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73821B - 发电装置、发电系统、基于发电装置的终端和充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发电装置、发电系统、基于发电装置的终端和充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73821B
CN110273821B CN201810214830.2A CN201810214830A CN110273821B CN 110273821 B CN110273821 B CN 110273821B CN 201810214830 A CN201810214830 A CN 201810214830A CN 110273821 B CN110273821 B CN 1102738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structure
kinetic energy
energy input
genera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1483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73821A (zh
Inventor
许天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21483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73821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738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38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738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38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MECHANICAL-POWER PRODUC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00Mechanical-power-produc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 charging set comprising a non-electric prime mover rotating at constant spe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电装置、发电系统、基于发电装置的终端和充电系统,该发电装置包括:传动结构和与传动结构连接的发电结构,传动结构具有尺寸能够变化的间隙,该间隙具有供外界的动能输入部件插入的开口,该间隙能够容纳动能输入部件;当动能输入部件在间隙中移动预设距离后,传动结构能够夹持动能输入部件,且动能输入部件与传动结构的摩擦力能够使得在动能输入部件转动时带动传动结构转动;传动结构用于带动发电结构转动,发电结构用于将转动产生的动能转化成电能。本申请实施例的发电装置的结构少、体积小,能够应用到终端设备中且不影响终端设备的外观;且发电装置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不是十分严格,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Description

发电装置、发电系统、基于发电装置的终端和充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终端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发电装置、发电系统、基于发电装置的终端和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智能终端的功能越来越丰富,耗电量也越来越大。而绝大部分智能终端都内置固定容量的电池,且不支持电池更换,所以目前的智能终端的电池在电量充满后,通常只能支持智能终端处于开机状态1~2天,在电池电量耗尽后,需要重新给电池进行充电,给用户带来诸多不便。
目前有一些品牌的智能终端支持对电池进行快速充电,即在很短的时间内,智能终端内的电池的电量便可充满,以使用户可以继续使用智能终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手机电池的最大存储电量不足与智能手机耗电量大的矛盾。
但是,快速充电的前提是必须在用户使用场景中有可获得的充电电源,如果在野外或其它缺少充电电源的场景,当手机电量耗尽时,则无法进行充电,影响了用户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涉及一种发电装置、发电系统、基于发电装置的终端和充电系统,实现了在没有充电电源的场景中,对终端进行充电的目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发电装置,包括:传动结构和与所述传动结构连接的发电结构;
所述传动结构具有尺寸能够变化的间隙,所述间隙具有供外界的动能输入部件插入的开口,所述间隙能够容纳所述动能输入部件;
当所述动能输入部件在所述间隙中移动预设距离后,所述传动结构能够夹持所述动能输入部件,且所述动能输入部件与所述传动结构的摩擦力能够使得在所述动能输入部件转动时带动所述传动结构转动;
所述传动结构用于带动所述发电结构转动;
所述发电结构用于将转动产生的动能转化成电能。
本方案中的发电装置通过在传动结构中设置有尺寸能够变化的间隙,以使外界的动能输入部件能够插入,实现动能输入部件在间隙中移动预设距离后,能够在转动时能够带动传动结构转动,从而发电装置本身可不设置动能输入部件;当发电装置本身不设置动能输入部件时,一是发电装置的结构少、体积小,使得将该发电装置能够应用到终端设备中,二是,若发电装置应用到终端设备中,没有外露的动能输入部件,不影响终端设备的外观。同时,由于传动结构中的间隙的尺寸能够变化,因此对外界的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并不是十分严格,只要能够插入到传动结构中的间隙中,并能够在转动时带动传动结构转动即可,这样若发电装置应用到终端设备中,对终端充电时,动能输入部件的选择就较多,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传动结构包括第一传动结构和第二传动结构,所述第一传动结构和所述第二传动结构连接,所述第二传动结构和所述发电结构连接;
所述第一传动结构中具有所述间隙;
当所述动能输入部件在所述间隙中移动预设距离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能够夹持所述动能输入部件,且所述动能输入部件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的摩擦力能够使得在所述动能输入部件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一传动结构转动。
其中,第一传动结构的具体结构具有以下两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
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为,所述第一传动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二传动结构连接;
所述间隙为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一夹持部面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面为非光滑面,所述第二夹持部面向所述第一夹持部的面为非光滑面。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夹持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的第一端还通过扭簧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均为弹性部件。
该设计的方案,动能输入部件比较容易带动第一传动结构进行转动,即用户或者自然能驱动结构使用的驱动动能输入部件转动的力比较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持部本体和第一橡胶层,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第二夹持部本体和第二橡胶层;
所述第一橡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部本体面向所述第二夹持部本体的第一面上;所述第二橡胶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部本体面向所述第一夹持部本体的第二面上;
所述第一橡胶层面向所述第二橡胶层的面为所述第一夹持部面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面,所述第二橡胶层面向所述第一橡胶层的面为所述第二夹持部面向所述第一夹持部的面。
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本体和所述第二夹持部本体均为弹性部件,此时,动能输入部件在传动结构的间隙中移动的阻力比较小,在间隙中移动的距离比较长;且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不是很严格。或者,
所述第一夹持部本体和所述第二夹持部本体均不为弹性部件,相对于“第一夹持部本体和第二夹持部本体均为弹性部件时”,第一传动结构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夹持力比较大,有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动能传输部件与第一传动结构转动的摩擦力,但是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较为严格,比如,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能够从间隙的开口中进入,又要大于第一橡胶层和第二橡胶层在自然状态下围成的间隙的尺寸,以便可被第一传动结构夹持而产生摩擦力,但考虑到动能输入部件在转动过程中不与第一传动结构脱离,动能输入部件在间隙中移动的阻力要适当,因此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大于第一橡胶层和第二橡胶层在自然状态下围成的间隙的尺寸的量需要精确控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持部本体和多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第二夹持部本体和多个第二凸起;
所述多个第一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部本体面向所述第二夹持部本体的第一面上,所述多个第二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部本体面向所述第一夹持部本体的第二面上。
其中,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均为弹性凸起,第一夹持部本体和第二夹持部本体均为弹性部件,此时,动能输入部件在传动结构的间隙中移动的阻力比较小,在间隙中移动的距离比较长,且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不是很严格。或者,
第一夹持部本体为弹性部件,多个第一凸起不为弹性凸起,第二夹持部本体为弹性部件,多个第二凸起不为弹性凸起,此时,第一传动结构夹持动能输入部件的夹持力相对于当第一夹持部本体为弹性部件且多个第一凸起为弹性凸起,第二夹持部本体为弹性部件且多个第二凸起为弹性凸起时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动能传输部件与第一传动结构转动的摩擦力,更有利于动能输入部件带动第一传动结构转动;动能输入部件在传动结构的间隙中移动的阻力也比较小,在间隙中移动的距离比较长,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不是很严格。或者,
第一夹持部本体不为弹性部件,多个第一凸起为弹性凸起,第二夹持部本体不为弹性部件,多个第二凸起为弹性凸起,此时,第一传动结构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夹持力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动能传输部件与第一传动结构转动的摩擦力,但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相对严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对于每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面平行的横截面的面积自所述第一凸起的底端向所述第一凸起的顶端逐渐减小;
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二面平行的横截面的面积自所述第二凸起的底端向所述第二凸起的顶端逐渐减小;
其中,所述第一凸起的底端为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面连接的一端,所述第二凸起的底端为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二面连接的一端。
在该方案中,第一凸起与第一面平行的横截面的面积自第一凸起的底端向第一凸起的顶端逐渐减小;第二凸起与第二面平行的横截面的面积自第二凸起的底端向第二凸起的顶端逐渐减小,可以使得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与动能输入部件的摩擦力比较大,这样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动能输入部件的摩擦力便足够使得动能输入部件带动第一传动结构转动。
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为:所述第一传动结构为筒状结构,所述间隙为所述筒状结构内部的空间,所述第一传动结构远离所述第二传动结构的一端具有所述开口;
所述第一传动结构的内壁为非光滑内壁,所述第一传动结构为弹性部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传动结构包括第一传动结构本体和橡胶层,所述第一传动结构本体为筒状结构,所述橡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结构本体的内壁上;
所述橡胶层的内壁为所述第一传动结构的内壁。
其中,当第一传动结构本体为弹性部件时,动能输入部件在第一传动结构的间隙中移动的阻力比较小,在间隙中移动的距离比较长,且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不是很严格。当第一传动结构本体为非弹性部件时,第一传动结构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夹持力比较大,有利于动能传输部件带动第一传动结构转动,但是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相对当第一传动结构本体为弹性部件时要严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传动结构包括第一传动结构本体和多个凸起,所述第一传动结构本体为筒状结构,所述多个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结构本体的内壁上。
其中,所述第一传动结构本体为弹性部件,和/或所述多个凸起为弹性凸起。
当第一传动结构本体为弹性部件且多个凸起为弹性凸起时,动能输入部件在传动结构的间隙中移动的阻力比较小,在间隙中移动的距离比较长,与第一传动结构脱离的几率比较小;且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不是很严格。
当第一传动结构本体为弹性部件,多个凸起不为弹性凸起时,且第一传动结构夹持动能输入部件的夹持力相对于当第一传动结构本体为弹性部件且多个凸起为弹性凸起时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动能传输部件与第一传动结构转动的摩擦力,更有利于动能输入部件带动第一传动结构转动;动能输入部件在传动结构的间隙中移动的阻力也比较小,在间隙中移动的距离比较长,与第一传动结构脱离的几率比较小;且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也不是很严格。
当第一传动结构本体不为弹性部件,多个凸起为弹性凸起时,第一传动结构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夹持力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动能传输部件与第一传动结构转动的摩擦力,但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相对于第一传动结构本体为弹性部件要严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凸起的横截面的面积自所述凸起的底端向所述凸起的顶端逐渐减小,所述凸起的底端为所述凸起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本体的内壁连接的一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夹持部为圆弧状结构,所述第二夹持部为圆弧状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发电装置还包括保护壳;
所述保护壳套设在所述第一传动结构的外部,所述保护壳与所述第二传动结构连接。
本方案中通过设置保护壳,防止了当第一传动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时,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张开的角度过大,从而使得发电装置应用在终端时,第一传动结构不会挤压终端内其它的元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传动结构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二传动轴;
所述第一齿轮套接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齿轮套接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与所述发电结构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所述发电结构为交流发电机,则所述发电装置还包括:整流电路,所述整流电路与所述发电结构连接;
所述整流电路用于将所述交流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发电装置还包括:稳压电路,所述稳压电路与所述整流电路连接;
所述稳压电路用于稳定所述整流电路输出的电流或电压。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所述发电结构为直流发电机,则所述发电装置还包括:稳压电路,所述稳压电路的一端与所述发电结构连接;
所述稳压电路用于稳定所述整流电路输出的电流或电压。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发电系统,包括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任一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发电装置和动能输入部件;
在需要发电时,所述动能输入部件插入到所述发电装置的传动结构的间隙中,带动所述传动结构转动。
本方案的发电系统可以在没有充电电源时,为需要充电的设备进行充电,方便了用户需要充电的设备的使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动能输入部件包括传动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动能输入部件包括传动杆和自然能驱动结构。
本方案无需用户转动动能输入部件,自然能驱动结构带动动能输入部件转动,以带动发电装置的传动结构转动,进而带动发电结构转动,产生电能。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包括:电池、接口和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任一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发电装置;
所述电池和所述发电装置连接;
所述接口与所述发电装置的传动结构的间隙相连通。
由于本方案的终端的发电装置具有动能转换成电能的结构,因此,本实施例的终端可在没有充电电源的情况下对终端进行充电,方便了用户的使用。且本实施例的终端不包括动能输入部件,不会对终端的外观造成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口为终端的功能接口。
本方案可以减少终端上接口的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发电装置位于所述接口的下方或者上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所述发电装置包括整流电路和/或稳压电路时,所述终端还包括感应电路和与感应电路连接的处理器,所述发电装置的传动结构中围成所述间隙的面上设置有感应结构,所述感应结构与所述感应电路连接;
所述感应结构用于在受到外界的动能输入部件的压力后,接通所述感应电路;
所述处理器还与所述终端的显示器连接;
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检测到所述感应电路接通后,判断所述发电装置是否正常工作,并在判断结果为所述发电装置正常工作时,控制所述显示器显示第一提示消息,所述第一提示消息用于提醒用户可以使动能输入部件处于转动状态;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动能输入部件处于转动状态后,控制显示器显示第二提示消息,第二提示消息用于提示正在充电。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还包括电压计,所述电压计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池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计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计的第三端与所述发电装置的发电结构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计的第四端与所述处理器连接;
所述电压计用于检测所述发电装置的所述发电结构与所述电池之间的电路的电阻,并将所述电阻发送至所述处理器,以使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电阻判断所述发电装置是否正常工作。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系统,包括:权利要求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任一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终端和动能输入部件;
在需要发电时,所述动能输入部件插入到所述终端的发电装置中的传动结构的间隙中,带动所述传动结构转动。
本方案的发电系统可以在没有充电电源时,为需要充电的设备进行充电,方便了用户对需要充电的设备的使用。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发电装置通过在传动结构中设置有尺寸能够变化的间隙,以使外界的动能输入部件能够插入,实现动能输入部件在间隙中移动预设距离后,能够在转动时能够带动传动结构转动,从而发电装置本身可不设置动能输入部件;当发电装置本身不设置动能输入部件时,一是发电装置的结构少、体积小,使得将该发电装置能够应用到终端设备中,二是,若发电装置应用到终端设备中,没有外露的动能输入部件,不影响终端设备的外观。同时,由于传动结构中的间隙的尺寸能够变化,因此对外界的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并不是十分严格,只要能够插入到传动结构中的间隙中,并能够在转动时带动传动结构转动即可,这样若发电装置应用到终端设备中,对终端充电时,动能输入部件的选择就较多,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图1中的发电装置100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传动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图3中的第一夹持部13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传动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图5中的第一夹持部13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传动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三;
图8为图7中的第一夹持部13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传动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四;
图10为与图9对应的第一传动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传动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五;
图12为与图11对应的第一传动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传动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六;
图14为与图11对应的第一传动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18为本申请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9为本申请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0为本申请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用户界面示意图一;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用户界面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图1中的发电装置100使用状态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发电装置可以设置在终端设备中,用于为终端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
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的发电装置100包括:传动结构11与传动结构11连接的发电结构12;
传动结构11具有尺寸能够变化的间隙111,该间隙111具有供外界的动能输入部件200插入的开口112,且该间隙111能够容纳外界的动能输入部件;
当外界的动能输入部件200在该间隙中移动预设距离后,传动结构11能够夹持外界的动能输入部件,且动能输入部件200与传动结构11的摩擦力能够使得在动能输入部件200转动时带动传动结构11转动;
传动结构11用于带动发电结构12转动,发电结构12用于将转动产生的动能转化成电能。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发电装置包括传动结构11与传动结构11连接的发电结构12,传动结构11可以带动发电结构12转动,以使发电结构12将转动产生的动能转化成电能。
可选地,发电结构12可为能够将动能转化成电能的器件,比如发电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若发电装置应用于终端设备中,发电机的体积应当很小,比如可为超微发电机。
其中,传动结构11具有尺寸能够变化的间隙111,且该间隙111具有供外界的动能输入部件200插入的开口112,当动能输入部件200在间隙111中移动预设距离后,传动结构11能够夹持该动能输入部件200,且动能输入部件200与传动结构11的摩擦力能够使得在动能输入部件200转动时带动传动结构11转动。
具体地,传动结构11可为能够在动能输入部件的插入过程中产生弹力且围成间隙111的面具有一定粗糙度的结构;动能输入部件200的尺寸需要与传动结构11的间隙111相匹配。
由于传动结构11能够在动能输入部件的插入过程中产生弹力,从而外界的动能输入部件200从间隙111的开口112插入到间隙111中的过程中,间隙111的尺寸能够在动能输入部件200施加的外力下变化,如图2所示。
因传动结构11为能够在动能输入部件的插入过程中产生弹力的结构,当动能输入部件200在间隙111中移动时,动能输入部件200将间隙111的尺寸撑大,由于弹力的作用,围成间隙111的侧壁会回缩,这样传动结构11就能将外界的动能输入部件夹持。同时间隙111对应的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这样动能输入部件200在间隙111中移动预设距离后,动能输入部件200与传动结构11的摩擦力就能够使得在动能输入部件200转动时带动传动结构11转动。
动能输入部件200在间隙111中移动预设距离后,动能输入部件200与传动结构11的摩擦力能够使得在动能输入部件200转动时带动传动结构11转动具体可以包括:当动能输入部件在间隙111中移动预设距离后,动能输入部件200与间隙111的侧壁之间的摩擦力大于等于第一阈值,其中,第一阈值为动能输入部件200能够带动传动结构11转动所需要的动能输入部件200与围成间隙111的侧壁之间的最小摩擦力的值。
其中,预设距离的大小是由传动结构11的组成形式(包括间隙111的性质)以及动能输入部件200的性质决定的。
可选地,预设距离可为动能输入部件200能够在间隙111中移动的最大距离,也就是当动能输入部件200不能继续在间隙111中移动时,动能输入部件200移动的距离。比如,预设距离与间隙111的长度相等,或者略小于间隙111的长度。
预设距离越长,动能输入部件200与传动结构11在转动过程中与传动结构11脱离的几率越小。因此,若动能输入部件200在间隙111中移动到某一位置处时,传动结构11已经可以夹持动能输入部件200,并且动能输入部件200转动时能够带动传动结构11转动,但是动能输入部件200仍能继续在间隙111中移动,此时,为了减小动能输入部件200与传动结构11在转动过程中脱离的几率,可继续使得动能输入部件200在间隙111中移动向远离间隙111的开口112的方向移动,直至动能输入部件200不能继续在间隙111中移动。
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发电装置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当需要发电装置100进行发电时,将外界的动能输入部件200通过传动结构11中间隙111的开口112插入到间隙111中,动能输入部件200在间隙111中移动的过程中,间隙111的尺寸会增大;当动能输入部件200移动至某一位置处后,传动结构11能够将动能输入部件200夹持,并且动能输入部件200与传动结构11的摩擦力能够使得在动能输入部件200转动时带动传动结构11转动,此时,用户人工转动动能输入部件200,或者利用自然能驱动结构驱动动能输入部件200转动,从而带动传动结构11转动,进而传动结构11带动发电结构12转动,最终发电结构12将转动产生的动能转化成电能。
本实施例中的发电装置通过在传动结构中设置有尺寸能够变化的间隙,以使外界的动能输入部件能够插入,实现动能输入部件在间隙中移动预设距离后,能够在转动时能够带动传动结构转动,从而发电装置本身可不设置动能输入部件;当发电装置本身不设置动能输入部件时,一是发电装置的结构少、体积小,使得将该发电装置能够应用到终端设备中,二是,若发电装置应用到终端设备中,没有外露的动能输入部件,不影响终端设备的外观。同时,由于传动结构中的间隙的尺寸能够变化,因此对外界的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并不是十分严格,只要能够插入到传动结构中的间隙中,并能够在转动时带动传动结构转动即可,这样若发电装置应用到终端设备中,对终端充电时,动能输入部件的选择就较多,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本实施例的发电装置,包括:传动结构11和与传动结构11连接的发电结构12,传动结构11具有尺寸能够变化的间隙111,该间隙111具有供外界的动能输入部件200插入的开口112,该间隙111能够容纳动能输入部件200;当动能输入部件200在间隙中移动预设距离后,传动结构11能够夹持动能输入部件200,且动能输入部件200与传动结构11的摩擦力能够使得在动能输入部件200转动时带动传动结构11转动;传动结构11用于带动发电结构12转动,发电结构12用于将转动产生的动能转化成电能。本实施例的发电装置100的结构少、体积小,能够应用到终端设备中且不影响终端设备的外观;且发电装置100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不是十分严格,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下面采用具体的实施例对上一实施例的传动结构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例的传动结构包括第一传动结构和第二传动结构,第一传动结构和第二传动结构连接,第二传动结构和发电结构连接;第一传动结构中具有间隙,当动能输入部件在间隙中移动预设距离后,第一传动结构能够夹持动能输入部件,且动能输入部件与第一传动结构的摩擦力能够使得在动能输入部件转动时带动第一传动结构转动。
具体地,第一传动结构用于夹持动能输入部件,以接收动能输入部件输入的动能,第二传动结构用于将第一传动结构接收的动能传递至发电结构。其中,第二传动结构可与发电结构的输入轴连接。
下面对第一传动结构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的第一端和第二夹持部的第一端均与第二传动结构连接;第一传动结构的间隙为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的空间,第一夹持部面向第二夹持部的面为非光滑面,第二夹持部面向第一夹持部的面为非光滑面;此时,当动能输入部件在该间隙中移动预设距离后,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能够夹持动能输入部件,且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与动能输入部件之间的摩擦力能够使得在动能输入部件转动时带动第一传动结构转动。
对于该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第一夹持和第二夹持部之间的空间组成了间隙,且第一夹持部面向第二夹持部的面为非光滑面,第二夹持部面向第一夹持部的面为非光滑面,即间隙对应的侧壁的内表面为非光滑面。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若使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能够夹持动能输入部件,第一夹持部应当为圆弧状结构,第二夹持部应当为圆弧状结构。
由于动能输入部件在间隙中移动预设距离后,动能输入部件能够在转动时带动传动结构转动,因此,第一夹持部面向第二夹持部的面的粗糙度以及第二夹持部面向第一夹持部的面的粗糙度应当能够使得动能输入部件在间隙中移动预设距离后,动能输入部件与间隙对应的侧壁之间的摩擦力足以在动能输入部件转动时带动第一传动结构转动。
其中,当第一传动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时,实现间隙的尺寸能够变化的一种可能的方式为: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均为弹性部件。此时,传动结构能够产生的弹力是由于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均为弹性部件造成的。
当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均为弹性部件,动能输入部件将第一传动结构的间隙的尺寸撑大,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弹力使得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有恢复原位的趋势,在该趋势的作用下,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可共同将动能输入部件夹持,又由于第一夹持部面向第二夹持部的面为非光滑面,第二夹持部面向第一夹持部的面为非光滑面时,动能输入部件与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的摩擦力较大,这样动能输入部件在转动时,便可带动第一传动结构转动,第一传动结构带动第二传动结构转动,第二传动结构带动发电结构转动,产生电能。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传动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一,图4为图3中的第一夹持部13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传动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二,图6为图5中的第一夹持部13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传动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三,图8为图7中的第一夹持部13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图3~图8对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均为弹性部件时可能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参见图3和图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部131和第二夹持部132由一部分组成,比如第一夹持部131和第二夹持部132均由一体的弹性材料制成,比如橡胶,则形成第一夹持部131的弹性材料面向第二夹持部132的面为粗糙的面,形成第二夹持部132的弹性材料向第一夹持部131的面为粗糙的面。其中,图4中可见的面即为第一夹持部131面向第二夹持部132的粗糙的面。
在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整体均为弹性部件。
当第一夹持部131和第二夹持部132由一部分组成时,第一传动结构制备的过程比较简单。
参见图5和图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部131和第二夹持部132包括两部分,第一夹持部131包括第一夹持部本体1311和第一橡胶层1312,第二夹持部132包括第二夹持部本体1321和第二橡胶层1322;第一橡胶层1312设置在第一夹持部本体1311面向第二夹持部本体1321的第一面上,第二橡胶层1322设置在第二夹持部本体1321面向第一夹持部本体1311的第二面上;第一橡胶层1312面向第二橡胶层1322的面为第一夹持部131面向第二夹持部132的面,第二橡胶层1322面向第一橡胶层1312的面为第二夹持部面向第一夹持部的面。第一橡胶层1312面向第二橡胶层1322的面为粗糙的面,第二橡胶层1322面向第一橡胶层1312的面为粗糙的面。其中,图6中可见的面即为第一夹持部131面向第二夹持部132的面。
在图5和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部本体1311和第二夹持部本体1321均为非弹性部件或者第一夹持部本体1311和第二夹持部本体1321均为弹性部件。也就是说,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部131和第二夹持部132为部分具有弹性的部件或者全部具有弹性的部件。
当第一夹持部本体和第二夹持部本体均为弹性部件时,动能输入部件在传动结构的间隙中移动的阻力比较小,在间隙中移动的距离比较长;且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不是很严格。
当第一夹持部本体和第二夹持部本体均为非弹性部件时,相对于“第一夹持部本体和第二夹持部本体均为弹性部件时”,第一传动结构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夹持力比较大,有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动能传输部件与第一传动结构转动的摩擦力,但是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较为严格,比如,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能够从间隙的开口中进入,又要大于第一橡胶层和第二橡胶层在自然状态下围成的间隙的尺寸,以便可被第一传动结构夹持而产生摩擦力,但考虑到动能输入部件在转动过程中不与第一传动结构脱离,动能输入部件在间隙中移动的阻力要适当,因此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大于第一橡胶层和第二橡胶层在自然状态下围成的间隙的尺寸的量需要精确控制。
参见图7和图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部131包括第一夹持部本体1311和多个第一凸起1313,第二夹持部132包括第二夹持部本体1321和多个第二凸起1323;多个第一凸起1313设置在第一夹持部本体1311面向第二夹持部本体1321的第一面上,多个第二凸起1323设置在第二夹持部本体1321面向第一夹持部本体1311的第二面上。即多个第一凸起的存在使得第一夹持部131面向第二夹持部132的面为非光滑面,第二夹持部132面向第一夹持部131的面为非光滑面。
可选地,对于每个第一凸起,第一凸起与第一面平行的横截面的面积自第一凸起的底端向第一凸起的顶端逐渐减小;对于每个第二凸起,第二凸起与第二面平行的横截面的面积自第二凸起的底端向第二凸起的顶端逐渐减小;其中,第一凸起的底端为第一凸起与第一面连接的一端,第二凸起的底端为第二凸起与第二面连接的一端。
第一凸起与第一面平行的横截面的面积自第一凸起的底端向第一凸起的顶端逐渐减小;第二凸起与第二面平行的横截面的面积自第二凸起的底端向第二凸起的顶端逐渐减小,可以使得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与动能输入部件的摩擦力比较大,这样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和动能输入部件的摩擦力便足够使得动能输入部件带动第一传动结构转动。
在图7和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部本体1311为弹性部件和/或多个第一凸起1313为弹性凸起。第二夹持部本体1321为弹性部件和/或多个第二凸起1323为弹性凸起。也就是,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夹持部131和第二夹持部132为部分具有弹性的部件或者全部具有弹性的部件。
当第一夹持部本体为弹性部件且多个第一凸起为弹性凸起,第二夹持部本体为弹性部件且多个第二凸起为弹性凸起时,动能输入部件在传动结构的间隙中移动的阻力比较小,在间隙中移动的距离比较长,且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不是很严格。
当第一夹持部本体为弹性部件,多个第一凸起不为弹性凸起,第二夹持部本体为弹性部件,多个第二凸起不为弹性凸起时,第一传动结构夹持动能输入部件的夹持力相对于当第一夹持部本体为弹性部件且多个第一凸起为弹性凸起,第二夹持部本体为弹性部件且多个第二凸起为弹性凸起时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动能传输部件与第一传动结构转动的摩擦力,更有利于动能输入部件带动第一传动结构转动;动能输入部件在传动结构的间隙中移动的阻力也比较小,在间隙中移动的距离比较长,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不是很严格。
当第一夹持部本体不为弹性部件,多个第一凸起为弹性凸起,第二夹持部本体不为弹性部件,多个第二凸起为弹性凸起时,第一传动结构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夹持力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动能传输部件与第一传动结构转动的摩擦力,但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相对严格。
其中,图7和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对应的发电装置可如图1所示,此时,参见图1,图中的13为第一传动结构,14为第二传动结构。
当第一传动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时,实现间隙的尺寸能够变化的另一种可能的方式为:第一夹持部第一端和第二夹持部的第一端通过扭簧连接。此时,传动结构能够产生的弹力的其中一个原因为第一夹持部第一端和第二夹持部的第一端通过扭簧连接。
当第一夹持部的一端和第二夹持部的一端通过扭簧连接时,动能输入部件从第一传动结构的间隙的开口进入,当动能输入部件在间隙中运动时,动能输入部件便能够将第一传动结构的间隙的尺寸撑大,第一夹持部的一端和第二夹持部的一端的扭簧连接的连接方式,使得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有恢复原位的趋势,在该趋势的作用下,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可共同将动能输入部件夹持,又由于第一夹持部面向第二夹持部的面为非光滑面,第二夹持部面向第一夹持部的面为非光滑面时,动能输入部件与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的摩擦力较大,这样动能输入部件在转动时,便可带动第一传动结构转动,第一传动结构带动第二传动结构转动,第二传动结构带动发电结构转动,产生电能。
其中,当第一夹持部第一端和第二夹持部的第一端通过扭簧连接时,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可均不为弹性部件,也可均为弹性部件。
当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均不为弹性部件时,第一传动结构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夹持力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动能传输部件与第一传动结构转动的摩擦力。
当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均为弹性部件时,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相对于当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均不为弹性部件时低。
当第一夹持部第一端和第二夹持部的第一端通过扭簧连接且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均为弹性部件时,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具体实现形式可参照上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均为弹性部件但第一夹持部第一端和第二夹持部的第一端不通过扭簧连接的实现形式,此处不再赘述。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结构为筒状结构,第一传动结构的间隙为筒状结构内部的空间,第一传动结构远离第二传动结构的一端具有该间隙的开口;第一传动结构的内壁为非光滑面,第一传动结构为弹性部件。
对于该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筒状结构内部的空间组成了间隙,且第一传动结构的内壁或者筒状结构的内壁为非光滑面,即间隙对应的侧壁的内表面为非光滑面;且由于此时第一传动结构为弹性部件,使得间隙的尺寸能够变化。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由于动能输入部件在间隙中移动预设距离后,动能输入部件在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一传动结构转动,因此,第一传动结构的内壁的粗糙度应当能够使得动能输入部件在间隙中移动预设距离后,动能输入部件与间隙对应的侧壁之间的摩擦力足以在动能输入部件转动时带动第一传动结构转动。
当第一传动结构为弹性部件时,动能输入部件将第一传动结构的间隙的尺寸撑大,第一传动结构的弹力使得第一传动结构有恢复原位的趋势,在该趋势的作用下,第一传动结构可将动能输入部件夹持,又由于第一传动结构的内壁为非光滑面,动能输入部件与第一传动结构之间具有一定的摩擦力,这样动能输入部件在转动时,便可带动第一传动结构转动,第一传动结构带动第二传动结构转动,第二传动结构带动发电结构转动,产生电能。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传动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四,图10为与图9对应的第一传动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传动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五,图12为与图11对应的第一传动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传动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六,图14为与图11对应的第一传动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图9~图14对当第一传动结构为筒状结构时可能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参见图9和图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结构13由一部分组成,比如第一传动结构由整块的弹性材料形成,比如橡胶,则形成第一传动结构的弹性材料与第一传动结构的内壁对应的面为具有一定粗糙度的面。
在图9和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结构13的整体均为弹性部件,第一传动结构制备的过程比较简单。
参见图11和图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结构13包括第一传动结构本体141和橡胶层142,第一传动结构本体141为筒状结构,橡胶层设142置在第一传动结构本体141的内壁上。橡胶层设142面向间隙的一面为非光滑面。
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结构本体141可为非弹性部件或者弹性部件。也就是,该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结构为部分具有弹性的部件或者全部具有弹性的部件。
当第一传动结构本体141为弹性部件时,动能输入部件在第一传动结构的间隙中移动的阻力比较小,在间隙中移动的距离比较长,且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不是很严格。
当第一传动结构本体141为非弹性部件,第一传动结构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夹持力比较大,有利于动能传输部件带动第一传动结构转动,但是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相对当第一传动结构本体141为弹性部件时要严格。
参见图13和图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结构13包括第一传动结构本体141和多个凸起143,第一传动结构本体141为筒状结构,多个凸起143设置在第一传动结构本体141的内壁上。
可选地,对于每个凸起143,凸起143的横截面的面积自凸起143的底端向凸起143的顶端逐渐减小,凸起143的底端为凸起143与第一传动结构本体141的内壁连接的一端。
凸起143的横截面的面积自凸起143的底端向凸起143的顶端逐渐减小,可以使得第一传动结构与动能输入部件之间的摩擦力比较大,这样第一传动结构与动能输入部件的摩擦力便足够使得动能输入部件带动第一传动结构转动。
在图13和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结构本体141为弹性部件和/或多个凸起143为弹性凸起。
当第一传动结构本体141为弹性部件且多个凸起为弹性凸起时,动能输入部件在传动结构的间隙中移动的阻力比较小,在间隙中移动的距离比较长,与第一传动结构脱离的几率比较小;且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不是很严格。
当第一传动结构本体141为弹性部件,多个凸起不为弹性凸起时,且第一传动结构夹持动能输入部件的夹持力相对于当第一传动结构本体141为弹性部件且多个凸起为弹性凸起时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动能传输部件与第一传动结构转动的摩擦力,更有利于动能输入部件带动第一传动结构转动;动能输入部件在传动结构的间隙中移动的阻力也比较小,在间隙中移动的距离比较长,与第一传动结构脱离的几率比较小;且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也不是很严格。
当第一传动结构本体141不为弹性部件,多个凸起为弹性凸起时,第一传动结构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夹持力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动能传输部件与第一传动结构转动的摩擦力,但对动能输入部件的尺寸要求相对于第一传动结构本体141为弹性部件要严格。
其中,图13和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对应的发电装置可如图1所示,此时,参见图1,图中的13为第一传动结构,14为第二传动结构。
在对第一传动结构说明完毕后,下面对第二传动结构进行说明。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传动结构为传动轴,传动轴的一端与第一传动结构连接,传动轴的另一端与发电结构的输入轴连接。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传动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二传动轴;第一齿轮套接在第一传动轴上,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相啮合,第二齿轮套接在第二传动轴上,第一传动轴与第一传动结构连接,第二传动轴与发电结构连接。
可选地,第一齿轮的直径大于第二齿轮的直径,以实现发电结构的转动速度大于第一传动结构的转动速度,从而使得可在较小的动能输入下产生较多的电能。
若第一传动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则在动能输入部件在第一传动结构运行的过程中,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会逐渐张开,为了防止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张开的角度过大,本实施例的发电装置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参见图15,本实施例的发电装置还包括保护壳15;保护壳15套设在第一传动结构13的外部,保护壳与第二传动结构14连接。
具体地,为了保护第一传动结构13以及保护壳15与第一传动结构13之间产生摩擦时,动能输入部件输入的动能损失最小化,保护壳15的内壁上还设置有润滑材料。
其中,在第一传动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时,若动能输入部件插入第一传动结构中的力量太大,会导致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张开的角度过大;若发电装置设置在终端内部,则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张开的角度过大,可能会挤压终端内其它的元件,造成对终端的破坏保护壳的设置,保护壳的设置则可以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保护壳,防止了当第一传动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时,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张开的角度过大,从而使得发电装置应用在终端时,第一传动结构不会挤压终端内其它的元件。
当发动结构为直流发电机时,使用该发电装置进行充电的设备需要直流充电时,为了防止动能输入部件的转动速度不均匀造成的外部动能输入不均匀,从而产生的电流或电压不均匀的情况,本实施例的发电装置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参见图16,本实施例的发电装置还包括稳压电路16,稳压电路16与发电结构12连接。
具体地,稳压电路16用于稳定发电结构12输出的电流或电压,均匀的电流或电压可以保护使用该发电装置进行充电的设备。
其中,稳压电路16可为能够实现稳压功能的电路,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稳压电路,使得发电结构产生均匀的电流或电压。
当发电结构为交流发电机时,使用该发电装置进行充电的设备需要直流充电时,为了能够对该设备进行充电以及发电结构输出稳定的电流或电压,本实施例的发电装置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四,参见图17,本实施例的发电装置还包括:整流电路17和稳压电路16,整流电路17与发电结构12连接,整流电路17还与稳压电路16连接。
具体地,整流电路17用于将交流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稳压电路16用于稳定发电结构12输出的电流或电压,均匀的电流或电压可以保护使用该发电装置进行充电的设备。
其中,整流电路17为能够实现将交流转换成直流的功能的电路,稳压电路16可为能够实现稳压功能的电路,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整流电路和稳压电路,使得当发电结构为交流发电机时,发电装置能够对需要直流充电的设备行充电以及输出稳定的电流或电压。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电系统,包括动能输入部件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发电装置。
在需要发电时,动能输入部件插入到发电装置的传动结构的间隙中,带动发电装置的传动结构转动,进而带动发电结构转动,产生电能。
其中,发电装置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阐述,本实施例中不在赘述。
可选地,动能输入部件可为传动杆,比如圆柱形的细长结构。
此时,需要用户转动动能输入部件,以带动发电装置的传动结构转动,进而带动发电结构转动,产生电能。
可选地,动能输入部件包括传动杆和自然能驱动结构。
此时,无需用户转动动能输入部件,自然能驱动结构带动动能输入部件转动,以带动发电装置的传动结构转动,进而带动发电结构转动,产生电能。
其中,自然能可为风能或太阳能。若自然能为风能时,自然能驱动结构可为利用风能驱动动能输入部件转动的结构;若自然能为太阳能时,自然能驱动结构可为利用太阳能驱动动能输入部件转动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发电系统可以在没有充电电源时,为需要充电的设备进行充电,方便了用户需要充电的设备的使用。
图18为本申请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一,图19为本申请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二,图20为本申请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三;参加图18~图20,本实施例的终端包括:电池21、接口22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发电装置100;电池21和发电装置100连接,接口22与发电装置100的传动结构的间隙111相连通。
其中,若发电装置100包括稳压电路,则电池21与发电装置100的稳压电路连接;若发电装置100不包括整流电路和/或稳压电路,则电池21与发电装置100的发电结构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接口22可为终端设备原有的功能接口(如图18所示或者图19所示),比如耳机接口或者USB接口,还可以为专门设置的接口,(如图20所示);其中,接口22与发电装置100的传动结构的间隙111相连通。
当接口为终端设备原有的功能接口时,用户可以使用同一接口实现接口原有的功能(比如接入耳机)和发电功能,不增加终端上的接口数量,只是不能同时实现该两种功能。
若接口22为专门设置的接口,当用户使用发电装置的发电功能时,不会影响其他功能接口的使用。
当接口22为终端设备原有的功能接口时,发电装置100与接口22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为:发电装置位于接口22的下方(如图18所示)或者上方(如图19所示)。
当需要采用终端内的发电装置对终端进行充电时,将动能输入部件从接口22中插入,由于接口22与发电装置100的传动结构的间隙111相连通,动能输入部件能够进入到发电装置100的传动结构的间隙111中,当动能输入部件移动至间隙中的某一位置处后,在该位置处传动结构能够将动能输入部件夹持,动能输入部件与传动结构的摩擦力能够使得在动能输入部件转动时带动传动结构转动,可选地,具有上述特征的位置可为动能输入部件不能继续在传动结构中移动的位置,此时,用户转动动能输入部件,或者利用自然能驱动结构驱动动能输入部件,动能输入部件可带动传动结构转动,进而传动结构带动发电结构转动,最终发电结构将转动产生的动能转化成电能。
当终端内的第一传动结构的结构为上述的对动能输入部件要求不是很严格的结构,比如当第一传动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包括弹性的第一夹持部本体和多个第一凸起,第二夹持部包括弹性的第二夹持部本体和多个第二凸起时,即使用户没有携带与终端配套的动能输入部件时,用户仍可能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寻找一根圆柱形的细长物体,来充当动能输入部件,以实现终端的充电。
由于本实施例的终端的发电装置具有动能转换成电能的结构,因此,本实施例的终端可在没有充电电源的情况下对终端进行充电,方便了用户的使用。且本实施例的终端不包括动能输入部件,不会对终端的外观造成影响。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若发电装置包括整流电路和/或稳压电路时,为了能在对终端充电前检测上述电路是否正常工作,本实施例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
本实施例的终端还包括感应电路和与感应电路连接的处理器,发电装置的传动结构中围成上述间隙的面上设置有感应结构,感应结构与感应电路连接;
感应结构用于在感应到外界的动能输入部件插入到上述间隙中后,接通感应电路;
处理器还与终端的显示器连接;处理器用于在检测到感应电路接通后,判断发电装置是否正常工作,并在判断结果为所述发电装置正常工作时,控制显示器显示第一提示消息,第一提示消息用于提醒用户可以使动能输入部件处于转动状态。
处理器还用于当动能输入部件处于转动状态后,控制显示器显示第二提示消息,第二提示消息用于提示正在充电。
具体地,由于动能输入部件在上述间隙中移动的预设距离并不是一个定值,因此,感应结构需要设置在围成上述间隙的整个面上。
当外界的动能输入部件插入到间隙中时,会对围成上述间隙的面施加一个压力,感应结构也会受到该外界的动能输入部件施加的压力,从而感应电路被接通。其中,感应结构和感应电路可采用具有上述功能和性质的电路,比如现有技术中感应耳机插入耳机接口中的感应结构和感应电路,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用户界面示意图一,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用户界面示意图二。
感应电路被接通后,处理器可检测到感应电路的接通,并在检测到感应电路接通后,判断发电装置是否正常工作,若判断结果为发电装置正常工作时,则处理器控制显示器显示第一提示消息211,如图21所示第一提示消息211用于提醒用户可以使动能输入部件处于转动状态,第一提示消息211可为“请开始充电”;用户在看到该第一提示消息后,可人工转动动能输入部件或者通过自然能驱动结构转动动能输入部件。当动能输入部件处于转动状态后,处理器控制显示器显示第二提示消息,第二提示消息用于提示正在充电,如图22所示。
其中,处理器实现判断发电装置是否正常工作的方式可如下:终端还包括电压计,电压计的第一端与终端的电池的输入端连接,电压计的第二端与终端电池的输出端连接,电压计的第三端与发电装置的发电结构的输出端连接,电压计的第四端与处理器连接;电压计用于检测发电装置的发电结构与终端电池之间的电路的电阻,并将电阻发送至处理器,以使处理器根据电阻判断发电装置是否正常工作。
具体地,电压计的第二端与终端电池的输出端连接是为了实现终端电池对电压计的供电;电压计的第一端与终端的电池的输入端连接,以及电压计的第三端与发电装置的发电结构的输出端连接,是为了检测发电装置的发电结构与终端电池之间的电路的电阻,也就是检测包括整流电路和/或稳压电路的电路的电阻;电压计的第四端与处理器连接,是为了将检测到的电阻发送至处理器。若电压计检测到的电阻在预设范围内,则说明发电装置的发电结构与终端电池之间的电路正常,即发电装置正常工作,若电压计检测到的电阻很大,则说明发电装置的发电结构与终端电池之间的电路不正常,即发电装置不正常工作。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感应结构,感应电路,处理器,电压计,能在对终端充电前检测发电装置的发电结构与终端电池之间的电路是否正常工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电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终端和动能输入部件;
在需要发电时,动能输入部件插入到终端的发电装置中的传动结构的间隙中,带动传动结构转动。
其中,终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阐述,本实施例中不在赘述。
可选地,动能输入部件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阐述,本实施例中不在赘述。
本实施例的发电系统可以在没有充电电源时,为需要充电的设备进行充电,方便了用户对需要充电的设备的使用。

Claims (30)

1.一种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传动结构和与所述传动结构连接的发电结构;
所述传动结构具有尺寸能够变化的间隙,所述间隙具有供外界的动能输入部件插入的开口,所述间隙能够容纳所述动能输入部件;
当所述动能输入部件在所述间隙中移动预设距离后,所述传动结构能够夹持所述动能输入部件,且所述动能输入部件与所述传动结构的摩擦力能够使得在所述动能输入部件转动时带动所述传动结构转动;
所述传动结构用于带动所述发电结构转动;
所述发电结构用于将转动产生的动能转化成电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结构包括第一传动结构和第二传动结构,所述第一传动结构和所述第二传动结构连接,所述第二传动结构和所述发电结构连接;
所述第一传动结构中具有所述间隙;
当所述动能输入部件在所述间隙中移动预设距离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能够夹持所述动能输入部件,且所述动能输入部件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的摩擦力能够使得在所述动能输入部件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一传动结构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二传动结构连接;
所述间隙为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一夹持部面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面为非光滑面,所述第二夹持部面向所述第一夹持部的面为非光滑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的第一端还通过扭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均为弹性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持部本体和第一橡胶层,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第二夹持部本体和第二橡胶层;
所述第一橡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部本体面向所述第二夹持部本体的第一面上;所述第二橡胶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部本体面向所述第一夹持部本体的第二面上;
所述第一橡胶层面向所述第二橡胶层的面为所述第一夹持部面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面,所述第二橡胶层面向所述第一橡胶层的面为所述第二夹持部面向所述第一夹持部的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持部本体和多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第二夹持部本体和多个第二凸起;
所述多个第一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部本体面向所述第二夹持部本体的第一面上,所述多个第二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部本体面向所述第一夹持部本体的第二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本体和所述第二夹持部本体均为弹性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均为弹性凸起。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每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面平行的横截面的面积自所述第一凸起的底端向所述第一凸起的顶端逐渐减小;
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二面平行的横截面的面积自所述第二凸起的底端向所述第二凸起的顶端逐渐减小;
其中,所述第一凸起的底端为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面连接的一端,所述第二凸起的底端为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二面连接的一端。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为筒状结构,所述间隙为所述筒状结构内部的空间,所述第一传动结构远离所述第二传动结构的一端具有所述开口;
所述第一传动结构的内壁为非光滑内壁,所述第一传动结构为弹性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包括第一传动结构本体和橡胶层,所述第一传动结构本体为筒状结构,所述橡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结构本体的内壁上;
所述橡胶层的内壁为所述第一传动结构的内壁。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包括第一传动结构本体和多个凸起,所述第一传动结构本体为筒状结构,所述多个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结构本体的内壁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本体为弹性部件,和/或所述多个凸起为弹性凸起。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横截面的面积自所述凸起的底端向所述凸起的顶端逐渐减小,所述凸起的底端为所述凸起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本体的内壁连接的一端。
1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为圆弧状结构,所述第二夹持部为圆弧状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装置还包括保护壳;
所述保护壳套设在所述第一传动结构的外部,所述保护壳与所述第二传动结构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结构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二传动轴;
所述第一齿轮套接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上,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齿轮套接在所述第二传动轴上,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第一传动结构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与所述发电结构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发电结构为交流发电机,则所述发电装置还包括:整流电路,所述整流电路与所述发电结构连接;
所述整流电路用于将所述交流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装置还包括:稳压电路,所述稳压电路与所述整流电路连接;
所述稳压电路用于稳定所述整流电路输出的电流或电压。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发电结构为直流发电机,则所述发电装置还包括:稳压电路,所述稳压电路的一端与所述发电结构连接;
所述稳压电路用于稳定整流电路输出的电流或电压。
22.一种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发电装置和动能输入部件;
在需要发电时,所述动能输入部件插入到所述发电装置的传动结构的间隙中,带动所述传动结构转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能输入部件包括传动杆。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能输入部件包括传动杆和自然能驱动结构。
25.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接口和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发电装置;
所述电池和所述发电装置连接;
所述接口与所述发电装置的传动结构的间隙相连通。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为终端的功能接口。
27.根据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装置位于所述接口的下方或者上方。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发电装置包括整流电路和/或稳压电路时,所述终端还包括感应电路和与感应电路连接的处理器,所述发电装置的传动结构中围成所述间隙的面上设置有感应结构,所述感应结构与所述感应电路连接;
所述感应结构用于在受到外界的动能输入部件的压力后,接通所述感应电路;
所述处理器还与所述终端的显示器连接;
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检测到所述感应电路接通后,判断所述发电装置是否正常工作,并在判断结果为所述发电装置正常工作时,控制所述显示器显示第一提示消息,所述第一提示消息用于提醒用户可以使动能输入部件处于转动状态;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当动能输入部件处于转动状态后,控制显示器显示第二提示消息,第二提示消息用于提示正在充电。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还包括电压计,所述电压计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池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压计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计的第三端与所述发电装置的发电结构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压计的第四端与所述处理器连接;
所述电压计用于检测所述发电装置的所述发电结构与所述电池之间的电路的电阻,并将所述电阻发送至所述处理器,以使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电阻判断所述发电装置是否正常工作。
30.一种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25~29任一项所述的终端和动能输入部件;
在需要发电时,所述动能输入部件插入到所述终端的发电装置中的传动结构的间隙中,带动所述传动结构转动。
CN201810214830.2A 2018-03-15 2018-03-15 发电装置、发电系统、基于发电装置的终端和充电系统 Active CN1102738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14830.2A CN110273821B (zh) 2018-03-15 2018-03-15 发电装置、发电系统、基于发电装置的终端和充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14830.2A CN110273821B (zh) 2018-03-15 2018-03-15 发电装置、发电系统、基于发电装置的终端和充电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3821A CN110273821A (zh) 2019-09-24
CN110273821B true CN110273821B (zh) 2021-03-30

Family

ID=67958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14830.2A Active CN110273821B (zh) 2018-03-15 2018-03-15 发电装置、发电系统、基于发电装置的终端和充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73821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12438A (ja) * 1981-12-24 1983-07-04 Eiichi Hirooka 人力発電携帯装置
CN2531565Y (zh) * 2001-12-24 2003-01-15 海尔集团公司 家用电器遥控器
CN2638258Y (zh) * 2003-11-14 2004-09-01 林森 手摇式手机充电器
CN1722523A (zh) * 2004-06-17 2006-01-18 伊利诺斯器械工程公司 自锁定导线端子和形状记忆导线终端系统
CN1937304A (zh) * 2006-09-14 2007-03-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充电电路的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充电装置
CN201307875Y (zh) * 2008-12-06 2009-09-09 燕山大学 手摇式充电手机
CN201450526U (zh) * 2009-08-24 2010-05-05 东台船舶及海洋工程设备研究所 自发电充电手机
CN105531475A (zh) * 2014-06-20 2016-04-27 Smk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12438A (ja) * 1981-12-24 1983-07-04 Eiichi Hirooka 人力発電携帯装置
CN2531565Y (zh) * 2001-12-24 2003-01-15 海尔集团公司 家用电器遥控器
CN2638258Y (zh) * 2003-11-14 2004-09-01 林森 手摇式手机充电器
CN1722523A (zh) * 2004-06-17 2006-01-18 伊利诺斯器械工程公司 自锁定导线端子和形状记忆导线终端系统
CN1937304A (zh) * 2006-09-14 2007-03-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充电电路的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充电装置
CN201307875Y (zh) * 2008-12-06 2009-09-09 燕山大学 手摇式充电手机
CN201450526U (zh) * 2009-08-24 2010-05-05 东台船舶及海洋工程设备研究所 自发电充电手机
CN105531475A (zh) * 2014-06-20 2016-04-27 Smk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3821A (zh) 2019-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83420U (ja) 携帯式ワイヤレス充電器
US20100301808A1 (en) Charging device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CN101860047B (zh) 充电系统及对应的电子设备和充电装置以及自动断电方法
JP4246399B2 (ja) 電池セルの維持充電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08533961A (ja) 双方向性バッテリー充電コントローラ
EP1589631A3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US20130175978A1 (en) Battery charging system and method
US20100052606A1 (en) Charging device,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and charging method thereof
TWI637578B (zh) 充電方法及電子裝置
CN102324580A (zh) 一种手机及其电池的充电电路和充电方法
US8593106B2 (en) Dual-chargeable battery pack in a power supply
CN102280670A (zh) 一种实现自动功率控制的充电方法
US20100097032A1 (en) Charging device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US9118209B2 (en) Power generator device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CN101931259A (zh) 具有充电功能的无线装置
US6653814B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power supply compatibility in a portable device
CN110273821B (zh) 发电装置、发电系统、基于发电装置的终端和充电系统
CN101378203B (zh) 自充式便携式电子装置
US20100001691A1 (en) Battery assembly
US20060198130A1 (en) Pocket safety hand-making electric power and rechargeable system and pocket size electric appliance
CN104553840A (zh) 一种汽车应急启动电源及汽车应急启动方法
CN101087070A (zh) 可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的电池装置
US20090295331A1 (en) Charging device
CN208423885U (zh) 多功能多输出口快速充电器
CN201758294U (zh) 静电转换电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