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78010B - 天线切换方法、天线切换装置、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天线切换方法、天线切换装置、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78010B
CN110278010B CN201910511630.8A CN201910511630A CN110278010B CN 110278010 B CN110278010 B CN 110278010B CN 201910511630 A CN201910511630 A CN 201910511630A CN 110278010 B CN110278010 B CN 1102780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signal strength
value
switching
received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1163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78010A (zh
Inventor
孔领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1163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7801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780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80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780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80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01Circuits for selecting or indicating operating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the mobile station comprising multiple antennas, e.g. to provide uplink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608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H04B7/061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0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81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based on current reception conditions, e.g. switching to different antenna when signal level is below threshol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related or environment-related condi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天线切换方法、天线切换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属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领域。该方法应用于具有至少两个天线的电子设备,包括: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以及获取空闲的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如果当前天线切换次数超过预设次数,则判断所述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减去所述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差值和第一阈值的大小关系;在判断所述差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时,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所述第二天线;在判断所述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本公开可以提高天线切换的有效性,改善频繁切换的问题。

Description

天线切换方法、天线切换装置、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天线切换方法、天线切换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具有通信功能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音箱等,大多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天线,设置在不同的位置,并排布为不同的方向,可以通过天线之间的切换,使得电子设备在各种方向上都能很好的收发信号,并解决人手遮挡某一位置的天线导致信号不良等问题。
如何有效的切换天线,保证通信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CN201680011993.X(天线分集切换的系统方法)公开了一种针对音频设备天线切换的方法,音频设备确定默认接收天线的信号质量是否高于阈值,若否,则识别并选择最佳接收天线,最佳接收天线可以是具有最高平均接收信号强度的天线。该方法可以在弱信号的环境中,切换为信号强度最好的天线。然而,该方法存在以下缺陷:在信号波动的情况下,信号强度的检测易产生误差,特别是在各天线的信号强度相近的情况下,难以准确判断哪个天线的信号质量最高,导致切换天线后信号质量并未改善或者改善程度很低,并且还可能引发频繁切换的问题,增加设备负荷,同时导致通信不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天线切换方法、天线切换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技术切换天线的有效性较低且存在频繁切换的问题。
本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天线切换方法,应用于具有至少两个天线的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以及获取空闲的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如果当前天线切换次数超过预设次数,则判断所述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减去所述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差值和第一阈值的大小关系;在判断所述差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时,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所述第二天线;在判断所述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如果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未超过所述预设次数,则判断所述差值和第二阈值的大小关系,所述第二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在判断所述差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时,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所述第二天线;在判断所述差值小于所述第二阈值时,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
可选的,所述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所述第二天线后,将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加一。
可选的,所述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后,将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减一或清零。
可选的,所述第一阈值和所述第二阈值通过以下方式确定:T1=M+P;T2=M+X;其中,T1为所述第一阈值,T2为所述第二阈值,M为预设基础值,P为浮动上限值,X为浮动值,X∈[0,P]。
可选的,如果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超过预设次数,则以所述第一阈值更新所述第二阈值;并在所述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所述第二天线后,或所述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后,将所述浮动值减去预设步进值,作为新的浮动值。
可选的,所述浮动上限值和所述浮动值还满足以下关系:P=Q·Z;X=N·Z;其中,Q为所述预设次数,N为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Z为预设步进值。
可选的,所述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包括:周期性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
可选的,在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判断所述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是否小于第三阈值,若不小于,则在下一周期再次获取所述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若小于,则执行获取所述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步骤。
可选的,所述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第一天线在最近W个通信帧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W为预设的正整数。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天线切换方法,应用于具有至少两个天线的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以及获取空闲的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根据当前天线切换次数确定强度差阈值;在判断所述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减去所述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差值大于所述强度差阈值时,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所述第二天线;在判断所述差值小于所述强度差阈值时,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
可选的,所述根据当前天线切换次数确定强度差阈值,包括:将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乘以预设步进值,再加上预设基础值,得到所述强度差阈值。
可选的,所述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所述第二天线后,将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加一;所述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后,将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减一或清零。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天线切换装置,应用于具有至少两个天线的电子设备,所述装置包括:信号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以及获取空闲的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差值判断模块,用于如果当前天线切换次数超过预设次数,则判断所述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减去所述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差值和第一阈值的大小关系;天线切换模块,用于在判断所述差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时,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所述第二天线;天线保持模块,用于在判断所述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
可选的,所述差值判断模块,还用于如果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未超过所述预设次数,则判断所述差值和第二阈值的大小关系,所述第二阈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所述天线切换模块,还用于在判断所述差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时,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所述第二天线;所述天线保持模块,还用于在判断所述差值小于所述第二阈值时,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
可选的,所述天线切换模块,还用于在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所述第二天线后,将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加一。
可选的,所述天线保持模块,还用于在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后,将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减一或清零。
可选的,所述第一阈值和所述第二阈值通过以下方式确定:T1=M+P;T2=M+X;其中,T1为所述第一阈值,T2为所述第二阈值,M为预设基础值,P为浮动上限值,X为浮动值,X∈[0,P]。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参数更新模块,用于如果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超过预设次数,则以所述第一阈值更新所述第二阈值,并在所述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所述第二天线后,或所述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后,将所述浮动值减去预设步进值,作为新的浮动值。
可选的,所述浮动上限值和所述浮动值还满足以下关系:P=Q·Z;X=N·Z;其中,Q为所述预设次数,N为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Z为预设步进值。
可选的,所述信号获取模块,用于周期性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
可选的,所述信号获取模块,还用于在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后,判断所述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是否小于第三阈值,若不小于,则在下一周期再次获取所述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若小于,则执行获取所述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步骤。
可选的,所述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第一天线在最近W个通信帧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W为预设的正整数。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天线切换装置,应用于具有至少两个天线的电子设备,所述装置包括:信号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以及获取空闲的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阈值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当前天线切换次数确定强度差阈值;天线切换模块,用于在判断所述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减去所述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差值大于所述强度差阈值时,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所述第二天线;天线保持模块,用于在判断所述差值小于所述强度差阈值时,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
可选的,所述阈值确定模块,用于将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乘以预设步进值,再加上预设基础值,得到所述强度差阈值。
可选的,所述天线切换模块,还用于在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所述第二天线后,将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加一;所述天线保持模块,还用于在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后,将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减一或清零。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意一种天线切换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其中,所述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来执行上述任意一种天线切换方法。
本公开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切换天线前,分别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以及空闲的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计算两者的差值;在当前切换天线次数超过预设次数的情况下,判断当前处于频繁切换的状态,进而采用较为严格的第一阈值作为信号强度差值的衡量标准;当上述差值大于第一阈值时,切换到第二天线,以确保信号强度相对于第一天线有明显提升,从而提高了天线切换的有效性,并改善了频繁切换的问题。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当前切换天线次数未超过预设次数的情况下,判断当前未处于频繁切换的状态,进而采用较为宽松的第二阈值作为信号强度差值的衡量标准,当上述差值大于第二阈值时,切换到第二天线,其对于信号强度的提升程度可以适当低于采用第一阈值时的情况。由此,本实施方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一方面可以避免天线切换过于频繁,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长期不切换,从而有效提高通信质量。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种天线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另一种天线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3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再一种天线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4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种天线切换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5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另一种天线切换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6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种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图7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种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电子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首先提供一种天线切换方法,可以应用于包括至少两个天线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音箱(如带有广播功能或蓝牙功能的音箱)、路由器、对讲机等。下面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其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电子设备。
图1示出了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一种方法流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110~S140:
步骤S110,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以及获取空闲的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
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同一时间,手机上只有一个天线用于接收信号,为当前使用的天线,例如手机采用SISO(Single-Input Single-Output,单天线单发单收)模式,当前使用第一天线进行收发信号,其他天线如第二天线等为空闲状态。接收信号强度可以采用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接收信号强度指示)或RSRP(ReferenceSignal Receiving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等指标度量。可以检测第一天线当前瞬时的接收信号强度,也可以检测第一天线在最近W个通信帧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取平均值作为上述接收信号强度,W为预设的正整数,例如可以是5或10等。对于第二天线,可以在通信的间隙使用第二天线接收信号,以检测其接收信号强度,可视为短暂的测试过程,并未实际切换当前使用的天线。
步骤S120,如果当前天线切换次数超过预设次数,则判断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减去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差值和第一阈值的大小关系。
其中,当前天线切换次数是对当前天线切换频繁程度的度量。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当前天线切换次数为累计的切换天线的次数,可以设置一计数器,在每次切换天线后使计数值加一;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统计最近一段时间内的天线切换次数,例如最近10分钟内切换了5次天线,则当前天线切换次数为5。当前天线切换次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清零,然后重新统计,例如:在启动新的需要通信的应用程序时,如用户打开了新闻、网购等会产生流量的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时清零;在网络环境变化时,如从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环境变为运营商网络环境时清零;超过一定时间未切换天线,如超过10分钟未切换天线时清零。预设次数可以根据经验以及实际应用需求等设定,用于衡量当前天线切换是否过于频繁,如果当前天线切换次数超过预设次数,则说明当前天线切换过于频繁,如果需要切换天线,应当判断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减去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差值和第一阈值的大小关系。举例说明,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为RSSI_Primary,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为RSSI_Secondary,计算两者的差值:
RSSI_Diff=RSSI_Secondary-RSSI_Primary; (1)
然后比较RSSI_Diff和第一阈值T1的大小关系。第一阈值可以根据经验以及实际应用需求等设定,用于衡量第二天线是否明显优于第一天线。如果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仅仅超过了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一点,将当前使用的天线从第一天线切换到第二天线后,信号改善不明显;特别是当前天线切换过于频繁的情况下,可能存在信号强度检测的误差,导致最近进行的几次切换并非有效切换,因此,需要确保切换到第二天线后,信号强度有明显提升,才允许进行切换。
步骤S130,在判断上述差值大于第一阈值时,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第二天线;
步骤S140,在判断上述差值小于第一阈值时,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第一天线。
可见,步骤S130和S140是切换与不切换两种情况。当RSSI_Diff>T1时,可以认为第二天线相较于第一天线的信号改善明显,因此进行切换;当RSSI_Diff<T1时,可以认为第二天线相较于第一天线的信号改善不明显,因此不进行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述差值等于第一阈值的情况,可视为大于第一阈值的特殊情况,执行步骤S130,也可视为小于第一阈值的特殊情况,执行步骤S140,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考上述图1所示,天线切换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150~S170:
步骤S150,如果当前天线切换次数未超过预设次数,则判断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减去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差值和第二阈值的大小关系;
步骤S160,在判断上述差值大于第二阈值时,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第二天线;
步骤S170,在判断上述差值小于第二阈值时,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第一天线。
其中,第二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可以根据经验以及实际应用需求等设定。第一阈值可视为严格的切换判断条件,第二阈值可视为宽松的切换判断条件。如果当前天线切换次数未超过预设次数,说明当前天线切换并不频繁,如果切换到第二天线能带来较小的信号强度提升,即上述差值大于第二阈值,则允许进行切换。可见,步骤S120和S150是根据当前天线切换是否频繁,采用两种标准(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来判断是否允许进行切换。这样能够提高天线切换的灵活性。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述差值等于第二阈值的情况,可视为大于第二阈值的特殊情况,执行步骤S160,也可视为小于第二阈值的特殊情况,执行步骤S170,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需要补充的是,对于三个或更多天线的情况,假设其中第一天线为当前使用的天线,在切换天线时,可以将其余的天线中接收信号强度最高的天线作为第二天线,执行图1的方法流程,也可以从其余的天线中轮流确定每个天线为第二天线,执行图1的方法流程。
基于上述内容,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切换天线前,分别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以及空闲的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计算两者的差值;在当前切换天线次数超过预设次数的情况下,判断当前处于频繁切换的状态,进而采用较为严格的第一阈值作为信号强度差值的衡量标准;当上述差值大于第一阈值时,切换到第二天线,以确保信号强度相对于第一天线有明显提升,从而提高了天线切换的有效性,并改善了频繁切换的问题。
进一步的,在步骤S130或S160中,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第二天线后,由于进行了一次切换,可以将当前天线切换次数加一;在步骤S140或S170中,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第一天线后,可以将当前天线切换次数减一,或者将当前天线切换次数直接清零。当前天线切换次数变化后,对下一次切换天线的判断结果产生影响,从而形成闭环的方法流程,有利于天线切换的长期执行。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确定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参考以下公式:
T1=M+P; (2)
T2=M+X; (3)
其中,T1为第一阈值,T2为第二阈值。M为预设基础值,通常为天线切换时所需的最小差值,即考虑到误差以及场景的应用需求,切换天线应当带来的最小的信号强度提升,可以根据经验以及实际应用需求等设定,也可以设为0。P为浮动上限值,是固定值,可以根据经验以及实际应用需求等设定,X为浮动值,X∈[0,P],为可变值;可见,T1为固定值,T2为可变值,T2∈[M,T1]。设定浮动值是为了使第二阈值在一定范围内可变,可以根据场景的应用需求、当前切换的频度等调节第二阈值,避免频繁切换,也避免在应当切换时不切换。下面提供三种关于计算浮动值X的具体方案,但下述内容不应对本公开的保护范围造成限定:
方案一、如果当前天线切换次数超过预设次数,则以第一阈值更新第二阈值,即T2=T1,将T1的值赋给T2,也即X=P,将P赋值给X;并在步骤S130、S140、S160或S170的任意步骤后,将浮动值减去预设步进值,作为新的浮动值,可以表示如下:
X=X-Z; (4)
其中,Z为预设步进值,表示每次调整浮动值的幅度,可以根据经验以及实际应用需求等设定。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公式(4)计算X时,X仍然需要满足X∈[0,P]。在首次执行本示例性实施方式时,可以为X赋初值为P或0,也可以在[0,P]范围内随机赋初值。通过上述方式,有利于提高下一次天线切换时信号强度差值判断的有效性。
方案二、在步骤S140或S170中,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第一天线后,可以将浮动值减去预设步进值,作为新的浮动值,如上述公式(4);在步骤S130或S160中,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第二天线后,可以将浮动值加上预设步进值,作为新的浮动值,如下列公式(5):
X=X+Z; (5)
同样,在使用公式(5)计算X时,X仍然需要满足X∈[0,P]。在首次执行本示例性实施方式时,可以为X赋初值为P或0,也可以在[0,P]范围内随机赋初值。通过这样的方式,同样有利于提高下一次天线切换时信号强度差值判断的有效性。
方案三、根据预设次数计算浮动上限值,根据当前天线切换次数计算浮动值,可以表示如下:
P=Q·Z; (6)
X=N·Z; (7)
其中,Q为预设次数,N为当前天线切换次数。可见,N为0时,即首次执行本示例性实施方式,X为0,T2=M,此时采用预设基础值作为信号强度差值的判断标准;N大于或等于Q时,T2=T1,此时采用第一阈值作为信号强度差值的判断标准;N∈(0,Q)时,X与N成正比,即第二阈值与当前天线切换次数正相关,当前天线切换次数越大,第二阈值越高,判断标准越严格。通过公式(6)和(7),可以进一步提高信号强度差别判断的有效性,以实现更加有效的天线切换。
本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周期性执行,例如:每隔两秒钟,获取一次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然后进行后续的判断,如果满足相应的条件,则切换天线。
进一步的,在步骤S110获取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后,可以先判断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是否小于第三阈值;若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不小于第三阈值,说明当前第一天线的通信状况良好,处于强信号状态,无需切换,则不进行后续步骤,等到下一周期再次开始流程;若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小于第三阈值,说明当前第一天线的通信状况不良,处于弱信号状态,可以切换,则执行后续步骤。第三阈值可以根据经验以及实际应用需求等设定,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图2示出了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另一种流程,其中天线切换方法为周期性执行的过程,在本周期首先执行步骤S201,检测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为RSSI_Primary;然后执行步骤S202,判断RSSI_Primary是否小于第三阈值T3;若否,说明当前为强信号状态,结束本周期流程,执行步骤S204,进入下一周期;若是,说明当前为弱信号状态,执行步骤S203,检测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为RSSI_Secondary;然后执行步骤S205,计算差值RSSI_Diff=RSSI_Secondary-RSSI_Primary;再执行步骤S206,判断当前天线切换次数N是否达到预设次数Q;若达到,则执行步骤S207,采用第一阈值T1作为后续判断标准D,D=T1=M+P;若未达到,则执行步骤S208,采用第二阈值T2作为后续判断标准D,D=T2=M+X;在确定判断标准D后,执行步骤S209,判断RSSI_Diff和D的大小关系;若RSSI_Diff大于D,则执行步骤S210,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第二天线,并将当前天线切换次数N加1;若RSSI_Diff不大于D,则执行步骤S211,保持使用第一天线,并将当前天线切换次数N清零;然后执行步骤S212,更新X值,以更新第二阈值T2;最后执行步骤S213,结束本周期流程,并跳转到步骤S204,进入下一周期。从而完成了一个周期中的完整流程。
基于图2的方法流程,本公开还提供了下面两个实例,分别从成功切换与未成功切换两个方面做进一步说明。
(1)成功切换天线的情况,过程如下:
启动天线切换检测算法,首先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在最近5个通信帧的RSSI,并对其取平均值,得到RSSI_Primary=-75dBm;
设定第三阈值T3=-70dBm,RSSI_Primary小于T3,第一天线处于弱信号状态,可以进行切换;
对第二天线进行测试,检测其最近5个通信帧的RSSI,并对其取平均值,得到RSSI_Secondary=-69dBm;
设定M=3dB,X=0dB,N=1,Q=3;此时N<Q,按照设定认为并未出现频繁切换的情况,D=T2=M+X=3dB;
RSSI_Diff=RSSI_Secondary-RSSI_Primary=6dB>D,认为第二天线明显优于第一天线,则切换到第二天线进行通信;N在原来计数上加1,N=N+1,即N=2;设定Z=1dB,则X=X-Z,仍然为0dB,此时T2=3dB;
设定周期为2秒,则等待2秒后进行下一次天线切换检测。
(2)未成功切换天线的情况,过程如下:
RSSI_Primary和RSSI_Secondary与上述(1)中相同,各参数的设定值也相同;假设此时N=5,满足N>Q,可以认为存在频繁切换的问题,此时D=T1=M+P,设定P=5dB,则D=8dB意味着以前第二天线至少需要优于第一天线8dB才能切换;此时X=P=5dB;然而RSSI_Diff=6dB<D,因此不切换天线;N可以清零;X更新为X-Z=4dB,此时T2=7dB;等待2秒后进行下一次天线切换检测。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了另一种天线切换方法,可以应用于具备至少两个天线的电子设备。如图3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310~S340:
步骤S310,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以及获取空闲的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
步骤S320,根据当前天线切换次数确定强度差阈值;
步骤S330,在判断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减去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差值大于强度差阈值时,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第二天线;
步骤S340,在判断上述差值小于强度差阈值时,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第一天线。
其中,强度差阈值与图1中的第一阈值、第二阈值含义相同,即为判断第二天线是否优于第一天线的判断标准。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当前天线切换次数确定强度差阈值,例如:可以将当前天线切换次数乘以预设步进值,再加上预设基础值,得到强度差阈值,即:
T0=N·Z+M; (8)
其中,T0为强度差阈值,N为当前天线切换次数,Z为预设步进值,M为预设基础值,可以为0。在确定强度差阈值后,比较其与两天线信号强度差值的大小,在差值大于强度差阈值时切换到第二天线,反之则不切换。由公式(8)可知,T0与N之间为正相关,N越大,T0越大,表示当前切换天线所需的信号强度提升程度越高;换而言之,在当前天线切换越频繁的情况下,切换的标准越严格,需要确保有更加明显的信号改善才允许进行切换。需要说明的是,在公式(8)中,T0与N之间为线性相关,这仅是一种示例性关系,除此之外,T0与N之间也可以是幂相关,或者根据N的大小,T0与N之间采用分段式的映射关系等等,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通过图3的方式,使作为天线切换判断标准的强度差阈值与当前天线切换次数严格相关,可以在不同情况下得到针对性更强的标准,进一步提高天线切换的有效性。
进一步的,在步骤S330中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第二天线后,还可以将当前天线切换次数加一;在步骤S340中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第一天线后,还可以将当前天线切换次数减一或清零。当前天线切换次数变化后,下一次切换天线时计算的强度差阈值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形成闭环的方法流程,有利于天线切换的长期执行。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天线切换装置,应用于具有至少两个天线的电子设备。如图4所示,该装置400可以包括:信号获取模块410,用于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以及获取空闲的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差值判断模块420,用于如果当前天线切换次数超过预设次数,则判断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减去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差值和第一阈值的大小关系;天线切换模块430,用于在判断差值大于第一阈值时,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第二天线;天线保持模块440,用于在判断差值小于第一阈值时,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第一天线。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差值判断模块420还可以用于如果当前天线切换次数未超过预设次数,则判断差值和第二阈值的大小关系,第二阈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天线切换模块430还可以用于在判断差值大于第二阈值时,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第二天线;天线保持模块440还可以用于在判断差值小于第二阈值时,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第一天线。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天线切换模块430还可以用于在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第二天线后,将当前天线切换次数加一。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天线保持模块440还可以用于在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第一天线后,将当前天线切换次数减一或清零。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确定:T1=M+P;T2=M+X;其中,T1为第一阈值,T2为第二阈值,M为预设基础值,P为浮动上限值,X为浮动值,X∈[0,P]。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天线切换装置400还可以包括:参数更新模块(图中未示出),用于如果当前天线切换次数超过预设次数,则以第一阈值更新第二阈值,并在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第二天线后,或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第一天线后,将浮动值减去预设步进值,作为新的浮动值。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浮动上限值和浮动值还可以满足以下关系:P=Q·Z;X=N·Z;其中,Q为预设次数,N为当前天线切换次数,Z为预设步进值。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信号获取模块410可以用于周期性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信号获取模块410还可以用于在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后,判断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是否小于第三阈值,若不小于,则在下一周期再次获取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若小于,则执行获取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步骤。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可以是:第一天线在最近W个通信帧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W为预设的正整数。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还提供了另一种天线切换装置,应用于具有至少两个天线的电子设备。如图5所示,该装置500可以包括:信号获取模块510,用于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以及获取空闲的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阈值确定模块520,用于根据当前天线切换次数确定强度差阈值;天线切换模块530,用于在判断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减去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差值大于强度差阈值时,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第二天线;天线保持模块540,用于在判断差值小于强度差阈值时,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第一天线。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阈值确定模块520可以用于将当前天线切换次数乘以预设步进值,再加上预设基础值,得到强度差阈值。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天线切换模块530还可以用于在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第二天线后,将当前天线切换次数加一;天线保持模块540还可以用于在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第一天线后,将当前天线切换次数减一或清零。
上述装置的具体细节在方法部分实施例中已经详细说明,未披露的方案细节内容可以参见方法部分的实施例内容,因而不再赘述。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实现为系统、方法或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即:完全的硬件实施方式、完全的软件实施方式(包括固件、微代码等),或硬件和软件方面结合的实施方式,这里可以统称为“电路”、“模块”或“系统”。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能够实现本说明书上述方法的程序产品。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的各个方面还可以实现为一种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包括程序代码,当程序产品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程序代码用于使终端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
参考图6所示,描述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程序产品600,其可以采用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并包括程序代码,并可以在终端设备,例如个人电脑上运行。然而,本公开的程序产品不限于此,在本文件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为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操作的程序代码,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上述方法的电子设备。下面参照图7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这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700。图7显示的电子设备70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7所示,电子设备700可以以通用计算设备的形式表现。电子设备700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至少一个处理单元710、上述至少一个存储单元720、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存储单元720和处理单元710)的总线730和显示单元740。
存储单元720存储有程序代码,程序代码可以被处理单元710执行,使得处理单元710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例如,处理单元710可以执行图1、图2或图3所示的方法步骤等。
存储单元720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单元形式的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单元(RAM)721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单元72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存储单元(ROM)723。
存储单元720还可以包括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725的程序/实用工具724,这样的程序模块725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
总线730可以为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单元总线或者存储单元控制器、外围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单元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
电子设备70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800(例如键盘、指向设备、蓝牙设备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该电子设备70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电子设备70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750进行。并且,电子设备70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760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760通过总线730与电子设备700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700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终端装置、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方法。
此外,上述附图仅是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方法所包括的处理的示意性说明,而不是限制目的。易于理解,上述附图所示的处理并不表明或限制这些处理的时间顺序。另外,也易于理解,这些处理可以是例如在多个模块中同步或异步执行的。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

Claims (16)

1.一种天线切换方法,应用于具有至少两个天线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以及获取空闲的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
如果当前天线切换次数超过预设次数,则判断所述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减去所述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差值和第一阈值的大小关系;
在判断所述差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时,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所述第二天线;
在判断所述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
如果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未超过所述预设次数,则判断所述差值和第二阈值的大小关系,所述第二阈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
在判断所述差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时,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所述第二天线;
在判断所述差值小于所述第二阈值时,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所述第二天线后,将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加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后,将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减一或清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阈值和所述第二阈值通过以下方式确定:
T1=M+P;
T2=M+X;
其中,T1为所述第一阈值,T2为所述第二阈值,M为预设基础值,P为浮动上限值,X为浮动值,X∈[0,P]。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超过所述预设次数,则以所述第一阈值更新所述第二阈值;并在所述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所述第二天线后,或所述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后,将所述浮动值减去预设步进值,作为新的浮动值。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上限值和所述浮动值还满足以下关系:
P=Q·Z;
X=N·Z;
其中,Q为所述预设次数,N为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Z为预设步进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包括:
周期性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是否小于第三阈值,若不小于,则在下一周期再次获取所述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若小于,则执行获取所述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为:所述第一天线在最近W个通信帧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平均值,W为预设的正整数。
10.一种天线切换方法,应用于具有至少两个天线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以及获取空闲的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
根据当前天线切换次数确定强度差阈值;所述强度差阈值与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正相关;
在判断所述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减去所述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差值大于所述强度差阈值时,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所述第二天线;
在判断所述差值小于所述强度差阈值时,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当前天线切换次数确定强度差阈值,包括:
将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乘以预设步进值,再加上预设基础值,得到所述强度差阈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所述第二天线后,将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加一;所述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后,将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减一或清零。
13.一种天线切换装置,应用于具有至少两个天线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信号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以及获取空闲的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
差值判断模块,用于如果当前天线切换次数超过预设次数,则判断所述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减去所述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差值和第一阈值的大小关系;
天线切换模块,用于在判断所述差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时,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所述第二天线;
天线保持模块,用于在判断所述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
所述差值判断模块,还用于如果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未超过所述预设次数,则判断所述差值和第二阈值的大小关系,所述第二阈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
所述天线切换模块,还用于在判断所述差值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时,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所述第二天线;
所述天线保持模块,还用于在判断所述差值小于所述第二阈值时,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
14.一种天线切换装置,应用于具有至少两个天线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信号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当前使用的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以及获取空闲的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
阈值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当前天线切换次数确定强度差阈值;所述强度差阈值与所述当前天线切换次数正相关;
天线切换模块,用于在判断所述第二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减去所述第一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差值大于所述强度差阈值时,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所述第二天线;
天线保持模块,用于在判断所述差值小于所述强度差阈值时,保持当前使用的天线为所述第一天线。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以及
至少两个天线;
其中,所述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来执行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以在所述至少两个天线中切换当前使用的天线。
CN201910511630.8A 2019-06-13 2019-06-13 天线切换方法、天线切换装置、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 Active CN1102780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11630.8A CN110278010B (zh) 2019-06-13 2019-06-13 天线切换方法、天线切换装置、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11630.8A CN110278010B (zh) 2019-06-13 2019-06-13 天线切换方法、天线切换装置、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8010A CN110278010A (zh) 2019-09-24
CN110278010B true CN110278010B (zh) 2021-04-09

Family

ID=67960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11630.8A Active CN110278010B (zh) 2019-06-13 2019-06-13 天线切换方法、天线切换装置、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780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02467B (zh) * 2020-09-02 2021-09-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主分集切换开关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2218314B (zh) * 2020-09-25 2021-12-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3395084B (zh) * 2021-06-11 2022-09-1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切换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7674890B (zh) * 2024-02-01 2024-05-17 天津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通信链路的切换方法、图传设备及无人机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97726A (zh) * 2011-08-01 2014-05-14 苹果公司 具有自适应切换标准的天线切换系统
CN107318152A (zh) * 2017-06-02 2017-11-03 Tcl移动通信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双天线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08810260A (zh) * 2018-05-28 2018-11-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切换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9660276A (zh) * 2017-10-12 2019-04-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切换方法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8625B (zh) * 2012-04-10 2016-04-13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通信终端及其信号收发的控制方法与装置
CN105323816A (zh) * 2015-09-29 2016-02-1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和电子设备
US9888448B2 (en) * 2015-10-27 2018-02-06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Initiating a transmit antenna switch during uplink-downlink imbalance
CN108540146A (zh) * 2018-03-29 2018-09-14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切换的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9802716B (zh) * 2019-01-30 2023-05-16 上海传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的切换方法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97726A (zh) * 2011-08-01 2014-05-14 苹果公司 具有自适应切换标准的天线切换系统
CN107318152A (zh) * 2017-06-02 2017-11-03 Tcl移动通信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双天线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09660276A (zh) * 2017-10-12 2019-04-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切换方法及设备
CN108810260A (zh) * 2018-05-28 2018-11-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切换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8010A (zh) 2019-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78010B (zh) 天线切换方法、天线切换装置、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
CN110380771B (zh) 天线切换方法、天线切换装置、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
US9268387B2 (en) Method for saving power consumption and an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US7630342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balancing communication traffic loading between adjacent base station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EP2840839B1 (en) Multimode terminal and multimode terminal resident network sel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3164269B (zh) 一种多窗口显示应用程序的方法及终端
EP2929729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n inter-radio access technology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WO2005046082A1 (ja) アンテナ選択ダイバーシチ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CN102647767A (zh) 一种小区重选测量的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1092671A (zh) 信号强度上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设备
KR20140112331A (ko) 통신 연결 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전자 장치
WO2024088234A1 (zh) 终端网络调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KR101450180B1 (ko) 홈 기지국의 출력 제어를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10111046B2 (en) Portable typ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CN111093214B (zh) 通信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US9565621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876856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a handoff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694431B2 (en) User equipment and cell re-selection estimation method thereof
KR20220057078A (ko) 업링크 셀 연결 방법 및 단말장치
CN113038506A (zh) 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15226170B (zh) 网络切换门限确定方法和设备
CN110858975B (zh) 邻区主频点的信号质量测量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US20240276308A1 (en) Wireless terminal connection control method
CN116419258A (zh) 小区配置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CN116308559A (zh) 广告超时时间的设置方法、装置、介质和计算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