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95176A - 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及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及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95176A
CN110395176A CN201910717883.0A CN201910717883A CN110395176A CN 110395176 A CN110395176 A CN 110395176A CN 201910717883 A CN201910717883 A CN 201910717883A CN 110395176 A CN110395176 A CN 1103951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or
vehicle
prompt
prompting device
judg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1788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振宇
陆建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Netcom Mdt Infotech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Netcom Mdt Infotech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Netcom Mdt Infotech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Netcom Mdt Infotech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71788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95176A/zh
Publication of CN1103951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951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26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 B60Q1/5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for indicating other intentions or conditions, e.g. request for waiting or overtaking
    • B60Q1/525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for indicating other intentions or conditions, e.g. request for waiting or overtaking automatically indicating risk of collision between vehicles in traffic or with pedestrians, e.g. after risk assessment using the vehicle sensor data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5/00Arrangement or adaptation of acoustic signal devices
    • B60Q5/005Arrangement or adaptation of acoustic signal devices automatically actuated
    • B60Q5/006Arrangement or adaptation of acoustic signal devices automatically actuated indicating risk of collision between vehicles or with pedestri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9/00Arrangement or adaptation of signal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ne of main groups B60Q1/00 - B60Q7/00, e.g. haptic signalling
    • B60Q9/008Arrangement or adaptation of signal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ne of main groups B60Q1/00 - B60Q7/00, e.g. haptic signalling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及其方法。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包括探测组件和提示组件。所述探测组件设置在己车的尾部的至少一个探测器指定位置,所述探测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探测器种类的至少两个探测器,每个探测器具有相互之间不重叠的探测区域,每个探测器用于在该探测器对应的探测区域中在每个预置的探测周期内定期探测是否存在后车。本发明公开的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及其方法,聚焦防止汽车尾部的其他车辆追尾己车的核心问题,通过设置必要的探测系统,同时强化探测系统的探测时机和判断逻辑,以便在具有便携化、集成化等特点的同时,可以匹配主流汽车类型,便于对于汽车进行无损改装,还具有较好的防追尾能力。

Description

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及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预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和一种汽车后尾防撞提示方法。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CN102785660A,主题名称为车辆防碰撞预警装置,其技术方案公开了“包括图像采集模块、图像处理模块、毫米微波雷达测速测距装置、超声波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制动传感器、油门传感器、转向传感器、单片机和预警装置;其中,图像采集模块采集车辆前方的信息发送给图像处理模块,图像处理模块处理后发送给单片机,同时毫米微波雷达测速测距装置将测得的前车与己车的相对距离和相对速度数据发送给单片机,超声波传感器将测得的自身车速发送给单片机,单片机处理图像信息和距离与速度数据后,判断车辆是否处于报警临界状态,并通过预警装置进行显示”。
然而,以上述发明专利为例,现有的汽车用防碰撞系统,为实现防碰撞和预警两个目的,需要构建较为复杂的探测系统和预警系统,例如用于测速的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速度传感器等,显然大大提升了整机的设计复杂程度和物料成本,无助于便携化、小型化和集成化的主流发展趋势,也无法便捷地在现有车辆进行无损改装。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状况,克服以上缺陷,提供一种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和一种汽车后尾防撞提示方法。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包括探测组件和提示组件,其中:
所述探测组件设置在己车的尾部的至少一个探测器指定位置,所述探测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探测器种类的至少两个探测器,每个探测器具有相互之间不重叠的探测区域,每个探测器用于在该探测器对应的探测区域中在每个预置的探测周期内定期探测是否存在后车,并且根据预置的判断逻辑自主生成该探测器的该探测周期的探测报告,所述探测报告包括紧急程度等级信息;
所述提示组件设置于己车的至少一个提示器指定位置,所述提示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提示器种类的至少一个提示器,每个提示器同时与各个探测器直接相连或者通过己车的CAN总线与各个探测器相连,在同一个探测周期内,当任一个探测器的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高于预置的阈值时,各个提示器同时开始提供提示信息,各个提示器提供的提示信息的时长不短于单个探测周期的时长。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己车的尾部设置有2个探测器指定位置,分别设置在己车的尾部的两侧。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每个探测器指定位置设置有2个探测器种类,探测器种类为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机器视觉识别探头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每个种类的探测器设置为2个。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机器视觉识别探头采用双目识别探头。
本发明专利申请还公开了汽车后尾防撞提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在己车的尾部的至少一个探测器指定位置设置至少一个探测器种类的至少两个探测器,每个探测器具有相互之间不重叠的探测区域;
步骤S2:每个探测器在该探测器对应的探测区域中在每个预置的探测周期内定期探测是否存在后车,并且根据预置的判断逻辑自主生成该探测器的该探测周期的探测报告,所述探测报告包括紧急程度等级信息;
步骤S3:在己车的至少一个提示器指定位置设置至少一个提示器种类的至少一个提示器,每个提示器同时与各个探测器直接相连或者通过己车的CAN总线与各个探测器相连;
步骤S4:在同一个探测周期内,当任一个探测器的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高于预置的阈值时,各个提示器同时开始提供提示信息,各个提示器提供的提示信息的时长不短于单个探测周期的时长。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2中,预置的判断逻辑包括:
判断条件1:后车的车速不小于己车的车速;
判断条件2:后车与己车的距离小于预置的安全刹车距离。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当未同时满足判断条件1和判断条件2时,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对应为三级;当有且仅有满足判断条件1或者判断条件2中的任意1个判断条件时,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对应为二级;当同时满足判断条件1和判断条件2时,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对应为一级。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提示器的预置的阈值为二级。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3中,提示器种类为振动提示器、灯光提示器、声音提示器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本发明公开的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及其方法,其有益效果在于,聚焦防止汽车尾部的其他车辆追尾己车的核心问题,通过设置必要的探测系统,同时强化探测系统的探测时机和判断逻辑,以便在具有便携化、集成化等特点的同时,可以匹配主流汽车类型,便于对于汽车进行无损改装,还具有较好的防追尾能力。此外,通过设置多样化的提示系统,通过多种方式向汽车尾部的其他车辆给予充分的提示,从而增强被动防御能力,同时对于己车的驾驶员等车载人员给予充分的提示,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主动防御能力。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和一种汽车后尾防撞提示方法,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
优选实施例。
优选地,所述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包括探测组件和提示组件,其中:
所述探测组件设置在己车的尾部(请注意,本发明专利申请涉及的己车,我们定义为未设置(类)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的汽车,或者已设置(类)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的汽车但本身防追尾能力不足,车主等人意图进一步增强防追尾能力的汽车)的至少一个探测器指定位置,所述探测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探测器种类的至少两个探测器,每个探测器具有相互之间不重叠的探测区域,每个探测器用于在该探测器对应的探测区域中在每个预置的探测周期内定期探测是否存在后车(请注意,本发明专利申请涉及的后车,我们定位为位于己车的尾部的汽车,这些汽车可以部分超越己车,但已完全超越己车的汽车不再视为后车),(每个探测器)并且根据预置的判断逻辑自主生成该探测器的该探测周期(每个探测器的探测周期均同步,即同时开始,同时结束)的探测报告,所述探测报告包括(已被该探测器根据预置的判断逻辑判定为对应紧急程度等级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
所述提示组件设置于己车的至少一个提示器指定位置,所述提示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提示器种类的至少一个提示器,每个提示器同时与各个探测器(通过蓝牙连接等无线传输方式连接或者通过电性连接等有线传输方式连接)直接相连或者(每个提示器)通过己车的CAN总线与各个探测器相连,在同一个探测周期内,当任一个探测器的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高于预置的阈值时(当一个探测周期结束,则提示器回归到默认状态,即未提供提示信息),各个提示器同时(根据对应的提示器种类的提示方式)开始提供提示信息,各个提示器提供的提示信息的时长不短于单个探测周期的时长(防止在下一个探测周期未出现时,即后车的动态未更新时,提示信息出现断档,从而造成安全隐患)。
进一步地,己车的尾部优选设置有2个探测器指定位置,避免单一探测器指定位置出现较大的盲区,从而导致安全隐患。
其中,2个探测器指定位置优选设置在己车的尾部的两侧。例如,可加装在己车的尾部的两侧后翼子板处,或者可加装在己车的尾部的两侧尾灯处。
进一步地,每个探测器指定位置优选设置有2个探测器种类。
其中,探测器种类为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机器视觉识别探头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利用多种不同探测远离的探测器,降低虚报、误报、漏报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每个种类的探测器优选设置为2个。
其中,以探测器种类为机器视觉识别探头为例,可优选采用双目识别探头,进一步增强探测器的识别范围和识别精准度。
进一步地,探测周期优选为0.5秒~1秒。根据防止后车追尾的实际需要,既防止探测周期过短消耗过量资源,又避免探测周期过长降低灵敏度和敏捷反应能力。
进一步地,预置的判断逻辑包括:
判断条件1:后车的车速不小于己车的车速;
判断条件2:后车与己车的距离小于预置的安全刹车距离(根据不同己车的种类、型号等,可录入或者修改己车的预置的安全刹车距离)。
其中,当未同时满足判断条件1和判断条件2时,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对应为三级。
其中,当有且仅有满足判断条件1或者判断条件2中的任意1个判断条件时,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对应为二级。
其中,当同时满足判断条件1和判断条件2时,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对应为一级。
进一步地,(提示器的)预置的阈值为(紧急程度等级信息的)二级。
进一步地,提示器种类为振动提示器、灯光提示器、声音提示器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其中,振动提示器优选设置在己车的驾驶员的座椅处,利用振动提示驾驶员可能出现紧急状况。
其中,灯光提示器、声音提示器优选设置在己车的尾部,利用灯光/声音提示后车可能出现紧急状况。
优选地,所述汽车后尾防撞提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在己车的尾部(请注意,本发明专利申请涉及的己车,我们定义为未设置(类)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的汽车,或者已设置(类)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的汽车但本身防追尾能力不足,车主等人意图进一步增强防追尾能力的汽车)的至少一个探测器指定位置设置至少一个探测器种类的至少两个探测器,每个探测器具有相互之间不重叠的探测区域;
步骤S2:每个探测器在该探测器对应的探测区域中在每个预置的探测周期内定期探测是否存在后车(请注意,本发明专利申请涉及的后车,我们定位为位于己车的尾部的汽车,这些汽车可以部分超越己车,但已完全超越己车的汽车不再视为后车),(每个探测器)并且根据预置的判断逻辑自主生成该探测器的该探测周期(每个探测器的探测周期均同步,即同时开始,同时结束)的探测报告,所述探测报告包括(已被该探测器根据预置的判断逻辑判定为对应紧急程度等级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
步骤S3:在己车的至少一个提示器指定位置设置至少一个提示器种类的至少一个提示器,每个提示器同时与各个探测器(通过蓝牙连接等无线传输方式连接或者通过电性连接等有线传输方式连接)直接相连或者(每个提示器)通过己车的CAN总线与各个探测器相连;
步骤S4:在同一个探测周期内,当任一个探测器的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高于预置的阈值时(当一个探测周期结束,则提示器回归到默认状态,即未提供提示信息),各个提示器同时(根据对应的提示器种类的提示方式)开始提供提示信息,各个提示器提供的提示信息的时长不短于单个探测周期的时长(防止在下一个探测周期未出现时,即后车的动态未更新时,提示信息出现断档,从而造成安全隐患)。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己车的尾部优选设置有2个探测器指定位置,避免单一探测器指定位置出现较大的盲区,从而导致安全隐患。
其中,所述步骤S1中,2个探测器指定位置优选设置在己车的尾部的两侧。例如,可加装在己车的尾部的两侧后翼子板处,或者可加装在己车的尾部的两侧尾灯处。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每个探测器指定位置优选设置有2个探测器种类。
其中,所述步骤S1中,探测器种类为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机器视觉识别探头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利用多种不同探测远离的探测器,降低虚报、误报、漏报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每个种类的探测器优选设置为2个。
其中,所述步骤S1中,以探测器种类为机器视觉识别探头为例,可优选采用双目识别探头,进一步增强探测器的识别范围和识别精准度。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探测周期优选为0.5秒~1秒。根据防止后车追尾的实际需要,既防止探测周期过短消耗过量资源,又避免探测周期过长降低灵敏度和敏捷反应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预置的判断逻辑包括:
判断条件1:后车的车速不小于己车的车速;
判断条件2:后车与己车的距离小于预置的安全刹车距离(根据不同己车的种类、型号等,可录入或者修改己车的预置的安全刹车距离)。
其中,所述步骤S2中,当未同时满足判断条件1和判断条件2时,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对应为三级。
其中,所述步骤S2中,当有且仅有满足判断条件1或者判断条件2中的任意1个判断条件时,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对应为二级。
其中,所述步骤S2中,当同时满足判断条件1和判断条件2时,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对应为一级。
进一步地,(提示器的)预置的阈值为(紧急程度等级信息的)二级。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提示器种类为振动提示器、灯光提示器、声音提示器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其中,振动提示器优选设置在己车的驾驶员的座椅处,利用振动提示驾驶员可能出现紧急状况。
其中,灯光提示器、声音提示器优选设置在己车的尾部,利用灯光/声音提示后车可能出现紧急状况。
第一实施例。
优选地,所述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包括探测组件和提示组件,其中:
所述探测组件设置在己车的尾部(请注意,本发明专利申请涉及的己车,我们定义为未设置(类)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的汽车,或者已设置(类)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的汽车但本身防追尾能力不足,车主等人意图进一步增强防追尾能力的汽车)的至少一个探测器指定位置,所述探测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探测器种类的至少两个探测器,每个探测器具有相互重叠的探测区域,每个探测器用于在该探测器对应的探测区域中在每个预置的探测周期内定期探测是否存在后车(请注意,本发明专利申请涉及的后车,我们定位为位于己车的尾部的汽车,这些汽车可以部分超越己车,但已完全超越己车的汽车不再视为后车),(每个探测器)并且根据预置的判断逻辑自主生成该探测器的该探测周期(每个探测器的探测周期均同步,即同时开始,同时结束)的探测报告,所述探测报告包括(已被该探测器根据预置的判断逻辑判定为对应紧急程度等级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
所述提示组件设置于己车的至少一个提示器指定位置,所述提示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提示器种类的至少一个提示器,每个提示器同时与各个探测器(通过蓝牙连接等无线传输方式连接或者通过电性连接等有线传输方式连接)直接相连或者(每个提示器)通过己车的CAN总线与各个探测器相连,在同一个探测周期内,当任一个探测器的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高于预置的阈值时(当一个探测周期结束,则提示器回归到默认状态,即未提供提示信息),各个提示器同时(根据对应的提示器种类的提示方式)开始提供提示信息,各个提示器提供的提示信息的时长不短于单个探测周期的时长(防止在下一个探测周期未出现时,即后车的动态未更新时,提示信息出现断档,从而造成安全隐患)。
进一步地,己车的尾部优选设置有2个探测器指定位置,避免单一探测器指定位置出现较大的盲区,从而导致安全隐患。
其中,2个探测器指定位置优选设置在己车的尾部的两侧。例如,可加装在己车的尾部的两侧后翼子板处,或者可加装在己车的尾部的两侧尾灯处。
进一步地,每个探测器指定位置优选设置有2个探测器种类。
其中,探测器种类为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机器视觉识别探头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利用多种不同探测远离的探测器,降低虚报、误报、漏报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每个种类的探测器优选设置为2个。
其中,以探测器种类为机器视觉识别探头为例,可优选采用双目识别探头,进一步增强探测器的识别范围和识别精准度。
进一步地,探测周期优选为0.5秒~1秒。根据防止后车追尾的实际需要,既防止探测周期过短消耗过量资源,又避免探测周期过长降低灵敏度和敏捷反应能力。
进一步地,预置的判断逻辑包括:
判断条件1:后车的车速不小于己车的车速;
判断条件2:后车与己车的距离小于预置的安全刹车距离(根据不同己车的种类、型号等,可录入或者修改己车的预置的安全刹车距离)。
其中,当未同时满足判断条件1和判断条件2时,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对应为三级。
其中,当有且仅有满足判断条件1或者判断条件2中的任意1个判断条件时,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对应为二级。
其中,当同时满足判断条件1和判断条件2时,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对应为一级。
进一步地,(提示器的)预置的阈值为(紧急程度等级信息的)二级。
进一步地,提示器种类为振动提示器、灯光提示器、声音提示器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其中,振动提示器优选设置在己车的驾驶员的座椅处,利用振动提示驾驶员可能出现紧急状况。
其中,灯光提示器、声音提示器优选设置在己车的尾部,利用灯光/声音提示后车可能出现紧急状况。
优选地,所述汽车后尾防撞提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在己车的尾部(请注意,本发明专利申请涉及的己车,我们定义为未设置(类)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的汽车,或者已设置(类)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的汽车但本身防追尾能力不足,车主等人意图进一步增强防追尾能力的汽车)的至少一个探测器指定位置设置至少一个探测器种类的至少两个探测器,每个探测器具有相互重叠的探测区域;
步骤S2:每个探测器在该探测器对应的探测区域中在每个预置的探测周期内定期探测是否存在后车(请注意,本发明专利申请涉及的后车,我们定位为位于己车的尾部的汽车,这些汽车可以部分超越己车,但已完全超越己车的汽车不再视为后车),(每个探测器)并且根据预置的判断逻辑自主生成该探测器的该探测周期(每个探测器的探测周期均同步,即同时开始,同时结束)的探测报告,所述探测报告包括(已被该探测器根据预置的判断逻辑判定为对应紧急程度等级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
步骤S3:在己车的至少一个提示器指定位置设置至少一个提示器种类的至少一个提示器,每个提示器同时与各个探测器(通过蓝牙连接等无线传输方式连接或者通过电性连接等有线传输方式连接)直接相连或者(每个提示器)通过己车的CAN总线与各个探测器相连;
步骤S4:在同一个探测周期内,当任一个探测器的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高于预置的阈值时(当一个探测周期结束,则提示器回归到默认状态,即未提供提示信息),各个提示器同时(根据对应的提示器种类的提示方式)开始提供提示信息,各个提示器提供的提示信息的时长不短于单个探测周期的时长(防止在下一个探测周期未出现时,即后车的动态未更新时,提示信息出现断档,从而造成安全隐患)。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己车的尾部优选设置有2个探测器指定位置,避免单一探测器指定位置出现较大的盲区,从而导致安全隐患。
其中,所述步骤S1中,2个探测器指定位置优选设置在己车的尾部的两侧。例如,可加装在己车的尾部的两侧后翼子板处,或者可加装在己车的尾部的两侧尾灯处。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每个探测器指定位置优选设置有2个探测器种类。
其中,所述步骤S1中,探测器种类为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机器视觉识别探头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利用多种不同探测远离的探测器,降低虚报、误报、漏报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每个种类的探测器优选设置为2个。
其中,所述步骤S1中,以探测器种类为机器视觉识别探头为例,可优选采用双目识别探头,进一步增强探测器的识别范围和识别精准度。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探测周期优选为0.5秒~1秒。根据防止后车追尾的实际需要,既防止探测周期过短消耗过量资源,又避免探测周期过长降低灵敏度和敏捷反应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预置的判断逻辑包括:
判断条件1:后车的车速不小于己车的车速;
判断条件2:后车与己车的距离小于预置的安全刹车距离(根据不同己车的种类、型号等,可录入或者修改己车的预置的安全刹车距离)。
其中,所述步骤S2中,当未同时满足判断条件1和判断条件2时,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对应为三级。
其中,所述步骤S2中,当有且仅有满足判断条件1或者判断条件2中的任意1个判断条件时,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对应为二级。
其中,所述步骤S2中,当同时满足判断条件1和判断条件2时,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对应为一级。
进一步地,(提示器的)预置的阈值为(紧急程度等级信息的)二级。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提示器种类为振动提示器、灯光提示器、声音提示器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其中,振动提示器优选设置在己车的驾驶员的座椅处,利用振动提示驾驶员可能出现紧急状况。
其中,灯光提示器、声音提示器优选设置在己车的尾部,利用灯光/声音提示后车可能出现紧急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专利申请涉及的超声波雷达、双目识别探头等技术特征应被视为现有技术,这些技术特征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可能涉及到的控制方式、空间布置方式采用本领域的常规选择即可,不应被视为本发明专利的发明点所在,本发明专利不做进一步具体展开详述。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探测组件和提示组件,其中:所述探测组件设置在己车的尾部的至少一个探测器指定位置,所述探测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探测器种类的至少两个探测器,每个探测器具有相互之间不重叠的探测区域,每个探测器用于在该探测器对应的探测区域中在每个预置的探测周期内定期探测是否存在后车,并且根据预置的判断逻辑自主生成该探测器的该探测周期的探测报告,所述探测报告包括紧急程度等级信息;
所述提示组件设置于己车的至少一个提示器指定位置,所述提示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提示器种类的至少一个提示器,每个提示器同时与各个探测器直接相连或者通过己车的CAN总线与各个探测器相连,在同一个探测周期内,当任一个探测器的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高于预置的阈值时,各个提示器同时开始提供提示信息,各个提示器提供的提示信息的时长不短于单个探测周期的时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其特征在于,己车的尾部设置有2个探测器指定位置,分别设置在己车的尾部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探测器指定位置设置有2个探测器种类,探测器种类为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机器视觉识别探头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种类的探测器设置为2个。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机器视觉识别探头采用双目识别探头。
6.一种汽车后尾防撞提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在己车的尾部的至少一个探测器指定位置设置至少一个探测器种类的至少两个探测器,每个探测器具有相互之间不重叠的探测区域;
步骤S2:每个探测器在该探测器对应的探测区域中在每个预置的探测周期内定期探测是否存在后车,并且根据预置的判断逻辑自主生成该探测器的该探测周期的探测报告,所述探测报告包括紧急程度等级信息;
步骤S3:在己车的至少一个提示器指定位置设置至少一个提示器种类的至少一个提示器,每个提示器同时与各个探测器直接相连或者通过己车的CAN总线与各个探测器相连;
步骤S4:在同一个探测周期内,当任一个探测器的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高于预置的阈值时,各个提示器同时开始提供提示信息,各个提示器提供的提示信息的时长不短于单个探测周期的时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后尾防撞提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预置的判断逻辑包括:
判断条件1:后车的车速不小于己车的车速;
判断条件2:后车与己车的距离小于预置的安全刹车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后尾防撞提示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未同时满足判断条件1和判断条件2时,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对应为三级;
当有且仅有满足判断条件1或者判断条件2中的任意1个判断条件时,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对应为二级;
当同时满足判断条件1和判断条件2时,探测报告的紧急程度等级信息对应为一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后尾防撞提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提示器的预置的阈值为二级。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后尾防撞提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提示器种类为振动提示器、灯光提示器、声音提示器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CN201910717883.0A 2019-08-05 2019-08-05 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及其方法 Pending CN1103951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17883.0A CN110395176A (zh) 2019-08-05 2019-08-05 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及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17883.0A CN110395176A (zh) 2019-08-05 2019-08-05 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及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95176A true CN110395176A (zh) 2019-11-01

Family

ID=683274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17883.0A Pending CN110395176A (zh) 2019-08-05 2019-08-05 汽车后尾防撞提示系统及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95176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89952A (zh) * 2011-07-15 2011-12-21 黄克 一种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车辆防撞方法及导航系统和用途
CN103786642A (zh) * 2014-01-24 2014-05-14 长安大学 一种车辆防追尾碰撞预警装置及预警方法
CN103978927A (zh) * 2014-05-20 2014-08-13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前向防撞系统的汽车刹车尾灯自动控制系统
CN107878307A (zh) * 2016-09-30 2018-04-06 法乐第(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预防车辆被追尾的装置
CN107878308A (zh) * 2016-09-30 2018-04-06 法乐第(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预防车辆被追尾的方法
CN207650393U (zh) * 2017-12-29 2018-07-24 河南护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防撞警示系统
CN108859955A (zh) * 2018-07-15 2018-11-23 合肥市智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碰撞预警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89952A (zh) * 2011-07-15 2011-12-21 黄克 一种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车辆防撞方法及导航系统和用途
CN103786642A (zh) * 2014-01-24 2014-05-14 长安大学 一种车辆防追尾碰撞预警装置及预警方法
CN103978927A (zh) * 2014-05-20 2014-08-13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前向防撞系统的汽车刹车尾灯自动控制系统
CN107878307A (zh) * 2016-09-30 2018-04-06 法乐第(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预防车辆被追尾的装置
CN107878308A (zh) * 2016-09-30 2018-04-06 法乐第(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预防车辆被追尾的方法
CN207650393U (zh) * 2017-12-29 2018-07-24 河南护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防撞警示系统
CN108859955A (zh) * 2018-07-15 2018-11-23 合肥市智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碰撞预警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杨国栋等: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31 January 20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27091B (zh) 降低车辆与第一外部物体之间碰撞的风险的方法
CN106394395B (zh) 汽车用开门防撞预警方法及系统
US6784791B2 (en) Potential collision detection and parking aid system
CN203854604U (zh) 一种汽车智能监测盲点装置
CN102632887B (zh) 车载感知系统、防撞系统、车辆、物体状态改变评价方法
US20030149530A1 (en) Collision warning and safety countermeasure system
JP2013514592A (ja) 視線技術、死角インジケータ及びドライバ経験を用いる予測ヒューマン・マシン・インタフェース
CN108528333A (zh) 一种变道辅助报警系统
CN106114494A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倒车辅助防碰撞系统及方法
CN102745162A (zh) 一种车门安全系统总成及其控制方法
CN103303194A (zh) 用于警告物体与静止汽车的车门可能碰撞的方法和系统
US20090157264A1 (en) Security system and a method to derive a security signal
CN108482244A (zh) 基于盲区雷达的汽车侧门主动防碰撞方法及系统
CN107415820A (zh) 一种基于全景影像的开门安全系统
CN101804800A (zh) 一种汽车正面碰撞主动保护系统
CN106740458A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开门安全提醒系统及方法
US6864783B2 (en) Potential collision detection and reversing aid system
CN106218644A (zh) 基于汽车的并线辅助装置、方法及汽车
CN108437923B (zh) 一种行人保护系统及方法
CN201544854U (zh) 一种车门开启示警装置
US20200379458A1 (en) Autonomous safety for pedestrians
CN110239470A (zh) 车辆控制装置
CN105691396B (zh) 汽车安全保护系统及方法
CN104590185A (zh) 汽车儿童行人保护装置
US20200301415A1 (en) Autonomous safety for pedestrians technolog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0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