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19168A - 车辆用无线电力发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无线电力发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19168A
CN110419168A CN201780087963.1A CN201780087963A CN110419168A CN 110419168 A CN110419168 A CN 110419168A CN 201780087963 A CN201780087963 A CN 201780087963A CN 110419168 A CN110419168 A CN 1104191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transmissio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tenna
circuit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79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19168B (zh
Inventor
张吉在
金范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 Moxian Grace Electronics Co Ltd
Amosen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 Moxian Grac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 Moxian Grac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 Moxian Grace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419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91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191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91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lding portable devices containing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01Q1/526Electromagnetic shiel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7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reduction of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leakage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9Overheat or overtemperatur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04B5/26Inductive coupling 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9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ata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power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H05K7/20509Multiple-component heat spreaders; Multi-component heat-conducting support plates; Multi-component non-closed heat-conducting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40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用无线电力发射装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用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包括:具有预定面积的板状的磁场屏蔽片;至少一个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其配置于所述磁场屏蔽片的第一面;及无线通信用天线,其在电路基板的至少一面以天线图案形成;所述电路基板配置于作为与所述第一面相反面的所述磁场屏蔽片的第二面。

Description

车辆用无线电力发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力传输技术,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安装于车辆并能够对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的车辆用无线电力发射装置。
背景技术
最近,利用外部电力对电池充电并使用的电气设备,例如手机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用终端、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个人数字助理)、PMP(Portable Multimedia Player,便携多媒体播放器)及导航仪等携带用电子设备的使用正在增加。
这种携带用电子设备在诸如车辆的动态空间中频繁发生在移动中通过充电器对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的情形。
为此提出一种方案,在车辆内,以无线方式送出从车辆供应的电源,从而可以简便地对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
另一方面,近距离无线通信(NFC)是可以以非接触式通信方式在10cm以内的近距离传输终端间数据的技术。最近,电子设备包括无线充电以及诸如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NFC)的数据传输的功能。
因此,持有应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电子设备的使用者,接受通过所述电子设备传输的车辆信息,从而可以简便地确认车辆的多样信息。
但是,当电子设备无法在相同的位置顺利执行无线充电和数据传输时,存在使用者需使电子设备移动到顺利执行无线充电的位置或使电子设备移动到顺利执行数据传输的位置的不便。
因此,要求一种使得在车辆内即使不变更电子设备的位置也能够全部顺利执行数据传输和无线充电的方案。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正是鉴于如上所述问题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不变更电子设备的位置,也能够全部顺利执行数据通信和无线充电的车辆用无线电力发射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改善无线充电时发生的发热问题的车辆用无线电力发射装置。
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如上所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包括:用于传输电力的至少一个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无线通信用天线,其在电路基板的至少一面以天线图案形成;及磁场屏蔽片,其为板状,配置于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的一面;形成有所述无线通信用天线的电路基板配置得位于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的上部。
另外,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可以由具有中空部的平板型线圈构成,所述无线通信用天线可以包括在与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对应的区域配置的第一图案部、在不与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对应的区域配置的第二图案部。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图案部位于所述平板型线圈中线圈主体的紧上部的部分,可以形成得具有比位于所述中空部的紧上部的部分相对更长的长度或更大的面积,或形成得具有比位于所述中空部的紧上部的部分相对更短的长度或更小的面积。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包括:磁场屏蔽片,其为具有预定面积的板状;至少一个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其配置于所述磁场屏蔽片的第一面;及无线通信用天线,其在电路基板的至少一面以天线图案形成;所述电路基板配置于作为与所述第一面相反面的所述磁场屏蔽片的第二面。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电路基板可以包括从所述磁场屏蔽片的边缘向外侧凸出的凸出区域,所述无线通信用天线可以在所述凸出区域图案化形成。
另外,所述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可以包括用于提高散热性的板状的散热构件。
另外,所述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可以包括支撑板,以便在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由多个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全部提高简便的定位操作和散热性。
另外,所述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可以包括:外壳,其内置用于全面驱动所需的至少一个电路基板,用于释放热源发生的热;及散热涂布层,其涂覆于所述外壳的外部面,用于提高散热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优化近距离通信用天线的配置位置,即使不变更电子设备的位置而在相同的位置,也能够全部顺利执行数据通信和无线充电,因而可以提高使用便利性。
另外,本发明通过支撑板,可以按认证规格简便地配置多个平板型线圈,从而可以提高组装生产率,不仅通过散热构件改善散热性能,而且可以提高与其他部件的组装性及紧固性。
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散热涂布层,提高外壳的散热性能,从而可以在无线充电时降低罩的表面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的图;
图2是显示图1中无线通信用天线与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的配置关系的图;
图3是显示图1可应用的另一形态的无线通信用天线与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的配置关系的图;
图4是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的图;
图5是显示图4中无线通信用天线与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6是图4的剖面图;
图7是显示在本发明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中应用支撑板的情况下,支撑板与无线电力发射用天线的结合关系的图;
图8是图7的分离图;
图9是从底面观察图8的状态的图;
图10是显示在图7中切开支撑板的状态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在图7中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配备多个的情况下,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的配置关系的概念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图11中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与安放槽的重叠区域的概念图;
图13是显示图1中应用散热构件的另一形态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的图;
图14是显示图4中应用散热构件的另一形态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的图;
图15是显示图1中应用散热构件及外壳的又一形态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的图;
图16是图15的分离图;
图17是图15中A-A方向剖面图;
图18是图4中应用散热构件及外壳的又一形态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的图;
图19是图18的分离图;
图20是显示在图15及图18的形态下可以以外壳体现的散热构件形成组合物的详细构成的概略图;
图21a及图21b作为显示应用于图20的石墨复合体的模式图,图21a是显示由石墨、纳米金属及儿茶酚胺构成的情形的图,图21b是显示由石墨、纳米金属、儿茶酚胺及高分子构成的情形的图;并且,
图22是显示图15及图18中应用的外壳以由散热构件形成组合物和金属板实现一体化的状态体现的情形的部分切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附图为参考,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实施。本发明可以以多种相异的形态体现,不限于在此说明的实施例。为了在附图中明确说明本发明,省略与说明无关的部分,在通篇说明书中,对相同或类似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无线电力发射装置100、200可以备置或安装于车辆内,在诸如智能手机的携带用电子设备配置于上部侧的情况下,向内置于所述携带用电子设备的无线电力接收模块侧送出无线电力,从而可以对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的电池的电源进行充电。而且,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无线电力发射装置100、200可以在与电池进行充电的位置相同的位置,顺利实现近距离无线通信。
在本发明中,所述电子设备可以为诸如手机、PDA、PMP、平板电脑、多媒体设备等的便携电子设备。
为此,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无线电力发射装置100、200包括如图1至图6所示的天线单元及磁场屏蔽片120。
所述天线单元用于利用预定频带执行诸如数据通信或无线电力传输的多样功能。为此,所述天线单元可以包括多个天线,所述多个天线可以执行互不相同的功能。
作为一个示例,所述天线单元可以包括用于向无线电力接收模块侧送出无线电力的至少一个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用于数据通信的无线通信用天线114、214。
在本发明中,所述天线111、112、113、114、214既可以由具有既定长度的导电性构件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卷绕多圈的圆形、椭圆形或四边形状的平板型线圈构成,也可以在电路基板115、215的一面将诸如铜箔等的导电体图案化成环形形态,或使用导电性墨水而形成为环形形状的金属图案的天线图案。其中,所述电路基板115、215既可以是由诸如PI(聚酰亚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的材质构成的柔性电路板,也可以是由诸如FR4等的材质构成的硬性电路板。
另外,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可以通过基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感应耦合方式或磁共振方式送出电力,所述无线通信用天线114、214可以为NFC形态的天线。而且,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既可以是在100~350kHz频带以磁感应方式工作的Qi规格或PMA规格的天线,也可以是在6.78MHz下以磁共振方式工作的A4WP规格的天线,还可以是Qi规格、PMA规格及A4WP规格中至少2个以上相互组合的形态。而且,所述无线通信用天线114、214可以利用13.56MHz,实现数据的发送、接收。
此时,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如图1及图4所示,可以配备多个,至少一部分可以相互重叠地层叠。具体而言,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可以由3个平板型线圈构成,三个平板型线圈中任意一个平板型线圈111可以配置于剩余两个平板型线圈112、113的上部侧,且与剩余两个平板型线圈112、113分别一部分相互重叠地配置。
下面出于说明的便利,将在同一面上配置的两个平板型线圈命名为第二线圈112及第三线圈113,将层叠于所述第二线圈112及第三线圈113一面的平板型线圈命名为第一线圈111。
但是,并非将本发明中应用的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的个数及配置关系限定于此,第一线圈111、第二线圈112及第三线圈113的上、下配置关系及平板型线圈的全体个数可以多样地变更。
另一方面,所述无线通信用天线114、214可以与所述携带用电子设备接收、发生数据。由此,车辆的多样信息可以通过向所述携带用电子设备侧传输或从所述携带用电子设备送出的信号,控制诸如车辆启动的开启/关闭或门的上锁/解锁等的功能。
这种无线通信用天线114、214可以是由导电体在电路基板115、215的至少一面以环形形态图案化形成的天线图案。
此时,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100、200可以不变更携带用电子设备的位置,而在相同位置全部顺利实现数据通信与无线电力传输。
即,就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100、200而言,所述无线通信用天线114、214可以相对于无线电力发射用天线111、112、113而配置于适宜的位置,以便可以在相同位置全部顺利实现数据通信与无线电力传输。
作为一个示例,在所述携带用电子设备配置于与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对应的位置的情况下,利用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的无线充电与利用无线通信用天线114、214的数据通信均可顺利执行。
为此,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100如图1至图3所示,可以配置得使图案化形成有所述无线通信用天线114的电路基板115位于所述第一线圈111的上部侧。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电路基板115可以层叠于所述第一线圈111的上部侧,如图2及图3所示,构成所述无线通信用天线114的天线图案中至少一部分的图案可以配置于与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对应的区域的紧上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路基板115既可以以粘合构件为介质而附着于所述第一线圈111的一面,也可以在角部侧贯通形成有至少一个紧固孔115a,从而通过诸如螺栓构件的紧固件而与其他部件结合。另外,所述电路基板115既可以与所述第一线圈111接触,也可以在第一线圈111的上部侧设置预定间隔地隔开配置。
此时,所述无线通信用天线114可以包括在与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对应的区域配置的第一图案部114a和在不与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对应的区域配置的第二图案部114b。另外,在所述电路基板115的一面,形成有一对端子114c,从而可以与其他部件电气连接。
在本发明中,与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对应的区域,可以规定为包括构成平板型线圈的线圈主体和中空部的区域,不与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对应的区域可以规定为除了构成平板型线圈的线圈主体和中空部之外的剩余区域。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二图案部114b可以沿着所述电路基板115的边缘形成得位于边缘,所述第一图案部114a可以形成得位于所述电路基板115的内侧及所述第二图案部114b的内侧。因此,就本实施例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100而言,在所述电路基板115配置于所述第一线圈111的上部侧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图案部114a可以位于与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对应的区域的上部。
因此,在所述携带用电子设备配置于与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对应的区域的上部的情况下,即使不变更所述携带用电子设备的位置,也可以在相同的位置全部执行利用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的无线充电和利用无线通信用天线114的数据通信。
此时,在与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对应的位置形成的第一图案部114a,可以根据设计条件而以多样方式进行图案化。作为一个示例,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图案部114a可以进行图案化,使得位于构成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的平板型线圈主体紧上部的部分,具有比所述平板型线圈中位于中空部的紧上部的部分相对更长的长度或更大的面积。
不同于此,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图案部114a也可以进行图案化,使得位于构成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的平板型线圈主体紧上部的部分,具有比所述平板型线圈中位于中空部的紧上部的部分相对更短的长度或更小的面积。即,所述第一图案部114a也可以进行图案化,使得集中配置于所述平板型线圈的中空部侧。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并非将所述第一图案部114a的图案化方式限定于此,可以根据设计条件而变更为多样形状,构成无线通信用天线114的天线图案的线幅、图案间的间隔等均可适宜地变更。而且需要指出的是,所述无线通信用天线114也可以只以在与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对应的区域配置的第一图案部114a形成。
作为另一示例,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200如图4至图6所示,可以配置得使图案化形成有所述无线通信用天线214的电路基板215位于所述磁场屏蔽片120的下部侧。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可以配置于所述磁场屏蔽片120的第一面,图案化形成有所述无线通信用天线214的电路基板215可以配置于作为与所述第一面相反面的所述磁场屏蔽片120的第二面。
此时,所述电路基板215可以配备得具有比所述磁场屏蔽片120相对更大的面积,所述磁场屏蔽片120可以配置得位于所述电路基板215的内侧。
因此,如图4及图5所示,在所述电路基板215配置于所述磁场屏蔽片120的第二面的情况下,所述电路基板215可以包括从所述磁场屏蔽片120的边缘向外侧凸出的凸出区域251a,所述凸出区域215a可以配置得包围所述磁场屏蔽片120边缘。
此时,所述无线通信用天线214可以在所述凸出区域215a图案化形成。
因此,所述无线通信用天线214可以配置于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的外侧,所述无线通信用天线214的图案部不被所述磁场屏蔽片120覆盖,从而可以实现顺畅运转。
因此,在所述携带用电子设备配置于与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对应的区域的上部的情况下,即使不变更所述携带用电子设备的位置,也可以在相同的位置全部执行利用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的无线充电和利用无线通信用天线214的数据通信。
所述磁场屏蔽片120可以由具有预定面积的板状的构件构成,可以配置于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的一面。这种磁场屏蔽片120在屏蔽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发生的磁场的同时,向所需方向提高磁场的聚集度,从而可以提高在预定频带下工作的天线的性能。
为此,所述磁场屏蔽片120可以由具有磁性的材质构成。
作为一个示例,所述磁场屏蔽片120可以使用非晶体带材片、铁氧体片或聚合物片材等。其中,所述非晶体带材片可以是包含非晶合金及纳米晶粒合金中至少1种以上的带材片,所述非晶合金可以使用铁(Fe)类或钴(Co)类磁性合金,所述铁氧体片可以由诸如锰锌(Mn-Zn)铁氧体或镍锌(Ni-Zn)铁氧体的烧结铁氧体片构成。
另外,所述磁场屏蔽片120可以进行碎片处理而分离形成为多个微小碎片,以便能够提高整体阻抗,抑制涡电流的发生或提高柔软性,所述多个微小碎片可以以不定形状构成。
再者,所述磁场屏蔽片120可以是多个磁性片以粘合层为介质层叠多层的形态,所述多个磁性片可以为进行碎片处理而分离成多个微小碎片的形态,彼此相邻的微小碎片也可以整体上绝缘或部分地绝缘。
这种磁场屏蔽片120为公知的构成,因而省略详细说明,需要指出的是,通常用作屏蔽片的公知的材料均可使用。
另一方面,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100、200如图7至图12所示,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由多个平板型线圈构成,在至少一个平板型线圈层叠于其他平板型线圈的一面的情况下,可以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多个平板型线圈111、112、113的位置的支撑板130。
即,就本实施例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而言,在所述多个平板型线圈111、112、113层叠多层,以一部分相互重叠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支撑板130,在平板型线圈间重叠的区域A1、A2、A3、A4可以按目标位置及面积重叠。
为此,所述支撑板130如图7所示,可以由具有作为相互相反面的第一面130a和第二面130b且具有预定面积的板状构件构成。另外,所述支撑板130如图8及图9所示,多个安放槽131、132可以在所述第一面130a及第二面130b中至少任意一面凹入既定深度形成。
其中,所述多个安放槽131、132可以包括:第一安放槽131,其用于容纳所述多个线圈中在上部配置的第一线圈111;两个第二安放槽132,其用于分别容纳在相同面上配置的第二线圈112及第三线圈113。
此时,所述第一安放槽131及第二安放槽132可以分别在彼此相反面形成。即,所述第一安放槽131可以在支撑板130的第一面130a形成,所述第二安放槽132可以在支撑板130的第二面130b形成。另外,所述第一安放槽131及第二安放槽132如图11所示,可以以至少一部分面积形成相互重叠的重叠区域S1、S2的方式,分别在第一面130a和第二面130b形成。
因此,如果操作者在所述第一安放槽131中插入第一线圈111,在所述第二安放槽132中分别插入第二线圈112及第三线圈113,则在与所述重叠区域S1、S2中一部分区域S11、S12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一线圈111可以分别与所述第二线圈112及第三线圈113重叠。
此时,所述重叠区域S1、S2中一部分区域贯通所述支撑板130地形成,在所述第一安放槽131配置的第一线圈111的一部分可以与在所述第二安放槽132配置的第二线圈112及第三线圈113的一部分彼此直接接触。
因此,在形成所述第一安放槽131及第二安放槽132的过程中,如果满足要求相互重叠的重叠区域的规定而形成位置和面积,则无需执行另外的定位操作,便可以简便地完成线圈间的定位。
另外,在所述第一安放槽131及第二安放槽132的中央部,可以配备有在与线圈111、112、113的中央部空闲空间对应的位置从各个安放槽131、132凸出形成的隆起部133、134。
作为一个示例,所述隆起部可以包括:第一隆起部133,其在所述第一安放槽131的中央部,从第一安放槽131的底面凸出既定高度;第二隆起部134,其在所述第二安放槽132的中央部,从第二安放槽132的底面凸出既定高度。其中,所述第一隆起部133及第二隆起部134形成得具有与各个安放槽131、132的深度相同的高度。
这种隆起部133、134在各个线圈插入时,可以位于线圈111、112、113的中央部空闲空间,与线圈111、112、113的内侧接触。由此,插入于各个安放槽131、132的线圈,其内侧可以分别被隆起部133、134所支撑,外侧可以被安放槽131、132的内壁所支撑。
因此,即使发生无线电力发射装置100、200的晃动,例如,即使在车辆行驶中发生晃动,所述第一线圈111、第二线圈112及第三线圈113的位置被各个安放槽131、132分别固定,从而可以防止各个线圈111、112、113的游动。
此时,所述隆起部133、134可以配备得具有与线圈的中央部空闲空间对应的面积。因此,所述隆起部133、134中一部分面积可以配置于第一安放槽131及第二安放槽132彼此重叠的重叠区域S1、S2,剩余面积可以配置于第一安放槽131及第二安放槽132彼此不重叠的区域。
因此,在所述第一安放槽123形成的第一隆起部133中的配置于所述重叠区域S1、S2的一部分面积,可以与配置于所述第二安放槽132的线圈112、113的一部分直接接触,对配置于所述第二安放槽132的线圈112、113的一部分进行支撑,在所述第二安放槽132形成的第二隆起部134中配置于所述重叠区域S1、S2的一部分面积,可以与配置于所述第一安放槽131的线圈111的一部分直接接触,对配置于所述第一安放槽131的线圈111的一部分进行支撑。
而且,各个线圈的一面除重叠区域A1、A2、A3、A4之外的剩余部分,可以全部与支撑板130侧相接。由此,在向所述支撑板130赋予散热功能的情况下,各个线圈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与支撑板130的接触面积,因而线圈中发生的热可以借助于支撑板130而迅速分散。其中,所述支撑板130的散热功能将在后面叙述。
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安放槽131及第二安放槽132可以形成得具有与所述线圈111、112、113厚度相同的深度,所述支撑板130的厚度可以具有与彼此层叠的两个线圈(111、112)、(111、113)厚度之和的厚度相同的厚度。作为一个示例,所述支撑板130的最大厚度可以等于所述第一线圈111的厚度与第二线圈112的厚度之和。
因此,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100、200即使使用用于对线圈位置进行定位的支撑板130,也可以在不增加厚度的同时,简便地定位多个线圈111、112、113。
而且,线圈111、112、113容纳于在所述支撑板130形成的安放槽131、132后,包括线圈的一面在内,支撑板130的一面构成水平面,因而可以增大与磁场屏蔽片120的接触面积。因此,所述磁场屏蔽片120即使制作成以具有柔软性或脆性强的材质构成的片材形态,由于磁场屏蔽片120的一面被所述支撑板130支撑,因而不仅可以防止外部冲击导致的破损,而且可以以水平状态进行配置。
另一方面,在所述支撑板130的至少一面,可以形成有用于容纳从各个线圈主体引出的各个连接端子的引导槽135。这种引导槽135与所述第一安放槽131及第二安放槽132中至少任意一种安放槽连通地形成,从而使得分别容纳于相应安放槽的线圈的连接端子可以适宜地配置。作为一个示例,所述引导槽135如图9所示,可以全部在所述支撑板130的第二面130b形成。
这种引导槽135配备得具有与构成所述平板型线圈111、112、113的导电性构件的直径大致相同大小的高度,当在支撑板130的一面配置有磁场屏蔽片120时,使得所述第一线圈111及第二线圈112的一面可以与所述磁场屏蔽片120的一面完全实现面接触。
另一方面,本发明应用的支撑板130发挥容易地进行所述线圈的配置并对位置进行固定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附加散热功能,以便能够使所述线圈发生的热迅速分散,消除热的问题。
为此,所述支撑板130如图10所示,既可以在外部面形成有具有散热性的涂布层136,所述支撑板130也可以由具有散热性的塑料材质构成,还可以在由具有散热性的塑料材质构成的支撑板130的外部面,形成有具有散热性的涂布层136。
作为一个示例,所述涂布层136可以包含诸如碳类填料的导热性填料,可以使用石墨烯或碳纳米管、氮化硼等。
而且,作为具有所述散热性的塑料,可以使用包含板状石墨的复合塑料等。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并非将用于散热的涂布层136和/或散热塑料的材质限定于此,为了散热而使用的公知的涂覆材料及散热塑料均可使用。
另一方面,所述支撑板130可以贯通形成有用于与其他构件结合的至少一个紧固孔137。这种紧固孔137可以供诸如螺栓构件的紧固件结合或通过。
此时,在所述支撑板130以塑料材质构成的情况下,在所述支撑板130侧,也可以部分地内置有金属构件(图上未示出),以便当通过紧固件而与其他部件结合时,可以防止支撑板130破损。
因此,在所述支撑板130,在与所述金属构件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紧固孔137,从而也可以提高紧固力及耐久性。其中,所述金属构件可以通过嵌件模塑而与所述支撑板130实现一体化。
另一方面,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100、200可以还包括用于提高散热性能的散热构件140。
即,所述散热构件140如图13及图14所示,配置于所述磁场屏蔽片120的一面或电路基板215的一面,从而可以执行使从热源传递的热分散或释放到外部的作用。
为此,所述散热构件140可以由导热性优秀的材质构成。作为一个示例,所述散热构件140可以由铜、铝、石墨中任意一种构成,也可以以两种以上混合的形态构成。而且,所述散热构件140不限定于上面列举的内容,可以由导热系数200W/m·K以上的材质构成。
此时,所述散热构件140可以为具有预定面积的板状的构件,以便可以增大与热源的接触面积,迅速分散所述热源发生的热。
优选地,所述散热构件140可以为由诸如铜或铝材质的金属材质构成且具有预定厚度的板状的金属片,以便可以同时执行分散或释放在诸如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的热源产生的热的散热功能与作为支撑磁场屏蔽片120的支撑体的作用。
即,即使所述磁场屏蔽片120以诸如铁氧体片或聚合物片材的强度低或柔性的片材形态构成,通过由具有预定强度的金属材质构成的散热构件140进行支撑,从而在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与诸如箱体或外壳等的其他部件组装时,可以提高组装性及紧固性。
这种散热构件140可以以包含导热性成分的粘合层(图上未示出)为介质,附着于所述磁场屏蔽片120或电路基板215的一面,可以贯通形成有供紧固件穿过的至少一个组装孔147。其中,在所述磁场屏蔽片120侧,也可以在与所述组装孔147对应的位置,贯通形成有另外的组装孔126。
因此,在所述平板型线圈111、112、113发生的热,通过所述磁场屏蔽片120或电路基板215而传递到散热构件140侧后分散,从而在所述平板型线圈111、112、113的上部侧存在的空气的温度可以下降。
作为另一示例,如图14所示,形成有所述无线通信用天线214的电路基板215配置于所述磁场屏蔽片120的第二面,所述散热构件140以电路基板215为边界配置于所述磁场屏蔽片120的相反面,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散热构件140可以为具有极薄厚度的薄板金属片。在这种情况下,所述薄板金属片既可以以粘合层为介质附着于所述电路基板215的一面,也可以在所述电路基板215的一面一体形成。
另一方面,在所述磁场屏蔽片120、散热构件140和/或电路基板215侧,可以在相互对应的区域分别贯通形成有至少一个穿过孔124、142、215b。
即,在所述磁场屏蔽片120,可以贯通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穿过孔124,在所述散热构件140,可以在与所述第一穿过孔124对应的位置贯通形成有第二穿过孔142。另外,在所述电路基板215配置于所述磁场屏蔽片120的第二面的情况下,所述电路基板215可以在与所述第一穿过孔124及第二穿过孔142对应的位置,贯通形成有第三穿过孔215b。
当在所述散热构件140的底面配置有电路基板191时,这种穿过孔124、142、215b可以执行供所述平板型线圈111、112、113周围的空气向所述电路基板191侧移动的通路作用。
其中,在所述电路基板191,可以在与所述第二穿过孔142对应的区域配置有诸如热敏电阻的温度传感器194,在所述温度传感器194从电路基板凸出预定高度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穿过孔142还可以同时执行用于容纳所述温度传感器的配置孔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二穿过孔142配备得具有比所述温度传感器相对更大的面积,从而可以使得所述温度传感器不与所述散热构件140接触。
由此,在无线电力发射装置运转时,与所述平板型线圈111、112、113发生的热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流入所述温度传感器侧,使得感知平板型线圈111、112、113发生的热的温度,从而在所述平板型线圈111、112、113发生设置值以上的温度的情况下,可以停止整体运转,预先防止发生过热导致的诸如电子部件损坏等的各项问题。
此时,所述第一穿过孔124可以在与构成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的平板型线圈的中空部对应的区域贯通形成。这是为了使所述第一穿过孔124不与所述平板型线圈的图案部重叠,从而使得平板型线圈周围的空气可以顺利地流入第一穿过孔124侧。
另一方面,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用无线电力发射装置100、200可以还包括外壳150、250、能拆装地结合于所述外壳150、250的罩160。
作为一个示例,所述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如图15至图19所示,可以是上述的支撑板130及散热构件140全部应用的形态,可以以所述罩160的一面露出于外部的方式埋设于车辆内。
具体而言,所述外壳150、250可以以具有上部开放的容纳空间的箱体形状配备,在所述容纳空间,可以容纳用于与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及无线通信用天线114、214电气连接并控制整体驱动的至少一个电路基板191、192。
另外,就所述外壳150、250而言,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及无线通信用天线114、214以紧固件158为介质紧固于开放的上部侧,从而可以配置得位于所述容纳空间中内置的电路基板191、192的上部侧。
其中,所述电路基板191、192可以贴装有用于控制无线电力发射装置的全面驱动的各种电路元件,可以贴装有用于驱动无线通信用天线114、214及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111、112、113的驱动芯片。而且,所述电路元件既可以配备多个,也可以为统合成一个的形态。再者,在所述电路基板191、192中至少任意一个上,可以贴装有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的连接器193,所述连接器193可以通过在外壳150、250的一侧形成的开口部152露出于外部。
这种外壳150、250既可以以通常的塑料材质构成,也可以由导热系数优秀的材质构成,以便能够将驱动时热源发生的热释放到外部。
作为一个示例,所述外壳150、250可以由诸如铜或铝的金属材质构成,既可以由利用了包含图20所示石墨复合体A、A'的散热构件形成组合物C的塑料材质构成,也可以如图22所示,将诸如铜或铝的板状的金属板D与包含所述石墨复合体A、A'的散热构件形成组合物C嵌件注塑,从而使金属板D与散热塑料实现一体化的形态。
其中,所述散热构件140可以配置得在与所述外壳150、250结合时,使得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外壳130、230直接相接。作为一个示例,所述散热构件140配备得具有比所述外壳150、250的上部边缘相对更大的面积,从而可以配置得使散热构件140的边缘侧与所述外壳150、250的上部边缘相接。由此,所述平板型线圈111、112、113发生的热,在所述散热构件140中分散后,可以直接传递到外壳150、250侧。因此,传递到所述外壳150、250的热可以释放到外部,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向所述罩160侧传递的热的量。
而且,在所述散热构件140的一面配置有板状的绝缘构件(图上未示出),从而还可以使散热构件140与电路基板191电气绝缘。作为一个示例,所述绝缘构件可以为诸如PET的氟树脂类薄膜。
另一方面,本发明应用的外壳150、250如图22所示,可以在表面形成有散热涂布层170,以便能够体现更优秀的散热性。
由此,热源发生的热通过所述外壳150、250释放,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罩160的表面温度,其中,所述罩160供作为充电对象的电子设备放置。
即,所述散热涂布层170在所述外壳150、250的外部面涂覆预定厚度,进一步提高整体的散热性,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所述罩160的表面温度。由此,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无线电力发射装置100、200可以使因运转时热源发生的热导致的罩160表面温度上升的情形实现最小化。因此,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无线电力发射装置100、200可以降低所述罩160的表面温度,从而即使使用者的身体接触所述罩160,也可以减小使用者因高温感到的不快。
为此,所述散热涂布层170虽然可以全部应用公知的具有散热性的涂布层,但也可以包含涂布层形成成分、碳类填料及用于提高散热性和附着性的物性增强成分。此时,所述碳类填料相对于所述主剂树脂100重量份,可以包含8~72重量份。
所述涂布层形成成分可以包括主剂树脂,当所述主剂树脂为固化型树脂时,还可以包括固化剂,还可以包括其他固化促进剂、固化催化剂。
所述主剂树脂可以形成涂布层,只要是本行业公知的成分,便可以无限制地使用,但所述主剂树脂可以包括选自由缩水甘油醚型环氧树脂、缩水甘油胺型环氧树脂、缩水甘油酯型环氧树脂、线性脂肪族型环氧树脂、橡胶改性环氧树脂及其衍生物构成的组的任意一种以上环氧树脂。
这是为了使得能够同时提高与所述外壳150、250的粘合性、不因热而脆化的耐热性、机械强度,以及因改善与碳类填料的相容性而导致的散热性能。
具体而言,所述缩水甘油醚型环氧树脂可以包括酚类缩水甘油醚与乙醇类缩水甘油醚,所述酚类缩水甘油醚可以是在包括诸如双酚A型、双酚B型、双酚AD型、双酚S型、双酚F型及间苯二酚等的双酚类环氧树脂、诸如酚醛(Phenol novolac)环氧树脂、芳烷基酚醛树脂、萜烯酚醛树脂的苯酚类酚醛及诸如邻甲酚醛(Cresolnovolac)环氧树脂的甲酚醛类环氧树脂中选择的一种以上的形态。
此时,所述主剂树脂可以是包括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缩水甘油醚型环氧树脂,以便与碳类填料特别是其中的炭黑的相容性非常卓越,可以提高散热特性、耐久性及表面品质。
其中,所述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环氧当量可以为350~600g/eq。这是因为,在环氧当量不足350g/eq的情况下,散热涂布层170的硬度增加,存在容易破裂或发生裂隙或在弯曲的被涂覆面会容易发生剥离的问题,在环氧当量超过600g/eq的情况下,因发生未固化部分而存在耐化学性、粘合力及耐久性低下的问题。
另外,所述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粘度可以为10~200cps。这是因为,在双酚A型环氧树脂粘度不足10cps的情况下,会难以生成散热涂布层170,即使生成后,与外壳150、250表面的粘合力也会低下。相反,在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粘度超过200cps的情况下,会难以以较薄厚度形成散热涂布层170,不容易进行涂覆工序,特别是在喷涂方式涂覆的情况下,涂覆工序会更加困难。另外,存在散热涂布层170内炭黑的分散性可能下降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涂布层形成成分中与上述作为主剂树脂的环氧树脂一同包含的固化剂,可以根据选择的环氧树脂的具体种类而变更其种类,具体的种类可以使用本行业公知的固化剂,优选地,可以包括酸酐类、胺类、咪唑类、聚酰胺类及聚硫醇类中任意一种以上的成分。
另外,在所述主剂树脂包含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情况下,所述涂布层形成成分可以还包含聚酰胺类成分作为固化剂。这对提高与后述碳类填料特别是其中炭黑的相容性十分有利,在散热涂布层170的粘合性、耐久性及表面品质等所有物性方面有利,用于在散热涂布层170所应用的外壳150、250的外部面并非平坦的平面而是弯曲或错层的情况下,防止在弯曲或错层部分形成的散热涂布层170发生裂隙或剥离。
此时,所述聚酰胺类成分为了表现进一步提高的物性,胺值可以为180~300mgKOH/g,更优选地,在40℃下,粘度可以为50,000~70,000cps。这是因为,在聚酰胺类固化剂的胺值不足180mgKOH/g的情况下,固化品质下降,表面品质、耐久性、粘合性均会下降,散热性能也会同时下降。另外,在胺值超过300mgKOH/g的情况下,固化急速进行,会在涂覆中发生结块现象。另外,在聚酰胺类固化剂的粘度不足50,000cps的情况下,会存在涂覆后滴淌的问题,在超过70,000cps的情况下,喷涂时会发生涂覆不均匀或堵塞喷嘴而结块的问题。
另外,在所述涂布层形成成分中包含的主剂树脂为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情况下,所述聚酰胺类固化剂可以相对于双酚A型环氧树脂100重量份,包含45~75重量份。这是因为,在聚酰胺类固化剂配备不足45重量份的情况下,会存在未固化问题、耐久性低下的问题,在聚酰胺类固化剂超过75重量份的情况下,会存在因过度固化导致的破裂现象等问题。
就所述碳类填料而言,只要其材质中包含碳,则可以无限制地使用,可以使用本行业公知的碳类物质。另外,所述碳类填料的形状、大小没有限制,在结构方面,可以为多孔质或非多孔质,可以根据目的而不同地选择,在本发明中,对此不特别限定。作为一个示例,所述碳类填料可以包括在由诸如单壁碳纳米管、双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的碳纳米管、石墨烯、石墨烯氧化物、石墨、炭黑及碳-金属复合体构成的组中选择的一种以上。不过,优选地,从容易实现优秀散热性能、涂布层形成容易性、涂布层表面品质等目标物性的角度,可以包含石墨及炭黑中任意一种以上,从提高涂布层表面品质的角度,可以使用炭黑。
所述炭黑可以无限制地选择炉黑、灯黑、槽法炭黑等公知的炭黑种类中的一种以上使用。不过,优选所述炭黑的平均粒径为250nm以下,更优选地,可以为50~250nm。这是因为,在所述炭黑的平均粒径超过250nm的情况下,会存在表面均一性低下的问题,在平均粒径不足50nm的情况下,存在制品单价上升忧虑,在体现为涂布层后,沾在表面的炭黑量增加,存在散热性能会下降的问题。
而且,为了所述散热涂布层170的表面品质,所述炭黑在体积累积粒度分布中,D90可以为260nm以下。这是因为,所述炭黑在体积累积粒度分布中,如果D90超过260nm,则会导致散热涂布层170的表面粗糙度增加等,散热涂布层170的表面品质会格外低下。
其中,所述D90意味着在体积累积粒度分布中,累积度120%时的炭黑颗粒粒径。具体而言,在采用横轴为粒径、纵轴为粒径自最小侧起的体积累积频度的图表(以体积为基准的粒径分布)中,相对于全体颗粒的体积累积值100%,从最小粒径起的体积%累积值对应于90%的颗粒的粒径,对应于D90。所述炭黑的体积累积粒度分布可以使用激光衍射散射粒度分布装置进行测量。
另外,就所述碳类填料而言,可以使用表面经硅烷基、氨基、胺基、羟基、羧基等官能基改性的碳类填料,此时,所述官能基既可以直接结合于碳类填料的表面,也可以以碳数1~20个的取代或非取代的脂肪烃或碳数6~14个的取代或非取代的脂肪烃为介质,间接结合于碳类填料。
而且,也可以为以所述碳类物质为核或壳、由不同种的物质构成壳或核的核壳型填充物。
所述碳类填料相对于上述主剂树脂100重量份,可以包含8~72重量份,为了表现进一步提高的物性,优选地,可以包含17~42重量份。
这是因为,碳类填料相对于主剂树脂100重量份,包含不足8重量份时,无法表现目标水平的散热性能。另外,这是因为,所述碳类填料相对于主剂树脂100重量份,超过72重量份时,散热涂布层170的粘合力弱化,容易发生剥离,涂布层的硬度增大,容易因物理冲击而破裂或破碎,随着在散热涂布层170表面凸出的碳类填料增多,表面粗糙度增加,散热涂布层170的表面品质会低下。
另一方面,优选地,所述碳类填料可以相对于主剂树脂100重量份,配备42重量份以下。这是因为,在所述碳类填料相对于主剂树脂100重量份,超过42重量份的情况下,为了体现较薄厚度的散热涂布层170,在将散热涂布层涂覆于外壳150、250的过程中,以一部分涂覆方法,例如以喷涂方式涂覆时,组合物难以均一地涂覆,组合物内分散的碳类填料的分散性低下,即使涂覆于外壳150、250,碳类填料也不均一的分散,从而会发生散热涂布层170无法表现整体上均一的散热性能的问题。
所述物性增强成分发挥的功能是在本发明的散热涂覆组合物涂覆于外壳150、250的情况下,表现进一步提高的散热性,同时表现卓越的粘合性,提高耐久性。
为此,所述物性增强成分可以为硅烷类化合物,只要是本行业采用的公知的硅烷类化合物,则可以无限定地使用,但所述述硅烷类化合物可以包括在由3-(N-缩苯胺-N-环氧丙基)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环氧丙氧丙基甲基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三甲基二甲氧基硅烷、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环氧丙氧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环氧丙氧丙基甲基甲氧基硅烷及3-环氧丙氧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构成的组中选择的任意一种以上,以便在上述涂布层形成成分的主剂树脂、碳类填料中,与炭黑一同使用时,可以引起目标物性的上升作用、表现显著的耐久性和散热性。
另外,所述物性增强成分优选地,相对于主剂树脂100重量份,可以包含2~5重量份。这是因为,在物性增强成分相对于主剂树脂100重量份配备不足2重量份的情况下,会无法使通过物性增强成分提高散热性及粘合性等的目标物性同时达到目标水平,在相对于主剂树脂100重量份配备超过5重量份的情况下,与外壳150、250表面的附着力会弱化。
另一方面,所述散热涂布层170可以还包括用于提高碳类填料分散性的分散剂、溶剂。所述分散剂作为碳类填料的分散剂,可以使用本行业采用的公知的成分。
另外,所述散热涂布层170也可以添加在均染剂、pH调节剂、离子清除剂、粘度调整剂、触变剂、防氧化剂、热稳定剂、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着色剂、脱水剂、阻燃剂、抗静电剂、抗真菌剂、防腐剂等各种添加剂中选择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上述记载的各种添加剂可以使用本行业公知的,在本发明中不特别限定。
上述散热涂布层170的粘度在25℃下可以为50~250cps。这是因为,在散热涂布层170的粘度不足50cps的情况下,在涂覆过程中从被涂覆面流下,难以生成散热涂布层170,即使在生成后,与涂覆面的粘合力也会弱化,当散热涂布层170的粘度超过250cps时,难以制造成较薄厚度的涂布层,即使制造成,表面也会不均一,涂覆工序会不容易,特别是在喷涂方式涂覆的情况下,涂覆工序会更加困难,散热涂布层内炭黑的分散性会下降。
另外,所述散热涂布层170可以相对于散热涂布层全体重量,包含碳类填料5~30重量%。这是因为,在散热涂布层170内碳类填料配备不足5重量%的情况下,会无法表现目标水平的散热性能。另外,在所述散热涂布层170内碳类填料超过30重量%的情况下,散热涂布层170的粘合力弱化,容易发生剥离,涂布层的硬度增大,容易因物理冲击而破裂或破碎,随着在散热涂布层170表面凸出的碳类填料增多,表面粗糙度增加,散热涂布层的表面品质会低下。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中可以应用的外壳150、250由利用了散热构件形成组合物C的塑料材质构成的情况下,所述散热构件形成组合物C如图20所示,可以包括石墨复合体A、A'及高分子树脂B,在嵌件注塑成型后,通过固化而可以体现为所述外壳150、250的形态。
即,所述外壳150、250包含散热构件形成组合物,所述散热构件形成组合物包含导热系数良好的石墨,从而可以极大提高导热系数,体现优秀的散热性能。
此时,所述石墨复合体A、A'如图21a及图21b所示,可以由在板状的石墨A1表面结合有纳米金属颗粒A2的复合体形成,所述纳米金属颗粒A2可以为导电性金属,以便能够表现出电磁波屏蔽效果。作为一个示例,所述纳米金属颗粒A2可以包括选自由镍(Ni)、硅(Si),钛(Ti)、铬(Cr)、锰(Mn)、铁(Fe)、钴(Co)、铜(Cu)、锡(Sn)、铟(In)、铂(Pt)、金(Au)及镁(Mg)构成的组的一种以上。
其中,所述石墨复合体A、A'中包含的纳米金属颗粒A2应在板状的石墨A1表面以高密度存在,因此,相对于石墨A1全体重量,可以包含20~50wt%,可以以平均颗粒粒径10~200nm的结晶形态,结合于石墨A1表面。另外,相对于所述石墨复合体A、A'的剖面,可以具有30~70面积%的表面积范围。
此时,所述散热构件形成组合物如图20所示,所述石墨复合体A、A'可以在高分子树脂B中形成分散相。其中,所述高分子树脂B可以包括热固化性树脂及热可塑性树脂中至少一个。
为此,所述石墨复合体A、A'如图21a及图21b所示,可以在所述纳米金属颗粒A2上包括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层A3。这是因为,利用诸如聚多巴胺等的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涂覆在表面结晶有纳米金属颗粒A2的板状的石墨A1而使表面改性,从而可以在不降低板状的石墨本身固有物性特性的情况下,利用儿茶酚胺的强粘着特性,提高与高分子树脂的强大的界面结合性。
另外,在所述纳米金属颗粒A2涂覆有儿茶酚胺层A3的情况下,在有机溶剂内的分散性提高,从而当所述散热构件形成组合物C中包含有机溶剂时,使得所述石墨复合体A、A'可以均一地分散于高分子树脂B。
因此,首先制造包含石墨-纳米金属颗粒-儿茶酚胺的石墨复合体A、A',从而使得可以制造显著提高目标高分子树脂内的分散性的复合材料。
其中,所述所谓“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的术语,是指具有羟基(-OH)作为苯环邻位(ortho)-基、具有多样烷基胺作为对位(para)-基的单分子,作为这种结构体的多样衍生物,儿茶酚胺包括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醌(dopamine-quinone)、α-甲基多巴胺(alphamethyldopamine)、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α-甲基多巴(alphamethyldopa)、屈昔多巴(droxidopa)、吲哚胺(indolamine)、血清素(serotonin)或5-羟基多巴胺(5-Hydroxydopamine)等。最优选地,可以使用多巴胺(dopamine)。
通常而言,在纯粹的板状石墨表面,儿茶酚胺层难以涂覆,但就本发明中应用的石墨复合体A、A'而言,在表面结晶的纳米金属颗粒A2以高密度实现结合,聚多巴胺等儿茶酚胺化合物结合于所述结晶的纳米金属颗粒A2,从而儿茶酚胺层A3可以稳定地形成。
在这种儿茶酚胺层以多巴胺构成的情况下,所述儿茶酚胺层可以将石墨复合体A、A'浸渍(dipping)于多巴胺水溶液而形成。此时,如果使用碱性多巴胺水溶液作为所述多巴胺水溶液,则在氧化条件下,多巴胺自发地反应,从而在所述石墨复合体A、A'的纳米金属颗粒A2上实现高分子化而形成聚多巴胺层。因此,不需要另外的烧成过程,不特别限定氧化剂的添加,在不添加氧化剂的情况下,可以将空气中的氧气用作氧化剂。
如上所述,本发明中应用的石墨复合体A、A'是纳米金属颗粒A2在石墨表面结合的状态,因而可以借助于所述纳米金属颗粒A2而形成儿茶酚胺层。
因此,通过所述儿茶酚胺层,提高所述高分子树脂B及石墨复合体A、A'间的界面特性,从而提高石墨复合体A、A'的分散性,提高配向性。因此,使得可以提高散热构件形成组合物中包含的石墨复合体的含量,因而即使散热构件形成组合物中包含少量的高分子树脂,也能够制造成片材形态。
另一方面,所述石墨复合体A'可以包括结合于所述儿茶酚胺层A3上的高分子A4(参照图21b)。作为一个示例,可以使利用所述儿茶酚胺而涂覆有纳米金属颗粒A2的石墨复合体A添加于高分子树脂溶液,在儿茶酚胺层上结合高分子A4。
其中,所述高分子A4既可以以完全覆盖所述儿茶酚胺层A3的方式形成,也可以是高分子A4以颗粒形态结合于所述儿茶酚胺层A3,也可以形成得完全覆盖石墨复合体A的表面。
另外,所述高分子A4的种类不特别限定,可以在由热固化性树脂、热可塑性树脂及橡胶构成的组中选择。此时,就所述高分子A4而言,只要与构成所述散热构件形成组合物的高分子树脂B相互间具有反应性及调和性,则其种类没有大的限制,优选地,可以使用与所述高分子树脂B的种类相同、相似的种类的高分子。
由此,在第一次制造包括石墨A1、纳米金属颗粒A2、儿茶酚胺层A3及高分子A4的石墨复合体A'后,如果使其分散于目标高分子树脂B内,则所述石墨复合体A'可以在所述高分子树脂B内非常均一地、均匀地分散。
即,石墨复合体A'在表面包括高分子A4,因而不仅不出现石墨本身的低分散性及结块现象,而且也不出现儿茶酚胺层本身的高粘性导致的结块现象,因而可以在高分子树脂内均一地分散。因此,在构成所述散热构件形成组合物方面,使得可以增加所述石墨复合体A'的整体含量,从而可以获得优秀的散热性能。
另一方面,所述散热构件形成组合物可以添加有机溶剂,此外,还可以添加均染剂、pH调节剂、离子清除剂、粘度调整剂、触变剂、防氧化剂、热稳定剂、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着色剂、脱水剂、阻燃剂、抗静电剂、抗真菌剂、防腐剂等各种添加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上述记载的各种添加剂可以使用本行业公知的,在本发明中不特别限定。另外,所述儿茶酚胺层A3还可以包括溶剂,可以根据选择的粘合成分,选择与之相符的溶剂,在本发明中,对此不特别限定,作为所述溶剂,可以使用能够使各成分适度溶解的任意溶剂。
在本发明应用的外壳150、250由混合有所述石墨复合体A、A'及高分子树脂B的散热构件形成组合物构成的情况下,既可以通过注塑成型,仅以所述散热构件形成组合物体现外壳150、250,也可以由散热构件形成组合物通过嵌件注塑,以覆盖所述金属板D而与所述金属板D一体化的形态体现。由此,与只以金属材质体现所述外壳150、250的情形相比,即使体现相同尺寸的外壳150、250,散热性能也可以提高,另外,由于如上所述散热性能的提高,可以使外壳厚度等更薄,因而可以谋求轻量化。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车辆用无线电力发射装置100、200如图16、图19及图22所示,可以在所述外壳150、250的底面配置有热传递构件180。
这种热传递构件180配置得分别与所述外壳150、250的底面和在外壳150、250内部配置的电路基板192的一面相接,从而可以将所述电路基板192发生的热传递到外壳150、250侧。
作为一个示例,所述热传递构件180配置于与在所述电路基板192上贴装的诸如IC芯片等的发热元件对应的区域,从而可以将所述发热元件发生的热传递到外壳150、250侧。
此时,所述热传递构件180的导热系数可以为0.8W/m·K以上。这是因为,在所述热传递构件180的导热系数不足0.8W/m·K的情况下,散热效果微弱,会伴随着无线充电效率下降。
这种热传递构件180可以是由包含导热性填料及相变化合物(Phase changematerials)中任意一个以上的散热形成组合物固化的衬垫形态,也可以是在所述外壳150、250的底面,按预定厚度直接涂覆包含相变化合物及导热性填料中任意一个以上的散热形成组合物并固化的形态。
此时,在所述热传递构件180由包含导热性填料的散热形成组合物构成的情况下,所述导热性填料可以包括金属填料、陶瓷填料及碳类填料中的一种以上。
其中,所述金属填料可以包括铝(Al)、银(Ag)、铜(Cu)、镍(NI)、铟-铋-锡(In-Bi-Sn)合金、锡-铟-锌(Sn-In-Zn)合金、锡-铟-银(Sn-In-Ag)合金、锡-银-铋(Sn-Ag-Bi)合金、锡-铋-铜-银(Sn-Bi-Cu-Ag)合金、锡-银-铜-锑(Sn-Ag-Cu-Sb)合金、锡-银-铜(Sn-Ag-Cu)合金、锡-银(Sn-Ag)合金及锡-银-铜-锌(Sn-Ag-Cu-Zn)合金等公知的金属填料中的一种以上,所述陶瓷填料包括AlN、Al2O3、BN、SiC及BeO等公知的陶瓷填料中的一种以上,所述碳类填料可以包括石墨(graphite)、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碳素纤维(carbon fiber)、金刚石及石墨烯(graphene)等公知的碳类填料的一种以上。
另外,在所述热传递构件180由包含导热性填料的所述散热形成组合物构成的情况下,所述热传递构件180可以还包括一般使用的通常的涂布层形成成分及固化性成分。
另一方面,在构成所述热传递构件180的散热形成组合物包含相变化合物的情况下,所述热传递构件180可以利用性状因发热元件发生的热而从固态变化成半固态或液态的性状变化。
即,当某种物质出现相变化时,作为一个示例,从固体变化成液体(或从液体到固体)、从液体变化成气体(或从气体到液体)时吸收或释放的热被称为潜热(latent heat),与在不发生相变化的状态下,随着温度变化而吸收(或释放)的热相比,所述潜热非常大,因而当利用所述潜热时,可以有利于实现显著的散热效果。
其中,所述相变化合物可以使用公知的相变化合物。作为一个示例,所述相变化合物可以包括选自由线性脂肪族烃、水合无机盐、多元醇、高级脂肪酸、醇脂肪酸酯、聚醚构成的组的一种以上。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车辆用无线电力发射装置100、200在外壳150、250的外部面形成散热涂布层170,在磁场屏蔽片120的一面配置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散热构件140,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罩160的露出面的表面温度。
这可以在下述表1中确认。
表1是在磁场屏蔽片120的一面配置由铝构成的散热构件140的状态下,根据外壳150、250材质及在外壳150、250外部面是否涂覆散热涂布层170而测量罩160的露出面的发热温度的结果。
【表1】
正如在上表1中可以确认的,与外壳材质无关,当在外壳150、250外部面形成有散热涂布层170时,可以确认罩160的表面温度均降低,当以上述散热构件形成组合物体现外壳150、250时,可以确认不仅重量减轻,而且与单独由铝构成的外壳150、250相比,罩160的表面温度均降低。
其中,散热构件形成组合物如上所述,意味着包含石墨复合体A、A'的塑料材质,散热构件形成组合物+铝板意味着铝板通过嵌件注塑而与包含石墨复合体A、A'的散热构件形成组合物C实现一体化的形态。
另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在图中图示了在本发明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包括外壳150、250及罩160的情况下,支撑板130及散热构件140全部应用的情形,但并非限定于此,所述支撑板130及散热构件140既可以选择性地应用,也可以全部不应用。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思想不限定于本说明中提示的实施例,理解本发明思想的从业人员可以在相同的思想范围内,借助于构成要素的附加、变更、删除、追加等,容易地提出其他实施例,这也属于本发明的思想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其中,包括:
用于传输电力的至少一个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
无线通信用天线,其在电路基板的至少一面以天线图案形成;及
磁场屏蔽片,其为板状,配置于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的一面;
形成有所述无线通信用天线的电路基板,配置得位于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的上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其中,
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由具有中空部的平板型线圈构成,
所述无线通信用天线包括在与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对应的区域配置的第一图案部、在不与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对应的区域配置的第二图案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图案部沿着所述电路基板的边缘而在边缘侧形成,所述第一图案部以位于所述第二图案部内侧的方式在所述电路基板的内侧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图案部位于所述平板型线圈中线圈主体的紧上部的部分,形成得具有比位于所述中空部的紧上部的部分相对更长的长度或更大的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图案部位于所述平板型线圈中线圈主体的紧上部的部分,形成得具有比位于所述中空部的紧上部的部分相对更短的长度或更小的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其中,
所述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包括板状的散热构件。
7.一种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其中,包括:
磁场屏蔽片,其为具有预定面积的板状;
至少一个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其配置于所述磁场屏蔽片的第一面;及
无线通信用天线,其在电路基板的至少一面以天线图案形成,
所述电路基板配置于作为与所述第一面相反面的所述磁场屏蔽片的第二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其中,
所述电路基板包括从所述磁场屏蔽片的边缘向外侧凸出的凸出区域,所述无线通信用天线在所述凸出区域图案化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其中,
所述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包括在所述电路基板的一面配置的板状的散热构件;所述散热构件为薄板金属片。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
所述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包括:
支撑板,其由具有散热性的塑料材质构成,在作为彼此相反面的第一面与第二面分别形成有至少一个安放槽;
所述无线电力传输用天线由多个平板型线圈构成,分别插入配置于所述安放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平板型线圈中任意一个配置于在所述第一面形成的第一安放槽,剩余平板型线圈配置于在所述第二面形成的第二安放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车辆用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其中,
所述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包括:
外壳,其内置用于全面驱动所需的至少一个电路基板,用于释放热源发生的热;及
散热涂布层,其涂覆于所述外壳的外部面,用于提高散热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其中,
所述散热涂布层包括:
涂布层形成成分,其包含主剂树脂;
碳类填料,其相对于所述主剂树脂100重量份包含8~72重量份;及
物性增强成分,其用于提高散热性及附着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用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其中,
所述主剂树脂为包含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缩水甘油醚型环氧树脂。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无线电力发射装置,其中,
所述外壳由散热构件形成组合物构成,
所述散热构件形成组合物包含石墨复合体及高分子树脂,所述石墨复合体石墨的表面结合有结晶的纳米金属颗粒,所述高分子树脂供所述石墨复合体形成分散相。
CN201780087963.1A 2017-03-09 2017-12-08 车辆用无线电力发射装置 Active CN1104191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030093 2017-03-09
KR20170030093 2017-03-09
KR10-2017-0167245 2017-12-07
KR1020170167245 2017-12-07
PCT/KR2017/014365 WO2018164350A1 (ko) 2017-03-09 2017-12-08 차량용 무선전력 송신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19168A true CN110419168A (zh) 2019-11-05
CN110419168B CN110419168B (zh) 2022-01-25

Family

ID=63448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7963.1A Active CN110419168B (zh) 2017-03-09 2017-12-08 车辆用无线电力发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95137B2 (zh)
KR (1) KR102312113B1 (zh)
CN (1) CN110419168B (zh)
WO (1) WO201816435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39560A (zh) * 2020-08-28 2020-12-04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穿戴显示模组和穿戴显示装置
US11271435B2 (en) * 2017-06-16 2022-03-08 Amosense Co., Lt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vehicl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85465B2 (en) 2015-08-19 2021-04-20 Nucurrent, Inc. Multi-mode wireless antenna configurations
KR102085647B1 (ko) * 2017-07-17 2020-03-06 주식회사 아모그린텍 차량용 무선 전력 송신장치
JP2020053522A (ja) * 2018-09-26 2020-04-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力伝送ユニット
KR20200136664A (ko) * 2019-05-28 2020-12-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무선전력 송신장치
DE102019124217A1 (de) * 2019-06-11 2020-12-17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Anordnung
WO2021091303A1 (ko) * 2019-11-06 2021-05-14 주식회사 아모그린텍 저주파 안테나용 방열 시트,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기기
DE102019132815A1 (de) * 2019-12-03 2021-06-10 Paragon Gmbh & Co. Kgaa Vorrichtung zur drahtlosen Übertragung elektrischer Energie
KR102388065B1 (ko) 2020-03-30 2022-04-19 니덱모빌리티코리아 주식회사 일체형 안테나를 갖는 차량용 무선 충전 장치
JP7282055B2 (ja) * 2020-05-20 2023-05-26 三恵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載レーダー装置用レドーム構造
SE2030179A1 (en) * 2020-06-02 2021-07-06 Atlas Copco Ind Technique Ab A power tool with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WO2022005250A1 (ko) * 2020-07-02 2022-01-06 주식회사 와이파워원 전기 차량 및 산업용 장비의 무선충전을 위한 멀티 집전코일 및 이를 구비한 집전장치
FR3115414B1 (fr) * 2020-10-15 2023-05-12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Procede de detection d’un objet a charger et dispositif de charge associe
KR102424478B1 (ko) * 2020-10-20 2022-07-27 일진머티리얼즈 주식회사 방열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한 무선통신기기
CN117175805A (zh) * 2022-05-25 2023-12-05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模块及无线充电组件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2040A (zh) * 2007-02-20 2008-08-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线圈单元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03094992A (zh) * 2011-11-04 2013-05-08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无线电力接收器及其控制方法
KR20140053758A (ko) * 2011-08-29 2014-05-08 주식회사 케이더파워 이종 충전 방식을 가진 무선 충전 시스템
CN103840533A (zh) * 2013-12-19 2014-06-04 苏州旲烔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无线充电发射模块
US20150349537A1 (en) * 2014-05-29 2015-12-03 Sony Corporation Scalable antenna system
KR20170017416A (ko) * 2015-08-06 2017-02-15 주식회사 아모센스 무선충전용 안테나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전력 수신모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50783B2 (en) * 2007-02-20 2010-07-0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Electronic instrument including a coil unit
JP4698702B2 (ja) * 2008-05-22 2011-06-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5685827B2 (ja) * 2010-03-29 2015-03-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磁性シート、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KR101440741B1 (ko) * 2010-11-29 2014-09-17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휴대 기기 및 급전 시스템
KR20130000926A (ko) 2011-06-24 2013-01-03 유현수 근거리 통신 (NFC ;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 안테나와 무선 충전용 전력 전달용 코일의 실장 장치.
US9230732B2 (en) * 2012-01-17 2016-01-0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JP2013197405A (ja) * 2012-03-21 2013-09-30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電子制御装置
TW201407921A (zh) * 2012-08-03 2014-02-16 Primax Electronics Ltd 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KR101613956B1 (ko) 2013-06-03 2016-04-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전송방법, 무선 전력 전송장치 및 무선 충전 시스템
KR101703157B1 (ko) 2013-06-22 2017-02-22 주식회사 스마트원 무선전력송신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휴대 단말기 거치장치
KR20150113747A (ko) 2014-03-31 2015-10-08 주식회사 온플렉스 무선 충전 및 nfc 안테나 복합용 연성 동박 적층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379667B2 (ja) * 2014-05-21 2018-08-29 Tdk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332672B2 (en) * 2015-01-12 2019-06-25 Amogreentech Co., Ltd. Heat radiation unit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having same
US10340722B2 (en) * 2015-06-05 2019-07-02 Pass & Seymour, Inc. Electrical wiring assembly
KR101559939B1 (ko) 2015-07-07 2015-10-14 주식회사 아모그린텍 무선충전용 방열유닛
KR101697303B1 (ko) 2015-08-04 2017-01-17 주식회사 아모센스 차량용 무선충전 송신모듈
WO2017078481A1 (ko) * 2015-11-05 2017-05-11 주식회사 아모텍 콤보형 안테나 모듈
US11309122B2 (en) * 2016-09-12 2022-04-19 Holygo Corporation Wireless charging coil structure with function of heat dissipation
US11165273B2 (en) * 2018-05-25 2021-11-02 Apple Inc.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2040A (zh) * 2007-02-20 2008-08-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线圈单元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KR20140053758A (ko) * 2011-08-29 2014-05-08 주식회사 케이더파워 이종 충전 방식을 가진 무선 충전 시스템
CN103094992A (zh) * 2011-11-04 2013-05-08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无线电力接收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3840533A (zh) * 2013-12-19 2014-06-04 苏州旲烔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无线充电发射模块
US20150349537A1 (en) * 2014-05-29 2015-12-03 Sony Corporation Scalable antenna system
KR20170017416A (ko) * 2015-08-06 2017-02-15 주식회사 아모센스 무선충전용 안테나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전력 수신모듈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71435B2 (en) * 2017-06-16 2022-03-08 Amosense Co., Lt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vehicle
CN112039560A (zh) * 2020-08-28 2020-12-04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穿戴显示模组和穿戴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312113B1 (ko) 2021-10-13
US20200235593A1 (en) 2020-07-23
US11095137B2 (en) 2021-08-17
WO2018164350A1 (ko) 2018-09-13
CN110419168B (zh) 2022-01-25
KR20180103782A (ko) 2018-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19168A (zh) 车辆用无线电力发射装置
KR101848416B1 (ko) 차량용 무선 전력 송신장치
JP6993742B2 (ja) 無線電力送信装置
US10931152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agnetic field shielding sheet and magnetic field shielding sheet formed thereby
US10447065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module
CN107852846A (zh) 磁场屏蔽单元
CN109155184A (zh) 线圈部件
CN107836062A (zh) 散热片和包括该散热片的无线电力传输模块
EP2633746B1 (en) Composite film for board level emi shielding
JP2018102124A (ja) 無線充電送信モジュール
KR102136216B1 (ko) 차량용 무선전력 송신장치
KR20170010868A (ko) 무선전력 수신모듈
KR102406262B1 (ko) 무선충전용 차폐유닛
CN108883687A (zh) 用于车辆加热器的正温度系数单元、包括其的正温度系数加热器及车辆空调装置
JP7126284B2 (ja) 車両用無線電力送信装置
JP2024041914A (ja) 無線充電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含む移動手段
KR20180070061A (ko) 무선 충전용 복합시트 및 이의 제조방법과 무선 충전 장치
CN209168894U (zh) 无线充电装置的辐射散热结构
JP7316454B2 (ja) 無線充電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含む移動手段
JP2023501499A (ja) 無線充電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含む移動手段
KR101922165B1 (ko) 복합 시트,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다층 시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