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71526B - 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71526B
CN110271526B CN201910229730.1A CN201910229730A CN110271526B CN 110271526 B CN110271526 B CN 110271526B CN 201910229730 A CN201910229730 A CN 201910229730A CN 110271526 B CN110271526 B CN 1102715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ing
damping chamber
pulsation
sleeve
damp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2973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71526A (zh
Inventor
宋旻根
白熙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L Mand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nd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02956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576721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0297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575656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Mando Corp filed Critical Mand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2715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15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715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15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32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0T8/34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having a fluid pressure regulator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 B60T8/4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having a fluid pressure regulator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comprising an additional fluid circuit including fluid pressurising means for modifying the pressure of the braking fluid, e.g. including wheel driven pumps for detecting a speed condition, or pumps which are controlled by means independent of the braking system
    • B60T8/4068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having a fluid pressure regulator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comprising an additional fluid circuit including fluid pressurising means for modifying the pressure of the braking fluid, e.g. including wheel driven pumps for detecting a speed condition, or pumps which are controlled by means independent of the braking system the additional fluid circuit comprising means for attenuating pressure puls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ower brake system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60T8/00, B60T13/00 or B60T15/00, or presenting other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32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0T8/34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having a fluid pressure regulator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 B60T8/343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lay-out
    • B60T8/344Hydraulic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32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0T8/34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having a fluid pressure regulator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 B60T8/42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having a fluid pressure regulator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having expanding chambers for controlling pressure, i.e. closed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32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0T8/34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having a fluid pressure regulator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 B60T8/48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having a fluid pressure regulator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connecting the brake actuator to an alternative or additional source of fluid pressure, e.g. traction control systems
    • B60T8/4809Traction control, stability control, using both the wheel brakes and other automatic braking systems
    • B60T8/4827Traction control, stability control, using both the wheel brakes and other automatic braking systems in hydraulic brake systems
    • B60T8/4863Traction control, stability control, using both the wheel brakes and other automatic braking systems in hydraulic brake systems closed systems
    • B60T8/4872Traction control, stability control, using both the wheel brakes and other automatic braking systems in hydraulic brake systems closed systems pump-back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该脉动阻尼装置包括:第一阻尼器,所述第一阻尼器具有第一阻尼腔室,所述第一阻尼腔室的容积随制动油的液压压力而变化;以及第二阻尼器,所述第二阻尼器具有第二阻尼腔室,所述第二阻尼腔室的容积随所述制动油的液压压力而变化,其中,所述第一阻尼腔室相对于所述制动油的液压压力的容积变化率被设置为大于所述第二阻尼腔室的容积变化率;并且当达到最大可变容积时的所述第一阻尼腔室中的对应制动油的液压压力被设置为小于当达到最大可变容积时的所述第二阻尼腔室中的对应制动油的液压压力。

Description

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能够有效地阻尼从泵排出的制动油的压力脉动的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液压制动系统包括调制器块和电子控制单元(ECU),以便控制传输到车辆制动器侧的制动液压压力。调制器块设置有多个电磁阀、用于临时储存制动油的储液器、用于对储存在储液器中的制动油加压并排出制动油的泵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泵的马达,ECU以电气方式致动并控制装设在调制器块中的部件。
在液压制动系统中,由于从泵排出的制动油的液压压力而发生压力脉动,这种压力脉动引起噪音和振动,这会降低驾驶员的操作感并且影响液压制动系统的操作稳定性和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该脉动阻尼装置能够有效地阻尼制动油的各种压力范围内的压力脉动。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该脉动阻尼装置能够有效地减少并抑制噪音和振动的发生。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该脉动阻尼装置能够改进驾驶员的操作感。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该脉动阻尼装置能够提高结构稳定性和操作可靠性。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该脉动阻尼装置结构简单并且易于安装和装设。
本公开的其他方面将部分地在以下描述中阐述,并且部分地将从描述中显而易见,或者可以通过本公开的实践来学习。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一种衰减从泵排出的制动油的压力脉动的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可包括:第一阻尼器,所述第一阻尼器具有第一阻尼腔室,所述第一阻尼腔室的容积随所述制动油的液压压力而变化;以及第二阻尼器,所述第二阻尼器具有第二阻尼腔室,所述第二阻尼腔室的容积随所述制动油的液压压力而变化,其中,所述第一阻尼腔室相对于所述制动油的液压压力的容积变化率被设置为大于所述第二阻尼腔室的容积变化率,并且当达到最大可变容积时的所述第一阻尼腔室中的对应制动油的液压压力被设置为小于当达到最大可变容积时的所述第二阻尼腔室中的对应制动油的液压压力。
所述第一阻尼器可进一步包括:第一阻尼构件,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所述第一阻尼腔室;第一止动构件,所述第一止动构件联接到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并且具有与液压通道连通的第一流动通道,所述制动油经由所述第一流动通道流向所述第一阻尼腔室;以及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围绕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并且联接到所述第一止动构件,所述第二阻尼器可进一步包括:第二阻尼构件,所述第二阻尼构件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所述第二阻尼腔室;第二止动构件,所述第二止动构件联接到所述第二阻尼构件并且具有与液压通道连通的第二流动通道,所述制动油经由所述第二流动通道流向所述第二阻尼腔室;以及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围绕所述第二阻尼构件并且联接到所述第二止动构件。
可以在所述第一阻尼构件的外圆周表面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一凹凸部分,可以在所述第二阻尼构件的外圆周表面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凹凸部分,可以在所述第一凹凸部分和所述第一套筒之间形成第一辅助阻尼腔室,并且可以在所述第二凹凸部分和所述第二套筒之间形成第二辅助阻尼腔室。
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可包括第一联接部分,所述第一联接部分以中空形状形成在所述第一阻尼腔室的入口/出口侧并且联接到所述第一止动构件;所述第一止动构件可包括第一插入部分和第一帽部分,所述第一插入部分联接到所述第一联接部分的内圆周表面,并且所述第一帽部分封闭供安装所述第一套筒的第一孔并且联接到所述第一套筒的内圆周表面;所述第二阻尼构件可包括第二联接部分,所述第二联接部分以中空形状形成在所述第二阻尼腔室的入口/出口侧上并且联接到所述第二止动构件;并且所述第二止动构件可包括第二插入部分和第二帽部分,所述第二插入部分联接到所述第二联接部分的内圆周表面,并且第二帽部分联接到所述第二套筒的内圆周表面。
所述第一止动构件可进一步包括第一联接凹槽,所述第一联接凹槽形成为在所述第一插入部分的外圆周表面上凹入;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可进一步包括第一密封部分,所述第一密封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联接部分上并且进入并安置在所述第一联接凹槽中;所述第二止动构件可进一步包括第二联接凹槽,所述第二联接凹槽形成为在所述第二插入部分的外圆周表面上凹入;并且所述第二阻尼构件可进一步包括第二密封部分,所述第二密封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联接部分上并且进入并安置在所述第二联接凹槽中。
所述第一辅助阻尼腔室的可变容积量可被设置为大于所述第二辅助阻尼腔室的可变容积量。
所述第一阻尼器可包括第一阻尼构件,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所述第一阻尼腔室;所述第二阻尼器可包括第二阻尼构件,所述第二阻尼构件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所述第二阻尼腔室;并且所述第一阻尼构件的外圆周表面和所述第一阻尼腔室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厚度可被设置为小于所述第二阻尼构件的外圆周表面和所述第二阻尼腔室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厚度。
所述第一阻尼器可包括第一阻尼构件,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所述第一阻尼腔室;所述第二阻尼器可包括第二阻尼构件,所述第二阻尼构件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所述第二阻尼腔室;并且所述第一阻尼腔室的容积与所述第一阻尼构件的容积的比率可设置为大于所述第二阻尼腔室的容积与所述第二阻尼构件的容积的比率。
所述第一阻尼器可包括第一阻尼构件,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所述第一阻尼腔室;所述第二阻尼器可包括第二阻尼构件,所述第二阻尼构件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所述第二阻尼腔室;并且所述第一阻尼构件的弹性模量可被设置为小于所述第二阻尼构件的弹性模量。
所述第一阻尼器和所述第二阻尼器可串联地布置在所述泵的后端部处。
所述第一阻尼器和所述第二阻尼器可并行地布置在所述泵的后端部处。
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和所述第二阻尼构件中的至少一者可进一步包括密封部分,所述密封部分用于防止进入所述阻尼腔室的所述制动油泄漏,并且所述密封部分可包括突起,随着进入所述阻尼腔室的所述制动油的液压压力增加,这些突起被推向将所述阻尼腔室密封的方向。
所述第一止动构件和所述第二止动构件中的至少一者可包括:插入部分,所述插入部分朝向所述阻尼腔室突起并且将沿着所述流动通道传递的所述制动油引导到所述阻尼腔室;凸缘部分,所述凸缘部分设置在所述插入部分的下部处并且直径大于所述插入部分;以及台阶部分,所述台阶部分设置在所述插入部分的上部处并且面对所述密封部分的上表面,并且所述密封部分可布置在所述凸缘部分和所述台阶部分之间。
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和所述第二阻尼构件中的至少一者可进一步包括凸缘紧固部分,所述凸缘紧固部分设置在所述密封部分的下部处,并且所述凸缘部分装配在所述凸缘紧固部分中。
所述凸缘紧固部分可包括:第一凸缘紧固部分,所述第一凸缘紧固部分设置为与所述凸缘部分的底表面接触;以及第二凸缘紧固部分,所述第二凸缘紧固部分设置为与所述凸缘部分的侧表面接触。
所述突起可包括内突起和外突起,所述内突起可设置为面对所述插入部分的一个表面,所述外突起被设置为面对所述第一套筒的一个表面,并且所述内突起的内半径可设置为小于所述凸缘紧固部分的内半径。
所述内突起可包括上部内突起和下部内突起,所述上部内突起被设置为与所述台阶部分的下表面和所述插入部分的外表面接触,所述下部内突起被设置为与所述上部内突起的下部间隔开并且与所述插入部分的所述外表面接触;并且所述外突起可包括上部外突起和下部外突起,所述上部外突起被设置为与所述台阶部分的所述下表面和所述套筒的内表面接触,所述下部外突起被设置为与所述下部内突起的下部间隔开并且与所述套筒的外表面接触。
所述突起可设置为在左右方向上对称的X形。
所述突起可通过已进入所述阻尼腔室的所述制动油的液压压力压向所述套筒或所述止动构件而弹性地变形。
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中的至少一者可包括:容纳部分,所述阻尼构件插入到所述容纳部分中;以及紧固部分,所述紧固部分以过盈配合的方式联接到所述止动构件。
附图说明
从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本公开的这些和/或其他方面将变得显而易见并且更容易理解,附图中:
图1是示意性地例示液压制动系统的液压回路图;
图2是例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脉动阻尼装置的第一阻尼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例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脉动阻尼装置的第一阻尼器的剖面图,该图示出了压力脉动通过第一阻尼器衰减的制动油的流动;
图4是图3中的部分A的放大视图,例示了在液压压力进入第一阻尼腔室之前的状态;
图5是图3中的部分A的放大视图,例示了液压压力已进入第一阻尼腔室的状态;
图6是例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脉动阻尼装置的第二阻尼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例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脉动阻尼装置的第二阻尼器的剖面图,该图示出了压力脉动通过第二阻尼器衰减的制动油的流动;
图8是图7中的部分B的放大视图,例示了在液压压力进入第二阻尼腔室之前的状态;
图9是图7中的部分B的放大视图,例示了液压压力已进入第二阻尼腔室的状态;以及
图10是例示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阻尼腔室和第二阻尼腔室中按照制动油的液压压力的容积变化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方式。通过示例的方式提供下面描述的实施方式,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完全理解本公开的精神。本公开不限于下面描述的实施方式,而是可以以其他形式体现。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从附图中省略了与描述无关的部分,并且可以稍微夸大部件的尺寸以便于理解。
图1是示意性地例示可应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脉动阻尼装置的液压制动系统的液压回路图。
参照图1,可应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脉动阻尼装置1000的液压制动系统包括阀块100,在该阀块100中形成有液压回路40A和40B,该液压回路40A和40B用于控制,以将通过与制动踏板10连接的增压器11和主缸20生成的制动液压压力传输到设置在相应的车轮FL、FR、RL和RR上的车轮缸30。液压回路40A和40B包括:第一液压回路40A,该第一液压回路40A用于将主缸20的第一端口21和设置在两个车轮FR和RL上的车轮缸30连接,以控制液压压力的输送;以及第二液压回路40B,该第二液压回路40B用于将主缸20的第二端口22和设置在另两个车轮FL和RR上的车轮缸30连接,以控制液压压力的输送。第一液压回路40A和第二液压回路40B紧凑地设置在阀块100中。
第一液压回路40A和第二液压回路40B均包括:多个电磁阀41和42,电磁阀41和42用于控制传输到两个车轮缸30的制动液压压力;低压储液器43,该低压储液器43用于临时储存从车轮缸30逸出的油;一对泵44中的一个泵44,该泵44用于加压并排出来自低压储液器43或主缸20的油;马达4,该马达4用于驱动一对泵44;驱动力控制阀48和梭阀49,它们用于控制油的流动;液压流动通道50和50a,该液压流动通道50和50a用于将从泵44排出的液压压力或从主缸20生成的液压压力选择性地传输到车轮缸30或泵44的抽吸侧;以及端口连接通道35,该端口连接通道35从连接孔口46a和驱动力控制阀48的液压流动通道50分支出。
也就是说,如图中所示,多个电磁阀41和42、低压储液器43、泵44、驱动力控制阀48、梭阀49、液压流动通道50和50a、端口连接通道35等紧凑地设置在阀块100中以构成第一液压回路40A和第二液压回路40B。
更具体地,多个电磁阀41和42分为:常开型(NO型)电磁阀41(下文中被称为“NO阀”),该电磁阀31连接到车轮缸30的上游侧并保持在常开状态下;以及常闭型(NC型)电磁阀42(下文中被称为“NC阀”),该电磁阀42连接到车轮缸30的下游侧并保持在常闭状态下。NO阀41和NC阀42的开闭操作分别由电子控制单元(未示出)控制,所述电子控制单元通过分别布置在每个车轮FL、FR、RL和RR上的车轮传感器(未示出)来检测车辆速度。
设置了旁路通道50a,该旁路通道50a从将主缸20的出口侧连接到液压制动系统(将稍后描述)的脉动阻尼装置1000和驱动力控制阀48的液压流动通道50分支出并且连接到泵44的入口侧,并且旁路通道50a设置有梭阀(ESV)49,该梭阀49保持在常闭状态下并且响应于打开信号而打开。也就是说,旁路通道50a引导主缸20中的制动油以根据梭阀49的打开和关闭操作而抽吸到泵44的入口中。
驱动力控制阀(TC NO阀)48设置在液压流动通道50上,位于主缸20的出口侧和孔口46a(该孔口46a形成液压制动系统(将稍后描述)的脉动阻尼装置1000的出口侧)之间。驱动力控制阀48保持在常开状态下并且在由于车辆突然启动等发生车轮路面打滑时关闭液压流动通道50,使得通过驱动泵44生成的制动液压压力可传输到车轮FL和RR或车辆RL和FR的车轮缸30。因此,即使当驾驶员没有踩踏制动踏板10时,也可执行车辆的制动。
端口连接通道35从连接孔口46a的排出侧和驱动力控制阀48的液压流动通道50分支出。端口连接通道35经由NO阀41和NC阀42连接到车轮FL和RR或车辆RL和FR的车轮缸30。未说明的附图标记54和55分别是为了测量从主缸20生成的液压压力的缸压力传感器和用于检测传输到车轮缸30的液压压力的车轮压力传感器。在第一液压回路40A和第二液压回路40B上均设有一对车轮压力传感器55。
在如上所述的液压制动系统中,在制动期间,根据马达45的操作由泵44加压并排出的液压压力生成产生压力脉动,并且该压力脉动会引起噪音和振动,这降低了驾驶员的操作感并且影响液压制动系统的操作稳定性和可靠性。
特别是,压力脉动随着被泵44加压的液压压力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并且以非常不规则的方式发展,因此在各种压力范围内发生不同大小的压力脉动。因此,提供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1000以有效地衰减各种压力范围内的压力脉动。
图1所示的液压制动系统仅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公开的示例,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1000不限于应用于图1所示的液压制动系统。因此,应理解,如果在通过液压压力执行制动的液压制动系统中生成压力脉动并且需要减少该压力脉动,则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1000可应用于各种结构和方法的液压制动系统。
脉动阻尼装置1000包括第一阻尼器1100和第二阻尼器1200以有效地减少各种压力范围内的压力脉动。
图2是例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1000的第一阻尼器1100的分解立体图,而图3是例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1000的第一阻尼器1100的剖面图,该图示出了压力脉动通过第一阻尼器1100而衰减的制动油的流动。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阻尼器1100被设置成在第一压力范围①内衰减制动油的压力脉动。
参照图2和图3,第一阻尼器1100设置在与入口端口IP和出口端口OP连通的第一孔101中,经由入口端口IP引入从泵44排出的制动油,并且经由出口端口OP排出制动油。也就是说,入口端口IP指的是连接至相对于第一阻尼器1100引入制动油的方向的流动通道的点,而出口端口OP指的是连接至相对于第一阻尼器1100排出制动油的方向的流动通道的点。
第一阻尼器1100包括:第一阻尼构件1110,该第一阻尼构件1110具有形成在其中的第一阻尼腔室1111;第一止动构件1120,该第一止动构件1120装配在第一阻尼构件1110中并且封闭第一孔101的开口;以及第一套筒1130,该第一套筒1130围绕第一阻尼构件1110并且联接到第一止动构件1120。
第一阻尼构件1110可以以圆柱形形状形成,并且一端是敞开的以在其中形成第一阻尼腔室1111。第一阻尼构件1110可在容纳在第一套筒1130中的状态下插入到第一孔101中(将稍后描述),并且可设置为使得多个第一凹凸部分1112形成在其外圆周表面上。第一凹凸部分1112可连续地布置有交替的凹部和凸部,因此当第一阻尼构件1110和第一套筒1130联接到彼此时,第一套筒1130的内圆周表面和第一凹凸部分1112之间形成第一辅助阻尼腔室1140。将稍后详细描述第一凹凸部分1112和第一辅助阻尼腔室1140。
形成在第一阻尼构件1110内的第一阻尼腔室1111设置为使得其容积可通过引入到第一阻尼腔室1111中并从第一阻尼腔室1111排出的制动油的液压压力而变化。为此,第一阻尼构件1110可由可弹性变形材料制成,更具体地,由具有第一弹性模量的弹性恢复力水平的材料制成。稍后将利用第二阻尼器1200(将稍后描述)给出其详细描述。
第一阻尼构件1110可包括:第一联接部分1115,该第一联接部分1115以中空形状形成在第一阻尼腔室1111的入口/出口侧并且联接到第一止动构件1120。第一联接部分1115联接到第一止动构件1120的第一插入部分1125(将稍后描述),使得第一阻尼构件1110和第一止动构件1120可联接到彼此。在第一联接部分1115的上端处可设置有第一密封部分1116,该第一密封部分1116通过进入并安置在第一联接凹槽1128(将稍后描述)中来密封第一阻尼构件1110的外侧和第一阻尼腔室1111。第一密封部分1116设置为与第一联接凹槽1128和第一套筒1130紧密接触,从而可防止进入第一阻尼腔室1111的制动油在第一阻尼构件1110和第一止动构件1120之间泄漏,同时可防止进入第一阻尼腔室1111的制动油向第一辅助阻尼腔室1140(将稍后描述)泄漏。第一密封部分1116包括多个第一突起1116a、1116b、1116c和1116d,根据进入第一阻尼腔室1111的制动油的液压压力,这些第一突起1116a、1116b、1116c和1116d被推向将第一阻尼腔室1111密封的方向。稍后将给出其详细描述。
将第一止动构件1120的第一凸缘部分1127装配在其中(将稍后描述)的凸缘紧固部分1113a和1113b可设置在第一阻尼构件1110的第一密封部分1116的下部处。凸缘紧固部分1113a和1113b可包括:与第一凸缘部分1127的底表面接触的第一-1凸缘紧固部分1113a;以及与第一凸缘部分1127的侧表面接触的第一-2凸缘紧固部分1113b。这样,凸缘紧固部分1113a和1113b形成为在第一阻尼构件1110的面对第一凸缘部分1127的内圆周表面中凹入,使得第一阻尼构件1110可稳定地联接到第一止动构件1120。
第一止动构件1120设置为联接到第一阻尼构件1110以封闭第一孔101的开口。第一止动构件1120可包括第一流动通道1121,该第一流动通道1121用于将入口端口IP和出口端口OP与第一阻尼腔室1111连通。第一止动构件1120还可包括:第一插入部分1125,该第一插入部分1125联接到第一阻尼构件1110;第一台阶部分1124,该第一台阶部分1124设置在第一插入部分1125的上部处并且面对第一密封部分1116的上端表面;第一凸缘部分1127,该第一凸缘部分1127设置在第一插入部分1125的下部处并且直径大于第一插入部分1125;以及第一帽部分1126,该第一帽部分1126封闭第一孔101(第一套筒1130插入该第一孔101内并安装在该第一孔101上)并且联接至第一套筒1130。
第一止动构件1120和第一阻尼构件1110可通过将第一插入部分1125插入到第一阻尼构件1110的第一联接部分1115中而联接到彼此。第一插入部分1125可通过使第一插入部分1125的外圆周表面与第一联接部分1115的内圆周表面紧密接触而联接到第一联接部分1115。将第一联接部分1115的第一密封部分1116安置在其中的第一联接凹槽1128可设置在第一插入部分1125的外圆周表面上。
第一联接凹槽1128可形成为在第一插入部分1125的外圆周表面上凹入。第一联接凹槽1128中的一个可沿着第一插入部分1125的外圆周表面连续地形成,或者多个第一联接凹槽1128可沿着第一插入部分1125的外圆周表面形成。第一阻尼构件1110的第一密封部分1116可插入并安置在第一联接凹槽1128中,因此第一止动构件1120和第一阻尼构件1110稳定地联接到彼此,从而可防止第一阻尼腔室1111中的制动油在第一阻尼构件1110和第一止动构件1120之间泄漏。
第一帽部分1126设置为封闭第一孔101的开口。第一帽部分1126设置有用于使入口端口IP和出口端口OP与第一阻尼腔室1111连通的第一流动通道1121并且防止第一孔101中的制动油向外部泄漏。第一流动通道1121设置为使得入口端口IP和出口端口OP彼此连通且还与第一阻尼腔室1111连通。第一帽部分1126可插入到第一套筒1130的内圆周表面(将稍后描述)中,以联接到第一套筒1130。如上所述,第一止动构件1120的第一插入部分1125联接到第一阻尼构件1110,并且第一止动构件1120的第一帽部分1126联接到第一套筒1130,使得第一阻尼构件1110、第一止动构件1120和第一套筒1130可用作单个组件。
第一帽部分1126可设置有固定凹槽1129,该固定凹槽1129形成为在第一帽部分1126的外圆周表面上凹入,使得第一帽部分1126稳定地固定到阀块100,同时防止该第一帽部分1126与形成有第一孔101的阀块100分离。另外,第一孔101可设置有固定突起104,该固定突起104形成为以对应于固定凹槽1129的形状从其内圆周表面突起并且插入到固定凹槽1129中。
第一套筒1130可设置为围绕第一阻尼构件1110并被压配合到第一止动构件1120的第一帽部分1126中。第一套筒1130可以以下端封闭的圆柱形形状形成,并且第一套筒1130包括:第一容纳部分1131,第一阻尼构件1110插入到该第一容纳部分1131中;以及第一紧固部分1132,该第一紧固部分1132以过盈配合方式联接到第一止动构件1120。第一阻尼构件1110可安置在第一容纳部分1131的内部,并且第一辅助阻尼腔室1140可形成在第一阻尼构件1110的第一凹凸部分1112和第一套筒1130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第一套筒1130可通过压配合装设在第一孔101中。第一套筒1130与插入其中的第一阻尼构件1110一起也装设在第一孔101中,从而可容易地组装第一阻尼器1100。
由于第一套筒1130被构造成接触并围绕第一阻尼构件1110的外表面,第一辅助阻尼腔室1140形成在第一套筒1130的内圆周表面和第一阻尼构件1110的第一凹凸部分1112之间。也就是说,第一凹凸部分1112的凹部形成为第一辅助阻尼腔室1140,使得由于从入口端口IP引入的高压液压压力引起的压力脉动首先通过第一阻尼腔室1111衰减并通过第一辅助阻尼腔室1140二次衰减,由此有效地阻尼第一压力范围①内的压力脉动。同时,由于第一套筒1130设置为围绕第一阻尼构件1110,所以可改善第一阻尼构件1110的耐久性。
下文中,将描述通过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阻尼器1100衰减制动油的压力脉动的操作。
通过泵44的操作以高压排出的制动油经由入口端口IP被供应到第一阻尼器1100。由于经由入口端口IP引入的制动油通过形成在第一止动构件1120中的第一流动通道1121流入第一阻尼构件1110的内部,也就是说,流入第一阻尼腔室1111的内部,使得第一阻尼构件1110弹性地变形,制动油在压力脉动被衰减之后向出口端口OP排出。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因为第一阻尼构件1110由可弹性变形材料制成而通过第一阻尼构件1110本身的弹性变形衰减制动油的压力脉动,而且因为第一阻尼构件1110的可变形范围通过形成在第一套筒1130和第一阻尼构件1110之间的第一辅助阻尼腔室1140扩展而可更有效地衰减压力脉动。
下文中,将描述由第一密封部分1116密封第一阻尼腔室1111的操作。
图4和图5是图3中的部分A的放大视图并且分别例示了在液压压力进入第一阻尼腔室1111之前的状态以及液压压力已进入第一阻尼腔室1111的状态。
第一密封部分1116包括多个第一突起1116a、1116b、1116c和1116d,多个第一突起1116a、1116b、1116c和1116d布置在第一凸缘部分1127和第一台阶部分1124之间并且在制动油将高压液压压力施加到第一阻尼腔室1111时被推向密封第一阻尼腔室1111的方向。
第一突起1116a、1116b、1116c和1116d通过第一阻尼腔室1111的内部压力推向第一套筒1130或第一止动构件1120而弹性地变形,从而可防止密封性能随时间而劣化。第一突起1116a、1116b、1116c和1116d可包括:第一内突起1116b和1116d,其设置为面对第一插入部分1125的一个表面;以及第一外突起1116a和1116c,其设置为面对第一套筒1130的一个表面。
第一突起1116a、1116b、1116c和1116d可设置为在左右方向上对称的X形。例如,第一内突起1116b和1116d可由如下部分构成:第一上部内突起1116b,其设置为接触第一台阶部分1124的下表面和第一插入部分1125的外表面;以及第一下部内突起1116d,其设置为在第一上部内突起1116b下方间隔并且接触第一插入部分1125的外表面。第一外突起1116a和1116c可由如下部分构成:第一上部外突起1116a,其设置为接触第一台阶部分1124的下表面和第一套筒1130的内表面;以及第一下部外突起1116c,其设置为在第一上部外突起1116a下方间隔并且接触第一套筒1130的内表面。X形第一密封部分1116组装在第一止动构件1120和第一套筒1130之间,并且其侧表面可被挤压,由此执行密封功能。
当第一密封部分1116设置为在左右方向上对称的X形时,第一突起1116a、1116b、1116c和1116d的密封可如下执行。首先,当高压液压压力被施加到制动油时,制动油渗入第一凸缘部分1127与第一凸缘紧固部分1113a和1113b之间。渗入的制动油将第一下部内突起1116d压向第一插入部分1125,并且第一下部内突起1116d因挤压力而弹性地变形,从而可增强密封性能。
当制动油通过高于第一下部内突起1116d的密封性能所需的压力的高压的作用而渗入第一下部内突起1116d和第一插入部分1125之间时,渗入的制动油再次将第一上部内突起1116b压向第一插入部分1125和第一台阶部分1124,并且第一上部内突起1116b因挤压力而弹性地变形,从而可增强密封性能。
当制动油通过高于第一上部内突起1116b的密封性能所需的压力的高压的作用而渗入第一上部内突起1116b、第一插入部分1125和第一台阶部分1124之间时,渗入的制动油再次将第一上部外突起1116a压向第一台阶部分1124和第一套筒1130,并且第一上部外突起1116a因挤压力而弹性地变形,从而可增强密封性能。
当制动油通过高于第一上部外突起1116a的密封性能所需的压力的高压的作用而渗入第一上部外突起1116a、第一台阶部分1124和第一套筒1130之间时,渗入的制动油再次将第一下部外突起1116c压向第一套筒1130,并且第一下部外突起1116c因挤压力而弹性地变形,从而可增强密封性能。
这样,具有X形第一密封部分1116的第一阻尼构件1120可以防止密封性能随时间劣化。这可以通过将第一内突起1116b和1116d的横截面的内半径设置成小于第一-2凸缘紧固部分1113b的内半径来实现,从而使得当液压压力起作用时,朝向第一台阶部分1124将力施加到第一内突起1116b和1116d,并且在朝向第一套筒1130变宽方向上将力施加到第一外突起1116a和1116c。也就是说,由于第一凸缘部分1127被布置成插入到第一内突起1116b和1116d与第一-1凸缘紧固部分1113a之间,因此可通过在沿着第一凸缘部分1127的外表面流动的制动油密封第一阻尼腔室1111的方向上施加液压压力来增强并保持密封性能。
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二阻尼器1200。
图6是例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脉动阻尼装置1000的第二阻尼器1200的分解立体图,而图7是例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脉动阻尼装置1000的第二阻尼器1200的剖面图,该图示出了压力脉动通过第二阻尼器1200衰减的制动油的流动。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二阻尼器1200被设置为在第二压力范围②衰减制动油的压力脉动。第二压力范围②指的是这样的压力范围,即:该范围的至少一部分不同于通过第一阻尼器1100减少压力脉动的第一压力范围①。稍后将参照图10给出其详细描述。
参照图6和图7,第二阻尼器1200设置在第二孔102中,第二孔102与入口端口IP和出口端口OP连通,通过入口端口IP引入从泵44或经由第二阻尼器1200供应的制动油,并且通过出口端口OP排出制动油。也就是说,入口端口IP指的是连接至相对于第二阻尼器1200引入制动油的方向的流动通道的点,并且出口端口OP指的是连接至相对于第二阻尼器1200排出制动油的方向的流动通道的点。
第二阻尼器1100包括:第二阻尼构件1210,该第二阻尼构件1210具有形成在其中的第二阻尼腔室1211;第二止动构件1220,该第二止动构件1220装配在第二阻尼构件1210中;以及第二套筒1230,该第二套筒1230围绕第二阻尼构件1210并且联接到第二止动构件1220。
第二阻尼构件1210可以以一端打开的圆柱形形状形成,以在其中形成第二阻尼腔室1211。第二阻尼构件1210可在容纳在第二套筒1230中的状态下插入到第二孔102中(将稍后描述),并且可设置为使得多个第二凹凸部分1212形成在其外圆周表面上。第二凹凸部分1212可连续地布置有交替的凹部和凸部,因此当第二阻尼构件1210和第二套筒1230联接到彼此时,在第二套筒1230的内圆周表面和第二凹凸部分1212之间形成第二辅助阻尼腔室1240。第二凹凸部分1212和第一凹凸部分1112可设置为使得数量和形状中的至少一者彼此不同。将稍后详细描述第二凹凸部分1212和第二辅助阻尼腔室1240。
形成在第二阻尼构件1210内部的第二阻尼腔室1211设置为使得其容积可通过引入到第二阻尼腔室1211中并从第二阻尼腔室1211排出的制动油的液压压力而变化。为此,第二阻尼构件1210可由可弹性变形材料制成,更具体地,由具有第二弹性模量的弹性恢复力水平的材料制成。稍后将与第一阻尼器1100比较来给出其详细描述。
第二阻尼构件1210可包括:第二联接部分1215,该第二联接部分1215以中空形状形成在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入口/出口侧并且联接到第二止动构件1220。第二联接部分1215联接到第二止动构件1220的第二插入部分1225(将稍后描述),使得第二阻尼构件1210和第二止动构件1220可联接到彼此。在第二联接部分1215的上端处可设置有第二密封部分1216,第二密封部分1216通过进入并安置在第二联接凹槽1228(将稍后描述)中来密封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外侧和第二阻尼构件1210。第二密封部分1216设置为与第二联接凹槽1228和第二套筒1230紧密接触,从而可防止进入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制动油在第二阻尼构件1210和第二止动构件1220之间泄漏,同时可防止进入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制动油向第二辅助阻尼腔室1240(将稍后描述)泄漏。第二密封部分1216包括多个第二突起1216a、1216b、1216c和1216d,根据进入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制动油的液压压力,多个第二突起1216a、1216b、1216c和1216d被推向将第二阻尼腔室1211密封的方向。稍后将给出其详细描述。
将第二止动构件1220的第二凸缘部分1227装配在其中(将稍后描述)的凸缘紧固部分1213a和1213b可设置在第二阻尼构件1210的第二密封部分1216的下部处。凸缘紧固部分1213a和1213b可包括:第二-1凸缘紧固部分1213a,该第二-1凸缘紧固部分1213a与第二凸缘部分1227的底表面接触;以及第二-2凸缘紧固部分1213b,该第二-2凸缘紧固部分1213b与第二凸缘部分1227的侧表面接触。这样,凸缘紧固部分1213a和1213b形成为在第二阻尼构件1210的面对第二凸缘部分1227的内圆周表面中凹入,使得第二阻尼构件1210可稳定地联接到第二止动构件1220。
第二止动构件1220设置为联接到第二阻尼构件1210以使第二孔102和第二阻尼腔室1211连通。为此,第二止动构件1220可包括第二流动通道1221,第二流动通道1221用于将入口端口IP和出口端口OP与第二阻尼腔室1211连通。第二止动构件1220还可包括:第二插入部分1225,该第二插入部分1225联接到第二阻尼构件1210;第二台阶部分1224,该第二台阶部分1224设置在第二插入部分1225的上部处并且面对第二密封部分1216的上端表面;第二凸缘部分1227,该第二凸缘部分1227设置在第二插入部分1225的下部处并且直径大于第二插入部分1225;以及第二帽部分1226,该第二帽部分1226插入到第二套筒1230中以联接到第二套筒1230。
第二止动构件1220和第二阻尼构件1210可通过将第二插入部分1225插入到第二阻尼构件1210的第二联接部分1215中而联接到彼此。第二插入部分1225可通过使第二插入部分1225的外圆周表面与第二联接部分1215的内圆周表面紧密接触而联接到第二联接部分1215。将第二联接部分1215的第二密封部分1216安置在其中的第二联接凹槽1228可设置在第二插入部分1225的外圆周表面上。
第二联接凹槽1228可形成为在第二插入部分1225的外圆周表面上凹入。第二联接凹槽1228中的一个可沿着第二插入部分1225的外圆周表面连续地形成,或者多个第二联接凹槽1228可沿着第二插入部分1225的外圆周表面形成。第二阻尼构件1210的第二密封部分1216可插入并安置在第二联接凹槽1228中,因此第二止动构件1220和第二阻尼构件1210稳定地联接到彼此从而可防止第二阻尼腔室1211中的制动油在第二阻尼构件1210和第二止动构件1220之间泄漏。
第二帽部分1226设置为联接到第二套筒1230并且安装在第二孔102的开口上。第二帽部分1226设置有用于使入口端口IP和出口端口OP与第二阻尼腔室1211连通的第二流动通道1221并且防止第二孔102中的制动油向外部泄漏。第一流动通道1121设置为使得入口端口IP和出口端口OP彼此连通且还与第一阻尼腔室1111连通。第二帽部分1226可插入到第二套筒1230的内圆周表面(将稍后描述)中,以联接到第二套筒1230。第二流动通道1221设置为使得入口端口IP和出口端口OP彼此连通且还与第二阻尼腔室1211连通。如上所述,第二止动构件1220的第二插入部分1225联接到第二阻尼构件1210,并且第二止动构件1220的第二帽部分1226联接到第二套筒1230,使得第二阻尼构件1210、第二止动构件1220和第二套筒1230可用作单个组件。
第二套筒1230可设置为围绕第二阻尼构件1210并被压配合到第二止动构件1220的第二帽部分1226中。第二套筒1230可以以下端封闭的圆柱形形状形成,并且第二套筒1230包括:第二容纳部分1231,第二阻尼构件1210插入到该第二容纳部分1231中;以及第二紧固部分1232,该第二紧固部分1232以过盈配合的方式联接到第二止动构件1220。第二阻尼构件1210可安置在第二容纳部分1231的内部,并且第二辅助阻尼腔室1240可形成在第二阻尼构件1210的第二凹凸部分1212和第二套筒1230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第二套筒1230可通过压配合装设在第二孔102中。第二套筒1230与插入其中的第二阻尼构件1210一起也装设在第二孔102中,从而可容易地组装第二阻尼器1200。
第二套筒1230可设置有固定凹槽1231,该固定凹槽1231形成为在该第二套筒1230的外圆周表面上凹入,使得第二套筒1230稳定地固定到阀块100,同时防止该第二套筒1230与形成有第二孔102的阀块100分离。另外,第二孔102可设置有固定突起105,固定突起105形成为以对应于固定凹槽1231的形状从该第二孔102内圆周表面突起并且插入到固定凹槽1231中。
由于第二套筒1230被构造成接触并围绕第二阻尼构件1210的外表面,因此在第二套筒1230的内圆周表面和第二阻尼构件1210的第二凹凸部分1212之间形成第二辅助阻尼腔室1240。也就是说,第二凹凸部分1212的凹部形成为第二辅助阻尼腔室1240,使得由于从入口端口IP引入的高压液压压力引起的压力脉动首先通过第二阻尼腔室1211衰减并通过第二辅助阻尼腔室1240二次衰减,由此有效地阻尼第二压力范围①内的压力脉动。同时,由于第二套筒1230设置为围绕第二阻尼构件1210,所以可提高第二阻尼构件1210的耐久性。
第二辅助阻尼腔室1240可在数量和形状的至少一个方面不同于第一辅助阻尼腔室1140。如上所述,第二凹凸部分1212可在数量和形状的至少一个方面不同于第一凹凸部分1112,因此形成在第二凹凸部分1212和第二套筒1230之间的第二辅助阻尼腔室1240也可在数量和形状方面不同于形成在第一凹凸部分1112和第一套筒1130之间的第一辅助阻尼腔室1140。
图7中的附图标记110表示封闭第二孔102的开口的封闭构件。
下文中,将描述通过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二阻尼器1200衰减制动油的压力脉动的操作。
通过泵44的操作以高压排出的制动油经由入口端口IP供应到第二阻尼器1200。由于经由入口端口IP引入的制动油通过形成在第二止动构件1220中的第二流动通道1221流入第二阻尼构件1210的内部,也就是说,流入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内部,使得第二阻尼构件1210弹性地变形,制动油在压力脉动被衰减之后向出口端口OP排出。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制动油的压力脉动通过第二阻尼构件1210本身的弹性变形而衰减(因为第二阻尼构件1210由可弹性变形材料制成),而且因为通过形成在第二套筒1230和第二阻尼构件1210之间的第二辅助阻尼腔室1240而扩展第二阻尼构件1210的可变形范围,可更有效地衰减压力脉动。
下文中,将描述由第二密封部分1216密封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操作。
图8和图9是图7中的部分B的放大视图并且分别例示了在液压压力进入第二阻尼腔室1211之前的状态以及液压压力已进入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状态。
第二密封部分1216包括多个第二突起1216a、1216b、1216c和1216d,多个第二突起1216a、1216b、1216c和1216d布置在第二凸缘部分1227和第二台阶部分1224之间并且在通过制动油将高压液压压力施加到第二阻尼腔室1211时被推向将第二阻尼腔室1211密封的方向。
第二突起1216a、1216b、1216c和1216d通过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内部压力推向第二套筒1230或第二止动构件1220而弹性地变形,从而可防止密封性能随时间而劣化。第二突起1216a、1216b、1216c和1216d可包括:第二内突起1216b和1216d,第二内突起1216a和1216b设置为面对第二插入部分1225的一个表面;以及第二外突起1216a和1216c,第二外突起1216a和1216c设置为面对第二套筒1230的一个表面。
第二突起1216a、1216b、1216c和1216d可设置为在左右方向上对称的X形。例如,第二内突起1216b和1216d可由如下部分构成:第二上部内突起1216b,该第二上部内突起1216b设置为接触第二台阶部分1224的下表面和第二插入部分1225的外表面;以及第二下部内突起1216d,该第二下部内突起1216d设置为在第二上部内突起1216b下方间隔并且接触第二插入部分1225的外表面。第二外突起1216a和1216c可由如下部分构成:第二上部外突起1216a,该第二上部外突起1216a设置为接触第二台阶部分1224的下表面和第二套筒1230的内表面;以及第二下部外突起1216c,该第二下部外突起1216c设置为在第二上部外突起1216a下方间隔并且接触第二套筒1230的内表面。X形第二密封部分1216组装在第二止动构件1220和第二套筒1230之间,并且其侧表面可被挤压,由此执行密封功能。
当第二密封部分1216设置为在左右方向上对称的X形时,第二突起1216a、1216b、1216c和1216d的密封可执行如下。首先,当高压液压压力施加到制动油时,制动油渗入第二凸缘部分1227与第二凸缘紧固部分1213a和1213b之间。渗入的制动油将第二下部内突起1216d压向第二插入部分1225,并且第二下部内突起1216d因挤压力而弹性地变形,从而可增强密封性能。
当制动油通过高于第二下部内突起1216d的密封性能所需的压力的高压的作用而渗入第二下部内突起1216d和第二插入部分1225之间时,渗入的制动油再次将第二上部内突起1216b压向第二插入部分1225和第二台阶部分1224,并且第二上部内突起1216b因挤压力而弹性地变形,从而可增强密封性能。
当制动油通过高于第二上部内突起1216b的密封性能所需的压力的高压的作用而渗入第二上部内突起1216b、第二插入部分1225和第二台阶部分1224之间时,渗入的制动油再次将第二上部外突起1216a压向第二台阶部分1224和第二套筒1230,并且第二上部外突起1216a因挤压力而弹性地变形,从而可增强密封性能。
当制动油通过高于第二上部外突起1216a的密封性能所需的压力的高压的作用而渗入第二上部外突起1216a、第二台阶部分1224和第二套筒1230之间时,渗入的制动油再次将第二下部外突起1216c压向第二套筒1230,并且第二下部外突起1216c可能因挤压力而弹性地变形,从而可增强密封性能。
这样,具有X形第二密封部分1216的第二阻尼构件1220可以防止密封性随时间而劣化。这可以通过使第二内突起1216b和1216d的横截面的内半径小于第二-2凸缘紧固部分1213b的内半径来实现,使得当液压压力起作用时,朝向第二台阶部分1224将力施加到第二内突起1216b和1216d,并且在朝向第二套筒1230变宽的方向上将力施加到第二外突起1216a和1216c。也就是说,由于第二凸缘部分1227被布置成插入到第二内突起1216b和1216d与第二-1凸缘紧固部分1213a之间,可通过在沿着第二凸缘部分1227的外表面流动的制动油密封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方向上施加液压压力来增强并保持密封性能。
为了衰减各种压力范围内的制动油的压力脉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阻尼器1100和第二阻尼器1200可设置为使得第一阻尼腔室1111和第二阻尼腔室1211中的每者关于制动油的液压压力的容积变化率和第一阻尼腔室1111和第二阻尼腔室1211中的每者达到最大可变容积时对应制动油的液压压力值都是彼此不同的。
第一阻尼器1100和第二阻尼器1200可串联地或并行地布置在泵44的后端部处,但是本公开不限于任何一种结构。也就是说,第一阻尼器1100和第二阻尼器1200可按照各种结构和方法布置,只要它们设置在泵44的后端部处以减少由于制动油的液压压力引起的压力脉动即可。
图10是例示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阻尼腔室1111和第二阻尼腔室1211中按照制动油的液压压力的容积变化的曲线图。
参照图2、图3和图10,第一阻尼器1100的第一阻尼构件1110可通过制动油的液压压力弹性地变形而衰减由于第一压力范围①内的制动油的液压压力引起的压力脉动(参考曲线图“A”)。
具体地,随着制动油的液压压力逐渐增加,第一阻尼腔室1111的容积也逐渐增加,从而可执行压力脉动的衰减。此时,在第一阻尼腔室1111的容积通过制动油的液压压力开始增加的压力和第一阻尼腔室1111的容积因达到最大可变容积而不会进一步增加的压力之间形成第一压力范围①。在第一压力范围①内第一阻尼腔室1111的容积关于制动油的液压压力的变化率的值对应于曲线图“A”的斜率,并且曲线图的斜率随着容积变化率的增加而增加,这意味着阻尼腔室的容积变化大于制动油的液压压力变化。也就是说,因为曲线图“A”的斜率(它是第一阻尼腔室1111在第一压力范围①内的容积变化率)形成为大于曲线图“B”的斜率(它是第二阻尼腔室1211在第二压力范围②内的容积变化率,将稍后描述),第一阻尼腔室1111的容积变化在第一压力范围①内大于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容积变化,使得第一阻尼腔室1111可更积极地响应于相对较低压力的压力脉动以执行快速阻尼动作。然而,因为在高于第一压力范围①的压力范围内第一阻尼腔室1111的最大可变容积被超过,所以第一阻尼器1100不会再衰减压力脉动,从而导致噪音和振动。特别地,考虑到液压压力越高,压力脉动越大,难以期望第一阻尼腔室1111对在相对较高压力范围(如第二压力范围②)内发生的压力脉动施加有效作用。
参照图6至图10,第二阻尼器1200的第二阻尼构件1210可通过制动油的液压压力弹性地变形而在第二压力范围②内衰减由于制动油的液压压力引起的压力脉动(参考曲线图“B”)。
具体地,随着制动油的液压压力逐渐增加,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容积也逐渐增加,从而可执行压力脉动的衰减。此时,在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容积通过制动油的液压压力开始增加的压力和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容积因达到最大可变容积而不会进一步增加的压力之间形成第二压力范围②。在第二压力范围②内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容积关于制动油的液压压力的变化率的值对应于曲线图“B”的斜率,并且曲线图的斜率随着容积变化率的减小而减小,这意味着阻尼腔室的容积变化小于制动油的液压压力变化。也就是说,因为曲线图“B”的斜率(它是第二阻尼腔室1211在第二压力范围②内的容积变化率)形成为小于曲线图“A”的斜率(它是第一阻尼腔室1111在第一压力范围①内的容积变化率),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容积变化不大于第一阻尼腔室1111的容积变化,使得第二阻尼腔室1211不会积极干预较低压力的压力脉动。然而,因为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容积甚至在第二压力范围②(它是比第一压力范围①相对更高的压力区域)内也可以变化,所以第二阻尼腔室1211可执行在高压范围内发生的压力脉动的阻尼作用。
这样,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脉动阻尼装置1000可以通过施加两个阻尼器1100和1200而关于低压压力脉动执行快速阻尼动作并且可以甚至关于高压压力脉动稳定而有效地执行阻尼作用,在所述两个阻尼器中,相应阻尼腔室1111和1211的容积关于制动油的液压压力的变化率彼此不同,并且在达到最大可变容积时相应阻尼腔室1111和1211中的对应制动油的液压压力水平彼此不同(参考曲线图“C”),
为了使第一阻尼腔室1111相对于制动油的液压压力的容积变化率大于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容积变化率,第一阻尼构件1110和第二阻尼构件1210可分别设置有具有不同弹性恢复力的材料。具体地,通过使第一阻尼构件1110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二阻尼构件1210的弹性模量,可以使第一阻尼腔室1111相对于制动油液压压力变化的容积变化量大于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容积变化量,同时在达到最大可变容积时的第一阻尼腔室1111中的对应制动油的液压压力(第一压力范围内的最大压力值)可小于在达到最大可变容积时的第二阻尼腔室1211中的对应制动油的液压压力(第二压力范围内的最大压力值)。
另外,通过使第一阻尼构件1110和第二阻尼构件1210在尺寸和形状方面不同,相应阻尼腔室的容积变化率和达到最大可变容积时的相应阻尼腔室中的对应制动油的液压压力水平可以是不同的。例如,通过使第一阻尼构件1110的外圆周表面和第一阻尼腔室1111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厚度小于第二阻尼构件1210的外圆周表面和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厚度,第一阻尼腔室1111关于制动油的液压压力变化的容积变化量可大于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容积变化量,同时在达到最大可变容积时的第一阻尼腔室1111中的对应制动油的液压压力(第一压力范围内的最大压力值)可小于在达到最大可变容积时的第二阻尼腔室1211中的对应制动油的液压压力(第二压力范围内的最大压力值)。
另选地,通过使第一阻尼腔室1111的容积与第一阻尼构件1110的容积的比率大于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容积与第二阻尼构件1210的容积的比率,第一阻尼腔室1111关于制动油的液压压力变化的容积变化量可大于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容积变化量,同时在达到最大可变容积时的第一阻尼腔室1111中的对应制动油的液压压力(第一压力范围内的最大压力值)可小于在达到最大可变容积时的第二阻尼腔室1211中的对应制动油的液压压力(第二压力范围内的最大压力值)。
此外,通过使第一辅助阻尼腔室1140的可变容积量大于第二辅助阻尼腔室1240的可变容积量,第一阻尼腔室1111关于制动油的液压压力的容积变化率可大于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容积变化率,并且第一阻尼腔室1111的可变压力范围可小于第二阻尼腔室1211的可变压力范围。
第一阻尼器1100和第二阻尼器1200可顺序地串联布置或并行地布置在泵44的后端部处。
从上面可以明显看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具有在制动油的各种压力范围内有效地阻尼压力脉动的效果。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具有有效地减少并抑制噪音和振动发生的效果。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具有改善驾驶员操作感的效果。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具有提高结构稳定性和操作可靠性的效果。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且易于安装和装设的效果。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以下韩国专利申请并且在美国法典第35卷第119款下要求其优先权:2018年3月14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8-0029560和2018年3月14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8-0029781,上述韩国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

Claims (20)

1.一种衰减从泵排出的制动油的压力脉动的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该脉动阻尼装置包括:
第一阻尼器,所述第一阻尼器具有第一阻尼腔室,所述第一阻尼腔室的容积随所述制动油的液压压力而变化;以及
第二阻尼器,所述第二阻尼器具有第二阻尼腔室,所述第二阻尼腔室的容积随所述制动油的液压压力而变化,
其中,所述第一阻尼腔室相对于所述制动油的液压压力的容积变化率被设置为大于所述第二阻尼腔室的容积变化率;并且
当所述第一阻尼腔室达到最大可变容积时的所述第一阻尼腔室中的对应制动油的液压压力被设置为小于当所述第二阻尼腔室达到最大可变容积时的所述第二阻尼腔室中的对应制动油的液压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动阻尼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阻尼器进一步包括:第一阻尼构件,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所述第一阻尼腔室;第一止动构件,所述第一止动构件联接到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并且具有与液压通道连通的第一流动通道,所述制动油经由所述第一流动通道流向所述第一阻尼腔室;以及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围绕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并且联接到所述第一止动构件;并且
所述第二阻尼器进一步包括:第二阻尼构件,所述第二阻尼构件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所述第二阻尼腔室;第二止动构件,所述第二止动构件联接到所述第二阻尼构件并且具有与液压通道连通的第二流动通道,所述制动油经由所述第二流动通道流向所述第二阻尼腔室;以及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围绕所述第二阻尼构件并且联接到所述第二止动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脉动阻尼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阻尼构件的外圆周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凹凸部分;
在所述第二阻尼构件的外圆周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凹凸部分;
在所述第一凹凸部分和所述第一套筒之间形成有第一辅助阻尼腔室;并且
在所述第二凹凸部分和所述第二套筒之间形成有第二辅助阻尼腔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脉动阻尼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包括第一联接部分,所述第一联接部分以中空形状形成在所述第一阻尼腔室的入口/出口侧并且联接到所述第一止动构件;
所述第一止动构件包括第一插入部分和第一帽部分,所述第一插入部分联接到所述第一联接部分的内圆周表面,并且所述第一帽部分封闭供安装所述第一套筒的第一孔并且联接到所述第一套筒的内圆周表面;
所述第二阻尼构件包括第二联接部分,所述第二联接部分以中空形状形成在所述第二阻尼腔室的入口/出口侧并且联接到所述第二止动构件;并且
所述第二止动构件包括第二插入部分和第二帽部分,所述第二插入部分联接到所述第二联接部分的内圆周表面,并且所述第二帽部分联接到所述第二套筒的内圆周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脉动阻尼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止动构件进一步包括第一联接凹槽,所述第一联接凹槽形成为在所述第一插入部分的外圆周表面上凹入;
所述第一阻尼构件进一步包括第一密封部分,所述第一密封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联接部分上并且进入并安置在所述第一联接凹槽中;
所述第二止动构件进一步包括第二联接凹槽,所述第二联接凹槽形成为在所述第二插入部分的外圆周表面上凹入;并且
所述第二阻尼构件进一步包括第二密封部分,所述第二密封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联接部分上并且进入并安置在所述第二联接凹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脉动阻尼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辅助阻尼腔室的可变容积量被设置为大于所述第二辅助阻尼腔室的可变容积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动阻尼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阻尼器包括第一阻尼构件,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所述第一阻尼腔室;
所述第二阻尼器包括第二阻尼构件,所述第二阻尼构件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所述第二阻尼腔室;并且
所述第一阻尼构件的外圆周表面和所述第一阻尼腔室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厚度被设置为小于所述第二阻尼构件的外圆周表面和所述第二阻尼腔室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动阻尼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阻尼器包括第一阻尼构件,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所述第一阻尼腔室;
所述第二阻尼器包括第二阻尼构件,所述第二阻尼构件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所述第二阻尼腔室;并且
所述第一阻尼腔室的容积与所述第一阻尼构件的容积的比率被设置为大于所述第二阻尼腔室的容积与所述第二阻尼构件的容积的比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动阻尼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阻尼器包括第一阻尼构件,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所述第一阻尼腔室;
所述第二阻尼器包括第二阻尼构件,所述第二阻尼构件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所述第二阻尼腔室;并且
所述第一阻尼构件的弹性模量被设置为小于所述第二阻尼构件的弹性模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动阻尼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阻尼器和所述第二阻尼器串联地布置在所述泵的后端部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脉动阻尼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阻尼器和所述第二阻尼器并行地布置在所述泵的后端部处。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脉动阻尼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和所述第二阻尼构件中的至少一者进一步包括密封部分,所述密封部分用于防止进入与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和所述第二阻尼构件中的所述至少一者对应的阻尼腔室的所述制动油泄漏;并且
所述密封部分包括突起,随着进入与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和所述第二阻尼构件中的所述至少一者对应的阻尼腔室的所述制动油的液压压力增加,这些突起被推向将与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和所述第二阻尼构件中的所述至少一者对应的阻尼腔室密封的方向。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脉动阻尼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止动构件和所述第二止动构件中的至少一者包括:插入部分,所述插入部分朝向与所述第一止动构件和所述第二止动构件中的所述至少一者对应的阻尼腔室突出并且将沿着与所述第一止动构件和所述第二止动构件中的所述至少一者对应的流动通道传递的所述制动油引导到与所述第一止动构件和所述第二止动构件中的所述至少一者对应的阻尼腔室;凸缘部分,所述凸缘部分设置在所述插入部分的下部处并且直径大于所述插入部分;以及台阶部分,所述台阶部分设置在所述插入部分的上部处并且面对所述密封部分的上表面;并且
所述密封部分布置在所述凸缘部分和所述台阶部分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脉动阻尼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和所述第二阻尼构件中的至少一者进一步包括凸缘紧固部分,所述凸缘紧固部分设置在所述密封部分的下部处,并且所述凸缘部分装配在所述凸缘紧固部分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脉动阻尼装置,其中:
所述凸缘紧固部分包括:第一凸缘紧固部分,所述第一凸缘紧固部分设被置为与所述凸缘部分的底表面接触;以及第二凸缘紧固部分,所述第二凸缘紧固部分被设置为与所述凸缘部分的侧表面接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脉动阻尼装置,其中:
所述突起包括内突起和外突起,所述内突起被设置为面对所述插入部分的一个表面,所述外突起被设置为面对所述第一套筒的一个表面;并且
所述内突起的内半径被设置为小于所述凸缘紧固部分的内半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脉动阻尼装置,其中:
所述内突起包括上部内突起和下部内突起,所述上部内突起被设置为与所述台阶部分的下表面和所述插入部分的外表面接触,所述下部内突起被设置为与所述上部内突起的下部间隔开并且与所述插入部分的所述外表面接触;并且
所述外突起包括上部外突起和下部外突起,所述上部外突起被设置为与所述台阶部分的所述下表面和所述第一套筒的内表面接触,所述下部外突起被设置为与所述下部内突起的下部间隔开并且与所述第一套筒的外表面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脉动阻尼装置,其中:
所述突起被设置为在左右方向上对称的X形。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脉动阻尼装置,其中:
所述突起通过已进入与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和所述第二阻尼构件中的所述至少一者对应的阻尼腔室的所述制动油的液压压力被压向与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和所述第二阻尼构件中的所述至少一者对应的套筒或与所述第一阻尼构件和所述第二阻尼构件中的所述至少一者对应的止动构件而弹性地变形。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脉动阻尼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容纳部分,与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中的所述至少一者对应的阻尼构件插入到所述容纳部分中;以及紧固部分,所述紧固部分以过盈配合的方式联接到与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中的所述至少一者对应的止动构件。
CN201910229730.1A 2018-03-14 2019-03-14 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 Active CN1102715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029560 2018-03-14
KR1020180029560A KR102576721B1 (ko) 2018-03-14 2018-03-14 유압 브레이크 시스템의 맥동 저감장치
KR1020180029781A KR102575656B1 (ko) 2018-03-14 2018-03-14 맥동 저감 장치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브레이크 시스템
KR10-2018-0029781 2018-03-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1526A CN110271526A (zh) 2019-09-24
CN110271526B true CN110271526B (zh) 2023-04-07

Family

ID=67774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29730.1A Active CN110271526B (zh) 2018-03-14 2019-03-14 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926747B2 (zh)
CN (1) CN110271526B (zh)
DE (1) DE1020192034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56396B2 (ja) * 2018-06-14 2022-04-19 株式会社アドヴィックス ブレーキ装置
DE102020208456A1 (de) * 2020-07-07 2022-01-13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Fahrzeugbremssystem-Druckdämpf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2923A (en) * 1996-09-30 1997-11-04 Caterpillar Inc. Accumulator having an internal elastomeric member
FR2780369B1 (fr) * 1998-06-26 2000-08-18 Bosch Syst Freinage Capacite hydraulique a absorption controlee en pression
DE102008035943A1 (de) * 2007-08-28 2009-03-05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Elektronisch geregelte Fahrzeugbremsanlage mit Metallwellenbalgdämpfer
KR101673046B1 (ko) * 2009-08-24 2016-11-16 켈시-헤이즈 컴파니 차량 제동 시스템용 감쇠기
US20130062934A1 (en) * 2011-09-13 2013-03-14 Kelsey-Hayes Company Mechanical attenuator for a vehicle braking system
DE102014224829A1 (de) * 2014-12-04 2016-06-09 Robert Bosch Gmbh Druckänderungsdämpfer für eine schlupfgeregelte, hydraulische Fahrzeugbremsanlage und Fahrzeugbremsanlage mit einem solchen Druckänderungsdämpfer
KR101698881B1 (ko) * 2015-09-02 2017-01-23 주식회사 만도 유압 브레이크 시스템의 맥동 저감 장치
KR102508991B1 (ko) * 2016-01-29 2023-03-10 에이치엘만도 주식회사 브레이크 시스템
KR101886249B1 (ko) 2016-09-13 2018-08-08 시스템코리아 주식회사 추락 방지 및 투신 자살 방어 회전체 시스템
KR101845623B1 (ko) 2016-09-13 2018-05-18 (주)호수의나라수오미 물티슈 용기용 인출브라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283724A1 (en) 2019-09-19
CN110271526A (zh) 2019-09-24
US10926747B2 (en) 2021-02-23
DE102019203462A1 (de) 2019-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96075B2 (en) Pulsation damping device of hydraulic brake system
US10421444B2 (en) Brake system
US20170066423A1 (en) Pulsation damping device of hydraulic brake system
KR20010072857A (ko) 피스톤 펌프
US20130269815A1 (en) Pressure damping device for brake system
CN110271526B (zh) 液压制动系统的脉动阻尼装置
KR102619005B1 (ko) 유압 브레이크 시스템의 맥동 저감 장치
KR102301760B1 (ko) 슬립 제어 방식의 유압식 차량 브레이크 시스템 및 상기 브레이크 시스템용의 압력 진동 댐퍼와 체크 밸브의 결합체
KR102576721B1 (ko) 유압 브레이크 시스템의 맥동 저감장치
KR101622150B1 (ko) 유압 브레이크 시스템
KR20190086938A (ko) 브레이크 시스템용 솔레노이드밸브
US10710563B2 (en) Pump attenuator bypass valve
US10723335B2 (en) Solenoid valve for brake system
KR100344468B1 (ko) 안티록 브레이크 시스템용 모듈레이터블록의고압어큐뮬레이터
KR102575656B1 (ko) 맥동 저감 장치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브레이크 시스템
US20150145322A1 (en) Pressure damping device for brake system
JP2023533075A (ja) 液圧式の車両ブレーキ設備のスリップコントロールのためのハイドロリックユニットのためのハイドロリックブロック
KR101913155B1 (ko) 유압 브레이크 시스템의 맥동 저감 장치
KR101937463B1 (ko) 브레이크 시스템용 댐핑장치
KR101634113B1 (ko) 브레이크 시스템의 고압어큐뮬레이터
KR20150071323A (ko) 유압 브레이크 시스템
JP4062748B2 (ja) 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用ポンプの組付け方法及び組付け構造
KR101447463B1 (ko) 유압 브레이크 시스템
KR101404318B1 (ko) 댐핑 작용이 부가된 피스톤 펌프 앗세이
KR102275528B1 (ko) 유압 브레이크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Applicant after: Hanna Wandu Co.,Ltd.

Address before: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Applicant before: MANDO Corp.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