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66205A - 一种大功率开关电源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大功率开关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66205A
CN110266205A CN201910534323.1A CN201910534323A CN110266205A CN 110266205 A CN110266205 A CN 110266205A CN 201910534323 A CN201910534323 A CN 201910534323A CN 110266205 A CN110266205 A CN 1102662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high frequency
power
control unit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3432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守东
陈勇
张丽
朱丹
李俊峰
杨建伟
石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Yunnan Power System Ltd
Original Assignee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Yunnan Power System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Yunnan Power System Ltd filed Critical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Yunnan Power System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3432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66205A/zh
Publication of CN1102662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662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02M3/3359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having a synchronous rectifier circuit or a synchronous freewheeling circui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1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21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217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7/219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大功率开关电源,包括:功率模块和控制模块,功率模块包括功率开关管和依次电连接的EMI滤波器、高频变压单元及同步整流滤波,功率开关管与高频变压单元连接,同步整流滤波与负载连接;控制模块包括电流控制单元、中央控制单元、启动回路、自供电回路、输入过/欠压保护单元、电压控制单元及隔离驱动。本申请中,通过控制模块,在电压电流双环控制下,检测并隔离放大经过功率模块输出的直流电压,保持输出电压的稳定性,确保整流后的直流电压所含有的3‑25次谐波含量更少,稳定性更好,本申请开关电源整体的体积和重量小,具有较好的便携移动性和方便性。

Description

一种大功率开关电源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功率开关电源。
背景技术
随着特高压技术在电力系统中渗透率的提高,电力系统容量不断增大,电网在安全稳定运行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日益突出。检测变电站、电厂交流互感器及二次回路的正确性等等,对于电网安全运行的意义重大。近年来由于厂站交流二次回路存在各种潜在故障隐患,造成厂站故障频发,因此,有关厂站交流二次回路系统调试等工作成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任务。
有关厂站交流二次回路系统调试等工作必须有大电流发生设备,目前大电流的方法通常为大电流升流组合装置,升流组合装置包括升流器组、电容补偿系统、整流系统、电源控制系统及辅助设施。
上述大电流发生设备虽然能够实现上千安大电流的输出,但自动化程度不高,且输出的直流大电流不精密,无法对交流二次回路进行完整性和系统性测试。另外,大电流发生设备的输出容量及体积等,直接受电源技术的影响,通常的线性电源和相控电源等因体积大和笨重,导致大电流发生设备的体积和重量大、暂态特性差,进而致使其无法适用于户外变电站场所。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大功率开关电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大电流发生设备的体积和重量大、暂态特性差,不适用于户外变电站场所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大功率开关电源,所述大功率开关电源包括:功率模块和控制模块,其中:
所述功率模块包括功率开关管和依次电连接的EMI滤波器、高频变压单元及同步整流滤波,所述功率开关管与所述高频变压单元连接,所述同步整流滤波与负载连接;
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电流控制单元、中央控制单元、启动回路、自供电回路、输入过/欠压保护单元、电压控制单元及隔离驱动;
所述功率开关管分别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和所述电流控制单元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单元与所述电流控制单元连接,所述高频变压单元通过所述自供电回路连接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所述启动回路一端连接于所述EMI滤波器和所述高频变压单元之间,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所述输入过/欠压保护单元一端连接于所述EMI滤波器和所述高频变压单元之间,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
所述电压控制单元一端连接于所述同步整流滤波与所述负载之间,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隔离驱动,所述中央控制单元通过所述隔离驱动连接于所述同步整流滤波。
可选地,在上述大功率开关电源中,所述EMI滤波器包括:熔断器、滑动变阻器、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以及第四电容,其中:
所述第一电容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电感的第一原边和第一副边,所述第二电容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电感的第二原边和第二副边,所述第三电容和所述第四电容串联后与所述第二电容的两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与所述第二电容相连的一端接地,输入电流正端通过熔断器连接于所述电感的第一原边,输入电流连接于所述电感的第一副边,且所述输入电流正端和所述输入电流之间连接所述滑动变阻器。
可选地,在上述大功率开关电源中,所述功率开关管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一互感器、隔直电容组、第一功率管、第二功率管和H桥式4边二极管,其中:
所述第一支路包括互相并联的第五电容、第六电容和第一电阻,所述第二支路包括互相并联的第七电容、第八电容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一支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漏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路的一端连接,且连接于所述第一互感器的第一原边,所述第二支路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隔直电容组包括并联的第九电容、第十电容和第十一电容,所述隔直电容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互感器的第二原边连接,另一端连接所述高频变压单元中的高频电压器第一原边,所述高频电压器第二原边连接于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源极,且所述高频电压器第二原边通过第三电阻连接所述第一功率管的栅极,且连接于第四电阻,所述第四电阻并联有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互感器副边连接H桥式4边二极管;
所述高频电压器第二原边连接于所述第二功率管的漏极,第二功率管的栅极连接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并联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功率管的栅极还通过第六电阻接地,所述第二功率管的源极接地。
可选地,在上述大功率开关电源中,所述高频变压单元包括:高频变压器、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一放大三极管、第二放大三极管、第三放大三极管、电感线圈、第三功率管和第四功率管,其中:
所述高频变压器的第一副边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所述高频变压器的第二副边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和所述第四二极管连接于所述第一放大三极管,所述高频变压器的副边中间抽头连接所述电感线圈;
所述高频变压器的第二副边还连接于所述第三功率管的漏极,所述第三功率管的栅极通过所述第二放大三极管进行电位钳制,所述第三功率管的漏极和源极之间并联有第七电阻和第十二电容的串联回路;
所述高频变压器的第二副边还连接于所述第四功率管的漏极,所述第四功率管的栅极通过所述第三放大三极管进行电位钳制,所述第四功率管的漏极和源极之间并联有第八电阻和第十三电容的串联回路。
可选地,在上述大功率开关电源中,所述中央控制单元的核心芯片为电压型脉冲调制器LM5035,所述电压型脉冲调制器LM5035的4号和19号管脚连接光耦模块,17号和18号管脚分别连接于第二互感器和第三互感器。
可选地,在上述大功率开关电源中,所述输入过/欠压保护单元采用自锁电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大功率开关电源,包括:功率模块和控制模块,其中:所述功率模块包括功率开关管和依次电连接的EMI滤波器、高频变压单元及同步整流滤波,所述功率开关管与所述高频变压单元连接,所述同步整流滤波与负载连接,本申请中380V的交流电经过EMI滤波器抑制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在经过高频变压单元,调整电压的大小将高频交流电压输出需求高频交流电压,最后通过同步整流滤波,将需求高频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并输入至负载。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电流控制单元、中央控制单元、启动回路、自供电回路、输入过/欠压保护单元、电压控制单元及隔离驱动;所述功率开关管分别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和所述电流控制单元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单元与所述电流控制单元连接,所述高频变压单元通过所述自供电回路连接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所述启动回路一端连接于所述EMI滤波器和所述高频变压单元之间,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所述输入过/欠压保护单元一端连接于所述EMI滤波器和所述高频变压单元之间,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所述电压控制单元一端连接于所述同步整流滤波与所述负载之间,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隔离驱动,所述中央控制单元通过所述隔离驱动连接于所述同步整流滤波。本申请中,通过控制模块,在电压电流双环控制下,检测并隔离放大直流电压保持输出电压的稳定性,确保整流后的直流电压所含有的3-25次谐波含量更少,稳定性更好。本申请中功率模块和控制模块的组合,代替了传统的笨重的工频变压器等,使得整体的体积和重量大大减小,具有较好的便携移动性和方便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功率开关电源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EMI滤波器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功率开关管的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频变压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央控制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输入过/欠压保护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功率开关电源的基本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本申请中的大功率开关电源包括:功率模块1和控制模块2,其中:功率模块1包括功率开关管11和依次电连接的EMI滤波器12、高频变压单元13及同步整流滤波14,功率开关管11与高频变压单元13连接,同步整流滤波14与负载3连接,本申请中380V的交流电经过EMI滤波器12抑制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再经过高频变压单元13,调整电压的大小将高频交流电压输出需求高频交流电压,最后通过同步整流滤波14,将需求高频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并输入至负载3。
控制模块2包括电流控制单元21、中央控制单元22、启动回路23、自供电回路24、输入过/欠压保护单元25、电压控制单元26及隔离驱动27;
功率开关管11分别与中央控制单元22和电流控制单元21连接,中央控制单元22与电流控制单元21连接,高频变压单元13通过所述自供电回路24连接于中央控制单元22,启动回路23一端连接于EMI滤波器12和高频变压单元13之间,另一端连接于中央控制单元22,输入过/欠压保护单元25一端连接于EMI滤波器12和高频变压单元13之间,另一端连接于中央控制单元22。电压控制单元26一端连接于同步整流滤波14与负载3之间,另一端连接于隔离驱动27,中央控制单元22通过隔离驱动27连接于同步整流滤波14。
本申请中,通过控制模块2,在电压电流双环控制下,检测并隔离放大直流电压保持输出电压的稳定性,确保整流后的直流电压所含有的3-25次谐波含量更少,稳定性更好。本申请中功率模块1和控制模块2的组合,代替了传统的笨重的工频变压器等,使得整体的体积和重量大大减小,具有较好的便携移动性和方便性。
参见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EMI滤波器的电路原理图。由图2所示,EMI滤波器12包括:熔断器FU1、滑动变阻器R1、电感L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以及第四电容C4,其中:第一电容C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电感L1的第一原边和第一副边,第二电容C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电感L1的第二原边和第二副边,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串联后与第二电容C2的两端连接,第四电容C4与第二电容C2相连的一端接地,输入电流正端VIN+通过熔断器FU1连接于电感L1的第一原边,输入电流VIN-连接于电感L1的第一副边,且输入电流正端VIN+和输入电流VIN-之间连接滑动变阻器R1。其中,第一原边和第二原边分别为电感原边的两端,第一副边和第二副边分别为电感副边的两端。
EMI滤波器12即保证开关电源不对外部设备造成干扰,其本身也具有抗干扰能力。EMI滤波器12中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和电感L1组成Ⅱ型滤波电路,起抑制差模干扰作用。电感L1和串联的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起抑制共模干扰作用。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功率开关管的电路原理图。结合图3,功率开关管11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一互感器T1、隔直电容组111、第一功率管Q1、第二功率管Q2和H桥式4边二极管112。其中:第一支路包括互相并联的第五电容C7、第六电容C9和第一电阻R2,第二支路包括互相并联的第七电容C8、第八电容C10和第二电阻R3,第一支路的一端与第一功率管Q1的漏极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路的一端连接,且连接于第一互感器T1的第一原边,所述第二支路的另一端接地。隔直电容组111包括并联的第九电容C41、第十电容C11和第十一电容C12,隔直电容组111的一端与第一互感器T1的第二原边连接,另一端连接高频变压单元13中的高频电压器T2第一原边。高频电压器T2第二原边连接于第一功率管Q1的源极,且高频电压器T2第二原边通过第三电阻R12连接第一功率管Q1的栅极,且连接于第四电阻R4,第四电阻R4并联有第一二极管D1,第一互感器T1副边连接H桥式4边二极管。高频电压器T2第二原边连接于第二功率管Q2的漏极,第二功率管Q2的栅极连接第五电阻R5,第五电阻R5并联第二二极管D2,第二功率管Q2的栅极还通过第六电阻R14接地,第二功率管Q2的源极接地。
本申请中功率开关管采用半桥结构,电容C7、C8、C9、C10与功率管Q1、Q2组成半桥,桥的对角线接高频变压器T2的原边绕组。电容C11、C12、C41作为隔直电容,防止变压器磁偏。电阻R2、R3是电容C7、C8、C9、C10的均压电阻,第一互感器T1检测主回路电流,当主回路发生过流或短路时,及时关断开关电源的输出,防止开关电源损坏。实际工作中,在稳态条件下,电容C7=C8,第一功率管Q1导通时,第五电容C7上的0.5Vs加在高频变压器T2的原边线圈上,第一功率管Q1流过负载电流折算至原边电流加上磁化电流。经占空比锁定时间后,第一功率管Q1关断,此时,由于原边绕组和漏电感的作用,电流继续流入原边绕组,方向不变,此时B点摆动到负电位,如果原边绕组漏感储存能量足够大,第二二极管D2将导通,把反激能量再生,对C8进行充电。B点电压在阻尼电阻作用下以振荡形式回复到原来的中心值。此时第二功率管Q2导通,原边绕组电压、电流反向,第二功率管Q2关断后,B点摆动到正电位,第一二极管D1将导通,反激能量C7进行充电。如此反复,高频变压器T2原边产生正幅值为0.5Vs,负幅值为-0.5Vs的阶梯波。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频变压单元的电路原理图,由图4所示,高频变压单元13包括:高频变压器T2、第三二极管D5、第四二极管D6、第一放大三极管T4、第二放大三极管T7、第三放大三极管T8、电感线圈L3、第三功率管Q3和第四功率管Q4。其中:高频变压器T2的第一副边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5,高频变压器T2的第二副边连接第四二极管D6,第三二极管D5和第四二极管D6连接于第一放大三极管T4,高频变压器T2的副边中间抽头连接电感线圈L3。高频变压器T2的第二副边还连接于第三功率管Q3的漏极,第三功率管Q3的栅极通过第二放大三极管T7进行电位钳制,第三功率管Q3的漏极和源极之间并联有第七电阻R7和第十二电容C31的串联回路。高频变压器T2的第二副边还连接于第四功率管Q4的漏极,第四功率管Q4的栅极通过第三放大三极管T8进行电位钳制,第四功率管Q4的漏极和源极之间并联有第八电阻R9和第十三电容C32的串联回路。
高频变压器T2在副边采用同步整流电路,功率管驱动由中央控制单元22经隔离驱动高频变压器T2提供,当功率开关管11中第一功率管Q1导通时,高频变压器T2原边电压为上负下正,此时,第四功率管Q4导通,第三功率管Q3关断,高频变压器T2副边上半绕组为负载提供电流,输出电感线圈L3储能。当第一功率管Q1关断,第二功率管Q2尚未导通时,功率管Q3、Q4同时导通,高频变压器T2副边中心抽头电位被钳位到0V,由电感线圈L3为负载提供电流。当第二功率管Q2导通时,高频变压器T2原边电压为上正下负,第三功率管Q3导通,第四功率管Q4关断,高频变压器T2副边下半绕组为负载提供电流,电感线圈L3储能。当第二功率管Q2关断,第一功率管Q1尚未导通时,功率管Q3、Q4同时导通,高频变压器T2副边中心抽头电位被钳位到0V,由电感线圈L3为负载提供电流。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央控制单元的电路原理图,中央控制单元22的核心芯片为电压型脉冲调制器LM5035,电压型脉冲调制器LM5035的4号和19号管脚连接光耦模块,17号和18号管脚分别通过第二互感器D14和第三互感器D15与外界驱动芯片TPS2812连接,第二互感器D14和第三互感器D15的原边、副边的末端均接地。
电压型脉冲调制器LM5035,是一种四脉冲输出控制电路芯片,能够应用于半桥及半桥同步整流电路,内部具有恒流启动,过、欠压保护,过流保护,软启动,死区调节等功能,外围电路简单,无需驱动变压器。中央控制单元各部分原理叙述如下:
LM5035芯片内部具有恒流启动电路,输入电压低于105V时可直接接到VIN端,VCC电压范围是7.6-16V。RT管脚对地电阻可以设定芯片内部时钟振荡频率,从而决定整个电路工作频率。电压采样电路同单端正激电路,光耦副边发射极直接接到补偿端(COMP),集电极接基准端(REF),芯片内部有线性调节电路,通过4脚COMP端电流的变化来调节占空比。LM5035芯片为电压型控制芯片,需外加限流电路,电流采样使用电流互感器,电流信号转变成电压信号后,经整流滤波进入芯片过流保护端(CS),当CS端电压超过0.25V时芯片开始周期性打嗝式保护。LM5035芯片内部设有输入欠压(UVLO)、过压(OVP)保护,当欠压端低于0.4V,过压端高于1.25V时,LM5035芯片保护,其中,过欠压保护均用电阻分压。LM5035芯片的SS端为软启动端,第十三电容C32可设置软启动时间。原边MOS管驱动信号为隔离信号,不用外加驱动变压器,同步整流信号可通过调节DLY端电阻来设置功率管和整流管开通关断的死区时间,两组同步整流信号通过驱动变压器隔离后进入驱动芯片TPS2812。
本申请中输入过/欠压保护单元25采用自锁电路。参见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输入过/欠压保护单元的电路原理图。当开关电源因为故障导致无法稳压时,如果其输出电压无法受控会导致输出电压过高,损坏后级设备。本申请通过输入过/欠压保护单元来保护后级设备不受损坏。为避免过压时开关电源反复重启造成输出过高的电压尖峰,输入过/欠压保护单元采用自锁电路,一旦发现过压,自动锁死开关电源的输出,直到开关电源重新上电才回恢复输出。当稳压后电压输出VOUT超出设定值时,光耦U4导通,过压点GY电压被拉低,三极管Q5、Q6同时导通,GY电压被电阻分压至低于0.4V后输入芯片欠压保护端,芯片停止工作,因自锁电路电流很小,因此,其工作电流可由芯片内部启动的恒流电路提供,保证电源停止工作后,自锁电路仍能正常工作。
由于以上实施方式均是在其他方式之上引用结合进行说明,不同实施例之间均具有相同的部分,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在此不再详细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电路结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电路结构、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有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电路结构、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发明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的内容指出。
以上所述的本申请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

Claims (6)

1.一种大功率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功率开关电源包括:功率模块(1)和控制模块(2),其中:
所述功率模块(1)包括功率开关管(11)和依次电连接的EMI滤波器(12)、高频变压单元(13)及同步整流滤波(14),所述功率开关管(11)与所述高频变压单元(13)连接,所述同步整流滤波(14)与负载(3)连接;
所述控制模块(2)包括电流控制单元(21)、中央控制单元(22)、启动回路(23)、自供电回路(24)、输入过/欠压保护单元(25)、电压控制单元(26)及隔离驱动(27);
所述功率开关管(11)分别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22)和所述电流控制单元(21)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单元(22)与所述电流控制单元(21)连接,所述高频变压单元(13)通过所述自供电回路(24)连接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22),所述启动回路(23)一端连接于所述EMI滤波器(12)和所述高频变压单元(13)之间,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22),所述输入过/欠压保护单元(25)一端连接于所述EMI滤波器(12)和所述高频变压单元(13)之间,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22);
所述电压控制单元(26)一端连接于所述同步整流滤波(14)与所述负载(3)之间,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隔离驱动(27),所述中央控制单元(22)通过所述隔离驱动(27)连接于所述同步整流滤波(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功率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EMI滤波器(12)包括:熔断器(FU1)、滑动变阻器(R1)、电感(L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以及第四电容(C4),其中:
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电感(L1)的第一原边和第一副边,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电感(L1)的第二原边和第二副边,所述第三电容(C3)和所述第四电容(C4)串联后与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两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与所述第二电容(C2)相连的一端接地,输入电流正端(VIN+)通过熔断器(FU1)连接于所述电感(L1)的第一原边,输入电流(VIN-)连接于所述电感(L1)的第一副边,且所述输入电流正端(VIN+)和所述输入电流(VIN-)之间连接所述滑动变阻器(R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功率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开关管(11)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一互感器(T1)、隔直电容组(111)、第一功率管(Q1)、第二功率管(Q2)和H桥式4边二极管(112),其中:
所述第一支路包括互相并联的第五电容(C7)、第六电容(C9)和第一电阻(R2),所述第二支路包括互相并联的第七电容(C8)、第八电容(C10)和第二电阻(R3),所述第一支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功率管(Q1)的漏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路的一端连接,且连接于所述第一互感器(T1)的第一原边,所述第二支路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隔直电容组(111)包括并联的第九电容(C41)、第十电容(C11)和第十一电容(C12),所述隔直电容组(1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互感器(T1)的第二原边连接,另一端连接所述高频变压单元(13)中的高频电压器(T2)第一原边,所述高频电压器(T2)第二原边连接于所述第一功率管(Q1)的源极,且所述高频电压器(T2)第二原边通过第三电阻(R12)连接所述第一功率管(Q1)的栅极,且连接于第四电阻(R4),所述第四电阻(R4)并联有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一互感器(T1)副边连接H桥式4边二极管;
所述高频电压器(T2)第二原边连接于所述第二功率管(Q2)的漏极,第二功率管(Q2)的栅极连接第五电阻(R5),所述第五电阻(R5)并联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二功率管(Q2)的栅极还通过第六电阻(R14)接地,所述第二功率管(Q2)的源极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功率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频变压单元(13)包括:高频变压器(T2)、第三二极管(D5)、第四二极管(D6)、第一放大三极管(T4)、第二放大三极管(T7)、第三放大三极管(T8)、电感线圈(L3)、第三功率管(Q3)和第四功率管(Q4),其中:
所述高频变压器(T2)的第一副边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5),所述高频变压器(T2)的第二副边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6),所述第三二极管(D5)和所述第四二极管(D6)连接于所述第一放大三极管(T4),所述高频变压器(T2)的副边中间抽头连接所述电感线圈(L3);
所述高频变压器(T2)的第二副边还连接于所述第三功率管(Q3)的漏极,所述第三功率管(Q3)的栅极通过所述第二放大三极管(T7)进行电位钳制,所述第三功率管(Q3)的漏极和源极之间并联有第七电阻(R7)和第十二电容(C31)的串联回路;
所述高频变压器(T2)的第二副边还连接于所述第四功率管(Q4)的漏极,所述第四功率管(Q4)的栅极通过所述第三放大三极管(T8)进行电位钳制,所述第四功率管(Q4)的漏极和源极之间并联有第八电阻(R9)和第十三电容(C32)的串联回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功率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22)的核心芯片为电压型脉冲调制器LM5035,所述电压型脉冲调制器LM5035的4号和19号管脚连接光耦模块,17号和18号管脚分别连接于第二互感器(D14)和第三互感器(D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功率开关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过/欠压保护单元(25)采用自锁电路。
CN201910534323.1A 2019-06-20 2019-06-20 一种大功率开关电源 Pending CN1102662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34323.1A CN110266205A (zh) 2019-06-20 2019-06-20 一种大功率开关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34323.1A CN110266205A (zh) 2019-06-20 2019-06-20 一种大功率开关电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66205A true CN110266205A (zh) 2019-09-20

Family

ID=67919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34323.1A Pending CN110266205A (zh) 2019-06-20 2019-06-20 一种大功率开关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6620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24340A (zh) * 2021-10-15 2021-12-21 厦门市科力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过功率线性调压的开关电源
CN116191900A (zh) * 2023-02-28 2023-05-30 深圳海致洋科技有限公司 发电机励磁系统及其大功率开关电源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74267A (zh) * 2012-12-13 2014-06-1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路灯
CN105850019A (zh) * 2013-11-29 2016-08-10 新电元工业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以及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74267A (zh) * 2012-12-13 2014-06-1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路灯
CN105850019A (zh) * 2013-11-29 2016-08-10 新电元工业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以及电源装置的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春秀: "150W_LED路灯驱动电源设计",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Ⅱ辑》 *
王旭东等: "以LM5035为核心的高效励磁电源的设计",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
闫美存: "非接触式励磁电源谐振补偿的设计与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Ⅱ辑》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24340A (zh) * 2021-10-15 2021-12-21 厦门市科力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过功率线性调压的开关电源
CN116191900A (zh) * 2023-02-28 2023-05-30 深圳海致洋科技有限公司 发电机励磁系统及其大功率开关电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03663B (zh) 一种用于减少谐振模式功率供应的装置
CN103326325A (zh) 开关电源输出短路和欠压保护电路
CN104702097B (zh) 电源装置和通过电源装置产生电源的方法
CN105813263A (zh) 开关电源和电视机
CN103474965A (zh) 低成本交流输入过压保护电路及开关电源
CN105450054B (zh)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自带辅助电源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0266205A (zh) 一种大功率开关电源
CN106921303A (zh) 一种开关电源变压器
CN110061639A (zh) 一种输出可调电源电路
CN206250978U (zh) 带输入欠压保护的开关电源
CN110277769A (zh) Llc电源输入过电压保护电路和过电压保护方法
CN100561816C (zh) 突波电流抑制电路及使用其的电源供应装置
CN207304400U (zh) 一种驱动电源
CN206294067U (zh) 一种应用于bms上的防呆隔离电源电路
CN203398768U (zh) 低成本交流输入过压保护电路及开关电源
CN204858973U (zh) 一种llc谐振变换器的隔离反馈供电电路
CN209881475U (zh) 体积小的开关电源充电电路
CN103997199A (zh) 一种带故障检测功能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CN216699864U (zh) 一种逆变电路板
CN204030975U (zh) 单相与三相自动切换高压电源
CN2579075Y (zh) Igct驱动电源
CN106786391B (zh) 开关电源过压保护电路及开关电源
CN206314031U (zh) 一种led驱动电路及led照明装置
CN108551253A (zh) 一种静电除尘器系统的开关管驱动电路
CN202475261U (zh) 电动机保护器电源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