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71412A - 燃料箱盖构造以及车身构造 - Google Patents
燃料箱盖构造以及车身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271412A CN110271412A CN201910122765.5A CN201910122765A CN110271412A CN 110271412 A CN110271412 A CN 110271412A CN 201910122765 A CN201910122765 A CN 201910122765A CN 110271412 A CN110271412 A CN 11027141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ver
- electrode support
- side electrode
- relative
- elastomeric el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4—Tank inlets
- B60K15/05—Inlet cov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4—Tank inlets
- B60K15/05—Inlet covers
- B60K2015/0515—Arrangements for closing or opening of inlet cov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4—Tank inlets
- B60K15/05—Inlet covers
- B60K2015/0561—Locking means for the inlet co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一种燃料箱盖构造,具备:盖部,其相对于车辆的车身部能够转动;以及弹性部件,其安装于所述盖部和所述车身部,在所述盖部设置有将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部支承为能够转动的盖侧支承部,在所述车身部设置有将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部支承为能够转动且能够滑动的车身侧支承部。所述弹性部件以如下方式对所述盖部的转动施加作用力:当所述盖部从规定位置向一个方向转动时,在所述一端部相对于所述盖侧支承部转动的同时所述另一端部相对于所述车身侧支承部转动而使所述弹性部件伸缩,当所述盖部从所述规定位置向另一个方向转动时,所述一端部在维持相对于所述盖侧支承部的相对位置的同时所述另一端部相对于所述车身侧支承部滑动而使所述弹性部件伸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一种车辆用燃料箱盖构造。
背景技术
车辆用燃料箱盖构造例如能够形成如下状态:盖部相对于车辆的车身部小幅打开(半开)的小幅打开状态、盖部相对于车身部完全打开而能够将供油喷嘴插入于供油口的完全打开状态、以及盖部封闭的封闭状态(参照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
例如在封闭状态下利用锁定机构将盖部锁定,通过将该锁定解除而使盖部转动至小幅打开状态。利用弹性部件对盖部施加作用力而实现上述状态。另外,例如用户通过手动使该小幅打开状态的盖部进一步转动而形成为完全打开状态,此时,在盖部产生试图恢复为小幅打开状态的作用或者试图变为完全打开状态的作用。上述这些作用也同样通过弹性部件的作用力而实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2-3985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3199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从封闭状态至小幅打开状态的盖部的转动区域、以及从小幅打开状态至完全打开状态的盖部的转动区域,对盖部要求的转动特性互不相同,有时需要针对每个转动区域而对上述作用力进行调整或变更。
本发明是以认识到上述问题为契机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能够根据盖部的转动区域而调整对盖部的转动所施加的作用力。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燃料箱盖构造,具备:盖部,其经由轴部而被支承为相对于车辆的车身部能够转动;以及弹性部件,其安装于所述盖部和所述车身部,所述燃料箱盖构造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盖部设置有盖侧支承部,该盖侧支承部将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部支承为能够转动,在所述车身部设置有车身侧支承部,该车身侧支承部将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部支承为能够转动且能够滑动,当将所述盖部相对于所述车身部的可转动区域中的从规定位置起朝向一个方向侧的部分设为第一区域、且将从所述规定位置起朝向另一方向侧的部分设为第二区域时,所述弹性部件以如下方式对所述盖部的转动施加作用力:当所述盖部在所述第一区域转动时,在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一端部相对于所述盖侧支承部转动的同时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相对于所述车身侧支承部转动而使得所述弹性部件伸缩,当所述盖部在所述第二区域转动时,在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一端部维持相对于所述盖侧支承部的相对位置的同时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相对于所述车身侧支承部滑动而使得所述弹性部件伸缩。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构造具备:车辆的车身部;盖部,其是用于对供油口进行开闭的盖部,经由轴部而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车身部能够转动;以及扭簧,其设置于所述盖部与所述车身部之间,对所述盖部的转动施加作用力,所述扭簧在一端部由设置于所述盖部的盖侧支承部支承为能够转动,在另一端部由设置于所述车身部的车身侧支承部支承为能够转动且能够滑动,所述一端部包括:第一部分,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盖侧支承部;以及第二部分,其卡止于所述盖侧支承部而对所述第一部分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当将所述盖部相对于所述车身部的可转动区域中的从规定位置起朝向一个方向侧的部分设为第一区域、且将从所述规定位置起朝向另一方向侧的部分设为第二区域时,所述扭簧以如下方式对所述盖部的转动施加作用力:当所述盖部在所述第一区域转动时,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盖侧支承部分离而所述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盖侧支承部转动并且所述另一端部相对于所述车身侧支承部转动而使得所述扭簧伸缩,当所述盖部在所述第二区域转动时,所述第二部分卡止于所述盖侧支承部而对所述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盖侧支承部的转动进行限制并且所述另一端部相对于所述车身侧支承部滑动而使得所述扭簧伸缩。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根据盖部的转动区域而调整对盖部的转动施加的作用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对车辆的构造的例子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对燃料箱盖构造的例子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3是用于对盖部的构造的例子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对适配器的构造的例子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5是用于对弹性部件的构造的例子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6是用于对燃料箱盖构造的例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用于对燃料箱盖构造的开闭原理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8是用于对燃料箱盖构造的开闭原理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9是用于对燃料箱盖构造的开闭原理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0是用于对燃料箱盖构造的开闭原理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1是用于对燃料箱盖构造的开闭原理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2是用于对燃料箱盖构造的开闭原理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ST:燃料箱盖构造、2:车身部、221:车身侧支承部、3:盖部、31:轴部、32:盖侧支承部、4:弹性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各图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构造或结构的示意图,图示的各部件的尺寸未必反映实际情况。另外,在各图中,对相同的部件或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针对重复的内容而将说明省略。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的车身构造的立体图。车辆1在车身侧方具备燃料箱盖构造ST。在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构造,示出了相互正交的X轴、Y轴以及Z轴(在后述的图2~图6中也一样。)。X方向与车身前后方向对应,Y方向与车宽方向对应,另外,Z方向与车身上下方向对应。在本说明书中,前/后、左/右(侧方)、上/下等表述表示以车身为基准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例如,“前”、“前方”等表述与+X方向对应,“后”、“后方”等表述与-X方向对应。同样地,关于车身内侧(车内侧)/车身外侧(车外侧)等表述,也表示以车身为基准的相对的位置关系。
图2是表示燃料箱盖构造ST的立体图。燃料箱盖构造ST具备盖部3以及弹性部件4。盖部3被支承为相对于车辆1的车身部2能够转动。弹性部件4安装于盖部3和车身部2,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盖部3和车身部2之间,对盖部3相对于车身部2的转动施加作用力。
车身部2包括适配器21以及支承座22。适配器21形成为车外侧敞开的形状,例如形成为杯状或者碗形等,其中具有供油口(未图示)。后文中进行详细叙述,在支承座22设置有车身侧支承部221,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身侧支承部221而设置有长孔(狭缝孔)。
盖部3包括盖主体30、轴部31以及盖侧支承部32。盖主体30是用于从外部将适配器21内封闭的面板或者板材。盖部3经由轴部31而被支承为相对于车身部2能够转动。盖侧支承部32与轴部31形成为一体,对此将在后文中进行详细叙述,在盖侧支承部32设置有插通孔321。
弹性部件4在一端部被盖侧支承部32支承为能够转动,在另一端部被车身侧支承部221支承为能够转动且能够滑动。后文中进行详细叙述,弹性部件4通过这样的结构而对盖部3相对于车身部2的转动施加作用力。
作为盖部3因转动而呈现的状态,可列举为盖部3关闭的状态(封闭状态)、从车身部2小幅打开的状态(小幅打开状态)、以及比该小幅打开状态更大幅度地从车身部2打开的状态(完全打开状态)。通过使盖部3形成为完全打开状态,能够访问适配器21内的供油口,即,能够将供油喷嘴插入于供油口而进行供油。在未进行供油的期间,盖部3一般维持为封闭状态,在该状态下,盖主体30以实质上与车身部2的外装面板形成连续面的方式将适配器21内封闭。通过锁定而将盖部3维持为封闭状态,与锁定的解除相应地,利用来自弹性部件4的作用力而使盖部3形成为小幅打开状态。例如,进行供油的用户在通过手动使得该小幅打开状态的盖部3形成为完全打开状态之后进行供油,在供油完毕之后能够使盖部3恢复为封闭状态。后文中进行详细叙述,在从小幅打开状态形成为完全打开状态的动作以及从完全打开状态恢复为封闭状态的动作的期间也伴随有弹性部件4的作用力。
小幅打开状态以及完全打开状态均是适配器21内的供油口敞开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小幅打开状态设为无法将供油喷嘴插入于供油口的程度的敞开状态,完全打开状态设为比小幅打开状态更大幅度地敞开而能够将供油喷嘴插入于供油口的状态。此外,这里,完全打开状态设为实质上从车身部2完全打开的状态、或者盖部3位于可转动区域或允许转动区域的一端部的状态,但并不局限于此。
图3是表示盖部3的构造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3还包括连接部33以及锁定孔34。连接部33是将轴部31和盖主体30连接的部分(也可以称为臂部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向车内侧弯曲地延伸设置。锁定孔34设置于盖主体30的车内侧,后述的锁定机构将锁定孔34插通而对盖主体30进行固定,由此将盖部3维持为封闭状态。
图4是以未对盖主体30、连接部33等进行图示的方式示出适配器21内的构造的立体图。除了供油口以外,在适配器21内还设置有供盖部3的连接部33插通的开口211。在使盖部3转动而将供油口打开的情况下,连接部33形成为使得从开口211朝向车外侧穿通的形态,在使盖部3转动而将供油口封闭的情况下,连接部33形成为使得开口211朝向车内侧穿通的形态。
图5是表示弹性部件4的构造的立体图。弹性部件4包括弹性力产生部40、端部(一端部)41以及端部(另一端部)42。弹性力产生部40产生弹性力以使得端部41与端部42之间的距离变为自然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弹性部件4,采用弹性力产生部40构成为线圈状的扭簧。因而,参照图5,弹性力产生部40在X-Y平面的中心处在以Z方向为旋转轴的周向上产生弹性力。
端部41是从弹性力产生部40大致向一个方向延伸的臂部,包括轴部411以及卡止部412。轴部411是在图中向Z方向折曲的部分,后文中进行详细叙述,通过将轴部411插通于盖侧支承部32的插通孔321(参照图2~图4)而将端部41固定为相对于盖侧支承部32能够转动。另外,卡止部412是在比轴部411更远离弹性力产生部40的位置向Z方向折曲的部分,后文中进行详细叙述,通过卡止于盖侧支承部32而对上述端部41相对于盖侧支承部32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
端部42是从弹性力产生部40向与端部41不同的方向延伸的臂部、且包括轴部421。轴部421是在图中向Z方向折曲的部分,后文中进行详细叙述,通过使轴部421与作为车身侧支承部221的长孔(参照图2以及图4)嵌合,从而使端部42被支承为相对于车身侧支承部221(即,相对于支承座22)能够转动且能够滑动。
弹性部件4通过这样的结构而能够对盖部3的转动施加作用力。此外,弹性力产生部40只要构成为产生使得端部41与端部42之间的距离变为自然长度的弹性力即可,并不局限于本例的形状。例如,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弹性力产生部40可以是以锯齿状弯曲的棒状或者板状的部件。
图6中的(A)表示在盖部3封闭的封闭状态下在Z方向上观察燃料箱盖构造ST时的情形。图6中的(B)是从弹性部件4向Z方向偏移且从轴部31以及连接部33通过的位置处的X-Y平面中的燃料箱盖构造ST的剖视图。根据图6中的(A)可知,轴部411穿过插通孔321而使得端部4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固定于盖侧支承部32。另外,卡止部412与盖侧支承部32抵接而卡止(也可以将卡止部412称为抵接部等。)。另外,根据图6中的(B)可知,能够利用锁定孔34而通过锁定机构将盖主体30固定,由此将盖部3维持为封闭状态。
如前所述,在上述锁定机构的锁定被解除的情况下,封闭状态的盖部3受到弹性部件4的作用力而变为小幅打开状态。然后,用户通过手动、并受到弹性部件4的作用力而能够使得该小幅打开状态的盖部3形成为完全打开状态或者封闭状态。以下,利用简化后的模型并参照图7~图11而对这样的燃料箱盖构造ST的盖部3的开闭时的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图7表示用于对燃料箱盖构造ST的开闭机构的原理进行说明的简易模型。在该简易模型中,关于轴部31以及盖侧支承部32设为与前述构造相同的构造(参照图3),另一方面,为了容易理解,关于盖主体30,由与连接部33一起相对于盖侧支承部32形成为一体的棒状部件表示。另外,关于作为长孔的车身侧支承部221,为了简化附图,以直接设置于车身部2的形式示出。
在附图中,位置P0处的盖部3相当于封闭状态的盖部,位置P1处的盖部3相当于小幅打开状态的盖部,另外,位置P3处的盖部3相当于完全打开状态的盖部。附图中由位置P2示出的位置与小幅打开状态和完全打开状态之间的中间位置对应,后文中进行详细叙述,成为作用力平衡的位置。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上述位置P0、P1、P2以及P3分别表述为封闭位置P0、小幅打开位置P1、中间位置P2以及完全打开位置P3。
另外,在附图中,盖部3的可转动区域中的、从位置P1至位置P3的盖部3的转动区域表示为区域R1,另外,从位置P1至位置P0的盖部的转动区域表示为区域R2。
在封闭位置P0处利用锁定机构9将盖部3锁定,由此能够将盖部3维持为封闭状态。在封闭状态下,成为端部41与端部42之间的距离与自然长度相比而缩短的状态,即,弹性力产生部40产生以使得端部41以及端部42相互分离的方式发挥作用的弹性力。在将锁定机构9的锁定解除的情况下,盖部3受到弹性部件4的作用力而在区域R2转动,并在小幅打开位置P1处停止。例如驾驶员等乘客在车内对规定的杆进行操作而进行该锁定的解除。用户能够通过手动使小幅打开位置P1处的盖部3在区域R1转动,并使其经由中间位置P2而移动至完全打开位置P3。或者,用户能够通过手动使小幅打开位置P1处的盖部3在区域R2转动而移动至封闭位置P0。
图8表示小幅打开状态(位置P1处)的盖部3的简易模型。在小幅打开状态下,弹性部件4处于卡止部412抵接卡止于盖侧支承部32、且轴部421与车身侧支承部221的一端部(相对于端部41较远侧的端部)抵接的状态。
在小幅打开状态下,成为端部41与端部42之间的距离与自然长度相比而缩短的状态,即,弹性力产生部40产生以使得端部41以及端部42彼此分离的方式发挥作用的弹性力。在这里,在小幅打开状态下,轴部421在端部42与车身侧支承部221的上述一端部抵接,另一方面,卡止部412在端部41抵接卡止于盖侧支承部32而限制端部41相对于盖侧支承部32的转动。因此,无论弹性力产生部40的上述弹性力如何,都处于端部41与端部42的距离不会变得更大而是固定的状态。
后文中进行详细叙述,但如图中所示,将穿过轴部411的转动轴和轴部421的转动轴且与轴部411(或者轴部421)的转动轴正交的直线设为虚拟线L1。另外,如图中所示,将穿过轴部421的转动轴和轴部31的转动轴且与轴部421的转动轴正交的直线设为虚拟线L2。另外,如图中所示,将穿过轴部421的转动轴、且与虚拟线L2正交、且与轴部421的转动轴正交的直线设为虚拟线L3。此时,在轴部31的轴向上的视角下(即,与轴部31的轴向正交的平面中),弹性力产生部40配置为相对于虚拟线L1而位于轴部31的相反侧。
另外,后文中进行详细叙述,但作为长孔的车身侧支承部221设置为:在轴部31的轴向的视角下,相对于虚拟线L2而位于与弹性力产生部40相同的一侧,并且相对于虚拟线L3而位于与轴部31相同的一侧。关于与图中所示的虚拟线L2以及L3所形成的区域R221的关系,只要将作为车身侧支承部221的长孔设置为大部分或者实质上全部位于区域R221内即可。根据其他观点,只要该长孔从上述小幅打开状态下的轴部421的转动轴朝向区域R221内延伸即可。
图9表示中间位置P2处(小幅打开状态与完全打开状态之间的状态)的盖部3的简易模型。在这里,表示用户通过手动使盖部3从小幅打开位置P1移动至中间位置P2时的情形。此外,在盖部3处于中间位置P2的状态下,轴部411的转动轴位于穿过轴部31的转动轴以及轴部421的转动轴的直线上。
在盖部3从小幅打开位置P1移动至中间位置P2的期间,轴部421在车身侧支承部221的一端部(参照图8)转动、且卡止部412从盖侧支承部32分离,由此使得盖部3随着轴部31的转动轴而在区域R1转动。与此相伴,在弹性部件4中,端部41随着轴部411的转动轴而相对于盖侧支承部32转动,另外,端部42随着轴部421的转动轴而相对于车身侧支承部221转动。此时,端部41与端部42之间的距离与小幅打开状态相比而减小,因此弹性力产生部40成为在使得端部41以及端部42相互分离的方向上产生与小幅打开状态相比而更大的弹性力的形态。因此,在盖部3位于小幅打开位置P1至中间位置P2之间的情况下,弹性部件4对盖部3施加作用力以使得盖部3朝向小幅打开位置P1。即,在从小幅打开位置P1移动至中间位置P2的期间,当用户使手从盖部3离开时,盖部3借助来自弹性部件4的作用力而返回至小幅打开位置P1。
图10表示完全打开状态(位置P3处)的盖部3的简易模型。在这里,表示用户通过手动使盖部3从中间位置P2移动至完全打开位置P3时的情形。
在盖部3从中间位置P2至完全打开位置P3的期间,与从小幅打开位置P1至中间位置P2的上述移动同样地(参照图9),弹性部件4在使得端部41以及端部42相互分离的方向上产生弹性力。因此,在盖部3从中间位置P2移动至完全打开位置P3的期间,弹性部件4对盖部3施加作用力以使得盖部3朝向完全打开位置P3。即,在从中间位置P2移动至完全打开位置P3的期间,当用户使手从盖部3离开时,利用来自弹性部件4的作用力而使得盖部3移动至完全打开位置P3。
在这里参照的简易模型中,通过使盖侧支承部32与弹性力产生部40抵接而使盖部3随着轴部411的转动轴的转动受到限制,从而使盖部3成为完全打开状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方式。例如,在参照图2~图6而说明的方式中,车身部2和/或盖部3可以构成为:当将盖部3打开至完全打开位置时,车身部2和盖部3与未图示的止动部接触而限制盖部3的转动。由此,能够使盖部3适当地形成为完全打开状态。
更详细地进行如下说明。如前所述,在盖部3处于中间位置P2的状态下,轴部411的转动轴位于穿过轴部31的转动轴和轴部421的转动轴的直线上(参照图9)。因而,若盖部3移动至比位置P2更靠位置P1侧的位置,则产生使得盖部3朝向小幅打开位置P1的对盖部3的作用力。另一方面,若盖部3移动至比位置P2更靠位置P3侧的位置,则产生使得盖部3朝向完全打开位置P3的对盖部3的作用力(参照图10)。根据该观点,中间位置P2是使得盖部3向小幅打开位置P1侧移动的弹性部件4的作用力、和使得盖部3向完全打开位置P3侧移动的弹性部件4的作用力不稳定地平衡的位置。
图11表示封闭状态(位置P0)的盖部3的简易模型。这里,表示用户通过手动使盖部3从小幅打开位置P1移动至封闭位置P0时的情形。
如前所述(参照图8),在小幅打开状态(位置P1)下,弹性部件4处于轴部421在端部42与车身侧支承部221的一端部抵接、且卡止部412在端部41卡止于盖侧支承部32而限制端部41相对于盖侧支承部32的转动的状态。若盖部3从该小幅打开状态朝向位置P0移动,则在端部41的上述转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即维持了端部41相对于盖侧支承部32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盖部3在区域R2转动。此时,在盖部3中成为如下形态:轴部31成为支点,盖主体30成为着力点,并且,插通孔321成为作用点而使得盖部3转动。而且,与此相伴,在弹性部件4中成为如下形态:卡止部412成为支点,穿过插通孔321的轴部411成为着力点,并且,弹性力产生部40成为作用点而使得弹性部件4相对于车身部2向车外侧移动。其结果是,通过使轴部421在作为车身侧支承部221的长孔内滑动而使端部42相对于车身部2向车外侧移动。
在盖部3从小幅打开位置P1移动至封闭位置P0的期间,弹性部件4产生使得端部41与端部42之间的距离增大的弹性力,因此,弹性部件4对盖部3施加作用力以使得盖部3朝向小幅打开位置P1。即,在从小幅打开位置P1移动至封闭位置P0的期间,当用户使手从盖部3离开时,利用来自弹性部件4的作用力而使盖部3返回至小幅打开位置P1。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盖部3到达封闭位置P0时,利用锁定机构9(参照图7)执行锁定而将盖部3维持为封闭状态。
卡止部412可以以如下方式设置:当盖部3在区域R2转动时,使得将轴部411和轴部31连结而成的直线、与将卡止部412和轴部31连结而成的直线正交,例如以80°~100°左右的角度交叉。由此,能够适当地限制卡止部412相对于端部41的盖侧支承部32的转动,并能够使端部42适当地在车身侧支承部221中滑动,能够适当地实现盖部3在区域R2的转动。进一步地,当盖部3在区域R1转动时,卡止部412处于不易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扰的位置。
另外,当盖部3在区域R2转动时,在盖侧支承部32中,在与卡止部412抵接的部分施加有相当大的载荷。因而,理想的是,盖侧支承部32中的与卡止部412抵接的部分形成得比其周边的部分厚。由此,能够将该抵接的部分形成为高强度而使得盖侧支承部32能够耐受上述载荷。
此外,根据图7~图11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部41,从轴部411至卡止部412的部分的延伸方向相对于从弹性力产生部40至轴部411的部分的延伸方向倾斜。但是,上述延伸方向也可以相互平行,基于盖侧支承部32的形状来设定上述延伸方向之间的倾斜角即可。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当盖部3在区域R1转动时,在端部41相对于盖侧支承部32转动的同时端部42相对于车身侧支承部221转动而使得弹性部件4伸缩,从而对盖部3的转动施加作用力。另一方面,当盖部3在区域R2转动时,在端部41维持相对于盖侧支承部32的相对位置的同时端部42相对于车身侧支承部221滑动而使得弹性部件4伸缩,从而对盖部3的转动施加作用力。
盖部3在区域R1转动的情况下的弹性部件4的作用力,可以根据弹性力产生部40的弹簧常数而进行调整(或者变更)。例如,在弹性部件4为扭簧的情况下,可以基于圈数、卷绕间距、线径、卷绕直径、材质等而对弹性部件4的作用力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除了弹性部件4的弹性率以外,可以利用能够供端部42进行滑动的车身侧支承部221对盖部3在区域R2转动的情况下的弹性部件4的作用力进行调整。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改变作为车身侧支承部221的长孔的延伸设置方向而能够实现车身侧支承部221的上述作用力的调整。上述长孔可以设置为:在轴部31的轴向上的视角下,相对于虚拟线L2而位于与弹性力产生部40相同的一侧,并且相对于虚拟线L3而位于与轴部31相同的一侧,即,实质上位于区域R221内(参照图8)。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在上述长孔的延伸设置方向靠近虚拟线L2的情况下,作用力增大,在上述长孔的延伸设置方向靠近虚拟线L3的情况下,作用力减小。
图12表示作为一个例子的、燃料箱盖构造ST的其他简易模型。在该例子中,车身侧支承部221设置于构成为相对于车身部2能够转动的支承座22’。支承座22’能够固定为使得车身侧支承部221处于所期望的朝向上。将支承座22’固定为使得作为车身侧支承部221的长孔的朝向处于区域R221(参照图8)内即可。若使支承座22’向箭头a1的方向转动,则盖部在区域R2转动的情况下的上述弹性部件4的作用力增大,若使得支承座22’向箭头a2的方向转动,则该作用力减小。在该例子中,例如在燃料箱盖构造ST的制造时对车身侧支承部221的朝向进行调整而将支承座22’固定,由此能够实现盖部3的所期望的转动特性。
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分别在盖部3的可转动区域的一部分(本实施方式中的区域R1)和另一部分(本实施方式中的区域R2)对施加于盖部3的转动的作用力进行调整。此外,这里将上述长孔设为近似一条直线的槽,但该长孔可以是弯曲的槽,还可以根据长孔的形状而进一步对弹性部件4的作用力进行调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力产生部40以如下方式配置:在轴部31的轴向的视角下,相对于虚拟线L1而位于轴部31的相反侧(参照图8)。由此,当盖部3在区域R1以及区域R2的任意区域进行转动的情况下,弹性力产生部40均不易与车身部2(例如适配器21(参照图6等))发生干扰,能够使盖部3适当地转动。这还有助于提高燃料箱盖构造ST和/或车身部2的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盖部3在区域R1以及区域R2的任意区域进行转动的情况下,弹性部件4均处于与自然长度相比而缩短的状态。一般情况下,对于弹性部件4与自然长度相比而收缩的状态以及伸长的状态可能混在一起的构造、例如弹性部件4变为自然长度的状态相当于小幅打开状态的构造中,盖部3相对于车身部2的位置(或者打开情况)有可能发生变动。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4变为自然长度的状态不相当于小幅打开状态、完全打开状态以及封闭状态的任一状态,因此能够抑制盖部3的上述位置的变动。
将上述实施方式的特征总结如下:
第一方式是一种燃料箱盖构造(例如ST),该燃料箱盖构造具备:盖部(例如3),其经由轴部(例如31)而被支承为相对于车辆的车身部(例如2)能够转动;以及弹性部件(例如4),其安装于所述盖部和所述车身部,在所述盖部设置有盖侧支承部(例如32),该盖侧支承部将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部(例如41)支承为能够转动,在所述车身部设置有车身侧支承部(例如221),该车身侧支承部将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部(例如42)支承为能够转动且能够滑动,当将所述盖部相对于所述车身部的可转动区域中的从规定位置(例如P1)起朝向一个方向侧的部分设为第一区域(例如R1)、且将从所述规定位置起朝向另一方向侧的部分设为第二区域(例如R2)时,所述弹性部件以如下方式对所述盖部的转动施加作用力:当所述盖部在所述第一区域转动时,在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一端部相对于所述盖侧支承部转动的同时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相对于所述车身侧支承部转动而使得所述弹性部件伸缩,当所述盖部在所述第二区域转动时,在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一端部维持相对于所述盖侧支承部的相对位置的同时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相对于所述车身侧支承部滑动而使得所述弹性部件伸缩。
根据第一方式,能够分别调整在盖部的可转动区域的一部分(即第一区域)和另一部分(即第二区域)对盖部的转动施加的作用力。
在第二方式中,所述弹性部件为扭簧(例如4)。
根据第二方式,使用扭簧作为弹性部件,从而能够容易地构成上述燃料箱盖构造。
在第三方式中,所述一端部包括:第一部分(例如411),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盖侧支承部;以及第二部分(例如412),其卡止于所述盖侧支承部而对所述第一部分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
根据第三方式,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而实现盖部在上述第二区域的转动。
在第四方式中,所述第二部分设置为,当所述盖部在所述第二区域转动时,在所述轴部的轴向上的视角下,将所述第一部分的转动轴和所述轴部的转动轴连结而成的直线与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轴部的转动轴连结而成的直线正交。
根据第四方式,能够配置为:在盖部在上述第二区域进行转动的过程中,施加于盖部的力能够适当地传递至弹性部件,能够使所述另一端部适当地滑动,在盖部在所述第一区域进行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部分不易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扰。
在第五方式中,所述盖侧支承部形成为与所述第二部分抵接的部分比其周边的部分厚。
根据第五方式,提高盖侧支承部的强度。
在第六方式中,所述弹性部件在所述一端部与所述另一端部之间包含弹性力产生部(例如40),该弹性力产生部产生弹性力以使得所述一端部和所述另一端部之间的距离变为自然长度,当将与所述一端部的转动轴正交、且穿过所述一端部的转动轴和所述另一端部的转动轴的直线设为第一虚拟线(例如L1)时,在所述轴部的轴向上的视角下,所述弹性力产生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虚拟线而位于所述轴部的相反侧。
根据第六方式,在盖部在上述第一区域进行转动的过程中,不易产生弹性力产生部和车身部的干扰,能够使盖部适当地转动。
在第七方式中,所述车身侧支承部是设置为使得所述另一端部相对于所述车身部能够转动且能够滑动的长孔。
根据第七方式,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而实现盖部在上述第二区域的转动。
在第八方式中,在所述盖部处于所述规定位置的状态下,当将与所述另一端部的转动轴正交且穿过所述另一端部的转动轴和所述轴部的转动轴的直线设为第二虚拟线(例如L2),并将穿过所述另一端部的转动轴且与所述第二虚拟线正交且与所述另一端部的转动轴正交的直线设为第三虚拟线(例如L3)时,在所述轴部的轴向上的视角下,所述长孔相对于所述第二虚拟线位于与所述弹性力产生部相同的一侧,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三虚拟线位于与所述轴部相同的一侧。
根据第八方式,适当地实现盖部在上述第二区域的转动。
在第九方式中,所述盖部能够实现如下状态中的任一状态:供油口敞开的第一敞开状态(小幅打开状态);所述供油口比所述第一敞开状态更大幅度地敞开的第二敞开状态(完全打开状态);以及所述供油口封闭的封闭状态,所述第一敞开状态与所述盖部固定于所述规定位置的状态对应,当所述第一敞开状态下的所述盖部向所述一个方向侧转动时,该盖部变为所述第二敞开状态,当所述第一敞开状态下的所述盖部向所述另一方向侧转动时,该盖部变为所述封闭状态。
根据第九方式,上述燃料箱盖构造能够适当地应用于一般的燃料箱盖构造。
在第十方式中,还具备锁定机构(例如9),该锁定机构能够将处于所述封闭状态的所述盖部锁定或者将该锁定解除,在利用所述锁定机构将所述封闭状态下的所述盖部的锁定解除的情况下,该盖部变为所述第一敞开状态。
根据第十方式,利用锁定机构将封闭状态的盖部锁定,由此能够将该盖部维持为封闭状态,上述燃料箱盖构造能够适当地应用于一般的燃料箱盖构造。
在第十一方式中,无论所述盖部处于所述第一敞开状态、所述第二敞开状态以及所述封闭状态中的哪一状态,所述弹性部件均处于与自然长度相比而缩短的状态。
一般情况下,在弹性部件与自然长度相比而缩短的状态和与自然长度相比而伸长的状态混合存在的构造中,上述三种状态中的任一状态下的盖部的位置有时会因例如弹性部件随时间的劣化等而改变。与此相对,根据第十一方式,各状态下的盖部的位置(相对于车身部的相对位置)不易发生变动。
第十二方式是具备上述燃料箱盖构造的车辆。
根据第十二方式,上述燃料箱盖构造可以应用于四轮车、双轮车等一般/典型的车辆。
第十三方式涉及一种车身构造,具备:车辆的车身部(例如2);盖部(例如3),其是用于对供油口进行开闭的盖部,经由轴部而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车身部能够转动;以及扭簧(例如4),其设置于所述盖部与所述车身部之间,对所述盖部的转动施加作用力,所述扭簧在一端部(例如41)由设置于所述盖部的盖侧支承部(例如32)支承为能够转动,在另一端部(例如42)由设置于所述车身部的车身侧支承部(例如221)支承为能够转动且能够滑动,所述一端部包括:第一部分(例如411),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盖侧支承部;以及第二部分(例如412),其卡止于所述盖侧支承部而对所述第一部分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当将所述盖部相对于所述车身部的可转动区域中的从规定位置(例如P1)起朝向一个方向侧的部分设为第一区域(例如R1)、且将从所述规定位置起朝向另一方向侧的部分设为第二区域(例如R2)时,所述扭簧以如下方式对所述盖部的转动施加作用力:当所述盖部在所述第一区域转动时,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盖侧支承部分离而所述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盖侧支承部转动,并且所述另一端部相对于所述车身侧支承部转动,而使得所述扭簧伸缩,当所述盖部在所述第二区域转动时,所述第二部分卡止于所述盖侧支承部而对所述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盖侧支承部的转动进行限制,并且所述另一端部相对于所述车身侧支承部滑动,而使得所述扭簧伸缩。
根据第十三方式,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分别调整在盖部的可转动区域的一部分(即第一区域)和另一部分(即第二区域)对盖部的转动施加的作用力。
以上举例示出了几个优选方式,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对其一部分进行变更。例如,也可以根据目的、用途等而将其他要素与各实施方式的内容组合,还可以将其他实施方式的内容的一部分与某实施方式的内容组合。另外,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各术语不过是出于对本发明进行说明的目的而使用的术语而已,本发明当然并不限定于该术语的严格的含义,还可以包含其等同物。
Claims (13)
1.一种燃料箱盖构造,具备:
盖部,其经由轴部而被支承为相对于车辆的车身部能够转动;以及
弹性部件,其安装于所述盖部和所述车身部,
所述燃料箱盖构造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部设置有盖侧支承部,该盖侧支承部将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部支承为能够转动,
在所述车身部设置有车身侧支承部,该车身侧支承部将所述弹性部件的另一端部支承为能够转动且能够滑动,
当将所述盖部相对于所述车身部的可转动区域中的从规定位置起朝向一个方向侧的部分设为第一区域、且将从所述规定位置起朝向另一方向侧的部分设为第二区域时,所述弹性部件以如下方式对所述盖部的转动施加作用力:
当所述盖部在所述第一区域转动时,在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一端部相对于所述盖侧支承部转动的同时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相对于所述车身侧支承部转动而使得所述弹性部件伸缩,
当所述盖部在所述第二区域转动时,在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一端部维持相对于所述盖侧支承部的相对位置的同时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相对于所述车身侧支承部滑动而使得所述弹性部件伸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箱盖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为扭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箱盖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端部包括:
第一部分,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盖侧支承部;以及
第二部分,其卡止于所述盖侧支承部而对所述第一部分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料箱盖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分设置为,当所述盖部在所述第二区域转动时,在所述轴部的轴向上的视角下,将所述第一部分的转动轴和所述轴部的转动轴连结而成的直线与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轴部的转动轴连结而成的直线正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箱盖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侧支承部形成为与所述第二部分抵接的部分比其周边的部分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箱盖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在所述一端部与所述另一端部之间包含弹性力产生部,该弹性力产生部产生弹性力以使得所述一端部和所述另一端部之间的距离变为自然长度,
当将与所述一端部的转动轴正交、且穿过所述一端部的转动轴和所述另一端部的转动轴的直线设为第一虚拟线时,在所述轴部的轴向上的视角下,所述弹性力产生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虚拟线而位于所述轴部的相反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箱盖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侧支承部是设置为使得所述另一端部相对于所述车身部能够转动且能够滑动的长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料箱盖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在所述一端部与所述另一端部之间包含弹性力产生部,该弹性力产生部产生弹性力以使得所述一端部和所述另一端部之间的距离变为自然长度,
在所述盖部处于所述规定位置的状态下,当将与所述另一端部的转动轴正交且穿过所述另一端部的转动轴和所述轴部的转动轴的直线设为第二虚拟线,并将穿过所述另一端部的转动轴且与所述第二虚拟线正交且与所述另一端部的转动轴正交的直线设为第三虚拟线时,在所述轴部的轴向上的视角下,所述长孔相对于所述第二虚拟线位于与所述弹性力产生部相同的一侧,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三虚拟线位于与所述轴部相同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箱盖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能够实现如下状态中的任一状态:供油口敞开的第一敞开状态;所述供油口比所述第一敞开状态更大幅度地敞开的第二敞开状态;以及所述供油口封闭的封闭状态,
所述第一敞开状态与所述盖部固定于所述规定位置的状态对应,
当所述第一敞开状态下的所述盖部向所述一个方向侧转动时,该盖部变为所述第二敞开状态,
当所述第一敞开状态下的所述盖部向所述另一方向侧转动时,该盖部变为所述封闭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料箱盖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盖构造还具备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能够将处于所述封闭状态的所述盖部锁定或者将该锁定解除,
在利用所述锁定机构将所述封闭状态下的所述盖部的锁定解除的情况下,该盖部变为所述第一敞开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料箱盖构造,其特征在于,
无论所述盖部处于所述第一敞开状态、所述第二敞开状态以及所述封闭状态中的哪一状态,所述弹性部件均处于与自然长度相比而缩短的状态。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具备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1中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箱盖构造。
13.一种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构造具备:
车辆的车身部;
盖部,其是用于对供油口进行开闭的盖部,经由轴部而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车身部能够转动;以及
扭簧,其设置于所述盖部与所述车身部之间,对所述盖部的转动施加作用力,
所述扭簧在一端部由设置于所述盖部的盖侧支承部支承为能够转动,在另一端部由设置于所述车身部的车身侧支承部支承为能够转动且能够滑动,
所述一端部包括:
第一部分,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盖侧支承部;以及
第二部分,其卡止于所述盖侧支承部而对所述第一部分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
当将所述盖部相对于所述车身部的可转动区域中的从规定位置起朝向一个方向侧的部分设为第一区域、且将从所述规定位置起朝向另一方向侧的部分设为第二区域时,所述扭簧以如下方式对所述盖部的转动施加作用力:
当所述盖部在所述第一区域转动时,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盖侧支承部分离而所述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盖侧支承部转动,并且所述另一端部相对于所述车身侧支承部转动,而使得所述扭簧伸缩,
当所述盖部在所述第二区域转动时,所述第二部分卡止于所述盖侧支承部而对所述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盖侧支承部的转动进行限制,并且所述另一端部相对于所述车身侧支承部滑动,而使得所述扭簧伸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48343 | 2018-03-15 | ||
JP2018048343A JP7050539B2 (ja) | 2018-03-15 | 2018-03-15 | フューエルリッド構造および車体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71412A true CN110271412A (zh) | 2019-09-24 |
CN110271412B CN110271412B (zh) | 2022-05-13 |
Family
ID=67958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122765.5A Active CN110271412B (zh) | 2018-03-15 | 2019-02-19 | 燃料箱盖构造以及车身构造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050539B2 (zh) |
CN (1) | CN11027141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911623B2 (ja) * | 2017-08-12 | 2021-07-28 |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 遊技機 |
JP7336333B2 (ja) * | 2019-09-26 | 2023-08-31 |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 インレットボックス組立て品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928306A1 (fr) * | 2008-03-04 | 2009-09-11 | Coutier Moulage Gen Ind | Trappe a carbura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
CN101804783A (zh) * | 2009-02-17 | 2010-08-1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加油口盖的限制部结构 |
JP2012056327A (ja) * | 2010-09-03 | 2012-03-22 | Mitsubishi Motors Corp | リッドの開閉機構 |
WO2014024535A1 (ja) * | 2012-08-07 | 2014-02-13 | 三恭金属株式会社 | 燃料タンクキャップ |
TW201429761A (zh) * | 2013-01-17 | 2014-08-01 | Formosa Seiko Electronic Co Ltd | 油箱蓋鎖 |
CN104203624A (zh) * | 2012-03-29 | 2014-12-10 |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 燃料箱的开闭装置 |
JP2015096354A (ja) * | 2013-11-15 | 2015-05-2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フューエルリッドの取付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331012A (ja) * | 2004-05-19 | 2005-12-02 | Johnan Seisakusho Co Ltd | バネ取付構造 |
CA2516139C (en) * | 2005-08-15 | 2011-03-15 | Van-Rob Inc. | Automotive fuel door assembly |
DE102007035492B4 (de) * | 2007-07-28 | 2017-02-16 | Volkswagen Ag | Klappenanordnung |
JP5613479B2 (ja) * | 2010-06-29 | 2014-10-22 |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 給油口フラップ開閉装置 |
JP6148158B2 (ja) * | 2013-11-19 | 2017-06-14 | 株式会社Subaru | リッド装置 |
JP6629101B2 (ja) * | 2016-02-29 | 2020-01-15 |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 ハウジングユニット及び開閉体のロック装置 |
JP6752182B2 (ja) * | 2017-08-25 | 2020-09-09 | 株式会社ニフコ | リッドの付勢構造 |
-
2018
- 2018-03-15 JP JP2018048343A patent/JP7050539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2-19 CN CN201910122765.5A patent/CN11027141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928306A1 (fr) * | 2008-03-04 | 2009-09-11 | Coutier Moulage Gen Ind | Trappe a carbura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
CN101804783A (zh) * | 2009-02-17 | 2010-08-1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加油口盖的限制部结构 |
JP2012056327A (ja) * | 2010-09-03 | 2012-03-22 | Mitsubishi Motors Corp | リッドの開閉機構 |
CN104203624A (zh) * | 2012-03-29 | 2014-12-10 |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 燃料箱的开闭装置 |
WO2014024535A1 (ja) * | 2012-08-07 | 2014-02-13 | 三恭金属株式会社 | 燃料タンクキャップ |
TW201429761A (zh) * | 2013-01-17 | 2014-08-01 | Formosa Seiko Electronic Co Ltd | 油箱蓋鎖 |
JP2015096354A (ja) * | 2013-11-15 | 2015-05-2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フューエルリッドの取付構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71412B (zh) | 2022-05-13 |
JP2019156294A (ja) | 2019-09-19 |
JP7050539B2 (ja) | 2022-04-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271412A (zh) | 燃料箱盖构造以及车身构造 | |
US20190031054A1 (en) | Flexible motor vehicle work surface for laptops and tablets | |
US20190031114A1 (en) | Flexible motor vehicle work surface for laptops and tablets | |
CN101674952A (zh) | 可展开的中央扶手 | |
KR101356136B1 (ko) | 차량용 시트 백 래치 | |
JP2016084078A (ja) | 車両用ドア構造 | |
CN105822165B (zh) | 止动式发动机罩铰链 | |
CN101445071B (zh) | 车辆用活动头靠装置 | |
CN111032410B (zh) | 盖的施力结构 | |
JP2019107988A (ja) |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装置 | |
US20230211737A1 (en) | Equipment component for a vehicle | |
US11465539B2 (en) | Armrest for car seats | |
US10596972B2 (en) | Back rest of a vehicle seat having a pocket | |
KR101371551B1 (ko) | 차량 내부 트림 부품용 힌지 조립체 | |
WO2018226961A1 (en) | Vehicle interior component | |
CN211075646U (zh) | 折叠桌及车门总成和汽车 | |
KR20230093686A (ko) | 차량용 슬라이딩 도어 장치 | |
JP2018071076A (ja) | 回動体装置及び収納装置 | |
JP2018203077A (ja) |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装置 | |
CN215621581U (zh) | 用于车辆的头枕组件以及车辆 | |
JP7404959B2 (ja) | 空調用薄型レジスタ | |
KR20030009614A (ko) | 듀얼 댐퍼를 갖는 힌지 구조 | |
JP2001145540A (ja) | リクライニングシートの格納式アームレスト構造 | |
KR101518645B1 (ko) | 후석 시트 고정 장치 | |
CN118220005A (zh) | 显示屏偏转机构、显示屏总成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