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09501B - 交叉引用方法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交叉引用方法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09501B
CN110309501B CN201810260527.6A CN201810260527A CN110309501B CN 110309501 B CN110309501 B CN 110309501B CN 201810260527 A CN201810260527 A CN 201810260527A CN 110309501 B CN110309501 B CN 1103095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rce node
node
document
cross
cross refer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6052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09501A (zh
Inventor
占定心
王金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Founder Holdings Development Co ltd
Beijing Founder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king University Founder Group Co Ltd
Beijing Founder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king University Founder Group Co Ltd, Beijing Founder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king University Founder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26052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09501B/zh
Publication of CN110309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095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095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095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8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emi-structured data, e.g. markup language structured data such as SGML, XML or HTML
    • G06F16/83Query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40/00Handling natural language data
    • G06F40/10Text processing
    • G06F40/189Automatic justif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diology,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Document Processing Apparatus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交叉引用方法与装置,包括:根据预设的编号规则为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设置唯一的编号;接收用户的设置指令,根据所述设置指令为所述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设置交叉引用关系,获得至少一个具有交叉引用关系的源节点;针对每一源节点,根据所述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的编号为所述源节点设置属性值,所述属性值用于表征所述源节点的交叉引用关系;将所述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的属性名存储至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以使后续可以根据任一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名获取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值。通过本发明,能够使交叉引用关系不随后续的排版操作而产生变化,因此节省了人力资源,且避免了由于交叉引用的维护而产生的错误,提高了排版的效率。

Description

交叉引用方法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文档排版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交叉引用方法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已成为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档,作为一种传统的信息存储方式,承载了大量、种类繁多的信息。实际应用中,一份文档中的多个不同的章节、节点之间往往存在着关联关系。
为了将文档中存在关联关系的章节、节点关联起来,提高文档的结构性与可读性,现有技术中提出了交叉引用的方法,交叉引用就是不同位置信息间存在的关联关系的描述,是对文档中其他位置的内容的引用,例如,可为标题、脚注、书签、题注、编号段落等创建交叉引用。在排版领域,交叉引用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使用交叉引用的基础上,排版出来的文档的结构性、可读性更强,内容的冗余信息更少,查阅更加方便。
虽然交叉引用的应用带来了种种好处,但是交叉引用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却比较繁琐复杂。在文档排版时,由于文档中的内容需要随时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整,因此,相应的交叉引用关系也需要进行调整,对于体量大的文档,会为此消耗大量人力,并且容易出错,出错后难以发现、修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交叉引用方法与装置,用于解决在文档排版时,由于文档中的内容需要随时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整,因此,相应的交叉引用关系也需要进行调整,因此较为耗费人力资源,且容易出错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交叉引用方法,包括:
根据预设的编号规则为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设置唯一的编号;
接收用户的设置指令,根据所述设置指令为所述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设置交叉引用关系,获得至少一个具有交叉引用关系的源节点;
针对每一所述源节点,根据所述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的编号为所述源节点设置属性值,所述属性值用于表征所述源节点的交叉引用关系;
将所述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的属性名存储至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以使后续可以根据任一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名获取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值。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交叉引用装置,包括:
编号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编号规则为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设置唯一的编号;
设置模块,用于接收用户的设置指令,根据所述设置指令为所述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设置交叉引用关系,获得至少一个具有交叉引用关系的源节点;
属性名设置模块,用于针对每一所述源节点,根据所述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的编号为所述源节点设置属性值,所述属性值用于表征所述源节点的交叉引用关系;
第一存储模块,用于将所述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的属性名存储至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以使后续可以根据任一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名获取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值。
本发明提供的交叉引用方法与装置,通过根据预设的编号规则对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进行编号,并根据用户的设置指令为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设置交叉引用关系,获得多个具有交叉引用关系的源节点,确定每一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的编号,根据该目标节点的编号为源节点设置属性值,并将表征源节点交叉引用关系的源节点的属性值记录在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以便后续调用,由于该编号不会因为后续的排版等内容调整而发生大范围改动,且每个源节点的交叉引用关系也不会发生变动,因此,即使后续文档中的部分节点的内容发生改变,当前的交叉引用关系也不会发生变化,从而能够使交叉引用关系不随后续的排版操作而产生变化,因此节省了人力资源,且避免了由于交叉引用的维护而产生的错误,提高了排版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交叉引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交叉引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交叉引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交叉引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交叉引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01、根据预设的编号规则为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进行编号。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结构化XML文档中,为了是每个节点都区别与其他节点,可以根据预设的编号规则为XML文档中的每个节点设置唯一的编号。需要说明的是,在为XML文档中的每个节点设置编号时,需要确保该编号不会因为后续的排版等内容调整而发生大范围改动,举例来说,该编号不可以因为部分节点的增删改而导致其他节点的编号大范围改动。
具体地,该编号可以由用户根据自行设定的编号规则进行设置,也可以为终端根据预存的编号规则进行设置,本发明在此不作限制。举例来说,可以根据采用阿拉伯数字为XML文档中的每个节点设置编号,也可以采用英文字母与数字的结合等方式,只要能够保证每个节点的编号都是唯一的,且不会因为其他节点的增删改而导致其他节点的编号大范围修改即可。
步骤102、接收用户的设置指令,根据所述设置指令为所述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设置交叉引用关系,获得至少一个具有交叉引用关系的源节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XML文档中的每个节点设置唯一的编号之后,可以接收用户发送的设置指令,具体地,该设置指令用户为XML文档中的每个节点设置交叉引用关系。实际应用中,用户可以根据当前的需求确定待设置交叉引用关系的节点,并发送对应的设置指令,接收到用户的设置指令之后,可以根据该设置指令中用户当前的需求为文档中的节点设置交叉引用关系,从而获得多个具有交叉引用关系的源节点。
步骤103、针对每一所述源节点,根据所述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的编号为所述源节点设置属性值,所述属性值用于表征所述源节点的交叉引用关系。
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每一个具有交叉引用关系的源节点,可以确定其所引用的目标节点的编号,并根据该目标节点的编号为源节点设置属性名,其中,属性名中包含该源节点的属性值,属性值能够表征源节点的交叉引用关系。
步骤104、将所述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的属性名存储至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以使后续可以根据任一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名获取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后续对交叉引用关系的使用,需要对当前交叉引用关系进行记录。具体地,可以将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的属性名存储至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以使后续可以根据任一源节点的属性名获取源节点的属性值。此外,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还可以存储有交叉引用源节点处展示的内容与格式规则,可以作为后续交叉引用内容更新的依据。
通过为XML文档中的每个节点设置唯一的编号,且对每个源节点的交叉引用关系进行记录,由于该编号不会因为后续的排版等内容调整而发生大范围改动,且每个源节点的交叉引用关系也不会发生变动,因此,即使后续文档中的部分节点的内容发生改变,当前的交叉引用关系也不会发生变化,因此无需后续人工维护,在节省了人力资源的基础上,降低了XML文档的错误率。
以实际应用举例来说,若当前待发布文档中包括四个节点:A、B、C、D,根据预设的编号规则为其设置的编号分别为a、b、c、d,接收用户的设置指令,根据该设置指令确定当前待发布文档的交叉引用关系为节点D引用节点B,因此,可以根据节点B的编号为节点D设置属性值。具体地,A节点的节点信息为<A name="a"/>;B节点的节点信息为<A name="b"/>;C节点的节点信息为<A name="c"/>;而D节点交叉引用B节点,因此,源节点D的节点信息为<D name="d"ref="b">,其中,D为节点D的节点名、name为节点D的属性名、ref为节点D的引用属性名,b为节点D引用的目标节点的属性值,将当前四个节点的属性名存储至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以便后续用户根据当前需求进行查询。从而在后续遍历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源节点的引用关系时,可以快速地获取并定位每一个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并展示给用户。由于根据预设的编号规则设置的编号不会因为后续的排版等内容调整而发生大范围改动,而且根据用户的设置指令设置的交叉引用关系也不会发生改变,因此,能够保证当前文档的交叉引用关系可以不随后续的排版操作而产生变化,因此节省了人力资源,且避免了由于交叉引用的维护而产生的错误,提高了排版的效率。
本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引用方法,通过根据预设的编号规则对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进行编号,并根据用户的设置指令为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设置交叉引用关系,获得多个具有交叉引用关系的源节点,确定每一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的编号,根据该目标节点的编号为源节点设置属性值,并将表征源节点交叉引用关系的源节点的属性值记录在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以便后续调用,从而能够使交叉引用关系不随后续的排版操作而产生变化,因此节省了人力资源,且避免了由于交叉引用的维护而产生的错误,提高了排版的效率。
进一步地,在为文档设置交叉引用关系之后,还可以支持后续用户的查询等操作,具体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用户的查询指令,所述查询指令中包括待查询的源节点;
根据所述查询指令在所述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查询所述待查询的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
获取所述待查询的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并展示给所述用户。
在本实施例中,在为文档设置交叉引用关系之后,还可以接收用户的查询指令,其中,该查询指令中包括待查询的源节点,可以根据该查询指令在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查找查询指令中包括的源节点所引用目标节点并展示给所述用户。实际应用中,用户可以根据上述方法实现对已设置的交叉引用关系进行使用或者验证,以便对当前的交叉引用关系调整或应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引用方法,通过接收用户的查询指令中的源节点获取该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并展示给用户,从而方便用户对当前的交叉引用关系的使用或调整,进而能够提高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根据所述查询指令在所述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查询所述待查询的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包括:
根据所述查询指令在所述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获取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名;
根据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名查找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值以确定所述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
在本实施例中,接收到用户发送的查询指令后,可以根据查询指令中所包含的源节点在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查询该源节点的属性名,并根据该源节点的属性名获取该源节点的属性值以确定该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的编号,以便后续能够根据该编号获取相应的目标节点的信息并展示给用户。
本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引用方法,通过接收用户的查询指令中的源节点获取该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并展示给用户,从而方便用户对当前的交叉引用关系的使用或调整,进而能够提高用户体验。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交叉引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述,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步骤104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201、获取所述待发布文档待发布的平台的排版模板。
步骤202、根据所述排版模板对所述待发布文档的排版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再根据用户的需求为XML文档设置交叉引用关系之后,还可以将当前的待发布文档发布至待发布平台。具体地,可以获取当前待发布平台的排版模板,由于当前待发布文档中的排版可能与待发布平台的排版模板有所不同,因此,为了使待发布文档能够在待发布平台上正常展示全部数据,需要根据待发布平台的排版模板对待发布文档进行调整,以使待发布文档当前的排版与待发布平台的排版模板相匹配,以供用户查看。需要说明的是,待发布文档在发布在待发布平台上时,其每个节点的编号不会发生改变,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存储的交叉引用关系不会发生改变,对应的,待发布文档中的交叉引用关系也不会因为根据待发布平台的排版模板的排版调整而改变,因此无需后续人工维护,在节省了人力资源的基础上,降低了XML文档的错误率。
举例来说,若当前待发布文档将要发布在WORD文档中,而待发布文档中当前的排版与WORD文档的排版有所不同,因此,可以获取WORD文档中的排版模板,并根据WORD文档的排版模板对当前待发布文档进行排版调整,以使待发布文档的排版适应于WORD文档,提高文档的可读性。
本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引用方法,通过根据待发布平台的排版模板对待发布文档进行调整,从而能够使待发布文档当前的排版与待发布平台的排版模板相匹配,提高版面的可读性。
进一步地,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步骤202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针对调整后的所述待发布文档中的每一所述源节点,确定所述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对应的位置信息;
根据预设的标注规则将所述位置信息标注至所述源节点周围预设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当前待发布文档中每个节点都是以编号来标注的,而待发布文档发布之后,针对不同的平台,待发布文档中的不同节点可以分别对应不同的位置,具体地,该位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页码、行数、段落等位置。具体地,针对待发布文档中的每一个源节点,确定其所引用的目标节点当前对应的位置信息,并根据预设的标注规则将目标节点当前对应的位置信息标注至源节点周围预设的位置。举例来说,可以获取目标节点的页码与行数,并将该页码与行数标注在源节点的右上角,以供用户审阅。
本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引用方法,通过确定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对应的位置信息,并根据预设的标注规则将位置信息标注至源节点周围预设的位置,从而能够增加XML文档的可读性,进而提高用户体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交叉引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编号模块31,用于根据预设的编号规则为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进行编号。
设置模块32,用于接收用户的设置指令,根据所述设置指令为所述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设置交叉引用关系,获得至少一个具有交叉引用关系的源节点。
属性值设置模块33,用于针对每一所述源节点,根据所述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的编号为所述源节点设置属性值,所述属性值用于表征所述源节点的交叉引用关系。
第一存储模块34,用于将所述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的属性名存储至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以使后续可以根据任一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名获取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结构化XML文档中,为了是每个节点都区别与其他节点,编号模块31可以根据预设的编号规则为XML文档中的每个节点设置唯一的编号。需要说明的是,在为XML文档中的每个节点设置编号时,需要确保该编号不会因为后续的排版等内容调整而发生大范围改动,举例来说,该编号不可以因为部分节点的增删改而导致其他节点的编号大范围改动。
具体地,该编号可以由用户根据自行设定的编号规则进行设置,也可以为终端根据预存的编号规则进行设置,本发明在此不作限制。举例来说,可以根据采用阿拉伯数字为XML文档中的每个节点设置编号,也可以采用英文字母与数字的结合等方式,只要能够保证每个节点的编号都是唯一的,且不会因为其他节点的增删改而导致其他节点的编号大范围修改即可。
为XML文档中的每个节点设置唯一的编号之后,可以接收用户发送的设置指令,具体地,该设置指令用户为XML文档中的每个节点设置交叉引用关系。实际应用中,用户可以根据当前的需求确定待设置交叉引用关系的节点,并发送对应的设置指令,接收到用户的设置指令之后,设置模块32可以根据该设置指令中用户当前的需求为文档中的节点设置交叉引用关系,从而获得多个具有交叉引用关系的源节点。
针对每一个具有交叉引用关系的源节点,可以确定其所引用的目标节点的编号,并根据该目标节点的编号为源节点设置属性名,其中,属性名中包含该源节点的属性值,属性值能够表征源节点的交叉引用关系。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后续对交叉引用关系的使用,第一存储模块34需要对当前交叉引用关系进行记录。具体地,可以将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的属性名存储至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以供后续使用。此外,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还可以存储有交叉引用源节点处展示的内容与格式规则,可以作为后续交叉引用内容更新的依据。
通过为XML文档中的每个节点设置唯一的编号,且对每个源节点的交叉引用关系进行记录,由于该编号不会因为后续的排版等内容调整而发生大范围改动,且每个源节点的交叉引用关系也不会发生变动,因此,即使后续文档中的部分节点的内容发生改变,当前的交叉引用关系也不会发生变化,因此无需后续人工维护,在节省了人力资源的基础上,降低了XML文档的错误率。
以实际应用举例来说,若当前待发布文档中包括四个节点:A、B、C、D,根据预设的编号规则为其设置的编号分别为a、b、c、d,接收用户的设置指令,根据该设置指令确定当前待发布文档的交叉引用关系为节点D引用节点B,因此,可以根据节点B的编号为节点D设置属性值。具体地,A节点的节点信息为<A name="a"/>;B节点的节点信息为<A name="b"/>;C节点的节点信息为<A name="c"/>;而D节点交叉引用B节点,因此,源节点D的节点信息为<D name="d"ref="b">,其中,D为节点D的节点名、name为节点D的属性名、ref为节点D的引用属性名,b为节点D引用的目标节点的属性值,将当前四个节点的属性名存储至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以便后续用户根据当前需求进行查询。从而在后续遍历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源节点的引用关系时,可以快速地获取并定位每一个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并展示给用户。由于根据预设的编号规则设置的编号不会因为后续的排版等内容调整而发生大范围改动,而且根据用户的设置指令设置的交叉引用关系也不会发生改变,因此,能够保证当前文档的交叉引用关系可以不随后续的排版操作而产生变化,因此节省了人力资源,且避免了由于交叉引用的维护而产生的错误,提高了排版的效率。
本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引用装置,通过根据预设的编号规则对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进行编号,并根据用户的设置指令为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设置交叉引用关系,获得多个具有交叉引用关系的源节点,确定每一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的编号,根据该目标节点的编号为源节点设置属性值,并将表征源节点交叉引用关系的源节点的属性值记录在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以便后续调用,从而能够使交叉引用关系不随后续的排版操作而产生变化,因此节省了人力资源,且避免了由于交叉引用的维护而产生的错误,提高了排版的效率。
进一步地,在为文档设置交叉引用关系之后,还可以支持后续用户的查询等操作,具体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还包括:
查询指令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的查询指令,所述查询指令中包括待查询的源节点;
查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查询指令在所述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查询所述待查询的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
目标节点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待查询的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并展示给所述用户。
在本实施例中,在为文档设置交叉引用关系之后,查询指令接收模块还可以接收用户的查询指令,其中,该查询指令中包括待查询的源节点,查询模块可以根据该查询指令在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查找查询指令中包括的源节点所引用目标节点并展示给所述用户。实际应用中,用户可以根据上述方法实现对已设置的交叉引用关系进行使用或者验证,以便对当前的交叉引用关系调整或应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引用装置,通过接收用户的查询指令中的源节点获取该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并展示给用户,从而方便用户对当前的交叉引用关系的使用或调整,进而能够提高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根据所述查询指令在所述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查询所述待查询的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包括:
属性名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查询指令在所述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获取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名;
目标节点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名查找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值以确定所述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
在本实施例中,接收到用户发送的查询指令后,可以根据查询指令中所包含的源节点在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查询该源节点的属性名,并根据该源节点的属性名获取该源节点的属性值以确定该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的编号,以便后续能够根据该编号获取相应的目标节点的信息并展示给用户。
本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引用方法,通过接收用户的查询指令中的源节点获取该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并展示给用户,从而方便用户对当前的交叉引用关系的使用或调整,进而能够提高用户体验。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交叉引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述,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还包括:
模板获取模块41,用于获取所述待发布文档待发布的平台的排版模板。
调整模块42,用于根据所述排版模板对所述待发布文档的排版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再根据用户的需求为XML文档设置交叉引用关系之后,还可以将当前的待发布文档发布至待发布平台。具体地,模板获取模块41可以获取当前待发布平台的排版模板,由于当前待发布文档中的排版可能与待发布平台的排版模板有所不同,因此,为了使待发布文档能够在待发布平台上正常展示全部数据,调整模块42需要根据待发布平台的排版模板对待发布文档进行调整,以使待发布文档当前的排版与待发布平台的排版模板相匹配,以供用户查看。需要说明的是,待发布文档在发布在待发布平台上时,其每个节点的编号不会发生改变,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存储的交叉引用关系不会发生改变,对应的,待发布文档中的交叉引用关系也不会因为根据待发布平台的排版模板的排版调整而改变,因此无需后续人工维护,在节省了人力资源的基础上,降低了XML文档的错误率。
举例来说,若当前待发布文档将要发布在WORD文档中,而待发布文档中当前的排版与WORD文档的排版有所不同,因此,可以获取WORD文档中的排版模板,并根据WORD文档的排版模板对当前待发布文档进行排版调整,以使待发布文档的排版适应于WORD文档,提高文档的可读性。
本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引用装置,通过根据待发布平台的排版模板对待发布文档进行调整,从而能够使待发布文档当前的排版与待发布平台的排版模板相匹配,提高版面的可读性。
进一步地,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信息还包括:
位置确定模块,用于针对调整后的所述待发布文档中的每一所述源节点,确定所述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对应的位置信息;
标注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标注规则将所述位置信息标注至所述源节点周围预设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当前待发布文档中每个节点都是以编号来标注的,而待发布文档发布之后,针对不同的平台,待发布文档中的不同节点可以分别对应不同的位置,具体地,该位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页码、行数、段落等位置。具体地,针对待发布文档中的每一个源节点,位置确定模块确定其所引用的目标节点当前对应的位置信息,标注模块根据预设的标注规则将目标节点当前对应的位置信息标注至源节点周围预设的位置。举例来说,可以获取目标节点的页码与行数,并将该页码与行数标注在源节点的右上角,以供用户审阅。
本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引用装置,通过确定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对应的位置信息,并根据预设的标注规则将位置信息标注至源节点周围预设的位置,从而能够增加XML文档的可读性,进而提高用户体验。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交叉引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预设的编号规则为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设置唯一的编号;
接收用户的设置指令,根据所述设置指令为所述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设置交叉引用关系,获得至少一个具有交叉引用关系的源节点;
针对每一所述源节点,根据所述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的编号为所述源节点设置属性值,所述属性值用于表征所述源节点的交叉引用关系;
将所述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的属性名和交叉引用源节点处展示的内容与格式规则存储至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以使后续可以根据任一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名获取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值;
获取所述待发布文档待发布的平台的排版模板;
根据所述排版模板对所述待发布文档的排版进行调整;
针对调整后的所述待发布文档中的每一所述源节点,确定所述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对应的位置信息;
根据预设的标注规则将所述位置信息标注至所述源节点周围预设的位置;所述位置信息包括:页码、行数、段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用户的查询指令,所述查询指令中包括待查询的源节点;
根据所述查询指令在所述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查询所述待查询的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
获取所述待查询的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并展示给所述用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查询指令在所述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查询所述待查询的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包括:
根据所述查询指令在所述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获取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名;
根据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名查找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值以确定所述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
4.一种交叉引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编号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编号规则为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设置唯一的编号;
设置模块,用于接收用户的设置指令,根据所述设置指令为所述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设置交叉引用关系,获得至少一个具有交叉引用关系的源节点;
属性名设置模块,用于针对每一所述源节点,根据所述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的编号为所述源节点设置属性值,所述属性值用于表征所述源节点的交叉引用关系;
第一存储模块,用于将所述待发布文档中的全部节点的属性名和交叉引用源节点处展示的内容与格式规则存储至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以使后续可以根据任一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名获取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值;
所述装置还包括:
模板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待发布文档待发布的平台的排版模板;
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排版模板对所述待发布文档的排版进行调整;
位置确定模块,用于针对调整后的所述待发布文档中的每一所述源节点,确定所述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对应的位置信息;
标注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标注规则将所述位置信息标注至所述源节点周围预设的位置;所述位置信息包括:页码、行数、段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查询指令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的查询指令,所述查询指令中包括待查询的源节点;
查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查询指令在所述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查询所述待查询的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
目标节点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待查询的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并展示给所述用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查询模块包括:
属性名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查询指令在所述交叉引用规则文件中获取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名;
目标节点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名查找所述源节点的属性值以确定所述源节点所引用的目标节点。
CN201810260527.6A 2018-03-27 2018-03-27 交叉引用方法与装置 Active CN1103095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60527.6A CN110309501B (zh) 2018-03-27 2018-03-27 交叉引用方法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60527.6A CN110309501B (zh) 2018-03-27 2018-03-27 交叉引用方法与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09501A CN110309501A (zh) 2019-10-08
CN110309501B true CN110309501B (zh) 2021-04-09

Family

ID=68073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60527.6A Active CN110309501B (zh) 2018-03-27 2018-03-27 交叉引用方法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095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90593B (zh) * 2019-12-17 2023-09-19 新方正控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引用落空检测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3588A (zh) * 2010-06-21 2010-09-15 北京大学 一种xml文档索引结构
CN102831167A (zh) * 2012-07-24 2012-12-19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图结构的xml处理方法及装置
US20140026027A1 (en) * 2012-07-18 2014-01-23 Software Ag Usa, Inc. Systems and/or methods for caching xml information sets with delayed node instanti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3588A (zh) * 2010-06-21 2010-09-15 北京大学 一种xml文档索引结构
US20140026027A1 (en) * 2012-07-18 2014-01-23 Software Ag Usa, Inc. Systems and/or methods for caching xml information sets with delayed node instantiation
CN102831167A (zh) * 2012-07-24 2012-12-19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图结构的xml处理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09501A (zh) 2019-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99446B (zh) 报告生成方法及装置
US7853869B2 (en) Creation of semantic objects for providing logical structure to markup language representations of documents
CN103455475B (zh) 排版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4239284A (zh) 一种图文自动排版的方法和装置
CN102193906A (zh) Word格式试卷自动导入数据库系统的方法
US20120304051A1 (en) Automation Tool for XML Based Pagination Process
CN105159877A (zh) 一种跨媒体自动排版系统及其方法
CN103914496A (zh) 一种页面校对的方法和装置
CN106708795A (zh) 一种批量设置标题格式的方法及装置
CN111090656A (zh) 一种动态构建对象画像的方法及系统
CN110806866A (zh) 一种前端管理系统的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10309501B (zh) 交叉引用方法与装置
CN113283231A (zh) 获取签章位的方法、设置系统、签章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0532483B (zh) 模拟表格的添加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可存储介质
CN116451683B (zh) 一种文档合并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9530070B2 (en) Text parsing in complex graphical images
CN113177392B (zh) 校对界面中行段信息同步方法、计算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177391B (zh) 在流式界面中操作光标重定向方法、计算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686000B (zh) 电子书文档的格式转换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196965B (zh) XML文件转换Word文件的方法及装置
US20060075341A1 (en) Multi-language system and method for quickly selecting font file corresponding to character from font database
CN105302788B (zh) 用于编辑表格的方法及装置
CN112989142A (zh) 一种可配置化标签的处理系统、方法和装置
CN110991151A (zh) 文件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6776576B (zh) 基于CoNLL格式的分句和语义角色标记方法、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09

Address after: 3007, Hengqi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building, No. 58, Huajin street, Hengqin new area, Zhuhai, Guangdong 519031

Patentee after: New founder holdings development Co.,Ltd.

Patentee after: BEIJING FOUNDER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871,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Cheng Fu Road, No. 298, Zhongguancun Fangzheng building, 9 floor

Patentee before: PEKING UNIVERSITY FOUNDER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FOUNDER ELECTRONIC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