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88766A - 一种分体式制冷用联动机组的回油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分体式制冷用联动机组的回油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88766A
CN110388766A CN201910637190.0A CN201910637190A CN110388766A CN 110388766 A CN110388766 A CN 110388766A CN 201910637190 A CN201910637190 A CN 201910637190A CN 110388766 A CN110388766 A CN 1103887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let tube
pipe
outlet
cylinder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3719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88766B (zh
Inventor
张竞予
吴伟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uishen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uishen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uishen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uishen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3719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887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03887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887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887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887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25B31/002Lubrication
    • F25B31/004Lubrication oil recircula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2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for separating lubricants from the refrigera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体式制冷用联动机组的回油系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压缩机、油分离器和油泵,油分离器包括分离筒、进液管和出液管,进液管和出液管呈双螺旋结构,进液管和出液管的下端连通,进液管和出液管上端共同连接有热交换机构,热交换机构包括储水箱、出水管、回水管和水泵,出水管的另一端与进液管的上端连接,回水管的一端与储水箱连接,回水管的另一端与出液管的上端连接,分离筒的上端连接有进气管,进气管与分离筒连接的一端伸入分离筒内且从螺旋状的出液管和进液管上端伸入。本发明的结构合理,利用进液管和出液管使油蒸汽的温度降低从而液化留存于分离筒内,减少了对冷凝器的制冷效果的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分体式制冷用联动机组的回油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冷压缩机油液循环技术,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分体式制冷用联动机组的回油系统。
背景技术
在压缩机制冷循环系统中,低温低压气体经压缩机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气体经冷凝器换热冷凝后变成常温高压液体,常温高压液体经节流装置节流后变成低温低压汽液混合物,低温低压汽液混合物经蒸发器换热蒸发后又变成低温低压气体,然后回到压缩机中,如此不断循环形成制冷循环系统。
在压缩机工作时会有润滑油进入压缩机内对其进行润滑,而压缩机内的润滑油会和制冷剂一起进入冷凝器和蒸发器内,此时润滑油会附着于制冷循环系统内,影响制冷效果,因此通常在压缩机和冷凝器之间设置将润滑油和制冷剂分离的油分离器。
现有的过滤式油分离器对冷却剂和油滴微粒的分离效果比较好,但是无法对油蒸汽与气态的制冷剂进行分离,此时油蒸汽会进入冷凝器内,对制冷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制冷用联动机组的回油系统,用于解决油蒸汽无法从温高压气体中分离,从而影响制冷效果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分体式制冷用联动机组的回油系统,包括压缩机、与压缩机的出气口连接的油分离器和将油分离器内的润滑油输入压缩机内的油泵,所述油分离器包括圆筒状且中空设置的分离筒、设置于分离筒内的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呈双螺旋结构且两者的轴线均呈竖直设置,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的下端连通,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上端共同连接有热交换机构,所述热交换机构包括储水箱、与储水箱连接的出水管、回水管和驱动储水箱内的水流动的水泵,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与水泵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与储水箱连接,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与进液管的上端连接,所述回水管的一端与储水箱连接,所述回水管的另一端与出液管的上端连接,所述分离筒的上端连接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与分离筒连接的一端伸入分离筒内且从螺旋状的出液管和进液管上端伸入,所述分离筒下端与油泵连接,所述分离筒上端连接有排出制冷剂的排气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混合有冷凝机、油蒸汽和油滴微粒的高温高压气体通入油分离器之后,高温高压气体从进液管和出液管之间穿过,利用进液管和出液管使高温高压气体的温度降低,此时油蒸汽的温度降低从而液化留存于分离筒内,使油蒸汽不易随着制冷剂进入冷凝器内,从而减少了对冷凝器的制冷效果的影响。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液管和进液管呈圆锥朝下的锥状螺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高压气体形成的气流的内部也可与进液管和出液管接触,从而增加了高温气体的冷却效果,使更多的油蒸汽可液化而留存于分离筒内,减少进入制冷循环系统的润滑油的数量,使制冷效果不易受到影响。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分离筒上端固定有驱动出液管和进液管转动的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穿过分离筒且连接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与电机的输出轴固定的连接座、与出水管连接的第一连接环和与回水管连接的第二连接环,所述连接座上端同轴开设有第一连接槽和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槽底面贯穿有第一连接孔,所述进液管上端与第一连接孔连通,所述第二连接槽地面贯穿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出液管上端与第二连接孔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环置于第一连接槽内转动且将第一连接槽上端开口封闭,所述出水管穿过第一连接环置于第一连接槽内,所述第二连接环置于第二连接槽内转动且将第二连接槽上端开口封闭,所述回水管穿过第二连接环置于第二连接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电机驱动进液管和出液管转动,从而对附着于两者表面的润滑油施加离心力,使润滑油更易与进液管和出液管脱离,从而减少附着于进液管和出液管表面的润滑油对进液管和出液管的冷却效果的影响。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环内外壁和第二连接环内外壁均套接有O型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O型圈将第一连接环与第一连接槽,第二连接环与第二连接槽之间的间隙密封,使冷却水不易进入分离筒内,从而不会对制冷系统的循环产生影响。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远离其螺旋轴线的侧壁均固定连接有若干导向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液管和出液管转动时,附着于两者表面的润滑油可在导向杆远离两者的端面聚集,当润滑油形成的油滴受到的离心力大于油滴与导向杆之间的张力时,润滑油可与导向杆脱离而下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杆均与其连接的出液管或者进液管的螺旋旋向相切,所述导向杆远离出液管或者进液管的一端背向电机的旋转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电机带动进液管和出液管转动时,附着于两者表面的润滑油可流动至导向杆远离进液管和出液管的一端,此时润滑油移动的路线与进液管和出液管的转动方向相切,从而使润滑油的移动更加快速。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储水箱内设置有保温腔,所述回水管的一端与保温腔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升温的冷却水不会对储水箱内的冷却水造成影响,同时可将保温腔内升温的冷却水进行利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气管与分离筒的连接处设置有若干均可将排气管开口罩住的过滤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过滤网对油滴微粒进行粘附,进一步通入冷凝器的空气内的润滑油进行过滤,减少润滑油对制冷循环系统的影响。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相邻过滤网的网孔的上投影视图不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过滤网的网孔直径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变相减小了空气流动的通过的体积,增加了空气与过滤网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对油滴微粒的过滤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网的一端向下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附着于过滤网上的润滑油在重力的作用下向过滤网靠下的一端移动,从而不易将过滤网的网孔堵塞,使空气在流动时不易带动润滑油移动至冷凝器内。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利用热交换机构、进液管和出液管对高温高压气体中的油蒸汽进行冷却,使油蒸汽降温液化从而不会随着气体的流动而流动,此时油蒸汽可留存于分离筒内,不易对冷凝器的冷却效果产生影响;
2、利用电机驱动进液管和出液管转动,从而使附着于进液管和出液管上的润滑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脱离于两者的连接,不易对进液管和出液管的冷却产生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油分离器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
附图说明:1、压缩机;11、油泵;13、进气管;14、排气管;2、油分离器;21、分离筒;22、进液管;23、出液管;3、热交换机构;31、储水箱;311、保温腔;32、出水管;33、回水管;34、水泵;35、供水管;36、导向杆;4、电机;5、连接机构;51、连接座;511、第一连接槽;512、第二连接槽;513、第一连接孔;514、第二连接孔;52、第一连接环;53、第二连接环;54、O型圈;6、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一种分体式制冷用联动机组的回油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压缩机1、与压缩机1的出气口连接的油分离器2和将油分离器2内的润滑油输入压缩机1内的油泵11。油分离器2包括呈圆筒状且中空设置的分离筒21、均设置于分离筒21内的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呈双螺旋状且两者的轴线均呈竖直设置,两者的下端连通。出液管23和进液管22上端共同连接有热交换机构3,热交换机构3包括储存冷却水的储水箱31、与储水箱31连接的出水管32、回水管33和驱动储水箱31内的水流动的水泵34,储水箱31连接有充入冷却水的供水管35。出水管32的一端使用螺栓与水泵34的出水口连接,其另一端穿过分离筒21上端与进液管22上端连接,水泵34的进水口与储水箱31连接。回水管33的一端与储水箱31连接,其另一端穿过分离筒21上端与出液管23上端连接。分离筒21上端连接有进气管13,进气管13与分离筒21连接的一端伸入分离筒21内且从螺旋状的出液管23和进液管22上端伸入,进气管13的另一端与压缩机1的出气口连接,分离筒21的下端与油泵11连接,分离筒21的上端连接有排出制冷剂的排气管14,排气管14的另一端与冷凝器连接。在将混合有冷凝剂、油蒸汽和油滴微粒的高温高压气体通入油分离器2之后,高温高压气体从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之间穿过,利用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使高温高压气体的温度降低,此时油蒸汽的温度降低从而液化留存于分离筒21内,使油蒸汽不易随着制冷剂进入冷凝器内,从而减少了对冷凝器的制冷效果的影响。
如图2所示,由于在高温高压气体从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的螺旋通道内通过时,仅是高温高压气体形成的气流的外部与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接触,此时降温的效果较差。因此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呈圆锥朝下的锥状螺旋,高压气体形成的气流的内部也可与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接触,从而增加了高温气体的冷却效果,使更多的油蒸汽可液化而留存于分离筒21内,减少进入制冷循环系统的润滑油的数量,使制冷效果不易受到影响。
由于在利用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使油蒸汽冷却液化之后,液化的润滑油会附着于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表面,此时会影响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的冷却效果。因此分离筒21上端使用螺栓连接有驱动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沿其螺旋轴线转动的电机4,电机4的转动方向与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向下延伸的螺旋旋向相反,电机4的输出轴穿过分离筒21上端面且连接有连接机构5,连接机构5包括使用螺栓与电机4的输出轴同轴固定的连接座51、与出水管32连接的第一连接环52和与回水管33连接的第二连接环53。连接座51上端同轴开设有第一连接槽511和第二连接槽512,第一连接槽511外壁直径小于第二连接槽512的内壁直径。第一连接槽511底面贯穿有第一连接孔513,进液管22上端焊接于连接块下端且其内腔与第一连接孔513连通。第二连接槽512底面贯穿有第二连接孔514,出液管23上端焊接于连接座51下端且其内腔与第二连接孔514连通。第一连接环52置于第一连接槽511内转动,且其将第一连接槽511上端开口封闭,出水管32远离储水箱31的一端穿过第一连接环52置于第一连接槽511内。第二连接环53置于第二连接槽512内,且其将第二连接槽512的上端开口封闭,回水管33远离储水箱31的一端穿过第二连接环53置于第二连接槽512内。利用电机4驱动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转动,从而对附着于两者表面的润滑油施加离心力,使润滑油更易与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脱离,从而减少附着于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表面的润滑油对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的冷却效果的影响。
为了减少第一连接环52与第一连接槽511,第二连接环53与第二连接槽512之间的间隙,使冷却水不易进入分离筒21内,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环52内外壁和第二连接环53内外壁均套接有O型圈54,利用O型圈54将第一连接环52与第一连接槽511,第二连接环53与第二连接槽512之间的间隙密封,使冷却水不易进入分离筒21内,从而不会对制冷系统的循环产生影响。
如图2所示,由于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均为螺旋状,此时润滑油不易在两者表面聚集为油滴,此时无法克服润滑油与进液管22或者出液管23之间的张力而与两者脱离,为了使润滑油更易与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脱离,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远离其螺旋轴线的侧壁均焊接有若干导向杆36,此时在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转动时,附着于两者表面的润滑油可在导向杆36远离两者的端面聚集,当润滑油形成的油滴受到的离心力大于油滴与导向杆36之间的张力时,润滑油可与导向杆36脱离而下落。
为了使润滑油更易在导向杆36远离进液管22或者出液管23的一端堆积,如图2所示,导向杆36均与其连接的出液管23或者进液管22的螺旋旋向相切,导向杆36远离出液管23或者进液管22的一端背向电机4的转动方向。此时在电机4带动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转动时,附着于两者表面的润滑油可流动至导向杆36远离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的一端,此时润滑油移动的路线与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的转动方向相切,从而使润滑油的移动更加快速。
如图1所示,由于冷却水在从分离筒21内经过之后,其温度会上升,若此时直接将温度升高的冷却水通入存储水箱31内的冷却水内,此时会影响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的降温效果。因此储水箱31内设置有保温腔311,回水管33的一端与保温腔311连接。此时升温的冷却水不会对储水箱31内的冷却水造成影响,同时可将保温腔311内升温的冷却水进行利用。
如图2所示,由于在将分离筒21内的气体排出时,排出的气体内仍会混合有油滴微粒,从而仍会对制冷循环系统产生影响。因此排气管14和分离筒21的连接处使用螺栓固定有若干可将排气管14开口罩住的过滤网6。在分离筒21内的气体朝向排气孔流动时,气体从过滤网6之间穿过,利用过滤网6对油滴微粒进行粘附,进一步通入冷凝器的空气内的润滑油进行过滤,减少润滑油对制冷循环系统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增加过滤网6对油滴微粒的过滤效果,如图2所示,相邻过滤网6的网孔的上投影视图不重合,此时在过滤网6的网孔直径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变相减小了空气流动的通过的体积,增加了空气与过滤网6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对油滴微粒的过滤效果。
如图2所示,由于过滤板网孔内的润滑油聚集过多时会将过滤网6的网孔堵塞,此时会被流动的空气带动至冷凝器内,从而降低润滑油的分离效果。因此若干过滤网6的同一端均向下倾斜,此时附着于过滤网6上的润滑油在重力的作用下向过滤网6靠下的一端移动,从而不易将过滤网6的网孔堵塞,使空气在流动时不易带动润滑油移动至冷凝器内。
工作原理:
在压缩机1工作时,压缩机1将高温高压气体通过进气管13充入分离筒21内,之后电机4带动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转动,水泵34驱动冷却水在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内进行循环,当高温高压气体从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之间穿过时,利用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对高温高压气体内混合的油蒸汽进行冷却,使油蒸汽液化从而附着于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表面,之后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继续转动使附着于两者表面的润滑油移动至导向杆36远离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的端部,之后使位于导向杆36端部的润滑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脱离,之后去除了油蒸汽的高温高压空气从过滤网6通过并穿过排气管14进入冷凝器内,在高温高压空气通过过滤网6时利用过滤网6将油滴微粒进行拦截,使油滴微粒附着于过滤网6上,之后在重力的作用下移动至过滤网6位于较低的一端滴落。
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10)

1.一种分体式制冷用联动机组的回油系统,包括压缩机(1)、与压缩机(1)的出气口连接的油分离器(2)和将油分离器(2)内的润滑油输入压缩机(1)内的油泵(11),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分离器(2)包括圆筒状且中空设置的分离筒(21)、设置于分离筒(21)内的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所述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呈双螺旋结构且两者的轴线均呈竖直设置,所述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的下端连通,所述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上端共同连接有热交换机构(3),所述热交换机构(3)包括储水箱(31)、与储水箱(31)连接的出水管(32)、回水管(33)和驱动储水箱(31)内的水流动的水泵(34),所述出水管(32)的一端与水泵(34)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水泵(34)的进水口与储水箱(31)连接,所述出水管(32)的另一端与进液管(22)的上端连接,所述回水管(33)的一端与储水箱(31)连接,所述回水管(33)的另一端与出液管(23)的上端连接,所述分离筒(21)的上端连接有进气管(13),所述进气管(13)与分离筒(21)连接的一端伸入分离筒(21)内且从螺旋状的出液管(23)和进液管(22)上端伸入,所述分离筒(21)下端与油泵(11)连接,所述分离筒(21)上端连接有排出制冷剂的排气管(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体式制冷用联动机组的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管(23)和进液管(22)呈圆锥朝下的锥状螺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分体式制冷用联动机组的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筒(21)上端固定有驱动出液管(23)和进液管(22)转动的电机(4),所述电机(4)的输出轴穿过分离筒(21)且连接有连接机构(5),所述连接机构(5)包括与电机(4)的输出轴固定的连接座(51)、与出水管(32)连接的第一连接环(52)和与回水管(33)连接的第二连接环(53),所述连接座(51)上端同轴开设有第一连接槽(511)和第二连接槽(512),所述第一连接槽(511)底面贯穿有第一连接孔(513),所述进液管(22)上端与第一连接孔(513)连通,所述第二连接槽(512)地面贯穿有第二连接孔(514),所述出液管(23)上端与第二连接孔(514)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环(52)置于第一连接槽(511)内转动且将第一连接槽(511)上端开口封闭,所述出水管(32)穿过第一连接环(52)置于第一连接槽(511)内,所述第二连接环(53)置于第二连接槽(512)内转动且将第二连接槽(512)上端开口封闭,所述回水管(33)穿过第二连接环(53)置于第二连接槽(512)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分体式制冷用联动机组的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环(52)内外壁和第二连接环(53)内外壁均套接有O型圈(54)。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分体式制冷用联动机组的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22)和出液管(23)远离其螺旋轴线的侧壁均固定连接有若干导向杆(3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分体式制冷用联动机组的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杆(36)均与其连接的出液管(23)或者进液管(22)的螺旋旋向相切,所述导向杆(36)远离出液管(23)或者进液管(22)的一端背向电机(4)的旋转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体式制冷用联动机组的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箱(31)内设置有保温腔(311),所述回水管(33)的一端与保温腔(311)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体式制冷用联动机组的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14)与分离筒(21)的连接处设置有若干均可将排气管(14)开口罩住的过滤网(6)。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分体式制冷用联动机组的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过滤网(6)的网孔的上投影视图不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分体式制冷用联动机组的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6)的一端向下倾斜。
CN201910637190.0A 2019-07-15 2019-07-15 一种分体式制冷用联动机组的回油系统 Active CN1103887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37190.0A CN110388766B (zh) 2019-07-15 2019-07-15 一种分体式制冷用联动机组的回油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37190.0A CN110388766B (zh) 2019-07-15 2019-07-15 一种分体式制冷用联动机组的回油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88766A true CN110388766A (zh) 2019-10-29
CN110388766B CN110388766B (zh) 2020-11-24

Family

ID=68285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37190.0A Active CN110388766B (zh) 2019-07-15 2019-07-15 一种分体式制冷用联动机组的回油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88766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65566A1 (de) * 1969-05-30 1974-06-06 Ludin Ludwig Vorrichtung zum rueckfuehren des aus dem bereich sich gegeneinander drehender teile einer waermepumpe mit umlaufenden waermetauschern austretenden schmiermittels
CN2412187Y (zh) * 2000-03-07 2000-12-27 山东欧美亚制冷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油气分离器
JP2008202810A (ja) * 2007-02-16 2008-09-04 Denso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2538325A (zh) * 2012-02-03 2012-07-04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润滑油与制冷剂分离的冷凝捕集分离器
CN103499167A (zh) * 2013-10-23 2014-01-08 武汉新世界制冷工业有限公司 压缩机制冷循环系统中的余热回收式油分离器
CN208859957U (zh) * 2018-10-10 2019-05-14 乳山市创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氟利昂制冷集油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65566A1 (de) * 1969-05-30 1974-06-06 Ludin Ludwig Vorrichtung zum rueckfuehren des aus dem bereich sich gegeneinander drehender teile einer waermepumpe mit umlaufenden waermetauschern austretenden schmiermittels
CN2412187Y (zh) * 2000-03-07 2000-12-27 山东欧美亚制冷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油气分离器
JP2008202810A (ja) * 2007-02-16 2008-09-04 Denso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2538325A (zh) * 2012-02-03 2012-07-04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润滑油与制冷剂分离的冷凝捕集分离器
CN103499167A (zh) * 2013-10-23 2014-01-08 武汉新世界制冷工业有限公司 压缩机制冷循环系统中的余热回收式油分离器
CN208859957U (zh) * 2018-10-10 2019-05-14 乳山市创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氟利昂制冷集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88766B (zh) 2020-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28592B2 (en) Fluid machine having reduced heat input to fluid
CN103307715B (zh) 空调器、空调器的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
CN104596162B (zh) 一种内置油分离器式冷凝器
CN107192182A (zh) 油分离器、压缩机及空调器
CN104697225A (zh) 一种降膜式水冷螺杆低温溶液机组
CN108826769A (zh) 一种容积可变的储液器及空调系统
US4305417A (en) Rotationally indexing valve
CN202747708U (zh) 补气用混合器、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CN207797440U (zh) 一种带油冷却装置的压缩冷凝机组
CN103673430B (zh) 补气用混合器、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CN106766401A (zh) 双水程卧式直接接触凝结换热器
CN110388766A (zh) 一种分体式制冷用联动机组的回油系统
CN206257825U (zh) 微机控制热虹吸经济器螺杆式乙二醇机组
CN106089712A (zh)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单冷型制冷装置
CN205858680U (zh)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单冷型制冷装置
CN100543381C (zh) 喷射器制冷剂循环设备
CA1121168A (en) Refrigeration circuit defrost system, method and components
CN103486773B (zh) 基于管壳式换热器的回油控制系统
CN203824147U (zh) 氟利昂多机头并联高效油分桶泵组合制冷机组
CN110285059A (zh) 一种气液分离冷却系统
CN104748273B (zh) 空调
WO2021051698A1 (zh) 油分离器及冷水机组
CN208606422U (zh) 一种水冷式冷水机
CN207527879U (zh) 立式蒸发器、制冷系统及空调
CN208332754U (zh) 一种具有节流功能的变流量蒸发器及制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