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33974A - 移动终端及其补光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及其补光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33974A
CN110233974A CN201910497228.9A CN201910497228A CN110233974A CN 110233974 A CN110233974 A CN 110233974A CN 201910497228 A CN201910497228 A CN 201910497228A CN 110233974 A CN110233974 A CN 1102339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obile terminal
light source
infrared
bright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9722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昭辉
岳喜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9722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339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02339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339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22Illumination; 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the visibility of characters on di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related or environment-related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1Circuitry for evaluating the brightness vari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12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a sensor for measuring a physical value, e.g. temperature or mot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及其补光方法。本发明提供的移动终端,包括图像采集组件和屏幕组件,屏幕组件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背光光源,背光光源可发出相互独立的可见光和红外光;背光光源用于在图像采集组件采集图像时,通过显示面板发光以形成补光光源。本发明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红外光源的位置设置较为合理,可避免红外光源占用显示面板的空间。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及其补光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及其补光方法。
背景技术
面部识别又称人脸识别,是通过摄像头采集识别对象的面部图像,计算机系统在获取图像后与数据库图像进行比对后完成识别过程。面部识别是基于生物特征的识别方式,与指纹识别等传统的识别方式相比,具有实时、准确、高精度、易于使用、稳定性高、难仿冒、性价比高和非侵扰等特性,现已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产品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于可见光的人脸识别方案,可在明亮环境下进行有效识别,如需在暗光环境下提高识别效率,则需要在识别时进行补光,补光方式往往采用屏幕补光的形式。由于在暗光环境下,采用可见光屏幕补光方案,突然亮起的屏幕会使用户感觉刺眼,因而,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红外成像方案进行夜间识别,通过在移动终端的正面设置红外补光灯进行补光,采用摄像头的红外成像功能进行面部识别,这样人眼视觉上感知不到红外补光,不会感到不适。
但是,针对时下越来越流行的全面屏产品,红外补光灯的摆放空间不足,很难采用红外补光灯进行单独补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及其补光方法,红外补光灯的位置设置较为合理,可避免红外补光灯占用显示面板的空间。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图像采集组件和屏幕组件,屏幕组件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背光光源,背光光源可发出相互独立的可见光和红外光;背光光源用于在图像采集组件采集图像时,通过显示面板发光以形成补光光源。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补光方法,包括:
检测移动终端所处的环境光亮度;
根据环境光亮度确定向图像采集组件进行补光的补光光源,其中,补光光源均为移动终端的屏幕背光光源,且补光光源包括可见光光源和红外光源。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移动终端所处的环境光亮度;
补光模块,用于根据环境光亮度确定向图像采集组件进行补光的补光光源,其中,补光光源均为移动终端的屏幕背光光源,且补光光源包括可见光光源和红外光源。
本发明提供的移动终端及其补光方法,移动终端包括图像采集组件和屏幕组件,屏幕组件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通过图像采集组件可以采集用户的面部图像,在环境光亮度不足、图像采集组件无法有效识别面部图像时,可利用背光光源发光通过显示面板照射至用户面部,通过屏幕补光的形式提高环境光亮度,提高暗光环境下图像采集组件的识别效率;其中,背光光源可发出相互独立的可见光和红外光,即可根据环境光亮度的具体强弱程度启动可见光光源单独补光、红外光源单独补光或可见光光源、红外光源同时补光。通过在背光光源中加入红外光源,可采用红外光进行屏幕补光,可减少甚至无需依赖可见光光源进行补光,因而可有效减少暗光环境下显示面板突然亮起的程度,避免人眼感到不适;同时无需在显示面板上单独设置红外补光灯,红外光源的位置设置更合理,不占用显示面板的空间,对移动终端的空间利用率更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外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屏幕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背光光源的布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背光光源的布置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移动终端的补光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移动终端;100-图像采集组件;200-屏幕组件;210-显示面板;220-背光模组;221-背光光源;2211-可见光光源;2212-红外光源;222-导光板;2221-第一入光面;2222-第二入光面;10-检测模块;20-补光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外形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屏幕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背光光源的布置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背光光源的布置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1,该移动终端1包括图像采集组件100和屏幕组件200,屏幕组件200包括显示面板210和背光模组220,背光模组220包括背光光源221,背光光源221包括发光状态相互独立的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背光光源221用于在图像采集组件100采集图像时,通过显示面板210发光以形成补光光源。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移动终端1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便携式媒体播放器(Portable Media Player,PMP)、导航装置等需要采集和识别用户面部图像的电子设备。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1至少包括图像采集组件100和屏幕组件200,图像采集组件100可用于采集用户的面部图像并进行识别,屏幕组件200包括显示面板210和背光模组220,显示面板210用于显示提供给用户的信息和由用户输入的信息,背光模组220位于显示面板210下方,背光模组220用于为显示面板210提供光源以照亮显示面板210,使显示面板210能够正常显示画面。背光模组220包括背光光源221,背光光源221发出的光线可照射至显示面板210,使显示面板210显示画面。另外,背光光源221发出的光线还可透过显示面板210照射至移动终端1的正前方。
在外界环境光亮度较低,例如夜晚等光线较弱的情况下进行面部识别时,图像采集组件100对用户的面部图像的采集和识别效率均较低,往往无法采集到较为清晰的面部图像,这也导致无法对模糊的面部图像进行有效识别。这时,需要进行补光来提高照射至用户面部的光亮度,以使图像采集组件100可有效采集和识别面部图像。
补光方式通常采用屏幕补光的形式,即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220中的背光光源221发出的光线通过显示面板210照射至显示面板210正前方的用户的面部,这样背光光源221发光可使用户面部被照亮,具有充足亮度的面部图像可反射至图像采集组件100,从而图像采集组件100可对面部图像进行有效采集和识别。
若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下仅通过可见光补光,通过屏幕发出的可见光会使屏幕突然亮起,这会对用户的眼睛造成不适。因而本实施例中,背光光源221可发出相互独立的可见光和红外光,即可通过可见光单独进行补光,或者通过红外光进行单独补光,或者可通过可见光和红外光同时进行补光。这样避免了在暗光环境下,仅通过可见光进行屏幕补光可能对用户眼部造成的不适,而是通过降低可见光亮度、采用红外光和可见光同时补光,或者仅采用红外光补光,以降低屏幕亮起的程度或不使屏幕突然亮起,从而不会避免对用户造成不适。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背光光源2211可以包括发光状态相互独立的可见光光源和红外光源。背光光源221包括可见光光源2211,可利用可见光光源2211发出的光线透过显示面板210照射至用户面部,以提高照射至用户面部的光亮度。但是,当处于夜晚等环境光亮度较低的场景下,若仅采用可见光光源2211进行屏幕补光,用户在进行面部识别以解锁移动终端1等情况时,启动可见光光源2211补光会使显示面板210由原本的黑屏或亮度较低突然转变为较高的亮度,即显示面板210会突然亮起,而用户由于一直处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眼睛适应了暗光环境,突然亮起的显示面板210会使用户感到刺眼,这种不适会降低用户对移动终端1的使用体验。
因而,本实施例中,背光光源221不仅包括可见光光源2211,还包括红外光源2212,红外光源2212和可见光光源2211都可作为补光光源,在图像采集组件100采集用户面部图像进行面部识别,而外界环境光亮度不足的情况下,也可启动红外光源2212进行屏幕补光,人眼视觉上感知不到红外光,因而采用红外光源2212进行屏幕补光,显示面板210不会突然亮起,用户不会感到不适。
并且,为了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光亮度情况,对于移动终端1周围环境光亮度较低、很低或特别低等不同情况,本实施例中,红外光源2212和可见光光源2211的发光状态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可采用不同的补光方案来适应不同的环境。
例如,在环境光亮度较低的情况下,可仅启动可见光光源2211透过显示面板210进行补光,此时显示面板210亮起的程度和环境光亮度的差别不会太大,因而亮起的显示面板210不会使用户眼部感到不适;在环境光亮度很低的情况下,可以同时启动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透过显示面板210进行补光,此时可降低启动的可见光光源2211的亮度,而通过红外光源2212补充部分图像采集组件100所需的光线,这样可有效降低可见光光源2211使显示面板210亮起的程度,不引起用户眼部不适。
而对于环境光亮度特别低的情况,可以仅启动红外光源2212,采用红外光源2212发出红外光线进行红外光单独补光。对于环境光亮度特别低的黑暗环境,即使显示面板210亮起的程度较小,可能也会使用户感觉刺眼,因而进行补光时不启动可见光光源2211,而仅通过红外光源2212进行红外光补光,这样显示面板210不会突然亮起,并且人眼视觉上感知不到红外光线,因而不会另用户感到不适。
通过上述仅启动可见光光源2211、同时启动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仅启动红外光源2212的三种不同的补光方案,可适应不同的环境光亮度,从而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可采用不同的补光方案进行补光。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针对不同的环境光亮度相应启动的背光光源221,可根据实际的测试和调整来确定,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的电流也可根据环境光的强弱进行调整,以使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发出的光线通过显示面板210形成适当的补光光源,不再赘述。
另外,由于红外光源2212发出的光线为红外光线,红外光线透过显示面板210照射至用户面部,用户面部的红外光线反射至图像采集组件100,图像采集组件100应当能够实现红外感光,通过图像采集组件100的红外成像功能实现面部图像的采集和识别。
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背光光源221可以为可发出可见光和红外光的复合光源。可以将能够发出可见光的可见光光源2211和能够发出红外光的红外光源2212集中在一个灯珠内,并且集中在一个灯珠内的两种光源仍然是可以独立控制发光状态的,如此可形成能够发出可见光和红外光的复合光源。
示例性的,背光光源221可以为LED灯珠,一个LED灯珠内可以包括两个体积较小的灯珠,这两个小灯珠分别是可见光灯珠和红外光灯珠,并且可见光灯珠和红外灯珠的启动和关闭是可以分别单独控制的,这样对于该LED灯珠,可以单独发出可见光或单独发出红外光,也可以同时发出可见光和红外光。其中,在同时发出可见光和红外光时,可降低可见光的亮度,以将屏幕亮起的程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还可以包括壳体,壳体用于固定和容纳图像采集组件100和屏幕组件200,其中,显示面板210可以固定在壳体上,并且显示面板210作为移动终端1的正面,背光模组220可以设置于壳体内部,背光模组220具体位于显示面板210和壳体的背面之间,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背光模组220还可以包括导光板222,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均设置在导光板222的入光面外侧。如图2所示,对于侧入式背光模组220,背光模组220中设置有导光板222,背光光源221设置在导光板222入光面外侧,导光板222通常和显示面板210平行设置,并且导光板222位于显示面板210的正下方,导光板222的入光面一般为导光板222的侧壁,那么背光光源221即设置在导光板222的侧方,背光光源221发出的光线从导光板222的侧方进入导光板222内,光线在导光板222内向各个角度扩散,然后由导光板222的正面均匀的向显示面板210射出,以通过导光板222将光线均匀的照射至显示面板210。
如前所述,对于具有导光板222的背光模组220,背光光源221设置在导光板222的入光面外侧,本实施例中,背光光源221由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共同组成,因而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均设置在导光板222入光面外侧,从而可见光光源2211发出的可见光可由导光板222的入光面进入导光板222,可见光通过导光板222均匀的照射至显示面板210;同样的,红外光源2212发出的红外光由导光板222的入光面进入导光板222,并通过导光板222均匀的照射至显示面板210。
如图3和图4所示,可选的,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均可以为多个。通过设置多个可见光光源2211和多个红外光源2212,并且多个可见光光源2211和多个红外光源2212均排列在导光板222的入光面的外侧,这样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可以覆盖更多范围,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可以发出足够的光线,这些光线射入导光板222,并由导光板222照射至显示面板210后,可形成充足的补光光源,以满足不同程度的暗光环境下,图像采集组件100对补光光源的光强的需求。
如图3所示,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可以交替间隔排布。导光板222的入光面可以仅包括其四个侧面中的一个侧面,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均排列在该侧面的外侧,并且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交替间隔设置,这样避免了可见光光源2211集中在该侧面的一侧区域,而红外光源2212集中在该侧面的另一侧区域的情况,可使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通过入光面入射至导光板222内的光线更均匀,能够充分保证可见光和红外光都能均匀的照射至显示面板210。
如图4所示,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导光板222的入光面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入光面2221和第二入光面2222,可见光光源2211位于第一入光面2221外侧,红外光源2212位于第二入光面2222外侧。
除了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交替间隔设置在导光板222一侧的情况,也可以是导光板222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入光面,分别是第一入光面2221和第二入光面2222,可以将可见光光源2211全部设置在第一入光面2221外侧,将红外光源2212全部设置在第二入光面2222外侧,这样可见光光源2211发出的可见光全部从第一入光面2221射入导光板222,而红外光源2212发出的红外光全部从第二入光面2222射入导光板222。
由于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分别位于导光板222的两侧,且多个可见光光源2211和多个红外光源2212可分别覆盖第一入光面2221和第二入光面2222,因而可见光和红外光均可较为均匀的射入导光板222,并被导光板222均匀分散照射至显示面板210。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使多个可见光光源2211之间及多个红外光源2212之间的间隔均相等,这样从第一入光面2221入射至导光板222的可见光和从第二入光面2222入射至导光板222的红外光更加均匀,通过导光板222射出至显示面板210的可见光和红外光也就更加均匀。
另外,对于导光板22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入光面2221和第二入光面2222的情况,第一入光面2221外侧排列的背光光源221可以是如前所述的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交替间隔排布,第二入光面2222外侧排列的背光光源221同样可以是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交替间隔排布,这样第一入光面2221和第二入光面2222均有可见光和红外光射入,仍然可确保可见光和红外光均匀的照射至显示面板210,不再赘述。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背光模组220可以是直下式背光模组220,背光模组220中可以不包括导光板222,而是将背光光源221直接设置在显示面板210下方,背光光源221发出的光线直接照射至显示面板210,并且可以在显示面板210和背光光源221之间设置扩散板等结构,通过扩散板使背光光源221发出的光线扩散均匀之后在照射至显示面板210。对于此种情况,可以将多个可见光光源2211和多个红外光源2212间隔多列设置,每一列中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交替间隔设置,或同一列为相同的光源,而相邻两列则设置不同的光源,以使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较为均匀的分布。
如图3或图4所示,单位面积区域内红外光源2212的设置数量可以小于可见光光源2211的设置数量。由于红外光源2212主要用于进行屏幕补光,以在暗光环境下确保图像采集组件100可有效采集和识别用户的面部图像,其对显示面板210的显示图像的亮度并无帮助。因而为了保证背光光源221能够提供足够的可见光,以通过可见光照射至显示面板210,使显示面板210显示的画面满足亮度要求,保证显示面板210的显示效果,背光光源221中可以设置较多数量的可见光光源2211,而红外光源2212的数量相比可见光光源2211较少。另外,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均匀分布,就单位面积区域而言,红外光源2212的数量小于可见光光源2211的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背光光源221中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的比例及具体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制。
可选的,图像采集组件100可以包括摄像头,摄像头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210上。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用来进行用户面部图像采集的图像采集组件100包括摄像头,摄像头设置在显示面板210上,摄像头朝向移动终端1的正面,背光光源221通过显示面板210发光形成的补光光源照射至用户面部,用户面部的光线反射至显示面板210上的摄像头,摄像头对用户的面部图像进行采集和识别。可以理解的是,摄像头应当具有红外成像功能。
可选的,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1还可以包括感光组件和处理器,处理器和感光组件以及背光光源221均电连接,感光组件用于检测移动终端1所处的环境光亮度,处理器用于根据感光组件检测到的环境光亮度控制背光光源221的发光状态。
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还包括感光组件和处理器,感光组件用于检测移动终端1所处的环境光亮度,应当理解的是,移动终端1外部周围的光线应能够进入感光组件,以使感光组件检测环境光亮度;处理器电连接在感光组件和背光光源221之间,感光组件检测到的环境光亮度的亮度信息可以传递至处理器,处理器根据环境光亮度的高低可以控制可见光光源2211单独补光、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共同补光或者红外光源2212单独补光。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感光组件可以为摄像头。本实施例中,摄像头可以作为感光组件,摄像头在获取用户面部图像的同时,可以将图像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以一帧帧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不同光亮度情况下图片的平均亮度也不一样,可以据此判断环境光亮度的范围值。
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感光组件可以为光传感器。为了提高感光组件检测环境光亮度的准确性,可以将光传感器作为感光组件,光传感器的感光面可以朝向移动终端1的正面,从移动终端1正面射入的光线应能够照射至光传感器的感光面,以使光传感器准确检测环境光亮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包括图像采集组件和屏幕组件,屏幕组件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通过图像采集组件可以采集用户的面部图像,在环境光亮度不足、图像采集组件无法有效识别面部图像时,可利用背光光源发光通过显示面板照射至用户面部,通过屏幕补光的形式提高环境光亮度,提高暗光环境下图像采集组件的识别效率;其中,背光光源包括发光状态相互独立的可见光光源,即可根据环境光亮度的具体强弱程度启动可见光光源单独补光、红外光源单独补光或可见光光源、红外光源同时补光。通过在背光光源中加入红外光源,可采用红外光进行屏幕补光,可减少甚至无需依赖可见光光源进行补光,因而可有效减少暗光环境下显示面板突然亮起的程度,避免人眼感到不适;同时无需在显示面板上单独设置红外补光灯,红外光源的位置设置更合理,不占用显示面板的空间,对移动终端的空间利用率更高。
实施例二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移动终端的补光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1的补光方法可应用于实施例一所述的移动终端1,其中,移动终端1的具体结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均已在前述实施例一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1的补光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1、检测移动终端所处的环境光亮度。
在用户解锁移动终端1等需要进行面部图像采集和识别的情况时,首先检测移动终端1所处的环境光亮度,继而才能够根据环境光亮度的高低,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补光。在环境光亮度足够的情况下,可以不需要补光便可采集到清晰有效的面部图像;在环境光亮度较低的情况下,则需要启动背光光源221进行补光,以使背光光源221通过显示面板210形成的补光光源照射至用户面部,照亮用户面部以获得清晰的面部图像。其中,可以通过前述实施例一的摄像头或光传感器检测移动终端1所述的环境光亮度,不再赘述。
S102、根据环境光亮度确定向图像采集组件100进行补光的补光光源,其中,补光光源均为移动终端的屏幕背光光源221,且补光光源包括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
在对环境光亮度进行检测之后,若环境光亮度较低,需要背光光源221进行补光的情况下,则可根据环境光亮度的具体亮度值确定向图像采集组件100进行补光的补光光源。为了保证补光光源射出的光线能够到达用户面部并被反射至图像采集组件100,同时补光光源不会占用显示面板210的空间,以使显示面板210具有更多的有效显示区域,本实施例的补光光源为移动终端1的背光光源221。
其中,为了避免夜晚等较为黑暗的环境下,仅通过可见光补光,突然亮起的显示面板210会使用户感到刺眼的情况,本实施例的背光光源221不仅包括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可以通过红外光源2212发出的红外光进行补光,这样人眼视觉上感知不到红外光,因而不会令用户感到不适。
具体的,如实施例一所述,背光光源221中的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具有相互独立的发光状态,因而根据不同的环境光亮度,可以仅启动可见光光源2211作为补光光源,或者同时启动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作为补光光源,或者仅启动红外光源2212作为补光光源,不再赘述。
可选的,检测移动终端1所处的环境光亮度之后,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环境光亮度确定图像采集组件100的图像采集模式,其中,图像采集模式包括可见光模式和红外模式。
在通过光传感器或摄像头进行环境光亮度检测之后,根据环境光亮度的检测结果确定图像采集组件100的图像采集模式,具体可以为,当环境光亮度足够、不需要补光或者环境光亮度偏低、可仅通过可见光光源2211补光的情况下,图像采集组件100的图像采集模式可以为可见光模式;当环境光亮度较低、需要同时启动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补光,或者环境光亮度很低、可以仅通过红外光源2212补光的情况,图像采集组件100的图像采集模式可以为红外模式。
可选的,根据环境光亮度确定向图像采集组件100进行补光的补光光源,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当环境光亮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确定补光光源包括红外光源2212。
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试验和实际检测等方式确定环境光亮度在小于某一具体范围时,必须进行补光,且仅通过可见光光源2211补光,会对用户眼部造成不适,而必须启动背光光源221的红外光源2212进行补光的情况。可以通过检测结果确定第一阈值,当环境光亮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即启动红外光源2212进行补光。
其中,该第一阈值可以对应同时启动红外光源2212和可见光光源2211作为补光光源的情况,也可以对应仅启动红外光源2212作为补光光源的情况,这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本实施例不作限制。另外,可以通过设置至少两个不同的环境光亮度阈值,在环境光亮度大于较大阈值时,仅启动可见光光源2211补光;在环境光亮度处于较大阈值和较小阈值之间时,同时启动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补光,且可见光光源2211的光强较低;在环境光亮度小于较小阈值时,仅启动红外光源2212补光。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补光方法,通过检测移动终端所处的环境光亮度,并根据环境光亮度的检测结果来确定向图像采集组件补光的补光光源,通过补光光源可使图像采集组件能够采集到清晰有效的面部图像;并且,通过将背光光源作为补光光源,背光光源包括可见光光源和红外光源,一方面,可在环境光亮度较低时,通过红外光源补光而减少或避免可见光光源补光导致显示面板突然亮起的情况,避免造成用户眼部不适;另一方面,背光光源作为补光光源均设置在背光模组内,红外光源不会占用显示面板的空间,红外光源的布置更合理,满足移动终端全面屏的发展趋势。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1,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1对应前述实施例二提供的移动终端1的补光方法。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1包括:
检测模块10,用于检测移动终端1所处的环境光亮度。
补光模块20,用于根据环境光亮度确定向图像采集组件100进行补光的补光光源,其中,补光光源均为移动终端1的屏幕背光光源221,且补光光源包括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
本实施例中,对移动终端1所处的环境光亮度的检测具体是通过检测模块10进行的,然后再根据检测模块10对环境光亮度的检测结果,通过补光模块20来确定向图像采集组件100进行补光的补光光源。其中,补光光源为移动终端1的背光模组220中的背光光源221,并且背光光源221包括发光状态相互独立的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补光模块20确定的补光光源可以有三种模式:可见光光源2211作为补光光源,可见光光源2211和红外光源2212共同作为补光光源,红外光源2212作为补光光源。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包括检测模块和补光模块,通过检测模块检测移动终端所处的环境光亮度,通过补光模块根据环境光亮度的检测结果确定向图像采集组件补光的补光光源。其中,通过将背光光源作为补光光源,背光光源包括可见光光源和红外光源,一方面,可在环境光亮度较低时,通过红外光源补光而减少或避免可见光光源补光导致显示面板突然亮起的情况,避免造成用户眼部不适;另一方面,背光光源作为补光光源均设置在背光模组内,红外光源不会占用显示面板的空间,红外光源的布置更合理,满足移动终端全面屏的发展趋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图像采集组件和屏幕组件,所述屏幕组件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光光源,所述背光光源可发出相互独立的可见光和红外光;所述背光光源用于在所述图像采集组件采集图像时,通过所述显示面板发光以形成补光光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光源包括发光状态相互独立的可见光光源和红外光源;或者,所述背光光源为可发出可见光和红外光的复合光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见光光源和所述红外光源均为多个,且所述可见光光源和所述红外光源交替间隔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导光板,所述可见光光源和所述红外光源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入光面和第二入光面,所述可见光光源位于所述第一入光面外侧,所述红外光源位于所述第二入光面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单位面积区域内所述红外光源的设置数量小于所述可见光光源的设置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感光组件和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和所述感光组件以及所述背光光源均电连接,所述感光组件用于检测所述移动终端所处的环境光亮度,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感光组件检测到的所述环境光亮度控制所述背光光源的发光状态。
8.一种移动终端的补光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所述移动终端所处的环境光亮度;
根据所述环境光亮度确定向图像采集组件进行补光的补光光源,其中,所述补光光源均为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背光光源,且所述补光光源包括可见光光源和红外光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补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所述移动终端所处的环境光亮度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环境光亮度确定所述图像采集组件的图像采集模式,其中,所述图像采集模式包括可见光模式和红外模式。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移动终端所处的环境光亮度;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环境光亮度确定向图像采集组件进行补光的补光光源,其中,所述补光光源均为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背光光源,且所述补光光源包括可见光光源和红外光源。
CN201910497228.9A 2019-06-10 2019-06-10 移动终端及其补光方法 Pending CN1102339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97228.9A CN110233974A (zh) 2019-06-10 2019-06-10 移动终端及其补光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97228.9A CN110233974A (zh) 2019-06-10 2019-06-10 移动终端及其补光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33974A true CN110233974A (zh) 2019-09-13

Family

ID=67858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97228.9A Pending CN110233974A (zh) 2019-06-10 2019-06-10 移动终端及其补光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33974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00707A (zh) * 2019-12-24 2020-05-26 杭州宇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人脸识别设备的红外参数调整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347370A (zh) * 2021-06-17 2021-09-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拍摄方法和可读存储介质
WO2021237521A1 (zh) * 2020-05-27 2021-12-02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及系统、指纹识别方法和电子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91101A (zh) * 2012-02-07 2012-07-18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头补光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5163038A (zh) * 2015-09-02 2015-12-16 移康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联动补光方法及其装置
CN106094393A (zh) * 2016-08-11 2016-11-09 圣邦微电子(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便携式电子设备屏幕背光进行补光的方法及设备
CN208013970U (zh) * 2018-03-07 2018-10-26 北京上古视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特征识别系统
CN108769295A (zh) * 2018-03-19 2018-11-06 深圳天珑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以及光线补偿方法
CN109061922A (zh) * 2018-08-31 2018-12-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08547957U (zh) * 2018-07-09 2019-02-26 东莞市美光达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屏下指纹识别模组的微型补光照明系统
CN109803078A (zh) * 2019-01-30 2019-05-2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91101A (zh) * 2012-02-07 2012-07-18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头补光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5163038A (zh) * 2015-09-02 2015-12-16 移康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联动补光方法及其装置
CN106094393A (zh) * 2016-08-11 2016-11-09 圣邦微电子(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便携式电子设备屏幕背光进行补光的方法及设备
CN208013970U (zh) * 2018-03-07 2018-10-26 北京上古视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特征识别系统
CN108769295A (zh) * 2018-03-19 2018-11-06 深圳天珑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以及光线补偿方法
CN208547957U (zh) * 2018-07-09 2019-02-26 东莞市美光达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屏下指纹识别模组的微型补光照明系统
CN109061922A (zh) * 2018-08-31 2018-12-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9803078A (zh) * 2019-01-30 2019-05-2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00707A (zh) * 2019-12-24 2020-05-26 杭州宇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人脸识别设备的红外参数调整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1237521A1 (zh) * 2020-05-27 2021-12-02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及系统、指纹识别方法和电子装置
CN113347370A (zh) * 2021-06-17 2021-09-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拍摄方法和可读存储介质
WO2022262776A1 (zh) * 2021-06-17 2022-12-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拍摄方法和可读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95377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uch a display device
CN104113688B (zh)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及其电子设备
RU2729045C2 (ru) Адаптивная система освещения для зеркального компонента 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адаптивной системой освещения
CN110233974A (zh) 移动终端及其补光方法
CN109416740B (zh) 指纹检测装置、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7248376B (zh) 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7593593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ducing effects of undesired signals in an infrared imaging system
CN101836180B (zh) 检测视觉系统中的环境光级别
CN101642372B (zh) 生物识别装置
CN109840475A (zh) 人脸识别方法及电子设备
US20080084539A1 (en) Human-machine interface device and method
CN101390041A (zh) 交互式显示面板的均匀照明
CN207851852U (zh) 电子装置及其取像模组
CN106203412A (zh) 光学成像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应用
CN101573988A (zh) 使用多个照相机减少镜面反射
CN101364151A (zh) 位置检测装置
CN110995992A (zh) 补光装置、补光装置的控制方法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209072543U (zh) 指纹识别装置及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终端设备
WO2019127317A1 (zh) 灯具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以及电子设备
US20120153121A1 (en) Optical position detection device and apparatus with position detection function
CN102667689B (zh) 交互式显示器
CN107798229A (zh) 指纹识别方法与终端
CN205899162U (zh) 一种基于led光源的散斑投射器
CN205809508U (zh) 一种闪光灯组件和一种电子设备
CN109040729A (zh) 图像白平衡校正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91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