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90852A - 除湿机 - Google Patents

除湿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90852A
CN110290852A CN201780078936.8A CN201780078936A CN110290852A CN 110290852 A CN110290852 A CN 110290852A CN 201780078936 A CN201780078936 A CN 201780078936A CN 110290852 A CN110290852 A CN 1102908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er
air
framework
evaporator
tak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893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90852B (zh
Inventor
中村博史
柴田英雄
明里好孝
露木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2908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08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908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08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Abstract

除湿机(1)具备蒸发器(31)、冷凝器(33b)、框体(10)及送风风扇(21)。利用送风风扇(21)取入到框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按顺序通过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b)。另外,利用送风风扇(21)取入到框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31)地通过冷凝器(33b)。

Description

除湿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湿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除湿机。专利文献1记载的除湿机具备蒸发器、冷凝器及送风机。具备蒸发器、冷凝器及送风机的除湿机能够对空气进行除湿并吹出干燥的空气。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蒸发器、冷凝器及送风机收容于本体。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909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蒸发器及冷凝器串联配置在形成于本体的内部的同一风路上。因此,例如,不能够将通过蒸发器的空气的风量和通过冷凝器的空气的风量分别设为不同的量。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除湿机中,不能够将通过蒸发器的空气的风量和通过冷凝器的空气的风量分别设为适当的量。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通过蒸发器的空气的风量和通过冷凝器的空气的风量分别设为适当的量的除湿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除湿机具备供热介质通过的第一蒸发器、压缩通过第一蒸发器的热介质的压缩机、供利用压缩机压缩后的热介质通过的第一冷凝器、框体及送风部件。框体在内部收容第一蒸发器、压缩机及第一冷凝器。送风部件将空气取入到框体的内部,并向框体的外部输送取入的空气。利用送风部件取入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按顺序通过第一蒸发器及第一冷凝器。另外,利用送风部件取入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第一蒸发器地通过第一冷凝器。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除湿机具备第一蒸发器、第一冷凝器、框体及送风部件。利用送风部件取入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按顺序通过第一蒸发器及第一冷凝器。另外,利用送风部件取入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第一蒸发器地通过第一冷凝器。因此,根据本发明的除湿机,能够将通过蒸发器的空气的风量和通过冷凝器的空气的风量分别设为适当的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主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剖视图。
图3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热介质回路的图。
图4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框体的内部的风路的图。
图5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框体的内部的风路的变形例的图。
图6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框体的内部的风路的图。
图7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热介质回路的图。
图8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框体的内部的风路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图9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框体的内部的风路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各图中的同一附图标记示出同一部分或相当的部分。另外,在本公开中,对于重复的说明,适当简化或省略。此外,本公开可包含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中的能够组合的结构的所有组合。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主视图。图1示出除湿机1的外观。例如以使室内的湿度下降为目的而使用除湿机1。图2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剖视图。图2示出图1中的A-A位置处的截面。图2示出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内部的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除湿机1具备框体10。框体10形成为能够自立。在框体10上形成有吸入口11及吹出口12。吸入口11是用于从框体10的外部向内部取入空气的开口。吹出口12是用于从框体10的内部向外部送出空气的开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口11形成在框体10的背面。吹出口12形成在框体10的上表面。此外,吸入口11及吹出口12可以设置在任意的位置。例如,吸入口11可以形成在框体10的侧面。吸入口11形成在不是框体10的背面的部分的除湿机1能够在该框体10的背面接触或接近墙壁的状态下使用。
作为送风部件的一例,除湿机1具备送风风扇21。送风风扇21收容在框体10的内部。在框体10的内部形成有从吸入口11向吹出口12连通的风路。送风风扇21配置在该风路中。送风风扇21是将空气取入到框体10的内部,并向框体10的外部输送取入的空气的装置。
另外,除湿机1具备蒸发器31、压缩机32、冷凝器33a及冷凝器33b。如图2所示,蒸发器31、压缩机32、冷凝器33a及冷凝器33b收容在框体10的内部。
本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具备除湿部件。除湿部件用于去除空气中的水分。除湿部件由热介质回路构成。热介质回路是供热介质循环的回路。图3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热介质回路的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介质回路由蒸发器31、压缩机32、冷凝器33a、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形成。
热介质在蒸发器31、压缩机32、冷凝器33a、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中流动。蒸发器31、压缩机32、冷凝器33a、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经由供热介质流动的配管连接成环状。
蒸发器31、冷凝器33a及冷凝器33b是用于进行热介质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压缩机32是压缩热介质的装置。减压装置34是使热介质减压的装置。减压装置34例如是膨胀阀或毛细管等。
蒸发器31、压缩机32、冷凝器33a、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分别具有热介质的入口及出口。蒸发器31的出口与压缩机32的入口连接。通过蒸发器31的热介质流入压缩机32。压缩机32压缩流入该压缩机32的热介质。利用压缩机32压缩后的热介质从该压缩机32的出口流出。
压缩机32的出口与冷凝器33b的入口连接。冷凝器33b的出口与冷凝器33a的入口连接。利用压缩机32压缩后的热介质通过冷凝器33a及冷凝器33b。
冷凝器33a的出口与减压装置34的入口连接。通过冷凝器33a及冷凝器33b的热介质流入减压装置34。减压装置34使流入该减压装置34的热介质减压。利用减压装置34减压后的热介质膨胀。
减压装置34的出口与蒸发器31的入口连接。利用减压装置34减压后的热介质流入蒸发器31。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介质按顺序通过蒸发器31、压缩机32、冷凝器33b、冷凝器33a及减压装置34。通过减压装置34的热介质再次通过蒸发器31。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介质按这种方式在热介质回路中循环。此外,热介质回路中的冷凝器33a及冷凝器33b的连接顺序也可以相反。
图4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框体的内部的风路的图。图4相当于示意地示出图2的剖视图的一部分的图。参照图2及图4,更详细地说明形成在框体10的内部的风路及配置于该风路的各部件的结构。
如图2及图4所示,形成热介质回路的蒸发器31、冷凝器33a及冷凝器33b配置在从吸入口11向吹出口12连通的风路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31、冷凝器33a及冷凝器33b配置于送风风扇21与吸入口11之间。
在从吸入口11向吹出口12连通的风路中,冷凝器33b配置在送风风扇21的上游侧。另外,在从吸入口11向吹出口12连通的风路中,冷凝器33a配置在冷凝器33b的上游侧。冷凝器33a与冷凝器33b在相邻的状态下排列。
在冷凝器33a与冷凝器33b之间有预先设定的尺寸的间隙。在本公开中,将该间隙称为混合空间41。即,在框体10的内部,在冷凝器33a与冷凝器33b之间形成有混合空间41。在从吸入口11向吹出口12连通的风路中,混合空间41形成在冷凝器33b的上游。
在从吸入口11向吹出口12连通的风路中,包含第一风路及第二风路。换句话说,该第一风路及第二风路形成在框体10的内部。第一风路是以利用送风风扇21取入到框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按顺序通过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b的方式形成的风路。第二风路是以利用送风风扇21取入到框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31地通过冷凝器33b的方式形成的风路。
在本实施方式的框体10的内部,形成作为第一风路的一例的除湿风路4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框体10的内部,形成作为第二风路的一例的旁通风路43。如图2及图4所示,除湿风路42及旁通风路43分别是从吸入口11向混合空间41连通的风路。
除湿风路42以利用送风风扇21取入到框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按顺序通过蒸发器31、冷凝器33a及冷凝器33b的方式形成。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a配置于该除湿风路42。除湿风路42经由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a从吸入口11到达混合空间41。
旁通风路43以利用送风风扇21取入到框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a地通过冷凝器33b的方式形成。旁通风路43以绕过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a的方式形成。旁通风路43不经由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a地从吸入口11到达混合空间41。
作为第一风路的一例的除湿风路42和作为第二风路的一例的旁通风路43利用任意的方法形成。作为一例,在框体10的内部设置有分隔构件50。分隔构件50是分隔除湿风路42和旁通风路43的构件。分隔构件50例如为平板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及图4所示,分隔构件50设置在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a的上方。除湿风路42形成在该分隔构件50的下方。旁通风路43形成在分隔构件50的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旁通风路43形成在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a的上方。本实施方式的除湿风路42及旁通风路43利用框体10和分隔构件50形成。
此外,框体10和分隔构件50也可以一体地形成。另外,如上所述,除湿风路42及旁通风路43可以利用任意的方法形成。在框体10的内部,也可以不设置分隔构件50。另外,除湿风路42及旁通风路43可以利用与框体10及分隔构件50不同的构件形成。
接着,参照图2及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的工作。图2及图4中的箭头示出除湿机1工作时的空气的流动。
除湿机1通过送风风扇21旋转而工作。除湿机1例如在室内使用。当送风风扇21旋转时,在框体10的内部产生从吸入口11流向吹出口12的气流。通过利用送风风扇21使气流产生,从而从吸入口11向框体10的内部取入室内的空气A1。
向框体10的内部取入的空气A1分支到除湿风路42和旁通风路43。作为空气A1的一部分的空气A2被向除湿风路42引导。另外,作为空气A1的一部分的空气A3被向旁通风路43引导。空气A3是向框体10的内部取入的空气A1中的被向除湿风路42引导的空气A2以外的部分。
被向除湿风路42引导的空气A2通过蒸发器31。在通过蒸发器31的空气A2与在该蒸发器31中流动的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如上所述,利用减压装置34减压后的热介质在蒸发器31中流动。温度比向框体10的内部取入的空气A1低的热介质在蒸发器31中流动。在蒸发器31中流动的热介质从通过该蒸发器31的空气A2吸收热。
通过蒸发器31的空气A2由在该蒸发器31中流动的热介质吸热。通过蒸发器31的空气A2由在蒸发器31中流动的热介质冷却。由此,产生结露。即,空气A2包含的水分冷凝。冷凝的水分被从空气A2去除。从空气A2去除的水分例如积存于设置在框体10的内部的蓄水容器13。
利用蒸发器31去除水分得到的空气A2通过冷凝器33a。在通过冷凝器33a的空气A2与在该冷凝器33a中流动的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冷凝器33a中流动的热介质由通过该冷凝器33a的空气A2冷却。
通过冷凝器33a的空气A2由在该冷凝器33a中流动的热介质加热。通过冷凝器33a的空气A2到达混合空间41。这样,被向除湿风路42引导的空气A2通过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a,输送到混合空间41。
另外,如图4所示,被向旁通风路43引导的空气A3不通过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a地输送到混合空间41。通过除湿风路42的空气A2和通过旁通风路43的空气A3输送到混合空间41中。
在混合空间41中,通过除湿风路42的空气A2与通过旁通风路43的空气A3混合。通过空气A2与空气A3混合,从而生成混合空气B1。如图4所示,混合空气B1通过冷凝器33b。在通过冷凝器33b的混合空气B1与在该冷凝器33b中流动的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冷凝器33b中流动的热介质由通过该冷凝器33b的混合空气B1冷却。
通过冷凝器33b的混合空气B1由在该冷凝器33b中流动的热介质加热。通过利用热介质加热混合空气B1,从而生成干燥空气B2。干燥空气B2是比室内的空气A1干燥的状态的空气。干燥空气B2通过送风风扇21。通过送风风扇21的干燥空气B2从吹出口12送出到框体10的外部。由此,除湿机1向该除湿机1的外部供给干燥空气B2。
本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构成为,取入到框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按顺序通过蒸发器31、冷凝器33a及冷凝器33b。另外,除湿机1构成为,取入到框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31地通过冷凝器33b。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利用上述结构,能够将通过蒸发器31的空气的风量和通过冷凝器33b的空气的风量分别设为适当的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体10的内部形成有混合空间41。通过在混合空间41中将空气A2与空气A3混合,从而生成混合空气B1。在本实施方式中,不是具有温度差的空气A2和空气A3分别通过冷凝器33b,而是混合空气B1通过冷凝器33b。在冷凝器33b中流动的热介质由混合空气B1高效地冷却。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高效地冷却热介质,所以除湿机1的能量效率变得更良好。
另外,通过在混合空间41中将空气A2与空气A3混合,从而从吹出口12吹出更适当的温度的干燥空气B2。根据本实施方式,防止吹出过度低温的空气或过度高温的空气。根据本实施方式,进一步减轻除湿机1的使用者的不愉快感。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蒸发器31、冷凝器33a及冷凝器33b例如也可以是平板状。平板状的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a配置成具有最大面积的面与空气A2的流动的方向大致正交。作为一例,平板状的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a相互平行地配置。另外,作为一例,平板状的冷凝器33b可以相对于平板状的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a平行地配置。
例如,冷凝器33a与冷凝器33b的间隔可以形成为比蒸发器31与冷凝器33a的间隔大。即,混合空间41可以形成为比形成在蒸发器31与冷凝器33a之间的间隙宽。由此,在混合空间41中,空气A2与空气A3更均匀地混合。通过将混合空间41形成为更大,从而混合空气B1的温度分布变均匀。通过混合空气B1的温度分布变均匀,从而在冷凝器33b中流动的热介质由该混合空气B1高效地冷却。由此,冷凝器33b中的热交换的效率变得更良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旁通风路43形成在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a的上方。旁通风路43位于框体10的内部的上部。如图2及图4所示,旁通风路43位于与冷凝器33b的上部同程度的高度。在此,在冷凝器33b中,热介质可以从上方向下方流动。旁通风路43可以配置在冷凝器33b内的热介质的流动中的上游侧。在冷凝器33b内的上游侧流动的高温的热介质与通过旁通风路43的空气A3之间具有较大的温度差。通过热介质与空气A3之间的温度差变大,从而冷凝器33b中的热交换的效率变得更良好。
另外,如图2及图4所示,冷凝器33b的上端可以比冷凝器33a的上端高。由此,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能够将旁通风路43配置在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a的上方。配置在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a的上方的旁通风路43例如不经由安装于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a的U字形的接头,从吸入口11到达混合空间41。另外,配置在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a的上方的旁通风路43不经由将蒸发器31、压缩机32、冷凝器33a、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连接的配管,从吸入口11到达混合空间41。由于在旁通风路43中变得没有障碍物,所以容易将在该旁通风路43中流动的空气A3的风量设为适当的量。
图5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框体10的内部的风路的变形例的图。图5是与图4对应的图。如图5所示,冷凝器33a可以配置在旁通风路43中。在图5所示的变形例中,空气A3不经由蒸发器31,按顺序通过冷凝器33a及冷凝器33b。通过将冷凝器33a设置于旁通风路43,从而能够使除湿机1变得更紧凑。
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冷凝器33b可以形成为比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a大。能够利用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a的大小与冷凝器33b的大小之差,在框体10的内部形成空间。能够利用该空间更容易地形成旁通风路43。此外,蒸发器31、冷凝器33a及冷凝器33b可以是相互同程度的大小。旁通风路43可以通过同程度的大小的蒸发器31、冷凝器33a及冷凝器33b在相互偏移的状态下配置而形成。
另外,吸入口11例如可以形成于框体10的上表面或侧面。在吸入口11形成于框体10的侧面的情况下,冷凝器33b的中心可以比框体10的中心靠框体10的侧面地配置。通过冷凝器33b接近吸入口11,从而能够减轻从吸入口11到冷凝器33b的压力损失。另外,同样地,可以使蒸发器31和冷凝器33a靠近框体10的侧面。由此,能够将旁通风路43形成在蒸发器31和冷凝器33a的侧方。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减小除湿机1的高度方向尺寸。
同样地,在吸入口11形成于框体10的上表面的情况下,冷凝器33b的中心可以比框体10的中心靠框体10的上表面地配置。另外,可以使蒸发器31和冷凝器33a靠近框体10的上表面。由此,能够将旁通风路43形成在蒸发器31和冷凝器33a的下方。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减小除湿机1的宽度及纵深。
实施方式2
接着,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说明实施方式2的除湿机1。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或相当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简化或省略说明。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本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的外观在图1中示出。图6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框体10的内部的风路的图。图6与实施方式1中的图4对应。图7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热介质回路的图。
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具备冷凝器33a和冷凝器33b。即,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具备多个冷凝器。本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不具备冷凝器33a。如图6所示,混合空间41形成于蒸发器31与冷凝器33b之间。另外,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介质回路由蒸发器31、压缩机32、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湿风路42以空气A2按顺序通过蒸发器31和冷凝器33b的方式形成,所述空气A2是利用送风风扇21取入到框体10的内部的空气A1的一部分。除湿风路42经由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a从吸入口11到达混合空间4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旁通风路43以空气A3不经由蒸发器31地通过冷凝器33b的方式形成,所述空气A3是利用送风风扇21取入到框体10的内部的空气A1的一部分。旁通风路43绕过蒸发器31并从吸入口11到达混合空间41。
本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构成为,取入到框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按顺序通过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b。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构成为,取入到框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31地通过冷凝器33b。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将通过蒸发器31的空气的风量和通过冷凝器33b的空气的风量分别设为适当的量。
图8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框体10的内部的风路的第一变形例的图。如图8所示,可以在框体10上形成第一开口11a及第二开口11b代替吸入口11。第一开口11a形成于框体10的背面。第二开口11b形成于框体10的上表面。第一开口11a及第二开口11b是用于从框体10的外部向内部取入空气的开口。根据本变形例,通过具有多个用于从框体10的外部向内部取入空气的开口,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多通过冷凝器33b的空气的风量。
从第一开口11a取入的空气对应于实施方式1的各图及本实施方式的图6中的空气A2。从第一开口11a取入的空气A2按顺序通过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b。另外,从第二开口11b取入的空气对应于实施方式1的各图及本实施方式的图6中的空气A3。第二开口11b以从第二开口11b取入的空气A3不经由蒸发器31地通过冷凝器33b的方式形成。例如,在蒸发器31和冷凝器33b在水平方向上排列的情况下,水平方向上的第二开口11b的位置成为蒸发器31与冷凝器33b之间。在图8所示的变形例中,也与图6所示的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将通过蒸发器31的空气的风量和通过冷凝器33b的空气的风量分别设为适当的量。
另外,图9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2的框体的内部的风路的第二变形例的图。图9是示意地示出图1中的B-B位置处的截面的图。如图9所示,第二开口11b可以形成有多个。另外,如图9所示,第二开口11b可以形成于框体10的侧面。在图9所示的变形例中,也与图8所示的变形例同样地,能够将通过蒸发器31的空气的风量和通过冷凝器33b的空气的风量分别设为适当的量。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可以具备多个蒸发器31。由此,对空气进行除湿的性能变得更良好。
上述各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具备:包含蒸发器31在内的至少一个蒸发器、压缩机32、包含冷凝器33b在内的至少一个冷凝器、框体10及送风风扇21。利用送风风扇21取入到框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按顺序通过蒸发器31及冷凝器33b。另外,利用送风风扇21取入到框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31地通过冷凝器33b。利用上述结构,能得到能够将通过蒸发器31的空气的风量和通过冷凝器33b的空气的风量分别设为适当的量的除湿机1。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除湿机例如利用于使任意的对象物干燥。
附图标记的说明
1除湿机,10框体,11吸入口,11a第一开口,11b第二开口,12吹出口,13蓄水容器,21送风风扇,31蒸发器,32压缩机,33a冷凝器,33b冷凝器,34减压装置,41混合空间,42除湿风路,43旁通风路,50分隔构件。

Claims (8)

1.一种除湿机,其中,
该除湿机具备:
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供热介质通过;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压缩通过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热介质;
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凝器供利用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热介质通过;
框体,所述框体在内部收容所述第一蒸发器、所述压缩机及所述第一冷凝器;以及
送风部件,所述送风部件将空气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并向所述框体的外部输送取入的空气,
利用所述送风部件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按顺序通过所述第一蒸发器及所述第一冷凝器,
利用所述送风部件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所述第一蒸发器地通过所述第一冷凝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中,
在所述框体的内部,形成有以利用所述送风部件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按顺序通过所述第一蒸发器及所述第一冷凝器的方式形成的第一风路、和以利用所述送风部件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所述第一蒸发器地通过所述第一冷凝器的方式形成的第二风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湿机,其中,
该除湿机还具备与所述第一蒸发器不同的蒸发器及与所述冷凝器不同的冷凝器中的至少一方。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中,
在所述框体上形成有用于将空气取入到该框体的内部的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
从所述第一开口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按顺序通过所述第一蒸发器及所述第一冷凝器,
从所述第二开口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不经由所述第一蒸发器地通过所述第一冷凝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中,
该除湿机还具备供利用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热介质通过的第二冷凝器,
利用所述送风部件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所述第一蒸发器地按顺序通过所述第二冷凝器及所述第一冷凝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中,
在所述框体的内部,在所述第一冷凝器的上游形成有混合空间,
利用所述送风部件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一蒸发器并输送到所述混合空间,
利用所述送风部件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所述第一蒸发器地输送到所述混合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中,
该除湿机还具备供利用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热介质通过的第二冷凝器,
利用所述送风部件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按顺序通过所述第一蒸发器及所述第二冷凝器并输送到所述第一冷凝器与所述第二冷凝器之间,
利用所述送风部件取入到所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所述第一蒸发器及所述第二冷凝器地输送到所述第一冷凝器与所述第二冷凝器之间,
所述第一冷凝器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间隔比所述第一蒸发器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间隔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中,
在所述框体的侧面及所述框体的上表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用于将空气取入到该框体的内部的开口,
所述第一冷凝器的中心比所述框体的中心靠近所述一方地配置。
CN201780078936.8A 2017-02-23 2017-10-06 除湿机 Active CN1102908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2419 2017-02-23
JP2017032419 2017-02-23
PCT/JP2017/036484 WO2018154839A1 (ja) 2017-02-23 2017-10-06 除湿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90852A true CN110290852A (zh) 2019-09-27
CN110290852B CN110290852B (zh) 2022-04-01

Family

ID=63253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8936.8A Active CN110290852B (zh) 2017-02-23 2017-10-06 除湿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791349B2 (zh)
CN (1) CN110290852B (zh)
TW (1) TWI664380B (zh)
WO (1) WO20181548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00448A1 (en) * 2018-04-20 2019-10-24 Okanagan Winery & Ciders Condensing dehumidifier for an arena or the like
JPWO2022264375A1 (zh) * 2021-06-17 2022-12-22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19574A (zh) * 2014-05-16 2014-09-03 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冷凝压力深度过冷高效除湿机
CN104697046A (zh) * 2013-12-10 2015-06-10 Lg电子株式会社 除湿器
CN104955548A (zh) * 2013-01-29 2015-09-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205717593U (zh) * 2016-06-16 2016-11-23 浙江欧伦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风机前置高温除湿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87417A (ja) * 1991-09-26 1993-04-06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 Refrig Co Ltd 除湿装置
JP2003172557A (ja) * 2001-12-06 2003-06-20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US8316660B2 (en) * 2005-11-16 2012-11-27 Technologies Holdings Corp. Defrost bypass dehumidifier
JP4516037B2 (ja) * 2006-03-08 2010-08-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節装置
JP5011777B2 (ja) * 2006-03-28 2012-08-2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除湿機
US9631834B2 (en) * 2011-11-21 2017-04-25 Lennox Industries Inc. Dehumidifier having split condenser configuration
JP6259988B2 (ja) * 2013-01-24 2018-01-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2014231926A (ja) * 2013-05-28 2014-12-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除加湿装置
TWI651497B (zh) * 2017-02-23 2019-02-21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除濕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55548A (zh) * 2013-01-29 2015-09-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04697046A (zh) * 2013-12-10 2015-06-10 Lg电子株式会社 除湿器
CN104019574A (zh) * 2014-05-16 2014-09-03 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冷凝压力深度过冷高效除湿机
CN205717593U (zh) * 2016-06-16 2016-11-23 浙江欧伦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风机前置高温除湿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8154839A1 (ja) 2019-06-27
CN110290852B (zh) 2022-04-01
TWI664380B (zh) 2019-07-01
JP6791349B2 (ja) 2020-11-25
WO2018154839A1 (ja) 2018-08-30
TW201831838A (zh) 2018-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446770B1 (en) Compressor installation with drying device for compressed gas
CN110337320A (zh) 除湿机
KR102194676B1 (ko) 제습기
CN110402354A (zh) 具有辅助蒸发器和冷凝器盘管的除湿器
EP2224181B1 (en) Humidity adjustment device
KR20120112372A (ko) 기체의 압축 건조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10290851A (zh) 除湿机
CN110290852A (zh) 除湿机
KR102182342B1 (ko) 차량용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US8261571B2 (en) Multifunctional ventilating fan
TWI770482B (zh) 除濕機
EP3256635B1 (en) Clothes dryer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clothes dryer
US11585576B2 (en) Cooling system
CN110337321A (zh) 除湿机
CN105605911A (zh) 一种烘干机
US9395094B2 (en) Apparatus for dehumidification of an air flow
KR200453902Y1 (ko) 냉. 온풍 교차건조기
KR101103431B1 (ko) 제습기의 열교환기
CN207763135U (zh) 除湿机
CN108167953A (zh) 除湿机
KR20150045007A (ko) 선박건조용 제습 겸용 환기장치
CN220310110U (zh) 用于干燥压缩气体的装置和压缩机设备
TW201825837A (zh) 具增強除濕功能之除濕設備
EP3056603A1 (en) Clothes dryer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clothes dry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0828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