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77266A - 按键 - Google Patents

按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77266A
CN110277266A CN201910573349.7A CN201910573349A CN110277266A CN 110277266 A CN110277266 A CN 110277266A CN 201910573349 A CN201910573349 A CN 201910573349A CN 110277266 A CN110277266 A CN 1102772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plate
keycap
magnetic area
magnetic
k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7334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77266B (zh
Inventor
赵令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7334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772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772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72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772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72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2Push-buttons
    • H01H3/122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 H01H3/125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using a scissor mechanism as stabilis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36Return force
    • H01H2221/04Return force magnetic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按键,包含键帽、第一底板、支撑装置、支架以及第二底板。第一底板具有第一磁性区。支撑装置设置于键帽与第一底板之间。键帽伴随支撑装置于上升位置与下沉位置之间移动。支架可活动地设置于键帽与第一底板之间。支架具有第二磁性区。第二底板于操作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第二底板具有支撑部。当第二底板位于操作位置时,支架抵靠于支撑部,且第二磁性区与第一磁性区之间之磁吸力使键帽维持于上升位置。当第二底板位于收纳位置时,支架与支撑部分离,且磁吸力使键帽维持于下沉位置。本发明不需安装习知按键中的弹性件,可有效延长按键的使用寿命;安装有本发明的按键的键盘处于收纳位置时可缩减按键的高度,使得键盘有利于收纳。

Description

按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键,尤指一种利用磁吸力使键帽伴随支撑装置于上升位置与下沉位置之间移动的按键。
背景技术
就目前个人计算机的使用习惯而言,键盘为不可或缺的输入设备之一,用以输入文字、符号或数字。不仅如此,举凡日常生活所接触的消费性电子产品或是工业界使用的大型加工设备,皆需设有按键结构作为输入设备,以操作上述之电子产品与加工设备。
请参阅图1,图1为先前技术的按键1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按键1包含底板10、键帽12、电路板14、支撑装置16以及弹性件18。电路板14设置于底板10上。支撑装置16设置于键帽12与底板10之间,用以支撑键帽12。弹性件18亦设置于键帽12与底板10之间。当键帽12被用户按压后,弹性件18提供键帽12弹性回复力,使键帽12可回复至按压前的位置。由于弹性件18往往是橡胶制成,橡胶于长期使用之下会有疲劳状况,进而使按键1的使用寿命减短。此外,弹性件18将键帽12支撑于固定高度,使得装设有按键1的键盘不利于降低不使用状态下的整体高度。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按键以解决上述问题。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按键,该按键包含:
键帽;
第一底板,具有第一磁性区;
支撑装置,设置于该键帽与该第一底板之间,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于上升位置与下沉位置之间移动;
支架,可活动地设置于该键帽与该第一底板之间,该支架具有第二磁性区,该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对应该第一磁性区的位置;以及
第二底板,相对该第一底板设置,该第二底板于操作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该第二底板具有支撑部;
其中,当该第二底板位于该操作位置时,该支架抵靠于该支撑部,且该第二磁性区与该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使该键帽维持于该上升位置;当该第二底板位于该收纳位置时,该支架与该支撑部分离,且该磁吸力使该键帽维持于该下沉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该第二底板位于该操作位置,且该键帽被外力按压时,该支撑装置带动该支架以该支撑部为支点活动,使该第二磁性区远离该第一磁性区,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上升位置移动至该下沉位置;当该外力释放时,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磁吸,该第二磁性区带动该支架以该支撑部为支点活动,使该第二磁性区靠近该第一磁性区而带动该支撑装置,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下沉位置移动至该上升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支架具有突出部,当该第二底板位于该操作位置时,该突出部抵靠于该支撑部;当该第二底板位于该收纳位置时,该突出部与该支撑部分离。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底板具有倾斜部,该倾斜部连接于该支撑部,当该第二底板自该收纳位置移动至该操作位置时,该倾斜部将该支架抬高,使得该支架抵靠于该支撑部,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下沉位置移动至该上升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电路板,设置于该第二底板上方,该电路板伴随该第二底板于该操作位置与该收纳位置之间移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支撑装置具有触发部,该电路板具有开关,当该第二底板位于该操作位置时,该开关的位置对应该触发部的位置;当该键帽被外力按压时,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上升位置移动至该下沉位置,使得该触发部触发该开关;当该第二底板自该操作位置移动至该收纳位置时,该电路板伴随该第二底板一起移动,使得该开关的位置与该触发部的位置错开。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电路板,设置于该第二底板下方,该支撑装置具有触发部,该电路板具有开关,该开关的位置对应该触发部的位置;该第二底板具有连动部,当该第二底板位于该操作位置时,该连动部位于该触发部与该开关之间;当该键帽被外力按压时,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上升位置移动至该下沉位置,使得该触发部带动该连动部触发该开关;当该第二底板自该操作位置移动至该收纳位置时,该连动部的位置与该触发部的位置错开。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的其中之一为磁性件,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的其中另外之一为磁性件或导磁性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按键,该按键包含:
键帽;
第一底板,具有第一磁性区;
支撑装置,设置于该键帽与该第一底板之间,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于上升位置与下沉位置之间移动;
支架,可活动地设置于该键帽与该第一底板之间,该支架具有第二磁性区,该第二磁性区之位置对应该第一磁性区之位置;以及
第二底板,相对该第一底板设置,该第二底板于操作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该第二底板具有支撑部,该支架抵靠于该支撑部;
其中,当该第二底板位于该操作位置时,该第二磁性区与该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使该键帽维持于该上升位置;当该第二底板自该操作位置移动至该收纳位置时,该支架与该支撑装置随着该支撑部活动,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上升位置移动至该下沉位置,且该磁吸力使该键帽维持于该下沉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该第二底板位于该操作位置,且该键帽被外力按压时,该支撑装置带动该支架以该支撑部为支点活动,使该第二磁性区远离该第一磁性区,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上升位置移动至该下沉位置;当该外力释放时,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磁吸,该第二磁性区带动该支架以该支撑部为支点活动,使该第二磁性区靠近该第一磁性区而带动该支撑装置,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下沉位置移动至该上升位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支架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抵靠于该支撑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还包含电路板,相对该第二底板设置,该电路板伴随该第二底板于该操作位置与该收纳位置之间移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支撑装置具有触发部,该电路板具有开关,当该第二底板位于该操作位置时,该开关的位置对应该触发部的位置;当该键帽被外力按压时,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上升位置移动至该下沉位置,使得该触发部触发该开关;当该第二底板自该操作位置移动至该收纳位置时,该电路板伴随该第二底板一起移动,使得该开关远离该触发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的其中之一为磁性件,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的其中另外之一为磁性件或导磁性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按键,该按键包含:
键帽;
第一底板,具有第一磁性区以及微凸部;
支撑装置,设置于该键帽与该第一底板之间,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于上升位置与下沉位置之间移动;
支架,可活动地设置于该键帽与该第一底板之间,该支架具有第二磁性区,该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对应该第一磁性区的位置;以及
第二底板,相对该第一底板设置,该第二底板于操作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该第二底板具有支撑部;
其中,当该第二底板位于该操作位置时,该第二底板的该支撑部将该第一底板的该微凸部顶高使该支架抵靠于该微凸部,且该第二磁性区与该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使该键帽维持于该上升位置;当该第二底板位于该收纳位置时,该支撑部与该微凸部错开使该微凸部远离该支架,且该磁吸力使该键帽维持于该下沉位置。
相比于先前技术,本发明将支架可活动地设置于键帽与第一底板之间,且将第二磁性区设置于支架上,其中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对应第一底板的第一磁性区的位置。此外,本发明将第二底板相对第一底板设置,且使第二底板于操作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当第二底板位于操作位置时,第二磁性区与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即可使键帽维持于上升位置。当键帽被外力按压导致第二磁性区远离第一磁性区时,即可使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上升位置移动至下沉位置。当外力释放时,磁吸力使第二磁性区靠近第一磁性区,即可使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下沉位置移动回上升位置。由于本发明不需安装习知按键中的弹性件,可有效延长按键的使用寿命。
另一方面,当第二底板位于收纳位置时,键帽即会伴随支撑装置由上升位置移动至下沉位置,且第二磁性区与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会使键帽维持于下沉位置。因此,当装设有本发明的按键的键盘闲置时,用户可将第二底板自操作位置移动至收纳位置,以缩减按键的高度,使得键盘有利于收纳。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先前技术的按键的剖面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的立体图。
图3为图2中的按键的爆炸图。
图4为图2中的按键于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5为图3中的支撑装置与支架的爆炸图。
图6为图3中的支撑装置与支架于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7为图2中的按键沿X-X线的剖面图。
图8为图7中的按键移除键帽后的立体图。
图9为图7中的键帽被按压时的剖面图。
图10为图9中的按键移除键帽后的立体图。
图11为图7中的第二底板移动至收纳位置的剖面图。
图12为图11中的按键移除键帽后的立体图。
图13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2'的立体图。
图14为图13中的按键的爆炸图。
图15为图13中的按键沿Y-Y线的剖面图。
图16为图15中的按键移除键帽后的立体图。
图17为图15中的键帽被按压时的剖面图。
图18为图17中的按键移除键帽后的立体图。
图19为图15中的第二底板移动至收纳位置的剖面图。
图20为图19中的按键移除键帽后的立体图。
图21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的立体图。
图22为图21中的按键的爆炸图。
图23为图21中的按键沿Z-Z线的剖面图。
图24为图23中的第二底板移动至收纳位置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2至图12,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2的立体图,图3为图2中的按键2的爆炸图,图4为图2中的按键2于另一视角的爆炸图,图5为图3中的支撑装置24与支架28的爆炸图,图6为图3中的支撑装置24与支架28于另一视角的爆炸图,图7为图2中的按键2沿X-X线的剖面图,图8为图7中的按键2移除键帽22后的立体图,图9为图7中的键帽22被按压时的剖面图,图10为图9中的按键2移除键帽22后的立体图,图11为图7中的第二底板30移动至收纳位置的剖面图,图12为图11中的按键2移除键帽22后的立体图。
如图2至图12所示,按键2包含第一底板20、键帽22、支撑装置24、电路板26、支架28以及第二底板30。于实际应用中,电路板26可为薄膜电路板,但不以此为限。
支撑装置24设置于键帽22与第一底板20之间。于此实施例中,支撑装置24可包含两个支撑件240、242,分别是由一个水平段与两个支臂段构成一侧开放的U型结构,水平段与两个支臂段彼此呈垂直状态。支撑件240的相对两侧分别具有两个连接部2400、2402平行于其水平段,其中连接部2400位于支臂段外侧且邻近其水平段,连接部2400可转动地连接于键帽22的底座220,且连接部2402亦位于支臂段外侧但邻近支臂段末端,连接部2402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底板20的底座200。支撑件242的相对两侧分别具有两个连接部2420、2422平行于其水平段,其中连接部2420位于支臂段外侧且邻近其水平段,连接部2420可转动地连接于键帽22的底座222,且连接部2422亦位于支臂段外侧但邻近支臂段末端,连接部2422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底板20的底座202。需说明的是,支撑装置24亦可根据实际应用以其它方式分别与键帽22及第一底板20可活动地连接及/或枢接,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于此实施例中,支撑装置24的两个支撑件240、242相互连接于端部而形成蝴蝶型式(V型结构)的支撑装置。然而,于另一实施例中,支撑装置的两个支撑件亦可相互连接于中段部位而形成剪刀脚型式(X型结构)的支撑装置,视实际应用而定。
此外,支撑件240的两个支臂段末端分别具有枢接部2404、枢接孔2406以及限位部2408,且支撑件242的两个支臂段末端分别具有枢接部2424、枢接孔2426以及限位部2428。支撑件240的枢接部2404插设于支撑件242的枢接孔2426中,且支撑件242的枢接部2424插设于支撑件240的枢接孔2406中,使得支撑件240与支撑件242相互枢接。当支撑装置24设置于键帽22与第一底板20之间时,支撑件240的限位部2408位于第一底板20的限位槽204中,且支撑件242的限位部2428位于第一底板20的限位槽206中,其中限位槽204、206可分别形成于底座200、202上。本实施例中,底座200、202可由第一底板20冲压弯折成型,其中限位槽204、206可分别为T型槽孔。藉此,键帽22即可伴随支撑装置24于上升位置(如图7所示)与下沉位置(如图9与图11所示)之间移动。
支架28可活动地设置于键帽22与第一底板20之间。于此实施例中,支架28为金属弯折或塑料射出成型的片体,支架28的一端枢接于支撑件240。在支架28上与支撑件240的枢接区段,相对两侧可分别具有一个卡槽280,两卡槽280是由支架28在该枢接区段的端墙与两个勾状侧墙形成的卡持空间;该枢接区段亦可低于支架28本体,在端墙的相对侧向下弯折,使端墙与两侧墙均不致于在操作时或收纳时与键帽22干涉,亦可降低按键2操作或收纳时的整体高度。支撑件240可具有转轴部2410与其水平段平行;支撑件240、242可分别具有一个容置槽2412、2432,是由其水平段与两支臂段定义而成的内部空间。支撑件240的转轴部2410可卡合于支架28的卡槽280中,使得支架28枢接于支撑件240的转轴部2410。在支撑装置24与支架28组装完成后,支架28容置于支撑件240的容置槽2412与支撑件242的容置槽2432中。藉此,支架28即可以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支撑装置24。需说明的是,于另一实施例中,支架28亦可以滑动的方式连接于支撑装置24,视实际应用而定。此外,于另一实施例中,支架28亦可以转动或滑动的方式连接于键帽22,视实际应用而定。再者,支架28之长度与形状可根据实际应用而决定,不以图中所绘示之实施例为限。
第二底板30相对第一底板20设置。于此实施例中,第二底板30可设置于第一底板20下方,且第二底板30可于操作位置(如图7至图10所示)与收纳位置(如图11与图12所示)之间移动。此外,电路板26可设置于第二底板30上方,使得电路板26可伴随第二底板30于操作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
第一底板20具有第一磁性区208,且支架28具有第二磁性区282。当支架28随着支撑装置24设置于键帽22与第一底板20之间时,第二磁性区282的位置对应第一磁性区208的位置。第一磁性区208及第二磁性区282的其中之一可为磁性件(例如,磁铁),且第一磁性区208及第二磁性区282的其中另外之一可为磁性件(例如,磁铁)或导磁性材料(例如,铁或其它金属)。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区208可为导磁性材料,且第二磁性区282可为磁性件。于实际应用中,第一底板20可完全由导磁性材料制成,或是只有第一磁性区208由导磁性材料制成。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区208与第二磁性区282皆可为磁铁。于此实施例中,可在支架28上于枢接区段相对的另一端的磁吸区段开设容置槽286,以将第二磁性区282容置于容置槽286中;容置槽286可以是由支架28的磁吸区段上两平行开设的狭槽间的带状部向下弯折形成的容置空间,图6显示第二磁性区282下方的该带状部进一步被断开成两分离的舌端。此外,第二磁性区282可自容置槽286外露,以直接接触第一底板20且磁吸第一磁性区208。需说明的是,若第二磁性区282可直接磁吸第一底板20的第一磁性区208,则支架28可由非金属材料制成。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二磁性区282亦可直接结合于支架28的底面,视实际应用而定。
第二底板30具有支撑部300以及倾斜部302,其中倾斜部302连接于支撑部300,支撑部300高于倾斜部302,第一底板20与电路板26分别具有开口对应支撑部300及倾斜部302。按键2组装时,第二底板30的支撑部300及倾斜部302向上穿过电路板26与第一底板20;不论在按键2操作时或收纳时,支撑部300及倾斜部302均位于第二底板30上表面与支架28之间。于此实施例中,支撑部300与倾斜部302可由第二底板30冲压打凸弯折而成、且距离第二底板30上表面特定高度的斜面-平面连续结构。此外,本发明可于第二底板30上设置对称的两个支撑部300与两个倾斜部302,但不以此为限。如图7所示,当第二底板30位于操作位置时,支架28下表面抵靠于第二底板30的支撑部300,且支架28磁吸区段的第二磁性区282与第一底板20的第一磁性区208之间的磁吸力使键帽22维持于上升位置。于此实施例中,支架28可具有突出部284朝向第一底板20突出,支架28的枢接区段与磁吸区段即位在突出部284(或第二底板30的支撑部300抵靠处)的两侧。本例中,支架28的枢接区段及卡槽280位于支撑件240的容置槽2412,而磁吸区段与第二磁性区282位于支撑件242的容置槽2432,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例如,支架28总长度缩短至原本约1/2时,支架28的枢接区段,卡槽280、突出部284及磁吸区段,第二磁性区282可全部位于支撑件240的容置槽2412,只要第二底板30的支撑部300与倾斜部302也移到支撑件242下方方便顶高支撑件242的对应位置即可。当第二底板30位于操作位置时,支架28之突出部284即抵靠于第二底板30的支撑部300。然而,于另一实施例中,支架28亦可不具有突出部284。此时,可增加第二底板30的支撑部300与倾斜部302的高度,使得支架28直接抵靠于第二底板30的支撑部300。于此实施例中,突出部284可由支架28冲压或弯折成型,突出部284上表面呈下凹沟槽、而下表面呈半圆柱体。于另一实施例中,突出部284亦可为设置于支架28上的实心肋条。
如图8所示,支撑装置24之支撑件240可具有触发部2414,且支撑装置24的支撑件242可具有触发部2434。此外,电路板26可具有对应触发部2414的开关260以及对应触发部2434的开关262。当第二底板30位于操作位置时,开关260、262的位置分别对应触发部2414、2434的位置。于此实施例中,可于支撑件240上设置对称的两个触发部2414,于支撑件242上设置对称的两个触发部2434,且于电路板26上设置分别对应两个触发部2414与两个触发部2434的四个开关260、262。本实施例中,第一底板20设有对应电路板26开关260及开关262的开孔,使支撑装置24支撑件240的触发部2414、支撑装置24支撑件242的触发部2434均可直接接触开关260及开关262。
如图5、图6以及图9所示,当第二底板30位于操作位置,且键帽22被一外力F按压时,由于支架28枢接区段枢接于支撑装置24支撑件240的转轴部2410,支撑装置24即会带动支架28以支撑部300为支点活动(亦即,支架28以支撑部300为支点朝箭头A1的方向转动),使支架28磁吸区段之第二磁性区282上移而远离第一磁性区208。当键帽22被外力F按压导致第二磁性区282远离第一磁性区208时,键帽22即会伴随支撑装置24由上升位置移动至下沉位置。此时,如图10所示,支撑件240之触发部2414与支撑件242之触发部2434即会触发电路板26上的开关260、262,以执行对应的输入功能。
前述实施例中,键帽22位于下沉位置时,支撑件240与支撑件242趋于水平位置,且支撑件240、242之连接部2400、2402、2420、2422位置,皆高于支撑件240之转轴部2410与支架28的卡槽280。再者,支架28的卡槽280、突出部284及容置槽286三者的深度,小于键帽22下表面与第一底板20上表面的间距。上述设计可在键帽22随支撑装置24在上升位置与下沉位置间移动时,使支架28不致与键帽22或第一底板20干涉。
当外力F释放时,第一磁性区208及第二磁性区282相互磁吸。此时,第二磁性区282即会带动支架28以支撑部300为支点活动(亦即,支架28以支撑部300为支点朝箭头A2的方向转动),使支架28磁吸区段的第二磁性区282下移靠近第一磁性区208、而支架28枢接区段上推带动支撑件240和整组支撑装置24。当磁吸力使第二磁性区282靠近第一磁性区208时,键帽22即会伴随支撑装置24由下沉位置移动至上升位置。
当装设有按键2的键盘闲置时,用户可将第二底板30自操作位置(如图7与图8所示)朝箭头A3的方向移动至收纳位置(如图11与图12所示),以缩减按键2的高度,使得键盘有利于收纳。如图11所示,当第二底板30位于收纳位置时,支架28的突出部284即会与第二底板30的支撑部300分离。由于支架28不再受到第二底板30的支撑部300的支撑,因此,第二磁性区282与第一磁性区208间的磁吸力,让支架28会相对第二底板30朝箭头A1的方向转动,使得键帽22伴随支撑装置24由上升位置移动至下沉位置。此时,第二磁性区282与第一磁性区208之间的磁吸力会使键帽22维持于下沉位置。
此外,按键2收纳时,即当第二底板30自操作位置朝箭头A3的方向移动至收纳位置时,电路板26会伴随第二底板30朝箭头A3的方向一起移动,使得开关260、262之位置与支撑件240、242之触发部2414、2434的位置错开。因此,当第二底板30位于收纳位置使键帽22维持于下沉位置时,支撑件240、242的触发部2414、2434便不会触发电路板26的开关260、262。
当用户欲使用装设有按键2的键盘时,用户可将第二底板30自收纳位置(如图11与图12所示)朝箭头A4的方向移动至操作位置(如图7与图8所示)。当第二底板30自收纳位置朝箭头A4的方向移动至操作位置时,第二底板30的倾斜部302即会推抵支架28的突出部284而将支架28抬高,使得支架28的突出部284抵靠于第二底板30的支撑部300。此时,支架28会相对第二底板30朝箭头A2的方向转动,使得键帽22伴随支撑装置24由下沉位置移动至上升位置。当键帽22位于上升位置,且第二底板30位于操作位置时,用户即可按压键帽22,以执行对应的输入功能。
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底板30的支撑部300是间接、而非直接抵靠于支架28的突出部284。第一底板20可具有上突的微凸部(未绘示于图中),此微凸部例如为三角形,其具有上凸的顶缘朝向支架28,以及底边朝向第二底板30;在第二底板30位于收纳位置时,微凸部的高度小于支架28之突出部284与第一底板20本体上表面的距离。当第二底板30位于操作位置(如图7与图8所示)时,第二底板30之支撑部300可将第一底板20之微凸部顶高(直接顶抵微凸部、或顶抵于微凸部旁之第二底板30本体)使支架28抵靠于微凸部,且第二磁性区282与第一磁性区208之间之一磁吸力使键帽22维持于上升位置。此时,第一底板20在邻近微凸部的区域可以稍微隆起。当第二底板30位于收纳位置(如图11与图12所示)时,第二底板30之支撑部300即会与第一底板20之微凸部错开使微凸部远离支架28,且磁吸力使键帽22维持于下沉位置。
请参阅图13至图20,图13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2'的立体图,图14为图13中的按键2'的爆炸图,图15为图13中的按键2'沿Y-Y线的剖面图,图16为图15中的按键2'移除键帽22后的立体图,图17为图15中的键帽22被按压时的剖面图,图18为图17中的按键2'移除键帽22后的立体图,图19为图15中的第二底板30移动至收纳位置的剖面图,图20为图19中的按键2'移除键帽22后的立体图。
如图13至图20所示,按键2'包含第一底板20、键帽22、支撑装置24、电路板26、支架28以及第二底板30。按键2'与上述的按键2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按键2'之电路板26设置于第二底板30下方。因此,按键2'之电路板26不会伴随第二底板30于操作位置(如图15至图18所示)与收纳位置(如图19与图20所示)之间移动。
于此实施例中,第二底板30可具有对应触发部2414的连动部304以及对应触发部2434的连动部306。当第二底板30位于操作位置时,连动部304位于触发部2414与开关260之间,且连动部306位于触发部2434与开关262之间。于此实施例中,可于第二底板30上设置分别对应两个触发部2414与两个触发部2434的四个连动部304、306。于此实施例中,连动部304、306可为在第二底板30上冲压成型之弹性悬臂,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15所示,当第二底板30位于操作位置时,支架28的突出部284抵靠于第二底板30的支撑部300,且第二磁性区282与第一磁性区208之间的磁吸力使键帽22维持于上升位置。需说明的是,支架28的变化实施例如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7所示,当第二底板30位于操作位置,且键帽22被一外力F按压时,支撑装置24即会带动支架28以支撑部300为支点活动(亦即,支架28以支撑部300为支点朝箭头A1的方向转动),使第二磁性区282远离第一磁性区208。当键帽22被外力F按压导致第二磁性区282远离第一磁性区208时,键帽22即会伴随支撑装置24由上升位置移动至下沉位置。此时,如图18所示,支撑件240的触发部2414与支撑件242的触发部2434即会分别带动连动部304、306触发电路板26上的开关260、262,以执行对应的输入功能。
当外力F释放时,第一磁性区208及第二磁性区282相互磁吸。此时,第二磁性区282即会带动支架28以支撑部300为支点活动(亦即,支架28以支撑部300为支点朝箭头A2的方向转动),使第二磁性区282靠近第一磁性区208而带动支撑装置24。当磁吸力使第二磁性区282靠近第一磁性区208时,键帽22即会伴随支撑装置24由下沉位置移动至上升位置。
当装设有按键2'的键盘闲置时,用户可将第二底板30自操作位置(如图15与图16所示)朝箭头A3的方向移动至收纳位置(如图19与图20所示),以缩减按键2'的高度,使得键盘有利于收纳。如图19所示,当第二底板30位于收纳位置时,支架28的突出部284即会与第二底板30的支撑部300分离。由于支架28不再受到第二底板30的支撑部300的支撑,因此,支架28会相对第二底板30朝箭头A1的方向转动,使得键帽22伴随支撑装置24由上升位置移动至下沉位置。此时,第二磁性区282与第一磁性区208之间的磁吸力会使键帽22维持于下沉位置。
此外,当第二底板30自操作位置朝箭头A3的方向移动至收纳位置时,连动部304、306的位置即会与支撑件240、242的触发部2414、2434的位置错开。因此,当第二底板30位于收纳位置使键帽22维持于下沉位置时,支撑件240、242的触发部2414、2434便不会触发电路板26的开关260、262。
当用户欲使用装设有按键2'的键盘时,用户可将第二底板30自收纳位置(如图18与图20所示)朝箭头A4的方向移动至操作位置(如图15与图16所示)。当第二底板30自收纳位置朝箭头A4的方向移动至操作位置时,第二底板30的倾斜部302即会推抵支架28的突出部284而将支架28抬高,使得支架28的突出部284抵靠于第二底板30的支撑部300。此时,支架28会相对第二底板30朝箭头A2的方向转动,使得键帽22伴随支撑装置24由下沉位置移动至上升位置。当键帽22位于上升位置,且第二底板30位于操作位置时,用户即可按压键帽22,以执行对应的输入功能。
请参阅图21至图24,图21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2”的立体图,图22为图21中的按键2”的爆炸图,图23为图21中的按键2”沿Z-Z线的剖面图,图24为图23中的第二底板30移动至收纳位置的剖面图。
如图21至图24所示,按键2”包含第一底板20、键帽22、支撑装置24、电路板26、支架28以及第二底板30。电路板26相对第二底板30设置。于此实施例中,电路板26可设置于第二底板30下方,并随着第二底板30上下移动,但不以此为限。例如,电路板26也可设置于第一底板20下方,且不随着第二底板30上下移动;或者,电路板26仍设置于第二底板30下方,但不随着第二底板30上下移动。按键2”与上述的按键2的主要不同的处在于,按键2”的第二底板30沿垂直第一底板20的方向于操作位置(如图23所示)与收纳位置(如图24所示)之间移动,即第二底板30的操作位置高于收纳位置。此时,第二底板30可不具有上述的倾斜部302。
如图23所示,当第二底板30位于操作位置时,支架28的突出部284抵靠于第二底板30的支撑部300,且第二磁性区282与第一磁性区208之间的磁吸力使键帽22维持于上升位置。此时,第二底板30的支撑部300顶抵支架28,使支架28枢接区段顶抵支撑装置24,遂能将键帽22维持在上升位置。需说明的是,支架28的变化实施例如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此外,当第二底板30位于操作位置,且键帽22被按压时,其作用原理如上所述,在此亦不再赘述。
当装设有按键2”的键盘闲置时,用户可将第二底板30自操作位置(如图23所示)朝箭头A5的方向(亦即,垂直第一底板20的方向)移动至收纳位置(如图24所示),以缩减按键2”的高度,使得键盘有利于收纳。当第二底板30自操作位置移动至收纳位置时,支撑部300随第二底板30下降而无法继续顶抵支架28。因支架28无法以其枢接区段继续顶抵承受支架28本身、支撑装置24及键帽22的重量,支架28枢接区段将会向下移动。于是支撑装置24失去支架28枢接区段的顶抵力量,即会因键帽22重量及支撑装置24本身重量而下降至下沉位置,无法维持在上升位置。换言之,当第二底板30自操作位置移动至收纳位置时,支架28与支撑装置24随着支撑部300活动,使得键帽22伴随支撑装置24由上升位置移动至下沉位置。此时,第二磁性区282与第一磁性区208之间的磁吸力会使键帽22维持于下沉位置。
此外,当第二底板30自操作位置朝箭头A5的方向移动至收纳位置时,电路板26会伴随第二底板30朝箭头A5的方向一起移动,使得开关260、262远离支撑件240、242的触发部2414、2434。因此,当第二底板30位于收纳位置使键帽22维持于下沉位置时,支撑件240、242的触发部2414、2434便不会触发电路板26的开关260、262。
当用户欲使用装设有按键2”之键盘时,用户可将第二底板30自收纳位置(如图24所示)朝箭头A6的方向(亦即,垂直第一底板20的方向)移动至操作位置(如图23所示)。当第二底板30自收纳位置朝箭头A6的方向移动至操作位置时,第二底板30的支撑部300即会推抵支架28的突出部284而将支架28抬高,使得键帽22伴随支撑装置24由下沉位置移动至上升位置。当键帽22位于上升位置,且第二底板30位于操作位置时,用户即可按压键帽22,以执行对应的输入功能。
此外,当装设有按键2”的键盘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时,可将第二底板30藉由连动机构连接于笔记本电脑的上盖与底座的转轴。当笔记本电脑的上盖相对底座打开或阖上时,连动机构即会带动第二底板30于操作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笔记本电脑的底座中可预留空间(高度可为0.3至0.5毫米),以供第二底板30与电路板26上下移动。
综上所述,本发明系将支架可活动地设置于键帽与第一底板之间,且将第二磁性区设置于支架上,其中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对应第一底板之第一磁性区之位置。此外,本发明将第二底板相对第一底板设置,且使第二底板于操作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当第二底板位于操作位置时,第二磁性区与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即可使键帽维持于上升位置。当键帽被外力按压导致第二磁性区远离第一磁性区时,即可使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上升位置移动至下沉位置。当外力释放时,磁吸力使第二磁性区靠近第一磁性区,即可使键帽伴随支撑装置由下沉位置移动回上升位置。由于本发明不需安装习知按键中的弹性件,可有效延长按键的使用寿命。
另一方面,当第二底板位于收纳位置时,键帽即会伴随支撑装置由上升位置移动至下沉位置,且第二磁性区与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会使键帽维持于下沉位置。因此,当装设有本发明的按键的键盘闲置时,用户可将第二底板自操作位置移动至收纳位置,以缩减按键的高度,使得键盘有利于收纳。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包含:
键帽;
第一底板,具有第一磁性区;
支撑装置,设置于该键帽与该第一底板之间,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于上升位置与下沉位置之间移动;
支架,可活动地设置于该键帽与该第一底板之间,该支架具有第二磁性区,该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对应该第一磁性区的位置;以及
第二底板,相对该第一底板设置,该第二底板于操作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该第二底板具有支撑部;
其中,当该第二底板位于该操作位置时,该支架抵靠于该支撑部,且该第二磁性区与该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使该键帽维持于该上升位置;当该第二底板位于该收纳位置时,该支架与该支撑部分离,且该磁吸力使该键帽维持于该下沉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二底板位于该操作位置,且该键帽被外力按压时,该支撑装置带动该支架以该支撑部为支点活动,使该第二磁性区远离该第一磁性区,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上升位置移动至该下沉位置;当该外力释放时,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磁吸,该第二磁性区带动该支架以该支撑部为支点活动,使该第二磁性区靠近该第一磁性区而带动该支撑装置,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下沉位置移动至该上升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支架具有突出部,当该第二底板位于该操作位置时,该突出部抵靠于该支撑部;当该第二底板位于该收纳位置时,该突出部与该支撑部分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底板具有倾斜部,该倾斜部连接于该支撑部,当该第二底板自该收纳位置移动至该操作位置时,该倾斜部将该支架抬高,使得该支架抵靠于该支撑部,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下沉位置移动至该上升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电路板,设置于该第二底板上方,该电路板伴随该第二底板于该操作位置与该收纳位置之间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装置具有触发部,该电路板具有开关,当该第二底板位于该操作位置时,该开关的位置对应该触发部的位置;当该键帽被外力按压时,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上升位置移动至该下沉位置,使得该触发部触发该开关;当该第二底板自该操作位置移动至该收纳位置时,该电路板伴随该第二底板一起移动,使得该开关的位置与该触发部的位置错开。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电路板,设置于该第二底板下方,该支撑装置具有触发部,该电路板具有开关,该开关的位置对应该触发部的位置;该第二底板具有连动部,当该第二底板位于该操作位置时,该连动部位于该触发部与该开关之间;当该键帽被外力按压时,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上升位置移动至该下沉位置,使得该触发部带动该连动部触发该开关;当该第二底板自该操作位置移动至该收纳位置时,该连动部的位置与该触发部的位置错开。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的其中之一为磁性件,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的其中另外之一为磁性件或导磁性材料。
9.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包含:
键帽;
第一底板,具有第一磁性区;
支撑装置,设置于该键帽与该第一底板之间,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于上升位置与下沉位置之间移动;
支架,可活动地设置于该键帽与该第一底板之间,该支架具有第二磁性区,该第二磁性区之位置对应该第一磁性区之位置;以及
第二底板,相对该第一底板设置,该第二底板于操作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该第二底板具有支撑部,该支架抵靠于该支撑部;
其中,当该第二底板位于该操作位置时,该第二磁性区与该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使该键帽维持于该上升位置;当该第二底板自该操作位置移动至该收纳位置时,该支架与该支撑装置随着该支撑部活动,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上升位置移动至该下沉位置,且该磁吸力使该键帽维持于该下沉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二底板位于该操作位置,且该键帽被外力按压时,该支撑装置带动该支架以该支撑部为支点活动,使该第二磁性区远离该第一磁性区,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上升位置移动至该下沉位置;当该外力释放时,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磁吸,该第二磁性区带动该支架以该支撑部为支点活动,使该第二磁性区靠近该第一磁性区而带动该支撑装置,且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下沉位置移动至该上升位置。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支架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抵靠于该支撑部。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还包含电路板,相对该第二底板设置,该电路板伴随该第二底板于该操作位置与该收纳位置之间移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装置具有触发部,该电路板具有开关,当该第二底板位于该操作位置时,该开关的位置对应该触发部的位置;当该键帽被外力按压时,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由该上升位置移动至该下沉位置,使得该触发部触发该开关;当该第二底板自该操作位置移动至该收纳位置时,该电路板伴随该第二底板一起移动,使得该开关远离该触发部。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的其中之一为磁性件,该第一磁性区及该第二磁性区的其中另外之一为磁性件或导磁性材料。
15.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该按键包含:
键帽;
第一底板,具有第一磁性区以及微凸部;
支撑装置,设置于该键帽与该第一底板之间,该键帽伴随该支撑装置于上升位置与下沉位置之间移动;
支架,可活动地设置于该键帽与该第一底板之间,该支架具有第二磁性区,该第二磁性区的位置对应该第一磁性区的位置;以及
第二底板,相对该第一底板设置,该第二底板于操作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该第二底板具有支撑部;
其中,当该第二底板位于该操作位置时,该第二底板的该支撑部将该第一底板的该微凸部顶高使该支架抵靠于该微凸部,且该第二磁性区与该第一磁性区之间的磁吸力使该键帽维持于该上升位置;当该第二底板位于该收纳位置时,该支撑部与该微凸部错开使该微凸部远离该支架,且该磁吸力使该键帽维持于该下沉位置。
CN201910573349.7A 2019-06-28 2019-06-28 按键 Active CN1102772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73349.7A CN110277266B (zh) 2019-06-28 2019-06-28 按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73349.7A CN110277266B (zh) 2019-06-28 2019-06-28 按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7266A true CN110277266A (zh) 2019-09-24
CN110277266B CN110277266B (zh) 2021-02-23

Family

ID=67963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73349.7A Active CN110277266B (zh) 2019-06-28 2019-06-28 按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77266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9130A (zh) * 2005-08-01 2007-02-07 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3065843A (zh) * 2013-01-05 2013-04-24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磁吸式按键及其键盘
CN104051175A (zh) * 2014-06-09 2014-09-17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US20150332875A1 (en) * 2014-05-15 2015-11-19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9130A (zh) * 2005-08-01 2007-02-07 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3065843A (zh) * 2013-01-05 2013-04-24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磁吸式按键及其键盘
US20150332875A1 (en) * 2014-05-15 2015-11-19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CN104051175A (zh) * 2014-06-09 2014-09-17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7266B (zh) 2021-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9803B (zh) 按鍵
TWI613690B (zh) 按鍵
US20130260584A1 (en) Pop-up mechanism and electrical charger using same
US10879021B2 (en) Keyboard
CN1909131B (zh) 常闭类型的微型电开关
CN106057533B (zh) 按键及键盘
US20010043160A1 (en) PC card having an antenna unit
CN102262962B (zh) 开关及使用该开关的电子装置
KR102085463B1 (ko) 스위치 장치 구조
CN110277266A (zh) 按键
CN105826114B (zh) 按键及其键盘
US9312079B2 (en) Keyswitch and keyboard therewith
KR100381758B1 (ko) 키보드 스위치
EP2515315B1 (en) Movable contact member and switch device using movable contact member
CN101295849B (zh) 电气器件用插座
CN107887186B (zh) 按键
CN207425695U (zh) 接地开关及其触头组件和触头
CN107068489B (zh) 继电器的负载机构
CN204117906U (zh) 微动开关
US20100163392A1 (en) Switch
CN207587066U (zh) 一种自动售卖机及其货物承托装置
US20110083950A1 (en) Multi-directional tact switch
CN206726999U (zh) 滑动开关
TWI730854B (zh) 充電座
CN208738092U (zh) 按钮开关及应用所述按钮开关的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