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23912A - 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致动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323912A CN110323912A CN201910248586.6A CN201910248586A CN110323912A CN 110323912 A CN110323912 A CN 110323912A CN 201910248586 A CN201910248586 A CN 201910248586A CN 110323912 A CN110323912 A CN 11032391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plate
- mentioned
- movable body
- retai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7800 oxidant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590 oxid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41001061264 Astragal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99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222712 Kinetoplasti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1391944 Commicarpus scanden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244 diene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17 hydro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725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NLHHRLWOUZZQLW-UHFFFAOYSA-N Acrylonitrile Chemical compound C=CC#N NLHHRLWOUZZQL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943 EPDM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Fluorine atom Chemical compound [F]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62 Polybutadi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336 alke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MTAZNLWOLGHBHU-UHFFFAOYSA-N butadiene-styrene rubber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1=CC=CC=C1 MTAZNLWOLGHBH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549 butyl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7 fluo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1 fluor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8 in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49 isopre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CLNYHERYALISIR-UHFFFAOYSA-N nona-1,3-di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 CLNYHERYALISI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1 othe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084 poly(chlorop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857 polybutadi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225 polyurethane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6—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polarised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reversal or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8—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coil systems moving upon intermittent or reversed energisation thereof by interaction with a fixed field system, e.g. permanent magn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致动器,能够将配置于线圈保持架的线圈配置孔中的线圈与线圈保持架适当地粘接。在致动器中,线圈(5)配置于在第一方向Z上贯通线圈保持架(4)的线圈配置孔(410)的内侧,并且,第一板(47)配置成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线圈配置孔(410)及板部(41)重叠。因此,在将粘接剂填充到线圈(5)的空芯部(50)之后重叠第二板(48)时,粘接剂会流入到线圈(5)与线圈保持架(4)之间、线圈(5)与第一板(47)之间、第一板(47)与线圈保持架(4)之间、线圈(5)与第二板(48)之间、以及第二板(48)与线圈保持架(4)之间。因此,当使粘接剂硬化时,线圈(5)、第一板(47)、第二板(48)、及线圈保持架(4)被粘接剂适当地固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可动体振动的致动器。
背景技术
作为通过振动通知信息的设备,提案有一种致动器,该致动器具备:具有永磁体的可动体、具有与永磁体对置的线圈的支承体,在支承体上,线圈配置于贯通线圈保持架的板部的线圈配置孔中(参照专利文献1)。
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那样,将线圈配置在贯通线圈保持架的板部的线圈配置孔中的结构中,需要将粘接剂流入在将线圈配置到线圈配置孔的内侧时产生的线圈配置孔的内周面与线圈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而将线圈粘接在线圈保持架上。但是,线圈通过卷绕线圈线而制造,因为这样的特性,外径尺寸容易出现偏差,所以线圈配置孔的内周面与线圈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容易变动。因此,即使将定量的粘接剂流入间隙,也难以将粘接剂适当地填充到间隙。因此,在与间隙的宽度相比粘接剂过剩的情况下,粘接剂从间隙溢出到外侧,而在与间隙的宽度相比粘接剂不足的情况下,线圈和线圈保持架的粘接强度会降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1277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点,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配置于线圈保持架的线圈配置孔中的线圈与线圈保持架适当地粘接的致动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可动体;支承体;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具备弹性及粘弹性的至少一方,并配置成在所述可动体与上述支承体对置的位置处同时与上述可动体及上述支承体接触;以及磁驱动回路,上述磁驱动回路具备空芯的线圈和第一永磁体,其中,上述空芯的线圈设于上述可动体及上述支承体中的一侧部件上,上述第一永磁体以在第一方向的一侧与上述线圈对置的方式设于上述可动体及上述支承体中的另一侧部件上,使上述可动体相对于上述支承体在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振动,上述一侧部件具有:线圈保持架,上述线圈保持架包括板部,线圈配置孔在上述第一方向上贯通上述板部,在上述线圈配置孔的内侧配置有上述线圈;第一板,上述第一板从上述第一方向的一侧与上述线圈配置孔及上述板部重叠;以及粘接剂层,上述粘接剂层至少填充于上述线圈的空芯部,并将上述线圈固定于上述第一板及上述板部,上述线圈隔着上述第一板与上述第一永磁体对置。
在本发明中,线圈配置于在第一方向上贯通线圈保持架的板部的线圈配置孔的内侧,并且,第一板配置成从第一方向的一侧与线圈配置孔及板部重叠。因此,当将粘接剂填充在线圈的空芯部时,粘接剂流入线圈与线圈保持架之间、线圈与第一板之间、以及第一板与线圈保持架之间。因此,当使粘接剂硬化时,线圈、第一板及线圈保持架被粘接剂层固定。因此,与将粘接剂流入到线圈的外周面与线圈配置孔的内周面的间隙的情况不同,能够将配置于线圈保持架的线圈配置孔中的线圈与线圈保持架适当地粘接。另外,第一板夹在第一永磁体与线圈之间。因此,即使在可动体向第一方向的一侧移动的情况下,第一永磁体和线圈也不会直接接触,所以线圈不容易损坏。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上述一侧部件具有第二板,上述第二板配置成从上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与上述线圈配置孔及上述板部重叠,上述线圈被上述粘接剂层固定于上述第二板及上述板部,上述另一侧部件具有第二永磁体,上述第二永磁体隔着上述第二板在上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与上述线圈对置。根据该方式,在将粘接剂填充到线圈的空芯部之后,重叠第二板时,粘接剂顺畅地流入线圈与线圈保持架之间、线圈与第一板之间、及第一板与线圈保持架之间,并且,流入线圈和第二板之间、以及第二板与线圈保持架之间。因此,当使粘接剂硬化时,线圈、第一板、第二板、及线圈保持架被粘接剂层固定。在该状态下,第二板夹在第二永磁体与线圈之间。因此,即使在可动体向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移动的情况下,第二永磁体和线圈也不会直接接触,所以线圈不容易损坏。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上述第一板及上述第二板由非磁性材料构成。根据该方式,来自第一永磁体的磁通量及第二永磁体的磁通量与线圈交链而不受第一板及第二板的影响。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上述第一板及上述第二板由金属板构成。根据该方式,能够使线圈中产生的热经由第一板及第二板高效地逸散。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上述第一板及上述第二板由不锈钢板构成。根据该方式,即使在板厚薄的情况下,第一板及第二板也具有足够的强度。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上述线圈保持架具有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其中,上述第一保持部与上述第一板卡合以保持上述第一板,上述第二保持部与上述第二板卡合以保持上述第二板。根据该方式,无需用夹具支承第一板及第二板直到粘接剂硬化。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上述连接体是粘弹性部件,分别设于上述第一板和上述可动体以及上述第二板和上述可动体,其中,设于上述第一板的部位与设于上述可动体的部位在上述第一方向上对置,设于上述第二板的部位与设于上述可动体的部位在上述第一方向上对置。根据该方式,由于连接体在与厚度方向(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剪切方向)变形,因此,发挥线性分量(弹簧系数)比非线性分量(弹簧系数)大的变形特性。
因此,因为能够提高振动加速度相对于输入信号的再现性,所以能够实现具有细微的差别的振动。
在本发明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上述一侧部件是上述支承体,上述另一侧部件是上述可动体。即,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将线圈设于支承体上,将磁体设于可动体上。
在本发明中,线圈配置于在第一方向上贯通线圈保持架的板部的线圈配置孔的内侧,并且,第一板配置成从第一方向的一侧与线圈配置孔及板部重叠。因此,当将粘接剂填充到线圈的空芯部时,粘接剂流入线圈与线圈保持架之间、线圈与第一板之间、以及第一板与线圈保持架之间。因此,当使粘接剂硬化时,线圈、第一板及线圈保持架被粘接剂层固定。因此,与使粘接剂流入线圈的外周面与线圈配置孔的内周面的间隙的情况不同,能够将配置于线圈保持架的线圈配置孔中的线圈与线圈保持架适当地粘接。另外,因为第一板夹在第一永磁体与线圈之间,所以即使在可动体向第一方向的一侧移动的情况下,第一永磁体和线圈也不会直接接触,所以线圈不容易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致动器的YZ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将图1所示的致动器分解为支承体和可动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观察图4所示的支承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第一方向的一侧观察图4所示的支承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致动器1的供电基板的固定构造的说明图。
图8是保持图7所示的供电基板的狭缝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图1所示的致动器的制造工序中的、将线圈固定于线圈保持架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将线圈固定于图5所示的线圈保持架的工序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将供电基板固定于图5所示的线圈保持架的工序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致动器,1a…磁驱动回路,2…支承体,3…壳体,4…线圈保持架,5…线圈,6…可动体,9…粘接剂层,10…供电基板,10a,10b…端部,11…第一板部,12、13…第二板部,15…一面,16a、16b、17a、17b…接合面,18…焊料,31…第一壳体部件,32…第二壳体部件,40…端面,41…板部,47…第一板,48…第二板,50…空芯部,51…长边部,52…短边部,56、57…线圈线,71…第一永磁体,72…第二永磁体,81…第一磁轭,82…第二磁轭,90…粘接剂,91、92…连接体,311、321、413、414、415、417、418、419…侧板部,410…线圈配置孔,411c…导向槽,411r…抵接部,413u…台阶部,414a、415a、418a、419a…第一保持部,414b、415b,418b、419b…第二保持部,414t、415t…狭缝,811、821…平板部,812…连接部,822…伸出部,X…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Z…第一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可动体6的直线运动方向(第二方向、振动方向)标注X,在与第二方向X交叉的第一方向标注Z,在与第一方向Z及第二方向X交叉的第三方向标注Y进行说明。此外,在第二方向X的一侧标注X1,在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标注X2,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标注Z1,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标注Z2,在第三方向Y的一侧标注Y1,在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标注Y2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保持线圈的一侧部件是支承体2、保持永磁体的另一侧部件是可动体6的情况为中心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致动器1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致动器1的YZ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致动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将图1所示的致动器1分解为支承体2和可动体6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观察图4所示的支承体2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观察图4所示的支承体2的分解立体图。
图1所示的致动器1具有长边方向朝向第三方向Y的长方体形状,可以用作触觉设备等信息传递装置。在将致动器1用作触觉设备的情况下,通过第二方向X的振动向手持致动器1的使用者通知信息。因此,致动器1能够用作游戏机的操作部件等,能够通过振动等体验新的感觉。但是,致动器1的用途不限于触觉设备等信息传递装置。
如图2、图3、及图4所示,致动器1具有包含规定致动器1的外形的方形的壳体3等的支承体2和在壳体3的内部被支承为能相对于支承体2沿第二方向X移动的可动体6,通过可动体6沿第二方向X振动而输出信息。
在本方式中,如以下参照图2~图6说明的那样,支承体2具有壳体3、线圈保持架4、线圈5、供电基板10,可动体6具有永磁体(第一永磁体71及第二永磁体72)、及磁轭(第一磁轭81及第二磁轭82)。另外,利用线圈5及永磁体(第一永磁体71及第二永磁体72)构成磁驱动回路1a。另外,可动体6经由设于可动体6和支承体2之间的连接体91、92支承于支承体2。
连接体91、92具备弹性及粘弹性的至少一方。
(可动体6的结构)
如图2、图3及图4所示,可动体6具有相对于线圈5配置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由磁性板构成的第一磁轭81和平板状的第一永磁体71,该第一永磁体71以在线圈5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线圈5对置的方式保持于第一磁轭81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表面上。另外,可动体6具有相对于线圈5配置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由磁性板构成的第二磁轭82和平板状的第二永磁体72,该第二永磁体72以在线圈5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线圈5对置的方式保持于第二磁轭82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表面上。在本方式中,可动体6由第一磁轭81、第一永磁体71、第二磁轭82及第二永磁体72构成。
第一磁轭81具有固定有第一永磁体71的平板部811和从平板部811的第二方向X的两侧的端部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折弯的一对连结部812。第二磁轭82具有固定有第二永磁体72的平板部821,在平板部821的第三方向Y的中间部分具有向第二方向X的一侧X1及另一侧X2伸出的一对伸出部822。在本方式中,第一磁轭81的一对连结部812通过焊接等方法与一对伸出部822连接。
第一永磁体71及第二永磁体72各自被磁化为第一方向的一侧X1和第一方向的另一侧X2为不同的极。
(支承体2的结构)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在支承体2上,壳体3具有位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第一壳体部件31和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第一壳体部件31重叠的第二壳体部件32,第二壳体部件32的设于第二方向X的两侧的一对侧板部321盖在第一壳体部件31的设于第二方向X的两侧的一对侧板部311上而构成壳体3。此时,在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之间收容有图4及图5所示的线圈保持架4、线圈5及可动体6。在本方式中,壳体3的第三方向Y的两端成为开口部。
在第一壳体部件31的一对侧板部311、及第二壳体部件32的一对侧板部321,在第三方向Y的两端部形成有缺口311a、311b、321a、321b。另外,在侧板部321的于第三方向Y分开的位置形成有卡合孔321d。
如图5所示,线圈5为具有呈长圆状卷绕的环状的平面形状的空芯线圈,被保持于线圈保持架4。线圈5具备在第二方向X上并排且沿第三方向Y延伸的两个长边部51和将两个长边部51的第三方向Y的两端相连的圆弧状的两个短边部52。针对这样构成的线圈5,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第一永磁体71与长边部51对置,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第二永磁体72与长边部51对置。
如图4及图5所示,线圈保持架4具有板部41,该板部41在第一方向Z开设有由长圆状的贯通孔构成的线圈配置孔410,在上述贯通孔的内侧配置有线圈5。
在板部41的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端部411,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表面上形成有沿第二方向X延伸的多个凹部411b,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表面上也形成有与凹部411b相同的凹部(未图示)。
在端部411,侧板部413从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边缘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突出,侧板部414、415从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的边缘及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的边缘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及另一侧Z2突出。在侧板部414、415的内表面414s、415s中的、相对于板部41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形成有由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槽状的凹部构成的第一保持部414a、415a。另外,在侧板部414、415的内表面414s、415s中的、相对于板部41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形成有由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槽状的凹部构成的第二保持部414b、415b。
在板部41的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的端部412,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表面上形成有沿第二方向X延伸的多个凹部412b,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表面上也形成有与凹部412b相同的凹部412a。
在端部412,侧板部417、418、419从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的边缘、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的边缘、及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的边缘,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及另一侧Z2突出。在侧板部418、419的内表面418s、419s中的、相对于板部41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形成有由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槽状的凹部构成的第一保持部418a、419a。另外,在侧板部418、419的内表面418s、419s中的、相对于板部41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形成有由沿第一方向Z延伸的槽状的凹部构成的第二保持部418b、419b。
另外,在侧板部414的外表面中的、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端部形成有凸部414e,该凸部414e供形成于第一壳体部件31的一对侧板部311的缺口311a及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32的一对侧板部321的缺口321a抵接,在侧板部415的外表面也形成有与凸部414e相同的凸部415e。在侧板部418的外表面中的、在第三方向Y的另一侧Y2的端部形成有凸部418e,该凸部418e供形成于第一壳体部件31的一对侧板部311及第二壳体部件32的一对侧板部321的缺口311b、321b抵接,在侧板部419的外表面也形成有与凸部418e相同的凸部(未图示)。
另外,在侧板部414的外表面、及侧板部418的外表面形成有卡合凸部414d、418d,这些卡合凸部414d、418d供分别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32的一对侧板部321的卡合孔321d卡合。此外,在侧板部415的外表面及侧板部419的外表面也形成有与卡合凸部414d、418d同样的卡合凸部(未图示)。
(第一板47及第二板48的结构)
这样构成的支承体2具有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线圈配置孔410及板部41重叠的第一板47,线圈5至少通过由填充于线圈5的空芯部50的粘接剂构成的粘接剂层9固定于第一板47及板部41。因此,线圈5隔着第一板47在第一方向Z上与第一永磁体71对置。另外,第一板47通过粘接剂层9固定于板部41。此时,形成于板部41的凹部412a等成为粘接剂层9的积存部。
另外,支承体2具有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线圈配置孔410及板部41重叠的第二板48,线圈5至少通过由填充于线圈5的空芯部50的粘接剂构成的粘接剂层9固定于第二板48。因此,线圈5隔着第二板48在第一方向Z上与第二永磁体72对置。另外,第二板48通过粘接剂层9固定于板部41。此时,形成于板部41的凹部411b、412b等成为粘接剂层9的积存部。
在本方式中,第一板47及第二板48由非磁性材料构成。
在本方式中,第一板47及第二板48由金属板构成。更具体而言,第一板47及第二板48由非磁性的不锈钢板构成。
在此,第一板47具有从第二方向X的两侧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倾斜突出的爪状的第一凸部472,第一凸部472具有弹性并与由形成于侧板部414、415、418、419的槽状的凹部构成的第一保持部414a、415a、418a、419a的内部抵接,而被保持于线圈保持架4。另外,第二板48具有从第二方向X的两侧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倾斜突出的爪状的第二凸部482,第二凸部482具有弹性,并与由形成于侧板部414、415、418、419的槽状的凹部构成的第二保持部414b、415b、418b、419b的内部抵接,而被保持于线圈保持架4。
在本方式中,第一凸部472及第一保持部414a、415a、418a、419a分别设置在与第一板47的多个角分别对应的多个部位、例如四个部位,第二凸部482及第二保持部414b、415b、418b、419b分别设置在与第二板48的多个角分别对应的多个部位、例如四个部位。另外,第一凸部472、第二凸部482、第一保持部414a、415a、418a、419a、及第二保持部414b、415b、418b、419b分别在多个部位分别设有多个、例如两个。
在此,第一保持部414a、415a、418a、419a各自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端部为开放端,第二保持部414b、415b、418b、419b各自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为开放端。
因此,当以使四个第一凸部472分别与第一保持部414a、415a、418a、419a卡合的方式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压入第一板47时,第一板47被第一保持部414a、415a、418a、419a保持为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线圈配置孔410及板部41重叠的状态。另外,当以使四个第二凸部482分别与第二保持部414b、415b、418b、419b卡合的方式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压入第二板48时,第二板48黑第二保持部414b、415b、418b、419b保持为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线圈配置孔410及板部41重叠的状态。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第一板47及第二板48设于线圈保持架4。
这样,在本方式的致动器1中,线圈5配置于线圈配置孔410的内侧,上述线圈配置孔410沿第一方向Z贯通线圈保持架4的板部41,并且,第一板47配置成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线圈配置孔410及板部41重叠。因此,当将粘接剂填充到线圈5的空芯部50时,粘接剂会流入线圈5与线圈保持架4之间、线圈5与第一板47之间、以及第一板47与线圈保持架4之间。因此,当使粘接剂硬化时,线圈5、第一板47、及线圈保持架4通过粘接剂层9而被固定。因此,与使粘接剂流入线圈5的外周面与线圈配置孔410的内周面的间隙的情况不同,能够将配置于线圈保持架4的线圈配置孔410中的线圈5与线圈保持架4适当粘接。另外,第一板47夹在第一永磁体71与线圈5之间。因此,即使在可动体6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移动的情况下,第一永磁体71和线圈5也不会直接接触,因此,线圈5不容易损坏。
另外,在将粘接剂填充到线圈5的空芯部50之后重叠第二板48时,粘接剂顺畅地流入线圈5与线圈保持架4之间、线圈5与第一板47之间、以及第一板47与线圈保持架4之间,并且,流入线圈5与第二板48之间、以及第二板48与线圈保持架4之间。因此,当使粘接剂硬化时,线圈5、第一板47、第二板48、及线圈保持架4通过粘接剂层9而被固定。在该状态下,第二板48夹在第二永磁体72与线圈5之间。因此,即使在可动体6向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移动的情况下,第二永磁体72和线圈5也不会直接接触,因此,线圈5不容易损坏。
另外,第一板47及第二板48由非磁性材料构成,因此,来自第一永磁体71的磁通量及第二永磁体72的磁通量与线圈5交链而不受第一板47及第二板48的影响。另外,第一板47及第二板48由金属板构成,因此,能够将线圈5中产生的热经由第一板47及第二板48高效地逸散。另外,第一板47及第二板48由不锈钢板构成,因此,即使在板厚薄的情况下,第一板47及第二板48也具有充分的强度。
另外,线圈保持架4具有与第一板47的爪状的第一凸部472卡合而保持第一板47的第一保持部414a、415a、418a、419a和与第二板48的爪状的第二凸部482卡合而保持第二板48的第二保持部414b、415b、418b、419b。因此,无需用夹具支承第一板47及第二板48直到粘接剂90硬化。
(连接体91、92的结构)
如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可动体6被设于可动体6与支承体2之间的连接体91、92支承为能沿第二方向X及第三方向Y移动。
在本方式中,连接体91设于第一磁轭81和第一板47在第一方向Z对置的部分。连接体92设于第二磁轭82和第二板48在第一方向Z对置的部分。更具体而言,连接体91在第三方向Y上分开的两个部位(线圈5的短边部52侧)分别设于与第一磁轭81和第一板47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部分。连接体92在第三方向Y上分开的两个部位(线圈5的短边部52侧)分别设于与第二磁轭82和第二板48在第一方向Z上对置的部分。因此,不使用板状弹簧等也可将可动体6支持成能沿第二方向X移动。
在本方式中,连接体91、92为粘弹性部件。更具体而言,连接体91、92(粘弹性部件)是由硅凝胶等构成的凝胶状部件。在本方式中,连接体91、92由针入度为90度~110度的硅凝胶构成。像JIS-K-2207或JIS-K-2220中规定的那样,针入度是用1/10mm单位表示在25℃下施加了9.38g的总负荷的1/4锥度的针进入5秒钟时间的深度的值,该值越小则表述越硬。此外,利用粘接剂、粘合剂、或硅凝胶的粘合性进行连接体91与第一磁轭81之间的固定、连接体92与第二磁轭82之间的固定以及连接体91、92与线圈保持架4的固定。
这样,在本方式的致动器1中,因为在可动体6和支承体2之间设有连接体91、92,所以能够抑制可动体6共振。在此,连接体91设于第一板47和第一磁轭81之间,连接体92设于第二板48和第二磁轭82之间。因此,设置连接体91、92不使用壳体3。因此,即使不使用壳体3,也能够将连接体91、92设置在支承体2与可动体6之间。因此,因为能够在未设置壳体3的装配中途的阶段设置连接体91、92,所以能够在制造中途测定包含阻尼特性的振动特性。另外,因为设置连接体91、92不使用壳体3,所以能够在不具有壳体3的致动器上设置连接体91、92。
另外,由于连接体91、92设于支承体2和可动体6上,并且设于支承体2的部位与设于可动体6的部位在与第二方向X(振动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Z上对置,因此,在可动体6沿第二方向X振动时,该连接体91、92沿其剪切方向变形以防止共振。因此,即使可动体6沿第二方向X振动,因为连接体91、92的弹性率的变化小,所以也能够有效地抑制可动体6的共振。
即,连接体(连接体91、92)是粘弹性部件(板状的凝胶状部件),根据其伸缩方向,具备线性或非线性的伸缩特性。例如,连接体91、92在通过沿其厚度方向(轴向)按压而压缩变形时,具备非线性分量大于线性分量(弹簧系数)的伸缩特性,另一面,在沿厚度方向(轴向)被拉伸并延伸的情况下,具备线性分量(弹簧系数)大于非线性分量(弹簧系数)的伸缩特性。另外,在连接体91、92沿与厚度方向(轴向)交叉的方向(剪切方向)变形的情况下,无论在哪个方向上动作,都是被拉伸并延伸方向的变形,因此,具有线性分量(弹簧系数)大于非线性分量(弹簧系数)的变形特性。在本方式中,连接体91、92构成为在可动体6沿第二方向X振动时沿剪切方向变形。因此,在连接体91、92上,在可动体6沿第二方向X振动时,运动方向上的弹力变得恒定。因此,通过使用连接体91、92的剪切方向的弹簧要素,能够提高振动加速度相对于输入信号的再现性,因此,能够实现具有细微的差别的振动。
另外,连接体91、92的第一方向Z的两面各自通过粘接等方法连接于可动体6及支承体2上。因此,连接体91、92可靠地追随可动体6的移动,所以能够有效地防止可动体6的共振。
另外,连接体91、92处于在支承体2与可动体6之间沿第一方向Z被压缩的状态。因此,连接体91、92可靠地追随可动体6的移动,所以能够有效地防止可动体6的共振。
(碰触部的结构)
在本方式中,设有碰触部,该碰触部用于规定可动体6因来自外部的冲击而沿第二方向X及第三方向Y移动时的可动范围。更具体而言,在可动体6中,第一磁轭81的平板部811及第二磁轭82的平板部821在第二方向X上与侧板部414、415、418、419的内表面414s、415s、418s、419s对置。侧板部414、415、418、419的内表面414s、415s、418s、419s成为第一碰触部,在可动体6因来自外部的冲击而沿第二方向X移动时,该第一碰触部与可动体6抵接以规定第二方向X上的可动范围。
另外,在可动体6中,第一磁轭81的一对连结部812及第二磁轭82的一对伸出部822分别位于线圈保持架4的沿第三方向Y分开的侧板部414与侧板部418之间,并且位于线圈保持架4的沿第三方向Y分开的侧板部415与侧板部419之间。因此,在侧板部414和侧板部418中相互对置的端部414g、418g、及在侧板部415和侧板部419中相互对置的端部415g、419g成为第二碰触部,在可动体6因来自外部的冲击而沿第三方向Y移动时,该第二碰触部与可动体6抵接以限制第三方向Y上的可动范围。
(供电基板10的结构)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致动器1的供电基板10的固定构造的说明图。图8是保持供电基板10的狭缝414t、415t的说明图。
如图1及图3所示,在致动器1上,在线圈保持架4中,供电基板10被保持在从上述碰触部(侧板部414、415、418、419的内表面414s、415s、418s、419s、及端部414g、415g、418g、419g)分开的位置,构成线圈5的线圈线56、57通过焊料等连接到供电基板10上。在本方式中,供电基板10是刚性基板。
如图7及图8所示,在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线圈保持架4的侧板部413、414、415构成端面40,端面40规定线圈保持架4在第三方向Y上的外形尺寸。另外,端面40构成支承体2的端面,规定支承体2在第三方向Y上的外形尺寸。另外,端面40构成致动器1的端面,规定致动器1在第三方向Y上的外形尺寸。在本方式中,在线圈保持架4的端面40中,供电基板10在第三方向Y的一侧Y1保持于由侧板部413、414、415围成的开口部40a。在本方式中,线圈线56、57在穿过两个导向槽411c从线圈5引出到第三方向Y的一侧Y1之后,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朝向另一侧Z2延伸,与供电基板10连接,该两个导向槽411c形成于线圈保持架4的板部41的端部411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表面上。
在此,在线圈保持架4上形成有从端面40凹陷的台阶部413u,导向槽411c在台阶部413c处开口。
在本方式中,在线圈保持架4上,在第二方向X上对置的侧板部414、415的端部414h、415h形成有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延伸的一对狭缝414t、415t,供电基板10的第二方向X的两侧的端部10a、10b分别嵌入狭缝414t、415t的内侧。因此,供电基板10以在从壳体3露出的位置沿着线圈保持架4的端面40(侧板部413、414、415)的方式保持于线圈保持架4上。在本方式中,在将供电基板10的端部10a、10b嵌入狭缝414t、415t之后,进一步利用粘接剂固定将线圈保持架4和供电基板10固定,形成抑制供电基板10的振动的构造。
在本方式中,供电基板10具备第一板部11和两个第二板部12、13,该第一板部11在第二方向X上分开的位置形成有通过焊料18连接线圈线56、57的两个接合面16a、16b,两个第二板部12、13从第一板部11的第二方向X上的两端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突出。另外,在第一板部11上的接合面16a、16b的两侧形成有两个接合面17a、17b,在接合面17a、17b上连接来自外部的配线部件(未图示)。接合面16a、16b、17a、17b均形成于供电基板10的一面15,供电基板10将一面15朝向外侧固定于线圈保持架4。在该状态下,供电基板10的一面15和台阶部413u位于相同的假想平面上。
在线圈保持架4的端部411形成有抵接部411r,该抵接部411r在穿过导向槽411c的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端部的位置承接供电基板10的第一板部11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边缘,供电基板10的两端部10a、10b嵌入狭缝414t、415t直到供电基板10的第一板部11与抵接部411r抵接的深度位置。在第一板部11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端部形成有两个凹部11a、11b,该两个凹部11a、11b在将线圈线56、57与供电基板10连接时保持线圈线56、57的前端侧。
狭缝414t、415t的宽度从深度方向(第一方向Z)的中途起变窄。因此,供电基板10在将两端部10a、10b插入狭缝414t、415t时,即使在第一板部11与抵接部411r抵接之前的中途位置,也能维持保持于狭缝414t、415t中的状态。
线圈线56、57对从线圈5到供电基板10的接合面16a、16b(连接位置)之间施予适度的松弛。但是,当将供电基板10以嵌入在狭缝414t、415t内的状态从抵接部411r移动至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分开的深度位置时,线圈线56、57变成张紧状态。
这样,在本方式中,由于供电基板10被保持在由壳体3覆盖的线圈保持架4上,因此,下落时的冲击不易经由壳体3向供电基板10传播。另外,即使在下落时的冲击传播到线圈保持架4的情况下,供电基板10也会与线圈保持架4一起动作,所以不容易发生线圈线56、57被拉伸的事态。因此,因为不容易发生线圈线56、57因下落时的冲击而断线之类的事态,所以能够提高耐下落冲击性能。
另外,供电基板10设置为沿着线圈保持架4的侧面。因此,不容易发生下落时的冲击直接施加在供电基板10的事态,所以不易发生线圈线56、57因下落时的冲击而断线的事态。
另外,在线圈保持架4中,供电基板10设于与可动体6的碰触部(侧板部414、415、418、419的内表面414s、415s、418s、419s(第一碰触部)、及侧板部414、415、418、419的端部414g、415g、418g、419g(第二碰触部)分开的位置。因此,即使可动体6因下落时的冲击而动作,可动体6碰触到线圈保持架4的碰触部,此时的冲击也不容易传播到供电基板10。因此,不容易发生线圈线56、57因下落时的冲击而断线的事态。
另外,在线圈保持架4中固定供电基板10的侧面位于第三方向Y的一侧Y1。在此,线圈5的短边部52(无效边)位于第三方向Y。另外,在线圈5中,线圈线56、57从线圈5的短边部52引出。因此,如果将供电基板10配置于在线圈保持架4上位于第三方向Y的一侧Y1的侧面,则也可以缩短线圈线56、57从线圈5延伸到供电基板10的距离。
另外,线圈线56、57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向另一侧Z2延伸并与供电基板10连接,该供电基板10的两端部10a、10b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嵌入到一对狭缝414t、415t的内侧,一对上述狭缝414t、415t在线圈保持架4的相对置的位置处朝向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延伸。在此,供电基板10向狭缝414t、415t嵌入到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设于线圈保持架4的抵接部411r抵接的深度,并位于第一方向Z的最靠一侧Z1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对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向另一侧Z2延伸的线圈线56、57设置适度的松弛。因此,即使发生了温度变化时在线圈线56、57与周边部件之间发生因热膨胀系数的差异而使线圈线56、57被拉伸等事态,线圈线56、57也不容易断线。因此,能够扩大致动器1的使用温度范围。
另外,在本方式中,供电基板10以一面15从端面40凹陷的状态固定于线圈保持架4。另外,线圈线56、57在从线圈5到其与供电基板10的连接位置之间具有松弛部分,松弛部分通过粘接剂19固定于供电基板10的一面15。在本方式中,线圈线56、57的松弛部分位于台阶部413u和供电基板10之间,因此,粘接剂19将松弛部分固定于台阶部413u及供电基板10的一面15。
这样,在本方式中,供电基板10配置成沿着线圈保持架4的端面40,并且,处于供电基板10的一面15从端面40凹陷的状态。因此,即使在将供电基板10固定于线圈保持架4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线圈保持架4、支承体2及致动器1的第三方向Y的外形尺寸小型化。
另外,由于供电基板10的一面15从端面40引入,所以即使通过焊料18将线圈线56、57连接到接合面16a、16b,焊料18也不会从端面40大幅突出。在本方式中,焊料18处于从端面40凹陷的位置。因此,能够将线圈保持架4、支承体2及致动器1的第三方向Y的外形尺寸小型化。
另外,由于在线圈线56、57上设有松弛部分,所以在致动器1的装配工序中,线圈线56、57不容易断线。另外,由于松弛部分通过粘接剂19固定于供电基板10的一面15,因此,在装配了致动器1之后,松弛部分不容易从端面40突出。另外,因为供电基板10的一面15从端面40凹陷,所以粘接剂19不会从端面40大幅突出。在本方式中,粘接剂19处于从端面40凹陷的位置。因此,能够将线圈保持架4、支承体2及致动器1的第三方向Y的外形尺寸小型化。
(动作)
在本方式的致动器1中,当经由供电基板10从外部(上位的设备)对线圈5供电时,在具备线圈5、第一永磁体71及第二永磁体72的磁驱动回路1a的作用下,可动体6沿第二方向X往复移动。因此,手持致动器1的使用者可以通过来自致动器1的振动得到信息。此时,关于施加到线圈5的信号波形,根据要传递的信息改变频率。另外,关于施加到线圈5的信号波形,使极性反转,但此时,在驱动信号的极性为负的期间和正的期间,针对电压的变化设置缓急差异。其结果是,在可动体6向第二方向X的一侧X1移动时的加速度与可动体6向第二方向X的另一侧X2移动时的加速度之间产生差异。因此,可以使使用者感觉到致动器1向第二方向X的一侧X1或另一侧X2移动的错觉。
(致动器1的制造方法)
图9是表示图1所示的致动器1的制造工序中的、将线圈5固定于线圈保持架4的工序的说明图。图10是表示将线圈5固定于图5所示的线圈保持架4的工序的俯视图。图11是表示将供电基板10固定于图5所示的线圈保持架4的工序的说明图。
在制造致动器1时,首先,如图9及图10所示,将第一板47配置成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与线圈保持架4的线圈配置孔410及板部41重叠。此时,将第一凸部472插入并卡合于侧板部414、415、418、419的第一保持部414a、415a、418a、419a。其结果是,第一板47以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堵塞线圈配置孔410的状态保持于线圈保持架4。接着,如图9及图10所示,将线圈5配置于线圈配置孔410中。
在该状态下,如图7所示,将供电基板10固定于线圈5。在本方式中,如图11(a)所示,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将供电基板10的端部10a、10b嵌入线圈保持架4的狭缝414t、415t。此时,在供电基板10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线圈保持架4的抵接部411r抵接之前的中途位置处,停止供电基板10的插入。因此,供电基板10处于从抵接部411r浮起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将线圈线56、57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穿绕到另一侧Z2,并通过焊料18连接于供电基板10的接合面16a、16b。此时,将线圈线56、57穿过凹部11a、11b而对线圈线56、57进行定位。在将线圈线56、57连接到供电基板10之后,将线圈线56、57的前端侧的多余部分切断、去除。
然后,将供电基板10压入到狭缝414t、415t内直到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抵接部411r抵接的深度。其结果是,在线圈线56、57上,在从线圈5到供电基板10的接合面16a、16b(连接位置)之间施予适当的松弛。在本方式中,将供电基板10压入狭缝414t、415t内直到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抵接部411r抵接的深度之后,将供电基板10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线圈保持架4。
在此,由于狭缝414t、415t的宽度从深度方向的中途起变窄,所以当将供电基板10插入狭缝414t、415t中直到宽度变窄的位置时,供电基板10临时固定于狭缝414t、415t中。因此,如果在将线圈线56、57连接到临时固定的供电基板10之后,将供电基板10更深地插入到狭缝414t、415t内,则能够对线圈线56、57施予松弛。另外,仅通过优化连接线圈线56、57时的供电基板10的位置,便可优化施予给线圈线56、57的松弛。然后,将线圈线56、57的松弛部分通过粘接剂19固定于台阶部413u及供电基板10的一面15。
接着,如图9及图10所示,将粘接剂填充在线圈5的空芯部50之后,将第二板48配置成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线圈保持架4的线圈配置孔410及板部41重叠。此时,将第二凸部482插入并卡合于侧板部414、415、418、419的第二保持部414b、415b、418b、419b。其结果是,第二板48以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与线圈5重叠的状态被保持于线圈保持架4。另外,粘接剂90在线圈5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在线圈5和第一板47之间流动并流入第一板47和线圈保持架4的板部41的间隙。此时,多余的粘接剂90流入形成于板部41的端部411、412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表面的凹部412a等中。另一方面,粘接剂90在线圈5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于线圈5和第二板48之间流动并流入第二板48和线圈保持架4的板部41的间隙。此时,多余的粘接剂90流入形成于板部41的端部411、412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表面的凹部411b、412b等中。
因此,当使粘接剂90硬化时,线圈5被由粘接剂90硬化形成的粘接剂层9固定于第一板47及线圈保持架4的板部41。另外,第一板47被粘接剂层9固定于线圈保持架4的板部41。另外,线圈5被粘接剂层9固定于第一板47,第二板48被粘接剂层9固定于线圈保持架4的板部41。
接着,将连接体91粘接在第一板47的第一方向Z的一侧Z1的表面中在第三方向Y上分开的两个部位,另一方面,将连接体92粘接在第二板48的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的表面中在第三方向Y上分开的两个部位。
接着,将固定有第一永磁体71的第一磁轭81相对于第一板47配置在第一方向Z的一侧Z1,另一方面,将固定有第二永磁体72的第二磁轭82相对于第二板48配置在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将第一磁轭81的连结部812的前端部通过焊接等方法连接于第二磁轭82的伸出部822。此时,将连接体91粘接于第一磁轭81上,将连接体92粘接于第二磁轭82上。
接着,在以从第一方向Z的一侧Z1覆盖线圈保持架4及可动体6的方式重叠第一壳体部件31之后,以从第一方向Z的另一侧Z2覆盖线圈保持架4及可动体6的方式重叠第二壳体部件32,并使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32的侧板部321的卡合孔321d与线圈保持架4的卡合凸部414d、418d等卡合。然后,通过焊接等将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结合,构成壳体3。
(本方式的其它效果)
在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在将线圈配置于贯通线圈保持架的板部的线圈配置孔的结构中,需要使粘接剂流入在将线圈配置于线圈配置孔的内侧时产生的线圈配置孔的内周面与线圈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中,从而将线圈粘接于线圈保持架上。但是,由于线圈是通过卷绕线圈线而制造的,在这种特性上,外径尺寸容易出现偏差,所以线圈配置孔的内周面与线圈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容易变动。因此,即使将定量的粘接剂流入间隙,也难以将粘接剂恰当地填充到间隙中。因此,在与间隙的宽度相比,粘接剂过剩的情况下,粘接剂从间隙向外侧溢出,另一方面,在与间隙的宽度相比,粘接剂不足的情况下,线圈和线圈保持架的粘接强度会降低。
针对该问题,本方式的致动器具有:可动体、支承体、连接体以及磁驱动回路,上述连接体具备弹性及粘弹性的至少一方,并配置成在上述可动体与上述支承体对置的位置处同时与上述可动体及上述支承体接触,上述磁驱动回路具备空芯的线圈和第一永磁体,其中,上述空芯的线圈设于上述可动体及上述支承体中的一侧部件上,上述第一永磁体以在上述线圈的第一方向的一侧与上述线圈对置的方式设于上述可动体及上述支承体中的另一侧部件上,使上述可动体相对于上述支承体在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振动,上述一侧部件具有:线圈保持架,上述线圈保持架包括板部,线圈配置孔沿上述第一方向贯穿上述板部,在上述线圈配置孔的内侧配置有上述线圈;第一板,上述第一板从上述第一方向的一侧与上述线圈配置孔及上述板部重叠;以及粘接剂层,上述粘接剂层至少填充于上述线圈的空芯部,并将上述线圈固定于上述第一板及上述板部,在上述线圈保持架上设有第一保持部,上述第一保持部与上述第一板卡合并将上述第一板保持为从上述第一方向的一侧与上述线圈配置孔及上述板部重叠的状态。
在本方式中,线圈配置于在第一方向贯通线圈保持架的板部的线圈配置孔的内侧,并且,第一板配置成从第一方向的一侧与线圈配置孔及板部重叠。因此,当将粘接剂填充到线圈的空芯部时,粘接剂流入线圈与线圈保持架之间、线圈与第一板之间以及第一板与线圈保持架之间。因此,当使粘接剂硬化时,线圈、第一板及线圈保持架被粘接剂层固定。因此,与将粘接剂流入线圈的外周面与线圈配置孔的内周面的间隙的情况不同,能够将配置于线圈保持架的线圈配置孔中的线圈与线圈保持架适当地粘接。另外,由于在线圈保持架上设有与第一板卡合以保持第一板的第一保持部,因此,无需用夹具支承第一板直到粘接剂硬化。
在本方式中,采用如下方式:上述线圈经由上述第一板与上述第一永磁体对置,上述一侧部件具有第二板,该第二板配置成从上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与上述线圈配置孔及上述板部重叠,上述另一侧部件具有第二永磁体,该第二永磁体隔着上述第二板在上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与上述线圈对置,上述线圈被上述粘接剂层固定于上述第二板及上述板部,在上述线圈保持架上设有第二保持部,该第二保持部与上述第二板卡合将上述第二板保持为从上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与上述线圈配置孔及上述板部重叠的状态。根据该方式,在将粘接剂填充到线圈的空芯部之后重叠第二板时,粘接剂顺畅地流入线圈与线圈保持架之间、线圈与第一板之间以及第一板与线圈保持架之间,并且,流入线圈与第二板之间以及第二板与线圈保持架之间。因此,当使粘接剂硬化时,线圈、第一板、第二板及线圈保持架被粘接剂层固定。另外,在线圈保持架上设有与第二板卡合以保持第二板的第二保持部,因此,无需用夹具支承第二板直到粘接剂硬化。另外,第一板夹在第一永磁体和线圈之间。因此,即使在可动体向第一方向的一侧移动的情况下,第一永磁体和线圈也不会直接接触,因此,线圈不容易损坏。另外,第二板夹在第二永磁体和线圈之间。因此,即使在可动体向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移动的情况下,第二永磁体和线圈也不会直接接触,因此,线圈不容易损坏。
在本方式中,采用下述方式,上述第一保持部是朝向上述第一方向的一侧延伸且上述第一方向的一侧的端部成为开放端的槽状的凹部,上述第一板包括弹性地与上述第一保持部的内部卡合的第一凸部,上述第二保持部是朝向上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延伸且上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成为开放端的槽状的凹部,上述第二板包括弹性地与上述第二保持部的内部卡合的第二凸部。根据该方式,当将第一板从第一方向的一侧压入以使第一凸部与第一保持部卡合时,第一板由第一保持部保持为从第一方向的一侧与线圈配置孔及板部重叠的状态。另外,当将第二板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压入以使第二凸部与第二保持部卡合时,第二板由第二保持部保持为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与线圈配置孔及板部重叠的状态。因此,能够将第一板及第二板容易地设于线圈保持架上。
在本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上述第一凸部向上述第一方向的一侧倾斜突出,上述第二凸部向上述第二方向的一侧倾斜突出。
在本方式中,采用如下方式,上述第一保持部、上述第二保持部、上述第一凸部及上述第二凸部分别设于与上述第一板及上述第二板的多个角对应的多个部位。在本方式中,采用如下方式,上述第一保持部、上述第二保持部、上述第一凸部及上述第二凸部分别在上述多个部位中的每个部位设有多个。
在本方式中,采用如下方式,上述第一板及上述第二板由非磁性材料构成。根据该方式,来自第一永磁体的磁通量及第二永磁体的磁通量与线圈交链而不受第一板及第二板的影响。
在本方式中,采用如下方式,上述第一板及上述第二板由金属板构成。根据该方式,能够将线圈中产生的热经由第一板及第二板高效地逸散。
在本方式中,采用如下方式,上述连接体是粘弹性部件,分别设于上述第一板与上述可动体在上述第一方向上对置的部位、及上述第二板和上述可动体在上述第一方向上对置的部位。根据该方式,连接体向与厚度方向(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剪切方向)变形,因此,发挥线性分量(弹簧系数)大于非线性分量(弹簧系数)的变形特性。因此,能够提高振动加速度相对于输入信号的再现性,因此,能够实现具有细微的差别的振动。
在本方式中,采用如下方式,上述一侧部件是上述支承体,上述另一侧部件是上述可动体。即,采用如下方式,将线圈设于支承体上,将磁铁设于可动体上。
根据本方式,可以提供能够将配置于线圈保持架的线圈配置孔中的线圈与线圈保持架适当粘接的致动器。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相对于线圈5的第一方向Z的两侧设有永磁体(第一永磁体71及第二永磁体72),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仅在相对于线圈5的第一方向Z的一方设有永磁体的致动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线圈保持架4及线圈5设于支承体2上,将永磁体(第一永磁体71及第二永磁体72)及磁轭(第一磁轭81及第二磁轭82)设于可动体6上。但是,关于使用了第一板47及第二板48的结构或用于在供电基板10上设置松弛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将线圈保持架4及线圈5设于可动体6、将永磁体(第一永磁体71及第二永磁体72)及磁轭(第一磁轭81及第二磁轭82)设于支承体2的致动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接体91、92,使用凝胶状部件(粘弹性部件),但也可以使用橡胶、弹簧等。在此,粘弹性是指将粘性和弹性两者组合的性质,是凝胶状部件、塑料、橡胶等高分子物质中较显著的性质。因此,作为具备粘弹性的连接体91、92,也可以使用天然橡胶、二烯橡胶(例如,丁苯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丙烯腈丁二烯橡胶等)、非二烯橡胶(例如,丁基橡胶、乙丙橡胶、三元乙丙橡胶、聚氨酯橡胶、硅橡胶、氟橡胶等)、热塑性弹性体等各种橡胶材料及它们的改性材料。
Claims (8)
1.一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可动体;
支承体;
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具备弹性及粘弹性的至少一方,并配置成在所述可动体与所述支承体对置的位置处同时与所述可动体及所述支承体接触;以及
磁驱动回路,所述磁驱动回路具备空芯的线圈和第一永磁体,其中,上述空芯的线圈设于所述可动体及所述支承体中的一侧部件上,所述第一永磁体以在第一方向的一侧与所述线圈对置的方式设于所述可动体及所述支承体中的另一侧部件上,使所述可动体相对于所述支承体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振动,
所述一侧部件具有:线圈保持架,所述线圈保持架包括板部,线圈配置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贯通所述板部,在所述线圈配置孔的内侧配置有所述线圈;第一板,所述第一板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与所述线圈配置孔及所述板部重叠;以及粘接剂层,所述粘接剂层至少填充于所述线圈的空芯部,并将所述线圈固定于所述第一板及所述板部,
所述线圈隔着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一永磁体对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侧部件具有第二板,所述第二板配置成从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线圈配置孔及所述板部重叠,
所述线圈被所述粘接剂层固定于所述第二板及所述板部,
所述另一侧部件具有第二永磁体,所述第二永磁体隔着所述第二板在所述线圈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线圈对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及所述第二板由非磁性材料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及所述第二板由金属板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及所述第二板由不锈钢板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保持架具有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其中,所述第一保持部与所述第一板卡合以保持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保持部与所述第二板卡合以保持所述第二板。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体是粘弹性部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板和所述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板和所述可动体,其中,设于所述第一板的部位与设于所述可动体的部位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置,设于所述第二板的部位与设于所述可动体的部位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侧部件是所述支承体,
所述另一侧部件是所述可动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077559.6A CN112187005B (zh) | 2018-03-30 | 2019-03-29 | 致动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68097A JP7064925B2 (ja) | 2018-03-30 | 2018-03-30 | アクチュエータ |
JP2018-068097 | 2018-03-30 | ||
JP2018-237877 | 2018-12-20 | ||
JP2018237877A JP7221040B2 (ja) | 2018-12-20 | 2018-12-20 | アクチュエータ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077559.6A Division CN112187005B (zh) | 2018-03-30 | 2019-03-29 | 致动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323912A true CN110323912A (zh) | 2019-10-11 |
CN110323912B CN110323912B (zh) | 2022-04-29 |
Family
ID=6805393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248586.6A Active CN110323912B (zh) | 2018-03-30 | 2019-03-29 | 致动器 |
CN202011077559.6A Active CN112187005B (zh) | 2018-03-30 | 2019-03-29 | 致动器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077559.6A Active CN112187005B (zh) | 2018-03-30 | 2019-03-29 | 致动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108316B2 (zh) |
CN (2) | CN110323912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97537A (zh) * | 2020-04-02 | 2021-10-12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致动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324521B1 (de) * | 2016-11-16 | 2020-04-15 | Etel S. A.. | Kühlplatte für einen linearmotor |
CN114761142B (zh) | 2019-12-11 | 2023-07-25 |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 振动产生装置 |
JP7533871B2 (ja) * | 2020-01-15 | 2024-08-14 |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ー及び電子機器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001512A2 (en) * | 1998-11-10 | 2000-05-17 | Asm Lithography B.V. | Actuator and transducer |
CN2664276Y (zh) * | 2003-09-29 | 2004-12-15 | 良峰塑胶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行动电话的充电装置 |
CN101657956A (zh) * | 2007-06-13 | 2010-02-24 |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 密封直线电动机电枢以及密封直线电动机 |
CN106471719A (zh) * | 2014-12-26 | 2017-03-01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致动器 |
WO2018030265A1 (ja) * | 2016-08-09 | 2018-02-15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
CN207053360U (zh) * | 2017-07-20 | 2018-02-27 | 苏州耳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直线驱动电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50192B2 (ja) * | 1989-12-28 | 1996-11-06 | キヤノン電子株式会社 | 絞り装置 |
JPH0417677U (zh) * | 1990-05-31 | 1992-02-13 | ||
JP4886355B2 (ja) * | 2006-05-02 | 2012-02-29 | 日本トムソン株式会社 | 可動マグネット型リニアモータを内蔵したスライド装置 |
KR101255914B1 (ko) * | 2010-12-31 | 2013-04-23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선형 진동모터 |
-
2019
- 2019-03-28 US US16/367,471 patent/US11108316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3-29 CN CN201910248586.6A patent/CN110323912B/zh active Active
- 2019-03-29 CN CN202011077559.6A patent/CN112187005B/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10-20 US US17/075,092 patent/US1148942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001512A2 (en) * | 1998-11-10 | 2000-05-17 | Asm Lithography B.V. | Actuator and transducer |
CN2664276Y (zh) * | 2003-09-29 | 2004-12-15 | 良峰塑胶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行动电话的充电装置 |
CN101657956A (zh) * | 2007-06-13 | 2010-02-24 |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 密封直线电动机电枢以及密封直线电动机 |
CN106471719A (zh) * | 2014-12-26 | 2017-03-01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致动器 |
WO2018030265A1 (ja) * | 2016-08-09 | 2018-02-15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
CN207053360U (zh) * | 2017-07-20 | 2018-02-27 | 苏州耳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直线驱动电机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97537A (zh) * | 2020-04-02 | 2021-10-12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致动器 |
CN113497537B (zh) * | 2020-04-02 | 2023-06-16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致动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87005A (zh) | 2021-01-05 |
US20210044190A1 (en) | 2021-02-11 |
US20190305659A1 (en) | 2019-10-03 |
CN112187005B (zh) | 2023-07-04 |
US11489426B2 (en) | 2022-11-01 |
US11108316B2 (en) | 2021-08-31 |
CN110323912B (zh) | 2022-04-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323913A (zh) | 致动器及致动器的制造方法 | |
CN110323912A (zh) | 致动器 | |
CN110323915A (zh) | 致动器 | |
CN109475905B (zh) | 线性致动器 | |
CN111355354B (zh) | 致动器 | |
JP7221040B2 (ja) | アクチュエータ | |
CN110323911A (zh) | 致动器 | |
CN109923504A (zh) | 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 |
CN110391063B (zh) | 致动器 | |
CN110800198A (zh) | 致动器 | |
CN112469510B (zh) | 致动器 | |
JP2020162393A (ja) | アクチュエータ | |
JP7252720B2 (ja) | アクチュエータ | |
JP2019180148A (ja) | アクチュエータ | |
JP2020137346A (ja) | アクチュエータ | |
CN113497537B (zh) | 致动器 | |
US20200248772A1 (en) | Damper member, damper mechanism, actuator, and damper member manufacturing method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