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66884A - 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066884A CN109066884A CN201811023304.4A CN201811023304A CN109066884A CN 109066884 A CN109066884 A CN 109066884A CN 201811023304 A CN201811023304 A CN 201811023304A CN 109066884 A CN109066884 A CN 10906688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rging
- charging management
- management chip
- chip
- control swit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02J7/025—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4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dapted for charging from various sources, e.g. AC, DC or multivoltage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电池和充电电路,充电电路包括有线充电模块、无线充电模块、控制开关和充电管理芯片,有线充电模块的输入端用于连接有线充电器的输出端,有线充电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开关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控制开关的第二输入端与无线充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开关的输出端与充电管理芯片的输入端连接,充电管理芯片的输出端与电池连接;控制开关用于控制无线充电模块和有线充电模块中的其中一个与充电管理芯片的输入端连通;充电管理芯片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充电管理芯片并联。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降低充电电路的发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无线充电技术开始慢慢应用于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或者遥控设备等包含电池的终端。由于无线充电过程中终端不需要通过有线连接电源,这样用于可以在离电源比较远的地方使用终端。但是无线充电功率小,若增大功率就会导致无线充电发热严重,对充电电路及电池的安全造成威胁。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可以降低无线充电过程中充电电路的发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电路,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电池,所述充电电路包括:有线充电模块、无线充电模块、控制开关和充电管理芯片,其中:
所述有线充电模块的输入端用于连接有线充电器的输出端,所述有线充电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开关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开关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无线充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管理芯片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充电管理芯片的输出端用于连接所述电池;
所述控制开关用于控制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和所述有线充电模块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充电管理芯片的输入端连通;
所述充电管理芯片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充电管理芯片并联。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充电电路和电池,所述充电电路为以上所述的充电电路,所述充电电路和电池连接,所述充电电路为所述电池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有线或者无线充电过程中,可以采用两个或多个充电管理芯片共同为电池充电,两个或多个充电管理芯片可以分散发热,降低单个充电管理芯片的温度。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保证充电电路的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分流的方式分散发热,可以降低充电电路的发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的第四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的第五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的第六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的第七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以下将分别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充电电路可以设置在电子设备中,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壳体11、显示屏12、电路板13、电池14。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10并不限于以上内容。
其中,壳体11可以形成电子设备10的外部轮廓。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1可以为金属壳体,比如镁合金、不锈钢等金属。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壳体11的材料并不限于此,还可以采用其它方式,比如:壳体11可以为塑胶壳体、陶瓷壳体、玻璃壳体等。
其中,显示屏12安装在壳体11中。显示屏12电连接至电路板13上,以形成电子设备10的显示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的显示面可以设置非显示区域,比如:电子设备10的顶端或/和底端可以形成非显示区域,即电子设备10在显示屏12的上部或/和下部形成非显示区域,电子设备10可以在非显示区域安装摄像头、受话器等器件。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10的显示面也可以不设置非显示区域,即显示屏12可以为全面屏。可以将显示屏铺设在电子设备10的整个显示面,以使得显示屏可以在电子设备10的显示面进行全屏显示。
其中,显示屏12可以为规则的形状,比如长方体结构、圆角矩形结构,显示屏12也可以为不规则的形状。
其中,显示屏12可以为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电子墨水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使用其它显示技术的显示器中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显示屏12可以包括触摸传感器阵列(即,显示屏12可以是触控显示屏)。触摸传感器可以是由透明的触摸传感器电极(例如氧化铟锡(ITO)电极)阵列形成的电容式触摸传感器,或者可以是使用其它触摸技术形成的触摸传感器,例如音波触控,压敏触摸,电阻触摸,光学触摸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显示屏12上盖设一盖板,盖板可以覆盖在显示屏12上,对显示屏12进行保护。盖板可以为透明玻璃盖板,以便显示屏12透过盖板进行显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可以是用诸如蓝宝石等材料制成的玻璃盖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12安装在壳体11上后,壳体11和显示屏12之间形成收纳空间,收纳空间可以收纳电子设备10的器件,比如电路板13、电池14等。
其中,电路板13安装在壳体11中,电路板13可以为电子设备10的主板,电路板13上可以集成有马达、麦克风、扬声器、耳机接口、通用串行总线接口、摄像头、距离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受话器以及处理器等功能器件中的一个、两个或多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13可以固定在壳体11内。具体的,电路板13可以通过螺钉螺接到壳体11上,也可以采用卡扣的方式卡配到壳体11上。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电路板13具体固定到壳体11上的方式并不限于此,还可以其它方式,比如通过卡扣和螺钉共同固定的方式。
其中,电池14安装在壳体11中,电池11与电路板13进行电连接,以向电子设备10提供电源。壳体11可以作为电池14的电池盖。壳体11覆盖电池14以保护电池14,减少电池14由于电子设备10的碰撞、跌落等而受到的损坏。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存储和处理电路131,存储和处理电路131可以集成在电路板13上。存储和处理电路131可以包括存储器,例如硬盘驱动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闪存或用于形成固态驱动器的其它电子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静态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等)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存储和处理电路131中的处理电路可以用于控制电子设备10的运转。处理电路可以基于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微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基带处理器,功率管理单元,音频编解码器芯片,专用集成电路,显示驱动器集成电路等来实现。
存储和处理电路131可用于运行电子设备10中的软件,例如互联网浏览应用程序,互联网协议语音(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VOIP)电话呼叫应用程序,电子邮件应用程序,媒体播放应用程序,操作系统功能等。这些软件可以用于执行一些控制操作,例如,基于照相机的图像采集,基于环境光传感器的环境光测量,基于接近传感器的接近传感器测量,基于诸如发光二极管的状态指示灯等状态指示器实现的信息显示功能,基于触摸传感器的触摸事件检测,与在多个(例如分层的)显示器上显示信息相关联的功能,与执行无线通信功能相关联的操作,与收集和产生音频信号相关联的操作,与收集和处理按钮按压事件数据相关联的控制操作,以及电子设备10中的其它功能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
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输入-输出电路132,输入-输出电路132可以设置在电路板13上。输入-输出电路132可用于使电子设备10实现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即允许电子设备10从外部设备接收数据和也允许电子设备10将数据从电子设备10输出至外部设备。输入-输出电路132可以进一步包括传感器1321。传感器1321可以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基于光和电容的接近传感器,触摸传感器(例如,基于光触摸传感器和/或电容式触摸传感器,其中,触摸传感器可以是触控显示屏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一个触摸传感器结构独立使用),加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其它传感器等。
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音频组件1322,音频组件1322可以设置在电路板13上。音频组件1323可以用于为电子设备10提供音频输入和输出功能。电子设备10中的音频组件1322可以包括扬声器,麦克风,蜂鸣器,音调发生器以及其它用于产生和检测声音的组件。
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通信电路1323,通信电路1323可以设置在电路板13上。通信电路1323可以用于为电子设备10提供与外部设备通信的能力。通信电路1323可以包括模拟和数字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和基于射频信号和/或光信号的无线通信电路。通信电路1323中的无线通信电路可以包括射频收发器电路、功率放大器电路、低噪声放大器、开关和滤波器。举例来说,通信电路1323中的无线通信电路可以包括用于通过发射和接收近场耦合电磁信号来支持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的电路。例如,通信电路1323可以包括近场通信天线和近场通信收发器。通信电路1323还可以包括蜂窝电话收发器,无线局域网收发器电路等。
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电力管理电路和其它输入-输出单元1324。输入-输出单元1324可以包括按钮,操纵杆,点击轮,滚动轮,触摸板,小键盘,键盘,照相机,发光二极管和其它状态指示器等。
用户可以通过输入-输出电路132输入命令来控制电子设备10的操作,并且可以使用输入-输出电路132的输出数据以实现接收来自电子设备10的状态信息和其它输出。
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充电电路100。充电电路100可以为电子设备100的电池14充电。充电电路100可以通过有线充电的方式为电池14充电,也可以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为电池14充电。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充电电路100为电池14的充电过程,下面以通过充电电路100为例详细说明电子设备10。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充电电路100可以包括:有线充电模块110、充电管理芯片120、无线充电模块130和控制开关140。
其中,有线充电模块110的输入端用于连接有线充电器的输出端,有线充电模块110的输出端与控制开关140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控制开关140的输出端与充电管理芯片120的输入端连接,充电管理芯片120的输出端与电池14连接。
由此可知,当用户使用有线充电模块110为电池14充电时,可以将有线充电器与有线充电模块110相互插接,比如有线充电器和有线充电模块110通过type-c接口相互插接实现连接,以实现有线充电器通过有线充电模块110及充电管理芯片120为电池14充电的目的。
其中,无线充电模块130的输出端1与控制开关140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控制开关140的输出端与充电管理芯片120的输入端连接,充电管理芯片120的输出端与电池14连接。
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模块的结构示意图,无线充电模块130可以包括无线接收线圈1308、匹配电路1307和无线转换芯片1309。
其中,无线接收线圈1308可以设置在电子设备10的壳体11的内表面,无线接收线圈1308可以嵌入到壳体11内部,或者在壳体11上开设通孔,以将接收线圈1308设置在通孔内。无线接收线圈1308的输出端与匹配电路1307的输入端连接,匹配电路1307的输出端与无线转换芯片1309的输入端连接,无线转换芯片1309的输出端与控制开关140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其中,匹配电路1307用于调谐所述无线接收线圈1308所接收的信号。其中,无线转换芯片1309可以将交流信号转换成直流信号。无线转换芯片1309还可以对其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过滤,以滤除不需要的信号。
由上可知,当用户使用无线充电模块130为电池14充电时,可以将无线充电器与无线接收线圈1308对准,无线接收线圈1308可以通过无线接收的方式接收无线充电器所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即无线接收线圈1308的接收端可以接收电磁波信号。然后,无线接收线圈1308可以将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传输到无线转换芯片1309,无线转换芯片1309可以将电磁波信号通过转换、过滤等方式形成直流电,并通过控制开关140传送到充电管理芯片120,充电管理芯片120可以将转换及过滤后形成的直流电为电池14充电。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无线充电过程中,对于小功率无线充电而言,比如功率小于5w,由于功率本身小,无线接收线圈1308、无线转换芯片1309以及充电管理芯片120在充电过程中的发热都不会严重,可以持续恒定功率进行无线充电。但是,由于功率小,充电速度较慢。
而对于大功率无线充电而言,比如功率大于7.5w,或者功率大于10w,由于功率较大,充电速度快。在实际无线充电过程中,持续该功率无线充电一段时间(比如十几分钟,或者二十几分钟)就会使得无线接收线圈1308、无线转换芯片1309以及充电管理芯片120过热,尤其是导致充电管理芯片120过热,就需要采用间歇式无线充电方式或者降低充电功率来实现对充电管理芯片120降温,保证充电过程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确保在大功率下能够持续为电池14充电,而不采用间歇性充电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充电管理芯片120可以为两个,也可以为多个。两个或多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并联,两个或多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共同为电池14充电,在实际充电过程中,两个或多个充电管理芯片120相互分散热量,大大降低单个充电管理芯片120的热量,从而可以在保证大功率无线充电的情况下,确保单个充电管理芯片120的温度不会过高,可以采用大功率的方式持续为电池14进行无线充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管理芯片120可以为两个,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并联。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的第二结构示意图。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可以分别为第一充电管理芯片121和第二充电管理芯片122。
其中,第一充电管理芯片121的输入端与控制开关140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充电管理芯片121的输出端与电池14连接。其中,第二充电管理芯片122的输入端与控制开关140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充电管理芯片122的输出端与电池14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充电管理芯片121和第二充电管理芯片122的型号可以相同,第一充电管理芯片121的输入信号和第二充电管理芯片122的输入信号可以相同,第一充电管理芯片121的输出信号和第二充电管理芯片122的输出信号可以相同。在实际无线充电过程中,第一充电管理芯片121和第二充电管理芯片122的输入功率及输出功率可以相同。比如第一充电管理芯片121的充电电流和第二充电管理芯片122的充电电流相同第一充电管理芯片121和第二充电管理芯片122的发热情况可以相同,避免出现一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发热严重,而另一个充电管理芯片120不发热的情况。
由上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无线充电过程中,通过第一充电管理芯片121和第二充电管理芯片122可以相互分散热量,可以确保在持续大功率充电情况下,第一充电管理芯片121和第二充电管理芯片122不会过热,保证充电电路100的安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充电管理芯片121和第二充电管理芯片122可以同时为电池14充电,也可以部分为电池14充电。具体可以根据各个充电管理芯片120的发热情况,以及用户需求进行选择。对应的,控制开关140的输出端1403可以具有两个或多个,比如当充电管理芯片120包括第一充电管理芯片121和第二充电管理芯片122时,控制开关140可以具有两个输出端。控制开关140也可以具有与充电管理芯片120个数相同的输出端,即一个控制开关140的一个输出端与一个充电管理芯片120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控制开关140仅具有一个输出端也是可以的,比如控制开关140可以通过一个输出端同时控制所有的充电管理芯片120。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充电管理芯片120并不限于此,请参阅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的第三结构示意图。充电管理芯片120还可以包括第三充电管理芯片123,第三充电管理芯片123分别与第一充电管理芯片121和第二充电管理芯片122并联,第三充电管理芯片123的输入端与控制开关140的第三输出端连接,第三充电管理芯片123的输出端与电池14连接。
由此可知,在无线充电过程中,可以通过第一充电管理芯片121、第二充电管理芯片122以及第三充电管理芯片123共同为电池14充电,可以实现更大功率为电池14充电,比如功率15w。
需要说明的是,充电管理芯片120还可以包括第四充电管理芯片或更多充电管理芯片。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充电管理芯片121、第二充电管理芯片122以及第三充电管理芯片123可以同时为电池14充电,也可以部分为电池14充电。具体可以根据各个充电管理芯片120的发热情况,以及用户需求进行选择。
请参阅图7,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的第四结构示意图。充电电路10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150,控制器150的输出端,或者说控制器150的控制端可以分别连接到充电管理芯片120、控制开关140以及无线充电模块130中的无线转换芯片1308。具体的,控制器150的其中一个控制端与无线充电模块130中的无线转换芯片1308连接,控制器150的其中一个控制端与控制开关140的使能端连接,控制器150的其中一个控制端与所有的充电管理芯片120连接。控制器150可以控制无线转换芯片1308、所有的充电管理芯片120以及控制开关140。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开关140控制有线充电模块110和无线充电模块130中的其中一个与充电管理芯片120连通,为电池14充电。控制器150可以驱动控制开关120优先选择有线充电模块110与充电管理芯片120连通。比如:当前无线充电模块130通过控制开关140与充电管理芯片120连通,正在为电池14进行无线充电,用户又开启有线充电,此时控制器150控制无线充电模块130和充电管理芯片120断开,并控制有线充电模块110通过控制开关140与充电管理芯片120连通,实现有线充电。再比如:当前有线充电模块110通过控制开关140与充电管理芯片120连通,正在为电池14进行有线充电,用户又开启无线充电,此时控制器150控制无线充电模块130和充电管理芯片120之间仍然处于断开状态,而优先采用有线充电的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150也可以驱动控制开关120优先选择无线充电模块130与充电管理芯片120连通。比如:当前无线充电模块130通过控制开关140与充电管理芯片120连通,正在为电池14进行无线充电,用户又开启有线充电,此时控制器150控制有线充电模块110和充电管理芯片120之间仍然处于断开状态,而优先采用无线充电的方式。再比如:当前有线充电模块110通过控制开关140与充电管理芯片120连通,正在为电池14进行有线充电,用户又开启无线充电,此时控制器150控制有线充电模块110和充电管理芯片120断开,并控制无线充电模块130通过控制开关140与充电管理芯片120连通,实现无线充电。
请参阅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的第五结构示意图。充电电路100还可以包括检测模块160,检测模块160的输入端,或者说检测模块160的检测端可以分别连接到充电管理芯片120。检测模块160的输出端与控制器150的输入端连接。其中,检测模块160的一个检测端连接到一个充电管理芯片120。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模块160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检测模块160可以检测所有充电管理芯片120的温度。检测模块160可以将检测到的温度传输给控制器150。控制器150可以根据检测模块160所检测到的温度控制所有充电管理芯片120的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检测模块160检测到至少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中处于工作状态的温度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器150以控制至少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中处于空闲状态的充电管理芯片120工作。其中,第一预设阈值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比如:至少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共有两个,其中一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处于工作状态,另一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处于空闲状态。当检测模块160检测到当前处于工作状态的一个充电管理芯片120的温度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检测模块160将该温度传输至控制器150,控制器150控制另外一个处于空闲状态的充电管理芯片120开始工作,此时控制器150可以同时控制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工作。
还比如:至少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共有三个,其中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处于工作状态,即三个充电管理芯片120中有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在为电池14充电,另外一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处于空闲状态。当检测模块160检测到两个处于工作状态的充电管理芯片120的任意一个温度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检测模块160将该温度传输至控制器150,控制器150控制另外一个处于空闲状态的充电管理芯片120开始工作,此时控制器150可以同时控制三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工作。
由此可以避免充电功率过高或者外部因素影响而导致充电电路100中的充电管理芯片120过热而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检测模块160检测到至少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中处于工作状态的温度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器150以控制至少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中处于空闲状态的充电管理芯片120工作,以及控制器150以控制温度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充电管理芯片120处于空闲状态。
比如:至少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共有两个,其中一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处于工作状态,另一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处于空闲状态。当检测模块160检测到当前处于工作状态的一个充电管理芯片120的温度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检测模块160将该温度传输至控制器150,控制器150控制另外一个处于空闲状态的充电管理芯片120开始工作,且控制器150控制温度高于第一预设阈值的充电管理芯片120处于空闲状态。即控制器150控制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的状态相互切换。
还比如:至少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共有三个,其中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处于工作状态,即三个充电管理芯片120中有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在为电池14充电,另外一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处于空闲状态。当检测模块160检测到两个处于工作状态的充电管理芯片120的其中一个温度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检测模块160将该温度传输至控制器150,控制器150控制另外一个处于空闲状态的充电管理芯片120开始工作,且控制器150控制温度高于第一预设阈值的充电管理芯片120处于空闲状态。
由此可以避免充电功率过高或者外部因素影响而导致充电电路100中的充电管理芯片120过热而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检测模块160检测到至少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中处于工作状态的温度分别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器150以控制至少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的其中一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处于工作状态。
比如:至少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共有两个,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均处于工作状态。当检测模块160检测到当前处于工作状态的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的温度均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检测模块160将该温度传输至控制器150,控制器150控制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中的其中一个处于工作状态,另外一个处于空闲状态,即控制器150关闭其中一个充电管理芯片120。
还比如:至少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共有三个,其中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处于工作状态,即三个充电管理芯片120中有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在为电池14充电,另外一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处于空闲状态。当检测模块160检测到两个处于工作状态的充电管理芯片120的温度均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检测模块160将该温度传输至控制器150,控制器150控制两个处于工作状态状态的充电管理芯片120中的一个处于工作,另外一个不工作,即控制器150控制三个充电管理芯片120中的一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处于工作状态,另外两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处于空闲状态。由此可以节省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有充电管理芯片120均处于工作状态,且当检测模块160检测到处于工作状态的充电管理芯片120的温度分别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器150以驱动控制开关140与所有充电管理芯片120断开连接,以控制所有充电管理芯片120处于空闲状态,降低各个充电管理芯片120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有充电管理芯片120均处于工作状态,且当检测模块160检测到处于工作状态的充电管理芯片120其中部分的温度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控制器150以驱动控制开关140与温度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充电管理芯片120断开连接,以控制温度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充电管理芯片120处于空闲状态,降低充电管理芯片120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检测模块160并不限于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充电管理芯片120的温度。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直接将检测模块集成到各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内部,即一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内部集成一个检测模块。充电管理芯片120内部集成的检测模块可以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传输到控制器150,控制器150再根据温度控制各个充电管理芯片120的工作状态,请参阅图9。
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的第六结构示意图。当检测模块集成到各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内部,充电管理芯片120内部集成的检测模块可以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传输到控制器150,控制器150再根据温度驱动控制开关140来控制各个充电管理芯片120的工作状态。可以理解的是,控制开关140的输出端的个数可以与充电管理芯片120的个数相同,比如充电管理芯片120具有两个,控制开关140的第一输出端1403连接一个充电管理芯片120,控制开关140的第二输出端1404连接另外一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可以通过控制开关140不同的输出端控制不同的充电管理芯片120的工作状态。
以上为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检测模块160检测其中一个、两个或多个充电管理芯片120的温度,然后把温度信号传输到控制器150,控制器150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控制各个充电管理芯片120的工作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控制充电管理芯片120的工作状态的方式并不限于通过控制器150控制各个充电管理芯片120的工作状态。
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的第七结构示意图。检测模块160的输出端直接与控制开关140的使能端连接,检测模块160可以将其检测到的温度信号传输到控制开关140,控制开关140可以根据检测模块160所检测到的温度信号控制各个充电管理芯片120的工作状态。此时控制开关140可以集成有逻辑控制,或者控制开关140内部集成有控制芯片等。
由上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有线或者无线充电过程中,可以采用两个或多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共同为电池14充电,两个或多个充电管理芯片120可以分散发热,降低单个充电管理芯片120的温度。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保证充电电路100的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分散发热,可以降低充电电路100的发热。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2)
1.一种充电电路,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包括:有线充电模块、无线充电模块、控制开关和充电管理芯片,其中:
所述有线充电模块的输入端用于连接有线充电器的输出端,所述有线充电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开关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开关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无线充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管理芯片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充电管理芯片的输出端用于连接所述电池;
所述控制开关用于控制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和所述有线充电模块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充电管理芯片的输入端连通;
所述充电管理芯片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充电管理芯片并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开关还用于:当所述有线充电模块工作时,所述控制开关与所述无线充电模块断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控制器,当所述有线充电模块工作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和所述控制开关断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检测模块,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充电管理芯片的温度,所述检测模块与所述控制开关的使能端连接;
所述控制开关还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控制所述充电管理芯片的工作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处于工作状态的充电管理芯片的温度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所述控制开关控制处于空闲状态的充电管理芯片工作。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处于工作状态的充电管理芯片的温度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所述控制开关控制处于空闲状态的充电管理芯片工作,并控制所述温度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充电管理芯片处于空闲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所述至少两个充电管理芯片中处于工作状态的温度分别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所述控制开关控制所述至少两个充电管理芯片的其中一个充电管理芯片处于工作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充电管理芯片均处于工作状态,且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所有充电管理芯片的温度均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所述控制开关与所有充电管理芯片断开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4至8任一项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模块集成在所述至少两个充电管理芯片内,每一所述充电管理芯片内集成一所述检测模块。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充电管理芯片包括第一充电管理芯片和第二充电管理芯片,所述第一充电管理芯片的输入信号与所述第二充电管理芯片的输入信号相同,所述第一充电管理芯片的输出信号与所述第二充电管理芯片的输出信号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包括无线接收线圈和无线转换芯片,所述无线接收线圈用于接收无线信号,所述无线接收线圈与无线转换芯片连接,所述无线转换芯片与所述控制开关连接。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电路和电池,所述充电电路为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充电电路,所述充电电路与所述电池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用于为所述电池充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023304.4A CN109066884A (zh) | 2018-09-03 | 2018-09-03 | 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023304.4A CN109066884A (zh) | 2018-09-03 | 2018-09-03 | 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066884A true CN109066884A (zh) | 2018-12-21 |
Family
ID=64759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023304.4A Pending CN109066884A (zh) | 2018-09-03 | 2018-09-03 | 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066884A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11037A (zh) * | 2019-07-31 | 2021-02-02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终端设备 |
CN112737063A (zh) * | 2021-01-26 | 2021-04-30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充电头及无线充电的方法 |
CN112772978A (zh) * | 2019-11-05 | 2021-05-11 | 日本烟草产业株式会社 | 用于气溶胶吸入器的电源单元 |
CN112838626A (zh) * | 2019-11-25 | 2021-05-25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及其充电方法,可读存储介质 |
CN113036827A (zh) * | 2019-12-24 | 2021-06-25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13394471A (zh) * | 2020-03-13 | 2021-09-14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充电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
CN113394833A (zh) * | 2020-03-13 | 2021-09-14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15133589A (zh) * | 2021-03-24 | 2022-09-30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充放电系统及终端设备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45891A (zh) * | 2013-10-31 | 2014-01-29 | 河南东陆高科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锂电池充电电路 |
CN104505879A (zh) * | 2014-12-11 | 2015-04-08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进行充电的方法和装置 |
CN204271723U (zh) * | 2014-12-30 | 2015-04-15 | 乐视致新电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 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其充电系统 |
CN105656115A (zh) * | 2015-11-30 | 2016-06-08 | 东莞酷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双通道充电方法、系统和终端 |
CN106100031A (zh) * | 2016-06-30 | 2016-11-09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充电电路、充电方法和终端 |
-
2018
- 2018-09-03 CN CN201811023304.4A patent/CN10906688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45891A (zh) * | 2013-10-31 | 2014-01-29 | 河南东陆高科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锂电池充电电路 |
CN104505879A (zh) * | 2014-12-11 | 2015-04-08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进行充电的方法和装置 |
CN204271723U (zh) * | 2014-12-30 | 2015-04-15 | 乐视致新电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 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其充电系统 |
CN105656115A (zh) * | 2015-11-30 | 2016-06-08 | 东莞酷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双通道充电方法、系统和终端 |
CN106100031A (zh) * | 2016-06-30 | 2016-11-09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充电电路、充电方法和终端 |
Cited B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311037B (zh) * | 2019-07-31 | 2022-05-06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终端设备 |
CN112311037A (zh) * | 2019-07-31 | 2021-02-02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终端设备 |
CN112772978B (zh) * | 2019-11-05 | 2022-04-05 | 日本烟草产业株式会社 | 用于气溶胶吸入器的电源单元 |
CN112772978A (zh) * | 2019-11-05 | 2021-05-11 | 日本烟草产业株式会社 | 用于气溶胶吸入器的电源单元 |
CN112838626A (zh) * | 2019-11-25 | 2021-05-25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及其充电方法,可读存储介质 |
CN113036827B (zh) * | 2019-12-24 | 2024-07-1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13036827A (zh) * | 2019-12-24 | 2021-06-25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WO2021129595A1 (en) * | 2019-12-24 | 2021-07-01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Electronic device |
US11616400B2 (en) | 2019-12-24 | 2023-03-28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Electronic device |
EP3879658A1 (en) * | 2020-03-13 | 2021-09-15 |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 Charging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US20210288513A1 (en) * | 2020-03-13 | 2021-09-16 |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 Charging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
CN113394833A (zh) * | 2020-03-13 | 2021-09-14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13394471A (zh) * | 2020-03-13 | 2021-09-14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充电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
CN113394833B (zh) * | 2020-03-13 | 2023-05-02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US11750001B2 (en) * | 2020-03-13 | 2023-09-05 |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charge pump chips |
CN112737063A (zh) * | 2021-01-26 | 2021-04-30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充电头及无线充电的方法 |
CN115133589A (zh) * | 2021-03-24 | 2022-09-30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充放电系统及终端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066884A (zh) | 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 |
CN109149697A (zh) | 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 |
CN109217488A (zh) | 充电电路、电子设备、充电方法及存储介质 | |
CN106062688B (zh) | 用于使用触摸屏处理输入的方法和装置 | |
US8362910B2 (en) | Digital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106356925B (zh) | 移动终端及其充电控制装置、充电控制方法 | |
CN109066882A (zh) | 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 |
CN109067019A (zh) | 充放电电路、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9217487A (zh) | 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 |
CN109245244A (zh) | 充电电路、充电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9378878B (zh) | 充电电路、充电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9038863A (zh) | 电子设备 | |
CN109450023A (zh) | 充电电路、充电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208890404U (zh) | 电子设备 | |
CN109120034A (zh) | 充电电路、充电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9194788A (zh) |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充电方法 | |
CN110768318A (zh) | 电子设备、充电装置、充电提示方法及存储介质 | |
CN114268137B (zh) | 充放电电路、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09286219A (zh) | 充电电路、充电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9286220A (zh) | 充电电路、充电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9144308A (zh) | 显示屏的驱动方法、显示屏、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9217489A (zh) | 充电电路、充电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8988440A (zh) | 充电电路、电子设备及充电方法 | |
CN109066904A (zh) | 充电管理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3762390A (zh) | 充电方法及行动电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