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86257A - 用于垂直升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及舰船 - Google Patents
用于垂直升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及舰船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386257A CN110386257A CN201910681357.3A CN201910681357A CN110386257A CN 110386257 A CN110386257 A CN 110386257A CN 201910681357 A CN201910681357 A CN 201910681357A CN 110386257 A CN110386257 A CN 11038625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form
- lift
- bracket
- aircraft
- warshi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RZVHIXYEVGDQDX-UHFFFAOYSA-N 9,10-anthraquin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O)C3=CC=CC=C3C(=O)C2=C1 RZVHIXYEVGDQD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902 straw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51468 Actinopterygi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00369 Acciden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95 fuel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91 image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50 mo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858 star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F—GROUND OR AIRCRAFT-CARRIER-DECK INSTALL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AIRCRAFT; DESIGNING,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CLEAN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AIRCRAF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HANDLING, TRANSPORTING, TESTING OR INSPECTING AIRCRAFT COMPON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4F1/00—Ground or aircraft-carrier-deck installations
- B64F1/007—Helicopter portable landing pa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F—GROUND OR AIRCRAFT-CARRIER-DECK INSTALL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AIRCRAFT; DESIGNING,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CLEAN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AIRCRAF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HANDLING, TRANSPORTING, TESTING OR INSPECTING AIRCRAFT COMPON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4F1/00—Ground or aircraft-carrier-deck installations
- B64F1/02—Ground or aircraft-carrier-deck installations for arresting aircraft, e.g. nets or cab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F—GROUND OR AIRCRAFT-CARRIER-DECK INSTALL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AIRCRAFT; DESIGNING,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CLEAN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AIRCRAF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HANDLING, TRANSPORTING, TESTING OR INSPECTING AIRCRAFT COMPON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4F1/00—Ground or aircraft-carrier-deck installations
- B64F1/12—Ground or aircraft-carrier-deck installations for anchoring aircraf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垂直升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及舰船,该着舰装置包括升空平台,升空平台上设置有多个用于驱动升降平台上升或者下降的动力装置,且升空平台上设有用于锁紧飞行器的锁紧装置;升空平台下方设有动力电缆和主探管,主探管内设有主拉降索;升空平台下方还设置有减震降落架。该舰船具有上述的着舰装置。本发明能够避免飞行器降落到甲板时对甲板造成较大的冲击,提高飞行器降落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舰载垂直升降飞行器助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垂直升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以及具有这种着舰装置的舰船。
背景技术
舰载垂直升降飞行器,如直升机、无人机等,在着舰的时候需要依靠着舰装置实现,而现有的着舰装置主要是使飞行器以刚性着舰的方式进行。以直升机为例,直升机的着舰装置主要有“拉降”式、“鱼叉-格栅”式、“助降网”式等三种着舰装置。
拉降式着舰装置主要由设在直升机上的引索、引索绞车、主探管、尾探管和设在舰艇上的拉降索及拉降绞车、夹紧机构和操纵室等构成。直升机准备着舰时,直升机悬停在飞行甲板上空6至8米的高度,放出主探管,并从主探管中伸出引索。甲板上的舰员用接地夹具,将引索和甲板上的拉降索对接,然后直升机飞行员启动机上的引索绞车,将引索回收,从而牵引拉降索进入机内并固定。舰面引降员启动拉降绞车回收拉降索,同时飞行员控制直升机,使直升机产生一个与舰船甲板升沉相一致的升力,确保在拉降索的作用下,直升机的升降与舰船甲板的升沉同步,在拉降绞车的拉力作用下,把直升机拉引着舰。直升机着舰后,主探管便插入甲板上的夹紧机构中,引降员迅速控制夹紧,把直升机系留在飞行甲板上。随后,飞行员放出机上的尾探管,尾探管卡在飞行甲板上的格栅中把机尾固定,完成直升机整个着舰过程。拉降式着舰装置主要适用于10吨以上的大型直升机的着舰,适用于6级以下的海况实现着舰,其中,系留式着舰方式是拉降式着舰方式在无人船上回收垂直升降无人飞机的一种特殊应用,使用系留式辅助垂直升降无人飞机着舰时,无人船将拉降索直接系在垂直升降无人飞机的下方,回收时直接收紧拉降索并将垂直升降无人飞机直接收回到无人船上。
鱼叉-格栅式着舰装置主要由设在直升机腹下的鱼叉状锁紧装置和飞行甲板上的格栅构成。格栅的版面直径约为2.5米上列孔格。鱼叉锁紧装置采用液压驱动,由飞行员操纵,可伸出或缩进。直升机着舰时,放下鱼叉机构,着舰时鱼叉机构叉入飞行甲板上的格栅内,然后鱼叉锁紧装置的锁销立即自动伸出锁定,把直升机固定在甲板上。鱼叉-格栅式着舰装置主要适用于4至5吨的小型飞机,只适用于5级以下海况着舰。
助降网式是在甲板上布置有一片网,网由框架支起,网距离地面10至12厘米。当直升机降落时,机轮卡在网内,保持稳定。
目前直升机的起落架主要有滑撬式、轮式、滑撬与轮组合式三种,其中滑撬式、滑撬与轮组合式起落架没有减震效果,轮式起落架虽然有一定的减震效果,但因为重量较大,减震效果也不理想。不管滑撬式还是轮式起落架的直升机,目前直升机在着舰时都存在一定的困难。现有的三种着舰方式的主要问题是通用性不强,拉降式能较好地解决6级以下海况直升机着舰,但只适合升力大的大型直升机,不适合升力不够大的中小型直升机;鱼叉-栅格式(只适用于4吨至5吨的小型直升机)和助降网式直升机降落甲板都属于刚性着舰,只适用于5级以下海况,由于舰船在海面上摇摆晃动起伏不定,直升机垂直着舰时容易直接撞击到甲板上。另外,在直升机下落的过程中若下落速度控制不好,直升机停靠甲板的瞬间也会与甲板产生较大冲击力的碰撞,从而造成事故,而着舰时发生的事故这也是直升机的所有飞行事故之中占比较高的一项。目前,垂直升降无人飞机在无人船上降落只能使用系留式,受系留绳长度的限制,垂直升降无人飞机使用时无法远离无人船,限制了无人飞机作用的发挥。
为此,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通用性强的着舰装置,能适用大、中、小型垂直升降飞行器着舰(包括能辅助垂直升降无人机在无人船上降落,无人机的飞行距离又不受限),能弥补着舰时直升机升力不足,能适用于6级以上更复杂海况辅助直升机着舰,避免垂直升降飞行器在着舰过程中与甲板产生直接的刚性接触,从而降低垂直升降飞行器着舰时产生事故的频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垂直升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以降低垂直升降飞行器着舰时产生事故的频率。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着舰装置的舰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垂直升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包括升空平台,升空平台上设置有多个用于驱动升降平台上升或者下降的动力装置及飞行控制系统,且升空平台上设有用于锁紧飞行器的锁紧装置;升空平台下方设有动力电缆和主探管,主探管内设有主拉降索;升空平台下方还设置有减震降落架。
由上述方案可见,当垂直升降飞行器,如直升机、无人机等需要着舰时,飞行器飞临舰船飞行甲板上空11至13米处悬停,升空平台捕获支架升起至最高升限位置,升空平台的动力装置带动升空平台升空,升空平台拖带主拉降索上升,升空平台在离垂直升降飞行器正下方2至3米的空中悬停,通过激光雷达、视觉检测、无线电等方式获取垂直升降飞行器的悬停姿态信息数据,通过飞行控制系统控制升空平台与垂直升降飞行器悬停姿态保持一致,对接导航定位引导系统启动,控制悬停的升空平台根据对准指令,按照对准要求,逐渐向垂直升降飞行器底部靠近,升空平台上的锁紧装置锁紧飞行器下方的对应机构,从而使飞行器与升空平台固定在一起。当主拉降索被收回时,飞行器与升空平台共同产生一个向上的升力,这个升力必须确保升空平台和飞行器的升降与复杂海况舰船飞行甲板的升沉相同步,主拉降索始终处于张力的作用下。在拉降过程中,升空平台与甲板升沉始终保持高度的一致,舰船甲板除了有升沉运动外,还有摆动,升空平台通过激光雷达、无线电、有线电等方式获取甲板的摆动姿态信息,升空平台飞行控制系统使平台姿态与甲板摆动姿态保持一致,拉降索逐步收短的同时,升空平台逐渐向甲板靠近,主拉降绞车通过主拉降索将升空平台拉回到甲板瞬间,升空平台下方的减震降落架对甲板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升空平台与甲板直接产生刚性接触,从而避免飞行器通过升空平台与甲板产生刚性接触。同时,舰船在摇摆晃动时,减震降落架也可以保持在自平衡状态,从而避免飞行器与甲板产生碰撞。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锁紧装置包括捕获器组件,捕获器组件包括设置在升空平台上的捕获器支架以及安装在捕获器支架上的多个捕获爪组件,多个捕获爪组件可相对于捕获器支架移动。
由此可见,通过多个捕获爪组件将飞行器的起落架捕获并且夹持,可以方便的将飞行器固定在升空平台上,从而将飞行器与升空平台一并收回。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捕获爪组件包括捕获爪支架以及固定在捕获爪支架上的捕获爪,捕获爪背向捕获爪支架的一端敞口。
可见,捕获爪的一端敞口,在夹持飞行器的起落架过程中,飞行器的起落架可以方便的进入到捕获爪的敞口端,从而快速、方便的实现捕获爪与起落架的固定。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捕获爪支架包括一个滑槽,滑槽的一端设置有横向滑块,滑槽内设有第一弹性件,横向滑块的第一侧设有纵向滑槽,横向滑块的第二侧抵接在第一弹性件上;纵向滑槽内设有纵向滑块,纵向滑块两端设有第二弹性件,捕获爪固定在纵向滑块的第一侧。
由此可见,通过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捕获爪可较好的适应处于悬停状态的飞行器滑橇起落架的晃动,可以避免捕获爪与飞行器滑橇起落架之间的刚性碰撞,避免捕获爪支架的损坏,有利于延长捕获爪组件的使用寿命。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升空平台上设置有可伸降的倒圆台状的缓冲支柱及倒圆台状的定位通孔,缓冲支柱的顶壁固定在捕获支架的下端,缓冲支柱安装在定位通孔内,且捕获器支架支承在缓冲支柱上;缓冲支柱内设置有第三弹性件,第三弹性件的上端抵接在缓冲支柱的顶壁,第三弹性件的下端抵接在支撑板上;缓冲支柱的顶壁与支撑板之间设置钢缆。
可见,通过倒圆台状的缓冲支柱与缓冲支柱通孔的配合,可以实现缓冲支柱在升空平台上的定位,并且缓冲支柱内设置第三弹性件,可以有效缓冲飞行器的起落架对升空平台的冲击力,避免升空平台出现强烈震动的情况。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捕获器支架包括第一方向移动支架以及第二方向移动支架,第二方向移动支架固定在第一方向移动支架的上方,且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
由此可见,捕获爪组件可以在升空平台上沿着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移动,捕获爪组件在升空平台上的位置可以非常灵活的调节,从而方便的捕获飞行器的起落架。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升空平台的上方设置有起落架缓冲板,起落架缓冲板与升空平台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第四弹性件。
可见,通过缓冲板与第四弹性件,可以大大减缓飞行器的起落架对升空平台的冲击,这样可以避免升空平台在飞行器着落瞬间出现剧烈震动的情况。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升空平台的下方还设置有多根辅助探管,辅助探管内设有辅助拉降索。
由此可见,通过多根辅助拉降索可以为升空平台的下降提供辅助的力,尤其是将多根辅助探管设置在升空平台的四个角落时,可以使得升空平台的四个角获得较为均匀的拉力,确保升空平台平稳的下降,避免飞行器出现颠簸的情况。
可选的方案是,锁紧装置包括伸缩杆以及位于伸缩杆顶部的导向夹持固定件,或者锁紧装置包括伸缩杆以及位于伸缩杆顶部的电吸盘。
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二目的,本发明提供的舰船包括船体,船体上设置有上述的着舰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舰船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着舰装置第一实施例与飞行器的起落架的结构图。
图3是图2中A处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的着舰装置第一实施例中升空平台与飞行器的起落架的结构分解图。
图5是图2中B处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的着舰装置第一实施例中捕获器组件与的缓冲支柱结构图。
图7是本发明的着舰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8是本发明的着舰装置第一实施例中缓冲支柱的结构分解图。
图9是本发明的着舰装置第一实施例中捕获器组件的结构图。
图10是图9中C处放大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着舰装置第一实施例中捕获器支架与捕获爪组件结构图。
图12是图11中D处放大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着舰装置第一实施例中捕获爪组件结构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着舰装置第一实施例中捕获爪组件结构分解图。
图15是图2中E处放大图。
图16是本发明舰船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第二实施例的锁紧装置的结构图。
图18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第二实施例的锁紧装置的结构分解放大图。
图19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第三实施例的锁紧装置与飞行器的锁紧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第三实施例的夹持固定件与夹持件的结构分解图。
图21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第三实施例中夹持件未夹持夹持固定件时的结构图。
图22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第三实施例中夹持件夹持夹持固定件时的结构图。
图23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第三实施例的锁紧装置与飞行器另一种锁紧固定组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与本发明着舰装置第三实施例配合的飞行器配合的另一种锁紧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第四实施例的锁紧装置的结构图。
图26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第四实施例的锁紧装置的结构分解图。
图27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第五实施例的锁紧装置与飞行器的锁紧固定组件配合的结构分解图。
图28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第五实施例的锁紧装置与飞行器的锁紧固定组件配合的部分结构分解图。
图29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第五实施例的锁紧装置与飞行器的锁紧固定组件配合的局部剖视图。
图30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第六实施例的锁紧装置的结构图。
图31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第六实施例的锁紧装置的结构分解图。
图32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第六实施例的锁紧装置与飞行器局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33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第六实施例中多个锁紧装置的布局示意图。
图34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第七实施例上层平台与锁紧装置的结构图。
图35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第七实施例中捕获器组件与飞行器的滑撬的结构图。
图36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的动力装置第一种变化方式与上层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37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的动力装置第二种变化方式与上层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38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的动力装置第三种变化方式与上层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39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的动力装置第四种变化方式与上层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40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的动力装置第五种变化方式与上层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41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的动力装置第六种变化方式与上层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42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的动力装置第七种变化方式与上层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43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的动力装置第八种变化方式与上层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44是本发明着舰装置的动力装置第九种变化方式与上层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舰船可以是有人驾驶的舰船,也可以是无人驾驶的舰船。本发明的着舰装置设置在舰船的甲板上,用于垂直升降的飞行器着舰,例如直升飞机或者垂直升降的无人机等。
第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着舰装置主要应用于如直升机、垂直升降无人机等垂直升降的飞行器在舰船上的降落,以避免发生降落事故。
参见图1,舰船包括有船体,船体上设置有甲板200,升空平台设置在甲板200上,本实施例的升空平台包括三层结构,分别是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上层平台100、动力装置层160以及连接层170,三层之间通过刚性材料,例如钢管等固定连接。飞行器150锁紧在上层平台100上,随升空平台一起降落在甲板200上,这样可以避免飞行器直接降落到甲板200上,避免飞行器150与剧烈晃动的甲板200刚性碰撞。
本实施例的上层平台100为正方形,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的对称形状如矩形、正五边形、圆形等。并且,上层平台100上可以设置定位、瞄准、对接引导等系统,动力装置层160设置有动力装置及飞行控制系统,例如设置旋翼或者涡扇发动机等,在动力装置的作用下升空平台可上升,向飞行器150底部靠近,以便于飞行器150锁定在上层平台100的上表面。
连接层170下方设有一根连接到舰船电力系统的动力电缆(图中未示),动力电缆也可以是动力复合缆,动力复合缆内设置有动力电缆、控制电缆、通信电缆等,分别与舰船上的动力、控制和通信系统相连接。连接层170下方设有减震降落架135以及一根主探管130。其中,动力电缆提供升空平台上的所有动力装置的电力供应,减震降落架135采用液压系统减震,主探管130内设有主拉降索131。另外,在连接层170的四个角上设置有辅助探管140,辅助探管140内设置有辅助拉降索141。优选的,四根辅助探管140对称的设置在连接层170上。
着舰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舰船甲板200下方的电缆绞车和主拉降绞车132、辅助拉降绞车143,动力电缆连接到电缆绞车,电缆绞车可释放或回收动力电缆。主拉降索131缠绕在主拉降绞车132外,主拉降绞车132可回收或释放主拉降索132。相应的,辅助拉降索141缠绕在辅助拉降绞车143外,辅助拉降绞车143可回收或释放辅助拉降索141。优选的,甲板200下方还设置有过度轮142,辅助拉降索141可以绕过度轮142的一部分表面实现转向。
此外,上层平台100的表面上还设有照明系统(图中未示出),使上层平台100在夜间也可以供直升机150进行着舰作业。上层平台100表面还有激光雷达、视觉检测装置及无线电等定位、瞄准、对接引导等系统(图中未出)。
参见图2,动力装置层160上设置有多个旋翼安装架101以及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2,多个旋翼安装架101以及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2通过钢管连接,每一个旋翼安装架101内安装有旋翼,当升空平台需要上升时,通过驱动多个旋翼转动从而带动升空平台的上升。每一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2内安装一个涡扇发动机。升空平台上设置航空油箱及油管。另一种方式是,动力装置层160上同时设置旋翼以及涡扇发动机,例如在动力装置层160的四个角上,设置四个旋翼以及二个对角线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处设置四个涡扇发动机。此外,动力装置层160上设置的涡扇发动机的数量可以是两个或者三个,如果设置两个涡扇发动机时,两个涡扇发动机可以设置在主探管130的两侧,如果涡扇发动机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涡扇发动机位于一个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且该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为动力装置层160的中心点。
在上层平台100的上表面,即与飞行器150接触的表面上设置有锁紧装置120,本实施例的锁紧装置120包括捕获器组件,捕获器组件包括设置在上层平台100上的捕获器支架以及安装在捕获器支架上的多个捕获爪组件,多个捕获爪组件可相对于捕获器支架移动。
为了避免飞行器150瞬间对上层平台100造成冲击,在上层平台100的上表面设置起落架缓冲板,参见图3,上层平台100的上设置有多个圆柱形的通孔,每一个通孔内安装有一个圆柱105,穿过上层平台100上表面的圆柱105上端与缓冲板107相连接,在每一个圆柱105外套设第四弹性件,第四弹性件由上、下两个弹性件组成,上弹性件的上端与缓冲板107下表面相连,下端与上层平台100上表面相连,下弹性件的上端与上层平台100的下表面相连,下端与圆柱105底板相连,本实施例的弹性件为弹簧106,并且在圆柱105的上方设置有起落架缓冲板107,起落架缓冲板107为长条状的板材。参见图4,圆柱105的数量为四个,起落架缓冲板107的数量为两条,每一条起落架缓冲板107设置在两个圆柱105的上方。并且,上弹簧的上端抵接在起落架缓冲板107的下表面,上弹簧的下端抵接在上层平台100的上表面,下弹簧的上端抵接在上层平台100的下表面,下弹簧的下端抵接在圆柱105的底板上。圆柱105底部设有底板。
本实施例的飞行器150的起落架为滑撬式起落架110,起落架110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滑撬111,每一根滑撬111的上方设置有连接杆112,滑撬111通过连接杆112固定在飞行器150机腹下方。当飞行器150被收到上层平台100时,滑撬111抵接在起落架缓冲板107上,由于起落架缓冲板107与上层平台100之间设置有弹簧106,可以缓冲被捕获的飞行器150被收到上层平台100瞬间的冲击力,避免上层平台100受到剧烈的冲击而出现剧烈震动的情况发生。
参见图4与图5,为了将飞行器150固定在上层平台100上,上层平台100的上表面还设置有导引件109以及锁定件108,导引件109的上端敞口,且敞口端的开口面积较大,以便于滑撬111滑动至导引件109上。而锁定件108由左右两块锁定块1081、1082组成,并且两块锁定块1081、1082可以相对滑动,锁定件108的中部设置有锁定通孔1083,滑撬111可以被夹持在锁定通孔1083内。优选的,在上层平台100上设置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滑槽,导引件109可以在该滑槽内滑动,从而实现导引件109在上层平台100上沿宽度方向滑动。
为了适应不同类型的飞行器150,导引件109以及锁定件108可以在上层平台100上滑动,例如在上层平台100的上表面设置滑轨,导引件109以及锁定件108可以在滑轨内滑动,并且可以被锁定在某一个位置上。这样,可以方便的调节两个导引件109之间的距离,也可以调节两个锁定件108之间的距离,满足滑撬间距不同的飞行器150的使用需求。
当飞行器150被收到上层平台时,滑撬111先抵接到起落架缓冲板107,当滑撬111下降到一定的距离滑入到导引件109底部时,锁定件108的两个锁定块1081、1082相向运动,从而将滑撬111夹持在锁定孔1083内。由于上层平台100上设置四个锁定件108,因此,飞行器150将与上层平台100同步下降。
上层平台100上设置的锁紧装置120包括有捕获器支架,参见图6,捕获器支架包括第一方向移动支架以及第二方向移动支架,在捕获器支架上设置有捕获爪组件40,捕获爪组件40可以相对于捕获器支架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移动支架是沿两个连接杆112连线方向移动的支架20,第二方向移动支架是沿两个连接杆112垂直方向移动的支架30,支架30固定在支架20的上方,并且支架30可以整体的相对于支架20在两个连接杆112连线的方向上移动。
优选的,锁紧装置120可以相对于上层平台100升降,即上层平台100下方设置升降装置,参见图7与图8,在上层平台100上设置两个倒圆台状的缓冲支柱10以及定位通孔103,每一个缓冲支柱10的上端面积较大,下端面积较小。每一个定位通孔103内安装一个缓冲支柱10,缓冲支柱10具有倒圆台状的外壳11,外壳11上下两端均敞口,外壳11的上方设置抵接板19,外壳11内设置支撑板16,外壳11内设置作为第三弹性件的弹簧17,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抵接到抵接板19与支撑板16上。并且,在抵接板19与支撑板16之间设置钢缆29,钢缆29穿过弹簧17的中部。抵接板19作为缓冲支柱10的顶壁,支架20安装在抵接板19的上方。
此外,在缓冲支柱10的下端,外壳11内还设置有多根沿径向布置的弹簧18,多根弹簧18分别位于支撑板16的周壁外,即每一根弹簧18的两端分别抵接在支撑板16的周壁以及外壳11的内壁上。这样支撑板16可以在外壳11内晃动,可以缓冲外力。
在支撑板16的下方设置有升降固定件12,升降固定件12的一侧延伸形成固定片13,固定片13可以焊接在上层平台100的下表面。在升降固定件12的一侧设置有齿条15,电机14带到齿轮28转动,且齿轮28与齿条15啮合,并且电机14通过电机支架固定在上层平台100的下表面,这样,当电机14带动齿轮28转动时,可以带动齿条15在垂直于上层平台100下表面的方向上移动。
支撑板16固定在齿条15的上端,当齿条15向上移动时,带动支撑板16向上移动,进而推动支架20上升,从而实现锁紧装置120的整体上升或者下降。设置弹簧17可以在支架20上升或者下降的时候提供缓冲,避免锁紧装置120出现剧烈的震动。而设置钢缆29可以避免支撑板16与抵接板19之间的距离过大而导致抵接板19从上层平台100的上表面脱出,确保支架20牢固的固定在缓冲支柱10上。
参见图9与图10,支架20的一侧设置有齿条21,在支架30的一侧设置有电机支架22,电机23安装在电机支架22上,电机23带动齿轮24转动,齿轮24与齿条21啮合。当电机23带动齿轮24转动时,电机支架22可以相对于齿条21往复运动,由于电机支架24固定在支架30上,这样可以实现支架30与支架20之间的相对运动。从图9可见,支架20的数量为一根,而支架30的数量为两根,两根支架30均可以相对于支架20在长度方向上移动。
参见图11与图12,每一根支架30上设置两个捕获爪组件40,每一个捕获爪组件40均可以在支架30上往复运动。在支架30的一侧设置有齿条31,并且在捕获爪组件40上设置有电机32,电机32的下端设置有齿轮33,且电机带动齿轮33转动,齿轮33与齿条31啮合。当电机32带动齿轮33转动时,捕获爪组件40可以相对于支架30往复运动,从而调节每一个捕获爪组件40在支架30上的位置。
参见图13与图14,每一个捕获爪组件40具有捕获爪支架50以及捕获爪48,捕获爪支架50具有底板41,底板41上设置一个滑槽42,滑槽42的一端设置有固定块43,滑槽42的另一端设置横向滑块44,横向滑块44可相对于固定块43滑动。在横向滑块44与固定块43之间设置有两根弹簧46,弹簧46为第一弹性件,每一根弹簧46的一端抵接在横向滑块44的第一侧上,弹簧46的另一端抵接在固定块43上。并且,横向滑块44的第一侧设置有两根滑杆45,每一根滑杆45穿过一根弹簧46。固定块43上设置有两个通孔,每一根滑杆45可以穿过一个通孔。
横向滑块44背对固定块43的一侧设置有纵向滑块47,横向滑块44的背对固定块43的一侧设置纵向滑槽,纵向滑块47位于纵向滑槽内,且纵向滑块47两端设有作为第二弹性件的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纵向滑槽的两端,以便于纵向滑块47相对于横向滑块44滑动。
捕获爪48固定在纵向滑块47上,即捕获爪48设置在横向滑块44的第二侧。每一个捕获爪支架40设置两根捕获爪48,每一根捕获爪48背向横向滑块44的一端敞口,从图13可见,捕获爪48的开口从远离横向滑块44的一端向靠近横向滑块44的一端逐渐缩小,这样方便将飞行器150的连接杆112捕获在捕获爪48靠近横向滑块44的一端。
参见图15,飞行器150的滑撬111上的连接杆112可以滑动至捕获爪48内,这样,通过四个捕获爪48可以将飞行器150的四根连接杆112固定,从而将飞行器150固定在上层平台100上。
优选的,在上层平台100的上表面还设置有与飞行器150对接的辅助定位装置,例如设置视觉检测装置、雷达装置或者红外装置、激光定位装置、通信装置等,通过这些装置辅助升空平台100在飞行器150的下方定位、对准、以相同的悬停姿态靠近。
飞行器150使用着舰装置着舰时,首先,飞行控制系统启动升空平台上的动力装置,例如启动旋翼或者涡扇发动机等,让升空平台上升一定的高度,如上升9米至10米。由于主探管130和辅助探管140均固定在升空平台上,因此主探管130、辅助探管140跟随升空平台一并上升。
当飞行器150需要降落时,飞行器150缓慢的悬停在升空平台上方一定的距离,如悬停在上层平台100上方大约3米至5米处,然后通过升空平台上的辅助定位装置确定飞行器150的大约位置,例如在上层平台100上设置摄像头,通过摄像头拍摄飞行器150底部的图像,对图像分析后确定飞行器150大概的位置。此时,飞行控制系统控制升空平台上的动力装置,使得升空平台移动至飞行器150下方合适的位置。通过图像识别、激光等方式实现对准、定位是公知的技术,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然后,在飞行器150悬停的情况下,捕获器组件在升降装置的带动下上升至最高升限位置,例如支架20相对于上层平台100上升。同时,捕获器组件还随升空平台继续缓慢的上升,当捕获器组件上升至滑橇起落架连接杆112二分之一左右时,捕获器收紧捕获爪开始捕获起落架连接杆112时,两根支架30相向运动,由于捕获爪48朝向连接杆112的一端敞口,因此连接杆112很容易滑入到捕获爪48内。随着支架30不断相向运动,连接杆112滑入至捕获爪48靠近横向滑块44的一端,此时,在捕获器组件升降装置的带动下,捕获器组件带着连接杆112和滑橇111下降并向上层平台100表面靠近。当捕获爪与起落架连接杆112接触时,捕获器组件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第三弹性件可以起到减缓飞行器空中悬停晃动对上层平台100的冲击力的作用。事先,根据飞行器150滑撬111的长度、两根滑撬111的间距等,调节四个捕获爪组件40的位置。具体的,根据两根滑撬111的间距,调节同一根支架30上的两个捕获爪组件40的位置,使得同一根支架30上的两个捕获爪组件40之间的距离与两根滑撬111的间距相等。另外,调节两根支架30的间距,使得两根支架30的间距大于滑撬111的长度。此时,锁定件108的两个锁定块1081、1082相互分离。
当捕获爪48捕获住起落架的连接杆112后,捕获器组件在升降装置的带动下缓慢下降,捕获爪48顺着连接杆112向滑橇111抵近,同时带动滑橇下降并向上层平台100靠近,滑撬111先抵接在起落架缓冲板107上,起落架缓冲板107下的弹簧106可以起到缓冲滑撬111对升空平台的冲击力的作用。另外,滑撬111将滑入到导引件109的开口内,此时,锁定件108的两个锁定块1081、1082相向运动并将滑撬112锁定在锁定块1083内,从而将飞行器150锁紧在上层平台100上,使得飞行器150可以随升空平台一并下降。
随后,主拉降绞车132、辅助拉降绞车143开始转动,收回主拉降索131、辅助拉降索141,从而带动升空平台下降。这样,飞行器150随升空平台一并下降,当升空平台下降到甲板200后,即实现飞行器150的着舰。
当升空平台降落到甲板200的瞬间,减震降落架135的下端将抵接到甲板200的上表面,并且为升空平台提供缓冲的力,避免升空平台硬着陆在甲板200上而导致甲板200的震动,也避免升空平台上的飞行器150剧烈震动。
由于海上作业时,海况较为复杂,海浪可能将船体向上抛起,为了避免船体瞬间升高或者下降对升空平台造成冲击,在升空平台下降过程中,升空平台的动力装置始终工作并且提供升力,这样,即使船体被海浪抛起而瞬间升高并导致主拉降索131、辅助拉降索141无法提供下降的拉力时,由于升空平台的动力装置始终提供升力,此时升空平台也会在升力的作用下迅速升高,从而避免因甲板200瞬间升高而冲击升空平台,避免甲板200撞击在升空平台上。本实施例主要是针对滑橇起落架或滑橇轮式组合起落架的垂直升降飞行器在舰船上的辅助降落。
本实施例中,捕获爪支架之间的相对移动是通过齿条与齿轮的配合实现的,实际应用时,实现捕获爪的支架之间的移动还可以是通过皮带、液压传动机构等其他传动方式实现。而升降固定件12的一侧的齿条15也可以替换成皮带或者液压传动机构等实现支撑板16的上下移动。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16,本实施例的舰船具有船体,船体上设有甲板350,甲板350的上方设置有升空平台300,飞行器380可以降落在升空平台300上。飞行器380的机腹下方设置有磁体381,优选的,磁体381为扁平状,并且面积较大。飞行器380的起落架为滑撬式起落架382,当然,飞行器380也可以采用轮式起落架。
本实施例中,升空平台300包括上层平台305、动力装置层301以及连接层302,动力装置层301上设置旋翼或者涡扇发动机等动力装置,例如动力装置层301上设置旋翼安装架303以及涡扇发动机安装架304,由动力装置带动升空平台300上升或者下降。另外,连接层302下方设置有主探管330以及多个辅助探管340,主探管330内设置有主拉降索331,辅助探管340内设置有辅助拉降索341,主拉降索331缠绕在主拉降绞车332上,辅助拉降索341穿过过度轮342缠绕在辅助拉降绞车343上。并且,着舰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甲板350下方的电缆绞车,动力电缆连接到电缆绞车,电缆绞车可释放或回收动力电缆。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锁紧装置并不是捕获器组件,而是可升降的磁吸装置,本实施例的磁吸装置包括一根伸缩杆310,参见图17与图18,伸缩杆310为液压驱动的伸缩杆,可以在液压装置的驱动下伸缩。伸缩杆310的上端穿过升空平台300,且伸缩杆310的上方设置有电吸盘313,优选的,电吸盘313是通电后产生磁场的装置,例如,电吸盘313内设置有线圈,当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场,该磁场的极性与磁体381的极性相反。并且,电吸盘313与伸缩杆310的顶壁之间设置有钢缆311,钢缆311外套装有弹簧315。
当飞行器380悬停在升空平台300上方时,升空平台300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缓慢上升,并且悬停在飞行器380的下方。此时,伸缩杆310缓慢的上升至最高升限位置,带动电吸盘313接近磁体381的下方。然后,向电吸盘313的线圈通电,使得电吸盘313产生磁场,升空平台300继续上升,这样,电吸盘313向磁体381的下方靠近并吸附,弹簧315可以缓冲电吸盘313吸附瞬间的冲击力,避免伸缩杆310震动。
在电吸盘313吸附在磁体381的下方后,伸缩杆310缓慢的下降,飞行器380缓慢的降落到升空平台300上。优选的,上层平台100上也设置起落架缓冲板、导引件以及锁定件,通过锁定件将飞行器380的滑撬382锁定在升空平台300上。
随后,主拉降索331、辅助拉降索341在主拉降绞车332、辅助拉降绞车343的带动下逐渐收回,升空平台300缓慢的降落到甲板350上。并且,在升空平台300的下表面设置减震降落架360,本实施例的减震降落架360采用液压系统减震,并且在升空平台300即将降落到甲板350时抵接在甲板350上,从而避免升空平台300降落到甲板350的瞬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本实施例主要适用于小型的飞行器380着舰。
优选的,本实施例可以结合鱼叉栅格结构来辅助飞行器380固定在升空平台300上,例如在飞行器380的机腹及机尾设置鱼叉结构,在升空平台300的上表面设置栅格。
第三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舰船具有船体,船体上设有甲板,甲板的上方设置有升空平台,飞行器可以降落在升空平台上。升空平台上设置旋翼或者涡扇发动机等动力装置,带动升空平台上升或者下降。另外,升空平台下方设置有主探管以及多个辅助探管。主探管内设置有主拉降索,辅助探管内设置有辅助拉降索,主拉降索缠绕在主拉降绞车上,辅助拉降索缠绕在辅助拉降绞车上。并且,着舰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甲板下方的电缆绞车,动力电缆连接到电缆绞车,电缆绞车可释放或回收动力电缆。
参见图19与图20,本实施例的锁紧装置包括一根伸缩杆400,伸缩杆400为液压驱动的伸缩杆,可以在液压装置的驱动下伸缩。伸缩杆400的上端穿过升空平台,且伸缩杆400的上方设置有夹持固定件410,夹持固定件410与伸缩杆400的顶壁之间设置有钢缆,钢缆外套装有弹簧401。
夹持固定件410包括一个底座413,底座413上方设置还有半球状的头部411,头部411的下方设置有一圈沿周向延伸的凹槽412。参见图21至图23,在飞行器450的机腹450的下方设置有圆台状的导引帽420,导引帽420上端与下端都敞口,且上端为小口端,导引帽420的上端固定在机腹450上。在机腹450的上方设置有夹持件430,夹持件430包括一个可以张开的夹子431,夹子431的末端连接有气缸432,气缸432可以带动夹子431张开或者夹闭。
当飞行器悬停在升空平台上方时,伸缩杆400缓慢的上升,夹持固定件410的头部411上升至导引帽420的下方,随着伸缩杆400继续上升,在导引帽420的导引下滑入至导引帽420中部的通孔中并可以穿过导引帽420顶部的通孔。此时,夹子431处于张开的状态,夹子的一端形成一个开口433,夹持固定件410的头部411可以穿过开口433。当头部411穿过开口433的位置后,气缸432带动夹子431缩回,即如图22与图23所示的状态,夹子431夹持在凹槽412内,从而将夹持固定件410夹持住,伸缩杆400收缩,使得飞行器与升空平台固定。
优选的,本实施例可以结合鱼叉栅格结构来辅助飞行器的在升空平台上的固定,例如在飞行器的机腹450及机尾设置鱼叉结构,在升空平台的上表面设置栅格。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导引件对飞行器的着舰造成影响,导引件可以设置成伸缩的结构,参见图24,导引帽530设计成上小下大的多节的结构,在每一节的外壁上设置至少两个突起531,拉绳532穿过每一节的一个突起531,并且拉绳532的上端绕过设置在机腹550上方的轮子551后,缠绕在机腹550上方的收线轮上。这样,通过带动收线轮转动可以实现拉绳532的收放,当拉绳532被释放时,导引帽530也随之被释放,当拉绳532被收回时,导引帽530也随之被收回,从而贴紧在机腹550的下方,占用的体积很小,不影响飞行器的着舰。本实施例适用于具有滑撬或者轮式起落架的飞行器的着舰。
第四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舰船具有船体,船体上设有甲板,甲板的上方设置有升空平台,飞行器可以降落在升空平台上。升空平台上设置旋翼或者涡扇发动机等动力装置,带动升空平台上升或者下降。另外,升空平台下方设置有主探管以及多个辅助探管。主探管内设置有主拉降索,辅助探管内设置有辅助拉降索,主拉降索缠绕在主拉降绞车上,辅助拉降索缠绕在辅助拉降绞车上。并且,着舰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甲板下方的电缆绞车,动力电缆连接到电缆绞车,电缆绞车可释放或回收动力电缆。
参见图25与图26,本实施例的锁紧装置包括一根伸缩杆600,伸缩杆600为液压驱动的伸缩杆,可以在液压装置的驱动下伸缩。伸缩杆600的上端穿过升空平台,且伸缩杆600的上方设置有电吸盘601,电吸盘601与伸缩杆600的顶壁之间设置有钢缆,钢缆外套装有弹簧604。
本实施例中,电吸盘601为可拆卸安装的电吸盘,电吸盘601的下方固定有安装盘602,安装盘602上设置有多个螺纹孔,而伸缩杆600的顶端另一个安装盘603,安装盘603上也设置多个螺纹孔,这样,当安装盘602与安装盘603对接后,可以使用螺钉穿过相应的螺纹孔,即可以将电吸盘601固定在伸缩杆600的上方。当需要更换电吸盘601时,只需要将螺钉旋开即可,因此,本实施例的电吸盘601可以方便的被更换。本实施例适用于具有滑撬或者轮式起落架的飞行器的着舰。
优选的,本实施例可以结合鱼叉栅格结构来辅助飞行器在升空平台上的固定,例如在飞行器的机腹及机尾设置鱼叉结构,在升空平台的上表面设置栅格。
第五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舰船具有船体,船体上设有甲板,甲板的上方设置有升空平台,飞行器可以降落在升空平台上。升空平台上设置旋翼或者涡扇发动机等动力装置,带动升空平台上升或者下降。另外,升空平台下方设置有主探管以及多个辅助探管。主探管内设置有主拉降索,辅助探管内设置有辅助拉降索,主拉降索缠绕在主拉降绞车上,辅助拉降索缠绕在辅助拉降绞车上。并且,着舰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甲板下方的电缆绞车,动力电缆连接到电缆绞车,电缆绞车可释放或回收动力电缆。
参见图27至图29,本实施例的锁紧装置包括一根伸缩杆700,伸缩杆700为液压驱动的伸缩杆,可以在液压装置的驱动下伸缩。伸缩杆700的上端穿过升空平台,且伸缩杆700的上方设置有夹持固定件701,夹持固定件701与伸缩杆700的顶壁之间设置有钢缆,钢缆外套装有弹簧703。
夹持固定件730可拆卸的安装到一个底座705上,夹持固定件730上方设置还有半球状的头部701,头部701的下方设置有一圈沿周向延伸的凹槽702。在飞行器的机腹的下方设置有圆台状的导引帽710,导引帽710上端与下端都敞口,且上端为小口端,导引帽710的上端固定在机腹上。在机腹的上方设置有夹持件720,夹持件720包括两个可相互分离或者相互靠近的夹持件,每一个夹持件包括一个支架721,支架721上设置有电机722,支架的一端设置有夹持块724,两个夹持块724均设置有半圆形的开口,两个夹持块724相互靠近后,形成圆形的通孔726,夹持固定件730的凹槽702可以被夹持在通孔726内。
支架721的一端设置有挡板723,挡板723与夹持块724之间设置有两根弹簧725,电机722可以带动夹持块724的运动,从而实现两个夹持块724的相互靠近或者相互离开,而弹簧725向夹持块724提供一个缓冲的力。
当飞行器悬停在升空平台上方时,伸缩杆700缓慢的上升,夹持固定件730的头部701上升至导引帽710的下方,随着伸缩杆700继续上升,在导引帽710的导引下滑入至导引帽710中部的通孔中并可以穿过导引帽710顶部的通孔。此时,两个夹持块724处于分开的状态,夹持固定件730的头部701可以越过夹持块724的位置。接着,电机722带动两个夹持块724相互靠近,即如图29所示的状态,两个夹持块724将夹持固定件730夹持住,伸缩杆700收缩,使得飞行器与升空平台固定。
另外,为了避免导引帽710对飞行器的着舰造成影响,导引帽710可以设置成伸缩的结构,例如导引帽710设计成上小下大的多节的结构,在每一节的外壁上设置至少两个突起,通过拉绳穿过每一节的一个突起,从而实现导引帽710的伸缩。本实施例适用于具有滑撬或者轮式起落架的飞行器的着舰。
优选的,本实施例可以结合鱼叉栅格结构来辅助飞行器在升空平台上固定,例如在飞行器的机腹及机尾设置鱼叉结构,在升空平台的上表面设置栅格。
第六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舰船具有船体,船体上设有甲板,甲板的上方设置有升空平台,飞行器可以降落在升空平台上。升空平台上设置旋翼或者涡扇发动机等动力装置,带动升空平台上升或者下降。另外,升空平台下方设置有主探管以及多个辅助探管。主探管内设置有主拉降索,辅助探管内设置有辅助拉降索,主拉降索缠绕在主拉降绞车上,辅助拉降索缠绕在辅助拉降绞车上。并且,着舰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甲板下方的电缆绞车,动力电缆连接到电缆绞车,电缆绞车可释放或回收动力电缆。
如图33所示,在升空平台850上设置三个锁紧装置,其中位于升空平台中间的锁紧装置860为带有弹簧的第一锁紧装置,如附图23所示的锁紧装置,并且在飞行器的机腹下方设置导引帽。而设置在升空平台850前端的两个锁紧装置870为带有转动球的第二锁紧装置,因此,在飞行器的机腹靠近头部的位置上设置两个磁体,优选的,两个磁体设置在飞行器靠近机头的一端。
参见图30至图32,本实施例的第二锁紧装置包括一根伸缩杆800,伸缩杆800为液压驱动的伸缩杆,可以在液压装置的驱动下伸缩。伸缩杆800的上端穿过升空平台,且伸缩杆800的上方设置有电吸盘820,电吸盘820与伸缩杆800的顶壁之间设置有钢缆。
本实施例第二锁紧装置的伸缩杆顶端设置有转动球801,转动球801包套在壳体810内,壳体810的顶端设置有通孔811,转动球801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杆802,连接杆802可穿过通孔811并固定在电吸盘820的下端。转动球801可以相对于伸缩杆800转动,从而形成万向节的结构。
当飞行器830悬停在升空平台的上方时,首先由第一锁紧装置将飞行器830捕获,即第一锁紧装置的伸缩杆上升,飞行器830的夹持件将第一锁紧装置夹持后,飞行器830与升空平台之间相对固定,第一锁紧装置的伸缩杆收回,此时,飞行器830贴合在升空平台的表面并固定。
然后,第二锁紧装置的伸缩杆800缓慢的上升,带动电吸盘820接近设置在飞行器830的机腹下方的磁体831的下方。然后,向电吸盘820的线圈通电,使得电吸盘820产生磁场,这样,电吸盘820吸附在磁体831的下方。由于转动球801的存在,当飞行器830的表面为弧面或者倾斜的平面时,转动球801适应飞行器830的表面不同形状,形成多个固定点。
当然,本实施例的第一锁紧装置还可以是第四实施例或者第五实施例的锁紧装置。本实施例适用于具有滑撬或者轮式起落架的飞行器的着舰。
优选的,升空平台上也设置起落架缓冲板、导引件以及锁定件,通过锁定件将飞行器830的滑撬锁定在升空平台上。
优选的,本实施例可以结合鱼叉栅格结构来辅助飞行器在升空平台上的固定,例如在飞行器的机腹及机尾设置鱼叉结构,在升空平台的上表面设置栅格。
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六中的伸缩杆均可以替换成齿条与齿轮的配合结构。
第七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舰船具有船体,船体上设有甲板,甲板的上方设置有升空平台,飞行器可以降落在升空平台上。升空平台上设置旋翼或者涡扇发动机等动力装置,带动升空平台上升或者下降。另外,升空平台下方设置有主探管以及多个辅助探管。主探管内设置有主拉降索,辅助探管内设置有辅助拉降索,主拉降索缠绕在主拉降绞车上,辅助拉降索缠绕在辅助拉降绞车上。并且,着舰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甲板下方的电缆绞车,动力电缆连接到电缆绞车,电缆绞车可释放或回收动力电缆。
参见图34本实施例的升空平台具有上层平台900,上层平台900的上方设置有捕获器组件910以及伸缩杆组件950,其中伸缩杆组件950可以是第二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中任意一种带有伸缩杆的锁紧装置,伸缩杆组件950的结构不再赘述。
参见图35,本实施例的捕获器组件具有两根第一方向移动支架911以及两根第二方向移动支架912,第一方向移动支架911沿上层平台900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方向移动支架912沿上层平台900的宽度方向延伸。从图35可见,第一方向移动支架911与第二方向移动支架912形成一个“井”字形,这样,伸缩杆组件950可以设置在捕获器组件910的中部,要就是设置在上层平台900的中央位置。
本实施例的第一方向移动支架911设置有齿条,第二方向移动支架912设置有齿轮,因此第二方向移动支架912可以相对于第一方向移动支架911平移,且第二方向移动支架912上设置有捕获爪组件920,捕获爪组件920包括捕获爪支架以及捕获爪。本实施例的第一方向移动支架911、第二方向移动支架912以及捕获爪组件92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只是第一方向移动支架911的数量为两根。
在上层平台900上也设置有两根缓冲板931,飞行器的滑撬950可以抵接在缓冲板931上。此外,上层平台900也设置有四个倒圆台状的定位通孔,每一个定位通孔内安装一个缓冲支柱913,每一个缓冲支柱913的上端面积较大,下端面积较小,且缓冲支柱913还设置有升降固定件914。缓冲板931、缓冲支柱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适用于具有滑撬起落架、轮式起落架及滑撬轮式复合起落架的飞行器的着舰。
上述实施例中,辅助飞行器着舰时,飞行器起落架均不收起。
动力装置变化方式:
本发明的升空平台包括位于中间的动力装置层,动力装置层包括旋翼安装架以及涡扇发动机安装架,对于旋翼安装架以及涡扇发动机安装架的布局,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布置方式。
参见图36,第一种布置方式是设置四个旋翼安装架1003以及四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02,四个旋翼安装架1003与四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02之间通过钢管1004连接,上层平台1001位于动力装置层的上方,并且通过钢管与动力装置层固定。从图36可见,四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02设置在靠近上层平台1001的一侧,而四个旋翼安装架1003设置在远离上层平台1001的一侧。且一个旋翼安装架1003与一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02对应,四个旋翼安装架1003分别位于上层平台1001的四个角外侧,四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02分别位于上层平台1001的四个角外侧。
参见图37,第二种布置方式是设置四个旋翼安装架1012以及四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13,四个旋翼安装架1012、四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13与上层平台1011之间通过钢管1014连接,上层平台1011位于动力装置层的上方,并且通过钢管与动力装置层固定。从图37可见,四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13设置在靠近上层平台1011的一侧,而四个旋翼安装架1012设置在距离上层平台1012的位置。本实施例中,四个旋翼安装架1012分别位于上层平台1011的四个角外侧,四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13分别位于上层平台1011的四条边的外侧。
当然,另一种方式是,四个旋翼安装架位于上层平台四条边的外侧,而四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分别位于上层平台四个角的外侧。
参见图38,第三种布置方式是设置四个旋翼安装架1022以及三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23,四个旋翼安装架1022、三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23与上层平台1021之间通过钢管1024连接,上层平台1021位于动力装置层的上方,并且通过钢管与动力装置层固定。从图38可见,四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23与上层平台1021的距离较短,而三个旋翼安装架1022与上层平台1012的距离较长。本实施例中,四个旋翼安装架1022分别位于上层平台1021的四个角外侧,三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23均位于上层平台1021的四条边的外侧,优选的,呈等边三角形的方式布置。
参见图39,第四种布置方式是设置四个旋翼安装架1032以及两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33,四个旋翼安装架1032、两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33与上层平台1031之间通过钢管1034连接,上层平台1031位于动力装置层的上方,并且通过钢管与动力装置层固定。本实施例中,四个旋翼安装架1032分别位于上层平台1031的四个角外侧,两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33均位于上层平台1031的两条边的外侧并对称设置。
参见图40,第五种布置方式是设置四个旋翼安装架1042以及两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43,四个旋翼安装架1042、两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43与上层平台1041之间通过钢管1044连接,上层平台1041位于动力装置层的上方,并且通过钢管与动力装置层固定。本实施例中,四个旋翼安装架1042分别位于上层平台1041四条边的外侧,两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43均位于上层平台1041一条对角线的外侧。
参见图41,第六种布置方式是设置四个旋翼安装架1052以及两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53,四个旋翼安装架1052、两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53与上层平台1051之间通过钢管1054连接,上层平台1051位于动力装置层的上方,并且通过钢管与动力装置层固定。本实施例中,四个旋翼安装架1052分别位于上层平台1051四条边的外侧,且距离上层平台1051的距离较远,两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53均位于上层平台1051两条边的外侧且对称布置,因此,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53与上层平台1051之间的距离较短。
参见图42,第七种布置方式是仅仅设置四个旋翼安装架1062,并不设置涡扇发动机安装架,四个旋翼安装架1062与上层平台1061之间通过钢管1064连接,上层平台1061位于动力装置层的上方,并且通过钢管与动力装置层固定。本实施例中,四个旋翼安装架1062分别位于上层平台1061四个角的外侧。
参见图43,第八种布置方式是仅仅设置四个旋翼安装架1072,并不设置涡扇发动机安装架,四个旋翼安装架1072与上层平台1071之间通过钢管1074连接,上层平台1071位于动力装置层的上方,并且通过钢管与动力装置层固定。本实施例中,四个旋翼安装架1072分别位于上层平台1071四条边的外侧。
参见图44,第九种布置方式是设置四个旋翼安装架1082以及三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83,四个旋翼安装架1082、三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83与上层平台1081之间通过钢管1084连接,上层平台1081位于动力装置层的上方,并且通过钢管与动力装置层固定。从图44可见,四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83与上层平台1081的距离较短,而三个旋翼安装架1082与上层平台1081的距离较长。本实施例中,四个旋翼安装架1082分别位于上层平台1081的四条边的外侧,三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83呈等边三角形的方式布置,且其中一个涡扇发动机安装架1083与其中一个旋翼安装架1082在同一直线上。
此外,上述实施例中,动力装置各种布局中,涡扇发动机安装架可以修改为旋翼安装架,即动力装置均为旋翼,且旋翼的设置位置可以还有更多的设置方式,例如多个旋翼可以是在垂直方向上上下设置。涡扇发动机进气口设置导流罩改变进口方向等。
当然,上述的方案只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案,实际应用是还可以有更多的变化,例如,主探管以及辅助探管设置在升空平台上位置的改变,或者,捕获爪具体结构的改变,又或者减震降落架具体结构的改变等,这些改变都不影响本发明的实施,也应该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用于垂直升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升空平台,所述升空平台上设置有多个用于驱动所述升降平台上升或者下降的动力装置,且所述升空平台上设有用于锁紧飞行器的锁紧装置;
所述升空平台下方设有动力电缆和主探管,所述主探管内设有主拉降索;
所述升空平台下方还设置有减震降落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垂直升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紧装置包括捕获器组件,所述捕获器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升空平台上的捕获器支架以及安装在所述捕获器支架上的多个捕获爪组件,多个所述捕获爪组件可相对于所述捕获器支架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垂直升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捕获爪组件包括捕获爪支架以及固定在所述捕获爪支架上的捕获爪,所述捕获爪背向所述捕获爪支架的一端敞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垂直升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捕获爪支架包括一个滑槽,所述滑槽的一端设置有横向滑块,所述滑槽内设有第一弹性件,所述横向滑块的第一侧设有纵向滑槽,所述横向滑块的第二侧抵接在所述第一弹性件上;
所述纵向滑槽内设有纵向滑块,所述纵向滑块两端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捕获爪固定在所述纵向滑块的第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垂直升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空平台上设置有可伸降的倒圆台状的缓冲支柱及倒圆台状的定位通孔,所述缓冲支柱的顶壁固定在所述捕获支架的下端,所述缓冲支柱安装在所述定位通孔内,且所述捕获器支架支承在所述缓冲支柱上;
所述缓冲支柱内设置有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上端抵接在所述缓冲支柱的顶壁,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下端抵接在支撑板上;
所述缓冲支柱的顶壁与所述支撑板之间设置钢缆。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垂直升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捕获器支架包括第一方向移动支架以及第二方向移动支架,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支架固定在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支架的上方,且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垂直升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空平台的上方设置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与所述升空平台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第四弹性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垂直升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紧装置包括伸缩杆以及位于所述伸缩杆顶部的导向夹持固定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垂直升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紧装置包括伸缩杆以及位于所述伸缩杆顶部的电吸盘。
10.舰船,包括船体,所述船体上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着舰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2181815 | 2018-07-30 | ||
CN201821218181 | 2018-07-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386257A true CN110386257A (zh) | 2019-10-29 |
CN110386257B CN110386257B (zh) | 2024-06-04 |
Family
ID=6828761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681357.3A Active CN110386257B (zh) | 2018-07-30 | 2019-07-26 | 用于垂直升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及舰船 |
CN201921198308.6U Active CN211223917U (zh) | 2018-07-30 | 2019-07-26 | 用于垂直升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及舰船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198308.6U Active CN211223917U (zh) | 2018-07-30 | 2019-07-26 | 用于垂直升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及舰船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10386257B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63068A (zh) * | 2019-12-18 | 2020-04-07 |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 | 一种系留无人机自动展开地面回收平台 |
CN111688942A (zh) * | 2020-06-02 | 2020-09-22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机械手主动捕捉协助无人机降落的方法与装置 |
CN112124610A (zh) * | 2019-10-29 | 2020-12-25 | 魏荣亮 | 用于垂直起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及舰船 |
CN112340057A (zh) * | 2020-11-05 | 2021-02-09 | 燕山大学 | 一种用于舰载直升机着舰辅助设备的可靠性增长平台 |
CN113138398A (zh) * | 2020-01-17 | 2021-07-20 | 中国海洋大学 | 一种基于无人机大气激光雷达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反演方法 |
EP4116193A4 (en) * | 2020-03-05 | 2023-08-02 | Tohoku University | PASSIVE GUIDANCE MECHANISM AND FLYING OBJECT LANDING SYSTEM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86257B (zh) * | 2018-07-30 | 2024-06-04 | 魏荣亮 | 用于垂直升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及舰船 |
CN113928570B (zh) * | 2021-11-19 | 2023-12-01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航天装置的锁紧机构 |
Citations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469554A (en) * | 1936-01-23 | 1937-07-23 | Reginald Alfred Charles Brie | Landing and launching device for aircraft |
US3552689A (en) * | 1968-09-04 | 1971-01-05 | Fairey Canada Ltd | Helicopter landing securing device |
US5000398A (en) * | 1988-10-25 | 1991-03-19 | Rashev Michael S | Flying multi-purpose aircraft carrier and method of V/STOL assisted flight |
CN201678037U (zh) * | 2010-06-25 | 2010-12-22 | 杨礼诚 | 自然动力飞飘平台 |
CN102351043A (zh) * | 2011-07-27 | 2012-02-15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可滑动可控运动降落区 |
CN102358434A (zh) * | 2011-09-15 | 2012-02-22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水上无人机回收系统 |
CN104443444A (zh) * | 2013-09-16 | 2015-03-25 |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对接与转移一体式空间捕获机构 |
CN104608936A (zh) * | 2015-01-30 | 2015-05-13 | 江西海空行直升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控鱼叉格栅直升机着舰助降系统 |
CN104760705A (zh) * | 2015-02-15 | 2015-07-08 | 南京理工大学 | 车载飞行器起降装置 |
FR3031501A1 (fr) * | 2015-01-14 | 2016-07-15 | Nexter Systems | Dispositif d'atterrissage pour drone |
CN205525026U (zh) * | 2016-03-18 | 2016-08-31 | 上海融军科技有限公司 | 舰载无人飞行器降落固定夹紧装置 |
WO2016143806A1 (ja) * | 2015-03-11 | 2016-09-15 | 学校法人千葉工業大学 | ヘリポートを備えた搬送体 |
CN106043728A (zh) * | 2016-06-23 | 2016-10-26 | 北京理工大学 | 直升机着舰系统和着舰方法 |
WO2017029611A1 (en) * | 2015-08-17 | 2017-02-23 | H3 Dynamics Holdings Pte. Ltd. | Drone box |
CN106477060A (zh) * | 2016-11-23 | 2017-03-08 | 蓝宁 | 用于飞机起落架故障的安全助降救援系统 |
CN106564610A (zh) * | 2016-10-26 | 2017-04-19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 | 一种旋翼无人机辅助起降系统 |
CN106672253A (zh) * | 2016-12-02 | 2017-05-17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一种无人机收纳箱 |
CN106697320A (zh) * | 2016-11-10 | 2017-05-24 | 上海理工大学 | 滑撬式直升机着舰自动锁紧装置 |
US20170158352A1 (en) * | 2013-04-02 | 2017-06-08 | Hoo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ulticopter-assis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launching and retrieving a fixed-wing aircraft |
EP3225544A1 (en) * | 2016-03-31 | 2017-10-04 | Sikorsky Aircraft Corporation | Touchdown orientation control system for a rotary wing aircraft and method |
CN206579864U (zh) * | 2017-01-11 | 2017-10-24 | 青岛欧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 模拟无人直升机着舰平台装置 |
WO2017185378A1 (en) * | 2016-04-29 | 2017-11-02 |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av transport and data acquisition |
CN107539492A (zh) * | 2017-10-11 | 2018-01-05 | 上海融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小型舰载无人直升机助降系留装置 |
CN107640079A (zh) * | 2017-05-19 | 2018-01-30 | 成都天麒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人机续航保障方法 |
WO2018219226A1 (zh) * | 2017-05-27 | 2018-12-06 | 星逻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无人机停机库 |
CN211223917U (zh) * | 2018-07-30 | 2020-08-11 | 魏荣亮 | 用于垂直升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及舰船 |
-
2019
- 2019-07-26 CN CN201910681357.3A patent/CN110386257B/zh active Active
- 2019-07-26 CN CN201921198308.6U patent/CN211223917U/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469554A (en) * | 1936-01-23 | 1937-07-23 | Reginald Alfred Charles Brie | Landing and launching device for aircraft |
US3552689A (en) * | 1968-09-04 | 1971-01-05 | Fairey Canada Ltd | Helicopter landing securing device |
US5000398A (en) * | 1988-10-25 | 1991-03-19 | Rashev Michael S | Flying multi-purpose aircraft carrier and method of V/STOL assisted flight |
CN201678037U (zh) * | 2010-06-25 | 2010-12-22 | 杨礼诚 | 自然动力飞飘平台 |
CN102351043A (zh) * | 2011-07-27 | 2012-02-15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可滑动可控运动降落区 |
CN102358434A (zh) * | 2011-09-15 | 2012-02-22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水上无人机回收系统 |
US20170158352A1 (en) * | 2013-04-02 | 2017-06-08 | Hoo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ulticopter-assis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launching and retrieving a fixed-wing aircraft |
CN104443444A (zh) * | 2013-09-16 | 2015-03-25 |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对接与转移一体式空间捕获机构 |
FR3031501A1 (fr) * | 2015-01-14 | 2016-07-15 | Nexter Systems | Dispositif d'atterrissage pour drone |
CN104608936A (zh) * | 2015-01-30 | 2015-05-13 | 江西海空行直升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控鱼叉格栅直升机着舰助降系统 |
CN104760705A (zh) * | 2015-02-15 | 2015-07-08 | 南京理工大学 | 车载飞行器起降装置 |
WO2016143806A1 (ja) * | 2015-03-11 | 2016-09-15 | 学校法人千葉工業大学 | ヘリポートを備えた搬送体 |
WO2017029611A1 (en) * | 2015-08-17 | 2017-02-23 | H3 Dynamics Holdings Pte. Ltd. | Drone box |
CN205525026U (zh) * | 2016-03-18 | 2016-08-31 | 上海融军科技有限公司 | 舰载无人飞行器降落固定夹紧装置 |
EP3225544A1 (en) * | 2016-03-31 | 2017-10-04 | Sikorsky Aircraft Corporation | Touchdown orientation control system for a rotary wing aircraft and method |
WO2017185378A1 (en) * | 2016-04-29 | 2017-11-02 |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av transport and data acquisition |
CN106043728A (zh) * | 2016-06-23 | 2016-10-26 | 北京理工大学 | 直升机着舰系统和着舰方法 |
CN106564610A (zh) * | 2016-10-26 | 2017-04-19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 | 一种旋翼无人机辅助起降系统 |
CN106697320A (zh) * | 2016-11-10 | 2017-05-24 | 上海理工大学 | 滑撬式直升机着舰自动锁紧装置 |
CN106477060A (zh) * | 2016-11-23 | 2017-03-08 | 蓝宁 | 用于飞机起落架故障的安全助降救援系统 |
CN106672253A (zh) * | 2016-12-02 | 2017-05-17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一种无人机收纳箱 |
CN206579864U (zh) * | 2017-01-11 | 2017-10-24 | 青岛欧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 模拟无人直升机着舰平台装置 |
CN107640079A (zh) * | 2017-05-19 | 2018-01-30 | 成都天麒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人机续航保障方法 |
WO2018219226A1 (zh) * | 2017-05-27 | 2018-12-06 | 星逻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无人机停机库 |
CN107539492A (zh) * | 2017-10-11 | 2018-01-05 | 上海融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小型舰载无人直升机助降系留装置 |
CN211223917U (zh) * | 2018-07-30 | 2020-08-11 | 魏荣亮 | 用于垂直升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及舰船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刘强: "无人机自动着舰撞网回收技术研究", 《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Ⅱ辑》, 16 May 2011 (2011-05-16), pages 1 - 127 *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24610A (zh) * | 2019-10-29 | 2020-12-25 | 魏荣亮 | 用于垂直起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及舰船 |
CN110963068A (zh) * | 2019-12-18 | 2020-04-07 |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 | 一种系留无人机自动展开地面回收平台 |
CN110963068B (zh) * | 2019-12-18 | 2021-08-03 |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一种系留无人机自动展开地面回收平台 |
CN113138398A (zh) * | 2020-01-17 | 2021-07-20 | 中国海洋大学 | 一种基于无人机大气激光雷达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反演方法 |
EP4116193A4 (en) * | 2020-03-05 | 2023-08-02 | Tohoku University | PASSIVE GUIDANCE MECHANISM AND FLYING OBJECT LANDING SYSTEM |
CN111688942A (zh) * | 2020-06-02 | 2020-09-22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机械手主动捕捉协助无人机降落的方法与装置 |
CN112340057A (zh) * | 2020-11-05 | 2021-02-09 | 燕山大学 | 一种用于舰载直升机着舰辅助设备的可靠性增长平台 |
CN112340057B (zh) * | 2020-11-05 | 2022-06-28 | 燕山大学 | 一种用于舰载直升机着舰辅助设备的可靠性增长平台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223917U (zh) | 2020-08-11 |
CN110386257B (zh) | 2024-06-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386257A (zh) | 用于垂直升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及舰船 | |
US11053024B2 (en) | Capture devices fo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including track-borne capture line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 |
US9010683B2 (en) | Rail recovery system for aircraft | |
EP1233905B1 (en) | Launch and recovery system fo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 |
CN107933925B (zh) | 一种缆绳浮标勾取式空中低速无人机无损回收系统及方法 | |
CN109592060B (zh) | 一种固定翼无人机起降系统及其起降方法 | |
US6874729B1 (en) | Launch and recovery system fo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 |
CN110626516A (zh) | 用于垂直起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及舰船 | |
CN109421939B (zh) | 用于飞行器的轨道回收系统 | |
CN109625305B (zh) | 一种无人机回收装置 | |
CN107600445B (zh) | 一种固定翼无人机短距共轨发射回收装置 | |
JP2003501314A (ja) | 滑走路無しに航空機を回収する方法 | |
EP3705406A1 (en) |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 recovery | |
WO2015168181A1 (en) | Small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suav) shipboard recovery system | |
CN210761355U (zh) | 一种通用型无人机弹射架 | |
CN112810817A (zh) | 一种空中物资挂钩式抛投无人机 | |
CN212473953U (zh) | 用于垂直起降飞行器的着舰装置及舰船 | |
CN210027961U (zh) | 一种无人机回收装置 | |
CN216424777U (zh) | 一种无人机气动弹射回收装置 | |
CN115556954A (zh) | 一种固定翼无人机舰载智能轨道快速起降平台 | |
KR20220159765A (ko) | 가변형 확장활주로를 갖는 경항공모함 | |
AU2011223983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unmanned aircraft | |
CN209160035U (zh) | 一种配合无人机弹射架的拉绳定位装置 | |
CN215285249U (zh) | 一种测绘地理信息用的无人机减震起落架 | |
CN113815881A (zh) | 一种小型固定翼无人机弹射回收一体化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