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11598A - 电子设备、热电偶测温片、及电池温度的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热电偶测温片、及电池温度的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411598A CN110411598A CN201910696866.3A CN201910696866A CN110411598A CN 110411598 A CN110411598 A CN 110411598A CN 201910696866 A CN201910696866 A CN 201910696866A CN 110411598 A CN110411598 A CN 11041159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temperature
- thermocouple
- electronic equipment
- thermometr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13/00—Thermome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7/00—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 G01K7/02—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e.g. thermocoup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热电偶测温片、及电池温度的检测方法。电子设备包括待测温电池,测温热电偶、处理电路;测温热电偶具有工作端和参考端,所述工作端与待测温电池连接;处理电路与所述测温热电偶的参考端连接,以根据所述参考端输出的电信号,确定所述待测温电池的温度。由于热电偶工作端体积较小,具体可以是呈点状或呈线状,因此不会增大电子设备的厚度,而且工作端可以灵活的连接至电池表面处的位置,从而提高了测量电池温度的便利性以及提高了电池温度测量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热电偶测温片、及电池温度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对于一些可移动的电子设备通常具有电池。在对电池充电的过程中,电池中由于内阻的存在会产生热量,从而使电池的温度上升。若电池温度太高一方面会影响到电池的使用寿命,更为严重的是有可能会诱发电池的起火。所以充电过程中电池的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相关技术中,应用的检测电池的温度方式一般是利用热敏电阻,比如NTC(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由于NTC头部比较大,从而一般不会放在电池本体上面,一般都是放置在保护板电流进口处。一般来说,电池本体温度会高于电池保护板的温度,所以在捕获到保护板温度后,会根据经验值对温度进行补偿来模拟到电池的温度,从而保证充电工作的完成。
然而,在实际充电过程中,不仅是只有电池本体发热,主板也同样会根据充电功率不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热量,而这部分热量都会对电池的温度造成影响,因此导致对NTC检测到温度进行补偿的方式很难以测准电池的温度,这样就不能通过电池的温度来进行充电功率的实时控制。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目的在于提高对电子设备内电池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本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待测温电池,测温热电偶、处理电路;测温热电偶具有工作端和参考端,所述工作端与待测温电池连接;处理电路与所述测温热电偶的参考端连接,以根据所述参考端输出的电信号,确定所述待测温电池的温度。
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工作端环绕所述待测温电池,且贴附于所述待测温电池的外表面。
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工作端贴附于所述待测温电池朝向所述电子设备的后壳一侧的表面。
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测温热电偶有多个,多个所述测温热电偶的工作端间隔贴合于所述待测温电池的表面;
所述处理电路还根据多个所述测温热电偶的参考端输出的电信号所对应的温度值,确定所述待测温电池的温度。
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待测温电池的温度是根据每个所述测温热电偶的参考端输出的电信号所分别对应的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在所述待测温电池表面划分形成多个检测区域,每个检测区域根据发热量不同对应具有各自的权重值;
每个所述检测区域分别连接有至少一个测温热电偶,所述待测温电池的温度是根据每个所述测温热电偶的参考端输出的电信号分别确定的温度按照每个测温热电偶对应的检测区域的权重值计算的加权平均值。
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检测区域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待测温电池的进电流口所在侧表面,所述待测温电池背离所述进电流口的表面,所述待测温电池朝向所述电子设备显示屏的表面,所述待测温电池朝向所述电子设备后壳的表面。
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用于与充电底座感应的无线接收线圈,所述无线接收线圈设置在所述测温热电偶工作端背离所述待测温电池的一侧。
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测温热电偶的工作端铺设在所述柔性绝缘载体上以形成热电偶测温片,通过将所述热电偶测温片贴附于所述待测温电池的表面,使所述测温热电偶贴合在所述待测温电池的表面。
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用于容置所述待测温电池的电池仓,所述电池仓具有仓底;所述热电偶测温片的两侧表面同时贴合于所述待测温电池朝向所述仓底的表面以及所述仓底。
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工作端在所述柔性绝缘载体上呈回字形、蛇形或环状排布。
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柔性绝缘载体呈膜状或为柔性电路板的基材。
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待测电池表面具有容置所述测温热电偶的工作端的凹槽,通过将所述工作端容置在所述凹槽中,使所述测温热电偶贴合在待测温电池的表面。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热电偶测温片,热电偶测温片包括测温热电偶以及柔性绝缘载体,所述测温热电偶具有工作端和参考端所述测温热电偶的工作端铺设在所述柔性绝缘载体上。
本公开技术方案中通过利用热电偶以检测待测温电池的温度。由于热电偶工作端体积较小,具体可以是呈点状或呈线状,因此不会增大电子设备的厚度,而且工作端可以灵活的连接至电池表面处的位置,从而提高了测量电池温度的便利性以及提高了电池温度测量的准确性。特别是采用线状的工作端时,线状的工作端可以整体贴合于电池表面,从而增大了与电池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更加全面的感测电池表面温度,进一步提高了电池温度测量的准确性。特别是对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时,本公开技术方案能够准确的检测到有线、无线快速充电过程中电池的温度变化,保护电池的使用寿命以及电池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电子设备中部分电路连接框图;
图2是本公开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图3是测温热电偶、处理电路、待测温电池连接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是工作端贴附在电池一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热电偶测温片贴附在电池一表面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6是热电偶测温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工作端环绕所述待测温电池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8是可以用于环绕所述待测温电池的热电偶测温片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9是待测温电池上检测区域划分的一实施例;
图10是本公开电池温度的检测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省略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喧宾夺主而使得本公开的各方面变得模糊。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是电连接,也可以是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及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符号“/”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本公开提出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终端或通信终端。该终端或通信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switched telephonenetwork,PSTN)、数字用户线路(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诸如手持数字视频广播(digital videobroadcasting handheld,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调幅-调频(amplitudemodulation-frequency modulation,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以及/或“智能终端”。智能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ersonal communication system,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接收器的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此外,该终端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诸如电子书阅读器、智能穿戴设备、移动电源(如充电宝、旅充)、电子烟、无线鼠标、无线键盘、无线耳机、蓝牙音箱等具有充电功能的可充电电子设备。在以下实施例中,以电子设备为手机进行说明。
下面描述一下相关技术中为电子设备充电的相关适配器。
相关技术中,适配器可以以恒压模式工作,其输出的电压基本维持恒定,比如5V、9V、12V或20V等。输出的电流可以为脉动直流电流(方向不变、幅值大小随时间变化)、交流电流(方向和幅值大小均随时间变化)或恒定直流电流(方向和幅值均不随时间变化)。相关适配器输出的电压并不适合直接加载到电池的两端,而是需要先经过电子设备内的变换电路进行变换,以得到电子设备内的电池所预期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
适配器还可以采用电压跟随的方式工作。即适配器和待充电的电子设备进行双向通信,适配器根据电子设备反馈所需的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从而调整自身输出的电压和电流,使得输出的电压和电流可以直接加载到电子设备的电池上,为电池充电,电子设备无需再次再调整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
变换电路可在不同的充电阶段控制电池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例如,在恒流充电阶段,变换电路可以利用电流反馈环使得进入到电池的电流大小满足电池所预期的第一充电电流的大小。在恒压充电阶段,变换电路可以利用电压反馈环使得加载到电池两端的电压的大小满足电池所预期的充电电压的大小。在涓流充电阶段,变换电路可以利用电流反馈环使得进入到电池的电流大小满足电池所预期的第二充电电流的大小(第二充电电流小于第一充电电流)。
比如,当相关适配器输出的电压大于电池所预期的充电电压时,变换电路用于对相关适配器输出的电压进行降压变换处理,以使经降压转换后得到的充电电压的大小满足电池所预期的充电电压的大小。
下面分别对相关技术中的无线充电系统与有线充电系统进行介绍。
无线充电过程中,一般将电源提供装置(如适配器)与无线充电装置(如无线充电底座)相连,并通过该无线充电装置将电源提供装置的输出功率以无线的方式(如电磁信号或电磁波)传输至电子设备,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按照无线充电原理不同,无线充电方式主要分为磁耦合(或电磁感应)、磁共振以及无线电波三种方式。目前,主流的无线充电标准包括QI标准、电源实物联盟(PowerMatters Alliance,PMA)标准、无线电源联盟(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QI标准和PMA标准均采用磁耦合方式进行无线充电。A4WP标准采用磁共振方式进行无线充电。
有线充电过程中,一般将电源提供装置(如适配器)通过线缆与电子设备相连,通过电缆将电源提供装置提供的电能传输至电子设备,以为电子设备充电。
下面描述一下恒流恒压(CCCV)充电方式,该充电方式适用于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
电池的充电过程可以包括:涓流充电阶段(或模式)、恒流充电阶段(或模式)、恒压充电阶段(或模式)及补充充电阶段(或模式)。
在涓流充电阶段,先对完全放电的电池进行预充电(即恢复性充电),涓流充电电流通常是恒流充电电流的十分之一,当电池电压上升到涓流充电电压阈值以上时,提高充电电流进入恒流充电阶段。
在恒流充电阶段,以恒定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充电电压快速上升,当充电电压达到电池所预期的充电电压阈值时转入恒压充电阶段。该恒定电流常用的是一额定的充电倍率电流,如大倍率3C电流,其中C为电池容量。假设电池容量为1700mAh,则该恒定电流为3*1700mA=5.1A。
在恒压充电阶段,以恒定电压对电池进行充电,充电电流逐渐减小,当充电电流降低至设定的电流阈值时,电池被充满电。在CCCV充电方式中,该电流阈值通常被设定为0.01C,其中C为电池容量。仍假设电池容量为1700mAh,则该电流阈值为0.01*1700mA=17mA。
电池被充满电后,由于电池自放电的影响,会产生部分电流损耗,此时转入补充充电阶段。在补充充电阶段,充电电流很小,仅仅为了保证电池在满电量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恒流充电阶段并非要求充电电流保持完全恒定不变,例如可以是泛指充电电流的峰值或均值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实际中,恒流充电阶段可以采用分段恒流充电(Multi-stage constant current charging)的方式进行充电。
分段恒流充电可具有M个恒流阶段(M为一个不小于2的整数),分段恒流充电以预定的充电电流开始第一阶段充电,所述分段恒流充电的M个恒流阶段从第一阶段到第M个阶段依次被执行,当恒流阶段中的前一个恒流阶段转到下一个恒流阶段后,电流大小可变小;当电池电压达到充电终止电压阈值时,恒流阶段中的前一个恒流阶段会转到下一个恒流阶段。相邻两个恒流阶段之间的电流转换过程可以是渐变的,也可以是台阶式的跳跃变化。
对于包含单个电芯的电子设备,当使用较大的充电电流为单节电芯充电时,电子设备的发热现象比较严重。为了保证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并缓解电子设备在充电过程中的发热现象,可对电池结构进行改造,使用相互串联的多节电芯,并对该多节电芯进行直充,即直接将适配器输出的电压加载到包含多节电芯的电池单元的两端。与单电芯方案相比(即认为改进前的单电芯的容量与改进后串联多节电芯的总容量相同),如果要达到相同的充电速度,多节电芯所需的充电电流约为单节电芯所需的充电电流的1/N(N为串联的电芯的数目),换句话说,在保证同等充电速度的前提下,多节电芯串联可以大幅降低充电电流的大小,从而进一步减小电子设备在充电过程中的发热量。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公开电子设备中的部分电路连接框图。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后壳、显示屏12、电路板13、电池14。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10并不限于包括以上内容。其中,后壳可以形成电子设备10的外部轮廓。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壳可以为金属后壳,比如镁合金、不锈钢等金属。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后壳的材料并不限于此,还可以采用其它方式,比如:后壳可以为塑胶后壳、陶瓷后壳、玻璃后壳等。
其中,显示屏12安装在后壳中。显示屏12电连接至电路板13上,以形成电子设备的显示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的显示面可以设置非显示区域,比如:电子设备10的顶端或/和底端可以形成非显示区域,即电子设备10在显示屏12的上部或/和下部形成非显示区域,电子设备10可以在非显示区域安装摄像头、受话器等器件。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10的显示面也可以不设置非显示区域,即显示屏12可以为全面屏。可以将显示屏铺设在电子设备10的整个显示面,以使得显示屏可以在电子设备10的显示面进行全屏显示。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其中,显示屏12可以为规则的形状,比如长方体结构、圆角矩形结构,显示屏12也可以为不规则的形状。
其中,显示屏12可以为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电子墨水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使用其它显示技术的显示器中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显示屏12可以包括触摸传感器阵列(即,显示屏12可以是触控显示屏)。触摸传感器可以是由透明的触摸传感器电极(例如氧化铟锡(ITO)电极)阵列形成的电容式触摸传感器,或者可以是使用其它触摸技术形成的触摸传感器,例如音波触控,压敏触摸,电阻触摸,光学触摸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显示屏12上盖设一盖板,盖板可以覆盖在显示屏12上,对显示屏12进行保护。盖板可以为透明玻璃盖板,以便显示屏12透过盖板进行显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可以是用诸如蓝宝石等材料制成的玻璃盖板。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12安装在后壳上后,后壳和显示屏12之间形成收纳空间,收纳空间可以收纳电子设备10的器件,比如电路板13、电池14等。其中,电路板13安装在后壳中,电路板13可以为电子设备10的主板,电路板13上可以集成有马达、麦克风、扬声器、耳机接口、通用串行总线接口、摄像头、距离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受话器以及处理器等功能器件中的一个、两个或多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13可以固定在后壳与显示屏12所围合形成的腔体内。具体的,电路板13可以通过螺钉螺接到后壳上,也可以采用卡扣的方式卡配到后壳上。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电路板13具体固定到后壳上的方式并不限于此,还可以其它方式,比如通过卡扣和螺钉共同固定的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请参阅图图1,其中,电池14安装在后壳中,电池14与电路板13进行电连接,以向电子设备10提供电源。后壳可以作为电池14的电池盖。后壳覆盖电池14以保护电池14,减少电池14由于电子设备10的碰撞、跌落等而受到的损坏。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存储和处理电路131,存储和处理电路131可以集成在电路板13上。存储和处理电路131可以包括存储器,例如硬盘驱动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闪存或用于形成固态驱动器的其它电子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静态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等)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存储和处理电路131中的处理电路可以用于控制电子设备10的运转。处理电路可以基于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微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基带处理器,功率管理单元,音频编解码器芯片,专用集成电路,显示驱动器集成电路等来实现。
存储和处理电路131可用于运行电子设备10中的软件,例如互联网浏览应用程序,互联网协议语音(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VOIP)电话呼叫应用程序,电子邮件应用程序,媒体播放应用程序,操作系统功能等。
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输入-输出电路132,输入-输出电路132可以设置在电路板13上。输入-输出电路132可用于使电子设备10实现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即允许电子设备10从外部设备接收数据和也允许电子设备10将数据从电子设备10输出至外部设备。输入-输出电路132可以进一步包括传感器1321。传感器1321可以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基于光和电容的接近传感器,触摸传感器(例如,基于光触摸传感器和/或电容式触摸传感器,其中,触摸传感器可以是触控显示屏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一个触摸传感器结构独立使用),加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其它传感器等。
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电力管理电路和其它输入-输出单元1322。输入-输出单元可以包括按钮,操纵杆,点击轮,滚动轮,触摸板,小键盘,键盘,照相机,发光二极管和其它状态指示器等。
用户可以通过输入-输出电路132输入命令来控制电子设备10的操作,并且可以使用输入-输出电路132的输出数据以实现接收来自电子设备10的状态信息和其它输出。
电子设备10包括充电电路100。充电电路100可以为电子设备10电芯14充电。充电电路100可以用于进一步的调节自适配器输入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以满足电池的充电需求。
由于在实际充电过程中,不仅是只有电池本体发热,主板也同样会根据充电功率不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热量,而这部分热量都会对电池的温度造成影响,这个问题在无线充电过程中表现的更为严重。比如采用20W充电功率的无线快充,一最高功率对电池充电一段时间后再不断降低充电功率。而由于无线充电过程中的电磁发射转换效率较低,从而导致大部分能量通过热量转换的方式提高了电子设备10与充电底座的温度,因此造成电子设备10内的电池、主板、后壳等部件均会产生热量,这些部件产生的热量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电池,因此电池所受到的热量影响复杂且变化趋势不稳定,所以导致对热敏电阻检测到温度进行补偿的方式很难以测准电池的温度,进而造成无法精准的根据电池的温度来进行下一步的任务(例如充电控制、电池老化监测、安全保护等)。
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电池温度检测方案,能够提高该电子设备内电池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本公开中的待测温的电池14(以下简称电池14)包括外壳以及包裹在外壳内的电芯、电池保护板等组成。电池保护板是对电芯起保护作用的集成电路板。电池保护板上一般具有采样电路以及保护电路。该电池14可包括单电芯或多电芯。电池14包括多电芯时,该多个电芯之间可为串联关系。由此,电池14可承受的充电电压为多个电芯可承受的充电电压之和,可提高充电速度,减少充电发热。
例如,以电子设备10为手机为例,当电子设备10的电池14包括单电芯时,内部的单节电芯的电压一般在3.0V~4.35V之间。而当电子设备10的电池14包括两节串联的电芯时,串联的两节电芯的总电压为6.0V-8.7V。由此,相比于单电芯,采用多节电芯串联时,充电电路100输出充电电压可以提高。与单节电芯相比,达到同等的充电速度,多节电芯所需的充电电流约为单节电芯所需的充电电流的1/N(N为电子设备10内的相互串联的电芯的数目)。换句话说,在保证同等充电速度(充电功率相同)的前提下,采用多节电芯的方案,可以降低充电电流的大小,从而减少电子设备10在充电过程的发热量。另一方面,与单电芯方案相比,在充电电流保持相同的情况下,采用多电芯串联方案,可提高充电电压,从而提高充电速度。
请参阅图3和图4。本公开中采用测温热电偶15检测电池14表面的温度,测温热电偶15可以直接测量温度,并把温度信号转换成热电信号,具体为转换成了电动势信号。根据总体性能以及使用温度来区分,测温热电偶15有S型、K型、T型、R型等多种类型均可以用于本实施例中,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测温热电偶15具有工作端151和参考端152。本公开中工作端151是指用于贴合到电池14表面,以感测电池14表面温度的端部。参考端152根据工作端151的温度感测结果输出电动势;显然,该电动势与电池14表面温度是相对应的。本实施例中,参考端152连接至处理电路16,处理电路16直接接收电池14表面温度所对应的电动势,从而等同获得了电池14表面的温度。
在工作端151感测到温度时,参考端152相应输出的电动势会输出至处理电路16,处理电路16与参考端152之间可以具有一些滤波电路,以对参考端152输出的电动势进行滤波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处理电路16为电子设备10的CPU。处理电路16在获取了参考端152输出的电信号后,可以直接基于该电信号进行下一步的任务,也可以转换成温度值后再进行下一步任务。例如,CPU可以通过查表或特定算法获得该电动势所对应的温度值。“下一步的任务”可以是CPU基于电池14的当前温度值,控制对电池14的充电功率;也可以基于电池14的温度数据,评估电池14的老化情况等。
本实施例中,工作端151可以呈点状,也可以呈线状。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测温热电偶15由两根不同金属材质的热电偶丝153组成闭合回路,在两根热电偶丝153两端的接合处分别形成工作端151和参考端152。对应于两根热电偶丝153结合处形成的工作端151,当两热电偶丝153的接合处为点接触时,所形成的工作端151对应为点状;当两热电偶丝153的接合处为线接触时,所形成的工作端151对应呈线状。线状的工作端151与电池14表面贴合,以测量电池14表面的温度时,参考端152所输出的电动势所对应的温度值对应为线状工作端151与电池14表面接触处的平均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测温热电偶15工作端151体积较小,具体可以是呈点状或呈线状,因此不会增大电子设备10的厚度,而且工作端151可以灵活的连接至电池14表面处的位置,从而提高了测量电池14温度的便利性以及提高了电池14温度测量的准确性。特别是采用线状的工作端151时,线状的工作端151可以整体贴合于电池14表面,从而增大了与电池14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更加全面的感测电池14表面温度,进一步提高了电池14温度测量的准确性。在以下实施例中,以线状工作端151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5和图6。测温热电偶15的工作端151可以通过粘接方式贴合至电池14表面,以对电池14表面的任意位置处进行温度检测。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测温热电偶15的工作端151铺设在柔性绝缘载体171上以形成热电偶测温片17,热电偶测温片17整体贴附于电池14的表面,以检测电池14的温度。可选的,热电偶测温片17的厚度可以在0.2毫米~0.05毫米之间,具体可以为0.1毫米。
在一实施例中,柔性绝缘载体171呈膜状,例如可以为PE(Polyethylene,聚乙烯)膜,测温热电偶15的工作端151可以通过粘接方式贴合至PE膜的一侧表面,以形成热电偶测温片17。在另一实施例中,柔性绝缘载体171为柔性电路板的基材,测温热电偶15的工作端151通过印刷方式铺设在柔性电路板的基材上,以形成柔性电路板作为热电偶测温片17。热电偶测温片17可以通过热熔胶粘贴在电池14表面。由于柔性绝缘载体171具有较好的可弯折性,因此可以方便的贴合在电池14的表面上,或整体式包裹在待测温电池。
工作端151可以呈直线排布或曲线排布在柔性绝缘载体171上,在本实施例中,工作端151可以排布呈回字形(对应于图6)、环状(对应于图5)、蛇形(未图示)等,这些排布方式都能够增大工作端151铺设在柔性绝缘载体171上的长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与电池14的接触面积以及接触部位的全面性。
在本实施例中,以一个测温热电偶15对应具有一个工作端151说明,一个柔性绝缘载体171上可以铺设有一个或多个工作端151。每个工作端151在柔性绝缘载体171上的排布均可以按照上述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形状。
本实施例中,在贴合于电池14表面的热电偶测温片17中,工作端151不仅仅自身粘接与电池14表面,而且工作端151会受到柔性绝缘载体171的限位和固定作用,从而保持与电池14表面稳定且牢固的连接,因此本实施例提高了工作端151与电池14表面连接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并且由于可以将测温热电偶15工作端151预先固定在柔性绝缘载体171上,所形成热电偶测温片17形成一个整体的装配模块,从而在后续装配中,可以很便利的将热电偶测温片17直接粘贴至电池14表面,因此本实施例能够提高电子设备10的生产装配的便利性。
在以下实施例中,以手机中的电池14为例,阐述在电池14上布置工作端151的多个实施例。在以下实施例中,工作端151可以直接粘贴在电池14表面上,也可以以热电偶测温片17的形式粘贴在电池14表面上。
请参阅图7,在一实施例中,工作端151环绕电池14,且贴附于电池14的外表面。具体的,呈线状的工作端151可以沿电池14的周向表面环绕电池14若干圈,且每圈彼此互不干涉的贴合于电池14表面。请参阅图8。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可以将热电偶测温片17沿电池14的周向整体包裹电池14,从而可以直接形成工作端151沿电池14的周向表面环绕电池14若干圈的目的,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在另一实施例中,工作端151贴附于电池14朝向电子设备10的后盖11一侧的表面。在此以电子设备10为手机说明,手机具有显示屏12,以及与显示屏12相对的后盖。将工作端151贴附在电池14朝向电子设备10的后盖一侧的表面能够更加便利装配人员装配工作端151,并且也便于维修人员检修、替换工作端151。
贴附于电池14朝向电子设备10的后盖一侧的表面的工作端151的数量不做限定。工作端151的排布形状可以呈曲线,例如呈回字形、环状、蛇形等,这些排布方式都能够增大工作端151与电池14的接触面积以及接触部位的全面性,使测温热电偶15参考端152输出的电信号能够较为贴近的体现朝向电子设备10的后盖一侧电池14表面的真实平均温度,从而提高电池14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再一实施例中,测温热电偶15有多根,多根测温热电偶15的工作端151间隔连接于电池14的表面;处理电路16还根据多个测温热电偶15的参考端152输出的电信号所对应的温度值,确定电池14的温度。在该实施例中,由于每根测温热电偶15均是独立的,因此可以根据需要单独设置每根测温热电偶15的连接位置,从而能够对电池14表面的温度进行全面检测,进一步提高了测温的准确性。
每个测温热电偶15工作端151的连接至电池14的位置可以任意设置。本实施例中,在电池14表面划分形成多个检测区域,每个检测区域分别连接有至少一个测温热电偶15。由此在装配时,便于规范化作业。
请参阅图9。一般的,手机中的电池14具有在充电时的进电流口141所在侧表面A,背离进电流口141的一侧表面B、朝向电子设备后壳的表面C、朝向手机显示屏12的表面(未图示)。在对电池14充电时,这四个区域会具有不同的发热程度。较为常见的,发热量由多到少依次排列如下:进电流口141所在侧表面A、朝向手机显示屏12的表面、朝向电子设备后壳的表面C、背离进电流口141的一侧表面B。因此可选的,检测区域至少包含这四个区域中的一个。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检测区域包含了进电流口141所在侧表面A、背离进电流口141的一侧表面B,朝向电池14后壳的表面C。
在电子设备10的CPU接收到多个测温热电偶15参考端152传输来的电信号后,可以通过一些算法以确定电池14的整体温度。
在一实施例中,电池14的温度是根据每个测温热电偶15的参考端152输出的电信号所分别对应的温度的算术平均值。例如,进电流口141所在侧表面的温度为45℃、朝向电子设备10后壳的表面的温度为40℃、背离进电流口141的一侧表面的温度为35℃。此时电池14的整体温度为(45+40+35)/3=40℃。
在另一实施例中,每个检测区域分别连接有至少一个测温热电偶15,电池14的温度是根据每个测温热电偶15的参考端152输出的电信号分别确定的温度按照每个测温热电偶15对应的检测区域的权重值计算的加权平均值。具体的,发热量越大的检测区域所对应的权重值越大。例如,进电流口141所在侧表面的温度为45℃,权重值为0.5、朝向电池14后壳的表面的温度为40℃,权重值为0.3、背离进电流口141的一侧表面的温度为35℃,权重值为0.2。此时电池14的整体温度为(45×0.5+40×0.3+35×0.2)=41.5℃。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发热量大的区域设置较大的权重值,能够有对发热量较大的区域重点保护,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电池14局部过热,提高了电子设备10充电、工作时的安全性。
在一实施例中,各个测温热电偶15的工作端151直接贴附至电池14的各个检测区域处。在另一实施例中,各个测温热电偶15的工作端151同时铺设在一个柔性绝缘载体171上,以形成一个热电偶测温片17。可以理解的是,各个测温热电偶15工作端151铺设在柔性绝缘载体171上的位置时预先规划好的,以在热电偶测温片17整体包裹或贴附在电池14表面时,各个工作端151恰好对应贴附于各个待测的检测区域内。在又一实施例中,每个测温热电偶15分别对应铺设在一个柔性绝缘载体171上,以形成多个热电偶测温片17,多个热电偶测温片17对应贴覆在各个待测的检测区域的表面。
电池14通常容置在电子设备10的电池仓内,电池仓大致呈槽状,电池14朝向电子设备10显示屏12的表面通常需要与电池仓的仓底粘贴。
相关技术中,一般是采用两面均具有粘性的胶贴纸以固定电池14。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热电偶测温片17替代胶贴纸的方案,即热电偶测温片17夹设于仓底与电池14之间,热电偶测温片17的两侧表面分别贴合于电池14朝向仓底的表面以及仓底。由于热电偶测温片17的厚度可以达到0.1毫米以下,因此本方案能够达到实时检测电池14温度的目的而且不会影响电子设备10的整体厚度。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设置待测电池14表面具有容置测温热电偶15的工作端151的凹槽,通过将工作端151容置在凹槽中,使测温热电偶15贴合在电池14的表面。本实施例能够进一步减小测温热电偶15对电子设备10整体厚度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测温热电偶15的工作端151容置在凹槽内,增大了与电池14表面的接触面积,并且使得测温热电偶15的工作端151可以更加接近与电池14内的电芯,以更为准确的感知电池14内部的温度,因此本实施例极大的提高了测温的准确性,并且容置在凹槽对工作端151具有限位作用,因此本实施例提高测温热电偶15与电池14连接的可靠性。
当电子设备10具备无线充电功能时,电子设备10还包括用于与充电底座感应的无线接收线圈(未图示),无线接收线圈设置在测温热电偶15工作端151背离电池14的一侧。无线接收线圈用于接收充电底座中无线发射电路所发射的电磁信号。因此将材质为金属的测温热电偶15工作端151设置在无线接收线圈背离电子设备10后壳的一侧,能够减轻或消除测温热电偶15对无线接收线圈工作的影响。
本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热电偶测温片17,热电偶测温片17包括测温热电偶15以及柔性绝缘载体171,测温热电偶15具有工作端151和参考端152,测温热电偶15的工作端151铺设在柔性绝缘载体171上。热电偶测温片17的具体结构以及具体的实施例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在赘述。
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公开的电池温度的检测方法的实施例,对于本公开方法实施例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公开装置实施例。对应于电子设备10所要使用该电池温度检测方法,其需要有存储电路和处理电路16,其中存储电路内存储有电池温度检测程序,处理电路16运行电池温度检测程序,电池温度检测程序被执行时,运行下述的电池温度检测方法。
在一实施例中,当使用单个测温热电偶15检测电池14温度时,可以由处理电路16直接读取测温热电偶15参考端电动势,以对应获知电池14的温度。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该示出了电池温度的检测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图。当使用多个热电偶15对同一电池14测温时,电池温度的检测方法包括:
获取多个测温热电偶15所测得的电池14表面温度;
根据多个测温热电偶15所测得的电池14表面温度,确定电池14的温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根据多个测温热电偶15所测得的电池14表面温度,确定电池14的温度包括:
计算多个测温热电偶15所测得的电池14表面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将该算术平均值作为电池14的温度。
在又一实施例中,每热电偶15所检测的区域对应具有一权重值;根据多个测温热电偶15所测得的电池14表面温度,确定电池14的温度包括:
根据每个测温热电偶15所测得的电池14表面温度与该测温热电偶15所检测区域对应的权重值,计算多个测温热电偶15所测得的电池14表面温度的加权平均值;
将该加权平均值作为电池14的温度。
在上述三个实施例中的具体解释请参照上述装置项实施例中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20的示意图。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20可以采用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并包括程序代码,并可以在终端设备,例如个人电脑上运行。然而,本公开的程序产品不限于此,在本公开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一个该设备执行时,使得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实现如图10所示的电池温度检测方法。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公开,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公开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8)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待测温电池;
测温热电偶,具有工作端和参考端,所述工作端与待测温电池连接;
处理电路,与所述测温热电偶的参考端连接,以根据所述参考端输出的电信号,确定所述待测温电池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端环绕所述待测温电池,且贴附于所述待测温电池的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端贴附于所述待测温电池朝向所述电子设备的后壳一侧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热电偶有多个,多个所述测温热电偶的工作端间隔贴合于所述待测温电池的表面;
所述处理电路还根据多个所述测温热电偶的参考端输出的电信号,确定所述待测温电池的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测温电池的温度是根据每个所述测温热电偶的参考端输出的电信号所分别对应的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待测温电池表面划分形成多个检测区域,每个检测区域根据发热量不同对应具有各自的权重值;
每个所述检测区域分别连接有至少一个测温热电偶,所述待测温电池的温度是根据每个所述测温热电偶的参考端输出的电信号分别确定的温度按照每个测温热电偶对应的检测区域的权重值计算的加权平均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区域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待测温电池的进电流口所在侧表面,所述待测温电池背离所述进电流口的表面,所述待测温电池朝向所述电子设备显示屏的表面,所述待测温电池朝向所述电子设备后壳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无线接收线圈,所述无线接收线圈设置在所述测温热电偶工作端背离所述待测温电池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热电偶的工作端铺设在柔性绝缘载体上以形成热电偶测温片,通过将所述热电偶测温片贴附于所述待测温电池的表面,使所述测温热电偶贴合在所述待测温电池的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用于容置所述待测温电池的电池仓,所述电池仓具有仓底;所述热电偶测温片的两侧表面分别贴合于所述待测温电池朝向所述仓底的表面以及所述仓底的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端在所述柔性绝缘载体上呈回字形、蛇形或环状排布。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绝缘载体呈膜状或为柔性电路板的基材。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测电池表面具有容置所述测温热电偶的工作端的凹槽,通过将所述工作端容置在所述凹槽中,使所述测温热电偶贴合在待测温电池的表面。
14.一种热电偶测温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测温热电偶以及柔性绝缘载体,所述测温热电偶具有工作端和参考端,所述测温热电偶的工作端铺设在所述柔性绝缘载体上。
15.一种电池温度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多个测温热电偶所测得的电池表面温度;
根据多个所述测温热电偶所测得的电池表面温度,确定所述电池的温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温度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多个所述测温热电偶所测得的电池表面温度,确定所述电池的温度包括:
计算多个所述测温热电偶所测得的电池表面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将该算术平均值作为所述电池的温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温度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每所述热电偶检测的检测区域对应具有一权重值;所述根据多个所述测温热电偶所测得的电池表面温度,确定所述电池的温度包括:
根据每个所述测温热电偶所测得的电池表面温度与该测温热电偶所检测区域对应的权重值,计算多个所述测温热电偶所测得的电池表面温度的加权平均值;
将该加权平均值作为所述电池的温度。
18.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代码,当其被计算机的处理单元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5至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温度的检测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696866.3A CN110411598A (zh) | 2019-07-30 | 2019-07-30 | 电子设备、热电偶测温片、及电池温度的检测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696866.3A CN110411598A (zh) | 2019-07-30 | 2019-07-30 | 电子设备、热电偶测温片、及电池温度的检测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11598A true CN110411598A (zh) | 2019-11-05 |
Family
ID=68364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696866.3A Pending CN110411598A (zh) | 2019-07-30 | 2019-07-30 | 电子设备、热电偶测温片、及电池温度的检测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411598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71727A (zh) * | 2019-12-09 | 2020-04-0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14252793A (zh) * | 2020-09-11 | 2022-03-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及电池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97144A (ja) * | 1987-10-05 | 1989-04-14 | Murata Mfg Co Ltd | 充電完了検知器 |
CN1782729A (zh) * | 2004-11-29 | 2006-06-07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用于监控蓄电池组的设备和方法 |
CN1963553A (zh) * | 2005-11-09 | 2007-05-1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测试系统和测试方法 |
CN101053109A (zh) * | 2004-11-02 | 2007-10-10 | 株式会社Lg化学 | 用于测量电池组中的电池电压和温度的部件 |
CN101158607A (zh) * | 2007-10-09 | 2008-04-09 |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燃料电池内部温度测量方法 |
CN104155019A (zh) * | 2014-08-15 | 2014-11-19 | 中利腾晖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 测温装置及测温方法 |
CN205157074U (zh) * | 2015-10-30 | 2016-04-13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 | 柔性薄膜热电偶温度传感器 |
CN106595886A (zh) * | 2016-10-31 | 2017-04-26 | 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片状热电偶测温贴及其测温方法 |
-
2019
- 2019-07-30 CN CN201910696866.3A patent/CN11041159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97144A (ja) * | 1987-10-05 | 1989-04-14 | Murata Mfg Co Ltd | 充電完了検知器 |
CN101053109A (zh) * | 2004-11-02 | 2007-10-10 | 株式会社Lg化学 | 用于测量电池组中的电池电压和温度的部件 |
CN1782729A (zh) * | 2004-11-29 | 2006-06-07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用于监控蓄电池组的设备和方法 |
CN1963553A (zh) * | 2005-11-09 | 2007-05-1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测试系统和测试方法 |
CN101158607A (zh) * | 2007-10-09 | 2008-04-09 |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燃料电池内部温度测量方法 |
CN104155019A (zh) * | 2014-08-15 | 2014-11-19 | 中利腾晖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 测温装置及测温方法 |
CN205157074U (zh) * | 2015-10-30 | 2016-04-13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 | 柔性薄膜热电偶温度传感器 |
CN106595886A (zh) * | 2016-10-31 | 2017-04-26 | 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片状热电偶测温贴及其测温方法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71727A (zh) * | 2019-12-09 | 2020-04-0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10971727B (zh) * | 2019-12-09 | 2021-03-2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14252793A (zh) * | 2020-09-11 | 2022-03-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及电池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474387B (zh) | 充电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US8362910B2 (en) | Digital electronic apparatus | |
JP6992807B2 (ja) | 充電制御装置及び充電ユニット | |
US20120244408A1 (en) | Wearable battery set | |
CN104734281A (zh) | 可穿戴移动电源及其供电控制方法 | |
CN109245244A (zh) | 充电电路、充电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TWM412544U (en) | Smart charging system | |
CN110411598A (zh) | 电子设备、热电偶测温片、及电池温度的检测方法 | |
CN109066884A (zh) | 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 |
JP2017526129A (ja) | 充電電池アセンブリ及び端末設備 | |
US10122193B2 (en) | Portable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harging current thereof | |
CN104795902A (zh) | 移动显示系统以及移动显示装置 | |
CN109038863A (zh) | 电子设备 | |
CN109120034A (zh) | 充电电路、充电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0062967B (zh) | 电池组 | |
CN109149697A (zh) | 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 |
CN109149690A (zh) | 充电控制装置和方法、电子设备 | |
CN102118472B (zh) | 一种手机温度计及其利用手机实现温度测量的电路 | |
CN109217487A (zh) | 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 |
CN110429696A (zh) | 电池充电方法、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2666468B (zh) | 电池内短路的检测方法与装置、电子设备 | |
KR102061350B1 (ko) | 비접촉 충전 가능한 배터리를 구비하는 이동 통신 단말기 커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동 통신 단말기 | |
CN109194788B (zh) |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充电方法 | |
US20200036045A1 (en) | Secondary battery | |
CN112666467A (zh) | 电池漏电流的检测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可读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