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10641A - 支撑组件及支撑装置 - Google Patents

支撑组件及支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10641A
CN110410641A CN201910775234.6A CN201910775234A CN110410641A CN 110410641 A CN110410641 A CN 110410641A CN 201910775234 A CN201910775234 A CN 201910775234A CN 110410641 A CN110410641 A CN 1104106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element
limiting section
rotation axis
supported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7523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立文
员险锋
彭钰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Province Ground Unmanned Equipmen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77523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10641A/zh
Publication of CN1104106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06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04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 F16M11/06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allowing pivo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18Heads with mechanism for moving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ccommodation For Nursing Or Treatment T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支撑组件及支撑装置。支撑组件用于与限位组件相配合,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与待支撑件铰接连接并相对于待支撑件围绕第一转动轴线转动;第二支撑件,与第一支撑件铰接连接并相对于第一支撑件围绕第二转动轴线转动;第三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铰接连接并相对于第二支撑件围绕第三转动轴线转动,第三支撑件还与待支撑件铰接连接并相对于待支撑件围绕第四转动轴线转动;第二转动轴线与第四转动轴线共同构成第一连接面;支撑状态下第一转动轴线、第三转动轴线及第一限位部均位于第一连接面的同一侧,第一支撑件与第二限位部相抵接以带动第二支撑件推动第三支撑件与第一限位部相抵接。

Description

支撑组件及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支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支撑组件及一种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支撑装置在工程装备及众多其他种类设备中被广泛应用。其主要功能是:在设备或装置需要支撑时,起到支撑作用。但目前市面上的支撑装置,支撑稳定度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支撑组件。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支撑装置。
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支撑组件,用于与限位组件相配合,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与待支撑件铰接连接,并相对于待支撑件围绕第一转动轴线转动;第二支撑件,与第一支撑件铰接连接,并相对于第一支撑件围绕第二转动轴线转动;第三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铰接连接,并相对于第二支撑件围绕第三转动轴线转动,第三支撑件还与待支撑件铰接连接,并相对于待支撑件围绕第四转动轴线转动;其中,第二转动轴线与第四转动轴线共同构成第一连接面;在支撑状态下,第一转动轴线、第三转动轴线及第一限位部均位于第一连接面的同一侧,第一支撑件与第二限位部相抵接,以带动第二支撑件推动第三支撑件与第一限位部相抵接。
本发明提供的支撑组件,用于与限位组件相配合,以支撑待支撑件。具体地,支撑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及第三支撑件,任意相邻的两个支撑件铰接连接,第一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还分别与待支撑件直接或间接地铰接连接。设定第一支撑件相对于待支撑件围绕第一转动轴线转动,第二支撑件相对于第一支撑件围绕第二转动轴线转动,第三支撑件相对于第二支撑件围绕第三转动轴线转动,第三支撑件还相对于待支撑件围绕第四转动轴线转动。由此结合待支撑件形成近似于四边形结构。进而通过使第二转动轴线与第四转动轴线共面的平面为第一连接面,即均在第一连接面内延伸,并转动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及第三支撑件,以使第一转动轴线、第三转动轴线及第一限位部均位于第一连接面的同一侧,此时,通过使第一支撑件与第二限位部相抵接,并使得第一支撑件能够推动第二支撑件进而推动第三支撑件与第一限位部相抵接,由于第一转动轴线和第四转动轴线的位置相对固定,从而限制了整个四边形结构的位置,使得支撑组件位置固定,第二限位部传递支撑力到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进而传递至待支撑件,从而有利于稳定支撑待支撑件,支撑效果好。
具体地,在第一支撑件与第二限位部相抵接时,第一支撑件具有推动第二支撑件向远离第一连接面所在方向移动的趋势,从而第三支撑件也有向远离第一连接面所在方向移动趋势,而由于第三支撑件与第一限位部相抵接,第三转动轴线受第一限位部的限位位置固定。从而在第一转动轴线、第二转动轴线和第三转动轴线连成的近似横截面为三角形的面中,由于截面为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固定不变,且第一转动轴线的位置相对于待支撑件固定,第三转动轴线的位置相对于待支撑件固定,因此第二转动轴线的位置唯一,实现了支撑组件的位置固定,有利于对待支撑件稳定支撑。
当然,由于本申请的支撑组件结合待支撑件形成近似四边形结构,且相互之间铰接连接,有利于在不支撑时,改变各个支撑件的位置,而解除支撑状态,支撑组件的占用节省空间。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支撑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支撑组件还包括:支撑台,待支撑件设置在支撑台上,并通过支撑台分别与第一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铰接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定支撑组件还包括支撑台,由支撑台直接与待支撑件接触,以使待支撑件通过支撑台分别与第一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铰接连接。一方面拆装方便快捷,由于第一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均预先与支撑台铰接连接好,无需每次支撑时,将待支撑件与第一支撑件、第三支撑件铰接连接,也无需更换待支撑件时,还需要将第一支撑件与第三支撑件均同当前待支撑件拆卸开来即可,只需将待支撑件从支撑台上拿下即可;另一方面有利于支撑各种结构的待支撑件,无需待支撑件上预设有与第一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相连接的结构,避免影响待支撑件的结构。
可选地,支撑台上设有限位件,用于限制待支撑件在支撑台上的位置。避免待支撑件在支撑台上窜动,甚至掉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限位部设置在支撑台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第一限位部设置在支撑台上,方便与第三支撑件相抵接,有利于在支撑状态下,稳定支撑支撑台,从而稳定支撑待支撑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限位部可活动地设置在支撑台上;或第一限位部与支撑台一体成型。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定第一限位部可活动地设置在支撑台上,即第一限位部在支撑台上的位置可调节,有利于调节第一限位部与第三支撑件的接触位置,改变第三支撑件在一极限位置状态下与第一连接面之间的夹角,从而有利于改变待支撑件被支撑组件支撑的位置,如改变待支撑件被支撑组件支撑的高度等。
其中,默认第一限位部移动到指定位置后能够保持位置固定,避免影响支撑效果。第一限位部可通过滑道在支撑台上移动,并通过其他限位结构限制第一限位部的位置,如紧固螺钉等。第一限位部也可由电机或电磁推杆等电驱动部驱动移位,提高支撑组件的自动化程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限位部设置在待支撑件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定第一限位部设置在待支撑件上,使得第三支撑件能够直接抵接位于待支撑件上的第一限位部,从而有利于稳定支撑待支撑件。
可选地,第一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均与待支撑件直接铰接连接,确保支撑组件稳定支撑待支撑件。
可选地,第一限位部与待支撑件可拆卸连接,可在解除支撑后,将第一限位部从待支撑件上拆卸下来,避免影响第一限位部的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部可设置在待支撑件的多个位置,如待支撑件上设有多个第一安装位,第一限位部设置在任一第一安装位处。方便改变第一限位部与第三支撑件的接触位置,改变第三支撑件在一极限位置状态下与第一连接面之间的夹角,从而有利于改变待支撑件被支撑组件支撑的位置。
当然,第一限位部也可与待支撑件一体成型。
可选地,第一限位部可为限位凸起或限位块或限位柱等。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支撑组件还包括:支撑座,与第一支撑件铰接连接,第一支撑件通过支撑座与第二限位部相抵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定支撑座与第一支撑件铰接连接,并使得第二限位部抵接支撑座,进而抵接第一支撑件,可在保证支撑力有效传递的同时,方便支撑座与第二限位部有效接触,使得支撑座可适应性地与第二限位部相接触,避免支撑座与第二限位部点接触而导致支撑组件无法有效支撑待支撑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限位部为地面;或第二限位部为限位板,限位板与支撑座面接触。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限位部可为地面,第二限位部也可为限位板,通过限位板抵接支撑座,并与支撑座面接触。
当然,第二限位部也可为限位方柱等结构,第二限位部与支撑座面接触,有利于稳定支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限位组件还包括第三限位部;第二转动轴线与第三转动轴线共同构成第二连接面;在解除支撑状态后,转动第三支撑件,以解除第一支撑件与第一限位部的抵接状态,并使第四转动轴线移动至第二连接面远离第一转动轴线的一侧,第二支撑件或第三支撑件在重力作用下与第三限位部相抵接,以达到锁定状态。
在该技术方案中,设定限位组件还具有第三限位部,第二转动轴线与第三转动轴线的连接面为第二连接面,即均在第二连接面内延伸。通过在解除支撑状态后,转动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及第三支撑件,使得第一支撑件与第一限位部相远离,解除抵接状态,并将第四转动轴线移动至第二连接面远离第一转动轴线的一侧,并设定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支撑件或第三支撑件可在重力作用下与第三限位部相抵接,使得第二支撑件及第三支撑件不会因受到重力而继续下落,从而使得支撑组件相对于待支撑件位置固定,实现了解除支撑状态后的锁定状态,即实现自锁。避免支撑组件在解除支撑状态后,直接散落地面或仅是挂在待支撑件上,而无法保持固定形状,影响二次支撑或再次使用。而且,方便用户直接在支撑状态与自锁状态之间切换,方便支撑组件的使用。
具体地,通过使第四转动轴线移动至第二连接面远离第一转动轴线的一侧,使得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及第三支撑件均受重力作用具有向下移动的趋势,此时,通过限定第二支撑件或第三支撑件在重力作用下能够抵接在第三限位部上,使得第二支撑件或第三支撑件下落的趋势被抑制,进而,第二转动轴线的位置和第三转动轴线的位置也会相对于待支撑件固定,由此,支撑组件相对于待支撑件的位置保持不变,达到锁定状态。
可选地,第三限位部可拆卸地设置在待支撑件上。进一步地,第三限位部可设置在待支撑件的多个位置,如待支撑件上设有多个第二安装位,第三限位部设置在任一第二安装位处。方便改变第三限位部与第二支撑件或第三支撑件的接触位置,改变锁定状态下,支撑组件相对于待支撑件的位置。当然,第三限位部也可与待支撑件一体成型。
此外,在支撑组件具有支撑台的情况下,支撑组件能够相对于支撑台的位置保持不变,达到锁定状态。此时,第三限位部设置在支撑台上。进一步地,第三限位部可活动地设置在支撑台上,或可拆卸地设置在支撑台上。
可选地,第三限位部可为限位凸起或限位块或限位柱等。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支撑件包括位于第二转动轴线和第三转动轴线之间的匚字型部;第三支撑件通过第四转动轴与待支撑件铰接连接,第三限位部由第四转动轴构造而成;在锁定状态下,匚字型部包围第三支撑件,并与第四转动轴相抵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设定第二支撑件的局部呈匚字型,即第二支撑件具有匚字型部,设定第三支撑件通过第四转动轴与待支撑件铰接连接,并使得第四转动轴为第三限位部,免除了单独设置第三限位部。并在锁定状态下,使第二支撑件的匚字型部包围第三支撑件,并与第四转动轴相抵接,可有效避免第三转动轴线在重力作用下下移,从而保证支撑组件相对于待支撑件位置固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及第三支撑件均为支撑杆。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定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及第三支撑件均为支撑杆,结构简单,连接方便。
当然,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及第三支撑件也可并非都是杆状结构,而是均为板状结构,或板状结构与杆状结构相结合等形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及第三支撑件的数量均为多个;一个第一支撑件、一个第二支撑件及一个第三支撑件为一组支撑件,多组支撑件相对于待支撑件间隔分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定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及第三支撑件的数量均为多个,以及一个第一支撑件、一个第二支撑件及一个第三支撑件为一组支撑件,且多组支撑件相对于待支撑件间隔分布,结合待支撑件可形成多个四边形结构,有利于待支撑件的稳定支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支撑组件还包括:驱动件,与第三支撑件相连接,用于驱动第三支撑件相对于待支撑件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撑组件还包括驱动件,通过驱动件与第三支撑件直接或间接连接,可驱动第三支撑件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移动。
可选地,驱动件可包括电机或电磁推杆或气缸或液压缸等。通电控制第三支撑件移动,从而有利于提高支撑组件的智能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驱动件包括把手。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定驱动件包括把手,可用户手动握持把手,驱动第三支撑杆移动,也可通过电机或气缸等部件推动把手,从而驱动第三支撑杆移动。
可选地,把手与第三支撑件一体成型或与第三支撑件可拆卸连接。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支撑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支撑组件;以及与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支撑组件相配合的上述限位组件。
本发明提供的支撑装置,由于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支撑组件,以及与其配合的限位组件,进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支撑装置在支撑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支撑装置在支撑状态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支撑装置在锁定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支撑装置在锁定状态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待支撑件,12第一支撑件,122第一转动轴,14第二支撑件,142第二转动轴,16第三支撑件,162第三转动轴,164第四转动轴,20支撑座,22第一限位部,24第二限位部,26第三限位部,28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支撑组件及支撑装置。其中,图2和图4中的单点划线并非实体结构,单点划线的各端点代表了第一转动轴线、第二转动轴线、第三转动轴线或第四转动轴线,单点划线则各自代表了部分第一连接面S1、部分第二连接面S2、第一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轴线的连接面,或第三转动轴线与第四转动轴线的连接面。其中,第一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轴线的连接面,即两者共面所在面,由于相对于待支撑件10位置不变,固在一侧以多个间隔分布的短线段代表连接面位置相对于待支撑件10固定不变。而第三限位部26处的多个间隔分布的短线也代表,在从支撑状态调整为锁定状态的过程中,第三限位部26的位置相对于待支撑件10固定不变。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支撑组件,用于与限位组件相配合,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部22和第二限位部24,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12,与待支撑件10铰接连接,并相对于待支撑件10围绕第一转动轴线转动;第二支撑件14,与第一支撑件12铰接连接,并相对于第一支撑件12围绕第二转动轴线转动;第三支撑件16,与第二支撑件14铰接连接,并相对于第二支撑件14围绕第三转动轴线转动,第三支撑件16还与待支撑件10铰接连接,并相对于待支撑件10围绕第四转动轴线转动;其中,第二转动轴线与第四转动轴线共同构成第一连接面S1;在支撑状态下,第一转动轴线、第三转动轴线及第一限位部22均位于第一连接面S1的同一侧,第一支撑件12与第二限位部24相抵接,以带动第二支撑件14推动第三支撑件16与第一限位部22相抵接。
本发明提供的支撑组件,用于与限位组件相配合,以支撑待支撑件10。具体地,支撑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支撑件12、第二支撑件14及第三支撑件16,任意相邻的两个支撑件铰接连接,第一支撑件12和第三支撑件16还分别与待支撑件10直接或间接地铰接连接。设定第一支撑件12相对于待支撑件10围绕第一转动轴线转动,第二支撑件14相对于第一支撑件12围绕第二转动轴线转动,第三支撑件16相对于第二支撑件14围绕第三转动轴线转动,第三支撑件16还相对于待支撑件10围绕第四转动轴线转动。由此结合待支撑件10形成近似于四边形结构。进而通过使第二转动轴线与第四转动轴线共面的平面为第一连接面S1,即均在第一连接面S1内延伸,并转动第一支撑件12、第二支撑件14及第三支撑件16,以使第一转动轴线、第三转动轴线及第一限位部22均位于第一连接面S1的同一侧,此时,通过使第一支撑件12与第二限位部24相抵接,并使得第一支撑件12能够推动第二支撑件14进而推动第三支撑件16与第一限位部22相抵接,由于第一转动轴线和第四转动轴线的位置相对固定,从而限制了整个四边形结构的位置,使得支撑组件位置固定,第二限位部24传递支撑力到第一支撑件12、第二支撑件14和第三支撑件16,进而传递至待支撑件10,从而有利于稳定支撑待支撑件10,支撑效果好。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转动轴122的轴心线为第一转动轴线,第二转动轴142的轴心线为第二转动轴线,第三转动轴162的轴心线为第三转动轴线,第四转动轴164的轴心线为第四转动轴线。各个支撑件通过转动轴与相邻部件铰接连接。如图2所示,在第一支撑件12与第二限位部24相抵接时,第一支撑件12具有推动第二支撑件14向远离第一连接面S1所在方向移动的趋势,从而第三支撑件16也有向远离第一连接面S1所在方向移动趋势,而由于第三支撑件16与第一限位部22相抵接,第三转动轴线受第一限位部22的限位位置固定。从而在第一转动轴线、第二转动轴线和第三转动轴线连成的近似横截面为三角形的面中,由于截面为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固定不变,且第一转动轴线的位置相对于待支撑件10固定,第三转动轴线的位置相对于待支撑件10固定,因此第二转动轴线的位置唯一,实现了支撑组件的位置固定,有利于对待支撑件10稳定支撑。
当然,由于本申请的支撑组件结合待支撑件10形成近似四边形结构,且相互之间铰接连接,有利于在不支撑时,改变各个支撑件的位置,而解除支撑状态,支撑组件的占用节省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组件还包括:支撑台(图中未示出),待支撑件10设置在支撑台上,并通过支撑台分别与第一支撑件12和第三支撑件16铰接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定支撑组件还包括支撑台,由支撑台直接与待支撑件10接触,以使待支撑件10通过支撑台分别与第一支撑件12和第三支撑件16铰接连接。一方面拆装方便快捷,由于第一支撑件12和第三支撑件16均预先与支撑台铰接连接好,无需每次支撑时,将待支撑件10与第一支撑件12、第三支撑件16铰接连接,也无需更换待支撑件10时,还需要将第一支撑件12与第三支撑件16均同当前待支撑件10拆卸开来即可,只需将待支撑件10从支撑台上拿下即可;另一方面有利于支撑各种结构的待支撑件10,无需待支撑件10上预设有与第一支撑件12和第三支撑件16相连接的结构,避免影响待支撑件10的结构。
可选地,支撑台上设有限位件,用于限制待支撑件10在支撑台上的位置。避免待支撑件10在支撑台上窜动,甚至掉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22设置在支撑台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第一限位部22设置在支撑台上,方便与第三支撑件16相抵接,有利于在支撑状态下,稳定支撑支撑台,从而稳定支撑待支撑件1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22可活动地设置在支撑台上;或第一限位部22与支撑台一体成型。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定第一限位部22可活动地设置在支撑台上,即第一限位部22在支撑台上的位置可调节,有利于调节第一限位部22与第三支撑件16的接触位置,改变第三支撑件16在一极限位置状态下与第一连接面S1之间的夹角,从而有利于改变待支撑件10被支撑组件支撑的位置,如改变待支撑件10被支撑组件支撑的高度等。
其中,默认第一限位部22移动到指定位置后能够保持位置固定,避免影响支撑效果。第一限位部22可通过滑道在支撑台上移动,并通过其他限位结构限制第一限位部22的位置,如紧固螺钉等。第一限位部22也可由电机或电磁推杆等电驱动部驱动移位,提高支撑组件的自动化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限位部22设置在待支撑件10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定第一限位部22设置在待支撑件10上,使得第三支撑件16能够直接抵接位于待支撑件10上的第一限位部22,从而有利于稳定支撑待支撑件10。
可选地,第一支撑件12和第三支撑件16均与待支撑件10直接铰接连接,确保支撑组件稳定支撑待支撑件10。
可选地,第一限位部22与待支撑件10可拆卸连接,可在解除支撑后,将第一限位部22从待支撑件10上拆卸下来,避免影响第一限位部22的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部22可设置在待支撑件10的多个位置,如待支撑件10上设有多个第一安装位,第一限位部22设置在任一第一安装位处。方便改变第一限位部22与第三支撑件16的接触位置,改变第三支撑件16在一极限位置状态下与第一连接面S1之间的夹角,从而有利于改变待支撑件10被支撑组件支撑的位置。
当然,第一限位部22也可与待支撑件10一体成型。
可选地,第一限位部22可为限位凸起或限位块或限位柱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支撑组件还包括:支撑座20,与第一支撑件12铰接连接,第一支撑件12通过支撑座20与第二限位部24相抵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定支撑座20与第一支撑件12铰接连接,并使得第二限位部24抵接支撑座20,进而抵接第一支撑件12,可在保证支撑力有效传递的同时,方便支撑座20与第二限位部24有效接触,使得支撑座20可适应性地与第二限位部24相接触,避免支撑座20与第二限位部24点接触而导致支撑组件无法有效支撑待支撑件1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24为地面;或第二限位部24为限位板,限位板与支撑座20面接触。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24可为地面,第二限位部24也可为限位板,通过限位板抵接支撑座20,并与支撑座20面接触。
当然,第二限位部24也可为限位方柱等结构,第二限位部24与支撑座20面接触,有利于稳定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限位组件还包括第三限位部26;第二转动轴线与第三转动轴线共同构成第二连接面S2;在解除支撑状态后,转动第三支撑件16,以解除第一支撑件12与第一限位部22的抵接状态,并使第四转动轴线移动至第二连接面S2远离第一转动轴线的一侧,第二支撑件14或第三支撑件16在重力作用下与第三限位部26相抵接,以达到锁定状态。
在该实施例中,设定限位组件还具有第三限位部26,第二转动轴线与第三转动轴线的连接面为第二连接面S2,即均在第二连接面S2内延伸。通过在解除支撑状态后,转动第一支撑件12、第二支撑件14及第三支撑件16,使得第一支撑件12与第一限位部22相远离,解除抵接状态,并将第四转动轴线移动至第二连接面S2远离第一转动轴线的一侧,并设定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支撑件14或第三支撑件16可在重力作用下与第三限位部26相抵接,使得第二支撑件14及第三支撑件16不会因受到重力而继续下落,从而使得支撑组件相对于待支撑件10位置固定,实现了解除支撑状态后的锁定状态,即实现自锁。避免支撑组件在解除支撑状态后,直接散落地面或仅是挂在待支撑件10上,而无法保持固定形状,影响二次支撑或再次使用。而且,方便用户直接在支撑状态与自锁状态之间切换,方便支撑组件的使用。
具体地,如图4所示,通过使第四转动轴线移动至第二连接面S2远离第一转动轴线的一侧,使得第一支撑件12、第二支撑件14及第三支撑件16均受重力作用具有向下移动的趋势,此时,通过限定第二支撑件14或第三支撑件16在重力作用下能够抵接在第三限位部26上,使得第二支撑件14或第三支撑件16下落的趋势被抑制,进而,第二转动轴线的位置和第三转动轴线的位置也会相对于待支撑件10固定,由此,支撑组件相对于待支撑件10的位置保持不变,达到锁定状态。
可选地,第三限位部26可拆卸地设置在待支撑件10上。进一步地,第三限位部26可设置在待支撑件10的多个位置,如待支撑件10上设有多个第二安装位,第三限位部26设置在任一第二安装位处。方便改变第三限位部26与第二支撑件14或第三支撑件16的接触位置,改变锁定状态下,支撑组件相对于待支撑件10的位置。当然,第三限位部26也可与待支撑件10一体成型。
此外,在支撑组件具有支撑台的情况下,支撑组件能够相对于支撑台的位置保持不变,达到锁定状态。此时,第三限位部26设置在支撑台上。进一步地,第三限位部26可活动地设置在支撑台上,或可拆卸地设置在支撑台上。
可选地,第三限位部26可为限位凸起或限位块或限位柱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14包括位于第二转动轴线和第三转动轴线之间的匚字型部;第三支撑件16通过第四转动轴164与待支撑件10铰接连接,第三限位部26由第四转动轴164构造而成;在锁定状态下,匚字型部包围第三支撑件16,并与第四转动轴164相抵接。
在该实施例中,设定第二支撑件14的局部呈匚字型,即第二支撑件14具有匚字型部,设定第三支撑件16通过第四转动轴164与待支撑件10铰接连接,并使得第四转动轴164为第三限位部26,免除了单独设置第三限位部26。并在锁定状态下,使第二支撑件14的匚字型部包围第三支撑件16,并与第四转动轴164相抵接,可有效避免第三转动轴线在重力作用下下移,从而保证支撑组件相对于待支撑件10位置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2、第二支撑件14及第三支撑件16均为支撑杆。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定第一支撑件12、第二支撑件14及第三支撑件16均为支撑杆,结构简单,连接方便。
当然,第一支撑件12、第二支撑件14及第三支撑件16也可并非都是杆状结构,而是均为板状结构,或板状结构与杆状结构相结合等形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2、第二支撑件14及第三支撑件16的数量均为多个;一个第一支撑件12、一个第二支撑件14及一个第三支撑件16为一组支撑件,多组支撑件相对于待支撑件10间隔分布。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定第一支撑件12、第二支撑件14及第三支撑件16的数量均为多个,以及一个第一支撑件12、一个第二支撑件14及一个第三支撑件16为一组支撑件,且多组支撑件相对于待支撑件10间隔分布,结合待支撑件10可形成多个四边形结构,有利于待支撑件10的稳定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组件还包括:驱动件,与第三支撑件16相连接,用于驱动第三支撑件16相对于待支撑件10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支撑组件还包括驱动件,通过驱动件与第三支撑件16直接或间接连接,可驱动第三支撑件16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支撑件12和第二支撑件14移动。
可选地,驱动件可包括电机或电磁推杆或气缸或液压缸等。通电控制第三支撑件16移动,从而有利于提高支撑组件的智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驱动件包括把手28。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定驱动件包括把手28,可用户手动握持把手28,驱动第三支撑杆移动,也可通过电机或气缸等部件推动把手28,从而驱动第三支撑杆移动。
可选地,把手28与第三支撑件16一体成型或与第三支撑件16可拆卸连接。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支撑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支撑组件;以及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支撑组件相配合的上述限位组件。
本发明提供的支撑装置,由于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支撑组件,以及与其配合的限位组件,进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以下,详细介绍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动作过程。
如图2所示,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件12可为第一支撑杆)通过第一转动轴122与待支撑件10铰接连接,第一支撑杆还通过转动轴与支撑座20铰接连接,在支撑状态下,支撑座20与第二限位部24面接触。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件14可为第二支撑杆)通过第二转动轴142与第一支撑杆铰接连接。第三支撑杆(第三支撑件16可为第三支撑杆)通过第三转动轴162与第二支撑杆铰接连接,第三支撑杆还通过第四转动轴164与待支撑件10铰接连接,第四转动轴164上设置有手柄。第三支撑杆的一个运动极限位置就是与第一限位部22上的限位接触面相接触的位置,防止第一支撑杆继续进行顺时针运动。
第一转动轴122的轴心线、第二转动轴142的轴心线、第三转动轴162的轴心线以及第四转动轴164的轴心线,在一同时垂直于上述四个转动轴的基准面上的投影点的连线构成了四边形结构。第一转动轴122的轴心线和第四转动轴164的轴心线在基准面上的连线构成了四边形结构的固定边。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结合待支撑件10构成了四杆机构。
当支撑座20受垂直向上支撑力时,第一支撑杆有顺时针方向的运动趋势。此时,使第三支撑杆与第一限位部22相抵接,使得第三转动轴162的轴心线的位置被限制,成为固定点。使得第一转动轴122的轴心线、第二转动轴142的轴心线与第三转动轴162的轴心线在基准面上的投影点连接而成的三角形中,第一转动轴122的轴心线在基准面上的投影点与第三转动轴162的轴心线在基准面上的投影点的连线为三角形的固定边,由于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边长固定不变,因此第二转动轴142的轴心线在基准面上的投影点的位置不变。达到了支撑状态。
由此,为了使支撑组件达到支撑状态,可先将第三转动轴162越过第一连接面S1,使第三支撑杆与第一限位部22相抵接,再使得第二限位部24与支撑座20相抵接,使整个四杆机构位置固定。支撑力通过第二限位部24的支撑面传递至待支撑件10,达到支撑的工作状态。
如图4所示,在使第四转动轴164位于第二连接面S2的右侧的情况下,支撑座20、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及第三支撑杆受到重力作用均有向下运动趋势,第三支撑杆具有逆时针运动趋势,此时,通过使第二支撑杆与第四转动轴164相接触,使得第三支撑杆逆时针运动的趋势被抑制。使得支撑座20、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及第三支撑杆不会因受到重力而下落,形成了自锁状态。
由此,为了使支撑组件达到锁定状态,可先将第四转动轴164移动至越过第二连接面S2,并与第一转动轴122分布在第二连接面S2两侧的位置,再使得第二支撑杆与第四转动轴164相抵接,使整个四杆机构位置固定,形成了支撑组件的自锁状态。
在本发明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支撑组件,用于与限位组件相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部(22)和第二限位部(24),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第一支撑件(12),与待支撑件(10)铰接连接,并相对于所述待支撑件(10)围绕第一转动轴线转动;
第二支撑件(14),与所述第一支撑件(12)铰接连接,并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2)围绕第二转动轴线转动;
第三支撑件(16),与所述第二支撑件(14)铰接连接,并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件(14)围绕第三转动轴线转动,所述第三支撑件(16)还与所述待支撑件(10)铰接连接,并相对于所述待支撑件(10)围绕第四转动轴线转动;
其中,所述第二转动轴线与所述第四转动轴线共同构成第一连接面;在支撑状态下,所述第一转动轴线、第三转动轴线及所述第一限位部(22)均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面的同一侧,所述第一支撑件(12)与所述第二限位部(24)相抵接,以带动所述第二支撑件(14)推动所述第三支撑件(16)与所述第一限位部(22)相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
支撑台,所述待支撑件(10)设置在所述支撑台上,并通过所述支撑台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件(12)和所述第三支撑件(16)铰接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限位部(22)设置在所述支撑台上或所述待支撑件(10)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限位部(22)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撑台上;或
所述第一限位部(22)与所述支撑台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支撑座(20),所述支撑座(20)与所述第一支撑件(12)铰接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12)通过所述支撑座(20)与所述第二限位部(24)相抵接;
和/或
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第三限位部(26),所述第二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三转动轴线共同构成第二连接面,在解除支撑状态后,转动所述第三支撑件(16),以解除所述第一支撑件(12)与所述第一限位部(22)的抵接状态,并使所述第四转动轴线移动至所述第二连接面远离所述第一转动轴线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件(14)或所述第三支撑件(16)在重力作用下与所述第三限位部(26)相抵接,以达到锁定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限位部(24)为地面;或
所述第二限位部(24)为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所述支撑座(20)面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撑件(14)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转动轴线和所述第三转动轴线之间的匚字型部;
所述第三支撑件(16)通过第四转动轴(164)与所述待支撑件(10)铰接连接,所述第三限位部(26)由所述第四转动轴(164)构造而成;
在锁定状态下,所述匚字型部包围所述第三支撑件(16),并与所述第四转动轴(164)相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件(12)、所述第二支撑件(14)及所述第三支撑件(16)均为支撑杆。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
驱动件,与所述第三支撑件(16)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三支撑件(16)相对于所述待支撑件(10)转动。
10.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组件;以及与所述支撑组件相配合的所述限位组件。
CN201910775234.6A 2019-08-21 2019-08-21 支撑组件及支撑装置 Pending CN11041064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75234.6A CN110410641A (zh) 2019-08-21 2019-08-21 支撑组件及支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75234.6A CN110410641A (zh) 2019-08-21 2019-08-21 支撑组件及支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10641A true CN110410641A (zh) 2019-11-05

Family

ID=68368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75234.6A Pending CN110410641A (zh) 2019-08-21 2019-08-21 支撑组件及支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10641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3003869A1 (de) * 1991-08-14 1993-03-04 Kaercher Walter Abkantpresse mit einer stützvorrichtung für das zu bearbeitende werkstück
NL1035891C (nl) * 2008-09-03 2010-03-16 Vogel S Holding Bv Inrichting geschikt voor het ondersteunen van een component.
CN205604918U (zh) * 2016-03-25 2016-09-28 广东坚朗五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滑动支撑装置及窗户
CN206562285U (zh) * 2017-02-07 2017-10-17 广州铭泽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顶高器
WO2018090441A1 (zh) * 2016-11-17 2018-05-24 深圳乐行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
CN207801835U (zh) * 2018-01-02 2018-08-31 东旭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可调节光伏支架
CN108532966A (zh) * 2018-04-19 2018-09-14 中建钢构四川有限公司 支撑装置
CN208577983U (zh) * 2017-06-29 2019-03-05 江汉大学 一种管廊清洗装置和管廊清洗车
CN210485098U (zh) * 2019-08-21 2020-05-08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支撑组件及支撑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3003869A1 (de) * 1991-08-14 1993-03-04 Kaercher Walter Abkantpresse mit einer stützvorrichtung für das zu bearbeitende werkstück
NL1035891C (nl) * 2008-09-03 2010-03-16 Vogel S Holding Bv Inrichting geschikt voor het ondersteunen van een component.
CN205604918U (zh) * 2016-03-25 2016-09-28 广东坚朗五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滑动支撑装置及窗户
WO2018090441A1 (zh) * 2016-11-17 2018-05-24 深圳乐行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
CN206562285U (zh) * 2017-02-07 2017-10-17 广州铭泽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顶高器
CN208577983U (zh) * 2017-06-29 2019-03-05 江汉大学 一种管廊清洗装置和管廊清洗车
CN207801835U (zh) * 2018-01-02 2018-08-31 东旭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可调节光伏支架
CN108532966A (zh) * 2018-04-19 2018-09-14 中建钢构四川有限公司 支撑装置
CN210485098U (zh) * 2019-08-21 2020-05-08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支撑组件及支撑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晴晴: "挖斗可偏转挖掘机工作装置结构设计与分析", 绥 化 学 院 学 报, vol. 37, no. 12, 5 December 2017 (2017-12-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53528B2 (en) Flexible screen support device and flexible screen
CN1988780B (zh) 显示装置
CN107579331B (zh) 一种同步收展反射面的伞状可展开天线
CN109140175A (zh) 一种可移动式信息技术终端设备
CN110558783B (zh) 一种会展用角度可调的快拆快装式展台装置
CN110410641A (zh) 支撑组件及支撑装置
WO2023015747A1 (zh) 一种折叠式电动床
CN201687213U (zh) 用于工程设备的支撑装置和工程设备
CN209122317U (zh) 一种普外科用手术固定支架
CN209399100U (zh) 云台手柄和手持云台
CN205261156U (zh) 互动智能一体机
CN208703275U (zh) 一种顶管用动力装置
CN104094909B (zh) 一种可快速折叠的钓鱼搁杆架
CN103637545A (zh) 一种可折叠的双层工作台
CN106392586B (zh) 一种变压器装配架锁紧装置
CN207729160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地理信息测绘用三角架
CN208003021U (zh) 病床护栏
CN210006263U (zh) 一种大学管理学教学使用的展示板
CN204273668U (zh) 一种可调电脑桌
CN106335032B (zh) 一种电动工具用夹持装置
CN108310666B (zh) 一种碳棒夹料机构
CN207598103U (zh) 一种同步开关门装置
CN206241980U (zh) 一种电动工具用夹持装置
CN101897620B (zh) 折叠式妇科检查托架
CN214377556U (zh) 一种可折叠展示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02

Address after: 413064 19th Floor, High tech Zone Office Building, No. 1, Longtang Road, East Industrial Park, High tech Zone, Yiyang City, Hunan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Hunan Province Ground Unmanned Equipmen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o.,Ltd.

Address before: 410100 31 industrial city, Changsha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nan

Applicant before: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