶层填充在所述芯轴和外套之间,所述橡胶层以芯轴为对称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橡胶节点内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的第一连通通道,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内注有液体且所述液体未充满所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
3、公告号为CN204845947U,公告日为2015年12月9日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轴箱节点,其包括一芯轴、一弹性套件、一壳体,所述芯轴的中部开设一贯穿所述芯轴的通孔,所述弹性套件套设于所述芯轴的外壁,所述弹性套件上具有一第一腔体、一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底部、所述第二腔体的底部分别与所述通孔的两端连通形成一空腔体,所述空 腔体内具有液体,所述壳体套设于所述弹性套件的外部。
4、公告号为CN109455191A,公告日为2019年3月12日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变刚度转臂节点,转臂节点包括外套、主簧、辅助簧、芯轴,芯轴表面缠绕油液管道,主簧由橡胶和金属件两部分硫化成一体,主簧的金属件部分与芯轴压装在一起,主簧的两端压装有辅助簧,辅助簧也是与主簧相对应的由橡胶和金属件两部分硫化成一体,主簧和辅助簧外围压装有外套,以芯轴为对称轴,在外套和主簧之间设两个油腔,两个油腔分别与对应的油液管道的两端口相通。
为了进一步优化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性能,需要产品提供较大的轴向刚度,实现较大的动静比,这样上述专利文献中的现有液体橡胶复合节点就难以实现了。
综上,急需设计一种新型的液体橡胶复合节点,使其能提供较小的径向刚度及较大的轴向刚度,实现较大的动静比,从而优化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产品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带有内槽流道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形成方法及节点,其能提供较小的径向刚度及较大的轴向刚度,实现较大的动静比,从而优化了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产品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有内槽流道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形成方法,其是在外套和芯轴之间增设中间隔套,将中间隔套与芯轴通过橡胶硫化粘接在一起,再将形成一体的中间隔套与芯轴装配到外套中;在芯轴中设置内槽流道,在中间隔套上挖空形成多个空间,当硫化后,利用橡胶与所述多个空间形成相互独立的多个液体空腔,多个液体空腔中设置有液体且多个液体空腔之间通过内槽流道相连通。
优选的,将芯轴设置成内、外两个部分,内部为芯轴本体,外部为芯轴外套,在芯轴本体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流道槽,流道槽围绕分布在芯轴本体的外周面上,芯轴外套套装在芯轴本体上,利用芯轴外套的内周面遮挡密封住流道槽的槽口,使得液体只能沿流道槽的长度方向流动;在芯轴外套上还开有两个芯轴通孔,芯轴本体和芯轴外套装配好后,其中一个芯轴通孔的一端与流道槽的一端相连通,另外一个芯轴通孔的一端与流道槽的另外一端相连通,而所述一个芯轴通孔的另外一端与一个液体空腔相连通,另外一个芯轴通孔的另外一端与另外一个液体空腔相连通,从而将多个液体空腔之间通过内槽流道相连通起来。
优选的,液体空腔的具体形成方法如下:先在中间隔套上挖出多个空间, 空间类似于通孔状,其外侧端和内侧端均为开口状;将空间内侧端开口进行密封时,是将芯轴与中间隔套之间通过橡胶硫化粘接在一起后,利用硫化后的橡胶封堵住空间的内侧端端口;将空间外侧端开口进行密封时,是在挖空后的中间隔套上加盖弧形盖板,利用弧形盖板封堵住空间的外侧端端口;利用上述方法,使得多个空间形成多个液体空腔。
优选的,在弧形盖板的内周弧面上设置有朝芯轴凸出的凸块;利用凸块与橡胶相接触提供非线性刚度,利用凸块与芯轴接触形成硬止挡限位。
优选的,中间隔套采用整体式隔套或采用多瓣式隔套,所述液体空腔设置有两个,两个液体空腔关于中间隔套的轴线对称分布在中间隔套上。
优选的,当中间隔套采用多瓣式隔套时,未进行装配前,相邻的每个瓣体的相互接近的两端端面之间均留有间隙E,当进行装配后,间隙E消失,每个瓣体的相互接近的两端端面相互接触。
优选的,未进行装配前,在橡胶中且位于每个间隙E处也留有开口间隙F,当进行装配后,开口间隙F被变形的橡胶填满,使得开口间隙F消失不见。
优选的,当中间隔套采用多瓣式隔套时,采用的是非等分的设计,即以中间隔套的中心点为圆点,多个弧形瓣体对应的圆心角度是不相等的;被挖空的弧形瓣体所对应的圆心角度大于未被挖空的弧形瓣体所对应的圆心角度。
优选的,所述芯轴外套是通过下述方法形成的:以芯轴外套的中心轴线I为母线,以两端高,中间底的马鞍状面J为旋转面所形成的一个芯轴外套;
芯轴外套和中间隔套之间的橡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橡胶为中间段橡胶,另外一部分为位于中间段橡胶两端的端部橡胶,中间段橡胶沿芯轴径向上的厚度设为径向厚度H1,端部橡胶沿芯轴轴向上的厚度设为轴向厚度H2;
通过调整径向厚度H1和轴向厚度H2就能对节点的径向刚度和轴向刚度进行调整。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节点,包括外套、芯轴和中间隔套,中间隔套与芯轴通过橡胶硫化粘接在一起,中间隔套装配到外套中,在芯轴中设置有内槽流道,在中间隔套上还设置有多个空间,当硫化后,利用橡胶与所述多个空间形成相互独立的多个液体空腔,多个液体空腔中设置有液体且多个液体空腔之间通过内槽流道相连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在中间隔套上挖空与硫化后的橡胶形成多个独立的能储存液体的液体空腔,再在芯轴中设置内槽流道,利用内槽流道将多个液体空腔连通起来形成液体橡胶复合节点,这样能提供较小的径向刚度及较大的轴向刚度,实现较大的动静比,从而优化了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产品性能。通过对内槽流道形成方法的设计,一是便于装配,二是保证了液体在内槽流道中只能沿设计好的流道槽路线流动,不会发生窜流现象,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通过对液体空腔具体形成方法的设计,使得液体空腔能顺利形成,保证了产品质量。当中间隔套设计成多瓣式隔套时,通过对其装配结构及工艺的设计,保证了过盈装配完成后,相邻的每个瓣体的相互接近的两端端面之间直接接触,不会有橡胶涉入其中,能进一步提高装配后产品的性能。当中间隔套设计成多瓣式隔套时,将中间隔套采用非等分设计,尽可能的扩大了液体空腔的体积空间。将中间隔套之间的橡胶分成为中间段橡胶和端部橡胶,通过调整中间段橡胶的径向厚度和端部橡胶的轴向厚度对节点的径向刚度和轴向刚度进行调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沿芯轴径向的节点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芯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当芯轴上表面不包胶时,图2中的B部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沿芯轴径向的中间隔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G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中间隔套未装配到外套中时,图1中G部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6中一个弧形盖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流道槽一端端部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流道槽一端端部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流道槽一端端部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沿芯轴轴向剖切且位于外套一端端部处的节点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 外套,111. 外套翻边部, 2. 芯轴,211. 芯轴本体,212. 芯轴外套,213. 芯轴通孔,214. 注液通孔, 3. 中间隔套,311. 左弧形瓣体,312. 右弧形瓣体,313. 上弧形瓣体,314. 下弧形瓣体,4. 橡胶,411. 芯轴上表面包胶,412. 包胶通孔,413. 中间段橡胶,414. 端部橡胶,5. 液体空腔,6. 流道槽,611. 水平流道槽,612. 垂直流道槽,613.收口流道槽一,614. 收口流道槽二,615. 收口流道槽三,7. 弧形盖板,8. 台阶部,9. 凸块,10. 注液孔,11. 台阶部一,12. 台阶部二,13. 端部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的阐述。
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带有内槽流道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形成方法,其是在外套1和芯轴2之间增设中间隔套3,将中间隔套3与芯轴2通过橡胶4硫化粘接在一起,再将形成一体的中间隔套与芯轴装配到外套1中;在芯轴2中设置内槽流道,在中间隔套3上挖空形成多个空间,当硫化后,利用橡胶4与所述多个空间形成相互独立的多个液体空腔5,多个液体空腔5中设置有液体(图中未示出)且多个液体空腔5之间通过内槽流道相连通。通过上述方法形成的液体橡胶复合节点,能提供较小的径向刚度及较大的轴向刚度,实现较大的动静比,从而优化了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产品性能。
申请人通过将几个样品进行试验数据如下:
径向刚度 轴向刚度 动静比
试样1 5.68 13.16 6.5:1
试样2 5.57 12.62 7:1
试样3 5.54 12.38 6:1
试样4 5.34 13.02 6:1
试样5 5.25 11.68 5:1
如图3和图4所示,内槽流道的形成方法如下:将芯轴2设置成内、外两部分,内部为芯轴本体211,外部为芯轴外套212,芯轴本体211过盈装配到芯轴外套212中。在芯轴本体21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流道槽6,流道槽6呈螺旋状围绕分布在芯轴本体211的外周面上,在这里,流道槽6也可以不呈螺旋状围绕,而是以其他形状设置。当芯轴本体211过盈装配到芯轴外套212中后,利用芯轴外套212的内周面遮挡密封住流道槽6的槽口,形成内槽流道,使得液体只能沿螺旋状流道槽6的螺旋长度方向流动。由于流道槽为螺旋状且其槽口为开放状态,因此,为保证液体只能沿螺旋状流道槽的螺旋长度方向流动的效果,需要对流道槽的槽口进行密封,防止放置液体在螺旋状流道槽之间横向窜流,本实施例在装配时,芯轴本体211是通过过盈装配到芯轴外套212中的,当过盈装配后,利用芯轴本体211和芯轴外套212之间的结合力,将流道槽的槽口密封住,使得液体只能沿螺旋状流道槽的螺旋长度方向流动,而不能在螺旋状流道槽之间横向窜流,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液体空腔设置有两个(如图1中位于上方的上方液体空腔和位于下方的下方液体空腔),在工作时,两个液体空腔需要连通起来,以保证液体能在两个液体空腔之间来、回流动。本实施例是在芯轴外套212上还开有两个芯轴通孔213,芯轴本体211和芯轴外套212装配好后,其中一个芯轴通孔213的一端与流道槽6的一端相连通,另外一个芯轴通孔213的一端与流道槽6的另外一端相连通,而所述一个芯轴通孔213的另外一端与一个液体空腔5相连通,另外一个芯轴通孔213的另外一端与另外一个液体空腔相连通,也就是说流道槽6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芯轴通孔213与两个液体空腔5相连通,从而将多个液体空腔5之间通过内槽流道相连通起来。
在这里,在装配时,为保证流道槽6的端部与芯轴通孔213之间相连通,需要保证流道槽6的端部朝向芯轴轴向投影面上的投影与芯轴通孔213的一端朝向芯轴轴向投影面上的投影相互完全重合或部分重合,因此,流道槽的槽宽C1设计成小于芯轴通孔213的直径C2,这样减小了装配难度。另外,为保证芯轴通孔213的另外一端与液体空腔5相连通,需要在芯轴上表面包胶411和芯轴下表面包胶上开有包胶通孔412,使得液体空腔5通过包胶通孔412与芯轴通孔213的另外一端相连通,这样做会增加一定的装配难度。因此,我们也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方案,如图5所示,将位于液体空腔内的芯轴上表面包胶和芯轴下表面包胶清除掉,或可以在位于液体空腔内的芯轴上表面和位于液体空腔内的芯轴下表面上不设置包胶,这样使得芯轴通孔213的另外一端与液体空腔5直接相连通,减小了装配难度。
如图1、图4和图6所示,液体空腔的形成方法如下:先在中间隔套3上挖出两个空间(如图6中的空间X1和X2), 空间X1和空间X2 类似于通孔状,其外侧端和内侧端均为开口状,在这里,将靠近芯轴2一侧的空间的一端看成内侧端,将远离芯轴2一侧的空间的一端看成外侧端,为了保证液体空腔能储存液体,需要将每个空间的两端开口进行密封以使得每个空间相互独立成形,在本实施例中,将空间内侧端开口进行密封时,是利用橡胶4进行密封的,即:在当将芯轴2与中间隔套3之间通过橡胶4硫化粘接在一起后,通过设计,利用硫化后的橡胶4封堵住空间的内侧端端口;将空间外侧端开口进行密封时,是在挖空后的中间隔套3上加盖一个弧形盖板7,利用弧形盖板7封堵住空间的外侧端端口,这样使得每个空间均形成独立的液体空腔。
如图7所示,在空间外侧端开口周边的中间隔套3上开有台阶部8,台阶部8沿空间外侧端开口设置一整圈,弧形盖板7盖在台阶部8上,台阶部8的一个作用是用于作为定位结构,便于弧形盖板7定位装配。在本实施例中,芯轴、外套、中间隔套和弧形盖板均可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为了进一步保证空间的外侧端端口的密封性,还需要通过以包胶和压装的方式相配合来完成,即在本实施例中,将橡胶4包胶至台阶部8上,此处的包胶厚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装配时,先是将芯轴2和挖空的中间隔套3通过橡胶4硫化成一体,将橡胶包胶至台阶部8上,再在台阶部8上盖上弧形盖板7,使得弧形盖板7与台阶部8上的包胶相接触,再将带有弧形盖板7的中间隔套3过盈装配到外套1中,利用装配后产生的作用力将弧形盖板7压紧在台阶部8上,使得台阶部8上的包胶产生变形,起到密封效果。当外套1组装好后,还可以进一步对其设计一定的缩径量,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中间隔套可采用整体式隔套,也可采用多瓣式隔套。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就是多瓣式隔套,如两瓣式、三瓣式等结构,具体的来说本实施例采用的是四瓣式隔套,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中间隔套3为四瓣式隔套,包括左弧形瓣体311、右弧形瓣体312、上弧形瓣体313和下弧形瓣体314,四个瓣体周向围合形成隔套。如图9所示,当中间隔套与芯轴通过橡胶硫化粘接后未进行过盈装配前,相邻的每个瓣体的相互接近的两端端面之间均留有间隙E(如图9中的左弧形瓣体311的一端和下弧形瓣体314的一端之间的间隙E),在橡胶4中且位于每个间隙E处也留有开口间隙F;但是,当节点过盈装配好后,如图8所示,受到作用力的影响下,间隙E和相邻的开口间隙F均消失不见,即每个瓣体的相互接近的两端端面相互接触,开口间隙F也被变形的橡胶4填满,这样能进一步提高装配后产品的性能。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开口间隙F为U型凹槽,该U型凹槽的开口朝向间隙E且U型凹槽的两侧边沿中间隔套的径向延长的延长线分别与位于间隙E处的两个瓣体的相互接近的两端端面相重合,U型凹槽的深度是根据实际装配工况来设计的。通过设置开口间隙F能保证装配后,每个瓣体的相互接近的两端端面相互直接接触,其之间不会有橡胶涉入其中。
在多瓣式中间隔套的设计中,可采用等分设计,也可以采用非等分设计,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非等分的设计,即以中间隔套的中心点为圆点,多个弧形瓣体对应的圆心角度是不相等的,如图6所示,上弧形瓣体313的弧度和下弧形瓣体314对应的圆心角度均设为α,左弧形瓣体311和右弧形瓣体312对应的圆心角度均设为β,且α>β。这是因为,在本实施例中,挖空的弧形瓣体为上弧形瓣体313的弧度和下弧形瓣体314,挖空后,沿上弧形瓣体313的弧度和下弧形瓣体314方向(即图中Y 向)为空向,沿左弧形瓣体311和右弧形瓣体312方向(即图中X向)为实向,将空向上的弧形瓣体的弧度尽量增大,能尽量增大液体空腔的容积,从而有利于产品性能的提升。另外,能够降低空向的径向刚度。在本实施例中,α采用120度,β采用60度。
挖空的瓣体可以是多瓣式中间隔套中的任意瓣体,在本实施例中,是将关于芯轴2的轴向对称设置的上弧形瓣体313的弧度和下弧形瓣体314挖空形成的液体空腔的。
为了使液体橡胶能提供非线性刚度特性,采用对金属盖和芯轴之间的配合结构设计方案实现。如图1和图10所示,在弧形盖板7的内周弧面上设置有朝芯轴2凸出的凸块9,在工作时,当节点受到载荷作用时,凸块9与橡胶4相接触提供非线性刚度特性,在载荷的进一步作用下,凸块9与芯轴2接触形成硬止挡限位保护功能。在本实施例中,凸块9靠近芯轴2一端的下端周面设置为弧形面,该弧形面的曲率与芯轴的曲率相匹配。凸块9的体积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设计,通过控制凸块9的大小从而能对液体空腔5的体积大小进行控制,使得节点成为大体积液体空腔的节点和小体积液体空腔的节点。大体积液体空腔的节点能够容纳更多的液体,而小体积液体空腔的节点在同样的刚度下,能够提供更大的动态刚度特性。在本实施例中,凸块9的体积设计得比较大,从而使得节点成为了一种小体积液体空腔的节点。将凸块9靠近芯轴2一端的下端周面与芯轴2之间的间隙设为H,通过调整间隙H的大小,能够对非线性刚度曲线进行调整。在本实施例中,在两个弧形盖板7的内周弧面上均设置有凸块9,两个凸块9分别位于两个液体空腔5中。
如图3所示,芯轴外套212是这样形成的,以芯轴外套212的中心轴线I为母线,以两端高、中间底的马鞍状面J为旋转面所形成的一个芯轴外套。如图2所示,这样设置芯轴外套212使得芯轴外套212和中间隔套3之间的橡胶4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橡胶为中间段橡胶413,另外一部分为位于中间段橡胶413两端的端部橡胶414,中间段橡胶413沿芯轴径向上的厚度设为径向厚度H1,端部橡胶414沿芯轴轴向上的厚度设为轴向厚度H2。在工作时,中间段橡胶413主要提供径向刚度,端部橡胶414主要提供轴向刚度,这样通过调整径向厚度H1和轴向厚度H2就能对节点的径向刚度和轴向刚度进行调整。
在芯轴2上还设置有注液孔10,注液孔10与液体空腔5相连通,刚开始时,液体通过注液孔10注入液体空腔5中,然后密封。如图4所示,在未密封前,注液孔10的一端与外界相连通,注液孔10的另外一端与在芯轴外套212上开设的注液通孔214相连通,而注液通孔214又与一个液体空腔5相连通,从而最终使得注液孔10的另外一端与一个液体空腔5相连通以方便注入液体。
本申请对芯轴本体211外周面上的流道槽6的两端端部形状也做出了设计,本申请共设计了直角型端部、斜线型端部和收口型端部三种流道槽端部结构,通过对流道槽端部口的设计,能对节点的动刚度进行调整。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流道槽6具有两端端部,因此,上述三种流道槽端部结构可以搭配设计到流道槽6的两端端部,而不必要流道槽6的两端端部都采用相同的端部结构,比如流道槽6的两端端部都可以采用直角型端部结构,也可以将流道槽6的一端端部采用直角型端部结构,另外一端端部采用收口型端部,等等,在此不再累述。
下面分别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3中进行阐述。
在本实施例1中,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流道槽采用的是直角型端部。螺旋状流道槽6的中部呈相互平行倾斜设置状态,当螺旋状流道槽6延伸到两端端部时逐渐拉直,然后到达端部时呈90度直角拐弯延伸终止。该种类型的流道槽的一端端部包括相互连通的水平流道槽611和垂直流道槽612,水平流道槽611的一端与垂直流道槽612的一端相连通,水平流道槽611的另外一端与一个芯轴通孔213相连通,垂直流道槽612的另外一端与螺旋状流道槽6的中部流道槽相连通。该种类型的流道槽的另外一端端部也包括相互连通的水平流道槽和垂直流道槽,在此不再累述。水平流道槽611的槽宽K1和垂直流道槽612的槽宽K2相等。这种采用直角型端部流道槽的节点所能提供的动刚度最大,频率提升拐点一般在6-7Hz范围内。
实施例2:本实施例主要阐述另外一种流道槽端部结构,如图12所示,与实施例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流道槽6采用的是斜线型端部。采用斜线型端部流道槽的节点所能提供的动刚度小于采用直角型端部流道槽的节点所能提供的动刚度,频率提升拐点一般在2-4Hz范围内。
实施例3:本实施例主要阐述另外一种流道槽端部结构,如图13所示,与实施例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流道槽采用的是收口型端部。该种类型的流道槽的一端端部包括依次连通的收口流道槽一613、收口流道槽二614和收口流道槽三615,收口流道槽一613与一个芯轴通孔213相连通,收口流道槽三615的与螺旋状流道槽6的中部流道槽相连通。该种类型的流道槽的另外一端端部也包括依次连通的收口流道槽一613、收口流道槽二614和收口流道槽三615,在此不再累述。
收口流道槽一613的槽宽K3大于收口流道槽二614的槽宽K4,收口流道槽三615的槽宽K5大于收口流道槽二614的槽宽K4,这样的流道槽端部两端大,中间小形成收口状,采用收口型端部流道槽的节点所能提供的动刚度适中,即其在采用斜线型端部流道槽的节点所能提供的动刚度和采用直角型端部流道槽的节点所能提供的动刚度之间,频率提升拐点一般也在2-4Hz范围内。
申请人将具有三种流道槽端部结构的试样进行测试结果如下:
直角型端部 动刚度 频率提升拐点
试样1 56 7Hz
斜线型端部 动刚度 频率提升拐点
试样1 32 3Hz
收口型端部 动刚度 频率提升拐点
试样1 40 3Hz
实施例4:如图14所示,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外套1的两端部是采用翻边扣压设计结构的。在中间隔套3的一端上设置有连续状的台阶部一11和台阶部二12,台阶部一11位于下方位置(靠近芯轴的位置),台阶部二12位于上方位置(远离芯轴的位置),外套1的一端端面与台阶部二12的侧向垂直面沿垂向上齐平,在台阶部二12上放置有端部密封圈13,在未进行翻边扣压时,端部密封圈13的高度高于台阶部二12的高度,即端部密封圈13位于台阶部二12和外套1之间的位置。在外套1的一端端面上延伸设置有外套翻边部111,翻边操作时,利用外套翻边部111翻边折弯将端部密封圈13压紧,利用端部密封圈13密封住外套1和中间隔套3之间的接触面的端部缝隙P,进一步增加节点的密封性能。外套翻边部111翻边至台阶部一11的侧向垂直面上,从而利用台阶部一11对翻边操作进行翻边定位。翻边操作后,外套翻边部111的端部与台阶部一11的水平底面之间留有间隙T。
中间隔套3的另外一端上也设置有连续状的台阶部一和台阶部二,在整体外套的另外一端端面上也延伸设置有外套翻边部,中间隔套的另外一端处的翻边扣压设计结构和上述中间隔套的一端处的翻边扣压设计结构是一样的,在此不再累述。
综上,本发明通过在中间隔套上挖空与硫化后的橡胶形成多个独立的能储存液体的液体空腔,再在芯轴中设置内槽流道,利用内槽流道将多个液体空腔连通起来形成液体橡胶复合节点,这样能提供较小的径向刚度及较大的轴向刚度,实现较大的动静比,从而优化了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产品性能。通过对内槽流道形成方法的设计,一是便于装配,二是保证了液体在内槽流道中只能沿设计好的流道槽路线流动,不会发生窜流现象,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通过对液体空腔具体形成方法的设计,使得液体空腔能顺利形成,保证了产品质量。当中间隔套设计成多瓣式隔套时,通过对其装配结构及工艺的设计,保证了过盈装配完成后,相邻的每个瓣体的相互接近的两端端面之间直接接触,不会有橡胶涉入其中,能进一步提高装配后产品的性能。当中间隔套设计成多瓣式隔套时,将中间隔套采用非等分设计,尽可能的扩大了液体空腔的体积空间。将中间隔套之间的橡胶分成为中间段橡胶和端部橡胶,通过调整中间段橡胶的径向厚度和端部橡胶的轴向厚度对节点的径向刚度和轴向刚度进行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多个”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发明之用,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或变换,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该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由各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带有内槽流道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是在外套和芯轴之间增设中间隔套,将中间隔套与芯轴通过橡胶硫化粘接在一起,再将形成一体的中间隔套与芯轴装配到外套中;在芯轴中设置内槽流道,在中间隔套上挖空形成多个空间,当硫化后,利用橡胶与所述多个空间形成相互独立的多个液体空腔,多个液体空腔中设置有液体且多个液体空腔之间通过内槽流道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芯轴设置成内、外两个部分,内部为芯轴本体,外部为芯轴外套,在芯轴本体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流道槽,流道槽围绕分布在芯轴本体的外周面上,芯轴外套套装在芯轴本体上,利用芯轴外套的内周面遮挡密封住流道槽的槽口,使得液体只能沿流道槽的长度方向流动;在芯轴外套上还开有两个芯轴通孔,芯轴本体和芯轴外套装配好后,其中一个芯轴通孔的一端与流道槽的一端相连通,另外一个芯轴通孔的一端与流道槽的另外一端相连通,而所述一个芯轴通孔的另外一端与一个液体空腔相连通,另外一个芯轴通孔的另外一端与另外一个液体空腔相连通,从而将多个液体空腔之间通过内槽流道相连通起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液体空腔的具体形成方法如下:先在中间隔套上挖出多个空间, 空间类似于通孔状,其外侧端和内侧端均为开口状;将空间内侧端开口进行密封时,是将芯轴与中间隔套之间通过橡胶硫化粘接在一起后,利用硫化后的橡胶封堵住空间的内侧端端口;将空间外侧端开口进行密封时,是在挖空后的中间隔套上加盖弧形盖板,利用弧形盖板封堵住空间的外侧端端口;利用上述方法,使得多个空间形成多个液体空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弧形盖板的内周弧面上设置有朝芯轴凸出的凸块;利用凸块与橡胶相接触提供非线性刚度,利用凸块与芯轴接触形成硬止挡限位。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中间隔套采用整体式隔套或采用多瓣式隔套,所述液体空腔设置有两个,两个液体空腔关于中间隔套的轴线对称分布在中间隔套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中间隔套采用多瓣式隔套时,未进行装配前,相邻的每个瓣体的相互接近的两端端面之间均留有间隙E,当进行装配后,间隙E消失,每个瓣体的相互接近的两端端面相互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未进行装配前,在橡胶中且位于每个间隙E处也留有开口间隙F,当进行装配后,开口间隙F被变形的橡胶填满,使得开口间隙F消失不见。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中间隔套采用多瓣式隔套时,采用的是非等分的设计,即以中间隔套的中心点为圆点,多个弧形瓣体对应的圆心角度是不相等的;被挖空的弧形瓣体所对应的圆心角度大于未被挖空的弧形瓣体所对应的圆心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轴外套是通过下述方法形成的:以芯轴外套的中心轴线I为母线,以两端高,中间底的马鞍状面J为旋转面所形成的一个芯轴外套;
芯轴外套和中间隔套之间的橡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橡胶为中间段橡胶,另外一部分为位于中间段橡胶两端的端部橡胶,中间段橡胶沿芯轴径向上的厚度设为径向厚度H1,端部橡胶沿芯轴轴向上的厚度设为轴向厚度H2;
通过调整径向厚度H1和轴向厚度H2就能对节点的径向刚度和轴向刚度进行调整。
10.一种节点,包括外套、芯轴和中间隔套,中间隔套与芯轴通过橡胶硫化粘接在一起,中间隔套装配到外套中,其特征在于:在芯轴中设置有内槽流道,在中间隔套上还设置有多个空间,当硫化后,利用橡胶与所述多个空间形成相互独立的多个液体空腔,多个液体空腔中设置有液体且多个液体空腔之间通过内槽流道相连通。
CN201910816724.6A 2019-08-30 2019-08-30 一种带有内槽流道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形成方法及节点 Active CN1104252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16724.6A CN110425248B (zh) 2019-08-30 2019-08-30 一种带有内槽流道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形成方法及节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16724.6A CN110425248B (zh) 2019-08-30 2019-08-30 一种带有内槽流道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形成方法及节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25248A true CN110425248A (zh) 2019-11-08
CN110425248B CN110425248B (zh) 2021-10-26

Family

ID=68416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16724.6A Active CN110425248B (zh) 2019-08-30 2019-08-30 一种带有内槽流道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形成方法及节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2524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65909A (zh) * 2020-08-18 2020-12-11 株洲时代瑞唯减振装备有限公司 动态刚度特性调整方法及带辅助空腔的液体橡胶复合节点
CN112253674A (zh) * 2020-10-16 2021-01-22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体橡胶复合节点芯轴结构及铸造方法
CN112277526A (zh) * 2020-11-02 2021-01-29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主动控制减振降噪的轨道车辆弹性车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56637A (ja) * 1984-06-02 1985-12-18 Kurashiki Kako Kk 液体封入サスペンシヨンブツシユ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097630A (ja) * 2001-09-20 2003-04-03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防振ブッシュ
CN102644693A (zh) * 2012-05-11 2012-08-22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液体阻尼橡胶关节动刚度调节方法及橡胶关节
CN105501242A (zh) * 2015-12-01 2016-04-20 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 橡胶节点、动力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N108343701A (zh) * 2017-01-23 2018-07-31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压衬套
CN108999884A (zh) * 2018-08-23 2018-12-14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变刚度球铰及其变刚度设计方法
CN109268439A (zh) * 2018-10-30 2019-01-25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压衬套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56637A (ja) * 1984-06-02 1985-12-18 Kurashiki Kako Kk 液体封入サスペンシヨンブツシユ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097630A (ja) * 2001-09-20 2003-04-03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防振ブッシュ
CN102644693A (zh) * 2012-05-11 2012-08-22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液体阻尼橡胶关节动刚度调节方法及橡胶关节
CN105501242A (zh) * 2015-12-01 2016-04-20 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 橡胶节点、动力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CN108343701A (zh) * 2017-01-23 2018-07-31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压衬套
CN108999884A (zh) * 2018-08-23 2018-12-14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变刚度球铰及其变刚度设计方法
CN109268439A (zh) * 2018-10-30 2019-01-25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压衬套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65909A (zh) * 2020-08-18 2020-12-11 株洲时代瑞唯减振装备有限公司 动态刚度特性调整方法及带辅助空腔的液体橡胶复合节点
CN112253674A (zh) * 2020-10-16 2021-01-22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体橡胶复合节点芯轴结构及铸造方法
CN112277526A (zh) * 2020-11-02 2021-01-29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主动控制减振降噪的轨道车辆弹性车轮
CN112277526B (zh) * 2020-11-02 2021-11-05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主动控制减振降噪的轨道车辆弹性车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25248B (zh) 2021-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88401A (zh) 一种带有管体流道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形成方法及节点
CN110469623A (zh) 一种带阻尼通孔的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形成方法及节点
CN110425248A (zh) 一种带有内槽流道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形成方法及节点
CN112065909B (zh) 动态刚度特性调整方法及带辅助空腔的液体橡胶复合节点
CN110454537B (zh) 一种分瓣式液体橡胶复合节点刚度调节结构及方法
CN110486413A (zh) 一种通过增设多瓣式中间隔套形成液体空腔的方法
CN112112923B (zh) 一种液体橡胶复合节点中空腔处的多级密封方法
CN112096776A (zh) 一种整体式液体橡胶复合节点及刚度调节方法
CN102996701A (zh) 流体封入式筒形隔振装置
CN110425247A (zh) 一种液体橡胶复合节点中液体空腔的密封方法及结构
CN201265619Y (zh) 一种单向旋转缓冲器
CN110486412A (zh) 一种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径向刚度调节方法及结构
CN110397700A (zh) 通过增设四瓣式中间隔套形成液体空腔的方法及空腔结构
CN105351573B (zh) 自密封旋启式软密封止回阀
JPS58203242A (ja) サスペンシヨンブツシユ並びにその製造法
CN110500377A (zh) 一种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节点流道形成方法及流道结构
CN110345193A (zh) 一种带有外槽流道液体橡胶复合节点的形成方法及节点
CN207333559U (zh) 一种液压衬套
CN110500376A (zh) 一种通过增设整体式中间隔套形成液体空腔的方法
CN110499678B (zh) 一种带阻尼通孔的分瓣式液体橡胶复合节点及形成方法
CN112065907B (zh) 一种液体橡胶复合节点中空腔处的二级密封方法
CN210566269U (zh) 一种波纹管截止阀
CN210889875U (zh) 一种带有管体流道的液体橡胶复合节点
CN114251409A (zh) 一种马鞍型橡胶液力复合节点及其装配方法
CN202252058U (zh) 套筒调节阀的套筒用双向密封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603

Address after: 412007 No.301, physical and chemical building, Liyu Industrial Park, no.639, Heilongjiang Road, Tianyuan District, Zhuzhou City, Hunan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Zhuzhou Times Ruiwei damping equi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412007 No. 18 Haitian Road, Tianyuan District, Hunan, Zhuzhou

Applicant before: Zhuzhou Times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